2010-04-17

乾屍研究:中西血緣融合史至少推前2000年

中央社 2010.04.16

中國迄今最早、4000年前乾屍的DNA最新研究發現,中國人與西方人在4000年前或更早就已交流融合。中西交流和血緣融合史由此至少向前推進2000年。

世界學術界過去公認,距今2000年前的中國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交流融合的發端。

新華社報導,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教授周慧今天說,透過對迄今中國最早的乾屍新疆小河5號墓地乾屍的DNA研究發現,東西方人群在中國夏初或更早時代就已交流和血緣融合。

她說,新疆小河5號墓地乾屍是混血,他們同時擁有歐洲和西伯利亞人的遺傳標記。

周慧領導的團隊包括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復旦大學及新疆考古研究所的專家。

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新疆塔裏木盆地附近一個乾涸河床發現一片墓地。此後,這片墓地消失,直到2000年重新被中國探險隊發現。

這片墓地由167座墓組成,分上下5層,保存著大量乾屍、動物殘骸、植物遺存和隨葬品,主人大多死於距今3500-4000年前,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墓地。

周慧的團隊對小河號墓地早期發掘的乾屍進行DNA分析,經過4年多研究,成功提取20個樣本。研究發現,他們絕大部分同時具備亞洲人群和西方人群遺傳特徵,亞洲人群主要來自中國北方和貝加爾湖地區,西方人群主要來自歐洲。

她表示,新疆的古人類群體屬於東西方人群混合體。早在4000年前尚無文字記載時,東西方人群就已開始往來、混居,並有血緣互動。

國際學術界普遍觀點認為,人類始祖起源於非洲,那裏繁衍出印歐和東亞人。此後,他們分別向北、向東遷徙。

新疆塔里木盆地地處中國西北部,是歐亞大陸東西方人群的重要接觸地之一,也是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組成部分,在東西方人群遷徙、文化交流及擴張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科學」雜誌最近發表評論說,周慧團隊的古DNA系統研究,得出一些新穎的結論。

※ 相關報導:

基因分析顯示 東南亞是東亞北亞人種發源地
人類與紅毛猩猩比較親
解千年之謎 曹操墓在安陽

23 則留言:

a 提到...

這項考古發現是否可支持中國文化西來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8%A5%BF%E4%BE%86%E8%AA%AA

fsj 提到...

很有可能不是,可以參考「基因分析顯示 東南亞是東亞北亞人種發源地」以及其中的一篇回應標題是「泰國發現3500萬年前最古老靈長類化石」。

fsj 提到...

福建發現宋朝瓷窯 或為「南海一號」瓷產地

中央社 2010.04.17

福建安溪畬埔山發現一處宋青白瓷窯址,出土瓷器器形與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外銷瓷器型相一致。陶瓷專家稱,它是繼德化窯、泉州東門窯後,在泉州發現的第3處宋代外銷瓷重要產地。

當代陶瓷研究專家、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向中新網表示,泉州全國文物普查小組最近在福建安溪魁斗鎮鳳山村畬埔山發現了一處宋代青白瓷窯址。專家根據從堆積層裡採集到的瓷器標本,發現不論從器型、花紋等都與「南海一號」上打撈出來的瓷器相一致。

「南海一號」2007年底打撈出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估計船上有6萬至8萬件文物,價值連城。

陳建中說,這處宋朝窯址佔地約2、3000平方公尺,在露出地表的堆積層上,放眼看去都是青白瓷的標本和燒製用墊圈和支釘窯具。

瓷多素面無紋飾,釉色青綠或灰青,俗稱青白瓷,但胎質灰白、堅硬、厚重。盤面有宋朝瓷器常見刻畫和畫花的紋飾,有纏枝、卷草等。碗類多採用疊燒,因此器內多有一週澀圈,俗稱「芒口」。

陳建中說,「南海一號」上的文物正在一步步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其中就包括對泉州外銷瓷器的研究。

而宋朝是中國瓷器的一個鼎盛時期,在「南海一號」上發現的瓷器與泉州窯口生產的瓷器相一致,足以說明泉州是當時民間瓷器外銷的重要產地。泉州外銷瓷器展示了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全盛時期人類文明交流的軌跡。

fsj 提到...

尋獲諾亞方舟?探險隊聲稱發現殘骸

中央社 2010.04.28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報導,中國和土耳其合組的探險隊聲稱,去年10月在土耳其阿拉拉特山(Ararat)頂峰積雪和火山碎塊下,發現7個大型木製隔艙,他們認為這可能就是聖經中「諾亞方舟」(Noah's Ark)的遺骸。

由15名基督教基本教義人士組成的探險隊一名隨行攝影師說:「我們不能100%肯定是諾亞方舟,但可能性達99%。」

他們表示,木材取自海拔約3960公尺的山上,年代追溯至西元前2800年。如果真是諾亞方舟,這將是考古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同時還能證實「聖經」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香港的「諾亞方舟國際事工組織」(Noah's ArkMinistries International)派出的探險隊昨天舉行記者會。成員李博宇(Panda Lee)說:「我看到以類似木板的木材所建造的結構。每塊木板大概有8英寸寬。我能看到榫頭,這是金屬釘發明前的古代建築證據。我們步行約100公尺到另一處,我看到嵌入冰川的斷裂木片,其中部分長達20公尺。」

探險隊表示,整個結構擁有數個船艙,有些還有木樑。他們播放的影像中有門、樓梯和釘子,其中一個船艙的木牆光滑且彎曲。他們說,木材似乎取自柏樹,但據聖經描述,諾亞方舟是用「歌斐木」(gopher)打造。

探險隊排除遺址是人類聚落的可能性,表示迄今從未在如此高海拔的地區發現人類聚落。他們對於確切地點相當保密。

經過10年的研究,美國國家安全分析師泰勒(Porcher Taylor)4年前聲稱,衛星照片顯示阿拉拉特山西北角有令人不解的「異常物體」,他相信這是諾亞方舟的殘骸。

但英國考古學家皮特(Mike Pitt)說,這個福音探險隊尚未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他說:「如果曾經發生洪水,能在4800年前將一艘巨船升高至山邊,我認為世界各地都應該存在有關此次洪水的大量地質證據,但問題是沒有。」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古代史講師浦塞爾(Nicholas Purcell)表示,這種宣稱其實是「陳腔濫調」。他說:「如果歐亞大陸在西元前2800年被3000多公尺深的洪水淹覆,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如何在這種條件下生存?」

根據舊約聖經「創世紀」(Genesis)記載,諾亞依據上帝指示建造方舟,上帝希望以洪水淹沒世界來懲罰罪人。這個故事普遍被視為事實,直至19世紀,科學家開始質疑有關全球性洪水的證據。



◆ 找到諾亞方舟殘骸?科學家質疑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110504x112010042900157,00.html

【潘勛/綜合報導】2010-04-29 中國時報

由香港基督福音教徒和土耳其人組成的團隊廿七日宣稱在土耳其東部亞拉臘山(Mountain Ararat)發現疑似舊約聖經記載的「諾亞方舟」殘骸。但英國考古學家表示,目前的證據還無法令人信服。

隨隊的香港導演楊永祥表示,雖然還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它就是諾亞方舟,但可能性高達九九.九%。

探險隊也公布照片,畫面係成員在檢查一個木質結構,並宣稱該結構或可證明諾亞方舟存在於亞拉臘山。然探險隊拒絕透露「方舟」確切地點,也沒公布由外拍攝的照片。

探險小組表示,考古現場在海平面三九六五公尺以上,採集到的木材經測定為公元前二八○○年。如果發現物是諾亞方舟,那麼這次發現堪稱考古學上最偉大的成就。

一名李姓隊員稱,方舟狀結構物由船板木材造成,每條船板寬約廿公分,可看見船板的榫接,證明建造年代早於人類用鐵釘造船。該團隊排除「方舟」所在地係古人定居處的可能,因為當地從沒發現人類住在這麼高的地方。

英國考古學家皮特(Mike Pitt)表示,該團隊還須拿出更令人信服的證據;全球發生大洪水應該有大量的地質證據,但事實上並沒有。牛津大學上古歷史學講師波謝爾(Nicholas Purcell)也說,若四千八百年前歐亞大陸發生高達四千公尺大洪水,那麼早已存在千百年之久的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不可能無事。

fsj 提到...

又一史前文化?浦江巨石天書 待破解

【世界日報╱杭州1日電】2010.05.01

浙江文物愛好者表示,「浦江仙華山附近發現石刻『天書』群,這些石雕規模大、花紋很複雜,有的像人的臉孔,有的又好像牛蹄的腳印,我們懷疑是史前先民所刻。」

錢江晚報報導,浦江文保人員上山查看這些「史前巨石天書」。在登高山村的一片梯田間,見到了傳聞之中的「天書」:只見一塊高達數米呈楔子形的巨石兀然聳立,巨石上部刻著七、八個形態各異的符號,有的呈馬蹄形,有的呈方形,還有的呈圓形,整個石塊似乎散發著某種神秘的氣息。

就在這塊「金牛石」的下方,有一塊整體類似大鳥狀的石刻,而不遠處的另一石刻,正面好像刻著兩隻大大的眼睛,石頭背部似乎刻有條紋狀的斑紋,頗像一隻粗獷的老虎。而最遠的一處石刻距「金牛石」有兩公里左右,該石刻有隻「眼睛」特別明顯,整體上有點像非洲面具和三星堆的人面青銅器。

據報導,有人認為,這些巨石可能代表了古人的生殖器崇拜。也有人認為,這些巨石不是生殖器崇拜,而是「牛崇拜」。「發現的石刻圖案中,有不少呈蹄形或圓形,與牛蹄大體相近。而附近村民對梯田中的那塊楔形巨石一直沿用金牛石的稱謂,也可以說明這點。」

報導指出,浦江黃宅發現的「上山文化」是近年浙江省考古的重大發現,改寫了浙江的史前文明史。上山遺址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有1萬年。而仙華山附近的這些「巨石天書」,會跟上山文化有聯繫嗎?

浦江博物館館長盛丹平表示,以浦江的考古研究實力,破解不了「巨石天書」,目前,他們已經在全國範圍內聯繫研究原始崇拜的權威考古專家,期待破譯這些巨石的「密碼」。

fsj 提到...

千年沉船稀世寶 後天拍賣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雅加達2日電】2010.05.03

印尼漁民發現的一艘已有1000年歷史的古代中國沉船所載各式珍寶預定5日在雅加達公開拍賣,成交價估計可達至少8000萬美元(台幣25億元)。主要買家可能來自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和日本。

比利時尋寶專家海曼斯(Luc Heymans)表示,這是在亞洲所發現歷來最大宗沉船珍寶之一。這艘古中國沉船所載運的珍寶包括27.1萬件紅寶石、珍珠、黃金首飾、法密德水晶、原產伊朗的玻璃器皿,以及西元976年左右的中國王室瓷器。

海曼斯主持打撈作業,事後積極與印尼官方交涉,希望這批珍寶重見天日。他表示:「我們認為船上一定有一名使節,因為船上載有許多中國王室專用瓷器。」

海曼斯2004年2月首次潛至位於西爪哇姬蕾本以北的沉船位置,翌年10月結束打撈作業。他表示不敢相信所見到的景象。他說:「堆積如山的瓷器,遍布在海底長寬各40公尺的一大片區域。」

海曼斯及其領導的國際打撈團隊尋獲的珍寶,包括中國遼代(907至1125年)的已知最大件花瓶,五代時期(907至960年)的帝王專用瓷器,大約 1.1萬顆珍珠、4000顆紅寶石、400顆暗紅色藍寶石,以及2200多顆石榴石。

根據印尼政府與海曼斯最後達成的協議,雙方各可分得拍賣成交總額的一半。一名印尼官員表示:「我們預期可獲得8000多萬美元。一切須視拍賣的過程而定。」

fsj 提到...

秦俑開挖新發現:兵俑染髮

中央社 2010.05.12

西安秦陵兵俑一號坑去年6月起第3次開挖,最近又陸續傳出多項新發現,包括出土了大量彩繪且膚色各異的兵俑,甚至連頭髮都染成不同顏色,而且專家也確認兵俑曾遭人為燒過。

「西安日報」報導,秦俑一號坑第3次開挖至目前文物層堆積全部清理結束,共出土了114件兵俑,其中發現大量彩繪陶俑的上述特色。

出土的114件俑包括鎧甲步兵俑6排共28件,2組共6件車兵軍吏俑。至於陶俑身高為何在1.8公尺到2.0公尺,是否比照秦人的真實身高製作,目前仍然是個謎。

一號坑是兵馬俑中破壞較嚴重的一個俑坑,因此在開始開挖時工作人員對發現較好的彩俑不抱太大希望,但結果卻令人驚喜,陶俑彩繪雖然保存面積較小,但個體數量較多,甚至連頭髮也染色。

報導說,這次挖出的不僅步兵俑最多,而且都是扁髻步兵俑,也就是將頭髮全部編成6股寬辮,反折後用髮夾固定於腦後,這種髮飾應該與頭上方便戴盔有關係。雖然頭上要戴盔,然而很多俑頭髮都明顯被染成了黑色或是褐色,足見秦俑做工之精細。

另一項新發現就是兵馬俑確實被人為燒過,不過到底是誰燒毀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民間曾傳說,項羽進入關中後,把陵園地面上的建築和地下的陪葬坑全數燒毀。

這次也首次發現了製作精緻的箱形器,但用途不明,專家推測可能為車輿內舖設的車茵(類似於座墊),也可能為隨車攜帶的皮箱。

秦俑一號坑的開挖預計今年年底結束。



◆ 四川樂山大佛 傷痕累累待修復

中央社 2010.05.12

「世界文化遺產」四川省樂山大佛聳立千年,近來身體出現滲水,頭上部分螺旋狀圖案因日曬雨淋已經模糊,手腳表層脫落,部份石縫長出雜草,左側巖體也出現一條裂縫,亟待修復。

中新社報導,樂山大佛有過6次整修記錄,最近一次是在2001年。此後,大佛雖經過數次小規模「清掃」,但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

目前管委會已做好修繕前期的準備工作,今年內將再次對大佛進行全身掃描體檢,確定和制定維修方案,待呈報中國國家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後實施。

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建於唐朝的樂山大佛,堪稱世界最高的古代石刻佛像,通高71公尺,臨江端坐,雍容大度,顯示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佛管委會將以公開招投標方式確定施工單位,維修資金約人民幣640萬元,景區已接到首筆社會捐贈款60萬元。

樂山大佛歷經多次整修。1899年一名德國人用玻璃相機拍下歷經滄桑的樂山大佛,從照片上看,當時的大佛臉部雜草叢生,傷痕累累,幾乎無法辨認真正的面容。經過幾次小修,由於是民間行為,效果並不明顯。

1961年,中國陸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搶救,大佛容貌才明顯改觀。

2001年大佛最大一次修繕持續到當年3月,耗資近百萬元,大佛才一改當年髮髻脫落、鼻樑發黑的蒼老神態,再現青春風采。

fsj 提到...

民歌採集 海角尋寶 楊美雲歌聲滿行囊

【郭石城/專訪】2010-05-17 中國時報

人生命運如鎖鍊!民謠說唱者楊美雲,三年前無意中發現,與擅長唱楓港小調的祖父,相差六十歲生日卻同一天。從那天起,她矢志採集已失傳逾半世紀的楓港小調,錄下每位楓港耆宿傳唱曲調,體會阿公唱楓港小調抒發情感意境,「原來民歌(謠)就是唱出平凡人最真誠的內心世界!」

楊美雲祖父楊有道,是屏東縣車城後灣人,曾任地方保正書記與甲長(即今之幹事與里長),任內推動多項建設。「我阿公雖是地方聞人,阿嬤是女強人,常無厘頭把阿公罵到暗自哭泣,一邊難過落淚、一邊哼唱楓港小調,鬱卒情緒一掃而光,聽過我阿公唱民歌者,無不動容。」

祖父逸音 觸動尋根使命感

楊美雲周歲時祖父就辭世,從小只聽過阿嬤哼唱民歌小調,無緣聽祖父吟唱,當她驚覺與阿公都是三月三日出生,一股文化傳承使命感湧上心頭。「早年楓港以燒火炭窯為主,工人邊燒窯邊唱楓港小調,是生活共同娛樂,幾乎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現在只剩耆老還記得曲調與歌詞。」

後灣天然美景,是詩人墨客吟詠最佳題材。楊美雲小時候天天踩著碎石路上學,與大自然為伍,年輕外出打拚事業,曾任國標舞老師、也在高雄縣開過照片沖洗店。八年前,有感家鄉開了道路、蓋了房子,天然美景漸變調,為尋找兒時天然美景記憶,毅然返鄉經營安佳春生態民宿及推動民謠說唱。

採集楓港小調,是楊美雲返鄉圓夢意外承擔責任,因她對恆春民謠的了解,原本與一般人無異,僅止於陳達的《思想起》,直到碰觸音域廣八度的楓港小調,才驚覺楓港古調已失傳幾近六十年,部分恆春人甚至認為楓港小調只是燒炭窯歌。一股使命感驅策,楊美雲埋首採集楓港小調。

學唱民歌 追隨老歌手挖寶

為挖掘真正楓港小調,楊美雲下苦功學唱民歌,半年就接連榮獲三項民謠比賽優勝,震撼許多傳唱數十年的民謠前輩,也因而有緣追隨年逾八旬的國寶民謠歌手朱丁順,深入探究恆春民謠天地。

恆春民謠最初以客家山歌對唱方式呈現,《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和《平埔調》等,都屬於工作歌謠。最特殊的民歌風俗,是恆春地區婚嫁習俗,當女兒要出嫁時,親友長輩輪番上陣吟唱《牛尾伴》(或稱牛尾擺),叮嚀新娘子要善盡為人媳婦之責。

全力協助楊美雲採集楓港小調的文史工作者念吉成,就親身體驗《牛尾伴》震撼!他廿五歲成親那天,迎親時就聽聞新娘子已聽了一天一夜的《牛尾伴》,才踏進岳母家門,就見嬌妻已數度哭花了新娘妝,而一旁長輩還一個接一個輪番高唱《牛尾伴》,聽得新娘子心茫茫頻落淚。

《牛尾伴》 新嫁娘聞聲噙淚

念吉成當時心疼不已,而從小在外受教育的妻子,並不知道出嫁時,母姨舅嬸會輪番上場唱《牛尾伴》,歌詞不外乎提醒新娘子,要感恩娘家的照顧,嫁出去後要好好侍奉公婆,聽著、聽著,新娘子很自然地被曲調感動得兩行淚下。

念吉成不捨嬌妻新婚因《牛尾伴》多次哭花了妝,考究《牛尾伴》由來,才發現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所謂牛尾擺,就好像牛群走動時一隻跟著一隻走,比喻跟著牛尾巴走,如同隨著人的歌聲後面接唱;也有一說是形容牛尾不停擺動驅蚊蠅,如慈母之不停叮囑。」

楊美雲說,楓港小調最早歌謠就是《牛尾伴》,可惜斷層失傳後,現在恆春人已不再唱。採集過程中,滿州鄉有位阿嬤自認唱出楓港小調,遺憾的是阿嬤的音域不同,經她考據並不是正港楓港小調。

隨興而唱 給個故事就上口

楊美雲採集發現,楓港耆老唱法大都「懶散開花(即隨興而唱)」,不彈月琴、沒有伴奏,採得的歌詞如聽不懂,回頭請耆老再唱一次,耆老通常也已記不得所唱歌詞與曲調。

也因唱法隨興,常有相當逗趣的對唱內容。楊美雲舉例,男女對唱時,男方順口唱出「女方家窮」,女子氣得回應「嫌我家窮,我就不要跟你做朋友」,一對情侶就因唱楓港小調,唱著、唱著,竟吵嘴差點翻臉分手。

不論是燒炭窯工人歌謠,還是新娘出嫁前必聽的《牛尾伴》,楊美雲與念吉成全心投入民歌採集,「必須先還原楓港古調,才能談創新」。楊美雲更期待,「未來彙整所有採集的楓港小調,可以像陳達高歌恆春民謠一樣,聽眾只要給故事,就可以唱給你聽!」



◆ 彈吉他吟舊調 簡上仁樂貫古今

【郭石城、陳可文/專題報導】2010-05-17 中國時報

「民歌採集不只是紀錄及學術研究,採集回來不能當古董擺設,一定要重新整合、教學演出,賦予生命力,才是活的保存!」清華大學副教授簡上仁採集創作民歌卅年,一語道破民歌採集核心價值。

簡上仁累計採集數百人,每首採集回來的民歌,都根據原曲意涵逐一譜曲。他大學唸的是財經系,因熱愛民歌,一頭栽進民歌謠研究,並獲得首屆金韻獎,且苦學自習考取師大音樂研究所碩士班,成立「田園樂府」,年紀一把再赴英國雪菲爾攻讀民族音樂博士,謙稱「音樂人老博士」。

老博士常應邀至國外參加音樂研習與演出,靠著一把「台灣月琴」吉他,為何彈吉他取代月琴?簡上仁闡述「月琴只有兩條弦,節拍受限,吉他六條弦卻可以打節拍,用吉他或月琴並不重要,重點是給予什麼元素?我唱出台灣民歌謠生命力,用的技巧是古老月琴,卻用吉他來彈,風味完全不同!」

簡上仁不只採集福佬民歌,原住民、客家民歌也一併採集,他曾把採集的民歌與陳達交流彈唱,陳達彈月琴、他彈吉他,中西樂器交融,激盪創新民歌曲意。

同樣述說先人生活點滴的澎湖「褒歌」,也是民歌的一種。採集褒歌逾三百首的前澎湖縣文化局副局長洪敏聰,將辛苦收集的成果陸續出版「澎湖褒歌」、「澎湖水調」,完整地保存澎湖鄉土文化、代代傳頌。

「一切都是興趣,褒歌基本結構一首四句、每句七字為原則,是即興創作品,不用樂器,以語意展現情感與心境,廿多年前會主動投入採集,實在是不忍褒歌漸失傳,年輕人已不知道什麼是褒歌。」

褒歌可以帶動唱,洪敏聰為保存古音,曾編纂「新娘請甜茶」、「冤家變親家」兩齣褒歌劇,由他指導一群阿公、阿嬤們擔綱演出,描述澎湖早年農村生活景像,以最原始的風貌見證澎湖歷史。

「褒歌忠實表達人民生活情境,是澎湖文化特色,曾應邀至總統府表演,呈現褒歌田野調查成果。」已退休的洪敏聰回憶至總統府表演,仍歷歷在目,基於使命感,「即使自掏腰包,也要繼續為出版澎湖褒歌集而努力!」

民歌採集工程浩大,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教授洪惟仁,曾主持台北縣最大規模的民歌採集調查計畫,採集五十餘位素人民歌手。他是語言學專家,曾創辦《台語文摘》,堅持民歌與民謠本質不同。

洪惟仁為採集民歌上山下海,足跡遍及坪林、石碇、深坑、土庫、平溪、雙溪、汐止、三峽、土城、林口、八里、三芝、石門、金山、陽明山等十五個地點,範圍廣闊、資料更是完整。



◆ 找無曹操找子孫 河南洛陽發現曹休墓

中央社 2010.05.17

大陸河南省文物局今天透露,考古人員發現一座大型的曹魏時期貴族墓葬,經專家認定該墓葬的主人就是曹操族子、曹魏時期的大將曹休。

新華社報導,去年2月,洛陽段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當地文物工作者對邙山陵墓群東漢陵墓區進行大規模的考古勘探與發掘。

報導說,在連霍高區域,洛陽服務區以東區域,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大型的曹魏時期貴族墓葬。

該墓葬雖經多次盜掘,仍出土許多珍貴文物。主要有陶器、銅器、鐵器等。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在墓葬後室北側發現的一枚銅印。

銅印2公分見方,瓦鈕,篆書白文「曹休」二字,為墓主人的私印。這方銅印的發現,為墓主人的身份提供確切的證據。昨天,經專家認定,該墓葬的主人,就是曹魏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曹休。

墓葬形式為東西向、長斜坡墓道、磚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後室、北側室、南雙側室等部分組成。墓葬東西長50.6公尺,南北寬21.1公尺,深10.5公尺。前室和側室內均發現散亂的人骨。

fsj 提到...

西安發布3尊新出土彩繪俑 「褐色瞳孔」令人驚奇!

NOWnews.com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0/05/19

陝西西安秦俑館18日首次發布了一號坑最新挖掘出來的3尊彩繪俑。據觀察,3尊陶俑臉大部分都保存了彩繪,十分少見。最令人驚奇的是,其中一尊灰白色的武士俑瞳孔是褐色,與大多秦俑的黑眼珠不太一樣。

2009年6月13日,秦陵兵俑一號坑展開了第3次開挖工作,開挖面積為200平方公尺。截至目前為止,文物層堆積全部清理結束。這次出土的 114件兵俑,不僅神態逼真,容貌各具特色,且其服飾、髮飾、武器裝備等各有不同。

特別的是,兵俑個體因「人」施彩,膚色或粉白或粉紅,服飾用色也不同,袖肘部多紅、紫等濃烈色調。另外,雖然頭部戴盔,但很多兵俑頭髮都明顯被染成了黑色或褐色。

考古隊人員許衛紅指出,兵俑從職務上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中級和下級軍吏俑以及一般武士俑,因此其穿戴和兵器配備也會隨之不同。高級軍吏俑大多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及前後胸甲上綴有彩色纓飾,雙手交垂於腹前做拄劍狀。他指出,這次開挖發現在第一組車後有1件穿著魚鱗甲的軍吏俑,應該為所發現俑中級別最高的。

陝西西安秦俑館18日首次發布了最新挖掘出來的3尊彩繪俑。《國際在線》報導,3尊陶俑臉大部分都保存了彩繪,十分少見,一尊臉色灰白、一尊白色、一尊則呈現粉紅色。最令人驚奇的是,灰白色的武士俑瞳孔是褐色,與大多秦俑的黑眼珠不太一樣。

fsj 提到...

北京挖出金國中都遺址

中央社 2010.06.04

北京做為歷史上王朝的都城始於金國 (西元1115年-1234年),當時名為「中都」,如今考古學家在規劃為金融區的麗澤商務區發現中都遺址的西南角,為沉睡地下近千年的中都首次掀開神秘面紗。

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王玉偉向「京華時報」說,今年4月1日起,麗澤商務規劃區進行古代遺址與古代墓葬考古調查探勘發掘,經過2個月的探勘已清理出 3處80公尺長、寬10公尺的大型建築基址,設有前後廊。

儘管挖掘剛剛開始,但王玉偉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規模比較大,比較罕見。」目前現場正在清理挖掘出來的渣土,遺址區幾處探坑內可清楚地看到遺骨、磚井等。

王玉偉透露,根據現在已有的發掘結果看,一些建築構造清晰,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由於現在只進行部分開挖,但長百餘公尺連續排列構造,「樣子不太像是普通民居。」未來隨著考古規模不斷擴大,這些建築在當時的用途將逐一浮現。

此外,這次發掘還出土了一些典型的金代瓷片和夯土層的建築材料,還包括唐代的繩紋磚、溝紋磚等。在清理古建築遺址中,還清理出古墓葬7座、遼金窯址2座、遼金灶址2個、清代井3眼。

北京當局將麗澤商務區規劃為現代化的首都金融發展新空間和新興金融機構聚集區,預計2020年完成基本主體建設。由於地處北京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區,文物考古部門因此先行介入勘查,因而有此重大發現。

fsj 提到...

國光殘夢!蔣介石反攻計畫 大陸來台揭秘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2010.06.08

兩岸氣氛和解,過去在大陸被視為禁忌的「反攻大陸」話題,似乎也解了禁。香港鳳凰衛視本周六將首播「國光殘夢--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畫解密」紀錄片,大陸觀眾將首次有機會接觸當年絕密的反攻大陸「國光計畫」。

不少大陸媒體對當年代號「國光計畫」的蔣介石反攻大陸計畫,一直很有興趣,但是礙於主題敏感、缺乏圖象,加上大陸官方始終沒有同意,因此一直沒有行動。

去年五月,台灣被國軍管制半世紀的桃園後慈湖開放,包括國光計畫中元首進駐的戰備指揮所、戰備坑道,及蔣介石親筆批示的手稿首度曝光,讓鳳凰電視決定來台,實地拍攝「國光計畫」紀錄片。

經過國防部的層層批示,鳳凰去年底獲得製播准許,除至後慈湖考察拍攝,紀錄片小組也到金門取景,將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砲戰等戰地攝入,希望藉由圖象,還原當年國共對決的氣氛。

特別的是,鳳凰還專訪當年國光計畫作業室主任朱元琮將軍,這也是朱元琮首度在電視螢幕前曝光。高齡九十七歲的朱元琮,是國光計畫的實際操盤者,由於國光計畫被列為「絕對機密」,退役後朱元琮仍鮮少對外提及,平常也謝絕採訪,深居簡出。

大陸播出節目,都必須由國家廣電總局核准,經黨政機關、特別是中共宣傳部拍板,才能上映。鳳凰的「國光殘夢」,內容觸及故總統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戰略部署、兵力配置,及向美國求援密談的過程,高度政治敏感,是大陸首度獲准製播的相關專題報導,也象徵「反攻大陸」不再被官方視為禁忌話題。

曾經歷「八六海戰」的海軍前總司令葉昌桐及海軍艦管室前主任雷學明,及曾任蔣介石侍衛長的海軍陸戰隊前司令孔令晟,也都入鏡受訪。



◆ 倒帶1965年 軍官留遺囑,就等D日一舉反攻…

【聯合報╱本報記者王光慈】2010.06.08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總統蔣介石仍圖反攻大陸,於一九六一年四月一日,在台北縣三峽山區設置「國光作業室」,由朱元琮中將擔任主任,動員三軍二百零七位菁英,研擬三軍聯合反攻作戰計畫。

十年間,國光作業室提出五類廿六項作戰計畫,二百一十四個參謀研究案;計畫都詳擬到「師」的任務層級,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前後向蔣介石提報九十七次。

一九六三年五月二日,蔣介石提出開戰指導,指示參謀研擬如何砲擊中共三、四天,誘發中共砲戰,我方再向世界宣布中共挑釁,作為行動藉口;但五月卅日國防部參謀提出「難以執行」的看法,蔣介石幾經考慮,採納參謀意見。

國光計畫在民國一九六五年達最高潮。當年六月十七日,蔣介石在陸軍官校召集國軍基層幹部,以「官校歷史檢討會」名義精神講話,預備發動反攻;所有幹部都預留遺囑,軍方選擇最適合登陸戰發起的D日,打算趁漲潮一舉搶灘。

六月廿四日,國光計畫在左營桃子園外海模擬登陸演習,卻造成五輛兩棲登陸車被海浪打翻,數十人殉職,國光計畫由盛轉衰。同年的「八六海戰」和「烏坵海戰」,海軍接連慘敗,讓蔣介石逐漸死心;反攻夢醒,國光計畫規模逐年縮減。

在後勤補給不足,美方持續施壓反對下,一九七二年七月二十日,國光作業室併入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國光計畫正式終止,束之高閣,列為絕密檔案。



◆ 羅布泊發現神秘古城 規模僅次樓蘭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即時報導】2010.06.08

羅布泊小河墓地以西六點三公里處新發現的古城,很可能是歷史上神秘的注賓城!古城的發現者呂厚遠等人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近日在大陸「科學通報」雜誌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員夏訓誠率領的羅布泊綜合科考隊,在二○○八年十一月至十二月發現這一遺址,當時被定名為「漢晉四號遺址」。亞心網報導指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是通過Google Earth衛星遙感圖發現了四號遺址,並和考察隊一起到現場證實,這一大型古建築遺址的規模是羅布泊地區目前僅次於樓蘭遺址。

呂厚遠等人認為,根據牆體年代和初步發現的文物類型及地理位置,新發現的古城遺址有可能是北魏文獻中記載的「注賓城」。

呂厚遠表示,由於遺址臨近絲綢之路古驛站阿拉幹,處於絲綢之路東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上,因此,無論該遺址是否為「注賓城」,它在絲綢之路的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呂厚遠等人通過對古文獻的檢索初發現,羅布泊地區有兩個地望不詳的古代城郭,即注賓城和埒婁城,在地理位置和年代上可能與新發現的遺址有關聯。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裡對注賓城有這樣的記載,「河水又東經墨山國南,又東經注賓城南,又東經樓蘭城南而東注。」有專家據此認為,這說明注賓城與注賓河用的是同一名字,也說明注賓城與西北邊的墨山國和東面的樓蘭國的相對位置。

新遺址位置西北距營盤古城(可能是墨山國都城)約八十公里,東距離樓蘭古城約一百一十公里。關於注賓河,根據先前著名考古學家黃盛璋先生的考證,他認為小河墓地西邊的小河古河道,作為孔雀河的支流,就是注賓河。

以河命城或以城命河,是古今一般的通理,從新遺址的年代、地理位置及古文獻記錄,推測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注賓城,是可以說得通的。因此,呂厚遠將新遺址暫定名為「注賓河古城遺址」。不過,最終能否確定,還有待考古學、史學家們做進一步的發掘考證。

歷史上的注賓城多大的規模,多少人口,因何消失?目前還無從知道,因而顯得神秘。

fsj 提到...

曹操高陵一號墓 12日開挖

中央社 2010.06.09

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發現後,引起中國考古界極大關注。鄭州晚報報導,高陵一號墓預計12日開挖,屆時大陸中央電視台將進行現場直播。

鄭州晚報報導,經過初步考證,目前基本確定高陵二號墓的主人是曹操。那麼,與二號墓並列,形制規模相差不多的一號墓的主人是誰?這一謎底即將在12日的「文化遺產日」當天揭曉。屆時,央視將對發掘過程進行現場直播。

報導引述安陽縣官員鄭虎山說,「12號上午,從9點開始,一直直播到12點半,共3個半小時。並且,還要與北京演播室進行互動,有8位專家參與講評,4位央視的著名主持人參與主持。」

負責曹操高陵發掘的考古隊隊長潘偉斌今年初曾表示,一號墓的發掘工作量僅進展到1/3,而且還沒有找到證據可以證明墓主人的身份,他說,「至於一號墓的主人是誰?跟曹操有什麼關係?目前尚不可進行猜測。」

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曹操墓考古隊的專家普遍認為,一號墓的主人可能是曹操的大兒子曹昂。

不過,因為曹昂在某次大戰役中戰死,連遺骨都沒有留下。而一號墓在今年年初打開後,剛好沒有發現骨架,所以,很可能是個衣冠塚。

也有專家認為,一號墓可能是曹操愛妃的墓室。

因為,如果一號墓是曹昂的墓葬,父子地位不一樣,該墓地不應該與曹操高陵在同一水平線上,只能在曹操墓的前或後的位置。

由於在一號墓中發掘出一把鐵劍,也有人認為,曹操生前喜歡兵器,懷疑一號墓是個兵器塚。對此,多數專家持否定態度,因為,儘管一號墓與二號墓相比小了近一半,磚頭也小得多,結構也不夠堅固,以致年久發生坍塌,但畢竟沒有必要專門建個兵器塚陪葬。

fsj 提到...

全球最古皮鞋 5500年前有Prada的fu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10.06.11

這只皮鞋頗有Prada品牌的設計感,不過,它來自5500年前,是黃銅時代產物,歷史比英國的巨石群、埃及的金字塔還久遠,應是全球已知最早的一只皮鞋。

考古學家在亞美尼亞一個巨大的洞穴發現這只鞋,埋在層層的羊屎下保存良好。它是隻右腳,左腳還不見蹤影。皮鞋是牛皮製,以某種植物或蔬菜的油脂亮皮,皮製的鞋帶穿過多個鞋帶孔。尺寸約是七號,考古學家研判,它應該是女鞋。

皮鞋是以一整塊皮革,一體成型裁製,鞋頭和鞋後根都有鞋帶穿過,鞋內塞了草,不確定是保暖用還是做鞋撐用。它比較像LL Bean 牌的軟底走路鞋,不屬於好萊塢女星追捧的周仰杰(Jimmy Choo)鞋款,但洛杉磯加州大學「柯森考古學研究中心」的皮革學家亞里西安斷定,「它應該是高檔鞋,皮革製,品質又高。」

愛爾蘭科克大學考古學團隊的品哈希說,皮鞋的造型與舒適度,很像現代人穿的懶人鞋,也跟愛爾蘭西部阿倫群島居民在1950年代穿的pampooties鞋很像。

考古學家在命名為「亞里尼1號」的洞穴中發現多項工藝品,為文獻稀少又極其重要的黃銅時代,提供前所未有的豐富資訊。

發現皮鞋,令洞穴遺址的重要性大為提高。之前,最早的皮鞋是19年前在阿爾卑斯山發現的木乃伊冰人「奧茲」所穿,比亞美尼亞的皮鞋晚了約300年,是熊皮鞋底、鹿皮鞋身。

科學家還於洞穴找到古代釀酒術的證據,乾果如杏果、梅乾、葡萄乾的貯藏室,以及裝在陶器內三具青少年骨骸,可能與某種儀式或宗教儀式有關,其中一具骨骸含有粉狀的大腦組織,年代約6000年,比皮鞋還古老。



◆ 氣候及文化 影響衛浴習慣

中央社 2010.06.11

據全球家用清潔用品大廠利潔時(Reckitt Benckiser)一項調查指出,巴西人平均每星期洗19.8次澡,是英國人的3.5 倍。

利潔時在全球訪問4萬5000人,巴西4個首府共1057人接受調查。

據調查,英國人和美國人每星期分別洗5.6和7.4次澡,而巴西人平均19.8次。其中,多數人習慣在早上洗澡(88%),42%在下班或放學回家後,45%在睡覺前,25%在出門前。

利潔時相信,各國人民的衛浴習慣和各地的氣候及文化有關,比方使用浴缸洗澡的方式,俄國人平均每星期採用3.8次,德國人1.1次,巴西人2.5次;而日本人則達8.5次。

調查還顯示,義大利、法國、俄羅斯、英國、德國、美國、中國、印度和日本民眾,通常每星期洗31-37次手,和巴西人(35.7次)不相上下。

64%的巴西人習慣上午洗手,53%用餐前後,46%下班或放學回家後,40%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後,9%在進行某種宗教活動前。

每星期洗35次手,其實算很少,因為假如一天三餐前,和一天至少上4次洗手間後都洗手,至少要49 次。

fsj 提到...

曹操1號墓今開挖 央視直播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6.12

新華社報導,大陸一支考古隊今天 (12日)上午動手,在河南省安陽縣發掘曹操 (公元155-221)陵墓,國營中央電視台直播發掘實況。

報導說,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包括104名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和63家全國考古發掘單位共同投票的「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1日揭曉,安陽縣的「西高穴曹操高陸」名列前茅,可見曹操下世將近1800年,熱況彌新。

西高穴有一號和二號兩墓並列,兩墓形制差不多,但專家推定二號墓主是曹操,一號墓今天發掘,主人是誰,可望揭曉。

央視上午9時開始直播發掘,主播台上坐著節目主持人和學者專家,背景上以大字隸書寫著明朝楊慎所填的《三國演義》卷頭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鏡頭對準談話,穿插墓內的發掘進度,頗有看頭。

蘇東坡詞〈念奴嬌〉裡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就是指曹操。此雄沒有隨其大軍灰飛煙滅,而是逃回北方,壽終正寢,但其雄遺駭安在,是千古大謎。大陸考古隊2009 年12月宣布發現曹墓,有了眉目,並著手挖掘其外圍結構,今天正式發掘本墓。



◆ 曹操口中翡翠珠光滑剔透 價值千萬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6.12

大陸考古隊今天發掘曹操陸園一號墓之前,已先對二號墓做了一些先期發掘工作,出土珍貴古物之中,最搶眼的是據傳含在曹操口中,價值千萬的一顆翡翠珠。

這批出土古物目前暫置於一處管制森嚴的倉庫,包括鎧甲片、魏武王石牌、玉片等稀世珍品,但最驚人的是那顆透明的珠子。

珠子呈橢圓形,直徑約2厘米,無色透明,據有幸摸過的人說,觸手光滑無比。

考古工作者說,這是曹操墓出土的最昂貴文物「翡翠珠」,是在二號墓掘出,由於被泥土包裹,才躲過歷代數不清的盜墓者洗劫,完好保留。

考古專家說,翡翠分為玻璃種翡翠和冰糖種翡翠等,前者質地清澈細膩,極少石紋路,是翡翠中的極品,而這顆翡翠珠即屬此種。

據說此珠乃曹操下葬時嘴中所含之物,曾有專家估計價值上千萬元。



◆ 想薄葬 曹操令:不封不樹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6.12

《三國志》裡的〈魏書‧武帝紀〉說,曹操去世前三年頒布「終令」,交代死後葬地「不封不樹」,也就是不做任何記號,因此其墓何在,一直十分神秘。

大陸考克隊在河南省安陽縣西高穴村發現曹墓後,靠一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的石牌,確定是曹操的墓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年5月開始曹操墓的調查工作,經過一個多月探索,基本上了解此墓的規模和布局。

西高穴村的曹操墓是一座方形陵園,墓前有廣場,是曹操生前「前朝後寢」的宮殿建築格局,總共8934平方公尺,北、南、東三面有圍牆,東牆外有壕溝。

陵園內部有兩座大墓,二號墓是主墓,判定是曹操墓,一號墓是陪葬墓。墓室最深處距地面16公尺,是典型的深埋式墓葬。

大陸專家說,陵園是經過仔細規畫的,但不如歷來想像那麼宏偉,可能符合曹操生前自奉儉約,死後希望「薄葬」,不藏「金玉珍寶」的想法。

曹操墓曝光後,大陸考古單位先做了一些搶救工作,出土了250多件鐵器、陶器和玉器,以及數千陶片和上萬片畫像石,目前已修復一百多件陶器,以及鼎、案、碟、碗等生活用具,還有陶灶、陶井,對了解當時的社會和生活,應該頗有助益。

fsj 提到...

挖出「魏武王」碑 學者:證實曹操墓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660848.shtml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0.06.13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時代的曹操,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大陸官方昨天開挖位於河南安陽縣的「曹操高陵」,發掘近三百件器物,其中刻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牌,更讓考古專家大為振奮,認定這就是曹操的埋骨所在。

曹操高陵是二○○五年被當地一名農民發現,○八年初步挖掘,去年年底,大陸官方宣布,確認此地就是曹操陵墓。昨天正式開挖,為了因應蜂湧而至的民眾造成對文物的危害,當地政府出動武警維持文物安全,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維安強度不下高官、政要出訪視察。

大陸中央電視台昨天進行現場實況轉播,為了確保轉播效果,鄉政府甚至要求農民改在夜間收割麥子,婚禮、喪禮也被協調改期進行。

曹操高陵包括了一號墓和二號墓,二號墓為曹操墓,一號墓墓主不明。曹操墓為磚石結構,墓頂有兩個盜洞,墓室內有多處被盜痕跡。儘管已遭嚴重盜挖,考古人員還是發掘出近三百件器物。

墓室中有不少顆粒狀的玉珠散落在地上,他們大小相仿,中間有穿孔,考古人員推測,可能是曹操生前冠上戴的飾物。其中最讓考古人員興奮的,還是從泥土層中發掘出的翡翠珠,這顆珠子呈橢圓形,直徑約兩公分,無色透明,摸過的人形容,觸手光滑無比。

考古學者指出,這顆珠子應是曹操下葬時含在嘴裡,由於被泥土包裹,才躲過歷代數不清的盜墓者,完好保留至今。專家估計,這顆翡翠珠是曹操墓開挖以來,迄今所出土最昂貴的文物,價值達到千萬元人民幣。

此外,曹操墓中也出土了石畫像、石牌等文物。石畫像上畫有馬匹、車輛等。更重要的是,考古人員從曹操墓中挖出一塊寫著「常所用長犀盾」字樣的銘牌,這塊銘牌上半段已經斷裂,但它和初步開挖時,幾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字樣的石牌非常相似,考古人員推測它的上半截也是「魏武王」,這也成為考古學家認定這座墓就是曹操墓的又一條重要證據。



◆ 曹操2號墓 疑遭毀墓辱屍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6.13

河南安陽曹操高陵考古隊12日發掘1號墓 (陪葬墓),轟動各界,結果雷大雨小,除了一把鐵劍,墓中空空。

發掘之前,有人猜測1號墓主可能是曹操大兒子曹昂、曹操愛妃,墓中甚至可能藏有曹操的詩作,結果全都落空。墓室可能屢經盜劫,破壞甚為徹底,無跡可尋,除非另獲新證,否則墓主身分可能永不可考。

主持發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說,1號墓沒有任何新發現,除了在通往墓室的墓道上發現一把鐵劍,並無其他文物。鐵劍長約50公分,有劍鞘,但都不足以推定墓主身分。

1號墓與2號墓間有個深達30公尺的盜洞,疑是盜墓人從2號墓進入1號墓,將墓內物件盜空。整個陵墓裡有七個洞,應該都是歷代的盜墓洞,可見洗劫的程度。

2號墓,即先前已發掘的曹操主墓,西側有一陪葬墓群,估計是有墓無人。

中國考古當局表示,近期將以1號墓和2號墓為中心,興建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希望兼具學術和商機。

2號墓曾出土一具頭蓋骨,只有頭頂和後腦勺,臉部砍去。有人認為頭蓋骨是曹操,但形狀不全,已難還原曹操容貌,遺體則被人從墓葬後室拖到前室。

高陵2號墓據考是曹操墓。兩間2主室配四間側室,高6.4 到6.5公尺,是東漢時期王侯級人物喪葬的標準規格。

據考曹操在公元220年入土時,主室配備曹操生前出行所用車馬儀仗,側室放置他生前的生活物件。

12日發掘的最大收穫是,2號墓又發現一塊石牌,刻有「常所用大犀盾」字樣,疑為曹操用物此,依稀呈現曹操一生戎馬。另外發現一張腐朽的桌案、一把古琴和一塊硯臺,則呈現曹操戰陣不忘吟詠,「橫槊賦詩」的文學雅興。



◆ 大陸考古專家 詳解曹操墓三大謎

中央社 2010.06.13

河南安陽縣發掘曹操陵墓,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斷定就是曹操墓,並就外界3大謎點一一提出詳細解說。

2009年12月27日,中國考古專家和文物部門對外公佈,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為曹操高陵。

曹操墓為何東西走向?曹操為何沒有安葬在他的老家安徽亳州?中國歷史記載的有3個魏武王,為什麼斷定這個魏武王就是曹操?中新社報導,對此三大疑點,劉慶柱都提出了解釋。

針對第一個疑點,曹操墓為何採東西走向,不同於古代帝王、達官貴人修建墓葬,信奉「坐北朝南」的傳統走向。劉慶柱認為,曹操墓之所以「坐東朝西」,或考慮到自己雖然不能葉落歸根,但一定要面朝 (安徽亳州)老家,因為安陽和亳州的位置正好是一個西一個東。

第二個疑點,曹操墓為何在安陽出現?劉慶柱的解釋是,「三國時期,曹魏都城在鄴城,曹操選擇在鄴城旁邊安葬,而且地理位置也高,這在情理之中。」

至於第三個疑點,中國歷史記載共有3個魏武王,其中包括公元220年去世的曹操,以及公元350多年去世的姚襄、冉閔。劉慶柱表示,從出土文物的時間來看,河南安陽的這處墓葬應該是公元220年左右的墓葬。曹操去世後不可能100多年以後才入土,所以河南安陽陵墓應該是曹操墓。



◆ 佛祖頂骨舍利 重現人間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10.06.13

密藏千年,佛教創建者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昨天在南京面世。據稱,這是世界現存唯一佛頂真骨舍利。

新華社報導,珍藏佛頂骨舍利的金棺銀槨昨天上午由南京博物館運往棲霞寺。在兩岸三地一百零八位高僧見證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從金棺銀槨中,恭請出佛頂骨舍利和十顆感應舍利以及諸聖舍利。

報導形容說,佛頂骨舍利淺褐色,呈蜂窩狀。佛頂骨舍利將在南京棲霞寺法堂,舉行一個月的供奉瞻養禮活動。

前往南京出席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的台灣佛光山創辦人星雲法師說,據典籍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留下佛牙、佛指、佛頂骨等不同類型的遺骨,世稱佛真身舍利,佛頂骨舍利最珍貴。

二○○八年七月,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發掘出宋代長干寺地宮,並發現鐵函和碑刻。據碑刻銘文記載,建於北宋年間的長干寺地宮瘞藏佛頂骨舍利、感應舍利等。

專家將埋藏近千年的鐵函中請出了「鎏金七寶阿育王塔」,據稱,這是目前中國、甚至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規模的阿育王塔。

南京博物館從阿育王塔內發現眾多白色為主的舍利,數量多達三千二百九十八枚,如果按碑文記載,應該是「諸聖舍利」,但從塔內取出的二套金棺銀槨卻始終未被開啟。

南京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表示,佛教至聖之物—佛祖釋迦牟尼佛頂真骨,即藏於金棺銀槨內。佛頂真骨舍利是北宋年間印度到中國的高僧施護所獻。根據史料記載,施護是印度到中國的譯經僧,世稱顯教大師,北宋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年)抵汴京,是北宋初年三大高僧。

fsj 提到...

曹操都出來了 劉備要躺多久?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0/01/22

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歷史故事流傳千年,隨著河南發現曹操墓,四川也立刻跟進,希望劉備能「重見天日」,與曹操上演「煮酒論英雄」的戲碼。事實上,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中,除了曹操與劉備陵墓最具爭議外,孫權及「一代軍師」諸葛亮的墓,一般有明確的認定,沒讓後人猜個不停。

《成都商報》報導,自河南省文物局對外公布發現曹操墓後,沉寂已久的四川省彭山縣牧馬鄉蓮花村內,占地100多畝的「皇墳」再度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在彭山人心中,這裡就是劉備墓所在地。據了解,蓮花村80%的村民都姓劉,一代傳一代,都說一座稱為「皇墳」的大山丘裡躺著劉備。有村民表示,「曹操都出來了,劉備還在彭山躺起好寂寞。」

彭山縣旅遊局和牧馬鄉政府之前編制了《彭山縣漢昭烈帝劉備墓規劃方案》,將該「皇墳」明確為劉備墓,預計開發周邊的旅遊景點、設施。近日更發出「徵集令」,要求民眾蒐集所有與「皇墳」有關的文獻、照片、族譜、牌匾、等,供專家就「皇墳」主人身分進行學術討論。

事實上,劉備墓所在地還有另一種說法,指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而歷史專家認定也很分歧。有專家認為,蓮花村「皇墳」的風水、地理位置、環境等都勝過武侯祠,劉備墓在彭山的可能性遠遠超過武侯祠。也有專家指出,雖然武侯祠內的文獻記錄無具體方位,可見文物也有限,但從唐代以來的碑文、詩詞及相關資料記錄推斷,劉備墓應該在武侯祠內。

而孫權的陵墓,長久以來傳聞深藏在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與明孝陵相望,2006年大陸有學術單位探勘,發現梅花山的博愛閣下方的確有人為建築物,與傳說似乎吻合。據了解,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傳言當年修建時,發現有一座墓擋住了去路,朱元璋得知長眠於此的是孫權後,認為孫權也是一條好漢,決定不拆,讓他「守陵」,於是明孝陵墓道呈現「U」形。

至於足智多謀的「一代軍師」諸葛亮,其葬身地沒有讓後人猜個不停,一般認為他長眠於陝西省勉縣的武侯墓。史料指出,劉備死後11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因過勞死於陝西五丈原,他自己定了遺囑,希望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之後老百姓要求為諸葛亮修廟立祠,但劉禪擔心諸葛亮功高蓋主而拒絕。

三國結束後,人們為了表達對諸葛亮的懷念,在很多地方修起了武侯祠,成都也修了武侯祠。明代末年,武侯祠和漢昭烈廟因戰亂被毀,直到清初康熙年間才重建,這時武侯祠的改稱為「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也就是說,經過一千多年後,諸葛亮終於和他的君王合祀。



◆ 專家:西高穴大墓不是曹操墓 1號墓幾無發現 2號墓竟出現陶豬圈

【記者楊慈郁/綜合報導】2010-06-14 旺報

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曹操墓於12日恢復挖掘,但由於1號墓幾無發現,加上2號墓甚至挖出「陶豬圈」,讓外界不禁質疑曹操生前還養豬?另外,一顆價值人民幣千萬元的翡翠珠,更被專家推證不符曹操薄葬要求,上述種種謎團,使曹操墓真偽再度引爆話題。

中國考古界權威、前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斷定,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很多東西是從盜墓賊手中繳獲的,他騙你怎麼辦?盜墓賊手中繳獲的東西怎麼可能作為考古證據呢?」

12日,央視直播安陽曹操墓開挖,共發掘2處考古現場:1號墓和2號墓,2號墓即去年底被河南省文物部門認定為曹操墓的墓葬,1號墓即是與2號墓並列的另一大墓。

今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曾表示,1號墓未充分發掘,是無法斷定2號墓主為曹操的原因之一。但由於被盜嚴重,12日,1號陪葬墓除了出土一把銹蝕鐵劍外,並無出土其他文物。

還有專家提出,1號墓根本不是墓,僅是一個陪葬坑,但這個時代不應該出現陪葬坑,此種規制專家們也從未見到過:找不到它的墓室、棺槨,甚至連墓磚都沒有發現,卻擁有墓道和陵門。

對此,始終持正面態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前所長劉慶柱依然堅持己見,「1號墓的重要性顯然不能跟曹操墓相提並論,跟曹操墓的定性也沒有關係。」

帝王陵怎有陶豬圈?

專家提出的另一質疑點還有,考古隊在「曹操墓」中居然還發現陶豬圈。

徐蘋芳說,「陶豬圈是漢代世俗社會的一個標誌性文物,但陶豬圈不大可能出現在曹操墓,或者說,越是帝王陵的墓葬,越不可能有這種東西!」

一位考古專家也說,陶豬圈是家庭飼養的象徵,此前大多出土於一些村莊的遺址,反映了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禮俗,但在魏武王的墓中,出土陶豬圈可能嗎?直播當日,在現場的河南省文物界人員對此同樣語焉不詳。

此前出土的8件刻有「魏武王」字樣的文物,一直被認為是確定墓主為曹操的直接證據,但徐蘋芳指出,「常所用」包括東西和衣服,是最高統治者送給他的大臣或者親屬作為紀念用的,在東漢時期非常常見,《後漢書》裡面就有一些記載。墓中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解釋為墓主人得到魏武王饋贈後,覺得非常珍貴才一直帶在身邊更說得通,如果墓主人是曹操,反而不大可能隨葬這樣的石牌。

魏武王不需盾牌防身

而最先發掘的半塊石牌「(魏武王)常所用長犀盾」,在一些研究者看來也是這一墓葬並非曹操墓的反證之一,因為曹操身為魏國最高統帥,並不可能需要盾牌防身。

就在各界出現質疑聲音的同時,安陽政府則宣布,將在近期建設高陵遺址博物館,後修建曹魏及三國文化遊園。據悉,為保護曹操高陵,安陽已經投資1600多萬元人民幣。

fsj 提到...

敦煌67洞窟 紀錄片揭秘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0.06.16

集結中原、印度、波斯及犍陀羅等四大古文明的敦煌,素以四百多個如同「原生態藝術博物館」的洞窟吸引世人目光,但對外開放的洞窟,不到十個。現在透過紀錄片,將供人一窺67個洞窟的堂奧。

大陸中央電視台籌拍約四年,動員近兩百位工作人員遠赴敦煌、絲路拍攝的紀錄片「敦煌」,將從廿日(周日)起連續十個星期天,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

執導「敦煌」的總導演周兵昨天表示,此一系列紀錄片,因為和敦煌研究院共同出品,史無前例,得以進入67個洞窟拍攝,其中有50個洞窟,首次對外爆光,精彩程度所向披靡。

此一系列涵蓋的旅程從西安到敦煌、新疆、甘肅、吉爾斯坦等地,最大挑戰是天候多變,他們曾遭遇幾十年來首見的大洪水,連公路都被洪水沖斷,一群人充滿恐懼,總算走出大戈壁。

在拍攝過程中,最讓他驚艷的是,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手千觀音壁畫那種「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神髓,但十多年前,壁畫上仍可見署名「史小玉」,如今已經看不到了,讓人感嘆壁畫的脆弱。

「敦煌」在大陸播出後普獲好評,但周兵不無遺憾,尤其是對「藏經洞發現者」王道士的評價。同情王道士的周兵說,王道士有愚昧,也有虔誠的一面,原本希望能給予他「更客觀」的定位,最後仍難跳脫傳統「賣國賊」窠臼。周兵說,此一系列紀錄片為求面面俱到,全面採訪英、美、中、俄、法等國學者,如今敦煌已是全人類的遺產,存放在哪裡已不重要。



◆ 考古證實 秦始皇陵確實存在北門

中央社 2010.06.16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勘探工作最近獲得重要進展。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說,經過最新勘探,發現陵園外城垣北門遺址,理清了學術界有關秦陵是否存在北門的爭論。

這次考古發現,在秦始皇帝陵外城北墻上確實存在外城北門門址。新華社發自西安的報導描述,該門東西長93公尺、寬7公尺,東距外城東墻455公尺、西距外城西墻412公尺。

此外,在北墻南部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凸出於墻體的夯土台基。但由於破壞嚴重,目前只能看到部分殘存夯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張仲立表示,以前學術界對秦陵是否存在北門一直爭論不休,這次考古發現成為北門存在的最有力證據。

考古專家還在內城北墻發現西側東側兩處門址。其中,西側門址中部有一夯土台,夯土台東西兩端各有一縱向通道式缺口。

專家說,這兩個缺口其實是寬約4公尺的小通道。這種建築結構與陵園內城垣另外幾處門址結構有別,為深入研究秦始皇帝陵園制度提供全新資料。

位於西安東30多公里、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僅秦始皇的「地下御林軍」—兵馬俑即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第8大奇跡。



◆ 蘇州 發現疑似春秋時期闔閭大城

中央社 2010.06.16

繼曹操高陵後,中國考古界又有重大發現,據新華社報導,蘇州西南部近日探得1處春秋晚期超大型都邑城址,不排除是吳國名臣伍子胥建造的闔閭大城。

新華社今天引述蘇州古城吳國王陵考古隊說,日前在蘇州市西南部的山間盆地內發現1處春秋晚期超大型都邑城址,經初步考證,極可能是伍子胥所建的闔閭大城。

據報導,去年秋季以來,考古隊在遺址附近進行調查和發掘,相繼發現了與超大型城址有關的古城牆、護城河、水城門及1處大型遺蹟。種種跡象顯示,1座面積大、等級高的王城就在附近。

緊接著,考古隊又在盆地的南北兩端發現城牆遺址,且南北兩道城牆相距達6728公尺。

報導引述蘇州古城聯合考古隊領隊徐良高表示,僅從南北城牆的距離判斷,這是目前為止在南方地區發現的東周時期最大城址。

同時,在這個區域內共發現土墩遺蹟235處,其中數百公尺以上的長條形土墩應是古代城牆。

最令人欣喜的是,考古隊又發現東周時期吳越地區重要的建築材料--瓦,這是首次在東南地區發現高等級建材,意味著古城址內有高等級建築物存在。

根據左傳、國語、史記. 吳太伯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文獻記載,吳國晚期都城位於現今蘇州城一帶,然而多年來,中國考古界始終無法確定吳國都城及王陵的遺址。

報導引述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如果上述遺址證實為伍子胥所建的闔閭大城,這將是中國對東周時期考古的重大突破。

據報導,考古隊計劃用5年時間進行後續調查、發掘與研究。

fsj 提到...

研究:龐貝居民因火山高溫燒死

中央社 2010.06.17

義大利學者提出一份推翻過去假設的新研究,主張維蘇威火山爆發時,龐貝古城的居民並非因火山灰窒息致死,而是被攝氏300到 600度的瞬間高溫燒死。

西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造成整個龐貝城被掩埋的浩劫,在大量遺骸、遺跡出土後,許多科學家試圖解開「龐貝之謎」:究竟在那個悲慘的一天,龐貝人經歷了何種恐慌?又為何歷經千年,當時居民死亡的姿勢與表情都可以原封不動存留下來?

過去科學家認為,龐貝居民是因大量火山灰堵住所有出口,造成窒息死亡,居民在絕望中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掙扎。

拿波里大學教授與維蘇威火山研究中心近日共同提出一份新研究,主張龐貝居民是瞬間死亡,並未經歷長時間窒息痛苦。

研究從解剖學角度,詳細分析龐貝受害者的遺骨,發現很多死者呈現「汽化」現象。研究報告認為,火山爆發時的異常高溫,可能導致龐貝居民腦漿、骨髓沸騰爆裂,噴射出來的高溫體液在骨頭上留下典型的燒傷痕跡。

研究指出,高溫體液與隨後覆蓋在屍體上的大量火山灰,結合形成了保護膜,使骨頭經過多年仍不會風化分解,也因此完整保留了死者當時的姿勢,此一檢驗結果可辨別出,多數龐貝受害者是在火山爆發的第一瞬間就因高溫喪生,而不是在火山灰滾滾襲來之後才窒息死亡。

這份研究引起輿論與學界討論,因為自從冰島火山爆發後,歐洲各國都積極檢視國內火山活動情形,維蘇威也被列為義大利近年有可能再度爆發的活火山之一。學者建議義大利政府依據新研究結果,調整緊急疏散方案。

至於到底維蘇威火山何時可能再爆發?義大利人民保護署署長貝托拉索(Guido Bertolaso)最近曾發出警告,從地質學角度觀察,距離維蘇威火山再度爆發的時間已「相當接近」,可能就在近十數年間,但目前並無法提出確切時間表。

fsj 提到...

雲南發現與「南帝」有關石碑

中央社 2010.06.18

雲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大理洱源地區尋找到兩塊大理國碑,其中一塊是懸而未解的「秘文碑」,另一塊與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筆下的「南帝」段智興有關。

協會會長劉偉告訴中新社,碑刻年款為「盛德5年」(公元1180年)的「大理國布燮高觀音」石碑,以佛教題材為主,刻有佛祖和侍從菩薩,線條自然流暢,人物造型端莊優美並有唐宋遺風。

「秘文碑」則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未解文字,共11行149字,碑體下部還刻有形似「龍」、「麒麟」、「兔」、「虎」的圖案,由於保護不當,石碑已攔腰斷裂。

劉偉表示,這次發現的大理國石碑較罕見,對於研究雲南歷史文化,特別是古代大理國文化有重要價值。

專家說,值得關注的是,「大理國布燮高觀音」碑疑為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南帝」段智興遺物。碑刻年款「盛德5年」恰是大理國最富傳奇色彩、史稱「大理功極帝」段智興的帝王年號,他在位29年篤信佛教、少理國事。在野史和小說中,段智興被描述成為武功蓋世的「南帝」、「一燈大師」。

對於「秘文碑」,專家表示,雖已進行多方研究,但至今仍未完全破解。目前,可以初步排除為契丹文、八思巴文等民族古文字,為古代梵文的可能性較大,但具體意義尚待進一步考證。

有關專家推測,「秘文碑」可能是唐宋時期遺物,類似於地方民族政權公文、告示一類的遺存。

大理國建於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都城大理,為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國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即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等,及老撾(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瞭解比較少,頗具神秘色彩。

fsj 提到...

太極古村 庇佑朱熹後代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5689304.shtml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福州27日電】2010.06.27

福建漳州市平和縣秀峰鄉,平均海拔800多米的五鳳山山脈,環抱著一個古村落,在古樸和現代的建築交錯中,一條S形的溪流把一片古村落分割成「太極兩儀」, 溪南「陽魚」、溪北「陰魚」魚眼處各建有一座圓形土樓:南陽樓、聚奎樓。從高處看,全村宛如一個道家陰陽太極圖。這就是籠罩著濃厚道教神秘色彩的古村落 ——福塘村。

東南早報報導,福塘村有1000多戶人家,4000多人口,是平和原朱氏富族聚居區,至今尚存有明清時期的南陽樓、留秀樓、茂桂園樓、聚奎樓等古民居62 座928間。民居多為磚石結構的大厝,結構精緻,造型美觀。

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由當年因避戰亂而逃至此處的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18代子孫朱宜伯始建。起初,福塘村澇不斷,朱宜伯在其舅父「鐘半仙」配合下,改村中的直溪為曲溪,以溪流為陰陽魚界線,「依太極圖形,取不敗之意」,成就「太極村」的基礎格局。

報導指出,直溪改成S形的曲溪,不僅能減緩溪水下洩的速度,又可以使溪道增大,緩緩流出村莊,避免了山洪下洩造成的洪澇災害。自從朱宜伯依太極圖形重新規畫福塘村後,朱氏子孫便遵照不渝,按照祖訓建房種樹,令人驚奇的是,此後的福塘村便旱澇無虞、村泰民富,在清康乾時期更是富甲一方,讀書為官者甚眾,成為閩西南最興盛的名村。



◆ 秦兵馬俑一號坑 新出土彩繪將軍俑

中央社 2010.06.27

自2009年6月起,秦兵馬俑一號坑展開第3次考古發掘,在清理120多件陶俑後,近日又出土了一件新的將軍俑,這是一號坑二號坑出土的第9件將軍俑,做工精細,身上鎧甲邊緣處有彩繪圖案。

中新社報導,一號坑第三次挖掘期間,遊客參觀不受影響,對中外人士開放發掘現場,這種邊發掘邊開放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考古人員把正在發掘的兩個長20公尺、寬3公尺左右的坑道編號為9號、10號。此次新發現的將軍俑位於9號坑道中部,埋在兩輛戰車之間,體積較大,腰部以下保存完整,考古人員已經對這件將軍俑和周圍新發現的陶俑殘片進行了初步清理和對比。

有關資料顯示,在第三次考古發掘啟動之前,秦俑三號坑中沒有出土將軍俑,將軍俑分別出土於一、二號兵馬俑坑。截止5月18日,在第三次考古發掘文物層以上堆積發現清理時,G9內陶俑包括鎧甲步兵俑6排共28件,2組共6件車兵軍吏俑。第一組車後的軍吏俑有1件穿著魚鱗甲,級別最高。G10內約有20排步兵俑,共計80件。

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第三次發掘考古隊領隊許衛紅介紹,這個將軍俑是一號俑坑內出土的第9件軍吏俑,它的鎧甲與其它俑是不一樣,做工非常精細,甲片較小,說明它的級別是相當高的。

目前正在發掘的9號、10號坑道裡面的文物主要包括戰車、陶馬、陶俑的殘件。這些殘件大小、形狀不一,有的可以一眼看出其具體形狀和身體部位,有的則是小的不足巴掌的碎片,而且大多疊壓在一起。之前清理完畢的120餘件陶俑就是由於疊壓在土層的上面而被最早發現的,現在已經轉移到文物修復區進行拼接和修復。

考古專家表示,這件將軍俑的出現,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整個軍陣的了解,將會提供很大幫助。



◆ 文物保存 拔馬文物館 珍藏平埔族驕傲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5130794x112010062700154,00.html

【黃哲斌/專訪】2010-06-27 中國時報

初始是無心,是微小願力,是宗教信仰的奉獻情懷;後來則是傻勁,是感動,是保存族裔文化的無形使命,一個人口只剩三、四千的小鎮,卻擁有最原味的平埔血統及文化,他們捐出家裡的骨董嫁衣及銀質頭冠、合力清洗扛回來的百年墓碑,他們立志打造一個西拉雅文化的博物館。

雖然目前,博物館只是一間教會的閒置平房,典藏文物的庫房連空調都沒有;然而,他們幹得很起勁,還努力向國家級博物館看齊。

fsj 提到...

黃大一 雲南發現恐龍孵育場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0.07.10

恐龍化石業餘玩家黃大一七年前在雲南祿豐大洼恐龍山,無意間發現一顆「怪石」,去年經德國波昂大學古生物系雷美斯博士鑑定分析,確認是晚三疊紀至早侏羅紀的「原蜥腳恐龍」胚胎實體化石,並推測現場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期原蜥腳恐龍的「孵育場」。

中興大學化學系畢業的黃大一,曾在「自然雜誌」發表多篇恐龍育幼行為論文,今年三月他再赴雲南考察,採集到更多的原蜥腳恐龍恐龍胚胎骨頭,也發現成年原蜥腳恐龍化石。

昨天他邀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系教授瑞茲及中央大學學者一起研討;推測化石發現地點不只有幾窩的恐龍胚胎,也有大型恐龍,該地可能是原蜥腳恐龍的「孵育場」,希望可以揭開大陸雲南一帶最早期原蜥腳恐龍的神秘面紗。

黃大一說,今年在雲南又發現脊椎骨、大腿骨、屁股骨頭,也找到半個爪子,顯示大恐龍和小恐龍在一起,所以推測是處孵育場,不只是一、兩窩恐龍。



◆ 湖南瀏陽發現史前人類活動遺址

中央社 2010.07.10

大陸湖南省瀏陽市文物普查工作隊在當地發現一處史前人類活動遺址,並挖掘出3件遠古石器和一些陶片,這一發現對史前人類活動情況及西周到漢代的社會發展情況,深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湖南日報報導,位於瀏陽市小河鄉田心村的遺址呈平面佈局,總面積約2488平方公尺,出土的3件石器為石箭鏃、磨製石鑿和有10多個打擊點的石器。

經專家初步認定,有打擊點的石器疑為舊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石鑿,而石箭鏃與磨製石鑿均為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另外發現的灰坑、灰陶、黑陶殘片則是西周時期的遺存物。

據當地有關人士介紹,2007年4月,遺址也曾挖出青銅鼎1個、青銅劍2柄、橢圓形青銅鏡1個及青銅矛1件。

fsj 提到...

世貿遺址 驚現200年古船

【世界日報╱編譯黃秀媛綜合紐約15日電】2010.07.16

考古學家15日上午到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遺址,考察在這裡意外發現的一副已有200年歷史,18世紀以來一直被埋在土裡的船身。

為未來的世貿中心地下車輛安全中心挖掘地基的工作人員,13日在距路面約30呎的地下,意外挖到一排堅固的直立木板。這些木板以固定間隔排列,而且顯然不只是當年留下的柵欄。

正與紐新航港局合作,記錄在世貿遺址發現歷史文物的考古學家帕帕拉朵(Michael Pappalardo)說:「它們排列非常完美,顯然屬於一艘船隻所有。」

到14日,這些木板的外形明白顯示這是一艘木船的船身,專家相信這具32呎長的船身是在1700年代中期至晚期,被埋在世貿遺址南端,在含鹽分的土裡埋藏已200多年。

考古學家說,這艘船可能是在18世紀與其他垃圾一起被用於填土,以把曼哈坦下城向哈德遜河伸展。甚至在那個時候,曼哈坦下城的土地已經很值錢。

工作人員在自由街與香柏街之間挖掘的地區,在興建原來的世貿中心時一直沒有開挖過。

發現古船的消息迅速傳開,考古學家和有關官員匆匆趕到現場。不只是因為這項發現意義重大,而且因為這些深埋地下已久的木板一旦重見天日,接觸到空氣很快就開始腐爛。

考古學家很高興過去一周天氣潮濕和下雨,濕度很大,有利於保存這個古物。烈日高照的炎熱天氣會使出土的船身加速腐化。

考古學家趕著測量似乎是船隻最低層甲板的木板,搶時間收集現場資料,準備以後再來分析。



◆ 內蒙發現大型漢代古墓群

中央社 2010.07.14

新華社報導,內蒙古考古隊近日在五原縣發現大型漢代古墓群,分佈面積廣達1平方公里。

新華社報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文物部門近日在五原縣勝豐鎮境內進行田野考古時,發現這處漢代古墓群。

據報導,古墓群分佈在五原縣勝豐鎮東側的一片鹽鹼荒灘上,位於五原縣城以東20公里,分佈面積約1平方公里。由於年代久遠和農民墾荒破壞等原因,漢代古墓地表封土已被破壞,在鹽鹼灘上到處散落大量漢代麻紋磚和一些陶瓷碎片。

不過,考古隊員表示,現場並未發現盜墓痕跡,推估地表以下墓室應仍保存完整。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歷史久遠,在漢代歸屬九原郡管轄,現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包括馳名中外的巴音滿都乎恐龍化石區和陰山岩畫,以及塵封久遠的漢墓群、長城遺址及古廟宇等。

fsj 提到...

中國派人赴東非尋找鄭和沉船

中央社 2010/08/02

明朝航海家鄭和曾率領300艘艦船和3萬大軍組成的當時世界最龐大艦隊,七次下西洋。中國考古學家計劃8月將前往東非肯亞海岸,尋找一艘被認為屬於鄭和艦隊的沉船。

新浪科技報導,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鄭和七次下西洋為辛巴達航海歷險記提供創作素材。中國考古學家將遠赴肯亞,希望從沉船中找到中非第一次接觸的證據。

600多年前,鄭和七次率船隊完成史詩般的航海之旅,到達東南亞、中東及非洲東海岸。

位於肯亞的這艘古代沉船被認為是鄭和龐大艦隊的一部分,曾在1418年抵達肯亞港口城市馬林迪。而當地人曾在拉穆島海岸發現過明朝時期的陶器碎片。中國海洋考古學家有望8月份抵達當地。

中國政府斥資200萬英鎊 (約合300萬美元)展開為期3年的合作項目,肯亞方面也希望這個項目可獲得有關中非早期聯繫的重要發現。

鄭和被明朝皇帝欽封為三保太監,乘坐的「寶船」上滿載明朝皇帝向各國賞賜的黃金、陶瓷和絲綢等中國特產,同時將象牙、長頸鹿等貢品沿著阿拉伯貿易航線帶回中國,促使各國承認建立不久的明王朝。

鄭和死後數年漸漸被人遺忘,而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中國實行閉門鎖國政策,陷入長期的封閉狀態,鄭和的傳奇經歷被忽視。如今,鄭和又重新獲得民族英雄的地位。

肯亞還有不少關於中國古代水手的謎團。根據當地民間傳說,明朝沉船上的一些水手倖存下來,他們被允許住進村子,與當地人通婚。據稱,DNA檢測也證實了這種猜測。990802(圖為鄭和航海路線圖。中央社典藏55年7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