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64508477.html
June 18th, 2009
根據一項來自 Pittsburgh 大學與 Buffalo 科學博物館的研究表示,強調人類起源理論的新證據指出,人類可能與紅毛猩猩(orangutans)享有共同的祖先。在 6/18 當期的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上報告,研究者以「有問題的(problematic)」來反駁基於 DNA 分析的、普遍的意見,那指出人類與黑猩猩(chimpanzees)更加密切相關,不過他們的主張不被化石證據所支持。
Jeffrey H. Schwartz,Pittsburgh 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類學教授,同時也是 World Academy of Art and Science 總裁,以及 John Grehan,Buffalo 博物館科學主任,對於活著的以及已成化石的猿類(apes)進行一次詳盡的身體特徵分析,那指出人類、紅毛猩猩與早期的猿類屬於與黑猩猩還有大猩猩(gorillas)有所區別的一群。他們接著編造一種情節,指出人類--紅毛猩猩的共同祖先如何在東南亞 -- 現代紅毛猩猩來自於此 -- 以及世界其他部份間遷徙,並演化成現在已滅絕的猿類與早期人類。這項研究對於「人類--紅毛猩猩連」結提供了更進一步的證據,那由 Schwartz 首度在他的 The Red Ape: Orangutans and Human Origins, Revised and Updated (Westview Press, 2005) 這本書中提出。
Schwartz 與 Grehan 詳細檢查數百種身體特性,那經常被當成人類與其他大猿(great apes,黑猩猩、大猩猩與紅毛猩猩)間,演化相關性的證據來引用,並選出了 63 種,那經過驗證在此群組中是獨一無二的(換言之,這些特性並沒有出現在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分析發現,在這些特徵中,人類與紅毛猩猩共同享有 28 種獨特的身體特性,相較之下黑猩猩只有 2 種,大猩猩有 7 種,與這三種猿類(黑猩猩、大猩猩以及紅毛猩猩)一起相比則有 7 種。大猩猩與黑猩猩共享 11 種唯一的特性。
Schwartz 與 Grehan 接著檢查 56 種現代人類與已成化石的類人猿(hominids,那是人類祖先,例如南猿(Australopithecus))以及已成化石的猿類所共有的獨特特徵。他們發現,紅毛猩猩與早期人類還有南猿共享 8 種特徵,而且單與南猿相同者就有 7 種。紅毛猩猩特徵出現在南猿中,否認了由 DNA 分析所產生的期待,那指出人類祖先應與黑猩猩相似,Schwartz 與 Grehan 寫道。黑猩猩與大猩猩被發現只共有那些可以在所有大猿類中找到的特徵。
Schwartz 與 Grehan 將人類、紅毛猩猩與成為化石的猿類納入(pooled)新的一組,稱為「dental hominoids(齒類人猿)」,因牠們牙齒上的琺瑯質厚度相似而得名。他們將黑猩猩與大猩猩標記為非洲猿,並在 Biogeography 當中寫到,雖然牠們為 dental hominoids 的姊妹群組,不過 "這些非洲猿與紅毛猩猩相比,不僅與人類較為疏遠,與其他相比,也與人類較不相關。"
然而,研究者們承認,早期人類與猿類化石大部分都在非洲被發現,而現代紅毛猩猩則在東南亞被發現。為了說明這樣的分離,他們提出,人類--紅毛猩猩的最後共同祖先(共祖)在某一段結束於 1200 萬到 1300 萬年前的時刻,在非洲、歐洲與亞洲之間遷移。Schwartz 與 Grehan 寫道,植物化石指出,在喜馬拉雅山山脈形成之前,森林一度從南歐擴張到中亞並進入中國,並提出,先祖 dental hominoids 在這整塊浩瀚的區域生活與漫遊;當地球表面與當地生態系改變時,後代 dental hominoids 變得在地理上彼此隔絕。
Schwartz 與 Grehan 將這套祖先的散佈理論與另一套理論相比,那被設計成相符於一種「假設的人類--黑猩猩關係」。他們寫道,在缺乏超過 50 萬年前非洲猿化石的情況下,一連串「複雜且費解的(convoluted)」情節涉入其中,藉此指出非洲猿是早期猿類的後裔,那從非洲遷移到歐洲。根據這些情節,歐洲猿類接著分歧成移往亞洲的猿類,接著成為之後返回非洲的猿類,以便在之後變成人類與現代猿類。Schwartz 與 Grehan 對這些理論提出異議,因為它們與形態學還有生物地理學證據不相容。
古人類學家 Peter Andrews,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Human Origins 前任首腦,以及 The Complete World of Human Evolution (Thames & Hudson, 2005) 這本書的共同作者,表示,Schwartz 與 Grehan 提供良好證據來支持他們的理論。Andrews 並無參與該研究,但熟知它。
"他們有很棒的形態學證據支持他們的詮釋,所以那得要嚴肅地看待,而且那若能重啟分子生物學者以及形態學家之間的爭辯,那就更棒了," Andrews 說。"那將不利於公認的、人類與猿類關係的詮釋,而且他們的結論無疑將受到挑戰。但我希望那將在一種建設性的情況下完成 -- 為了科學的進步,採取提出問題與檢驗結果的方法。"
Schwartz 與 Grehan 在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爭論道,人類與紅毛猩猩間明確的身體相似性,早已被分子的分析(那使人類與黑猩猩產生連結)所遮蔽,不過這些分子的比對常常有瑕疵:這裡並沒有理論支持分子上的相似性必定意味著演化上關係;分子研究經常排除紅毛猩猩並聚焦在一種受限的靈長類天擇上,而沒有一個適當的外群(outgroup)供比較;而且否認「遺傳相似性代表(denotes)相關性」這種想法的分子資料,通常會被忽略。
"他們批評分子的資料,而那是應得的批評," Malte Ebach 說, Arizona 州立大學 Species Exploration 國際性研究單位的研究者,他並沒有涉及該研究,但對其熟稔。
"古人類學僅基於形態學,而那裡並沒有科學上的正當理由來支持 DNA 超越形態學的資料。然而,人類--黑猩猩關係,由分子資料所產生的,在沒有經過任何詳細檢查下卻受到公認。 Grehan 與 Schwartz 不僅提出一種紅毛猩猩--人類間的關係 -- 對於正在探究的資料,他們也再度肯定(reaffirming)一種已確立的科學實踐(they're reaffirming an established scientific practice of questioning data)。"
※ 相關報導:
* Evolution of the second orangutan: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hominid origins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2462698/abstract
John R. Grehan and Jeffrey H. Schwartz* 氧的增加導致地球最早冰河時期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Published Online: 22 Jun 2009
doi: 10.1111/j.1365-2699.2009.02141.x
* 大滅絕、古代病毒也許握有生命起源線索
* 分析打敗細胞構造的起源理論
* 研究者為突變發現開發全基因組定序
* 化學家領會地球上生命的第一個基石
* 失去存在已久的基因促成人類演化
* 研究證實人類「只」源自於非洲
* 新靈長類化石是亞洲人共祖?「依達」受挑戰
* 人類步行方式 150萬年前底定
* 8萬年前人類頭蓋骨 許昌出土
* 考古學家在敘利亞發現 1.1 萬年前的人工製品
* 大陸西北發現八千年前岩畫
* 基因研究證實人類從白令海峽遷徙到美洲
* 從 pre-Clovis 便便中復原美洲最早人類的 DNA
* 科學家在太平洋發現更多「哈比人」
* 迷你石棺矮黑人?曲冰遺址任荒蕪
* 新 DNA 證據推翻南島人口遷移理論
* 基因分析顯示 東南亞是東亞北亞人種發源地
* 基因汙染兩成 台灣畫眉恐滅種
* 研究證明數百項天擇研究可能都是錯的!
6 則留言:
學者考據:法國沙克吉 是中國少皞氏後代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09.09.13
旅美中國歷史學者朱學淵在9月號的「歷史月刊」上撰文指出,依姓氏考據,法國總統沙克吉是中國北方民族少皞氏的後代。
朱學淵指出,沙克吉(Nicolas Sarkozy)的父親是匈牙利貴族保羅.沙克吉(匈牙利名為Nagy-Bocsay Sarkozy Pal),而匈牙利民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以女真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民族。
保羅.沙克吉姓Sarkozy,名Pal,前面的Nagy是匈牙利語的「大」字,Bocs是女真姓氏「蒲察」,Nagy-Bocsay是部落名「大蒲察」。因此他是「大蒲察的沙克吉家的保羅」。
保羅母親的姓名為Csafordi Toth Katalin,她的娘家姓氏Toth是匈牙利頭號大姓,也就是女真姓氏「拓特」。
這個拓特家族出自Csafordi部落,中國《魏書》說到「鮮卑乞伏」人物,匈牙利文的cs 讀ch,Csafor讀音是「乞伏」,因此法國總統的祖母是「乞伏底的拓特家族的卡塔琳」。
保羅.沙克吉的祖輩是匈牙利的「二等貴族」,他們大多是馬札兒人(Magyar)各部落的後代,「大蒲察」和「乞伏底」大概就是這些遠東部落中的兩個。
中國北方民族也有與Sarkozy讀音相關的姓氏,新疆的《錫伯族姓氏考》中就有「薩孤氏」,女真人把族名「薩孤」畫蛇添足為「薩孤子」,即匈牙利姓氏Sarkozy。
匈牙利還有一個小姓Sarho,與Sarko只差h/k間的輕微音變,它的讀音就是〈五帝本紀〉中的史前中原姓氏「少皞氏」。
這樣一路追下去,發現匈牙利姓氏Sarkozy是根源在黃河流域的「少皞氏」,祖先是黃帝時的東夷族首領少皞。少皞氏流出中原就成了「戎狄」,走的最遠的當上了法國總統。
440萬年前證據:人猿非人類祖先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173243.shtml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2009.10.03
科學家在1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一具440萬年前的早期人類骨骸顯示,人類並非從類似黑猩猩的祖先演化而來。
他們表示,這個消失的環節,也就是人類與現代人猿的共同祖先,與兩者均有不同,而且由那個共同祖先到目前,人猿的演化程度不亞於人類。
科學家強調,1992年出土的「雅蒂」(Ardi)也許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原始人,但她並非就是上述的消失環節。協助率領研究團隊柏克萊加大的懷特表示:「這有440萬年之久,我們找到很接近(消失環節)的東西。」雅蒂腦容量很小,身高120公分,體重約50公斤,住在林木茂盛區,利用四肢爬樹,以兩腳行走。
他們描述,這個僅有部分的骨骸出自於一名女性「拉密達猿人」(Ardipithecus ramidus),也就是「雅蒂」。這名古人類440萬年前居住在現今的衣索比亞,存活年代比科學家1970年代發掘的古猿人「露西」早100萬年以上。
科學家在透過「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雅蒂顯然是人類祖先,而且後代並未長大成為黑猩猩或其他人猿。
報告指出,她有類人猿的頭部及相對的腳趾,使她得以輕鬆自如的爬樹,然而她的雙手、手腕及骨盆顯示她的步伐類似現代人類,且未如黑猩猩或大猩猩般,用手指關節輔助行走。 (圖片詳見原站)
◆ 距今440萬年前!始祖地猿「雅蒂」 人類已知最早遠祖
自由時報 2009.10.03
〔編譯魏國金/綜合一日外電報導〕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距今四百四十萬年前的一名女性「先人」骨骸顯示,人類並非從類似黑猩猩的祖先演化而來,而這位被暱稱為「雅蒂」(Ardi)的始祖地猿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類遠祖。
雅蒂的骨骸是於一九九二年在衣索比亞東北部的大裂谷的阿法地區發現,一九九四年被確定為新人種。研究人員指出,始祖地猿的研究對類人猿家族如何可能有共同祖先,提供了新洞見。包括人類、大猩猩、黑猩猩與紅毛猩猩都屬類人猿。
由十國科學家組成研究團隊參與雅蒂的出土,十七年後,十一份出土物相關研究發表在一日出刊的科學期刊特輯。雅蒂(Ardi)就是「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英文簡寫。
科學家指出,找到人類與現代人猿最後的共同祖先,就是人類亟欲解開的進化失落環節。遺傳學推測,人類與黑猩猩約在六百萬至七百萬年前分家。研究人員說,雅蒂明確是人類遠祖,而她的子孫並沒有演化成黑猩猩或其他人猿,她不是失落的環節,但她的出現讓失落環節的解開更前進一步。科學家推斷,雅蒂高一百二十公分、重五十公斤。
在雅蒂之前,最知名的人類遠祖骨骸是距今三百二十萬年前的「露西」,一九七四年距離雅蒂出土處以北七十二公里的地方發現露西的化石。
在露西出土後,科學家推測早期人類的解剖學結構應該像黑猩猩,以展現人類與黑猩猩在遺傳學上的相似性。然而,雅蒂的化石並不支持該假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演化研究中心的懷特教授說,雅蒂的骨骼結構並非像黑猩猩,也不像人類,而其手部化石的結構甚至比黑猩猩更原始。
骨骸顯示步伐類似現代人類
雅蒂有人猿般的頭部與利於爬樹的腳趾,然而她的手、腰部與骨盆顯示她的步伐類似現代人類,而不像黑猩猩或大猩猩般以指關節支撐身體行走。雅蒂或許比現代黑猩猩更熱愛和平,因為她沒有長而尖的犬齒,而黑猩猩的尖銳犬齒常用於爭鬥。她的腦容量雖然小,但腦部結構較類似於南方古猿與現代人類,顯示其視覺與空間感知較類似人類。
人類遠祖是一家人 國家地理頻道揭密
NOWnews.com 記者蘇培瑜/綜合報導 2009/10/10
全球有各類種族、語言甚至是宗教,但所有人的遠祖其實都來自人類搖籃─東非,只是那已是6萬年前的事,人類究竟經歷了何種共同旅程?我們的先祖在旅程中抵達何處?又是何時和社區中的陌生鄰居交會?這些謎底都透過科學實驗一一揭曉,國家地理頻道將回溯人類先祖的腳步,揭露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的秘密。
在紐約市皇后區一場街頭市集,透過簡單的口腔黏膜樣本,基因地理計畫揭露人類DNA歷史,指出當今世人的遠祖,都是約6萬年前在非洲出現的一群人;他們很可能是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被迫走上不同路徑,前往全球各角落,而他們的後代現在都在同一個街區生活和工作,這樣的結果也讓參與計畫的社區居民大感意外。
世上人種最多元的地區之一「紐約市皇后區」,220萬居民中有高達半數來自異鄉,存在當地的語言更超過150種,透過國家地理頻道《人類基因樹》節目,皇后區居民發現自己和社區鄰居的「深刻關係」,彼此間的差異則是微乎其微。
我們的先祖到底從哪裡來?這中間究竟發生了甚麼事?為探討這神秘故事,基因學家兼國家地理駐會探險家史賓賽˙韋爾斯(Spencer Wells),特地率領基因地理小組,在皇后區收集居民的DNA,追溯人們的世系。結果發現,他們的先祖是率先離開非洲的人,後來成為美洲原住民、歐洲人和南亞人。
這樣的轉變透過電腦動畫呈現在鏡頭前,回溯至數千年以前,先祖不畏艱辛長程遷移,接著時間又快轉到現代,了解每位居民的個人歷史,以及他們是如何來到生活忙碌的紐約市,住進同一個街區。至於為何要以「皇后區」來當成研究範本?韋爾斯表示,「這地方就像世界縮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人走在這條街上。」
研究從基因地理小組收集約2百位紐約客的樣本展開,描述他們對先祖的認識與期待,數週後公布測試結果,和人類大家族的成員共聚一堂。參與這次計畫的部分紐約客,將在節目中分享自己的個人經驗,讓觀眾看見這群出身背景各異的人,其實都有親屬關係。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方?我們是如何抵達現在生活的地方?在這其中都有了解答。
過去4年間,史賓賽˙韋爾斯和基因地理計畫國際小組,為了進行這個突破性的研究,已在世界各個角落收集和分析不同人類族群的DNA樣本。目前全球有超過35萬人參與,還要持續數年的基因地理計畫,以描繪出至今最詳盡的人類學圖像,指出人類的各項差異,並對人類基因史和遷移史提出新發現,讓我們更瞭解各人類族群的共通點和不同之處。《人類基因樹》將於本週六(10日)晚間9點在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從進化觀點 看同性戀
楊明暐 2009-11-22 中國時報
美國加州大學對於同性戀行為何以能持續出現,提出若干引人注目的理論,其中一個特別引起爭議的發現是,除了人類,動物的同志關係鮮少維持長久。
鳥類、爬蟲類、軟體動物、人類等數百種動物中,都有同性戀存在,但為何如此卻沒人曉得。畢竟同性戀伴侶通常不會生育(兩隻公海洋蝸牛在一起,其中之一會變性,是少數例外),因此從進化角度來看,同性戀應該早在很久以前就絕種了。
英文《時代》雜誌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新近完成的一項研究,對於同性戀行為何以能持續出現,提出了若干引人注目的理論。其中一個特別引起爭議的發現是,除了人類,動物的同志關係鮮少維持長久。
多數動物同性戀 肇因異性難尋
以剛果的矮黑猩猩為例,公猩猩會互相接吻並從事其它親暱行為,但牠們不會想和對方廝守,有可能過不久便去找其它母猩猩。換言之,大部分動物之所以有同志行為,是因為找不到異性伴侶,沒魚蝦也好。
不過從事這項研究的兩位生物學家納坦.貝里(Nathan Bailey)和瑪琳.朱克(Marlene Zuk)在報告中也提出若干例外的事證。
在夏威夷,黑背信天翁母同志中,有3分之1會與伴侶一起哺育幼鳥;頰帶企鵝中的公同志,也會和伴侶維持長久關係。有些公大角羊只有在母羊表現得像公羊時,才願意和對方交配。
這類變異該如何解釋?貝里和朱克的報告提出5種假說:
一、更衣室男生理論。
中學男生上體育課,常在更衣室開同志式的戲狎玩笑,形成一種次文化。同樣,公的瓶鼻海豚會運用同志行為來維持和強化牠們的社會關係。矮黑猩猩則利用同志行為降低社群緊張關係。
不是出於意外 就是具目的性
二、閹割理論。
有些雄性動物可能利用與同性交配,剝奪對方親近異性的機會。公糞蠅會長時間把對手壓在底下,一旦有母糞蠅接近,牠便可以先飛起來去和母糞蠅親熱。
三、「哎呀」理論。
昆蟲間的同志行為通常是因為搞錯對方性別。例如公果蠅不具分辨性別的能力,所以可能對其它公果蠅表錯情。更令人驚訝的是,公蟾蜍也無法分辨其它蟾蜍是公是母,所以常常「上錯車」。
四、「練習」理論。
年輕的動物(尤其雄性,包括人類)有時會用同志行為練習自己的繁殖能力。曾有過同性戀的公果蠅,會比缺乏經驗的公果蠅生出更多小果蠅,果然有練習有差。
五、「2加1」理論。
在麵粉甲蟲之間,公甲蟲常會「強暴」其它公甲蟲。貝里和朱克說,有證據顯示,「儲存」在被「性侵」公甲蟲體內的精液,後來有可能間接進入其它母甲蟲體內,從而繁衍出更多後代。
上述理論的共同處在於,同志行為若非出於意外,便是一種協助雄性使雌性受孕的怪異手段。這就引發另一個進化上的問題,即人類當中,為何存在純粹的男、女同志。一個答案是,純粹的同性戀是相對較新的創發。古時候,這種概念鮮少存在,即使在一個世紀以前,男、女同志也大多與異性結了婚,並且生了小孩。
研究:黑猩猩對於死亡的反應 與人類相似
法新社/蔡佳敏 2010/04/27
(法新社華盛頓26日電) 根據今天出爐的研究報告,進化上與人類最接近的黑猩猩,對於死亡的反應與人類相似。
科學家研究 2個案例來取得結論,一是住在蘇格蘭野生動物園的小群落,對於年邁母黑猩猩死亡有何反應;二是兩隻野生母猩猩,在幼猩死亡後數週後仍無法放下幼猩的屍體。
率領第1項研究的安德森(James Anderson)在27日出版的美國期刊「當代生物」(Current Biology)寫道,根據研究發現和觀察,「黑猩猩對於死亡的反應、對於垂死同伴的反應,包括牠們對死亡的認知,發展程度往往比過去一般看法還要高」。
根據拍攝到的畫面,年邁母黑猩猩死亡前數日,其他猩猩非常沉默,也十分顧及這隻母猩猩所需。母猩猩斷氣前,其他猩猩會擦洗、擁抱牠,看牠是否還活著。
研究人員指出,當牠死亡,這群猩猩會避開遺體,但不久之後,過世母猩猩的長女會回到遺體旁,一直陪到天亮。
安德森寫道,「黑猩猩針對垂死母猩猩的行為,與我們人類在年邁長輩垂死時的反應,有許多相似之處,儘管黑猩猩沒有宗教信仰或喪禮。」
由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畢洛(DoraBiro)率領的第2個研究,研究小組則在幾內亞博蘇(Bossou)附近森林的一個半隔離黑猩猩群落,目睹兩隻小猩猩死亡。
畢洛寫道,「我們在兩個案例都觀察到黑猩猩媽媽對幼猩死亡的驚人反應,牠們在幼猩死後數週、甚至數月,還會抱著屍體四處走動。」(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 是這樣嗎?現代人好像變得比動物更冷血:
◆ 路人袖手 紐約義勇遊民街頭遇刺流血致死
中央社 2010.04.27
一名好心義助遇搶婦女卻反被刺傷的紐約男子,在眾多路過行人袖手旁觀的情況下,終於流血致死。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網站今天報導,監視錄影帶顯示,身為遊民的塔利雅克斯(Hugo Tale-Yax)因阻止一名持刀搶匪而被多重刺傷,隨即倒在人行道上。而在他倒臥血泊垂死之際有許多行人路過,部分並短暫停步觀看。甚至還有一人由附近大樓走出,以手機對這位31歲的瓜地馬拉移民拍照。
還有一人彎腰拍他,並把他移開,露出血泊,最後卻還是掉頭離去。
警方終於在25日上午7時23分趕到皇后區這個牙買加社區時,塔利雅克斯已倒臥現場超過100分鐘,並早已氣絕。
同一捲錄影帶並顯示,稍早之前,一名男子逼近一名身份不詳女子,該男子並與塔利雅克斯發生衝突。隨後該女子與男子分往不同方向逃離,塔利雅克斯則身受數處刀傷,踉蹌倒地。
警方表示他們先後接到3通報案電話,第一通提到一名尖叫的女子,第二通提到一名男子倒地,但兩通顯然都報錯地點,第三通電話終於讓他們找到已經死亡的塔利雅克斯。
研究:人類使壞是為了生存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0/05/18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報導】經營關係最怕遇錯人,讓自己苦心付出的感情付諸流水,不過,研究指出,在關係中會出現不安全感,源自於人類自衛的本能。
幸福美滿的關係人人都想追求,但身旁若是出現不安全感的伴侶,經營親密關係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以色列荷茲利亞大學研究人員利用實驗發現,一群學生中若有幾位比較無安全感的同伴,一旦緊急事件如火災發生時,他們對災害的警覺反應比較快。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面對大自然威脅或是處理親密關係時,對「世界抱持安全感」或是「沒有安全感」的2組人反應截然不同,而且以演化觀念來看,2組不同個性混雜的團體,存活的機率較高。
研究人員愛因多爾表示,「安全感的人也有盲點,他們反應較慢,因為他們得花時間先組織。」他也指出,全球人口中有將近一半屬於「無安全感傾向」類型,特徵為較冷淡、迴避或是喜歡獨自處理事情,而非依靠另一半共同合作。
在經營關係中,能夠維持良好關係的人通常屬於「安全感傾向」的人,他們認為「世界是安全的地方」,因此通常較樂觀且專注工作,也樂於團體生活。
研究也發現,在實驗時,具有「迴避」個性的學生,當火災發生時,是第一個最早離開現場的人。
本次研究結果同時刊登在《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