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8

人類步行方式 150萬年前底定

【閻紀宇/綜合廿七日外電報導】 2009-02-28 中國時報

約莫一百五十餘萬年前,幾個現代人類的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走過今日東非肯亞北部伊勒雷特(Ileret)的一片泥地,留下了許多腳印。如今學者研究這些早已成為化石的腳印,發現人類的足部構造與步行方式,很可能在一百五十餘萬年前就已大致定型。

由英國波茅斯大學馬修.班奈特博士領導的人類學家團隊,在伊勒雷特發現四道足跡,至少包含十四個腳印,雖然就年代而言只是現今所知第二古老的人類祖先腳印,晚於坦尚尼亞雷托里(Laetoli)出土的「阿法南猿」腳印,但是研究價值有過之而無不及。班奈特團隊的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周刊。

雷托里腳印距今約三百七十五萬年,但是形態較接近猿類,與現代人類(智人)差距頗大:腳趾較長、足弓較淺、大拇趾較大且向外張。但是伊勒雷特腳印就幾乎與現代人類難分軒輊:足弓明顯、大拇趾與另外四趾平行。

班奈特團隊將伊勒雷特腳印掃描並分析其大小、間距與深度,估計這些直立人的體重、步長與步態,結果發現他們的步行方式非常近似現代人類:腳跟落地,體重轉移到腳的前端,以大拇趾蹬地,腳掌離地。

伊勒雷特腳印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有助於學者瞭解直立人的生活方式。班奈特說:「我們推測直立人或許可以巡行周遭環境,尋找動物屍體或獵物,而且能夠快速趕往目的地。他們的下肢較修長,增進了長途旅行的效率。」直立人很早就遠離非洲,前進亞洲與歐洲,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人類從此開枝散葉。

※ 相關報導:

* Early Hominin Foot Morphology Based on 1.5-Million-Year-Old Footprints from Ileret, Kenya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23/5918/1197
Matthew R. Bennett, John W.K. Harris, Brian G. Richmond,
David R. Braun, Emma Mbua, Purity Kiura, Daniel Olago,
Mzalendo Kibunjia, Christine Omuombo, Anna K. Behrensmeyer,
David Huddart, Silvia Gonzalez
Science 27 February 2009: Vol. 323. no. 5918, pp. 1197 - 1201
DOI: 10.1126/science.1168132

* 1.5 million-year-old fossil humans walked on modern feet (Video)
http://www.physorg.com/news154880690.html

人類與紅毛猩猩比較親
以你走路的方式認出你
指紋提供的線索比確認身分還要多
機器人偵測行為暗示以聽從人類
人性機器的種子

迷你石棺矮黑人?曲冰遺址任荒蕪
8萬年前人類頭蓋骨 許昌出土
諾亞大洪水 帶動歐洲農業
考古學家在敘利亞發現 1.1 萬年前的人工製品
從宋代古船出水到阿卡密碼

達爾文 200 歲冥誕,某個理論仍在爭辯
PSD-95、NO 與多重軸突
新 DNA 證據推翻南島人口遷移理論
基因研究證實人類從白令海峽遷徙到美洲
從 pre-Clovis 便便中復原美洲最早人類的 DNA
DNA 透露姊妹在古希臘時期的權力
粒線體基因組重寫格林蘭的移民史

裘馨型肌肉萎縮症之謎解開了

5 則留言:

fsj 提到...

最新研究北京猿人 77萬年前就存在

陳筑君/綜合報導 2009.03.13 中國時報

「北京猿人」變老了。中國與美國科學家近日公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北京猿人」生存的年代,比原先認為的還要早上廿萬年,約生活在七十七萬年前,顛覆一般教科書對北京人的相關論述,預料將掀起新的論爭。今年是北京西南房山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發現八十周年,中外學者對於北京人的生存時間,原本認為約距今五十萬年。

但在最新一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冠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等人,發表最新研究結果,將北京人的生存時間推向更久遠的七十七萬年前。

比原先認為的還早廿萬年

該雜誌以一個白色和棕黃色相間的北京猿人頭骨圖像為封面,下方用黑體大寫英文雙關語寫著:「北京猿人真酷(PEKING MAN WAS COOL)」,顯示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原先認為的更久遠、更寒冷。

由沈冠軍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了新的年代測定技術,這種被稱為「鋁鈹埋藏測年法」的方式,最早用於地貌研究中,測定河流下切速度。

○三年,該方法被成功應用於南非一個古人類遺址的年代研究,其結果被發表於《科學》雜誌。沈冠軍說,「文章發表後,我們馬上意識到,它有可能為中國古人類遺址的年代研究帶來新的契機。」

高星則表示,推進二、三十萬年,在古人類學研究上,或許不是驚人的時間差,但對北京猿人來說,卻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這個時間將北京人的生活環境,移向了一個更寒冷的時代。

生存在更寒冷的冰河時期

文章說,七十七萬年前,地球正經歷一個較寒冷的冰河時期,當時的人類是遷居南方還是留在北方,該次研究得到初步答案,「結果表明,七十七萬年前的小冰期時候,人類是留在北方,而留在北方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為他們特別耐寒,另一種則是北京猿人用火。」

周口店遺址自一九二七年開始有系統發掘後,先後發現了代表四十多個猿人個體化石材料、十餘萬件石器、豐富的人類用火遺跡,以及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但這些被發現的化石,都於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中失蹤,至今不知去向,成為不解之謎。

fsj 提到...

莫高窟裡的最早星象圖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58&f_ART_ID=202318

知識通訊評論 2009/07/17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天文學家繪製的一張星象圖,最近在倫敦大英圖書館展出,這不僅是世界最早的天象圖,其精確程度也超越一千年後歐洲的天象圖。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東南方二十五公里處的鳴沙山,也在過往連接東西方的絲路途中。莫高窟開鑿於西元四世紀至十四世紀之間,做為佛教廟宇供往來旅人祈求一路順風。

西元一九○○年,道士王圓籙因為在第十七號窟意外發現藏經閣,讓莫高窟成為考古熱點,其中存放主題各異的手稿逾四萬件,涵蓋宗教、歷史、藝術、文學、數學、醫學與經濟,這些文件是十一世紀的佛教僧侶封存在洞窟之中的。

眾多手稿內包括一份精緻的星象圖,記錄中國可見的星空全圖,以紅黑墨水細膩描繪於長四公尺的卷軸上。一九○七年,匈牙利考古學家史坦因(Marc Aurel Stein)帶走了星象圖及逾七千份手稿,送交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計畫主任懷菲爾德(Susan Whitfield)指出,這張星象圖繪製於西元六四九年至六八四年,是現今尚存最古老的星圖。國際敦煌計畫準備將這些文物資訊與圖像公佈於網路上,為慶祝國際天文年,大英圖書館今年夏天也展出這幅星圖集。

這幅星圖集分為兩塊,一為二十六張形狀各異的雲圖,附隨文字說明在占卜上的意義,另一塊為十二張星象圖,每張都由東至西描繪三十度線的夜空景象,再加上一張極地天空的星象圖,星空觀測位置應為北緯三十四度,可能是過去長安(今稱西安)或洛陽的觀測台。

這份星象圖將一三三九顆星劃為二五七個星群,其中兩個與大北斗座及獵戶座一致,還包括不易以肉眼觀察的微弱星星及幾顆南半球的星星。星點樣式與西元前五世紀到西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發展出的三套傳統天文學皆不相同,對星群皆有不同稱呼與描述。

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天文學家畢達(Jean-Marc Bonnet-Bidaud)指出,圖中最耀眼的星星位置相當準確,只比正確位置相差幾度。近地平線的星空則依據圓筒狀式投影,子午線依據等距的垂直線繪製,緯度則與水平線相符;近天極地區使用方位角投影,保留星空原有方向,這些方式仍沿用至今日的地理繪圖。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體劃分為十二個區塊,以追蹤木星(古稱歲星)公轉,木星大約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這也是中國舊曆一年十二個月的計算基礎。在敦煌星象圖上,每張星圖旁都附有文字說明名稱、隱含寓意,以及據說會受這個天體區域影響的中國疆域。

這張星象圖可能是摹繪自過去的作品,因為圖中沒有座標網格,其中文字也與西元前三百年的《月令》部分內文相同,不過這仍是現存最古老的北半球星空全圖,較世界其他文獻還要早幾百年。過往星象圖只描繪局部星空,波斯天文學家蘇非(Abd al-Rahman al-Sufi, 903-986)撰寫一部阿拉伯作品《恆星之書》,雖然描繪個別星座,但未呈現相對位置;歐洲最古老的星象圖為維也納手稿,繪於西元一四四○年,從黃道極角度記錄北半球少部分星空。

這份星圖也可能是用來卜卦問天、預測世事。天文學在中國古代屬皇室科學,御用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更早自西元前五世紀,便開始繪製星圖。歷代帝王做政治或征戰決定之前,也會求助於天象,重視占卜功能也讓星象圖早已相當準確。

為何這份星圖安置於莫高窟,而非存放於皇帝的國庫中?懷菲爾德表示,「這仍是個謎」,星圖做為政治及秘密文件,或許是做為軍事用途,而非旅行者的指南;道士王圓籙當年發現這座隱密的藏經洞時,肯定不會想像,自己因此大敞了古物世界之門。(餘詳見原站)



◆ 奇「花」優曇婆羅 竟是蟲卵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071700128,00.html

沈揮勝/南投報導 2009-07-17 中國時報

佛經記載「優曇婆羅花,三千年一開」。兩年多前,某宗教媒體報導嘉義地區出現此花後,各地的「新發現」不斷,喧騰大半年。南投縣中寮鄉民江晉豪家中,十六日也冒出此「祥瑞之花」(見圖,沈揮勝攝),但農委會特生中心專家說,那只是蟲卵。

佛經內的千年奇花是蟲卵?這簡直是踢爆宗教界的大烏龍!中寮鄉長陳月英形容說,這就像阿姆斯壯踩在月球的那一小步,把中國千年的嫦娥、吳剛、月兔和所有幻想、神話,瞬間打破了!

江晉豪家的「祥瑞之花」,經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家鑑定,首先排除是植物類。該中心主秘李訓煌說,除了紅檜等巨木,哪來那麼長壽的植物?昆蟲學者楊燿隆補充:「如果問那是什麼,我會『私下』回答說,從外觀看是草蛉卵,也不排除是某種菌絲的可能性。」

楊燿隆說,優曇婆羅花話題被炒熱時,從各方出現的影像判讀,所謂的「奇花」,實際上只是草蛉卵。但學術論述首重證據,在沒有真正研究結論時,不宜發表正式論述。前陣子特生中心也出現此物,原準備隔離置入培養皿,不料被清潔工擦拭破壞了。

網路上也有多名網友質疑優曇婆羅花的真實性,他們同時上傳草蛉卵的照片作佐證,認為「優曇婆羅花」全出自宗教界誤認、誤判,和媒體一窩蜂盲目報導。

署名Don Juan的網友提供的證據最為明確。他不但上傳草蛉生態史的全部照片,還貼出他廿多年前出版的著作內容,並批判優曇婆羅花的沉迷者「執迷不悟」。

※ 看起來不像花。

fsj 提到...

新疆發現罕見黑色岩畫群

中央社 2009.08.18

疆文物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新疆發現罕見的黑色岩畫群,專家正進一步研究這些岩畫的年代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等。

新華社報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在中國大陸全國第3 次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喀拉托海鄉也什克力克山中部的加汗薩依西山溝內發現這些罕見的黑色岩畫群。

報導引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文瑛的話表示,岩畫群長2.5公尺、高1.8公尺,岩面上有奔跑的山羊、有安詳的盤羊,還有馬、狐狸、人騎馬、人射箭等圖案。而這些圖案中大多線條細膩,如削尖的鉛筆所作,部分線條較粗,有如簽字筆作畫。但每一幅單體畫面都較小,有的只有一粒大豆大,最大的也不過如7、 8歲小孩的一根指頭。

據報導,此次發現的黑色岩畫由何種材料繪製而成、產生的年代、當時的社會環境等還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研究。

報導表示,岩畫是古代遊牧民族的文化遺存,中國大陸境內主要分佈在內蒙古、寧夏、新疆等地。新疆的岩畫主要分佈在天山、崑崙山、阿爾泰山等山脈。

fsj 提到...

中國道學專家 解開老子隱居修行地千古之謎

中央社 2009.09.10

世界上最早的哲學家之一老子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後神秘失蹤,他到底去了那裏?

中國河北省沙河市日前召開「廣陽山與老子文化研討會」,據新華社報導,中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和沙河市地方誌專家表示,沙河廣陽山是老子6年隱居修行地,是老子在中國開壇講經的第1道場。

老子姓李名耳,他創立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位道學派的鼻祖是楚國人,出生在公元前571年,今河南省周口地區鹿邑縣太清宮鎮。

但長期以來,史學家們卻不知道老子自公元前477年至471年這6年間身在何處。

中國老子學會和「老子傳」作者劉升元曾在1999年對沙河市渡口村廣陽山進行專項考察。

10年後,中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專家和當地學者察看老子修行的山洞、生活遺跡、古碑石,並查閱地方縣誌和有關文史資料,一致認為老子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後去所就是這座廣陽山,從而解開老子6年隱居修行地這個千古之謎。

廣陽山位於河北省沙河市區西行約35公里處的渡口村北,主峰海拔718公尺,此山坐北面南,1日間東、南、西三面均可看見陽光,故名廣陽山。

據報導,每年農曆2月15是老子的生日,在老子的修行地沙河渡口村和出生地河南太清宮鎮都有場面壯觀的廟會。每月初1和15,兩地都香客雲集,從不間斷,兩地相隔很遠風俗卻驚人相似。

據了解,沙河市日前發佈廣陽山旅遊開發項目,擬引進資金3000萬元,把廣陽山風景名勝區打造成中國北方最大的老子(道教)文化旅遊名勝區。

fsj 提到...

台東八桑安遺址 發現史前石壁

【莊哲權/台東報導】2009-09-16 中國時報

台東縣長濱鄉八桑安部落,正在農田整地的怪手,挖掘到史前石壁及石臼,隨即通報相關單位處理,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員十五日到現場堪勘驗,確認為東海岸巨石文化遺物,已要求停工,怪手司機也懂得珍惜史前文物,令人欣慰。

長濱鄉怪手司機連成財,最近受雇為八桑安一塊廢耕農地進行整地,意外挖掘到一片高約三米石壁、一只石臼,由於該處為八桑安巨石文化遺址,他與地主丁惠珍趕忙向公所通報。

昨天上午,包括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台灣史前館等人員前往現場勘察,史前館助理研究員葉美珍確認,這兩件器物全是屬於巨石文化的台灣史前遺物,距今約五百到一千年歷史,已要求停工。

長濱鄉公所秘書張清福表示,以前這裡是放牛的地方,居民坐在大石壁上休息,沒想到是史前遺址,民眾能即時通報,他認為是珍惜古文物觀念已經落實。

葉美珍表示,早在日據時代就有日本學者在八桑安發現一面大石壁,如今這塊大石壁還矗立在遺址上,成為當地的地標,這幾天發現石壁也是在附近出土,至於石臼則應該是阿美族先人的生活器物 。

她指出,史前館曾於一九九一年針對八桑安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出土石器、陶器、陶片、鐵器等相當豐富,另還有兩座墓葬,墓內有青銅項飾、琉璃珠、金頁片等多項陪葬品。

她說,該處已十多年來未再挖掘,這次兩件遺物出土,更加突顯八桑安遺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