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生技 寫綠色奇蹟
* 屏東農技園區 租金減半
* 提升農業經營層級強化抗韓
◆ 農業生技 寫綠色奇蹟
【經濟日報╱記者/吳秉鍇】 2009.02.25
國內消費性電子產業因經濟衰退遭遇重擊之際,屏東農業生技園區正為台灣孕育出新一條出路—綠色產業,從創意、研發、生產、銷售一手包辦的競爭優勢,該區包括科技中草藥、動物疫苗及觀賞魚三大主幹產業可望在未來幾年內發光發熱,傲視全球。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是於民國95年12月掛牌成立,當時進駐區內廠家僅有個位數,然短短兩年內,已有20餘家業者設廠,並尚有近30家廠商正等候廠房打造完成,準備進住。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進駐熱,與飽受金融海嘯衝擊,裁員、關廠不斷的電子業形成強烈對比。一業者說,台灣在農、林、漁、牧的專業技術名列全球前十大,但以往一直沒有把能量導向產業化,以致無法發揮綜效。
現在全球首創的農業生技園區,正扮演著此一綠色產業開疆闢土的推手;異於僅能以代工賺取微薄利潤的電子產業,該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階段鎖定的三大發展區塊:科技中草藥、動物疫苗及觀賞魚產業,則是自源頭垂直整合進行發展,自己掌握技術、自己生產、自己銷售,衍生出的獲利空間將是加乘放大。
以觀賞魚為例,農委會正加緊在園區設立集研發、行銷及檢疫於一體的大型產銷基地,規劃技術移轉及人力培育、養殖高價值魚種等多項配套措施,準備結合屏東170多家養殖業者開創新局。
◆ 屏東農技園區 租金減半
【經濟日報╱記者吳秉鍇/高雄報導】 2009.02.25
副總統蕭萬長昨(24)日南下屏東農業生技園區視察時,送給區內59家廠商一個大禮,允諾土地、廠房租金及管理費減半徵收,追溯至今年1月1日,為期一年。
他並指示應儘速建立生技產業技術鑑價機制,以利生技產業取得政策性優惠貸款。蕭萬長認為,目前電子、金融產業遭遇重大衝擊,但對農業生技產業卻是一大轉機,將會全力協助業界強化技術及營運競爭力,當景氣由谷底翻轉時,可發揮火車頭效應。
昨天上午蕭萬長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等人的陪同,赴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巡視,與進駐廠商舉行座談。針對受景氣低迷影響,生技產業也被波及,廠商提出調降園區租金與管理費一案,立即獲得蕭萬長的回應。
園區籌備處主任陳建斌說,園區租金包括有土地租金(每坪每月28元)、廠房租金(每坪每月225元)、宿舍租金(每坪每月300至400元)及管理費(按銷售額收取千分之二),將追溯至今年初開始減半收費,先為期一年,區內59家業者起碼可減輕上千萬元開銷。
對於與會業者反映,欲以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向銀行貸款,卻不得其門而入的窘況,蕭萬長認為,廠商所擁有的品牌、技術是公司主要價值所在,但國內針對生技研發成果的技術鑑價機制並未建立,導致廠商融資困難,進而影響競爭力。他指示相關部會研議,儘速建立生技產業技術鑑價機制。
蕭萬長說,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氛圍中,消費性電子產業、金融產業已受到重大衝擊,但對農業生技產業卻是一大轉機,政府將以實際作為,全力協助農業生技產業掌握時機強化技術及營運競爭力;相信當景氣翻轉時,農業生技產業將可發揮火車頭的效應,開創另一波綠色經濟奇蹟。
◆ 提升農業經營層級強化抗韓
【沈揮勝/南投報導】2009-02-25 中國時報
魚池鄉、仁愛鄉邊界深山的大榮農場上周徵才,兩名技術工員額,百人搶破頭。眼看著大批回流返鄉的青壯年,台灣農場經營協會副理事長林裕霧有感而發:「農村是吸納失業人口的海綿體,面對這些回流的農村菁英,政府曾否思考過,善用其才扶助農業升級?」
「白精靈」具外銷潛力、金針菇價格暴落,原先春節檔市場每斤賣一百六十元的杏鮑菇,也因韓貨的攻掠勉強維持六十到八十元平盤。台灣的農產除了內部供需問題,還有鄰國的強力挑戰。林裕霧認為,頭號對手是韓國,知己知彼,台灣的農業才有前景。
韓國政府深知民以農為本,農產外銷採補貼政策,以菇蕈類為例,接單價壓低三成,不足的部分政府「」認養。低價攻掠,望風披靡,官方看似損失三成價差,但以宏觀角度視之實為獲利。韓圜大貶,所得七成外匯兌換後並無損失,補貼的三成仍留在國內。
台灣的農改技術一流,農產以品質論競爭力絕對夠,但行銷卻一直走不出去。任由農友在外銷接單上單打獨鬥、連內需市場都棄守,政府花大把鈔票輔助高科技,卻忘了養工商數十年的農友。
傳統農村中「有辦法的人」都赴外地打拚,農業經營長期以老農、婦孺為主軸。失業潮替舊農村注入新血,或許會是新契機的起始。
※ 相關報導:
* 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農民漂鳥變留鳥
* 科學家:生物技術的潛力幾乎沒有開發
* 十大生技聚落形成 年產值衝2100億
* 建立永續創意城市 讓荒地變花田讓風華重現
36 則留言:
農業就業,或可救經濟?
* 用農業就業,或可救經濟?
* 椪柑當堆肥 果農邊倒邊流淚
* 菜價仍低迷 菜農採收叫苦
* 神農獎加持 青花筍伴手禮上市
* 美容師改製醋番茄 日賺千元
* 棲地保育學會 賣有機蔬菜
◆ 用農業就業,或可救經濟?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特稿】 2009.02.25
失業率高漲,農業已成為待業和失業者的一個新選擇。但引進年輕人投入農業,目標不該只是「增加產量」和「青年有工作」。政府更要有效引領這群新農民,帶著農業轉型,結合行銷、科技,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和產值,打造全新的農業經濟,才是促進救業、提振經濟的長遠之計。
台灣近年農業人口逐年減少,目前大約50多萬人,農業人口也走向高齡化,平均年齡61歲,而台灣農業翻新、求變、走向效率的腳步趨緩,以致台灣的農業生產毛額偏低,只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68%,這些問題都要正視。
但別忘了,在工商蕭條、經濟衰退之際,農業一向具有吸納待業人口的特質,主計處最新公布去年全台的GDP雖大幅衰退8%,農業生產毛額卻逆勢成長9%,更顯示農業經濟在台灣的獨特性。
只是台灣現階段農業早已機械化,對基礎人力的需求日低,我們也許不需要那麼多的「漂鳥」去種稻養豬採柳丁,但何妨利用這批新興的年輕人才,從生產、生態到生活,開創新的「三生」經濟戰場。讓台灣農業從「產量」走向「產值」,從只會生產的一級產業,走向結合行銷、服務、觀光、科技等專業的二級、三級產業。
比方說台灣的蘭花產業,近年在國際早已數一數二,當全台各業出口嚴重衰退之際,台灣蘭花的外銷金額去年竟還逆勢成長,蘭花生技園區創造成千上百的就業機會,讓生技、行銷、農業、貿易的人才,都有揮灑空間。又如全球糧荒之際,台灣的稻米產不但異軍突起,大舉外銷,幾處知名的稻米產區,更打造全新的稻米產業,狂賣訂婚米禮盒、開辦稻米體驗休閒農場和觀光行程,創造全新的農村經濟。
也因此,引進青年進入農業的目標,不該只是解決眼前的失業問題,更不是要盲目提高農產產量,卻再製造一群狂種柳丁、高麗菜卻血本無歸的農民。相反地,唯有完整的配套、全新的視野,才是台灣經濟的新契機。
◆ 椪柑當堆肥 果農邊倒邊流淚
【聯合報╱記者游振昇、柯永輝/豐原報導】 2009.02.26
台中縣椪柑嚴重滯銷,農糧署收購次級品,昨天在台中縣共載運近百公噸椪柑當堆肥,一對老農夫妻邊倒椪柑邊流淚,農婦說:「真討債!」在旁的丈夫無奈回一句:「嘸人要啊,嘸妳拿去賣?」
台中縣政府農業處成立的椪柑洽購專線電話25272920,昨天湧入近百通民眾洽購電話,讓縣府感受大家愛心,也呼籲大家繼續支持果農。
東勢鎮長葉玉錦昨天看到果農載來作堆肥的椪柑,及果農們在太陽下含淚倒椪柑的場景,直說:「很難過。」
中縣山城國中、小學也發起「買椪柑、救果農」行動,果農已禁不起虧損,由農糧署展開次級品收購,希望讓果農少虧些、也有助平穩椪柑市價,收購次級品價格每公斤6元,果農估計約是種植成本的一半。
東勢鎮農會推廣股表示,東勢鎮的收購作業從24日展開,每天收運約60公噸,預計至3月6日前收購約500公噸,運往霧峰地區做堆肥。
農糧署昨天也到豐原市農會收運,共載運10大卡車、近40公噸次級品椪柑銷毀當肥料,豐原市長張分得知後無法置信,頻問:「真的嗎?」她說縣府日前才徵詢公所意見,計畫將收購的椪柑送給市民吃,她說一定全力配合,沒想到昨天竟是先載到堆肥場。
※ 做成果醬?暴殄天物小心受罪。
◆ 菜價仍低迷 菜農採收叫苦
【聯合報╱記者李鋅銅/西螺報導】 2009.02.26
甘藍菜、包心白菜價格仍低,菜農頂著豔陽採收,汗如雨下,不知何時價格好轉。西螺果菜市場指出,天氣晴朗,蔬菜生長順暢,多數菜類價格持平或微跌,少數微漲。
本月初,包心白菜平均交易價從每公斤4.8元,跌到3.1元,降幅達3成5,主因是春假過後,天候正常,蔬菜生長良好;另外,多種菜類因貨源充足,且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除了包心白菜,苦瓜、胡瓜、芹菜、甘藍、甜椒下跌也超過2成。
最近1周氣溫明顯升高,雲林縣西螺、莿桐的主要蔬菜產區,蔬菜生長順利,農民在田中忙著採收,運往市場。「從春節到現在都沒什麼差啦!1公斤還不是只有3、4元。」
「1箱只賣120元啦!連本錢都不夠。」農民說,採了沒賺,不採損失更多,只有硬著頭皮採收。
西螺果菜市場甘藍、包心白菜都是昨天交易的大宗。甘藍菜每公斤平均2元至3.4元;包心白菜4至6.5元,出現微漲。市場人員說,春節後的包心白菜市價低迷,政府辦耕鋤後,採收量漸減,買氣好轉,價格逐漸回升。
◆ 神農獎加持 青花筍伴手禮上市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大園報導】 2009.02.26
大園鄉農民湯嘉豐改良青花筍獲得今年全國十大神農獎,青花筍瞬間成為地方特產,大園鄉農會昨天推出青花筍伴手禮盒,用實惠價格提供養生、美味高檔食材。
「青花筍不是蘆筍、花椰菜,更甜更好吃喔!」大園鄉蔬菜產銷班長湯嘉豐昨天在發表會生吃青花筍「以昭公信」,他上周風光獲頒十大神農獎,農會趁勢推出青花筍禮盒,強力行銷在地農產。
大園鄉農會總幹事陳根本說,青花筍是高檔飯店常用食材,過去多從日本進口,價格高漲時,每台斤170元,農會推出4台斤裝的禮盒,品質比日貨更優,只售300元,相當實惠。
他強調,青花筍熱量低、纖維質高,富有維他命A、C,另含「蚓垛甲醇」可以抗老化、預防癌症,每盒內附簡易食譜,教導民眾製作養生、美味又健康的料理。
「湯班長的青花筍是桃園之最、大園之光!」大園鄉長張建隆說,大園優良農特產不只甘藷、花卉、良質米,「一定會加上青花筍這一筆!」。
環保局長陳麗玲也到場打氣,她肯定湯嘉豐用有機肥成功改良青花筍,不僅利潤提高10倍,還獲得神農獎肯定,展現桃園推動「環保農業」成果,令人激賞。
湯嘉豐說,日本青花筍1年只能採收1次、採收期僅2個月,他改良後,單株不僅能採收15次、甚至20次,採收期也從10月延長至隔年2月,適合擴大生產。
他利用多次施灑有機肥「誘騙」青花筍反覆生長,加上自動化設施管理、採收,1.6公頃農場面積不僅是台灣單一種植面積最大,年產量更達到4萬台斤,是正港「台灣青花筍達人」。
◆ 美容師改製醋番茄 日賺千元
【聯合報╱記者黃寅/太平報導】 2009.02.26
台中縣太平市婦人陳吳明潔原本是美容師,因經濟大環境不好,客源減少,去年7月起改在家自製「醋番茄」創業,因為別具風味又是健康取向,僅靠口碑,每天都能賣出20幾罐,淨利有千餘元。
陳吳明潔說,美容院因大環境不佳,客源減少,加上要幫忙帶外孫,乾脆「改行」在家自製自銷醋番茄。
她指出,製作醋番茄要先選購甜度佳的聖女小番茄,洗淨後放入熱水浸泡、剝皮,放入玻璃罐,再加入糖和醋混合煮過的汁液約半罐,等約5天,醋液和番茄汁充分融合,就成為酸甜好吃的醋番茄。
陳吳明潔說,醋番茄不加防腐劑又有豐富茄紅素,適合當開胃菜或餐後助消化之用,她拿給一起跳土風舞的友人吃過後,口碑相傳,現在每天能賣出20罐,還有人一訂就是10罐。
她說,每罐醋番茄售價200元,淨利雖只有50元左右,但累積起來,每天也能賺上千元。
陳吳明潔說,在家創業小有所成,只要有心去做,應該就會賺得到錢,她也樂意與大家分享經驗,電話0936219753。
◆ 棲地保育學會 賣有機蔬菜
【聯合報╱記者簡獻宗/光復報導】 2009.02.26
花蓮縣棲地保育學會在光復鄉觀光糖廠旁農地種植有機蔬菜,提供當地阿嬤與家庭主婦就業,她們栽種的四季豆、韭菜、紫背菜等野菜,採收後以每公斤30元對外出售,吸引不少民眾訂購,吃得便宜又健康。
縣棲地保育學會的有機野菜生產區,在光復鄉大進村復興街,租用花蓮觀光糖廠約2.6公頃農地,除進行蝴蝶復育外,利用台糖加油站後方約1公頃農地種植有機蔬菜。
學會理事長傅元陽說,該學會種植的有機野菜,菜類多元化,學會人員上山採集種子,育苗成功後,再以有機堆肥栽種,以自然農法生產,堅持不用農藥。
參加多元就業方案的婦人溫桂蘭說,野菜品質通過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認證,當地紅瓦屋餐廳的野菜料理,就是由她們供應食材。訂購電話(03)8706120。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內湖草莓正當時 杏鮑菇水餃熱賣
* 內湖草莓 採果正當時
* 太保有機米 建展售館攬客
* 科技人當農夫 杏鮑菇水餃熱賣
◆ 內湖草莓 採果正當時
【聯合報╱記者楊芷茜/台北報導】 2009.03.01
內湖區觀光草莓園的草莓現在質量均佳,滋味正鮮美,想體驗採果樂趣的民眾,最近這幾天應把握機會前往採摘,錯過恐將等到4、5月下一期花開時,才能一飽口福。
內湖區種植草莓已有26年歷史,因農業技術不斷提昇,每年12月至隔年6月都是內湖草莓產季,嗜吃草莓的民眾可以到分布於碧山路與大湖街的內湖區觀光草莓園採食,體會摘鮮、嘗鮮的滋味。
內湖區果農表示,往年春節假期都是闔家大小一同採草莓的好時機,但今年過年期間第一期花剛結束,第二期花遲遲未開,不少民眾驅車前往果園卻撲空,十分掃興,農家也相當無奈。
清香農場負責人許三奇指出,今年受氣候影響,內湖區草莓產量較少,但品質未受影響。現在正是第二期花開後的盛產時節,草莓質量均佳,行情價與往年相同,一斤200元,並未因產量變少而提高價格,民眾近日可把握機會前往採摘。
內湖草莓季活動3月中旬展開,去年活動期間遊客數量突破1500人次,十分熱鬧;內湖區農會與內湖區公所合作,將在3月28日宣布草莓創意料理比賽及登山健行活動等多元內容,屆時民眾可留意相關資訊,扶老攜幼前往同樂。
◆ 太保有機米 建展售館攬客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太保報導】 2009.03.01
嘉義縣太保市農會建造有機米展售中心「豐禾日粒館」,昨天完工;太保有機米是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生前最愛吃的米,也是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結婚禮盒指定米。
「驗證繁複,土壤3年不能用化肥、噴藥,實地查驗不能出現野鼠屍體」,太保市農會推廣股長陳聯楷說,驗證標章代表「健康安全、誠信無欺」,剛推廣時,消費者被高米價嚇跑,質疑水質不如東部,直到通過驗證,農委會、縣府背書行銷,如今逐漸打開通路。
「種有機稻帶來健康,空氣清新,農田有鳥、青蛙棲息,體現環保、保護生命、健康理念」,被稱譽「米王」的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班長官水楯說,種稻辛苦,但好處多多。
剛種時一欉稻褐飛蝨多達2、300隻,嚇得趕緊轉告農改場專家,專家建議噴藥搶救,「我們不放棄,最後用6種生物資材調方,連夜防治,突破困難」。
太保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於96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農業產銷班,39名班員平均62歲,從85年1.6公頃,擴增到21.4成長13倍;年產值由36萬,增到現在1000萬,增加27倍。甜美果實背後,是農民10年心血、一步一腳印成果。
產銷班員環保意識強,農田周圍隔離綠帶,產業道路與非有機田間距6公尺以上;有機米產量少,小包裝米每公斤70至80元,較市售白米貴1倍以上,外銷加拿大等國,常賣到缺貨。
農會90年輔導有機米班,通過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認證,並提供有機肥料、碾製、烘乾加工,以每公斤27元契作收購,為幫農民行銷,利用倉庫改建豐禾日粒館,面積100多坪,設展售中心、包裝場、DIY教室,吸引客源,盼再造太保有機米奇蹟。
◆ 科技人當農夫 杏鮑菇水餃熱賣
自由時報 2009.03.01
〔記者廖雪茹/竹北報導〕從科技界轉行當農夫的范貴惟,務農後仍喜歡動動腦,自製噴霧機、剪豆苗機等農用設備,替自己省下荷包;最近他也用自己種的菇類,加工研發口味獨特的杏鮑菇水餃和香腸,十分熱賣。
家住竹北的范貴惟,5年前辭去竹科工程師工作,在老家闢設菇菌栽培實驗室農場,改行當起專業農夫,並運用科技人的思維,研發各種農用設備。
范貴惟說,務農需要投注相當大的資金購置機具,但因本身規模小,並無法申請政府相關補助。以他為例,光是約100坪大的農場,包括廠房設備等材料費,就花掉他100多萬元。
為節省開支,他只好盡量自己動手DIY。市售簡易式的農用噴霧機,手壓操作相當費力,范貴惟改造成電動噴霧,方便又省力,引起許多農民的興趣,紛紛委請范某幫忙製造,且售價減半。為使農產品多樣化,范貴惟培植有機豆苗,但市面上一台剪豆苗機動輒10萬元以上,不敷成本,因此他研發自製剪豆苗機,成本只要3000多元。
賣杏鮑菇香腸、水餃
最近范貴惟為求多管道銷售菇類產品,賣起杏鮑菇香腸和杏飽菇水餃。他拆下現成的暖爐零件,自製香腸烘乾機,並以真空包裝送至竹北市新農民市場販售,沒幾天即搶購一空。
另外,他用精選豬肉與杏飽菇包製水餃,因口味獨特,受到消費者喜愛;為供應市場需求,他運用水餃模具加速生產,也大幅提高農產品效益。
掌握財經關鍵-台灣蘭花與哈雷機車
【朱敬一】 2009-03-02 中國時報
要講蘭花專業,誰比得上台灣的蘭花業者呢?從原本的沒沒無聞,漸成為全世界育種、規模產製的創始者,都是台灣小農業者一步一腳印拼出來的,其成果沒有人能否定。但是,談蘭花產製大多數人都外行,論蘭花的國際品牌行銷,本地的小規模農民專業,又未必能派上用場。此外,如果有很強的本位專業,雖然有助於品種改良,卻不見得有利於產業發展。我可以供三個角度,去闡釋這個觀點。
農產行銷 需市場導向
思考花卉行銷第一個要有的觀念,就是不能只侷限於台灣。台灣的內需市場胃納不足,故若要推台灣農產行銷,就一定要國際市場導向、國際消費者導向。行銷專家一定先看國外的大多數的消費者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然後再依此消費者偏好來設計產品、規劃通路、制定價格。以蘭花的花色為例,台灣人喜歡紅色、喜歡熱鬧,故台灣的花農在配種的階段,也許就愛配出鮮豔的、有色澤變化的新花色,確實是爭奇鬥艷、美不勝收。但是如果由市場的角度來看,由於歐、美、日等國的消費者多喜歡大白花,故他們對於爭奇鬥艷的光鮮花種,其實只把他們當配角。由此可見,蘭花農如果由生產者導向精緻化其專業,恐怕與產業需求未必一致,太過堅持有時反而不利。
知己知彼 防商場間諜
再舉第二個面向:三月上旬台灣要舉辦國際蘭花展了。我最近走訪台灣許多大蘭園,有些業者對於在蘭花展販售新品種瓶苗(瓶裝的小蘭花芽,一瓶可內裝數十株蘭花苗)給外國人極不以為然,認為是將台灣花農辛苦育種的成果,低價賣給外國。然而,也有蘭花業者認為,他們不會把真正珍貴的新育種外賣,所以肯拿出來賣的也沒什麼了不起。但此事的嚴重性要從市場的角度去看。生產者覺得沒什麼價值的配種,也許對外國市場行銷業者而言是如獲至寶。既然台灣蘭花的優勢在微笑曲線左端的種苗技術,而外國人的優勢在於曲線右端的行銷通路,我們在品苗的販售上,就必須從市場的角度對外人多所提防。
台灣蘭花 並非奇異果
蘭花行銷的第三個面向,則是品牌:許多人腦中農業品牌第一個鮮活的例子,就是想起紐西蘭的奇異果。有些農業專家研究紐國奇異果的育種改良、品質管制、產銷分軌、國際推廣、利潤分紅等制度,然後嘗試將這個模式套用到台灣蘭花。但是,品牌行銷畢竟也是一門專業;奇異果打品牌其實與花卉打品牌極為不同。
買奇異果就是要吃,所以消費者希望它果粒大、汁液甜、肉感細、外型不太醜;這些特色齊備,就差不多了。此外,奇異果生長季不長,也沒有什麼複雜的孕育、接枝、配種等問題。因此,奇異果生產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證品質、齊一生產流程,以掌握果實規格。既然產品規格大致齊一,其定價策略也就不會複雜,接下來的行銷就單純多了。
但買花的人不是要買來吃、來吸吮花蜜,而是要買來欣賞。由於人人美感不同,因此花卉要吸引不同的人,就不可能有統一的規格。不止如此,同類的花看多了會看膩,故花卉不但同一個時點株株不同,隨著時間還要有外觀變化才好。
蘭花像什麼商品呢?它其實是像哈雷(Harley Davison)機車。該品牌的廣告詞,就是「全世界沒兩輛哈雷機車是相同的」。要如何建立台灣的蘭花品牌,不能看奇異果,反而要看機車!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生技大型基金 上半年成立
◆ 生技大型基金 上半年成立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9.03.03
沈寂多時的生技產業政策,近日傳出新規畫,行政院最近在政務委員張進福協助整合下,將提出「生技起飛計畫」,包括成立生技大型基金,基金規模可望達600億元等四項重點,整體計畫預計上半年即可正式推動。
行政院官員指出,「生技起飛計畫」原始構想,是依據去年「生技諮議委員會(BTC)」結論形成,包括成立生技大型基金(Mega Fund)、成立國家型生技育成中心、成立新藥選題委員會、進行生技中心改造。
其中生技大型基金及生技育成中心,原本是民進黨執政時未能實現的政策,如今劉內閣將重啟爐灶,且規模將更勝以往。
以生技大型基金而言,早期原本由中研院士陳良博建議成立,當時規劃基金規模約300億元;現在隨著行政院國發基金即將擴充,生技大型基金的規模也將提升至600億元以上。
官員指出,成立生技大型基金的目的,是要藉由海內外大型投資,引進具有競爭力的生物技術,或取得優良生技公司的主導權。
國發基金原本對生技產業已訂出五年投資200億元的目標,現在配合生技大型基金運作,後續投入的資金規模可望大幅提升。
在生技中心改造方面,目標是讓生技中心徹底轉型為前臨床試驗(Pre-clinical)中心,只要在國內研發的新藥,在申請人體臨床試驗之前,都希望交由生技中心執行動物毒理試驗。
生技中心目前已擁有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毒理實驗室,未來也將配合這項政策,擴編人力由400人提升到1,000人以上。
生技育成中心的推動,則將針對海內外被投資的生技標的,引進到國內竹北或南港生醫園區,並由育成中心協助後續的產業催生計畫。
在新藥選題委員會方面,將由海內外專家共同組成,針對各學研機構的生醫研究項目,由選題委員會依照各單位最強項的專長重新分工,以降低疊床架屋,及研發資源分散的現象。
◆ 國發基金助攻 生技產業士氣大振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 2009.03.03
行政院計劃推「生技起飛」專案,以長期投資來提升台灣整體生技產業國際競爭力,專案內容不少是延續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未能完成的政策,希望重新再出發,尤其國發基金在策略投資上化被動為主動,可說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幾年前由前中研院長李遠哲,院士陳良博等人發起成立10億美元生技大型基金(Mega Fund)時,受限當時朝小野大的政局,國發基金專業經理人堅持不肯扮演「主導投資人」角色,讓民間資金因缺乏政府保證,對投資高風險的生技產業興趣缺缺。
這次劉內閣重新發起成立生技大型基金,國發基金投資上限以不超過50%為原則,但投資動作預期將一改以往被動態度,願意以率先投資為誘因,鼓勵民間創投或企業加入。
值此各項經濟指標不斷亮起紅燈,馬蕭政府仍願意投入需要長期發展的生技產業,值得嘉許。
台灣低米價時代結束 農產品驗證開倒車?
* 台灣低米價時代結束
* 移花接木有成 櫻花苗熱賣
* 台東農改場 要幫杭菊立品牌
* 農產品驗證開倒車 農友砲轟
◆ 台灣低米價時代結束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3.04
蓬萊白米零售價格,連續兩個月漲破40元,消費者壓力大增。農委會分析認為,由於稻米生產成本上揚、公糧收購價提高,台灣的米價已不可能再重回低價,以往每公斤35元以下的低價時代,已經結束了。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今年1、2月的白米零售價都在40元至41元之間,遠高於去年全年各月的總平均價格37.54元,即使去年春季台灣也發生稻作受損而嚴重短缺10萬公噸,但當時3、4月的平均白米零售價格也在38元至39元間而已。
如果再和往年相比,台灣的米價可說是快速飆漲。以96年來說,全年各月白米平均零售價格為才33.66元,95年34.31 元,94年34.3元。
農糧署官員說,這一波的稻米漲價,部分原因來去年二期稻作減產,但即使今年下半年稻米恢復正常供應,米價也不可能重回35元以下的低價時代。因為從去年起,考量稻農收益,農委會已提高每公斤公糧收購價格2元,糧商給稻農的收購價格也隨之提高。
另一方面,去年起,稻農又面臨油價、肥料、水電等價格上揚,生產成本增加,稻米售價很難再壓低。未來即使在供需充足穩定的情形下,白米零售價格也會在37元左右。
官員表示,糧價上漲雖會對消費者造成壓力,但農委會也必須考量稻農收益,維持農民的合理利潤。因此,農委會目前釋出公糧是為穩定市場,避免糧價的不合理飆漲,但絕不會逼使糧價大幅下降。
※ 現在還有一堆農地休耕中。
◆ 移花接木有成 櫻花苗熱賣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大溪報導】 2009.03.04
國人賞櫻風氣日盛,間接推動國內種植櫻花的風潮,在花農嫁接山櫻與改良品種下,適宜台灣氣候的日本松月、吉野、八重和牡丹櫻苗大量培育,1年生每棵賣400元至600 元,2年生櫻樹可見花型後每棵1500元,已成苗圃熱門販售樹種,廣受愛花人歡迎。
大溪鎮天御農場負責人藍文濱表示,台灣地區以往普遍種植台灣本土的山櫻花,山櫻雖屬緋寒櫻一種,但花絮、花瓣等色澤與日本品種櫻花略異。
一些愛花人輾轉購買日本品種櫻花樹苗,因水土不服,有些雖可存活,卻無緣開花。
龍潭鄉民生路兆園櫻梅苗圃業者范德勝表示,以台灣本土的山櫻為樹根,嫁接日本品種櫻花芽後,2至3年即可以開花,每批育苗600株至800株,在花市中相當暢銷。
1年生櫻苗平均每棵苗400元至600元,2年生以上的櫻樹,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花朵與花型,每棵銷售1500元,其中最壯觀的8年生櫻樹可賣到5000元至1萬元,仍吸引消費者,購買率大增。
櫻梅苗圃電話0933962764。
◆ 台東農改場 要幫杭菊立品牌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台東報導】 2009.03.04
台東地區杭菊花被檢驗含農藥殘留,72歲花農賴陳蓮花昨天難過泣訴:「種了5分地,共採收500多台斤菊花,如今一朵都賣不出去,我還有兩個孫子要養,誰來幫幫我?」台東縣衛生局長呂喬洋說,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討農藥篩檢標準,一些瓜果蔬菜類可以容許有某些農藥殘留,但菊花卻不得檢出,現行藥檢標準對花農太嚴苛。
昨天台東縣衛生局、農委會台東區農改場對台東菊花被驗出農藥殘留邀集花農辦說明會。衛生局長呂喬洋、台東農改場場長黃 昌表示,會全力協助花農落實上市前藥檢、輔導花農安全使用農藥,為台東杭菊建立「吉園圃」品牌,幫花農重新出發。
與會的陳明仁、陳鏡榮、陳秋花等數十位花農抱怨,去年11月迄今,菊花都沒人要;農民不懂什麼藥可用,什麼藥不能用,台東菊花被驗出有農藥殘留,不能把責任全推到花農身上。
呂喬洋說,日前衛生署食品藥物檢驗局通報有3件台東菊花被驗出貝芬替、達馬松、陶斯松、四氯異苯腈、納乃得5種農藥殘留,依現行標準貝芬替超量,後4種則是規定不得檢出,這些菊花很可能是花農賣給盤商後,被盤商混入大陸廉價菊花後再分裝,以台東菊花名義零售,縣府願意補助花農藥檢費用。
台東農改場同意提供國內食用花卉藥檢許可且藥效一樣的藥品名單給花農,並指導花農噴灑及用藥量,協助台東花農建立「吉園圃」品牌,不必再擔心農藥殘留問題。
◆ 農產品驗證開倒車 農友砲轟
自由時報 2009.03.04
〔記者李立法/屏東報導〕農產品驗證制度轉向,吉園圃標章逐漸取代產銷履歷制度,農友不惜上書批判,指先進國家基於保護消費者食用安全及產業永續經營,對於農產檢驗措施均嚴格把關,唯有台灣從嚴格走向寬鬆,這對生產者不見得有利,反而讓台灣農產檢驗制度無法和國際接軌,阻礙產業進步。
台灣蓮霧發展協會理事長蔡順得指出,過去消費者購買貼有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的農產品,只要輸入標章上的編碼,就可從「台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http://taft.coa.gov.tw)查詢到農民的生產紀錄,優點在於從源頭把關、過程監控、稽查嚴格、罰款從重,生產者不敢僥倖。
不料,馬政府上台後,竟又走回頭路,回到舊制且檢驗較寬鬆的吉園圃制度。
蔡順得指出,最近屏東爆發部份農產品被檢驗出藥劑殘留過量的情況,主管機關卻查不出害群之馬,無法及時止血,不僅波及絕大多數遵守規範的農民,也打擊消費者的信心,更打擊產業形象。
有機農產品合作社前任理事主席游志成指出,產銷履歷嚴謹的追溯體系為吉園圃制度所欠缺,目前日本核准進口的台灣農產,硬性規定必須通過產銷履歷認證,其他先進國家對於農產檢驗措施越來越嚴格,這是對消費者食用安全負責的態度,台灣要與世界接軌,就必須在這方面多加把勁。
縣府農業處長林景和表示,日本規定2010年時,不論是出口或內銷的農產品都須符合產銷履歷規範,農委會重捨8年前的吉園圃認證制度,讓許多投入產銷履歷認證工作的農友感到不滿,農友更認為早知政策會轉向,當初何苦大費周章申請認證。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無農藥蜜棗豐收 桶柑味甜多汁
* 中興新村 變身高等研究園區
* 無農藥蜜棗豐收 開放採果
* 桶柑味甜多汁 來品嚐A好康
* 萬榮山蘇鮮嫩 產地採購最划算
* 箭筍豐收 農怨促銷跟不上
* 7天內不雨 青梅產量會很慘
◆ 中興新村 變身高等研究園區
【經濟日報╱記者宋健生/南投報導】 2009.03.05
行政院經建會決定在中興新村規劃設置「高等研究園區」,並訂4月底前核定園區先期規劃案,未來將由國科會主管,最快99年底開放企業或研究單位進駐。
目前已知,包括中研院、工研院、資策會、能源所、教育部所屬中國醫藥研究所、國科會所屬國家實驗研究院等單位都有意進駐。行政院也積極爭取鴻海、台達電、宏仁等民間企業,到中興新村設置研發機構。
台灣生技產業經貿協會理事長馮源鳳昨(4)日率先表態,全力支持經建會的規劃,該協會已計劃進駐設置中醫暨生技產業研究中心。
台灣中部科學園區產學訓協會,也計劃在園區規劃農業暨生技高等學術研究中心。
據了解,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負責的「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先期規劃報告」,已呈報國科會及經建會,行政院核定後,即可展開園區籌設擬訂作業。
◆ 無農藥蜜棗豐收 開放採果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屏東報導】 2009.03.05
屏東縣烏甜仔文化協會成立「無毒農業」推廣尖兵,去年試作後展現成果,枋寮鄉果農陳陸城栽植蜜棗,今年大豐收,甜度還達17、18度,昨天他釋出愛心,提供給太源國小學生入園免費採果,學生大呼過癮。
陳陸城種植9公頃蜜棗,他也是高雄縣仁武鄉農會產銷班長,是唯一在屏東縣種植蜜棗的班員,他原先採用傳統種植,在烏甜仔文化協會引薦「無毒農業」栽植後,今年大豐收,每3公頃收成可達7、8萬台斤。
陳陸城說,他種植蜜棗第4年,前3年收成平平,今年突破前3年的產量,他決定明年還是以無毒農業來推廣健康的栽植法。
烏甜仔文化協會總幹事陳景行、理事湯文記等人都極力推廣「無毒農業」,也就是種植作物不使用有毒農藥或化合生長激素,改以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以酵素、生物防治法來防病蟲害。
湯文記說,推廣無毒農業後,產品均送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化驗,確定沒有殘留藥物,歡迎加入,可打電話08-7894168洽詢。
◆ 桶柑味甜多汁 來品嚐A好康
自由時報 2009.03.05
〔記者李信宏/苗栗報導〕苗栗盛產桶柑,縣府農業處昨天與獅潭鄉等5鄉鎮農會聯合促銷,強調味甜多汁,請民眾多吃桶柑,象徵「大橘大利」;縣府7日、8日將在公館鄉旅客服務印象園區舉辦「桶柑豐收季、苗栗過『柑』癮」活動,邀請民眾撿便宜、玩好康、嚐好料。
縣府協助柑農促銷桶柑,近期內將與台灣彩券公司合作,在全國5千多家投注站提供苗栗水果訂購的宅配服務;7日、8日的「桶柑豐收季、苗栗過『柑』癮」活動,消費滿200元可參加抽獎,並有桶柑榨汁免費品嚐、桶柑料理及「撿便宜」伴手禮叫賣會,還「桶柑大搬風」、「稱斤猜兩」、「擲骰子押大小」等趣味賽,優勝者可獲贈桶柑禮盒。
縣內頭份、三灣、卓蘭、大湖、獅潭等5鄉鎮的桶柑生產面積,將近6百公頃,汁多味甜、口感獨特,副縣長林久翔昨天與5鄉鎮農會及柑農合力促銷;當地的家政班「辣媽」也為桶柑代言,她們在肚皮上彩繪桶柑圖樣,大跳「桶柑肚皮舞」,訴求桶柑是天然的養顏聖品。
◆ 萬榮山蘇鮮嫩 產地採購最划算
【聯合報╱記者簡獻宗/萬榮報導】 2009.03.05
花蓮縣萬榮鄉生產山蘇鮮嫩好吃,進入盛產季節,西林村長張明賢建議,遊客路過萬榮鄉在產地採購山蘇,物美價廉最划算。
西林村位在萬榮鄉的最北端,鄰近台9線省道與全國佔地最大的新光兆豐農場,是以太魯閣族為主的原住民部落,目前30戶菜農栽種山蘇約20公頃。
村長張明賢本身種植山蘇1公頃,每年3月至6月是山蘇盛產期,當地環境與天候條件佳,濕氣多,種植的山蘇鮮嫩,口感甘甜且使用有機肥,不噴農藥,是健康又好吃的蔬菜。
張明賢說,冬天氣候太冷、夏天過熱,山蘇產量不多,春季進入盛產期後,中盤商進入產地大量收購,再轉運到台北、高雄、台中等地區餐廳銷售,雖有助行銷,但中盤商看準產量多抑價收購,讓菜農十分無奈。
花蓮縣的山蘇,在都會區零售市場每台斤高達100多元,民眾不妨到萬榮鄉產地採購或打電話向農戶訂購最划算,多數菜農同時提供宅配服務,訂購行情每台斤60至70元,運費另計。張明賢電話0928074382。
◆ 箭筍豐收 農怨促銷跟不上
【聯合報╱記者簡獻宗/光復報導】 2009.03.05
花蓮縣光復鄉今年的箭筍盛產期提前報到,主要產地太巴塱部落的筍農正忙著採收,筍農萬榮富昨天抱怨,年度促銷活動跟不上腳步開辦,大盤商趁機介入收購,造成市場行情混亂,影響筍農收益。
太巴塱地區種植箭筍120公頃,是全國最大產區,當地栽種的包籜箭筍是台灣特有種,加上筍園管理良好,台北市立動物園去年底尋找貓熊「團團」、「圓圓」的竹筍食材,探訪太巴塱後,肯定在地箭筍的品質。
光豐農會總幹事林清水、光復鄉代表會副主席林金城與代表蔡義昌、萬榮財、楊秀梅等人,昨天會勘太巴塱部落浚那山的箭筍產區時,巧遇阿美族筍農萬榮富正在採收,他79歲的母親王蘭花坐著電動輪椅車也到場幫忙。
萬榮富說,箭筍長到約30公分最好吃,須把握採收時機,今年產期提前,他筍園部分箭筍已長至四、五十公分,無法再出售,他擔心採收不及,才勞動老母親幫忙。
在太巴塱部落經營檳榔攤的黃碧蓮,號召親友幫忙整理剛採收的箭筍,趕著出貨。她說,目前箭筍每台斤售價,未剝皮100元、已剝皮200元,對她家是重要財源。
萬榮富表示,去年箭筍節活動是3月底登場,今年產期提前,箭筍節促銷活動的腳步跟不上,加上大盤商從中介入收購,目前行場行情不穩定,部分盤商收購價壓低至每台斤80元,但是轉手在外縣市出售卻高達200元,筍農收益受損,對消費者也沒有好處。
農會總幹事林清水回應表示,縣政府今年不補助經費,由光豐農會承辦箭筍節活動,農會將結合光復鄉公所、鄉代會等單位自行舉辦的促銷活動近日就會登場,同時將整合筍農以統一價格對外出售,保障筍農收益。
◆ 7天內不雨 青梅產量會很慘
【沈揮勝/南投報導】2009-03-05 中國時報
南投縣青梅果粒數爆天量,加上久旱不雨,信義鄉陳有蘭溪沿線主要產區,青梅還不到指頭大小(見圖,沈揮勝攝),多數已然硬核,且落果掉滿地。農民表示,採收期可能泰半連S級都達不到,賣不出去,只好被迫用來釀
南投縣青梅果粒數爆天量,加上久旱不雨,信義鄉陳有蘭溪沿線主要產區,青梅還不到指頭大小(見圖,沈揮勝攝),多數已然硬核,且落果掉滿地。農民表示,採收期可能泰半連S級都達不到,賣不出去,只好被迫用來釀酒,以今年品相,梅酒爆天量恐怕避免。
青梅分級制度中,圓周二至一.六公分稱為S級,除少數被收購製蜜餞外,多數由梅農自行熬製梅精或釀酒。個頭更大的M級(二到二.五)或L級(二.五到三)才比較有利用性,三公分以上的雙L級,則適合以鮮果型態上市場。
梅小如指 只能釀酒
包括軟梅、Q梅的醃製,多數要求M級以上;受歡迎的脆梅,多選擇二.六到二.九等級。眼看著梅果長不大,梅農們各個心急。
住信義鄉明德村的蕭學甲說,果核硬化是停止生長表徵。再二到三周就進入採梅期了,只能求老天爺趕緊下雨,看看有無機會補救。
更甚者,部分梅區因失水嚴重落果滿地。風櫃斗梅王陳國棟說,樂觀面對,或可視為自然「疏果」,疏過果的梅樹有機會讓沒掉落的果實,個頭再長大些,但一周內再不下雨,今年的梅產會很慘。
過剩梅果 酒莊收購
果粒小、賣相差的梅果,農友多從釀梅酒、梅露中找出路。以今年品相,梅酒爆天量恐怕避免。
農糧署主秘許漢卿表示,製酒事涉工廠登記及酒精安全,沒想像中單純。農委會長期輔導信義鄉農會、玉山、奕青和車埕等四大酒莊,對青梅的吸收已具一定胃納量。
過剩的小型梅果,將透過信義農會酒莊無限量收購並製成梅果肉,冷藏於南投縣農會保存備用;南部和東部產區,則透過廠農合作,與蜜餞廠契作,出路應不致於有問題。
水果玉米上市 國家級花卉園區招商
◆ 網室水果玉米 真空包裝上市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大溪報導】 2009.03.13
桃園縣首座網室無農藥栽植的水果玉米,昨天在縣府農業發展處長蔡宗烈、大溪鎮長蘇文生等人見證下,以真空包裝亮相,將直銷各百貨公司、頂好超市,由於甜度高達16度以上,皮薄汁多且脆甜,將成為水果中的珍品。
美工科畢業的農民劉正基6年前返回大溪家鄉,承接父親1.5公頃農田,專心生產3分地網室「水果玉米」,總產量1萬2000根玉米。
劉正基表示,他有計畫的分批種植,因此一年四季皆可吃到甜度16度至18度的甜玉米,以免出現銷售空窗期或生產過剩現象。
大溪鎮農會及大溪鎮公所看準水果玉米的銷售潛力,委託廠商研發水果玉米的真空包裝技術,經過多次試驗後,終於生產水果玉米的真空包裝品。
農業發展處長蔡宗烈等多人昨天與廠商簽約生產,今後所有真空包裝的水果玉米可以保存一年,且在台灣綠竹筍聯盟及大溪鎮農會促銷下,將水果玉米銷至各地百貨公司、頂好超市共二百多個點販售,每根水果玉米80元,比日本進口的150元便宜。
◆ 苗木生產專區招商 為國家級花卉園區
【鐘武達/彰化報導】2009-03-13 中國時報
彰縣府為打造國家級花卉園區,在溪州花博公園附近,規畫五十三公頃景觀苗木生產專區,業者已承租約四十公頃栽植各式苗木,十二日植樹節,縣長卓伯源為所剩的約十四公頃專區土地招商,第一年的承租費用很便宜,每平方公尺每年才廿三點零四元起。
彰化縣苗木景觀專區,結合產銷及休閒觀光,總共劃有八十七個單位出租,業者在此承租土地栽種苗木,有需求者則可前來購買消費,另外,業者共同打造的優美環境,更將與花博公園連成一氣,供民眾休閒。
卓伯源指出,縣府積極推動的國家級花卉園區,是希望透過花卉、苗木產業的群聚優勢,與交通建設的逐步落實,帶動彰南地區花卉、苗木生產、研發與銷售貿易的轉型升級,並在現有觀光遊憩資源架構下,擴展餐飲、展覽、休閒、教育、旅遊與住宿等遊憩機能,促進觀光產業發展。
景觀苗木專區的八十七個出租單元,有五個規劃為保留區,八十二個單元已在去年辦理標租,已出租五十一個,每塊出租單元面積約一千九百至七千平方公尺,決標價每年每平方公尺二三點七元至卅八點元不等,剩下的十四公頃租金更便宜,每年每平方公尺才廿三點零四元起,預計年底前全部出租。
租來種樹很划算!卓伯源說,標租初期,租金只以決標價百分之廿計算,第二年租金以決標價百分之四十計算,第三年百分之八十計算,第四年以後才以原租金計算,核算第一年最便宜的租金,每單元才一萬多元。
這場「招商種樹」活動,由卓伯源、農業處長邱士平、溪州農會總幹事黃坤益及苗木生產專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宗仁等人主持,現場更配合植樹節,種了一棵樹。
小農生產的社會意義
【蔡培慧】 2009-03-14 中國時報
以二○○五年的農林漁牧業普查推估,台灣的小農比例約占全體農牧戶的九二%。為數龐大的小農維持著小土地的私有制,兢兢業業運用微小的生產資源,持續投入農耕,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或許有人認為小農缺乏競爭力,然而,筆者卻認為,台灣小農可以在美國農產品傾銷、WTO開放市場的壓力中存活,就可以看出它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維持大規模的小土地所有者的生存,就是維持台灣基層社會一個溫暖與生機。
當人們受制於經濟危機,當人們於金融風暴中受挫,小農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社會連帶。此外,小農多樣性的生產、適地適性的作物選擇更是台灣人健康、有機的主要生產隊伍。當然,小農社群與耕作環境更是台灣社會文化的具像空間,奠基於此的記憶、文學、詩歌,並同形塑了這塊土地的歷史,它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去處。因此,捍衛小農的生存權力是一個對台灣整體社會發展最有意義的事。
過去,國家計畫經濟透過農會推行的產銷合作、農會信用部因地制宜的小額貸放、相對開放的流通機制,為小農的存在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一九九○年代中葉台灣農業自由化之後國家農政職能日益轉向,農業政策朝著競爭型農業打轉,舉凡高科技、高出口的農業都被視為明日之星,大舉投入國家資源、獎助其擴產投資。然而,當某項農業生產為工業化生產線模式時,它就已經脫離農業,轉為農工業。有能力、有機會參與農工業運作的資本,必然以盈利為目的,這樣的農工業隨市場運作而興衰,怎能再分潤國家資源?
只要檢視台灣的農業政策,就可看出,農政職能已成為服務資本的工具。舉例而言,新近「小地主大佃農」計畫,以國家獎勵方式,誘發小地主將土地出租,同時補貼承租者,而承租者往往是掌握特定商機的農工業者。這個計畫直接造成小農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埋下小農脫農的伏筆,同時確立「租地大農場」的制度誘因。另外,去年底完成立法院一讀程序的《農村再生條例》以法律框住兩千億預算,預計在四千個農村興建社區涼亭步道綠美化。號稱再生,通篇律法卻不見農業創新機制導入、不見農村新生契機、不見鄉村發展視野、不見人力投入策略。甚至還強行納入土地活化專章,意圖以行政命令取代地政管理完備的法體系。
面對廣大的小農、面對農業議題,農政職能不應屈服於資本、不應短視近利,而應以小農經營為主體,構思生產與流通計畫,拉近小生產者與直接消費者距離,擴大鄉村與都會交流。一個糧食自給率僅僅只有三○.二%的台灣,不應以農業產值低落作為打擊農業藉口,反而應透過所有可能手段,地產地銷,提高台灣農產品消費量,以台灣本身的消費實力創造更高的農業產值。須知,放棄了小農,等於放棄了台灣!(作者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
◆ 社論-地方行政區域重劃必須周延配套
【本報訊】2009-03-15 工商時報
備受矚目的台中市縣合併案,據報導由於立法院迄未能通過地方制度法的修正草案,因此原設定的99年完成合併的期程也可能生變。為此,連日來執政黨主席吳伯雄特別出面,分批與立院黨籍立委餐敘,甚至馬英九總統與劉兆玄院長也親自出席與黨籍立委面對面溝通,以免馬政府所強力主張的「3都15縣」改革計畫遭到退票的命運。
府院黨三方面之所以如此重視地制法的修法進度,一方面它涉及未來的地方行政區劃是否真能由目前的2直轄市23縣市,翻轉為3都15縣的新貌;另方面更直接的關鍵在於,如果地制法修正案未能於4月以前通過,則列為改革第一波的台中市縣合併案,也將因沒有法源依據而無法啟動,而必須依選罷法的規定時程,台中市與台中縣仍將分別在年底的地方公職人員改選時,各自產生新一屆的縣市長、議員與鄉鎮長,從而整個合併案至少將因而推遲4至5年。
從這樣一個新聞報導事例中,我們覺得剛好可以藉以檢討、探析「3都15縣」改革方案是否必要與是否周延可行,以及在國民黨完全執政的基本態勢下,行政權與立法權的各自角色扮演與互動機制,究竟應該如何才算合理的課題。
其實,核心的議題明顯是圍繞在「3都15縣」的改革方案。如所周知,這個構想是馬英九去年在參選總統時所提的重要政見訴求,並在去年5月新政府上台後成為重要的施政指標。而談到地方行政區域的調整,目前的區劃基本上自民國39年即已定型,其後只有隨著人口的增長,先後將北、高兩市升格為直轄市,將北縣提升為準直轄市,以及從新竹、嘉義兩縣析分出新竹市與嘉義市。而如此的切割區劃,歷經一甲子的實證,顯示當初並未充分考量到區域發展的需求,反而因為人為切割,抵銷區域的整體發展,自然不利於國家總體競爭力的提升。尤其近年來隨著交通建設的便捷化,以及網路的普及化,使得適度調整擴大行政區域,俾利區域整體發展,而又不致損及地方政府的服務效能成為可能。因此,從理性與前瞻發展的角度來看,推動地方行政區域的重劃確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
不過,即使出發點良善,真要推動自然是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爭議還不在於究竟是應分為3都15縣或5都多少縣,而是改革意謂著縣市長、鄉鎮長、議員、代表名額的簡併,從而勢將牽動地方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以及造成大批地方政客政治生命的存續課題。為了保有既得利益,他們的反彈、杯葛也就完全不會令人意外。
地方行政區劃的重新調整,既然直接關涉到地方政治勢力的重構,區域選舉產生的立委自然不可能對這樣的改革全盤接受,也會凸顯代表地方利害的立法部門,與主導推動全盤改革的行政部門之間的矛盾對立。這種基本態勢,可以解釋何以相關修法迄未能在立院通過,而沒有法源依據,地方重劃自然也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面對這樣的困局,一方面將嚴苛考驗執政黨完全執政的政策貫徹能耐。不過,即使能夠擺平地方人士的反彈,也能取得多數黨籍立委的支持,但是3都15縣是否就是最好的行政區劃?劃分的原則、準據,與上位的國土規劃是否契合?除了考量人口分布、交通、區域特性之外,未來不同區位的產業發展前景又在那裡?強調區域整合提升競爭力的同時,又是否能同時兼顧區內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以及經過重新的切割劃分後,是否能根本解決長期以來地方自主財源不足的難題以貫徹地方自治的精神。所有這些課題牽涉既廣又環環相扣,如果沒有合理的建制與周延配套,即便立院如期修法讓台中市縣明年就能合併升格,充其量只是讓3都有了外型而已,距離透過改革提升台灣的總體競爭力,其間的差距可真是不能以道里計了。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蘭農:台灣太淺盤 回部落拚新農業
* 大訂單吃不下 蘭農:台灣太淺盤
* 台灣蘭展 今年訂單突破24億
* 原夢青年計畫》博士生 回部落拚新農業
* 建立好米品牌 推種青割玉米
◆ 大訂單吃不下 蘭農:台灣太淺盤
【周曉婷、曹婷婷、陳易志/南縣報導】2009-03-16 中國時報
曾經全世界的蝴蝶蘭每兩株就有一株來自台灣,二○○四年,蝴蝶蘭被農委會選為本土農產品中最具競爭力的四大旗艦產業之首,隔年,台灣卻把「蝴蝶蘭王國」美譽拱手讓給荷蘭。
每年三月在台南縣登場的台灣國際蘭展已躋身世界三大蘭展之一,國外買家絡繹於途,但看似風光的表面,其實蘊藏著多年未解的產銷問題。
「本來,我們都以為台灣蝴蝶蘭產量很大,和世界接軌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很小」,牛記蘭園負責人吳明助,是最早進駐台灣蘭花生技園區的業者之一,從偏遠北門鄉的蘭花生產者,到有能力研發新品系蘭花,他發現,台灣太淺盤了,隨便一張國外訂單,國內單一蘭花業者都無法一口吃下。
「牛記蘭園」位在偏遠的北門鄉,吳明助說,客人根本不來,蘭花生技園區成立,很多業者都不看好,他心想,俗話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決定進駐。
五年來,園區從無到有,因群聚效應園區整體發展成長五倍多,作為第一期進駐的先頭部隊,吳明助感受特別深。
他說,業者只要推出新品種,在歐美地區因有品種專利權保護,很容易取得國外買家信任,訂單源源不絕,但國內的單一業者卻沒有辦法吃下來。
台灣蘭花產銷協會秘書長林豐沛分析,和荷蘭已有兩百年歷史的花卉拍賣制度相比,台灣猶如剛學步的孩童。
荷蘭和台灣一樣,同樣是小農制起家,也同樣有合作社制度,但荷蘭蝴蝶蘭市占率從二○○一年的二.二%到二○○六年突破五成,反觀台灣卻從二○○一年的近五成,在二○○六年跌到一八%,一消一長之間,凸顯台灣的停滯不前。
林豐沛分析荷蘭成功的原因,完整的專業分工與健全的拍賣運銷服務體系,是荷蘭最大的競爭力。台灣至今仍停留在業者單打獨鬥、單兵作戰階段,高下立判。
吳明助也說,連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韓國,政府為搶救花農,砸錢在美國邁阿密設了六十個蘭花園,而台灣只要花十億元在荷蘭買地蓋溫室,催花直接在荷蘭上市,就能進一步搶占荷蘭及歐洲市場,但政府對業界此一建言迄無回應,即便業界願自行籌資一半,另一半由政府補助,亦不可得。
◆ 台灣蘭展 今年訂單突破24億
【周曉婷、曹婷婷、陳易志/南縣報導】2009-03-16 中國時報
一塊錢經過五年能變成一百元,這種生意做不做?並列世界三大蘭展的台灣蘭展是活生生的實例,投資報酬率驚人。然而在全球經濟遭金融海嘯襲擊之際,政府寧可花七百億救DRAM,台灣傲視全球的蘭花生技卻錙銖必較,與韓國、荷蘭相較,政府在蘭花事業上顯然繳械。
台灣國際蘭展今年邁入第五年,兩千多名國外買家穿梭在台南縣蘭花生技園區做買賣,台灣蘭花產銷協會指出,政府補助二千四百萬元,但今年買家下單金額勢必突破去年的廿四億元,再創高峰,一年一度的台灣國際蘭展,已成國內業者掌握國際流行趨勢、爭取訂單的最好時機。台灣國際蘭展第一年,來台的國外買家僅一千餘人,成交金額八億多元,去年國外買家多達兩千多人。而蘭花生技園區所在的後壁鄉烏樹林地區,原本只是偏遠僻靜的農村,在每年三月蘭展期間車水馬龍,比過年還熱鬧。
台南縣政府催生蘭花生技園區及台灣國際蘭展,起初,冷眼旁觀等著看笑話的人居多,當時,「小孩玩大車」的嘲諷聲不斷,但五年來台灣國際蘭展與日本東京蘭展、世界蘭展並稱為全球三大蘭展之一。
蘭展的效益除了為園區及台灣各地的蘭花業者提供買賣交易環境,最主要是開拓視野。台南縣長蘇煥智說,台灣蘭花產業受限於小農制的生產環境,國際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的業者腳步很難跨出去,蘭展是為國內業者打開通往世界的窗口。
蘇煥智說,靠著小小一株蘭花,讓台灣國際蘭展及蘭花生技園區得以躍上國際舞台,打造台灣自己的品牌,仍有待政府的大力投資和業者的努力
◆ 原夢青年計畫》博士生 回部落拚新農業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2009.03.16
「我要創造台灣原住民的奇蹟,將自然農法推廣到各個部落!」30歲的瓦旦不只是政大民族所博士生,更在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推廣自然農法。他說,頂著國立大學博士生光環,卻回部落工作,許多人笑他太傻太天真。但瓦旦的想法是跟著部落一起成長,號召更多原住民青年回部落工作。
至善基金會今天舉行「原夢青年計畫」勸募記者會,瓦旦也分享他從事社區營造與推廣自然農法的心得。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有感而發地說,培養一位部落人才至少要花3年的時間,但政府補助或是外界企業的捐款的計畫,多以包工程作法,並沒有深入部落約滿之後就離開,沒有為部落留下人才。
「我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部落!」瓦旦有著多種身分,除了是還在學的博士生之外,他還是3個孩子的爸爸、社區工作者、課輔老師、家長會會長以及殷勤的農人。儘管工作辛苦,他卻很滿足。
瓦旦說,求學期間雖在外念書,假日會回到部落擔任課輔老師,也會幫忙家裡務農。他表示,部落中有許多人務農,卻使用化學農業的耕種方式,她母親因此罹癌,才讓他父親決定投入自然農法。
除了推廣自然農法,他還協助新竹縣尖石鄉抬耀部落的社區做總體營造工作。瓦旦說,他要跟部落一起成長;更希望更多原鄉青年也回部落工作。
至善基金會表示,輔導一個原住民青年一年必須花30萬元。因此,希望能募集1000位愛心的民眾,以每天20元、每月600元的方式,支持「原夢青年計劃」,未來,至善更將拓展服務領域至各部落,讓原住民青年能夠自立原夢。捐款專線:(02) 2356-0118;網址:www.friendshipcit.org
◆ 建立好米品牌 推種青割玉米
【聯合報╱記者吳政修】 2009.03.16
王慶隆(台南縣柳營鄉農會總幹事):現階段要積極推動的,包括協助稻農參加10大經典好米選拔,打出自己的良質米品牌;鼓勵農民休耕種青割玉米,並盡力推動低利農業專案貸款、青年安心成家購置自宅貸款。
我擔任農會總幹事已14年,不可諱言,農會的業務很難推動,但也要推動,連任之後擬定以下的計畫方案。
柳營鄉的米真的很好吃,品質其實與後壁鄉差不多,只是沒有打出品牌,大家比較不了解;因此鄉農會計畫推動良質米,已邀請專家指導種植,再協助稻農參加10大經典好米選拔,稻農相當有信心,若能入選10大好米就能打出自己的品牌。
農民的利益也須照顧到,柳營鄉為乳牛的故鄉,牛的完全飼料為青割玉米與飼料的混合,青割玉米就是整棵玉米採收,利潤還算不錯;除了可領每公頃3萬5000元的轉作補助,還有保證價格每公斤至少1.2元,每分地約可採收6000公斤,最重要的是1年可採收3次,利潤相當不錯,鄉農會將積極鼓勵農民種植。
在農會信用部業務方面,就是推動農民借低利農業專案貸款,另外農會還有青年安心成家購置自宅貸款,供青年農民貸款。
柳營鄉有酪農專業區,每年都會發生冬季乳過剩的問題,希望大家冬天多喝鮮乳,幫忙酪農。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農產外銷成長破紀錄 博士生耕耘無毒農業
◆ 農產外銷成長破紀錄 台灣米成長107倍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3.17
經濟衰退,各業低迷,但最新的農產品外銷統計顯示,去年全台農產外銷總值成長12%,創下近13年的最高成長紀錄,更是86年口蹄疫爆發後的最高金額。稻米、蔬果和漁產外銷大幅成長,糧荒、黑心食品肆虐、金融風暴,許多國家轉向台灣採購,讓台灣農產在逆勢中開創商機,殺出一條生路。
農委會統計,去年全台農產品外銷總值達38億4985萬美元 (約1348億元台幣),比起前年的34億3312萬美元,成長12.1%,創下民國84年以來最高成長紀錄。外銷總金額近38.5億美元,也是民國8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農委會官員分析說,民國86年台灣爆發口蹄疫以前,台灣豬肉每年外銷日本近30萬公噸,金額高達400億台幣,86年以前農產外銷總值都有40到56億美元,但87年之後一路下滑,每年只剩30億到35億美元。
去年,台灣的農民和出口業者看準逆勢中的商機,大舉開拓外銷市場。去年上半年全球糧荒,亞洲多國採取限制稻米出口措施,給了台灣稻米最好的機會,全年外銷4139萬美元,比前年整整成長107倍。
去年大陸黑心商品風波不斷,歐美日本等國家「聞中國色變」,改向台灣下單。官員指出,去年台灣蔬菜外銷總金額就比前年大幅成長29%。例如日本每年大量從外國進口毛豆、胡蘿蔔,其中有相當比率的大陸貨,去年下半年起,訂單全湧向台灣,台灣胡蘿蔔去年出口總金額就高達594萬美元,整整成長565倍。
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衰退,也讓價廉卻物美的台灣農產崛起。台灣鯛魚過去在歐美原就有不錯市場,去年下半年,歐美消費能力大降,相較於其他高檔漁貨,台灣鯛相對平價,又通過歐盟嚴格的檢驗,因此格外受青睞。去年全年台灣鯛的外銷總值成長31%。出口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從前年的每公噸1917美元,成長到去年的2359美元。
去年也有部分農產出口值大幅衰退,例如木瓜、葡萄和海鱺,都因颱風、寒害嚴重減產,外銷大幅衰退4到7成。
◆ 蓮子藕粉量少價揚種蓮意願高 今年花現蓮鄉不是夢
自由時報 2009.03.17
〔記者王涵平/白河報導〕白河蓮子、藕粉近年來量少價揚,今年蓮田面積大幅增加,除現有蓮農,甚有租地種蓮、認養蓮田,蓮田花海景象可望為今年花季增色。
受產銷、進口蓮子衝擊等因素影響,蓮農種植意願逐年降低,白河蓮田面積近年來多維持在200公頃左右,較全盛時期數百公頃壯觀花海景象,相去甚遠。
然隨著縣府等相關單位持續加強查緝仿冒白河蓮子的進口蓮子以及黑心蓮藕粉,配合建立白河蓮子、蓮藕粉的品牌形象,在量少價揚的情況下,蓮田面積有增長趨勢,今年甚至可能達到300公頃新高紀錄。
有多年未種蓮花的蓮農,每年幫忙親友採收蓮子、剝蓮子、挖蓮藕、洗藕粉,近年發現蓮子、藕粉價格上揚,且非常搶手,今年決定重新投入種蓮行列。
蓮農表示,受到種植面積、風災等因素影響,白河蓮子每包1台斤由180元上漲至200元不等,而蓮藕粉甚至漲到每包1台斤450元都不一定買得到,因此今年除了蓮農種植意願提高,甚至外地或本地農民租地種蓮。
白荷陶坊、蓮鄉產業文化促進會推動的蓮田認養活動,今年面積更是擴大至2公頃,配合植蓮比賽、體驗營等活動陸續種下新蓮,為蓮產業文化打開不同的視野。
將於18日登場的「心手相蓮─蓮鄉農村再生體驗計畫」植蓮比賽,竹門國小學童昨日中午也配合社區籌辦,頂著太陽揮汗彩繪看板,希望來自各地的遊客都能看見蓮鄉新願景。
◆ 富里農會陳榮聰 全力打造有機米示範村
【聯合報╱記者簡獻宗】 2009.03.17
「產銷有機米是未來的市場趨勢,前景看好!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成功把富麗米推向國際舞台,甫連任總幹事的陳榮聰胸懷大志,他規劃結合縣政府在羅山打造全台第一座「有機米示範村」,讓富麗米更具市場競爭力。
陳榮聰曾任富里鄉民代表會主席、縣議員、縣長機要秘書、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主任、花蓮縣工業策進會總幹事,行政資歷相當完備,在工策會總幹事任內,替花蓮縣引進投資海洋深層水等產業的外資逾100億元,展現過人的能力。
過去4年在富里鄉農會總幹事任內,陳榮聰把握產業先機,將富麗米行銷全台各地,還外銷到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
他自豪地說,富里鄉稻米生產面積3500公頃,比相鄰的台東縣池上米多出一倍,鄉內良質米、有機米產品,在市場賣得呱呱叫。
陳榮聰說,富里鄉有機米生產面積約全鄉的十分之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鄉農會與縣府合作在羅山打造有機米示範村。
除了推廣產銷有機米外,還要結合羅山遊憩村、六十石山金針村等休閒產業,將為農民帶來更大商機。
◆ 博士生返原鄉 耕耘無毒農業
【朱芳瑤/台北報導】2009-03-17 中國時報
不忍族人背負破壞高山生態的汙名,三十歲的政大博士生「瓦旦」選擇回到新竹尖石鄉的石磊部落,與父親「達路」攜手推廣無毒農業。三年前,兩人開始研發各式漢方酵素,取代化學農藥,作物長得漂亮,吃了也健康,吸引愈來愈多族人跟進,為土地的永續發展努力。
「我想要創造台灣原住民的奇蹟,希望能將自然農法推廣到各個部落!」瓦旦說,高山原住民多以務農為生,長久以來被外界批評,是破壞山林的元凶,他希望能在部落推廣無毒農業。他形容,「這是一場原鄉農業的革命」。
推廣有機肥料 研發漢方酵素
事實上,當瓦旦在外地求學時,人在部落的父親達路,很早就踏入無毒農業的領域,起因於卅年前,少喝酒的母親,卻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與肝癌,家人認為應是長期務農,接觸化學原料中的毒物而產生病變,自此達路決心往無毒農業發展,瓦旦固定每年寒暑假回家幫忙。
「無毒農業?自然農法?一開始族人根本不看好!」瓦旦坦言,當父親捨棄化學肥料,改用有機肥時,其他族人都不以為然,但近年來有機、養生觀念興起,農友們也開始跟進。
愛護部落土地 吸引族人跟進
使用有機肥料還不夠,三年前,瓦旦與父親開始以竹筍、木瓜、牧草或是漢方藥材如當歸、肉桂、櫻花等,製作成酵素與營養劑,取代農藥噴灑在作物上,就算不慎噴到嘴裡,也能當飲料食用;自然農法也能應用在飼養家禽上,吃酵素的「自然雞」乾淨無臭,但目前還在試驗階段。
瓦旦表示,以自然農法耕種的作物,長得好,過程也較安全,近來有許多族人前來討教作法,他們也不藏私,持續推廣這種更愛護土地的的耕作方式。
目前在政大民族所攻讀博士的瓦旦不時被問起,「都念到博士了,何必那麼辛苦做農夫?」瓦旦笑說,「清晨五點就要下農地,真的好累喔。」小時候,他心裡總想著要逃離這座大山;如今已屆而立之年,選擇與妻小在原鄉扎根,只能說命運真奇妙。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微生物培植樹型聖誕紅 稻熱病肆虐
◆ 農委會活用微生物 培植美麗樹型聖誕紅
中央社 2009-03-24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4日電)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表示,已成功研發出不同於傳統的樹型聖誕紅養成技術,活用微生物創造新美麗樹型聖誕紅,可省去摘除主幹側芽和葉片的勞力花費,有利樹型盆花增產。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指出,場方利用具有微生物的易分枝性聖誕紅,嫁接在不具有微生物的直立性聖誕上,就可生產出主幹直立、且樹冠形態優美的樹型盆花。
場方指出,此新技術應用在樹型養成的過程中,可省去摘除主幹側芽和葉片的勞力花費;有利樹型盆花生產,並增加聖誕紅產品樣式,提升盆花銷售量。
場方指出,台灣聖誕紅產量為117萬餘盆,花蓮場轄內宜蘭縣境為重要的聖誕紅盆花產區之一;大部分聖誕紅產品為5吋盆的盆花或3吋盆的小品,這兩種規格占9成以上的台灣聖誕紅市場。
場方並說,聖誕紅在台灣市場已達飽和,為拓展市場,除須不斷引進、並選育新品種外,還要提升產品品質、滿足消費者對盆花形式的需求;而樹型聖誕紅產品因養成期長、且管理費時費工,生產盆數不到整體聖誕紅盆花總產量的1%,此新技術有利於盆花增產與多元化。
◆ 稻熱病肆虐 農改場發警報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萬丹報導】 2009.03.24
屏東地區今年一期稻作感染稻熱病嚴重,萬丹鄉農會提醒農友及早防治,否則造成蔓延,稻子會全部枯萎死亡。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昨天說,今年2月以後,氣候不穩定,加上農友施了太多氮肥,引發稻熱病,提醒農友噴藥防治。
屏東縣境內今年一期稻作,出現嚴重稻熱病;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博士陳昱初說,稻熱病是真菌性病害,這種真菌喜歡高溫多濕,今年2月以後,屏東地區天氣就屬於高溫多濕環境,加上農友施了過多氮肥,降低稻作植株的抵抗力,造成稻熱病流行,預估今年比去年發病率增加5%至10%,農友未及早防治,會擴大蔓延,稻株將枯萎死亡,造成損失。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人員說,稻熱病菌會危害葉片、稻穗、莖節及葉舌,主要病徵為發病初期在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如環境適合病勢進展,則擴大呈紡錘形。
病斑周圍呈黃色,中間赤褐色,嚴重時葉片枯萎,如感染稻穗則造成榖粒不充實,收量減少。溫度高低變化劇烈,會降低水稻抵抗力,使病害更嚴重。
稻熱病易發生於一期稻作,插秧後35至50天開始危害稻子。目前已在高屏地區出現,農改場表示,發生稻熱病,可使用15%加普胺水懸劑及20%加賜三賽唑可濕性粉劑等多種藥劑。另應注意肥料三要素比率,氮肥勿施用過多,以減輕受害程度。農友遇有稻熱病防治問題,可洽高雄區農業改良場,(08)7389060找曾敏南。
台灣米新吃法 米麵包軟Q中帶米香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9.03.25 中國時報
台灣米有新吃法!輔仁大學食品系助理教授郭孟怡利用台農六十七號等三種稻米品種,研製出可完全取代麵粉和樹薯等修飾澱粉的米穀粉,烘培出口感接近麵包、但質地較軟Q的米麵包。
輔仁大學食品系與品元實業有限公司透過產學合作共同研發一年後發現,台農六十七號水稻經突變後的新品系,具特殊糯性(黏性較高),搭配台中秈糯一號和台中梗糯七○號,烘焙製作出軟Q帶米香的米麵包,口感不像以大麥為原料烘焙而成的麵包那般鬆軟。
品元實業資深研發沈敏柔指出,大潤發相關產品每年營業額高達一億,但原物料完全仰賴國外進口。該公司希望透過產學合作,為台灣米開發出更高的附加價值,而且不必再依賴國外進口原物料。
沈敏柔表示,之前也有業者發表米麵包,但其原料做成的麵糰必須經發酵才能送進烤箱,耗能費時。這項研究成果昨日在國科會「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結案成果發表會」中展示。研究團隊研製的米穀粉不必發酵,較一般麵粉含有更豐富的礦物質和纖維素,更具養生效果。
農村再生條例正反激烈攻防 紫色星蘋果
* 農村再生條例 正反雙方激烈攻防
* 農團籲緩審農村再生條例 凝聚民意再立法
* 農委會:不亂增農村建地
* 法務部:農村再生條例不違憲
* 回歸田園222專案 救失業
* 回歸田園》農會:要有成本概念
* 紫色星蘋果 果市新面孔
◆ 農村再生條例 正反雙方激烈攻防
中央廣播電台/林朝億 2009/03/26
立法院26日舉辦「農村再生條例」公聽會。雖然水保局長吳輝龍表示,這是為了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希望給農村社區一個再生的機會,而部分社區工作者也強調急需中央資源挹注;不過多數出席公聽會的學者還是質疑,整個法案幾乎都僅強調農村的硬體建設,而忽略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支持或反對農村再生條例的團體26日大動員,讓立法院在公聽會場外,還要加開一個會議室給民眾旁聽。而反對農再條例的「台灣農村陣線」,也展示他們在十天之內,就透過網路動員8千名連署的民意。
農再條例草案規劃由政府編列2000億元的農村再生基金,協助農村興建整體社區,活化再生,預計將有4000個農村受惠。支持的社區營造者、彰化平和社區理事長郭俊銀表示,希望未來不必再為爭取政府的資源繼續奔波。他認為反對的學者並沒有參與社區營造,所以不知道鄉下人在想什麼。
而對於農再條例沒有顧及農業發展的疑慮,中山大學公共事務所郭瑞坤教授則指出,每個法令都有其侷限性。農再條例要解決的是農村聚落生活、財產、安全的問題;要解決農業生產的問題,可能還需要其他法律來解決。
不過,多數出席的學者大都從糧食自足率、農業產銷、立法政策目標不明,以及太多空白授權等層面質疑農再條例。政治大學地政系主任徐世榮教授表示,從行政法學與土地規劃來看,他真的看不下去;為什麼土地活化部分要規定得那麼粗糙,嚴重違背法律保留與授權明確的原則。光是土地徵收程序,都市計畫法就用了25條規範,農再條例卻是只有一條,「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徐世榮說:『簡單的來講,這個條例可以把他歸納變成兩條而已。第一條,我給你兩千億;第二條,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
台南藝術大學曾旭正教授也質疑,現有法律已經足夠了,許多農村問題是公權力自我閹割下的結果。而農神獎得主謝美麗也指出,農業沒了,房子蓋得再好,也沒有人要回來。她呼籲,政府如果要幫農村,乾脆就把這2000億元的經費直接用在農業的產銷方面。
◆ 農團籲緩審農村再生條例 凝聚民意再立法
中央社 2009-03-26
台灣農村陣線在立法院舉辦「農村假再生政客真搶錢全民舉債2千億」記者會;質疑選舉在即,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急於通過,呼籲緩審草案,並在全台舉辦說明會,凝聚民意立法。
曾是神農獎得主的農民謝美麗說,聽聞有做社區營造的人說該社區做得很好,但那不表示農業也做得很好,因為年輕人也沒回流,就是證明。
她表示,農委會既然是農委會,就應該把農業管好,要做休閒業、造景,也應當結合農業。
她強調,農民要的是生存,應該把新台幣2000億元的相關基金放在提振農業產銷上;否則「大家沒飯吃」、「農委會也失職了」。
曾是總統大選時的農民提問代表曾啟尚說,農村一直有非農業的力量侵入,農村環境與產銷一直在劣質化;發展休閒業會持續破壞農地,農地100%不會恢復。
來自白河、參與過社區營造的蓮花農農民薛弘明呼籲,民眾與政府要真正了解,農民要的是農業產銷發展,「不要手拿著漢堡,卻要農民稻價再降」。
他說,很感謝政府為農民做事,但事情是要農民要的才有意義。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說,他們提出3點主張,首先是制定農業創新專章,制度性鼓勵人口回流、設立鄉村發展辦公室、促進產業活化與產銷合作、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與地產地銷,以提高台灣逐年下衰、現僅剩30.6%的糧食自給率。
其次是撤除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三章「農村土地活化」,另以法律訂定。
第三、農村再生基金的執行與管理須被監督、稽核。
她呼籲政府,不要因為年底選舉近了,就急著在年中通過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應以 1年時間到各地舉辦公聽會,真正凝聚農村由下而上的需求,才能訂出符合農業(產業)、農民(人口)與農村(環境)發展的法案。
◆ 農委會:不亂增農村建地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3.26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發疑慮,立法院今天舉辦公聽會,各方意見大不同。部分農運團體擔心引發農地變建地、財團入侵,但農委會強調此法絕非任意擴增新的農村建地。學者則建議,不必視此法為洪水猛獸,勿忽視農村社區的自發力量可以杜絕建商等外力,進而解決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
農委會去年底提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明定由政府編列1500億元的農村再生基金(後來在立法院初審時改為2000億元),再協助農村興建整體社區,活化再生,預計將有4000個農村受惠,這也是馬英九總統提出的愛台12建設之一。但因法令中規定,對部分農村土地可視情形變更、重劃和區段徵收,引發部分農民團體和學者的疑慮。
農民團體組成「台灣農村陣線」今天指出,農村再生條例只著重在農村綠美化,不能解決農業實質問題,也擴權讓政府強制徵收,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政治大學教授徐世榮今天也擔心,這個法案給予農地變更很大的空間,可能造成農地流失。
但也有多位學者認為農再條例讓農村有重生的機會。中山大學都會發展及環境規劃研發中心副教授郭瑞坤指出,農再條例既然強調「由下而上」的精神,外界就不要小看農村社區自發營造、自我成長的力量,因為農村再生不只是做綠美化,而是政府站在輔導協助的角色,協助社區農民有機會去集體解決農村長期面臨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例如水土保持、建設破敗。
朝陽科技大學副教授顏建賢、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系系主任劉曜華也說,農再條例是將農村改造正式納入規劃體系,正視農村生活環境品質,也同時獎勵農民可以把農村周邊土地變成「農業環境友善用地」。
另針對部分人士擔心農再條例開放農村再生發展區劃設與鄉村區建築用地範圍擴大,可能會大規模變更農地,圖利財團。水保局長吳輝龍也說,草案法條強調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主,辦理農村居住範圍內環境改善,同時配合公共設施的需求;而需要依法申請變更、辦理建築用地擴大或變更的,只是極少數因應發展需要的例外情形,絕不是對社區以外的土地去擴增為新的農村建地。
◆ 法務部:農村再生條例不違憲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3.26
部分律師團體昨天批評農村再生條例,指四分之一條文授權中央主管機關決定、妨礙整體景觀等窳陋地區將強制農民修繕等規定,違反憲法精神。但法務部、農委會和法界人士今天澄清,「授權訂定子法」是現行常見的立法方式,強制修繕則是政府執行公權力去改善農村環境,以保障更多人的生活環境。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上午表示,農再條例草案中,有部分授權訂定子法的規定,這是法制體制和法律原理原就允許的立法方式。他也強調,農委會未來依母法去訂定各種子法時,都是在母法合法授權的範圍內,更不會違反現有的都市計畫法、非都市土地管制、土地重劃法。
律師賴素如也說,在我國現有許多法令制定過程中,都會有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子法的立法方式,可說法制實施下的常態。法務部參事覃正祥也解釋說,立法有不同層次,任何一種新法的立法,都會先從母法的結構先訂定起,其中涉及人民權利義務者一定會送交立法院審查,不會放任行政機關濫權擴權自訂,但法令涉及的許多執行細節,則可授權訂定行政命令。
農委會水保局也表示,草案中原規定強制修繕費用由所有權人負擔,農委會已參酌各界意見,改由政府負擔。
◆ 回歸田園222專案 救失業
【聯合晚報╱記者王昭月/高雄縣報導】 2009.03.26
因應失業人口急遽攀升,高雄縣政府為搶救失業,向台糖大規模租地祭出「回歸田園」222專案,提供失業者每人2分地耕作,為期2年,以勞力自給自足,暫時安身立命。
農家出身的縣長楊秋興認為,這項計畫與中央「小地主大佃農」活化農村的立意不謀而合,如果推行良好,還要輔導農村社區爭取10年2000億農村再生基金補助,再造農村。
「回歸田園」專案共釋出200個名額,卻有300多登記,都會的鳳山區有221人爭取,旗美及岡山地區也有100餘人。登記者多數從來沒有農耕的經驗,但因找不到工作,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試看嘜」。
高雄縣農業處已向台糖公司租用大寮及橋頭兩處農地試辦,4月初召開過輔導說明會後,5月1日可望正式上路。
農業處副處長柯尚余說,農業跨入的門檻不高,容易上手,失業民眾耕作之餘,看著作物成長且有收成,可以自足,也能達到心靈的撫慰,「這是以安心、安身為出發點的政策構想」。
回歸田園專案以非志願性失業,願投入農業的年輕一代為主要對象,屆時農業處會提供資材及農技指導,未來甚至輔導成立產銷班,從事計畫性生產,柯尚余指出,說不定還可開發創新思維的農業生力軍。
◆ 回歸田園》農會:要有成本概念
【聯合晚報╱記者段鴻裕/雲林縣報導】 2009.03.26
不景氣,讓許多上班族仿效陶淵明回歸田園,但是農業不是簡單地播種、除草而已,雲林縣斗六市農會推廣股專員就說,如果沒有成本的概念,返鄉下田反而可能會讓都會子弟覺得「沒有後路可退。」
農委會推出「小地主大佃農」、「農地銀行」等政策,鼓勵以集合式的方式從事計畫農業,以及鼓勵年輕人返鄉,運用新觀念和新技術讓傳統農業升級、更拓展行銷和包裝。雲林基層農會從去年底就不斷接獲年輕族群詢問租借農地的行情、適合種植的農作等問題,不少人詢問之後打了退堂鼓,有些人則是正式上路,頂著烈日下田真正當起農夫。
農會人員指出,向「農地銀行」租地,租金就是成本,而且還要看種植哪些作物?需有哪些「基本設施」?應該選用的肥料等等,在等待收成前,所有的勞心勞力都是成本,更重要的,還要防備季節性的天災、蟲害等。
◆ 紫色星蘋果 果市新面孔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屏東報導】 2009.03.26
國內水果市場將有新品種加入,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長顏昌瑞昨天發表國內栽植成功的外來水果「星蘋果」,來自中部以南的60餘名果農在看過綠色及紫色品系果實後,對紫皮品系最感興趣,果農認為紫色星蘋果甜度高,果色賣相也較佳,符合國人喜愛喜氣的習慣。
顏昌瑞說,「星蘋果」又名牛奶果,生長力強健、適應性也強,原產地在加勒比海,熱帶美洲、東南亞國家均可見,可鮮食或製作冰淇淋等甜點,也可作為觀賞庭園樹,台灣中部以南縣市較適合栽植。
「星蘋果」所以得名,因為外貌像蘋果,剖半後,果心呈星狀,以種子種植約6年才能收成,農園系研究生洪雅鈴研究扦插及嫁接後,2、3年即可結果。
顏昌瑞向農民介紹紫、綠兩種品系,他說這兩種品系都來自越南等國,在屏科大熱帶果園試種多年,品種終於穩定,1年有長達3個月的採果期,1分地可種植40株,1棵果樹1年可結出約180公斤果實,可彌補台灣春天及初夏少水果的問題。「星蘋果」在越南是高檔水果,1公斤可賣到新台幣4、50元,在台灣能發展到何種程度,目前無法預估。
顏昌瑞引導農民參觀熱帶果園時指出,「星蘋果」樹形優美,也可做庭園樹,以後還要研究讓果樹矮化,讓果農採收更方便。發表會結束後,他送給每位農民一株果苗,農民興奮地拿走幼苗,都說要回去試種。
一名來自台東縣的林姓種苗商透露,其實「星蘋果」的種子、樹苗,早在好幾年前,就被夾帶入關,最近也有果農試種成功,並把「星蘋果」銷往市場,1公斤價位達70元,「不過買的人大多是越南籍配偶,且一買就是全部買光」,而國內消費者大多只買幾顆嘗鮮。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台灣農村天黑黑 漁業衰退的冰山一角
* 回 響-台灣農村天黑黑
* 台灣蝴蝶蘭 山寨苗遍地開花
* 社論-漁業衰退的冰山一角不容忽視
◆ 回 響-台灣農村天黑黑
■ 陳明瑤/高雄美濃(農家子弟)2009-03-28 中國時報
立法院日前一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法案,將大筆經費用來整理農村,但是,這樣就能讓青年返鄉務農嗎?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到目前為止僅剩下三○%左右,倘若某天我們不再進口任何的糧食作物,那麼台灣全部的糧食作物都無法足夠的養活所有的台灣人,過去一分地種植稻穀大約能夠獲得二萬五千元左右的利潤,現在卻僅剩下不到一萬元的收入,這樣收入,顯然無法支撐一個現代家庭基本開銷。
筆者家中過去主要的收入來自於一年一穫的菸葉,公賣局停止收購菸葉之後,菸農們開始轉而種植蔬菜,蔬菜的價格波動變化,使得農民的生活越來越沒有保障,農村的生命力也越來越凋萎。農村的再生,應該來自於政府重視農業的態度,而非投入大量經費讓每一個農村看起來像度假村,政府能夠直接幫助農民的是協助穩定市場價格,並且提升糧食自給率,提升農作物產量並且保障價格,一味的改造農村樣貌,更使得農民賣地求生,這樣操作下去,台灣農業幾乎已被畫上了句點。
近年來有部分青年返鄉務農,更有許多從來沒接觸過農業的人開始嘗試有機農業,但要真正的振興農業,還要讓更多青年願意返鄉。
一個農發條例已經嚴重的破壞了農村生態,我們不能再讓農村再生條例傷害養育我們的農村,農民要的是從事農業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而不是用經費讓農村變成遊樂園。
◆ 台灣蝴蝶蘭 山寨苗遍地開花
【周麗蘭/雲林報導】2009-03-28 中國時報
中國的「山寨版」什麼都有,台灣蝴蝶蘭也被攻陷,曾有蘭農賣五千株專利蝴蝶蘭到中國,三年後赫然發現已被仿冒繁衍兩千萬株;也曾吃過類似苦頭的古坑鄉花卉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炳煌,幾年前看破撤回台灣,回台三年來不敢再賣專利蝴蝶蘭到大陸。
台灣蝴蝶蘭美名傲視全球,十多年前台灣蘭農嗅到商機前往大陸,幾乎已遍布整個大陸,古坑鄉花卉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炳煌表示,想得到的都市就有台灣蝴蝶蘭,甚至遠及黑龍江、新疆。
黃炳煌說,台灣的種苗登記制度完善,但大陸沒有專利制度,隨意複製蝴蝶蘭苗非常嚴重,速度像細胞繁衍快又多,被稱為「科隆苗」、「複製苗」。
黃炳煌表示,山寨版台灣蝴蝶蘭在大陸的氾濫程度遠超過想像,曾有友人賣五千株專利品種蘭苗到大陸,言明不得複製,沒想到三年後到大陸發展,赫然發現自家蝴蝶蘭已被繁衍兩千萬株遍佈大陸。
黃炳煌指出,台灣蘭農在大陸失敗原因是,把栽培訣竅傳授給工人後,工人拿翹跳槽,撿取病株、花型不夠美的植株回家自開小蘭園,只要老闆一晚不在,工人隔天必報告「老闆,那裏死了一堆,我『丟掉了』。」其次,台灣蝴蝶蘭農毫不設防把複製技巧教給大陸員工,甚至主導在台灣被視為仿冒的複製行為。
最近陸客來台觀光,到古坑的陸客必指定參觀他的蘭園,但他寧可賣即溶咖啡,也堅持不賣蘭花,且不開放蘭花園。
◆ 社論-漁業衰退的冰山一角不容忽視
【本報訊】2009-03-29 工商時報
全球金融海嘯的擴散效應到目前看來,似乎並未就此止歇。主計處公布的2月失業率創下史上新高的5.75%,其實不過是冰山一角的後端現象而已。深入分析,這一波源自美國的金融海嘯,其影響層面的確是既深且廣,而各國為了力挽狂瀾所祭出的各種紓困、降息、貶值、擴大公共投資措施,則使得全球經濟情勢陷入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交錯影響的陰霾中,猶如置身於冰火相侵的試煉中,嚴酷的考驗著各國的經濟體質,以及肆應對策的優劣高下。
談到失業率飆升所呈現的冰山一角,其實在冰山的另一角,同樣可以從微觀的角度,解讀原有產業經營模式遭到衝擊後所出現市場失靈的景況,亟待相關主管部門正視,並釐訂調整相應政策,才可能挽回頹勢,重建產業競爭力。
這裡所要例舉討論的冰山一角,指的是台灣的漁業政策與漁業經濟前景。根據報導,號稱全東南亞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高雄前鎮漁港,由於遠洋漁船返港卸魚的數目急遽減少,不只讓偌大的漁港冷清清,幾乎處於停擺狀態,而且也因為漁獲交易量驟減,連帶影響漁民生計、國庫稅收,使我國的遠洋漁業亮起紅燈。
進一步探討前鎮漁港何以出現如此重大的翻轉,主要的原因包括去年由於油價高漲,使許多遠洋漁船寧可回港度小月,沒有出海作業自然談不上漁獲交易。而後來油價好不容易回落,卻又遭逢金融風暴,導致國際消費力與漁價雙雙降低,因此遠洋漁船的獲利隨之減少,前鎮漁港自然也就不復往昔的榮景。
除了這兩項主要原因,印證國際經濟基本情勢的變動,其蝴蝶效應真的會讓偏處一隅的前鎮漁港遠洋漁業受到波及無法倖免之外,根據分析,另外也有兩項因素讓前鎮漁港的困境雪上加霜。其一是晚近印尼漁場的我國籍漁船與印尼再度發生漁業合約問題,光從去年迄今,至少有30餘艘漁船被扣押,在寒蟬效應下只好暫時停止作業。其二則是我國因配合國際保育,嚴格監管漁船的漁獲來源及數量,致不少運搬船不敢回國卸魚,直接改到其他的境外基地交易。這言許多因素交相而來,於是造成今天前鎮漁港冷清甚至近乎停擺的景況。
必須指出的是,前鎮漁港的境遇,即使在漁業這個領域,無疑也只是冰山之一角。台灣其他的小大漁港,同樣無例外的要承受前述不同因素的衝擊,頂多只是在冷清沒落的程度上略有出入罷了。因此,針對這種普遍現象,的確是全面檢討我國的漁業政策,以及檢視包括政府與業界面對困局回應能力的恰當時機。
首先,針對前述四項因素的後二項來檢討。國籍遠洋漁船因漁業糾紛而遭扣押的情形其實算是長期現象,其中既涉及各國經濟海域的擴大使我國漁船作業動輒得咎,也與我國的國際處境艱困,增加外交交涉的困難度有關,當然也不能排除國籍漁船行險僥倖誤闖他國經濟海域。而不論如何既然糾紛不斷,面對漁船動輒遭扣押,主管當局總不能麻木不仁,透過交涉,簽訂漁業合作協議,以及加強對業者的宣導與漁船行蹤掌控,自然是主管單位份內應為之事。
其次,面對因配合國際保育,加強監管漁獲來源數量,導致國籍漁船轉往海外基地交易情事,主管單位自然不能因而放鬆監管,但卻可彙集相關資料向國際組織反映,以共同防堵此一保育漏洞,同時則不妨研議開放權宜漁船得以來我國漁港卸魚交易,以提升漁港的利用率與增加相關的收入。
至於受到國際經濟衝擊導致漁船作業成本墊高、獲利下降,這就牽涉到我國漁業政策的定位檢討。包括研判漁業的發展前景,建構最適規模的漁業發展策略,合理配置遠洋、近海、養殖漁業的產能規模,再據以提供政策與法令的明確規範與經費資源的投注,而不應任令業者盲目擴建漁船,政府也在缺乏周延評估下盲目擴建漁港,最後只會造成政府與業者雙輸的局面,還要賠上海岸線的遭破壞與漁獲產業的衰退。政府的設置,本來就是在提供人民良好的服務,打造產業良好的發展條件,如果連漁業這冰山的一角都做不好,那就遑論其他了!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新藥研發 植物用藥最被看好
◆ 新聞分析-新藥研發 植物用藥最被看好
杜蕙蓉 2009.03.30 工商時報
生醫業挾著600億元大型生技創投基金將投入,注入不少新契機,除了醫療器材廠商將可望吸金外,目前正積極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新藥研發廠則備受青睞,其中更以植物用藥最被看好。
以藥品研發來看,過去都是鎖定在以化學藥為主,但在所有的化學結構都已被分析完畢後,現在的化學藥也只能是對結構體稍為修改而已,而無法再研發出更具療效的新藥,以美國FDA現一年只能核准10多種化學藥來看,即可知此市場是出現瓶頸。
至於蛋白質藥雖然在1980年代時,就有很多藥廠投入,但其門檻高,基因科技與美國基因科技兩家公司最具代表性,在草創期的前10年大家都很慘。
為此,美國基因20年前還來亞洲募資,但當時除了日本麒麟啤酒投資外,其餘的公司都謝絕,結果美國基因後來靠研發出血球提升劑用藥獨步全球,而基因科技則與抗癌用藥成功,後來包括日本麒麟都展現高獲利。
只是,蛋白質藥研發不易,早年永豐餘轉投資的太景生技一度也投入做蛋白質藥的篩選平台,但在困難度不低下,目前也轉向其它藥品的開發。根據IMS的分析,國內藥界因起步又比日本、韓國慢,要從事蛋白質藥會比較辛苦。
不過,植物用藥則是很有潛力可發展的品項,除了國內原本農業就很強,在農業和動物疫苗即具口碑外,以老祖先過去在中草藥的實力,懷特總經理江滄炫認為,製藥業發展植物藥很有勝算。
植物藥因為是2000年以後才被重視的新藥,才有FDA訂定法規,以FDA目前有300多種植物藥正積極投入臨床,其中60%是用於研發,另40%要投入商品化,FDA對植物藥的審核將愈來愈快速下,植物藥將是產業新趨勢,也會是國內製藥業的新利基。
◆ 日稻米危機 農地跌價七成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 2009.03.30
紐約時報報導,日本的農民與專家認為,日本農業已步入某種絕境,人口流失、貿易自由化、國庫不豐是它的主要成因,而此刻的日本農業危機,其嚴重程度為二戰以來僅見。
以生產庄內米聞名的山形縣庄內地區為例,該區農地價格15年來下跌七成之多,農民人數較20年前少了一半。而根據統計局的統計,全日本的稻米產量近10年下跌20%,反觀食品進口則增加至61%,專家、政府為此憂心忡忡。
人口年齡老化為日本農村的最大問題,全日本300萬農民,有七成是60歲以上。公元兩千年以來,政府因赤字攀高將公共工程支出減半,農村經濟因此失去支撐,加上出口陡降,工廠裁員,農家的補貼收入減少,迫使不少農民出走。
雖然全球金融危機加重了農民的苦況,但日本農村經濟一蹶不振的根源,是它多為效率偏低的小規模家庭農業。專家與農民一致認為,這個農業體系已在瓦解中,但既得利益及害怕改變仍在阻礙它轉型。
現行的農村經濟何時會徹底崩潰,無人敢說,但若發生於年底大選前,可能衝擊政壇。一般預料,年底大選時,執政的自民黨將與在野的民主黨有一番激戰。農村向來是執政逾半世紀自民黨的大票倉,但在政府減少農村支出後,居民自覺遭到自民黨遺棄,雖然不見得倒向民主黨,但投票意願轉低。
話雖如此,給其他黨一個機會的聲音越來越響亮。今年1月,民主黨支持的無黨派人士吉村美榮子,跌破眼鏡打敗自民黨候選人,成為山形縣知事,令執政黨大為震驚。山形縣一家市場研究公司主管細野說,居民感覺自民黨已他們脫節,搞不清楚農村的真正問題,且政府在貿易自由化與刪減公共支出上做過了頭。
日商回流購梅 梅嶺回春有望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楠西報導】 2009.03.31
台南縣楠西鄉梅嶺在日據時代,是重點推廣的梅子產地,以往多外銷到日本,近年來受到大陸低價梅子搶走市場,造成梅子產業沒落;今年情況改觀,有日本商人再度回流台灣採購梅子,目標是一年至少上百公噸,梅農欣喜「梅嶺回春有望」。
楠西鄉梅農許鴻文昨天表示,梅嶺梅子已進入採收季節,前天有日本濟洲縣商人在貿易商陪同下到梅嶺看梅子,並採樣帶回化驗;梅嶺的梅子夠酸且果肉結實,日本商人對品質很滿意,但要求不能有農藥殘留。
許鴻文說,以往梅嶺的梅子多銷往日本,近年來被大陸低價梅子搶走市場,造成梅子價格大幅滑落;許多梅農放棄照顧,造成梅子產業沒落,多靠休閒觀光產業吸引遊客。
日本商人透過貿易商重回梅嶺採購梅子,主要是大陸的梅子酸度不夠,果核也太大,品質比不上台灣;許鴻文說,日本商人要求品質較高。
目前梅嶺梅子產地批發價,上品每台斤30元,中品以下20元至10多元,日本商人今年預計採購4、50萬台斤,明年就上看100公噸以上,對梅農是大好消息。
楠西鄉農會指出,日本商人去年就來探過路,認為梅嶺的梅子夠大,酸度又夠,但近年來因疏於照顧,品質良莠不齊;農會有意整合產銷班,以契作方式推廣,鼓勵梅農用心顧好梅樹,讓梅嶺梅子再度打入日本市場,提高農民收益。
◆ 「稻」地嘉義縣 發展農業重環保
NOWnews.com 記者賴元煌/嘉義報導 2009/03/30
近年來全球吹起一陣環保風,為了防止地球繼續暖化、減少排碳量,各地皆以節能省碳作為訴求。嘉義縣過往以農業為主,更以稻米為產業大鎮,每年產量位居全國第三位,不過在農業發展下,卻也產生環保問題,不少農民習慣以燃燒方式處理收割的廢棄稻草,嚴重污染空氣品質。
農民收割後燃燒稻草,不但濃煙密佈,還嚴重污染空氣。環保局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大力推動「工地裸露地表鋪稻草」策略,希望藉由推廣營建工程裸露地表上方覆蓋大量稻草,有效抑制揚塵外,同時也一併解決露天燃燒稻草及營建工程風蝕揚塵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此外,環保局97年推動縣內九處施工中的營建工地在裸露地表鋪設稻草,鋪設面積約23公頃,換算等量的稻草若以燃燒方式進行處置,預期將產生總懸浮微量1100公斤、粒徑大於十微米的懸浮微粒500公斤、硫氧化物8900公斤、氫氧化物400公斤,以及非鉀烷碳氫化合物400公斤等各類空氣污染物質,環保局希望藉由這項利己利人的環保措施,避免嚴重空氣污染破壞環境。
令人意外的是,實施地表鋪設稻草地策略後,不僅對環境帶來效益,營造商收購稻草,也讓農民增加一筆額外收入。嘉義縣務農人數眾多,又以老年人口為主,知識水平不足,因對環保議題相對較不重視,但政策一出,農民雖對環保議題懵懵懂懂,不過政策提高收入,配合農民也相對提高。
在發展農業與顧及環保兩難下,一直讓環保局吃盡苦頭,在這次政策卻無意插柳湊成美意,面對迫切極需解決的環保問題,環保局發揮創意妥善運用稻草響應環保、又使農民增加收入,在節能省碳的前提下達到雙贏的局面,未嘗不是件好事。
豬糞變花盆 花開得更美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4.01
台南畜產研究所用豬糞加入紙漿做成「汙泥花盆」,不用擔心,它一點都不臭,而且還取得了四國的專利。
畜產研究所研發的汙泥花盆,本身還有養分,拿來試種蝴蝶蘭,不但不臭,花還長得特別美。
畜產試驗所創新育成中心副研究員陳添福說,台灣國內豬糞尿廢水處理採三段式處理,第一階段固體和液體分離後,進入「厭氣」、「好氣」處理時,會產生汙泥,汙泥如果不善加利用,就只能變成事業廢棄物要特殊處理,汙泥花盆就是回收汙泥加上紙漿製成的產品。
畜產試驗所主任秒書鄭鑑鏘指出,汙泥花盆完全有機,可以跟花苗一起種到土裡,汙泥花盆會因水分而慢慢變軟,植物的根長到一定程度就會撐破花盆,就在土壤成分解。
這項技術已獲台灣、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專利,中國和中東對這項產品很感興趣。除了花盆外,現在也有汙泥膠布,可取代農民種植蔬菜、花苗時鋪在土壤表面,防止水分過度蒸發的塑膠布。鄭鑑鏘說,汙泥花盆價格比傳統塑膠盆貴二到三倍,可能需要鼓勵和補助,才能提高使用率。
◆ 鹽地種出超甜瓜 義賣助早療
周麗蘭/雲林報導 2009.04.01 中國時報
無情鹽地種出有情洋香瓜,卅多歲果農許清水,在鹽分極高的口湖鄉農地種洋香瓜,第一年就種出甜度十六度的瓜,當他得知口湖早療中心營運困難,許多家長連交通費、午餐費都付不出,毅然捐出他種的一百顆香瓜給社會處義賣,一顆一千元,希望募得十萬元。
未婚的許清水寄情於種水果,他以生物科技栽培的玫瑰番茄市價一斤一百元,幾個月前嘗試在鹽地進行土壤改良,種兩百棵「秋蜜」洋香瓜,沒想到甜度極高,果肉幾乎入口即化。
位於雲林縣口湖鄉過港國小的遲緩兒早療日托中心,由於位於沿海鄉鎮,家長討生活不易,隔代教養的小朋友又多,加上景氣寒冬捐款銳減,營運相當困難。
月前口湖早療中心志工得知許清水熱心公益,拜託「水哥」幫幫發育遲緩的孩子,由於許清水的存款多已投注於興建溫室,手頭尚不寬裕,腦筋動到剛成熟的洋香瓜,願意義賣。
雲林縣農業局副局長張世忠表示,雲縣的洋香瓜品優異,曾有廠商在台北百貨公司賣出兩顆一千六百九十九元高價。
昨日許清水載了他的一百顆洋香瓜到縣府,經營口湖日托中心的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畢耀遠神父代為接受,每顆義賣價一千元,郵撥帳號22447871,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若瑟社會福利基金會。目前已賣出四十顆。
◆ 農業金庫 將增資100億元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2009.04.01
全國農業金庫嚴重虧損逾資本三分之一,被主管機關依法限期增資,是金融海嘯後國內首家被迫增資的銀行,農業金庫規劃增資規模高達100億元,政府認購20億元,另80億元發特別股,不排除開放非農金體系投資人認購。
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農業金庫因先後踩到多個地雷,包括雷曼兄弟債券,加上先前投資玉山銀行發行的證券化商品,又因歌林授信案造成虧損,讓農業金庫去年一年就大虧99億元,資本適足率驟降到6.48%,低於法定下限8%。
農業金融局長詹庭禎昨(31)日表示,農業金庫虧損逾資本三分之一,依銀行法規定必須辦理增資,農業金庫已規劃增資計畫,6月股東會將向農漁會等股東報告,預計年底前完成增資。
目前政府持有農業金庫的股權49%,農漁會則占51%,因農業金融法規定政府持股比率須逐步下降,因此這次百億元增資案,政府將出資20億元認購普通股,其餘80億元發行特別股,提供優惠股息,吸引農漁會參與增資,股息暫訂以郵匯局1年期定儲利率加5碼(1碼是0.25個百分點),五年後轉為普通股。
詹庭禎說,特別股部分將優先洽農漁會,不足部分再洽特定人,也歡迎非農業金融體系者參與投資。
據了解,農金局除洽近300家農漁會意願外,也有意爭取農田水利會參與投資,農田水利會過去曾有意投資設銀行。
根據農金局了解,農業金庫出現鉅額虧損,主要是因內部風險控管不佳,當初50億元以下投資案,直接授權經理部門,不須提董事會,授權空間太大。官員說,這部分已檢討修正,以後只要涉及外幣的投資,都要提董事會,對高風險投資,也改採審慎態度。
農業金庫發言人沈其男指出,去年虧損主要是因為提列雷曼兄弟公司債和玉山CBO的損失,但由於去年已經完全提列可能損失的金額,今年獲利可望由虧轉盈。
農金局官員表示,農業金庫的投資損失已一次認列,今年初已逐漸穩定,對於農業金庫有意增設分行,現階段可能要優先解決虧損問題。
閱報祕書》農業金庫
全國農業金庫是根據農業金融法設立的農業專業銀行,是近300家農漁會信用部的上層機構,扮演輔導農漁會信用部的角色,有農業金融體系的「小央行」之稱。
農業金庫從民國94年成立至今已四年多,除接收農漁會信用部轉存款、辦理農業貸款等政策性任務外,與一般商業銀行一樣,也可以辦理吸收存款,對企業辦理放款等業務。 (記者邱金蘭)
◆ 這些地雷... 都不在田裡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 2009.04.01
全國農業金庫屬於這種政策性銀行,理論上應該是經營保守、穩健的銀行,竟然會出現百億元虧損、面臨龐大增資壓力,農業金庫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四年多前,農業金庫籌備時的經營計畫明確指出,農業金庫除肩負農業政策性任務外,也將扮演類似工業銀行、投資銀行角色,投資農林漁牧相關產業,農業金庫卻在與農業無關的投資上,踩到地雷,結果炸得自己遍體鱗傷。
農業金庫在農金體系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中,一般銀行經營都很困難了,更何況農業金庫,農業金庫設立初期,不少金融界人士就擔心其競爭條件,如今農業金庫在投資、授信都踩到地雷,似乎也驗證當初的顧慮。
農漁會信用部轉存款,是農業金庫的負擔,也是優勢,農漁會信用部多達近千個的據點通路,也是其他銀行沒有的條件。農業金庫如何善用優勢,突破先天障礙,開出生路,是農業金庫更應思考的課題。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告別白領高薪 田園返璞歸真
◆ 歸農運動 告別白領高薪 田園返璞歸真
【郭石城/專訪】 2009-04-04 中國時報
金融海嘯來襲,許多人還在為前景徬徨之際,愈來愈多高收入者離開職場、投入農業。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田園生活,外商經理李晨均、電腦工程師謝浩誠毅然辭去工作,憑著殷切求知與學習熱忱,逐漸摸索找到人生與農業新方向。自願走向農村的他們,已成為「歸農運動」新興潮流的最佳見證!
六十年次的李晨均曾是外商主管、職場女強人,領高薪卻不快樂,因她一直夢想讓小孩多接觸自然,培養完整人格。為了實現田園夢,一家人到法國、荷蘭、德國等國家農村散心,一趟歐洲農村休閒旅遊,改變她的人生觀:原來,親近土地是如此甜美!
李晨均 為了小孩回歸田園
休假回國後,李晨均離開外人羨慕的外商經理工作,投入歸農潮流。天真的她,在歐洲農場看到可愛綿羊為之心動,誤以為務農就是要養幾隻羊,於是就跑到台東,參觀農場怎樣養羊?參觀完才發現,農業不是她想像那麼單純,不但分工很細密,且跟工業一樣有上中下游,養幾隻羊就可以過快樂農夫生活,是天方夜譚。
李晨均沒放棄田園夢,繼續參觀養殖魚業、綠竹筍農作、休閒農業、花卉,最後選擇門檻較低的溫室設施蔬菜。她先到農改場實習半年,再到蔬菜產銷班受訓,把在商場的企業管理制度,全部帶到設在桃園縣八德市、面積一點二公頃的「晨均溫室」菜圃,設定五年回收成本。
錯中學 企業制度管理菜圃
李晨均歸農步驟明確,由於以前從事金融業,懂得如何承擔貸款利息風險,評估一年多後,前年底開始貸款搭設溫室設施,僱工大量種植生產蔬菜,當起菜園快樂管理者,未來目標是自產自銷,與餐廳契作。
李晨均企業化經營菜園,有更多時間陪小孩,一起觸摸土地,實現與子女共同親近土地夢想。以前她在職場常忙碌得心神不寧,如今種植蔬菜時,片刻寧靜的感覺格外溫馨甜美。
至於種植之初面臨的失敗,則有老公貼心陪伴,共同嘗試錯誤,真正體驗農業是實踐程序科學,每一程序都有繁瑣程度,即使蕃茄、香瓜都有。李晨均說,農業其實相當專業,不夠精準產銷就會出狀況,也是夫妻倆必須努力克服的難題。
謝浩誠 紅草莓的藍海策略
謝浩誠年僅廿六歲,原本是電腦工程師,無意中看到農委會的漂鳥營文宣,在鄉下長大的他,燃起農村快樂生活憧憬,深思考量後,放下電腦、種起草莓,把「藍海策略」運用在農業上,用肉桂驅蟲害,種出跟傳統農業不一樣的草莓。
從完全外行到成為草莓專家,謝浩誠花費無數心力。一開始他先至農改場實習三個月,摸索、思考各類農產品的特色後,才決定選擇草莓突圍。
謝浩誠與舅舅合作,在大溪鎮租地開墾「卉亭果園」,全面溫室高架種植草莓。他說,以前跟同事踏青採草莓,常見小朋友誤「踩」草莓,看了十分心疼,於是仿蘭花設施,規畫溫室高架草莓。
草莓屬高經濟作物,但病蟲害很多。最嚴重、難防的是紅蜘蛛,傳統農業防治方式就是噴灑農藥,快速有效又經濟。
謝浩誠堅持不用農藥,一開始四處請益,發現台灣農民真的很有創意,不少草莓農民為了不用農藥,有人灌牛奶、養樂多,也有人用辣椒水,想盡辦法撐死或逼走紅蜘蛛。
用中藥 有機栽種防蟲妙招
這些前輩用過的方法,謝浩誠都逐一試過,甚至農民還沒想到的,包括醋、醬油他都派上場,就差高梁酒沒試過,只是效果都不彰,無法克服紅蜘蛛病蟲害。期間,曾有整片草莓園都是紅蜘蛛,為免蟲害擴大,忍痛全部剷除。
謝浩誠靈機一動,想起老祖宗智慧──中藥,心想中藥可以治病、也可以食用,應該可以運用克制紅蜘蛛,先至各家中藥行虛心請教,且試用卅多種中藥。
歷經數月、無數次失敗,謝浩誠最後發現香味四溢的肉桂最有效,於是自行研發以肉桂為主的中藥配方。這妙招成本雖高,但效果奇佳,他願公開提供給所有農民參考。
謝浩誠成功的運用中藥防制病蟲害,種出口感極佳、不用農藥的草莓,很快在市場打出知名度,至卉亭果園採草莓的遊客大都是口耳相傳慕名而來。
夏天快到了,謝浩誠忙著試種玉米,比照草莓不施農藥、離地種在高架上,遊客同樣「踩」不到玉米,增添遊客興致,這也是他堅持的「藍海農業」願景。
對於李晨均、謝浩誠這樣的高收入者來說,回歸農村讓他們重新思索生命價值,更看見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 知識青年打先鋒 注入新活力
【郭石城、高有智/專題報導】2009-04-04 中國時報
台灣近年歸農運動風潮中,知識青年扮演開路先鋒角色,他們投入有機農業或精緻農業、休閒農業,這股新興力量已讓破舊農村出現希望。
已闖出名號的宜蘭「穀東俱樂部」,成功找到都市願意支持農業的力量。留學日本的年輕碩士賴青松,碰上四十歲才棄商從農的何金富,兩位現代佃農四處招攬「穀東」,支持當地推動有機農耕,他們是田間管理者,也是農田守護者,他們促銷的不只是有機米,還有一份更深的農業認同。
這樣的情懷同樣出現在南部美濃農村,返鄉青年組成「美濃有機耕作隊」,在地農夫曾啟尚、六十三年次的古文錦是兩大核心人物。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古文錦曾在貿易公司任職,有感於故鄉人與土地的價值流失,投入有機耕作隊工作,並結合旗美社區大學的力量,讓土地情感、耕作經驗與現代知識結合。
美濃有機耕作隊成員中,有六位相當年輕的女生,部分是在社大工作,還曾利用午休時間,穿著窄裙、高跟鞋去巡田。她們認領的農田被當地客家人稱為「細妹的田」,儘管稱不上專業農夫,年輕人的熱情卻已為傳統農村注入新活力,閃耀在美濃湛藍的天空下。
五十四年次的李寶蓮也是這股歸農運動的代表人物,她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系,人稱「阿寶」,從一九九四年起自由旅行、寫生,曾以騎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一年半,也曾單車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七個月,結束雲遊後選擇蟄居花蓮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一九九九年後正式成為梨山果農,並寫下《女農討山誌》。
有的知識份子歸農故事則令人莞爾,原本經商,住在台北縣林口的林元郁、邱語玲夫妻,只因太太孝順公公想幫忙分擔農務,沒想到公公逕把五公頃農地全部交給兩人,他們在手忙腳亂情急之下,最後變通開闢「漂鳥假日農園」,提供都市人體驗農村樂。
目前農園月租六百元,由於離市區近,提供完整資訊與管理,獲大台北地區不少家庭青睞,假日常見一家大小來體驗農村生活。亦有年輕人前來學習種田,強調學得務農本事後,將會考慮返回南部老家務農。
◆ 公民RSS-鼓勵年輕人返鄉 日立法補助
【高有智/專題報導】2009-04-04 中國時報
台灣近年浮現的歸農風潮,已與「農村文藝復興運動」的世界趨勢接軌:
●台灣農學市集:
二○○六年十月,一群關切環境、農業及社區互助的學者與社運工作者聚集台中成立「合樸農學市集」,定期舉辦講座和農民市集,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提倡食用當季本地食物的慢食觀念,並推動有機栽培,共同實踐「合作、簡樸」的生活。該市集也與穀東俱樂部、溪底遙學習農園、台北二四八農學市集等團隊彼此串連。
●日本「半農半X」運動:
日本鄉村近來推動「半農半X運動」,發起人鹽見直紀受到作家星川淳的「半農半著(寫作)」生活方式啟發,一九九九年毅然辭去工作返鄉,開始實踐「半農半X」生活,鼓勵人們一邊從事農耕,一邊發揮專長,回歸永續型簡單生活。
●日本「UIJ回歸計畫」:
日本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曾推出「UIJ回歸計畫」(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J-turn是農村子弟到都市發展,而後遷居其他農村),特別立法進行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
●德國的市民農園:
許多先進國家積極推展市民農園或屋頂農業,其中以德國最為成功,讓都市人體驗耕作,無形中也認同農業價值。此項風潮源於德國精神科醫師史威伯(Dr. Schreber)發現,透過農作和接觸自然,可以讓都市居民的憂鬱症達到療癒功效,德國遂於一九一九年制定「市民農園法」,市民農園多達八十萬戶,面積超過三萬公頃。
●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
美國農村推動的「社區支持農業」計畫(CSA),已盛行於德國、瑞士和日本等國。重點工作在於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網路,都市消費者可以透過「認股」,購買當地農場的每一季收成,不僅每周都能得到新鮮有機的農產品,也能保障農人在天災或歉收時的收入來源,目前北美地區估計約有一千個社區支持的農場。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新保守主義幽靈在農村
【鍾秀梅】2009-04-05 中國時報
貴報昨日〈農村發展,不要怕介入〉一文針對《農村再生條例》提出社造團體的觀點,明確指出官方與民間溝通不足,以致在推法過程衍生抵制與抗爭。然則,該文卻一再強調「社造精神能否確實貫穿整部法案,並內化成政策的核心思維,是討論農再條例必須的制高點」。
在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原是一九九四年由官方主導,卻慢慢變成社區自主、草根民主的表徵,以至於許多民間團體忘了其源自統治階層,也忽略了其新保守主義的性質。
台灣當年是取法美國的社區營造和日本造町運動。然而,美、日早年積極推廣這些深入鄉村的政策,是在全球冷戰的架構之下,為了監視毛派勢力和革命團體深入農村進行組織,「反共陣營」必須編造出一套農村治理的方案,以便在基層阻絕共產主義發展。台灣從「農復會」到後來的「社區總體營造」,基本上不脫其脈絡。
冷戰結束後,一九九○年代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天地,農村社區被包裝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標的。在「由下而上」、「民眾參與」、「凝聚社區意識」、「發掘地方文化特色」等美麗辭令的背後,事實上推動的是包藏在「全球化」、「自由化」、「改革」等名號下的各種農業鬆綁政策。譬如,農會信貸縮減、農地自由買賣、擴大農企業規模和農業商品化,以致目前農村歷歷在目的現實是:小農破產、農地變賣、鄉村小學關閉、城市資本入侵鄉村、耕地變別墅...。如今世界進步潮流的鄉村發展方向是「以農為本」的鄉村建設。其主張包括「農民自主」、「保護生態」、「性別平等」、「生物多樣性」、「合作化」與「糧食主權」等。
「歐洲農民組合」和 「農民之路」(Via Campesina)都是著名的國際農民團體,它們的主張大致代表了進步的鄉村建設發展方向。
「歐洲農民組合」主要主張如下:一,承認農民勞動的價值,農業的生產必須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尊重環境,重視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三,自主掌握生產過程。四,公共部門的補助必須公平地分配到各個不同的生產類別和區域。五,與亞、拉、非和中歐的農民要建立緊密的團結關係。六,拒絕國際貿易中任何傾銷的行為。
「農民之路」的聯盟成員分屬五十六個國家,跨越拉美、非、亞、歐。其綱領大致是:一,捍衛糧食主權,反對世貿組織以及跨國農糧企業壟斷性的、純粹市場導向的產銷模式。二,堅持生物多樣性,抗拒轉基因作物。三,農民的農業,而不是商人企業主的農業。四,尊重農民團體和鄉村組織的權利。五,平等取得土地、水和種子等生產工具的權利。六,承認婦女在農業生產過程以及知識傳承的特殊角色,積極推動兩性平權。
「歐洲農民組合」和「農民之路」的主張讓歐盟或WTO都戒慎恐懼,也因而不敢過度向市場和資本傾斜。我們在審視《農村再生條例》時,所依恃的應該不只是源自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的社區總體營造,而應該多參照國際上更進步的訴求才對。(作者為成功大學台文系助理教授)
◆ 農村發展 不要怕介入
郭瑞坤、向家弘 2009.04.04 中國時報
官方在制定《農村再生條例》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程序:廣納民間聲音來參與條文的訂定。特別是一個強調由下而上社區參與精神的條例,卻沒在一開始就落實民間參與,自然很快形成對抗態勢。這無疑為農委會官員們上了一堂重要的民主課程。但是這堂課不能以讓農村發展回到原點做為代價。
農村再生有一個最關鍵的前提,也就是農村社區居民的自覺、自主與行動,外部的資源與協助,都是建立在這幾項前提之上,也就是說,社區營造所訴諸的公民意識及行動參與,是其核心精神與價值,因此,社造精神能否確實貫穿整部法案,並內化成政策的核心思維,是討論農再條例必須的制高點。可惜,農委會不僅未在法案條文之上賦予論述高度,諸如農業生產、綠色社區、發展主體等想像與格局,從而反映於具體條文中,反而是過多硬體相關的陳述(包含補助項目與土地活化),加上龐大的基金如何運用未有更明確規劃(如有機農業、青年返鄉等),結果當然是說服力不足。這是一部傳統發展主義思維下的法案,或者更有遠見的提出新的農村發展路線?農委會應該說清楚。
回到條例來看,農業生產困境是農村最根本的問題,法案確實未能應對此一重大問題,大家當然無法理解缺了農業的農村如何再生。農業雖非水保局專業,但不代表不能整合相關專業來因應。我們也認為,光是農業生產無法活化農村,農業應該是以生產為基礎,延伸到在地知識、文化認同、生態體系、生活環境、各級產業發展等不同面向,成為一個整體性的概念與全面性的操作,事實上,多年來的農村營造工作,正是回應此一概念所進行的努力,再生條例也並非不反映此一需求,只是不夠清晰。
另外,關於農村土地的處理,除非我們認為現有農村土地的使用合理且正確,否則土地活化並非洪水猛獸不可討論,但前提是主事者必須更有力的說明其必要性與急迫性。現行的區域計畫法與都市計畫法經過多年修改,訂出了較完整的程序,但除了公聽會的形式程序外,都欠缺了真正居民參與的實質正義,農再條例透過居民提出再生計畫試圖接近這個正義,可惜的是,突破也極容易被解讀為廣開後門,如果比照都市更新條例第一條:「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它法律之規定。」而非由主管機關另訂之的話,會更明確。另外,如果明訂社區與縣市政府在提農村再生計畫與整合型農地整備規劃時,應排除放寬農舍興建的農發條例十八條,那麼無疑的會得到更多的認同。
三月廿六日的農再條例公聽會,儘管不脫各自表述的基調,但仍達成了農委會必須修正條文送院的建設性決議,這是一個重大契機。我們強烈呼籲農委會應該展現最大的誠意,廣邀各方參與修法,讓對抗回到協商。此外,我們也具體訴求應由民間不同領域人士及官方共同成立「農村再生推動委員會」,推動修法、後續子法規、政策配套機制訂定與基金管理的工作,落實由下而上的民間參與,回歸農村再生的核心精神。
「反再」運動所凝聚的,是一股珍貴的公民抵抗力量,不立法,民間就無實質監督及參與政策的機制。但法律只是一個依據,不論未來的政策執行或農村營造,都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及介入,別忘了,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全球化力量存在,這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實踐,而非一次性的對決。
(郭瑞坤為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向家弘為秘書長)
農村再生,美景?疑懼?
◆ 十坪農地種菜 正夯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 2009.04.08
台北縣政府計畫在淡水鎮三空泉推動「心希望農業示範計畫」,當地已有不少地主自行整好農地、劃分小塊並設妥灌溉管線,以每坪月租20至50元價格,出租給民眾種菜。
由於每塊農田都僅10坪左右,面積不大,種菜者除供自家食用,也當成休閒勞動,因此都以無毒無農藥種植蔬菜,反應不錯。
淡水鎮農會推廣股杜金仲表示,淡水竹圍捷運站後方的「市民農園」,面積約1公頃,每坪月租一律50元,因鄰近捷運站,承租者除了當地人,也有北市民眾,租金高低除了交通、地勢因素,也與地主提供多少服務有關,有些地主幫忙整地、將灌溉管線拉到田裡,也協助代購肥料等。
租地種菜都是20天至30天即可收成的短期蔬菜,因此成功率很高,且都是自家用蔬菜,不拿到市面賣。每逢假日,租地的「菜農」會到菜園整理,非常熱鬧。
杜金仲說,縣府要推動的心希望農業示範區,有一部份原理類似民眾自行整地、外租,但計畫能不能成功要看如何操作。
◆ 農村再生系列報導 馬太鞍濕地再生
中廣新聞/粱國榮 2009-04-08
位在花蓮縣光復鄉中央山脈山腳下的馬太鞍,是一個阿美族原住民群聚的部落,早年因為土地較為泥濘,因此保存了相當地力,成為全台知名的生態溼地。
馬太鞍休閒區推動委員會主委朱俊郎說,在整個馬太鞍地區居民的整體性推動下,保存完善的馬太鞍溼地,現在已經紀錄的共有水生植物一百多種、蜻蛉類七十多種、鳥類一百多種,豐富的生態觀察環境,吸引不少的昆蟲動物學者專家前往研究調查。
事實上,馬太鞍溼地除了當地居民在全體共識下,營造出一個文化、生態多元的溼地,水土保持局花蓮縣分局的農村再生計畫,更讓當地發展更具整體性。
分局長徐森彥表示,讓年青人回到農村共同打拼,目的就在活化農村生命力。朱俊朗說,政府的介入是活化馬太鞍社會相當重要的媒介,尤其水土保持局不斷提供的課程訓練,使得馬太鞍的農村活化,獲得各界肯定;而水土保持局在營造馬太鞍社區成為一個具生態教育的園地,就地取材的生態工法就相當重要了。
徐森彥分局長說,朱俊郎說,也因為施工上,水保局是因在地民眾需求而建,不是政府要蓋什麼就做什麼,使得農村再生的工程建設上,完全能夠滿足農民的需求。
現在到馬太鞍溼地,不但可以看到阿美族巴拉告的傳統捕魚法,還能看到溼地生態之美,更有花蓮特有的無毒農業、原住民美食,還有養生概念餐點的提供。也是年青人回鄉,投入農村再生的朱俊郎說,政府的農村再生計畫太棒了,能夠為傳統農村注入新活力。
◆ 農村再生的美景,為何讓農民深感疑懼?
【聯合報╱社論】 2009.04.08
政府推動「農村再生條例」,計畫動用兩千億元在十年內打造四千個「富麗農村」;馬政府可能沒料到,反對這項法案最強烈的,卻是農民和農運團體。除了溝通不足,更大的問題在:主政者所想像的美好農村,和農民期待的農村生活大不相同。
農村再生條例為馬總統「愛台十二建設」的一環,其實也是延續扁政府更粗糙的千億「農村改建方案」而來。新法案雖去除了若干赤裸裸「移農地為商用」的想法──如開放萬頃農地供興建「田園社區」,轉而強調在地資源的整合,倡導社區營造及居民共同提案的概念;但基本上,兩黨對農村建設的思維其實沒有太多差異,都著重於開發及改造農村,對農業本身的困境卻鮮少觸及。
這正是基層農民及農運團體對這項法案最大的疑慮所在:政府協助農村整建,農民當然歡迎,但兩千億資金為何沒有分毫用來改善更重要的農業產銷問題?政府撒出的大把銀子,最後會不會落進少數人口袋,而過度開發的農村會不會反而加速了農業的窒息?
這樣的想法,並非杞人憂天。近一二十年,藍綠政黨對農業問題的關注日漸短視,從老農津貼的競相加碼,到農地的大肆開放、擴大農舍的修繕補貼等,都以爭取選票為優先考量,卻忽略了農業根基的培固。尤其,農村再生條例是靠著兩千億天價來支撐的政策,勢必引發各方激烈的爭奪;平實的農民未必能分享其利,卻需承擔農村變形、農業走調的後果,他們豈能不憂心忡忡?
再看,農村再生條例汲汲於農村景觀的改造,不僅充滿行政力的專斷,其所描述的「富麗農村」風貌也令人難以信服。例如:條例規定凡農地經核定為「整合型農地」,只要五分之三以上所有權人同意,其餘農民即須被迫出售土地;這不僅是對自由小農的粗暴壓迫,更可能衍生資本家圍購農地的流弊。再如,規定「妨礙景觀的窳陋地區」將強制農民修繕,這又要根據誰的美感來認定?農村由於變化緩慢,所以能長期保留社會的傳統風貌;政府要以行政力介入改造,可能造成農村單調化、庸俗化及水泥化的反效果,這又豈符合條例的本意?
政府願意對弱勢農業部門投注兩千億鉅資,原是值得肯定之事;但如果初始目標偏離,而手段又太過強勢,再加上執行時可能產生的種種落差,兩千億帶給農村的可能是災禍,而不是嶄新的風貌。我們看到農再條例存在三個偏離:一是號稱救農村,卻忘了救農業;二是重外觀風貌,卻忽略精神內裡;三是擴大農業部門的權力,卻削弱農民自身的支配權。當農民變成法條的陪襯工具,他們的不安當然是可想而知的。
事實上,在此一條例討論的過程,我們已可以看到兩股勢力的針鋒相對:「社區營造」派擁護農再條例,「農運團體」則激烈抨擊。其間原由,難道不值得政府深思?試想:若沒有兩千億作祟,社區營造者和農民運動者原可攜手為台灣農村共同以赴,但如今有這筆鉅款,反而使他們因利益分歧而立場對立,孰令致之?誠如農民的質疑,如果會寫計畫的社區就能得到更多補助,農村再生不會淪為大型的作文比賽嗎?
我們不願意說,執政黨推動農再條例只是為了收買農村選票;畢竟,如果有這麼多農民心存疑慮,主政者如何買得動他們的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條例對農民和農村充滿了誤解,對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業又缺乏真正的關注,才會將施政的善意以農民疑懼的方式表達。同時,法案中為行政部門大開方便之門,也有欠公允磊落。
歸根究柢,光是砸錢,無法堆砌成富麗的農村;而一旦推土機大舉開進,田野風光勢必遭殃。政府未來在各地舉辦公聽會之際,也該想想如何把關注焦點調回農業的本質上來。
※ 相關報導:
* 民意論壇》農村再生要小而美 不要財團化
http://www.udn.com/2009/2/8/NEWS/OPINION/X1/4724050.shtml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雲林農藥殘留檢驗中心啟用 新農村也需要新法令
* 雲林首座 農藥殘留檢驗中心啟用
* 網室菜園 土壤革命祕密基地
* 自然農場 師生採果試嚐
* 新農村 也需要新法令
◆ 雲林首座 農藥殘留檢驗中心啟用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虎尾報導】 2009.04.16
雲林縣府與虎尾科技大學合作,以近4000萬元開設第一座「蔬果農藥殘留檢驗中心」,昨天雙方簽約並啟用,今年度送驗可獲補助。未來不僅讓消費者買到安全蔬果,將來也可檢驗肉品、養殖物,為安全農業跨出一大步。
縣長蘇治芬說,全國有4成以上蔬果來自雲林,長期來蔬果都要遠送台南或霧峰受檢,來回運送約10天時間,檢驗報告未出來,同批蔬果早已下肚了,有了虎科檢驗中心,可就近檢驗,只需15分鐘到1天報告就出來,對安全把關更有保障。
檢驗中心負責人羅朝村教授表示,中心可檢出100多個品項,省本又快速,檢驗值達到0.01PPM,符合日本等先進國家標準。
農業處長呂政璋說,全縣目前建置32個蔬果生化檢驗站,但檢驗站只能測知有無含農藥,無法驗出殘留量,有了這座國家級檢驗中心,大家可以吃得安心。
蘇治芬表示,檢驗每份4500元,為鼓勵農民善用該中心,縣府編列700萬元,把每件送驗費壓到500元以下,以減輕農民負擔。
◆ 網室菜園 土壤革命祕密基地
【聯合報╱記者李鋅銅/西螺報導】 2009.04.16
雲林縣西螺鎮一塊3分大的網室菜園,已可收成的蔬菜全部被耕鋤。「我寧可讓這些菜變成綠肥,也不要賣到市場。」事業有成的蔡姓企業家,決定贊助5年經費,讓菜園成為研究場,找出零農藥、高健康價值的環境,為過度利用的台灣農地找出路。
這位企業家租下老農這塊網室菜園5年,作為蔬菜試驗場,希望將過度利用且嚴重鈣化的土壤「活化」,讓蔬菜在沒有農藥環境下生長。
當耕耘機從青綠的菜上犁過,菜葉瞬間化作綠肥,被攪入地下。「這是土壤革命的開始。」企業家請來的農業專家,在現場採土壤樣本送驗,等待結果出爐。
西螺果菜市場副理江禮源表示,未來這裡會一邊嘗試改良土壤,一面減低農藥用量,看蔬菜是否能夠長得起來。他說,這位企業家,對故鄉最大期盼,就是不要再讓土壤持續惡化。
這項做法已獲得40多位農業相關領域教授的支持,投入研究。對於所需經費,蔡姓企業家表示「不計成本,全部支持。」1個月前到西螺菜園檢視土壤的1位教授,發覺土壤鈣化嚴重,早已失去活力,建議農民「趕快休耕種綠肥」,農民的答覆卻是「讓土地休息,會錯過菜價高漲的時段。」
菜園革命已悄悄展開,未來目標既要活化土壤,更要種出零農藥的蔬菜。「如果能夠種出無農藥的有機蔬菜,就可通過驗證、建立品牌。」江禮源說,西螺土地恢復生機,也可讓台灣人吃得更安心,豈不一舉兩得。
蔡姓企業家究竟是誰?江禮源說,對方只希望為台灣盡一分心力,「先把事做好,以後的事再說吧」。
◆ 自然農場 師生採果試嚐
【南華傳播系/記者陳巧穎/南華大學報導】 2009/04/16
由自然生物科技教師王昱海開設的「自然農法實作」課程,已邁入第三個學期,課程主要是針對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健康、自然的兩大發展方向,同時教授學生實際栽植番茄、青椒、玉米等有機農作物,並且利用場地現有的資源,將附近落葉當作肥料,追求自然的生態環境,把健康與自然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除了選課學生之外,王昱海表示,自然農場也開放給其他師生來共同體驗,提供一個全校都能參與的園地,而不是個只能遠遠觀看的花園廚窗。「這幾天去農場巡視時,發現最近剛成熟的蕃茄,吸引了不少同學正興高采烈的採果。」王昱海說,這就是促使自然農場繼續努力的動力。
為了落實健康理念,自然農場推動沒有化學農藥污染的有機農產品,並透過生物的方法來解決農場所遇到的問題,就是利用微生物加速分解土壤養分,來控制土壤的病蟲害,同時也融合系上教學成果,讓農場可以種出營養價值更高的農作物。
「不只在飲食方面要吃得健康,心理上也要懂得如何放鬆。」王昱海強調,近兩、三年由國外引進的治療方法,就是目前農場正在推廣的「園藝治療」,透過種植作物的過程,提供一個紓解的管道,讓心靈有充電的機會,改善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的問題。因此,自然農場不只可以種出健康的有機食物,還能經由農作本身的勞動,讓心靈上以及生理上達到健康的運轉,是一個舒緩壓力和健全身心的好方法。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一年級林筱蓁說:「這是我第二個學期選修這堂課,上學期栽種萵苣,從一開始面對充滿雜草的農地,只能拿著鋤頭拚命地除草,雙手都起了水泡,但靠著團隊合作的精神,大家一起利用課餘的時間來澆水、抓害蟲,但看到後來的成果是如此豐收,就會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選修這堂課的學生,大都是對種植很有興趣者,因此相當用心照顧農作物,願意花很多時間在農場上。再加上,系上有些學生是農家子弟,會將家中務農的問題帶來學校與老師討論,無形間增加與父母彼此之間的話題,更由其中了解當農夫的辛苦。
「希望能有非常寬廣的土地可以使用,規畫給更多有興趣的同學一起參與。」王昱海表示,自然農場剛好遇上二期擴校計畫,能使用的場地有限,等到施工完成後,將再尋找其他合適場地,讓更多同學可以體驗農家生活,享受親自採食鮮果的鄉野樂趣。
◆ 新農村 也需要新法令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桃園報導】 2009.04.16
三和村有著美麗的山村風景,但多年來的經濟衰退和人口外移,讓村中盡是頹圯破敗的聚落和老建築。曾有財團企圖大舉開發,但三和農民自主意識很強,堅持「水泥減量、開發減量」,更盼望能突破目前的法令限制,重新建設美麗新農村。
三和村長謝金棋說,三和村位居山區,從上往下俯瞰,一片片翠綠山巒和蜿蜒溪水,景色非常優美。村民參加水保局的「培根計畫」之後,建立起很強的自主意識,常常集體討論三和的未來,大家一致決定要守護這片美麗家園,即使農村再造,也不能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景觀。
堅持水泥減量、開發減量
於是,全村首先決議不得拓寬道路、少用水泥、少用化學物。居民一致認為,三和最珍貴的資產是農田、生態、人文,即使引進休閒農業和外來遊客,也要先尊重自然和維護傳統,多走步道、少開大路,少用化肥和農藥,財團更別想要進來變更農地蓋別墅、開馬路。
盼千億農村再生基金能實現
但重建美麗農村美麗的願景,三和村還有難關要克服。謝金棋說,例如村子裡要做公共觀景台、停車場、花園和公廁,有好心村民願意無償提供私人農地,偏偏卡在農地使用限制。若能夠讓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就可解決大部分問題,讓三和打造美麗新農村。
三和村中有多處百年歷史的客家古厝,農民無力無錢修繕,只能任老屋荒廢破敗。村民很希望有一天,馬英九總統提出的千億元農村再生基金,可以真正實現啟用,讓農村重新美化,讓老農、老屋、老文化,再現春天。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草生葡萄奪冠 菊花瓶創作飾品
* 藷來飽 竹圍村阿嬤創意料理
* 農業達人交流 草生葡萄奪冠
* 屏東設廠 日商量產鮮菇上市
* 西瓜掛品牌「保證」 營造雙贏局面
* 植物繁殖技術創意運用 菊花瓶創作飾品
◆ 藷來飽 竹圍村阿嬤創意料理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大園報導】 2009.04.17
大園鄉竹圍村一群超過60歲的阿嬤學以致用,將從小吃到大的紅甘藷做成肉圓、香腸、饅頭等創意料理,開設「藷來飽」田媽媽烘焙坊,還學會網路行銷,活力不輸年輕人。
「藷來飽」的成員有60歲的王月桂、徐麗昭、郭碧霞,最年長的是69歲的王節,她們2年前在農會家政班研習,學會將大園盛產的紅甘藷切絲、磨泥,替食物「著色」、添營養。
因為紅甘藷煮熟後呈金黃色,她們替產品冠上黃金肉圓、黃金麻糬、黃金饅頭等亮麗名字,另有因竹圍漁港彩虹橋得名的「彩虹香腸」,蒸熟後才用油煎,配大蒜很好吃,這些用紅甘藷「改良式土產小吃」,還拿過文化局料理東西軍擂台冠軍。
王月桂說,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店名,想起以前紅甘藷唾手可得、是「古早給人吃到飽」的食物,乾脆取名「藷來飽」,對應舊時生活,詼諧又有趣。
她還把30出頭的兒子陳俊誠、媳婦劉怡君找來加入田媽媽,幫忙網路訂購、宅配運送,自己也跟著學。
王節說,吃了一輩子紅甘藷,沒想到可以變出這麼多花樣,「醜醜的番薯換個樣子就可以賣錢,真趣味!」
為了籌備下周25日正式開張,阿嬤們每天在廚房忙進忙出,請人試吃,改進口味,農會、農改場還輔導設計伴手禮盒,協助推廣。
◆ 農業達人交流 草生葡萄奪冠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4852444.shtml【聯合報╱記者唐復年/彰化報導】 2009.04.17
12名來自彰化縣基層農會的「農業達人」,昨天齊聚彰化縣農會,各自以精彩的簡報加上研發、培育的產品,提供他們創新農業經營管理的經驗,其中來自員林鎮農會的游振榮,以草生栽培葡萄獲得冠軍,將代表彰化縣參加省級競賽。
彰化縣農會總幹事廖振賢開宗明義地指出,零利率時代來臨,農會不可能只靠信用部賺錢,一定要回歸最根本的農產品產銷,而且單打獨鬥已經過時,很感謝這些農業達人提供創新改進經營管理技術的寶貴經驗,縣農會願意提供平台,為農民優良的農特產品行銷找出路。
得到冠軍的游振榮,是員林鎮葡萄產銷班第二班的會計,10年前開始接觸葡萄產業。游振榮說,他的經營理念是堅持「草生栽培」和「果園生態平衡」,94年到97年間,相繼取得吉園圃標章、生產履歷和成立部落格,目前以網路直銷,他歡迎大家到他的草生葡萄園參觀,地點在員林南興里大埔厝廟前。
亞軍是秀水鄉農會林宗縈的仙履蘭培栽,以及芳苑鄉農會洪新有的創新水耕蔬果。季軍是曾獲神農獎的田尾鄉農會吳文元,他以現代化養豬場經營,另福興鄉農會黃進財的「乳牛與牛乳」、埔鹽鄉農會陳國鎮的「溫室介質栽培」,也分別得到季軍。
※ 影片請見原站報導。
◆ 屏東設廠 日商量產鮮菇上市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 2009.04.17
以生產菇類為主的日商北斗生技公司到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設廠後,經過90天的培育,首批新鮮的雪白菇、鴻喜菇昨天出貨,經過配送,國內消費者當天就能在各賣場買到新鮮菇,空運流程至少縮短了一周以上。
日商北斗生技公司是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內規模最大的業者,占地3000坪,總投資額超過6億台幣,公司經理大宅卓郎表示,北斗生技早在5年前就有產品在台灣上市,不過因為空運的限制,往往需要一周以上的時間,新鮮菇才能送到國內消費者的手中。
去年北斗生技進駐農科後,積極設置全自動化菇類工廠,經過蕈類接種、培養,大約90天的時間,菇類就能長至100公克左右,包裝出貨,最讓公司自豪的是,從接種、培養到出貨,完全自動化,不必經過人手操作。
昨天首批雪白菇、鴻喜菇就已裝箱出貨,載往高雄、台中、台北等地,業者表示,經過台灣本地生產、配送,只要一天的時間,新鮮的雪白菇等產品就可以送到消費者手中,大大節省空運的時間。目前一包雪白菇的零售價格大約35元。
生鮮菇類一向是亞洲人的最愛,為了進軍中國大陸、香港、馬尼拉、新加坡等地,北斗公司特別選在台灣設廠,廠方認為大三通對台灣設廠又多一項利基。
◆ 西瓜掛品牌「保證」 營造雙贏局面
記者游太郎/特稿 2009.04.17 自由時報
「花蓮西瓜」長期以來被國人視為優質西瓜,不僅是品牌也是保證,但近幾年來卻不斷被其他縣市產區冒用,消費者也不明究裡,形成中間商牟利,但瓜農與消費者卻雙輸的局面,也凸顯出品牌和行銷的重要性。
花蓮縣近幾年來各產區在花蓮西瓜的大品牌下,各農會還各自推出了「玉里大西瓜」、「秀姑巒溪大西瓜」、「鳳林西瓜」、「果艷西瓜」等4種品牌,消費者看了其實有些眼花撩亂,幸好產期並沒有完全重疊,否則就形成自家品牌互別瞄頭的局面。
基本上「花蓮西瓜」是產地的名稱,視為品牌也並無不妥,但往年各農會各自為政的結果,很容易讓消費者搞混,今年各農會依舊推出自家品牌,且統一蓋上「花蓮西瓜」的標章,對消費者而言,等於是雙重品質保證。
早年花蓮西瓜多由大盤商契購,收購時價格低,但市售價格卻居高不下,近幾年來花蓮縣政府和農會積極投入行銷,不但舉行大型的行銷,農會還提供宅配服務,且由官方保證品質和價格,消費者只要記住盛產季節和標章,就可挑到貨真價實的西瓜,不僅少了中間商的剝削,消費者和瓜農均成了最大的贏家。
◆ 植物繁殖技術創意運用 菊花瓶創作飾品
中央社 2009-04-17
花蓮農改場長期投入農業科技研究工作,開發出許多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並發揮創意,在袖珍實驗培養瓶中培養菊花,創作出可愛的菊花瓶手機吊飾、鑰匙圈。
花蓮農改場研究農業科技成果豐碩,不僅在水稻新品種方面貢獻多,也在蔬果和植物的研究方面,開發出許多組織培養技術,而在利用無菌玻璃瓶培養基研究植物生長繁殖技術的過程中,農改場發揮創意,創作出袖珍可愛的菊花瓶。
花蓮農改場指出,袖珍菊花瓶高約6公分、直徑約2.5公分,在製作前,須先把培養基和空瓶以高溫高壓滅菌,並在無菌的環境中,把切好的菊花莖葉放入瓶中的培養基後,再旋上瓶蓋鎖緊即可。
放置在瓶中培養基的菊花莖葉是活組織,如果從瓶中移出種植在土壤中,仍會繼續成長。而在瓶口旋緊的狀態下,菊花莖葉可繼續存活約6個月。
袖珍菊花瓶綁上中國結或亮片、珠墜等飾品,即成為中看又中用的手機吊飾、鑰匙圈,這些可愛的飾品都可以自己動手做。花蓮農改場明天舉辦創立70週年場慶活動中,即安排DIY活動,讓民眾實地接觸這項農業科技的研發成果。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花農:應提高蘭花育成率 反盜種農委會祭品種權
◆ 花農建議╱蘭花倍增 地方設栽種專區
自由時報 2009.04.18
〔記者陳品竹/台中報導〕農委會將於今年推動「蘭花四年倍增」計畫,希望在四年內將台灣蘭花生產面積及產值增加一倍,但花農昨天在「植物品種產業發展座談會」中建議農委會,台灣蘭花的育成率僅五成,與其擴大生產面積,不如改善花農培育場所以提高育成率,達到更快的成效。
台大蘭園總經理賴本智指出,台灣有「蘭花王國」之稱,全台栽種面積五百七十八公頃,產值二十三億元,農委會推動「蘭花四年倍增」計畫,將從二○○九年進行,也就是栽種面積增加一倍到一千一百五十六公頃,產值四十六億元。
但台灣花農都是小面積栽培,財力花在昂貴栽種設備上,無力做新品種的培育,因此,賴本智建議農委會,應該在有蘭產的各縣市,成立蘭花栽種專區。例如台中縣新社鄉生產文心蘭,就設文心蘭生產專區;南投縣魚池鄉盛產虎頭蘭,就設虎頭蘭生產專區;政府可將生產設備做完善,租給花農,這樣小型花農不必負擔高昂的設備費,有多餘財力做品種研發,才有變成大花農的機會。
另外,政府與其在帳面上算計要增加一倍的生產面積,不如從提高蘭花育成率來著手。因為台灣蘭花的育成率約只有四、五成,如果政府能輔助現有花農做設備改善,提高育成率到八、九成,其實也等於成長一倍。
◆ 柚花茶 想買要快
【聯合報╱記者洪肇君/瑞穗報導】 2009.04.18
柚花季剛結束,花蓮瑞穗鄉農會今年的「柚花茶」正當紅,改換包裝之後,每盒20茶包售300元,日前在安利團抵花蓮時,受到大陸人士熱烈搶購,瑞穗鄉農會推廣股長甘賢璋說,柚花茶要採摘新鮮的柚花加工,目前只剩2千盒。
甘賢璋表示,瑞穗地區的烏龍茶、金萱茶或蜜香紅茶、鶴岡紅茶都極有名,但經茶農研發,搭配每年3、4月開花的柚花,仍以綠茶系的烏龍與金萱最佳,這兩款茶葉是輕發酵綠茶,添加新鮮柚花揉捻,茶香柚花香交融,有花香又喝得到茶韻。
有趣的是,調配柚花茶的茶葉,不一定要烏龍或金萱,有時還將兩種茶葉混在一起,讓金萱的淡淡奶香,跟烏龍的清爽口感,混合進柚花香中,但茶葉與柚花的比例則是固定的。
甘賢璋說,柚花的開花期很短,在枝頭綻放兩天就變黃,要製茶必須撿選當天現採柚花,由女工採摘鮮花,立刻送到茶葉工廠,正好搭配這個季節的春茶,所以每年產量很有限。瑞穗農會推廣股電話(03)8872338。
◆ 反擊中國盜種 農委會祭品種權
自由時報 2009.04.18
品種外流中國 農民嘗苦果
〔記者陳品竹/台中報導〕台灣農民嘗到品種外流中國後,外銷市場被中國倒打的苦果,基於此,農委會除積極推動品種納入專利法,去年起並開始有條件的品種「境外輸出」到日本,希望透過日本種子商的「品種權」主張,防止中國「偷種」,以廉價農產品倒打台灣農產外銷日本的空間。
農委會科技處處長黃子彬昨天參加中興大學植物品種學研討會時指出,台灣農產品種培育技術,可算是世界強國,但這幾年台灣育種家辛辛苦苦培育出來的品種,卻被中國透過管道「偷種」,或者是被部分不肖台商帶到中國大量栽種,以廉價農產品倒打台灣農產品,壓縮農產品的外銷空間,讓農民叫苦連天。
提醒珍惜品種 收取轉移費
黃子彬指出,為扭轉劣勢,農委會採取幾項搶救措施,首先,過去農委會培育出來的新品種,為免費技術移轉給農民,但因為免費,部分農民就不珍惜,隨便就把技術、品種流落到東南亞、中國等工資較便宜地區;如此,除辛苦培育的成果給別人坐享其成,甚至還以廉價傾銷反過來打擊我們。因此,採使用者付費概念,向農民收取技術(品種)轉移費,提醒農民珍惜。
其次,將不斷舉辦說明會,教育農民「品種權」的重要,不要隨便外流,並且推動品種納入專利法,減少品種被盜種。
其三,採更積極的作為,即有條件開放品種「境外輸出」,目前台灣毛豆及高雄三號夏雪芒果,已開始「境外輸出」至日本,希望透過日本種子商將我們輸出去的品種,在日本做「品種權」登記,輸出條件有嚴格規範,例如不能回銷台灣、不能品種擅自外流等;如此,中國從台灣「偷種」的同品種農產品,如果外銷到日本,我們可藉由日本種子商提出「品種權」伸張及品種DNA驗證,向中國提出品種權益金,也就是說,「境外輸出」反而更能保護台灣農產的權益。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農村再生制定最適農地 台灣蘭敗在行銷
* 農村再生 制定最適農地
* 生技農業園區 綻放新商機
* 台灣蘭不敵荷蘭 敗在行銷
◆ 農村再生 制定最適農地
【聯合報╱蔡培慧/博士候選人(投縣魚池)】 2009.04.19
聯合報日前社論點出各界對「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偏重景觀工程,欠缺產業策略的憂慮。筆者想進一步指出,提高糧食自給率、維持適當農業生產規模才是農村再生的核心。
由於台灣目前綜合糧食自給率為百分之卅點六,相較於十年前減低近六趴。在過去低油價、低糧價時代,糧食自給率指標未受重視。不過,去年油糧危機逼使各國正視,台灣的農政部門對此尚無警覺;反而是,中央銀行彭淮南總裁去年於立法院的報告中,直指台灣為輸入型通貨膨脹,導因為農糧作物價格急劇上漲。在油價下跌後,恐又將被漠視。
以台灣糧食自給下跌的速度,廿年後恐將陷入更深更重的通貨膨脹、糧食危機。維持一定的糧食自給率有賴維持一定的優質良田。糧食、農業、農村三者相生相成,這也是日本於一九九九年制定「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今年又制定提高糧食自給率五成新政策的主因。
由此觀之,台灣應有提高糧食自給率的企圖,在此前提下應制定最適農地規模的標準。兩件事,都直接的牽涉到國土規劃的願景,當然也涉及「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中土地活化條目妥當與否。
台灣為小農結構,正是此一結構,使台灣農村不只是糧食的生產基地,更重要的它是台灣社會安全瓣。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許多失業人口返鄉休養生息,俗諺「不過是多一雙筷子!」貼切的形容了台灣農村調節失業的功能。當前的失業危機如此窘迫,如此緊張,工業部門與政府部門所能釋出的就業機會有限,何不將眼光放遠,著眼於創造性勞動力入鄉,擴大農鄉第三部門的就業機會,為台灣農村注入活水。
眼前行政院當辦、該辦且可辦的行動為:辦理官民充分對話的「農村再生」行政聽證,以聽證的方式,進行法條內容實質辯論。同時擴大對話,探討台灣的糧食自給目標、最適農地規模,作為台灣永續發展的基礎。
◆ 生技農業園區 綻放新商機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9.04.19
看好蝴蝶蘭等農業生技市場未來發展機會,林口渡假村董事長陳田昨(18)日表示,將把12公頃的園區用地逐步轉型為亞太生技農業區,預定今年第四季正式對外開放,園區內將設立蝴蝶蘭栽種、菇類種植、溪蝦養殖,以及螢光魚等多元農業生產及教育中心。
這項計畫是透過農業生技專家、亞太生技農業公司執行長郭書祥負責規劃,預計投資數億元進行改造。郭書祥也和已故雕塑大師楊英風的兒子、同為雕刻藝術家的楊奉琛合作,在園區內建置光雕藝術的展示中心,未來並結合蝴蝶蘭與雷射光雕創作,這項改造工程已獲得國內企業集團旗下的創投基金支持。
陳田說,台灣未來發展的觀光休閒,必須以永續及傳承為訴求,融合教育功能的農業生技園區,未來不論是量產農產品或是提供教育素材,都能創造多元化的價值。
透過郭書祥的研發,目前已成功發展出快速量產蝴蝶蘭的技術,可讓一株新品種蝴蝶蘭,在18個月內產出1,000株至1,500株瓶苗,接著每株瓶苗每個月可以以複製一倍的速度擴充規模。
郭書祥目前已結合十位育種專家,計劃每年推出50種蝴蝶蘭新品種,透過這種量產技術,最多可建立一年500萬株蝴蝶小苗量產規模。
郭書祥和陳田合作後,將利用台北港及桃園國際機場附近的林口台地,建立蝴蝶蘭量產園區,農場腹地可依產出規模,由12公頃擴大到30公頃以上,未來透過空運及海運方式,將蝴蝶蘭外銷到世界各地。該園區而除了扮演生產基地的角色,透過與教育觀光的結合,也能讓民眾充分了解蝴蝶蘭由組織培養到量產的流程。
除了亞太生科技農業區外,食品大廠金車公司在21年前就成立金車生物科技公司,後來又在宜蘭礁溪設立大規模蝴蝶蘭栽培場,這座蝴蝶蘭場原本是生產中心,但在兩年前起開始轉型為觀光工廠,開放遊客入園賞花、買花,現在已成為宜蘭地區的熱門景點,更為蝴蝶蘭產業創造多元化附加價值。
去年經濟不景氣,金車蝴蝶蘭花園即靠擴大內銷增加獲利,再加上配合金車酒廠的成立,遊客到當地選購當伴手禮及家中擺飾,很多人直接在當場就下訂單,因此業績比去年成長1.5倍。
◆ 台灣蘭不敵荷蘭 敗在行銷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2009.04.19
台灣號稱全球蝴蝶蘭生產大國,每年創造的產值達新台幣25億元,但與西歐荷蘭的100億元相去甚遠,亞太生技執行長郭書祥昨(18)日表示,台灣擁有全球最好的品種及量產技術,但要和荷蘭在國際市場競爭,只能靠研發技術的強化,才能為自己在市場上添加更多分數。
郭書祥表示,台灣目前擁有400位以上蝴蝶蘭育種專家,每年不斷推陳出新研發新品種。據估計,全球蝴蝶蘭市場每年產量2.4億株,其中來自台灣的產量就約有8,000萬株,但由於台灣業者多半在小苗階段時就銷售到國外,和荷蘭掌握的大苗及消費市場比較,產值才會相差四倍。
郭書祥分析,台灣蝴蝶蘭無法創造最大市場價值有很多原因,最大問題則是缺少大型花卉行銷公司。相較之下,荷蘭的蝴蝶蘭產業,是透過四家有百年歷史花卉公司進行拓銷,在品牌經營及行銷策略上都有豐富的經驗。
在運輸方面,郭書祥指出,荷蘭是透過陸路將蝴蝶蘭運送到歐洲各國,台灣則必須以貨櫃、甚至是空運方式載送蝴蝶蘭至歐美市場,成本高出很多,加上經過31天的運送時間,常會造成花卉受損,但所幸近年來已將良率提升到九成。
近年來歐洲花卉大國荷蘭與義大利競爭激烈,義大利為搶回蝴蝶蘭行銷大國的地位,積極到亞洲尋求合作機會。除了台灣以外,中國大陸近年來也快速崛起,成為新興蝴蝶蘭生產大國,每年產量8,000萬株,但主要是以內需市場為主。
郭書祥表示,面對荷蘭的行銷優勢,還有大陸低價競爭,台灣只有繼續發揮研發優勢,不斷推出無病毒及新品種蝴蝶蘭,才有機會擴大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不過,除了歐洲市場之外,由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創立的皇基公司,近年來在日本市場另闢途徑,找到新的蝴蝶蘭市場。皇基公司指出,有別於多數台灣業者進攻的盆花市場,皇基則是鎖定切花市場。
皇基公司的生產基地設在越南,市場目標鎖定在日本切花市場,經營主力則放在婚喪喜慶活動。隨著日本社會高齡化時代的來臨,未來30年陸續有100萬人辭世,以每場喪葬活動花卉預算約20萬日圓計算,一年市場商機可達66億日圓。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農陣:應多聽民意 劉揆:精緻農業
* 農陣:農再條例草案公聽會草率 應多聽民意
* 精緻農業 三年後產值500億
* 中國農產品侵台 台灣農業災難
* 兩岸簽ECFA 農委會:不擴大陸產品進口
* 台糖賤賣技術 熱銷肌滑液錢讓別人賺
* 台糖:胎盤素美容保養品未賤賣技術
* 大三生研發鮮奶酪 兩週賣六千杯
◆ 農陣:農再條例草案公聽會草率 應多聽民意
中央社 2009-04-20
台灣農村陣線今天表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公聽會內容草率,只是政令宣導;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林淑芬說,農村再生條例不應變成「農村再見條例」。
台灣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表示,總統馬英九承諾願意針對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廣徵各界意見,多開公聽會,但農委會舉辦的公聽會溝通草率,呼籲政府應傾聽農民意見、農委會不要欺騙馬總統。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鍾怡婷說,農委會舉辦的說明會中並未解釋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部分與會的民眾也不知道來做什麼,還以為是選舉場合。
她說,預計投入的新台幣2000億元農村再生基金對社區及部分人士是很大誘惑,但立法過程粗糙,政府也沒有想要溝通,只做政令宣導。
林淑芬表示,農委會 6天內辦了11場公聽會,其實是說明會,農民擔心農村水泥化、財團化,恐有授權圈地的疑慮,提出希望政府能廣徵民意、審慎立法的卑微要求,農村再生條例不應變成「農村再見條例」。
◆ 精緻農業 三年後產值500億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09.04.20
行政院會下周四(30日)將點火第四波新興產業--精緻農業,鎖定有機農業、農業生技、農業深度旅遊、蘭花、石斑魚等五大主力精緻農業「點石成金」,力拚至2012年時,產值倍增至500億元。
另外將發展台灣成為全球蘭花的生產、供應及流通運籌中心;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將成為觀賞魚、水產種苗的研發及物流中心。600億元的生技創投基金,不排除投資農業生技產品。
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行政院會已啟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觀光拔尖領航計畫,本周四將推出「新能源產業旗艦計畫」,下周四則啟動精緻農業行動方案。
精緻農業行動方案分三大部分,一是潛力產業倍增包括:蘭花、石斑魚、有機農業、農業生技;二是農業產品精品化,包括功能性農產品、副產品加值利用;三為農業深度旅遊,包括農村與休閒農業、森林生態旅遊、海洋漁業旅遊。
在農業深度旅遊部分,今年收入約132億元,2012年希望倍增到265億。政府將打造現代化的休閒漁港、國際級水準的休閒農業區,還將提供健康養生、園藝療程及寄宿農場(farm stay),吸引大陸觀光客、銀髮族等。
官員表示,有關潛力產業倍增方面,將打造台灣成為全球蘭花生產、供應及流通的運籌中心,包括放寬業者資金融通、拓展外銷、建立品牌等,並以台南的台灣蘭花生技園區為主體,吸引廠商進駐。目前蘭花年產值約26.5億元,至2012年時希望倍增至53億元。
屏東生技園區則將設置外銷觀賞魚如七彩神仙、水產種苗如石斑魚等的研發及物流中心,並提供通關、檢疫便捷措施,吸引廠商進駐。官員指出,目前農業生技年產值35億元,至2012年可達70億元。另外將改善石斑魚產業環境、提升石斑魚魚苗品種、提供業者資金融通,拓展日本、大陸、香港外銷市場,石斑魚目前年產值39.8億元,至2012年可望倍增至79.6億元。
有機農業則加強認證、驗證,設置有機專區,推廣集團栽培,目前年產值為14億元,2012年時可達28億元。農業生技將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發,落實智慧財產權的保障及運用,推動農業生物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建置農業科技園區,建立企業輔導體系,加速農業轉型升級。另外,將推動農業產品精品化,包括功能性產品、副產品加值利用,例如茶葉、米、竹炭產品等成為伴手禮。
◆ 中國農產品侵台 台灣農業災難
自由時報 2009.04.20
〔記者洪素卿、黃以敬/台北報導〕中國總理溫家寶喊話要求開放更多中國貨品進入台灣,馬政府過去一直保證不會開放的中國八百三十項農產品,恐將失守;學者質疑,中國農產品對台灣的進出口逆差大幅增加,去年就已高達二.八億美元,以政府目前展現的談判能力及立場明顯不足,這道防線更將面臨棄守危機,對台灣農業將是極大的傷害。
我種植花生成本 中國的五、六倍
台灣農業產學聯盟名譽理事長吳明敏指出,如果進一步開放中國農產品進入台灣,由於我國土地成本高,而且勞工貴,一些極度仰賴「土地」以及「勞工」的特用作物類,例如落花生、茶葉、香菇等,甚至蔬菜、水果都將受到嚴重的衝擊。
吳明敏以花生為例,我國種植落花生的成本可能是中國的五到六倍,一旦開放引進中國花生,種植花生的農民就只有失業,並且接受政府救濟一途。
茶葉也是一個問題,吳明敏說,很多品種都流入中國,未來如果回流到台灣販售,因為根本分不出是哪裡種的,以台灣的人工成本這麼高,台灣茶葉勢必也將走入歷史。
品種流入中國 台灣茶將走入歷史
香菇的問題也會很嚴重。中國的香菇一公斤才兩、三百元,台灣本土產的一公斤要六百到八百,近年因為中國香菇走私猖獗,去年端午節本土香菇已嚴重滯銷,如果完全開放,菇農一樣沒法競爭。
吳明敏指出,即使現在只有奇異果等少數中國水果開放進口,其實排擠效應已經很明顯,受影響的不只是紐西蘭奇異果,其他季節性蔬果的銷售量也會受到衝擊。
走私貨猖獗 香菇已經嚴重滯銷
換句話說,不僅是稻米、香菇、花生等目前對中國進行管制的農產品,未來一旦棄守,台灣產品將完全無法與之競爭;即使不額外開放品項,由於目前已開放項目並非完全零關稅,未來這些項目的關稅如有變動,一樣還是會衝擊本土農產,學者因此呼籲馬政府確實進行評估,並把報告提供給大家參考。
◆ 兩岸簽ECFA 農委會:不擴大陸產品進口
中廣新聞/張佳琪 2009-04-20
兩岸正在研議簽訂ECFA,最近各地產區又在謠傳簽訂ECFA之後,農委會將大舉擴大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今天在神農獎頒獎典禮上嚴正表示,絕無此事,農委會將持續管制大陸包括香菇、茶葉、稻米、水果等830項農產品進口,請農民放心,呼籲農民千萬別輕信謠言。
大陸總理溫家寶在博鰲論壇上要求開放中國貨來台,引發農民疑慮,擔心大陸農產品一旦全面開放,台灣農業將遭受重大打擊。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對農民喊話,絕不會新增農產品開放項目,包括香菇、茶葉、稻米、水果、花卉以及主要養殖水產品例如鰻魚、鯖魚、九孔等830項農產品,一定會繼續管制限制大陸貨進口。
針對最產大蒜產區充斥謠言,謠傳農委會將在ECFA談判中讓步,開放大陸大蒜進口,陳武雄強烈抨擊根本是蒜商藉此打壓蒜價,欺壓蒜農,農委會不可能開放大陸大蒜進口,陳武雄說:「蒜商到處去講,說政府要開放大陸頭進來,所以跟蒜農說你蒜頭不便宜點不跟你買,就用這樣謠言打壓蒜價,真的是以謠言到處去欺壓蒜農,我保證絕對不會簽訂ECFA增加開放農產品進來」。
陳武雄表示,ECFA談判有關農業部份,主要是希望跟大陸建立兩岸檢疫檢驗、農業智財權和商標協商機制,使我國農產品出口到大陸會更順暢。
◆ 台糖賤賣技術 熱銷肌滑液錢讓別人賺
中廣新聞/程平 2009-04-20
國民黨立委林益世爆料,台糖將胎盤肌滑液技術以每組600元的代工費交給民間的萬豐公司,但萬豐每組的市售價,卻高達8千到1萬元,根本是賤賣技術及商標,他質疑民進黨政府執政時代,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策,把這項賺錢的商品,交給特定人來賣。
國民黨立委林益世指控,他接獲民眾投訴,台糖這項胎盤素保養品,不論技術、人工成本、玻璃瓶都是台糖做的,台糖最後卻用一組600元的價格賣給萬豐公司,萬豐公司再加上印有台糖商標的外包紙盒,一組卻要賣8,000到10,000元,林益世要問,台糖這樣廉價的販賣技術、原料及商標,是誰做的決策。
林益世更說,這項商品台糖自己也在賣,原本一個月可以賣7,000多組,但自從授權萬豐公司和自己對打後,台糖一個月就只能賣100多組,而且連商品廣告遭投訴,責任也都是要由台糖負責。林益世說,這樣的決策是否有圖利特定人,台糖必須要說清楚。林益世更說,既然這項產品是國家的技術,錢就應該由國家來賺,不然也該授權給社福團體,讓他們來賣。
◆ 台糖:胎盤素美容保養品未賤賣技術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即時報導】 2009.04.20
台糖公司為萬豐公司代工(ODM )「LANAMI時光精靈胎盤肌滑露」美容保養品,傳出賤賣技術。台糖生技事業部表示,台糖「胎盤素」售價並未低於其他同類產品,絕非賤賣技術、原料。
台糖「胎盤素」保養品已推出多年,美容保養品於九十七年三月整合於生技事業部,以「詩丹雅蘭」為品牌,目前「詩丹雅蘭」保養品仍有多系列及品項以開架式通路銷售,深受消費者青睞。
台糖生技事業部近年調整營運策略,結合民間企業行銷,採台糖自有品牌及代客加工雙軸並進,以提升產能利用率。「LANAMI時光精靈胎盤肌滑露」保養品為台糖的ODM產品,依食品衛生及化妝品管理等相關法規之產品包裝標示規定,代工生產廠商應明確標示於外包裝上,其訂價及行銷由廠商自行負責,風險及銷售行為亦由廠商承擔。由於「LANAMI 時光精靈胎盤肌滑露」配方為台糖所擁有,送審資料內須附配方全部成分比例,因涉及商業機密,才由台糖生技事業部送審。
◆ 大三生研發鮮奶酪 兩週賣六千杯
自由時報 2009.04.19
〔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屏東的鮮奶酪上網熱賣。大三學生陳建良上網賣奶酪,一夕爆紅,蟬聯三天愛合購的購買冠軍,兩週共賣出六千杯,成為台北的人氣網購甜品,知名餐廳爭相引進,陳建良索性休學一年專心賣奶酪。
原就讀國立聯合大學經營管理系三年級的陳建良,將屏東自家餐廳研發的鮮奶豆花宅配到北部與朋友分享,嘗過者讚不絕口,他靈機一動,三月初嘗試網購市場,除原有的鮮奶豆花外,還請家人研發一款鮮奶酪,以「伯爵雙奶」的品牌上網銷售,網路特價二十七元,接連三天成為愛合購網站的人氣銷售王,兩週賣出六千杯。
一夕爆紅,陳家日夜生產,有時忙到每天只睡一小時,但最多日產六百杯,現在接到的訂單預計要等到五月中旬才能交貨。
陳建良說,既無品牌又無企業當後盾的新品,要在網購市場竄起,最重要的是有名人推薦,他找素不相識的美食達人徐天麟試吃鮮奶豆花,得到的美食評論是「吃了第一口,腦中閃過一個廣告畫面,『怎麼你家養了一頭乳牛啊!』真的超濃的。」有了名家背書,立刻獲得網購者的信心。
負責後援的兩位兄長陳建宇及陳建霖說,弟弟負責市場開發與品牌建立,他們則負責後續的生產及研發,除一炮而紅打響里港特產的鮮奶,現正結合屏東特產的芒果、芋頭及鳳梨等新口味,要將屏東最好吃的農特產銷到台北去。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魚鱗製化妝品 七年級生奪神農獎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09.04.21 中國時報
魚鱗變黃金!七十年次的王益豐自台灣鯛萃取魚鱗膠原蛋白,製成保養品及保健食品外銷日本,一年創造新台幣二億產值,為傳統養殖帶來新的契機。昨日他獲頒農友界最高榮譽、二○○九年「十大神農」獎,是本屆最年輕得主。
王益豐家中三代都養台灣鯛,從小在雲林魚魚塭長大的他,始終對養殖業抱持高度興趣。台灣農村普遍有人口外流現象,但王益豐自大葉大學食品科技系畢業後,毅然決然回鄉耕耘,年紀輕輕,已有十年水產養殖經驗。
王益豐說,他的祖父輩單純養魚、外銷,父親開始發展魚貨加工,他則運用食品科技的專長,進一步引領傳統養殖漁業走向精緻化。
三年半前,王益豐與口湖漁類合作社及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技術合作,每年利用二百公噸魚鱗萃取精華,製成魚鱗膠原蛋白系列保養品及保健食品,品質與生產規模都達一定水準,他也成為國內外銷魚鱗膠原蛋白產品的第一人。看似毫無用處的魚鱗,竟成了高級保養品成份,這項研發讓不少人刮目相看。
五十四年次、來自南投竹山的葉淑盆是本屆十大神農中唯一女性。廿二年前,原本從事美容業的葉淑盆嫁至種茶世家,跟著先生陳重嘉一同經營茶園。
葉淑盆認為,銷售便宜的茶葉絕對拚不過廉價的進口茶,七年前她推出精緻茶葉品牌「遊山茶訪」,鎖定中高級經濟能力的消費族群,陸續在百貨公司、五星級飯店設專櫃行銷,市場反應相當不錯。
二○○九十大神農得主為湯嘉豐、范銹龍、吳文元、葉淑盆、王益豐、李惟裕、黃進文、徐志雄、賴兆炫、廖坤郎。
農夫無為治鼠 共創玉米田奇蹟
自由時報 2009.05.29
改咬同一排 損失反而減少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玉米田奇蹟!農夫許順情與田鼠鬥智激戰失敗後,決定與田鼠和平共處,沒想到,奇蹟發生,原本亂咬玉米的田鼠,竟變成固定只咬同一排的玉米,玉米產量不減反增,令其他農民嘖嘖稱奇,連農業專家也感到不可思議。
五十歲的許順情十多年前,與務農數十年的父親及哥哥回到麥寮鄉,投入有機作物栽培。五年多前,又承租有機栽種專區古坑麻園農場,全心投入栽種有機玉米、毛豆、紅蘿蔔、馬鈴薯等作物。
有機栽培不得使用化學藥劑,蟲害問題有天敵可以解決,但鼠害則令他傷透腦筋,各種作物因鼠害損失約三分之一,許順情曾花了好幾萬元買塑膠板、將田區四周圍起來,沒想到田鼠還是闖入,將作物破壞得亂七八糟,甚至在田裡築巢定居、繁殖下一代。
許順情後來又買了數十個捕鼠籠放在田間,捉到田鼠後再到遠處放生,引起其他農民抗議,加上田鼠上當一、二次後也學乖,懂得避開捕鼠籠。
硬的沒用就用軟的,他在田區四周丟棄一些玉米、紅蘿蔔,心想老鼠吃飽了,應該就不會破壞田間作物,但成效仍然有限。
由於無計可施,日前開始種植玉米時,許順情索性不作任何防治,將捕鼠籠全部丟棄,決定與田鼠「和平共處」,沒想到奇蹟發生,原本到處亂咬、亂吃的田鼠竟然變得很有「秩序」,固定只吃同一排、且一株株地咬,每一支玉米都啃得很乾淨,收成時產量不減反增。
田鼠改變行為 學者也稱奇
許順情以為只是巧合,玉米收成後,他改種胡蘿蔔,奇蹟又發生了,以前田鼠只咬胡蘿蔔露出土表段,現在竟挖出、整根吃光,損失大大減少。
對於田鼠的行為突然改變,許順情覺得很神奇,附近農友參觀後也嘖嘖稱奇,雲林縣府農業處人員聽到也覺得不可思議,研判過去田鼠因生命受到威脅,為了生存,四處築窩、找食物;農夫不作任何防治後,生命不再受到威脅,不必躲躲藏藏,從此固定地住下,飲食習慣也變得規律起來。
電腦種蔬果 不怕老天爺變臉
自由時報 2009.06.04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政府正致力推廣智慧型「蔬果工廠」,在電腦系統嚴密管控下,「蔬果工廠」能夠不分四季、全天候生產新鮮安全的蔬果,尤其是當全球耕地受到異常氣候影響,難以維持穩定收成時,這裡也將成為未來人類的綠色希望。
在「蔬果工廠」中,穿戴口罩、手套以及消毒防塵衣的工作人員,以LED燈等模擬自然的日照變化,舉凡如溫度、溼度、水分、養分,甚至是作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由電腦嚴格控管。
萵苣 一年收成20次
「電腦種出來的蔬果」不但外觀鮮嫩、營養豐富,而且完全不使用農藥,可以免水洗直接生吃。最重要的是,去除天候影響的因素後,能大幅提升產量,一年到頭穩定供應。像「蔬果工廠」的萵苣栽種,一年的收成次數便高達二十次。
免洗可生吃 貴三倍仍熱賣
由於「蔬果工廠」的建設以及高科技引進等必須耗費數億日幣,再加上實際栽培後的高額照明或空調等電費,使得「蔬果工廠」的作物售價,是一般作物的一.三至三倍。不過,日本去年在中國毒餃事件影響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抬頭,許多民眾寧願多花錢選擇「蔬果工廠」的高品質作物,部分作物也被米其林二星級餐廳採用。
日本農水省也看好「蔬果工廠」的前景,四月已決定投入鉅資,計畫三年內將國內約五十座的「蔬果工廠」增加至一百五十座,同時削減約三成生產成本。業者表示,「在嚴格控管的人工環境中,可穩定生產供應。這些作物也能滿足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需求。」
※ 這真的自然嗎?
◆ 有機農業遇瓶頸,推廣廿年才兩千多公頃圖
【鐘武達/彰化報導】2009-06-04 中國時報
台灣推廣有機農業超過廿年,通過有機農糧產品驗證的面積才兩千四百廿一公頃,不到總農業面積的千分之三,中區農改場場長陳榮五三日在一場研討會中說,台灣有機農業在氣候、病蟲害、都市發展快及產銷管道不明等不利環境因素下,發展遭遇瓶頸,亟待克服。
台灣為了發展生產安全及優質的農產品供應市場,同時降低因農業生產對環境汙染的衝擊,早在民國七十五年起就積極推廣有機農業,隨著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高,有機農業也逐漸受到重視,有機飲食已成時下健康代名詞。
儘管如此,中區農改場昨天舉辦的一場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中,產、官、學界都認為,雖然有機農業的市場看似蓬勃,但是經營農戶卻是面臨許多經營上的瓶頸尚無法突破,以致在過去廿多年來,台灣的有機農業面積擴展速度極為緩慢,目前通過驗證的為兩千四百廿一公頃,驗證合格農戶為一千零三戶。
全台的農業總面積約為八十八萬公頃,發展廿年才擴展到兩千四百多公頃的有機農業面積,所占比率可說是微不足道,有機農業發展之緩,並非沒有原因。
陳榮五博士指出,台灣有機農業面臨的瓶頸,包括台灣屬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病蟲害多,且農地屬精耕型,農村人口老化、土壤易貧脊;人口多、都市發展快,公害多;有機農產品產量低,投入人力又較多等等因素,導致農民對於投入這項產業,意願並不很高。
另外在市場的供需面,現在的有機農產品,生產者與販售者之間的誠信度、驗證的夠不夠嚴謹,銷售管道不明及商品的是否遭魚目混珠等,也都影響著消費者信心。
農糧署副署長蔡精強則比較樂觀表示,台灣有機農業發展,農戶雖然面臨生產面積狹小、零散、生產成本過高、產量、品質不穩定及產銷通路不健全等瓶頸,確實都亟待克服解決,但只要結合各界力量,把民眾的「有機」意識喚醒,作為發展有機農業成為全民農業,則台灣成為無毒農藥島的願景,還是指日可待。
科技蔬菜工廠 甜度、脆度隨你挑
【黃菁菁/東京五日電】 2009-06-06 中國時報
無需陽光的「蔬菜工廠」(官方稱「植物工廠」),在日本政府大力推動下,已逐漸被民間接納,更為不景氣想轉行的企業,提供了新的商機。例如日本傳統和紙老舖「小津和紙」,也因此而種起菜來!
創業於一六五三年的小津原是和紙批發商,近年因紙業蕭條,去年委託專業的MIRAI公司,把東京府中倉庫的一百五十坪空間改建為蔬菜工廠,種植萵苣、捲鬚菜、羅勒等八種蔬菜。萵苣一天約收成一千八百顆,現供貨給八十家東京的餐廳、超市。
這棟五層樓高的大型物流倉庫,外表看來沒什麼特別,到三樓隔著玻璃參觀蔬菜工廠時,感覺不像菜圃、倒像無菌實驗室,一排排九層高的立體栽培架,種滿了各式蔬菜,只有二、三個穿防護衣的工作人員穿梭其中,與傳統汗滴禾下土的農地生產大相逕庭。
「小津產業」新事業開發室室長金子裕一表示:「現在的農業技術可控制蔬菜的品質,依客戶需求『量身訂做』,調整蔬菜的脆度、甜度等,客戶下單一個月後即可供貨,頗受高級餐廳的喜愛,利潤佳更不受景氣影響,算是不錯的生意,但蔬菜有保存期限,庫存管理上比較辛苦。」
何謂「蔬菜工廠」呢?MIRAI社長嶋村茂治指出,在與外氣隔離的室內生產葉菜類植物,光線、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水等完全用電腦管控,蔬菜長得快又好,無需農藥也不用擔心病蟲害,水耕栽培也沒有農地休耕的問題,全年都有穩定的收成。
嶋村示範指出,「一般餐廳在處理萵苣時,要浪費掉一半賣相不好的葉片,蔬菜工廠的每片菜葉都很漂亮,只需切掉根部,全部都可以用,完全不浪費。」
「幾乎無菌的環境下生長的蔬菜,在包裝袋內可保存一到兩周,無需清洗便可直接食用,每片菜葉的大小、顏色、味道都很一致,這是自然栽培做不到的。」
農業給人的印象是既辛苦,收入又不穩定,日本政府打出3C(Clean、Cool、Clear)口號,提供投資額一半的補助鼓勵民間參與,期盼促進蔬菜工廠的普及,吸引年輕世代投入,為農業注入新活力。
全台稻農減施化肥 可年省5億
自由時報 2009.06.09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台灣水稻農民施用化學肥料習慣「殺很大」!台中農改場調查發現,稻農施用化學肥料比需求量多出約八十五%,而過度施肥不只品質降低,有風雨時易倒伏,農民若依建議用量,全台省下化肥金額逾五億元。
台中農改場昨日在南投縣草屯鎮舉行水稻合理化施肥示範田間觀摩會,示範區分三區,包括兩區減量化學肥料區和一區未減量區,結果發現未減量區的稻田較青翠,卻也出現少部分倒伏的情況。
台中農改場指出,所有農業資材中,只有肥料可以增加稻米產量,因此農民肥料愈用愈多,經調查發現,農民這種施肥「殺很大」的情況,施用量已比需求量多出八十五%,不僅浪費肥料錢,且氮肥施用太多,稻米的蛋白質含量過高,品質降低,口感變差。而化肥使用過多,也很容易造成土壤酸化。
多年來農民都有「施重肥」的習慣,在風調雨順時,稻米產量有可能增加,惟一有強風大雨,水稻極易倒伏。而化肥過多,則容易造成土壤酸化。
農改場也表示,若未進行土壤檢驗,中部地區的稻田,一期稻作每分地氮肥施用量只需六十到七十公斤,磷肥和鉀肥則各在三十和十公斤以內;經減量後,每分地可省兩百廿元的肥料錢,一公頃則省兩千兩百元,而全台稻田種植面積以廿五萬五千公頃計算的話,全台稻農省下的肥料錢多達五億多元。
◆ 虎眼菊像小向日葵 綠肥新星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觀音報導】 2009.06.09
「請問,這是改良過的小型向日葵嗎?」觀音鄉青林農場自日本引進的虎眼菊最近盛開,虎眼菊中間呈暗紅色、葉子是鮮黃色,但直徑只有3公分,像極了縮小版的向日葵,頗受遊客喜愛;農場主人葉寒青說,它適合推廣為景觀綠肥作物。
青林農場主人葉寒青去年在雜誌中看到顏色鮮明的日本虎眼菊,試著引進在農場栽植,做為景觀植物,最近正值虎眼菊開花季節,一分地的菊田吸引遊客駐足觀賞、拍照;因國內少有人引進,遊客好奇頻頻詢問,是不是改良過的小型向日葵。
葉寒青說,虎眼菊屬夏季花卉,花朵中間是圓形暗紅色,外圍則是鮮黃色,顏色對比鮮明,視覺效果十足,它長得和人差不多高,踩進花田,有被群花包圍的舒暢感。
他說,虎眼菊易栽種,把種籽撒到田裡,不需特別照顧或清除雜草,就能長成大片花海,種籽隨著花謝落土,來年夏季自然開花,它的根莖向外延伸生長,周邊的雜草沒有太多生存空間,非常適合推廣為休耕農田的景觀綠肥作物。
草生培育葡萄 好吃又環保
【洪璧珍/彰化報導】 2009-06-20 中國時報
員林鎮農民游振榮種葡萄,自創草生栽培,他的葡萄不僅連續二年獲員林鎮評鑑冠軍,進而在全國技術交換大會上也獲亞軍,成為最紅火的葡萄裁培法;難得的是他不藏私,鎮農會十九日舉辦觀摩會,傾囊相授,希望更多果農一起加入好吃又環保的農業陣容。
游振榮種葡萄是半路出家,十多年前剛開始接下老父親的果園時,每天為了果園內的雜草而傷腦筋,當時他的也跟多數農民一樣,拼命使用除草劑,後來發現不僅無濟於事,而且對環境傷害非常大,更頭痛的是,種出來的葡萄也不見得多好吃。
後來他產生「以草防草」的觀念,既然除它不掉,就讓他自然生長吧!而且在農改場高德錚博士與中興大學陳本源的指導下,他在果園內撒種「大理草」。
游振榮指出,大理草是水保局在山坡地廣防止土石流的草,它的種籽是麻雀等鳥類最愛的糧食,所以鳥不會來吃葡萄,而且能涵養水分保護土壤,葡萄較不易裂果;割下的草堆在果樹根部,也提高土壤的有機成分,最重要的是,不使用除草劑,對地球最友善。
如果要指出缺點,游振榮說,大理草長得很快,一年要除草六次,工錢花費較大。不過他認為,這個缺點跟其他優點比起來,根本不足掛齒,何況草生栽培的葡萄,糖度都在十八度以上,著色度二級以上,品質都是一等一的。
員林鎮農會統計,轄區葡萄園約四十公頃,在游振榮的帶頭下,目前已有三公頃的果園跟進,也採草生栽培,昨日有近百農民到場觀摩與品嘗,大家都非常肯定,不少農民現場就表達跟進的意願,總幹事黃登豐期望能因此蔚為主流栽培法,為台灣農業的永續經營盡一分力。
※ 有機茶葉也特別好喝。
水果豐收價崩 果農淌血棄收
自由時報 2009.07.15
採收不敷成本 「虧大了!」
〔地方中心/連線報導〕「虧大了!」今年上半年「風調雨順」,中南部夏季水果大豐收,結果產地價格大跌,消費者樂得大啖價廉物美的水果,果農的心卻在淌血,眼見價格恐不敷採收、裝運成本,連採收都懶得採收。
金鑽鳳梨三顆五十元!牛奶大芭樂一顆五元!旗山香蕉一斤十元!主要產地在雲嘉高屏的芭樂、鳳梨、香蕉、西瓜、檸檬、木瓜、香瓜等果類,產地價格最近大多跌到成本價的一半以下,果農忍痛認賠賣出。而當價格跌到連採收、裝運成本都付不出來時,乾脆不採收。雲林鳳梨園、彰化溪州的西瓜園、芭樂園及屏東里港的芭樂園,都出現這種棄收廢果的景觀。
芭樂拍賣價才2元 香蕉10元
情況最慘的當屬芭樂,尤其是次級品,每公斤拍賣價格約二至三元。彰化溪州鄉農會番石榴第三產銷班長葉日順說,賣到市場還要付紙箱費及運費,部分農民索性把芭樂拿來送朋友或餵家畜。
香蕉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有香蕉之王美稱的旗山香蕉,六月中突然大量熟成,導致價格大跌,目前拍賣價每公斤才十元。產銷班陳姓蕉農指出,香蕉價格至少要每公斤十五元才有賺頭,光是採收、裝箱,每公斤就要花掉三元成本,蕉農直接把香蕉以每公斤七元交給大盤商收購,雖然會虧錢,但「至少能直接拿到現金」。
西瓜堆棄瓜田 梨子冰存停售
在夏天算是高價的水果梨子,五月至今在台北果菜市場的批發價也跌了兩成五。原來,今年光是東勢地區新興梨產量就多了三成。新興梨每斤成本約二十五元,賣給行口價格只值二十多元。東勢果菜市場批發商劉義忠指出,有冰庫的梨農乾脆「停售」,先將梨果冰存,等到價格好再脫手,沒冰庫的農民只好趕緊到市場販售或賣給行口。
夏季盛產的瓜類、鳳梨,今年價格也都不好看。彰化縣溪州鄉瓜農鐘慶寶說,今年西瓜量多質好,原以為會大豐收,不料出現崩盤低價,創下近十年來的超低價。有些瓜農索性將稍微受傷害的西瓜淘汰為廢瓜。濁水溪河床便出現「西瓜長城」,成堆的西瓜疊得像小山丘一樣,在驕陽曝曬下,腐敗氣味沖天。
今年五月中到七月初,鳳梨的產地價格暴起暴落,最高賣到一斤二十四元,但到六月時,卻又摔到一斤四元以下,讓果農搥心肝。近日因鳳梨產量減少,價格略有回升,但還是「不夠本」。
此外,諸如佔全台近八成產量的屏東檸檬,產地價只有生產成本的一半;直接出貨到台北果菜市場拍賣的雲林林內鄉木瓜,目前拍賣價格大概只有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瓜農叫苦連天。
※ 暴殄天物,想想全球還有十億以上的人餓肚子。
◆ 風調雨順 百果搶市壞了行情
自由時報 2009.07.15
〔記者/連線報導〕今年夏天水果價格崩盤,除了「天公作美」、農民搶種,數量持續成長的進口水果,也讓本土水果備受威脅,面臨產銷失衡窘境。
據氣象局統計資料,今年一到六月台灣氣候特徵為「高溫、少雨」,上半年平均雨量約六二一.二毫米,寫下一九五一年至今最少雨量紀錄,上半年高溫則是排入歷年第十一名。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農作物開花結果碰上少雨,降低落果機率,加上陽光充足,才造成水果與農作物豐收。
農糧署主秘許漢卿說,除了氣候因素,價格高時,農民會擴增種植面積,直接影響農產價格。比如芭樂、香蕉和新興梨,因為往年行情不錯,導致不少果農跟進搶種;另外,西瓜、檸檬則因農民搶收,均導致量多價跌。
以芭樂為例,溪州鄉農會總幹事黃坤益說,芭樂市場過去兩、三年來一直維持不錯的價格,因此出現搶種情況,加上今年尚無強烈颱風或豪大雨為患,產量供過於求,價格因而下跌。
進口水果 也衝擊本土供需
嘉義打貓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陳憲星及雲林林內鄉農會推廣股長陳俊吉都指出,今年夏季多數水果大豐收,量多價低,彼此間會產生替代排擠效應,消費者選便宜水果吃,所以價格一路下滑,最後市場集體崩盤。
國內生產量大增,我加入WTO後,進口水果也對國產水果造成嚴重衝擊。
據農委會統計,國產水果產值約台幣六百七十億元,有高達九成五是供給內需市場,出口不到五%。但水果進口值從加入WTO前、九十年的二.四億美元,增加至去年的近四億美元,成長七成;貿易逆差也達到三.五六億美元。雖然今年上半年水果進口較去年同期減少八%,但農委會分析,主要是受到經濟不景氣,消費需求減少所致。
國產水果年產量約二百七十二萬公噸、進口水果為三十一萬公噸,進口量佔國產水果一成一,但主要賣場的國產與進口水果銷售比例是四比六,市場人士說,國產水果目前仍停留在水果攤、傳統市場販賣,要搶佔量販店、超市等通路還是很難。
◆ 管控無方 農民批農糧署不積極
自由時報 2009.07.15
〔記者/連線報導〕夏季水果跌跌不休,果農們期望農委會儘快採取必要救濟措施。農糧署則已針對梨子與芭樂採取促銷與收購加工措施。
農糧署七月初農情預測,今年氣候適合梨子生長,平均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三至四成,因此,梨子比去年增產三成六,與近三年相比,也增加三成六。芭樂連續兩年受到豪雨、颱風影響,產量銳減、價格好,今年在沒有天然災害下,產量增加二成一,也比近三年增加一成五。
農產預警 看到已來不及
有農民抱怨政府並未積極管理,造成產銷過剩,而過去民進黨執政時,針對產銷失衡特別建立的申報預警制度最近也喊停。農糧署表示,由於申報登記率不高才停止,現在已經針對台糖租約地進行總量管制。
此外,也嘗試以衛星定位系統蒐集生產資訊,對於可能過剩的農作發出預警。
許漢卿解釋,政府無法強制農民什麼可以種、什麼不能種,農民搶種,政府也無法處罰,因此只能要求國營的台糖租約地,針對容易發生產銷失衡的十九種作物,包括鳳梨、西瓜、木瓜等,進行總量管制。
盼獲輔導 打開國際市場
此外,農糧署也會請農情查報員查報各項作物的生產面積,而今年也開始嘗試以衛星定位系統掌握生產訊息,先從蒜頭與落花生做起;如有產銷過剩之虞,農糧署會發新聞稿提醒農民,或與農民、農會直接溝通。但農民抱怨警訊來得太晚,看到通報時,根本就來不及了。
農糧署主秘許漢卿說,農糧署已輔導農民對農產分級、包裝,並積極為農民打開國際市場,像是今年上半年鳳梨輸日量,從去年同期的六百公噸,增加至八百公噸,銷往中國的數量也從六十公噸增加至六百公噸。而進口水果是彌補國內水果的空窗期,或以國內不產的溫帶水果為主。
分散種植、上市時間是另一作法。中區農糧署副分署長陳新立說,如果瓜農分散種植時間,把收成時間拉長,可望把市場傷害降到最低。至於因進入量產期、加上果農搶收,以致價格不斷下探的屏東檸檬,農糧署表示,現在只能籲請果農勿過早採收,錯開這波生產高峰期,日內會召集合作社或集貨場商討措施。
中縣東勢鎮農會代理總幹事田炳輝則建議,今年梨子的價格不好,明年農民就會少接梨穗,他呼籲農民要做好分級與品質控管,不要只重視產量。
※ 政府應該導入更科學化的管理方式調整產銷。
芒果價冷颼颼 芒果農心糟糟
自由時報 2009.07.26
外銷內銷 價格差很大
記者楊美紅/專題報導
「平平是愛文,捺ㄟ差這多!」日本最貴的「太陽之子」芒果,每顆約台幣2千5百元,南縣銷日愛文「盛夏的紅寶石」每顆約6、7百元,無法外銷的芒果,卻因水果盛產而面臨低價崩盤,「一樣芒果兩樣情」,果農心情兩極化。
南縣愛文芒果外銷年年銷量增,7月下旬累計銷日量1千噸左右,已突破去年800多噸,銷韓則約4百噸,宅配到日本的芒果平均可賣到一顆台幣400元以上,若是甜度16度以上的品牌芒果,一顆還可賣到700元,但反觀內銷的芒果,卻因水果盛產價格疲弱不振。
今年南縣芒果開花期碰上酸雨,造成產量銳減近半,不過芒果量少卻未價揚,反而因為夏季水果盛產,面臨血本無歸的狀況,玉井青果市場7月芒果產季,愛文、金煌等芒果價跌,一簍簍芒果無人聞問,果農心情跌到谷底。
台南縣府農業處指出,芒果產銷要有突破性發展,必須突破外銷瓶頸,今年縣府和統一速達公司合作,推出「網路下單日本宅配」活動,並到日本促銷,希望更多日本民眾選用愛文來送禮。
縣長提溫室 沒人敢投資
愛文芒果產季若能延長產期,而非集中在夏季,勢必也將「物以稀為貴」,提高愛文產值,台南縣長蘇煥智赴日考察後,提出「溫室芒果」構想,但台灣小農不敢投資,成為芒果產業瓶頸。
果農則表示,政府應該輔導農民轉型,提供低利貸款、技術協助,要鼓勵農民借錢投資搭建溫室,就要降低風險,若屆時芒果結果不佳或無法外銷,沒有價格保證,賠得更多,由於芒果產銷充滿變數,農民寧可守著老果園,遲遲無法邁出第一步。
※ 某些賣場根本沒看見芒果!可見產銷失衡的問題一直存在。
◆ 再不輔導 倒果恐重演
記者楊美紅/專題報導 2009.07.26
「過去,芒果盛產價格崩盤時,滿園芒果棄收,還有果農把一簍簍芒果通通倒進水溝!」面對夏季芒果盛產困境,青果市場芒果價格不振,不少果農擔憂若沒有加工輔導,日後恐會重演「倒芒果」慘況。
玉井青果市場位於山區中心點,每年都吸引玉井、大內、南化、楠西、左鎮等地果農聚集,雖然造成「群聚效應」,吸引盤商、遊客光顧,但低價競爭、沒有品牌的行銷策略,讓芒果價格無法提高。
果農表示,愛文產季每年都由屏東打頭陣,初期往往能有亮眼價格,等到玉井、南化盛產期一到,價格馬上跌,若沒有碰上颱風,產量更多,情況更慘。
玉井公所指出,青果市場應推動品牌制度,即使消費者買到爛水果,也能找到果農退貨,有制度的行銷才能賣出好價格,一直削價競爭並非長久之計。
果農表示,希望農委會、農會能輔導果農推動溫室芒果,若在春、秋兩季還能賣愛文,肯定價格三級跳,只要有成功例子出現,就能激發果農信心,否則年年夏季芒果吃不完,要讓老農掏腰包大膽投資,實在困難重重。
◆ 溫室栽培 極少病蟲害
記者楊美紅/專題報導 2009.07.26
「日本溫室栽培芒果,園內設有加溫設備,全年溫度維持在25度C以上,可減少炭蛆病及果實蠅叮咬。」日本宮崎、琉球都有溫室芒果園,曾和日本果農交流的芒果嫁接達人郭文忠,對於日人管理栽培印象深刻。
日本完熟芒果一顆動輒台幣上千元,果農為方便管理,每株果樹都矮化及疏果,一棵結出80顆,完全不用套袋,果實極少病蟲害肆虐,顆顆完美,搭配先進的選果機與電腦分級設備,創造出芒果高價格。
台南縣農業處指出,日人種芒果技術從30年前到台灣學習開始,日本果農向台灣人學習栽培,返回日本後,雖然氣候、土壤不同,但經過技術改良,以溫室與各種硬體設備克服先天條件,平均一棵愛文樹產值可達台幣40萬。
日本果農來台交流,向郭文忠展示琉球溫室芒果照片,日人認為溫室愛文芒果雖投資成本較高,但透過技術管理,可以克服惡劣氣候、控制病蟲害,並能延長花期,加上產量少,屬於「限定」的高檔水果,值得投資。
農業處認為,南縣官田以平地芒果園居多,具有溫室芒果的「地利」,目前正在中央洽談輔導計畫,盼透過設置溫室,為芒果產業帶來新氣象。
芒果不NG 阿嬤零嘴果乾甜美
TVBS 王德愷 2009-07-26
【一步一腳印】芒果不NG
阿嬤零嘴果乾甜美 南化鄉長陳金沛:「啊要這麼紅才能收喔?」芒果農黃秋淵:「紅起來(像)這就是,愛文就是最麻煩就是,要每天看,它紅了才能採收。」
台南第一大鄉南化鄉,面積快跟台南市一樣大,人口卻只有9千,年輕人外出打拚,老人守著家園耕種,這個夏天還沒過完,果農黃秋淵還要擔心園裡,他仔細呵護的愛文芒果,掛在樹上,才能熟得漂亮,但是今年收成前下大雨,芒果產量只有往年的1/3。
黃秋淵:「這個有被蟲咬一個孔了。」外表不能完美,價格就打折,只有比較漂亮的1、2級芒果可以外銷,不會賠本。
陳金沛:「颱風來這樹這樣搖搖搖,(芒果)擦撞到以後,它就變成3級品,就沒有辦法變成第2級了,1、2級跟3級品的價格就差很多啊,1公斤80元,跟1公斤20元,差多少?」
明明一樣甜,價格卻差太多,政府收購,直接倒進曾文溪,對親手呵護芒果的果農而言,就跟賠本一樣心痛,沒有親手為芒果一個個套袋,很難體會他們的感覺。陳金沛:「他們(果農)的信心就壞了,因為一粒芒果它要收成,也要農友也要人撿(雇人採收)。」
就算幸運沒虧本,外界想到愛文芒果,也馬上聯想到玉井,南化的愛文芒果一樣甜蜜,卻總是少人注意。陳金沛:「颱風天,7月、8月颱風最多嘛,我下去勘災,到這邊來的時候。阿嬤說來,來吃芒果乾,我說怎麼有這麼好吃的芒果乾,進來看她是怎麼弄的。」自己鄉裡辛苦種的芒果,就算賣不好,也捨不得蹧蹋,廖蔡惠美記起自己的阿嬤,曾親手改造新鮮芒果給她吃。
南化鄉民廖蔡惠美:「我阿嬤的時候,就用鍋蓋在用啊,做起來的芒果乾,囝仔要吃也沒放糖,囝仔要吃,我拿來送人也很歡喜啊,所以我沒在買餅乾送人,我都是送芒果乾,差不多20年了啦!」
20年前30元買的大鍋蓋,已經有了補丁,起初把芒果切半貼鍋蓋上烤,芒果卻老往下滑,阿嬤就改用平底大烤盤,但愛吃芒果乾的親友越來越多,阿嬤家人乾脆打造了小烤檯,瓦斯爐的熱氣真驚人,阿嬤常工作得汗如雨下,也應付不了親友的要求。
鄉長陳金沛卻想到,如果讓更多人買得到這麼好吃的芒果乾,也許南化芒果就不用賤價拋售啦,所以他把阿嬤請到鄉公所開課。記者:「請她來教她就教喔?」陳金沛:「嗯,來就給我們教,不留步。」
鄉公所後面的民宅外,楊陳鳳卿已經自己架起了爐子,溫火慢烤芒果乾。南化鄉民楊陳鳳卿:「用炭的比較慢,這用龍眼柴的最好,龍眼樹的最好。」
滾燙香甜的果片,撕開纖維明顯,每一絲都貨真價實。陳金沛:「這愛文芒果,我們當初堅持,是不加糖不加東西,切一切放下去烤,保持原味這樣最好。」
但就算鄉裡每一戶人家都卯起來烤芒果乾,慢工細活,還是沒辦法把量做大,量不夠大就無法彌補替代芒果賤價賣出的虧損,陳鄉長繼續動腦筋不想放棄。
烤台上把芒果蒸熟的水,就是太陽能電板加熱的,不過在放上烤台烤成芒果乾前,甜美的南化芒果,還得先用山泉水洗滌過,小的切片,大的對半切,看來甜蜜嬌嫩的芒果,沖過涼涼的山泉水,馬上就要經歷烤箱的高熱。
南化鄉民李金治:「差不多4、50度吧。」記者:「那你每天要在這裡待多久?」李金治:「我們如果全部都用好的時候,差不多進來一次進來,要2個小時,全部翻面翻完啊。」記者:「全部翻完要2個小時?」李金治:「嗯。」記者:「那一天你要進來幾次?」李金治:「差不多4、5次。」記者:「一天進來4、5次喔?」李金治:「欸。」記者:「那你夏天會不會變瘦?」李金治:「還好咧。」記者:「流很多汗耶?」李金治:「可是茶水也是要喝很多啊。」
芒果一年就產這2個月,由幾位家庭主婦來做烘烤細工,攤平在小烤台上的芒果片,剛開始被逼出水份時,會變得像罐頭水蜜桃般澄黃,但此時離起鍋還早呢。
李金治:「快不得啦,因為我們又要保護芒果啊,又要小心自己不要被燙到啊。」記者:「會被燙到喔?」李金治:「會啊,這個都很熱呢,尤其那個蒸汽孔,剛做的時候常常被燙到啊。」
不加糖不直接在火上烤,這兩點堅持就讓南化芒果乾,要花上更多時間製作,陳鄉長改用合成燃料,隔著熱水盤半蒸半烤芒果乾,比瓦斯安全環保,也更能鎖住芒果原有的糖分。
記者:「翻的時候有什麼撇步?」李金治:「因為現在是乾的,很好翻。」記者:「但是軟軟剛切好那個?」李金治:「可是那個是我們的機密耶,不可以講耶,我們的重點就是在翻面呀(笑)。」
為芒果翻面「修容」,更是無可取代的真功夫,要壓平又不能壓破果肉,芒果乾師傅們臉上有著西點大廚的專著認真,一鏟一鏟翻過來的厚厚芒果片,也跟高價甜點一樣精細費工。
誰說外表不夠完美就不高貴,經歷高溫焠鍊的3、4級芒果,用它們一樣的甜蜜,證明了內在美才經得起考驗,次級芒果改頭換面變成芒果乾,今年的訂單已經排了8千多包。
李金治:「喔,在外面比較輕鬆,因為外面有自然風啊。」記者:「那那時候會不會想跟鄉長講,說不要我不要來做了?」李金治:「這種工作是為了要推廣我們鄉裡的一鄉一產品啊。」
最後修飾終於出爐,希望芒果乾能讓3、4級芒果發揮更大價值,讓果農多賺。
其實高溫烘烤室旁邊就是冷氣房,抹掉頭臉上的汗珠,芒果乾師傅們在這裡,繼續做手工,為了讓南化芒果被更多人欣賞,芒果乾出廠前還要二次修整,仔細修掉旁邊粗糙的天然纖維,橢圓形半個手掌大的芒果乾,秤重1包足足2顆芒果的量。
每一絲都是農人的心血,捨不得浪費修邊剩下的芒果絲,都收集起來便宜賣,芒果乾師傅們偷偷告訴我們,甜芒果絲夾麵包炒肉絲,都很好吃,當然搶購不到大片芒果乾,芒果絲也可以彌補買家的失落。
雖然芒果乾還沒辦法大量生產,不過這小工廠已經是希望的開端,雖然陳鄉長還想把芒果乾包裝弄得更美一點,但現在最重要的事,還是把訂單趕完。陳金沛:「所以今年的量還沒做大,您如果訂不到,真的跟您說失禮,不好意思啦!」
愛文芒果的產季今年已經告終,不過還可以期待「愛文慢」,產季晚1個多月的相似品種,烤起來味道有一點點不同,但無論如何,南化的芒果農,終於不用再擔心3、4級芒果,必須賤賣或滯銷了,他們已經證明看起來不夠美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甜美。
那天,走進植物墳場
【林漢洲/北縣永和(自由業)】2009-07-27 中國時報
日前,我帶著小朋友到台北植物園認識植物,在中央圓形溫室裡,門口貼著「目前不開放」告示牌,粗糙的白底紅字,向裡面望過去,說是屍橫遍野一點都不誇張,裡面的主要植物豬籠草,有的吊在天花板盆栽半空中、有的就在地面上任其乾涸枯萎。負有保育重責的植物園,居然變成植物墳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溫室裡,任其雜草叢生也不好好管理,我心裡想,不管植物死活的罪名,主管機關怎承擔得起呢?但它就是發生了!小孩指著豬籠草問,它怎麼死掉了?我無言,因為是我說要帶他來看吃蚊子的豬籠草,沒想到這些滅蚊英雄已經先被消滅了,剩下的也半死不活!
我失望地帶著孩子離開溫室,我能體諒照顧植物不易,但是我們的植物園,能夠說管理的很好嗎?許多樹都得了「褐根病」,樹梢的樹葉掉光,樹枝幾乎沒有樹葉,樹幹外皮變成乾褐色,一剝即脆裂。
自詡為「植物園守護神」美名的台北植物園,顯然已經「名不符實」了,希望它盡早重建招牌,讓奄奄一息的豬籠草恢復生機,重拾孩童的笑容。
◆ 環保無患子 歐洲好想訂
自由時報 2009.07.27
〔記者吳俊鋒/南縣報導〕崇尚環保的歐洲國家,積極尋找無化學污染的天然洗劑,近來看上品質好的台灣無患子,計畫大量採購果殼原料,首批訂單就要160公噸,傳統樹栽湧現豐厚商機。
無患子的果殼搓揉後,會產生泡沫,可成為天然的潔淨劑,在阿嬤時代是肥皂的替代品,歐洲國家計畫大量採購,並非走復古風,而在於環保需要。
安定鄉無患子產銷班長王高榮表示,法國當地的貿易商近來透過管道洽談,希望能採購果殼,不需任何加工,分裝入小袋子內,直接做為洗衣劑,降低對環境的傷害。
不僅法國,義大利之前也向產銷班探詢採購的可能性,一樣直接外銷果殼﹔王高榮說,這些歐洲國家亟欲下單,只是台灣貨源有限,短時間內難以足夠供應,但未來仍將持續保持合作關係。
王高榮指出,在歐洲國家,都直接賣無患子果殼,每包10公斤,再附贈幾個小網袋,讓消費者分裝使用,置入洗衣機內攪動後,就能產生泡沫、潔淨,不會有化學污染,深受歡迎。
其實歐洲方面之前曾向印尼、中國等地採購無患子,比較後,發現台灣栽種的,果肉薄、雜質少,列為上級品,因此想要「轉移陣地」,安定鄉的產銷班曾獲經典神農獎,自然是主要的尋訪對象。
◆ 一顆檸檬二角,喝了心酸
【劉起孝】2009-07-27 中國時報
最近勤跑水果攤購買一顆五元的新鮮檸檬,回家搾出沁涼消暑的檸檬汁,原以為這樣的檸檬價格已非常便宜,不料日前到屏東里港產地一問,種植檸檬的農民親口告知,產地檸檬收購價格早已滑落至一斤兩元五角,折合一顆檸檬價格約略二角。聽聞此一事實,不禁對於我國長期未能獲得實質解決的農業產銷問題,再度愧然啞言。
由於農產品具不易貯存特性,供給量的時間彈性小,加上台灣農產品主要以內銷為主,在內需市場有限情況下,農產品極易因產量多寡而大起大落。更離譜的是,產地與市場存在著價格差距甚大的不合理現象,中間剝削問題,鑿鑿可見。然令人納悶的是,攸關我國農業重要發展政策的農業發展條例,其七十七條條文中,農業運銷、價格及貿易的相關條文,僅有十條。反倒是農地利用與管理的相關條文,多達十六條。
長期以來,台灣農業發展困境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健全農業產銷制度,例如政府投入研發資源提高農產品產量與品質、運用國際貿易管道拓展農產品外銷市場等。惟有提高農民的實質收入,才可能誘使年輕人力投入農業生產行列,農村社會方有機會活絡再生。
然而,二千年以來農發條例歷五次修法,修法重點幾乎都圍繞在如何放寬農地出售對象、分割移轉與農舍興建的問題。尤其是在「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口號的美麗包裝下,二千年一月二十六日修正放寬農地移轉對象不再限制自耕農身分,導致都會區附近(例如宜蘭礁溪)的農地,「假農舍」(別墅)興建的氾濫情形,到處可見。
更弔詭的是,○七年第七屆立委選舉將屆之前,若干立委提案修正農發條例,擬大幅放寬申請興建農舍的農地面積下限,由○.二五公頃放寬為 ○.一公頃。顯而易見的是,以目前台灣農村人口外流及老年化趨勢,若放寬申請興建農舍之條件,因此獲得解決居住問題的真農民,顯然不多,其真正獲利者,昭然若揭。然而,值得探討的是,若立法部門果真通過修法鬆綁興建農舍的條件,幾乎每宗農地都可興建農舍,對於原本就已細分零碎、不利於規模經濟生產的台灣農地而言,彷彿又注射一劑安樂死的迷藥,不妨將「農業發展條例」正名為「農舍發展條例」或「農業終結條例」。
平心而論,如何制定一套完善的農業發展政策,建立合理有效率的農業產銷機制與法令規範,解決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問題,才是行政與立法部門應重視的急迫性課題。尤其是加入WTO後,農業面臨國際市場自由化競爭的衝擊,亟待規畫擬定有利於農業生產、產銷、農村生活環境改善等各項農業整體發展目標與短、中、長期策略,並且務實執行,找回農業的存在價值與發展契機。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生)
紅豆咖啡紅到對岸去 栗子用鹽炒才夠味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鳳山報導】2009.08.06
產自高雄縣大樹鄉龍目井一帶的「紅豆咖啡」,今年7月獲得中華兩岸消費者經貿協會「國家品質頂級金牌獎」,大陸訂單應接不暇,火紅到對岸去。
一般咖啡冷涼後,喝起來有酸澀感,龍目井咖啡產銷班出品的紅豆咖啡,冷了仍香醇可口。這種新品咖啡,雖然取自阿拉比卡原生種,不過卻在低海拔的大樹山區孕育而成,曾獲亞洲銀牌賞,深獲日本人士喜愛,今年6月間在「台北國際食品展」,向國際市場叩關出現眉目,7月再獲國家品質頂級金牌獎加持,一舉打開大陸市場。
「紅豆咖啡」是由嗜飲咖啡的汽車達人洪志昌研發成功,18年前他在全台20多處山區試種咖啡,想要「種」出一種香醇爽口的好氣味,結果發現大樹鄉龍目村的水質氣候及特殊地質,產出的咖啡最獨特。
「龍目井經緯度適中,由紅棕壤土、礫石、土砂所構成紅礫土地質,加上龍目井的優良水質,竟在67公尺的海拔高度,能產出低咖啡因、外觀有如相思紅豆的優質咖啡」,洪志昌意外獲至寶,欣喜不已。
大樹鄉能產咖啡,是高雄縣農業一大奇蹟,縣府農業處為此委由洪志昌成立高雄第一個咖啡產銷班,推動為大樹鄉的第三經濟作物。
喝過紅豆咖啡的饕客說,這種咖啡不酸、不澀,入口回甘,不必加糖、奶精,原味醇美無比。龍目井咖啡產銷班8月8日晚間6時,將辦感恩茶會,與好朋友分享紅豆咖啡的好滋味。
◆ 糖炒栗子不夠看 栗子用鹽炒才夠味
【鄭光宏/嘉義報導】2009-08-06 中國時報
「糖炒栗子不夠看,鹽炒栗子才夠味」,中埔鄉農會昨日舉辦特色農產「黃金板栗」發表會,由於土產栗子賞味期短,屬「季節限定款」,農會除呼籲民眾把握時間品嘗,更教導民眾「料理撇步」,新鮮栗子要用「鹽炒」,才能襯托出果肉的鮮味。
中埔鄉栗子產銷班長羅炳鴻說,坊間所販售的栗子多是從大陸冷凍進口,口感較差,因此才需要透過「糖炒」程序,來吸引消費者;然而台灣土產的栗子不僅果實飽滿肥美,且色澤誘人,不用另外加料,僅需「鹽炒」,即可順利帶出栗子本身的鮮甜味。
目前中埔鄉的栗子產地,主要是集中在社口村內埔地區,每年產期僅從八月至十月,種植面積約有四十公頃,為全省栗子主要產區之一,年產量約兩萬斤,約佔台灣土產栗子的八、九成,而中埔栗子產銷班也是全國唯一。
中埔鄉農會總幹事許彰敏說,目前產銷班的栗子,幾乎全數由農會以「好心情─黃金板栗」代為包裝銷售,每年都供不應求,他建議民眾,在吃膩了進口的「糖炒栗子」後,也應該要試試「鹽炒栗子」的料理撇步,才能真正品嘗栗子美味。
◆ 金針山忘憂花季賞花 體會農村再生的精髓
【中廣新聞/張南雄】2009-08-06
台東縣太麻里鄉金針山「忘憂花季」八月一號展開,為期一個月,遊客可以到太麻里迎曙光、賞花體驗、品嚐風味菜餚、參加金針山休閒農業區導覽解說巡禮,探索自然與人文的風采,台東縣太麻里鄉陳進福鄉長說,要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太麻里風情。
台灣金針產區主要分佈在太麻里的金針山,及花蓮縣富里、玉里二鄉鎮,每當八、九月進入金針的採收期,只見農民總動員,山上農田採金針、山下工廠加工;庭院前、屋頂上、甚至大馬路都曬滿了金針。山上黃花迎風搖曳,山下金針遍地鋪曬,金黃處處,呈現奇特、美麗的景象。
太麻里鄉陳進福鄉長表示,為了推廣在地旅遊,特結合農會等單位,推出「忘憂花季」之旅活動。太麻里金針山除了處處有令人驚豔的美景之外,近年來水土保持局也陸續在當地辦理完成農村規劃及建設,並曾經參與十大經典農漁村營造農村選拔,同時參加農村營造人力培訓,營造農村新風貌或改進鄉村環境品質。
此外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更在當地規劃設計簡易污水生態淨化池示範工程,運用水往下流的自然重力原理,在山坡地設置平台階段滯洪,依序設有油水分離槽、集水槽、表面流式池、地下流式池、景觀生態池,依不同污染量予以串聯並聯運用。這項工程獲得96年優良農業建設工程獎,可做為其他坡地社區施設污水處理的工程的典範。
太麻里金針山休閒發展協會理事長蔣麗雀說,這些設施不僅解決當地農村廢水污染的問題也提供了觀光遊憩景點及戶外教育的機會,達到促進農村再生的目的。
2009太麻里金針山忘憂花季活動,遊客在深入金針山賞花之餘,也不妨進一步認識水土保持局在金針山休閒農業區用心輔導的成果,不僅體驗農村生活,也體會農村再生的精髓。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