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8.11.11
農地政策將有一波大變革。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讓擁有小面積農地的農民,尤其是無力耕種、沒有收入的老農,把農地租給有意願耕種的佃農,擴大耕地、成本降低、提高競爭力,同時解決廢耕地太多及老農的生計問題。
農委會選定十個試辦區開始推動,總試辦面積四百公頃。作法是,由各地農會及農業金庫居中協調,租賃期一期至少三年,農會先將租金一次付給「小地主」,承租土地的「大佃農」再分期把租金付給農會,利息由政府全額補貼。
農委會表示,目前配合休耕的農地每年每公頃政府補助九萬元休耕津貼,如大佃農要承租,需支付相同租金。未休耕的農地依土地生產力不同,每公頃租金約兩萬到五萬元。並非人人都可租用土地,專業農民必須已耕種一公頃以上農地,產銷班必須已種植十公頃農地。
不過,台北大學環境城鄉系副教授廖本全認為,「這只是假象」。他說,這不過是農地權力的重新分配,「然後呢?」即使推動成功,台灣農民及農村的困境並沒有解決,農民所得太少,出租土地所得也沒多少,大佃農可能獲得較多利潤,農村的貧富差距將更擴大。
在台中縣后里鄉種植花卉的農民陳欽全表示,對此政策還在觀望。他的農地是向台糖、民間承租,向台糖承租每公頃才兩萬五千元,民地約三到四萬元。
農委會技正蔡秀婉表示,這個政策還在試辦階段,如果試辦成功,會再擴大。
※ 重點在於「租」字,這構想看起來不錯,希望能確實執行。
◆ 輕鬆來租田 你也可以當農夫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1.10
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計畫已遴選出10個試辦區,本月起展開試辦,這項計畫是讓有意投入農業的新農民,可以集中耕種、企業化經營,而在老農和年輕農民間搭起租賃農地的橋梁,強調「一次付租、分年償還」。也就是由農會和農業金庫居中協助,提供貸款,一次付租金給老農地主,但承租者只需每年分期償還租金給農會,中間的利息費用全由農委會補貼。
農委會企畫處農地利用科指出,「小地主大佃農」這次試辦,是由10個試辦區的經營主體各自去向老農爭取農地出租。各地的農地租金依地區和土壤肥力等區分等級,每公頃年租金約2萬至9萬元,租期至少三年。
因此,出租農地的小地主(老農)可一次收取三年的租金,也可依個人需求,逐年領取,等於領到一筆退休金,可安享晚年,不必再辛勤務農或讓農地荒廢。但這筆龐大的租金,不必由大佃農馬上一次支付,而是向地方農會或農業金庫貸款,讓農會或農庫付款給老農,大佃農只需分期償還貸款。
而且貸款完全零利率,大佃農只需償還本金,利息全由農委會支付。農委會今年已編列300萬元預算支付10大試辦區的利息,明年正式擴大辦理後,會再增編預算。
官員說,這套「一次付租、分年償還」的制度,可兼顧老農和年輕農民的兩邊需求。因為「一次付清」,不但可讓老農生活無虞,老年有保障,更不必再心痛賣田。租約期滿後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收回農地,充滿彈性。另一方面,年輕的農民或農企業、農民團體也可以較低價格取得農地、整合農地, 又不必負擔沈重土地價金,可降低生產成本。
◆ 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讓農地活起來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1.10
小地主大佃農 全省10區試辦
台灣的農地政策將有重大新發展。馬英九總統選前提出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經過半年來的規畫,農委會最近遴選出10區,本月起展開試辦;10個試辦區遍布北中南東各地,預計辦理面積400公頃,要由老農長期出租農地給新一代的農民,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
農委會表示,「小地主大佃農」是馬總統上任前提出的愛台12項建設「農村再生方案」內容,主要是因台灣農業面臨農業勞動力老化、農戶經營規模小和農地坵塊分散等問題,無法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小地主大佃農」的意義正是要促進農地流通和活化農地利用,鼓勵老農或無意耕作的農民長期出租農地,讓有意投入農業的新農民,可以集中耕種、企業化經營,更能讓台灣的農業快速轉型升級。
農委會專案融資 還輔導你
農委會6月起籌組「小地主大佃農」跨局處署工作小組。官員表示,目前已確立多項配套措施,包括建立老農退休制度、農地租金一次支付小地主(即老農)、大佃農(即承租者)分年(期)償還等機制。農委會也決定提供專案融資優惠貸款利息補貼、輔導大佃農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提供產銷整合技術研發、品牌通路和市場行銷的專業培訓機會,盡量讓大佃農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整體農業生產效益。
農委會9月起透過縣市政府推薦和徵詢各地意願,最近終於遴選10區先試辦,10區的經營主體有專業農民、產銷班、農會、合作社和農企業公司等五種類型。
個人、農企業、農民團體 都歡迎
10個試辦區預計承租農地400公頃。包括:苗栗縣後龍鎮農會、花蓮縣壽豐鄉農會、嘉義縣義竹鄉農會、宜蘭縣三星農業經營班第一班、高雄縣內門鄉火鶴產銷班第二班、高雄縣綠色花卉運銷合作社、雲林縣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與漢光果菜合作社、苗栗縣城南精緻有機農場及台灣稻農公司。
試辦區的產業類型也非常多元,包括稻米、蔬菜、花卉、有機農業、青割玉米及飼料玉米等重要作物。
官員說,「小地主大佃農」今年先試辦,明年起要再擴大辦理,希望有更多個人農民、農企業、農民團體參與。
◆ 百名老農出租地:讓年輕人去打拚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專訪】 2008.11.10
「小地主大佃農」展開試辦,10個試辦區預計租地400公頃,位在雲林的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就立下200公頃的目標。這個合作社的社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全是新一代的農民,他們最近赴各地推廣小地主大佃農,短短兩周獲得上百名老農支持,願意出租農地讓年輕人去「打拚」。
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是台灣最大的牧草生產團體,社員主要種植青割玉米,供國內畜牧業使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劉國雄笑說,別以為種田的全是中老年人,他們全社40多個社員全是年輕人,平均年齡28歲,不乏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正因為年輕,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近年積極推動企業化經營和生產轉型。劉國雄說,合作社有計畫的培訓年輕社員,從耕作、機具操作維護、運輸管理到行銷通路、企畫宣傳,40多個年輕人一起努力,希望開創牧草農業的新契機。
劉國雄說,以前牧草農民採契作方式,為了搶生意,常會提早搶收,這次參與「小地主大佃農」,合作社希望建立完整的管理機制,全部以企業化方式統籌,可以提升青割玉米方的產量、品質和價格。
台灣區牧草生產合作社鎖定雲林的六個鄉鎮,爭取老農出租農地,每公頃年租金從7萬5000元到9萬元不等。劉國雄說,才推動兩周,就有一百多位七、八十歲「阿公」老農主動表示,要出租農地給年輕人耕種。截至今天已爭取到80多公頃的出租農地,預計下個月就能達到200公頃目標。
◆ 新農業政策 別再只是曇花一現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特稿】 2008.11.10
面對全球化的經濟和農業衝擊,台灣的農業要轉型,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口號,但轉型要靠政府拿出好政策。馬英九總統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是一項大膽的新嘗試,可能會影響台灣農業未來的命運。但這項政策不能只靠農民的滿腔熱情響應,主政者一定要落實方案,別再只是曇花一現,辜負農民。
台灣農業政策一路走來幾十年,常常換個執政黨或主委,就換個政策方案和口號。但最讓人詬病的,莫過於一換主政者,前朝方案就成昨日黃花,許多當初熱情響應政策,大舉投入資金人力參與新方案的農民,卻成了無辜受害者。
今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新任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沈潛多年後,端出全新的「小地主大佃農」制度,確實一舉點出了台灣農業潛在的結構性問題─人口老化、缺乏企業化經營、年輕農民需要協助等。因此才宣導不久,就獲熱烈響應。
然而,好的起步,不代表已看到成功。未來這項方案,需要更多完整的配套、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基層地方農會的協助,才能真正落實,實現年輕農民的夢想。
「海角七號」裡,主角「阿嘉」說過一句經典台詞:「其實我並不差」,台灣農業也一樣,我們的農民真的不差。就看掌舵的人,要怎麼堅持向前,把台灣農業帶往更好的路。
◆ 「穀」東是頭家 留日碩士深耕6年
【聯合報╱地方新聞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2008.11.11
留日法學碩士賴青松到宜蘭種稻辦「穀東大會」,一晃眼已邁入第六年,許多人爭相要加入當穀東,卻被他回絕;他希望回鄉的年輕人都有一口飯吃,「小地主大佃農」夢想最好能遍地開花。雲林縣與高雄縣也有成功的例子。
約八、九年前,回鄉的賴青松第一次下田,全村人都跑來看,問他是不是在外頭混不下去,還是欠人家錢?菜畦才掘了十公尺,天就黑了,他也餓昏了,問自己:「明天還去不去?」但想到全村的人都在看,不去不行。
六年前,賴青松學成歸國,開始擬定「穀東俱樂部」,號召一百戶好友出錢入股,在冬山鄉租五公頃農地種有機米,他負責耕作。除了照顧田間,還不時向「穀東們」報告稻子成長情形。
沒想到他不但沒被嚇跑,還越做越起勁,至今已收割五次(每年只種夏季一作),要邁入第六年了,他的農田也從冬山鄉換到員山鄉,常有穀東前來下田收割,人手一把稻穗,欣喜不已。
目前穀東有近三百戶,平均每戶一年分配到一百台斤米,每斤八十元,雖然比市價貴了四倍,但穀東們都能理解,錢是花在土地改良、肥料、人工等支出,能實現心中那畝田,大家都甘之如飴。
七、八年前,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有擇發現農作須大面積、機械化,才能降低生產成本,但務農的農民大都是老農,且是耕作面積小的小農,於是提出類似小地主大佃農的構想。
張有擇說,農會原希望以產銷班名義,向不願或無力耕作的地主租地經營,但沒人敢去嘗試;農會乾脆先租地,再輔導農民租地去耕作。如今斗南鎮農會及產銷班,每年承租近四百公頃農地,栽種水稻、馬鈴薯、胡蘿蔔等農作物。
※ 相關報導:
* 知識經濟競爭力 台居亞洲第一
* 終結農地 農業還剩什麼?
*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 IMF示警 糧價飆漲恐引發戰爭
*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 北極搶能源浩劫來了 能源氣候糧食列三大挑戰
* 台灣只能看天吃飯?
* 最牛辛樂克! 幾乎靠地球自轉在動
* 2030年 全球為資源開戰?
* 摻一些鹽可種出更健康的番茄
* 歐盟被力促抵制 3 種新生技(基改)作物
* 11種健康食物 甜菜、甘藍菜... 多吃有益
* 三聚氰胺標準從嚴 專家:別再改了
* 甲基汞的警告
36 則留言:
大陸房產龍頭想借台糖蔗苗 醜蔬果明夏准進歐盟
◆ 大陸房產龍頭 想借台糖蔗苗
【聯合報╱記者陳培思╱台北報導】 2008.11.14
大陸房地產龍頭、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昨天表示,他這趟來台灣將要拜會台糖,希望能借用台糖甘蔗苗,促進大陸糖業發展。他還說,其實兩岸企業家很相似,有「拚命賺錢、拚命節儉、拚命捐獻」的清教徒精神。
過去曾表示不會投資台灣房地產的王石,昨天受邀在遠見雜誌主辦的第6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發表演說時表示,這次來台同樣也沒打算接觸房地產業,除了參加高峰會和第3度攀登玉山,主要還會拜訪台糖董事長,希望能把台糖試驗所培育的甘蔗苗引進大陸。
王石指出,台糖培育出的甘蔗苗,比大陸主要蔗糖產地廣西現有的甘蔗苗,產量多了3成以上,他一直希望能夠借用台糖甘蔗苗;但過去8年兩岸往來不暢通,現在江陳會後,可望能順利把台糖甘蔗苗帶回大陸。
他認為,台糖培育的甘蔗苗,就是台灣的「軟實力」,台灣擁有許多的軟實力,只要兩岸可以合作,就能夠創造雙贏。
他昨天演講主題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清教徒精神」,他說,兩岸的企業家其實一樣,過去上海首富榮德生和王永慶都是拚命賺錢、拚命節儉與拚命捐獻,和西方清教徒精神相似,兩個人都很節儉,有「利己之事若可以做、可以不做,則不做;利人之事若可以做、可以不做,則做」的精神。
現在包括大陸年輕一代企業家,像聯想總裁柳傳志、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與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也都有相似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 台糖:種苗出口可能性不高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 2008.11.14
台糖主管昨天表示,目前台糖董事長吳容明並無與王石見面的行程,糖廠廠區也未收到參訪通知。至於王石打算要台糖輸出甘蔗苗,台糖表示,過去從未有甘蔗種苗出口的紀錄,因此可能性不高;就算要出口,也得經過農委會同意。
台糖主管指出,種苗出口事關到我國的智慧產財權,台糖過去從未出口過,如果有種苗流到國外,應該都是民間流出去的,不可能是由台糖這邊。
※ 涉及智慧財產權的東西,處理最好要小心。
◆ 醜蔬果 明夏准進歐盟了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8.11.14
歐盟12日宣布放寬蔬果標準,明年夏季起,一些長得比較醜的蔬果也可以在歐盟市場銷售。
過去20年來,歐盟對蔬果外型實施非常嚴格的規定。舉例而言,第一級的小黃瓜,必須要非常直,一點都不能彎。彎度超過十分之一的就必須淘汰。
另外,香蕉長度必須超過14公分,一級綠蘆筍綠色部份必須占全長的八成以上。
由於標準太嚴,歐洲每年有好幾千公噸蔬果遭到淘汰,被丟進垃圾桶。
這種規定一直被不少人取笑,認為歐盟官員管得太多。
最近因糧價上漲加上經濟不景氣,歐盟才決定放寬小黃瓜、洋蔥、菠菜、大蒜等26種蔬果的外型標準,讓形狀怪一點、售價相對便宜的蔬果也可以在歐盟銷售。
生技音符 譜出農業進行曲
【經濟日報╱何舒毓】 2008.11.16
創新與變革,是當今企業無論業別、規模大小,在經營上所共同面對的課題。「不創新,就滅亡」,在此巨變的時代並非危言聳聽,企業亟須以效率化的創意領航,效能化的創新行動,並輔以系統化的方法及價值化知識來深耕企業。本版由 與經濟日報共同策劃,讀者欲與中國生產力中心聯繫請電:02-26982989(代表號)或e-mail:1992@cpc.org.tw。網址:http://www.cpc.org.tw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以及加入WTO的國際競爭壓力,政府正積極推動以生物技術作為農業轉型的關鍵工具之一,並輔以研發成果管理制度的建立與技術商品化,促成高附加價值的精緻農業發展,讓台灣在發展知識型產業趨勢中不缺席。
農業是最早應用生物技術的民生領域之一,政府深刻體認台灣發展農業生技的潛力與重要性,特別責成國科會、農委會、中研院等共同推動「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一方面建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基礎,一方面提升生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農委會也積極進行強化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管理制度,推動建立跨機關、跨領域整合研發模式,以農業創新育成、農業創投等政策,落實農業生技研發成果的商品化,將研發成果擴散到民間。
跨領域研發 技移生技業
綜觀我國農業生技產業的優勢,在於擁有優秀的農業科技研發人才與研究團隊,同時在動植物、水產養殖研究,累積多年研究成果並建深厚科技基礎。與生技醫藥相較,農業生物科技的研發時間短,投資金額不高,投資報酬率相對高。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的研究指出,在生技眾多領域中,台灣農業生技是唯一被全球認定為前12強的先進國家,且台灣的農業科學的相對影響率值(RI)更是超過全球平均值。
另根據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ITIS計畫調查顯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有不少技術具領先地位,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尤以發酵及組織培養技術最為先進。不過,台灣農業生技市場規模太小,不足以支撐生技產業的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
台灣農業生技業者大多屬於中小企業,缺乏研發資金、創新人才及創新資訊和技術來源等,加上農業生技研發、生產與管理的相關法規未臻完善,國際競爭力不足,難以在市場存活,這都是亟待克服與突破的關鍵。
成果商品化 推廣到民間
針對台灣農業生技面臨的挑戰,政府除增修相關法規及強化智財權外,也透過產業研發基金,鼓勵研究機構創新生技技術,再將技術移轉到生技企業,進行產業化。
有鑑於此,經濟部工業局自2005年起推動「農業生技產業化技術推廣計畫」,鼓勵業者自主引進「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研發成果,進行技術移轉與產業化,強化生技產業核心競爭力。
計畫執行單位中國生產力中心,扮演橋樑及推手的角色,協助將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移轉給農業生技企業,也讓每項研發成果找到最合適的企業進行產業化。
在「促成農業生物科技成果與產業結合」、「擴散生技產業創新知識與能量」、「加速生技產業技術創新升級或轉型」的目標下,循序漸進展開「知識擴散」、「擴大產業運用」及「促成國際合作」三階段工作,提升動農業生技總體能量。
匯聚產官學研的力量,除能推廣創新模式,加速產業整合,更能使專業人才平行流通,使得人才結構均衡化,再加上匯集所有成功業者創新歷程,亦能讓創新農業生技業模式有軌跡可以依循,將台灣農業發展推向嶄新的里程碑。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生技組組長)
農業拚轉型 農地銀行將擴大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1.19
為活化農地利用,農委會成立「農地銀行」,透過農會協助農民租售農地,一年多來,已成交一千多筆農地交易。農委會決定,為推動農地改革、釋出休耕農地,將再擴大辦理農地銀行,讓更多新一代農民順利取得農地耕作,提升台灣農業競爭力。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今天表示,台灣農業要轉型升級,「農地活化」是一定要走的路;農委會決定,明年起全面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要結合農地銀行平台,在農地銀行成立「小地主大佃農」資訊專區;同時結合休耕農地資料,鼓勵無力及無意耕作的小地主長期出租農地,再由農會協助一次付租、承租人分期支付租金機制的運作,讓農地租賃交易更安全,大佃農也可企業化經營,才能提高整體農業競爭力。
農委會今天發表農地銀行辦理成果。農地利用科指出,農地銀行是一個提供農地租賃、買賣(含法拍)的仲介資訊和服務平台,一方面引導老農或無力耕作想離農的農民可以出售(租)農地,另一方面則協助有心投入農業的新農民、產銷班、農企業取得農地。如此才能讓農地活化流動,減少農地休耕閒置,更讓小農變成大農。
農地銀行96年8月開張啟用,至今有298家農漁會成立「農地銀行服務中心」,占全台農漁會家數的87.4%。農地利用科統計顯示,各農漁會累計建置的農地出租、出售和法拍案件數多達1萬1460筆,成交案件有1319筆,成交農地面積合計406公頃,增加貸款金額則高達3億1000多萬元。
業務員回鄉務農 荒廢農地變稻田
農委會今天並表揚20家績優農漁會。例如宜蘭三星農會曾協助一位在台北從事汽車修護的39歲業務員回鄉務農,他透過農地銀行,大半年內順利租到1.79公頃原本荒廢的農地,不久前順利在金黃色的稻田收割累累稻穗。
建商中年轉業 成功栽培牛番茄
嘉義中埔鄉農會也成功協助一位中年轉業的建築商下鄉種田。農會表示,這位建商王先生多年來一直渴望回歸田園,去年透過農地銀行,終於順利建構了1400坪的牛番茄栽培園,他還加入產銷班學習種植技術,成了基層農業的新生力軍。農地銀行網址:ezland.coa.gov.tw,農委會表示,對農地租賃買賣有興趣的民眾皆可使用。
◆ 首部農地專法 著手立法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1.19
為推動農地改革,農委會正著手研究訂定台灣第一部農地專法「農地利用管理法」,目前先委託學者做前期調查。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民眾反對農地隨意變更,主張農地仍應生產糧食。這些結果確立新法的立法方向─農地農用,不任意變更釋出。
據指出,台灣農業近年面臨衝擊,包括行政與立法部門都有意訂定「農業基本法」,其中有關台灣農地政策,更主張應整合現有的各種農地相關法令,訂定「農地利用管理法」,不但統一事權,也能確立台灣的農地政策走向。
官員透露,農委會目前已委託學者展開農地利用管理法草案的研究計畫,第一階段先針對農地政策如何調整進行民調。結果發現,八成三民眾支持農地最好仍用來生產糧食,九成八更認為生產時要著重糧食品質;七成八認為農地不應隨便變更使用,也就是意味著優良農田應採保存措施。
在農地的其他功能上,九成五民眾認為農地還有景觀、文化和文化功能;八成五更認為農地使用者若破壞了土地、環境和風景,應受處罰。
官員說,由此顯示,農地農用、生產品質、生態景觀仍是台灣人對農地政策的基本價值,並不贊成隨著經濟發展而大舉變更開發,這將是未來農地利用管理法立法的重要方向。
另外,學者的研究也提出多項立法基本原則,包括:農地為農業經營基盤,必須加以保存;具特殊價值與功能的農地,國家與私人有保存維護的義務,對私人並透過直接給付給予補貼。另因解決台灣農業問題,必須鼓勵農民大規模經營。因此,未來農地利用管理法也要對擴大農場 經營規模的土地處分給予政策獎勵。
※ 不如農地全部歸國家所有,不得任意變更,統一管理使用。
信義鄉「高貴」蓮霧 1公斤600元
【廖志晃/南投報導】 2008-11-26 中國時報
「遇到困難就要突破,否則台灣農產品沒有未來!」信義鄉張家兄弟,憑藉堅強意志與專業技能,在高山溫帶栽培熱帶水果蓮霧,錯開南部蓮霧盛產期,打造金字招牌,粉碎專家所謂高山不能種植蓮霧的神話,每一公斤六百元以上的拍賣價格,更令人瞠目結舌!
蓮霧是熱帶水果,南部蓮霧盛產期在每年十一月底到隔年六月,信義鄉的蓮霧盛產期則是每年七月到十一月剛好錯開蓮霧的盛產期。
七到十一月盛產 錯開南部產期
盛產在國境之南的蓮霧,居然能夠在海拔一千二百公尺以上的山區生長,跌破許多專家眼鏡!但事實就在眼前,拍賣價格年年創新高,每公斤超過六百元的天價,在景氣寒冬之際,讓人驚愕,更證實只要品質有夠好,不怕銷售沒門路。
原本栽培葡萄的農民張駿森說,七年前,感覺到台灣農產品銷售的瓶頸,於是構思突破,想要將「國境之南」的蓮霧,移植到信義的高山,不料,剛開始就遭遇重大難題!
張駿森表示,高海拔地區日夜溫差大,夜間氣溫經常低於攝氏零度,與蓮霧原產地南部地區大不同,對蓮霧樹的成長、萌花、結果,是一大考驗;低溫、高溼更容易衍生病蟲害,田間照顧,就是一項艱辛的考驗!
再者,所有農產品中「果皮比葉片還要脆弱的水果,只有蓮霧和草莓,而蓮霧種植在高山地區,更是難以臆測。
初期遇上果腐病 幸好苦撐過關
張駿森的弟弟張浚璋說,當初是「走錯路才種蓮霧!」但是,他實際操作農務、種植蓮霧四年多,更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剛開始種植的時候,普遍發生的「果腐病」幾乎讓他們傻了眼;後續的炭疸病、果蠅更需要人力、物力防護,所幸他們都撐過來了。
張浚璋表示,高山蓮霧的價值,不僅在於產期,更是因為本身條件夠、環境溫差大,所以生產的蓮霧條件優、口感佳,甜、脆但是纖維柔細,讓大家讚不絕口。
從葉國一的白蘭花到主婦聯盟種稻
* 葉國一的白蘭花 打入日本喪葬市場
* 設無基改農區 主婦聯盟種稻
* 歐日帶頭抵制基改作物
◆ 葉國一的白蘭花 打入日本喪葬市場
林上祚/台北報導 2008.11.28 中國時報
二.五產業到底是什麼?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轉投資蘭花生技公司就可看出端倪,經過五年慘賠九億,皇基今年十月在荷蘭國際花卉展奪下蝴蝶蘭第一名首獎,還利用科技業代工概念,大量生產白色蘭花,成功打入日本高齡社會葬禮花朵市場。
皇基生產的白色蝴蝶蘭「Join Angel」,上月在荷蘭Horti Fair世界級園藝展,以九.七分的最高分贏得蝴蝶蘭切花組第一名,成功地打入日本三千億日圓切花市場。
皇基總經理葉力誠示,該公司在越南的蘭花溫室盡量採無毒栽種,仍免不了少量農藥與肥料,「現在有人鼓吹蘭花生吃或提煉植物油,我們不建議這樣做」葉力誠說。
日本在溫室花卉養植上向來自豪,皇基生產的蘭花能打入日本市場,十分不容易。皇基副總經理林厚志表示,日本人口逐年老化,未來三十年每年需要辦一百萬場喪禮,每場喪禮費用一百萬日幣,其中二成用在鮮花上,三十年商機高達二兆元,商機十分龐大。
皇基蘭花園區鄰近胡志明市國際機場,採收後四天內運到日本花市拍賣,皇基的保鮮液配方讓蘭花可在十度的冷藏室保存二到四周。
此外,皇基也委託國內三家花農,代為培育含花種苗,「皇基把代工訂單轉給台灣花農,讓他們也有生存空間。」林厚志說,皇基五年來共砸下十億元,預計後年可以正式轉虧為盈。
皇基目前在台灣有五十五名員工,多數為品種改良研發人員,目前已有三款蘭花申請專利註冊。
林志厚說,皇基的待遇不比一般科技廠商差,每個月四萬多的底薪,還有年終分紅,「目前最大的困難是,農藝系所畢業生從事本業的意願實在太低」。
◆ 設無基改農區 主婦聯盟種稻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08.11.28 中國時報
現代人講究吃得健康,注重環境保護,不少人對於基因改造產品仍持有疑慮。為響應全球「無基改運動」,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國內最大的有機米產銷班花蓮縣銀川永續農場合作,成立「無基改農區」,今日揭牌。
基因改造作物是指經過基因工程方式,將其他生物體的遺傳物質轉殖到農作物上,包括提升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及產量,增加抗蟲、抗寒與抗病的能力或改良產品養分。
除學術研究用途外,農委會至今未核准任何一項基因改造作物在台灣種植,但允許進口基因改造原料。根據衛生署資料,目前共有十五種玉米、三種黃豆的基因改造作物通過安全審查,可以進口台灣,這些基改大豆與玉米被廣泛使用在醬油、豆腐、豆漿等豆類食品,或玉米油、玉米餅、零食等。
主婦聯盟表示,基因改造作物有違自然法則,食用後人體可能有過敏反應;抗除草作物的基因若轉移到野草上,將可能產生超級野草;基改作物的生長可能導致其野生種的滅絕,降低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台灣雖未開放種植基改作物,但不無有人惡意偷渡基因改造作物種籽,或是無意間進口來台的潛在疑慮,台灣曾在二○○六年傳出農友種植未經核准的基改木瓜,當時鬧得沸沸揚揚。
響應無基改理念的銀川永續農場生產「銀川米」,是國內有機米的知名品牌。銀川永續農場主人梁美智說,農作物的拓展十分迅速,儘管國內目前未核准種植基因作物,但只要有人偷種,很快就會充斥著許多基改作物,因此需要更積極預防。
梁美智說,農場一九七公頃的土地都以栽種有機米為主,基本上已排除種植基改作物的疑慮。而且,為了完全杜絕基改作物竄入農田,未來休耕時種植的油菜花也要確認進口的是非基因改造種籽,確保稻米不受基改汙染。
「多一分把關,就是給土地多一分機會!」她表示,台灣的農民及消費者普遍不瞭解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銀川率先成立「無基改農區」,希望拋磚引玉,能讓更多的農友認同無基改理念。
◆ 歐日帶頭抵制基改作物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08.11.28 中國時報
基因改造作物在全球種植逾十三年,面積不斷攀升,但對基改作物的疑慮也爭論不休。鼓吹基改作物者或學界保證基改作物安全無虞,但國際間的「無基改農區」運動仍熱烈展開,以歐洲與日本最風行。
農委會農糧署主任秘書許漢卿說,由於學界對基改作物的評價尚無定論,農委會現階段無意推廣,至今也未核准國內種植任何基改作物,違規者可開罰一百五十萬元。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國際間基改作物的栽培面積中,大豆、玉米、棉花與油菜就占了九成以上,美國和加拿大種植最多。歐洲與日本則相當抵制,從二○○三年英、奧、義等七國的農業首長,共同宣告成立無基改農區;二○○六年全日本近兩千農戶加入無基改區域運動,面積超過四千公頃。
主婦聯盟表示,十年前主婦聯盟的媽媽們發現基改玉米與黃豆將端上餐桌後,即自行進口非基改黃豆,生產了第一塊「綠主張木綿豆腐」;為推廣有機、無毒、無基因改造污染,今年進一步促成無基改農區的成立。
返鄉務農行路難
【夏瑞紅】 2008-11-30 中國時報
日前貴版刊登李淑珍〈返鄉務農的一條活路〉一文,提議政府給予技術指導、資金補貼、特別收購,鼓勵失業者歸農,以「幫助青壯人口在農村扎根」,如此「不只是救失業,更能救農村、救健康、救大地,讓社會長治久安。」
注入新血以復甦農村生機,想來「一舉數得」很理想,但讓我們看看兩位歸農知識分子怎麼說:
羅傑,大學中文系畢,原從事醫療,兩年前為照顧父親,返鄉繼承農事。「除非具備三條件: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有積蓄、人脈,不怕失敗和人家鄙視懷疑的眼光,否則我不建議這樣做。」羅傑認為慣行農業已漸淪入末途,而有機新農業還在艱苦開拓出路,弱勢失業者若輕率投農,等於「拿自己最後一點資產丟進大海」。因宗教及環保信念,他對選擇歸農無怨無悔,但他說自己是用「打落牙齒和血吞」的精神摸索了一年,才慢慢看清務農方向;即使如此,未來幾年他也還得繼續練習與債務壓力共處。
林義隆,原任職科技公司,兩年前四十一歲轉行務農。他說自己雖樂在農事,但並不鼓勵人家這麼做:「若不減少進口外國農產品,從市場面來看,目前台灣蔬果量是過剩。種稻或許風險小一點(收成可儲存),但以有機米來說,種到三甲地又全無天災損失,一年也才賺七八十萬,問題是,有機栽培至少要熬兩三年改善土質,收入極少或根本沒收入;再說,哪裡找三甲地?如今農地破碎,多轉去蓋房子或休耕領政府補助,能租到一兩分就不錯了。而且除非是回老家,否則一般農民很難租地給異鄉人,也擔心人家亂種把地種壞。」
此外,務農近四十年的合歡山農場副場長廖添仁認為,農業不只要有知識技術,也要懂得配合天時地利,需一段實習歷程才能培養出能力,沒相當準備的人想務農賺錢,成功率極低;若又想做有機,那麼往往兩三天就被雜草打敗了。他提到斗南農會用組織整合農地,提供技術農具資材行銷以招募農人,「生手」透過這種方式漸進歸農,倒比較可行,否則建議暫且把務農當「休閒興趣」就好。
日本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曾推出「UIJ回歸計畫」,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J-turn是農村子弟到都市發展,而後遷居其他農村。政府為這計畫特別立法,也有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還在媒體、電車上打廣告。筆者旅行日本時就曾遇到I-turn山村定居務農的年輕人,他與妻兒住在村子提供的組合屋,加入香菇種植班,邊做邊學又有工資保障。這種接引青壯人力歸農的方式還滿實際。
過去失業者「大不了回老家種田」,至少也有飯吃,農村儼然是社會安全瓣、人生避風港,但今人與土地脫節已久,今日農村又「人事已非」,返鄉得面對的不只自我挑戰,農糧政策和時下消費價值觀都是無形大石頭,我懷疑光靠政府「輔導、資助」就能「做活」這條返鄉路。農委會這些年的漂鳥營等營隊,其實就是針對青壯人口歸農的輔導、資助計畫,但返鄉務農仍是行路難!
(作者為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
◆ 高山獅子吼 挑戰黑金剛
【聯合報╱記者陳紹聖、翁禎霞/連線報導】 2008.11.30
南投縣張駿森、張浚璋兄弟不讓屏東縣黑金剛蓮霧專美於前,在海拔一千兩百公尺山區種出「獅子吼」的高山蓮霧,甜度、重量和黑金剛都有得比,讓專家跌破眼鏡,想吃頂級蓮霧的消費者也多了一種選擇。
聽到有人挑戰,打響黑金剛知名度的屏東農民王瑞雄表示,「我有信心,黑金剛不會被比下去的!」他自豪地說,黑金剛是以「大粒種」為主,須以牛奶、雞蛋等有機物混合發酵灌溉,「說黑金剛是喝牛奶長大的,一點也不誇張」。目前加入黑金剛品牌的農民超過百人,在台北市場更拍出一公斤六百五十元高價。
「在高地種植蓮霧,才是一種挑戰。」張駿森、張浚璋兄弟說,高地蔬菜一向受歡迎,高山茶也很搶手,高地一定也可以種出好吃的蓮霧,四年前,開始在信義鄉久美村海拔一千兩百公尺山區嘗試種植,並請教農改場專家。
「剛開始農改場專家並不看好」,他們說,專家認為蓮霧屬熱帶植物,高地難以種植,兄弟倆不服輸,數度嘗到失敗。「高地病蟲害遠比平地大」,兩人以過去種茶的經驗,發現只要植株強健,就有抗病害能力,所以對蓮霧植株提供適當基肥,並請屏東縣果農與專家指導,逐漸摸索出要領。
這兩年蓮霧順利生長,甜度口感都特別好,進入十一月後仍然可以收成,甜度在十三度以上。張浚璋以「獅子吼」品牌登記,在台北市場以每公斤六百元成交,打破高地不適種蓮霧的迷思。
信義鄉農會總幹事黃志輝說,信義鄉原有近五十公頃蓮霧園,不少農友遭遇失敗後即放棄,張駿森兄弟可說是信義鄉的「蓮霧達人」。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長賴榮茂指出,蓮霧的適應力很強,過去有人形容「過鹽水的蓮霧才好吃」(指沿海地區),但現在靠肥培管理也可以克服土壤條件,唯獨氣候條件改不了。
他說,屏東水果在冬天及春天的實力最堅強,南投地區則應以夏秋取勝,如果兩地水果的生產季節得以調節,以後消費者一年到頭都可以吃到頂級的蓮霧。
漂鳥返鄉,是時候了
【李武忠】 2008-12-01 中國時報
最近時論廣場討論農村是否成為這波經濟風暴下的「避風港」?看到社會上還有人主動關心農業困境,讓長期為農業不斷提出諍言卻也深感無奈的農業觀察家,感到德不孤必有鄰。
面對可能的大批失業潮,農村提供作為一個可以穩定基層民心的角色,確實是一項可以思考的方向。事實上,中國官方日前政策性宣示大幅放寬農地使用權轉讓限制並全力投入農村基礎建設,目標正是為了安置大批歸鄉的失業民工並藉此增加農業所得,提高農村七至八億人口的購買力,有效擴大內需市場,顯然他們也注意到農村在對抗這波經濟風暴中的重要性。
而台灣農村人口凋零、生產力偏低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最新農業調查資料顯示,平均每戶農家所得為九十三萬多元,其中來自農業所得只佔二十.四%,非農業所得幾乎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來源,農業產值不到國內總生產毛額的兩成,農業已淪為「被保護」,仰賴補貼的產業。
其實農村的重要性隨氣候變遷所可能帶來糧食短缺,已受全球關注,各國紛紛設法提高糧食自給率。農產品不再只是市場上的交易商品,它更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而台灣推動獎勵休耕的政策,讓全國休耕地達二十二萬公頃,導致國內農地利用率只剩下百分之五十,這對視土地為寶貴資源的台灣,是一種資源的嚴重浪費。
這些年來儘管政府透過漂鳥計畫、土地銀行、創業低利貸款等政策,積極鼓勵青壯年回到農村推動有機農業、休閒農場、生態農村。但由於時機不對,配套不完善,產銷失衡依舊,頂級消費市場開拓不易、綠色產品標章認證制度紊亂,加上農業政策一路走來,常常換個主委就換新的政策與口號,這些因素讓許多當初熱情響應政策,大量投入資金人力參與新方案的農民、農民組織與企業,成為無辜受害者。也使得「鮭魚歸鄉」效果不如預期,農村始終無法跟上時代步伐。
如今時空轉變,台灣恐將出現失業潮,為了社會安定與農村再生,政府應虛心檢討過去施政的偏誤,重新調整施政重點,有計畫的協助失業民眾「正確」認識農業,讓他們有再次選擇就業方向的機會,而非短暫「避風頭」。政府並應善用大量閒置與荒廢的農地,主動出擊,先做好農地「活絡」計畫,再積極透過「小地主大佃農」、「農業技職訓練」、「農業產銷策略聯盟」、「生態標章」、簡化土地租賃手續及大幅調降農業創業貸款利率等措施,幫助願回鄉從事農耕者,順利取得農業生產所需土地、資材與技術。
同時配合五千億振興經濟新方案,全力改善農村生產環境,縮短城鄉生活品質差距。但是為了避免一窩蜂投入,打亂農產品產銷秩序,反而對農村造成二度傷害,農政主管機關也必需有通盤考量,並制定出短中長期的產業計畫,才能譜出新的快樂農村曲。(作者為農業經濟學者)
假有機農產罰百萬 作物視訊問診防病蟲
* 作物視訊問診 即時防病蟲害
* 新聞分析/數位進入農村 提升競爭力
* 假有機 明年起最高罰百萬
◆ 作物視訊問診 即時防病蟲害
四湖農會與農試所合作
自由時報 2008-12-02
〔記者林國賢/四湖報導〕四湖鄉農會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架設視訊問診系統,農民透過數位系統即可與專家會診農作物病蟲害,即時防治;農試所技術員盧文琪說,這套系統預計3年內普及各地農會,打造數位農業時代。
「我的金瓜葉子突然枯黃產生斑點,你幫我看一下」吳姓農友透過視訊系統200倍顯微鏡及網路,將病株情況傳送到台南農改場,請專家會診,農改場學者立即回應「金瓜感染嵌紋病,染病病株要趕快移除」,吳姓農友高興的說有電腦真方便。
四湖農會推廣股人員蔡慶彥表示,以往農作物發生病變時,農民大多把病株拿到農會,再透過農會人員「口述」病症,供農改場專家判斷,經常失真,甚至還要送往農改場做病理切片,因為往來曠日廢時,耽誤防治黃金時期,造成重大損失,有了這套系統可以解決這些困擾。
盧文琪說,這套系統目前與台中、台東、台南等地農改場連線,農友若遭遇農作物耕作或是病蟲害的問題,即可向農會登記,再預約專門學者或研究員進行視訊系統交談,協助解決問題。
直接判讀
協助解決問題
盧文琪指出,視訊系統還配備能放大200倍顯微鏡,即使遠在台東的專家,也能在電腦上看到農作物病症,直接進行判讀,提供正確防治措施及相關資訊,降低損害。
蔡慶彥說,各種農作物病蟲害每年都造成上億元的損失,有了這套即時系統,更能減少農友往返奔波或找不到專家防治的困境,每年至少能把農損降個3成左右,是農民最大的福音。
◆ 新聞分析/數位進入農村 提升競爭力
記者林國賢/特稿 2008-12-02 自由時報
數位化時代來臨,農業準備好了嗎?農委會與四湖農會合作建構視訊問診網絡,網路替代農民往返奔波農改場道路,讓病蟲害防治更能把握黃金時期,這是農業數位化啟始,農政單位更用心讓農民接近數位化科技,打造能符合時代潮流的競爭力。
農業是最傳統產業,卻不會被潮流淹沒,儘管現在已有許多農民拜網路、數位科技之賜,創下前所未有農作收益,但畢竟是少數,要提升國內農業總體競爭力,讓農民了解數位資訊的便利性及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進而願意透過電腦進行田間管理、農作物銷售管理,是當務之急。
農委會試辦視訊連絡,看似單純地為農民解決奔波之苦,即時掌握田間情況,卻可以視為讓農民親近數位科技的機會,誠如昨天有一位農友所言「隨便敲幾下,再嚴重的病蟲害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真的很厲害,他一定要把電腦學會」,試想若每位農民都會使用電腦,農業競爭力將大幅提升。
雲林縣是國內數位科技落差最大的縣市之一,許多人認為雲林縣是農業大縣的結果,農政單位若能加強數位教育,化弱勢為優勢,成為農業首都指日可待。
◆ 假有機 明年起最高罰百萬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2.02
明年將全面查核有機農產
有機食品正當紅,但市售「假有機」產品一直無法可管,農委會決定,去年立法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兩年緩衝期已屆滿,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明年1月起,將對「假有機」農產品全面開罰;凡是違法濫用有機名義的廠商和業者,最重可處百萬元罰鍰。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去年1月「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正式立法,是國內第一部對農產品驗證制度全面規範的法令,規範有機農產與農產加工的認證與管理 (含進口品)、產銷履歷農產認證等。行政立法部門決議給予兩年過渡期。農委會最近政策決定,98年1月29日正式執行,不再展延,將對違法業者全面開罰。
農糧署署長陳文德指出,農糧署已擬定子法「有機農產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明定國內或進口有機農產品、農產加工品都必須辦理驗證,才可以有機名義販賣,使用有機農產品標章。辦理有機農產認證的國內機構,也必須先經過農委會核准,才可辦理驗證業務。
至於進口的有機農產和農產加工品,也必須是農委會公告認可的外國有機認證機構驗證通過,進口業者才能以有機名義在台銷售。
農糧署並決定,這個月起全面展開宣導,要求有機農產的生產者和販售業者,盡快申請有機驗證。農糧署明年1月29日起,將全面展開市售有機農產的查核,凡未經驗證合格,卻擅自使用合法有機標章者,最高可處台幣100萬元罰鍰。
未認證標有機字眼可罰30萬
如果未辦理合法驗證,卻任意在農產或農產加工品上標示「有機」字眼(不論本國或外國文字),誤導消費者,也將處以台幣6萬至30萬元的罰鍰。至於有機農產的生產者,如果違法使用化學農藥、肥料或動物用藥品,也將處以3萬到15萬元的罰鍰。農委會也希望消費者積極檢舉,一起杜絕「假有機」農產,保障消費權益。
※ 有機食品的標章有哪些,你知道嗎?
* TEPU: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總會 - 國內外有機標章
http://www.tepu.org.tw/?p=399&cat=19
玉里好米獲日大賽特優 休耕種牧草雙贏
◆ 玉里出好米 2農獲日大賽特優
【洪祥和、唐鎮宇/綜合報導】 2008-12-03 中國時報
花蓮玉里稻米日前在「第十屆日本米.食味鑑定國際競賽」大放異彩,堪稱另一種台灣之光!剛獲今年十大經典好米的彭鏡興,與昔日玉里米王楊文雄擊敗五國、二千六百五十名選手,分別獲得綜合評鑑組與用途組特別優秀獎,為台灣稻米爭光。
日本米食味鑑定競賽今年邁入第十屆,特別擴大為國際賽,邀請美、韓、中、台、日五國、二千六百五十名選手報名參加,分綜合組與用途組評分,最後選出四十三人,前廿五名獲得特優。台灣有五十位農民報名,只有四人獲獎,彭鏡興(五十六歲)與楊文雄(六十三歲)得知雀屏中選,欣喜若狂。
米食味賽 擊敗二千六百選手
今年二期稻作受颱風影響,稻米外觀普遍不佳,但日本鑑定白米以食味分析及官能評鑑為主,多以儀器鑑定,外觀評分比重較低,彭鏡興與楊文雄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參賽,卻一試成名。
彭鏡興從事農耕廿七年,今年以父親彭文球名義參加農委會稻米競賽,獲得全國十大經典好米殊榮。這次挑戰國際賽,特別挑選「高雄一四五」品種稻米,參加綜合組。他的稻米石灰質高、口感香Q、外觀佳,受到評審讚賞;彭鏡興表示,玉里好山好水好土質,檢驗標準與日本相同,種出來的米都是好米。
玉里鎮德福里里長楊文雄耕種四十多年,民國九十五年曾獲玉里地區稻米競賽冠軍,今年卻「槓龜」,讓他心有不甘,認為自己的實力被埋沒,改選「台梗二號」稻米,到日本參加比賽。沒想到自己種的米,在製成米食後被評審評為風味獨具,因而獲獎。
台灣之光 彭鏡興楊文雄興奮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表示,國際上很少舉辦有關米的競賽,過去都是由民間業者自行報名參加,據他印象所及,這次花蓮縣玉里鎮的「天禾玉」米在日本得獎,應該是台灣米首次在國際比賽獲獎的紀錄。
游勝鋒表示,我國的稻米競賽多是從前端種植時就開始列入評分範圍,但日本這次「國際米質競賽」完全著重在口感、米香度等最務實的部分,加上這次參賽還有來自韓國、日本等以米食為主的勁敵國家,能夠獲得「特別優秀賞」是相當不容易的成就。
玉里鎮長劉德貞昨向兩人道賀,她指出,我國加入WTO後開放稻米進口,對農民衝擊很大,但只要用心種好米,不怕其他國家米來挑戰。
◆ 日首屆品米國際賽 四台灣米爭光
【黃菁菁/東京二日電】2008-12-03 中國時報
日本「米.食味鑑定師協會」從一九九九年起為鼓勵農家生產良質米,而針對日本國內產的米舉辦鑑定比賽,今年頭一次開放給海外產米業者參加,成為首屆的國際品米大賽,台灣產的四種米也在會上嶄露頭角。
「第十屆米.食味鑑定國際競賽」於廿四日在山形縣南陽市舉行,今年共有日本國內外共二千零六種米參賽,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美國等海外的四十四種米。
綜合部門的最高榮譽,十五座金獎都頒給日本國內以產越光米為主的業者。廿八座特別優秀獎當中,則有來自台灣的業者彭鏡興出品的「高雄一四五號」米,以及郭梓烽出品的「台梗九號」米獲獎。
此外,還有依產地和品種分類的品種栽培部門,此部門也頒發十二座金獎和卅座特別優秀獎,得獎者全是日本業者。今年的大會特別新設烹調用途審查部門,審查最適合咖哩的米,其中來自台灣的王國權出品的「台農七十四號」米,以及楊文雄出品的「台梗二號」米獲獎。
參賽辦法是由各地產米業者自行提供參賽產品,寄送兩公斤的玄米,附上米的分析資料等給主辦單位,主辦單位再將米裝入規定的透明袋中,貼上米的分析說明資料等,展示在比賽會場上,比賽結束後這些米將寄贈給主辦縣市的慈善福祉設施,比賽中的分析數據資料等也會整理成冊,在比賽結束後寄發給參賽者。
主辦單位會舉行兩次內部審查,透過數據分析、統計進行篩選,最後選出符合第三次審查資格的入圍者,通知其參加決賽。最後的決賽是由米.食味鑑定師及消費者、超市採購人員等三十位評審來品嘗、試吃煮熟的米,再依米的味道、口感等評分。
◆ 休耕種牧草 小地主大佃農雙贏
【許素惠/雲林報導】2008-12-03 中國時報
小地主也能大豐收!農委會明年元月實施「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台灣牧草生產合作社拔頭籌,自營面積占全國一半,多達兩百公頃,計畫持續發展潛力無窮的青割玉米,並利用太空包技術儲存和運銷,讓台灣由牧草輸入國躍升為輸出國。
台灣耕作面積零碎,農業人口老化,近年休耕面積大增,農委會為了地盡其利,興革現有耕作環境,化零為整,集中耕地,小地主大佃農明年元月正式上路,鼓勵休耕老農主將田地租給年輕人,企業式經營大面積耕作產銷。
地盡其利政策 台牧農場拔頭籌
該政策初期估計有四百公頃(不包括契作),台牧農場就占了二分之一,躍居全國第一,將大力推廣被視為最佳牧草的青割玉米。
為了讓更多農地主知道這項比休耕更好康的利多,縣農業處特地在水林鄉台灣牧草合作社舉行一場浩蕩整地儀式,卅多輛大型農機組成的耕作隊,馳騁在數公頃廣農田中,揚起滾滾黃沙,壯觀場面不亞於古時戰場。
田租給年輕人 老農可坐享其成
縣府農業處副處長張世忠指出,休耕每公頃補助九萬元,得分兩期申領,且農民還得自付綠肥播種、整地犛除費用,實得並不多,小地主加入大佃農,每公頃年租金九萬元一次領足,農民只需「坐享其成」。
合作社理事主席劉國雄說,以台南十九、廿一號為主的青割玉米,每年內外銷達廿二萬噸,單契作面積就有五千公頃,近兩年因玉米飼料嚴重短缺,國內供不應求,便暫停外銷,明年小地主大佃農上路後,產量勢必提升許多,將與日本恢復交易。
企業化經營 青割玉米前景可期
劉國雄表示,社方有一支卅多部農機組成的「機械戰士」,翻土整地、播種、噴藥,一天就能處理廿多公頃,尤其農機組不斷引進新機具,例如「中耕機」就比傳統人力機的速度足足快七倍,而青割玉米太空包的技術,可避免玉米二次發酵,有利儲存和運銷。此外,還有田間管理、芻料加工、運輸等組別,分工合作,企業化經營,迎接大面積耕作不是夢。
◆ 休耕種不出綠肥 冬遊東海岸 可能看不到花海了
【莊哲權/台東報導】2008-12-03 中國時報
今年冬季,東海岸可能看不到美麗的花海景觀!
台東縣東海岸地區,今年由農政單位補助的太陽麻、向日葵等綠肥生長情況不佳,原本每分地補助四千五百元,因為執行效果差,農政單位要扣掉一千一百元,農民本來就苦哈哈,補助款縮水,讓他們怨聲載道。
台東縣第二期稻作已收成,依往例,農政單位都會補助農民種植綠肥景觀作物,每分地補助四千五百元,但是東海岸地區今年的太陽麻、向日葵等綠肥不是長不出來,就是生長情況不佳,農政單位在查驗時,認為執行效果不佳,僅給休耕地翻耕補助每分地三千四百元。
「綠肥種不出來又不是農民的錯,可能是天候因素,也可能是種籽出了問題,農民已經苦哈哈了,補助款還要縮水,對農民太不公平!」縣議員林富雄昨天在總質詢時,為農民請命,要求農政單位從寬認定。
對於農民的心聲,縣府農業處長廖復山已要求鄉鎮市公所進行複查,再給農民一次機會;不過以目前這種情況研判,今年冬季的東海岸將看不到花海景觀了。
農村再生案農戶受惠 畜產所保台灣黃牛生機
◆ 農村再生案60萬農戶受惠 藍支持綠籲周詳
中央社 2008.12.14
立法院15日將審查「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規定由政府編列新台幣1500億元基金,農村社區自行擬定再生計畫,預計可嘉惠逾60萬農戶。藍營支持此案,綠營呼籲應有周詳配套。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15日將審查行政院提出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行政院在提案說明中指出,由政府編列1500億元農村再生基金,在條例通過後,分年編列預算,執行農村再生計畫,屆時將可照顧4000個農村及60萬以上的農戶。
草案規定,農村再生計畫是以農村社區為計畫範圍,由農村社區在地組織或團體,依據居民需求,自行擬訂計畫,經主管機關審查核定後補助社區進行整體環境整建、公共設施、個別宅院整建、產業活化及文化保存等建設。
在土地彈性利用上,草案規定,農村聚落閒置與疏於管理的公有土地,得配合農村再生計畫,實施空間活化再利用;農村社區因發展需要,須將既有鄉村區建築用地擴大者,應以已核定的農村再生計畫為基礎,透過區段徵收、土地重劃或協議價購等方式辦理。
草案也規定,主管機關得就生產與生活空間共同規劃,實施整合型農地整備,並鼓勵社區居民辦理共有土地或祭祀公業土地規劃或改建,以及鼓勵農村住宅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圖樣。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受訪表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反映基層民眾的聲音,也有助各地農村在傳統農業外,發展諸如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的另一項生機;加上此案是總統馬英九競選時的重要政見,也是行政院力推的重大法案,黨團將全力支持。
民進黨團副幹事長潘孟安說,此案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民進黨政府時代就已提出相關法案。不過,他認為行政院及國民黨團版本的草案,以社區、團體做為農村再生計畫的單位,規劃上易流於支離破碎;且祭祀公業土地改建須有完整的配套機制。
◆ 台灣黃牛有危機 恆春畜產所保種找生機
中央社 2008-12-14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14日電)「台灣牛精神」經常被提起,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台灣牛之一的台灣黃牛20多年前就面臨絕種危機,台灣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進行黃牛保種20多年,盼為黃牛經濟價值找「翻身」機會。
位於墾丁大街上的恆春畜產試驗所放眼望去山坡上的青青草原,以及大尖山山坡上的牧場,讓墾丁的海洋熱帶風情增添了遊牧美景及詩意,遊客多知道牧場上的牛隻是恆春畜產試驗所所養,但可能不知道這些牛隻多數是在台灣已經找不到的純種台灣黃牛。
恆春畜產試驗所表示,「台灣牛」指的是水牛和黃牛,在17世紀到19世紀的300年間,牛力是台灣的主要動力,運用在耕種、產業和交通上,甚至影響聚落的形式,是台灣生命力的象徵,帶動台灣重要的產業文化,直到被機械取代。
水牛隨漢民族傳入台灣,至於黃牛,在明朝之前的牛歷史一片空白,文獻資料不可考,只知明朝末年後黃牛大批由華南地區傳入。
早期水牛被用於水田的犁田,而黃牛則用於旱田犁田及開墾勞役,日治時期,日本人以蒸氣機取代牛力,小火車取代牛車,台灣牛產業於是從動力產業逐漸轉型為畜牧產業。
牛開始被轉為肉用,水牛無法與黃牛或是溫、熱帶的牛雜交,但黃牛可以,黃牛肉質口感好,肉用價值高,因為體格小,生長慢,因此,被大量的雜交,甚至連畜產試驗所也引進國外各種牛種進行雜交。
由於黃牛大量被雜交,正牌黃牛越來越少,黃雜牛越來越多,民國63年台灣開放冷凍牛肉進口後,黃牛(包括種牛)數量日漸稀少,76年,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開始執行「台灣黃牛種原保存計畫」,致力保存台灣黃牛本土種源。
從78年開始接手黃牛保種計畫至今的恆春畜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李光復表示,當時他到民間各處尋找純種黃牛,一共找來了50多頭進行繁殖保種,有一頭公牛還是一位原住民的嫁妝。
李光復說,台灣黃牛與東南亞地區的本地牛具有相近的遺傳距離,雖自中國南方移入,但在台灣這塊土地生長久了,具有獨特的本土品種遺傳基因。
恆春畜產試驗所目前是台灣唯一還保有一定數量台灣黃牛的地方,也是唯一的保種場,目前有300多頭黃牛,20多年來,差不多就維持在3、4百頭的數量,民間是否還找得到台灣黃牛,李光復說,他無法確定。
其實台灣黃牛的口感比進口牛肉要好,風味也比進口牛肉要佳,但因黃牛長得慢,農民往往向恆畜所申請了黃牛飼養,不久,又忍不住與其他的牛雜交。
李光復表示,台灣黃牛要保存下來,就要提高它的經濟價值,現在盛行的慢活其實是蠻適合黃牛再形成產業,慢活強調食用在地食物,在日本,休耕的農地用來養牛,當家庭副業,這些都適合黃牛產業再度推廣。
李光復說,台灣黃牛的經濟價值如果一直無法再提高,到最後就可能只剩下恆春畜產試驗所所保有的冷凍胚胎和精液。
恆畜所在上一輪的牛年設了「牛博物館」,裡頭有台灣牛的介紹和一些牛相關資料和器具展示,到墾丁遊玩時,不妨也拜訪一下恆畜所,了解台灣牛的歷史文化,看看正港的台灣黃牛模樣,如果在大尖山牧場看到放牧的牛群,牛毛伏貼在陽光下會發亮的就是正港的台灣黃牛。
1500億農村再生基金 綠批綁樁
自由時報 2008.12.15
〔記者陳曉宜、邱燕玲、林毅璋/台北報導〕為搶攻南部縣市鄉鎮,府院黨上週在總統府會商,研擬本週在立院初審通過藍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預計這會期通過後,明年起設置一千五百億元農村再生基金,預計選前可執行第一波農村改造計畫,由於事涉龐大農用土地變更與建設大餅,又碰巧於縣市長選前執行,民進黨即質疑,恐淪為國民黨綁樁工具。
若通過 縣市長選前執行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將審查行政院及國民黨團提出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該草案規範政府成立一千五百億元農村再生基金,分十年編列,比照都市更新模式,由農村社區自行擬定再生計畫,不僅農地可於再生計畫中變更為建地,或經區段徵收與重劃手段,由政府徵收為公設用地。包括個別宅院整建也可申請補助,預計將有利於全國四千個農村與六十萬農戶。
綠憂農村面貌破碎
立院經濟委員會召委、國民黨立委翁重鈞指出,目前農委會正在全國挑選十個農村辦理試辦,但因時間過短,還未見實際成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在本會期通過後,政府會先以部分特別預算或公務預算執行。但翁重鈞認為,經濟委員會委員多為農業縣市立委,意見不一,要通過該草案不易。
民進黨立委則擔心淪為國民黨綁樁工具、成為地方補助款,讓農村面貌支離破碎,民進黨立院黨團副幹事長潘孟安指出,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也有提過農村再生發展條例,要改善農村的發展,國民黨則是加碼到一千五百億元,並改變審核機制,由農村、社區擬定計畫即可申請補助。
因此他擔心一千五百億元的基金會淪為國民黨的綁樁工具,因此今天審查到相關審核監督機制時,將會嚴加看管。另外,潘孟安表示,他也將提出修正動議,主張在國家公園內的農地也能適用農村再生條例。
但國民黨立委翁重鈞認為,多數法案都牽涉到經費,立委的職責是將相關法條及規定作周延的審查與訂定,如此政府機關才能根據法令來制定政策並執行,若什麼法條都要硬扯綁樁與圖利,實在是歪曲了立法院的功能與立法委員的職責。
缺配套 藍委也怕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表示,因為該草案相關條文正要開始討論,各方如果認為有綁樁或圖利之嫌,可以在經濟委員會中多交換意見,取得共識。
國民黨立委蕭景田表示,他個人十分贊成這項法案,但也因為牽涉的利益甚廣,影響農村既有的生活型態甚深、茲事體大,因此他認為在立法過程中更須廣納各界意見、集思廣益,要先想好相關的配套措施,千萬不可匆忙上路。
農地變更回饋金修正 一鄉一品被批綁樁
◆ 45個鄉鎮開發 要開始交回饋金了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2.16
全台剩42鄉鎮有優惠
有鑑於部分偏遠鄉鎮日益開發,農委會大幅修正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遍遠鄉鎮範圍。全台原有85個鄉鎮農地變更免繳回饋金,農委會最近完成修正草案,45個鄉鎮被刪除,開發業者在當地不再享有優惠;但苗栗縣也新增兩個鄉鎮,農地變更可免繳回饋金。
農委會最快下周正式公告實施,全國免繳回饋金鄉鎮,只剩42個。一旦實施後,被刪除的45個鄉鎮,包括建築、遊憩、交通、宗教或公共建設等開發案,申請變更農地時,業主都必須配合繳交農地變更回饋金,不再享有優惠。
南投、花蓮全被刪掉
修正草案初步定案,原本85個免繳回饋金的鄉鎮,有45個將被取消。其中南投全縣原有的8個鄉鎮,花蓮全縣原有的12鄉鎮全數都被刪除;雲林縣從18個鄉鎮刪減成6個;台南縣也從10鄉鎮減剩4個。苗栗縣則是新增兩處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偏遠鄉鎮,分別是南庄鄉和獅潭鄉。官員說,主要是苗栗縣政府考量地方發展需要,加上這兩地鄰近原住民聚集地區,縣府決定開放免繳回饋金。
過度開發 還要獎勵?
農委會企劃處表示,農業發展條例規定,農地變更時,應視其事業性質,繳交回饋金。但為鼓勵與協助偏遠與離島地區開發,中央主管可指定偏遠與離島範圍。農委會於91年4月依法公告全台14縣的85個偏遠鄉鎮,農地申請變更使用時,可免繳回饋金。
官員說,取消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措施,雖可能增加開發業者的成本負擔,但這是各地縣政府通盤考量縣內的產業政策和經濟需求,認為部分鄉鎮不需要也不應該再鼓勵開發。例如中部、東部某些鄉鎮,這幾年早已積極開發,業者大舉興建民宿和遊樂場,觀光客也大量湧入,政府沒有必要再給予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優惠。
城鄉差距小 不另優惠
但六年來,隨著交通建設普及,鄉鎮開發案不斷增加,農委會考量部分地區的城鄉差距已大幅縮小,不適合再被視為「偏遠」,業者不應再享開發優惠。因此從今年下半年起,請各縣政府評估縣內的經濟發展、保育需求、產業政策和人口發展,全面檢討85個偏遠鄉鎮是否繼續適用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
◆ 農發基金 中央6年收6億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2.16
回饋金收益 全數回饋到農民身上
農地申請變更應繳交回饋金,農委會表示,多年來已有6億多元回饋金撥付到農委會的農業發展基金;這次重新修正免繳變更回饋金的偏遠鄉鎮範圍後,雖會增加基金收益,但這些錢仍全數做為農業發展和農民福利之用,回饋到農民身上。
農委會企畫處表示,根據農發條例第10條規定,農地變更應視其事業性質,繳交回饋金,分別撥交各二分之一,給中央主管機關和地方政府設置的農業發展基金,地方政府如果未設農發基金專戶,則由中央的農發基金代管。從91年農發條例修正案實施至今,光是在中央收到的農地變更回饋金,就已有6億多元;至於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的回饋金,估計也有數億元。
開發事業性質不同 繳交比率也不同
官員表示,農地變更回饋金的繳交標準,是依開發事業性質的不同,應繳交當時土地公告現值的1%至15%不等。其中以變更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農地最高,申請人要繳交當時公告現值的15%做回饋金。
開發遊樂區、加油站
變更面積40%土地公告現值12%
另外,如果是申請變更農地開發成遊樂區時,也要以變更面積的40%乘上當時土地公告現值的12%,做為回饋金計算基準。如果是宗教建築,則要以變更變面積的六成,再乘上公告現值的12%來繳交回饋金。
交通事業的回饋金基準也很高,例如變更農地開發汽車駕訓班、客(貨)運站、停車場等,則要依變更面積的公告現值10%繳交。
開發休閒農場、農漁產銷設施
只需繳交土地公告現值3%
但官員強調,為了鼓勵農漁業的發展,農地如果是申請變更做休閒農場、農漁產銷設施,就只要繳交公告現值的3%,做為回饋金。農委會這次取消45個免繳回饋金的偏遠鄉鎮,就會同時協助輔導這些鄉鎮的開發業者或農漁民,未來多開發農漁業相關產業,就不必繳交太沈重的回饋金。
◆ 新農地政策 別再曇花一現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特稿】 2008.12.16
從馬英九總統執政後,農委會一連推出多項全新的農地政策,從小地主大佃農、農村再生方案,到最近取消逾半偏遠鄉鎮適用免繳變更回饋金的優惠;這雖顯示新政府整頓農地的決心,但也嚴格考驗馬政府的施政效率和魄力。
新的農地政策最後會真正落實,還是淪為另一次的曇花一現?又能真正防堵農地的過度開發,搶救台灣的美麗農村嗎?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
台灣的農地,多年來常是部分建商、財團或企業眼中的大肥肉,不是積極開發建屋銷售,就是遊樂場、民宿、飯店,大舉入侵。以風景優美的中部山區和花東地區來說,多年來,因為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優惠,開發案大舉進入,確實帶動了地方的發展和繁榮。
然而,幾年下來,當「山也BOT,海也BOT」,台灣農村的好山好水,卻蕩然無存。例如中部某些山區鄉鎮不但遊客人滿為患,過度開發的結果,也為水土保持、山林保育帶來浩劫。
農委會和地方政府這次合作取消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優惠後,要面對更嚴峻的考驗是,未來能不能再擋得住「有力人士」的施壓?又或者,業者只會變相換個名目,只繳交最低基準的回饋金?我們的好山好水,依然可以任意輕鬆變更!
45個偏遠鄉鎮重啟徵收回饋金之門,也可能引來產業界抱怨增加負擔。未來,政府要如何一方面考量經濟發展,一方面兼顧農地變更的公平正義?將是馬政府農地政策大變革的更大考驗。
◆ 10億一鄉一品預算 被批綁樁
自由時報 2008.12.17
今立院初審
〔記者陳曉宜、曾韋禎/台北報導〕為兌現馬英九競選政見,行政院在無法源依據下新設三百億元「地方產業發展基金」,以「一鄉一品」發展地方產業特色,行政院已於九十八年首編十億元預算,今將在立院經濟委員會審議,預計明年縣市長選舉時發放。由於該基金用途與使用方式訂定不清,且倉促行事、目標不明,不但綠委質疑恐又成為國民黨遂行選舉綁樁的手段,就連藍委也看不下去,一起喊刪。
藍綠立委都喊刪
立院預算中心評估報告指出,該基金之設置,主要是兌現馬總統競選政見,並無法源依據,且該基金「一鄉一品」計畫,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地方特色暨社區中小企業輔導計畫」、「地方產業永續機制建構計畫」,以及「地方特色產業深耕加值計畫」中「一鄉鎮一特色」的目標一樣,不僅疊床架屋,且由公務預算辦理即可達到目的,根本不需再設基金,徒增人力與行政管理成本浪費。
立院預算中心
稱無法源依據
根據該基金預算編列,一般行政管理費要一百五十萬元,不僅另外聘用一百零五人,還編列國內旅費一百七十三萬多元。甚至現已存有的各基金會計系統,該預算中竟也編列三百二十萬要全新建置,浮編預算。
由於該基金成立倉促不周延,藍綠立委對該基金預算都磨刀霍霍,民進黨立委潘孟安、張花冠、陳啟昱,國民黨立委張嘉郡皆提案刪除相關預算。國民黨立委蕭景田表示,地方產業基金的計畫目標不清,未與政府現已執行的計畫區隔,且地方產業包含各領域,基金委員會成員應納入各專業領域人才,做公平的審核。
民進黨立委潘孟安表示,該基金用途說明不清,詳細內容、辦法皆闕如,就怕國民黨政府又藉此行綁樁之實,讓此基金執行後,無法合於原目的。
※ 砍。
推廣「三生農業」 拚產值
【經濟日報╱記者王皓正/台北報導】 2008.12.18
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SRB)17日進入第三天議程,討論促進中小企業與農業加值策略等議題,行政院並表示,將於2013年前在中小企業與農業的創新營運部分投入約33億元,以創造傳統產業新契機。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進福表示,台灣中小企業家數已達到123萬家,佔企業總家數比例98%;就業人數達到793萬人,占台灣總就業人口近八成,是國家的重要命脈,所以善用科技的力量來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能量是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
張進福指出,政府選擇中小企業,特別是地方產業為作為政策推動的前導力量,就是希望掌握以資通訊技術(ICT)來支援、加值地方產業所帶來的人文、生態、產業共生共榮的機會。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賴杉桂表示,為推動國內中小企業的在地發展,政府參考英國、日本、愛爾蘭等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後,根據國內現況提出「地方小企業ICT 747飛鷹方案」。
透過引進國際輔導動能、結合數位驗證平台、深化在地科技應用等三大策略,預計至2013年,可協助7萬家地方產業的小型企業加值創新,增加4萬個地方就業機會。
同時,每年也將增加7億元受輔導企業的再投資金額,並至少輔導完成47個地方主題聚落,協助其創新營運、國際化。
在農業加值上,張進福指出,台灣農業已從傳統以糧食生產為主軸,發展為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農業」,也就是包括生產糧食的一級產業,農產品運銷、加工的二級產業及農業休閒、文化體驗的三級產業。農業的總產值估計為1.3兆元,約占GDP13%,遠大於經貿統計的1.7%。以綠色國民帳來計算,農業的價值更將超過其產值。
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表示,政府以全民共享精緻休閒農業,促進農村新面貌為目標,要使未來專業新農民可更容易取得農地,以擴大經營規模,並藉由資通訊技術快速取得生產、施肥用藥、病蟲害防治、市場行情等資訊,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
黃有才指出,未來四年政府將投入輔導3,500個農民組織生產安全紀錄農產品、完成1,000個再造農村發展社區資訊化生產管理示範體系、帶動休閒農業產值每年66億元、促進國民旅遊及國外遊客每年1,100萬人次,同時增加2,000個農村就業機會。
從黑暗部落金針到農村再生條例
* 黑暗部落金針 獲國際有機認證 勇士落下男兒淚
* 有機農園 校園扎根
* 兩千億護農 基金再加碼
* 綠委反農村再生條例 籲撤案重新檢討
◆ 黑暗部落金針 獲國際有機認證 勇士落下男兒淚
【朱芳瑤/台北報導】2008-12-19 中國時報
花蓮縣富里鄉的達蘭埠部落六年來持續栽種「無毒炭培金針」,本月初通過瑞士生態市場研究所(IMO)的國際驗證,為台灣原住民有機耕種獲國際認可的第一例。達蘭埠部落昨至台北分享心路歷程,想到從不被看好,如今栽種有成,威武的部落勇士們也不禁感觸良多,落下男兒淚。
達蘭埠部落位處於海拔九百多公尺的無電山區,又被稱為「黑暗部落」。六年前,在世界展望會及教會牧師張英妹的帶領下,該部落開始栽種有機無毒的金針花,不使用化學農藥及肥料,而且勇士們只能以人力除草,對體力及耐力都是一大考驗。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副研究員吳美貌在部落被暱稱為「部落媽媽」,是達蘭埠開拓無毒農業功臣之一。她說,這次為通過國際認證,五個月來勇士們不眠不休,遵照ISO22000的國際標準程序在準備及填寫資料。有族人就笑說,「這輩子還沒寫過那麼多字」,雖然辛苦,但最後能得到國際機構認可,大夥兒都相當開心。
張英妹表示,原住民只懂得埋頭苦幹,種植大片的金針花田,不懂商業操作,一路走來吃了不少苦頭。張英妹說,在世展會的輔導下,她協助部落踏入有機農作的領域,起初許多人都勸退,一副不看好的樣子,幸好族人努力不懈,還陸續開發金針花各式各樣的副產品,現在達蘭埠生產的金針,一公斤單價已從五年前的二百多元,暴漲到六五○元,
張英妹說,原住民青年多離開部落,到外面尋求就業機會,達蘭埠部落的有機農業已做出口碑,已讓不少年輕人願意留下來打拼,工班的成員陸續增加。她也說,二年前,黑暗部落的族人已決定不牽電,希望保留部落的原始風貌,如今達蘭埠的農業有了國際認證加持,未來將發展原始部落生態觀光,展現原民的獨特文化。
◆ 有機農園 校園扎根
自由時報 2008-12-19
老師帶頭當農夫
〔記者楊美紅/新化報導〕新化高中校園闢有機農園,生物老師邱仁興帶領學生開闢不噴灑農藥、實施生物防制法的菜園,園內種植絲瓜、牛蕃茄,希望將有機概念推廣到校園內,引發學生愛護地球,珍惜大地的理念。
任教高中20多年的邱仁興,自小生長在屏東農村,童年回憶裡,總是和同學在田間抓青蛙,在河畔撈魚蝦,當時,田間沒有大量農藥,河川也沒被污染,經常衣服一脫,就到池塘裡戲水。
眼看農藥使用越來越氾濫,邱仁興相當憂心,希望將有機概念引入校園,在去年選定司令台後方雜草叢生的荒地,拿著鋤頭整地,當起校園農夫,並成立花藝研究社,帶領20多位社團學生,開闢有機菜園。
邱仁興表示,高中生經常沈迷在電腦中,忘了外在世界的寬闊,為了導引學生體驗農藝之美,他利用廢棄的門窗、童軍繩、拖把把手等,搭建絲瓜菜棚,今年冬天試種,陸續結出絲瓜,學生感受到大地資源無窮,對有機農業也慢慢產生興趣。
「希望學生能玩出興趣!」邱仁興說,在升學取向的高中內,要培養學生對園藝的認識,若能透過菜園實作,效果更佳,他希望學生在澆水、套袋過程中,體驗農業純樸生活,將有機農業概念往下紮根,在校園內萌芽。
◆ 兩千億護農 基金再加碼
【聯合報╱記者尚毅夫/台北報導】 2008.12.19
馬總統愛台十二項建設中的「農村改建」已邁進一大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明訂設置農村再生基金二千億元,逐年編列二百億元投入農村再生。
行政院版本原設基金一千五百億元,朝野立委聯手提案加碼到二千億元。
基金用途規定,用於辦理農村再生的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個別宅院整建、產業活化、文化保存及活用、生態保育支出;辦理整合型農地規劃;補助具歷史文化價值或特色建築物維護和修繕等。
※ 許多政策隨便都是幾千億,負債 13.8 兆台幣的政府錢從哪裡來?
◆ 綠委反農村再生條例 籲撤案重新檢討
中央社 2008-12-18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18日電)民進黨籍立委林淑芬今天與248農學市集負責人楊儒門、學者等人召開記者會指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是滅農的法案,國民黨應立即撤回法案重新檢討,留給農民一條活路。
林淑芬表示,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初審通過行政院、國民黨團所提「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此案將交付朝野協商,雖然應在野黨要求,協商前得先辦公聽會,但議事程序已進行一大半,此法若完成三讀,農民的農地將被迫整合、重劃、徵收,這是欺負小農與貧農的法案。
政大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指出,此條例若修法通過,將造成「農村再生沒農民、農村再生沒農地、農村再生沒產權」三大隱憂;這是為都市人活絡房地產而設計的條例,未來很多農地將轉變成建築用地,台灣糧食自給率將下降;地方上有政經實力者只要看上土地,圈地、報請農委會同意後,就可以徵收,這種剝奪私人財產權的手段,真的很恐怖。
作家吳音寧表示,她身為農家子弟,這部法案簡直是滅農法案,她家有一塊農地現在種樹木稻米,一旦被劃進再生區內,政府可以把農地變成建地、公共設施或綠美化用地,農民無權表達異議、無法拒絕被再生;條例草案甚至規定被整合的農地所有人,要支付「開發費用」,如果農民用土地「折價抵付」不夠,還必須繳納現金。
台大生傳系博士候選人蔡培慧指出,總統馬英九下鄉Long Stay時說感受到農村的純樸,為何現在拿此條例回報農民?台南市社區大學校長林朝成質疑,「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所言的「富麗新農村」是指「農村要『種』一棟棟豪華富麗新農舍」。
楊儒門質疑,農村需要的是過度的建設嗎?現在有愈來愈多年輕人想返回農村發展,政府不應該用行政手段或法律迫害農村。
從黃金米將量產到台糖狠虧7億
* 非基因改造 黃金米將量產
* 布農TOYOKA葡萄 無毒附認證
* 1年開工4個月 台糖狠虧7億
* 煙囪還在冒煙... 台糖撐起多少家庭
* 擔心滅農》農村再生條例 綠委將另提案
◆ 非基因改造 黃金米將量產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太保報導】 2008.12.21
「吃過黃金米嗎?」農委會嘉義農試所與太保市農會,歷經8年合作研究,育成具夜盲症保健效果,米粒外觀呈金黃色新稻作,取名台農76號「黃金米」,最近取得智慧財產授權,農會將在下個月一期作與農民契作生產,預計明年7月上市,提供新選擇。
農試所研究員、台大農藝博士吳永培說,世界上有黃金米的菲律賓、瑞士,都是基因改造品種,台灣品種是唯一非基因改造。
農試所在民國88年以台農67號蓬萊米為主,利用疊氮化鈉固態化學物質誘變,再由數千個後代中選育得到品系,經歷8年研究,太保農會去年一期作試種4分地成功,取名台農76號黃金米。
「黃金米培育與其他稻作相同,但每分地產量900公斤,較其他稻作少約100公斤」農會理事官水楯說,農會以每公斤27元收購,比公糧增加4元。
農委會前天同意以台農76號新品系問世;農會申辦「黃金米」商標權,明年與農民契作4公頃,收成的小包裝米,將在農會、有機商店銷售。
吳永培指出,黃金米食味優良,採用味度計,測定煮熟白飯的保水膜、光澤,測定「味度值」68,較一般稻作平均值56至60,高出許多,黃金米成份發現含β、α型胡蘿蔔素,新葉黃素、葉黃素、玉米黃質等5種胡蘿素,具不同程度抗氧化能力,有助身體對抗細胞老化,清除自由基;增加天然β胡蘿蔔素攝取,有利眼睛夜盲症預防保養。
◆ 布農TOYOKA葡萄 無毒附認證
【廖志晃/南投報導】 2008-12-21 中國時報
南投縣信義鄉豐丘部落葡萄產銷班農民,自創「布農TOYOKA」品牌,栽培無毒、附生產履歷認證葡萄,產銷班長全所福自許為「生命的果實」;布農族人的堅持,獲得企業肯定,提供一百萬元贊助基金,且所有員工三千人都擔任行銷大使。
「布農TOYOKA葡萄,是在震災、風災中,結出的生命果實!」信義鄉葡萄第六產銷班長全所福表示,近年來,豐丘部落歷經賀伯風災、百年大震及桃芝颱風危害,今年更遭逢豐丘明隧道口大崩塌的威脅,但農民不畏勞苦,栽培優質葡萄。
產銷班生產的葡萄,通過無毒檢驗、內附生產履歷認證,並提供消費者申請下載無毒檢驗報告副本圖檔。全所福強調,他們希望藉此新型態的農業經營方式,為消費者生產安全優質、甜度達廿度的葡萄;讓流落他鄉的原住民青年看到原鄉的未來,回部落共同打拚。
「布農TOYOKA葡萄」品牌創立,也吸引企業的注目,永達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吳文永,主動提供一百萬元贊助金,協助持續推動無毒農產品檢驗,並開發一萬個在外箱印製生產履歷條碼的線箱禮盒,維繫「布農TOYOKA葡萄」品牌價值。未來,該公司所有員工都要一起擔任行銷大使,向消費者推薦「有憑有據」的「布農TOYOKA葡萄」。
◆ 1年開工4個月 台糖狠虧7億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謝進盛/連線報導】 2008.12.21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這是日治時期蔗農遭剝削的感歎。如今台灣糖業沒落,台糖糖廠做一公斤賠一公斤,僅存的兩座糖廠配合甘蔗採收,本月初開工製糖,每天虧損六百多萬元,到明年三月底預計要虧七億多元,「燒錢」速度驚人。
台糖虎尾及善化廠主要生產二砂糖,每公斤成本廿八元,但市價只賣十四元,今年虎尾、善化廠分生產三萬、兩萬五千七百一十噸,帳面損失近七億八千萬元。有蔗農消遣台糖說:「過去是蔗農做憨仔,現在換台糖了,風水輪流轉。」
善化糖廠副廠長陸永中說,本月二日開工到三月底,有一百十九天生產,每天開門就得先虧三○二萬元,產一公斤,虧一公斤;不過糖廠雖虧損,但不可抹殺糖廠對當地經濟、文化等邊際效益。
「台糖負有社會、經濟、土地使用等責任,即便虧損也得做,不然再憨的人,怎會做虧本生意?」虎尾糖廠開工一天也要虧三百五十二萬元,經理許金太表示,台糖走過百年,背負難免沈重,不過目前景氣差,老產業反而是根,「這是扭轉台灣糖業的最好時機」。
台灣一年糖的需求量約五十五萬公噸,台灣自產近六萬公噸,其餘多數從泰國進口。
糖廠有無轉虧為盈、恢復昔日風光的機會?許金太說,只要增加製糖量,成本自然降低,更重要的是製糖可改善農業環境,對全球減碳更有幫助。
陸永中表示,台糖近年不斷關廠,全台僅剩善化、虎尾兩座,就算以後僅保留一座,因運輸動線拉長未必划算,現階段「瘦身瘦到骨了」。
「最重要的關鍵是政策!」陸永中認為,若撇開成本因素,從穩定民生物價來看,台糖仍有一定的功能,況且還有依存的周邊相關產業,「除非台灣要完全放棄這項百年產業,否則未來台灣仍需自己製糖。」
台糖台南區處公關秘書林振明說,糖廠持續運轉,代表製糖仍是「活的產業」,若糖香不再,得失之間,不宜單獨從成本來衡量。
※ 糖是戰略性物資,不能輕易放棄。
◆ 煙囪還在冒煙... 台糖撐起多少家庭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蔡維斌/連線報導】 2008.12.21
「一年開工才四個月,台糖員工平時吃閒米?」雲林縣虎尾糖廠經理許金太說,這是誤解,其實工人們平常忙著維修機械、鐵路,開工期間全天工作,不算加班,「挺累人的!」
「混一口飯吃啦!」六十八歲鄭朝旺在善化廠當搬運工卅多年,看著糖廠煙囪在冒煙,忍不住嘆口氣說:「還好糖廠還在!」
鄭朝旺說,從年輕到白髮,經歷糖廠興衰,早年在糖廠即使是搬運工,「也是走路有風」。和鄭朝旺「麻吉」的同事溫蒼枝直言,糖廠還撐著,背後不知道養活了多少家庭,雖然搬糖包很辛苦,「但我很滿足」。
「一天一千元,回家後全身發癢,為了賺錢,只好硬操囉... 」在台南縣善化鎮六分寮甘蔗園忙著採收的契約工「阿助」邊砍邊說:「要認命啦!」
阿助說,製糖期打零工,一天賺一千元,工錢雖不高,但鄉下工作難找,只能「加減賺」。和阿助一起採甘蔗的婦人「美玉」說,南科不少高科技員工休無薪假,幸虧有這座糖廠,她還可以賺點錢貼補家用,「賺一天算一天,卡實在。」
「政府不重視糖業!」七十一歲蔗農胡聰賓感慨說,他種兩公頃甘蔗,多年來政府保價收購維持每公噸糖一萬七千八百四十八元的「死豬價」,另方面又大力補助農田休耕,讓人感覺政府就是要放棄糖業,根本是本末倒置。
虎尾早年以糖業立鎮,老員工回憶,早年光是工人就有好幾千人,開工時場面浩大,但近年來糖業不斷走下坡,工人只剩幾百人。
即使蔗農抱怨價格太低,許金太還是不忘鼓勵農民要多種甘蔗,他強調甘蔗很好管理,收購價格也比休耕補助好得多。
◆ 擔心滅農》農村再生條例 綠委將另提案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台北報導】 2008.12.21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周初審通過「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但民進黨質疑該草案恐剝奪農民權益、方便財團炒地皮,將提出黨版對案。
民進黨執政時曾提出「農村改建條例草案」,但未通過;馬總統在競選時將農村再生列為「愛台十二項建設」之一,他當選後,行政院即向立法院提出「農村改建條例草案」,名稱改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
該案在經濟委員會討論時,民進黨立委擔心被抹黑成「反對農村發展」,不敢強力反對;行政院版本原設基金一千五百億元,也被加碼到兩千億元,逐年編列兩百億投入農村再生。
該案雖已通過初審,但在「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等關心農業人士發出反對聲浪之後,民進黨也擔心可能剝奪農民自由處分財產權,甚至架空現有法律、方便財團炒地皮,因此將緊急擬出黨版草案。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表示,政院版最大爭議之一即「整合型農地」規定,農民的土地若經核定為整合型農地,只要經選定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五分之三以上、且其占有土地面積三分之二之同意,其餘地主僅能選擇被徵收或價購,未來恐將形成農民被迫離家的「滅農」情況。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立院民進黨團質疑「農村再生條例」是方便財團炒地皮的「滅農法案」,農委會表示,本法制訂目的為促進農村的活化再生,解決現有農村土地產權及利用。對各界的批評,會加強說明。
※ 看看以後農地面積是不是愈來愈小。
農村再生為了誰
【賴宗裕、徐世榮、顏愛靜】 2008-12-22 中國時報
以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為目標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正在立法院審議;朝野不分黨派將農村再生基金加碼至二千億,意欲照顧四千個農村及六十萬農戶。吾人不禁要問,實際需求何在?台灣有八○%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過去十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都市再生),已完成的個案不過數十個,如何在未來十年進行四千個農村建設?這真是農民的需求,還是政治的需求?財團派系的需求?會不會又是一個錯誤的政策,最後無力執行,浪費民脂民膏?
吾人不禁再問,農村再生為誰再生?真是要照顧六十萬農戶嗎?日前在一個會議場合,聽到農委會官員這樣說:「原先農村再生的立法意旨是照顧四千個鄉村社區和六十萬農戶,但是現況中農村居住者並非全是農民,若只針對那六十萬農戶補助,也會引起爭議。因此農村再生條例不是針對農民來補助,而是針對農村的整體改善和活化。只要有意願都可以來做,譬如說其實農民不會寫計畫書,但若是由退休學者、有教育水準的人力等在地農村居民主導才會成功。因此在真正實行農村再生活動時,大部分的農民是配合的,真正主導的是知識水準較高的人,因此不會是以農民為主。」
若是如此,原來農村再生條例不是為了農民,也不是為了振興農業發展,而是要農民來配合開發,所以照顧六十萬農戶或許是用來爭取預算的政治語言,而真正受到補助與照顧的恐怕是具有整合能力的建商財團與地方派系?
再者,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卅一條規定,農村社區內的窳陋地區得要求土地所有權人或建築物所有權人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得逕為實施環境綠美化、建築物之維護或修繕,其所需費用由土地所有權人或建築物所有權人負擔。這樣強勢的規定,殊不知有些農戶農民經濟困頓無力改善,只能窩在窳陋的房舍,卻被視為妨礙農村景觀的份子,被要求限期改善。這種高傲無情的立法心態,令人難以苟同。
據聞農委會在立法未通過前,已選定地區試辦,換言之,沒有條例亦可辦理。事實上,現行農業發展條例、農地重劃條例及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等已有相似之精神與作法,足以達到相同之目的。如今制定農村再生條例,以建設富麗新農村之名,編列二千億經費的動機就令人不解。
若依目前條例草案內容實施農村再生後,變更農地以擴大可建築用地,其可開發或受影響之農地規模恐將超過十萬公頃,約占現存特定農業區與一般農業區總面積的二○到二五%,農村將水泥化,有些農民被迫離農,糧食安全不保,對農地資源保護及農業生產環境的維持傷害極大。農政單位主張的三農政策:農地、農業、農民,恐遭自行摧毀。
我們一向支持政府照顧農民的政策立法,令人遺憾的是,不談農地保護與農業發展的農村再生條例不是為農民而設計;不知為誰再生、為何再生的農村再生條例形同「農村開發條例」,我們極度擔心實施之後,農民不見了,農地沒了,農業也恐將「往生」。真不知這個條例花掉二千億之後,要為台灣的未來留下什麼?政策的制訂者與立委諸公們,在立法通過前,請給我們答案!
(三位作者皆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擺脫三農一體迷思 釐清真實的農民與農村
* 擺脫三農一體迷思
* 農委會:農村再生條例 由農民主導
* 農民需求為核心 不放任開發
* 釐清真實的農民與農村
◆ 擺脫三農一體迷思
【聯合報╱彭作奎/中州技術學院校長、農委會前主委(彰縣員林)】 2008.12.23
最近在立法院審議農委會所提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發學術界及若干民代抨擊。農委會希望透過設置基金,來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但地政學者則認為,此條例將產生「去農民、去農地、去農業、去農村」的嚴重後果。
會造成此種指責與誤會,有很大的原因是農委會扮演的角色太多元,造成該會許多政策相互矛盾所致。
傳統上,大家都很習慣的把農業範圍涵蓋了「農業、農民、農村」,屬於生產、生活與生態等領域的「三生」產業,因此農委會也理所當然的提出兼顧農業、農民與農村問題的「三農」政策。看似多元豐富,但彼此卻相互矛盾,甚至球員兼裁判。蓋農業是一種生產產業,它追求效率;農民生活與所得是福利問題,係追求公平;農村建設是基層與環境政策問題,追求生態平衡、減少開發為手段。
過去在農地農有,農地農用的時代裡,農委會制定三農政策是相輔相成的。但自「農發條例」大幅放寬農地分割限制,及耕地可興建農舍條件以來,「新進農民」的身分不再是自耕農,「農村」更非農民所獨有,在沒有配套措施下,造成農地凌亂分割;社會權貴購買便宜農地蓋別墅,造成農民人數不減反增;更使農地受到汙染,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造成農地政策與生產、生活與生態的目標相牴觸。
「農村再生條例」要有效執行,首先要將農地分割與興建農宅問題解決,目前每零點二五公頃的農地可新建農舍的政策必須廢止或凍結,否則此條例將會因與農地政策目標互相矛盾而抵銷,農業將加速式微,成為退休人員置產養老的產業,農地將由「生產工具」變為有錢人的「消費商品」,而再生的富麗農村將成有錢人的度假別墅區。
其次要妥善解決「農民津貼」問題。老農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奠基工程貢獻良多,政府要妥善照顧。至於年輕與新進的農民,不宜再有特別的待遇。否則政府編列龐大的預算去補貼住在豪華農宅內的退休公教人員與富商,不符公平正義原則。
因此,未來新設「農業部」宜單純負責農漁牧業產銷政策與生產環境改善,動植物防疫,及提高產業競爭力的等措施為重心;至於其他有關「二農」的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農村規劃與建設,農民福利與基層建設等宜責成相關各部會主政,讓台灣農業達到效率、健康、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發展方針。
◆ 農委會:農村再生條例 由農民主導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2.22
為照顧農民重建農村風貌,農委會提出「農村再生條例」法案,上周已在立院初審通過。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今天強調,整部法令是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由政府協助農民突破窒礙法令和經濟困境,且秉持「由下而上」的精神,由農民自發自主重建農村;同時更能照顧弱勢農民,重建美麗家園,拾回農民和農村的尊榮。
「農村再生條例」是馬英九總統上任前提出的愛台十二項建設之一,也被視為台灣農村重建和活化再生的重大法案。陳武雄指出,這部法案的第一個精神就是以現有農村社區為核心。也就是由農村的核心聚落向外適度擴散出生活體驗、自然田園等區域,建構出完整且富各種機能的新農村社區。但此一擴散絕非無限制的任意擴散,而是透過整合規畫,由政府協助農村打造全新風貌。
其次,陳武雄表示,農村再生條例的另一精神是「由下而上」,絕非「由上而下」。也就是由農民主導,由農村社區的在地組織或團體(如農會、社區發展協會等)提出整體建設和活化再生計畫,經縣市政府審查核定後,再由中央主管機關補助社區進行整體環境整建、公共設施、個別宅院整建和產業活化等建設。
他強調,正因為是「由下而上」,以農民的意見核心,所以「農村再生條例」的立法全考慮農民的需求和立場,農委會和縣市政府即使採取相關配套措施,也一定會考量農民意見。
農村再生條例的第三項精神,則是突破長期以來窒礙難行的法令。陳武雄說,多年來許多農村受限於土地或建築法令,或因缺乏經費,無法改建重整,以致破敗老舊;而農村再生條例不但重新整合、改善現有的農地相關法令,讓農民可以突破法令限制重建農村,這一法案更授權政府編列1500億元的農村再生基金 (立院上周初審提高為2000億元),協助農民重建農村。
他更指出,有了上千億的再生基金,農村再生條例中,更明定中央和地政府協助農民整建宅院、公共設施、文化保存和產業活化,讓原本弱勢貧困的可以有經費重建美麗家園,更能引導原本外出到都會區的農村子弟,可以重拾尊嚴,樂於返鄉,向外界介紹自己的美麗家鄉。
◆ 農民需求為核心 不放任開發
【聯合晚報╱記者邵如/台北報導】 2008.12.22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授權地方政府擴大鄉村社區的權限,得以區段徵收、土地重劃、土地交換等方式辦理鄉村建設,引發部分人士質疑可能成為建商和地方人士變更農地的手段,任意開發。但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強調,農村再生條例的設計絕對嚴謹,而且把關從嚴、以農民需求為核心,更嚴禁危害農業的開發行為進入,絕不會放任政府隨便徵收。
農委會表示,農村再生條例是攸關農村活化重建的重大法案,最快立院本會期即可三讀通過實施,未來將有60萬農戶、4000個農村受惠。
這項法案第25條雖賦予政府擴大鄉村社區的權限,讓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可辦理區段徵收、土地重劃或協議價購,以擴大鄉村社區。但陳武雄說,農村再生條例的精神是「由下而上」、「以農村社區為核心」,也就是農民的意見為優先考量,以農村社區需要的建設為主體,不會容許建商介入,浮濫徵收和變更農地。
而且這一條文在立院經濟委員會初審時被保留,農委會也認為,可以廣納各方意見,再適度修正條文內容以求嚴謹,務必讓未來立法實施後,杜絕建商和財團。
另外,草案第31條規定「農村社區的窳陋地區得要求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人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地方政府得逕為實施環境綠美化、建物維護或修繕...,但所需費用由土地或建物所有權人負擔」,也引起外界擔心可能造成農民的負擔。陳武雄說,此一條文在立法院可以再討論修正,農委會一定會審慎評估各方意見,以免立法後反成農民負擔。
※ 先進行一次全國農地普查,將資料存檔作證,順便解決一些失業問題。
◆ 釐清真實的農民與農村
【向家弘】2008-12-23 中國時報
台灣農村的沒落狀況存在已久,除了天災人禍或還能引起社會些許關注,救濟式的注入微薄的資源外,真正的結構性問題向來缺乏更有遠見的行動方案因應。近來,「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送立院審查後,能夠引起多方關切,雖然與一千五百億的農村再生基金規模絕對相關,但如因而有更多的深化討論,對農村發展都是正向的意義。
目前看來,支持意見多基於照顧農村/農民的立場(也是政治正確),贊成更多的資源及建設投入,甚至加碼至兩千億。而批判或反對的意見則如昨日在時論廣場發表文章的政大教授們的觀點,擔憂一個由建商及地方政治派系所主導的圈地運動,再次「去農民、去農地、去農業、去農村」。
衡諸正反意見,事實上都預設了一個弱勢農村的存在,不同的只是建設與保護的差別。這個差別所引發的論戰由來已久,不過弔詭的是,不論哪種主張,似乎都無助於扭轉台灣農村逐步趨向頹敝的方向。
關鍵在於我們是如何理解及想像農民與農村的,是一群被知識分子類型化的無知老農,由財團與既得利益者宰制的弱勢社群?是為農業生產而保留的生產工具,為糧食安全服務的生產基地?是都市人的後花園以及關於田園生活的種種浪漫想像?不能說這些不是事實,但有限,這種侷限性的理解,形構成一種由知識分子所生產的符號系統與邊界,將農村框架其中,造成另一種無形的圈地運動;不論建設或保護,都由外力所詮釋與決定,農村的主體因而益形模糊,只剩符號邊界之外的部分事實理解,而看不見其中的真實。
現今的農村有各種人居住其中,從事各種行業,而非僵固想像中的只有農業、農地與農夫(即便是農夫,也有不同年齡層,具有多元的在地與專業知識),它有不同的社會文化及政治經濟的發展脈絡,它有其不同需求與生活節奏。農村,是一個以人為主的生活場域,不是一個以生產為主的工具性「他者」。
從邊界之外來解讀「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很容易基於預設農民弱勢的觀點來批判外的入侵或剝削,但如果脈絡性的理解十多年來在許許多多農村所進行的社區營造及培力工作,或許可以認知到在農村走向衰化之際,農村居民透過學習及集體行動改變現況的內在力量,是既強大且充滿各種未來可能性的。
因此,關於「農村再生條例」部分疑慮,例如窳陋地區或再生區畫定的操作等可以有更周詳的配套措施,但莫忽略了整部法案強調的是由下而上的社區居民參與以及農村在地特質的多向度發展。它看見了農村內在的力量與可能性,提供社區居民自主發展的契機與空間,這是過去農村政策中一直缺乏的視野與高度。筆者呼籲,討論與關注應理性聚焦於它的整體意義與操作配套,而非對於條文的既有偏見。(作者為社區工作者)
農村再生 二千億的誘惑
【蔡培慧、吳音寧】 2008-12-24 中國時報
「真實」的農村,到底是什麼?要「再生」成什麼模樣?專業農人、到工廠打工的兼職農人、出門在外的農家子弟、以及住在農村,而到農會或其他機關上班的職員、還有進入農村進行社造的工作者,想必都有不盡相同的認知與「想像」。但重點不在這裡,重點在於行政院目前提出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用兩千億基金的甜頭,以及「由下而上」的宣示,夾帶、掩飾草案中最大的重點,那就是,行政機關得以「由上而下」,對公私有土地進行強制徵收、重劃、變更使用。
確實初看草案的第二章,可以看見「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應予整合,並互推其中依法立案之單一組織或團體為代表……共同擬訂農村再生計畫,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核定」等,好似為由下而上提計畫,提供了一條管道。但這條管道,放到現實脈絡來看,可能也只是立法者的「想像」。
首先,備受質疑的是,所謂的「在地組織及團體」,到底所指為何?草案中並沒有「合法立案」以外的其他規範,不過,昨日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說了,「當地農會或社區發展協會」,都可以算是。
試問,依現實脈絡來看,若農會與社區發展協會,要爭「唯一」─因為只有唯一的「代表」,才能提計畫─會是具備地方勢力的農會,「整合」各個協會,還是NGO團體有可能要農會聽令?更何況再生計畫中,依規定,可將農漁會的土地,納入規畫、變更的範圍內,那是有土地的農會,整合沒土地、也沒土地變更經驗的NGO團體,還是社造團體可以規畫農會的土地?
不說在地組織的整合,難上加難,甚至因有暴利可圖,極可能造成社區內派系爭奪、黑道操控等問題,就說真的整合出一個「代表」好了,送請主管機關核定,難保主管機關對哪塊地要怎麼畫、怎麼變更,會沒意見。這樣的「由下而上」,真有草根社造介入的空間嗎?
更大的問題在於,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的第三章,為「由上而下」的土地開發,大開方便之門。縣市政府可任意提出再生發展區計畫、整合型農地整備計畫,不需要徵詢在地組織或人民的意見。事涉農村社區及周邊(沒有界線規範)的土地如何開發、以及土地徵收重分配等,攸關人民財產權事宜,但草案中俱以「由中央主管機關另定之」等模糊字眼帶過,試圖以行政命令,擴大農委會的權力,這是明顯的行政擴權。
至於土地開發的內容,除了農地外,更以「範圍內公有土地,一律參加」強制納入公有地。以過往台灣土地開發經驗不難想像,勢將出現小面積私有地,圈住大面積公有地,進行變更的荒謬。
況且,農村再生條例並未確保預算的實施對象,縣政府可主動提出的「整合型農地整備」,才是此法案的要角。所謂「由下而上」的提計畫,難保不會只成為包裹毒藥的糖衣。
農村社區內部階級分化,是一個市場經濟商品化農業的歷史過程。正是一代一代奮起的農民,使台灣農村在不友善的政經結構中,仍能保持著活力。一部惡法,包裹著不切實際的糖衣,若草率通過,付諸施行,將是專業農民、兼業農民、住在農村的職員、離鄉的農家子弟、以及草根的社造者等,大家共同來承擔惡果啊。(蔡培慧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與發展學系博士候選人,吳音寧為作家;二人皆為農家子弟)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農村再生 不是郊區化!
【聯合報╱賀陳旦/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2008.12.31
報載立法院已完成「農村再生條例」一讀,有政府二千億加持在這個法案上,眾人期待,想必會列入優先立法,說不定新曆年後就通過實施。然而,這個大紅包究竟是啟動繁榮的(槓桿)支點,還是毒倒農民毒藥的糖衣呢?
整個卅五條文字,雖冠農村之名,其實為的是農地,且重點不在「農業」用地,而是農地非農化之後的利用。準確一點說,這是一套「鄉」村土地開發法,而不是農村重生法。
就事實而言,七十萬農戶多數人的收入,泰半已經仰賴非農業來源。台灣糧食整體自足率又已低於百分之卅二(還在繼續衰退中)。要指望農業來救農村和農民是有點遙遠,農民擁有的土地就成了唯一希望。不過,把太多注意力,包括二千億紅包,都放在建設開發,而沒有明確且更激勵的農業本業政策,土地必然被導向非農業而不是固農、護農。農村不只是鄉村,而變成都市的郊區了。
以台灣土地面積和農業經濟規模而言,適度的整合耕種土地,整合小農能量,整合產和銷的通路,恐怕是必然要走的路。但是這些整合,應當是繞著叫作「農業」的核心來規劃,而不是以「風貌」為中心來思考。
荷蘭人用垂直式的工廠生產花卉,打敗台灣蘭花王國。紐西蘭的奇異果經年行銷全球,沒聽說價賤要整批倒進河裡的。協助各該國農業稱雄世界的研發和產銷高檔人力、資金,不是偶然的,不是碰運氣的。我們羨慕先進國家農村富麗,他們也不是只靠鄉村土地變成「社區」以後,前述人財組合就自然而然依附在農業,提高產值兼具高雅外觀,配置在住家旁邊而造就樂利景致。
公共環境改善當然可以提高鄉村可居性,然而農業產銷的提振,才是農村的根,不可或忘!太強調前者,本末倒置,又重金惑人耳目,務本的事反而乏人耕耘。為今之計,應減少誘惑,把再生基金重新分配,發到地方上建設的錢數減少(例如改為廿億),並規劃試辦區,逐漸推行全國。同時把更多經費挪往改善產銷,培訓人才。「農村立於農本,農地立於農先」才是本末正道,才是真正農村再生。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柳丁仍滯銷 蔬菜擬耕鋤 菜土菜金 暴殄天物?
* 20斤100元 柳丁還是滯銷
* 馬總統 8萬元認養柳丁園
* 教教農民種點別的吧!
* 柳丁「剩」產 廢園補助提高
* 耕鋤不划算 菜農上街叫賣
* 耕鋤包心菜 柳丁做堆肥 被批!
* 挖土春耕送辦 聞聲救農民苦
◆ 20斤100元 柳丁還是滯銷
【聯合報╱記者張家樂/南投報導】 2009.01.03
「柳丁20斤100元」。南投縣中寮鄉的果農洪俊龍昨天載著整車柳丁,到南投市叫賣,即使他用力喊出「買百元、再送5斤」,仍乏人問津。果農洪俊龍說,今年盤商都不上山來買柳丁,他的果園還有7萬斤柳丁,不知該怎麼辦。
洪俊龍說,中寮鄉農會以往收購柳丁,製成柳丁汁。雖然1斤僅4、5元,但因收購量大,大片果園的柳丁成熟後,能有一個固定的產銷通路,讓果農不必擔心,幾萬斤的柳丁要怎麼賣。
中寮鄉農會指出,進口水果的種類很多,消費者輪流購買各種水果,是這波柳丁滯銷的主因。最近幾個星期,南投縣各鄉鎮市輪流舉辦「柳丁節」活動,雖然吸引外地遊客前來,但採購的數量有限,對促銷柳丁的幫助有限。
洪俊龍昨天在寒風中叫賣一上午,只賣出500多元。他說,柳丁賣不出去,果園裡約7萬斤的柳丁,採或不採都很為難。
去年有盤商收購柳丁貯藏,卻因堆積太多柳丁,後來賣不掉而虧錢,因此今年上商採購的盤商少了很多。
◆ 馬總統 8萬元認養柳丁園
【聯合報╱記者王良新、蔡維斌/雲林縣報導】 2009.01.03
「農業絕非走向黃昏,而是黎明的開始。」總統馬英九昨天到雲林縣認養柳丁園,並正式啟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他說,政府要改變農村結構,大面積、機械化才是台灣農業的未來;他要老農放心,有政府保障,田地租出去不怕收不回來。
馬英九昨天在古坑鄉,花八萬元向果農葉宗雄認養一分地柳丁園;他說,園內生產的四千公斤柳丁,將捐給雲林公益與社福團體。
「好吃的柳丁、雲林柳丁讚、來喔、來喔!」馬英九與立委張碩文、縣議長蘇金煌等人認真地採柳丁,拿起麥克風吆喝叫賣,引來一陣笑聲。他也推銷果農,把八萬元交給葉宗雄後,他要葉說句話,「說不定明天會比『海角七號』的茂伯還出名」。
馬英九說,他觀賞明華園「八仙過海」歌仔戲,兩人對決時竟有一人喊出「you,come here」,如果著名的「蝴蝶夫人」歌劇男女主角見面時,也來一杯柳丁汁,這種結合文化、戲劇的方式,或許也是行銷柳丁的好創意。
設在雲林縣的台灣牧草生產合作社,號召數十名年輕農民組成農耕機隊,承租兩百公頃農地栽植青割玉米(青割玉米調製青貯飼料品質極佳,有「芻料之王」之稱),執行馬英九去年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馬英九昨天與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宣示此新農業政策上路。
合作社理事主席劉國雄說,配合新政策,合作社預計年增產兩萬噸青割玉米,取代目前八千噸進口乾草,減少一億元以上外匯支出,酪農平均一年可省下八萬元飼料成本。
馬英九保證維持農保及低率貸款,還會投注一千五百億元推動農漁村再生計畫,徹底改造農漁村風貌與結構;小地主大佃農可透過政府補助租金,讓缺乏資本的年輕農民順利租到農地,農地由年輕人接棒,提高產值,政府對老農及年輕農民都照顧到了。
◆ 教教農民種點別的吧!
【聯合晚報╱記者鍾延威/特稿】 2009.01.02
才說完要聞聲救苦,馬英九總統今天一早便趕到雲林去救柳丁,認養了一分地的柳丁園。總統能劍及履及,當然對公務員有示範作用。但雲林柳丁的問題,不在沒人買,而是怎麼買也買不完,種太多了嘛。總統示範錯誤,反而鼓勵農民多種柳丁,下次要救苦,請先做個功課。
雲林柳丁滯銷是老問題,今年有大三通的利多誘因,加上農民習於依賴政府解決問題,生產過剩問題更嚴重,產地價崩盤,農民無不苦張臉,打算過完元旦四天連假的元月5日,發動至少10輛遊覽車到台北抗議。
總統今天到雲林看果農,表示他知道了農民的困境;但搞認養、表演吃柳丁,大小官員人手一「丁」排排站,只證明他沒弄懂問題出在哪裡,光會治標罷了。要治標,縣府、民間早在做了,全縣8萬國中小學童午餐喝柳丁汁;縣府發起全民吃柳丁運動、發動企業認養;開拓全國七大通路、120個銷售據點直銷;中國也買了1000公噸....但柳丁還是太多了,多到果賤傷農,多到民怨累積,多到總統出馬卻做出錯誤示範。
其實,雲林農民除了柳丁,還可以種別的東西,該種什麼、怎麼種、怎麼銷,是政府的責任;現在柳丁園太多,產能差的就該淘汱,廢園補助要提高到什麼程度,農民才會樂於廢園,也是政府的責任。政府還在玩吃柳丁、採柳丁戲碼,除了自娛娛人,解決了什麼問題?
※ 一下香蕉、一下白菜、一下又柳丁,農業主管機關不是已在輔導農民不要搶種某些作物嗎?為什麼最近幾年產銷失衡的情況一再發生?政黨輪替後也沒有改善?
*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
http://www.afa.gov.tw/index.asp
◆ 柳丁「剩」產 廢園補助提高
【聯合報╱記者王良新/雲林報導】 2009.01.03
柳丁大量生產,年年面臨滯銷價低難題。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昨天表示,收購與促銷都是短期的,廢園與轉作才是釜底抽薪。農委會持續推動廢園與轉作,希望兩年內減少1200公頃,只要產量減少、品質提高,柳丁價格自然好。
陳武雄昨天上午陪總統馬英九南下雲林縣古坑鄉關心柳丁產銷情形。他說,農委會推動廢園措施,去年減少260公頃柳丁園,但去年產量增加百分之9、1700公噸,還是生產過剩。
他表示,農委會去年收購加工果、有機肥果;要求企業認養與促銷等多種管道,處理了2萬2000公噸柳丁,今年年初預定再消化1萬2000公噸。
陳武雄認為,為鼓勵果農廢園,每公頃補助將由目前15萬元,提高到20萬元。轉作也提供補助,轉作造林補助是一公頃12萬元,比休耕還划算。
他強調,產量減少、品質好,柳丁價格就會好。例如,銷往大陸的1200公噸柳丁,因品質很好,大陸民眾都說讚。
馬總統並與果農座談,聽取心聲。75歲果農葉清爐說,進口水果1斤100多元,大家搶著買,好吃柳丁一斤3塊錢,卻沒人要,真是「豈有此理」,要求農委會徹底辦理轉作;也有果農反映肥料、農藥降價及收購次級果不應限時等問題。馬總統說「我都聽到了」,要求陳武雄全力協助解決。
立委張碩文、前立委張麗善、縣議長蘇金煌、縣農會總幹事林啟滄與縣議員陳瑞雄、謝淑亞、鐘俊興等人,昨天都到場關心。
◆ 耕鋤不划算 菜農上街叫賣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報導】 2009.01.03
「菜土菜金,耕鋤不划算,時機歹,不如到市場叫賣」,嘉雲地區冬季大宗蔬菜結球白菜、高麗菜盛產價跌,縣菜農大嘆「菜賤傷農」,家庭主婦則省菜錢樂開懷。農糧署為穩定菜價,決定5日起在產地啟動結球白菜田間耕鋤做有機肥,每公頃補助7萬元。
「怎麼高麗菜、結球白菜那麼便宜,三顆賣50元,上個月每斤要30以上」,朴子市場人聲鼎沸,家庭主婦發現菜價便宜了,臉露喜色。
菜農涂新發用貨車載高麗菜叫賣,三顆賣50元,每斤不到10元;另一名菜農涂明發拿結球白菜擺地攤販售,也是三顆50元,「菜價直直落,交菜販或政府耕鋤,不敷成本,不如直銷,多少賺點錢」,兩名菜農對菜價暴跌,一臉無奈。
農糧署決定5日至12日,啟動結球白菜耕鋤做有機肥,有意耕鋤農民,即日起向轄內農會或合作社場申請,經縣府、農糧署會勘符合規定即給予補助。
※ 真是暴殄天物,之前還漲到一百多。
◆ 耕鋤包心菜 柳丁做堆肥 被批!
自由時報 2009.01.03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農委會下週起,預計耕鋤五百公噸包心白菜,而柳丁在二十三日前,也要收購九千噸作有機肥。學者與勞工團體直斥「太浪費」,尤其現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很多人沒得吃,農委會應比照美國農業部以「食物券」方式,將盛產的農作發放給失業勞工或中低收入戶。
農委會說,耕鋤包心白菜是因為其中有一旬(十天)的種植面積過高,大約比正常多了一、二十公頃,但也僅此一旬,每公頃補助七萬元。農委會估計,耕鋤五百公噸的包心白菜,以台北市場而言,要五天才能消化得完。至於收購柳丁的次級果作有機肥原訂週三就截止,不過,農委會昨天決定展延至一月二十三日,收購目標也從二千公噸提高到九千公噸,以台北市場一天八十公噸的量,要三點七五個月才能消化完。
學者建議用來資助貧困家庭
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說:「有人沒得吃,現在竟要把過剩的蔬果當肥料,實在不合理。」他建議政府可仿照美國發放「食物券」,一方面可保障弱勢族群生存權、免於飢餓,一方面也解決國產農產品過剩問題,若農委會仍以廢棄或耕鋤處理,實在浪費寶貴資源。
吳明敏解釋,美國為幫助低收入和無收入貧民家庭,實施「食物券計畫」,民眾可憑券購買麵包及穀物類產品、蔬菜及水果、畜產品及魚、乳製品等,每年支出最高達三百億美元,目前每月約一千八百萬人受惠。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秘書長蘇諍說,失業者連三餐溫飽都有問題,這些可以吃的蔬果還要做為有機肥,實在太糟蹋了。政府除解決失業的問題,也應研擬各項救濟方案,其實利用盛產的蔬果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該聯盟就曾多次倡議政府成立「失業者食堂」。
由於失業者散居各地,蘇諍建議農委會應找國軍把這些過剩蔬果送到各縣市政府廣場,發放給中低收入戶或是失業者。
農糧署:運輸成本太高
農委會農糧署主秘許漢卿認為這樣做其實並不划算,因為運輸等成本恐怕都要比菜價還貴。況且農糧署是為了救價格,才耕鋤做為有機肥,如把這些蔬果發放出去,不僅干擾市場機制,且蔬果價格恐怕也無法向上攀升,違背農糧署的初衷。
◆ 挖土春耕送辦 聞聲救農民苦
【聯合報╱劉國信/農﹝彰縣溪州﹞】 2009.01.03
平疇沃野的南彰化平原向來仰賴自濁水溪分流的八堡圳、莿仔埤圳等渠道從事農田灌溉。然而濁水溪因上游多為易風化的高山黏板岩,加上山勢陡峭,水流湍急,常挾帶大量泥沙滾滾而下,含沙量高達千分之八左右,故有濁水溪之稱。
相對的也為當地農民帶來肥沃的黑色沈積土壤,在園藝植栽市場上係價格相當看好的「黑土」,其間少數不肖農民引水入田待其沈澱後轉售圖利,年前並導致數名學童因戲水慘遭溺斃情事,當地警方展開鐵腕取締作為。
惟對大多數善良農民而言,就算不將這些天然淤泥待價而沽,日積月累下來也必將面臨農地逐年增高,甚至高過渠道無從引水灌溉的窘境。近來二期稻作秋收後,瀕臨溪畔的農民紛紛挖土整地以備春耕,卻迭遭地區警方不分青紅皂白依違反土石採取法一一移送法辦,農民欲循正常管道向縣政府主管之農業局、地政局或水資源局申請許可,各單位均異口同聲表示無相關法令可資依循,但只要土方不載運出田地即不違法,這種答覆豈不同「何不吃肉糜」一樣荒謬、公務人員果真都不食人間煙火。
官方既不曾給明確法令依據和肯定答覆,警方又只管取締。眼看節氣將屆,廣大農民心急如焚,切盼縣府官員苦民之苦趕緊秉承馬總統元旦祝詞「聞聲救苦」吧。
成功農會年終7個月 認養柳丁園救不了果農
* 台東成功農會 年終高達7個月
* 柳丁收購調高 果農取消抗爭
* 熱門話題:認養柳丁園 救不了果農
* 盆景達人獨「樹」一幟 熱銷亞洲
◆ 台東成功農會 年終高達7個月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陳紹聖、江健男、李蕙君/連線報導】 2009.01.04
「什麼?農會發七個月年終獎金!」台東縣成功鎮農會近年來業績亮眼,連著兩年年終都是七個月,今年應也可以「保七」,一些上班族得知直說「真想跳槽!」
成功鎮農會拚出一片天,全賴「不務正業」,除本業外多元經營「副業」;農會生鮮超市,包下十四所國中小午餐配菜供應業務,還經營虎皮蛙(田雞)養殖場自產自銷,使得農會收入,在不景氣中一路長紅。
這不是農會單一例子,彰化縣大城鄉農會跨足殯葬業;南投信義鄉農會和電影產業結合推出「馬拉桑」小米酒暴紅;台東縣農會經營日式庭園風的「東遊季度假中心」,都因「不務正業」轉型經營,創造可觀商機。
五、六年前,成功鎮農會得知成功、長濱沿海鄉鎮中小學學生午餐吃得不好,加上東海岸路途遙遠,學生午餐一餐不到卅元,沒有廠商願意承包,總幹事吳全德心想「這些孩子都是農民子弟,別人不做,我們來做」。
在不增加人事成本原則下,利用既有生鮮超市所屬生鮮配置廠,供應成功、長濱兩千兩百多名學生的午餐配菜、水果。
「學校開什麼菜單,農會就跟地方農民配合契作,就地取材減少運費成本」,成功鎮農會說,如此既照顧農民,也嘉惠農民子女;打出好口碑,就連海巡署沿岸駐地各安檢所官兵副食,也委由農會供應。
※ 農會在農村中可以扮演發展的火車頭。
◆ 柳丁收購調高 果農取消抗爭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斗六報導】 2009.01.04
雲林縣長蘇治芬和民進黨雲林縣黨部,原計畫明天動員十輛遊覽車帶領柳丁農向中央抗議,但農委會官員南下「跨年協商」,同意調高柳丁收購價和調降肥料價格,雲林縣黨部昨天表示,「農委會已釋出善意,不抗爭了!」
民進黨雲林縣黨部組訓組長黃怡韶昨天上午緊急通知,取消明天上午的抗議行程。她表示,因為農委會已表達善意,對農民有所幫助,因此,北上抗爭的行動就取消了。
※ 農委會不能每次都用錢來了事。
◆ 熱門話題:認養柳丁園 救不了果農
【吉洋入口/高雄(服務業)】2009-01-04 中國時報
總統日昨在雲林縣古坑鄉關心柳丁的產銷,用國務機要費八萬元認養四分地的柳丁,拋磚引玉希望企業界多認養栽種的柳丁,以去化柳丁生產過剩,進而提高農民收益。總統的八萬元真的是杯水車薪,做秀的味道大過於宣示的意義,要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單靠總統振臂一揮是不可能的。
台灣蔬果的產銷問題,一言以蔽之在於「生產」的控制上,農民投入「生產」的誘因,通常是眼前的某種蔬果價格大好,明知可能有價格崩盤之虞,也要競相栽種;另一個關鍵是天候,這問題自古而然,至今仍無解。譬如以柳丁為例,今年總產量據報導是廿一萬公噸,農業單位估計在十八萬公噸,才能維持合理價格。要農民不種柳丁,農民會抗議,我不種別人一樣會種,況且,不種我生活無以為繼!
有秩序的產銷,應先保障農民的生活,農民衣食足再談輔導。近年來,許多有機農業的興起,不只提供了優質無毒的蔬果給消費者,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減少農藥的施用,拯救了大地,而有機農業更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和成就感,這就是精緻農業的核心價值。
請農政單位對於農民的蔬果產銷,要跳脫輔導轉作或廢耕的因循思維上,如何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教育、鼓勵農民研發創新進而改善生活,不要讓蔬果生產過剩,年年成為農民的噩夢。
◆ 盆景達人獨「樹」一幟 熱銷亞洲
【曹婷婷/南縣報導】2009-01-04 中國時報
「我這輩子只懂種樹。」謝舜進培育台灣榕樹卅年,今年台灣樹石盆栽業受景氣池魚之殃,落得有行無市,但由於他堅持樹木無須刻意雕琢,活得自然才長久,這理念讓他的樹木外銷有成,不景氣照樣賺錢。
活躍於台灣樹石盆栽界的謝舜進,現任台北市盆栽協會顧問,以及台南市、嘉義縣樹石藝術學會顧問等多職,培育樹木的想法獨樹一格,不喜時下業者慣用太美、過分修飾手法,獨鍾自然的樹景越質樸越好,因此,常被視為怪咖。
看著台灣樹石盆栽業大起大落,今年影響最鉅,謝舜進感慨,時機歹,民眾煩惱吃飽都來不及,哪有心思賞盆栽?他也透露,同業抱怨往常景氣好時,一盆數十年樹齡的榕樹盆景,身價動輒百萬,可是今年的買家詢價,竟然是大刀一揮,直接將價格對半砍。
他強調,照顧樹木非兩、三天工夫,而是像教育孩子般。正因為辛苦,業者希望回饋在價碼上,但今年樹石盆景業罕見蕭條,淪為有行無市,不少業者捱不住,早已悄悄收攤。
謝舜進則因長期培育台灣榕樹,對榕樹頗有研究,加上以自然的方式照顧樹木,並讓買家免於擔心存活率,吸引許多大陸、東南亞客戶找他選購樹石盆景,儘管國內景氣蕭條,他仍能安穩度寒冬。
他笑說,從年輕到老都只知道種樹,也沒其他的專長,但是因為握有熟稔榕樹的專業知識,不必擔心隨波逐流,倒是始料未及。
總統認養柳丁園 然後呢?
* 改良日本青花筍 收入增千萬
* 草生栽培葡萄 高品質評審誇
* 總統認養柳丁園 然後呢?
* 觀念平台─開發不是硬道理
◆ 改良日本青花筍 收入增千萬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大園報導】 2009.01.06
大園鄉農民湯嘉豐帶領產銷班改良日本青花筍,收入增加千萬,用創新技術打敗不景氣,獲得十大經典產銷班,代表桃園縣角逐全國神農獎,拓展青花筍知名度。
湯嘉豐上月參加「2008耶誕嘉年華聖誕紅行銷與農特產品展售會」,攤位人氣不墜,中午就賣完休息。只是他的青花筍外型酷似花椰菜,價錢卻高一倍,引起民眾誤會。
湯嘉豐用口感打比方:「如果花椰菜像花枝,青花筍就是軟絲。」他說,青花筍是高級菜餚,比花椰菜好吃10倍,只要稍加川燙即可,花球細嫩、枝梗清脆,煮、炒都不易變色,生吃像水梨般清甜。
湯嘉豐的農場有1.6公頃種植青花筍,是台灣青花筍單一種植面積最大的農戶,92年從日本引進試種,2年前突破技術,高產量、高品質帶來高收入,日人因此專程組團觀摩。
他施肥採「少量多餐」原則,用高價的快速有機肥迅速恢復地力,「誘騙」已近生命週期尾聲的青花筍再度生產,原本採收1次就得耕除,他改良後可採收十多次,產量以10倍速增加。
以往台北高檔飯店都從日本空運青花筍來台,當成燴三鮮、義大利麵、盤飾用料,湯嘉豐用高品質成功搶占市場,簽約專攻金字塔尖端客群。青花筍行情最好時,每公斤170元,即使冬季盛產期,仍維持80元。
◆ 草生栽培葡萄 高品質評審誇
【洪璧珍/彰化報導】2009-01-06 中國時報
彰化地區巨峰葡萄冬果,因著果期受連續颱風影響,產量、品質均普遍下降。員林鎮的游振榮卻靠著有機肥搭配草生栽培,加上用心學習,不僅維持往年水準,還連續二年榮獲葡萄評鑑第一名。他的表現,評審說只有「佩服」兩字可以形容。
原本從事建材生意的游振榮,對農務一竅不通,十年前房地產不景氣,加上不忍體弱老父繼續辛苦操持農務,返鄉接手父親的葡萄園。
半途出家,游振榮抱著不斷學習的心,勤於參加各項講習,對於專家的建議,他總試著去做,再找出最適合自己果園的方法,也因而試出了他獨一無二的草生栽培。
不用除草劑 維持生態平衡
所謂草生栽培,就是完全不用除草劑,草長長了,就割下來當堆肥;但是草一多,蟲子也多,鳥就被引來吃蟲,為了謝謝鳥兒幫他除蟲,葡萄套袋時,他總會留幾串不套袋,如此維持果園的生態平衡。
今年冬果的著果率受颱風影響,普遍不高,游振榮在專家的建議下,勤於澆水,讓有機肥發揮最大的功效,植株健壯,僅存的果實發育得更好,產量雖然減少,但葡萄更好吃了。
連續二年 榮獲評鑑第一名
上個月底評鑑時,受邀擔任評審的中興大學與農改場及農業處專家,原本對整體品質正大搖其頭時,突然發現編號第廿四號的葡萄,仍有往年的正常水準,個個眼睛一亮,都給了最高分,最後揭曉,主人正是游振榮。
評審之一的農改場果樹課長張致盛博士說,在今年如此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還能有果農種出這麼高品質的葡萄,只有「佩服」兩字可以形容。
◆ 總統認養柳丁園 然後呢?
【聯合報╱羅澤生/電子業(台北市)】 2009.01.06
馬總統視察雲林,決定掏出八萬元認養一分地的柳丁園。媒體報導這個「單點突破」的舉動後,好像並沒看到一呼百應的企業認養效應,倒是媒體播了些當地其他果農酸葡萄地說「沒效啦」的畫面!我想馬政府此刻可省思一下,孰令主帥親力而為至此?
在公平貿易探討中,兩個具體的例子是咖啡與足球衣的案例—因為貿易鍊的冗長,其過程中涉及到一百五十個中間商的轉手,所以消費者在貨架上拿十美元買咖啡時,上游的咖啡豆農只拿到○.五%的收入。
巴基斯坦人民(包括童工)從一九八○年代起幫某國際知名運動廠商做足球衣,經過通路商、品牌商加上廣告商層層營運後,最後當百貨公司售出一百美元的一件球衣時,源頭生產線上的成衣工人只能獲得一.七五美元的報酬。
這兩個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未開發國家的勞力向已開發國家的市場敲門時,勞力與報酬的極度不對稱。近期引起廣泛關注探討的是人權與公益,這也衍伸了「公平貿易」的課題—呼籲最終端的消費者在考慮價格低廉之外,也要思考到和源頭付出勞力的人成為夥伴關係。
當這個扭曲的架構發生在我們和我們的果農之間時,我們應該想想有沒有自助也利他的作法?
特別是昨天新聞又報導:南投縣的一果農載著整車柳丁到南投市力喊「柳丁廿斤一百元」,仍乏人問津……而他的果園裡還堆了七萬斤柳丁,不知該怎麼辦。
在現有農委會輔導下,果菜供銷輸運體系實行多年,一般小民可著墨處有限;但經濟風暴下,世界銀行日前指出:環視全球,今年勉強可以喘口氣者多集中在「靠內需市場支撐國內產業」的國家,如此一來只有中國和印度兩人口大國可以倖免於重創。
而我們這長期依賴電子外銷的島國,如今全球經濟急凍,而今日又通過對DRAM業者紓困之餘,是不是也該幫國內廣大的農民思考如何突困,以免農民走入靠廢園領救濟的胡同。
電子業菁英薈萃,向來就善於遊說產業政策,而農民大軍因為零散,表達訴求時不得不向民粹社運靠攏。先不論行政部門能否真做到馬總統諄諄提及的聞苦救難,但此刻施政作為豈不也該多照顧傳統產業,發揮「公道」—相信這是符合民心企盼的。
我曾在台北街頭某商業大樓騎樓下看到產地果農開著小發財車叫賣一箱二百元的橘子。橘子顆粒不算大,但打開箱子裝了將近兩百顆時,路人除了感到俗又大碗外,你會讚佩這些果農肯走出來,而不是任其腐爛成堆肥;雖然還是不免唏噓他們為了求生不得不用「遊牧經濟」方式挑戰體制。
筆者過去在美國念書時,周末出遊看到農人市場時都儘可能下車看看,新鮮的蔬果後面可以看到農夫的笑容和長了繭的手。期盼劉院長能跨部會擬些方案,如在假日花市人車鼎沸之餘,或許也可在都會區廣辦假日農市,讓果農能廉價承租攤位到都市裡直接販售。
請經建會相關部門集思運用創意突破景氣低迷,幫農民賺鈔票,幫馬政府顧民調!更避免柳丁成為下一個公平貿易探討的負面教材!
◆ 觀念平台─開發不是硬道理
【廖桂賢】2009-01-06 中國時報
台灣人生活富裕,卻一直脫離不了發展中國家的心態,若一個政府沒有顯著的開發建設的政績,就會被評為沒有建樹。但如果我們堅信只有不斷地開發建設,國家才會進步,那麼台灣將永遠走不出生活品質低落、環境惡化的灰色之島的命運。
最近在立法院已經通過一讀的農村再生條例,忠實反映了台灣的短視近利、開發至上的價值觀。其中,法案第三章是關於「農村土地活化」的相關條文,規範所謂「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的執行方式,若不是主觀認定許多農村的土地是「死」的,何須「活化」?法案若通過,許多打著「土地活化」之名的「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充其量不過是建築開發計畫而已。
許多人直覺地認為,農村和農地本身哪裡有什麼價值存在?不過是沒有地盡其利的土地,唯有加諸以硬體建築、改善表面的景觀,才會創造經濟價值,幫助農村走向繁榮。不但主政者這麼想,不少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們,由於物質生活遠比不上城市,也總企盼著農村可以慢慢發展為繁榮的都市,以改進生活。但誰說生活的改善,一定得靠地方的硬體開發?
開發至上的價值觀最大的謬誤,就在於看不到那些被認為未地盡其利的土地的真正價值。從農地和都市中的「閒置」用地,到雜亂無章的荒地和河川高灘地,都被認為是沒有經濟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但其實這些綠地是支持生態多樣性上重要的一環,默默地創造著「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的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不是什麼新的產業,而是指各種生態系統一直默默替人類提供的服務,例如農、林、漁產等就是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或財貨。那些人們看不到的自然機制,像是綠地在淨化空氣、潔淨水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滯洪等服務,都被人們忽略了。而這些服務一直由生態系統無償提供給我們,因此,我們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根本不知道大自然默默地替我們工作,進而不斷地以昂貴的科學技術來取代免費的生態系統服務。
因此,從生態系統服務的角度來看,這些沒有被開發建設占領的土地,可以說是價值連城。尤其是對台灣這個已經極度開發的島國而言,特別是在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為了國家整體安全和永續發展,更得設法讓現有的農地和綠地免於開發的威脅。今天,政府又進一步地試圖將農地變建地,等於是白白將價值連城的土地給浪費了,實在是用十九世紀的觀念來建設二十一世紀的國家的愚蠢施政。
我們需要更多綠地農地,來淨化人類活動所產生的髒空氣和髒水,來讓生存空間已經縮減的動植物有個棲身之所,來確保國家有穩定的糧食供給—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價值觀,來看待那些所謂「閒置」、「待開發」的土地。
畢竟,土地開發不是硬道理,人類的安居樂業才是。
產量過剩 搶救柳丁花上億 花椰、高麗跌破10元
* 產量過剩 搶救柳丁要花上億
* 天冷產量過剩 花椰菜、高麗菜跌破10元
* 環保局淨化放流水栽種玉米收成
◆ 產量過剩 搶救柳丁要花上億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1.12
柳丁今年產量過剩,中央和地方政府兩個月來採取連串搶救措施,收購上萬公噸,耗資將逾億元,但柳丁價格仍低迷,產地價格每公斤5、6元。雲林縣府和柳丁果農要求中央再度提高補助,農委會已決定先提高「種苗補助金」,凡是廢園轉作其他農產者,每公頃最多可領到20萬元。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今年柳丁全台產量20萬公噸,從生產中期,農糧署已先推動果農採行疏果措施,11月起又發動企業認養柳丁果園和促銷,政府也以每公斤6元收購柳丁加工榨汁、收購做有機堆肥,又外銷大陸1200公噸。上周馬英九總統也親自南下認養了0.1公頃的柳丁園,號召企業認養柳丁園,也呼籲民眾多買多吃柳丁。
光靠賣柳丁還不夠,農委會上周更決定「送柳丁」。考量趁這波景氣寒冬,社福機構募款募物資困難,農糧署表示,社福機構可提出申請,凡安置老人、兒童、身心障礙等弱勢者,每人每周可獲購1公斤 (約7粒)柳丁。
農委會統計,截至今天,光是政府收購做堆肥的柳丁,就已從原訂的2000 公噸增加到9000公噸,收購加工榨汁的柳丁也多達5000公噸,中央和地方政府收購支出已達9000萬元。而全部收購工作還將持續進行到2月底,政府全部的收購支出將高達1億元以上。
由於柳丁價格仍然低迷,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處長呂政璋說,目前雲林的產地柳丁價格每公斤仍只有5到6元左右。果農和縣府已再要求農委會提高柳丁果園的廢園補助金,從每公頃15元增至20萬元。農委會則評估認為,廢園補助金上月才從12萬元調高到15萬元,短期內不宜調高,但會加碼「種苗補助金」。也就是凡廢園後轉作其他作物者,政府會發給新作物的種苗補助金,原本最高每公頃3萬元將提高到5萬元,加上廢園補助金就有20萬元。
※ 真慷慨,但不能每年都這樣玩。
◆ 天冷產量過剩 花椰菜、高麗菜跌破10元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1.12
天氣轉冷,全台蔬菜產量大增,多項冬季蔬菜價格已跌到谷底,還不到一個月前的一半;部分蔬菜更出現生產過剩危機,每公斤跌破10元。農委會農糧署已對產地大白菜展耕鋤作堆肥。
台北農產公司表示,因去年9月秋颱影響,11月中下旬時,蔬菜每公斤批發價一度飆到40元以上,帶動農民看好後市而大舉種植,以致12月底開始,一進入冬季蔬菜盛產期,台北果菜市場的蔬菜到貨量便快速增加,上周起每天都有1600公噸,有時暴增到1800公噸,比正常需求量多出三成以上。
各類蔬菜中,甘藍菜、大白菜和花椰菜增加最多最快。以花椰菜來說,一個多月前每公斤批發價曾高達70元,但最近產量太多,每天到貨量多達100公噸,比一個月前增加一到兩倍;每公斤批發價只剩15元左右,零售價格三棵只要50元,次級品更跌到10元。
根莖類的蘿蔔更慘,近來平均每天到貨量暴增到120公噸左右,一公斤只剩5到10元,零售市場更常見一條5元、10元的大拍賣。
最近更是大白菜和高麗菜等裡作蔬菜的盛產期,每天到貨量多達400多公噸,比正常時期多一倍。大白菜每公斤批發價只剩5到7元,高麗菜7到10元,零售價跌到兩顆50元。其他葉菜類也因冬季盛產,產量大增,青江菜、菠菜每公斤批發價只要7到15元,零售價一把(約300公克)5到10元。
為穩定市場價格,農糧署上周展開大白菜田間耕鋤作有機肥措施,每公頃補助7萬元。由於正逢寒流且春節將至,市場需求量大增,農糧署統計,目前申請耕鋤的大白菜不到10 公頃。
【記者林宛諭/溪湖報導】
冬季菜價跌,彰化縣溪湖果菜公司總經理洪金安說,最近3、4天像花椰菜等大宗蔬菜供貨量應會大增,但接下來到過年前供貨量應會略減,價格會較平穩。
昨天溪湖果菜公司花椰菜最高批發價每公斤11元、平均價8.7元,包心白菜上價5元,洪金安說,因為去年颱風期造成蔬菜減產,比起去年冬季同期,今年冬季價格算不錯,去年同期花椰菜平均價只有5.5元,今年上漲逾五成。
昨天因為天氣冷,蔬菜成長也趨緩慢,果菜公司到貨量較少,承銷人也少,所以價格小跌,豌豆最高價每公斤65元,甜豌豆最高價45元,均比上周末降5元。
不過多數菜價維持平穩,韭菜花甚至小漲,昨天最高價106元,比上周末漲6元。洪金安說,今年冬季菜提早盛產,過年前預計蔬菜反而量會減少,價格應能維持平盤。
◆ 環保局淨化放流水栽種玉米收成
【呂妍庭/嘉義報導】2009-01-13 中國時報
嘉義縣環保局有機農場歡喜收成玉米,這批採生態工法淨化放流水灌溉,牛糞發酵有機質施肥的甜玉米,全部是環保志工和員工細心栽種的黃金產物,十八日當天環保局將舉行義賣,局長李健育歡迎民眾使用消費券獻愛心,義賣所得將全數捐贈慈善團體。
座落在鹿草焚化爐旁的環保局農場,共有三畦田地,總面積近兩千四百坪,其中六分地分別種植稻作和各式瓜類,另兩分地去年十月開始種植玉米,由於農地臨近荷苞嶼生態園區,環保局不但將生態園區水質淨化的原理用於河川整治,還把處理過的水拿來回收再利用,灌溉農用就是手法之一。
李健育表示,這塊原本規劃做綠美化及試驗用的農場土地,經過多年摸索,已成功試種出稻米等多種作物,員工採用有機農法施作,灌溉水取汲荷苞嶼生態園區淨化後的放流水,水質清澈無污染,有機肥料則來自乳牛場醱酵後的牛糞,絕未施加農藥,是最健康的有機作物。
看到滿園玉米結實纍纍,員工個個笑逐顏開,人手一支鐮刀下田收割,估計收成量近兩千公斤。李健育表示,除少數玉米將分享給志工,其餘將於十八日在蒜頭蔗埕文化園區所舉行的綠色消費園遊會中進行義賣,所得全數捐贈給慈善及公益團體。
從蔬果價格暴漲暴跌說起
* 柳丁賣了10萬多箱 陳武雄籲再接再厲
* 桃花源「雪蜜棗」清脆多汁 熱門伴手禮
* 吉安草莓紅了 開放採果
* 從蔬果價格暴漲暴跌說起
◆ 柳丁賣了10萬多箱 陳武雄籲再接再厲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9.01.14
農委會指出,行政院長劉兆玄在一月七日院會表示,希望政府機關與國營企業能踴躍採購柳丁,減少生產過量帶來的問題。該會統計,到本周一為止,已有卅六個中央機關與廿三個公營事業響應,訂購十萬三千箱、七百七十五公噸,總額一千七百四十萬元。
近年來柳丁供過於求,價格下跌。農委會除了協調將台灣柳丁賣到大陸外,在行政院長劉兆玄號召下,政府機關與公營企業也發起認購運動。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表示,希望各機關團體能夠再接再厲,既幫助農民,也替自己的健康加油。如果大量採購,可以利用農糧署的「國產水果優惠訂購平台」(http://www.afa.gov.tw/FarmerOrderList.asp )提供的團購服務,訂購達卅箱以上,即可享有免費配送服務。
◆ 桃花源「雪蜜棗」清脆多汁 熱門伴手禮
【聯合報╱記者江良誠/名間報導】 2009.01.14
南投縣名間鄉桃花源休閒農園果農陳東順,兩年前引進「雪蜜棗」種植,今年結實纍纍,不僅果實渾圓大如青蘋果,甜度更達15度,清脆多汁香甜,最近上市成了熱門的新年伴手禮。
陳東順說,雪蜜棗是農業單位從蜜棗改良的新品種,他從兩年前引進試種,面積共有四分地。「雪蜜棗」甜度高,但種植相當費功夫,除了果園用網室栽培,連灌溉施肥,還加上牛乳,因此這批果樹,都是喝牛奶長大的。
另外,雪蜜棗的果實外觀,不像一般棗子是橢圓,而是狀似蘋果,果實也較碩大,因為枝幹較為柔弱,每根枝條都要以繩索固定才不致折斷。
不過,辛苦栽培終於有了成果,最近「雪蜜棗」結實纍纍,垂掛在枝條上,很像青蘋果。且吃起來,香脆多汁甜度高達15度。尤其口感酷似「雪梨」,不少遊客品嘗切片,還真以為是雪梨。而這也是「雪蜜棗」名稱由來。
雪蜜棗數量有限,目前盒裝等級,一級八顆定價400元、二級10顆350 元,雖然價格比一般棗子高,但因數量少,且口感獨特,很受消費者歡迎,是春節應景伴手禮。
他說,除了雪蜜棗外,園區內的桃花將在春節過後陸續綻放,歡迎遊客到桃花園賞桃花品嘗雪蜜棗。聯絡電話:0935049493。
◆ 吉安草莓紅了 開放採果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2009.01.14
草莓進入盛產期,花蓮縣吉安鄉中央路二段稻香國小附近的觀光草莓園開放採果,紅艷艷的草莓,令人賞心悅目、垂涎三尺。
「稻香觀光草莓園」結實纍纍,一顆顆飽滿多汁的有機草莓,讓路過人士與觀光客,不免多瞧一眼,佇足踏青自助採果,每台斤170元,採到的不只是當令鮮甜的果實,且是印入眼簾的翠綠喜悅。
「稻香觀光草莓園」的主人也是吉安鄉農會監事謝水源,他表示,前年到苗栗縣大湖「草莓之鄉」取經,帶回草莓苗試種成功,今年更在吉安鄉農會協助下,採有機耕種,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更安心。
謝水源說,草莓病蟲害多,以往栽植期都會噴灑大量農藥,鄉農會總幹事徐永滿不斷叮嚀要考量消費者健康,他改採有機方式種植後,必須經常到園裡照顧,雖然辛苦,但如今飽滿的果實只要清水洗淨即可享用。
「稻香觀光草莓園」除了草莓外,還有亞蔬廿一號小番茄、「金玉」及「紅美」番茄,歡迎民眾前往。園區旁,也種植一公頃多的波斯菊,正值盛花期,迎風搖曳,美麗炫目。如果不知道園區方位可與謝水源聯絡,電話:0928637639。
◆ 從蔬果價格暴漲暴跌說起
【聯合晚報╱社論】 2009.01.13
又到了蔬菜盛產期,市場上的高麗菜跌到兩顆五十元,大白菜批發價一公斤才五元。為穩定價格,農委會農糧署已展開田間耕鋤作堆肥。大白菜「屍橫遍野」,誰看了都覺得心疼。
想不到吧,白菜、高麗菜變成新聞主角,已是兩個月以來的第二回。才是去年十一月底,家庭主婦談高麗菜色變,「怎麼會這樣,一顆三百元」。一轉眼,情勢丕變,如今上檔的是菜賤傷農的景象。
菜價暴漲暴跌,是此間固定出現的新聞。台灣寶島,風和日麗,本應是四季豐收;近年來卻好像消費者和菜農輪番叫苦。若逢風不調雨不順,大自然發威,當然無可抗力。不過,果菜市場顯然還存在著產銷制度的人為弊病,有關「菜蟲」操縱菜價的傳聞終年不斷。所以,風雨過後蔬果產量受損,農夫心血泡湯;但就算盛產期間,產地蔬果堆積如山,批發價低到個位數,農家說連雇人採收的工錢都不敷,但終端消費者卻未見得享受到超低價的好康。
這種供需兩敗俱傷的景象,季復一季,年復一年。每隔不多久,總有相關菜價的新聞出現,場景不外:消費者抱怨高價,消基會喊話,菜農帶著大批果菜向地方政府丟棄抗議,官員在鏡頭前大口吃水果促銷,好心的企業宣布認養果園,甚至政府以補貼價收購……;最後多半是公平會表示正在調查,一定會將「菜蟲」揪出。過不久又來一次,總在菜價太貴和菜賤傷農的新聞間循環。
柴米油鹽,日常民生之事,怎麼會一天到晚變成新聞?資本主義洪流之下,很多產品的價格都穩定地「全球化」了,甚至產地也不見得便宜太多;台灣的本土農產品卻常見價格暴漲暴跌,絕非正常。過去農民有一窩蜂搶種的習慣,導致產銷失調,農會也常宣導協助。但如果是結構性問題,地方上人盡皆知菜蟲作祟,剝削農民,卻唯獨政府督導單位抓不出來,其間蹊蹺就值得好好研究了。
台灣加入WTO以來,本土農產品費盡心思力拚進口貨。不管是冠軍米屢創高價,或大學生協助原住民網路行銷水蜜桃,都是令人看了感覺「愛台灣」的溫馨新聞。但菜價暴漲暴跌的次數頻繁和幅度驚人,實在是奇怪現象,有關單位不能不察。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農產廢物 變身美容聖品
【洪璧珍/彰化報導】2009-01-18 中國時報
農產品也能成為化妝品!台中區農改場致力開發農產品的多功能,去年成功將玫瑰花研製成一系列的保養品,連被當成廢棄物的米糠,也成了糠油潤膚皂。該場昨日將此一成果對外發表,並已分別技術移轉給埔里鎮農會與台中市農會進行量產。
中區農改場長陳榮五指出,農產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價值,其中觀賞用的玫瑰,其「純露」更被視為化妝品高貴原料之一,具溫和的保濕與收斂性。該場以產學合作方式,研發出玫瑰純露萃取技術,建立生產流程,目前已應用所萃取的玫瑰純露,研發出夕質凝膠、精華液、化妝水、眼霜與隔離霜等五種產品。
此外,稻米除了食用之外,一向被視為廢棄物的稻米糠層,因包含胚芽,是營養成分最豐富的部位,含有維他命E、B1、B2與菸鹼酸,也成了極佳的美容保養聖品。
中區農改場利用優質的米糠油遇鹼產生皂化的原理,在不添加任何清潔化學物質的原則下,研發出糠油潤膚皂,因含天然保濕甘油,洗後肌膚不滋潤,舒適不緊繃。這項技術,目前結合地方產業,移轉給了台中市農會,生產出六種不同的手工皂,可在廿四小時內被完全分解,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與負擔。
◆ 竹塘候熟米問市 古法製日人最愛
自由時報 2009.01.18
〔記者王百鍊/竹塘報導〕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及彰化縣竹塘鄉農會,嚐試以改良的復古方法製作白米,在稻米收割後,將稻?倒掛風乾,讓穀粒更飽滿充實,隨後脫粒、脫殼製成「候熟米」,雖然成本高導致訂價也高出約兩倍,但是吃過的人都覺得的確不一樣。
以往烘乾機還沒有發明前,稻子收割後,先脫粒再利用空地進行日曬,依天候不同,約需2至4天,才能脫殼碾製成白米。
隨著烘乾機具盛行,使用機器取代日曬,只約一天就可完成乾燥,再交由米商碾製成白米出售,雖然時間節省很多,但是風味卻比不上傳統在曬穀場曬乾後製成的白米。
日本在10年餘前就以製作技巧,生產出更Q、更黏、更軟的白米,口味令人讚不絕口,這種稱為「候熟米」的白米,其實是改良式的復古做法。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李健捀指出,候熟米的做法,是在稻子收割以後,就在遮蔭處或通風的室內,倒懸稻?,以風乾方式,讓稻子水份漸漸流失,雖然約需一週的時間,但稻桿殘留的養份也可再往下流進米粒裡,讓米更飽滿,口味更佳。產品因此直接命名為候熟米,且因為是倒吊風乾,在日本也另稱為倒吊米。
李健捀強調,日本10餘年前已有候熟米產品上市,但是因耗工、需要有陰涼空間可以風乾,成本因此增加,我國的農民、米商都還不敢碰,直到97年中,竹塘鄉農會總幹事詹光信願意嚐試製作,為我國精緻農業再添新頁。
600克包裝 賣100元
竹塘鄉農會詹光信指出,使用台?9號品種製作成600公克的小包裝候熟米已經上市,每包訂價100元,而以一般方式製成的台?9號白米,目前每1500公克售價為120元,由於兩者價格相差約一倍,因此為了有利於推廣,目前候熟米600公克裝已經降價為每包60元,期望以促銷方式 ,儘快打開市場。
我的一畝田》稻田認養 農夫變身經營者
【經濟日報╱記者/梁任瑋】 2009.01.19
改變王連寶生活的正是最近很多企業不約而同都拿稻米當做春節禮品,掀起一股「送米風」。這一切得從去年夏天一個「認養稻田」活動開始說起...。
去年7月,國內第一家100%由稻農出資組成的「台灣稻農有限公司」與台灣訂單量最大購物網站PayEasy.com合作組成的「我的一畝田」企業認養方案。
稻農收益增加
合作模式是由稻農公司提供全台七縣市、46位專業稻農為認養標的。PayEasy為稻田找尋認養企業,當時原本只要在一年內完成100個單位、約50公頃的認養面積,不過這股浪潮很快蔓延開來,讓97年二期稻作就有74家企業認養了104個單位,等於協助稻農直接銷售18萬2,000公斤白米、產值1,872萬元。
這74家企業包括明基友達集團的佳世達認養雲林縣元長鄉稻農林旭陽稻田0.5公頃;老牌照明業中國電器認養彰化溪洲稻農孫陸森稻田1.0公頃;竹科廠商昇陽國際半導體認養南投縣草屯鎮稻農劉明宏稻田0.5公頃;遊戲軟體業者樂陞科技認養宜蘭縣冬山鄉稻農蕭坤福稻田0.5公頃;建築業模範生冠德建設,認養稻田0.5公頃。
PayEasy公共事務推展部協理陳中興表示,稻農向來都是價格接受者,而稻米是看天收成的農作,且收割後沒有馬上賣出去,很容易被中間商壓抑價格,造成穀賤傷農,透過企業認養,價格是由稻農公司與企業協商出來的,可免除中間成本,讓稻農每期稻作、每公頃約可增加2萬元收益。
護田體驗耕作
陳中興說,「我的一畝田」認養企業是以每期稻作18萬元、認養0.5公頃稻田為一認養單位,每單位契作稻農負責生產1,750公斤白米,並附田間紀錄以備查詢,當稻米收割碾製成白米後後,直接配送到企業指定地點。
台灣房屋是第一家認養台灣稻田「我有一畝田」活動的房仲公司,認養的稻田位於桃園總公司附近的大溪。台灣房屋首席總經理彭培業並在去年8月6日,頂著大太陽帶領員工捲起褲管,親自下田插秧,體驗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
台灣房屋的員工也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不但做公益、更可親身體驗,水稻經過三個多月成長期,去年11月28日順利收割,彭培業看著當初彎腰揮汗插秧的秧苗結穗收成,心中充滿感動。
彭培業說,稻米對台灣人來說是最具感情的作物,近來國外糧價大漲,台灣稻田提供糧食保障國人糧食供應安全。
彭培業分析,台灣稻米種植技術領先國際,但因近年農村人口老化、休耕面積逐年擴大,估計目前超過28萬餘公頃良田休耕,等於近十年來,。台灣稻田種植面積劇減三分之一,且自耕農平均年齡已逼近70歲。
喚起重視農業
彭培業感歎的說:「如果再不行動,讓這種狀況持續惡化,也許不出五年、十年,台灣人可能吃不到台灣米,看不到台灣田。」
彭培業說,認養稻田只是台灣房屋持續關心台灣土地的其中一環,台灣房屋以企業盡公益之力,拋磚引玉,喚起社會大眾對台灣本土優質農業的重視。
陳中興指出,我的一畝田活動受到企業廣大迴響,有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台灣稻農公司無預警抽驗田間水土,確保無重金屬汙染;收割前檢驗農藥殘毒,碾製後檢驗白米鮮度等,以確保企業獲得無毒、無重金屬汙染的優質、健康白米,並在收穫後協助稻農包裝、出貨。
陳中興說,這項活動也逐漸改變農民的生活,例如參與本計畫的一位宜蘭農夫,為了將耕作情形傳到網路上,還去電腦公司學做網頁;台灣房屋副總謝萬雄,去年也收到好幾次農夫寄來的稻田照片,這個活動已讓農夫從勞力工作者變成一個企業經營者。
「我的一畝田」將展開第二次招募活動,不過,受到全球發生金融海嘯影響,目前只有17家企業認養20個單位,距離目標70個單位還有一大段距離。
免費替台灣稻農公司行銷的Payeasy也感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甚至自費替活動宣傳。做為企業與稻農間的橋樑,他希望這個活動可以增加「新佃農」的收益,讓老農安心退休,但他們的田地卻可以為台灣永續耕種。
◆ 我的一畝田》明基友達集團 耕耘福田
【經濟日報╱記者陳雅蘭/台北報導】 2009.01.19
明基友達集團擴大認養水稻田,從佳世達開始,再新增友達、達信等加入,不只帶動員工和眷屬下田體驗,連明基友達基金會舉辦給小朋友參加的老實聰明體驗營,也讓小朋友捲起褲管、腳丫子踩進水田,身體力行感受鋤禾日當午的辛勞。
佳世達去年8月響應「我的一畝田」認養活動,在雲林縣元長鄉認養0.5公頃稻田,帶領200多位員工下田插秧,去年底歡喜收割,下田體驗的員工都可領到自己參與稻作的稻米禮盒,米香格外甜美,另外有200多箱白米在公司內義賣,再將義賣所得捐給慈善單位,亦是耕耘一畝福田。
由於這項活動別具意義,友達去年也跟進在台中霧峰認養1公頃稻田;明基友達基金會在暑假舉辦老實聰明體驗營時,更帶著小朋友們親近大地,到苗栗三灣體驗水田插秧的農村生活。
今年春天第一期稻作將至,將由基金會再認養北中南多處水田,讓佳世達、友達、達信等各集團子公司員工都有機會參與。
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是苗栗碾米廠的孩子,揹米袋功力一流,但去年卻是他人生頭一次下田插秧,當時他戴著斗笠,頂著大太陽當農夫下田,儘管汗流浹背,仍然大呼過癮,還順便宣傳國產農產品,鼓勵大家多多消費台灣生產的在地產品。
只是,一群沒有專業功力的假日農夫,把秧苗插得歪歪斜斜,當時一起下田的佳世達技術副總李昆銘,隔日特地再到田裡觀摩,發現原本歪斜的秧苗已被重新「歸位」,原來是農民重新幫忙,因此大夥兒約定下次再來,得要努力,不能再「漏氣」。
明基友達基金會執行長陳哲妮表示,集團認養水稻田,可協助農民維持收益、守護台灣稻田,過程更強調體驗式學習,希望員工與眷屬雙手捧起秧苗、雙腳踏進土裡,感受鋤禾日當午的辛勞,更能珍惜得來不易的大地資源,領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遞變,以及人與大地最親近的感動。
◆ 我的一畝田》台新金 要為土地立生機
【經濟日報╱記者洪凱音、呂郁青/台北報導】 2009.01.19
台新金去年7月推出「我的一畝田」企業認養方案,企業認養相當踴躍。台新金統計至目前為止,累計認養企業達91家,達124個單位(每單位為0.5公頃),遠超過一年內認養100個單位的預定目標。
台新金控表示,推動企業認養稻田,主要是發現台灣稻田愈來愈少,農民不熟悉行銷及通路的運作,才會結合關係企業PayEasy網路平台的資源,為稻農、認養企業、消費者建立全新的產銷平台與互動關係。
包括英業達、友達、力麗、力鵬與群聯等企業,都參與台新金的認養稻田活動,;台新金也率先認養12單位、6公頃的稻田。台新金指出,企業透過認養,員工可享受插秧、割稻的樂趣,感受一日農夫的辛勞,也讓企業員工對這片土地注入更多的感情、深耕台灣。
台新金總經理林克孝表示,企業透過創新,找出有價值的新商業模式,為傳統產業找到新出路,更為這塊土地及我們下一代建立永續生機。
PayEasy康迅數位總經理林坤正分析,企業只要認養一期 (半年)、0.5公頃單位稻田,就可收成1,750公斤白米,分裝成486個提箱,這些費用僅18萬元,不只可列企業支出,認養企業還可以自行在認養的稻田插上標示牌、白米包裝上打印企業的LOGO,適合企業贈禮、損贈慈善機構或內部員工福利,讓企業老闆送禮時,「面子」、「裡子」、「宣傳」等效果都顧到。
◆ 七年級生創意行銷 打響自家番茄名號
自由時報 2009.01.19
〔記者謝武雄/八德報導〕7年級生的李秀純,大學主修流行設計,有感於父親種番茄通路遭中盤商把持,一年前毅然放棄工作,投入番茄行銷還自創品牌,從貼紙、紙箱、禮品袋設計都不假手他人,她還推動番茄直銷,讓民眾免費試吃,笑容甜美的她,更獲得番茄小姐的雅號。
26歲的李秀純,3年前從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畢業,去年農曆春節後辭去工作,全心投入番茄行銷,一年來,她以試吃方式推廣「愛情蘋果」品牌,吃過的人都會因皮薄、口感佳主動購買,就這樣為自家品牌打響名號。
李傳成父女倆各自負責品管及行銷,如今,4甲地果園已獲得產銷履歷認證,同時是北部溫室栽培最大產地,果園同時種植玉女、小蜜、黃金番茄等3個品種,每年可採收3季,年產量約120萬斤,其中有3分之1是直接銷售,其他的3分之2才是中盤批發,更難得的是給中盤的量減少後價錢反而更高。
李秀純將所學完全用在產品行銷上,3種番茄分別取名「玉女小姐」、「小蜜姑娘」、「黃金小子」,讓消費者印象深刻,此外,她也成立「水果滿屋」部落格,讓消費者可以一窺全豹,而年節期間,她更推出禮品包裝,來搶攻禮品市場,都有不錯的成績,許多消費者、批發商都暱稱她為「番茄小姐」。
布農TOYOkA葡萄 打響名號
【唐鎮宇/台北報導】 2009-01-28 中國時報
產自海拔約六百公尺丘陵的「布農TOYOkA葡萄」,在色澤均勻、結實纍纍的美貌下,不僅呈現布農族的韌性與心血,更背負了改善當地原住民生活的重要關鍵。
布農族傳統作物是以小米、地瓜為主,但由於居住地較高,農作物生長不易,使得布農族部落與小米的收成關係相當密切。日據時代布農族部落漸漸轉型種植水稻與香蕉,到一九八○年代有客籍農戶看中豐丘氣候溫差大、通風佳又能避強風,引進巨峰葡萄並栽種成功後遂吸引其他農戶紛紛種植葡萄。
起初因漢人掌握較先進的葡萄栽植技術,布農族人因語言隔閡使得技術交流受限,原住民的參與度逐漸降低,在葡萄的栽培技巧上,只能土法煉鋼各顯神通,品質良莠不齊;但九二一大地震與桃芝風災重創信義鄉各部落後,當地的布農族居民反而團結起來,與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合作,開辦「豐丘部落教室」,並成立「葡萄研究班」,用布農族母語進行葡萄種植技術的交流,讓原本各自經營的族人可以組織起來,這才打響了「布農TOYOkA葡萄」的名號。
產銷班班長全所福說,台灣由於濕氣重、蟲子多,要種出有機葡萄很不容易,再加上葡萄開花季節剛好碰上颱風最多的季節,要種出好吃葡萄真的一半得看天,所以當地原住民生活大都仰賴葡萄的收成。
但全所福認為,經過狂風暴雨篩選過後的葡萄,才是能突顯強韌生命力的果實,若一味以原住民悲情作宣傳主軸,消費者一定會逐漸麻痺。用悲情強調生命韌性,進而連結到葡萄的品質,才能建立屬於「布農TOYOkA葡萄」的品牌形象。
※ 猛一看挺像某車品牌。
靠農救失業? 農村武裝青年 用音樂說理念
* 蔬菜過剩 看得到買不到
* 我連靠農救失業都不懂?
* 黃金花椰菜 可吃可當花材
* 東山咖啡讚 買氣拉長紅
* 社運樂團 農村武裝青年 用音樂說理念
* 唱出理念 全球異議音樂發聲
* 濁水溪、黑手、交工 一路唱不停
* 社運樂團
◆ 蔬菜過剩 看得到買不到
【聯合報╱王淑慧/講師(台南市)】 2009.02.07
閱報得知冬季蔬菜生產過剩,政府啟動耕鋤機制以減少菜價低迷對農民造成的損害。於是我跑去市場看看有無便宜可撿,不想在菜販高聲嘶吼下看到的仍是高麗菜一顆卅、大白菜一顆廿,我不解的回家,心想還是不能分擔農民的苦。
昨天報紙又再度刊出農民面對滿園即將被耕鋤的蔬菜,那種欲哭無淚的表情,讓我更加不平,真想問有誰能告訴我們那些農田在哪裡?讓我們可以去買到便宜的蔬菜,順便幫幫可憐的農民,讓他們不要被迫將辛苦的成果與上帝的恩賜丟棄。
每年冬天都要上演的產銷失衡歹戲,讓我想起從前在美求學時,有次與同學從紐約到佛州旅行,當時心想:佛州盛產柑橘,到時可以買些價廉物美的柑橘回來,誰知到了那兒一看,價錢和紐約的相差無幾,雖然有些失望,但是得到一個心得,那就是:美國雖大,但產銷均衡做得很好。可是,我不瞭解的是,台灣只有那麼點大,為什麼重複的戲碼每年都要上演,可憐的農民總是要被迫面對穀賤傷農的殘酷現實,不知道農政高官們在做些什麼?
※ 台北的價格還是很貴。
◆ 我連靠農救失業都不懂?
【聯合報╱雷立芬/台大農經系教授(北縣新店)】 2009.02.07
立春是一年的第一個節氣,象徵春天來臨,農民也該準備耕種,因此政府特別訂為農民節。清朝皇帝還會在這一天到王田犁田,做為人民表率。今年立春是剛過的二月四日,沒人在意,更沒任何儀式。民眾想要看總統下田插秧,可能得等下次大選。
全台搶救經濟之際,農業似乎置身於事外,除非農產品價格暴跌或白米價格飆漲,農業新聞上不了版面。但是不要忘記,農村一向吸收都會失業人口;同樣面積的農地上從事農耕的人數增加,稱為隱藏性失業,可以幫政府修飾難堪的失業率。
農產品出口曾為台灣累積外匯,奠定經濟發展基礎;面臨全球性經濟衰退,農業可再扮重要角色嗎?在中國大陸「五億家電下鄉」是大工程,不但嘉惠大陸產業,台灣收到訂單的業者不也雨露均沾。大陸要靠農民救經濟,在台灣佔GDP比重低於百分之二的農業卻被摒除在政府選項外。
因為總需求減少造成的經濟衰退,以擴大政府支出為最快速因應之道,但是政府支出經費來自全民,運用之際應該著重長期效應。基礎建設包括教育設施等公共工程因為更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而被視為首選,譬如美國胡佛水壩、六十年代的十項建設。
因此當今最具前瞻性的公共建設首推新(擴)建航空站,因為台灣位居亞洲交通樞紐地位,尤其中國要迎向海洋,必須以台灣為跳板。東南亞各國要與大陸貿易除了陸路,就以台灣轉運相對具有效益。反過來說,台灣要進軍歐亞大陸,何妨借道大陸。如果我們有一個與世界接軌的航空站以及其周邊腹地廣大的倉儲、加工區,只要商人嗅到商機,企業跟著進駐,活水也會隨著來,這才是發展經濟的道理。
以農業為例,桃園縣的花農可以利用自家生產以及荷蘭、東南亞進口的花卉,搭配巧克力、小熊玩偶組成捧花,再利用航運出口全球。一朵花的價格再好也比不上一束花吧!花商所以獲利高,因為他們會「加工」,農民當然也可以是農商,但是政府從不鼓勵農民(一群農民)變成商人(一個公司)。即使開放直航,台灣的農產品仍執著在如何增加出口大陸的量,或限制大陸農產品進口以免衝擊國內市場。然而換角度思考,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全球資源巧思加工,進而創造無限的附加價值,有必要封鎖大陸原料嗎?台灣農業思維一直圍繞在生產,但是又不能根據需求計畫生產,每每生產過剩,連馬總統的國務機要費都要用來認養農產品。若停留繼續在生產問題,再多的國務機要費也救不了所有農民。
台灣農業問題不是擴大面積,更不是設限保護,而是坐大生產基地,放大消費市場,這端視政府是否選對政策,更重要的是,這項政策選擇也會影響其他產業。馬政府財經幕僚再怎麼忽視農業,也不要忘記還可用農業美化失業率。
◆ 黃金花椰菜 可吃可當花材
自由時報 2009.02.07
〔記者陳界良/苗栗報導〕銅鑼鄉少數農民去年底試種黃金花椰菜,外型特殊,既可當作裝飾用的花材,浸水就能維持1星期以上,也可煮來吃,口感細嫩,但因生長期較長,未能普遍推廣。
銅鑼鄉蔬菜產銷班第3班長甘昱文等人,去年底引進黃金花椰菜栽培,近日即將開始採收,除了金黃色澤顯眼、外型呈角錐狀,相當特殊外,吃起來的口感也比一般花椰菜細緻,日前在農民節慶祝大會中公開展示,引人矚目。
甘昱文說,目前有4、5個農民進行試種,面積還不到1分地,由於外型特殊,可連同葉子整個摘下,擺在家中客廳當作花材觀賞,只要基部浸水,至少可維持1星期,就像插花一樣,若看膩了,還可煮來吃,完全不浪費。
甘昱文說,黃金花椰菜的缺點是成長期較長,約4個月才能採收,成本較高,較不受農民青睞。但若是想嘗鮮或兼作觀賞用途,黃金花椰菜是個不錯的選擇。
※ 淋上鮮奶味道應該不錯。
◆ 東山咖啡讚 買氣拉長紅
自由時報 2009.02.07
春節山區交通塞爆
〔記者王涵平/東山報導〕東山鄉山區咖啡館春節期間吸引遊客湧入,甚至出現交通壅塞,業者用心維護咖啡品質,咖啡豆持續熱銷,宅配電話不斷。
春節期間東山山區咖啡農場、咖啡館吸引大批遊客湧入,大年初三白河經由關子嶺通往175咖啡公路,甚至出現嚴重壅塞的情況,連警方都稱是近年來相當少見的景象。
自台北南下的遊客表示,東山咖啡館結合獨特的生態特色,是相當吸引都會民眾的地方,例如走進大鋤花間咖啡農場,有蜥蜴,也可見到大冠鳩展翅翱翔,甚至可以把玩無毒青蛇,大人小孩都驚喜不已。
業者指出,東山鄉因地形、地勢與氣候因素,孕育至少300種以上植物,在豐富多樣的林相內滋養昆蟲、蜘蛛、蛙類及鳥類等近400種動物,真理大學團隊也曾深入調查咖啡公路生態環境,平常不少登山客就會以山區咖啡館作為休息站。
咖啡豆熱銷訂單不斷
不少遊客對於咖啡樹、新鮮咖啡豆也相當好奇,直呼現煮咖啡相當新鮮、甘醇,因而當地咖啡館在春節假期結束後,還陸續接獲咖啡豆訂單。
◆ 社運樂團 農村武裝青年 用音樂說理念
何榮幸、黃哲斌/專題報導 2009.02.07 中國時報
「白米詐彈客」楊儒門影響了很多人,這三個年輕人組成獨立樂團為農村發聲的故事,很可能會讓楊儒門自己最為感動。
對於即將在下周一正式發片的「農村武裝青年」首張專輯,知名搖滾樂評論者張鐵志是這樣說的:「我急切地想要告訴你,這張專輯有多好聽……,他們是這兩年最活躍於街頭抗爭的樂隊。但是你絕對不用買下一張只是為了支持理念,但回家後不再放第二次的專輯。」
張鐵志這回有些過於激情,但他說的沒錯,讓音樂本身說話就好,其他都屬多餘。
在二○○七年三月與楊儒門相遇之前,「農村武裝青年」主唱暨吉他手,六十九年次的阿達(江育達),玩團歷史已經長達九年了。
受楊儒門影響 走上批判體制
平常溫和有禮的阿達,老家在彰化田中,父親是上班族。到台中念東海大學哲學系、參與創立東海搖滾音樂研究社的他,在啟蒙階段對朱約信、陳明章等本土自覺歌手的作品很有感覺,後來更受到中部樂團先驅沈懷一、社運樂團「黑手那卡西」影響,逐漸走上社會關懷與批判體制之路。
由於對老家附近農田景觀的凋零感觸很深,退伍後當過山葉樂器業務員的阿達組成「阮對庄腳來」樂團,並應邀到第一屆樂生院音樂節演出,就在那裡碰到剛出獄的楊儒門,相談之後決定跨入台灣農業運動。
轉型籌組樂團 三人一拍即合
為了轉型,阿達找上正在念東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東海搖滾社老友阿展(蕭長展),以及七十五年次、正在念東海建築系的小魏(魏宏揚)。「阿展完全不會打鼓,我就到公園裡從頭教他打鼓;小魏原本在國樂社拉二胡,被我找進來後也拉小提琴」。至於樂團名稱,「因為敬佩楊儒門,一個鄉下小孩敢到都市放置白米詐彈為農民請命,所以在農村遊擊隊或農村武裝青年中二擇一」。
聽起來有點像是《海角七號》片中的奇特組團方式,「農村武裝青年」三人幫就此誕生。
農村走唱之旅 只求唱得開心
過去十年,在「交工樂隊」、「黑手那卡西」之後,台灣社運樂團的脈絡已經中空許久。「農村武裝青年」的成立,終於出現新的生力軍。
二○○七年下半年起,阿達一邊在東海大學旁賣公平貿易咖啡、一邊到台中合樸農學市集擺攤、一邊率團到各項社運場合演出。這段他們口中「革命前夕的農村之旅」,足跡遍布彰化、嘉義、台南、花蓮等各地農村,以及台北縣溪洲、三鶯等原住民部落。
「人多的時候有兩、三千人,不過都是聲援西藏、搶救公視等別人發起的場子;人少的時候只有四、五個人,村里聯歡抽獎結束人就走光了,我們還是唱得很開心」,但阿達仍有小遺憾,「本來希望留下紀錄片,因為沒有經費只好放棄」。
直言「幹,政府」 唱出弱勢心聲
經過一次次親近土地的經驗,阿達陸續完成了《不願再種田》、《部落哀歌》、《子孫的願望》等十首歌,關懷主題涵蓋小農心聲、樂生院、蘇花高、三鶯部落等。基於痛恨藍綠執政皆未改變地方派系把持、政商曖昧勾結、環境生態遭殃的結構,當前政府推動《農村再生條例》更有滅農之虞,因此專題名稱直接叫做《幹,政府》。
「我們以為預購有四十張就不錯了,沒想到已經有兩百多張訂單」,阿達、阿展異口同聲,顯示他們早已認清社運樂團的「宿命」。
然而,搖滾樂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不搞英雄主義 只盼弭平歧視
「農村武裝青年」與楊儒門成為好友、一起推動248農學市集後,在他們眼中「其實很搞笑」的楊儒門,曾經嚴肅提醒這幾個年輕人:「不希望你們變成我以前的樣子(指放置白米詐彈),這對家人、人生都滿不負責的,也浪費了很多社會資源。」
「我們向楊儒門學到的是,不要抱持救贖的想法,沒那麼偉大,由上而下的姿態就是一種壓迫。我們只是跟農民一起生活,不是個人英雄主義」,這是主唱阿達的深刻體會。「U2(著名愛爾蘭搖滾樂團)累積了多少資源才能關懷第三世界?我們不會太過理想主義,只希望在生活中改變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各種歧視,這比消除第三世界貧富差距更實際」,鼓手阿展其實更像是個社會學者。
秉持組團初衷 堅持關懷土地
即便如此,社運樂團仍是條艱辛與漫長的道路。「每個社運議題都會期待有一首專屬的歌,這讓我們壓力很大,但我們不想亂起鬨,我們只希望堅持關懷土地、環境的初衷」,分別倚靠咖啡店、獎學金及打工收入支撐的三位團員,已經下定決心要走下去。
「他們已經進入交工、黑手那卡西,以及香港黑鳥的偉大隊伍。」這是張鐵志的結論,還是有些過於激情,但已代表「農村武裝青年」在音樂與社運這兩條路上受到的期待。
◆ 唱出理念 全球異議音樂發聲
黃哲斌、何榮幸/專題報導 2009.02.07 中國時報
「用講的比較慢,用唱的比較快。」世界各地的社運樂團,以音符替代炸彈,轟向你不能不注意的角落。
●台灣Message:
原住民女歌手巴奈與男友那布、各部落朋友,最近在台東都蘭合組「Message」樂團,以部落狼煙為團名意象,抗議漢人制定的法律剝奪原住民千年以來的狩獵權,並發行同名專輯,是一個以推動原民權益為宗旨的創作團體。
●香港黑鳥樂隊:
香港具社會意識的樂團,多數人會想到「達明一派」或「Beyond」,事實上香港最早、最重要的抗議樂團應屬「黑鳥樂隊」。
黑鳥樂隊崛起於八○年代,由郭達年夫婦及英籍鼓手三人組成,他們批評殖民體系、諷刺官僚嘴臉、反思商業體制,是香港地下樂團的開創者,兩千年舉辦告別演唱,前年發行音樂全集。近年來,香港另一支積極參與社運的樂團為「噪音合作社」,他們的音樂極獲好評。
●歐美知名樂團:
全球知名度最高、政治影響力最大的音樂異議者,大概就屬愛爾蘭搖滾團體「U2」,他們的歌曲經常切入人權及政治議題,團長波諾長期籲求已開發國家減免非洲等第三世界債務,並致力關懷愛滋問題。波諾在歐巴馬就職典禮的露天音樂會上,演唱向金恩博士致敬的經典Pride(In the Name of Love),並加入口白,呼籲西方重視「巴勒斯坦的夢」。
另一位廣為人知的弱勢階級代言人,則是綽號「工人皇帝」、「老闆」的布魯斯史賓斯汀,他的歌曲以中下階層為注視對象,並積極參與九一一事件等救援行動。
除此,在台灣頗具知名度的「電台司令Radiohead」、「酷玩Coldplay」長期反思全球化問題,「酷玩」曾參加向G8高峰會施壓的「Live 8演唱會」,他們也是公平貿易運動的強力支持者。甚受歡迎的饒舌金屬樂團「Rage against the machine(討伐體制)」,則不斷對美伊戰爭、虐囚事件提出嚴厲批判。
◆ 濁水溪、黑手、交工 一路唱不停
黃哲斌、何榮幸/專題報導 2009.02.07 中國時報
三千年前,《詩經》的風雅頌就告訴我們,詩歌可以談情說愛、可以抒發心懷,也可以批評時事;三千年後的今天也一樣,有一群人,一直用歌聲表達他們的意見、立場、態度。
誕生於一九八九年的「濁水溪公社」是台灣最重要的地下天團。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小柯」柯仁堅,不當律師當歌手,與團員結合龐克、民謠及那卡西樂風,甚至混入布袋戲、電子花車、賣藥電台情境,刻意創造一種嘈鬧、隨興的惡搞風格。他們也是最早喊出「台客」一詞的樂團,在模仿豬哥亮、賀一航餐廳秀的歡樂表演裡,唱出台灣底層的苦悶與現實處境。
「濁水溪公社」的現場表演很像一齣行動劇,不求音樂表現的精準,反而故意鬆散即興,與台下觀眾互動。主唱柯仁堅會隨著曲目或時事,有時在台上跳起八家將,有時扮成棒球捕手為中華隊加油,或與團員隨口聊天,或向觀眾噴汽水、互丟水瓶。
搞笑的背後,「濁水溪公社」影響許多地下樂團,《海角七號》的小應曾是第一代鼓手。團員雖屢更迭,他們一直保持對社會的犀利觀察,最新專輯《藍寶石》以高雄傳奇的藍寶石大歌廳為名,融合了懷舊、夜生活、城市不倫戀、外來移工的思鄉淚水。
「濁水溪公社」以音樂關懷社會底層;到了「黑手那卡西」,更直接走進群眾運動,團長陳柏偉是台大城鄉所碩士,一九九六年組團後,他們不斷在各個勞工運動的場合走唱,一首諷刺周潤發提神飲料廣告的「福氣個屁」,幽默尖銳的歌詞、熱鬧易記的旋律,搭配俗又有力的肢體動作,幾乎變成勞工抗議場景的「國歌」。
「黑手那卡西」也長期關注性產業、無殼蝸牛問題,白米詐彈客事件後,他們以一首「WTO,怨嘆喔」率先聲援楊儒門;二○○五年,他們為樂生院民編寫「被遺忘的國寶」專輯,還在院內舉辦演唱會。
因為反對美濃水庫而成立的「交工樂隊」,則是近年最受矚目的社運樂團,主唱林生祥以吉他、月琴、三弦交錯伴唱,讓傳統客家音樂鳴奏出嶄新生命,屢次奪得金曲獎。
美濃水庫停建後,「交工樂隊」轉而關注農業議題,二○○三年林生祥與鍾永豐另行組團,依舊以農村的土地與人為創作核心;另一靈魂人物陳冠宇則組成「好客樂隊」,學習耕種有機米,最近發行《愛吃飯》專輯,以民謠及Bossa Nova曲風,希望製作一張「輕鬆自在的田園有機音樂」。
◆ 社運樂團
黃哲斌/整理 2009.02.07 中國時報
社運樂團並無嚴謹定義,主要指「以單一或多項社會運動為創作訴求的音樂團體」。他們的詞曲呼應社運目標,他們可能直接參與社運行動,或在抗議現場演唱,或是親身加入抗爭,甚至教導群眾表演或編寫歌曲。
較狹義的定義裡,社運樂團因應某一社會運動而組成,樂曲創作與社運行動徹底結合,例如前身為「觀子音樂坑」的交工樂隊。
較寬鬆的定義裡,只要是傳達、散播某一運動精神理念的樂團,都能算是社運樂團。他們與社運團體的連結較鬆散,可能聲援各種社會運動。
在更寬廣的定義裡,社運樂團可延伸為「抗議樂團」或「抗議音樂」,他們為底層族群發聲,傳達反抗精神或社會意識。台灣從李雙澤、楊祖珺、黑名單工作室、朱約信以降,從不同角度吟唱獨特的本土氣味,成為樂壇的特殊地景。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改當農夫 「漂鳥」爆紅
* 改當農夫 「漂鳥」爆紅
* 轉行當農夫 「漂鳥」不好幹
* 改當農夫》不是人人OK
* 你適合當漂鳥嗎?
* 生態休閒農業 面臨轉型
◆ 改當農夫 「漂鳥」爆紅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9.02.08
失業問題嚴重惡化,部分上班族開始規畫轉換職涯,農委會開辦的漂鳥計畫,協助年輕人轉行投入農業,最近引起高度詢問。農委會計畫,今年內將再辦理50多個梯次的漂鳥營隊,協助上千年輕人投入農業經營。
官員指出,今年漂鳥計畫目前正在規畫中,預計至少辦理31梯次的漂鳥體驗營和22梯次的築巢營,每梯次20個名額,營隊內容包括蔬果種植、有機農產、香草花卉保健植物和魚蝦養殖等,一旦定案後將盡快公告。
農委會95年起開辦漂鳥計畫,三年多來,年輕族群對漂鳥的興趣非常高,農委會每次一推出新的營隊梯次開放報名,總是馬上爆滿。截至去年底,已有3856人參加過漂鳥體驗營,其中1136人進一步參加築巢營隊。最後更有400多人已確實投入農業,成為台灣農業最新的生力軍。
官員分析,這400多位年輕新農民,八成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他們有些是自己創業,種稻種菜養魚,更引進新技術,帶動台灣農業的轉型和創新。也有些人結合原本的專長,在農業界找到農產行銷、休閒農場規畫的好工作。
最近這波經濟風暴和失業潮,許多年輕人頻頻向農委會詢問今年的漂鳥營隊何時開辦、內容如何。更有署名「可憐科技人」在農委會網站留言:「最近老是被放無薪假,身為竹科人卻有一種不知未來在那裡的悲哀,不如回歸自然來當漂鳥... 」
什麼是漂鳥計畫?
漂鳥計畫是為推動農業轉型,號召18到35歲的年輕人投入農業。整個計畫內容分為「漂鳥體驗」、「漂鳥築巢」和「漂鳥圓夢」三階段。首先讓年輕人參加三天兩夜漂鳥營隊,體驗農家生活;確定有興趣從農者,再參加第二步的築巢計畫,認識初步的農業經營和技術。
經過「體驗」和「築巢」之後,再展開為期幾個月的實習和訓練。最後農委會提供配套輔導措施,例如租地、貸款、技訓等,鼓勵青年成為農業領域的「留鳥」,成為台灣新農民。
◆ 轉行當農夫 「漂鳥」不好幹
【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9.02.09
失業率上升,有學者提議靠農業救失業率,引發廣泛討論。農委會推動漂鳥計畫,鼓勵轉行當農夫,但有人虧百萬、有人月入十萬。農委會坦承,如今農村吸納失業人口的能力已大不如前。農民則質疑,老農都活不下去了,青年回鄉務農能成功嗎?
為了讓青年體驗農業,進而投入農業經營,三年前農委會推動漂鳥計畫,讓十八歲到卅五歲青年,先實作體驗,確認自己對農業有興趣時再投入農業生產,農委會提供貸款並輔導。
農委會表示,結業學員有人投入農業生產很成功,例如有人用創新手法養虱目魚、有人在石門水庫附近經營草莓園、有人回宜蘭老家種三星蔥、也有人經營香草事業。但失敗的例子也不少。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表示,如果政府沒有配套措施,貿然要失業人口回鄉務農,「那是叫青年回鄉死在農村」。農產品價格暴起暴跌,建議農民種什麼?如何種?增加的農產品如何行銷等都是問題。
吳東傑說,漂鳥計畫只是玩票性質,青年回鄉是另一場生存競爭,真要鼓勵青年回鄉,不能用這個系統。另外也不應只著眼於解決短期失業問題,而是要放眼整體農村改造及產銷結構調整。
台南縣東山鄉嶺南村九百多人世代都種柳丁為生,柳丁價格直直落,十年前一斤十六元,如今只剩六元。村長陳顯茂說,這一波經濟不景氣,一些外出工作的年青人失業回鄉,但柳丁價格慘跌,老農都活不下去了,「年青人回鄉還叫他們種柳丁嗎?」
陳顯茂提議,嶺南村未來要轉型有機農作,才能給年青人活路。他計畫找專家輔導,依當地氣候、土壤找出最適合的產品。
吳東傑建議,想回鄉務農的青年,先評估自己的條件,光有拿起鋤頭的決心是不夠的,在農產品競爭已是全球化時,農民得常常拿下斗笠抬頭看天,問自己「我已經準備好跟全球競爭了嗎?」
◆ 改當農夫》不是人人OK
【聯合晚報╱記者曾桂香/台北報導】 2009.02.08
民國95年,農委會推動「台灣漂鳥計畫」,培訓35歲以下青壯年投入農業;推行近4年,放棄原本職業生涯,成功轉行做現代農夫的案例不少,但也有失敗案例。一位原本從商的青年,興高采烈接受輔導轉業,孰料落到負債百萬元,精神負擔過重,只能到醫院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度過人生風暴。
最近半年,全球經濟因為美國金融泡沬拖累,進入衰退期,接踵而至一波波失業狂潮,讓台灣出現超過54萬名的失業人口,失業率破5%,造成經濟運轉失調、民心浮動、社會不安。社會各界紛紛覓尋解決之道,有人重提農委會的「台灣漂鳥計畫」,希望培訓失業者轉行現代農業,一舉解決農業及勞動市場失業問題。
不過,「棄商從農」、歸隱山林的生活,不是人人能過;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心理諮商師陳映程輔導了一位病人,就是因為漂鳥計畫,攪亂整個人生,混淆了情緒及生活,最後不得不求助專業心理治療。
回溯當年,政府透過漂鳥計畫,配合土地銀行提供創業低利貸款等政策,積極鼓勵青壯年回到農村推動有機農業、休閒農場、生態農村,但對部分棄商從農的案例來說,似乎是時機不對,因為政府配套不完善,產銷失衡依舊,再加上頂級消費市場開拓不易,綠色產品標章認證制度紊亂,大量投入資金人力的「漂鳥」,反而成為無辜受害者。
陳映程說,這名病人很後悔轉行,因為原本經商還算成功,但漂鳥計畫訴求太吸引人,他接受培訓,漂鳥營到築巢營後,投資了不少資金去「種田」,但種植的東西賣不掉,他背了100、200萬元的負債,不得已只好借現金卡還債,最終還是無力償債,心靈跟著經濟一起崩潰。心理諮商師除了提供專業意見,解開心結外,還勸病人一定要去做債務協商,同步解決心理及經濟問題。
漂鳥計畫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是美麗職業生涯的開始,但對另外一部分人,卻可能是人生惡夢開始,想投入的人,得深思自己合不合適。
◆ 你適合當漂鳥嗎?
【聯合晚報╱本報訊】 2009.02.08
美麗寬廣的牧場,除了現有的牛隻外想再養一隻別的動物。要養什麼動物好呢?
A : 小熊
B : 狗
C : 山羊、綿羊
D : 小馬
以下有五種食物,請你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食物。
A : 牛肉麵(越辣越過癮)
B : 海陸大餐(好吃真好吃)
C : 披薩(越脆越香)
D : 炸雞塊(多汁多滋味)
E : 蛋糕(越吃越高興)
一對情侶正乘坐吊纜車玩.當纜車走到中途高空,女的好像突然大聲向男說話.你認為她向他說什麼?
A : 那間白色別墅真美,我們買下吧!
B : 哇!你看,那灘湖水多美!
C : 呀!我好怕,快救我!
D : 糟!速度怎麼慢下來,是不是發生什麼事?
E : 肚子好餓,還是先來吃點什麼?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不適合。
想知道嗎?請見農委會「漂鳥性格測驗」
http://straybirds.coa.gov.tw/cp6_test_01.php
◆ 生態休閒農業 面臨轉型
【張玉成】2009-02-09 中國時報
台灣自加入世貿組織後,傳統農業門戶洞開,本土農產品難敵廉價進口農產品大軍壓境,農地釋出與農業轉型,成為沛然莫之能禦趨勢。農業轉型的幾種途徑中,由於生態休閒農場進入的門檻較低,近年來可說如雨後春筍般蔓延。可是台灣生態營造教育培訓休閒農業屬於幼稚產業,無先例可循,而其他國家的農業制度與風土民情,又與台灣有很大的隔閡,因此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我們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是受制於傳統觀光、旅遊業運作模式而進退維谷。如旅行社每次安排觀光客活動的路線與內容都千篇一律,結果旅客來一回就夠了,不會想再來第二次。因此,不管休閒農園或生態農園的遊憩方式,絕不能蹈襲窠臼,一成不變,更需根據整體環境與消費者生活型態加以調整。
就以民宿文化來說,在日本,一個家庭當小孩出外念書或就業,空出床位就能做民宿用,夫婦倆兼導遊接待遊客,把客人當遠方造訪的親戚招待,食物就地取材,讓遊客融入當地生活,分享生活體驗。但在台灣,情況卻不同,台灣民宿多已旅館化,將都市生活全盤搬到鄉下來,根本遠離民宿的本質。而且,現在民宿愈蓋愈豪華,也被用傳統觀光、旅遊的概念在操作,以致於被觀光資源稀釋,難以走出自己的路。要讓都市人遠離塵囂,體驗田園生活,民宿應該與所謂的五星級飯店享受有所切割,休閒農業與生態農業更應該與傳統觀光旅遊市場區隔。
有特色才玩不膩,每個鄉鎮與社區要凝聚共識,不要互相模仿、競爭,如到處都一模一樣,沒有特色,遊客去玩,久了就膩。建議分區做聯合行銷,設計些有創意行程,大景點搭配小景點,有如母雞帶小雞,例如宜蘭頭城一帶,結合頭城農場、北關農場、礁溪溫泉;通霄一帶整合飛牛牧場、西濱海洋園區;雲林古坑一帶,則可安排劍湖山樂園加上古坑咖啡。景點與活動不斷重新排列組合,套裝多元化的行程,每回到訪都可以有不同感受。
而營造生態、塑造特色,自己說故事也很重要。如宜蘭頭城農場,約有千隻台灣藍鵲活動,本來園裡有數百棵木瓜樹,做為藍鵲食物,藍鵲隨時掠空飛過,讓人歎為觀止。彰化大村的劍門生態花果園,原本兩分地種柑橘,一度因為市價慘跌不採收,結果昆蟲、鳥類反而聚集、繁衍,蛻變為生態果園,園主賴仲由也因此投身生態攝影而得了國際大獎,現在每天僅開放二百人預約參觀,排隊都要排上半年。
不妨對全國各地農園作實地環境生態調查,以便地盡其利,依據當地氣候與環境以人工加上天然有機營造生生不息生態場所。如蝴蝶蜜源食草,青蛙、蜻蜓人造天然生態池,鳥類、昆蟲棲地,當地特有花卉、蔬果差異特色與解說牌及教育培訓導覽解說標準達到讓全國各地農民可考取國家級生態導覽解說觀光導遊領隊證照。而幫忙農園轉型成功,景點的聯外道路、停車空間、環境工程、指標工程等基礎工程,才是著力的部分。
我們國內旅遊只有全陪,缺乏專業分工、專業解說。鳥類、植物、昆蟲、文化的解說各有專精,解說員應有考試、認證,但像地方耆宿最了解地方掌故,但因學歷偏低,未必就能通過考試,應可變通調整,用較為靈活方式給予認證輔導考取國家級生態導覽解說觀光導遊領隊證照。
在農委會「園丁計畫」活動中,休閒農業是六級產業,凸顯生態休閒農業是整合生產、生活、生態的產業特質,這中間有很大的產、官、學合作開疆闢地的空間。政府發放教育津貼補助增加就業機會培訓計畫,更應協助全國各地農園生態地營造與培訓,讓農民考取國家級生態導覽解說觀光導遊領隊證照,增加就業機會。
(作者為台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理事長)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玉荷包看俏 日本搶下單
【聯合報╱記者顏福江、實習記者蔡佩容/高雄縣報導】 2009.02.10
全台「玉荷包」荔枝最大產地的高雄縣大樹鄉,今年冷冬開花率高達七成,預期將大豐收;避免量多價跌,大樹鄉農會積極開拓內外銷通路,日本已率先下單,「錢」途看好。
大樹鄉農會總幹事張清榮昨天說,全鄉兩千公頃玉荷包已綻放,三至四月結果期是關鍵,若環境、技術配合得宜,今年產量預估超過六成;比起去年開花率僅四成,產量不到三成,農民頗為期待。
「把玉荷包當做比生命還重要去照料」,曾獲全縣玉荷包品質評比冠軍的莊榮霖說,玉荷包結果期間最怕天候影響,「清明時節若能雨量適中,今年將是豐收年。」
莊榮霖表示,花開後須疏花,這是展現真功夫的時候,「太密集結果,會分散養分,果實反而營養不良,甜度不夠」。
農特產最怕量多價跌,農會推廣股股長鄭金強說,玉荷包只有一個月盛產期,又不易保存,農會已全面備戰,不讓農民賤價販售,甚至血本無歸。
除傳統市場、大賣場、機關行號的固定通路外,外銷日本為最大宗,農會已接洽五家貿易商,各已預訂卅五噸玉荷包,約有近三千萬元進帳。
張清榮說,約六年前開始,大陸搶攻美加市場,外銷大不如前,「但日本檢疫標準嚴格,大陸玉荷包未能過關,我國保有優勢地位,未來還有成長空間。」
另外利用網路系統,農會大力推廣宅配,會計股股長歐幸娟表示,「農會品質把關,標榜『早上在樹上、下午在桌上』,消費者只要在家上網動動手指,就等著新鮮欲滴的玉荷包到手。」
農民培育5色蘿蔔 超吸睛
* 農民培育5色蘿蔔 超吸睛
* 天皇喝過台產咖啡 日議員好奇
* 世界蘭花日本大賞 台灣11家業者參展
◆ 農民培育5色蘿蔔 超吸睛
自由時報 2009.02.15
〔記者陳界良/苗栗報導〕苗栗縣銅鑼鄉民甘昱文熱中栽種綠、白、紅色大蘿蔔,並雜交種出粉紅色、粉紫色等不同顏色蘿蔔,另還栽種黑皮冬瓜等罕見作物。
甘昱文是銅鑼鄉蔬菜產銷班第3班班長,平時喜歡嘗試栽培各種奇特的農作物,包括蘿蔔、南瓜、辣椒與玫瑰花等,四處蒐集罕見品種,光是蘿蔔就有綠色、白色與紅色,並將白、紅色蘿蔔雜交,培育出粉紅色、粉紫色蘿蔔。
過路客停車看仔細
甘昱文的草莓園在盛隆村苗119線路旁,他將這些不同顏色的大蘿蔔種在路旁,經常吸引路過的遊客停下車來看個仔細,有些遊客還會將這些大蘿蔔買回去,並順便下園採草莓。
119線並非主要的觀光路線,平時車輛並不多,但甘昱文的草莓園就靠著各種大蘿蔔當招牌,讓遊客下車來參觀、買草莓,加上他的草莓售價比大湖草莓便宜,許多遊客都成了老主顧,讓他的草莓沒有滯銷問題。
可觀賞也可食用
甘昱文說,剛開始栽培各種顏色的蘿蔔純粹是好玩,並當作觀賞用,這些大蘿蔔都可長到10多台斤,甚至20台斤,只要不要留到太大,吃起來比一般蘿蔔還要嫩,兼具觀賞、食用價值。
甘昱文還種植黑皮大冬瓜、黃金花椰菜、蓮霧形狀的辣椒等,數量不多,但也有不少遊客購買。甘昱文說,發展休閒農業,必須提供吸引遊客的誘因,他也在119線的另一邊田裡種植大片波斯菊、向日葵,讓遊客下田去拍照。
◆ 天皇喝過台產咖啡 日議員好奇
周麗蘭/綜合報導 2009.02.15 中國時報
台灣咖啡有機會與日本重拾夥伴關係?日本國會跨黨派組成的「日華議員懇談會」,得知台灣竟生產咖啡,甚至早年日本天皇也喝過,訝異之餘也表達高度興趣,還求證台灣駐日代表馮寄台。雲林咖啡農獲悉興奮不已,盼重現廿世紀初咖啡銷日的歷史光景。
日本交流協會為深化台日兩國交流,六日至十三日邀請台灣一百名高中生及台灣媒體訪日。
期間,交流協會特地安排媒體記者與日華議員懇談會座談,擔任這個台日重要溝通管道的會長平沼糾夫也親自出席。
本報記者提問,日方是否能多採購台灣農產,作為回應馬政府宣示「二○○九台日特別夥伴關係年」的善意?台灣咖啡曾經銷日且進貢日本天皇,但時至今日已沒落,台灣輸日的農產逐漸被中國取代。
多位國會議員得知台灣生產咖啡頗為訝異,曾任農林水產省大臣及防衛廳(現為防衛省)長官的眾議員玉澤德一郎說他「第一次聽到!」對日本天皇曾喝過台灣咖啡一事尤其好奇,事後又求證台灣駐日代表馮寄台,疑惑地說「台灣真的產咖啡嗎?」
玉澤德一郎表示,日本沒有看不起台灣農產,中國多樣食品近來被驗出含毒,日本人對此印象很差,銷售量銳減五成;在此節骨眼上,台灣農產品應該多加油,是進攻的大好機會,如能達到日本的管制標準,應會積極買進台灣農產。
玉澤強調,台灣農產有必要再多作宣傳,印象中美洲產的咖啡較有名,他從未聽說台灣有咖啡,「相信一定很好喝」。
大力復興台灣咖啡文化的前古坑鄉長、現任雲林縣議員謝淑亞表示,古坑咖啡發展遭遇瓶頸,日本國會議員的談話無異為台灣的咖啡農打一劑強心針,她希望近日有機會帶領咖啡農訪日,親自煮日本天皇喝過的台灣咖啡給日本人品嘗。
古坑咖啡農、雲林縣觀光休閒產業促進聯盟理事長張景科則表示樂見其成,幾年前日本商社曾與他接洽,希望購買台灣的生豆。
◆ 世界蘭花日本大賞 台灣11家業者參展
中央社 2009-02-14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3日專電)「世界蘭花日本大賞2009」明天將在東京巨蛋登場,台灣有11家業者設攤參展。中華民國駐日代表馮寄台今天到會場慰勞這些業者,還特別聞聞有巧克力香味的台灣蘭花。
第19屆世界蘭花日本大賞有超過20個國家、總數約3000種的10萬株蘭花參展。
住在日本茨城縣的齊藤正博培育的捧心蘭,獲得日本大賞(總冠軍)。純白的花寬約15公分,17支花莖上有大白花和花苞。獲得獎金200萬日圓(約新台幣74萬元),另有附獎賓士車一輛。
齊藤去年也獲得總冠軍,可說是培養「女王花」之王。除了總冠軍之外,還有優秀獎、優良獎,這三大獎項都由「個別審查部門」選出。每年約有1000株以上參賽,分組展示。
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理事長李蒼裕表示,在「個別審查部門」中,台灣有兩株獲得藍帶獎(首獎),一株是6到9公分組蘭花的第一名。另一株就是他培育的多花性的蘭花,一株朵,種植約1年1個多月,在這種6公分以下的分組來說,算是第一名。
他介紹說,個別審查部門總共分41組,得藍帶獎的41株,都可競選日本大賞(總冠軍),也就是從這41株挑出前三名。
在個別審查部門,藍帶獎算是第一名,紅帶獎是第二名,白帶獎是第三名。台灣獲得藍帶獎的兩株,可顯示台灣都針對國際市場的潮流在培育蝴蝶蘭,不論是中輪、小輪、多花性的、花梗壓低的、花面富美感的,台灣都積極發展中。
馮寄台走到清華蘭園的攤位時,看到日文寫著「會發散巧克力香」的蘭花,還特別湊近聞聞花香,很驚訝地說:「真的有巧克力香,是不是有培育的秘密?」清華蘭園的老闆高水恩及台灣大學園藝系畢業的兒子高紀清說,那是自然的花香,或許可成為情人節最佳贈禮。
聽到台灣蘭花產銷發展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盧哲民說日本的蝴蝶蘭約有八成是來自台灣,馮寄台感到很驚訝,覺得是台灣的一項成就。他告訴盧哲民、李蒼裕說,或許以後有大型蘭展,可考慮與駐日代表處合作。
本屆蘭展將於22日閉幕,蘭展每年約吸引40多萬人進場,但事務局新聞發言人山崎慈三表示,明年是否會繼續舉辦蘭展,目前不敢說,因為景氣差,贊助單位減少,他很希望台灣方面能大力支持。
古法熬黑糖 瑞穗農場傳濃香
【聯合報╱記者簡獻宗/瑞穗報導】 2009.02.18
花蓮縣瑞穗有機生態農場「一炮紅」鶴岡紅茶的知名度高,園方另外栽種白甘蔗,以古法熬製成為傳統黑糖,昨天首批黑糖完成生產,光復鄉遊客鍾家羚等人把黑糖加入一炮紅紅茶,別有一番香甜滋味。
瑞穗有機生態農場由聖輪法師帶領出家眾10多人,以農務修行,開闢30公頃農場,種植有機蔬菜、水果,他們推廣養生飲食,以有機方法栽培「一炮紅」鶴岡紅茶,前年拿下台灣首屆有機茶競賽特等獎。
農場昨天生產首批的傳統黑糖上市,聖輪法師說,位在秀姑巒溪旁的農場,開發初期有半數面積種植傳統白甘蔗,出家眾雖然改良沙洲地土壤從事有機栽植,仍保留約3分地的甘蔗園,目的是「不忘本」。
聖輪法師與出家眾昨天採收白甘蔗,經榨汁,依古法熬製傳統黑糖,他們以大鍋熬煮甘蔗汁近4小時,提煉成黑糖,再分裝上市。
園方有機飲食推廣教師慧農法師說,排除他人添加石灰增色的做法,她們熬糖過程不添加任何物料,只是單純蒸發甘蔗汁水份,保存蔗糖原色原味,可以吃得更健康。
慧農法師說,她們以古法熬製的黑糖,保存蔗糖、蔔萄糖與豐富的鈣等礦物質,有去寒、迅速補充體力等功效。
瑞穗有機生態農場傳統黑糖上市,任職中油公司的光復鄉婦人鍾家羚昨天與友人前往農場採購有機蔬菜,聞到熬糖陣陣濃郁香味,忍不住以剛製成的黑糖添加一炮紅紅茶,品嘗後,她直誇味道香,讓沖泡的紅茶更好喝。
◆ 台灣高麗菜 敲北京市場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009.02.18
繼水果登陸後,台灣蔬菜本月廿四日將首次進軍北京。外貿協會駐北京代表張企申說,下周二在北京舉行「台灣高麗菜節」,向北京民眾推廣台灣蔬菜,為台灣冬季生產過剩的蔬菜開闢新市場和商機。
連續幾年來,台灣冬季蔬菜生產過剩,導致菜價慘跌;以高麗菜來說,大台北批發市場價格低到一公斤五元,十塊錢就可以買到一顆高麗菜。菜賤傷農,雖然農糧署啟動「耕鋤機制」,將一百卅公頃的高麗菜變成肥料,以穩定市場價格。農民辛苦種出來的蔬菜變成肥料,讓農民欲哭無淚。
為防止冬季菜賤傷農的現象一再出現,貿協今年首次在北京舉辦「台灣高麗菜節」,向北京民眾推廣台灣的高麗菜,讓台灣蔬菜在生產過剩時,可以用出口市場作為調節。
張企申表示,兩岸直航後,大幅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大陸內需市場可成為台灣農特產品、尤其是生鮮產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但是由於口味、認知度以及保鮮技術等障礙,使得市場開發過程十分緩慢。今年一月,台東農會成功出口一百噸鳳梨釋迦到大陸市場,讓推廣台灣農產品到大陸的外貿協會感到鼓舞。
雲縣府防菜金菜土 育苗業者擬組織化
【聯合報╱記者王良新/斗六報導】 2009.02.20
雲林縣府為防範「菜金菜土」農情一再上演,農業處昨天召集業者籌備合作社,鼓勵大宗蔬菜育苗業者透過資源整合,控制種植產量,創造業者與菜農雙贏。
雲林縣府表示,農民種植蔬菜大多依據之前的蔬菜價格,若某種蔬菜價格高漲時,就一窩蜂搶種,造成下一季蔬菜價格因量高而暴跌,菜農血本無歸,經常得仰賴政府補助或收購。
縣長蘇治芬認為,應該建立一個有效的預警機制,讓農民得知更多明朗且透明資訊,以了解自己種植的蔬菜作物是否有價格崩盤的風險,而適時適度調整種植種類或面積,也創造土地種植作物的最大價值。
農業處長呂政璋也說,如果建立農民種植蔬菜面積或數量資料,一但發生某種蔬菜出現搶種情形時,農業處可據以向農民宣導,避免超種,分散風險,減少農民損失,可說一舉兩得。
縣府農業處昨天因此召集縣內大宗蔬菜育苗業者討論,業者同意縣府的構想,業者說,如果籌組合作社或協會整合資源,業者間可互通種苗,可創造業者與菜農的雙贏。
呂處長表示,業者昨天討論後已獲初步共識,預計26日成立育苗業者組織化籌備會,要加入的業者可向農業處查詢。電話05-5320754。
◆ 不起盜心 靠教育非監視器
【聯合報╱蔡順得/台灣蓮霧產業協會理事長(屏縣南州)】 2009.02.20
報載果菜市場、量販店販售農產蜜棗、蓮霧接連被驗出致命農藥殘餘,引起消費者恐慌,這對於去年底迄今因氣候異常暖化,以致冬季農產嚴重欠收的果農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
老天爺不賞飯吃,是天災;少數有毒農產拖累所有果農,是人禍。筆者以自身務農四十多年之觀察體認,呼籲政府強化產銷履歷制度,以保護其他無辜農民,及消費者食用安全。
消費者若購買使用貼有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的農產品,只要輸入標章上編碼,就可從「台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查詢到農民的生產紀錄,也代表驗證機構已親赴農民的生產現場確認,並針對農產品抽驗,一有問題就會馬上處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履歷資料造假的風險,並且有效管控生產過程不傷害環境、產品不傷害人體。
產銷履歷實施成功之處在源頭把關、過程監控、稽查嚴格、罰款從重,生產者不敢僥倖、優質農業方得以建立,不致因少數有毒農產品影響多數農民的生計。
相關主管單位查不出源頭害群之馬,無法第一時間止血,使得絕大多數恪守規範之辛苦農民受波及,不僅消費者喪失對國產農產品之信心,對外銷更是嚴重打擊,企盼農委會恢復產銷履歷制度,讓有毒農產無所遁形。
生技新絲路 香草添收入
* 生技新絲路 家蠶牧場科技冠全球
* 苗栗農改場 保存136蠶種
* 修女教種香草 布農婦添收入
◆ 生技新絲路 家蠶牧場科技冠全球
記者 陳界良/專題報導 2009.02.22 自由時報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相關單位合作,成功以家蠶作為「分子牧場」,可快速生產出疫苗等生物科技產品,技術領先全球,已有國外廠商表達高度興趣,可望為台灣打造一條「生技新絲路」。
家蠶當活體 研發生技產品
農改場保存136種蠶種品系,心血沒白費,在台灣養蠶業沒落多年後,苗栗區農改場與中央研究院、中原大學及虎尾科大等單位合作,以家蠶作為活體工廠,目前已成功研發出豬乳鐵蛋白、抗菌蛋白、豬瘟疫苗等多項生技產品。
農改場說,核多角體桿狀病毒是家蠶常見的病毒,利用病毒擴散、繁衍快速的特性,將蛋白基因植入病毒內,再把病毒注入家蠶體內快速繁殖,即可製造大量蛋白物質,再從家蠶身上純化出所要成分。
創新螢光蠶 北美引矚目
研究人員還將綠螢光水母、紅螢光珊瑚的基因轉植到病毒內,讓家蠶變成「螢光蠶」,方便觀察病毒在蠶體內的繁殖情形。這項創新技術曾在96年台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中榮獲「最佳新奇獎」,在北美生技展中也引起高度矚目。
農改場說,初乳奶粉因為含有較高的乳鐵蛋白,可增加免疫能力,價格比一般奶粉貴;抗菌蛋白具有殺菌功用,可替代抗生素,應用在畜產、水產養殖業;豬瘟疫苗、口蹄疫疫苗等也都能透過家蠶進行量產,商機達數百億元以上。
家蠶生產蛋白 技術領先
農改場去年以「生技新絲路」為主題,獲選台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大會之星,展出家蠶的多樣性、螢光蠶及家蠶生物反應器等;農改場說,歐美沒有養蠶業,台灣有蠶種、環境也適合養蠶,利用家蠶生產蛋白的技術已居全球領先地位。
農改場表示,家蠶是台灣具有競爭力的生物科技領域,以家蠶作為生產平台,產製高經濟價值的生技產品,目前已有國外廠商對這項技術表達高度興趣,未來可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對台灣而言,這是前途無量的「生技新絲路」。
◆ 苗栗農改場 保存136蠶種
記者 陳界良/專題報導 2009.02.22 自由時報
台灣的養蠶業日漸沒落,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仍保存台灣136種蠶種品系,留下寶貴的蠶種基因庫,作為民間養蠶、生物活體工廠等蠶種的來源。苗栗農改場副場長余錫金並研究出冷藏保存法,延緩繁殖速度,降低保存成本。
一般常見的蠶都是白色,但許多民眾可能不知道,蠶也有黑白條紋、褐色圓斑點等不同面貌,這些蠶種都保存在苗栗農改場。
余錫金指出,台灣的蠶種原本有300多種品系,經性狀調查後,把特性相近的整併成136種品系,大致可分為姬蠶、形蠶、淡黃蠶、油蠶、黑縞蠶、褐圓斑蠶、暗色蠶、杲蠶與虎斑蠶等類別,推廣農民養殖的是「國富農豐」品種,由4種品系雜交而成。
余錫金說,苗栗縣早期是養蠶業重鎮,苗栗農改場是專責研究蠶的單位,專人負責繁殖136種品系的蠶種,避免在台灣消失;蠶從卵變成蛾只要60天,工作人員很辛苦,每一種蠶至少要維持500隻,才能確保基因健康。
繁殖136種品系的蠶種,需要大量的桑葉,農改場栽種廣達5分地的桑園,一隻蠶從幼蟲開始到結繭,要吃掉20公克到25公克桑葉,136種品系的蠶種繁殖一世代,約需吃掉1700公斤桑葉,工作人員一天要採好幾車的桑葉才夠用。
至於哪一種蠶的蠶絲最好?余錫金說,抽取蠶絲用的蠶必須健康、不易生病,才能提高利潤,但現在蠶的用途已轉變為製造疫苗蛋白的生物工廠,反而需要體弱、易生病的蠶種,每種蠶的基因各有不同特性,都值得保留。
◆ 修女教種香草 布農婦添收入
【聯合報╱記者陳紹聖/信義報導】 2009.02.22
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天主堂修女郭秋玲,為了協助社區婦女增加就業與收入,得到中區農業改良場專家指導,在天主堂種香草,也進入社區教婦女種植,並高價收購,再透過教友、參訪者等介紹出售,意外打響「Tina香草」知名度。
地利村原本有不少農田,是當地布農族主要耕作與經濟來源,卻因為先後碰上921大地震、桃芝颱風,地利村達瑪巒部落耕田悉數被破壞,天主堂修女郭秋玲說地利已「不利」,需要投入新作物。
郭修女原本與社區一名婦人相約,研商種植苜蓿草,這名婦人因故去世,計畫中斷後,她親自出馬,至一家香草種苗場採購種苗時,與中區農業改良場專家不期而遇,專家留意到修女的心意,事後,主動到天主堂指導種香草技術。
她堅持種香草不灑農藥,採有機栽培,研發出數種香草茶包、香草泡澡包、香草鹽等。之後,又開發出純露與精油,921重建基金會贊助包裝設計,讓天主堂帶領社區婦女走出震災陰霾。
地利、潭南兩村布農族婦人至少10人,接受郭修女的指導,在家中農田成功種植香草,由天主堂以高於市價保價收購,平時兩社區另外有數名婦人到天主堂一起耕作香草,提供就業機會。
郭修女積極協助社區婦女創造經濟,獲達瑪巒布農族人稱為「Tine」亦即母親,所種植的香草成品命名為「Tine香草」。
修女是奉獻不支薪,天主堂種香草收入,全部用來照顧貧困、孤兒與獨居老人。這幾年來,憑著保健高品質的香草產品為招徠,透過各地教友、參觀者、辦活動者的口耳相傳,逐漸打響知名度,不少人用後都再度指定採購。訂購電話(049)2741231。
從福爾摩沙櫻到高科技蔬菜
* 白色山櫻 取俗名「福爾摩沙櫻」
* 國境之南農特產 賣場買得到
* 高科技蔬菜 可立即生食
* 菜土菜金他們最知/青菜在這啦 菜蟲在叨位
◆ 白色山櫻 取俗名「福爾摩沙櫻」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彰化縣報導】 2009.02.23
花色雪白、夜裡會反光的綠萼櫻,日本命名迄今已近九十年,經彰化縣花農張洲府復育及友人考證後,發現綠萼櫻是台灣原生特有亞種櫻花,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註冊,今年重新命名為「福爾摩沙櫻」。
張洲府投入櫻花研究及育種廿多年,得過神農獎,有「櫻花張」之名。
張洲府說,將學名綠萼櫻另取俗名「福爾摩沙櫻」,儘管只有台灣認可,但卻有象徵意義,「證明它是屬於美麗寶島的原生種櫻花」。
他說,一般所謂的山櫻花,花朵單瓣、紅色,又稱緋寒櫻,本種分布中國大陸南部、台灣、琉球及日本等。台灣山櫻主要生長在五百到兩千公尺的山林中,並生成變異種白色緋寒櫻。
「台灣人不喜白花,認為不吉利,因此變種白色緋寒櫻陸續遭砍除」,張洲府說,如今十分罕見,只在南投縣鹿谷鄉中海拔山區可見。他在芬園鄉經營的員農種苗繁殖場共蒐集了國內外四十多種櫻花,包括變異種白色緋寒櫻。
他懷疑約一百年前,經由候鳥將變異種白色緋寒櫻的種子帶到日本,由於它有綠萼特徵,從一九一六年到二○○九年間,被日本命名為綠萼櫻。
張洲府說,從文獻記載及實地查訪,它原生地應在台灣,他的陳姓友人比對後,發現兩者特徵完全一樣,可惜沒有琅琅上口的台灣名字,決定註冊俗名為「福爾摩沙櫻」,意喻美麗之島上的美麗櫻花。
福爾摩沙櫻花開五瓣,花萼綠色,朵朵盛開如雪花般,天色昏暗時會反光,夜空中美不勝收,更添浪漫。花期二到三月,會飄出淡淡香味,張洲府的苗圃內正花開繁盛,他決定積極推廣,期待美麗的「福爾摩沙櫻」開滿寶島。
◆ 國境之南農特產 賣場買得到
【聯合報╱凌珮君】 2009.02.23
「國境之南」屏東優質水果蓮霧蜜棗,現在正是嘗鮮時!松青超市全國七十六家分店、愛買、家樂福超市同步促銷屏東水果,「在超市就買得到屏東水果!」
屏東縣農業處長林景和、屏縣農會總幹事黃瑞吉、枋寮地區農會總幹事鄭清水、高樹源興合作社主席劉永喜、建農合作社主席李協倉表示,遠東愛買超市有「屏東農產幸福享受」、松青超市有「屏東農產幸福購」、家樂福有「屏東縣產銷履歷」農產專區,共銷售蓮霧、蜜棗、愛文芒果、鳳梨、木瓜、檸檬、洋蔥等屏東農產九百公噸。
為讓消費者吃得安心,這些由產地直送的水果,上架前均通過雙重農藥檢測。首先,在產地進行藥檢,通過後才能送達各賣場,到了賣場還得再做一次農藥殘留檢測,合格後才能上架。林景和處長說,由屏東縣直送賣場的水果,經縣府及賣場雙重為消費者健康把關,讓消費者享用到最新鮮、最安全的屏東優質水果。
「輔導農民與量販超市等通路業者訂定契約,保障合理價格,也穩定生產及供貨。」林景和說,縣府扮演農民與通路商間的聯繫平台,目前高樹蜜棗與松青契作,潮州鳳梨與日商簽約,增加農民收入。
屏東縣長曹啟鴻說,蓮霧及蜜棗是屏東最具代表性的水果,枋寮蓮霧果肉堅實多汁,令人回味再三。高樹水源水質保護區生產出如青蘋果般青脆甜美的蜜棗,讓人愛不釋手。縣府並設「屏東水果有GO讚網站」提供農民與消費者完整產銷資訊。
◆ 高科技蔬菜 可立即生食
自由時報 2009.02.23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學電機的廖淵崇將傳統菜園結合高科技經營,讓菜苗住套房、吹冷氣,還有恆溫、負壓空調,照顧菜園如呵護小孩般,種出的蔬菜健康安全又美味,為傳統農業創造另片天。
採無塵室培育場 安全健康無蟲害
淵崇健康菜園所生產的蔬菜,售價約為一般市價3倍高,但因口感佳,所有的蔬菜全可生食,標榜自然安全,而且健康、無蟲害。
今年47歲的廖淵崇是南投人,學的是電機,原本從事水電工作,是台南女婿,921大地震後來到台南從事蘭花種植,之後轉行溫室種植健康蔬菜,一做就是6年多。
他表示,目前溫室菜園是改良後第3代,佔地800坪,種植40餘種蔬菜,採溫室種植,完全不受颱風影響,因此菜價一年四季都不變,也不會因颱風而漲價。
電機出身,對菜園的溫室設備要求也特別高,標榜是全國唯一採用無塵室培育場,搭配德國進口的潔靜土壤,所有蔬菜都種植在離地80公分的植床上,採恆溫控制及負壓空調,生產的蔬菜都可立即生食,保留蔬菜的原味,目前已建立口碑,南市建設處農漁畜產科官員日前特地參訪該菜園,對菜園經營管理讚不絕口。
建設處表示,南市農業屬都市型農業,農業種植面積相對農業縣較小,作物種類相對較少,市府為協助農業朝觀光農場發展,配合市民休閒及產業結合,特別推薦淵崇健康蔬菜園。
淵崇健康菜園平時不對外開放,每星期六、日早上9點到下午4點開放參觀,並可現場購買健康蔬菜,預約電話3589006。
◆ 菜土菜金他們最知/青菜在這啦 菜蟲在叨位
記者劉榮/專題報導 2009-02-23 自由時報
「產地不是一公斤才賣20元,為什麼菜市場要賣到120元?都讓菜蟲賺走了嗎?」與民生問題息息相關的菜價行情 ,和農產運銷系統息息相關,「菜土菜金」的現象、到底有沒有菜蟲?也一直是拍賣市場沒完沒了的話題。
價格天天波動 供需法則
負責監督果菜市場拍賣作業的台北農產公司副主任林俊宏表示,蔬果價格天天在波動,價格高低,還是要回歸供需法則,農產品的到貨量增加、菜販的需求降低,農產品的價格自然會隨之下降,反之,則價格上升,「完全都是市場機制運作,拍賣員只是被動由市場決定供需的均衡點,也就是蔬果的價格。」
「不了解產銷過程,就以為都是菜蟲在作怪!」林俊宏說,以最常拿來討論的高麗菜價為例,媒體會拿一顆高麗菜要價2、300元作文章,種高麗菜必須60、70天才能長成,如果碰上產地供貨不足,一天可能有千名承銷人在搶幾百件,2、300元一顆的高麗菜也就不足為奇,小盤商擁有的數量,根本無法操控市場價格。
「葉菜類最多只有一天的壽命,菜蟲想藉由囤貨來影響價格,根本行不通啦!」
林俊宏透露,大宗葉菜類像甘藍菜、大白菜,也就是俗稱「菜母」的到貨量,其實是影響菜價高低的因素之一,去年夏天風災期間甘藍菜拍賣成交價曾高達一公斤96元,賣到消費者手上,會漲到多少,可想而知,「這種天價行情,不常見啦!如果碰上了,多挑點根莖類蔬菜,一樣也很營養啦!」
台東麝香咖啡 改良再進化
【莊哲權/台東報導】 2009-02-24 中國時報
一般「麝香咖啡」是採用果子狸吃下咖啡果排出的咖啡豆製成,衛生有顧慮,台東農民阮勇光接受經濟部輔導,研發「果子狸腸道乳酸菌微生物培養技術」,保有麝香咖啡的風味,也提升製作過程的衛生,即將發表研發成果,預計台東麝香咖啡年產值可達兩千萬元以上。
台東縣卑南鄉山豬園牧場業者阮勇光接受經濟部輔導,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專家從去年十月開始,研發果子狸腸道乳酸菌微生物培養技術,同樣讓果子狸吃咖啡果,從其排泄物中淬取乳酸菌,比照果子狸腸道熱發酵原理研發,除能保有特殊的氣味外,更可提高咖啡製程的衛生及質、量,符合環保與健康的原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