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禮/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24
河南省許昌縣去年出土的人類頭蓋骨化石,經考證距今八萬年至十萬年。這一發現有助於中國人起源於本土的「多地區進化論」,有助推翻中國人的老祖宗是非洲人。
據《河南今報》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前天在北京召開「河南許昌古人類頭蓋骨考古發現」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專家公認,這對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表示,「許昌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地點,位於許昌縣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許昌市約十公里。
去年十二月十七日,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當時到處都是淤泥,突然在距離地面八公尺處,發現一塊黃色骨片,隨後陸續發現大量骨片,總共十六塊。
這塊古人類頭蓋骨由頂骨、枕骨、顳骨等十六塊斷片組成,整體呈暗黃色,前額低平、枕骨隆起、骨壁較厚,保存和石化程度較好,未變形。
發現頭蓋骨的遺址地層厚達十多公尺,分布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文化層,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重要地層剖面,也是目前中國發現的重要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許昌人」頭蓋骨的發現,對於中國古人類起源具有特別意義。
目前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非洲起源說」,即中國的北京猿人等在約廿萬年前消失,現代中國人都是來自非洲的人類後代。一是「多地區進化說」,「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學說」就是其中之一。
其重要依據是中國發現了二百萬年前的巫山人、一百一十五萬年前的藍田人、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十萬至廿萬年間的遼寧金牛人、一萬至四萬年間的北京山頂洞人等,幾乎是一個完整的進化體系。
但是,這個體系卻存在著關鍵缺失,也就是沒有五萬至十萬年間的人類化石。而這一時期正是「非洲起源說」推斷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關鍵時段。因此,此次中國發現「許昌人」頭蓋骨,有助於推翻中國的老祖宗源於非洲之說。
※ 相關報導:
* 重大突破中國現代人可能起源於「許昌人」
http://www.ha.xinhuanet.com/add/hnnews/2008-01/23/content_12294709.htm
* 研究證實人類「只」源自於非洲
* 新發現考驗人類起源理論
* 基因研究證實人類從白令海峽遷徙到美洲
* 現代人類基因演化 較過去快百倍
* 失去存在已久的基因促成人類演化
* Science「年度科學突破」:人類遺傳變異
* 科學家發現生命大爆發至少有 2 次以上
* 強大的新網路技術讓基因探索更容易
* 人擇推論實際上能告訴我們什麼?
* 人如何獲得語言能力?幼童是資料採礦者
* 人工智慧在 2029 年可與人類較量?
4 則留言:
迷人的藍眼珠 來自一人基因突變
閻紀宇/綜合一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02
西方人認為藍色眼睛最為迷人,法蘭克辛納屈、保羅紐曼、布萊德彼特、卡麥蓉迪亞茲、瑞絲薇斯朋與葛妮絲派特洛有什麼共同點?首先,他(她)們都有一對顛倒眾生的藍眼珠;其次,他(她)們都出自同一個發生基因突變的祖先。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漢斯.艾伯格教授領導的團隊,研究基因的突變與遺傳發現,世界上所有藍色眼睛的芸芸眾生,都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到1萬年前的同一位共同祖先,他或她應該是居住在黑海沿岸地帶,今日的烏克蘭或土耳其都有可能。研究論文發表於《人類遺傳學》(Human Genetics)月刊。
褐色眼睛被「稀釋」
艾伯格表示,人類有一個「眼睛皮膚白化症第二型基因」(OCA2)會促進黑色素(melanin)分泌,讓我們的眼睛、皮膚、頭髮都呈現為深色調,在眼睛就是褐色。然而OCA2基因會受到鄰近基因突變的影響,導致黑色素無法分泌或分泌不足,前者即為白化症(albinism),後者則導致褐色眼睛被「稀釋」為藍色眼睛。
艾伯格追蹤分析丹麥一個三代都是藍色眼睛的家族,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鄰近OCA2基因的「HERC2基因」發生突變,很可能就是藍色眼睛的成因。艾伯格擴大調查範圍,納入約旦、土耳其等國的藍色眼睛民眾,發現他們幾乎都有一模一樣的HERC2基因突變,可說鐵證如山。
從基因突變的一致性可以進一步判定:藍色眼睛的人都是來自同一位祖先。艾伯格根據今日藍色眼睛的人數,並參照史前時代人類遷徙的研究資料,研判這位最早發生突變的祖先生活在距今6000年到1萬年前,居住地位於黑海沿岸,他(她)的子孫從石器時代開始向北方發展,造成今日北歐地區藍色眼睛人數特多的現象。
不代表任何生理優勢
藍色眼睛並不代表任何生理上的優勢,只是顯現了人類基因體在自然演進過程中的千變萬化。不過這種基因突變後來蓬勃發展,在人類世界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原因仍然耐人尋味。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統計遺傳學教授波克丹諾維茲推測關鍵可能在於性擇(sex selection),藍色眼睛者外型獨樹一格,在求偶時佔了上風,因此有更多的機會繁衍後代。
基因證實 人類祖先遠離非洲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08.02.23
科學家研究人類基因又有新發現,最近發表的兩篇研究報告分析多國居民的DNA,為「人類祖先源自非洲」的理論找到新證據。證實人類遠祖早年從非洲大陸外移,在過去10萬年間遍及世界各大陸,並在基因方面演化出不同的種族。
史丹佛大學邁爾斯(Richard M. Myers)領導該校研究團隊,採集51個人口族群、938人的DNA樣本,分析65萬個DNA後發現,一群外出探險的人類老祖先自現今衣索比亞地區出發,一路來到北非、中東、歐洲、南亞及中亞、澳洲、東亞和美洲等地。
這項人類基因研究的主要作者、密西根大學華裔教授李軍舉中國漢人為例指出,先前學者推測中國大陸北方和南方漢人為不同種族的假設,經由本次研究得到證實。日本人則是北方漢人移居後產生的新種族。
另一項使用相同DNA樣本所作研究也發現,距離人類發源地非洲愈遠的地區,基因和非洲人相似程度愈低。根據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分析,他們推測人類祖先每當從一處移居到他地時,DNA就會突變,演化出新種族。
學者還發現,西伯利亞地區的突厥人後裔雅庫特人,和美洲的原住民有相似且獨特的基因突變情形。學者推測,古代的雅庫特人可能在1萬2000至3萬年前,經由白令海(當時為陸地)通道到達美洲,經由基因演化,衍生出中美洲的馬雅人、巴西的蘇律人和卡里提亞納人。
根據DNA分析,中東人的血緣可追溯至歐洲及非洲。就地理位置而言,中東地區古代是往來於歐洲與非洲間的要道,邏輯上確有可能。這兩項基因研究報告分別發表在21日的「自然」和22日的「科學」期刊上。
※ 相關報導:
* Researchers release most detailed global study of genetic variat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22738126.html
* Genotype, haplotype and copy-number variation in worldwide human populations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1/n7181/abs/nature06742.html
Mattias Jakobsson, Sonja W. Scholz, Paul Scheet,
J. Raphael Gibbs, Jenna M. VanLiere, Hon-Chung Fung,
Zachary A. Szpiech, James H. Degnan, Kai Wang,
Rita Guerreiro, Jose M. Bras, Jennifer C. Schymick,
Dena G. Hernandez, Bryan J. Traynor, Javier Simon-Sanchez,
Mar Matarin, Angela Britton, Joyce van de Leemput,
Ian Rafferty, Maja Bucan, Howard M. Cann, John A. Hardy,
Noah A. Rosenberg & Andrew B. Singleton
Nature 451, 998-1003 (21 February 2008)
doi:10.1038/nature06742
* Worldwide Human Relationships Inferred from Genome-Wide Patterns of Variation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19/5866/1100
Jun Z. Li, Devin M. Absher, Hua Tang, Audrey M. Southwick,
Amanda M. Casto, Sohini Ramachandran, Howard M. Cann,
Gregory S. Barsh, Marcus Feldman, Luigi L. Cavalli-Sforza,
Richard M. Myers
Science 22 February 2008: Vol. 319. no. 5866, pp. 1100 - 1104
DOI: 10.1126/science.1153717
距今約700萬年 查德原人 確是人類老祖先
閻紀宇/綜合廿八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29
法國與查德考古人類學家6年半發現的「薩赫勒人屬查德種」(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到底是不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原始人類,學界多年來聚訟紛紜,未有定論。不過當年領導考古團隊的法國學者米歇.布呂內(Michel Brunet)日前發表最新研究結果,斷定薩赫勒人屬查德種生存在距今約680萬年至720萬年,確實是人類的老祖先。
布呂內領導的「法國查德考古人類學考察團」(MPFT),2001年7月19日在中非查德北部的朱拉布沙漠,發現一副相當完整的人屬動物顱骨化石,以及兩塊頜骨與三顆牙齒化石,命名為「薩赫勒人屬查德種」(薩赫勒指撒哈拉沙漠南部),暱稱「圖邁」(Toumai,查德語意為「生命曙光」),一般簡稱「查德原人」。
然而這項極為重要的發現後來卻引發重大爭議,部分考古學家認為所謂的「查德原人」並非人類祖先,尚未發展出直立行走,牠其實屬於猿類,與今日的黑猩猩或大猩猩有親緣關係。另一派學者則推論查德原人應是人類與猩猩的共同祖先,或者與兩者都有親緣關係。
其次,查德原人的腦容量約為340至360立方公分,與現在的黑猩猩相近,遠小於現代人類的平均值1350立方公分。
布呂內不服氣,從此開始為查德原人的定位奮戰,布呂內運用鈹10同位素定年法,更精確估定查德原人的生存時期,並且將人類與猩猩在演化之路上分道揚鑣的年代,上推至最遲距今800萬年,遠早於演化分子鐘(molecular clock)估計的500萬年,並將最新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發表。
對於查德原人─人類─猩猩之間的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布呂內早在2005年就藉由電腦斷層掃描(CT)技術,將化石碎片數位化之後重新組合,並將變形部分還原,終於完成查德原人頭顱的立體模型虛擬重建,而且有突破性的發現。
由於查德原人距離演化分歧點甚近,因此聲稱牠與人類及猩猩皆有親緣關係的假說並不成立。從頭顱的型態與牙齒來看,查德原人和迄今所知的南方古猿都不相同,反而較近似更晚期的直立人。最重要的是,查德原人的枕骨大孔形態和大猩猩、黑猩猩都不一樣,顯示其頸部是向下延伸,由此可知牠應該已經發展出以兩腳直立行走,確為人類祖先無疑,只不過牠的身高不超過120公分,遠比現代人矮。
考古學界向來認為東非大裂谷的東部是人類的發祥地,但是查德原人的生存地區卻在大裂谷西部,而且距離約2500公里,顯示原始人類很早便在非洲廣泛分佈。學界解釋人類起源、演化方式、遷徙過程的理論,日後可能都因此得做一番修正。
鑒定發現 南京女猿人至少老了15萬歲 而且是中西混血兒
鉅亨網/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2008/03/06
今年3月13日,是南京猿人頭骨化石發現15周年。據「溫泉與南京猿人論壇」透露,通過最新的TIMS鑒定,湯山猿人一號頭骨的年齡,從最初認為的30-35萬年,確認為50-60萬年前,至少老了15萬歲。根據化石特徵,揭開了1號頭骨的高鼻之謎。認為湯山猿人有基因交流,可能是中國猿人與西方猿人的「混血兒」。
新華網引述《揚子晚報》報導,1993年3月13日,湯山鎮當地民工劉連生等人在清理葫蘆洞的堆積物時,發現一具保存相當完好的頭蓋骨化石。這是與北京直立人相像的猿人頭骨,後來被稱為1號頭骨,經中科院鑒定,她是一位21-35歲的女性。
隨後,專家又確定了更早前發現的一塊2號頭骨。最終南京市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考古系合作進行了發掘。當時的研究與鑒定結果顯示,南京猿人1號頭骨距今35萬年左右,而2號頭骨則生活在10多萬年前,是位男性。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周春林博士在論壇上披露說,過去專家們一直採用的南京猿人的生活時期為35萬年左右,但是經過最新的TIMS法測定後發現,湯山1號女猿人至少老了15萬歲。
有趣的是,中科院穆西南研究員還提供了一個爆炸性的新觀點,近年來對1號女性頭骨研究發現,南京猿人很可能與歐洲人有過基因交流,也就是尋常說到的是個「混血兒」。因為1號女性猿人頭骨,擁有高聳的鼻梁和隆起的鼻腔,這在中國的古人類化石中很罕見,卻常見於歐洲的古人類。
那麼如何通過頭骨判斷是否經過基因交流?穆西南研究員曾請教過所裏的吳新智院士,他是主持研究南京猿人的古人類專家。吳新智認為,這些特徵表明中國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曾經少量地接受過外來基因。
在古動物中,大規模的遷徙和血統融合就很常見,比如狼,歐洲的和亞洲的並沒有什麼區別。人類自然也會有往來,一次產生基因交流就更不足為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