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7

基因汙染兩成 台灣畫眉恐滅種

【沈揮勝/南投報導】 2009-06-26 中國時報

台灣畫眉在兩年前獲承認為獨立種,不過因早期國人引進大陸畫眉,導致基因受汙染。農委會特生中心與師大生命科學系合作調查發現,受汙染比例已逾兩成,如不及時控制,台灣畫眉恐將滅種。

台灣畫眉基因滲漏現象,已引起國際重視。特生中心及師大生命科學系的研究論文,日前獲刊全球排名第一的Journal of Avian Biology鳥類學術期刊,其後續影響與衝擊,農委會正密切關切中,將於這兩天正式發表。

藍胸、白眉或裸皮眼圈,是大陸畫眉特徵。基因遭汙染的二代台灣畫眉外觀多元且不完整,常具備部分陸眉特徵,且每一個體不太相同。由於民間飼養的大陸畫眉及雜交種數量龐大,如不徹底解決,以後野外看到所謂的台灣畫眉,將與現在看到的長相不同。

因雜交畫眉四處流竄,農委會見事態嚴重,於九十二年將大陸畫眉亦列為保育,期能夠杜絕民眾豢養。不過此舉反成了繁殖業者的護身符。雜交種無法列入保育,豢養繁殖剛好避過野保法,讓情況更為惡化。

台灣原生野鳥遭外來基因汙染或領域排擠最嚴重者,非八哥莫屬,南洋白尾八哥縱橫全島,台灣原生八哥在混群中剩下不到○二%。台灣畫眉因具領域性,受汙染族群呈塊狀分布,要控制其繼續擴散,專家認為技術不是問題,但工程浩大複雜。

※ 可得當心在生態系中造成的蝴蝶效應。相關報導:

* 基因污染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taxonomy/term/3515

新汙染源:讓病菌產生抗藥性的 DNA
多重抗性:為何細菌這麼有效率
蜜蜂能傳播基改物質超過數公里
常見土壤礦物分解近乎無敵的 prion
研究:一系列藥物出現在美國大城的魚類體內
新檢測法:二種食品添加劑作用如同外源性雌激素
水瓶中的荷爾蒙類似物 -- 冰山一角?
移除水中砷的「奈米鏽」將在墨西哥測試

如同達爾文的雀鳥 科學家使分子演化、競爭
台灣藍鵲首傳與中國藍鵲混種
山椒魚8/1起 列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珊瑚礁天堂消失中 美中合作對抗全球暖化
水溫與酸度上升促進關鍵海星物種的生長

8 則留言:

fsj 提到...

觀念平台 野豬保育與原住民狩獵

【戴永禔】2009-07-01 中國時報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上星期六(六月廿七日)通過了第一本有關台灣野豬的博士論文口試,研究內容為台灣野豬的狩獵與農作危害防治問題。鑒於推估中低海拔野豬為數種中大型野生動物族群之中唯一減少者,所以引發了是否要將野豬由野生動物保育法定一般類提升為保育類的議題,開始對此特定物種採取法律上相對嚴格地規範。若然,受到最大影響的將會是原住民。而該論文引發了一個久懸未決的問題,也就是到底要如何處理原住民狩獵與野豬資源保育的問題。

本人在中原大學的研究團隊經過長期參與阿美族撒屋瓦知河邊部落的生活與相處,最近才研究得知,撒屋瓦知人的生業其實在於營造一個可採集動植物供生活所需的居住環境。這個文化生態學上的發現,重新洗刷吾人以往對原住民以狩獵漁撈維生的刻版印象。這種人造的採集環境,利用自然演替的原理在一塊土地上,分階段地種植草本、灌木、喬木的各類植物。並以多層次植栽,在樹豆樹下種植龍葵、山蘇等耐陰植物,使陽光充分被利用且不需要肥料。圍堵流水形成溼地,種植芋頭與茭白筍。收成時僅提供部落足夠即可,其採集量僅約種植產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各式各樣的動物,就會依附這些作物而形成一個以人生活為主的生態系統。除此之外,撒屋瓦知人還會隨機地丟些動物進來,方便就近採集,舉凡青蛙、溪魚、蝌蚪都是可以吃的食物。也會不斷引進新的作物試吃。河邊部落的阿美人有句諺語:「只要牛可以吃的,人就可以吃」。

雖然就單一部落的觀察並不能推衍解釋其他原生部落的生業模式,不過可斷言的是,我們沒有那樣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來了解各個部落的生業。但是就目前來自西方文化之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系服務觀點所制定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等,其法理實有被檢討的必要。

野保法以禁獵、獵具管制、保育等管理措施,僅開放傳統祭典與保留地之紹獵權。即使正在修法中的《國家公園法》,也採原住民開放狩獵是恩典的極限。殊不知若要原住民成為保育山林的夥伴,就必須周全提供可居的整體環境,生活不是只要狩獵就可以了。在充分了解各部落如何維生之前(學者也不可能研究完全,何況文化也會隨時間而演變)。我建議:一,恢復原住民傳統自治體系,在原住民自治區以習慣法適用之(台大教授王曉波認為所有的原生氏族社會都是民主社會);或二,以協助原住民構建其維持完整生業的系統為法理依據,重新修訂野生動物保育法、森林法、國家公園法等相關法律。

(作者為中原大學永續環境營造研究中心主任)

fsj 提到...

灰面鷲來台艱險 2009動物保護志工培訓

◆ 家在長白山 灰面鷲來台艱險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9.07.10

俗稱灰面鷲的灰面鵟鷹,每年雙十節前後過境墾丁。去年起,林務局、中研院及猛禽研究會合作執行全球首例的衛星追蹤計畫,確認牠們的繁殖地在中韓邊境的長白山區,遷移過程最長達到八個月,最遠距離飛了九千公里。

林務局指出,灰面鵟鷹每年春秋兩季過境,數目約在一萬五千至三萬五千隻之間。以往學界對鷹群過境的完整路線並不清楚,這次研究團隊在墾丁及彰化八卦山為五隻鵟鷹裝上衛星發報器,命名為海角一至五號。結果海角三號及海角四號在北返途中失聯;海角一號則飛返大陸吉林省的長白山區;海角二號與五號則飛到北韓,距離中韓邊境不遠。

研究團隊將鷹群航跡配合氣象資料,發現牠們的遷移驚險萬分:海角一號由墾丁前往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度冬後,今年三月準備北返渡海,卻遭遇連續多日的強勁東北季風,最後牠強行起飛渡海,結果被吹到廣東省西部,一路改走「內陸航線」北上,六月初甚至飛抵黑龍江以北的俄羅斯境內,之後向南折返,在吉林省安頓下來,航程超過九千公里。

海角二號與五號於今年四月中跨越海峽飛到福建,五月由山東穿越黃海抵達朝鮮半島,最後在北韓境內安頓下來。

猛禽研究會長劉小如指出,這顯示鳥類遷移過程中的危機重重,尤其在越海飛行時,其實是向嚴厲生存挑戰。這次的研究也證明,灰面鵟鷹的遷徙,不見得如過去所想像,都來自或飛往日本方向。

林務局強調,衛星追蹤研究非常昂貴,未來除了繼續編預算支持外,也希望有企業界的贊助,讓研究成果更豐碩。



◆ 阿里山一葉蘭減量 蕨類變多樣

自由時報 2009.07.10

從4千餘株減至300株

〔記者謝銀仲/阿里山報導〕林務局委託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阿里山台灣一葉蘭保留區做為期一年生物多樣性調查出爐,除一葉蘭族群數量從921地震前調查監測4000餘株減少至300株,其餘區內動植物欣欣向榮,尤其苔蘚植物種類豐富,調查中新增加10 種蕨類及2種龍膽記錄,還發現一種台灣新記錄種苔蘚,仍尚未命名,已送國外鑑定中。

林務局對保留區一葉蘭數量減少很重視,指示嘉義林管處深入山區探究原因後,研判一葉蘭族群銳減係因地震崩坍嚴重,一葉蘭微生育地(棲息)環境改變所致。

不過,林管處也在保留區外發現大面積一葉蘭新生族群,認為此一現象,可解讀植物對環境敏感性及植物為繁衍下一代,演化出特殊族群遷移方式。

阿里山是台灣特有種一葉蘭野生族群數量最龐大地區,政府於民國81年把阿里山事業區第30林班地57公頃區域,公告劃設一葉蘭保留區,九二一地震後,因進出一葉蘭保留區森鐵眠月支線震毀,交通中斷,人為干擾減少,有利於動物植生長繁殖。

新增10種蕨類2種龍膽

去年眠月支線修復工程完竣,林務局為了解保留區近十年來生態環境變化,委託特生中心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結果出爐,發現區內棲息活動哺乳動物有8科13種、鳥類16科40種,但較奇怪的是未發現爬蟲類、兩棲類及蝴蝶。

林管處表示,因保留區位在阿里山脈,許多植物孢子無法越過中央山脈,就飄落在阿里山脈,因而保留區以苔蘚及蕨類植物種類最為豐富,包括蛇蘚、葉蘚、尼斯小金髮苔、紫背蘚、三裂鞭蘚等苔蘚,都十分罕見。

調查中新增加杉葉石松、中國石葦、擬芨瓦葦、台灣水龍骨、蒿蕨、艾氏鐵線蕨、深山鱗毛蕨、小苞鱗毛蕨、阿里山蹄蓋蕨、鐵角蕨等10種蕨類及台灣龍膽、高雄龍膽等2種龍膽記錄及一種台灣新記錄種苔蘚,已送往國外鑑定中。



◆ 2009動物保護志工培訓歡迎參加

中央社 2009-07-10

行政院農委會今天表示,農委會與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合作辦理「2009年動物保護志工培訓計畫」,7 至10月間將於北、中、南區辦理 8場培訓課程,歡迎愛護動物民眾參加。

農委會表示,這次動物保護志工培訓課程有 4大類,包含適合動物保護領域新鮮人的初級班 4場次;針對已有動物保護工作經驗人士設計的中級班 2場次;針對志工運用單位,規劃結合網路與實體課程的志工經理人讀書會,以協助志工運用單位與志工之間能有效溝通及合作。

農委會並說,另規劃辦理公立動物保護機關人力資源運用座談會,期望能引導更多地方政府導入志工運用制度。

農委會強調,有別於過去動物保護志工訓練內容大多以動物收容處所的動物照顧、遛狗等實體操作為主,這次課程以動物保護觀念的溝通與交流為主軸,學員可透過與講師的充分互動,對動物保護理念有更深入理解,未來也可潛移默化影響週邊的人,發揮由點到線至面的廣泛影響力。

農委會呼籲,年滿18歲以上、願意投入動物保護志願服務的民眾踴躍報名參加,開班資訊與報名方式已公布於網址(http://volunteer.apatw.com/index.html)。

fsj 提到...

迎接神話之鳥 東引暫時封炮

【顏玉龍/馬祖報導】 2009-07-11 中國時報

黑嘴端鳳頭燕鷗「小管」去年七月在馬祖受困,兩岸鳥友展開搶救「神話之鳥」大作戰,掀起一股賞鷗熱潮。其實,每年五月到東引繁殖的黑尾鷗,是難得一見的保育鳥種,東引是全球最南的繁殖地點,為了迎接「嬌客」,軍方也在繁殖期暫停火炮射擊。

馬祖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鳥類在此過境、度冬,堪稱東亞候鳥遷移的中繼站。黑嘴端鳳頭燕鷗「小管」去年七月因鳥喙被塑膠管卡住遇險,讓馬祖頓時成為賞鷗勝地,吸引大批遊客前往。

黑尾鷗繁殖期 軍方「靜」候嬌客

「國之北疆」的東引是黑尾鷗的故鄉,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表示,黑尾鷗在四、五月間飛到東引並求偶,在陡峭岩壁繁殖,早期為了戰備需要,國軍挖鑿出來的安東坑道,如今成為遊客近距離賞鷗的絕佳地點,東引鄉公所還推出「海上看東引」,讓遊客搭船賞鷗。

東引鄉長馮印樂表示,安東坑道鑿穿二重山,盡頭是高聳的海蝕崖面,結合當地獨特的山海景色,推出燕鷗季活動。由於過去國軍對無人島實施火炮射擊,不僅對燕鷗棲息地造成破壞,巨大的炮聲也會驚嚇牠們,馮印樂說,經與軍方協調後,國軍同意在這群嬌客造訪東引期間,暫停火炮射擊。

賞鷗勝地 燈塔、羅漢坪也是美景

除了賞鷗,「東湧燈塔」是東引島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馮印樂說,東引位於我國最北邊,有「國之北疆」封號,燈塔在七十七年被評定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也是我國最北的古蹟。

「國之北疆」石碑位於西引島,也是遊客必到的朝聖地點,從國之北疆往西北眺望海蝕柱林立的礁石群,狀如十八羅漢排列的「羅漢坪」,更是一種享受。

鄉公所表示,遊客前往東引可搭乘台馬輪,航程約八個小時,或搭飛機到南、北竿再轉乘快輪,約四個小時抵達,相關旅遊資訊可上鄉公所網站(http://www.dongyin.gov.tw)查詢。

fsj 提到...

哇!台灣海洋物種數 占全球10%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2009.07.17

台灣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以往從來沒人知道確實答案,農委會與國科會經過七年調查,最近終於確定:全台的生物種類超過五萬種,物種密度遠高於世界平均。甚至還有美國學者估計,目前台灣仍有六成至八成的物種尚未被發現!

首先以現代西方生物學方式命名並記載台灣物種的,是清末英國駐華外交官史溫侯(亦譯斯文豪),他是業餘生物學家,在台擔任領事期間蒐集記錄了許多物種。但之後這一百多年,對於已經發現的台灣物種數量,學界始終沒有系統性的整理。

農委會表示,林務局與國科會生物處分別補助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進行「建置台灣物種名錄計畫」,終於完成第一本官方物種名錄。據統計,目前台灣生物種類共有八界、五十五門、一二六綱、六一○目、二九○○科、五○一六四個本土種。外來種及歸化種也多達一○五六種。

林務局指出,台灣陸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僅占全球萬分之二點五,但物種數量卻達全球百分之二點五,為平均值的一百倍;而台灣海域海洋生物之物種數更是平均值的四百倍,數字達全球百分之十。

官員並表示,本地物種的另一特色是台灣「特有種」比率極高。這使本地學者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占地利之便,也讓國際間的相關研究活動,無法忽視台灣的存在。

四月來台的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雷文(Raven)教授曾估計,台灣至少應該有廿萬到廿五萬種生物,亦即仍有六成到八成的物種尚未被發現。

悆「二○○八台灣物種多樣性」一書包括「研究現況」及「物種名錄」兩冊,在政府出版品—國家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可買到;內容可從「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sinica.edu.tw)以及「生物多樣性國家入口網」(taibif.org.tw)查閱下載。

※ 所以才叫做寶島呀~但很多人卻肆意破壞環境。



◆ 我海洋物種豐富 全球平均值400倍

唐鎮宇/台北報導 2009-07-17 中國時報

相關表格

台灣到底有多少物種?林務局、國科會與中研院合作建構「台灣物種名錄」,耗費七年心力終於完成。據統計,台灣至少有五萬個本土物種,每平方公里物種高達一.四個,是全世界平均值的一百倍;其中海洋物種更是世界平均值的四百倍。

林務局自二○○二年起,結合一六○名學者調查全台物種,發現台灣至少有五萬零一百六十四個本土物種分布在八界五十五門,外來種至少一千餘種。

地理位置優越 堪稱海陸「蝶」王國

「台灣物種名錄計畫」總召集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台灣面積僅占全球萬分之二.五,但物種數量占二.五%,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一百倍;若僅論海洋生物,物種數更超出全球平均值四百倍。

單就海洋生物來看,珊瑚礁最美麗的魚類「蝶魚」,全世界一二○種中,台灣就有四十四種,足足占了三分之一;另一科魚類「棘蝶魚」也有廿四種以上。台灣已是「蝴蝶王國」,也稱得上是「蝶魚王國」。

邵廣昭解釋,台灣海洋生物豐富是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同時具有深海及陸棚的海洋環境;又正好處於物種最豐富的東印度群島北緣,東海、南海及菲律賓海三大海洋生態系的交會處等。

另外,冰河期因海面升降,有些海洋生物各自向太平洋、印度洋兩側分開,逐漸演變為形態相似、血緣關係近的姊妹物種,讓台灣僅三九四公里長的島嶼,就有一萬二千種以上海洋生物。

陸地生物方面,台灣野外常見的蝴蝶至少有四二三種,高居世界第一;昆蟲、植物、脊椎動物或菌類等數量也相當多。

71%哺乳類、31%兩棲類 寶島獨有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目前世界陸地生物分類較海洋發達,這次也記錄了台灣一千多種外來物種;由於外來物種的研究才剛開始,數量還會繼續增加。

管立豪說,這次調查發現台灣特有種比例極高,全台哺乳類中,七十一%是台灣獨有,兩棲類卅一%、植物廿五%,代表我國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不但占地利之便,國際進行相關研究也絕對無法忽略台灣的存在。

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Peter Raven曾估計,台灣至少有廿萬到廿五萬種生物,顯示我國仍有五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物種有待探勘。林務局表示已著手進行全台動植物普查計畫,預計花三到四年,要把台灣物種「一網打盡」。



◆ 後壁湖保育有成 「膽」量回升

潘建志/屏東報導 2009-07-17 中國時報

為保護海膽設立的「後壁湖海洋資源示範保護區」,歷經六年保育,目前區內海膽數恢復廿年前榮景,遍地是「膽」景象,連負責監測專家都說:「多的有點不像話」。

後壁湖海域面積一五五公頃,民國九十二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復育區內數量龐大的關鍵物種馬糞海膽,特別成立「海膽保護區」。之後保育對象擴及其他物種,九十四年進一步成立「海洋資源示範保護區」。

海保區內經多年嚴格取締,海膽數量穩定成長,負責監測數量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組主任趙世民說,目前數量已達廿年前榮景。

據七月分資料,最密集處每平方公尺約八至十三隻,數量相當穩定。但距離廿五年前每平方公尺最高紀錄十七隻,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墾管處保育課長馬協群說,海膽對整個珊瑚礁生態非常重要,若海膽被濫捕濫抓,其食物海藻便會大量生長,導致珊瑚幼蟲沒有著床處,影響珊瑚礁生長。因國人及日本人愛吃海膽,廿年來台灣海域的海膽幾乎被抓光,影響珊瑚礁生態甚鉅。

後壁湖海域經多年休生養息,包括海膽在內各種海洋生物已呈現欣欣向榮,目前可見十多種海膽,數量最多的包括馬糞、毒棘、喇叭、等海膽。海域中珊瑚繁茂,甚至能見到罕見的綠蠵龜,讓許多潛水客大為驚豔。

墾管處表示,區內的海膽正慢慢往非保護區擴散,只要人們不濫捕,整個國家公園海域很快就能恢復以往生機,海底景觀及物種也會更加豐富。

fsj 提到...

螢火蟲半島有新客 黃頭端黑螢現蹤

潘建志/屏東報導 2009-07-24 中國時報

墾丁國家公園五月間又發現新紀錄種螢火蟲,暫定名「黃頭端黑螢」,未來調查重點在行為與生態習性等資訊。恆春半島螢火蟲物種占台灣已知該物種近半,資源非常豐富,堪稱「螢火蟲半島」。

墾管處今年委請螢火蟲專家陳燦榮、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鄭明倫博士調查區內螢火蟲資源,五月間發現一隻「熠螢屬」的未知種類,暫時稱為「黃頭端黑螢」,是台灣新紀錄種螢火蟲;至於是不是新物種,還要進一步確認。目前這隻「黃頭端黑螢」已僵死,由於只發現一隻,所以不敢動牠,將標本送台中科博館保存。

當初專家發現牠發光頻率不太一樣,抓住時才赫然發現頭部呈明顯黃色,與其他「端黑螢」頭部顏色非常不同,身體也較細長。

「端黑螢」為園區夜行性螢火蟲優勢種,在恆春半島族群是台灣目前所知唯一全年出現的特殊物種,不像其他種類會隨季節時序發生。螢火蟲是生態環境的指標物種,墾管處今年才會請專家普查區內的螢火蟲。

保育課技士鍾奕霆說,全世界螢火蟲約二千多種,台灣已知五十四種,另外還有一些待命名種,恆春半島有廿六種,幾乎占台灣種類一半。

經過上半年密集調查,確定至少有十九種分布在國家公園內,另外一些秋冬季出沒的螢火蟲待下半年確認。

fsj 提到...

鳳眼方環蝶 南侵八卦山脈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2009.08.04

鳳眼方環蝶是外來種生物,雖然牠們並未危害台灣的環境生態,生態專家仍希望民眾能主動通報牠的行蹤,以掌握外來種生物的擴散路徑。
圖/李志穎提供

又有一種外來種生物叫做鳳眼方環蝶,適應台灣水土,由北而南沿著中央山脈擴散到彰化縣八卦山,幸好幼蟲食用竹子,不會嚴重危害環境,可是生態學者仍希望民眾通報牠們行蹤,以便研究外來種生物的擴散路徑及速度。

民眾發現鳳眼方環蝶時,可通報彰化縣政府自然保育科,電話(04)7246225。

台灣本土生物近年苦於外來種生物入侵,本土魚類大量滅絕使河川生態改變,外來種鳥類、植物幾乎所向無敵,驅趕、佔領環境,政府每年編列龐大預算仍無法移除,十分頭痛。

11年前首次在基隆發現的鳳眼方環蝶,最近在彰化市八卦山脈翩翩飛舞,用行動證實牠們族群勢力向南延伸。

蝴蝶生態專家李志穎表示,鳳眼方環蝶原產於中國華南地區和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11年前基隆第一筆發現記錄,學者研判牠們可能受燈光引誘飛入船艙「偷渡」,在基隆登岸,從此鳳眼方環蝶從基隆海門天險逐漸擴散到平溪、台北市、桃園、新竹、南苗,91年間出現台中縣。

一般蝴蝶依靠陽光幅射熱能飛行,鳳眼方環蝶相反,傍晚才出來活動,吸食樹液和腐爛果實維生,因翅膀顏色跟竹子枯葉相近,不易被人看見。牠們的幼蟲吃竹子,台灣竹林較少噴灑農藥,牠們已成為竹林的優勢蝶種。

林志穎說,鳳眼方環蝶對台灣環境雖沒嚴重破壞力,但外來種生物接二連三成功落地生根,值得學術界研究。



◆ 小米酒之母 紅藜改名台灣藜

【莊哲權/台東報導】2009-08-04 中國時報

花穗色彩艷麗、種籽營養高的「紅藜」(莊哲權攝)

花穗色彩艷麗、種籽營養高的「紅藜」,百年來被原住民利用釀製小米酒,但國內研究文獻記錄不多,農委會委屏科大歷經三年研究,將這種「雜糧紅寶石」正名為「台灣藜」,台東農改場並列為重點推廣特色作物。

台灣藜為草本植物,種籽含有高量蛋白質、澱粉、膳食纖維及有機礦物質硒、鋅等,並有高量抗氧化酵素活性,可預防老化、心血脂及永保青春,是雜糧中的紅寶石,價值非凡。

百年前,原住民即利用它來做為釀小米酒的提味佐料,但是學界過去研究甚少,為讓國人重新認識這項大自然珍寶,三年前農委會委託屏科大進行研究並正名為「台灣藜」。



◆ 新國家植物園 屏嘉花3搶1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09.08.03

行政院農委會計畫成立新國家植物園,可望落腳在屏東、嘉義、花蓮其中一地,並針對目前現有三座植物園進行提升,整體國家植物園建設計畫為期15年,預計經費17億8000萬元。

行政院經建會委員會今天下午將討論農委會陳報「國家植物園建設計畫」。根據農委會林試所的規劃,國家植物園建設計畫分為3期,每期5年,共15年,總經費預估17億8000萬元。第一期計畫是將現有且已在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登錄的植物園,包括台北植物園、宜蘭福山植物園和恆春熱帶植物園進行提升,第二、三期計畫,則考慮另外新設一處國家植物園。

林試所表示,新的國家植物園可能在目前籌建中的3處平地森林遊樂區擇一進行,這3處平地森林遊樂區分別為屏東四林、嘉義鰲鼓和花蓮的大農大富。

未來規劃新的國家植物園規模會比現有的3處植物園面積更大,植物種類更多,不只是本土植物也會有各國珍稀的植物,希望能比美英國倫敦邱園和美國紐約植物園等全球知名的植物園。

根據林試所的規劃,國家植物園不收取門票,偏重保育、教育等功能,因此無法賺錢,財務自償率為-0.27%;但因為可帶動周邊產業和觀光等效應,整體經濟效應每年9500萬元,另外本益比為1.19,內部報酬率為7.29%,評估顯示是值得投資的計畫。

至於第一期計畫提升目前現有3座植物園,包括台北植物園增設綠資源再生區與探索植物區、改善耐蔭植物蔭棚園與溫室區、整體成語及詩經展示區等;恆春植物園則需要完成基礎設施改善;福山植物園則有植物園資訊網絡建置、國際化、稀有植物保育、植物標本蒐集以及植物資料庫建置等。

第一期計畫經費7億4000萬元,台北及福山植物園共4億4000萬元,恆春熱帶植物園3億元。

fsj 提到...

黑面琵鷺報到 防疫工作上緊發條

中廣新聞/劉怡伶 2009-08-28

今年的黑面琵鷺來得特別早,也讓黑琵棲息區的檢測工作加快腳步,台南縣家畜疾防治所自上週起已展開檢測工作,目前尚未發現有任何異狀;根據在地巡守員表示,今年的黑琵來得比往年早,不過,來得早不只是黑面琵鷺,就連蒼鷺及大白鷺也都來了,相關因素有待一步觀察。

今年最後一隻黑琵是在六月七日離開台南七股,相隔不到三個月,黑琵又回來了,而且與往年一樣,先由蒼鷺報到,大白鷺與黑面琵鷺隨後跟到,也就是說,她們應該都是「度冬鳥」,而非過境而已,這個現象讓在地巡守員李明華感到驚奇,因為天氣還很炎熱,照理說黑琵不會來得這麼早,相關原因值得探索。

李明華表示,莫拉克讓南台灣淹大水,不過保護區內並未受到影響,地形及生態都保持完好,一旦發現有動物屍體立即撿拾清理,應該不會影響黑琵覓食。

但家畜疾病防治所還是不敢掉以輕心,所長謝耀清表示,上週起已展開土質及水質抽檢工作,針對動物屍體也馬上進行消毒,以免肉毒桿菌事件重演。

今年第1批黑面琵鷺共八隻,已經在上周5(21)日晚間飛到南台灣的台南七股鄉頂山,由於比去年提早1個月到達,而且到達地點不在保護區內,格外引起重視。



◆ 黑面琵鷺棄曾文溪 改棲七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103736.shtml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台南縣報導】2009.08.28

又進入黑面琵鷺來台過冬的季節,有八隻黑面琵鷺不飛曾文溪口,改棲息台南縣七股鄉頂山村濕地;保育人士認為和莫拉克颱風過後,曾文溪口水位上漲致環境改變有關。

鳥友指出,本月十二日已在嘉義縣東石沿海發現八隻黑面琵鷺,之後不見蹤影;十九日又在七股鄉頂山村濕地發現黑面琵鷺,應是同一批成鳥,比往年提早到達。

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黑面琵鷺改地落腳,也可能與人為干擾有關。曾文溪口充斥漂流木,釣客多,迫使黑琵搬家。

今年初黑面琵鷺全球普查統計為2041隻,來台過冬有1104隻,停台南的就有1065隻。



◆ 荒野三匹狼超限獵羊 瑞士下達格殺令

中央社 2009.08.28

這三匹狼是太貪心?或只是肚子餓?不知道。可以確定的是,牠們獵殺綿羊的數目超過額度,已經觸犯瑞士法律。

瑞士官方已經發布死亡追捕令,森林管理員要在60天內獵捕這三匹來自義大利和法國的野狼。

過去幾個星期有牧羊人回報說,他們的綿羊遭到攻擊。在瑞士西部的瓦萊州(Valais),受害的綿羊有數十頭,其中光是在1日和2日就有15頭死亡。今年7月,瑞士中部的琉森州(Lucerne)有27頭羊遭到獵殺。

這些野狼不知道,牠們已經超過官方的獵捕額度。

瑞士法律規定,掠食動物在4個月內獵捕動物的上限是35隻,一個月內不得超過25隻。

如果獵捕的對象是受保護的牛群或羊群,一個月的額度就降為15隻。如果有動物違法,得予射殺。

瓦萊州和琉森州官方考量最近綿羊損失的數量,於8月初授權追捕三匹「在逃」野狼。第一匹已在20日伏法。(譯者:中央社陳昱婷)

fsj 提到...

緬甸星龜回家 動物園跨國相助

自由時報 2009.09.17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台北市立動物園92年全球首度成功繁殖緬甸星龜,去年更大幅推進繁殖率,孵化26隻可愛的星龜寶寶,昨天與美國貝爾勒龜類保育中心共同簽署「瀕危龜類保育合作協定」,將共同推展保育行動,協助緬甸星龜重返原棲地。

緬甸星龜是一種罕見的亞洲陸龜,只產於緬甸仰光北部的河流沿岸叢林區,由於中南半島長年戰亂,棲地環境破壞嚴重,數量非常稀少,更被列為世界第六瀕危龜類。由林務局委託設置的動物園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在92年首度成功繁殖緬甸星龜,成為全球首例,但繁殖率仍究偏低。

動物園長葉傑生說,緬甸星龜每年產卵80到100顆,只有1、2隻的存活率,去年在美國貝爾勒龜類保育中心協助下,改善了環境氣候因子,把溼度、溫度的條件調整成像緬甸原棲地一樣,同時延緩孵化的技術,因此成功將繁殖數量提升到26隻。

葉傑生也說,中、美雙方簽約後將就龜類保育繁殖技術、個體交換、擴大瀕危龜類族群遺傳多樣性等研究,藉由雙方合作,建立跨國保育合作關係與模式,希望未來讓辛苦復育的緬甸星龜重返緬甸家園。



◆ 台灣最後女巫傳承 搶救大作戰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2668+112009091700029,00.html

【林和生/專題報導】2009-09-17 中國時報

台灣也有女巫!在原住民地區有崇高地位的靈媒(女巫,Pulingau排灣族語羅馬拼音)階級,隨著外來宗教入侵及部落與生活習慣改變,這特有文化幾乎消失,僅留下破碎凌亂記載。擔心神祕的靈媒角色未來無法完整呈現,屏東春日鄉正發起搶救女巫大作戰。

時間推回至國民政府來台前,每個原住民部落頭目家都有專屬靈媒顧問,也就是俗稱的「女巫」,主要從事祭儀、醫病、問卦等生活諸事,但地位崇高,僅次於領袖階級。

春日鄉社會課長翁玉華 發起行動

自從外來宗教傳入,原住民多受洗成為基督徒,加上年輕一輩族人忙於生活,幾乎無視祖靈召喚,靈媒傳承開始出現斷層。

據了解,半世紀前,屏東縣女巫超過百人,如今全縣不到廿人。

出身女巫家族的春日鄉社會課長翁玉華擔心靈媒文化消逝太快,往後原住民歷史記載將不再完整,於是下定決心,一肩扛起復興計畫,但初期困難重重。

沒有文字紀錄的原住民語言,祭語傳承全靠口述,隨時間久遠及靈媒辭世,知道咒語意義的人寥寥無幾,只能藉耆老轉述及靈媒實際比對,才逐漸拼出祭典原貌。但重現一場十分鐘祈福儀式,可能要花幾個月時間。

翁玉華說,拼湊耗時事小,對抗長久體制才是關鍵。靈媒傳承需有血緣關係,不是想學就學,不僅要有祖靈指派,本身也要流著女巫的血脈,讓已傳承不易的文化更難保存。

打破階級血脈 四女巫答應授課

她的母親從事靈媒工作,初期也持反對意見並說:「祭祀咒語不能隨便傳承,需要是靈媒系統才有靈感,否則祖靈會從中阻撓。」

但翁玉華解釋,如不打破階級保留,傳統原住民文化將在不久後消失,被外來宗教取代。此說終讓鄉內僅存的四位七旬女巫點頭,答應授課。

靈媒課程利用每周二、五傍晚,在七佳老人活動中心上課,課程以節慶流程及祭辭為主,不定時添加野外實地操作,加深學員印象。

翁玉華說,小時候看到豐年祭眾多女巫投入祭典的熱鬧場面,相對現在僅剩年邁耆老獨挑大梁,真是令人欷噓。她只希望復興起步不算太晚,盼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年輕人重掌祭典主導的榮景。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蘭嶼羅漢松搶手 花蓮滿街綠金

自由時報 2009.09.17

〔記者蔡百靈/花蓮報導〕行道樹也能越種越值錢?

行道樹蘭嶼羅漢松價格俏

花蓮市公所於95年11月開始種植蘭嶼羅漢松當行道樹,美化市容,如今身價暴增,目前一棵價值約5到10萬,且行情持續看漲,日前公所還派員將蘭嶼羅漢松行道樹加以整型修剪,並且呼籲民眾好好愛惜花蓮市的「寶貝樹」。

公所城鄉課長林如佐說,原生地於離島的「蘭嶼羅漢松」,由於兼具美觀、不易落葉、容易塑形且照料簡單等優點,被選作市區行道樹的樹種,種植於市內中山路、六期重劃區、火車站前公園,共約300棵。公所當時標購價格約500萬元,如今總市值約1500萬,是當初的3倍,平均一年漲一倍。

1棵5萬以上 3年暴漲2倍

近年蘭嶼羅漢松外銷中國,備受歡迎,造成國內樹種供需失調,價格居高不下。有20年經驗的雕樹師也說,蘭嶼羅漢松目前在大陸行情很好,10年的樹栽,已經要價300萬元,成為全市不斷增值的活寶。

由於蘭嶼羅漢松價值不斐,公所也做了保護措施,除了在樹木周圍土壤加上一層防護水泥,也在樹的根部裝上鉤子,避免樹木遭破壞或偷挖。公所強調,3年多來公所未接獲樹木遭人為破壞的案件,日後一經發現樹木被毀損或盜走,絕對移送法辦,盼市民不要以身試法。

公所籲珍惜貴重的路樹

公所也呼籲,蘭嶼羅漢松可視為國寶級的樹種,越種越增值,更不會帶給社區污染,會好好維護且不會轉賣,也希望行道樹附近的民眾協助澆水,珍惜貴重的路樹,才能享受蘭嶼羅漢松所帶來的產值,目前公所正在重新雕塑蘭嶼羅漢松外觀,未來將呈現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