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sts warn of climate catastrophe
http://www.physorg.com/news164528489.html
June 18th, 2009
根據一個由國際性科學家所完成的、在週四發表的研究表示,當來自全球暖化餘波的襲擊比預期還要更快時,這個世界正面臨逐漸增加的、「突然且不可逆的氣候轉變」的風險。
他們警告,全球表面與海洋溫度、海平面、極端氣候事件、北極海冰的退卻,顯然全都比專家所預測的還要快許多。
這項嚴厲的(stark)警告,在一場國際性會議開始之前不到六個月出現。該會議旨在批准一項全球性協議,以便從最糟糕的全球暖化毀滅中拯救這顆行星。
在一份 36 頁文件中,總結了三月份在哥本哈根一場氣候研討會中呈現的、超過 1,400 項的研究。十二月在哥本哈根那裡將舉行一場新會議,擘畫出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繼任者。
它表示,溫室氣體排放與其他氣候指標都在 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其 2007 年的報告已成為 UN 憂慮談話的科學基準)所預測的界限上或著上部界限附近。
這裡也有新證據顯示,這顆行星透過來自人類活動的結果(fall out),本身已開始促進全球暖化。
陷於北極圈永凍土中達數千年的龐大氣體儲存,諸如甲烷 -- 一種比二氧化碳更強大的溫室氣體 -- 也許開始滲漏到大氣中加速暖化過程。
研究已證明,海洋與森林在吸收 CO2(由燃燒石化燃料所創造)的天然容積上也告急。
這項新報告,由許多彙編 IPCC 文件的科學家們所撰寫與複審,呼籲政策制定者採取迫切手段來維持全球均溫,與前工業化水準相較,不要使其超過攝氏 2 度。
"迅速的、持久的,以及有效的緩和... 為避免「招致危險的氣候變遷」所需... 不管那如何界定," 它表示。
"溫度上升約攝氏 2 度,將使得當代社會難以對付,而且很可能在這個世紀剩餘以及之後的時間,導致重大的社會與環境崩潰。"
IPCC 表示,與 1990 年的水準相較,要達到此目標將需要工業化國家削減 25-40% 的溫室氣體。
這項新報告指出,深度且提早的排放削減 -- UN 會談中最受爭議的議題之一 -- 不可或缺。
"2020 年虛弱的目標,增加嚴重衝擊的風險,包括穿越臨界點," 在臨界點之後,自然力量會加強暖化過程。
※ 相關報導:
* AFP: Climate catastrophe getting closer, warn scientists
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fp/article/ALeqM5hn9EaFRM5owBl88wB18ovtOmoqxg
* Copenhagen Climate Report: 'Inaction Is Inexcusable'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06/090618085750.htm
*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ume 6, 2009
http://www.iop.org/EJ/volume/1755-1315/6
* COP15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enhagen 2009
http://en.cop15.dk/
* 關鍵轉捩點能引起氣候突然轉變?
* 研究:氣候臨界點本世紀很有可能被超越
* 新衛星資料顯示北極冰層愈來愈薄
* 超尺寸的冰凍碳沈積物威脅氣候變遷
* 美承認CO2威脅健康 加強溫室氣體排放規範
* 研究:森林可能成為二氧化碳來源
* 在海中加鐵能對抗暖化?答案沒這麼簡單
* 台灣團隊搞定臭氧層破洞模式
* 全球季風驅動海洋中的長期碳循環
* 超尺寸的冰凍碳沈積物威脅氣候變遷
* 太陽週期與全球暖化相關聯
* 水溫與酸度上升促進關鍵海星物種的生長
* 科學家確認在藻類中濃縮 CO2 的蛋白質
* 合成催化劑模仿自然的「氫經濟」
* 透明太陽能電池
* 再生能源法過關 能源的美麗與哀愁
14 則留言:
可惜全球暖化雖然已經成為政治及媒體的主流意見,卻沒真的 "serious",這還停留在政客口惠的階段,若要真的嚴肅處理,以解決這個問題的規模跟成本,會引起政治上的激辯,而不是只是一些溫馨的慈善活動或是鋪鋪無害的腳踏車道。
有人會要失業,經濟及政治上的痛苦都會發生,綠能的確有極大的商機,但賺到錢的跟賠錢的不是同樣的人。就某種角度來說,小布希其實比較誠實,但他讓人類跟地球損失的八年實在太過寶貴了。
蓋一個六輕要六千億,開採石油的投資更是遠高於此,要滿足全世界的能源需求,大家不夠認真....
或許即將上映的電影 2012 能帶來一些想法吧~
無聲的危機! 全球飢餓人口破10億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十九日電】 2009.06.20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今年全球飢餓人口預估比去年激增1億人,破10億大關,達10億2000 萬人,創歷史新高,也就是世界上每六人就有一人吃不飽。
造成今年飢餓人口遽增有二大主因: 全球深陷經濟危機、糧價居高不;此外,戰爭、旱災、政治動亂為歷年存在因素。
聯合國曾訂下目標,要在2015年將全球飢餓人口削減一半。以目前情況看,達成上述目標很難。現在飢餓人口上升速度遠超過人口成長速度。
聯合國界定飢餓標準是,每天攝取熱量不足1800卡(成人);依各區域及個人因素略有變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以每人每天攝入2000卡制定健康飲食規範。
飢餓人口幾集中開發中國家。全球人口最多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估計今年6億4200萬人長期飢餓,比去年增加10.5%﹔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飢餓人口達2億6500萬人,增加11.8%;這二地區吃不飽人數達9億,占全球總飢餓人口九成。
引人注意的是,已開發國家今年預估有1500萬飢餓人口,比去年躍增15.4%,為各地區升幅最大,顯示富裕國家也難避免飢餓衝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飢餓人口5300萬﹔近東和北非區域為4200萬。
糧農組織指出,今年飢餓人口大增,並非糧食歉收,而是全球性經濟危機,造成收入減少、失業增加,降低窮人的糧食購買力;同時,許多國家糧價居高不下,使窮人處境雪上加霜。
過去數月全球糧價回落,但仍比2006年上揚24%,比2005年價格高33%。開發中國家糧價回落速度更慢。貧困消費者購買主食費用約為收入60%,使他們有效購買力遽降。
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稱此為「無聲的飢餓危機」,對世界和平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他要求各國及時採取行動。
他指出,須促使貧困國家提高農業產量和生產力,增加農業投資,對多數窮國來說,農業對戰勝貧困和飢餓至關重要,是總體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被人類搾乾 死海反撲「坑」人
自由時報 2009.06.23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位於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鹹水湖「死海」,因為缺水導致面積逐漸縮小,岸邊也出現至少3000個「陷坑」(sinkhole),這個地下坑洞會突然裂開,吞噬所有在坑洞上方地面的物體。專家指出,陷坑的形成與缺水、觀光、工業活動脫不了干係。
人為活動 粗暴破壞水域
5年前曾經在探勘死海陷坑時被一個突然裂開的10公尺深陷坑吞噬,受困長達14小時才獲救的地理學家雷茲,現正推動繪製這些在死海岸邊越來越多的陷坑位置圖,避免其他人碰上和他一樣的遭遇。他說,陷坑現象與死海嚴重缺水、近年觀光和化工活動及人口越來越多有關,「這是人類粗暴地影響死海環境最明顯的證據。」
缺水乾涸 面積剩3分之2
位於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約旦之間的死海,主要水源來自約旦河,是全世界最鹹的水域之一。死海岸低於海平面400多公尺,是地球海拔最低的陸地,環境不利於大多數生物生存,造就死海乾燥荒涼的景象。1960年代以色列和約旦引約旦河水供農業、工業使用,抽取死海水提煉磷酸鹽,死海面積迄今縮小了3分之1,湖水減少導致地下鹽層被淡水溶解而形成坑洞。
危險陷坑 至少3000個
雷茲說,現存已出現裂口的陷坑就多達3000個,還沒裂開的陷坑數量可能也不亞於這個數字。這些陷坑除了對遊客安全造成潛在威脅外,也影響以色列的開發計畫,迫使當局關閉一處露營地和一座小型海軍基地,取消有5000間客房的旅館興建計畫。
雷茲指出,隨著死海日漸縮小,死海附近小池塘裡許多靠地下泉水維生的原生魚種、兩棲生物和螺類總有一天也會跟著消失。世界銀行正在研擬一項開鑿人工運河的計畫,打算從160公里外的紅海引水注入死海,但因費用估計高達150億美元(約台幣4900億元),恐怕難以實現。如果不設法遏止死海繼續縮小,下個世紀它將再消失3分之1。
◆ 地球暖化 非洲調整農作
中時電子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9-06-23
美國科學家表示,全球氣溫快速上升會迫使一些地區放棄傳統作物,改種其它作物。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報告稱,到二○五○年,非洲主要作物玉米和高粱等主要作物生長期間的環境溫度都會比現在更高,到時候,對大部分非洲農民來說,氣候變化已超出他們所能應付,他們只能種植更耐熱的作物,才能適應這一變化。
另外,隨著氣候變暖,一些國家的農民將不得不對代代相傳的作物進行調整,例如普遍以玉米來代替高粱。不過報告也指出,未來農民可以透過改變種植時間和使用經基因改良的作物品種來因應氣溫上升。
報告指出,若非洲國家種子資源得到改善,許多國家就可以種植已在非洲高溫地區生長的改良品種,從而有效因應氣候變化。但更耐熱的作物培育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而非洲國家普遍缺乏抗熱抗旱作物種子資源,且非洲農民普遍缺乏資金培育或種植新作物。報告呼籲國際社會提供資助給非洲國家和當地農民。
◆ 搶救二仁溪 廢物快點清
自由時報 2009.06.23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二仁溪堤岸電子廢棄物堆積如山,數量多達16萬頓,水利署提報中央14億餘億元進行清除,但經費遲未下來,社大及地方昨天抨擊政府效率牛步化,要求加快作業,不要讓有毒廢棄物繼續毒害我們的河川與土地。
水利署表示,這些電子廢棄物有害與無害約各佔一半,總長達3公里,包括二層行橋下游及出海口的廢棄物,清理經費約14億餘元,已於年初提報行政院,經建會近日會開會討論。
水利署表示,由於政府作業有一定程序,民眾覺得慢可理解,但政府並沒拖延,何況這是明年的經費,若一切順利,預計2年清除完畢。
台南社大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表示,這些廢棄物經年累月堆積在河岸邊,未見政府處理,社大曾採樣化驗,發現有多種重金屬,屬有毒廢棄物,其中、鎳、鎘等重金屬甚至超過管制標準達200倍,若遲未處理,可能溶出毒害我們的河川及土地。
舢筏協會理事長蘇水龍、前文賢社區協會理事長王進義也批評政府的效率令人無法苟同,不只是慢,而是太慢了,若不趕快清除,也影響堤防的修築,進而危害社區的安全。
他們說,目前雖暫時以太空包裝填,但像顆不定時炸彈,若破掉了,有毒物質溶出,河川及土地將遭二度污染,希望政府加把勁,不要再拖了。
◆ 黑面麻鷺抓蚯蚓 中鋼每天上演
【聯合報╱記者謝龍田/高雄報導】 2009.06.23
1對黑冠麻鷺在中鋼公司築巢育雛,每天晨昏於草地上演「抓蚯蚓記」,吸引愛鳥人攝影;中鋼公司環保措施有成,不言可喻。前中鋼賞鳥社社長蘇貴福在他的布落格PO黑冠麻鷺的種種分享,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fukulou/9247194。
近一個多月來,中鋼大禮堂東側的草地上,每逢清晨與黃昏,有隻黑面麻鷺常使勁地與蚯蚓拔河;有時「拔贏」十多條蚯蚓,牠才帶著滿口蚯蚓,飛到第二行政大樓北側的1棵小葉欖仁上,餵食2隻正張大嘴喊餓的幼雛。
喜歡鳥類攝影的數名中鋼人到場架相機、長鏡頭,聚精會神地拍下「抓蚯蚓記」。黑面麻鷺像是不怕人,自在入鏡。
黑冠麻鷺身長約47公分,是稀有的留鳥。蘇貴福說,中鋼廠區早年曾有黑冠麻鷺現蹤,去年首度發現築巢,一樣是在5、6月間。今年發現的公鳥與去年相同,雌鳥尚不知。
蘇貴福指出,黑冠麻鷺在中鋼築巢代表這種鳥有都市化傾向,且中鋼環境適合牠們繁衍,才會年年報到築巢。
值得一提的是,黑冠麻鷺抓蚯蚓的草地是寬約四、五十公尺,七、八十公尺長的三角形,因為從不噴農藥或除草劑,蚯蚓特別多,也因此引來黑冠麻鷺覓食。
中鋼管理師蘇穎雄本月5日發現黑冠麻鷺築巢的位置,鳥友聞訊前往觀察,為育雛留下紀錄。
蘇貴福說,黑冠麻鷺去年在中鋼築巢生下3隻幼鳥,今年生2隻。鳥友擔心近日蓮花颱風會傷及幼鳥,他昨天探看,證實無恙。
熱浪席捲中國17省 北京發放高溫津貼
中廣新聞/謝佐人 2009-06-26
熱浪席捲中國17省,中國氣象局持續發布高溫橘色警報,專家表示,這是今年入夏以來,影響範圍最大、最強的高溫天氣,預計到周日(28號)開始降溫。
中國在前天(24號)發布今年首次高溫警訊,當天,北京、天津、石家莊等12座大城市出現攝氏35度以上的高溫,其中11座城市還創下今年氣溫新高,尤其石家莊地表溫度一度上衝到攝氏50度。直到昨天下午,北京天安門廣場都還有攝氏36度以上。
甘肅部分地區也出現嚴重乾旱,18萬人缺乏飲水。
氣象人員表示,今天白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及陜西內蒙及新疆許多地區依舊會有攝氏35度以上的高溫。
北京市人利資源及社會保障局表示,從這個月到八月,凡在高溫下露天工作,或室內工作場所溫度不能降到攝氏33度以下的單位,必須按月發放勞動工人高溫津貼。
另外,高溫使得北京用電量攀升,再創入夏以來新高,有關當局已經就可能的停電限電地區,制定因應方案。
◆ 印度遭熱浪席捲 百餘人死亡
中廣新聞/謝佐人 2009-06-26
熱浪徐捲全印度,至少造成120人死亡。印度當局擔心,降雨不足將導致農產欠收,物價飆漲。
印度大部份地區氣溫超過攝氏四十度,首都新德里上星期甚至一度上衝到攝氏48度,這樣居高不下的氣溫,再加上斷水斷電,引爆新德里及孟買民眾憤怒抗議。
這一波熱浪襲擊受災最嚴重的是東部歐瑞薩省,已有58人死亡,另外,在北部的烏塔爾省,也傳出30人中暑死亡。
印度當局鑒於熱浪當頭,再加上雨季還沒到,因此下令各級學校延長暑假。印度各地民眾紛紛舉行宗教儀式祈雨,烏塔爾省甚至有村民依傳統信仰與青蛙結婚,以取悅印度雨神。
◆ 炎夏缺電缺水嚴重 印度首都居民上街抗議
中央社 2009-06-27
儘管政府官員每年都誓言明年絕不會缺電缺水,但每屆炎炎夏日,印度首都新德里居民仍要面對終日無電無水的煎熬,而且每年趨愈嚴重,今年,更多居民走上街頭抗議。
6月以來,首都地區氣溫每日高達攝氏42-45度,由於政府機關和居民開啟冷氣機等電器,造成用電量增加,電力負荷不了,在惡性循環下,每天無預警停電次數相當頻繁,平均一天停電至少10-12小時,甚至整晚停電,居民燠熱無法入眠,民怨四起。
據記者採訪,首都地區的居民,尤以南區中產階級地區和北部貧困地區的居民,至今已連續兩週,包括在難以入眠的半夜裡,經常成群結隊的上街示威抗議,封鎖道路交通,對市府主管電力輸送機構的辦公室和公車等公共設施,進行打、砸、燒和扔石塊等暴力活動,發洩積壓心頭的憤怒。
71歲的首都直轄區首席女部長狄克希特(Sheila Dikshit)為平息眾怒,日前建議居民減少用電。但資深居民夏瑪(Sparta Sharma)駁斥:「電錶沒電,已經不動了,何來減少用電」狄克希特只好坦承這是她在位10年來最嚴重的現象。她警告缺電情況將會愈趨嚴重。
對於每年一再重演的電力供應嚴重不止現象,市府主管除了抱怨電廠發電不足以及電力供輸基礎設施建設不全,顯然別無他法。市府電力管理局官員今天表示,市府已考慮不計代價向鄰近電力過剩的省份購買更多電力。但居民表示,市府官員每年都說同樣的話,實際卻捨不得花這筆錢。
除了缺電,每年6月上旬開始,即會抵達首都等北印度地區的西南雨季,至今已逾兩週仍未見任何雨雲跡象,首都地區水庫水位下降,降至去年同期的一半,市區缺水情況逐漸顯現,許多社區自行花錢雇用水車供水。但紛爭仍然不斷,昨天發生居民搶水鬥毆,一人喪生。
市府自來水管理局官員抱怨表示,由於自來水輸送設施老舊,45%的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流失。官員將問題歸咎雨季遲遲未來,供水系統的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缺水嚴重的主因。但環保專家指出,即使雨季帶來豐沛雨量,市府也因缺乏技術和設施,無法積存雨水再利用。
◆ 中歐豪雨成災 捷克至少10死
中廣新聞/謝佐人 2009-06-26
歐洲中部豪雨不斷,河水暴漲氾濫成災,捷克東部、靠近波蘭及斯洛伐克邊界,受災最嚴重,至少十人死亡。
捷克官員表示,災區許多建築及民宅都遭水淹,數以百計的民眾撤離,政府調派一千名部隊協助救災。
這次水患是中歐近來最嚴重的天然災害,在奧地利,降雨量創五十年來最高紀錄,多瑙河水位暴漲,昨天在維也納出現洪峰。河邊許多村莊及道路都已泡在水中,對外失聯。
在維也納,以展示印象畫派作品著稱的「亞伯提那」博物館由於地下倉庫滲水,館方開始撤離九十五萬件藝術品。維也納當局也動員了一萬三千多名警消及部隊,合力救災。
在匈牙利、斯洛伐克西部及波蘭南部,有關當局也都宣布一級與二級警訊。
中歐在2002年曾經慘遭水患,當時捷克首都布拉格歷史建築深受重創,災後修復費用高達三十億美元。
阿根廷不出口 「旱」動小麥期貨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彭博資訊二十九日電】 2009.06.30
阿根廷今年面臨7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小麥收成預估比去年少28%,無法供應出口所需,今年可能將寫下百年來首度沒有小麥出口的紀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29日早盤小麥7月期貨一度上漲1.1%,每英斗報5.40美元。
布宜諾斯艾利斯穀物交易所經濟學家安區畢達特表示,阿根廷的旱災愈來愈嚴重,到9月前恐怕都無法紓解,2009-2010行銷年度的小麥收成,最多可能減少28%至600萬噸,只夠當地麵粉製造業者使用。
阿根廷1910年起開始出口小麥,如果今年情況確一如預估,該國可能會創一世紀來首度無小麥可出口的紀錄。阿根廷去年是全球第四大小麥出口國。
阿根廷農民通常在5月到8月間開始種植小麥,12月到隔年1月為主要收成期。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資料,阿根廷去年出口1,120萬噸小麥,預估今年會出口450萬噸。
但阿根廷經濟學家指出,巴西每年向阿根廷購買多達500萬噸小麥。拉美最大麵粉生產商Moinho Pacifico公司執行長皮赫表示,阿根廷今年若不出口小麥,巴西可能必須向其他拉丁美洲國家收購達300萬噸小麥。
布宜諾斯艾利斯穀物交易所在上周發表的周報中,三度下修小麥耕種面積的預估值至290萬公頃,為一世紀來最低,且未來可能繼續下修。
安區畢達特表示,就算旱象提早紓解,今年小麥產量可能還是無法超過800萬噸,仍是1974年至1975年來最低水準。2008-2009年度的產量為830萬噸,只有2007-2008年164萬噸的一半左右,同樣也是受旱災影響。
皮赫預測,即使阿根廷今年小麥產量超過600萬噸,政府也會以囤積糧食為優先考量,因為如果落到還需進口小麥的地步,就會變成一場政治災難。
美國農業部預估,明年5月底止的行銷年度,全球小麥產量將達6.561億噸,是史上第二高。今年小麥庫存量可能增加1.827億噸,為2002年來最高。
◆ 克魯曼專欄/無視氣候變遷=背叛地球
【經濟日報╱陳世欽摘譯】 2009.06.30
美國國會眾議院終於表決通過有關氣候變遷的法案。以政治層面而言,這是不凡的成就。
然而計有212名眾議員投下反對票。
少部分眾議員因為認為法案過於不足而投下反對票,更多的眾議員則因為不認同必須針對溫室效應氣體採取具體措施而投下反對票。
聽完這一些眾議員陳述他們的論點後,我忍不住認為,我目擊某種形式的背叛:對地球的背叛。
在徹底瞭解否認氣候變遷心態的不負責任及不道德之前,你首先必須掌握最新氣候研究的駭人轉變。
事實是,地球改變的速度甚至比悲觀者的預測還要快:冰帽不斷萎縮,不毛之區則不斷擴大,而且速度驚人。
根據數項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氣溫大幅提高所引發的大災難已不再只是一種可能;如果我們依然故我,它是最可能出現的後果。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原本預測,本世紀末之前,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攝氏4度以上。他們如今認為,可能上升攝氏9度以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總量增速大於預期;部分緩解的因素,包括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如今證明效果不如預期。
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氣候變遷的趨勢具有自我強化的特性。
例如,氣溫上升將導致部分北極凍原融解,使更多二氧化碳釋入大氣層。
MIT研究人員預估的氣溫上升幅度將使人類的日常生活及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美國政府最近公布的一項權威報告指出,估計至本世紀末,新罕布夏州的氣候型態將有如今天的北卡羅來納州,伊利諾州可能有如德州東部,全美各地的要命熱浪可能年年出現1至2次。
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人類文明正面臨明顯且即時的威脅。視而未見如何說得過去?
最權威的分析偶而也會研判錯誤。如果堅持不同見解的意見領袖以及政治人物曾經仔細研究這個問題,詢問專家學者的意見,最後達成科學共識受到誤導的結論,他們至少還可以自稱負責任。
可是如果你目睹26日的眾議院辯論過程,你一定看不到什麼人曾經深入研究嚴肅的課題。他們對真相毫無興趣,而且不喜歡氣候變遷背後的政治與政策意義,因此決意不相信。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定會緊緊抓住任何可供配合否認的謬論。
如果辯論過程中有何關鍵時刻,無疑是眾議員布羅恩(Paul Broun)的一席話。他表示,氣候變遷只是「科學界設計的騙局」。
我會說,這是瘋狂的陰謀論,然而這麼說又會對瘋狂的陰謀論者不公平。畢竟,在認為全球暖化是一場騙局之前,你必須相信,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陰謀集團。
布羅恩的這番話獲得在場者熱烈鼓掌。
國會議員對科學研究及證據如此不屑一顧下,我幾乎不願意提到他們對於經濟問題的不誠實。然而除了駁斥氣候科學之外,氣候法案的反對者卻又蓄意曲解法案的經濟衝擊研究結果。
各種研究結果顯示,成本其實不高。
否認氣候變遷是不是一種背叛?這是不是政治權謀的另一實例?的確如此,而這也是它無法獲得原諒的關鍵。
還記得布希政府官員聲稱,恐怖分子危及美國的生存,面對這種威脅時一般法則不適用。這是誇大的說法,然而氣候變遷對我們構成的生存威脅卻是如假包換。
否認的人選擇對威脅視若無睹,導致未來世代的美國人必須面對嚴重的威脅,只是因為假裝沒什麼好擔心最符合他們的政治利益。如果這不是背叛,我不知道什麼才是背叛。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聖嬰再臨 農產品價格翻揚
【經濟日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外電】 2009.07.01
聖嬰現象常造成世界各地旱澇災害,連帶使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由於今年出現聖嬰現象的機率超過五成,農產品價格已經上揚,農業官員和商品交易員正密切注意氣候的發展。
金融時報報導,印度當局上周表示,今年雨季初期降雨量不太正常,可能是聖嬰現象重返的先兆。糖的供應已經短缺,糖價已升至近三年新高,外界擔心聖嬰現象可能減少印度的糖產量。
基於聖嬰現象的疑慮,印尼、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已經大漲,亞洲國家官員也擔心今年的稻米產量不足。
倫敦Robobank農業商品市場研究主管錢德勒表示,氣候預測顯示,今年出現聖現象的機率超過五成,市場將會注意情況發展。巴克萊資本公司紐約商品部氣象學家葛庭表示,今年的聖嬰現象可能是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比2002-03年和2006-07年明顯。
聖嬰現象如果明顯,將使全球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的冬天較為溫暖,美國產油重鎮墨西哥灣的颶風則較少,因而影響原油和天然氣市場價格。
聖嬰現象甚至可能影響黃金價格,印度雨季如果不正常,將影響農民收入,使得印度農民在傳統節慶購買黃金的數量減少,進而衝擊黃金價格,
所謂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明顯上升,造成氣候改變,有些地方會出現大旱災,有些地方則可能鬧水災。聖嬰現象每三到五年出現一次。
日本氣象廳上月中表示,秘魯附近海域的海水溫度超過過去30年平均值攝氏0.4度,並預測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海水溫度可能會進一步升高,今年夏天很可能會再度發生聖嬰現象。美國與澳大利亞的氣象機構稍早也指出,今年有可能發生聖嬰現象。
※ 已有報告指出氣候變遷下,聖嬰出現機率可能會愈來愈頻繁,成為一種「常態」。
◆ 英美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亮相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2009.06.29
在經歷了各國半年多的觀望和互相推脫之後,年底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下稱「哥本哈根大會」)急需的、統一的政治意願正在形成。
26日,歐盟三大主要經濟體之一、在歐盟氣候變化問題上掌握較大話語權的英國發佈了重要文件《通往哥本哈根之路》,闡明了其在今年年底的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基本立場。英國首相布朗還提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財政支持方案草案。
而20年來對氣候變化問題始終是鐵板一塊的美國,其國會眾議院亦在同一天歷史性地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首次對美國企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做出限制。
「現在就是需要領導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大中華區政策研究項目總監喻捷表示,如果沒有美國的配合,歐盟若在發達國家中單獨承擔量化減排指標,其領導力肯定會衰弱。
英融資建議藏玄機
英國政府此次表示,作為《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後新的全球氣候公約,哥本哈根大會上各方最終達成的協議,主要目標是將全球氣溫平均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這意味著協議必須規定,到2050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礎上至少降低50%。
哥本哈根大會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為發展中國家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籌措資金。布朗此次表示:「大多數用於減排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都將來自私營企業。全球協議所確定的行動和措施將成為推動這部分投資的關鍵要素。但如果我們想在短期內以最快速度採取措施並幫助各國適應氣候變化,公共資金也是必不可少的。」
「英國站出來說這些話,對歐盟是非常重要的。之前大家對歐盟有些失望,例如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提供方面,歐盟如果想當領袖,應該有一個最起碼的姿態,特別是在為最貧窮國家提供資金方面應有起碼的表態。」喻捷說,英國的表態是歐盟的第一步。
不過,在資金的來源方面,目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著分歧。喻捷表示,發展中國家堅持要發達國家的公共資金提供援助;而英德等國明確表示要由私營部門及碳交易市場來提供,因為如若使用納稅人的錢,政治阻力將非常大。
但發展中國家認為,碳交易市場存在波動,因此這方面的資金來源不可預測。喻捷表示,這一分歧將來有可能彌合,還不是最難啃的骨頭。
英國此次還建議,將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提供(除最貧困的國家外),具體數額根據排放量和國家支付能力來定。此外,應建立一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可預知資金收入系統,這樣發展中國家就會有信心採取大規模的行動,因為資金將有保障。
喻捷表示,中國可能不會同意由英國的後一項建議,因為這有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公平性而言,英國的建議只看到了各國國內生產總值這一當前的數據,而模糊了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造成溫室氣體的歷史責任。
奧巴馬前進一步
而在美國,儘管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及前副總統戈爾事先利用個人關係廣泛爭取支持,民主黨人仍只是勉強使《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過關——在眾議院僅以219票對212票的微弱多數獲得通過,而且該法案在參議院的表決還前途未卜。
該法案為美國參加哥本哈根大會設定了初步的談判立場。法案要求,美國2020年前實現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減少17%;2050年前減少83%。
該法案的核心是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在限制溫室氣體整體排放量的同時,允許製造業廠商等在超額排放時購買排放權。
此次,除民主黨內部分歧外,共和黨眾議員僅有8人投贊成票,其餘共和黨人指責該法案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加稅」。
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20年,由於上述法案實施,平均每個美國家庭要在能源方面多支出175美元。
戈爾則第一時間在他的博客上對法案的通過予以讚賞。
「這個法案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戈爾寫道,「但法案的通過意味著我們為參議院即將就此舉行的辯論和12月的(氣候變化大會)談判構建了動力。我們沒有B計劃可言。」
「一個定了(英國),一個在路上(美國尚需參議院表決)。如果12月全世界有很強的政治意願,奧巴馬就可以順勢而動。」喻捷說,目前的進度比較理想,因為留給了奧巴馬一定的靈活性。
◆ 保護雨林抵債 印尼與美達協議
【黃文正/綜合報導】2009-07-01 中國時報
美國駐印尼大使館表示,美國和印尼政府六月卅日簽署一項協議,美國政府同意勾銷三千萬美元債款,以交換印尼政府承諾保護蘇門答臘雨林。
此乃美國《熱帶森林保護法》(Tropical Forest Conservation Act)施行以來,美國政府金額最大的「保護自然抵償債務」(debt-for-nature)計畫,同時也是首次與印尼政府達成交換協議。
印尼是目前全球熱帶雨林濫伐率最快速的國家之一,每年喪失的雨林面積,幾乎跟瑞士一樣大。蘇門答臘乃老虎、大象、犀牛和猩猩等瀕臨絕種動物的重要棲地。
根據協議,未來八年,印尼政府原積欠美國政府的三千萬美元債款將分期捐贈給「國際保育」(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以及「印尼生物多樣化基金」(Indonesian Biodiversity Foundation),作為蘇門答臘雨林保護基金。
華南4省暴雨 600萬人受災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2009.07.05
大陸華南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等地暴雨成災,受災人數超過六百萬,江西已有一萬四千間房屋倒塌或損毀,贛州市水深一度達四公尺;廣西灕江則已封航,融水縣斷電斷水。大陸國家減災委及民政府已啟動四級救災應急,分派前往災區。
由於廣西桂林連續遭受暴雨影響,七月三日漓江水位快速上漲,到昨天水位漲至一百四十七點六六公尺,桂林海事部門發出了漓江全線封航令,昨天起所有船隻不得在漓江航行。
另外在廣西河池市羅城縣懷群卡馬水庫也出現險情,由於壩底大量滲漏,危及下游居民安全,當地調動六千多名武警部隊搶險救援。目前河池市已安全轉移卡馬水庫下游的羅城縣和宜州市民眾共一萬五千人。
在柳州方面,柳州防汛辦稱,洪水來勢凶猛,截至昨日上午九時,已造成柳州的卅四個鄉鎮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三億元人民幣,卅一萬人口受災。洪災已造柳州市四百六十六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十萬點七九千公頃。柳江水位昨天達八十九點五公尺,超出警戒水位七公尺。
廣西融水縣更慘,大半個縣城被洪水淹沒,城區五萬人停電停水,他們在漆黑中度過難眠之夜,只能依靠災前囤積的水和糧食度日。洪災讓整個縣城如江南水鄉,大街儼然成了繁華的碼頭,無數船家爭先恐後搶發「大水財」。被洪水圍困的居民出行全憑小舟,這些有船的人家就做起載客生意。
在湖南有三百六十五萬人受災,八人因災死亡,湘江上游水位超過警戒水位。廣東昨天開始也下大雨,包括廣州等十一個縣市都遇暴雨侵襲,多處出現水患。
◆ 廣西水患百萬人受災 水庫瀕潰堤
【林克倫/綜合報導】 2009-07-05 中國時報
廣西河池市卡馬水庫大壩因基底遭擊穿,加上水庫上游連日豪大雨不斷,導致水庫水位爆升恐有潰堤之餘,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致電指示,要求廣西省府全力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河池市現已動員六千多人,緊急疏散水庫下游一萬五千多名民眾至安全地區,據統計,受災地區擴及五市廿八縣,受災與受影響民眾高達一百四十五萬人之多。
卡馬水庫於一九七○年代修建完工,因六月起廣西接連出現豪大雨,水庫險情急遽升高,據「中新社」發自水庫現場報導指出,七月三日晚間,洪水開始漫過正在施工中的溢洪道,在排洪過程中,大壩基底因不堪水流沖擊遭擊穿,渾濁洪水從溢洪道飛流直下,並帶走壩體的水泥石塊,現場十分危險。
報導指出,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前晚從網路」得知水庫可能潰堤險情後,立即致電廣西自治區主席,要求把搶險救災工作「做好、做實、做到家」,而河池市政府則已動員六千多人,先行疏散位於水庫下游的一萬五千多名民眾至安全地點,官方並組織水利專家研擬方案,希解決大壩遭擊穿問題。
廣西自上月底開始出現豪大雨與暴雨災情,本月二日的大暴雨更造成河池市、柳州市、桂林市等縣市災情慘重,部分街道的大水淹到一層樓高,並出現斷水斷電的情況,而據廣西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統計,大雨與暴雨共造成廿七萬多人受災、四人失蹤,宜州市還發生一位副書記與一位副市長,在巡視災區時遭洪水圍困。
目前已知受影響民眾將高達一百四十五萬人之多,洪災已導致廣西三萬八千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有四千六百公頃屬絕收(無法收成),因災倒房五千多間,估計直接經濟損失六億九千多萬元人民幣。
由於上游豪雨不斷,現已引發位處下游的廣東境內西江、北江、東江出現河水水位飆漲,據廣東省水文局預測,由於七日適逢滿月水文高潮期,珠江三角洲地區將出現高洪水位,而以受災嚴重的柳江與桂林為例,均已測量到近十多年來最高水位。
水淹13省 大陸經濟損失624億
【經濟日報╱記者何蕙安/台北報導】 2009.07.07
大陸南方近日暴雨成災,重創廣西等13個省分,迄今受災人口已將近4,0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人民幣130億元(約新台幣624億元),中央當局已宣布緊急撥款人民幣1.26億元(約新台幣6億元)賑災。
中新社報導,6月28日以來,中國南方地區發生今年入汛以來最強的降雨,導致廣西、江西、湖南、湖北、貴州、重慶等13的省區市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截至5日,受災人口達3,937萬人,並有75人不幸喪生,緊急轉移安置93.8萬人,超過十萬戶房屋倒塌。
新華社指出,相關氣象部門預報,未來三天,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等地仍有大雨或暴雨,這種連續強降雨的疊加效應,將進一步增強洪澇災害的破壞性,隨時可能發生大洪水。
這不到十天的強降雨,對南方地區的居民而言宛如一場噩夢。廣西自治區一位陸姓官員表示,該縣上周五高達80%的地區都被淹沒,七萬多居民被迫逃離家園,或只能窩在二樓窗戶無助的向外張望。
廣西柳州災情尤其嚴重,一度出現20年來最大洪水,所幸昨天除沿海地區仍有局部暴雨,天氣已稍微趨緩;但截至昨天18時,廣西民政廳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光廣西受災人口就超過523萬人,當中有13. 53萬人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9.3萬公頃,1.5萬間房子因此倒塌。
廣西柳州台商不多,廣西南寧台協會長週世進表示,目前南寧情況相當平靜,他是看到報紙,才知道柳州的情況那麼嚴重。
貴州則因為山洪爆發、公路沿線多處坍塌,共有82條路遭到沖斷,雖然經過連日搶修後,勉強可以通行,但黔東南州榕江縣交通至今仍被中斷,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人民幣1.6億元(約新台幣7.6億元)。
對此,大陸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已先後啟動國家四級救災應急,財政部、民政部也緊急下撥中央救災應急資金人民幣1.26億元賑災。
紙寮窩不砍樹 七彩湖羌鹿保育奏效
◆ 紙寮窩不砍樹,環繞蟲鳴鳥叫
記者蔡孟尚/專題報導 2009.07.19 自由時報
「福蔭紙寮由來久,德被窩口分外多!」這副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福德祠的對聯,道盡這個世外桃源的得天獨厚之處。這個距離熱鬧市區僅3分鐘車程,但卻只聽得到蟲鳴鳥叫聲的小社區,在官方的重視下漸漸曝光,成為兼具人文與自然特色的私房景點。
「我們祖先一再交代千萬不能砍樹,子孫們也都聽從遺訓,這裡才能保留原始風貌至今!」紙寮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劉邦平提起祖先的高瞻遠矚,為後代子孫留下了這塊福地,如今他們不敢藏私,要把這些福氣和社會大眾分享。
新竹縣文化局局長曾煥鵬說,不久前的鄧雨賢104歲冥誕系列活動,特別安排2場「紙寮窩竹紙原鄉行」活動,讓大家知道在芎林鄉還有這麼一個「離塵不離城」的好所在,而且當地早年還是北台灣造紙業的重要據點,古早的造紙文化也值得民眾尋訪懷舊一番。
紙寮窩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劉邦森說,紙寮窩是由劉家祖先開墾出來的,所以聚落內幾乎都是劉姓族人,迄今劉姓還佔全社區人口的9成以上。為了發揚早年當地造紙業文化,長輩們不但建了座保存傳統造紙器材的傳老亭,還把劉家公廳提供作為社區營造據點,推廣當年的造紙文化。
在2場「紙寮窩竹紙原鄉行」活動中擔任導覽工作的劉邦平說,這裡別的沒有,老樹多、古道多,從最南端的文林古道、悠然小徑到百年楓香樹、老樟樹、夫妻榕樹、老龍眼樹、大芒果樹,喜歡自然生態的遊客來到這裡一定大開眼界。
劉邦森說,好幾年前公共電視到紙寮窩來取景,盛讚當地是「世外桃源」,而他們這些劉家後人在驕傲且開始對外行銷
在展示紙寮窩生態和人文之美的同時,不敢忘記祖先保護自然生態的遺訓,不但婉拒攤販進入,也鼓勵遊客做好個人環保,讓紙寮窩能永保自然風貌。
◆ 劉邦平︰自然美景最傲人
記者蔡孟尚/專訪 2009.07.19
「這裡樹多,所以進來後聽不到外界車聲,耳邊只有蟲鳴鳥叫,也因有樹遮蔭,所以在這裡散步幾乎都曬不到太陽。」劉邦平向遊客介紹自己土生土長的紙寮窩,總是從最平凡處開始講起,但這些再平凡不過的自然美景,卻也是紙寮窩的傲人之處。
劉邦平說,紙寮窩的劉家子孫遵從祖先不砍樹的遺訓,至今仍沒有改變,所以外地遊客進入當地後,總是感覺特別安靜、涼爽,「能保留住這麼一塊福地,真的是祖先庇蔭!」
面對初次見面的外地遊客,劉邦平雖然不是專業導遊,但他卻能侃侃而談,邊走邊說半個小時都不必停;「這對長在一起的大榕樹,看起來像不像一對夫妻?」、「這棵公廳後方的龍眼樹據說有風水作用,能庇佑家族百子千孫!」
劉邦平說,能把祖先留下來的好生態、好景觀介紹給外地遊客,身為劉家子孫的他非常驕傲,也希望紙寮窩這個兼具人文與生態之美的地方,能有一天成為全台灣都知道的美麗景點,也希望大家都能一同維護。
◆ 古早造紙機器,保留至今
自由時報 2009.07.19
新竹縣芎林鄉紙寮窩聚落,相傳是原籍中國廣東省潮州饒平的先民劉傳老在前清乾隆年間來台後開發,劉姓家族藉由當地豐富的桂竹林資源開始發展造紙事業,由於當地地形為古稱「窩」的小山谷,因此名為「紙寮窩」。
後來工業造紙的效率與工藝均勝過傳統手工造紙,紙寮窩的劉家人在民國50年造出最後一批以當地竹子為材料的手工竹紙後,不再以此為業,但當地留下的造紙機具、大樹、竹林、池塘等景觀和設施,卻一直保留至今。
(資料來源:新竹縣文化局、紙寮窩社區發展協會,整理:記者蔡孟尚)
◆ 七彩湖羌鹿現蹤 保育奏效
自由時報 2009.07.19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林務局花蓮林管處所轄的七彩湖,自從登山道路損壞禁止車輛進入後,沒想到因禍得福,常見成群台灣水鹿及山羌等現蹤,意外收到保育的效果。
花蓮林管處秘書柯燿輝指出,位於中央山脈主脊東側的七彩湖,因湖形漂亮、湖水清澈未遭污染,成為山友心中的明珠,由登山口到七彩湖長約12公里,原是台電「西電東送」工程的施工道路,但部份缺乏環保意識的車隊與觀光客,卻帶來大量垃圾與噪音等人為污染,讓美麗的景觀開始變調。
林務局阻止車輛進入
林務局避免七彩湖持續被污染,決定在登山口外設置路障,並挖了2個大坑洞阻絕車輛進入,登山客目前只能步行上山來回大約需7小時,加上3年前七彩湖附近山區發生大火,燒毀不少林木,山友前往的意願也降低。
柯燿輝說,3年來登山客較少前往,除了環境生態已大致恢復外,附近野生動物因人為干擾少,繁殖相當迅速,尤其是水鹿及山羌的數量更令人吃驚,巡山員前往巡察紮營時,帳篷外常出現成群的水鹿前來喝水,數量常達10到20隻,讓人看了相當興奮。
人為干擾少 繁殖迅速
目前前往七彩湖只能靠步行的方式到達,若要過夜必須自備營帳、炊具等全副裝備,防寒衣物不可少,但因並非大眾化行程,最好跟隨有經驗的嚮導前往較為妥當。
◆ 我二氧化碳排放 20年來首度負成長
自由時報 2009.07.20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昨公布去年國家永續發展指標,四十一項永續指標和前一年比較,共有十一項「背離永續」,而生態資源七項指標,高達五項「背離永續」。整體而言,天然海岸線及耕地持續減少,民眾不懂得珍惜水資源,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生態保育成績不及格。
扣除「背離永續」指標,去年有二十七項「趨向永續」,三項持平。最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創下二十年來首次負成長紀錄,和九十六年相較,成長率為負四.七七%。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二氧化碳順利減量,除了政府提倡節能減碳之外,與去年經濟不景氣也有關,希望經濟發展與環保生態將來能夠並存。
五項「背離永續」生態資源指標包括:「非自然資源生產地面積比」、「天然海岸比」、「耕地總面積比」、「生態敏感地」、「有效水資源」。
永續會統計,去年台灣耕地面積減少三千五百八十三公頃,這意味著台灣糧食將日益仰賴進口;二十年前台灣天然海岸線長度超過一千公里,但去年只剩下八百五十六公里,消波塊充斥,破壞自然景觀及海洋生態;另濕地保護及水資源保護也有改善空間。
其他「背離生態」指標包括:「公害陳情案件受理統計」、「製造業用水量佔製造業生產價值比率」、「製造業勞動生產力指數」、「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比率」、「政府鼓勵防治污染及資源回收財稅措施」、「都市化面積擴張率」等。
永續會執行長蔡勳雄表示,台灣地小人稠,環境負荷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難免動用到自然資源,但不好的指標就要改善。
再不雨 南北三水庫限水 小三通 垃圾遍布海岸
◆ 再不雨 南北三水庫限水
自由時報 2009.07.24
〔記者曾慧雯、謝武雄/綜合報導〕用水吃緊,若再無顯著降雨,經濟部水利署將在八月十日宣佈北部翡翠水庫及南部曾文、烏山頭水庫限水,進行放水總量管制,石門水庫則停供農業用水,並評估對二期稻作補償。
石門水量只能供到九月底
水利署昨召開旱災工作小組會議,根據水利署統計,截至七月廿二日止,今年全台降雨僅達歷年平均值的五十七%,石門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只有歷年平均值的十三%,水庫目前蓄水量只能維持到九月底。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北中南地區及馬祖南竿均可穩定供水至九月底,北部供水壓力較大,石門水庫蓄水量比歷年同期平均少了約一半,有嚴格控管供水的必要。
水利署表示,若再無顯著降雨,八月十日可能決定石門水庫灌區停止農業供水,評估對已插秧的二期作進行補償,並考慮對翡翠水庫採取放水總量管制措施。
石門水庫管理中心主任邱忠川表示,五月嚴重乾旱,降雨只四十八毫米,打破九十二年度五十二.二毫米最低紀錄,沒想到七月同樣乾旱嚴重,歷年七月平均雨量有兩百七十.六毫米,但今年七月至今降雨量只有三十四.八毫米,如情況沒改善可能會打破六十七年五十九.六毫米最低降雨量的紀錄。
水利署也要求北水處優先自南勢溪取水,並請苗栗永和山水庫支援新竹的水量增加至每日十萬噸,以確保新竹支援桃園地區水量可以維持在每日三萬至五萬噸。
南部地區目前雖然供水正常,且依南區水資源局評估可供水至九月底,不過曾文與烏山頭水庫的蓄水量已低於近五年平均值,水位在八月下旬即將進入下限,是否進一步採取總量管制措施,南水局將在七月卅一日邀集水利會研商。
白河農業用水減供四十五%
白河水庫供水區的農業用水已減供四十五%,但依據水利署預估,供水僅能維持到八月五日,水利署已請水利會加強灌溉,並考慮自嘉南大圳北幹線取水,若發生旱災災情,水利會將協助農民循天然災害補助等管道申請補助。
中部水情較好,中彰雲投地區民生供水可維持正常,南部水情也比北部好,現階段尚無限水必要。
◆ 科學考察 發現長江黃河新源頭
【實習記者沈碁恕/綜合報導】2009-07-24 中國時報
從〈將進酒〉到〈念奴嬌〉,長江及黃河牽動出愁思佳句,孕育出璀璨文化,然而「飲水思源」的中華民族知道它們來自何方嗎?舊說認為長江源自青海省沱沱河,黃河源自青海省瑪曲,但最近大陸一項權威研究顯示,當曲與卡日曲才分別是長江與黃河的源頭。
藏語稱「河」為「曲」,當曲在藏語是「沼澤河」之意;卡日曲是以水的顏色取名,意為「銅色的河」。據《新華社》報導,二○○八年九月至十月,青海省政府集結測繪、遙感、水文、地質等領域科學家,運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等高科技追尋長江、黃河與瀾滄江源頭,行程達七三 ○○公里,為中國史上規模最大的「溯源」行動。
當曲與卡日曲才是正源
考察隊隊長唐千里表示,這次考察採國際確立源頭的三大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等」,同時搭配現代觀察技術,提升考察結果的科學價值。長江為中國第一大河,按照傳統說法,長江源頭有三:北源楚瑪爾河,南源當曲,主源沱沱河,但此說在中國學術界與國際均遭受質疑。
此次考察中,專家探索當曲和沱沱河的支流,詳細觀測氣象、水文、冰川、地質、環境、自然地理等情況,發現不論是長度、水流量或流域面積,當曲均勝過沱沱河,其中流量甚至高出二至三倍。據此,不少專家認為當曲才是長江正源。
史上規模最大溯源行動
黃河為中國第二大長河,雖然過去源頭考察行動頻繁,但從未獲得統一結論。考察隊以瑪多黃河沿大橋為起算點,卡日曲最長的源頭那紮隴查河長為三六二.六三公里,比瑪曲最長支流約古宗列曲的長度多出三六.五四公里,而且卡日曲的流量更是瑪曲的兩倍。若按「河源唯長、流量唯大」標準,專家認為卡日曲應為黃河源頭。此次考察的研究資料,富有科學意義、應用價值和社會效益,但仍須進一步認定。
◆ 何止空汙 小三通垃圾遍布海岸
【李金生、李宗祐/綜合報導】2009-07-24 中國時報
金廈「小三通」,汙染也跟著「通」。金門面向的大陸海岸遍布垃圾帶,空氣品質也大拉警報,旅遊業者憂心嚇走觀光客。金門縣環保局建議中央,將兩岸環境汙染列為海基、海協兩會協商議題,盡快擬定解決對策。
金門縣旅遊公會總幹事楊再平強調,到金門帶一袋新鮮空氣回去,一向是金門最珍貴的觀光「賣點」,縣府和中央絕不能坐視讓它變成「缺點」。
金門縣環保局長張國土指出,今年上半年監測結果,高濃度懸浮微粒以境外移入為主,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氫化合物,均屬來自大陸沿海的石化工業汙染物,濃度有逐年提高跡象。但汙染有季節性,冬天吹東北季風,汙染物從華東、華南下來,濃度就偏高;夏天吹西南風,空氣品質改善一些。
金門廈門一水之隔,不僅金門受害,廈門也遭殃,因為受地形影響,這些汙染源會停滯在廈門灣,讓號稱「花園文明城市」的廈門空氣品質日益惡化。因汙染源大範圍隨風而下,包括江蘇、浙江和福建沿海各省都受帶狀汙染影響。
該局六月赴對岸交流,與廈門市環保單位都有環保要「快作」、「好好作」,並提升到海基、海協兩會協商層次的共識。每年夏天多則七、八百噸,少則四、五百噸垃圾從大陸漂到金門的問題,也一併納入討論解決。
目前,金門、廈門官方考慮針對環保問題儘速召開金廈環境論壇,結果將提報海基、海協兩會進一步協商參考。
◆ 大陸重金屬空襲金門 肺癌高風險
【李宗祐/金門報導】2009-07-24 中國時報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團隊監測分析發現,金門地區每年冬季空氣懸浮微粒重金屬平均含量為台北的三倍,經分析大氣環流與化學特性研判,應該與福建省陶瓷工廠粉塵擴散與工廠燃煤廢氣隨東北季風輸送到金門有關。
該中心副研究員龍世俊評估指出,這種情形雖不致造成急性傷害,但居民若長期曝露在重金屬含量如此高的環境下,七十年內罹患肺癌的風險很可能提高十倍。
根據環保署從二○○三年起的監測資料發現,金門每年九月到翌年五月,空氣中懸浮微粒濃度竟與石化廠密布的高雄縣林園工業區相當。為追查汙染來源,國科會補助中研院助理研究員許世傑研究團隊,二○○七年十一月起,由金門技術學院教授林世強等人協助每日採樣,中研院負責分析空氣中懸浮微粒總數、金屬元素、有機碳及戴奧辛含量等。
研究團隊目前完成第一年監測數據,發現汙染最嚴重的冬季懸浮微粒中,直徑小於二.五微米的細顆粒占六二%,因具高溶解度的危害性重金屬多分布於細顆粒,顯示金門冬季空氣懸浮微粒含重金屬比例明偏高。
研究團隊分析,金門地區冬季空氣中鉛濃度高達每立方公尺九十五奈克,明顯高於台北的三十九奈克。錫濃度每立方公尺十二.八奈克,遠高於北部沿海地區的二.三奈克。砷濃度更高達每立方公尺五.九奈克,明顯高過台北和台中的一.八奈克,更超越紐約(○.八奈克)和巴黎(三.七奈克)。
許世傑指出,懸浮微粒細顆粒的鐵鋁量比值為○.二一,非常接近陶瓷工廠排放的粉塵比值(○.一到○.一五),「看到這麼低的比值,令人訝異!」
雨量百年低 墾丁軟珊瑚北半球居冠
◆ 水危機!雨量百年低 西部吃緊
【王莫昀、陳怡慈/台北報導】2009-07-27 中國時報
梅雨量銳減,颱風過門不入,台灣西半部水情吃緊。根據氣候局與經濟部水利署統計資料顯示,五月、七月台灣多處氣象站、雨量站創下百年新低;近日的午後雷雨,不足以讓水庫解渴,經濟部官員表示,北桃供水危機並未解除,西半部水情依然拉警報。
令人憂心的是,根據氣象局與國外最新海溫預報,未來一季有正常海溫朝「聖嬰現象」發展的機會,依以往經驗,當「聖嬰現象」發生時,颱風生成位置較遠離台灣,這讓期盼靠颱風帶來雨量,改善國內水情的經濟部更加繃緊神經。
多處氣象站雨量站 刷新少雨紀錄
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早在二○○七年便提出警告「整體的氣候改變已真確地在此時此地發生,而不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美國時代雜誌(TIME)公布二○○七年度全球十大自然災難中,水旱災就占了七成。而災難並沒有隨著時間平息,二○○八年全球各地因氣候異常造成的災害不斷。全球氣候異常,台灣也難以倖免,根據氣象局資料顯示,五月進入梅雨後,二十五個氣象站中,有二十二個站測得的雨量,為設站以來前十名少雨,其中有八站,刷新設站以來最少雨記錄,台北、恒春等站更是寫下百年歷史新低。
梅雨量少颱風不入 更憂聖嬰現象
「今年大氣環流與往年不一樣!」台大大氣系教授李清勝說,今年太平洋高壓非常強,大陸冷空氣又比較弱,導致五、六月梅雨降雨量有限。
氣象局副主任林秀雯表示,今年五、六月梅雨真很比較少,十三個平地氣象站測得的總雨量僅二七九.六毫米,為一九五一年以來第五少雨。
步入颱風季後,在台灣附近產生的六個颱風全都過門不入,更令北部、南部水情拉起警報。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歷年七月降雨平均值約二百七十二毫米,但今年七月實際降雨量只有三十五毫米,累計一月至七月二十二日止,總降雨量也只有七百六十二毫米,僅及歷年均值一千三百三十九毫米的五七%。「往年抗旱都在枯水期,今年卻要在汛期抗旱。」水利署長陳伸賢說,天候異常,已影響到台灣供水調度,從相關研究發現,近年來,台灣已出現年降雨量增加,不降雨日數增加,以及降雨強度升高等趨勢,這項變化不但造成國內水資源分配更不平均,暴洪頻率也向上攀升。也就是說,在台灣防洪、蓄水設施,因環保、民眾抗爭無法廣為增建下,未來水危機恐怕會持續困擾著國人。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水庫大挑戰
望著水庫裸露的淤泥,主管石門水庫的經濟部北水局局長賴伯勳憂心地指出,石門水庫一年要滿庫五次,才足以供應北桃用水,惟近年來降雨分布不平均,挑戰主管單位的水庫操作能力。而石門水庫的問題,也凸顯出台灣現有蓄水設施不足,缺乏應變能力的隱憂。留不住雨量原因很多,水利署長陳伸賢指出,先天上,降雨豐枯懸殊,九二一後山區土質鬆軟,造成水庫淤積量大增;後天上,水庫壩址不足,地表水利用率偏低,以及水庫容量有限等,也都是水資源留不住的重要因素。台灣水庫及蓄水量真的很少!依經濟部統計,日本水庫供水量是台灣的二.三六倍,美國更是台灣的四百五十六.四九倍。而台灣受到地形陡峭影響,即使築高壩,能留下的水資源仍相對有限。
◆ 國際權威嘆為觀止 墾丁軟珊瑚北半球居冠
【聯合報╱記者宋耀光/屏東縣報導】2009.07.27
研究軟珊瑚權威學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動物系教授奔納雅虎,昨天完成第五度墾丁軟珊瑚調查,發現三個新品種軟珊瑚,「墾丁是我走訪北半球國家中軟珊瑚種類最多、最壯麗的海域,處處令人驚豔!」
他說,地球暖化,珊瑚歷經多次浩劫,但墾丁的珊瑚覆蓋率仍高,以北半球來說,新加坡軟珊瑚才廿五種、香港九種、日本琉球四十五種,墾丁則多達六十九種;雖然數量比南太平洋帛琉少,但帛琉珊瑚近年白化嚴重,墾丁沒有問題。
奔納廿一日到墾丁,隔天即由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陪同到後壁湖、雷打石、南灣潛水。
他表示,潛下海底後看到令他興奮的美景,墾丁海域從核三廠出水口到貓鼻頭海域的軟、硬珊瑚多樣性之高,在全球名列前茅,雷打石海域的大片軟珊瑚如鋪了地毯般,令人嘆為觀止。
六十一歲奔納做全球軟珊瑚調查達卅五年,範圍橫跨印度洋及太平洋南北緯度卅度之內海域,發表的一百卅五篇研究報告中,有一百廿五篇是軟珊瑚,是全球發表軟珊瑚研究報告最多的學者。
墾丁海域六十九種軟珊瑚,有四十三種由他鑑定及命名。這次他又採集三種新標本,帶回以色列研究。這次他到台灣,除墾丁外,還要到澎湖、綠島瞭解軟珊瑚生長現況。
◆ 北極海冰消失... 布希不說的秘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07.27
英國觀察家周報26日報導,最新解密的美國間諜衛星照片顯示,北極海冰每逢入夏就縮小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可能對全球的氣候、環境及野生生物帶來毀滅性衝擊。美國前總統布希主政8年期間,這些照片被列為最高機密,歐巴馬政府日前將它們解密。
其中一張攝於2006年7月的照片顯示,海上的結冰仍然緊鄰阿拉斯加巴洛港的海岸,在一年後拍攝的同地點衛星照片中,這些海冰已完全消失。
據統計,2007年夏天消失的北極海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打破以往任何時期的紀錄。
消失的海冰似乎不可能去而復返。北極海冰去年消失的程度與2007年同樣嚴重,今年恐怕也是如此。
科學家曾經說,海冰入夏消失的現象足以構成嚴重威脅。包括北極熊在內的部分動物以冰架充當獵食的平台。如果冰架消失,牠們勢必溺斃或餓死。此外,冰還能反射太陽的輻射線。如果這些大自然機制消失,北極海的溫度可能增加更甚。專家說,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全球的平均氣溫以失控的速度增加。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局長珍‧拉布成科表示,衛星資料的蒐集攸關科學家能否準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如今因為美國衛星老舊,而且迄未更換而面臨「嚴重危機」。
◆ 全球暖化海水升溫 漁業資源明顯減少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09-07-27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報告指出,在過去25年,世界各國沿岸海域幾乎都觀測到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魚類資源明顯減少的現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要求各國,應該努力恢復沿岸海域的生態系統,加強保護措施。
日本共同社報導,以日本海為例,從1982年到2006年,水溫上升了1.09度,東海則上升了1.22度,都被列為「上升傾向特別大」的六個海域之一。
漁業資源影響方面,日本近海「黑潮海域」、「親潮海域」和「日本海」三大海域的漁業資源減少嚴重,日本近海青花魚、鯡魚,乃至在歐洲的大頭魚,以及全世界的金槍魚、鯊魚等魚類資源都在減少。
據指出,除了暖化因素之外,人類活動導致海水優養化氮化物的流入量也很多,也影響到漁業資源。
雨季不來! 印度經濟拉警報
◆ 新德里久旱逢甘霖卻一雨成災 10人喪生
中央社╱新德里28日專電 2009.07.28
印度首都新德里昨晚下了一場6月雨季以來的首次傾盆大雨,降低了原本燠熱難耐的氣溫,未料大雨一下3小時,造成全市交通癱瘓,航空停擺,並至少有10人遭倒塌房屋壓死。
新德里地區昨天傍晚開始下起傾盆大雨,居民喜出望外,卻未料大雨一直下到晚間9時左右,由於下水道堵塞,不但低窪地區成水鄉澤國,許多街道也積水及膝,交通大亂。
據警方表示,新德里南區的珊嗄維哈(SangamVihar )、哲罕吉普芮(Jehangirpuri)與衛星城市諾伊達(Noida)地區,都發生圍牆倒塌事件,其中珊嗄維哈與哲罕吉普芮各有一人受傷,諾伊達至少有10人喪生,包括4名兒童與2名婦女,另有9人受傷。
警方同時表示,由於雨勢兇猛,全市若干地區發生大樹、電桿倒塌與交通號誌停擺現象,導致下班顛峰時刻的街頭交通大亂。
機場人士也表示,由於大雨影響視線,新德里機場有若干班機延後至少2小時起降,另有少數班機被迫轉飛其他機場降落。
新德里氣象局官員表示,新德里3小時的下雨量超過40公釐。氣象局並預測今天仍有大雨。
◆ 雨季不來! 印度經濟拉警報
【鍾志恒/綜合外電報導】2009-07-28 工商時報
雖然印度遭金融危機衝擊相對較輕,但最近雨季要來不來,對以農產品出口為主的印度來說,經濟回升的態勢正面臨威脅。
印度農產品除了出口,內需也佔大半比例,但農產品依賴廣大農村種植,靠天吃飯,對抗天災能力薄弱。一旦收成低於正常水準,將推高糧食價格,影響日用品價格上升,加重政府照顧民生的財政負擔,央行也可能控制不住通膨壓力,不利剛復甦的經濟。
印度在6月出現83年來最嚴重乾旱,28個省份裡,已經有4個宣佈陷入旱災。米和甘蔗的重要產區北方邦,逾半地區遭受旱災衝擊,6月1日至22日降雨量比正常值低了19%。
雖然印度氣象局預測印度在6月至9月的雨季下雨量會有正常值的93%,但降雨分佈不均,可能發生部份地區淹水,其他地區卻滴水不降。雨季對油籽、米和甘蔗等夏季作物極為重要,一旦乾旱問題延續到9月,不要說夏季作物泡湯,連小麥等冬季作物也無法種植。
經濟學家已紛紛調降印度經濟成長預測。印度本來預期今年經濟將成長6.25%至7.75%,但孟買券商Kotak認為整體降雨量減少20%至25%,國內生產毛額就會減少5%。
印度北部在上周二下大雨,但誰也不能確定問題就此解決。印度在6月預測本財政年度的農業生產成長4%,但是摩根士丹利認為,乾旱會讓增幅只有1.5%至2%。
雖然印度在7月11日當周的躉售物價年成長率下跌1.17%,但市場預期糧價上漲會讓通膨壓力在9月重現。例如糖和茶的價格已比一年前上升30%、豆類和穀類價格,也分別上升17%和12%。
印度央行原先預估本年度通膨率為4%,但摩根大通認為通膨率至少會比這個預估值,再增加2至3個百分點。
◆ 石門水庫 恐半個月內停供灌溉
自由時報 2009.07.28
〔記者曾慧雯、許敏溶/台北報導〕這幾天午後都下起雷陣雨,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本月廿四至廿六日三天以來,全台灣水庫總共進帳約兩千四百萬噸的水量;這幾場「及時雨」雖然稍微減緩供水壓力,但「旱象絕對沒有到解除的地步」,下一波降雨也不知道何時會來,不得已時可能會停供農業用水。
據統計,全台灣水庫集水區在廿四至廿六日,共增加約二千四百萬噸水量,以石門水庫而言,這波降雨約只增加五到七天的供水量,新竹到北苗栗地區甚至一滴雨都沒下。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說,缺水問題仍無法解除,「各區水資源局局長都要去跳祈雨舞了」。
吳約西表示,今年西部地區各水庫的降雨量都偏少,例如石門水庫往年的有效蓄水量約為一億八千萬噸,但現在卻只有八千萬噸,足足少了一億噸,且往年七月份颱風多,水庫蓄水都滿庫,今年卻「差很大」。
他指出,以石門水庫每天供水兩百萬噸計算,如果旱象再持續下去,石門水庫的蓄水量在半個月內就會達到停供農業用水的底線,屆時恐怕必須停灌調度農業用水、轉供民生工業之用。
中央氣象局指出,未來一週仍是白天晴朗炎熱,午後有雷陣雨天氣,且隨著太平洋高壓勢力強弱,降雨區域將分佈在山區及平地,但並沒有明顯的熱帶低壓或颱風系統靠近台灣,所以不太可能帶來大範圍降雨。
世界糧食計劃署面臨經費短缺問題
◆ 世界糧食計劃署面臨經費短缺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2009.07.31
世界糧食計劃署面臨前所未有的資金短缺問題,這將影響到糧食計劃的食品供給量,在某些情況下還會造成已出台的糧食援助計劃全面中止,呼籲國際社會提供長期、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網站7月30日消息,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希蘭7月30日在華盛頓指出,該署目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資金不足問題,這直接影響到09年制定的為全球最貧窮的74個國家中1億800萬人口提供糧食的目標。
希蘭強調,同年初預期中的67億美元預算相比,糧食計劃署目前只能獲得37億美元的經費來解決貧困國家人口的糧食短缺, 資金減少了將近一半,而且截至7月底,已經確認的可到位資金只有18億。
據統計,09年全球的飢餓人口數量將超過十億。希蘭警告說,糧食署經費短缺問題將影響到糧食計劃的食品供給量,在某些情況下還會造成已經出台的糧食援助計劃全面中止。在糧食嚴重短缺的孟加拉,糧食計劃署原計劃今年為500萬人供應食物,但由於資金不足,現在只有140萬人能獲得他們所需的糧食。同時該國 30萬的飢餓兒童中也只能有7萬的幸運兒會得到食物。
而在危地馬拉,這意味著8月份全國5歲以下的10萬兒童和5萬孕期及哺乳期婦女失去了得到維他命穀物的機會。這種維他命穀物混合了玉米、大豆和微量營養素,是飢餓人口的「救命糧」。
各國領導人在近期召開的八國峰會上為提高食品安全性做出了提供2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希蘭對此予以讚揚,但同時她也呼籲滿足飢餓人口的需求是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國際社會應對此提供長期、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 社論-面對氣候變遷要以新思維制訂新對策
【本報訊】2009-08-01 工商時報
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於2007年曾明確提出警告:「整體的氣候改變已真確地在此時此地發生,而不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台灣地區今年五、六月間的梅雨季,雨量銳減形同「空梅」,而於步入颱風季後,在台灣附近產生的6個颱風也全都過門不入。這樣的天候異象,不只印證了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所提出的警告,也使台灣地區所面臨的供水危機日益加劇。不只將影響民生,甚至也將影響農業、養殖漁業與工業生產,為經濟才剛回溫的我國埋下一個新的變數。
談到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台灣當然不是唯一的受災戶。根據外電報導,位處南亞的印度今年六月出現83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降雨量比正常值低了19%,首當其衝的農業生產一旦收成低於正常水準,勢將推高糧食價格,影響日用品價格上升,助長通貨膨脹,不利剛復甦的經濟。不少經濟學家已紛紛調降印度的經濟成長預測,摩根大通更針對印度央行預估的本年度4%的通膨率,認為至少會比這個預估值再增加2至3個百分點。
如果參照印度孟買券商所推估整體降雨量減少20%至25%,國內生產毛額就會減少5%,則台灣地區今年一至七月總降雨量只及歷年平均值的 57%,也就是整體降雨量減少已逾4成。誠不知經建會有沒有估算出,如果旱象持續,全年降雨量減少比率仍逾4成,則對今年GDP的影響數值又將是多少。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現在就認定今年降雨量會較往常平均值減少4成的說法,實屬杞人憂天。畢竟即使近年來氣候異常的現象益趨明顯,但以台灣而言,全年降雨量與歷年平均值並無顯著差異,因此要說今年的總降雨量會銳減4成,似與過去的經驗並不相符,從而要推估到底對GDP會產生多大影響,似乎也無多大意義。
然而,這其實反而是我們所最擔心的。全球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天候異常,具體內容並不在於年度總降雨量的增減,而在於全年不降雨的日數增加,以及降雨的強度升高。因為前者,枯水期拉長意謂著乾旱現象將更頻繁出現,水資源的調度管理也就更為重要。這其中,除了涉及農業用水、民生用水與工業用水的分配比例究竟應該是多少才算合理,更應再細分枯水期與豐水期的不同分配調度模式。尤其是枯水期,水資源彌足珍貴,各方搶著用水,滿足了民生用水,可能影響農作與工業生產;優先滿足工業用水,農漁養殖業難道就註定要當犧牲品?而堅持保留7成的農業用水,則恐怕也會遭致廣大民生的反彈。
要解決這種問題,除了規劃尋找貯藏於地下岩盤的替代水源,以及透過更精密的水資源資訊化管理以為調度之資以外,合理的調高民生用水水價,以逼迫民眾養成節水習慣,以及針對工業用水的水價更應確實檢討調整,才能逼使企業更用心地投入廢水回收循環運用。此外,水價的合理調整,也將有利於水公司更新管線設備,大幅降低目前高達30%的漏水率,使珍貴的水資源不致白流。
至於降雨強度增高的課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其跡象也越加明顯,全球各地因而所造成的災害更是此起彼落。這種瞬間暴雨的頻繁出現,動輒出現百年不遇的降雨強度,不但直接帶來洪水或泥石流的災害,而且也會造成上游水源區的土石沖刷與破壞,大量的泥砂又會給中游的水庫帶來嚴重淤積的壓力。甚至下游的河川渠道,也被迫要不斷地加強沿岸堤防的高度與厚度,才能勉強保住沿岸居民、廠房不受水患侵襲。凡此,無一不是需要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也就意謂著要進一步推高政府的財政負荷。
看來,不論乾旱或洪澇,水資源的多寡,以及分布、分配、管理、調度,誠然是現代化政府所無法迴避的棘手問題,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圍繞水資源的相關課題,無疑將是愈來愈嚴峻的挑戰。馬政府面對此一情勢,如果還只是用舊思維舊做法,只會頭痛醫頭,水來土掩,卻不敢合理調整水價,更無法制訂一整套因應氣候變遷的完整對策,則最終將被淹沒在異常氣候的洪濤中了。
※ 調整水價吧~少動地下水的歪腦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