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2

MIT 減緩混凝土的徐變

MIT slows concrete creep to a crawl
http://www.physorg.com/news164337623.html

June 16th, 2009

MIT 土木工程師首度確認是什麼導致世上最常使用的建材 -- 混凝土(concrete) -- 逐漸變形,減少其耐久性以及縮短橋樑與核廢料阻圍體容器(containment vessels)等基礎建設的壽命。

在一篇發表於 6/15 當週 PNAS 線上搶鮮版的論文中,研究者表示混凝土徐變(creep,蠕變,此專有名詞指,當混凝土受到荷載時與時間相依的變形)是由奈米等級的粒子重新排列(rearrangement)所致。

"終於,我們能解釋徐變如何發生," Franz-Josef Ulm 教授表示,這篇 PNAS 論文的共同作者。"我們無法避免徐變產生,但如果我們減緩它發生的速率,那將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並延長結構的壽命。我們的研究,從奈米的觀點,為混泥土工程的重新思考奠定基礎。"

這項研究在美國土木工程協會將美國基礎建設(那有很多以混凝土建造)的骨料等級(aggregate grade)評為 D 時到來。那很有可能導致混凝土基礎建設能夠屹立幾百年而非幾十年,那將節省巨大成本並減少與混凝土相關的 CO2 排放。據估計,全世界人類所產生的大氣二氧化碳中有 5% - 8% 來自於混凝土產業。

Ulm,他花了將近 20 年研究混凝土及其主要成份水泥糊(cement paste) 的力學行為,最近幾年則聚焦在它的奈米結構。這讓他在 2007 年發表一篇論文,那提到在奈米尺度下水泥糊的基本基石 -- 矽酸鈣水合物(calcium-silicate-hydrates,或稱 C-S-H)-- 在自然中為粒狀(granular)。該論文解釋當 C-S-H 與水混合時,自然會以二種結構上截然不同但是在化學上相似的相(phases)進行自我組裝,每一種具有一固定的填充密度(packing density),那接近球體所自然允許的、二種最大密度的其中之一(64% 為較低的密度,而 74% 為較高的)。

在這項於 PNAS 論文揭露的新研究中,Ulm 與共同作者 Matthieu Vandamme 解釋,當這些奈米大小的 C-S-H 粒子重新排列成不同的密度時,某些太鬆而其他則裝填太緊,混凝土會發生徐變。

他們也解釋,第三種、更加稠密的 C-S-H 相,可藉謹慎地操作水泥與其他礦物的混合,例如矽灰(silica fumes,一種鋁業廢物)而引發。這些起反應的灰形成額外的小型粒子,那填入 C-S-H 奈米顆粒之間的空隙,而這些空隙先前為水所填滿。這有效增加了 C-S-H 的密度達 87%,那接著大大阻礙 C-S-H 顆粒隨著時間的運動。

"業界在此完成一項搜尋,基於受限空間中的封裝考量,要找到創造出如此超高密度材料的最理想方法,這種方法也具備環境永續性," Ulm 說。"添加矽灰是用來改變混凝土密度的其中一種已知方法;我們現在從奈米尺度的填充知道,為何這些額外的灰能減少混凝土的徐變。從奈米尺度的觀點來看,現在存有其他方法,能達成這麼高的填充,減緩材料的徐變。"

"這項對於奈米結構的洞見,使得混凝土與高科技材料站在相同的立足點上,其微結構能經奈米改造以符合特殊效能標準:強度、耐久性以及減少環境中的碳足跡," Vandamme 表示,他從 MIT 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獲得 PhD, Ecole des Ponts ParisTech, Universite Paris-Est 職員。

在他們的 PNAS 論文中,研究者透過實驗證明,徐變比率為對數,這意味著減緩徐變能指數性地增加耐久性。他們在數學上證明,徐變能以 2.6 的比率減緩。那在耐久性上有真正卓越的功效:以今日混凝土建成的、能維持 100 年的核廢料阻圍體容器,如果以超高密度(UHD)混凝土建造,將能維持多達 16,000 年。

Ulm 強調 UHD 混凝土能改變結構性設計,同時擁有巨大的環境牽連,因為混凝土是地球上最為廣泛製造的人造材料:全世界每年製造 200 億噸,且每年以 5% 的比率增加。更耐久的混凝土意味著所需要的建築材料與翻修會比較少。

"結構愈細,對於徐變就會更敏感,所以至今我們仍無法建造大規模的、輕量的、耐久的混凝土結構," Ulm 說。"有了這種對於混凝土的新理解,我們能製造出花絲般的工藝(filigree):輕、雅緻、強健的結構,那需要更少的材料。"

Ulm 與 Vandamme 使用一種奈米壓痕(nano-indentation)裝置,那讓他們在微小尺度下、測量時間長達一年的徐變實驗中戳弄 C-S-H(或使用土木工程術語:增加荷載)並測量微小的徐變特性。

※ 也許是這東西讓安藤忠雄研究二十年吧。

* Nanogranular origin of concrete creep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09/06/16/0901033106.abstract
Matthieu Vandamme and Franz-Josef Ulm
PNAS,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une 17, 2009
doi: 10.1073/pnas.0901033106
作用中的奈米化學
奈米碳管與水的新研究影響廣泛
新研究連結熱轉移與材料結合強度
新成像技術可展現奈米結晶體的原子結構

2 則留言:

fsj 提到...

蓋屋像積木 台灣魔法工程耀國際

TVBS╱劉芳卿 2009-06-25

從日本、荷蘭取經,加上台灣人的智慧,新式的「預鑄工法」,創造了人類建築奇蹟;由於台灣天氣陰情不定,加上可能的人為疏失,改用「預鑄工法」施工,不但更快也更精準,同時也省下不少人力。工程師:「這就像樂高積木,但是還要強、還要大上百萬倍。」

建設公司總裁尹衍樑引進新技術,蓋出這個具有國際級水準,相當先進的預鑄場,佔地達10個足球場大,不同於傳統施工,室內的作業快速有效率,完成的建築構件,送到工地後,可以快速組合,就像是組裝超大的樂高積木,效率高的驚人。台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任何人蓋的話,需要一整年時間,我們只花了108天。」

他還將傳統的方形箍筋方式,改良為螺旋狀,不僅節省用料也很環保,這種新型的預鑄建築,還能承受最強烈的地震。台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第一、品質比傳統高很多,第二、時間往往用不到一半。」

這項技術是將捆筋、灌漿,全部移到工廠內進行模擬,作出品質相同的樑柱、牆板或地板,這些預先製作好的建材,再運送到工地吊裝,豎好樑柱,再鋪設牆版、地板,層層堆疊上去,一棟建築物,很快就可以平地而起。

台北體育場,還有這棟38層高的豪宅大樓,以及這個面積高達60萬平方公尺光電廠房,都是以這種建築方式,在破紀錄的時間內,快速完工。

工程師開挖達10萬坪方公尺的地,用數千噸的鋼樁,構成廠房6層樓高的骨架,打造無塵室空間,還有以過濾系統,還有滿是通風口的地板,將鋼筋和混凝土用量加倍,克服種種困難,終於以驚人速度完成這座耗資10億美元的高科技廠房。

從國外取經回來的預鑄工法,利用台灣人的智慧,重新改良運用,台灣獨創的這種全新建築方法,已經開始受到國際建築界的矚目。

※ 打錯了,應該是 Discovery頻道《建築奇觀》在 6/27 晚間九點首播。

fsj 提到...

崇尚環保 數學老師蓋怪怪屋

【唐嘉邦/北縣報導】 2009-06-29 中國時報

數學老師何俊賢用泥土、紅磚、廢木頭,在金山鄉永興村山坡地上蓋了兩間環保怪怪屋,並命名為「度咕屋」,有人說像螞蟻窩,也有人覺得似蜂窩,怪異造型讓許多人以為又開了一家新民宿,經常吸引路人駐足拍照。

台大海洋工程博士何俊賢是位數學老師,喜愛大自然的他,常往北海岸跑,在海岸邊淨灘是他與妻子、朋友間最常從事的假日活動。

由於常帶朋友到金山海岸淨灘,需要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何俊賢十年前在金山鄉永興村買了一塊地,去年六月在這塊地上蓋了兩間房子,沒有找建築師、設計師,從頭到尾由自己一個人包辦,朋友、學生、鄰居有機會就來幫忙。

他利用過去所學的共構力學原理,用泥土拌水泥加磚頭,以及從廢棄老房子拆下的二手木頭,花了近一年時間蓋成這座無梁、柱的節能環保屋。

屋內家具、擺設也都是回收二手貨,他特別在天花板開了天窗,白天不用開燈;四周都開窗,讓自然風吹進來,即使酷熱午後,也不會感到悶熱。

非建築科班出身的何俊賢說:「自己過去曾學過相關科目,蓋房子其實還不算太難。」而追求環保的他,期望盡量過「零耗能」的生活。

何俊賢共蓋了兩間這樣的綠建築,一間招待給親朋好友,另一間則供家人假日度假。

由於屋子外型實在有夠突出,常常會有路過民眾駐足觀賞、拍照,甚至前來詢問是不是民宿,可否提供住宿。

何俊賢表示,他將這兩間房子命名為「度咕屋」,因為他認為可以坐著打瞌睡(度咕)是件很幸福的事。另外,剛巧房子地址是忠義路二四號,「度咕」還有「Do Good to the Earth(24)」的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