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3

蜜蜂能傳播基改物質超過數公里

Bees can mediate the escap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terial over several kilometres
http://www.physorg.com/news141290166.html

September 22, 2008

一項由 ICIPE 國際研究中心(總部位於 (肯亞) Nairobi)的科學家與法國 Institut de Recherche pour le Developpement(IRD)所完成的研究確立,蜜蜂有潛力傳播(mediate)自作物脫離的轉殖基因(transgenes,在基因上經過改造的物質)給其遠在數公里外的野生親戚。這項發現已發表在 9/9 的 PNAS 上,代表著非洲引進基改作物的顯著牽連。

會有這項研究,部份是由 USAID 與 Rockefeller 基金會所資助,是因為抗昆蟲基改豇豆(cowpea,牛豆)在非洲有計畫性的釋出,而豇(音同江)豆的野生親戚,Vigna unguiculata var. spontanea,在此廣為散佈。這是科學家首度同昆蟲傳粉媒介,利用無線電追蹤來測定木匠蜂(carpenter bee Xylocopa flavorufa)的移動以及它們在長距花粉流動中的牽連。

"蜜蜂能拜訪離其巢穴有六公里之遙的花朵。從蜜蜂訪問野生與馴化植物族群時的完整飛行記錄裡,我們斷定蜜蜂能夠傳播基因流,而且有可能讓轉殖基因逃脫超過數公里," ICIPE 科學家 Remy S. Pasquet 說。

他補充,對非洲的基改豇豆而言,這些結果指出,雖然花粉移動超過幾百公尺外的可能性頗低,以距離來進行嚴厲隔離也許不可行。這項研究也因而證實了廣為流傳的假說:部署在下撒哈拉非洲(sub-Saharan Africa)的基改豇豆,其轉殖基因必然會脫逃至野生豇豆親戚。

※ 相關報導:

* Long-distance pollen flow assessment through evaluation of pollinator foraging range suggests transgene escape distances
http://www.pnas.org/content/105/36/13456.abstract
Remy S. Pasquet, Alexis Peltier, Matthew B. Hufford,
Emeline Oudin, Jonathan Saulnier, Lenaic Paul,
Jette T. Knudsen, Hans R. Herren, and Paul Gepts
PNAS September 9, 2008 vol. 105 no. 36 13456-13461
doi: 10.1073/pnas.0806040105
歐盟被力促抵制 3 種新生技(基改)作物
試管產生的 prions 能跨物種傳染
DNA 條碼:它們都很準確?

拯救蜜蜂的真菌「足浴」

3 則留言:

fsj 提到...

靠花蜜記憶 蜜蜂會數到4

【聯合報╱編譯高國珍/路透雪梨26日電】 2008.10.27

研究人員發現蜜蜂會數數,還可以數到4。

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斯里尼瓦森與瑞典學者達克合作的研究發現,在一個隧道裡面設置5個記號,然後在其中一個記號上面擺放花蜜,讓蜜蜂嘗到甜頭而記憶。接著,研究人員把花蜜拿走,發現再次進入隧道的蜜蜂,還是會飛到同一處,若是以花蜜記憶法,把蜂蜜訓練到第4處記號,他們就會去找第4處,屢試不爽。

不過,他們也發現,蜜蜂算數,最多只能到數到4,4以上就不行了。

研究人員說,「蜜蜂的大腦大概只有一粒芝麻種子那麼大,可是牠們卻具備許多我們稱為高等生物人類才有的能力。這讓我們非常驚訝!」

※ 記著麼多對生命短暫的牠們來說是種浪費。

fsj 提到...

GMO在歐盟 「沒有明天」?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20&f_ART_ID=197544

文/葉鼎煜/生技醫材報導 2009/06/17

繼德國禁止種植基因改造玉米MON810後,歐盟迄今已有6個國家禁止MON810
的種植。

過去幾年來,歐盟執委會企圖在歐盟部長理事會中解除這些國家的禁種令,卻都無功而返,導致歐盟地區的基改作物種植環境越來越艱難。這種趨勢是否會進而逐漸改變歐盟基改作物的種植政策或法令,值得繼續觀察。 (其餘詳見原站)

fsj 提到...

轉基因稻米中國掀論戰:我的餐桌誰做主?

中央社 2010.04.05

轉基因(基因改造)稻米最近在中國掀起論戰,專家、輿論及許多網民齊聲反對官方頒發安全證書給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反對聲音之一質疑:這種大米蟲子都不吃,人哪能吃?

中國官方去年8月間批准了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與「Bt汕優63」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由於主管單位中國農業部決定頒發安全證書以前,不但未與民眾溝通,而且也未在安全證書批准後的第一時間公布,因此引發四面八方的質疑。

有食品安全專家向大陸媒體抨擊官方的做法「偷偷摸摸」,關起門來評審轉基因水稻,忽略數以億計人口的主要糧食安全。

據統計,以水稻為主糧的中國,每人每年約消費97公斤大米,整體中國的消費達1.7億噸,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35.7%。

但是如此龐大的消費人口,對轉基因水稻種植與食用的知情權與選擇權卻付之闕如。

中國自多年前開始研究轉基因抗蟲水稻,研究團隊之首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

這位曾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學者,在1999年領導他的團隊研發出轉基因抗蟲水稻,並著手產業化,歷經多次申請,在去年獲得批准。

獲安全證書的兩種轉基因水稻生產應用範圍初期雖僅限於湖北省,但中國業界普遍預測有可能在3、5年內「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事實上,北京新世紀周刊調查採訪發現,早在官方安全證書下來以前,一些湖北當地農民早就開始偷偷種植轉基因水稻。

由於轉基因水稻引入抗蟲蛋白基因,生長過程中不用施打農藥,因此頗受農民歡迎。

但農民自己並不食用這些轉基因大米,理由是「蟲子都不吃,人哪能吃?」

農民拒吃的轉基因大米卻已經悄悄在市場銷售,而且未來將走進千萬家庭,輿論不禁懷疑:我的餐桌誰做主?

因為質疑轉基因抗蟲水稻對人體的安全性,加上官方做法不具公開透明性,中國輿論與網上論壇去年以來質疑聲音不斷,稱種植轉基因主糧「有可能危及民族與國家安全」。

今年中國舉行人大與政協「兩會」期間,還有政協委員分別發起提案,「反對在未經確保安全實驗的前提下,將轉基因主糧進行商業化推廣。」

雖然反對聲浪強大,但是也有支持者認為,轉基因水稻有助於保障中國的糧食生產安全,因為轉基因水稻可以透過抗蟲、抗病轉接增加產量。

輿論壓力下,中國農業部今年曾公布了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少量資訊,但真正關鍵訊息,包括兩種轉基因水稻的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以及生產性試驗階段的詳細試驗情況,農業部都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公開。

強大的反對聲音是否能讓官方做法變得透明、稻米食用安全更有保障目前都不得而知,而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未來10年已預計投入高達人民幣200多億元的經費,研究培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