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1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 研究:半歲前養育可改變基因對壓力反應

中央社 2008.09.21

(中央社記者張蕙燕亞特蘭大二十日專電)據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基因對幼童處理壓力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但是在嬰兒半歲前的養育照顧,對改變孩子基因反應壓力的能力,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項研究是由多所美國東部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報告,刊登在兒童發展研究學會出版的最新一期「兒童發展」期刊中。

研究將一百四十二名分別是三、六、和十二個月大的嬰兒,放在與母親分離的環境中,測量他們面對壓力時,心跳受到迷走神經這種副交感神經影響。

據指出,迷走神經在心情平靜時,扮演著有如心臟的煞車系統。當人們身處的週遭環境突然變化時,這個煞車系統便會撤離,以便讓心跳加速,如此身體迅速反應外來環境的挑戰。所以嬰兒遇到環境變化時,應自動降低迷走神經煞車,如果這項功能不佳者,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偏差。

研究學者還進一步檢驗這些嬰兒的基因DNA,與多巴胺接受器之間關係。在此同時,評估嬰兒母親的行為敏感度高低,並透過錄影觀察嬰兒與母親同處時的互動情形。

據了解,多巴胺可以幫助人們「從錯誤中學習」,而有缺陷的基因,會影響多巴胺停留在多巴胺接受器,進而影響接受器執行的工作。當基因有缺陷時,腦中多巴胺不能發揮適當的作用,使得這類嬰兒成年後多具有攻擊性、耽溺毒品或賭博等負面的偏差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嬰兒半歲之前,基因與被養育方式同樣都與嬰兒腦部發展出規範壓力反應密切相關。也就是受到照顧的嬰兒,即使擁有會導致偏差行為的多巴胺基因,也能夠有效控制對壓力的反應。至於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即使被母親高度關注,嬰兒的多巴胺基因對壓力反應則不明顯。

這份報告指出,研究結果說明雖然基因對壓力的生理反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父母以及照顧嬰兒人們的養育行為等累積而成的外在環境經驗,也能夠對遺傳到未來會導致偏差行為基因的嬰兒,在生理成長初期,展現極為重要的正面影響力。

在當前科學界流行遺傳基因決定一切的今天,這項研究結果強調,人類的行為模式和生理反應,決非單一的先天遺傳或後天因素決定,而是兩者均缺一不可,因此父母絕對不要輕忽自己對孩子的養育。

※ 靈長類動物就是需要長輩的照顧,相關報導:

* Early Parenting Plays Key Role In Infan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Stress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09/080916100928.htm

* Gene–Environm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Vagal Reactivity: The Interaction of Dopamine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1410246/abstract
Cathi Propper, Ginger A. Moore, W. Roger Mills-Koonce,
Carolyn Tucker Halpern, Ashley L. Hill-Soderlund,
Susan D. Calkins, Mary Anna Carbone, Martha Cox
Child Development, Volume 79 Issue 5, Pages 1377 - 1394
doi: 10.1111/j.1467-8624.2008.01194.x

* 鼓勵代替責罵 過動兒出奇才

【聯合報╱周彥廷/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2008.09.20

有一群特別的孩子,總是精力充沛,彷彿永遠有用不完的能量,上課時無法安靜聽課,往往打擾到別人;外來的事物特別容易吸引他們目光,因此他們無法專心持續某件工作,老是忘東忘西,交代的工作或作業永遠做不好。

正因如此,他們常被責罵,在學校被視為壞學生,其實這些孩子未必真的調皮頑劣,而可能是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即俗稱的過動症。

不過,孩子很皮、不聽話,不一定就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患者,要確診這種疾病,必須符合三大準則: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

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包括:1、粗心大意,在學校課業或其他工作常不注意細節、容易出錯。2、無法持續注意做某事。3、心不在焉,常有聽沒到。4、無法遵照指示完成工作。5、無法自我安排工作。6、逃避或排斥須專心的工作,譬如寫功課。7、常掉東西。8、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9、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而過動及衝動的症狀包含:1、在座位上玩弄手腳或不好好坐著。2、在要求坐著的場合時會離席。3、不該坐立不安的場合,會爬上爬下或跑來跑去。4、無法安靜的玩或參與。5、像個馬達小子,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6、話太多。7、喜歡搶答,老師問題還沒問完就回答。8、不喜歡排隊或輪流。9、喜歡插嘴或打斷別人的話。

如果上述症狀至少出現6項以上,且持續超過6個月,而且症狀是在學校、工作或家裡等至少2種以上環境出現,並有明顯證據造成社交、學習或就業的障礙,就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但須注意,診斷時應排除有廣泛性發展障礙、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異常、情緒障礙。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治療包括藥物及非藥物。目前最常用的藥物是中樞神經刺激劑,約八成左右的患者會有效果。非藥物治療則包含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有人認為感覺統合治療也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這些孩子常合併有其他衍生問題,包括情緒障礙、人際關係不良、學習障礙等,也應妥善處理。

本屆北京奧運,美國游泳選手費爾普斯創紀錄拿下八面金牌,他小時候也曾被診斷是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但經過藥物治療,再加上母親花費許多心力與孩子相處溝通,發現他游泳的天賦,原本的頑皮小子才能成為今日的運動界奇才。

對於這些精力旺盛的孩子,除了藥物治療外,多花時間瞭解他們,寬容體諒但不縱容,以鼓勵代替責備,幫助他們在學業及人際關係上克服先天的困難,人人都能發掘出獨特才能,重拾信心,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3個月大嬰兒對指涉物體的情緒暗示敏感
科學家揭開新生兒第一個字的祕密
嬰兒氣味壓下爹地的睪固酮濃度
病毒將自身織入 DNA 中由父母傳給嬰兒
教養很重要:人類似乎天生藉由「過度模仿」學習
研究:觀看暴力媒體可造成大腦改變
未受監督的小孩更好交際也更活潑
對侵略行為的反應會相互影響青少年
研究證實躁鬱青少年吸菸與物質濫用的風險增加
每天陪伴逾1小時 父子較麻吉
寂寞會侵蝕健康與精神上的安適感
一夜無眠會增加人腦中的多巴胺
小孩壓力大 也會引發過敏反應
老父之子 患雙極性失調風險較高
評論:過動症兒童應少碰食物添加劑
二歲大 -- 兒時肥胖的臨界點?
30 年的研究證明葡萄糖控制的益處
科學家:糖會使大鼠上癮

國際兒童人權日 鼓吹兒童人權
聰明學習的方法:複習+時機

17 則留言:

fsj 提到...

感覺統合發展 0~7歲是關鍵期

自由時報 2008-09-27

文/林怡伶

我們的身體可以接受許多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本體運動覺(例如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及前庭覺(譬如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隨時可將這些對生活環境接觸的感覺訊息,傳達到我們身體內、外各個部位;而身體也可藉由學習及使用這些感覺訊息,進行計畫與組織行為。

0至7歲是孩子的「感覺統合」期,也是奠定孩子往後發展的基礎階段。所謂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神經系統將各種感覺訊息傳達到大腦後,經大腦加以組織、處理,使個體可以適當運用其肢體、情緒與環境互動,而讓身體各部分表現出適當的行為與反應。一旦感覺統合出現了障礙,將造成日後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或學習上的困難。

◎感覺統合障礙可分2大類:

●感覺調節障礙:意指對輸入的感覺刺激登入不足。若觸覺系統登入不足會產生觸覺防禦現象、沒有安全感及過分敏感、好動;相反地,感覺刺激過度登入,則對輕微的觸碰會產生過度反應、不舒服及厭惡。

●運用能力失調:指的是計畫新動作,或學習新動作技巧的能力失調。

◎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孩子如無先天的缺陷,智力的發育也正常,卻常出現一些讓人傷腦筋的徵狀時,就要儘快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例如:

●走路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無法準確拿捏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動作不協調,如丟球、踢球有困難;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2、3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活動量過多,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或者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特別喜歡或討厭旋轉、搖晃的遊戲活動。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

◎建議爸爸媽媽在孩子的幼兒時期,應盡量給予探索環境的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自發探索行為。最有效的探索行為,就是藉由遊戲中的接觸與互動來幫助幼兒學習。

另外,多和孩子親近,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省思管教子女的方式,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才能增進孩子的學習及行為能力,進而改善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南投市南基醫院復健治療師)

fsj 提到...

自我價值感 孩子最好的禮物

【聯合報╱韓青蓉/韓青蓉社工師事務所負責人】 2008.09.27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也有不少父母感慨,現在的小孩真難教!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生活環境比現在差很多,一家人卻有著強烈的凝聚力,孩子們自然而然乖乖長大,而現代社會多了很多選擇和誘惑,兒童反而容易迷失方向。

家庭之於孩子,就如同土壤之於花木,幼苗成長所需主要來自根部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基礎穩固,順利茁壯長大的機會大很多。家庭是兒童獲得妥善照顧最主要的地方,具有對兒童生命中最有分量的影響力。

自我價值指自己對自己的想法或評價為何,可能是正向或負向。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對自己持有正向情感,滿意自己的性格、能力,肯定本身的價值。這樣的人情緒穩定,人際關係較佳,做事容易成功,生活比較快樂。

學者指出,家長可使用一些方法,增加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終身受益,不妨參考:

一、利用適當的身體接觸,表達關愛:適當的身體語言勝過千言萬語,受挫時有父母的擁抱,孩子會感覺不再那麼難過,有好表現時,父母讚許的眼神加上拍肩、拉手的動作,比獎金禮物還受用,身體的接觸可以表達更多的安慰、支持、鼓勵和肯定。

二、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夫妻之間一定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即使對一件事有不同看法,兩人也可以互相尊重,和樂相處,孩子會學習到每個人有個別差異,同樣可貴。另一方面,夫妻若是關係不良,影響到家庭氣氛,小孩在此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下,較難自我肯定。

三、充分傾聽小孩意見:父母與孩子交談時,儘可能做到人到、心到、耳到,給予適時的安撫、關懷和瞭解,孩子覺得受到重視,自然肯定自己的價值。父母充分傾聽也較能適時的瞭解子女的感覺和需要,作出適當的回應。

四、改變「怕出事」、「防出事」的態度:小孩不會蓄意變成壞孩子,如果他們做錯事,正是需要父母給予指引和鼓勵,所以「做錯」是「成長」的墊腳石。子女從做錯的經驗中,仍然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感覺到了自尊,那麼他不會做出糟蹋自己的事來。

這是一個變動的社會,生活是不斷克服問題的過程,孩子在成長,父母也要跟著改變,子女們每個階段都帶來不同的需要,成人必須不斷成長和改變,才能有適切的回應。

家人之間若有機會敞開心、坦然聊聊:「你覺得我們的家庭生活如何?」、「你喜歡家人嗎?」、或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你覺得有趣嗎?」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父母或許可以找到可努力或該調整的方向。

fsj 提到...

逾四成父母 不管孩子上網看電視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2008.10.16

富邦文教基金會今天發表「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發現網路和電視是青少年認為最重要的媒體;青少年一周使用媒體時數長達43.7小時,超過上班族40小時工時。許多父母雖擔心孩子上網易生問題、電視節目良莠不齊,但高達四以上的父母對孩子上網、看電視完全無限制。

這項調查是委託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執行,於今年5、6月間進行問卷訪談國高中學生,有效樣本1980人。結果發現,電視和網路仍然是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媒體,青少年一周使用網路時間最長,有16.1小時,其次是看電視的15.36小時。

調查也發現,網路和電視對青少年的影響力甚大,但42%的青少年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上網時間;48%的父母也完全不限制孩子看電視時間。另有27.5%的青少年父母僅限制看電視時間,但不管節目內容。至於青少年最喜歡的前三種電視節目類型,依序為綜藝 (含娛樂、談話、益智類)、卡通和電視影集。

調查發現,6成青少年網路使用者有網友,曾和網友見過面占1.7%,15.6%曾和網友通過電話 。

平均每天看報18.3分鐘

72.1%的青少年一周內曾閱讀過報紙,但平均每天看報時間只有18.3分鐘,而且青少年最喜歡看影視娛樂版(42.7%),其次是體育版 (16.8%)。53.9%的青少年最近一周內曾閱讀雜誌,有47.5%青少年一個月閱讀2至3本雜誌,但最常閱讀的雜誌類型都是電玩、時尚、影視、運動、漫畫等,鮮少閱讀知識型、時事性雜誌。



◆ 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網路世代崛起

中央社 2008-10-16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吳素柔台北十六日電)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今天公佈「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心目中的媒體重要性依序為網路、電視、手機、報紙、雜誌、廣播,媒體信賴度則依序為電視、網路、報紙、廣播、雜誌。

調查也顯示,使用網路的青少年中,百分之四十八點七使用網路相簿,百分之五十二點七使用部落格。此外,七成三青少年有手機,平均一點三年汰換手機,每月通話費平均約新台幣三百二十五元,八成青少年手機帳單由父母支付。

「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由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執行,調查結果和四年前報告相比,網路媒體快速崛起,青少年使用比例急速成長,已達百分之九十點二,一周使用網路時間長達十六點一小時,一周整體使用媒體時間為四十三點七小時。

網路崛起是否造成排擠其他媒體現象?執行調查的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吳翠珍認為,青少年已將網路當作使用媒體的中心單位,依使用需要再延伸到其他媒體,轉化成媒體互補現象。

電視和網路影響青少年最多,調查顯示,四成二的青少年家長沒有限制小孩上網,四成八家長不限制小孩看電視。陳藹玲認為,媒體科技深深影響青少年次文化,調查數據背後代表的是文化和教育問題,社會各界應關注。

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常玉慧表示,家長應多加留意及陪伴小孩,建立正確價值觀,教育單位也應增設網路使用安全等課程;全國教師會諮商輔導處處長楊益風指出,學生家長因時間、能力及心態因素,失去管理小孩能力,學校單位也面臨同樣難題,需要各界共同努力解決。

這項調查在今年五月至六月進行,共計一千九百八十份有效問卷 (國中一千一百零六份、高中職八百七十四份),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正負百分之二點二。

※ 相關報導:

網癮症狀:以電腦為中心每周上網三十五小時

fsj 提到...

刊登淫照 壹週刊全面下架

【聯合報╱記者張宏業、陳金松、黃兆璽/台北報導】 2008.10.24

最新一期壹週刊在封面、內容刊登女模特兒和攝影師的淫穢照片;台北市政府昨天接獲許多市民強烈反應後,除發函請販賣的超商注意,並指示警方報請檢察官查處。台北地檢署認為涉及妨害風化,指示警方近日以嫌疑人身分傳訊壹週刊總編輯裴偉和撰稿記者。

壹週刊主要通路全家、萊爾富、7-ELEVEn、OK四大超商,在接獲台北市政府的公函後,認定這期壹週刊封面與內容違反善良風俗,昨天下午緊急決議全面下架,今天上超商已看不到這期壹週刊。

台北地檢署指派主任檢察官莊俊仁簽分「他」字案,偵辦對象除了壹週刊總編輯裴偉和撰稿記者,還包括春宮照的男女主角、色情網站負責人;檢警將查明這些人的真實身分後,約談到案說明。

(以下報導略)

※ 北市府要求下架會不會搞成「此地無銀三百兩」?



◆ 新聞局:分級加封套 可以賣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8.10.24

新聞局出版處昨天表示,目前雖無出版法,但仍有出版、網路分級管理辦法,若壹週刊依分級規定,原則仍可販賣,否則地方政府可依法加以處理。

新聞局出版處表示,如果壹週刊登限制級圖片,得依分級辦法規定,加上封套,置於超商指定地區。

出版處說,目前雖然沒有出版法,但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二十七條,雜誌仍受此一法律的規範,得依法分級管理,若地方政府發現壹週刊未依分級規定,可依刑法行文法院處理,但認定有無違反分級規定,則由地方政府審議委員會加以審議。



◆ 婦團:做新聞要這麼赤裸嗎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8.10.24

壹週刊在封面刊出男女性愛照,婦團同聲譴責,指壹週刊「假新聞之名,賣情色刺激銷售,雖屬普通級雜誌,看來卻像色情刊物」。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壹週刊雖宣稱是社會現況報導,但將春宮照放在封面,顯然是為了衝銷售率,「既非限制級刊物,便該有所分寸」。

終止童妓協會秘書長李麗芬認為,壹週刊雖要做新聞議題,但封面情色顯然是要吸引人購買,「做新聞需要這麼赤裸嗎?」她擔心這類情色畫面易對小朋友有不良影響。

「媒體應有社會責任!」婦援會董事長葉毓蘭指出,在情色產業研究中,發現媒體常成為性產業的推手,壹週刊雖是做報導,但應考慮分級制度,倘若是將照片放在內頁、外包膠膜,那還可接受,但放在封面,就非常不妥。

※ 小朋友已經痲痹了,家長先管好家中電腦還有信箱吧。



◆ 壹週刊:社會議題 哪裡有妨害風化?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8.10.24

壹週刊封面刊出活春宮照片,總編輯裴偉指出,壹週刊是將此新聞當「社會題目」而非「色情題目」處理,沒有妨害風化問題,反倒是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未經地檢署認定、就發文給通路要求不得販售,顯已越權,「我們可以提告」。

裴偉表示,壹週刊報導「互動攝影活春宮直擊」,旨在傳達社會現象,而不是色情現象,何況人物的三點都打了馬賽克,又是如實傳達當時的姿勢,並無不當,「社會新聞都是這樣作的」。

裴偉指出,有問題的是北市觀光傳播局,該局未依既定程序(經地檢署認定),就擅自發文指壹週刊封面涉妨害風化,甚至還發文給各通路指「販售後果自行負責」,簡直是恐嚇通路,也影響壹週刊銷售,「我們有充分立場可以直接採取動作」。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兒盟:去年台灣 不到2天1孩子死於非命

中央社 2008.10.26

孩子原本應該是父母的親親寶貝,但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今天公布的「台灣受害兒童少年案例解析報告」中顯示,去年台灣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個孩子死於非命,尤其兒虐及攜子自殺狀況持續惡化。

兒盟統計,2007年台灣有二十四個孩子死於受虐,十九個孩子遭大人帶去自殺,另有兩百零五個兒少死於意外事故,總計去年一整年有兩百四十八個孩子不幸受害身亡,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個孩子死於非命。

兒盟指出,今年以來,兒虐和攜子自殺的狀況更持續惡化,根據內政部發佈2008年上半年的最新數據,今年一至六月,受虐兒少共計八千兩百人,平均每天有四十五個孩子遭到虐待,相較於2004年每天二十一個孩子受虐,四年半以來已增加一倍多;歷年都以「缺乏親職教育」為最主要的施虐因素,且比例逐年增加,可見不知如何教養孩子的父母愈來愈多。

另外,兒盟說,今年一至十月攜子自殺案件已有三十一起,創近四年來同期新高,整體兒少受害人數達四十五人,尤其九成以上都是親生父母「以愛為名」謀殺孩子。

事故傷害在兒少死因排名向來居第一,兒盟統計,今年已經發生十二起兒少墜樓案例,以及五起兒少家內疏忽意外事件,造成十一個孩子死亡,六個重傷,可見除了大人蓄意造成孩子傷亡外,因家長一時疏忽,讓年幼的孩子獨處,也可能導致孩子遭受難以彌補的傷害。

兒盟號召民眾捍衛孩子生存權,今天宣布與Yam天空合作,推展「我愛你,千方百計一百個愛孩子的方法募集行動」,網址http://blog.yam.com/lovekids2008



◆ 愛孩子 募集100種方法

【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8.10.27

孩子是我們的寶貝,但許多孩子卻因攜子自殺、受虐、疏忽成為父母的犧牲品,去年有兩百四十八個孩子因此而亡,平均每卅二分鐘有一個孩子受虐、每一點五天有一個孩子死於非命。兒福聯盟發起「愛孩子的一百個方法」募集行動,呼籲大家保護我們的孩子平安長大。

今年兒虐和攜子自殺的狀況持續惡化,兒福聯盟董事長馮燕表示,悲劇發生主因在於家長缺乏足夠、正確的親職知識和能力。

兒盟發起「愛孩子的一百個方法募集行動」,大家一起集思廣益,貢獻各種愛孩子的方法,包括總統夫人周美青、監察院長王建煊、林懷民等人都已響應。

募集網站 http://blog.yam.com/lovekids2008

fsj 提到...

孩童睡眠不足 會過胖又過動
http://61.222.185.194/index.php?FID=10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08.11.28

睡眠不足的小孩子不但容易過胖,也容易過動。在6個月到6歲間,有90%的小孩子至少會出現一項睡眠問題,最常出現的問題有夜驚、磨牙與尿床,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順利度過這階段,但約有30%還是無法有6小時持續睡眠。

根據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研究顯示,2.5歲到6歲的小孩若睡不到10小時,有26%會過胖。2.5歲的孩子睡眠時間少於10個小時,22%的孩子到了6歲就會產生過動症。

加拿大聖心醫院睡眠失調中心主持人雅克蒙芭絲主導研究,他表示,研究團隊分析1138位孩童的睡眠時間與體重多寡,結果發現,兩歲半到6歲的孩子,若睡眠時間少於10小時,26%比例的孩子體重過重。若睡滿10小時,則體重過重比例降到15%,若睡滿11個小時,則過重比例再下降到10%。

研究人員解釋,當人體缺少睡眠的時候,體內荷爾蒙分泌就會改變,胃會分泌出更多荷爾蒙以刺激食慾,某些情況下,人體也會分泌出較少的荷爾蒙以減少食物攝取量。

同樣研究也指出,2.5歲的孩子若睡眠時間少於10小時,會有22%比例的孩子在六歲時成為過動兒,這比率是每晚睡眠時間10、11小時孩子的2倍。

也許有人會質疑,到底是過動症導致小孩睡眠不足,還是睡眠不足導致過動症?研究人員指出,經過分析後發現,睡眠不足的孩子容易變成過動兒。研究人員解釋,若大人缺少睡眠,就會表現出昏昏愈睡的樣子,但如果是小孩子缺少睡眠,就會呈現興奮狀態。

fsj 提到...

周美青談親子教育 教養從家庭開始

◆ 周美青專欄談親子教育 教養從家庭開始

中央社 2008.12.02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2日電)總統夫人周美青在最新一期「親子天下」雜誌專欄談教養問題,她認為,父母若懂尊重別人、誠懇自律,孩子就會有教養,孩子教不好,不能怪學校、媒體、公眾人物或社會風氣。

周美青應「親子天下」雜誌邀請,首度執筆當專欄作家,繼創刊號「去看藝展吧!」及第二期「睡得飽,學習效果好」,將於5日出刊的第三期「教養,從家庭開始」專欄,分享個人對教養的心得。

許多人認為周美青的兩個女兒很有家教,周美青在專欄中清楚陳述她成長的家庭重視「家教」的傳統。

「也許是受我父母影響,我一直認為,孩子的教養,是父母責無旁貸的天職。我的父母在告誡孩子時,常說這樣別人會認為你沒有家教,對他們而言,我們沒家教是他們失職,是奇恥大辱,因為上樑不正下樑歪」,周美青在文中提到父母對她的教養過程。

許多父母憂心目前的社會風氣及公眾人物的言行,常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示範,周美青卻認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第一堂課,尤其是品德、習慣的養成,是在家庭而非學校,她建議對孩子言行的規範、價值觀的建立,越早開始,成效越好。

周美青在專欄中指出,很多父母認為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或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對幼兒期的孩子比較放縱,讓他們為所欲為,例如蹣跚學步的幼兒摔倒時,如父母只會教孩子以打桌子、跺腳罵地來舒緩情緒,絕對是推卸責任的不良示範。等到孩子習慣成自然時,父母想要糾正,往往事倍功半,為時晚矣!

周美青說,為避免公眾人物不當言行對孩子產生影響,可以關掉電視;若孩子已可曉之以理,應立即對孩子說明那些行為不足取,也可藉此培養孩子判斷能力,而非只是被動接收訊息。

父母應知道品格教育無法外包,也無法填鴨硬塞,更非一蹴可幾,須長期環境薰陶,生活中反覆訓練,潛移默化養成,周美青認為,希望孩子有教養,父母就要注意自己言行,更要清楚讓孩子知道,人若沒有教養,即使學業成績斐然、日後事業有成,也是枉然。

fsj 提到...

寶寶健康護照 新手爸媽好幫手

【聯合報╱陳美惠/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 2008.12.12

第一次聽到寶寶哇哇的哭聲,對新手爸媽來說,感動難以言喻!但接下來,照顧寶寶的吃、喝、拉、撒,才是真正挑戰的開始。

寶寶大便稀稀糊糊是正常的嗎?只吃母奶會不會營養不夠?何時該接種疫苗?有無副作用?一個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可能會讓新手爸媽想把小寶寶塞回肚子裡。其實,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的「兒童健康手冊」解答了不少疑惑,如果能善加利用,可比許多育兒書籍還管用。

在這本寶寶的健康護照裡,一開始的出生狀況紀錄表,包含懷孕周數、體重、身長、頭圍等,是影響日後生長發育的基準點,記得請接生醫師填清楚。

健康紅綠燈則是提醒父母如何觀察寶寶的皮膚黃疸和大便顏色。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問題,因素很多,包括新生兒的紅血球容積較大、代謝較快、代謝的酵素較不成熟、哺育母乳等,大多數會在兩周左右慢慢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小部分延遲不退的黃疸,可能是膽道閉鎖或其他肝膽疾病所致。膽道閉鎖是膽汁引流通道異常,需要早期診斷和手術;若寶寶的糞便為淡黃色或白色,若比對大便卡,懷疑是膽汁滯留,需儘快請教兒科醫師。

寶寶長得好不好?生長曲線圖就提供了基本的參考準則。最近衛生署還發布,後年起會有新版生長曲線圖。正常生長曲線,是測量許多同齡幼兒各種生長指標,家長可依不同年齡測量值,對應到紅色曲線的百分位,也就是寶寶在一百個同齡小朋友中排第幾名。

男孩、女孩標準略有不同,早產兒(妊娠周數小於37周)在產後初期比對生長曲線時,也要先校正年齡,亦即將產後年齡減去提早出生的周數。

至於兒童預防保健的時程和診察項目,有一簡表說明,比較詳細的是家長記錄事項和健康檢查紀錄。手冊中還有不少衛教指導,包括新生兒篩檢、母乳哺育、嬰兒睡姿及睡眠環境建議、早期發現聽力損失、添加副食品、事故傷害預防、幼兒發展、口腔和視力保健、飲食和睡眠習慣的培養、如廁訓練、發燒的迷思等,值得爸媽細心研讀。

最後是疫苗接種的時程和紀錄表,其中說明了常規及自費預防接種的項目,以及接種注意事項、相關反應和處理。

目前建議的接種時程都有其意義,可讓寶寶在最容易感染前得到抗體,而且部分疫苗接種年齡越大,副作用也加劇,所以應儘可能按時接種,若須改變時程,也應與醫師討論。

手冊中還附有各兒童發展評估醫院和衛生局的聯絡電話、住址,有任何問題,應儘早就醫,預防重於治療。總之,花點時間、精神,善用「兒童健康手冊」,一定會讓新手爸媽照顧小寶貝更得心應手!



◆ 幫嬰兒按摩 爸爸手最棒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08.12.11

幫小嬰兒按摩,爸爸的手最棒。臺安醫院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表示,幫小嬰兒按摩可以給予小孩子觸覺上的刺激,讓小孩的大腦在知覺刺激中成長,其中爸爸來按摩最為理想,因為爸爸的手通常比較大,而且溫度比較高,加上手的紋路比女性稍微粗一點,當爸爸用手幫孩子按摩時,粗粗、溫熱的感覺更能刺激小孩觸覺的發展。

許翠端指出,父母幫小孩子按摩時,不但可以透過按摩表達對子女的關愛,父母本身的情緒也能從親子按摩中得到紓解。有研究指出,幫小孩子按摩的媽媽比較少罹患產後憂鬱症。不過,許翠端強調,當父母為小孩子按摩時,不要把這件事當成功課,也不要在沮喪、生氣等負面情緒下為孩子按摩,要以分享關愛的心情為孩子按摩,孩子就能感受父母的愛與關懷,情緒也會更穩定。

許翠端近一步指出,為小孩子按摩的力道一定要很輕,就好像手指輕放自己眼皮般,感覺有壓力但又不會痛,這樣的力道最適合。按摩時,順手最重要,不一定非得達到什麼目標,也不要有任何勉強、不順的動作。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才能達到效果。此外,大人手上的戒指、首飾一定要拿掉,避免造成傷害。

由於小孩子體溫控制功能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若要進行全身按摩的時候,一定要將環境溫度調整好,才不會讓小孩感冒。許翠端提醒,父母千萬不要在小孩子睡覺的時候為他/她按摩,這樣反而會對小孩子的神經連結造成干擾。

※ 讓嬰兒吸老爸的奶頭也很棒。



◆ 什麼是母愛?五部動人紀錄片分享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08.12.09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今年年中邀請國內五位優秀的紀錄片工作者,以母親的故事為題材,拍攝關於母愛的紀錄片。歷經五個多月的拍攝,共完成五部動人的故事。

五部母愛影片分別是,郭笑芸導演「聽媽媽在唱歌」,洪淳修導演「東東的笑」,吳汰紝導演「她的母親」,李中旺導演「天亮了」,以及李家驊導演「家‧語」。

「聽媽媽在唱歌」描述重度腦性麻痺的孩子,連媽媽都不曾開口喊過,但媽媽的聲音卻是首簡單的歌,足以讓躁動穩定下來。從事影像工作將近20年的郭笑芸認為,母愛不是應該或必然偉大,母親也有脆弱的一面。她希望所有母親都能從偉大、無私中解放,活出自己的快樂。

「天亮了」是另一部描述身障無法行動、無法說話的24歲女孩馥華的故事,她臉上總是充滿笑容,而且夢想當作家。資深紀錄片導演李中旺表示,馥華是個「狠角色」,拍攝過程不斷提問、丟出意見,也因此,這部「天亮了」是由拍攝者與被攝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洪淳修、吳汰紝與李家驊都是六年級的紀錄片導演,近幾年分別都有優異的作品獲得肯定。

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表示,希望透過這些紀錄片的呈現,推展母愛的普世價值,也藉由影片中母親們的生命經歷,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回頭看見那個默默在我們身後守候的母親的身影。

「母愛20系列影展」將於12月13日於台中誠品書店勤美店及2009年1月10日台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分別舉辦兩場放映會。放映活動皆免費,導演將出席映後座談。

活動洽詢電話:04-2371-6701轉分機20。

官網 http://blog.roodo.com/motherly20/

fsj 提到...

育嬰假?遜!帶嬰上班正時興

【黃文正/紐約時報四日報導】 2009-01-05 中國時報

對許多即將分娩的職業婦女而言,要選擇請產假與育嬰假,暫時離開職場?抑或找專業褓母照料小貝比,繼續工作打拚,好保住飯碗?不免有些兩難。為此,若干美國公司提供了另類選擇:把嬰幼兒帶去公司一起上班。

幾年前,身懷六甲的德露卡在紐約曼哈頓創辦Kingsland資產管理公司,她的員工都納悶,在公司草創這重要時期,老闆是否會請育嬰假,回家看顧剛出生的小嬰兒?

出乎眾人意料,德露卡決定帶小女兒蕾拉一同上班。她在辦公室旁設置了一間獨立的嬰兒遊戲房,如今,小蕾拉已三歲半。德露卡說,因一旁有褓母照顧,她可安心工作,而在工作空檔,也可就近陪她玩耍。現在,蕾拉七個月大的妹妹亞莉安娜也加入「上班」行列。

愈來愈多美國公司允許女性員工(甚或男性員工)帶嬰兒一同去上班。好處是:女性員工不需請三個月的無薪育嬰假,可方便哺乳,並且不用擔心小寶貝反而與褓母比較親暱;缺點則是,小嬰兒可能干擾工作,並引起其它同事的反感。

反對者認為,想要兼顧工作和孩子,最後可能適得其反,兩者都落空。職場顧問公司「WFC」董事長賽泰爾指出:「工作就是工作,有幼兒在辦公室,多少會令人分心。」曾帶初生兒子上班的廣告公司「S3」董事長麥克薇也說:「妳不可能同時兼顧好工作和媽咪的角色。」

「職場育嬰機構」(The Parenting in the Workplace Institute)篩選了全美一一七家對嬰兒友善的企業名單,這家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莫昆女士說,鼓勵員工帶嬰兒上班雖已有十五年之久,但直至最近兩年才蔚為風潮。

她說,部分原因是經濟考量,此外,美國聯邦政府雖通過《家庭和醫療假法》(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女性員工可請三個月無薪育嬰假,但這對企業主或員工皆造成不小困擾。為此,越來越多人認為,帶出生嬰兒一同上班,不失為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明尼蘇達州「Borshoff通信公司」有四十名員工,公司老闆馬修鼓勵員工帶六周至六月大的嬰幼兒一起上班,但必須減薪兩成。

馬修說,這種減薪方式很公平,父母在上班中抽空關心照料孩子,也比較不會有罪惡感。

紐約出版公司「LifeTime Media」執行長葛莉絲,自女兒亞莉山卓兩個月大便帶著她一起上班,如今女兒已五歲大,她也鼓勵所有員工仿效,相信孩子可創造更積極的工作環境,果然,「大家的笑容變多了,感覺更放鬆、也更有意思。」

葛莉絲說,儘管帶孩子一同上班,有時不免對工作造成干擾,但大家都學著尊重這些「小同事」,而她也發現,女兒的「自尊心」和「安全感」都提升不少,葛莉絲笑說,討厭孩子的人,最好別遞履歷表給她。

fsj 提到...

天冷嬰童包太緊 影響學習速度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09.01.20

溫度持續下降,許多家長喜歡將嬰兒全身包得緊緊得,擔心小嬰兒受寒。台安醫院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廖笙光表示,小嬰兒被包得動彈不得,無法進行各項感官學習,尤其是手部,如果包得過緊,小孩子無法多學習翻身動作,學習翻身的速度就會較慢,背肌發展不夠充分,未來學坐的速度也會比較慢。

廖笙光建議,如果在家裡怕冷,最好以暖氣代替厚重衣物,讓嬰兒有活動學習的空間,有助未來身心發展。

廖笙光指出,有的小嬰兒喜歡抓臉,為了避免小嬰兒抓破臉,可以為小嬰兒戴上手套,但手套不要過厚,最好薄一點,手套不要常戴,可以讓嬰兒訓練手指的靈巧度。另外,由於小嬰兒的體溫調控機制還沒有發展成熟,遇到冷空氣、冷風,小嬰兒不但容易著涼,也會非常不舒服,而常常哭鬧表達抗議,所以出門的話,一定要記得為小嬰兒戴帽子保暖,盡量不要讓小朋友吹風。

年節假期將屆,小孩子可能會遇到許多親戚、長輩,廖笙光提醒,6到8個月大的嬰兒已經開始學習認人,如果是第一次見面,親友還是不要搶著抱小孩比較好,最好等隔一天小嬰兒睡過一覺熟悉週遭環境、親友後再抱,這樣小嬰兒比較不容易哭鬧。因為小嬰兒被不認識的人搶著抱,心理可能產生焦慮、抗拒感,就以哭鬧不休表達抗議,如果隔一天再抱,小孩子已經認識人了,就比較能接受親友的好意。

fsj 提到...

隔代教育不如將孩子送託兒所?

◆ 英國調查發現 隔代教育不如將孩子送託兒所

【新華社╱倫敦2月13日電】 2009.02.14

隨著外出工作的父母越來越多,很多孩子都交給爺爺奶奶帶。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最新調查發現,這種隔代教育方式不如將孩子送到託兒所,因為上託兒所的孩子更能適應集體生活。

這項調查的對像是2000年至2001年在英國出生的4800名孩子,這些孩子的母親都是職業婦女,調查比較了在嬰幼兒時期上託兒所和由爺爺奶奶帶的兩種不同環境給這些孩子帶來的影響。調查發現,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孩子雖然語言能力可能比較強,但是老一輩的人卻無法提供嬰幼兒需要的其他教育和社會交流環境。

同樣是三歲的兒童,嬰幼兒時期就被送到託兒所的孩子比那些嬰幼兒時期由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更能適應集體環境,也更懂得如何和其他同齡的孩子相處交流。

調查還發現,嬰幼兒時期在合格幼教人員照顧的集體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生活作息有規律,而且這些孩子對顏色、字母、數字等也有比較好的認知和反應;而那些由爺爺奶奶帶或是由其他親戚甚至鄰居帶的孩子,就沒有上述優點。

調查顯示,嬰幼兒時期由爺爺奶奶帶的孩子也有相應的好處,這些孩子的語言能力比上託兒所的孩子要明顯好很多。因為爺爺奶奶照顧孩子比較注重和孩子說話,他們會緊跟在孩子身邊陪他們說話,孩子學到的詞彙更多。

其他一對一的照顧方式也有這種優點,例如請專職保姆照顧嬰幼兒,嬰幼兒的語言能力也會有較好的發展,但還是不如由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認為,對孩子而言,學會如何適應集體生活環境和與同齡孩子相處交流更為重要。

為此,他們呼籲政府採取措施幫助那些由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家庭,給它們提供更多支援和培訓,讓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好處盡可能得到充分發揮。

※ 由爺爺奶奶們主持托兒所如何?三歲以前還是放在家裡養比較好。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提升專注力多遊戲 沈迷遊戲家長請當心

◆ 提升專注力 多遊戲、別過度學習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86968

【聯合報/張學岑/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2009/03/31

在門診中,常有憂心、生氣或受挫的父母無奈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專心?」不管醫師如何解釋,其實父母最想知道的是:不專心的原因是否可很快檢測出來?不專心是否有機會快速的改善?

要回答上述問題,可能要先瞭解何謂「不專心」?大腦是負責專注力的中樞,但一個人要集中心志,其實是極為複雜的機制。舉例來說,單純因聽力不好、近視、過敏等身體症狀,就可能讓人難以達到專心。

專注力可分為集中性專注力、選擇性專注力、持續性專注力、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

以校園為例,課堂中常同時出現許多聲音,包括老師的講課聲、教室外工地施工的吵雜聲及隔壁班同學的朗讀聲。這時小朋友要使用選擇性專注力做正確選擇,聽老師的聲音、用集中性注意力專注聽課、用持續性專注力一直努力聽,中間還可能用到轉換性專注力及分散性專注力,一邊聽課一邊偷偷先寫晚上功課。

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運用多種專注力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媽媽在廚房一邊煮飯,一邊注意房間內的寶寶有沒有發出聲響。但一位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的孩子,可能全神灌注看著電視,卻完全沒聽到母親在一旁呼叫。

臨床上,注意力不足的小朋友通常都是持續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與選擇性專注力出現了問題。如果兒少時期的專注力缺失程度不嚴重,沒有達到影響功能的程度,例如老師平常沒有太多抱怨、功課還可按時完成、考試成績與他的能力相符時,父母不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也不需花錢接受「××專注力訓練」!

以下是一些小撇步,可幫助家長進行孩童的專注力訓練:

1.持續性專注力的提升

●讓幼兒學習「一次只做一件事、每次都把事情完成」的生活及遊樂模式。例如玩填色遊戲,就把顏色填完才玩下一個遊戲;蓋積木,就蓋一個段落才休息;吃飯時就把電視關上。要強調的是,不要強求幼兒過度學習,而是讓幼兒多遊戲,遊戲非常重要,在遊戲中幼兒因此學會各種技能,也培養自信,我們只是稍微加入一些良好的生活紀律及習性即可。木頭人及撿紅點遊戲,也對專注力的培養有助益。

●上學後,孩子學習時間要安排妥善,寫作業時間最好依個人狀況,區隔為許多小段,每小段不要過長,約為15至20分鐘。段落中可以讓孩子休息一會,但不可讓他們看電視或過度玩樂,以致心收不回。

●學習內容與性質應交替進行:例如背科複習完,可以做數學,再背英文。

2.集中性專注力及選擇性專注力的提升

●鼓勵孩子多閱讀,但每次閱讀內容與範圍不要太多,事前可協助孩子瞭解故事大綱,增加他們興趣。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藉由手勢,大聲念出句子的同時,幫助他注意到書中應注意到的內容。

●要求不要太高。一般來講,7歲至10歲的專注力能維持約20分鐘、10至12歲的小孩能維持約25分鐘就足夠了。

專注力是可經由後天努力而改善的。較嚴重的專注力不足個案確實需藥物治療,但對於只是「專注力不夠好」的孩子,也許父母可嘗試在生活小地方開始訓練。

※ 其餘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遊戲殺很大 家長請當心

■ 莫茲婷 2009-04-06 中國時報

台中計程車司機遭五名年輕人冷血殺害,五名兇嫌平常就待網咖玩網路遊戲,生活幾乎和網路分不開,警方懷疑這五名兇嫌分不清現實與虛幻,才會冷血殺人。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的話,身為家長到底該如何讓孩子接觸網路遊戲?

我是一位心理師,聽見此新聞時,感到百般的痛心。因為在諮商兒童青少年的過程中,我看見網路遊戲的業者,如何透過心理制約的原理及商業的操作,一步步誘惑侵蝕孩子的心靈,而且人數是日漸在增加中。

一個小六的男孩,自小五開始迷上線上遊戲,他去上學的天數越來越少,最終變成了中輟生。我和他見面時,他告訴我:「我已經可以賺錢了,玩線上遊戲可以賺到比我平日得到的零用錢還多,我已經擁有一技之長了。」說完,他從口袋拿出幾張千元大鈔,放在我面前,說:「看,這就是我賺的錢。昨天我還自己坐捷運去吃了一餐一千元的牛排大餐。」說著說著,他的臉上還閃動著一絲絲的驕傲...。

網路遊戲可以賺錢嗎?許多大人不知道,還以為這是孩子為了要求玩遊戲的藉口。然而,真正的答案是:是的,可以!目前已經在網路上興起寶物交易平台,強調是三方服務的交易平台,且有合法的經濟部營利登記,能提供一個安全、專業有保障的交易環境,交易的項目包括遊戲幣、遊戲帳號、遊戲道具等。

為了能賣出更多的遊戲幣、更好的寶物、更高等級的帳號,付出再多的時間、犧牲再多的睡眠、和阻撓他玩遊戲的人衝突,是在所不惜的。因而,在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經濟產值的轉變所帶動的是線上遊戲更大的風潮。

另一個國中的學生,他將心中正困擾他的事告訴我。他說:「我已經在寶物交易的平台上下標了,我先給了一千元的訂金,可是還差五百,後天就是截止日了,如果付不出另外五百元的話,原來的一千就被沒收。」一千元對這位國中孩子來說是大數目,我一方面想和他討論解決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想多了解他內心的想法是什麼。沒想到,他想到的解決方法竟是:搶劫!並且把如何搶劫的方法和流程巨細靡遺的告訴我。幸好,我和他之間有信任和良好的關係,讓我有機會和他討論,也替可能引爆的社會案件踩了煞車。

孩子會沉迷於線上遊戲的原因很多,例如:家庭因素、學習的挫折、孩子與真實世界缺乏正面經驗。然而,我要大聲呼籲:請NCC建立遊戲分級制度,且嚴格監督執行。務必將毒害孩子的遊戲名稱公布出來,諸如暴力、血腥、殭屍鬼怪、性暗示、侵犯他人等。另外,也呼籲學術單位進行研究,深入了解網路遊戲對孩子行為造成的傷害,對家長教師提供相關的資訊。

總之,當世界各地紛紛傳出類似網路遊戲所引發的殺人事件,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事情,防範孩子成為大人賺錢的犧牲品。(作者為心理諮商師)

fsj 提到...

皮膚藏快樂神經 撫摸讓人心情大好

* 皮膚藏快樂神經 撫摸常讓人心情大好
* 幫嬰兒按摩 跟著輕音樂節奏走
* 公部門輔導 家扶保母資源中心成立

◆ 皮膚藏快樂神經 撫摸常讓人心情大好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09.04.14

溫柔的撫摸常讓人心情大好!美國、瑞典科學家終於發現原因,原來人體皮膚藏有「快樂神經」,這種特殊神經纖維專門傳遞快樂、愉悅訊息,若以每秒4~5公分速度撫按皮膚表面,就能刺激快樂神經。

這項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神經科學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報告的研究人員表示,這研究幫助醫學界更了解撫摸接觸對維持親情、伴侶關係的重要性。

身體為什麼可以感受疼痛?是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找尋答案的議題。神經負責將訊息傳遞至大腦,當神經產生病變的時候,周邊神經系統受損,患者便會出現惱人疼痛,有時若訊息聯繫系統出差錯,即使沒有病因,患者也會無緣無故感到身體疼痛。

現在研究人員想了解與疼痛相反的感覺──愉悅、快樂。瑞典哥德堡大學和美國北加州大學合作研究、記錄撫摸所帶來的神經反應,共有20人參與研究。研究人員以不同速度撫摸、測試受試者的前臂,並觀察不同撫摸速度間的感官差異。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C觸感」(C-tactile)的神經纖維,當刺激C觸感神經纖維時,受試者表示感覺最愉悅。不過撫摸的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沒辦法刺激C觸感神經纖維。

研究人員也發現,C觸感神經纖維只出現在帶有毛髮的皮膚,而在受試者的手部皮膚上並沒有發現C觸感神經纖維。研究人員法蘭西斯麥可隆(FrancisMcGlone)解釋,會讓人感受愉悅、快樂的撫摸速度與媽媽安撫寶寶的撫摸速度相同,這應該是一種自然的母性機制表現。

※ 靈長類若沒有父母撫摸擁抱,會活不久。相關報導:

* Coding of pleasant touch by unmyelinated afferents in humans
http://dx.doi.org/10.1038/nn.2312 Line S Loken, Johan Wessberg, India Morrison, Francis McGlone & Hakan Olausson
Nature Neur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12 April 2009
doi: 10.1038/nn.2312



◆ 幫嬰兒按摩 跟著輕音樂節奏走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09.04.14

邊聽輕音樂,跟著節奏為嬰兒按摩,最能掌握適當按摩速度。台灣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鄭宜王民指出,許多家長因為平常工作壓力大,生活步調緊湊,為小孩進行嬰兒按摩時,速度常顯得過快,只求趕快做好,像在做功課或辦例行公事一樣,這樣做效果實在有限,按摩應該要放慢速度,才能讓寶寶充分感受按摩的舒適與好處。

鄭宜王民建議,家長可以挑選一首速度緩慢的輕音樂,每次進行嬰兒按摩都用同一首音樂,跟著音樂節拍為小孩按摩,以徹底舒緩大人、小孩的身心壓力。最忌諱家長一邊看電視一邊為小孩按摩,尤其看政論節目按摩更是大忌,鄭宜王民開玩笑表示,「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歡的言論,可能會越按越用力,如果看到喜歡的言論,說不定越按越high,忘記和寶寶進行情感交流。」

鄭宜王民表示,為寶寶按摩時,一定要隨時觀察寶寶的反應,若寶寶因為肚子餓、想睡覺、心情不好等因素哭泣,就要尊重小孩意願停止按摩。

鄭宜王民解釋,嬰兒按摩是一種親子互動藝術,著重在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但有些家長認為按摩可以有療癒效果,這是錯誤迷思,當寶寶出現像腸胃不舒服、拉肚子等生理病痛時,家長一定要先帶寶寶就醫,了解真正病因,才不會延誤了病情。

鄭宜王民說明,當小孩子首次面對外在環境,許多變動都會讓孩子產生壓力,按摩對嬰兒身心放鬆大有助益,壓力解除後,免疫力自然比較好;另如腋下、耳後等部位帶有許多淋巴腺,利用按摩刺激也能幫助提升免疫功能。



◆ 公部門輔導 家扶保母資源中心成立

自由時報 2009.04.14

〔記者甘育瑋/花蓮報導〕花蓮家扶中心成立花蓮縣第一個由公部門輔導的「保母資源中心」,提供兒童安全、快樂的遊戲空間與親子學習環境,家扶除了要讓民眾獲得正確育兒資訊,也滿足民眾尋找專業保母的需求。

花蓮家扶中心說,保母資源中心規劃各式幼兒活動空間,包括大型溜滑梯、大型積木、搖搖馬、球池等,具休閒娛樂、教育、啟發及益智功能,能協助兒童探索,發展肌肉及腦力,並設有圖書閱覽室,推動親子共讀風氣。

家扶說,益智玩具室中,提供不同性質的教學玩具,給予孩子更多元的學習刺激,也將把日常生活用品再利用,製作童玩並與親子分享製作過程。此外,資源中心設施均以兒童為出發點,以溫暖活潑色調為主,希望打造優良的學習環境。

此外,保母資源中心將從下月9日起開辦「新手媽媽教室」,請專業衛生教育人員辦理嬰幼兒照護的系列課程,包括嬰幼兒清潔、按摩、副食品選擇、如廁訓練及感覺統合遊戲等,陪伴新手爸媽們一起照顧孩子。

花蓮家扶中心主任陳清輝說,吉安鄉等鄰近鄉鎮社區中有幼兒托育照顧需求的民眾,可以就近前往諮詢、獲得育兒正確資訊,保母資源中心也轉介專業保母,讓民眾安心。開放時間為每週二到週六上午9時到11時30分、下午2時到5時,洽詢專線:(03)853-7112。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嘮叨對孩子有用 父母要堅持

◆ 澳洲研究:嘮叨對孩子有用 父母要堅持

中廣新聞網 2009/05/28

父母對孩子嘮叨是有用的!

澳州研究人員說,有時候父母碎碎念,孩子似乎沒反應,不過他們還是聽進去了。雪梨大學研究員馬丁說,只要父母師長堅持下去,不輕易放棄,對孩子都會有影響。

馬丁研究了三千多個澳州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專心程度、做功課的狀況、出席情形以及在校心情。馬丁說,父母對孩子在功課上的影響比同學大,而同儕對孩子的情緒影響比較大。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似乎沒聽就放棄嘮叨;事實上,不斷要孩子讀書、關心孩子,對孩子確實有用。

馬丁說,父母師長對孩子的影響反映在功課上,朋友的影響在情緒上。孩子不喜歡學校,多半是交友出了問題。

※ 這叫魔音洗腦... XD

fsj 提到...

西餐廳學童上菜 洪蘭稱奇

◆ 不是家家酒... 西餐廳學童上菜 洪蘭稱奇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台北報導】2009.07.25

台北縣樹林有家外觀典雅的西餐廳,但一推開門,真讓人嚇了一跳,服務生與廚師平均年齡只有十歲!這就是讓心理學家洪蘭來過後,驚訝得下巴快要掉下來的「Bitbit cafe」餐廳。

採訪當天,這群小小服務生一致穿著黑色制服與圍裙,腰間摺掛著整齊的長布巾,小女孩一本正經領位,「這邊請」,小男孩遞上菜單,「請問要點什麼?」煞有介事拿出紙筆待命。

這家餐廳女主人可不是雇用童工,而是「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書的作者蔡穎卿。餐廳去年底開幕,每隔半個月便會進行「一日小廚師」活動,這天蔡穎卿與員工帶領十二位小一到小六的孩子,進行真人實境的餐飲活動。

早上九時,來自台中、楊梅、基隆、台東等地的孩子齊聚在餐廳內,父母親依約中午會到餐廳用餐,孩子們要準備的菜色,包括前菜、湯、鮭魚酥皮派或香草豬肋排、咖啡茶與甜點等。

小朋友要先分工,有的當廚師,負責切菜、洗碗,有的負責清理環境、點菜與收錢,當孩子的小手握住重又大的刀,看起來真的很危險,但蔡穎卿會牽引他的手,讓他感受力道,「要與他同步,很多父母親會用嘴巴說,但指令過多,只會讓孩子緊張。」

十一時開店前,孩子們得先用餐,儲備體力,接著學點蠟燭、擺桌墊,大人不忘叮嚀,「等會爸媽來了,要把他們當成客人,不能撒嬌。」

一位台中的媽媽說,「原訂早上六點起床,但孩子半夜就驚醒,催促我該準備出門了。」

小女孩端著比她的頭還大一倍的盤子時,爸爸想伸手扶,媽媽趕緊阻止,「沒問題的,她可以。」果然,順利地端回廚房。有小男孩一路跑跳,「我爸來了,我要去坐一下。」蔡穎卿對他說,「慢慢走,別讓大人認為是小孩子開的餐廳。」沒想到,他馬上變穩重,也不去父子相認了。

午餐落幕後,蔡穎卿還會和父母親分享心得,「我的用意並非培養小小美食家,而是想從生活中談教育。」散場時,孩子們下不了戲,東摸摸、西碰碰早就收拾好的碗盤,竟想藉故留下來。

※ 有品,從這裡開始...

fsj 提到...

利用崇拜 調整孩子行為品格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07099

【文/胡金芳(幼教專家)】 2009/08/13 聰明寶寶

說起喜歡的顏色,很多孩子自然會說紅的、黃的、藍的... 。但是浩浩卻說:「我最喜歡橄欖綠」。

「為什麼你喜歡橄欖綠?

「阿兵哥的軍裝就是橄欖綠,這個顏色最神氣,最威武。」

浩浩的家庭是個特殊的家庭,2代離異家庭;浩浩是個很特殊的孩子,2歲的時候,因為調皮好動,一次偶然的事故,他的左眼失明了。奶奶辭了職,似乎像個罪人般服侍著他,希望能多給他一些快樂!奶奶承擔了孩子的全部教育責任,既是保姆又是老師,精心呵護也養成了孩子依賴奶奶、專橫、任性的習慣。

浩浩是班上最調皮的男孩子。也許男孩子常常和批評有緣,頑皮、打鬧幾乎已成了他們的代名詞,浩浩喜歡踢球、玩打仗,做事沒耐心、好玩、坐不住,上課不專心,喜歡惹事,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時摔玩具,有時去打同伴,他的模仿力很強,很崇拜英雄,喜歡豪俠勇武的人物。

當他長大了,他會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嗎?

其實,有眼疾的浩浩並不意識到自己與同伴有什麼兩樣,他也能看見爸媽的笑,花朵的紅,樹葉的綠,同伴的笑臉,可當他長大了,他會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他能面對這個現實嗎?

他只能用自己唯一的一隻眼睛去看老師、同伴,起初我真擔心他的視線範圍比其他人小,而惹出一些碰碰撞撞的事來,因此,限制他做一些事,是我最有效的方法。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快樂,常常會噘著小嘴,哼的朝我白眼,一臉的不滿意。

國慶日前夕,幼稚園請來了部隊官兵進行升旗儀式。

「阿兵哥叔叔要來我們幼稚園啦」,孩子們知道這個消息都很高興,尤其浩浩最興奮,因為在他的心目中,阿兵哥就是英雄的代名詞。

當嘹亮的國歌奏響,鮮豔的國旗升起來時,戰士們整齊而劃一的升旗儀式讓全體小朋友都震撼了,他們也紛紛舉起了小手... 。浩浩一改往日的好動和調皮,觀摩阿兵哥叔叔的升旗儀式卻是那麼的專注。

這是最好的機會教育,沒有簡單的說教,沒有枯燥的講解,但這樣莊重的升旗儀式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會留下深深的烙印。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該被比較

阿兵哥叔叔帶孩子們運動的時候,浩浩想出了一個妙招:建議叔叔把一個舊輪胎掛在樹上,這樣就可以玩踢足球了——射門的遊戲,我告訴他:「幼稚園的球是用來拍的、拋的,不是足球。」可機靈的他就是從一大堆的球中找出了一顆足球,一會踢,一會射,瞧他靈活的身影,玩起來的勁頭一點也不輸其他孩子。

運動結束時,叔叔們要走了,孩子們都依依不捨,浩浩卻拉著叔叔的手,乖巧的問叔叔:「叔叔什麼時候再來我們幼稚園,我們再玩球,一定要來」。我發現:他的眼睛開始濕潤了... 。

我的心一沉,不禁自責起來。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不該拿浩浩和其他孩子相比,我知道:他每做一件事都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許我對他的眼疾更多的是同情和憐憫,但真正瞭解他的需求嗎?瞭解他的情感嗎?我捫心自問:浩浩最崇拜阿兵哥,我能滿足他的這種情感需求嗎?我何不讓他把這種崇拜轉化成勇敢、自信、樂於助人的品行呢?

站在孩子們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浩浩最喜歡玩象棋,棋局的千變萬化,吸引著孩子們好奇的心理,也要求孩子們學著遵守遊戲規則。他在和同伴下棋的時候,偏偏「將帥」遇到了「兵卒」,眼看已經領先的他要輸了,他急得耍起賴了,「我剛才那一步不算,我走錯了」,一邊的同伴可不讓,「不行,不可耍賴」,浩浩一臉的沮喪,一會兒他一甩手:「我不和你們玩了」。

「不悔棋,不耍賴,走出的棋子就不能反悔,軍人可最講誠信,這也是遊戲規則」,我在一旁悄悄地和浩浩說。

浩浩看看我,也許阿兵哥叔叔讓他耍賴的行為有了一點點的約束,他開始繼續和同伴進行遊戲。

我開始感到孩子的自信,勇敢,果斷等品行,比什麼都重要,雖然,浩浩一隻眼失明了,但卻可以用另一隻眼享用一輩子,擁有正常人同樣美好的回憶。

站在孩子們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卻發現:世界呈現給我們的是五彩繽紛的,而浩浩對橄欖綠漸漸地有了一種依賴,偶爾,他還會想起穿著橄欖綠的阿兵哥叔叔,想起和叔叔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 餘詳見原站。

fsj 提到...

管教孩子 切記「溫柔的堅持」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215150

【聯合新聞網/記者鄭朝陽、曾懿晴】2009/10/02

小朋友喜歡跑跑跳跳,不管在餐館、賣場、火車上甚至電影院,不時尖叫或哭鬧,常教家長頭痛,旁人也深受干擾。

科技公司副總方弘元帶女朋友到餐廳想安靜地吃頓晚飯,碰到鄰桌祖孫三代聚餐,大人們一邊品嘗美食,一邊聊天,幾個幼齡孩子坐不住,在餐廳裡玩起躲貓貓,「尖叫聲真是魔音穿腦!」小朋友幾次還差點撞到端熱菜的服務人員。

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郭瓊瑩有次搭長途火車出差,本想閉目養神,沒想到後座的小男孩不時抓她頭髮,她先虛應故事,但小男孩玩出興趣停不下手,她便委婉地向男孩的媽媽反映,才算狀況解除。

「其實有些家長值得同情,碰上不好教的孩子。」郭瓊瑩建議,受到別人家孩子干擾,還是該耐住性子溫和以對,必要時可分享經驗給孩子的家長,學習如何約束小孩。她見過被抗議的家長抓起孩子就是一巴掌,「結果孩子哭得更大聲,讓人看了於心不忍,大家更不得安寧!」

國內外許多餐廳、飯店和藝文表演場所不歡迎學齡前小朋友進入。郭瓊瑩認為,各種場所應有提醒家長注意小孩行為的標示等訊息,「讓家長清楚自己的責任。」

「我很同情無辜的小孩子被說成討厭的『小惡魔』,父母要負起管教孩子的完全責任。」政大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認為,孩子在公共場所嬉鬧,很容易衍生公共危險,害人也害己,但這不能怪孩子,家長縱容、未盡到管教責任才是問題。

陳皎眉說,她一定會「雞婆」卻溫和地要求家長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她也知道許多家長對此相當困擾,但家長必須學習怎麼管教小孩,並讓孩子從小懂得尊重別人,例如善用賞罰,「如果孩子不停止干擾別人的嬉鬧,以當下就回家作處罰,等孩子承諾聽話,才有下回出遊的機會。」 (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放縱當成尊重 愛他反而害了他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10/02

餐廳、車廂裡常可見到「小霸王」邊跑邊叫,家長沒有反應。家長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許多家長誤以為愛的教育就是放縱,這會害了孩子。

林文虎說,管教偏差的家長可分為兩類,一是失能的家庭,只知以打罵來管教小孩;另一類是自以為先進開放,錯把放縱當成尊重,該管的時候也不管。

林文虎搭高鐵經常遇上小孩子在車廂走道上喊叫奔跑,像在開運動會,「當我把他們叫住,小孩立刻低下頭來,他們心裡知道這是不對的,只因父母放縱不管,才明知故犯。」

但林文虎的制止,往往換來小孩的父母不是翻白眼,就是「你看,被罵了吧?跟你講多少遍都不聽。」林文虎說,一個好的習慣,至少要教十幾次才能建立,家長不能用「反正我講他也不聽」當成不管教的藉口。

前台北市吳興國小校長瞿德淵認為,孩子會在公共場所叫喊奔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躺在地上耍賴,全是父母溺愛的結果,「如果他躺在地上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下次還會躺在地上。」

瞿德淵上周看到有小孩在高鐵車廂走道上跑鬧玩耍,父母卻自顧自聊天,服務員上前制止,一離開小孩又開始跑了,「小孩子不懂分寸,但大人不能不懂分寸,就像鄭石岩老師說的,愛是要有方法的。」



◆ 網路詐騙新手法:利用兒童及手機小額付款機制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7357

文/蘇文彬 (記者) 2009-10-02 iThome online

多起案例指出兒童因對網路安全、個資風險認知不足,成為歹徒詐騙家長個資的對象,然後盜用其手機門號付費購買遊戲點數。

刑事察警局發現,近來發生一種新的網路詐騙事件,歹徒透過兒童盜用家長個人資抖,以手機門號的小額付款購買遊戲點數,將帳單交由家長買單。

刑事警察局指出,歹徒在網路上以提供免費玩線上遊戲的詐騙手法,向喜愛網路遊戲的兒童騙取家長手機門號、身份證等個資,再利用門號小額付費購買遊戲點數,將帳單留給兒童父母,讓許多家長在不明不白中被盜用個資成為代罪羔羊。

其中一起案例是沈迷網路遊戲的吳小弟,玩遊戲時遇歹徒詐騙,因對遊戲點數取得、購買方式並不清楚,也不瞭解告知家長電話、個資可能的風險,輕易為網友以外掛免費欺騙取得資料,家長當月電話帳單中多出一筆高達8500元的小額付費金額。

這些案例突顯出兒童網路安全、個資保護認知不足,歹徒便是利用兒童沈迷網路遊戲,以及容易誤信網路交友、不瞭解外洩個人資料風險的心理,向兒童騙取父母個人資料,讓被害者蒙受金錢損失。

目前幾乎各家電信業者均提供小額付費機制,用戶可憑電信門號購買商品或服務,由電信業者代付款項,當月再列入電信帳單中向用戶收費,為防門號遭人盜用,電信業者也均設有認證機制。以中華電信為例,除了需具有emome會員身份外,用戶要使用小額付費時,需先輸入手機門號,待手機收到回覆的臨時密碼完成身份認證後,才確定完成交易。

但是案例顯示,雖然已有認證機制,但仍難防新的詐騙手法。

中華電信行通公司行銷處長胡學海表示,小額付款已提供完整的認證機制,但兒童因受認識不足易受欺騙,而將家長資料外洩出去,對電信業者來說很難預防,基於電信法規定,電信業者只能強化認證機制的正確性,很難控管這類異常的用戶使用行為。

事實上,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年調查,國內12歲至14歲青少年9成7使用過網路,而12歲以下兒童網路人口也從2004年104萬成長至今年的160萬,青少年、兒童網路使用行為快速成長。

愛鄰白絲帶工作站今年發佈2005年至2008年兒童網路青少兒網路使用調查即指出,六成八的兒童上網是為了玩線上遊戲,其次是查詢資料、聊天及下載軟體。近四成兒童無法有計畫管理上網時間。另外,55.5%兒童會相信網路陌生人身份描述,近三成喜歡在聊天室和陌生人聊天,而2成4會在網路上給別人自己個人資料。時間管理、網路交友、個資外洩已成兒童網路安全三大問題。

刑事警察局建議,家長應告知兒女建議,為子女建立正確的網路使用安全觀念,瞭解到保護個人資料的重要性及外洩風險,同時也避免孩子沈迷網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