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6

華人躁鬱症致病基因 中研院找到了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4.14

中央研究院全球首度發現華人第一型躁鬱症的致病基因,有助於未來開發出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情緒穩定劑,協助飽受情緒困擾的患者。由於研究成果深具突破性,研究論文今天發表在國際重要專業期刊「分子精神醫學」 (Molecular Psychiatry),備受矚目。

主持這項研究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表示,躁鬱症是情感性精神病,分第一及第二兩型,前者以躁症及鬱症為主要表現,後者則以輕躁症為主,再合併出現鬱症。第一型躁鬱症的盛行率約1%,目前台灣約有20多萬名患者。

鄭泰安說,第一型躁鬱症患者的想法脫離現實,加上大都沒有病識感,就算發病了,也不承認自己有病,自已飽受折磨,家人也跟著受苦。躁症發作時,他們表現在外的是話很多、精力旺盛、情緒超high、亂投資、花錢沒有節制及愛管閒事等,有些患者還合併有性慾高漲等異常行為。

這些年來,台灣26個醫學研究機構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鄭泰安領導下,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鑑定方法,分析1409位台灣華人第一型躁鬱症患者的基因。在22對染色體、52萬個基因點中,找到4個致病基因,其中一種也在高加索人身上找到,其餘三種基因都是全球首度在華人第一型躁鬱症患者身上發現。

找出這四種致病基因後,未來可透過藥物遺傳學的研究,找出患者的基因種類,再開發出新藥,並選擇最適合的情緒穩定劑,提供個人化療,增加療效且減少副作用,協助病患控制病情,正常過日子。

鄭泰安透露,目前研究團隊 已和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合作,期能加強研究深度,並和公共衛生、社區醫療照護結合,提供躁鬱症患者更全方位的醫療照顧與預防治療,協助他們重回正常生活,遠離鬱症。

※ 相關報導:

* 醫二三事/單身,精神病?
http://www.udn.com/2010/4/14/NEWS/HEALTH/HEA2/5535618.shtml

單身真較易得精神病?這個命題還真的不容易找到解答。雖然楊署長說上網google,就可以找到一億多筆資料;但是,google蒐尋很多文章是重複的,而且很多不是原創研究,包括署長這幾天來的發言造成的新聞與效應,都可能被google出來。單身與精神病的研究,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多... (詳見原站)



◆ 華人第一型躁鬱症 中研院發現致病基因

自由時報 2010.04.15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團隊首度發現華人第一型躁鬱症的致病基因,未來將有助於躁鬱症新藥開發及以藥物遺傳學的方法進行個人化醫療,此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

第一型躁鬱症主要特徵以「躁症」為主,一半的患者連帶會有「鬱症」,與第二型剛好相反,但都可能形成自殺的高風險。晚近研究指躁鬱症遺傳機率有八成,但致病原因還未知。全球罹患第一型躁鬱症的人數約一%,台灣大約有二十萬人患有此疾病。

中研院生醫所結合國內二十五家醫學研究機構,利用五十五萬點的高密度基因型鑑定方法,對台灣一千四百零九名患者基因進行分析,找出了四個致病基因,分別為SP8、ST8SIA2、CACNB2與KCTD12,其中SP8、CACNB2與KCTD12為全球首次發現。

研究發現,四個致病基因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負責胚胎時期腦部發育的基因,另一類是管控人體鈣離子與鉀離子通道的基因,也說明了腦部離子的不平衡是引發第一型躁鬱症的致病機轉之一。



◆ 幼時特愛甜食 長大易罹患憂鬱症

TVBS╱趙元穎 外電報導 2010-04-14

小朋友都喜歡吃甜食,不過如果你的小孩愛吃甜食,超過了一個程度,你可能要小心了!因為你的小孩長大後,可能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也容易貪杯酗酒;因為科學家研究發現,某些特定的兒童,因為潛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對甜度的需求更高。

小朋友:「冰淇淋,耶!」

甜食誰不愛吃?尤其是小孩子,愛吃糖是天性,不過吃多了,一樣會上癮;嘴巴吃了甜,甜到心坎去,現在有研究發現,某些特定孩童可能因為潛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對甜度的需求特別高。

莫內爾醫學中心曼妮拉博士:「甜食是人類最古老的天然獎賞,一旦你吃到甜的東西,或是吃到喜歡的東西,腦部就會有所反應。」

研究人員找來300名5到12歲兒童,測試他們喜歡吃甜食的程度,再進行心理測驗,也調查這些小朋友的家族喝酒史,結果發現相關性高得嚇人。CNN記者:「37名嗜甜度最高的兒童,都有酒癮家族史,同時還出現憂鬱症狀。」

這37名嗜甜度最高的小朋友,愛喝含糖量24%的糖水,等於在一杯水裡加了14匙糖,甜度是一般可樂的2倍。莫內爾醫學中心曼妮拉博士:「小朋友愈沮喪、憂鬱,就愈愛吃甜食,也吃得愈多。」

小朋友吃甜食解悶,衍生肥胖問題,和大人藉酒澆愁差不了多少,箇中的關連性不容小覷,這類愛吃甜食的小孩長大之後,可能容易貪杯酗酒,憂鬱症比例爆增,然而目前還無法確定,到底是腦部化學作用作祟?還是父母教養方式造成的後果。

※ 相關報導:

*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bipolar I disorder in the Han Chinese population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abs/mp201043a.html

M T M Lee, C H Chen, C S Lee, C C Chen, M Y Chong,
W C Ouyang, N Y Chiu, L J Chuo, C Y Chen, H K L Tan,
H Y Lane, T J Chang, C H Lin, S H Jou, Y M Hou, J Feng,
T J Lai, C L Tung, T J Chen, C J Chang, F W Lung, C K Chen,
I S Shiah, C Y Liu, P R Teng, K H Chen, L J Shen, C S Cheng,
T P Chang, C F Li, C H Chou, C Y Chen, K H T Wang,
C S J Fann, J Y Wu, Y T Chen and A T A Cheng
Molecular Psychiat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3 April 2010;
doi: 10.1038/mp.2010.43
憂鬱症新檢測
全球研究發現人類情緒主宰身體健康
老父之子患雙極性失調風險較高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研究:童年時期的虐待與女性精神病的開始相關
開懷大笑 增7年壽命

科學家:糖會使大鼠上癮
研究發現食用大量果糖傷害大鼠記憶
科學新知/無聊易短命
午間片刻小憩顯著提升腦部學習能力

2 則留言:

fsj 提到...

老闆們注意…高壓會減少產能

【經濟日報╱編譯 簡國帆】2010.04.19

今日的職場文化要求多數人熟悉壓力症狀,透過運動、放鬆及節食來對抗壓力。如果處理得當,壓力還可以化為助力。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組織心理學與健康教授庫柏(Cary Copper)指出,壓力不見得只會帶來壞處,要先學會區別心理負擔(stress)與壓力(pressure)之間的差異。壓力可視為是「有益的負荷」,「能激發我們的動機,讓我們更具生產力」。他說:「但若壓力超出我們的處理能力,我們就處於負面的心理負擔狀態。」

健康顧問機構Vielife公司產品經理柯琳說,我們應先學會找出自己是否出現心理負擔的早期徵兆。這些徵兆可能是易怒、頭痛或突然缺乏自信,但許多人不擅於評斷自我,因此可請朋友或家人協助。

庫柏指出,工作的不安全感、上司脅迫、缺乏自主性、長時間工作或「細節管理」(micromanagement)的文化,都會讓人陷入情緒低潮,他說:「過去企業裁減職缺已造成工作量大幅增加,人們也對在工作時間離開崗位而感到罪惡。」

柯琳特別強調,心理負擔常來自我們應付職場壓力的過程,而非來自壓力本身。

心理負擔會變成惡性循環,應找出心理負擔的起因來打破這個循環,而不是更加強工作。橫衝直撞的工作方式很難產生好結果,所以應找出時間整理思緒、計劃工作、並消化身邊發生的事。

例如,若老是長時間加班,就該強迫自己準時下班,庫柏說:「把這當成一種情緒練習,就算你熱愛24小時工作,長期而言這並非好事」。

若老闆強調細節管理,或工作量太大,就和老闆談談;若擔任管理職,謹記高壓可能會減少產能。

心智健身房公司(Mind Gym)創辦人布雷克說:「我們要知道心理負擔確實存在,並將它轉化為正面事務。我們也可自問,我們仰慕的人會如何處理壓力環境。」

布雷克指出,重點在於讓壓力保持在足以驅動自己前進、卻又不會淹沒自己的程度,「找尋事物的正面意義、將心理負擔化為助力,我們都是靠克服難關和挑戰進步」。(取材自金融時報)

fsj 提到...

電腦壓力症候群 讓人抓狂

【記者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2010-04-29 工商時報

一項由美國一個通訊業智庫所做的研究發現,電腦當機、開機時間過長以及為了應付技術支援而懊惱,致使數位時代民眾遭受電腦壓力症候群(CSS)之苦。

這份名為「對抗電腦壓力症候群」的研究報告寫道,當今依賴數位科技的消費者越來越受不了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技術性小毛病和問題,也越來越感苦惱,民眾痛苦的來源是,令人心生挫折且複雜的電腦和相關裝置、技術故障、電腦病毒感染等等。

此一研究報告係出自「行銷長協會」的「顧客經驗委員會」之手,這項研究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北美所做一份民調為基礎,旨在深入了解要如何讓顧客在高度競爭的通訊部門保持愉快心情,受訪民眾逾千人。

研究發現,實際上,大多數電腦使用者為一些長久持續存在的問題所擾,結果產生不必要的苦惱和焦慮,依賴數位科技者越來越無法忍受電腦所造成的相關壓力,也備感挫折,而且顯然期待看到更好的因應與減輕壓力之道。

根據民調,94%受訪民眾表示日常生活依賴電腦,其中近三分之二在過去1年間遭遇必須聯絡技術支援或經歷到電腦壓力症候群的處境。

研究報告指出,電腦使用者面臨一直存在的技術焦慮,也面對安裝新的電腦產品、使軟體更新不落後、改用新的應用程式和作業系統以及對付惡意程式、網路威脅、個人資料遭竊及其他等種種挑戰。

根據民調,40%電腦使用者在過去1年間遭遇到系統故障,其中逾半必須尋求外援以解決技術問題。

研究報告引述自創「電腦壓力症候群」一詞的美國醫生費恩古德之言指出,由於電腦對我們太過重要,因此成為兩面刃,當電腦運作正常時,它們是很棒的東西,但當電腦出問題時,我們立即恐慌起來,這就是所謂的電腦壓力症候群。

顧客經驗委員會的發言人米勒女士表示,這項研究凸顯降低現代裝置如何降低使用人焦慮與苦惱程度的重要性。米勒指出,委員會認為現在是科技公司真的開始留意消費者壓力所在的時候,以便創造出更優的消費者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