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3

東沙獨立礁 再見活珊瑚

【聯合報╱記者何醒邦/台北報導】2010.04.22

東沙群島珊瑚礁復育出現新希望!保育研究人員最近在東沙環礁潟湖內發現一處獨立珊瑚礁,起初不以為意,但潛入水中赫然發現,獨立礁四周充滿各式各樣活珊瑚。研究人員預估,東沙群島的環礁要恢復往昔風貌,比想像中速度快。

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東沙管理站去年購置「環礁一號」研究小艇,在東沙島附近海域熟悉海況,並深入東沙環礁潟湖海域進行珊瑚礁生態調查與監測。小艇以往都在沿岸調查,但上月一次出海,竟在距離東沙島東方約八公里處較遠的環礁海域,發現一座大型珊瑚礁。

研究人員原看到礁頂光禿一片,幾乎沒有活珊瑚,也不見其他生物。但因為一群魚類游過,吸引研究人員潛入水中加以追蹤,結果發現有更大的一群魚棲息在獨立礁四周的斜坡,斜坡周遭生長著繁盛、大量的活珊瑚,有各式各樣的魚群、生物棲息,呈現健康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景象。



◆ 海浪送來寶特瓶 東沙淨灘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東沙實地報導】2010.04.22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海巡、軍方弟兄,昨天全面清除東沙環礁沙灘髒亂物,海管處表示經過多年努力,環礁保育有成,白淨的沙灘全是外來的漂流物,南洋、大陸等國家的寶特瓶、垃圾,一個下午撿了700多公斤。

昨天下午,海管處副處長鄭肇嘉、東沙島海巡署指揮官王嘉遴與近百位駐守人員,一起沿著東沙島機場跑道周邊海灘,清理海浪「送」上來的垃圾。「其實我們每兩周會清一次,全是海浪送來的,瓶子、塑膠袋印有不同國家的文字,沒辦法拒收。」王嘉遴說,東沙島上有嚴格的垃圾分類,駐守的官兵已經養成回收的觀念,但是面對海上來的垃圾,除了努力撿拾,沒有別的辦法。

下午3點,東沙還是攝氏30度大熱天,直到晚上7點才見落日,海管處舉辦「世界地球日-潔淨東沙」活動,全島近百位駐守人員頂著大太陽到海灘撿垃圾。鄭肇嘉指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位於南海的北方,是繁忙國際航運的樞紐,附近亦為南海重要漁場,而東沙島是由珊瑚及貝殼的碎屑所堆積而成,在晴朗的天空下,潔白沙灘加上藍藍大海與熱帶叢林,美景渾然天成。

然而,各國漁船經常在作業時,將各種廢棄物如漁具、寶特瓶及保麗龍拋棄海中,又受到季風的影響,這些海上漂流的廢棄物,經常擱淺在沙灘上,尤其在秋冬季節,堆積分布於北岸沙灘,數量極為龐大,全靠島上駐守人員定期清理,才能保住海岸美麗的一面。



◆ 珍愛台北/內淡水河整治 絕跡和尚魚出現了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0.04.22

台北市長郝龍斌強力推動「活化淡水河」後,過去又臭又黑的淡水河,水質達到三十年來最好狀態,淡水河生態開始欣欣向榮,動植物種類也都增加了。

根據台北市產業發展局的生物多樣性指標調查,淡水河系的生物種類,九十六年有四十八種生物,九十八年已多達六十種淡水魚、卅六種蜻蛉目昆蟲、廿一種兩棲類,其中還發現絕跡廿多年的和尚魚。

日前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陳永仁乘船視察淡水河時,看到有百隻俗稱烏仔魚的魚群躍出水面,讓他很興奮。

淡水河畔的「關渡自然濕地」與「華江雁鴨公園」,以生態保育為主,關渡濕地擁有廣闊的田沼、草澤、埤塘等完整濕地環境,是台灣重要的候鳥過境、棲息地,有鳥類、螃蟹、彈塗魚、青蛙、魚蝦貝類等超過八百三十種動物、兩百多種植物,民眾可近距離了解生態。

華江橋一帶的灘地與草澤,常見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等鷺科鳥類及小型的鷸 (行鳥)科鳥類,每年九月至隔年三月更吸引大量雁鴨科候鳥至此過冬,此時舉辦的「雁鴨季」活動,讓民眾能親身體驗自然。北市府並編列預算進行溼地改善,已增加兩萬五千多平方公尺的水域面積。由基隆河和淡水河的泥砂沖積形成的「社子島」,為了防洪被劃為「限制發展區」,為降低水泥堤防影響都市景觀,北市府於階梯式花台堤防內,分段栽植觀賞灌木及草本植物。對特色物種復育區進行定期清理,防止濕地轉換成旱地。

北市在野溪整治也重視保護生態環境,採取「生態工法」的護溪工程,現在虎山溪即已成功復育螢火蟲,大溝溪也有數十種本土魚類、蝶類及青蛙。

※ 相關報導:

* 海上撞見鹿 漁民救上岸…官曰殺
http://www.udn.com/2010/4/22/NEWS/SOCIETY/SOC6/5552479.shtml

海上出現「迷鹿」!台北縣金山鄉漁民柯文欽昨天在距岸邊約六公里外海處,發現一隻梅花鹿在海中載浮載沉,他用繩子套住鹿頭,再緩速拖救返港,一入港就引來民眾圍觀。

不過,柯文欽大費周章施救成功後,因鹿隻來源不明,經岸巡人員請示檢察官後,交由檢疫人員依走私動物處理方式,已經「安樂死」... 梅花鹿為何會出現在海上?北縣動物疾病防治所長蔡宗益說,台灣、大陸都有梅花鹿,雖然梅花鹿會游泳,但台灣的梅花鹿不太可能「下山出海游泳」,還游出海那麼遠,研判以走私成份較高。

※ 相關報導:

* 小虎鯨又擱淺 海生館搶救
http://www.udn.com/2010/4/22/NEWS/DOMESTIC/DOM6/5552563.shtml

5頭小虎鯨前天晚上在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村海邊擱淺,海巡署和屏東海生館獸醫到場搶救,1頭平安送回大海,2頭不幸死亡,送海生館安置的2頭一度命危,緊急治療後救回;獸醫研判牠們和4天前在高雄縣興達港擱淺的小虎鯨是同一群。



◆ 「不能不愛牠」 2腿暴龍好狗樣

【聯合報╱記者黃宣翰/台南報導】2010.04.22

關懷流浪狗的紀錄片「不能不愛牠」,昨天在台南生活美學館舉行首映;觀眾看了殘而不廢的流浪狗「暴龍」,僅用2隻後腳掙扎起身模樣,都被牠堅強的求生毅力所感動。

動物防疫所員工黃連發說,記錄片主角之一「暴龍」沒有前肢,為了訓練牠的體能,每天早晚20分鐘,要牠用僅存2隻後腳行走,才有力量拖著特製輪椅活動。

台南市動物防疫所長李朝全表示,「暴龍」殘而不廢,受訓時只用後肢掙扎起身爬樓梯,看牠賣力爬完最後一個階梯後,高興搖著尾巴的模樣,許多人都被牠感動。

流浪狗「米格」曾因車禍受傷,經過瑞慶動物醫院院長張榮良設計輪椅復健,逐漸恢復行走能力。「有錢」原本流落夜市,經黃連發收養,學會站立行走、跳高等技能。

李朝全說,反觀有的人稍微受到壓力就想不開鬧自殺,這部記錄片散播人類關懷流浪動物「愛的故事」,希望3隻狗的重生,能讓世人更重視生命。

「不能不愛牠」紀錄片,由台南市動物防疫所、台南市關懷動物生命協會合作,經過1年拍攝完成,內容是3隻流浪狗「有錢」、「米格」、「暴龍」的故事,片長 56分鐘。

昨天在台南生活美學館首映,台南市長許添財、李朝全等人,分別牽著「有錢」、「米格」、「暴龍」走過星光大道紅地毯,獲得德蘭啟智、瑞復益智中心師生掌聲鼓勵。



◆ 雪見蜘蛛人 驚豔「空中植物園」

自由時報 2010.04.22

〔記者陳界良/苗栗報導〕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調查雪見地區闊葉林的「依附植物」,研究人員「蜘蛛人」般爬樹、垂降,發現了182種依附植物,著生植物即有84種,約佔全台灣25%,包括已列瀕危級的台灣五葉參等,雪見的「空中植物園」種類豐富程度,令研究人員驚豔;民眾到雪見遊憩區做森林浴,不妨抬抬頭,說不定會發現蘭花或桑寄生等正悄悄綻放。

研究人員先用「大彈弓」把引繩打上樹冠,再以引繩將攀爬用的繩索拉上去固定,藉由專業攀樹吊帶、扣環及上升器等,爬上樹冠層進行調查,調查一棵樹往往需費3到4個小時,並且頗具危險性,研究人員必須「藝高人膽大」,還要留意不要被掉下來的枯樹枝打中。

研究人員共發現182種依附植物,包含攀緣植物、著生植物、纏勒植物及半寄生植物4大類,其中84種為著生植物(全台約341種),還有瀕危級的台灣五葉參、著生杜鵑、苗栗野豇豆及金草蘭等。

雪管處研究人員傅國銘說,「依附植物」需攀附在較大樹木上,以爭取更多陽光求生存,大家當菜吃的蕨類山蘇花即是代表。因為依附植物生長在樹幹或樹冠上,常被忽略,但它們在森林生態系養分循環裡,扮演重要角色。

※ 相關報導:

聯合國救物種生物多樣年啟動
72國反對 黑鮪禁令遭封殺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婆羅洲雨林 發現無肺青蛙

【Upaper╱中央社法新電】2010.04.23

野生生物研究人員說,他們在婆羅洲(Borneo)發現123個新物種,包括無肺青蛙、全球最長的昆蟲,以及會向愛侶「射鏢」的蛞蝓。

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報告中,列出在馬來西亞、印尼和汶萊交界的婆羅洲偏遠熱帶雨林的新發現。

報告說,這個「婆羅洲之心」地區有許多獨特的生物,包括10種靈長類、350多種鳥類、150種爬蟲類和兩棲動物,以及約1萬種特有植物。

其中包括7公分長的扁頭青蛙,最早在2008年發現,完全以皮膚而不用肺呼吸。

另外還發現世界最長的竹節蟲,光身體就36公分長,這種動物至今只發現3種。

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長尾的蛞蝓,會向伴侶發射碳酸鈣飛鏢,以注入賀爾蒙增加繁殖機會。

fsj 提到...

口湖鄉成龍濕地 變水鳥天堂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0.04.24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早年因海水倒灌成為濕地,農委會林務局近年在當地投入生態復育,濕地搖身一變成為水鳥天堂,也是台灣地層下陷區成功扭轉劣勢的首例。

成龍濕地原本為地層下陷的田地,民國七十五到八十五年間,因韋恩颱風及賀伯颱風先後侵襲引發海水倒灌,導致土地泡水,連土地公祠與先民墳墓都難逃水淹。

林務局五年前啟動生態園區經營管理計畫,濕地已成魚、蝦、蟹、貝與水鳥的快樂天堂,光是鳥類就已記錄到八十六種。林務局表示,入秋到隔年春天,常可見大群的雁鴨與鷗科等候鳥出沒,成龍濕地成為國內少數「親民」的賞鳥據點。

成龍濕地的生態復育與社區文化再造,是地層下陷區域從劣勢翻轉為優勢特色的首例。去年夏天,林務局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展開「成龍濕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導入社區陪伴與環境教育,並帶領成龍國小師生進行濕地探索,希望「由下而上」影響老一輩居民。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昨天開跑,林務局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從全球卅三國、八十一位藝術家中,挑選出國內外六位具公共環境藝術經驗及環境教育的藝術家進駐,與居民、小朋友及假期志工,共同完成五件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創作。

美國資深環境藝術家Roy Staab將成龍村及台西海邊廢棄的牡蠣殼、蚵架竹子,化身為裝置藝術「入侵生物」,呈現溼地外來種魚類。

法國藝術家Myriam du Manoir用竹子、蘆葦、麻繩築成作品「候鳥」,表達濕地為候鳥第二個家的意境。

■ 了解成龍濕地環境藝術請上網http://artproject4wetland.wordpress.com/



◆ 春季北返 墾丁萬鷹破紀錄

自由時報 2010.04.24

〔記者蔡宗憲/恆春報導〕春季鷹海奇觀!每年9月常見的赤腹鷹大批南下景觀,今年難得在春季上演,由於鋒面南下,上萬隻北返赤腹鷹這幾天大量在國境之南棲息,創下近年來北返停留恆春半島的最高記錄,吸引不少賞鳥人士南下爭睹。

前天下午起,恆春半島受鋒面影響吹起東北風,許多民眾發現往北飛行的赤腹鷹群,昨天陰雨天氣,更讓大批鷹群被迫棲息在恆春半島,春季難得一見的鷹海奇觀,更讓愛鳥人士興奮的爭相走告。

猛禽專家蔡乙榮表示,前天下午起,一直有赤腹鷹群自東海岸登陸,鷹群迎面而來的視覺衝擊,宛如享受「鷹流SPA」一樣暢快,與秋季歡送鷹群南下的感覺完全不同,初步估算10359隻的數量,也是近年來在墾丁記錄到的最大北返量。

蔡乙榮說,因為下雨影響,上萬隻赤腹鷹將會滯留南臺灣,甚至到達台東歇息,等待天候好轉後,再繼續向北遷徙前往繁殖區,民眾這幾天仍有機會到墾丁享受「鷹流SPA」的快感。

蔡乙榮指出,恆春半島是亞洲東部候鳥遷徙進出臺灣南部的主要通道,每年秋季已經成為賞鳥人朝聖的地點,其中灰面鵟鷹及赤腹鷹更是過境猛禽中最富盛名的鳥類,也將近有20年的紀錄成果,春季北返的資料在各單位運用中央氣象局的氣象雷達資料分析調查後,雖獲不少訊息,但資料仍相當缺乏,未來統整後可望為當地帶起另一波春季賞鷹的觀光商機。



◆ 首站漢堡揭幕 台灣鳴蟲展將巡迴全歐

中央社 2010.04.24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中興大學聯合策劃、廣達文教基金會贊助的「鳴蟲特展」,即日起在德國漢堡大學附屬的動物學博物館展出,未來兩年還將巡迴全歐洲。

鳴蟲是指蟋蟀、螽斯、蝗蟲、蟬等能發出節奏性聲音、而且人耳能聽得見的昆蟲,這項展覽除了從學術角度介紹鳴蟲的聲音和發音方式,也從文化的角度探討鳴蟲與人類的密切關係,現場還有栩栩如生的鳴蟲模型和生動活潑的影音動畫。

在22日的開幕儀式上,蒐藏蝴蝶標本20多年的漢堡大學教育學院前圖書館館長施亞蘭(Rainer Schwedler),也將畢生收藏的歐洲280種、共3434件蝴蝶和蛾類的標本,捐贈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由副館長周文豪代表接受。

「鳴蟲特展」在漢堡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展出到8月15日後,將到匈牙利、捷克、瑞典、荷蘭、義大利等國的自然史和動物學博物館巡迴展出。

fsj 提到...

東沙獨立礁 珊瑚復育新希望

中央社 2010.04.25

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日前在東沙環礁潟湖發現一處獨立珊瑚礁,蘊含豐富珊瑚生態,這代表珊瑚復育有希望,未來將積極復育,希望恢復東沙島海域以往生態。

海管處表示,東沙管理站保育研究人員最近一次出海,在東沙島東方約 8公里左右,發現這座大型獨立珊瑚礁,潛入水中後更發現,獨立礁四周斜坡充滿各式各樣活珊瑚,棲息大量魚群和無脊椎動物。

海管處說,研究人員原本看到礁頂只有稀疏藻類生長,以為是珊瑚白化後的一般景象,沒想到潛入水中後,卻發現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可見復原較遲緩的「環礁內」珊瑚已開始恢復到和「外環礁」珊瑚生態類似。

海管處表示,由於環礁內珊瑚復育可能有希望,未來將積極從事環礁海域生態的調查與研究,希望能找出有效復育方式,恢復東沙環礁往昔海底風貌。

海管處表示,東沙管理站成立初期,著重復育東沙島上原生種植物與移除外來種植物,自去年購置「環礁一號」研究小艇後,開始熟悉海域調查相關工作,今年更深入東沙環礁瀉湖海域,監測珊瑚礁生態。



◆ 白砂崙自然溼地 復育有成

自由時報 2010.04.25

〔記者蘇福男/茄萣報導〕遭嚴重污染的二仁溪,在地方生態保育團體多年來努力下,逐漸恢復生機,溪畔的白砂崙自然溼地不僅出現紅樹林,彈塗魚、招潮蟹更滿地趴趴走,令保育人士感動落淚。

二仁溪因昔日燃燒廢五金,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和溪水終年遭工廠偷排廢水污染,而有「黑龍江」之稱,但在環保署、高雄和台南縣市政府、茄萣鄉舢筏協會的分工合作下,二仁溪的生態逐漸恢復生機。

茄萣鄉舢筏協會理事長蘇水龍表示,位於涵口圳出水口的白砂崙自然溼地,原來廢棄電路板堆積如山,嚴重污染二仁溪水質,4年前挖除整地後,由該會承接認養,歷經多年的休養生息,當地生態已生機盎然。

蘇水龍說,佔地約2分大的白砂崙自然溼地,如今已有水筆仔、五跤梨、海茄苳等紅樹林,招潮蟹種類計有清白招潮蟹、糾結清白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網紋招潮蟹和台灣招潮蟹,彈塗魚則有大彈塗魚(花跳)和小彈塗魚。

蘇水龍表示,由於溼地的招潮蟹、彈塗魚復育數量太多,密度太高,招潮蟹、彈塗魚滿地趴趴走,舢筏協會計畫擴大白砂崙自然溼地面積,讓更多生物在二仁溪復活。

fsj 提到...

灰面鵟鷹 休士頓影展奪白金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墾丁報導】2010.04.26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外拍攝的3部生態影片,參加2項國際性影展均傳回捷報,3部影片不僅在剛結束的第33屆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奪下多項獎項,記錄灰面鵟鷹的「風中之翼」,更在第43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獲得白金獎。

墾管處今年首度委外拍攝的3部生態影片參加國際影展,日前外交部捎來喜訊,在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中,拍攝墾丁海洋生態的「海探」最風光,共獲電影攝影優異、音效設計優異、水下攝影優異和教育價值優異4項大獎。

記錄墾丁陸域動物資源生態的影片「驚蟄」,獲電影攝影優異和教育價值優異2項大獎,3年前委外拍攝的「風中之翼─灰面鵟鷹的故事」,獲教育價值優異獎,該片另在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獲白金獎。墾管處長林青興奮地說,這些紀錄片得獎,等同為國家做了免費的「生態外交」。

林青說,墾丁國家公園生態豐富,委外拍攝生態紀錄片,有助遊客認識與共同維護園內生態環境,3部得獎影片在墾丁遊客中心都有播放,並提供國、英和手語模式。



◆ 紅樹林保留區 竟成泛舟運動場

自由時報 2010.04.26

〔記者翁聿煌/北縣報導〕台北縣淡水河畔的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主管機關為保護區內的珍貴野生動植物生態,依法嚴格限制民眾進入,但近來仍然有民眾在區內的潮溝划獨木舟溯溪遊覽,鄰近的學校甚至將其當成戶外運動及教學場地。

米倉國小誤闖 校方:改進

位於紅樹林對岸的八里鄉米倉國小校長吳望如說,該校為北縣的海洋學校,所以師生會安排泛獨木舟的操控教學,相較於淡水河船隻來往頻繁,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內的潮溝比較安全,但校方不知道進入須事先申請,以後會注意。

米倉國小將學童泛舟技能列入畢業前的考驗,挑選天氣和水溫比較溫暖的季節,向學校附近擁有獨木舟的餐飲業者借用獨木舟前往,沿途也可就近觀察水筆仔和當地的特殊生態,今年尚未成行。

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總面積七十六.四一公頃,其中的水筆仔矮叢林佔全區四十五%為此區主要樹種。民國六十九年曾因開發遭受大規模破壞,政府於民國七十五年成立保留區,列入嚴格保護,紅樹林的面積才由二十多公頃成長為四十公頃,成為台灣地區面積最大且較完整的水筆仔林。

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現由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下設台北工作站負責管理維護,在保留區的「探索生態小徑」的木棧道入口,有保留區「小叮嚀」,提醒民眾未經核可不得進入,也包括保留區內的潮溝河道,否則依法處罰。

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為推廣淡水紅樹林生態保留區,在捷運紅樹林站二樓設有紅樹林生態展示館,並可從一樓進入外頭的生態小徑,總長約四百公尺的生態小徑以架高方式穿透水筆仔林間,棧道下方就是水筆仔生長的泥灘地,民眾以肉眼就可觀察到水筆仔從孕育、成長到落果的過程,是生態教學最好的戶外教室。

小法典

闖紅樹林保留區 最高罰15萬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育樂課、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業務承辦人劉啟斌說,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84條「自然保留區原有自然狀態之維護」之規定,民眾欲進入紅樹林保留區,必須事先以書面文件向林管處提出申請,未經許可擅入將處3萬元至15萬元罰鍰,擅自摘採、破壞生態環境者,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20萬元至100萬元罰鍰。

劉啟斌表示,如符合「原住民祭典活動」、「相關團體環境教育解說」、「學術研究」或「主管機關核可」等條件,始得進入,以免造成珍貴自然生態的干擾及破壞。(記者翁聿煌)

fsj 提到...

珍稀台灣檫樹 現身丹大林區

【聯合報╱記者江良誠/南投報導】2010.04.28

南投林區管理處森林調查隊,3月在信義鄉丹大林區,發現被列為瀕危植物的台灣檫樹;中興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曾彥學說,台灣檫樹以往只在北部山區發現,這是首度在中部山區發現,且數量多達20多株,林管處已決定保存基因,加以繁殖。

南投林區管理處人員3月在丹大林道意外發現以前未曾看過的樹種,經比對圖鑑,研判是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植物的台灣檫樹。但台灣檫樹以往只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地區發現,為求慎重,4月中旬邀請中興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曾彥學上山鑑定,確認就是台灣檫樹。

曾彥學說,檫樹原本分佈在全球陸地,但在冰河時期,大部分檫樹都滅絕,僅留下3種,分別是北美檫樹、中國檫樹和台灣檫樹,其中又以台灣檫樹數量最為稀少,且僅分佈在台灣北部山區,因此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為瀕危植物。

除了數量稀少外,台灣檫樹180萬年前便存在台灣,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冰河時期植物,也是台灣特有寬尾鳳蝶唯一的食物來源,因此台灣檫樹的存在,維繫兩種珍貴動植物的存續,一旦台灣檫樹消失,台灣寬尾鳳蝶也將隨之滅絕。

而這次發現的台灣檫樹,不僅是中部山區首度發現,且數量多達20餘株,胸徑超過20公分,位處海拔2300公尺的闊葉林中,族群數量相當理想。



◆ 黑冠麻鷺突增 鳥迷追著跑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2010.04.28

受環境變遷影響,過去只在山澗、沼澤出現的黑冠麻鷺,原屬台灣稀有種,但近年在市區出現的機會愈來愈高,屏東市區的公園、學校處處可見黑冠麻鷺蹤跡,連縣府草坪都看得到,究竟是黑冠麻鷺習慣了都市叢林、還是原來的棲息地已被破壞,值得進一步探討。

黑冠麻鷺是一種嘴長、頸長、腳長的禽類,飛行時頸部會縮成S型,地面覓食時也會刻意偽裝,隱藏自己的行蹤;屏東縣鳥會前理事長蕭恩沛說,以前黑冠只有在鄉間、郊外的濕地才看得到,但這幾年都市裡的黑冠麻鷺確實多了起來,數量突增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近年黑冠麻鷺在都市裡的蹤跡,成了愛鳥人士的焦點,有學校老師帶著學生長期觀察,也有生態攝影人士專門追著黑冠跑,蕭恩沛說,黑冠喜食蚯蚓等昆蟲,民眾如果看到了,無須特別餵養,只要遠遠欣賞就好。

事實上,除了黑冠數量增加外,蕭恩沛也發現夜鷹在都市裡的數量多了起來,很多民眾常在深夜聽到鳥鳴,那多半是夜鷹的傑作,他說,今年以來已有多位愛心民眾拾獲夜鷹的雛鳥送往鳥會,鳥會一時成了鳥兒中途之家,雖然每一隻都是餵養長大再放生,但是夜鷹的孩子常常成了迷路的小鳥,也讓鳥會大傷腦筋。

蕭恩沛說,環境改變確實有可能改變鳥類棲息的環境,究竟是黑冠麻鷺遷居都市,還是數量增加,就是值得觀察的現象。

fsj 提到...

台灣的聲音 吳金黛上山下海尋

【聯合報╱記者何醒邦/台北報導】2010.05.02

你曾仔細聽過墾丁的海浪聲、陽明山的蟬叫,七股鹽田的水鳥、水車聲嗎?這些聲音聽似簡單,但在音樂工作者吳金黛的耳中,都是動人的音符。

吳金黛是國內少數的生態錄音工作者,曾多次入圍金曲獎,她為蒐錄原汁原味的「台灣之聲」,常帶著一隻毛茸茸的大麥克風、背著器材上山下海;因生物不會乖乖準時出現對儀器演唱,漫長的尋找與等待早已司空見慣。

身為大自然音符的採集者,吳金黛以自然作為創作元素,製作的森林組曲發行唱片。另外,她還將生物聲音單獨抽離,製成「聲音圖鑑」。她希望營建署國家公園管理處等部門應持續有系統的建置聲音資料庫,也建議國家公園不要有太多的人為開發,才能保有原始的樣貌。

日前她為了黑面琵鷺的聲音,在台南七股水鳥保護區,趴低身子蹲走在田埂間,兩百公尺的移動就花了兩小時;但守候許久,黑面琵鷺仍不開尊口。跑了五、六趟,依舊沒錄到。還好錄到鷺科、鶯科等水鳥婉轉、有旋律的口哨音。

在七股廣大的鹽田上,還有傳統龍骨水車鑲在田邊,將海水打入鹽田。吳金黛錄下水車軸心轉動撥弄海水的厚實潺流聲,感受到的是與土地緊緊相依的踏實感,更像是「失傳的曲調」。

國家公園因物種豐富、雜音較少,成了她錄音的後花園。她覺得,太魯閣峽谷的「溪流聲很棒」;墾丁則是海浪打在岸上,時而平靜、時而澎湃,還有遊客的嬉戲聲;陽明山的蟬聲也不錯;金門則有候鳥,以及特有的軍人答數聲。

吳金黛難忘的野外經驗不勝枚舉,她曾在東部外海,被上百隻海豚包圍,海豚不時躍出海面翻滾,聲音像是訊號聲、口哨、還夾雜點豬叫聲,可惜的是,不知海豚要傳遞什麼訊息。



◆血色海灣台灣版 民間集資救海豚

中央社 2010.05.02

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血色海灣」,揭發日本太地漁村屠殺海豚秘密,同樣已被列為極危物種的台灣白海豚,也可能因為失去濁水溪口棲地加速滅種,正待全民認股購濕地搶救。榮獲40個影展最佳影片獎,還奪下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血色海灣」,8 日即將在台灣上映。這部片子在潛水選手、衝浪人士、攝影團隊等專業人士合作下完成,揭發日本和歌山太地漁村秘密屠殺海豚實況。

「血色海灣」描述太地漁村每年屠殺上萬隻海豚,但這項產業竟要靠政府補助才能生存,海豚肉含汞量更是超標。但日本政府仍動用經費,集結貧弱國家於國際會議中投票,讓海豚持續被捕殺,甚至賣超汞海豚肉,還規劃作為小學生營養午餐。

影片裡強調,歷史上常見海豚救人故事,古希臘時代因此禁捕殺海豚,犯者處死。一位衝浪愛好者在片中現身說法,陳述他與海豚一起衝浪的快樂如何妙不可喻,他及友人險遭鯊魚襲擊時,就是海豚及時驅趕鯊魚,才活命。

人類的歷史一再證實海豚是人類的朋友,但人類逼使海豚絕命、滅種的事卻一再上演。

其實不只日本太地漁村血染海水,台灣生態學會專案秘書暨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秘書甘宸宜說,當民眾瘋迷花錢到東岸賞鯨豚之際,殊不知站在西岸邊,就可見台灣特有的白海豚(媽祖魚),但已僅剩60到90隻。

她說,台灣白海豚2008年 8月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鯨豚專家小組列入野生動物紅皮書的「極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

台灣白海豚,是福爾摩莎保育研究小組2002年在台灣西岸水域進行調查時發現,又稱印太洋駝海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生活在台灣西岸淺水海域與河口。牠們游得開心時,會因血液循環良好,從雪白膚色中透出粉紅潤澤,因此還有個可愛的名字,叫做「粉紅海豚」。

甘宸宜說,台灣白海豚只能生活在最深25公尺處海域,故僅存在苗栗龍鳳漁港到台南將軍漁港間離岸 3到5 公里海域;加上體色斑點不同,極可能成為特有亞種。牠的存在,不僅是海洋母親給台灣的禮物,也像媽祖般守護漁民,因為牠是海域生態健康與否的指標。

她說,在2004到2006年間,原以為還有 200隻白海豚,2007年起已剩不到 100隻;顯示這片海域岸上的苗栗北側的竹南、台中梧棲、彰化彰濱、雲林麥寮台塑六輕及嘉義鰲鼓等工業區,已污染其生活水域。

蠻野心足生態學會專員王佳真說,去年 9月在苗栗發現一尾擱淺的台灣白海豚,身形已扁,因 3天未進食,顯示「海洋在喊救命,竟連一隻海豚都餵不飽」。

甘宸宜進一步指出,如今連濁水溪口北側的大城濕地都要低價售地,發展石化工業,估計10年間,可能會讓台灣白海豚滅種。

她質疑,官方在無文獻佐證下,憑空構思要訓練白海豚走水道,或用食物誘導其游經工業區外圍,作為保育政策,此舉已被其他國家保育專家笑稱「不可行」。

為搶救台灣白海豚與海洋生態,媽祖魚保育聯盟拍攝數支台灣白海豚保育短片,上傳到YouTube網站(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5%AA%BD%E7%A5%96%E9%AD%9A),要讓台灣民眾除了海鮮文化,也要瞭解海洋,培養海洋文化。

媽祖魚保育聯盟同時發起「全民來認股,守護白海豚」活動。甘宸宜呼籲,一股只要新台幣119元,就可以集資認股購濕地救白海豚、救台灣的海域,給下一代乾淨的海洋。

※ 相關報導:

* 金門塔山一露脊鼠海豚「卡」網死亡
http://udn.com/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573209.shtml

俗稱「媽祖魚」的「露脊鼠海豚」,最近時常傳出擱淺海灘情事,金門外島今天中午12時30分在水頭塔山電廠海邊,釣客發現一隻鯨豚擱淺「卡」在定置漁網的情事,經金金門岸巡總隊出動搶救,割破漁網救出後仍告沒有生命跡象,並載運回新湖漁港冰存,以待待鯨豚專家解剖,製作為標本。



◆ 龍鑾潭 「豔遇」呂宋鴨、棉鴨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高雄報導】2010.05.02

墾丁國家公園龍鑾潭上個月25日,一天內菲律賓特有鳥呂宋鴨,與可愛的棉鴨同時現身,鳥友指出,加上這次,呂宋鴨在台灣公開紀錄不超過5次、棉鴨僅兩次,兩位嬌客一天出現在同區域,更是頭一遭,目睹的鳥友相當幸運。

「出發前沒想過會有『豔遇』,而且一天兩次」,高雄都會公園研究人員高介志賞鳥多年,看過呂宋鴨、棉鴨稀客的照片和文章,不曾親目睹,4月25日參加墾管處龍鑾潭鳥類大調查工作,和50多人分組進行,沒想到竟然在200多公頃的區域,先後遇見牠們。

他頻頻按下相機快門,一直到沒電才歇手,調查結束,嘴角笑著離開墾丁,腦海裡稀客的圖象,比相機裡的照片還清楚。

墾管處環境保護課劉川、保育課蔡乙榮是鳥類生態調查先鋒,他們也參加這次調查工作,蔡乙榮把當天多種鳥的照片貼在無名小站,多少滿足其他鳥友沒有面對面的遺憾。

1985年,劉川是台灣第一位公布呂宋鴨現身台灣的鳥友,當年「沒有人知道牠是何方神聖、台灣的圖鑑裡找不到牠」,劉川說,呂宋鴨是菲律賓特有鳥種,只有在菲國才看得見,沒想到會以迷鳥身分到台灣,後來是有其他鳥友拿出菲律賓的鳥類圖鑑,才確定牠的身分,劉川的發現為台灣鳥界寫下新紀錄。

fsj 提到...

動物界新發現! 蝌蚪遇壓力會尖叫

TVBS/劉芳卿 2010/05/04

動物界有2項令人驚奇的新發現!蘇格蘭的研究人員發現,黑猩猩對於死亡的理解程度,遠高過人類想像,對於垂死的同類,猩猩居然會聚在一起表達哀傷;另一個發現更驚奇,科學家發現,小蝌蚪在受到威脅或高壓力的情況下,會發出高頻率的尖叫聲。

透過水中的麥克風,竟然可以聽到,小蝌蚪在驚聲尖叫,阿根廷生物學首度發現,小蝌蚪會發出高頻率的叫聲,不過僅限於這種屬於角花蟾屬(Ceratophry)的蝌蚪,如果聽得不夠清楚,再來聽聽快要長成青蛙的大蝌蚪,聲音可就宏亮多了。

有趣的是,這些蝌蚪不是隨便亂叫,而是當受到其他蝌蚪的撞擊,或是外力介入,覺得自己受到威脅時,才會發出尖叫聲,由於蝌蚪會吃掉非同類的蝌蚪,因此叫聲是有意義的。研究人員納塔里:「我們這樣假設,如果它們在水底發出聲音,是為了警告說,別吃我,我和你們是同類。」

蘇格蘭研究學者也有新發現,畫面上可以看到3隻黑猩猩,圍在一隻垂死的猩猩身旁,停留許久,不肯離去。研究人員露易斯洛克:「我很驚訝,它們會在死亡的一刻,都圍在一旁,接下來會碰屍體和搖肩膀和頭。」

黑猩猩的聰明反應眾所皆知,而這些一起住在動物園裡,朝夕相處的黑猩猩,似乎也像人類一樣有感情,黑猩猩在離開夥伴屍體之後,反應相當強烈,翻滾、衝撞動作都很大,動物學家說,這是在表達悲憤的情緒,這些紀錄到的珍貴畫面,也讓人類對黑猩猩的行為模式,有更深的了解。



◆ 瀑布變荒原 紫斑蝶另覓棲地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2010.05.05

台東縣南迴地區是紫斑蝶重要的越冬棲息地,莫拉克風災後統計卻有7成棲息地遭到破壞,無家可歸的蝶兒紛紛往北、往南另覓棲息地,專家評估未來10年內此區恐難再是紫斑蝶越冬最佳地段;專家並發現今年紫斑蝶北遷數量減少,初估是今年異常氣候導致,推測紫斑蝶可能暫時在西南部落腳。

義守大學休閒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趙仁方等人,去年9月開始調查知本溪以南及大武溪以北的紫斑蝶棲息地帶,涵蓋大武、大溪、金崙、加津林等處山區。他說,許多紫斑蝶棲息點從「門面」來看好像未受破壞,但走入內部林區才知道,「蝶兒的棲息地早已遭到土石掩蓋破壞,其中大溪山區的棲息地幾乎全毀。」

調查團隊對比2003年至2009年初莫拉克風災前、與2009年末災後的紫斑蝶棲息地照片與影片,發現原本美麗的瀑布、溪流地形已成一片平坦的荒塵之地,土石流掩蓋原有地勢,空中不再見蝶兒紛飛。團隊越往內探索越心痛,初估此地段已有7成紫斑蝶棲息地被破壞。

趙仁方說,紫斑蝶無家可歸,必須另覓家園,他們去年12月底發現大武山區標記的紫斑蝶已經往北移至知本山區,今年1月底也有大批大武紫斑蝶暫棲鹿野山區1 個月,隨後北遷;往南則在達仁山區,甚至越過地勢較低的中央山脈來到屏東縣春日鄉山區。

「目前紫斑蝶北遷季,苗栗、桃園都曾發現台東大武山區的紫斑蝶」,趙仁方也發現,今年高雄縣茂林鄉山區紫斑蝶數量大增,但過境雲林縣林內鄉的北遷數量卻比往年少,應是今年氣候不穩定,寒流一波波來襲,影響紫斑蝶北遷習性,已在西南部暫時落腳。



◆ 繁星點點 墾丁珊瑚將大量產卵

中央社 2010.05.05

墾丁珊瑚已開始產卵。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春說,昨晚已有部分珊瑚產卵,預期大量產卵將在今晚。屆時,珊瑚大量產卵的海域將「繁星點點」,如1場海中嘉年華。

蔡永春等專家20多年的觀察,墾丁珊瑚在每年農曆3 月20日(今年是5月3日)前後開始產卵交配生殖,通常農曆3 月20日到24日是大量產卵的時間,去年因氣溫回暖慢,再加上閏5月,珊瑚大量產卵延後1個月。

今年,蔡永春擔心氣候異常影響珊瑚產卵,提早1週下海觀察。蔡永春說,今年珊瑚產卵還算正常,昨天晚上有2 組人分別在核三廠出水口及南灣進行觀察,已有7 種珊瑚開始產卵,但還沒有大量,預計今天晚上應該會大量產卵交配。

他表示,昨天在核三廠出水口和南灣觀察到的產卵珊瑚有棘杯、微孔、表孔、繩紋、腎形和2種菊珊瑚。

珊瑚產卵時,各種類的珊瑚將卵和精子噴發到海水中,卵和精子在海水裡飄浮受精,而後在海底著床成長,各類珊瑚卵子的顏色繽紛,紅、白、粉紅、黃等,珊瑚大量產卵的海域「繁星點點」,像1場海中嘉年華。

蔡永春說,昨晚產卵的腎形珊瑚公珊瑚噴出精子時是霧狀,母珊瑚噴出的卵子是紅色,到底同種類的珊瑚是如何在海中尋找到自己的同類受精,而沒有混種,學者還在研究。

fsj 提到...

保護鯊魚 香港少數餐館提供無翅婚宴

中央社 2010.05.06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布,香港已有12家酒店和餐館響應保護鯊魚的號召,今後提供「無翅婚宴」供客戶選擇。

基金會在網站上張貼的訊息說:「此乃本港飲食業界支援鯊魚保育的突破性第一步,以回應各界關注香港於鯊魚保育擔當的角色,同時滿足消費者對無翅宴會的訴求。」

基金會香港分會環境保護總監鄺力存說:「過去數個月,不少市民站出來表達對食用魚翅的關注。鯊魚保育的聲音得到重視,令人鼓舞。」

基金會期望有更多店加入保護鯊魚行列。

據統計,香港是全球魚翅貿易的集中地,處理全球魚翅貿易量的50-80%。2009年,超過9300噸魚翅進入香港。

在香港,市民舉辦的婚宴或喜慶餐飲活動,一般都會提供魚翅和鮑魚供親朋食用。



◆ 河狸建造的水壩 胡佛大壩兩倍長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0.05.07

你想相信嗎?河狸建造的水壩長度,比全美最大的胡佛大壩長逾2倍!

根據《太陽報》報導,這座壯觀的河狸壩位於加拿大「野牛國家公園」(Wood Buffalo National Park)的邊緣地帶,長度約達850公尺,美國胡佛大壩長度是380公尺,還不到此座河狸壩的一半;目前世界最長的水壩是長江三峽大壩,壩長2335公尺!

生物學家對此座河狸壩嘖嘖稱奇!河狸是世界第二大的囓齒動物,為水陸兩棲,牠們習慣用木頭、泥土和石頭在溪河邊築壩,用以攔水形成水庫「護城河」,躲避狼、熊等肉食動物的侵襲。通常河狸壩長度約為460公尺,專家推判此座河狸霸可能是由幾個河狸家庭合作修建的。



◆ 墾丁珊瑚產卵大爆發 有如繁星點點

【中廣新聞/溫蘭魁】2010-05-06

墾丁珊瑚開始產卵,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春說,預料繼昨天之後,墾丁珊瑚產卵今晚將持續出現大爆發,可以觀察到總共有20多種珊瑚同時產卵,有如繁星點點,不過預測今晚的數量應該沒有昨天晚上多。

墾丁珊瑚開始產卵了,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春昨天(5日)晚上和同好兵分兩組,分別從墾丁的南灣和後壁湖兩個海域下水,果然看到墾丁珊瑚大量產卵,蔡永春說,觀察紀錄到總共有20多種珊瑚同時產卵,包括菊珊瑚、表孔珊瑚、微孔珊瑚、以及軸珊瑚和紋珊瑚等等,頓時紅的、白的、灰的、霧狀和團塊珊瑚卵在海中舞動,宛如繁星點點,美麗極了。

長期觀察珊瑚生態的蔡永春說,墾丁珊瑚每年農曆3月20到23號會出現兩天大爆發,今年直到昨天國曆5月5號、農曆3月22號才出現大爆發,今晚(6日)晚上還有一天,不過,數量沒有前一天多;蔡永春指出,去年八八風災之後,他們曾下水去觀察,發現很多珊瑚都死了,可見大自然的威力。

fsj 提到...

小鯨鯊長大了 變身保育大使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車城報導】2010.05.09

5 年前在宜蘭海域誤入定置漁網的小鯨鯊險些成為饕客的美味豆腐鯊料理,牠被送到魚貨市場前,海洋生物博物館及時「攔下」,購回飼養,已由當年的190公斤長到現在的1600公斤,是館方推動禁止食用鯨鯊觀念的「海洋保育大使」。

屏東海生館海景公司企劃部經理方寶儀說,當時這尾長2.2公尺,重190公斤的小鯨鯊誤入定置漁網,正要被送到魚貨拍賣市場,海洋保育人士電告海生館,館方派員飛車趕赴,在拍賣前及時「攔下」,雇車從宜蘭南方澳載回照顧。

她說,鯨鯊是叫價最高的沙魚,也是許多饕家口中美味的豆腐鯊,海生館為讓國人認識海洋,進而保護海洋,將牠購入放在大洋池展示,館方封牠為「海洋保育大使」,藉牠推廣禁食鯨鯊觀念。



◆ 盜獵東沙海鮮 陸船趕不勝趕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高雄報導】2010.05.09

監委上月底至東沙了解海巡署取締盜獵情形,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表示,東沙環礁公園因鄰近大陸、東南亞國家,水域問題複雜,特別是大陸船唯利是圖,母船帶數艘小船盜獵,保育觀念難勝餐廳高價海鮮誘惑,趕不勝趕。

「母船往往可以放下七、八艘小船,算是開了眼界」,海巡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到東沙環礁盜獵的漁船以大陸最特別,一艘80噸的木造船,可以連載帶拖5至8艘小船,每艘小船上有三、四名大陸漁工,不作業的時候,母船可以擠三、四十人甚至更多。

海管處人員指出,東沙的蘇眉、雙帶石鱸、厚唇石鱸、單斑龍占等餐廳高價海鮮,都是大陸漁船獵捕的主要目標。

海管處表示,東沙環礁劃為國家公園後,海洋生物受保護保育,又有珊瑚礁,大型船進不來,生態豐富,盜獵者想出母船帶小船方法潛入,環礁一圈約46公里,海巡署駐守20噸的巡邏小艇「顧得了東、管不了西」,百噸級的福星艦隊來,大陸母船收回小船退往公海,福星艦一走又摸進來。

駐守人員指出,這些大陸船主要來自海南島、汕頭,距離東沙島不到二百公里,來去方便,福星艦從高雄出發到東沙,要四百多公里,執行困難可想而知。

海管處認為,雖然驅離非法捕撈漁船工作困難,但一定要做,更具有宣示主權與保育海洋生態資源的意義。



◆ 基隆河沿岸卡魚屍 綿延9公里

自由時報 2010.05.09

〔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連續兩天落雨後,台北市基隆河昨天出現九公里長暴斃魚屍,景象駭人。

中山區金泰里里長游進義昨天上午獲報,指稱基隆河大佳、美堤河濱公園沿岸驚見成千上萬死魚,以烏仔魚、吳郭魚、鯉魚為多,暴斃原因不明,通報市議員陳玉梅召集市府環保局、水利工程處會勘處理。

疑因河川溶氧量過低造成

陳玉梅表示,大雨過後,河水未因水量充沛而更清澈,反而變得混濁,魚屍載浮載沉,兩岸消波塊、慘不忍睹,實勘發現從圓山的中山橋上溯至東湖的成功橋,約九公里河道滿目死魚。

環保局回應,死亡魚群概估兩公噸多,死因研判除基隆河底泥清除工程擾動河床淤泥,使河川溶氧量下降,也跟雨水將落葉、枯枝等地面有機物及土壤,沖刷入河川使溶氧量更低有關。檢測結果,成美橋段的溶氧1.3ppm,彩虹橋段、大直橋段都是1ppm,全都比標準值2ppm低。

水利處昨天緊急找來打撈業者清理,並運至垃圾焚化場銷毀。陳玉梅要求市府加派清運人力與船隻,兩天內恢復河道與沿岸美觀,並查明污染源。水利處、環保局允諾全力善後。



◆ 搶救母親河 買溼地送媽掀認購潮

【洪璧珍/彰化報導】2010-05-09 中國時報

今天母親節,買塊土地送給媽媽,如何?而且一平方公尺只要一一九元,這麼便宜!這是彰化縣環保聯盟搶救「台灣的母親河」─濁水溪河口溼地,三月起推動的環境信託計畫,鹿港一名醫師認購了一萬股送給母親,掀起「買溼地送媽媽」的認購熱潮,累計至今已有約八千人認購了約五十萬股。

彰化環盟反對濁水溪河口溼地開發為石化工業區,今年三月仿國外環保團體的做法,推動「環境信託計畫」,希望集廣大群眾之力,大家一起出錢認購當地土地。

環盟理事長蔡嘉陽指出,政府預計在當地開發二千公頃,環盟初期目標設定認購十分之一,即二百公頃,每股一平方公尺,共二百萬股開放給民眾認購。

這個計畫從三月推動至今,已有不少民眾熱情響應,其中河川治水聯盟理事長林淑英,日前在網站上發表《二○一○母親節 用一一九元認一股土地信託 送給蒼生》,連日來受到網友廣大回響,網路認購數量激增。

環盟辦公室的傳真機也收到不少傳真進來的認股書,有人要買給媽媽,像鹿港的一名醫師,一口氣認購最高額的一萬股,更多的是十股、廿股的小股東。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吳孟純,住在嘉義,也認購一百股送媽媽,結果媽媽拿到認股書時像拿到樂透彩券一樣開心。

一名新手媽媽為自己剛出生的女兒認了十股,她說,「這是我未來要送給她的嫁妝!」

蔡嘉陽說,濁水溪沖積扇平原是台灣的穀倉,生產高優質的農漁業產品行銷全國,將高汙染高耗水的石化工業放在濁水溪平原根本就是錯誤的產業政策,過去我們來不及阻擋六輕的錯誤,現在我們有機會防止八輕國光石化重蹈覆轍。

母親節前夕,蔡嘉陽說,如果政府執意跟財團站在一起來毀滅台灣的母親之河,讓我們以信託計畫一起來買下這片溼地,共同來守護台灣美麗的寶島。http://et.e-info.org.tw/node/109

fsj 提到...

海洋X檔案 秘雕魚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車城報導】2010.05.10

廣泛運用在動物醫學的X光,運用在海洋生物研究上有何幫助?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10周年慶推出「海洋X檔案」特展,除了引領民眾了解X光對海洋生物研究的重要性,一張張海洋生物X光片,也是兼具藝術美感的神秘圖像,堪稱另類美學。

海生館研究助理姜海說,1895年德國科學家發現未知的射線稱為X光,開啟人類醫學新紀元;在海洋生物研究上,X光攝影同樣重要,包括生物分類、成長監測、耳石的定位等,海洋科學家都仰賴X光。

他說,每隻魚耳朵內都有耳石,透過X光攝影做出定位,可以協助鑑定出魚的年齡;珊瑚也有類似樹木年輪的結晶體,照X光片並結合分析技術,可以了解珊瑚的生長年代和年齡;病變的海洋生物,在X光下也無所遁形,體內病變位置一清二楚,對海洋重建大有幫助。

這次特展也展出一度引起海洋保育人士關注的台電核三廠出水口「秘雕魚」,這種花身雞魚,為河口底棲魚類,因出水口排放溫水,體內維他命C受破壞短缺,肌肉和骨骼發育不全,致呈現畸型,被稱為「駝背怪客」,在X光片下,彎曲的背脊一覽無遺,提醒人類不要破壞海洋生態。



◆ 眼鏡蛇大出 排除保育聲浪起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彰化報導】2010.05.10

天氣放暖,長蟲蠢動,加上民眾保育觀念提升,蛇類侵入民宅案件激增,彰化縣消防局去年的捕蛇勤務超過4000件,捕獲的毒蛇以眼鏡蛇最多,也最駭人,甚至傳出從馬桶竄出的驚悚事件。

近年來,即有將眼鏡蛇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層級的建議,但生態保育界則認為必須要有詳細的調查數據來支撐。

彰化縣大村鄉上月20日發生吳姓男子眼鏡蛇咬傷事件,隔天在福興鄉大興國小有名導師差點遭眼鏡蛇蛇吻,同一天,線西鄉抓到4條眼鏡蛇,去年還發生兩件民宅馬桶竄出眼鏡蛇的案件,眼鏡蛇無所不在,已引起民眾恐慌。

蛇類活動,幾乎不分寒暑了,據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去年全年捕蛇勤務共4097件,佔勤務比重的5%,僅次於救護勤務的5.78%,上月捕獲的蛇類達300 多條,高過去年同期1成,如果捕獲的是屬於保育類的毒蛇,則交由縣府農業處送往學術單位處理。

依縣府農業處統計,消防局等單位送往處理的毒蛇中,眼鏡蛇佔了約9成,今年3月受理的眼鏡蛇就有10條,上月開始放暖,激增到30條,隨著天氣轉熱,眼鏡蛇的捕獲量還會攀升。

農業處人員表示,曾行文行政院農委會建議深入調查眼鏡蛇的族群數量,如確已過多,並危及人類的安全,應將眼鏡蛇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如果民眾任意宰殺、捕捉,仍必須接受處罰,卻一直沒有下文。

彰化市彰南動物醫院獸醫師林世賢說,民眾保育觀念提升,不會去捕捉、販售及宰殺蛇類,以及猛禽類如大冠鷲等數量銳減等食物鏈因素,都會造成蛇類數量增加。

林世賢說,其實將毒蛇列入保育類,如果侵入住宅危及民眾安全,仍得撲殺,至於將眼鏡蛇從保育類降為一般類,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但必須有詳細的調查數據做依據。

林世賢指出,被毒蛇咬到的致死率不是很高,如果被毒蛇咬到,切記不要緊張,必須儘速到指定醫院求治,以免加速毒發,且一定要記住蛇的特徵,以利醫院施用血清救治。



◆ 老鼠表情會說話 不必再受無謂痛苦

法新社/張稚昀 2010/05/10

(法新社巴黎9日電) 根據今天發表的研究,科學家首次創造出一套方法,可以藉由老鼠的臉部表情,判斷牠們的痛苦指數。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所謂的「老鼠痛苦表情指數」,將加速研發新的人類止痛劑,並且可以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協助老鼠和其他動物減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蒙特婁的馬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教授、暨這份報告主要研究人員莫吉爾(Jeffrey Mogil)說:「這對改進獸醫照護也有很大的影響。」

有關疼痛和如何解除疼痛的研究,常常是利用代替人類的齧齒類動物來進行,因此精確的實驗鼠痛苦指數測量法十分重要。

為了找出齧齒類動物疼痛時,面部表情是否會扭曲,莫吉爾與同事在注射會引起疼痛發炎的物質之前和過程中,監測並紀錄老鼠臉部改變。

老鼠表現不舒服的臉部表情方式和人類相似。

比如說,當疼痛較嚴重時,眼睛會瞇起來、鼻樑和臉頰會鼓起來、耳朵會來回往下移動,而鬍鬚則會集中豎起或攤平在臉上。(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fsj 提到...

德佬戀台妹 送新種蛾 以她為名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2x112010051100055,00.html

【廖肇祥/南投報導】2010-05-11 中國時報

沒有鑽石、豪宅、名牌包,德籍生物學家布斯傍.巫魯木(巫先生)追求台大梅峰山地農場解說員陳美瑜(小魚),將自己發現的世界獨有蛾命名為「美瑜蛾」,並送她當生日禮物;喜愛自然的「小魚」說,世界上竟有生物以自己名字命名,真是奇妙。經過八年長跑兩人修成正果,共同至德國作生物研究。

小魚畢業於輔大社工系,但「主修」綠野社、「副修」登山社,長時間在野外採集植物,畢業後至南投縣仁愛鄉梅峰農場擔任解說導覽員。

生物學家愛上解說員 狂追求

巫先生是專門研究蛾類的學者,任職德國慕尼黑動物學收藏中心,跟台灣有調查合作計畫,中興大學昆蟲系助他到各地採集,其中一站就是梅峰。在白楊步道盡頭綠迷宮觀景台,巫先生架燈抓蟲,小魚與同事跑去看,兩人頭次邂逅。

就在那晚,巫先生對「小魚」一見鍾情,展開熱烈追求,寫e-mail情書至農場公用信箱,「小魚」說:「那時我嚇死了,竟然有外國人寫英文信給我,我英文真的太破,但這種信總不能老由同事代表,於是以破英文回覆」。

調查雨林採新蛾 標本當禮物

巫先生回德國後情書攻勢不輟,小魚向朋友抱怨:「這個奇怪的外國人才見了幾次面,我連他是什麼阿貓阿狗都不知道,搞不好是騙人的」,甚至回信攤牌:「我的英文很破爛,而且我們距離又那麼遠,不覺得這是有希望的戀情」。

追求數年,巫先生邀請小魚至德國作客,並帶領她至印尼熱帶雨林調查。他在婆羅州採集到新的蛾種,趁著梅峰同事為她慶生的機會,送了一張無框的A4紙,上方印著一隻顏色樸素的蛾,下方印著「Phalacra meiyuae」(Phalacra為屬名、美瑜蛾)。

醜醜蛾勝美鑽 動心遠嫁德國

小魚說,「沒有千萬美鑽或豪宅相贈,這隻『醜醜的』美瑜蛾,是貧窮生物學家令人感動的另類生日禮物」。

數年後,巫先生在德國標本收藏室發現新種,二度命名為「美瑜蛾」(Exsula meiyuae),鱗翅泛著寶藍色光芒,比第一隻漂亮多了,但小魚說:「還是第一隻對我比較有意義,那有我們共同的旅行回憶」。

在巫先生不放棄與無限包容下,小魚漸漸接受並慢慢喜歡上這位「老外」,她主動開口:「我們結婚好嗎?」巫先生回應:「怕你生氣,就等你開口」,小魚搬至德國定居,成了巫先生的妻子與研究的幫手。



◆ 百吉國小螢舞蛙鳴 培育學童重生態

黃文杰/桃園報導 2010-05-11 中國時報

大溪百吉國小最知名的生態遊學─「螢舞蛙鳴」活動,今年堂堂邁入第七年,今年活動持續到五月下旬。學校每年創新課程內容,提供全縣學生及家長親子共同學習機會,透過活動觀察各式蛙類螢火蟲,驚嘆美麗生態、學習尊重自然與環境共存共榮。很多參加過螢舞蛙鳴的孩子,後來都變成綠色環保小種籽。

校園社區結合 假日比上課熱鬧

「螢舞蛙鳴」一開始不是這樣,以往師生都在校外生態教學,但因多次進入私人農田及溪流,家長擔心孩子發生意外或受傷,學校找到靠近警衛室的山邊,挖掘六口生態池,引取山泉水與雨水回收系統,模擬溼地規畫,栽種本土水生植物與水草等,不放養魚苗,以免蝌蚪、蜻蜓幼蟲遭魚吞食。

經過兩年生態保育與繁殖,果然吸引各種青蛙陸續移入棲居,連蜻蜓也在池內產卵繁殖,一些腹斑赤蛙根本不怕人,終於復育成功。

校長吳鳳仙表示,生態教育不是學校關起門自己做,要與社區一起來,學校聯繫大溪鎮復興社區發展協會,一步步導引與教育,把社區志工納入,開發兩條「螢舞蛙鳴」路線,開放外界電話報名,成功將生態保育和文化產業結合,「假日比上課還熱鬧」。

廣伸觸角 獲評為百大特色小學

百吉國小老師們花五年時間研發課程,將教學團隊分成蛙類組、昆蟲組、植物組,以這三大教學群為中心做課程的循環教學;今年學校更朝閱讀及資訊e化等結合,讓生態教育不止是百吉一個點,觸角延伸到關懷地球及綠色世界,獲得桃縣特色學校認證,也獲《商業週刊》評選為「百大特色小學」。

「螢舞蛙鳴生態遊學」分成兩個主題,首先是室內生態課程,教授蛙類和螢火蟲的生態知識,接著自然棲地探索,有了充分的知識,大人小孩會在專業導覽帶領下,進行夜間觀察課程,總計兩小時,實地走訪「螢舞蛙鳴」棲地,四小時課程豐富多元,都會區學生玩到捨不得回家。



◆ 紅寶石赤翡翠過境 鳥友驚艷

自由時報 2010.05.11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沈姓市民在義六路發現1隻全身橘紅色漂亮鳥兒,向鳥會查詢才知道是稀有過境鳥赤翡翠,被鳥友稱為「飛行的紅寶石」,生性隱密,多數鳥友難得見到真面目,驚為天人。

沈姓市民9日下午在1家漫畫店前發現這隻很美麗的鳥,看似受傷,拿出隨身攜帶的數位相機拍下來,請鳥友處理,過一會就見牠往市區飛走了。

基隆鳥會鳥友看到圖片直說太不可思議了!原來是稀有過境鳥赤翡翠。

基隆市野鳥學會前理事長沈錦豐說,赤翡翠全身從嘴喙到腳都是漂亮紅色,鳥友們暱稱為「飛行的紅寶石」,冬季在東南亞一帶棲息,每年的4、5月會北遷到日本及琉球群島繁殖。

印象中基隆地區只有在棉花嶼和彭佳嶼發現過,大部分鳥友能夠親眼見牠一面就很滿足了,他賞鳥快20年也只看過1次。



◆ 一株台灣百合長出40朵花及花苞,愛花人嘖嘖稱奇

自由時報 2010.05.11

〔記者洪臣宏/高縣報導〕高縣大寮鄉民曾景亮去年從台東太麻里拿台灣百合球莖回家種植,其中1株最近開出40朵花及花苞,愛花人嘖嘖稱奇,他說只有定時澆水,沒有特別照顧,台灣百合還是展現旺盛生命力。

曾景亮去年拿回數十顆台灣百合球莖分送親友,在自家也分以盆栽或在花園種植,其中種植在盆栽的1株,從3月起開始結了40個花苞,近日陸續綻放,就像一把百合花束。

曾家的花草都是由就讀高二的兒子曾啟瑞照料,他並沒有特別施肥,看到開出40個花苞後,趕緊在盆栽上放置茶葉渣,為台灣百合保濕。

曾景亮說,這批百合花去年就已開花,最多只開10餘朵,這株去年也才開5朵,他認為這是吉利徵兆。

68歲曾陳梅枝是個愛花人,喜歡到台灣各地觀賞花展,她說:「從沒看過這款的,1株可以長到像綁起來的花束!」

台灣百合分佈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開花期為3至6月,高海拔地區可以到8月,種子相當豐產,有利培育下一代,曾經廣泛分佈台灣地區,但因人為開發,目前野外已經相當少見。



◆ 街貓TNR計畫 今年109里響應

自由時報 2010.05.11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台北市行之有年的動物保護「TNR」,造就街貓的幸福環境,今年將有109個里響應,部分社區里民希望打造「貓里」,就像日本的觀光「貓島」一樣,讓街貓成為台北市的觀光風景之一。

全北市共有499個里,5年來實施「TNR」的區里從個位數已經突破為109個里參與,甚至還有學校機關主動加入。

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處表示,街貓友善區域前 3名分別是大安區有25個里、信義區有14個里,以及文山區有13個里實施「TNR」。

動保處表示,這些區里長期施行後,發現貓口數量受到控制不再增加,而且沒有貓叫春、跳蚤問題,變得社區人貓和諧,所以才持續申請參加「TNR」。

動保處表示,由於動物保護意識抬頭,民國95 年台北市開始實施「TNR」,對街貓施以結紮、植入晶片後放養,控制街貓數量,所以只要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實施「TNR」,該區里就可以獲得街貓禁捕令,減少街貓被捕捉而安樂死的數量。

動保處解釋,目前禁捕令先針對109個申請的區里,但若是捉到街貓會先掃描貓咪是否有植入晶片,只要有晶片就不會撲殺。

不過,部分區里居民對於街貓仍有疑慮,擔心街貓在巷口遊蕩,造成環境髒亂,以及跳蚤衛生問題。

動保處組長華心惠說,想實施「TNR」的區里除了充分溝通外,還要組織志工隊,大部分里長本身就是隊長,由志工定期幫街貓除蚤,餵食時也要注意環境清潔,才能有效持續推動「TNR」。

fsj 提到...

小虎鯨康復了 明後壁湖野放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屏東報導】2010.05.12

兩頭小虎鯨上月20日擱淺在車城海灘,屏東縣政府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進行醫療救援,目前已恢復健康。副縣長鍾佳濱和海生館相關人員明天下午3點,將在後壁湖漁港出海野放。

農業處表示,這項野放活動,是希望社會大眾重視野生動物保育工作,不要獵殺。而小虎鯨是鯨目海豚科中一種比較小又少見的動物,它屬於小虎鯨屬,名字來源是外形與虎鯨類似,但是體形比虎鯨小。

小虎鯨是體形中等的海豚,比一個成人稍重,在海上很容易被與其他海豚混淆,尤其是與瓜頭海豚混淆。小虎鯨的身軀健壯、深色,尤其額部的顏色特別深。小虎鯨是不易靠近的動物,有機會可以觀察到它們跳高等行為,但機會不大。

農業處說,小虎鯨屬成群活動,一般每群有10至30頭,偶爾也會觀察到更大群體。有時可看見它們攻擊、殺死和吃其他鯨。



◆ 翅藏密碼 台北小紫斑蝶飛新竹

中央社 2010.05.12

斑蝶標放再捕獲再傳好消息,台灣蝴蝶保育學會今天表示,民眾在北二高關西休息站發現寫有「US413T7」標記紫斑蝶,查閱標放記錄,發現牠在春季往南飛越台北盆地,並不多見。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秘書長洪素年表示,台灣紫斑蝶每年南下高雄茂林等地過冬,春季北返,屬於「越冬型」蝴蝶。現在已是5月梅雨季,越冬世代斑蝶的生命進入尾聲,野外不多見,標記再捕獲的機率更低。這次,紫斑蝶甚至是由北往南飛,更不尋常。

學會表示,7日接獲熱心民眾胡太太通報,她與先生胡其偉兩人原本只是在休息站後方隨意散步賞花,見到很多蝴蝶正在吸食澤蘭花蜜。

夫婦赫然發現,其中一隻的後翅上竟然有著「密碼」「US413T7」字樣,好奇下,將拍攝的蝴蝶照片寄給蝶會「解碼」,以瞭解牠的身世。經查閱蝶會標放記錄資料庫,確認這隻小紫斑蝶是蝶會義工謝昀樹在4月13日於台北市內湖區的金面山所標記釋放;相隔19天後,於5月2日在關西休息站被發現。

這隻「US413T7」小紫斑蝶為雄性,翅面已磨損破舊,學會研判應該是越冬個體,牠以近3週的時間,從台北盆地北側,移動至新竹關西。

小紫斑蝶是台灣產四種紫斑蝶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幼蟲的寄主植物是桑科的盤龍木,台灣南部有盤龍木龐大的族群。

學會轉述義守大學老師趙仁方的意見認為,小紫斑蝶的主要棲息地在台灣南部,歷年標記再捕獲的數量也較少。這隻「US413T7」小紫斑蝶南下,也許是為了往南尋覓寄主植物,抓住最後的交配繁殖機會。

長期推動斑蝶標放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老師陳建志則肯定標放義工的努力,將有助於釐清斑蝶的活動範圍(home range);唯有持續累積更多的再捕獲記錄,才能拼湊出更完整的斑蝶族群動態原貌。

另外,近年來,藉由標放工作,已經證實青斑蝶會千里跨海遷徙,往來台灣與日本之間,引起日台兩地學者高度關注。台灣蘭嶼也曾發現日本標放的青斑蝶。

蝶會呼籲民眾在野地活動時,特別留意斑蝶翅膀上是否有英文與數字組合的代碼,這是標放者以油性筆寫在翅膀上的,可拍攝後回報給蝶會,電話 02-25532322,將成為台灣斑蝶生態資料庫中的珍貴記錄。



◆ 北縣44條河川 下月可望付費垂釣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0.05.12

北縣自91年起有11個鄉鎮市、共44條河川實施封溪護魚政策,縣府認為魚類目前已變多,打算每年6月至10月非魚類繁殖季,開放河川供民眾付費垂釣,昨天在縣政會議中獲得通過,等各鄉鎮市商定河川垂釣區等配套後,送交縣議會審查,若獲通過今年即可實施。

「北縣劃定垂釣區垂釣收費標準」草案規定,每年6月起至10月底開放垂釣,全縣每天限定400名民眾垂釣,垂釣者必須申請許可證,日證300元、二日證 500元、月證2500元,65歲以上或身心障民眾則收費減半。

農業局提報開放封溪供垂釣的11鄉鎮市,分別是坪林、雙溪、三峽、淡水、平溪、石碇、烏來、貢寮、三芝、金山、石門,共計44條河川。

農業局說,未來開放垂釣,未滿18歲者須由滿20歲者陪同請證,垂釣僅限「1人1證1竿」,每次只能攜走10條魚(吳郭魚等外來種除外),釣獲保育魚種,必須放回溪流。若未申請許可證卻垂釣,或持證違反規定,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裁處1萬至5萬元罰鍰或撤銷許可證;若蓄意釣保育魚類可裁處6萬至30萬元罰鍰。

農業局指出,北縣91年10月起封溪護魚至今,保育有成,坪林鄉日前即先開放垂釣,為鼓勵觀光休閒與生態保育平衡發展,才研擬收費標準。

環保局長鄧家基指坪林鄉率先開放垂釣,已出現亂丟垃圾情形,新聞處長陳惠敏提醒注意社會對於保育的觀感。縣長周錫瑋因此要求農業局先與11個鄉鎮市商定各河川垂釣區等配套措施後,再送縣議會審查。



◆ 烏秋築巢低! 今年颱風多?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東勢報導】2010.05.12

「哇!鳥巢在電線中間!」台中縣東勢鎮出現一對俗稱「烏秋」的大捲尾鳥,築巢在市區電線上,像懸在半空中;黃姓耆老憂心說,今年築巢位置特別低,可能是颱風較多的徵兆。

台中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蔡仲晃表示,老一輩確有這樣「口耳相傳」,烏秋築巢低代表颱風多;但更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都市叢林中,樹木大量減少,鳥兒無處築窩之下,電線竟成為他們築巢的依靠,令人唏噓。

這個烏秋的巢就在東勢鎮市區豐勢路的超市對面,以兩條電纜線交錯處直接築在上面;附近張姓居民說,一開始看到鳥兒不斷銜草飛來飛去,幾天後就看到鳥巢成形,懸在半空,感覺「好危險」。

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指出,大捲尾屬於較兇猛的鳥類,地域性很強,只要其他鳥類侵入牠的領域就會追逐、攻擊;但是一般大捲尾喜歡在高壓電塔等高處築巢繁殖,這對大捲尾夫妻卻選在低矮街道上方的電纜線生育下一代,比較罕見。

黃姓耆老說,以前種稻時都會觀察大自然生態來研判今年氣候,有一說烏秋築巢在較低的地方,就顯示當年的颱風較多,加上民間也說龍眼樹花開得特別多,也會颱風多,兩相驗證,他預測今年颱風數應不少。

蔡仲晃說,樹木減少導致烏秋改在電線上築巢,另牠們也喜歡在接近路燈處築巢,因為光源會吸引昆蟲、蛾類前來,覓食特別容易。



◆ 惡漢沿街毀燕巢 扼殺200隻鳥命

自由時報 2010.05.12

〔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一隻鳥仔嚎啾啾,哭到三更又半暝,找無巢……。」著名台灣民謠的悽愴情境,沒想到真的發生。台北市士林區社中街民宅屋簷下的「家燕」泥巢十日凌晨一點左右被惡漢持長棍搗爛,數量多達二十六個;居民清早開門驚見摔落地面破碎的鳥蛋、死亡的雛鳥屍體,心痛地咒罵:「夭壽喔!是誰做這種惡質的事情!」

26鳥巢全毀 居民痛罵夭壽

永倫里長宋旭曜、陳姓資深鳥友獲報沿社中街清查,多達二十六個鳥巢全毀;陳姓鳥友說,通常一對家燕親鳥在繁殖季築巢二至三窩,每窩四至六顆蛋,若取低值估算,就有超過兩百隻即將或已誕生的「鳥命」淪亡。

陳姓資深鳥友說,家燕以蚊子、白蟻、田間害蟲為食,對農作物及居家生活的舒適度幫助良多,「扼殺小生命,真的太可惡」。當地居民則從監視錄影系統發現一名男子持長棍在騎樓下鬼鬼祟祟,躲在門邊觀看,赫見他沿街戳毀鳥巢,因此報警。陳姓老婦在自家騎樓拾獲摔落下來的四隻雛鳥,一隻已死,她特意買麵包蟲餵食三隻倖存雛鳥,希望牠們平安長大。

巡警攔查資料 還被嗆無法可管

巡邏警網也及時攔下正要開車離去的高姓男子,卻被嗆聲「無法可管」,警方抄錄身分、車籍資料後任其離去。

屋前家燕家庭受害的住戶柯榮錄說,家燕築巢育幼就像父母生養子女,親情令人動容,他土生土長五十年,「沒看過這麼沒人性的事情(意指搗毀家燕巢)」。

住戶「阿滿」等住戶則慶幸屋前家燕家庭沒受到攻擊毀損,已通知家人及左鄰右舍提高警覺,防範嫌犯再次來作案。

警方表示,涉嫌搗毀鳥巢的高姓男子受檢時聲稱鳥糞污損他的汽車,一氣之下才破壞鳥巢,將轉請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動物保護處開罰。

動保處認定違反野保法 今實勘

市府動保處技正陳以詮說,初步認定家燕是一般類野生動物,高姓男子行為涉嫌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十七條,將依警方調查到的資料研議裁處,今天將實地勘查。

fsj 提到...

七家灣驚喜 黃魚鴞育雛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大湖報導】2010.05.17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復育櫻花鉤吻鮭,針對棲地七家灣溪生態系持續研究,去年首度捕獲二級保育類黃魚鴞後繫放,持續追蹤下日前首度拍下黃魚鴞育雛的珍貴畫面,也代表七家灣生態系逐年健全,雪管處表示,將在2隻雛鳥身上安裝發報器,持續追蹤黃魚鴞生態。

「復育要考量生態系整體平衡」,雪管處保育研究課課長于淑芬說,七家灣溪流域是櫻花鉤吻鮭主要棲息地,以人力復育,需考量七家灣溪整體生態,因此民國92 年起,委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孫元勳團隊監測溪流鳥類,意外發現七家灣溪有黃魚鴞蹤影。

黃魚鴞是全台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體長可達60公分,生性凶猛也是台灣唯一親水性的貓頭鷹,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靠近水源的原始山林內,但因山地開墾、水源汙染、溪魚減少,導致黃魚鴞棲地遭破壞,數量大減,被列為保育類二級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目前全省約有500對左右。

于淑芬說,黃魚鴞是溪流生態系食物鏈中最上層的獵食者,牠的出現代表七家灣溪流域有充足食物與大片山林,證明雪管處復育櫻花鉤吻鮭時也成功打造健全生態系,但黃魚鴞活動範圍大,且生性隱密,研究團隊8年來雖曾多次瞥見黃魚鴞蹤影,但直到去年才首次捕獲一隻雌黃魚鴞。

研究團隊為雌黃魚鴞裝上發報器後野放,透過無線電訊號記錄活動範圍,今年4月初記錄到牠成功繁殖。

研究人員在巢外架起紅外線攝影機24小時監測,拍下巢中2隻雛鳥,是台灣首次野外記錄到黃魚鴞繁殖育雛,畫面珍貴。

于淑芬說,研究人員將趁著雛鳥5月離巢前,為雛鳥裝上發報器持續記錄,希望為珍貴的黃魚鴞累積更多研究資料,讓七家灣溪生態系的復育更加完整。



◆ 褐斑病大爆發 油桐樹染重病

自由時報 2010.05.17

台灣客家族群年度盛事─桐花祭,在全國11縣市36鄉鎮展開,號稱可吸引百萬人潮,但悲哀的是,桐花祭的主角油桐樹罹患「木油桐褐斑病」疫情擴大,經由空氣與病葉的傳播,目前滿山遍野都是病樹,由於褐斑菌會讓油桐樹光合作用降低,直接導致樹木營養不良,終致枯死,桐花不開。

經由空氣與病葉傳播

近年,客委會或地方政府在舉辦桐花祭時,常發覺到油桐花的開花時間越來越難掌握,有時花還沒開就辦活動,也有辦活動的時候,花早就謝光了,讓許多賞花民眾大罵主辦單位亂搞,「花期亂了」常被歸咎於地球暖化造成氣候冷熱失調,其實另外一個原因是桐花樹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根據記者觀察桐花林生態發現,桐花祭開辦的近9年間,「木油桐褐斑病」早在北台灣山林野地傳播,只因為大家都忙著辦活動,欣賞朵朵飄逸小花,卻疏於注意褐斑病徵的存在,原本疫病多在桐花謝後靜悄悄傳播,但今年狀況明顯惡化,三月初萌葉後不久就開始發病,長滿褐色斑點的「麻臉」油桐樹隨處可見,令人怵目驚心。 目前除俗稱木油桐的千年桐外,三年桐也難逃褐斑病感染。

木油桐褐斑病的淪陷區域,涵蓋苗栗縣以北的縣份居多,南庄鄉、獅潭鄉、獅頭山一帶罹病約4成以上,台北縣的三峽鎮、土城市桐花林至少有7、8成油桐樹生病,甚至連偏僻山區的油桐樹也無法倖免,土城賞桐主題公園內則全數群聚感染褐斑病。

苗栗以北為主要淪陷區

去年5月間,記者曾將桐花樹的病葉送予林試所研究員傅春旭博士檢驗,確定北台灣山區桐花林間傳染的正是木油桐褐斑病,日前再將取自土城市桐花公園與三峽地區的病葉檢體多件送林試所,由張東柱博士確認為木油桐褐斑病。

張東柱認為,木油桐是闊葉樹,褐斑病的病徵多發生在桐樹的葉子上,病原菌會讓葉子行光合作用的機能降低,養分製造與輸送有可能受影響,油桐花的開花機能也可能受到直接影響,換言之,桐樹生病後會變得不健康,桐花自然開得少。

另,張東柱強調,油桐樹的枯葉落地,菌原依舊會在初春感染給新葉,重複罹病,如果褐斑病惡化到整棵樹都枯死的話,就必須正視了。

根據記者觀察、取樣過程中發現,滿樹都是麻花病葉的油桐樹,花苞確實少很多,開花也姍姍來遲,原因很可能就是無法正常行光合作用,營養不良所致。

根據中國專家的長期研究,木油桐褐斑病還會直接影響到桐樹枝幹與桐果的發育,菌體讓桐果無法自然成長,導致桐農收成不佳,損失慘重。

國內植病專家的研究,已發現感染褐斑病菌的有桂花樹與杜鵑花,如果依照油桐樹疫情散布的快速,其他植物與樹木接觸褐斑病菌的機率大增,染病樹的種類可能會不少。

fsj 提到...

復旦「台北赤蛙」 台灣網博會金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5607425.shtml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平鎮報導】2010.05.18

平鎮市私立復旦高中學生以「尋訪水中精靈、台北赤蛙」專題,連續1年多訪查,參加台灣網界博覽會,在「環境議題類」40個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最高殊榮「金獎」(全國第一名)。

高二學生李家維、許庭銨、簡君翰、李奕緯、蘇于婕、溫婉伶、鄭姿敏、邱瑾凡、郭原瑋共9人,在老師陳仁修、趙祖惠指導下,對青蛙的棲地與生態充滿興趣,最後發現各類青蛙以台北赤蛙長的最可愛,「雞、雞、雞」的叫聲特別誘人,眾人異口一致,決定以「台北赤蛙」為研究專題。

學生團長李家維表示,為了研究台北赤蛙的棲地,他們利用假日走訪各地,足跡不僅踏遍桃園縣楊梅、龍潭等地,甚至遠到台北縣三芝、新竹縣寶山、台南縣官田等地,歷時1年多,才完成這個網頁製作的專題研究。

學生簡君翰、蘇于婕表示:「現在我們更重視青蛙的生態與棲地環保,也鼓勵在自家空地闢建青蛙池,讓青蛙快樂棲居、活存。」

指導老師陳仁修表示,學生樂於主動自製文宣,在校內宣傳節約用水,也到龍潭鄉德龍國小向小朋友宣導環保的重要性,一起呵護青蛙的生態環境與棲地。網站網址:http://203.64.191.17/~tp_frog/



◆ 首見八色鳥 國際鳥書作者驚豔

【許素惠/雲林報導】2010-05-18 中國時報

美籍國際鳥類圖鑑畫家達那.格德諾(Dana Gardener)踏訪廿五個國家,畫過上千種鳥類,八色鳥也畫過無數次。首度來台拜訪八色鳥的故鄉│林內鄉湖本村,五十八年來第一次親眼看到彩羽仙子,大為驚豔,「It’s my first to see her.So beautiful!」強調和他想像中與畫筆下的嬌客一模一樣。

根據調查研究,全球八色鳥目前僅存一萬多隻,湖本村三百多公頃未開發山林便有一百餘隻,密度居世界之冠,每年四月至八月八色鳥在台灣繁殖季節,都吸引國際保育人士和深愛生態的鳥友絡繹於途。

陰暗樹林中 尋覓彩羽仙子

前天有美國與馬來西亞貴客造訪,其中包括美加州大學教育羅吉.紐曼(Roger Newman)以及享譽世界的國際鳥類圖鑑畫家Dana Gardener,兩人雖然是首次來台,但早從網路得悉湖本保護八色鳥棲地扣人心弦的故事。

由狩獵轉為保育的張景開擔任導覽,引領大家踩過泥濘的山徑、野溪、草叢,以銳利眼光四處搜尋,不到半小時,便在隱密陰暗的樹林中,尋覓到嬌客蹤跡。小精靈嘴叼著枯葉乾草要築巢,以跳躍姿態前進,模樣逗趣可愛。大家屏氣凝神快、猛、準地按快門,把驚鴻化為永恆。

踏訪25國 格德諾來台圓夢

五十八歲的格德諾說,他雖然到過那麼多個國家,畫過上千種鳥兒,出版的廿五本鳥類圖鑑中,不乏八色鳥,卻從不曾親眼看過八色鳥,某次專程到馬來西亞就為看牠,結果還是撲空。

由前立委尹伶瑛領導村民對抗砂石開採,搶救八色鳥的過程曾躍上國際,湖本因而聲名大噪,實地踏訪的紐曼博士說,他將把村人奮戰保育的故事說給學生聽。

湖本村生態合作社從即日起至八月底,辦理「二○一○湖本生態季│人與自然的夏日饗宴」活動。

fsj 提到...

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台灣首現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19/today-life8.htm

自由時報 2010.05.19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被譽為「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全世界屈指可數,幾乎瀕臨絕種,最近出現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而且是黑頭的繁殖羽,為台灣第一筆繁殖羽紀錄。

月初現身 台江國家公園

台南鳥會鳥友林文崇於本月初在台江國家公園的一處海邊灘地發現了一隻黑嘴端鳳頭燕鷗,混棲於一群鳳頭燕鷗中,消息傳出包括鳥友林本初、徐明嘉、 張家豪、英國鳥友Steve等人也前往一睹神話之鳥的廬山真面目。

鳥友林文崇表示,這是有發表紀錄以來,第一次在台灣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的黑頭繁殖羽,九年前在八掌溪口發現和在馬祖繁殖地所觀察到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其前額都已經變成白色,而非黑色。

他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據稱在全世界剩下不到一百隻,在馬祖最多也僅十來隻,其棲地除了已知的馬祖及中國東南沿海少數島嶼外,迄今仍是個謎。

他說,黑嘴端鳳頭燕鷗體型比鳳頭燕鷗略小,羽色也較淡,嘴為橘黃色,前端帶有黑色,為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牠每年出現在馬祖的紀錄僅零星幾隻。



◆ 湖南一村上萬蜈蚣上路 青蛙蛾子跟隨

中央社 2010.05.19

中國湖南常德臨澧縣新安鎮雙樓村日前突然出現上萬條蜈蚣沿河堤往公路爬行,還有大量的青蛙跟著跳躍,蛾子跟著撲騰。村民擔心是地震前兆,但專家指是天氣異常所致。

據「紅網」報導,當地村民熊承岸擔心,各地地震、火山、乾旱、洪水等災難不斷。這麼多不容易被人找到的蜈蚣突然爬上了路面,會不會是地震前兆?

村民譚海娥表示,5月4日晚上7時左右,她突然看見一些蜈蚣從河堤上往公路上爬過來。「開始只看到幾條,後來越來越多。我立即趕回家拿來水桶,用筷子夾蜈蚣。好大的蜈蚣,一條可賣一塊多錢呢!」

譚海娥說,這種現象持續兩個多小時,她在公路上共夾到110條大蜈蚣、95條小蜈蚣。雙樓村村民曹開元也發現這一奇特的現象,他共撿到220多條蜈蚣。

熊承岸說,蜈蚣有藥用價值,收購的人很多,農閒時節,他們會到野外挖蜈蚣。「蜈蚣一般都藏在很深的土裡,很難找到牠們。像這次成千上萬的蜈蚣集體爬出來,還是第一次看到。」

新安鎮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證實,4日晚上確有大量蜈蚣、青蛙和蛾子出來,情況很反常,部分村民還很恐慌。當時地震局、臨澧縣和鎮政府領導都去了現場。後據專家判斷,應是天氣異常引起。

專家分析,今年驚蟄前氣溫偏低。5月1日-3日天氣異常炎熱,5月4日又突然下雨,這是導致蜈蚣等大量昆蟲或動物活動異常的原因。

常德市地震局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經過初步調查,他們也認為動物異常行為是當時天氣變化所致,應非地震前兆。地震部門將加強相關監測,密切關注這類情況,地震局工作人員還向村民發放地震知識卡片,消除大家的恐慌情緒。

※ 相關報導:

* 「天外飛來一牛」 乳牛摔車躺國道
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34-233-2F314-23303c303d3-2B4-233-2B3b-21-21-3D-3D

fsj 提到...

繁衍火金姑 榮星花園螢親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10.05.20

每年4、5月間是賞螢季節,但在台北都會區中看得到螢火蟲嗎?榮星花園花了十多年復育生態棲地成功,現在每晚在榮星花園800多坪的生態池裡都有近兩千隻螢火蟲承載點點火光,閃亮飛舞,點亮社區夜空。

昨晚包括行仁、江寧、下埤、行政、鬆江、新福、大佳等6里、數百居民齊聚榮星花園,先看了螢火蟲相關影片,再一起漫步生態池旁步道賞螢、導覽。螢火蟲保育協會理事長陳明賢從嘉義帶來當地螢火幼蟲舉行「螢親」盛會,讓南北兩地「火金姑」遠親聯姻。暑假預計將引進300多隻螢火幼蟲來此交配。

主辦單位行仁里里長陳德賢說,避免生態池螢火蟲長年近親繁殖,影響基因及數量,透過遠親聯姻,讓螢火蟲永續繁殖。

許多人好奇,都會區的榮星花園何以能復育那麼多螢火蟲?行仁里志工林玉美指出,早年台大昆蟲學系教授楊平世與保育人士自市郊引進「水生黃緣螢」幼蟲,在社區與保育人士10多年努力下才讓這裡再現螢火蟲身影。

陳德賢說,生態池是瑠公圳的尾端,早年農田一片,變成公園後,當地仍有近一層樓高的天然土堤阻絕光害,更加設綠籬、欄杆隔絕,池子旁路燈刻意降低高度並將燈罩塗黑,降低光度,加上鄰里70多名志工協力合作,才成功守護這塊棲地。

台大昆蟲學系教授楊平世指出,水生黃緣螢每年4、5月及7、8月共兩次交配期。陳德賢指出,每晚約7點10分螢火蟲就會漸漸現身,帶著亮光、釋放信息吸引異性交配,民眾若要賞螢,最佳時間在7點半至9點。

賞螢時,民眾可簡單塗抹驅蟲油,因螢火蟲怕光,若攜帶手電筒,記得在燈罩貼上紅色玻璃紙,發現螢火蟲時再關掉手電筒,也切記勿捕抓螢火蟲成螢。榮星花園位於民權東路三段與龍江路口,若欲賞螢可洽行仁里辦公室25170557。



◆ 台灣熊蟬羽化秀 巴克禮公園直擊

自由時報 2010.05.20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最近正值台灣熊蟬羽化時節,巴克禮公園連日來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賞「金蟬脫殼」的生態奇觀,熊蟬若蟲從土裡鑽出到脫殼羽化為成蟲,過程充滿驚奇,讓大家無不驚嘆大自然實在太神奇了。

台灣熊蟬為台灣體型最大的熊蟬,體長約5公分,成蟲出現於每年的5至9月,主要分佈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鳴聲非常響亮,在中南部的都市公園十分普遍。

春末夏初,台灣熊蟬開始羽化進入繁殖期,這幾天巴克禮公園只要天一亮,蟬鳴聲就不停,也代表夏天即將來到。

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黃麗錦表示,蟬與蝴蝶等昆蟲一樣,都是利用夜間羽化,這主要是因為夜間的天敵比較少,由於剛羽化,翅膀還沒長硬,身體還很脆弱,無法飛行,直到天亮翅膀硬了才會飛。

這幾天,巴克禮公園夜間都有不少民眾聞風前來,拍攝記錄台灣熊蟬羽化的過程,家長也都帶著小朋友一起來觀察這難得的都市生態奇觀。

台灣熊蟬從若蟲鑽出泥土、爬上樹幹到脫殼、羽化,整個過程不到一個小時,期間也有不慎跌落死亡,過程可說美麗又驚險。

黃麗錦表示,民眾應多一份尊重,避免觸摸、干擾,並小心不要踩死剛鑽出地面的若蟲,牠們才能順利羽化成蟬。



◆ 北京動物園 竟設「野味」餐廳

中央社 2010.05.20

北京動物園內的餐廳竟供應鹿肉、鴕鳥肉等「野味」菜餚,被稱為「最牛餐廳」。民眾可在動物園內邊看動物邊吃野味,儘管來源為養殖場,但仍惹來不少民眾質疑。

據京華時報報導,北京動物園內豳風堂餐廳的菜單中有鹿肉、孔雀、袋鼠尾、螞蟻等,特色酒類有鹿胎酒和雪蓮酒,人均消費不低於人民幣100元,沒有上限。

客人晚上來就餐時,可開車進入動物園。餐廳包廂內佈置得古色古香,不少裝飾物都是野生動物的形態。

北京動物園宣傳科回應說,據他們瞭解,這家餐廳具有「野生動物經營加工許可證」。

餐廳經理強調,雖然餐廳開在園內,但食物的來源絕非動物園,「像鹿肉、鹿筋等都算養生滋補菜品,並不是『野味』」。

餐廳食材一部分來自吉林的一家養殖場,像鱷魚肉等則在大型超市即可購得。

有食客用餐後在網上說,「就是吃個新鮮」。但有些市民則強烈不滿,「動物園是父母帶孩子遊玩的地方,是教育小朋友們關愛動物的課堂,怎麼能開一家吃野味的飯館呢?」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法律的確允許對54種規定的野生動物進行經營加工,但在動物園裡經營野味餐廳,地點選擇不太恰當,「一邊看動物,另一邊吃動物,心裡感覺不太好,而且這會讓遊客誤認為餐桌上的野味就來自動物園。」

fsj 提到...

來自南澳 翻石鷸16天飛7千公里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高雄市報導】2010.05.21

一群翻石鷸最近光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觀察人員發現其中一隻的足標,附著僅一公克重的地理記錄器,從中查出牠來自澳洲南部,十六天飛行七千公里。

保育研究人員本月初在東沙觀察鳥況時,透過高倍數望遠器材,看見翻石鷸足標上印有「CMC」英文,查出來自澳洲南部維多利亞,當地在上月十六日野放上百隻翻石鷸,部分繫有地理記錄器,盼了解牠們飛行路線和環境,結果其中一隻在本月二日飛到東沙島。

「新的地理記錄器輕到讓這種小型鳥沒有負擔」,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在鳥身上裝記錄器,以不超過鳥體重的百分之五為原則,以往記錄器體積大,只能裝在大型鳥身上,翻石鷸只有廿多公分,根本裝不上。

直到去年英國有人設計出僅一公克的地理記錄器,成為觀察中小型鳥飛行路線的利器。林昆海表示,新的地理記錄器因為只記錄不傳送,才可以減重,亞、澳地區只有澳洲大量使用。

海管處解說課指出,翻石鷸是全球廣泛分布的水鳥,東亞的族群夏季在西伯利亞及北極圈帶繁殖,冬季南遷,最遠可飛到南半球的澳洲越冬。



◆ 小虎鯨搶救成功 29日野放

中央社 2010.05.21

高雄興達港4月間出現小虎鯨集體擱淺,傷勢嚴重的4隻小虎鯨,被送到台南市台江鯨豚救援中心,僅有1隻搶救成功,預定29日送到外海野放。

高雄興達港4月19日被發現21隻小虎鯨擱淺,相關單位動員搶救,當時死亡4隻,另有4隻傷勢嚴重,送到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台江鯨豚救援中心。

經過1個多月的醫治,4隻小虎鯨只有1隻存活,被取名為「小小」。台南市政府今天表示,「小小」將被裝置衛星發報器,29日送到高雄興達港出海野放。

 「小小」是台江鯨豚救援中心10年來第2隻搶救成功野放的鯨豚,第1隻被野放的鯨豚是3月7日的小抹香鯨「妹妹」。

市府表示,台江鯨豚救援中心10年來共搶救17隻鯨豚,「小小」搶救成功,應歸功於健康狀況較佳及救援中心的經驗累積。

fsj 提到...

櫻花鉤吻鮭 自然繁殖成功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台中縣報導】2010.05.22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團隊,多年來嘗試在櫻花鉤吻鮭非原生棲地,自然繁殖櫻花鉤吻鮭都失敗,最近首度在司界蘭和羅葉尾溪源頭和支流,驚喜發現有自然繁殖的一百六、七十尾幼魚。

雪管處武陵站主任廖林彥說,這讓國寶魚的生存區域從七家灣溪擴大到其他溪流,還可以不靠人工放流自然繁殖,確保數量更趨穩定。

廖林彥指出,研究團隊去年選擇原生棲地的源頭,或水流較小的支流放流,分別在司界蘭和羅葉尾溪記錄到四個及八個鮭魚產卵場;二月間記錄到廿七尾自然繁殖的小魚,最近發現數量已增至一百六、七十尾,讓人雀躍。顯示鮭魚已能適應當地自然環境。

雪管處副處長鍾銘山說,今年會再擴大執行送「小櫻」(櫻花鉤吻鮭幼魚)回家任務,今天將再放流一千尾幼魚,邀社區國小學童成立巡守隊。



◆ 今天 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即時報導】2010.05.22

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推廣更豐富與多元的保育訊息,特地在當天由動物園園長葉傑生啟動全新的「台北動物園保育網(http://www.zoo.gov.tw)」。葉傑生表示,保育網不只是掌握如何規劃參觀動物園行程的網站,更是所有喜愛動物的朋友們獲得最新資訊的好所在。



◆ 超優種牛染口蹄疫 日宮崎牛面臨危機

中央社 2010-05-22

受到口蹄疫肆虐的日本九州宮崎縣今天凌晨宣佈,6頭由疫區避難的超優種牛之中,1頭經由基因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將予以撲殺,剩下5頭繼續觀察,日本名牌牛面臨重大危機。

宮崎縣政府今晨宣佈,6頭超優種牛之中精液供給量最多的種牛「忠富士」,經2度基因檢查,都對口蹄疫呈現陽性反應,定今天撲殺,為維護著名的宮崎品牌牛的種牛,剩下的5頭未同時撲殺,將繼續觀察1周。

宮崎縣於13日讓原本限制移動的家畜改良所的6頭種牛移出疫區,牠們是宮崎縣名牌牛「宮崎牛」的生力軍。家畜改良所共飼養55頭種牛,其中,49頭因疑似感染口蹄疫已決定撲殺。未料這6頭超優種牛才經過1周,最優的1頭也中箭落馬。

這6頭種牛占宮崎縣人工繁殖供精總量的9成,若剩下的5頭也感染,宮崎縣的55頭種牛將全部滅絕。目前庫存的冷凍精液雖還有約15萬支,一旦用完,宮崎牛的傳統將斷絕。

媒體報導,日本已在進行經由冷凍精液出生的子牛培育種牛研究,但至少需6至7年才能開發成功。

宮崎縣產的子牛對松阪牛、近江牛和佐賀牛等名牌牛的產地每年約出貨3萬頭,宮崎種牛滅絕的話,將嚴重影響子牛的出貨,對日本畜產業造成重大打擊。

由於口蹄疫肆虐,日本政府19日宣佈將對宮崎縣內確認疫情的農場半徑10公里內的牛豬等家畜,注射疫苗後全部撲殺,今天展開這項大規模的撲殺行動。

確認疫情的農場半徑10公里內的家畜,將接受注射疫苗後再撲殺的數目約16萬5000頭,過去已撲殺11萬8000頭。這是日本首次對家畜注射口蹄疫疫苗,也創下注射後撲殺的先例。

宮崎縣和北海道曾於2000年發生口蹄疫,這次是日本10年來首次發生口蹄疫情,情況嚴重,日方正在全力遏阻疫情蔓延。



◆ 樹癌入侵樹木銀行 32棵枯死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台北報導】2010.05.22

素有樹癌稱號的「褐根病」似有蔓延趨勢,市議員陳孋輝昨天在市政總質詢指出,位於寶湖國小預定地的北市樹木銀行樹木枯死嚴重,已有32棵死亡,她疾呼市府立即處理,勿讓病情擴散。

她痛批,「原本保護綠色資源設置的假植區,已成感染褐根病的疫區,樹木銀行早已變是樹木墳場」。

市長郝龍斌說,他已指示研考會跨局處協調,研究解決方案,檢討廠商處置是否妥當。

公園處園藝工程隊長高民典表示,寶湖國小樹木銀行內樹木尚未證實感染褐根病,5月19日已派員在794棵樹旁土壤插入樟木條進行監測,結果2個月後出來。

他說,之前新工處施作福林國小地下停車場,所移植的148棵樹木,確實有32棵樹木染病死亡,只是個案。

依公園處資料,市府在士林183號綠地、寶湖國小與羊稠國小保留地設置樹木銀行,樹木銀行總面積約4.2公頃,假植樹木共1651株。

陳孋輝表示,她上周三前往寶湖國小樹木銀行會勘,卻看到垃圾與工程廢土,還可看到被標示紅漆、死亡的樹木。

當天新工處承包商正在移除死亡樹木,為方便運送,廠商在現場直接用機具挖除根部,也未挖阻絕溝、煙燻消毒,明顯違反褐根病作業守則,園區內到處可見染病殘根。



◆ 拍攝環保系列紀錄片

【記者陳泳丞/台北報導】2010-05-22 工商時報

群創教育基金會贊助公視「活水溯源.森之歌」系列紀錄片拍攝,展現重視環保的宣傳推廣,喚起對於台灣環境的重視與關懷。

公視在201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特別連續推出「活水溯源」和「森之歌」5部歷時1年半拍攝的HD高畫質環境生態紀錄片,包含台灣4大主要河流環境與5大山脈的森林現況全紀錄,以全方位新視野見證台灣水環境的變遷樣貌。

在3月18日正式與奇美電子、統寶光電合併之後,群創光電的公司名稱正式走入歷史,改稱奇美電子,目前僅剩群創教育基金會仍保有群創的名稱。群創基金會指出,根據統計,台灣的年均降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卻是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農業休耕、民生限水、工業搶水的窘境輪迴上演,降雨過量時土石流亦帶來無情的肆虐。



◆ 蒙淘克怪獸 加國現蹤!

自由時報 2010.05.22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二十一日報導說,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個小鎮的居民,最近從湖中打撈出一個外型奇特的動物,體毛甚長,但頭部、四肢與臉部卻是光禿禿。網路盛傳這可能是著名「蒙淘克怪獸」(Montauk monster)進化版。

臉部無毛 水獺身+野豬牙+長鼠尾

報導說,這個怪物是兩名女護士在遛狗時發現。由於狗開始在湖中狂嗅,使得她們察覺有異,後來狗就把已死的這隻怪物屍體從水中叼了出來。她們在替怪物拍照後就逕自離去,當地居民決定回頭去查個究竟,並取回怪物屍體,詎料怪物已不見蹤影。

這些照片被刊登在當地網站上,一種說法是它是今年五月初在湖邊被人發現,當時它在水中,臉部朝下,尾巴形似老鼠尾巴,約一英尺長。網路有人說它的身體有點像水獺,但臉上卻有長犬牙,超像野豬。這個怪物可能是新種的「蒙淘克怪獸」,因為照片與○八年出現在紐約蒙淘克海灘的怪物相似。

也有一說是吸血獸卓帕卡布拉

「蒙淘克怪獸」的確切身分從來沒有獲得官方證實,但一般的共識是它是某種浣熊。另外也有其他部落客揣測,新怪物是「卓帕卡布拉」(Chupacabra,西班牙文,意思為吸食山羊血的野獸),過去幾年,美國有好幾百人宣稱看過卓帕卡布拉,但大多數生物學家都認為這是傳說而已。

fsj 提到...

物種傲全球 台灣海龍宮驚奇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617698.shtml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0.05.23

台灣本土物種多樣性驚人,林務局調查發現,台灣已知物種超過五萬種,每平方公里約有一點四個物種,達全球平均值百倍。昆蟲、植物、脊椎動物、菌類等單位面積物種數搶眼,全球名列前茅。

林務局及國科會過去補助中研院,邀集國內一百六十多位生物學者,上山下海踏遍台灣土地,逐一建置台灣物種名錄。林務局指出,物種調查發現多種過去未知的世界新屬新種,如花蓮外海採獲的世界新種水試彷刺鎧蝦,以及存在於西太平洋的擬鮟鱇魚新種等。

台灣半數海岸水深超過兩百公尺,過去採集深海底棲生物困難。兩千年國內研究人員引進深海底棲生物採集技術,在台灣海域發現不少新屬物種。

林務局表示,水試彷刺鎧蝦發現於花蓮外海,水深三千七百六十四公尺處的深淵沙泥底海域,額角呈闊三角形、眼睛退化、腹部無刺、指節後緣成鋸齒狀,發現之後,以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船「水試一號」命名。

貌似水試彷刺鎧蝦的深淵彷刺鎧蝦發現於台灣東部,為印度太平洋已知分布最深的新屬物種,分布在三千五百六十四公尺至四千四百五十五公尺深的深淵沙泥底海域。

極為罕見深海深層物種暴龍蟾鮟鱇,在全世界僅紀錄兩個標本,近年則在台灣東部外海找到第三尾紀錄。暴龍蟾鮟鱇是名副其實的「大嘴巴」,口部大小約占全身比例的一半,向後延伸超過胸鰭,可吞下比身體大數倍的獵物。

林務局表示,我國陸域土地僅占全球萬分之二點五,目前鑑定出種名的數量達全球的百分之二點五。以蝴蝶為例,台灣就多達四百廿三種,有「蝴蝶王國」之稱。海洋物種數更多達全球平均值的四百倍,為全球海洋物種總數的十分之一,光蝶魚就多達四十三種,為全球之冠。

※ 相關報導:

* 物種消失未減緩 2010全球保育任務失敗!
http://e-info.org.tw/node/54569

由於世界各國領導人未能履行其承諾,在2010年以前減少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反而眼睜睜看著生物多樣性下降。一項首次針對200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進行的評估中發現,當初所訂的目標並沒有達成。

* 每15-20分鐘 就有一種物種消失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5/22/n2915978.htm



◆ 保護物種 年經濟效益160兆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5.23

在全球每一個角落,大自然慘遭蹂躪,生物多樣性大幅破壞,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聯合國今夏將公布一份報告,揭露人類肆無忌憚消費地球的代價,和妥善維護大自然的經濟效益。報告說,從全球經濟體系的觀點來看,停止破壞大自然,甚至比抵抗氣候變遷更迫切。

歷來關於氣候變遷最有名的報告,是英國經濟學家史登2007 年的〈史登氣候變遷經濟學報告〉,報告說,當前限制氣候變遷的成本,每年約為全球財富的1%到2%,長期經濟效益則是此數的20倍。愈慢著手,成本愈高而效益愈低。

聯合國今夏要發表的報告,暫名〈史登自然報告〉 (Stern for Nature),專家說,根據這份報告,我們如果挽救「自然財和自然界提供的服務」,諸如授粉、醫材、肥沃的土壤、乾淨的空氣和水,其經濟效益更高,是保護棲息地和物種所費成本的十到百倍。

22日是聯合國「國際生物多樣日」,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狄克森發表公開信,警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安全、健康、財富和福祉攸關重大,但這多樣性正在被我們侵蝕。」

〈史登自然報告〉更進一步警告,如果人類再不珍視自然材和大自然提供的服務,環境將會護得更脆弱,更無力回應巨變,從而危及人類的生命、生計,和全球經濟。

報告主撰人、力倡綠色經濟的經濟學家舒赫德夫表示:「人類的思考,和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必須徹底改變:大自然不是供我們去征服,而是要我們珍愛,在裡面過日子。」人類做生意和消費的方式必須來一場革命。

停止破壞大自然,效益可觀。例如,全球大規模成立並管理保護區,一年成本估計是450億美元 (台幣1兆4460億元),但保護區內的豐富生物多樣性,每年將帶來4兆到5兆美元 (台幣128兆到160兆元)的經濟效益。

但是,目前人類的危機意識有多大? 為〈史登自然報告〉提供諮詢的研究公司說,全球百大企業裡,只有兩家相信破壞生物多樣性將會危及他們的生意。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CUN)統計,全球物種目前絕種的速度,比沒有人類的情況快一萬倍。由於人類的作為,恐龍時代以來,動物和植物絕種的速度首次快過新物種演化的速度。



◆ 「懸賞」1隻20元 全村圍捕沙氏變色蜥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0.05.23

外來種也能變賣換現金,原產於古巴的外來種沙氏變色蜥,近年在嘉義、花蓮一帶大量增生。林務局為鼓勵民眾「剷奸除惡」,去年開始以每隻廿元的價格「懸賞」民眾捕蜥,七月展開第二波「圍捕」行動。

林務局指出,沙氏變色蜥在兩千年九月首次發現於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二○○六年花蓮市國興里也出現首例,是目前唯一在台灣建立族群的變色蜥科蜥蜴。

沙氏變色蜥主要棲息在樹底、果園或居家房舍附近,攀爬能力極強,常出現在大樹基部、灌木或水泥柱上。林務局表示,沙氏變色蜥領域性及繁殖力強,過去在美國、夏威夷及宏都拉斯等地耗費相當多經費和時間對抗,最後失敗。

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地區因沙氏變色蜥激增,危及本土物種,林務局去年七月提出「蜥蜴賞金」,鼓勵村民「全村總動員」捕蜥,去年原本編列四十萬賞金預算,「最後總計花了超過一百五十萬。」

另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小花蔓澤蘭素有「植物殺手」之稱,林務局去年以每公斤三元價,在南投、苗栗鼓勵民眾剷除小花蔓澤蘭,今年價格提高到一公斤五元。



◆ 黃鸝鳥台東公園築巢 「保鑣」全天守護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台東縣報導】2010.05.23

台東市森林公園約半個月前來一對嬌客,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黃鸝鳥在公園築巢育雛,擔心不肖人士盜捕,台東縣長黃健庭昨破天荒下達護鳥令,「一隻都不能少」派人廿四小時守護,直到雛鳥長大離巢。

得知消息,不少愛鳥人士趕到森林公園,在黃色封鎖線外,拿出「重裝備」對鳥巢猛拍,還有人專程從台南趕來爭睹風采。

台東縣野鳥學會表示,依學者估計,全台黃鸝鳥族群數量約兩百餘隻,平常很難發現牠的身影。

賴姓鳥友說,去年此時,台東森林公園也曾有一對黃鸝鳥一度「落戶」築巢育雛,消息走漏後,隔天只剩空巢,研判是有人偷走雛鳥。今年這對黃鸝鳥是否為去年那一對,難以判斷。

台東縣野鳥學會為保護黃鸝鳥,向縣政府請求協助,縣長黃健庭昨下達保護令,在方圓廿公尺外拉起封鎖線,阻隔人群接近,且即日起由縣府花錢委託鳥會雇人,兩人一組,分組全天廿四小時守護。

fsj 提到...

才智驚人 鯨豚應享有「人權」

路透 2010/05/23

(路透挪威奧斯陸23日電)保育人士和哲學、法律與道德專家今天表示,鯨魚和海豚應享有生命與自由等「人權」,因為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它們才智驚人。

日本、挪威與冰島等主要捕鯨國家反對這類主張,此主張可能讓捕鯨或是在海洋公園內飼養鯨豚等哺乳類動物變成非法行為。這些國家長期以來表示,沒有確實證據可以證明鯨魚和海豚比牛或豬還聰明。

「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論壇的與會者表示,更多研究顯示,鯨豚等巨大海洋哺乳類動物有像人類般的自覺能力、能溝通與組織複雜的社會體系,這讓它們與一些大猿類相似。

「鯨豚保育協會」(Whale and DolphinConservation Society,WDCS)主導的為期2天會議結束後,與會者發布宣言表示:「我們申明,所有鯨豚動物都像人類一樣,擁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

出席論壇的加州「羅耀拉大學道德與商業中心」(Center for Ethics and Business at LoyolaMarymount University)負責人懷特(Thomas White)表示,海豚可辨認出鏡中的自己,這是哺乳類動物中很罕見的能力,人類要大約18個月大才有此能力。

加拿大「達爾豪希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生物學教授、也是深海鯨魚專家的懷特黑德(HalWhitehead)表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鯨魚擁有宛如人類的文化。

懷特黑德表示,抹香鯨具有找出魚類的聲納,威力強大到若馬力全開可能造成鄰近的其他生物永久失聰。鯨魚現在還不以聲納作為武器,這是懷特黑德所稱,和人類相似的「道德感」。

懷特黑德告訴路透:「抹香鯨像是一群帶有槍隻的獵人。」他又說:「它們明確知道怎樣才可以使用聲納。」中央社(翻譯)

※ 相關報導:

* 母鵝在此孵蛋 4600萬工程為牠停工
http://www.nownews.com/2010/05/22/11508-2606109.htm



◆ 全球最小睡蓮 英復育成功

中國時報【實習編譯林力敏/綜合報導】2010/05/24

五月廿二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of Biological Diversity),英國倫敦的克佑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 Kew)傳出喜訊,全球最嬌小的睡蓮「侏儒盧安達睡蓮」(Nymphaea thermarum)兩年前險些絕種,但近日已由植物園復育成功。

「侏儒盧安達睡蓮」原產於非洲中部盧安達一處溫泉,花朵和浮葉(pad)的直徑僅一公分,相較之下,世界最大睡蓮「大王蓮」(Victoria amazonica)的浮葉直徑可達三公尺。

侏儒盧安達睡蓮的花瓣為乳白色,花心乳黃色,一九八五年由德國科學家在盧安達發現,生長範圍侷限於一塊幾平方公尺大的潮濕土壤。兩年前當地人濫用泉水灌溉田地,導致泉水乾涸,睡蓮因而滅絕。

幸好德國科學家有先見之明,早把種子帶回波昂植物園。由於所有已知的睡蓮皆從水裡生長,花葉再挺出水面,波昂的植物學家也採用此法培育。然而這些睡蓮發芽不久便告夭折,無法開花結實。去年七月,少數種子送往克佑皇家植物園,研究員馬格達勒納接下復育重任。馬格達勒納成功復育過數種極難培育的珍貴植物。然而,這些睡蓮仍然無法茁壯開花。

後來他查閱德國科學家的資料,發現侏儒盧安達睡蓮其實是生長於潮溼土壤,而原棲地附近的水溫約為廿五度。於是他把睡蓮種在小罐子,罐裡的土壤與水等高,使其獲得足夠的氧與二氧化碳。數周後八株睡蓮開始含苞,去年十一月終於開花。



◆ 墾丁梅雨季 夜精靈現身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墾丁報導】2010.05.24

屏東縣墾丁社頂自然公園有台灣少見的夜間發光植物螢光蕈,夏日雨後夜晚,在竹林就能發現牠的縱影。梅雨季開始,社頂部落文化發展促進會已將「發現螢光蕈」列為夜遊行程。總幹事蔡正榮說,螢光蕈的綠色淡淡光芒,有如盞綠色小燈。

蔡正榮說,目前在台灣仍未有關於螢光蕈的學術研究報告,牠的存在只是零星被人記錄,在國外也極少有關於螢光蕈的研究;牠的發光機制一般被認為與螢火蟲相同,是利用蕈體內的螢光素、螢光酵素及氧的化學作用產生光源。

解說員劉景能說,螢光蕈以蕈傘所產生的光最強;一般認為發光是為了散播孢子,吸引一些夜行性動物或昆蟲前來取食,經由取食吃入孢子,隨著排泄物散佈至遠處,或經由孢子黏附身上傳播至遠方,但牠的發光機制仍是個謎。

他察覺螢光蕈發光有周期性,也發現社頂的螢光蕈形狀、蕈褶,與其他區域的螢光蕈有差異;從螢光蕈「出菇」後,約可存活3天,只有蕈傘會發光,蕈柄及菌絲體不會發光;不是每處竹林都有牠的蹤跡,牠極挑剔生長環境,若汙染及人為干擾多,就很難看到,也被當成環境優劣的指標性植物。

蔡正榮說,螢光蕈是種發光真菌,在國外,北美洲居民稱呼這些發光蕈菇「狐火」、「鬼火」,日本則稱為「夜光茸」,在台灣有「夜精靈」之稱;台灣「入梅」後,螢光蕈開始「蠢蠢欲動」。洽詢電詢(08)8862720。



◆ 宜蘭綠博逃逸袋鼠 傍晚捕獲

【中廣新聞/賴沁沁】2010-05-24 新聞速報

就在宜蘭縣府祭出三萬元懸賞之後,宜蘭綠色博覽會失蹤20天的「沼林袋鼠」,今天傍晚5點左右終於在武荖坑園區成功誘捕到,預計明天送回台南借展動物園。根據了解,是由一名園區清潔人員游宗鋒發現並成功捕獲,縣府也將依照諾言,頒發3萬元獎金給捉到袋鼠的游宗峰。

2010宜蘭綠色博覽會已經在5月9號閉幕,不過園區「開心牧場」展館,向民間動物園借展的一隻沼林母袋鼠,在5月4號下午逃脫,眼看著明天合約就要到期,縣府需賠償業者10萬元,宜蘭縣政府今天中午還對外懸賞獎金3萬元,希望民眾幫忙找到這隻頑皮的袋鼠。結果傍晚就傳來好消息,工作人員在下午4點55分成功誘捕到這隻袋鼠。

宜蘭綠色博覽會今年在「開心牧場」,展出一對向民間野生動物園借來的「沼林袋鼠」,模樣可愛受到小朋友的喜歡人氣相當旺,但在活動結束前幾天,工作人員開門要幫袋鼠添加紅土時,其中一隻母袋鼠,從出口處趁隙逃脫到附近山林。

工作人員曾在5月6日、10日、13日及14日都曾發現袋鼠出現在開心牧場附近山邊叢林,動員捕捉卻因袋鼠跳躍速度及敏捷度超過人類,都徒勞無功,今天終於成功將牠捕獲,將物歸原主,縣府也將發送3萬元獎金給捉到袋鼠的園區清潔人員游宗峰。



◆ 狩獵不忘保育 吉亞努謹守「四不」

【莊哲權/台東報導】2010-05-24 中國時報

縱橫山林的布農族是天生獵人,但是傳統狩獵文化與現行保育法令一直存有衝突,事實上,原住民基於對大自然敬重均有一套永續山林的智慧,吉亞努獵山豬也有他「四不」原則。

吉亞努四不原則是,不殺幼豬、不獵其它保育類動物、不用獵槍、不窮追逃入原始林的山豬。因為這「四不」原則,山豬在山林裡仍能維持一定數量族群,山林資源得以永續。

吉亞努說,每回接獲民眾「報案」有山豬破壞農作物時,會去先去勘查地形,從腳印就可判斷是否為母山豬帶著小豬,遇到這種情形通常不會去獵殺,頂多是把牠們趕走。他表示,母山豬因沒有獠牙、又要哺育幼豬,遇到危險不會主動向獵犬挑釁,反而會帶著小豬快速逃命,所以獵到八成是公山豬。

同時,他的獵犬被訓練成只追山豬,不會去追山羌、水鹿、白鼻心等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此外,吉亞努說,獵山豬主要目的是阻止牠們破壞農作物,所以,山豬如果逃入原始林,也會謹守「入林莫追」原則。

吉亞努慨嘆,現代人自認只要有把獵槍就是獵人,他們進入山裡,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均成槍下亡魂,事實上,真正獵人不用獵槍,布農族真正勇士也只獵山豬。

※ 相關報導:

* 山豬王快狠準 40年獵殺近千頭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0,5248,11050612x112010052400098,00.html

fsj 提到...

墨西哥灣沿岸逾300隻海鳥死亡

路透 2010/05/25

(路透洛杉磯24日電)野生動物官員今天表示,「英國石油公司」(BP)造成路易斯安那州外海大量漏油頭5週期間,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Gulf Coast)發現逾300隻海鳥屍體,大多都是褐鵜鶘(brown pelican)與北方塘鵝(northern gannet)。

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與佛羅里達州沿岸,發現316隻鳥類屍體,再加上在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死亡或被安樂死的另外10隻生擒海鳥,遠遠超出目前受油污污染的僅存31隻海鳥。

「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Wildlife Service)列出,在抵達野生動物蒐集單位已死亡的鳥類原始數字,包含顯然受到油污污染的鳥類及一些未有受油污污染明顯跡象的鳥類。中央社(翻譯)



◆ 印尼游擊隊 當森林巡守員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報導】2010.05.25

印尼亞齊省叢林茂密,曾有數十年之久都是分離主義游擊隊藏身處。五年前亞齊恢復和平,游擊隊員不再作戰,卻仍屬社會邊緣人,多數失業,不少人因而回到熟悉的叢林,靠盜伐林木為生。亞齊省負責輔導前游擊隊重入社會的官員莫哈馬德說,他最近問一個前游擊隊長為何盜林,隊長回說,「你讓我養活200名手下,我就把電鋸丟到河裡」,莫哈馬德不知如何回答。亞齊省府希望新推出的「綠色亞齊」計畫能提供答案。

綠色亞齊構想出自游擊隊出身、在美國念過獸醫的省長伊旺迪,宗旨是落實永續發展、使前游擊隊重入社會、創造能滿足前分離組織「善用自然資源,造福當地人民」目標的職業。「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根據這項計畫,訓練了數百名前游擊隊擔任森林巡守員,讓他們和森林警察合作,在密林間巡邏,監視山老鼠和盜獵者。巡守員經過十天訓練獲得證書和制服展開新生活後,很多人哭了。

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亞齊支部計畫經理林基說:「他們從邊緣人和罪犯變成英雄,成為我們的耳目。他們讓我們知道在叢林偏遠地區發生什麼事。」32歲的巡守員卡馬魯拉說:「以前我根本不知道怎樣明智的利用森林,現在我了解森林的重要,就算不再是巡守員,我也會好好保護森林,因為我是環保人士。」



◆ 饒了森林一命 尼泊爾不再砍樹當柴燒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報導】2010.05.25

尼泊爾農民江加姆住家後面的山坡原本林木濃鬱,有天他發現山坡已在不知不覺間變得光禿禿。這是村民數十年來把森林當柴燒的結果,濫伐不但使林木遭劫,表土流失,也影響地下水源,危及全靠農業維持生計的村莊。幸好當局在1970年代末期提出由山村居民自行保護森林的計畫,總算力挽狂瀾,現在林木已恢復繁茂。

江加姆說:「30年前沒有人對森林負責,大家都砍樹當燃料,森林自然愈來愈稀疏。我們查覺這樣不行,於是配合政府政策,全體一起保護森林,一面防止亂伐,一面努力造林,終於有成果。」.尼泊爾林業使用者協會說,30年來,原由政府擁有的約100萬公頃森林,改由山村社區控制後,再度鬱鬱蒼蒼。

尼泊爾的能源需求約三分之二依賴木材,政府把民眾主要燃料來源交給社區直接控制,等於造福人民。重新造林意謂有更多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有助降低全球暖化,對尼泊爾也有利,因為尼泊爾就是氣候變化受害者。科學家說,尼泊爾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平均數快,導致喜馬拉雅山冰河融化,形成巨大湖泊,有潰決之虞,可能摧毀下游社區。氣候變化專家也預測,尼泊爾未來降雨期會更短、降雨量更強,水災和山崩的風險加大。

尼泊爾環境部長夏馬說:「森林對因應氣候變遷問題非常重要。像我們這樣的窮國,以護林來對抗氣候變遷造成的山崩、洪水和土壤侵蝕,是低成本對策。」尼泊爾政府曾表示,尼泊爾的目標是把全國森林覆蓋率從目前的27%增加到40%。



◆ 泰國山老鼠 改行種菇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報導】2010.05.25

努安十多歲就當山老鼠,經常趁夜潛入泰國拷艾國家公園盜伐黃檀。現在,43歲的努安已改行種蘑菇,還說服33歲的侄子邦洛也放棄盜林,這要歸功於保育團體「自由土地基金會」的點子。

泰國東北部伊桑區森林密布,山老鼠和盜獵者猖獗,嚴重破壞生態。為保護山林和動物,自由土地基金會開出請這些人種蘑菇的藥方,結果意外成功,不但使努安等村民有了正當職業,也減緩了森林毀壞。

邦洛說,他種菇月入約300美元,在拷艾這種農村地區,算是相當不錯,「我開始種菇後,已有穩定收入。我愛森林,我要保護森林。對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很抱歉。」

伊桑區教育水準低落,村民多數沒有土地,很多人靠在農場或工地打零工維持一家溫飽。自由土地基金會除了提供想種菇的人一切生產工具,還訓練公園巡守隊。但基金會表示,僅僅起訴嫌犯不能有效降低盜伐盜獵的行為,「必須使用恩威並濟的兩手策略,巡守員把盜獵者和山老鼠趕出森林,我們則把村民拉來種菇,並說服他們改變」。



◆ 馬兜鈴種錯地方 珠光鳳蝶銳減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2010.05.25

瀕臨絕種的保育蝶類蘭嶼珠光鳳蝶,專家調查發現,保育十餘年至今,數量竟回跌到八十四年最初調查數據,數量不到五百隻,探究原因才發現,原來珠光鳳蝶的食源馬兜鈴栽植環境不理想,不適珠光鳳蝶生存。

珠光鳳蝶是蘭嶼特有種,屬台灣原生蝶類體型最大的蝶類,雌蝶展翅可達十四公分,雄蝶後翅在陽光下閃耀藍綠色珍珠光澤,被譽為「飛舞的珍珠」。民國六十年至七十年間遭大量捕捉,加上珠光鳳蝶的食源馬兜鈴生長地也遭濫墾,幾近絕跡,相關單位八十四年復育。

義守大學助理教授趙仁方表示,珠光鳳蝶復育期間民國八十九年數量達最高峰,當時島上成立復育區,成蝶數量可能超過一千隻,今年發現成蝶不到五百隻。

為何這樣?他觀察,可能和珠光鳳蝶食源馬兜鈴的栽培位置有關。趙仁方說,珠光鳳蝶幼蟲喜歡的食源是兩百至三百公分高、直徑超過六毫米的兩年生以上馬兜鈴老株,周邊環境最好是全遮蔭或半遮蔭,但幾年前復育栽培的馬兜鈴生長不及供應,反而成為紅紋鳳蝶幼蟲的最佳生長區。

團隊已在蘭嶼尋求適當區栽育兩年生以上的馬兜鈴,目前已試栽一百株,未來也將持續入島栽種,希望讓珠光鳳蝶再度翩翩飛舞在蘭嶼的天空。



◆ 墾丁國家公園 本周日舉辦賞鳥活動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即時報導】2010.05.25

每年3月至6月為台灣留鳥的繁殖季節,恆春半島的鳥類原住民烏頭翁、五色鳥、樹鵲、黃驪、蒼燕鷗、台灣畫眉等,遵循一年一度的模式:求偶、築巢、孵蛋及育雛等,此季節,最適合觀賞這些鳥類的各種有趣的繁殖行為。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訂於5月30日(星期日)上午8:00至12:00舉辦「墾丁鳥世界探索」賞鳥活動。即日起接受免費報名,歡迎上網報名。查詢網址:www.ktnp.gov.tw。

fsj 提到...

台灣最大貓頭鷹 黃魚鴞巢曝光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屏東縣報導】2010.05.26

台灣最大的貓頭鷹黃魚鴞,行蹤一向難掌握,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最近找到一處巢穴,並在即將離巢的兩隻幼鳥身上裝了追蹤器,將記錄牠們神祕的成長過程。

「不管任何發現,都會是世界第一手資訊」,屏科大野保所長孫元勳昨天說,黃魚鴞分布在中國、越南、尼泊爾,但相關研究台灣最深入。黃魚鴞屬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全台大約只有一千隻。

去年十月,一隻母黃魚鴞在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覓食時,孫元勳與指導學生汪辰寧成功裝上追蹤器,並順利在一棵大樹殘幹找到孵蛋的母鳥,透過監視追蹤,三月廿七日兩隻雛鳥破殼而出。

「要找到黃魚鴞,不是件簡單的事!」孫元勳說,黃魚鴞不像老鷹以樹枝築巢,很容易被就發現,牠們築巢隱密,他沒想到竟然可以全程觀察孵化過程。近日雛鳥羽毛已豐,即將展翅高飛,離開「育嬰房」。

孫元勳上一次追蹤黃魚鴞是十六年前,當時只發現一顆蛋,「現在的器材更有利追蹤」,未來這對黃魚鴞兄弟如何覓食?何時找到另一半,再建另一新窩等,都可全都錄。

黃魚鴞是壽命頗長的鷹類,可活到十六歲,體型高約五十五公分、兩公斤重,以魚、蝦蟹、青蛙為主食,被視為是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天敵。

一隻保育猛禽「草鴞」,日前誤入屏東縣菜園受傷,被送到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醫治,經獸醫師照顧已恢復生氣,只要陌生人接近,牠就作勢威嚇。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主任詹芳澤說,草鴞(猴面梟)主食是老鼠,多年前台灣各地執行野地滅鼠,草鴞連帶中毒,致族群數量萎縮,因此列為瀕危一級保育鳥類;目前只在中南部野外或農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