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4

「嫦娥二號」首度成功修正軌道

◆ 「嫦娥二號」首度成功修正軌道

中央社 2010/10/02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今天宣佈,昨晚發射的「嫦娥二號」衛星已在今天中午12時25分,首度成功完成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對中新社說,「嫦娥二號」飛行軌道設計與「嫦娥一號」不同,後者當初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但「嫦娥二號」採用直接進入奔月軌道的發射方式,因此大大縮短了飛行時間。

能否精確實施軌道修正,是確保「嫦娥二號」可否準確抵達目標環月軌道的重要控制程序。

中新社引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38萬公里的奔月旅程中,由於受入軌偏差、地心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嫦娥二號」需要擇機實施軌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順利抵達環月軌道。

他指出,經過精密計算、反覆核驗,北京飛控中心確定了「嫦娥二號」第一次中途修正控制策略,成功向衛星輸入控制參數,啟動衛星上490N發動機,順利完成首次中途軌道修正。

據報導,此次軌道修正圓滿實現預期目標,同時也驗證了衛星推力系統工作正常,為「嫦娥二號」順利到達近月點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嫦娥二號」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17個小時,距離地面高度約15萬公里。

※ 相關報導:

* 嫦娥二號升空 將探測月球表面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884866.shtml

中共自製的第二枚探月衛星「嫦娥二號」昨晚發射升空,嫦娥二號若能順利完成任務,依照大陸太空部門「繞月、降落、返回」的規畫,估計二○二○年後,可以將太空人送上月球。嫦娥二號的攝影機,可以涵蓋百分之百的月球表面,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第二,探測月球表面包括包括鈾、釷等八種重要元素。第三,探測月球表面土壤的厚度。藉此估算月壤中「氦三」含量,為以後開發月球上面的「氦三」做一些準備工作。第四,探測地球到月球間太空環境,了解太陽對月球到底有哪些影響,並為未來探測火星、金星積累經驗。



◆ 開發月球資源 中共卡位

【聯合報╱特派記者李志德/北京報導】2010.10.02

中共昨天順利發射第二枚探月衛星,專家表示,中國推動探月工程意義,除展示綜合國力外,也為了國際未來開發月球資源時,中國也能有一席之地。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相關專家指出,儘管聯合國在一九八四年通過「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不得據為己有。但事實上,當前有能力探測太空的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畫,中國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維護中國合法的月球權益。

報導指出,據已經取得的月球探測成果表明,月球上有數類特有的能源和礦產。同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矽、光衰減率低的光纖和高純度藥品等。

相關專家指出,推動月球探測工程,將促進宇宙學、太空天文學、太空材料科學等的創新與發展。舉例而言,美國領先於世界的資訊、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很大部分來自對「阿波羅」登月計畫的技術。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所帶動的基礎科學和尖端技術的進步,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科學研究方面,月球環境是進行太空天文學研究得天獨厚的場所,既沒有大氣層對光線和電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擾,也沒有塵埃汙染和磁場,月球背面漫長的黑夜,更是建造高精度天文觀測台的理想環境。

※ 相關報導:

* 與美爭鋒? 4年後見真章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5020x112010100200199,00.html

中國若想成為太空強國,研製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勢在必行。靠目前中國火箭只能把數噸重的設施送上太空,就想與美國爭鋒,絕對是癡人說夢。不過,長征五號火箭的曝光,說明中國邁向太空強國的決心。這一步能不能跨過,四年後見真章。



◆ 東部外海火球 疑是大陸火箭殘骸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5885965.shtml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2010.10.03

前晚七點多,許多台灣民眾在東部外海發現一團紅色的火球墜落海中,目前尚未證實這枚火球來源,但當時大陸西昌正在發射「嫦娥二號」衛星,根據發射時間、發射軌道研判,這枚「火流星」的墜落時間與嫦娥二號衛星「長征三丙」火箭推進器墜落的時間十分接近。

新華社證實,搭載「嫦娥二號」的「長征三丙」火箭,從西昌太空中心升空後,行經軌道飛越台灣海峽上空。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高級工程師李聃在「嫦娥二號」發射前表示,嫦娥二號火箭一、二級分離後,一級火箭(助推器)的殼體和發動機按計畫會落在大陸西南部特定的區域內。二級推進器則會落在台灣以東五百公里海面上。

根據新華社發布的嫦娥二號發射過程,一日晚上十八點五十九分發射升空後,十九點零二分助推器分離,十九點零四分整流罩脫落,十九點零五分二級推進器分離,十九點廿五分星箭(衛星與火箭)分離。

目前已證實的是,運載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助推器殘骸在十九點零八分墜落貴州省金沙縣清池鎮羅坪村青杠林場。衛星整流罩則於十九點十一分許分別墜落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境內的兩個村莊內。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長征三丙火箭二級推進器的墜落地點(按計畫,在台灣東部五百公里海面上),從火箭的飛行路線研判,台灣民眾前天晚上發現「火球」的時間與火箭墜落的二級推進器時間(十九點十五分)十分接近。

貴州省金沙縣清池鎮羅坪村不少村民都目睹火箭一級助推器墜落的過程,「氣浪就像海嘯一般!」十分骸人。村民指出,當時空中傳來一陣沉悶的爆炸聲,接著,就看到一個巨大快速移動的火球劃出弧線,像閃電一樣,急速掠過山頂。轉眼間,火球就墜落到羅坪村青杠林場了。火球墜下半邊天都是火紅一片。

火箭殘骸墜地瞬間,騰起沖天火光,數十秒後逐漸熄滅。地面上還發出「轟隆隆」的幾聲巨響,伴隨響聲,地面和林場的樹枝搖晃起來。接著,一個像大油罐車缸體的殘骸落地。助推器殘骸長十多公尺,墜地時產生極大氣浪火光,堆放在周遭新砍伐的數十棵青杠樹全部燒成糊焦狀。

※ 火箭燃料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需要考慮。



◆ 嫦娥二號升空 傳回首張照片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2010.10.03

大陸探月衛星嫦娥二號一日成功發射後,二日上午已傳回第一張照片,這是第一組成功回傳資料。二日中午,嫦娥二號還做了第一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未來還可能有一至兩次的軌道中途修正。專家稱,未來嫦娥二號的太空環境將更為惡劣。

大陸「央廣新聞」報導,一日晚上七時廿五分嫦娥二號星箭分離後,嫦娥二號獨自在茫茫太空中飛行了一整夜。二日(昨天)凌晨點三點卅九分鐘左右,經過一系列姿態調整,嫦娥二號衛星用自己身上攜帶的一部監視相機拍下它的第一幅攝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對地成像照片,並在二日早上八點四十九分回傳,不久就會對外發布。

昨天十二時廿五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對嫦娥二號成功實施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飛行軌道設計與嫦娥一號不同,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而嫦娥二號採用直接進入奔月軌道的發射方式,大大縮短了衛星中途飛行時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說,由於受入軌偏差、萬有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嫦娥二號在卅八萬公里的奔月旅程中,需要擇機實施軌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順利抵達環月軌道。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則表示,嫦娥二號出征的時機要差一點,因為今年正好是太陽風年,太陽活動劇烈,嫦娥二號所處的太空環境更加惡劣。他表示,太陽的劇烈活動對航天器會產生一定影響,嚴重的話可能會損害衛星上的電子元器件。

※ 相關報導:

美國重返月球計劃面臨資金不足窘境
三個問題:David Mindell 對歐巴馬 NASA 提案的回應
可建造月球基地的 3D 印表機
稀土可被中國壟斷 美將重建供應鏈

6 則留言:

fsj 提到...

太空探索/金星上的雷電風暴和地球相「雷同」
http://www.nownews.com/2010/10/04/334-2651825.htm

NOWnews.com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10/10/04

膽小者注意:勿闖金星!在金星的表面上,除了得忍受高溫和強大的空氣壓力以外,還得小心厚厚的硫酸大氣層裡,可能正在上演著閃電風暴。儘管地球和金星這兩顆行星有著截然不同的大氣層,但令人驚訝的是,雷電風暴卻極為相似。

「金星和地球常常被稱為雙胞胎行星,因為它們有相類似的大小、質量和內部結構,現在更進一步發現,這對異卵雙胞胎,甚至在雷電生成上都是如出一轍。」進行該研究的團隊領導人,加州大學羅素博士,在本週的「歐洲行星科學大會」上提出了他們最新的發現。

科學家早已從「金星號」和「先鋒金星軌道器」等早期行星任務傳回的結果得知,金星上有閃電,最近伽利略號太空船公佈的光學和電磁波證據,同樣顯示金星可產生閃電,證實地面望遠鏡所拍攝到在金星上的雷電情景。

正在繞行金星的「金星快車號」(太空船),正藉由放電頻率、次數密度以及在200到500公里高度上的空間分佈情形等觀察,對金星上的電磁場進行著一些研究。金星在這個區域的電磁信號與閃電,強於地面上的信號,因為這裡的背景磁場很弱,電磁波的傳播也較慢,但電磁波的電磁能量流通量卻與地球類似。

儘管「金星快車號」在進入金星時的高度,因為電離層磁場方向普遍不利於信號測量的關係,使信號測量工作增加了難度,但是預期中閃電會產生的短強脈衝信號,卻幾乎是一抵達金星同時便可見到。

該太空船所觀察到的電磁波,受到了金星磁場的強力牽引,並且只能在磁場橫向傾斜超過15度時才測的到。這與地球上的情況完全不同,地球上的雷電信號在進入電離層時,是受到近乎垂直的磁場所加強的。

當地球或金星雲層形成時,太陽貯存在空氣中的能量可以在非常強大的放電中被釋放出來。隨著雲粒子發生碰撞,電荷從大粒子轉移到小粒子,大粒子的下降,小粒子上昇。電荷的分離導致了雷擊。這對行星大氣層是個很重要的過程,因為它使大氣層一小部分的溫度和壓力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值,使分子可以形成,而在標準大氣的溫度和壓力下,這本來是不會出現的。因此,有些科學家據之推測,閃電可能有助於地球上生命的出現。

為了分析金星閃電,研究團隊過去3.5個(地球)年以來,每天使用「金星快車號」收集低空數據近10分鐘,藉由比較兩個行星電磁波生成的異同而發現,金星上的磁信號比較強,但是將磁信號轉換為能量流通量後,閃電強度很類似。日間的閃電似乎比夜間普遍,而在太陽光穿透入金星大氣層中最強的較低緯度地區,閃電發生頻率則更高。(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中研院天文網)

fsj 提到...

大陸拚登月 還要上火星金星

【特派員何明國/北京專訪】2010-10-05 旺報

中科院院士、大陸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有「嫦娥之父」美譽的歐陽自遠昨天表示,大陸實現無人探測月球之後,會加快載人登月的速度,毫無疑問的,「一定會把中國人送上去」;如果落後印度,「那就說明中國的科學家太無能了。」

印度宣稱要在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比大陸早4年。對於這項說法,歐陽自遠表示「歡迎」,他說,敢公開「歡迎」印度來趕,「心裡絕對是有底了。」

歐陽自遠說,大陸已在研究制定載人登月的方案及實現途徑等,但因為無人探測工程還未完成,無法說明登月的時間表。他說,有美國專家說只要中國政府下定決心,2020年就可以實現載人登月,大陸有些專家則說2025是合適時機,也有人推測是2030年。不過目前官方沒有時間表。

航天適合做火車頭

至於探月到登月,歐陽自遠說,中國有非達到不可的理由。首先從政治權利上來說,「能夠到達月球,對於月球的問題,中國才有話語權,才能維護中國合法的權益。否則你去都不能去,誰理你,你根本沒有發言權,開會都不叫你,因為你沒本事。從維護權益上說,非常有必要。」

他說,深空探測未來不只是月球,還要上火星、金星,以及太陽系其他天體,這代表一個國家的能力,一個國家的技術水準,而且也能推動國家的科學和技術發展,這是最重要的。

歐陽自遠說,航天科技是集最高新科技的大成,牽涉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全部的高新技術,如通訊、計算機、材料等都牽涉在裡面,是拉動和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的強大力量。美國「阿波羅號」帶動全世界科技發展二、三十年,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火車頭。

培養年輕科學隊伍

此外,藉航空科技的發展,歐陽自遠說,「可以培養一支年輕有活力的宏大科學人才隊伍,這是中國的財富,否則大家零零碎碎的搞,沒意思。」

他說,在精神上也要培養年輕一代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英雄主義。個人有本事非常好,但更需要集體英雄主義激勵前進,所以探月及登月工程在精神層面也很有意義。

至於在國力和軍事方面的意義?歐陽自遠說,這不是他的專業領域,而且非常敏感,他不談。

小靈通

歐陽自遠

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近年來積極參與並指導大陸月球探測近期目標與長遠規畫的制訂。

fsj 提到...

嫦娥二號衛星 中午成功進入繞月軌道

中廣新聞 2010-10-06

大陸嫦娥二號衛星,在經過約111小時近35萬公里的飛行後,今天中午成功完成這次任務過程中最關鍵的軌道變換工作,順利進入近月點100公里的繞月軌道。

上午11點06分,嫦娥二號衛星發動機點燃,做了一個180度旋轉後,將它從原先的奔月軌道推向目標中的繞月軌道。這項操作控制如果稍有偏差失誤,嫦娥二號可能會飛掠月球,也可能跟月球相撞,探月任務等同失敗。

32分鐘之後,地面控制中心發出指令關閉衛星的發動機,嫦娥二號準確的進入了週期為12小時的月球橢圓軌道,為繞月之旅揭開序幕。

嫦娥二號在完成這個難度系數最高的操作後,之後還會有兩次變換軌道的動作,也就是衛星運行的軌道,推進到一個更加靠近月球的新軌道。



◆ 陸媒:火箭殘骸落點 村民哭泣尖叫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2010.10.06

大陸嫦娥二號火箭在十月一日晚間發射升空後,火箭推進器及衛星整流罩殘骸,已經分別於當晚在貴州、四川和江西的預計區域墜落,沒有人員傷亡,不過大陸媒體報導,為了保證安全,光是在貴州境內,就有20萬群眾被疏散。

南方都市報報導,被網友暱稱為「嫦娥之鞋」的火箭推進器,殘骸已經分別落到貴州畢節地區金沙縣清池鎮和四川省古藺縣境內。而搭載衛星的運載火箭殘骸墜落則是落在貴州鎮遠縣境。

貴州是大陸發射衛星的重點落區。20多年來,貴州省落區指揮部已先後完成了數十次的回收任務。媒體報導,對於這次「嫦娥之鞋天上來」,貴州鎮遠縣鎮早已循例疏散民眾,並以宣傳車大聲播放「落區工作,是光榮的政治任務」,大多數鎮民表示,已經習慣成為太空殘骸落區的生活,所以日常作息一切正常,只在需要的時候跟著疏散去安全地帶。

不過也有鎮民表示,殘骸落地時的威力,「完全沒有那麼美麗和詩意」。早年當地居民為了躲殘骸,彷彿是世界末日,有的村民會幹脆提前幾天就宰雞殺牛羊,「把好吃的趕緊吃掉,萬一掉下來出了什麼事,就什麼也吃不到了。」

媒體轉述, 一名在十一年間躲過三次殘骸的居民趙俊表示,今年一月間,也有一個火箭殘骸掉落,不過那時候巨大殘骸卻是落在居民疏散點的250公尺的附近,趙俊說:「燃燒的火焰把周圍的草全都迅速燒黑。望到這種情況,疏散在觀察哨山坡上的200多名村民中已經有人開始哭喊,有人在尖叫...」。

對於上次的驚恐經驗,趙俊表示,「那一次執行任務,我才知道,真的落在這個位置,你躲是躲不開的,根本跑不掉的,殘骸下落的速度特別特別快。」

而這次嫦娥二號的殘骸掉落,居民形容:「那種風聲相當大,呼呼地就來了,火很大,像燒房子一樣。膽子小的好怕的!從看見火光,到落下來爆炸,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

媒體轉述當地居民的心情表示,「只希望海南的衛星發射基地快點建起來,殘骸就去落在大海裡吧。」

fsj 提到...

太空探索/宇宙誕生之初 有極短的混沌狀態

NOWnews.com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10/10/18

當宇宙大霹靂發生之初,宇宙是處在非常混沌(chaos)的狀態。對科學家而言,「混沌」有其特別的意義,是指即使小小的改變,會引發後續大規模的連鎖反應,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在地球某處的蝴蝶輕輕揮動翅膀,結果可能引發地球另一處發生劇烈暴風雨。

科學家過去就曾提出,宇宙誕生之初可能是處在混沌狀態,才會因為小小的改變引發大規模連鎖反應,使距離非常遙遠的天體,看起來也都相同。而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和巴西費德洛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物理學家以數學方式證明,在宇宙大霹靂發生後10的負43次方(-43)秒,宇宙的確是在絕對的混沌狀態,不會隨觀測者所在位置或是否處在運動狀態而有所不同;不過這種混沌狀態只持續10的負36次方(-36)秒這麼短的時間。

這些科學家表示,從非常小而熾熱的稠密狀態誕生後,宇宙便開始向外膨脹。但在任何特定時間點,其中2個空間維度向外膨脹,但第3個空間維度卻在收縮;不過,同一個維度不見得會一直維持在收縮或在膨脹。如同宇宙本身一樣,這個膨脹現象也是混沌狀態,換言之,只要收縮狀態改變一點點,就會造成後續截然不同的膨脹和收縮反應。

目前對宇宙剛誕生之初的這個時期瞭解得非常少,某些理論認為這個混沌階段是緊接著暴漲階段(inflation)發生。暴漲階段中,宇宙在短短1秒內,尺寸暴漲到原來的100倍以上。

我們的宇宙不再處在混沌狀態,除非它曾經歷假設的大崩塌(Big Crunch)事件。某些宇宙論模型預測宇宙將持續膨脹,或是膨脹速度逐漸減緩;某些理論則預測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反而會開始逐漸收縮,縮到最後便發生和大霹靂相反的大崩塌事件,所有事情可能再度回歸混沌狀態。

fsj 提到...

發現最古老星系 距地球131億光年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10.21

天文學家已發現一個距地球至少131億光年,在宇宙隨著「大爆炸」而誕生後6億年就已形成的星系,這也是人類迄今所看見的年代最久遠星系。

專家說,這個UDFy-38135539星系發出的光線,穿透氫原子形成的原生「霧」,以每秒18萬6000哩的速度向外擴散,足足經過131億年才到達地球。

美國部署在太空的哈伯天文望遠鏡去年首先拍攝到這個星系。歐洲天文學家對這個模糊的光點感到好奇,並利用設在智利的極大天文望遠鏡進行16小時長時間曝光觀測,獲得較清晰影像,然後花兩個月分析檢驗以確認資料。

光線來源愈遙遠,波長愈長。換言之,似乎距觀測者愈來愈遠的光線,會偏向光譜的紅色部分。研究人員即利用這種「紅位移量」(redshift)進行測量,發現這個星系的紅位移量為8.6,是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星體。

以前記錄到的最遙遠星體,是去年從一個超大質量星系迸發的伽瑪射線測得的8.2紅位移量。

法國天文學家Nicole Nesvadba說:「新的發現對天文物理學意義尤其重大,因為這是我們首次確知看到從充塞最早期宇宙的原生霧裡掙脫出來的星光。」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約137億年前在極為炙熱的閃光中誕生並開始擴散。等溫度稍降,電子和質子形成氫,並在其後幾億年充滿整個宇宙。在這個宇宙「黑暗時期」根本沒有星球,一直到再游離時期星球才開始形成,而它們強烈的紫外線也才得以穿透氫霧。

fsj 提到...

月球有銀 水比撒哈拉沙漠多

自由時報 2010.10.23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二十二日刊載於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航太總署(NASA)去年為了探水在月球南極永久陰暗區的Cabeus隕石坑的表面炸出坑洞,結果在坑洞中發現的水量比撒哈拉沙漠還濕潤,更發現包括銀在內種類眾多的貴金屬。

隕石坑有如元素百寶箱

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炸月時所蒐集到的月球塵埃,發現其中的化合物豐富得驚人,包括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鈉、水銀與銀。報告主撰稿人地質學家舒茲說,這簡直就像是個位於不見天日的桶子裡的元素與化合物的百寶箱。舒茲指出,數十年前的阿波羅太空計畫中,就發現月球近地面(靠近地球的那一面)不僅有微量的銀,還有金;如今在Cabeus隕石坑發現銀,暗示遍及月球各處的銀原子,可能已遷移至月球南極。不過,舒茲說,Cabeus的銀原子濃度甚低,沒有開採價值。

Cabeus隕石坑為何會有這麼多化合物?一種理論說,它們來自數十億年前撞擊月球表面的彗星與小行星,然後再飄散到月球兩極。

此外,NASA也宣布,在Cabeus隕石坑發現多達十億加侖(約三十七億公升)的水冰,足以灌滿一千五百座奧運級標準游泳池。隕石坑內的土壤因混合水冰,含水量在五.六%到八%之間,勝過含水量二%到五%的撒哈拉沙漠。

科學家認為,這些水是寶貴資源,或可做為將來探月任務的水源,以及把它分解成火箭燃料所需的氫與氧,供未來火星任務之用。



◆ 月球塵土發現大量元素 含銀和汞

路透 2010/10/22

(路透華盛頓21日電)科學家今天宣布,去年1架火箭衝撞月球表面,激起了數百磅水、銀、汞和其他令人意外的化學物質。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去年10月朝位於永恆陰影下的凱布斯(Cabeus)隕石坑射出火箭,看看能炸出哪些東西。

多篇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的文章指出,其中有許多意外的發現,包括大量以冰形式存在的水、一氧化碳、氨和銀等金屬。

羅德島(Rhode Island)布朗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舒茲(Peter Schultz)在聲明中表示:「這個地方簡直就是個元素和化合物的寶庫,裡面含有所有曾在月球上發現的化合物,它們一直存在這個位於永恆陰影下的地方。」

研究人員說,這些銀或許只是微小的粒子,並非可以開採的形式,而意外發現的汞也不是件好事,因為量非常大。

德州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的雷瑟弗德(Kurt Retherford)說:「汞的毒性可能會對人類的探索形成挑戰。」中央社(翻譯)



◆ 隕石坑裡藏資源?火箭炸月球 炸出水來…

【聯合晚報╱美聯社洛杉磯二十一日電】2010.10.22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去年10月用火箭把月球表面的一個隕石坑 (crater)炸開一個大洞,針對濺起塵埃的分析結果顯示,月球上含有大量的水,可供未來月球基地的太空人使用。

NASA發現41加侖的冰和水蒸汽,幾乎是科學家原先來估計的兩倍。這點水似乎微不足道,只相當於一台洗衣機的一次用水量,但這只是濺起塵埃裡的含水量。

「未來也許太空人用得到」

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柯拉普雷特估計,位在月球南極附近的Cabeus隕石坑可能蘊藏有10億加侖的水,足以裝滿1500個奧運會比賽規模的游泳池。柯拉普雷特說,該隕石坑就像「月球沙漠裡的一個綠洲」,那裡有 (水)資源,有可能為未來的太空任務人使用」。

提高在月球建太空基地的可能性

這項發現提高未來在月球建立太空基地的可能性,因為太空人用水和製造火箭燃料的用水可以就地取材。但美國近期沒有太空人登月計畫。

月球上的水堪用?引發討論

月球上的水是否能用,也引發討論。位於德州聖安東尼奧的西南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瑞瑟福認為,水中有毒的水銀成分會對人類造成挑戰。但柯拉普雷特則認為,就像目前人們使用濾水器一樣,可以先過濾月球上的水分後再使用。

NASA耗資7900萬美元在月球極地找水的計畫,名叫「月球隕石坑觀測與感應衛星」計畫 (LCROSS)。2009年10月9日,NASA用一枚廢棄火箭,高速撞擊Cabeus隕石坑,炸開一個面積相當於四分之一個足球場的大洞,然後用一艘太空船穿過撞擊濺起的塵埃,再用儀器分析塵埃裡的成分,結果發現裡面不僅有水,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納、水銀和銀,這些發現刊登在22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這些物質是如何跑到Cabeus隕石坑裡?科學家提出的一種理論是,它們來自數十億年前撞擊月球表面的慧星和隕石,後來慢慢轉移到月球的南極地區。



◆ 中國火星探測 最快在2013年!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10.22

《京華時報》報導,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宣稱,火星可望成為中國進行外太空探測的第2顆星球,目前已提出環繞探測方案,最快2013 年可以展開。

《京華時報》21日從第3屆中國空間技術論壇上得到上述訊息。這項論壇主題就是「火星探測」。

該報說,空間技術研究院將以嫦娥1號衛星為基礎,綜合應用月球探測1、2期工程技術,已經研究並提出中國自主火星環繞探測的技術方案。據研究院相關專家介紹,與國外近年來的典型火星探測車相比,這個方案在承載能力、探測精度、科學目標等方面,都要更精進。

月球和火星探測是當代深太空探測的重點領域。從國外航太發展歷程和未來規畫來看,火星是深太空探測任務中最重要的對象,月球是深太空探測的第一步,而火星探測是實現星際探測的開端。

報導也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與世界航太強國相比起步較晚,與國外外太空探測的技術水準仍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