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4

嬰兒潮世代 健康不如上一代

◆ 嬰兒潮世代 健康不如上一代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329932.shtml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0日電】2011.05.12

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人士已陸續邁入中老年,但與上一代相比,健康卻更差,體重也更重。根據美國中老年人退休人協會(AARP)統計,50歲美國男性平均每日服用多達四種處方藥。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日報導,專研嬰兒潮並著有「Boomergeddon」一書的作家培根(James Bacon)表示:「嬰兒潮人士自認為永遠年輕,但事實上他們身體老化的程度卻超過上一代。」

培根說:「嬰兒潮人士目前出現的問題,在於慢性病人口大幅增加;他們雖然還不滿70歲或80歲,但與上一代同年齡時相比,卻罹患更多的慢性病。」

嬰兒潮人士主要的慢性病,包括與肥胖有關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其他疾病。此外,在經濟困難之際,他們仍要負擔家計。

當今嬰兒潮人士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還包括:

體重愈來愈重。嬰兒潮人士生活在美國飲食改變最大的時代,加工食品日漸增多,可能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專家建議,嬰兒潮人士每天要挪出30分鐘至40分鐘運動,以有助健康。

性問題。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指出,美國愛滋病患者有四分之一的年齡在50歲和以上。研究顯示,嬰兒潮人士大多不使用保險套,即使是一夜情伴侶也不例外。專家指出,嬰兒潮人士大多關切是否會懷孕,甚少注意感染問題。

壓力過大。據統計,20%的嬰兒潮人士仍負責照顧父母、年老家庭成員或成年子女。專家指出,嬰兒潮人士如同是三明治世代,必須肩負照顧壽命愈來愈長的上一代,以及子女教育的雙重負擔。

健保問題。許多嬰兒潮人士並無上一代退休時的財力,一旦年滿65歲,只能依賴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但Medicare若無重大改革,遲早難以維持。因此,當務之急,是改善健康,減少疾病。

腦部和認知功能。嬰兒潮人士應保持閱讀和學習新鮮或複雜的事物,以保持心智經常接受刺激,減緩退化。另外,要維持與人社交,並走出戶外。

風濕和活動力。據統計,許多嬰兒潮人士隨著年紀漸增,身體疼痛問題也嚴重,其中近三成經醫師診斷為風濕病。儘管多運動和保持健康的體重,並不一定可減輕風濕,但有助於保持關結之間的肌力,維持身體正常活動。

※ 相關報導:

預防高血壓 抗老化首部曲
動物性脂肪 動脈硬化元兇
培養運動習慣 有助提升EQ

科學家發現老化關鍵路徑(Sirt3)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減肥不吃蛋白質 恐瘦了事業線

中央社 2011-05-13

減肥不吃蛋白質食物,當心減到「事業線」。1名31歲吳小姐每天吃水果、冬粉減肥,半年後狂甩20公斤,但原本C罩杯變A罩杯。醫師提醒減肥要兼顧蛋白質攝取,才能瘦得健康。

1名開業減重醫師今天表示,日前碰到1名31歲的上班族吳小姐,身高160公分,原本體重60公斤,為了減重每天只吃水果,偶爾吃冬粉果腹,半年後,終於甩掉20公斤,沒想到身材變瘦了,原本的「事業線」卻從C罩杯減成A罩杯。

醫師說,不少想減肥的女性朋友,不敢吃魚肉等蛋白質,因為吃這些食物後,體重降得較慢,因此,只靠喝水、吃水果、低熱量澱粉等食物,而門診愈來愈多女性減重竟減到胸部變小。

他表示,完全不吃蛋白質,頭髮、指甲、胸部胸大肌等組織會開始萎縮,尤其大約3個月時間,因為缺乏蛋白質,乳房的胸大肌就會崩解,乳腺組織也會萎縮,胸部就會變小或變平坦。

醫師提醒,減重過程千萬不能忽視營養攝取,尤其是蛋白質一定要正確補充,像肉類、豆腐類、蛋類或牛奶都富含蛋白質,不要為了求快使用減肥偏方,以免瘦了體重,卻瘦到不想瘦的地方。

※ 相關報導:

* 4大觀念 舒緩敏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3/today-style5.htm

美白、抗老、保濕、控油、抑痘……保養品種類已經這麼多,現在又有愈來愈多品牌推出「敏感肌」系列。有市場需求才有商品的衍生,現代人處在壓力、環境污染等多重威脅,敏感現象總是一觸即發,只不過,當你驚覺肌膚不適時,換個名稱冠上「敏感」、「抗敏」、「修護」的保養品,真的就能為你解決肌膚的困擾嗎?



◆ 韓性早熟患者增 女孩佔9成

中央社 2011.05.14

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南韓性早熟患者人數正快速增加。在最近5年裡,性早熟患者竟翻了兩番,尤其女孩所佔比例逾9成。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指出,據健康保險審查評價院今天透露,對從2006年到2010年的最近5年的性早熟症相關資料分析,獲得前述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到醫院就診人數從2006年的6400人增至去年的2萬8000人,增加了約3.4倍,年均就診患者數量增幅達44.9%。

以去年的統計為基準,女孩所佔比例高達92.5%,而男孩比例只有7.5%。

以年齡而言,5至9歲比例最高,達71%,10至14歲佔26.7%,另有2.3%為0至4歲。

健康保險審查評價院分析,性早熟患者快速增加的原因包括:隨著西方飲食文化的流行,兒童肥胖逐漸增加;透過電視和網路易接觸情色畫面,影響荷爾蒙分泌;部分家長過度關心子女成長,若孩子生長速度慢,會到醫療機構接受促進生長發育治療;環境汙染導致環境激素增加。



◆ 梅雨季節 注意保健 免走黴運

文/張棋楨 2011.05.13

現在正值梅雨季節,亦是黴菌滋生繁殖的時候,它會伺機侵入人體的呼吸道,讓有呼吸道過敏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的人開始了難捱的日子。

◎黴菌過敏的徵兆與症狀:

根據國外知名過敏期刊研究指出,有過敏體質者對黴菌過敏的比例高達30%。黴菌是空氣中的過敏原,當鼻子吸入時,就可能造成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甚至連視力、記憶力都受到影響。如果症狀再嚴重則會有咳嗽(久咳不癒或夜咳)、胸悶、氣喘等症狀。

◎如何避免黴菌過敏:

地下室、浴室、廚房、水溝旁、落葉多的地方、草堆、廢物木材堆積等處均極易發現黴菌的蹤跡。

有黴菌過敏體質的人應儘量避免到黴菌容易滋生的地方,以下提供幾個環境上必須注意的事項。

●戶外:保持水溝暢通、常清理落葉及草坪、不要堆積木材廢物。

●房間:儘量保持通風,密閉空間易長黴菌。使用冷氣機及除濕機保持濕度在50%以下,並定期保養清除機器內部。衣櫥內要防潮,並定期將衣服取出整理,被褥要曝曬。不要使用地毯、壁毯及泡棉製品等,使用吸塵器或空氣清淨機可除去黴菌孢子。

●浴室:勤加刷洗馬桶的角落、水龍頭、排水孔這些地方。洗澡後,要打開窗戶。

●廚房:使用排油煙機,排除烹飪所帶來的水氣。冰箱角落易生黴菌,食物不要放太久。

●地下室:不要堆放太多物品,牆壁要用防水漆,以防潮生黴。可使用除濕機。

●垃圾桶易生黴菌,需常倒垃圾且清洗乾淨。

◎黴菌過敏的診斷與治療:

對何種黴菌過敏可由皮膚試驗及抽血檢查(MAST或RAST指多種過敏原檢測)來確認。若環境改善後,過敏症狀還是持續,便可能要服用抗過敏藥物,嚴重者則考慮減敏療法。

過敏體質的人要學會適應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為了避免梅雨季節來臨跟著走「黴」運,因此必須有一套良好的保健方法,才能減少並預防過敏疾病的發作。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fsj 提到...

〈吃對了 你也能瘦〉 一樣吃吐司 胖瘦效果大不同

記者/洪素卿 2011.05.14

走進便利超商,架上有草莓醬吐司、雞蛋沙拉吐司,一樣是白吐司搭配夾心抹醬,一份熱量都差不多是90大卡,想減重的你,知道該挑哪一樣嗎?答案是「蛋沙拉吐司」。

為什麼是蛋沙拉?除了考慮營養多樣性之外,另一個關鍵重點在於飽足感。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先前刊載一篇研究,研究人員先讓受試者每天只吃800大卡熱量,以8週時間進行極低熱量減重,平均減去11公斤。成功減重後,接下來的半年進行不控制熱量的「維持性飲食」,結果平均復胖0.56公斤。其中被安排吃「相對少蛋白質、搭配高GI食物組」平均復胖1.67公斤;但吃「相對多蛋白質、搭配低GI食物」組不但沒有變胖,還繼續瘦了0.4公斤。

高蛋白/低GI 可延長飽足感

為什麼這種組合會瘦?肥胖醫學會醫師蕭敦仁表示,原因之一在於維持飽足感。同樣1公克供應4大卡熱量,澱粉類等碳水化合物食物只要2到4小時就排空,但肉類、豆類等蛋白質食物則要3到5小時排空。

GI值(升糖指數)也是另一個重點。簡單地說,GI值就是食物吃進去後,體內血糖上升情況的指數。能讓血糖上升越快、指數就越高,一般來說,含糖量高的食物,或是消化吸收快的澱粉類,多數是高GI食物。

高GI食物一下肚,血糖迅速升高,會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不僅促進體脂肪跟三酸甘油脂合成,不久後也容易感到飢餓。反之,吃低GI食物會使血糖比較穩定,容易維持飽足感,當血糖維持平穩,胰島素效應也會變弱,身體比較不會堆積脂肪,也相對容易動用脂肪,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減「肥」成功。

纖維多蔬菜、五穀雜糧 屬低GI

常見的低GI食物包括纖維含量高的蔬菜、五穀雜糧等全穀類食物。除了選擇食物,利用搭配也能改變升糖速度。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指出,日本人曾經做過研究,如果把純白米飯的升糖指數當成100,則將同樣一碗白米混合牛奶、優酪乳或是納豆後,升糖指數都會降低。

也因此,白吐司塗上草莓果醬,等於澱粉加上精緻糖,不只飽足感不持久,也是高GI組合。但把草莓醬換成蛋沙拉,在總熱量一樣的情況下,利用蛋白質跟脂肪,除了讓消化變慢,白吐司有了升糖指數不高的雞蛋來做平衡,相對比較不會刺激胰島素分泌。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低GI觀念減重,不是只吃低GI食物,而是在同類食物中、挑選GI值較低的來吃。例如,同樣是一碗飯,可以選擇糙米飯來取代白米飯。

至於蛋白質食物、脂肪類食物,還是要均衡搭配。同時也還是要留心總醣量以及總熱量。否則,即使是低GI食物,過量一樣會胖。

※ 相關報導:

* 〈小醫典〉高蛋白/低GI小撇步 中菜西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5/today-health1-2.htm

一般人日常飲食熱量來源應該有15%到20%來自於蛋白質。至於「高蛋白/低GI」的研究,其中的高蛋白組是將食物中來自於蛋白質比例稍微提高到25%,只是多吃一點蛋白質,與過去的阿金減肥等拚命吃肉的減肥理念並不一樣。

fsj 提到...

全台約有267萬人 一半人膽固醇異常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5.20

超時工作的疲勞上班族小心膽固醇偏高、動脈硬化。調查發現,國內約有267萬名疲勞上班族,常熬夜,少運動,飲食習慣差,常把鹽酥雞、滷味、洋芋片當成消夜,以致總膽固醇偏高,每兩人就有一人膽固醇異常。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近兩年來5216份受檢者資料,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者占兩成五,推估全台約有267萬名辛苦的疲勞上班族。

另針對480名25至59歲的上班族執行飲食行為調查,結果顯示,相較於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下的正常上班族,工時10小時以上的疲勞上班族外食比率高,六成三餐都在外面食用,口味重,常挑炸排骨便當。九成三常吃紅肉、內臟、帶殼海鮮,七成五無法攝取足夠的高纖食物。七成八的晚餐時間超過8點,但許多人還是有消夜的習慣,前三名消夜點心分別為鹽酥雞、滷味、洋芋片。長久下來,攝取過多熱量及膽固醇。

飲食嚴重偏差,易累積油脂及膽固醇,也反映在健診數據。疲勞上班族中,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總膽固醇異常,每四人就有一人動脈硬化指數異常,每三人有一人腰圍超過標準值。

為何疲勞上班族容易成為心血管高危族群?聯安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指出,超時工作、壓力沈重,很容易造成血糖偏低,情緒不穩,就會吃了過量食物。如果不修正偏差的飲食行為,一旦壓力過大,就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引發中風,甚至猝死。



◆ 10歲童過重 竟罹糖尿病

中央社 2011-05-19

台中一名10歲李姓女童近一年來虛胖嚴重,身高卻停滯成長,且尿液還引來螞蟻,家長帶孩子就診發現,竟然罹患糖尿病,家長雖然無法接受,但醫師認為家族遺傳是主因。

「不可能!真的嗎?」知道10歲女童確診罹患糖尿病,家長不可置信,女童媽媽並不斷詢問醫師,糖尿病不是中老年人才會得到的病嗎?體重不是會減輕嗎?怎麼國小學童就得糖尿病。

台中慈濟醫院表示,小女孩體重過重,又有家族史,正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即使年紀小,沒有典型糖尿病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的症狀,還是可能發病。

台中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黃怡瓔指出,女童經檢測血糖及醣化血色素檢查後,確認是糖尿病患者,這也是她行醫以來遇到最年輕的糖尿病患者,還好很早就發現,因此可以早期治療。

黃怡瓔也表示,追蹤女童家族史發現,女童母系的直系親屬三代全是糖尿病患者,女童的母親37歲時還因糖尿病併發中風,右腳大拇指因蜂窩性組織炎而截肢。

台中慈濟醫院指出,糖尿病有95%家族遺傳的危險,因此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家庭,要特別注意家庭成員,小孩若漸漸虛胖、沒有長高,夜晚容易口渴,就更須提防可能是下一個糖尿病童。

台中慈濟醫院並說,近10來糖尿病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從早期四、五十歲才發病,目前診斷的平均年齡下降,醫師推測是越來越精緻的飲食,或是外食族增加有關。



◆ 巴西114歲最老人瑞 早餐配水果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1-05-19

全世界最老人瑞在巴西!現年114歲的巴西老嫗瑪利亞(Maria Gomes Valentim),經過金氏世界紀錄單位認證,目前是全世界最年長的人瑞,至於她的長壽秘笈是:「早餐麵包搭配水果。」

據金氏世界紀錄單位表示,現年114歲又313天的瑪利亞,比之前被列為最長壽、居住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古柏(Besse Cooper)歲數又多出48天,因此是目前世界紀錄最長壽的人瑞。

出生於1896年7月9日,長期居住在巴西美納斯的瑪利亞表示,她的父親年紀也超過100歲,她63歲的孫女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她相當照顧自己的生活,不太管別人的事,這是她活得久的原因。」

瑪利亞於1913年與丈夫結婚,婚後育有1子、4女,目前還有7名孫子與5位曾孫。

另外,金氏世界紀錄總編輯葛倫迪(Craig Glenday)也表示,目前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位瑪利亞百歲人瑞,不過,由於缺乏相關有力的出生證明,因此無法認證,至於瑪利亞能榮登全世界最長壽人瑞,他也認為這對巴西全國上下來說,應該意義非凡。

fsj 提到...

氣血通補養生法/百病不生 關鍵在氣血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19698

【摘自《氣血通補養生法:百病不生的中醫智慧》,王彤著,商周出版】
2011/05/20

診病之餘,我常常鑽研醫學古籍,希望將古人的智慧與自己的臨床經驗相結合,來探尋人體「百病叢生」的根源。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原來人體「百病不生」的玄機古人早已知曉,只不過是他們祕而不宣,等待有緣人來發現罷了。

這個玄機就是氣血。《黃帝內經.素問》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嶽全書》也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而形強。人生所賴,維斯而已。」正是以上兩段話讓我悟出人體「百病叢生」的癥結所在,悟出治病和養生保命的真諦,困擾我多年的難題一下子迎刃而解了。

原來,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氣血」二字,我們身體的一切疾病,都是氣血出現問題導致的。小到發燒、感冒,大到腫瘤、血栓,這些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氣血不暢、氣血不足。

氣血通調則身體無恙,百病不生;氣血不調則怪病不斷,痛苦不堪。一切人體的健康問題都是由氣血不暢、氣血不足導致;所有身體問題的調理都要靠通暢氣血、補足氣血來實現。

只要我們讓氣血暢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們把氣血補足,人體的自癒能力就會自動開啟,發揮作用。

思路打開之後,我突然發現,原來歷代中醫名家在治病和養生的過程中,都離不開「氣血」這兩個字。著有《醫林改錯》的清代醫學大師王清任對氣血的認識最為精到。他主張「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因為無論是外感疾病,還是內生疾病,最初都不會傷人的臟腑、筋骨、皮肉,而是傷人氣血,所以,治療的關鍵就在於「調氣活血、補氣養血」。

後來,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我發現「氣血」這一玄機,古代許許多多的大醫早已發現,並成功運用於臨床中;因此,我在給人治病和做健康指導的時候,也把通暢氣血、補足氣血作為核心內容。按照此種思路,很多疑難雜症迎刃而解。

氣血不暢、不足時,我透過食物和藥物等來調整機體的狀態,補足人體的氣血;透過運動和理療來幫助氣血暢通,恢復健康;透過穴位按摩和刮痧等方式來刺激氣血,祛除阻礙人體氣血通暢的最大障礙。實踐證明,這些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屢試不爽。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美肌 光‧透‧潤

記者林欣若╱台北報導 2011.05.20 自由

每個女生都夢想自己就是發光體,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肌膚若是能自然發出光透感,即使不上妝,也讓人難以移開目光,打造光潤肌,光靠美白是不夠的,掃除肌膚表面的老廢角質,讓肌膚紋理整齊有序,就能透出光潤質感。

角質層 決定肌膚第一印象

氣候、壓力、作息、飲食都會影響肌膚的表現,而決定肌膚的第一眼印象,則是位於肌膚最外層、薄如保鮮膜的角質層。肌膚之鑰教育訓練經理廖寶華表示,若是將角質層放大,便會發現約有400到600個角質細胞重疊排列著,每個角質細胞都有著像六角形一樣的凹凸紋路,當光線照射到肌膚時,這些六角形凹凸紋路會反射光線,角質細胞便會發光,讓肌膚散發光澤感。

肌膚之鑰將這種能讓肌膚發光、產生透明感的角質細胞稱為「光芒細胞」,當每個光芒細胞的形態皆完美無瑕時,就能順利反射光線,但是,當肌膚缺水、受到紫外線傷害或是其他有害因子侵襲時,光芒細胞也會受到影響。健康的角質代謝週期是14天,不健康的角質堆積,會讓角質層增厚肥大,光芒細胞是否健康,關乎細胞大小是否均一、代謝速度是否正常,當光芒細胞無法整齊重疊排列時,凹凸紋路就無法順利反射光線,肌膚的光芒就會減損。

角質紊亂,影響肌膚吸收力

角質層不僅決定了肌膚印象,更決定了肌膚保養的通到是否順暢。彩妝大師Kevin表示,要讓保養品的成分完全被吸收,就要讓運輸通道順暢,關鍵就在角質間隙是否能讓保養品的成分順利進入肌膚底層,如果角質因為缺水而粗糙脫皮、排列失序,就會阻礙保養品進入肌膚,不論再多的營養成分肌膚都無法完全吸收,失去了保養意義。

溫和去角質 回復正常代謝週期

肌膚角質是層疊排列的,當每一層的角質代謝週期不一時,角質便會排列混亂,導致肌膚暗沉,這時,就必須借助去角質保養,幫助角質代謝趨於正常。廖寶華表示,可依照個人膚質,選擇顆粒狀或是含有酸類成分的去角質產品,以輕輕按摩的方式幫助老廢角質順利脫落,同時促進血液循環。

廖寶華提醒,髮際線與下顎的角質代謝速度緩慢,因此這部分的肌膚更顯暗沉,可加強去角質;另外,利用化妝棉沾取去角質產品,比起徒手按摩,化妝棉去角質的效果更全面,讓老廢角質無所遁形。

加強保濕 鞏固肌膚屏障

春夏交替之際,氣溫升高了、肌膚的活動力也逐漸加強,不僅皮脂分泌量增加、血液循環更快、身體的排汗量也增加了,此時,是肌膚最容易缺水的時候。當肌膚缺水時,角質細胞無法獲得充分潤澤,肌膚便會缺乏光澤,乾燥的角質層讓肌膚的膚紋更明顯,若繼續缺水,便會產生細紋。加強保濕,除了能為肌膚增添光澤感,也可避免去角質之後的敏感症狀。

廖寶華建議,每日早晚清潔過後,趁著臉上還有些許水分時,趕快為肌膚擦上保濕露,接著再擦上乳液,乳液中的油脂能潤澤肌膚也能形成保護膜,避免水分蒸發。此外,許多人在春季便開始停用油脂含量高的乳霜,但冷氣空調仍會讓肌膚快速流失水分,廖寶華建議,適時補充油脂是必要的,如果擔心過度油膩厚重,可薄薄塗擦一層,減緩肌膚水分流失的速度。



◆ 紓壓安神 中醫師傳授茶飲穴壓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0/today-taipei4-4.htm

自由 2011.05.20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國中基測、北北基聯測明天登場,中醫師提醒,家長可以生脈飲為考生補氣滋陰,夏天流汗時補充身體水份;枸菊明目茶減輕眼睛乾澀;寧心安神茶可預防失眠。另可按壓內關穴、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達到醒腦、紓壓、安神的效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申一中昨天表示,許多家長擔心孩子體力不夠、精神不濟,想為孩子進補,但考季多是超過攝氏三十度的炎熱天氣,高麗參、黃耆、當歸等溫補吃多易上火,應適當搭配涼補。考試當天或前一天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盡量避免刺激性的可樂、咖啡等咖啡因飲料,多補充維他命B群、深綠色蔬菜,舒緩緊張情緒。

申一中指出,氣溫高對考生體力是一大考驗,可以生脈飲補充水份,人參二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用一千五百西西水煮成一千西西;不過,他提醒,年輕人易火氣大,可以參鬚一把約五錢或西洋參取代人參。

另外,長時間苦讀易使眼睛疲勞,可多喝枸菊明目茶,將枸杞子三錢、菊花二錢、決明子三錢,以六百西西開水沖泡,減輕眼睛乾澀、紅絲。有些考生唸書不易專心或精神亢奮靜不下來,可喝寧心安神茶,預防失眠,藥方包括甘草二錢、浮小麥五錢、紅棗三錢、遠志一錢、茯苓三錢,用一千西西約四碗水,熬煮成二碗水來喝,其中浮小麥有止汗之效、紅棗可以健脾胃。

申一中說,可按壓具有寧心安神效果的內關穴,內關穴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兩寸(約兩指寬),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用手指指尖輕拍穴位或食指按壓穴道,每次約五至十秒,持續二至三分鐘。

考試當天若肚子痛,可按膝蓋外緣凹陷處往下四指寬,脛骨邊緣外開一個大拇指寬的足三里穴;女性考生若適逢生理期痛經,可按三陰交穴位,位置在內腳踝直上,拇指以外四指寬,脛骨內側骨的邊緣,按時有明顯痠、麻、脹痛感,按壓緩解疼痛。

fsj 提到...

醫藥新知-抗老化先顧腸胃美人體內革命

張翠芬 2011-05-22 中國時報

顧胃生活秘訣

經常飯後覺得胃微微抽痛、消化不良,有胃炎、胃潰瘍、胃酸過多問題…專家表示,這些症狀都顯示你的腸胃過勞了!腸胃不好的人會提早老化,應及時調理,才能長保青春美麗。

台大內科教授、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表示,坊間熱門的微整形、美白產品等等,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趨之若鶩,但這些讓外在變美的方法,效果並不能持久,因為如果不從根本改善身體機能,再多的外力也是徒勞。

日本消化內科的權威之一、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校長吉川敏一教授,最近在《美人體內革命》中強調,「內臟美,人一定美」,因為皮膚會直接反應出身體的狀況,過勞與睡眠不足導致腸胃疲勞時,人體因消化不良,無法充分吸收營養,導致新陳代謝減緩甚至停滯,皮膚再生能力也跟著衰退。

很多胃部毛病是長期壓力或緊張引起,吉川表示,緊張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失衡,胃部無法休息,不斷進行消化活動,拚命分泌胃酸,壓力會導致保護胃黏膜的黏液分泌減少,使胃壁易受胃液侵蝕,進一步形成胃炎與胃潰瘍。

很多人以為「很累的時候,為了提振精神,要吃點有精力的食物」,其實反而會出現反效果。吉川教授表示,「沒有食慾」就是胃想要休息,勉強吃東西將無法充分消化,還會引起消化不良與腹瀉。

當胃感到疲勞、有消化不良的狀況時,要補充易消化、沒刺激調味的食物。吉川建議,別碰高脂、冰冷、重口味的食物,改吃燉煮、搗碎後做成湯、柔軟好消化的食物。

如果胃酸過多,則要減少含咖啡因或高鹽的食品,補充豆腐、白肉魚、牛奶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的食物。

食道逆流也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通常在飯後易出現胸口灼熱症狀,除了應避免暴飲暴食,咖啡、油炸物、酒精、橘子等,都會刺激胃部,盡量別碰。另外,辣椒含有辣椒素,會讓胃功能過度活躍,胃疲勞時最好別吃。

吉川教授並推薦幾個對胃很好的食物,包括:高麗菜、白蘿蔔、芋頭、山藥等。因為高麗菜含有能治療受傷胃壁的維生素與促進消化的礦物質;白蘿蔔含分解消化酵素與食物纖維,吃太飽覺得很撐時,可吃些磨成泥狀的白蘿蔔來緩和不適;芋頭、山藥有黏性易消化,可防止胃壁產生潰瘍。

吳明賢說,要保護胃部健康,須從飲食習慣著手,避免長期食用煙燻、鹽醃、醬漬、碳烤、加工及含防腐劑的食品,平常多攝取新鮮的蔬菜及水果。若持續胃部不適,最好進一步就醫檢查,胃鏡或幽門桿菌檢測,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就能擺脫胃部不適困擾。



◆ 《吃對了你也會瘦 專欄》空腹一小時 運動燒脂肪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5.22 自由

晨起運動,似乎是老人家的專利。不過,如果你正在與身上多餘的肥油作戰,早餐前先跟著家中的長者一起去運動,除了可以讓老人家運動時更安全、或許還可以加速脂肪的燃燒。因為近年來有數篇研究顯示,比起用餐後再運動,空腹運動可以燃燒更多脂肪。

長者晨運跟著去 盡孝瘦身一起來

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Peter Hespel為首的一些專家相信空腹運動比較能夠甩油,因為運動時,肌肉會從碳水化合物尋求能量,當空腹的狀況下,沒有充分食物來源可供應,肌肉就會傾向燃燒脂肪。

最近幾篇的小型研究也呼應著這種推論。例如,今年發表在(J Appl Physiol.)的一篇研究,找了20個志願者分成兩組,以每週4天、每次騎單車1-1.5小時的運動持續6週,結果發現,10名空腹運動的實驗組受試者、在運動中肌肉燃燒脂肪的情況,比起在運動前或運動時給予充分碳水化合物的10名對照組,高出兩倍以上。

另一篇發表於美國學院運動醫學雜誌的研究,研究員讓7名志願受試者在空腹的狀態下,一週騎3天自行車,騎車後再增加一小時強化鍛鍊;另外7人採取相同運動,但不要求空腹。結果也發現,雖然空腹組在強化鍛鍊中表現較差,但與進食組相比,空腹組成員消耗脂肪的比例較高。

雖然從這些研究結果看起來,人體在飢餓的時候、肌肉傾向燃燒脂肪。不過,肥胖醫學會理事、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指出,關於運動與飲食時間該如何搭配最好,多數還都是小規模研究,不能說有明確結論。

空腹運動後用餐 切忌暴食棄前功

他認為,比起在高血糖時運動,血糖低的時候、肌肉的胰島素敏感性高,此時運動確實比較傾向燃燒脂肪。值得注意的是,空腹運動後才進食的話,身體經過長期飢餓,將更難抑制食慾、一不小心就會吃過量。一般民眾不必在運動前刻意補充營養。只要運動前1個小時別吃太多就行。

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指出,剛吃飽的時候運動,血液跑到四肢、會影響消化,久而久之,會影響腸胃健康。但在很餓的情況下運動,卻可能讓運動的持久力變差,「沒有辦法持久、沒辦法持之以恆」,短時間再怎麼有效,結果還是枉然;所以理想的運動時間,差不多是吃完飯兩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開始,重要的是,減重者要選一個自己最方便操作的運動,每天持之以恆地運動下去。



◆ 運動享瘦小撇步

自由 2011.05.22

●最好掌握531原則,即每週運動5次、每次至少30分鐘、運動心跳至少每分鐘110下。如果一次無法做到30分鐘,也可以分次累積,過去曾有研究顯示,因為分次進行比較容易,累積下來運動量反而比較容易達成目標。不過,一次做足30分鐘也有另外的好處,因為過去曾有研究顯示,一次做足30分鐘有氧運動,其燃燒脂肪的效果可以達到6小時。

●除了有氧運動,減重一段時間後,也應該搭配無氧運動,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可有效燃燒脂肪的有氧運動如跑步、快走、騎單車等,能增強肌肉的無氧運動則是一般重複性的肌肉鍛鍊動作。

●如果想要燃燒脂肪,不必刻意在運動前補充營養。但也不建議在饑餓的狀態下運動,以免運動中血糖降太低,難以持久,甚至導致昏倒等意外 。(記者洪素卿)

fsj 提到...

舒活24節氣/小滿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2011.05.23

今天是「小滿」,進入夏季第二個節氣。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受到高山積雪融化影響,前一年所種植的冬小麥,因有雪水灌溉、滋潤,每年此時已經結穗,農夫可進行採收,所以稱為小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每年小滿多落在國曆5月21日或22日,正值5月下旬,氣溫明顯升高,此時是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與痱子等疾病高峰期;且夜晚氣溫仍低,需小心貪涼臥睡,身體若受風寒,進而會造成筋骨痠痛等症狀。

小滿時節氣溫高升,又適逢梅雨季,濕熱相搏最容易產生腸胃及皮膚疾病;而過敏體質者,這時不適症狀也會明顯加劇,其中以「風疹」最讓人苦惱。

俗稱蕁麻疹的風疹,是一種過敏性皮膚反應。受極端氣候影響,今年天氣冷時很冷,熱時就像夏天一樣又濕又悶熱,臨床觀察,兩周前至今,因蕁麻疹求醫民眾已增加近三成,以30至40歲患者居多。

傳統醫學看風疹,病因推斷,一是風熱或風寒,侵犯濕鬱肌膚體質者而發病;二當體內腸胃積熱,又遭受風邪侵犯,對內不得疏泄,對外無法透達,皮膚就容易因此發生癢疹。

除此之外,對蝦、蟹等食物過敏者,也可能透過飲食,長出搔癢難耐的風疹;習慣熬夜者,容易引起陰虛體質,當陰虛與血熱相搏,就會在皮膚上出現此起彼伏、大小不一的疹塊了。

發病迅速的風疹,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若春天沒有重視養肝,就容易使身體的疏泄或解毒功能出現問題。傳統醫學對於風疹治療,以「疏風祛濕、清瀉血熱」為原則,也就是以金銀花、黃芩等清熱藥材,去除侵犯體表的邪風;再搭配豬苓、茯苓等利濕藥材,幫助身體代謝水分;腸胃不適者,則會加些大黃、山楂等健胃消導藥物。

小滿時節,飲食調養可多吃綠豆、冬瓜、絲瓜、黃花菜、胡蘿蔔、番茄、西瓜與山藥、藕等可清利濕熱的食物;避免食用如辣椒、韭菜、茄子、海魚、蝦與蟹等,以防助長身體濕熱之氣。

另外,部分咖啡、奶茶添加的奶精含反式脂肪,長久堆積體內造成濕熱之氣,含糖飲料也會使濕熱不易散出。建議可多喝溫開水,或泡薄荷、花茶類茶飲解渴,協助身體代謝廢物,也能減少皮膚搔癢帶來的不適。

* 養生茶── 薄荷茶

記者陳立凱 攝影
材料:
鮮薄荷葉10g或者乾薄荷5g。

做法:

1.取鮮薄荷葉10g或乾薄荷葉5g,浸泡於300c.c.熱水中。

2.悶在杯中約5分鐘後撈出葉片,即可飲用。

效用:薄荷性涼,味辛,可解表發汗,治療風熱所引起的咽喉疼痛、頭痛症狀,感冒患者可喝;另透過讓身體微微發汗,清除濕熱之氣,緩解小滿時節常見的皮膚癢疹問題。

禁忌:此帖茶飲具清熱效果,可助皮膚毛孔張開散熱,但體虛汗多者忌用,以防身體散熱過度;另薄荷口感辛涼,腸胃功能欠佳者不宜多喝,以防不適。

注意事項:因薄荷辛涼,若要回沖飲用,建議以1次為限。



◆ 倒金字塔飲食 秀出好身材

文/何鐘德 2011.05.23 自由

夏天到了,愛美的女生開始要斤斤計較身上的脂肪,深怕夏天穿上短褲、短上衣,遮不住臃腫的身材,有礙觀瞻。

減重門診中,常有病人問:「醫師,我已經吃得很少了,為什麼還是這麼胖?」「醫師,我一天只吃一餐,為什麼還是不會瘦?」

仔細詢問後發現,自稱吃得很少的人其實一天卻吃很多餐;只吃一餐的人則是晚餐或消夜吃得特別多,但白天吃的零食、點心都不算餐。其實真正的重點不在是吃幾餐,吃得多或少,而是一整天下來的總熱量到底是吃進體內有多少?

到底怎麼吃才算是健康?而且有益於減重呢?事實上,減重飲食與一般飲食所需要攝取的營養素並無分別,只是需要重新配置調整各種食物的比重,在均衡的飲食原則下,儘量選擇低熱量、足夠營養的食物,以下介紹減重飲食的小技巧:

●倒金字塔三餐法,早餐可以吃飽些,午餐略飽即可,否則午休趴睡時,容易撐住肚子。晚餐要吃最少,因為不會有太多活動,熱量用不掉,只好變成脂肪。消夜不用說,一定是要避免的。

●減少澱粉類的攝取,因為醣類分解就是單糖。易導致血中葡萄糖上升太快,用不掉的葡萄糖會立刻轉化成為脂肪堆積。

●禁食油炸、高熱量的食物,例如雞排、炸雞、甜甜圈以及豬腳、魚皮等。

●多攝取高纖維食物,蔬菜的熱量低且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熱量低又不易被人體吸收,還可以增加大便的順暢度,建議可以「吃菜、配飯」。

●進餐的順序為,先喝水、 喝清湯,喝完湯後,再吃青菜,最後慢慢地吃一點飯和瘦肉。

●改善烹調方法,盡量多用清蒸、水煮、涼拌等,不必加油的烹調方法,避免油煎、油炸。

●專心吃、吃得慢,勿同時聊天,或看電視,以避免無意中飲食過量。

●湯類愈清越好。不要加過多的排骨、火鍋料等高熱量食品,多用蔬菜如高麗菜、白蘿蔔、番茄、海帶等。

●若感到飢餓,可吃些新鮮的水果,降低飢餓感。

●吃完東西時,先散散步,加速腸胃排空,可減少熱量吸收。

●避免吃零食、蛋糕、點心,因為這些食物熱量高又營養低。

減重是一場改變生活習慣模式的過程,如能把握以上的飲食原則,持續不斷進行,必能真正甩掉身上的脂肪,獲得美麗的好身材與健康。

(作者為大甲宏光耳鼻喉、小兒內科診所院長)

fsj 提到...

熬夜1個月長1公斤肥肉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1-05-24 中國時報

熬夜對健康不利,同時也讓你的體重節節高升!國外一項研究指出,習慣熬夜者吃得多也吃得糟,平均每個月「增長」一公斤肥肉。醫師提醒,熬夜百害無一利,除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風險,猝死危機也不容小覷,要讓身體健康、身材不變形,還是應該少熬夜。

■吃得晚 也較不營養

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觀察52位成人的睡眠及飲食模式,其中29位是睡眠時間中點在凌晨5點半前的正常睡眠者,23位為睡眠中點在5點半之後的習慣熬夜者,研究記錄受試者7天的生活作息及飲食。

結果發現,晚睡的人早餐通常吃得少,但到了下午、傍晚卡路里的攝取量將急速上升,通常在晚上8點過後才會吃晚餐,而晚睡者傾向會吃較多的速食、喝較多可樂、汽水等熱量較高的飲料。

此外,相對於作息正常者,晚睡者的蔬果攝取量也較不足。研究團隊分析,熬夜者多選擇不健康食物,可能與進食時間太晚,能選擇的食物少有關。

■內分泌影響 新陳代謝差

研究還發現,整體而言,習慣熬夜的人每天比作息正常者,平均多攝取248大卡,換算下來,等於一個月就有近一公斤的肥肉找上身,顯示熬夜者吃得多,也吃得較不營養。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網路期刊《肥胖》(Obesity)。

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表示,過往國內外研究即發現,作息不正常者的飲食型態也較不健康,尤其上小夜班、大夜班者常會陷入不斷覓食、一直想吃東西,吃得卻多是高熱量食物。主因是睡眠不足的人,身體瘦體素分泌不夠,無法傳達給大腦「我飽了,不用再吃」的訊息,才會吃個不停。

他提醒,熬夜會影響人體血糖代謝、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影響內分泌,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就找上門,熬夜既然壞處多,民眾還是應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肥胖,也增進身體免疫力。

※ 相關報導:

* 肥胖很多種 想瘦各有撇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354720.shtml

對自己的身材感到疑惑,減肥卻瘦不下來,想知道自己屬於哪種肥胖型嗎?靜下心來做好下面選項,讓自己更了解自己!(測驗詳見原站)



◆ 睡眠時數正常 有助預防糖尿病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2011.05.24 自由

睡眠時數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是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桃園敏盛醫院家醫科醫師趙啟淵研究調查睡眠與糖尿病的關連,從統計數字發現,兩者之間的確有關連,進而推測維持一定的睡眠時數有助於預防或控制糖尿病。

這項研究報告將刊登於2011年6月美國《臨床與實驗新陳代謝醫學期刊》(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趙啟淵收集2006至2007年成大健檢中心1萬多名健檢民眾,排除已知的糖尿病患、使用安眠藥、阻塞式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患者後,篩選出3470名成年人做為研究對象。

睡太多或太少 可能導致血糖升高

研究以問卷方式掌握研究對象的睡眠時數、抽血了解血糖值高低以及有無罹患糖尿病,再分析睡眠與血糖、糖尿病之間的關連。研究對象依夜間睡眠時數分為3組,睡眠時數小於6小時、正常的6至8.49小時以及偏多的8.5小時以上。

統計與分析結果發現,血糖正常者的睡眠平均為6.5小時加減1.5小時(5到8小時),血糖偏高、未達糖尿病標準者,平均睡眠時數為6.4加減1.2小時(5.2至7.6小時),糖尿病者平均睡眠時數6.3小時加減1.2小時(5.1至7.5小時)。趙啟淵表示,有達到統計學上的意義。

另外,睡眠少組與正常睡眠組相較,睡眠時數少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55倍,睡眠過多者的風險更高達2.8倍。

趙啟淵表示,睡眠時數不足時,無形中,精神處於緊張狀態,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導致血糖上升,血糖長時間都是上升情形,久而久之,胰島素作用變差,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正常。

至於睡眠時數過長造成糖尿病的機轉為何?趙啟淵推測,睡眠過多者相對運動量少,不利健康。

長期睡眠時數過長者可能是過累,導致發炎細胞激素慢性破壞胰臟功能,睡眠過多者也可能是因為睡眠品質差造成多睡。

對於這份研究結果,台南奇美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田凱仁表示,正常的睡眠對糖尿病患很重要,睡眠時數不正常,不利荷爾蒙分泌,可能導致血糖升高。規律是控制糖尿病的重點之一,睡眠不正常者通常生活不太規律,自然不利糖尿病,不論血糖值正常與否,都需要好好的睡眠。

fsj 提到...

兒童照護觀念 你有這些迷思嗎?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1.05.27

孩子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腹瀉?這些婆婆媽媽口耳相傳、許多家長奉行不悖的育兒準則,醫師今天鄭重提醒,其實都是錯誤迷思。

《康健雜誌》今天公布「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結果發現家長「錯很大」的育兒觀念和做法,前三名分別是:「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長牙時常會發燒或腹瀉」。

其中近九成父母認為孩子咳嗽時,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近七成父母認為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久咳跟吃甜食、喝冷飲無關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黃璟隆表示,小孩不像大人,感冒生病了還什麼都能吃。中醫認為吃甜食會生痰,但很多孩子久咳不好,是因為過敏或氣喘,和吃不吃甜食、有沒有喝冷飲沒有太大關係,關鍵要先治好氣喘,咳嗽才會好,孩子生病時只要吃得下,家長就要鼓勵小孩什麼都要吃,不必刻意限制。

除了上述三大迷思,調查也發現,五成六的家長,認為「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黃璟隆表示,不只家長這麼想,甚至部分護理人員至今仍有這個錯誤觀念,都是幾個世代以來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

醫生:發燒不會燒壞腦子

他表示,早年腦膜炎、腦炎盛行時,很多人把腦膜炎和腦炎造成的智力受損,當成是「發燒燒壞腦子」。但現在醫療和社會進步,加上預防注射,腦膜炎和腦炎已經大大減少。一般小孩如果感冒發燒,只要精神和活動力還好,家長不必太擔心,更不必擔心發燒燒壞腦子。



◆ 研究:早餐多吃蛋白質 較為健康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27

根據研究指出,高達6成民眾沒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另外,早餐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除了較有飽足感外,也會減少吃進其他不營養食物的機會,對青少年尤其重要。

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通常與在其他時間吃零食或暴食以及肥胖有關聯,大約有6成的民眾沒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萊迪表示「每個人都知道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有些人還是會忘記吃早餐,這次研究發現,早餐具有控制食慾,進一步節制當天飲食的效果。」

研究人員將學生分成2組,一組不吃早餐,另一組則吃進500卡路里的早餐,其中包括穀片與牛奶,或是比利時鬆餅等富含蛋白質及優格等食物,實驗3周內分別進行3次問卷調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掃描,結果發現第二組吃早餐同學,事後較易出現飽足感,腦部控制食慾動機與獎賞(motivation and reward)的反應會減少。

研究人員萊迪表示,「早餐吃健康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除了可以達到飽足的目的,也會減少當天再吃進其他零食的機會,特別對青少年來說,不會因為飢餓而在其他時間吃不健康的零食來解饞,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Obesity》期刊。



◆ 咖啡沒密封 一星期就有黃麴、赭麴毒素

記者/夏君誠 王偊菁 2011.03.02 中天新聞

去飲料店買咖啡,記得問店家打烊後放在機器裡的咖啡怎麼存放,因為只要沒有放進密封罐密封好,接觸到潮濕空氣,只要一個星期,竟然就會造成赭麴毒素跟黃麴毒素,你每喝一口咖啡,可能都會損害肝腎,嚴重者可能釀成肝癌和腎臟病變。

咖啡粉這樣放,就怕店家打烊也沒把咖啡豆收好密封,因為咖啡豆一直一直加,累積的擺放,遇上台灣潮濕的空氣,結果可能是讓你喝下滿肚子的毒素,因為只要沒放進密封罐,從一打開短短一個星期,不只就會產生黃麴跟赭麴毒素,黃麴毒素導致肝癌,赭麴毒素,更會引發腎病變。

民眾:「聽過花生有黃麴毒素,不曉得咖啡也有黃麴毒素,現在知道就會喝便利商店的罐裝咖啡。」

咖啡店業者曹家豪:「咖啡粉比較容易受潮,所以我們盡可能會盡量叫客人說買豆子現場回去磨,要喝的時候再磨。」

連業者都說,賣咖啡都會建議消費者少量的買,因為把擺放兩個月的咖啡粉放進紫光燈,雖然顏色變化不明顯,不過事實上,上面可能已經佈滿容易生成的赭麴、黃麴毒素,買回來的咖啡只要存放在塑膠袋或是易開罐,都容易長黃麴跟赭麴毒素,只有放在密封罐還有單向透氣袋,盡量不要跟空氣接觸,才能避免。

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咖啡)長期暴露的話,會引起腎臟功能的障礙,甚至引起尿毒症,有很多長霉的東西肉眼看不到,所以不管你吃剩的咖啡,開封的咖啡粉、咖啡豆,一定要密封放在冰箱。」

別以為只有花生會產生黃麴毒素,咖啡、米、冬粉、米粉,沒擺放好都有一樣的狀況,不想傷身,除了趕快吃完它,不然就是放進密封罐妥善保存。

※ 影片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0DihYtJPKQ



◆ 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 只吃自己殺的動物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5.27

臉書共同創辦人查克柏格忙著經營事業,難得的空閒用在一系列「個人挑戰」上,前年是每天打領帶,去年是每天學一小時中文,今年是和他的食物親密接觸:「我只吃我親手殺的動物。」他解釋說,今年的挑戰「是要為我吃的食物心存感激。許多人忘了,一個生物死,你才有肉吃,我的目標就是不讓自己忘記這一點,要為我所有之物心存感激」。

查克柏格在臉書公布這項挑戰。本月4日,他在他臉書私人網頁向847個朋友透露:「我剛殺了一隻豬和一隻山羊。」

獲得告知者,情緒反應不少,有人困惑,有人好奇,有人說噁心。查克柏格貼文解釋說,他固定每年給自己一項挑戰,今年的挑戰是動物和肉。

查克柏格這項新挑戰有高人指點,來自矽谷廚師潔西‧庫爾。兩人住處相隔八戶,她介紹他認識附近的農場,在他頭一遭殺雞、豬、山羊時,從旁點撥。

庫爾說,查克柏格「用刀割那隻羊的喉嚨,是最仁慈的殺法」。

雞、豬、羊殺好,送到聖塔克魯茲一位屠戶那裡肢解,肉送回來,由查克柏格和他的華裔女友普莉希拉‧陳煮了吃。他最近吃一隻雞,心、肝都下肚,還將那隻雞的照片,連同他用那隻雞做的料理,端上臉書。

查克柏格的學習曲線,方向和物種演化相同:從海洋到陸地。他親手殺來吃的第一隻動物是龍蝦,用水活煮。然後是雞。接下來是什麼?他說他有興趣打獵。

他請朋友到家裡吃飯,他們不太享受他的拿手好菜。查克柏格傻傻說,大夥可能好意擔心不夠吃。他說:「我想他們覺得我家的肉不多,讓主人多吃一點比較好,不過,我喜歡與朋友共享。」

27歲的查克柏格說:「今年我基本上成為素食者,因為我吃的肉只來自我親手殺的動物,迄今為止,這是是個好體驗。我進食健康多了,而且學到很多關於永續農業和畜養動物的事。」

fsj 提到...

好膽固醇 無助防心臟病、中風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華盛頓26日電】2011.05.28

各方熱切等待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增加「好」膽固醇並無助於防止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使得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一大希望受到重大打擊。美國每年約有80萬人因這類疾病喪生。

「華盛頓郵報」報導,這項研究是由聯邦資助,以3414名屬於心臟病發作和中風高風險群的美國人為對象。

以前許多小規模的研究顯示,用於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的菸鹼酸(niacin,維他命B3)似能降低發病風險,可是新的研究發現,菸鹼酸並沒有這種功能,甚至可能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導致研究作業提早18個月終止。

為這項耗費5270萬元的研究提供資助的全國心肺血協會指出,為管理膽固醇標準尋求更好的新方法非常重要,新研究雖未能看到期望的臨床效益,可是答覆了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近年來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病例逐漸減少,有部分是降低可能阻塞血管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所致。許多研究人員希望用以提升HDL的新一代藥物,能夠帶來下一個重大進展。

許多研究發現HDL含量低的人,比較可能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但是,2005年的研究發現用以提高HDL的藥物非諾貝特(Fenofibrate),並未能使糖尿病患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使得提高HDL的健康利益的假設受到質疑。

2006年的研究發現另一種用以提升HDL的藥物torcetrapib反而會增加風險,可是研究人員仍對菸鹼酸寄以厚望。嚴謹的新研究結果使這種希望為之破滅。



◆ 口喝嗎? 看三焦陽氣盛衰

【聯合報╱鄧正梁/桃園縣正梁中醫診所院長】2011.05.28

一般人會想,口渴喝水就好了!但口會不會渴,在中醫辨證來說,有時代表著一個人陽氣的強弱,胃氣的盛衰。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到:「傷寒,心下有水氣,咳有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就是說得到了寒性感冒,本來都不會口渴的,但給他服下一點小青龍湯這種熱性發散的藥以後,口會渴,此是寒去疾病自癒的表現。這個例子說明口渴是陽氣來復,疾病向癒的徵兆之一。

口會渴代表胃氣充盛,胃為水榖之海,「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容易口渴的人一般陽氣較盛,活力較強,但也不全是如此,因為有些陰虛者口很渴,卻很虛弱無力;有些人很不容易口渴,其實也不是身體不好,就是中焦陽氣較弱,不喜歡喝水,但是胃氣衰敗確實是會死的,不但水喝不下,食物也吃不下的。

傷寒論說到:「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有位醫師辨症錯誤,將寒症的辨為熱症,本來應該給溫中的藥,結果卻給了寒藥;除中,就是中焦胃氣被除滅,胃氣衰敗,立刻迴光返照,病人不久就死了。

很多老年人不容易口渴,西醫認為是年紀大了,下視丘的口渴中樞對血液滲透壓不敏感,因此不易有口渴的感覺。中醫認為口渴不渴,關鍵因素是三焦陽氣有沒有旺,胃氣有沒有充實,還有許多因素,很複雜的。

糖尿病人的口渴,中醫稱為消渴,在初期會有吃多、喝多、尿多的三多症狀;有些糖尿病人口渴到喝水都感到水是甜的,喝水喝得好比駱駝一樣,一天好幾千C.C.,中醫的治療常用「白虎湯」除其胃熱,若不治療,下消的症狀就會出來,不但尿多,小便也會混濁。

有些人口渴,喜歡喝水,而且口中發甜,中醫稱之為「脾癉」。癉就是但熱無寒的意思,脾癉是消化系統很熱,還摻雜有濕濁,此人舌苔必黃,熱象較重。中醫治療就是中焦熱與濕併除,常用甘露飲之類養陰除濕清熱。(作者為中、西醫師)



◆ 醫學美容太密集 皮膚受不了

文/楊宏基 2011.05.28 自由

最近一位病人來做美容諮詢。我照例先看一下病人的皮膚狀況,並詢問保養情形。結果,病人回答,每3到4週做一次淨膚雷射,做了4、5年之久。

雖然脈衝淨膚等溫和療程可以當作保養,一段時間做一次。但是這些醫美級的保養跟擦的保養品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樣不停密集地做,其實對皮膚不見得是好事。

擦的保養品不外乎清潔、保濕、防曬,或補充抗氧化物、除皺、美白等。但脈衝雷射等醫美(醫學美容)卻是先對皮膚造成控制性破壞,再讓皮膚產生新的細胞或膠原蛋白。所以,擦保養品就像每天掃地、擦桌子、澆花;而雷射脈衝光就像把掉漆的牆壁刨除後,重新補土粉刷。

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週期是4週,因此4週做一次治療就像牆壁油漆才剛風乾,又馬上重新刨除粉刷。這樣的頻率在療程一開始是有意義的,因為有些皮膚改善必須經過幾次處理,才能達到最佳狀況。但如果已經改善到最佳狀態,而只想維持現狀時,應該只要做好基礎保養,過一段較長時間後,若出現嚴重「掉漆」再考慮重新刨除粉刷。皮膚的保養也應如此。既然是維持皮膚現狀,又何需將才治療完、經過4週修復後的皮膚再破壞一次?

生物體細胞的生長,有所謂的海佛烈克極限(Hayflick limit),這是指每個正常細胞的分裂次數是有上限的。而密集地接受破壞式「醫美」,會促使細胞加速分裂來進行修復,是不是有可能使正常細胞提早達到分裂上限?所謂to err on the safe side,以醫美療程做為皮膚保養,只要平常做好基礎保養,4週做一次跟3到6個月做一次差不多。但若一直持續密集地進行雷射脈衝,4、5年下來或許沒問題,但10年、20年後,才發現讓細胞增生提早到達分裂極限,皮膚修復力嚴重受損時,也只能徒呼奈何,悔之晚矣!

因此,我個人誠摯建議,醫美不能取代平常的基礎保養,千萬不要不做好基礎保養,一味依賴雷射脈衝。

一旦皮膚進步到一個程度,雷射脈衝只是維持現狀時,就應該停下腳步,拉長治療間隔。畢竟,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作者為新竹縣比漾皮膚科診所醫師)

※ 相關報導:

* 敏感性皮膚 不一定是過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8/today-health6.htm

其實敏感並不一定是過敏,過敏是皮膚的免疫細胞接觸到特定的過敏原產生的發炎反應,而皮膚敏感的問題不一定都是過敏,只能說過敏是皮膚敏感的原因之一。

fsj 提到...

進食要有序 吃錯了反而容易胖

記者/洪素卿 2011.05.29 自由

很多人認為自己是「易胖體質」,沒吃多少東西、卻胖得比別人快。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與其哀怨爸媽給了你易胖基因,不如先檢視一下,你吃飯的時候,通常先吃哪一道?你的進食順序,是不是已經落入了容易發胖的陷阱?

甚麼是容易發胖的進食順序?生機飲食專家王明勇說,台灣人在餐桌上,很習慣先吃一口飯、然後再配一些魚、肉,再吃幾口飯,然後夾些菜。吃飽了飯,最後才來喝湯。

可是,這樣的進食順序,不論是從「熱量密度」或是從「內分泌」來看,對於一個想要減重的人來說,都非常不利。

想減重 應先喝湯再吃青菜

甚麼是熱量密度?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吳映蓉指出,熱量密度指的是每單位重量食物所含的熱量。也就是說,吃了同樣重量的食物,若吃到熱量密度比較高的,得到的熱量也會比較高。

對於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吳映蓉認為,理想的進食順序,應該是從熱量密度低的食物先吃,密度越高、放越後面。簡單的說,先喝湯(當然,濃湯不算),再吃青菜,讓肚子塞半飽,之後開始吃飯、配一些肉。這樣子,同樣可以吃飽,卻比較不會吃入過多熱量。

至於熱量密度該如何判斷?簡單的說,清湯、蔬菜較低,米飯、肉類相對高。越精緻的東西,熱量密度越高;油脂含量越多,熱量密度越高。

最後再吃飯 最好是糙米飯

除了考慮熱量密度,想要控制食慾、讓自己沒那麼餓,進食的順序也要同時考慮食物對內分泌的影響。

如果一開始,就先扒了一堆飯或是米麵澱粉類製品,不僅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且這些精緻的米食吃下去,血糖很容易快速上升,就會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

吳映蓉指出,胰島素大量分泌,可以降血糖,卻也容易讓體內的脂肪堆積。也因此,吃完蔬菜後,不妨先吃肉或是其他蛋白質食物,最後再吃飯,而且最好是糙米飯。這樣血糖上升得不會那麼快,脂肪也不容易堆積。

最後才吃水果,因為水果甜度高,且裡面含的都是容易吸收的單糖,若是空腹吃,也容易刺激血糖快速上升,並不利於減重。

至於甜點這類又甜、熱量密度又高的食物,減重時最好是遠離,如果要吃,順序也一定放在最後。



◆ 學幾招!高熱量密度食物不下肚

自由 2011.05.29

食物熱量密度指的是單位重量食物所含的卡路里。要遠離高熱量密度食品,首先要知道,高脂肪食物的熱量密度通常比較高、不宜多吃。另外一個要謹記在心的就是,水份含量比較高、纖維質比較豐富的食物,通常熱量密度比較低。

例如,葡萄和葡萄乾,都是葡萄,但是兩杯新鮮葡萄,脫水之後,大約只能作成四分之一杯葡萄乾,這兩樣食品份量差了八倍,吃起來的飽足感差很多,但提供的熱量卻完全相同,纖維質也一樣多。也就是說,因為食物裡面的水分並不會提供熱量,多水的食物因此特別具有飽足感高、熱量相對低的好處。

烹調的時候,只要稍微做些小動作,也可以讓食物的熱量密度瞬間下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撇油。不論是燉菜、還是湯,試著把上面的浮油撈掉,熱量密度就會低很多。多使用燉煮、涼拌、蒸、燙等方式烹調。

另外,別被食品標示騙了。我國食品標示尚未統一,標示熱量的方式不一定完全一樣。有些廠商標示的是每份食物所提供的熱量,有些廠商標示的是,每百公克食物所提供的熱量。如果誤以為食品標示上的熱量就是一整包的熱量,很容易就被騙了。若從食品標示發現每百公克食品提供的熱量超過四百大卡,顯示其中一定含有不少油脂,這類超高熱量密度食品,建議想要減肥的人最好少碰。 (記者洪素卿)

fsj 提到...

女性長期接觸雌激素 血壓易高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5/30

多年來,醫界相信女性服用口服雌激素避孕藥、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有益心臟健康。不過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動物研究卻發現,女性長時間接觸雌激素,可能引起血壓上升,而高血壓和心臟病、腦中風密不可分。

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接觸雌激素會讓體內超氧物質過量,使身體產生壓力,這種物質出現於大腦會影響血壓調節使之攀升,這項研究也發現,抗氧化劑「白藜蘆醇」有助扭轉乾坤,可抑制超氧物質濃度。

這項發表於「美國生理學期刊-調節,綜合與比較生理學」的研究發現,當老鼠長時間接觸雌激素,大腦掌管血壓控制區域出現變化,超氧物質濃度增加易引起高血壓。越來越多研究確認雌激素與高血壓的關聯,未來可以再研究分析雌激素如何干擾血壓變化。



◆ 研究:味素吃太多 易導致肥胖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31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民眾經常攝取含有味精的食物,容易導致肥胖,研究人員認為,肥胖除了與吃進的食物分量有關外,無法順利處理所攝取的熱量也脫不了關係。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人員表示,美國民眾每日攝取約0.5公克的味精,至於亞洲的日本或韓國,份量則提高到1.5公克甚至10公克以上,因此研究人員花了5.5年時間,觀察1萬名中國民眾飲食習慣後發現,每天平均攝取5公克高量味精的民眾,較每日攝取不到0.5公克低量味精的民眾,發生肥胖的機率增加30%。

研究人員何凱(音譯)表示,「味精相當常見,攝取味精後會增加瘦體素(leptin)阻抗作用,因此讓人體無法完整地處理從食物獲得的能量。」

目前學界對於味精與肥胖的關係仍無定論,部分科學家認為含味精的食物,口感較佳,因此會增加民眾吃進食物的分量,而導致肥胖。

不過《路透社》引述耶魯大學阿拉杰表示,「吃進含有味精的食物並不會直接導致肥胖,而是因為含有味精的食物,通常含有其他如鹽的成分,是導致肥胖的原因。」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期刊。

fsj 提到...

想要皮膚美美 飲食必須均衡

【聯合報╱殷秀妙/台北市振興醫院營養師】2011.05.31

吃保健營養品或往臉上塗保養品,可以青春永駐?皮膚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組織細胞會漸漸老化凋亡,營養素如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提供細胞再生,維持健康。

膠原蛋白是皮膚重要蛋白質之一,主要功能是結締組織的黏合物,將水分保留在真皮層,提供結締組織保濕、保持彈性及緊縮。真皮膠原蛋白老化流失,會使皮膚漸進產生皺紋,失去彈性。所以,用新的膠原蛋白替換舊的,攝取豐富的膠原蛋白,成為近年來的夯話題。

不過,動物皮膚、筋腱或軟骨等組織雖含豐富膠原蛋白,但被吃入後,經腸道分解吸收成胺基酸後,能有多少被吸收為人體可利用?這種「吃腦補腦、吃肝補肝」的傳統觀念,值得三思。

青春美麗除亮麗肌膚外,指甲、頭髮也是愛美女生注意的地方。如何維持,所需營養素不只一種。水分是人體含量最多的成分,占總體重50至70%,脫水時,皮膚首當其衝。因此,每天要喝足夠的水分,成人一日所需約2千CC;必須脂肪酸可調節生理,缺乏將使皮膚結構受傷,容易失水乾燥,必須脂肪酸身體無法合成,主要由食物油脂中獲得。

維生素和礦物質,雖不能供應能量,卻是使三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及脂肪,功能順暢的潤滑油,保持健康美麗不可或缺,人體只需要少量就可保持皮膚、毛髮健康美麗,相關營養素如下:

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可抑制黑斑或雀斑黑色素生成,具抗氧化功能,新鮮蔬菜水果均含有維生素C。

泛酸:維護頭髮、皮膚健康,天然新鮮食物都含豐富泛酸,如全麥榖類、黃豆、乳製品、肉類等。

生物素:促進頭髮健康,缺乏容易掉髮及出現白髮,廣泛存在各種食物,腸道菌叢亦可合成並提供身體利用。

維生素A:對皮膚或黏膜等上皮細胞生成和作用有很大影響,缺乏時皮膚容易乾燥,食物如肉類、蛋、肝臟。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前體,人體可經代謝轉換成有活性的維生素A,如深色葉菜類、胡蘿蔔、木瓜、芒果、柑橘等植物性食品。

維生素E:抑制造成老化的過氧化脂質生成,延緩身體老化,防止皮膚積存脂褐質,防止黑斑的發生,如沙拉油、葵花油等植物油。

硒:具抗氧化作用,能防止細胞氧化,如高麗菜、芹菜、南瓜、洋蔥、綠花椰菜,糙米、小麥胚芽等。

鋅:缺乏時會影響細胞生長,延緩皮膚和骨骼的發育及維持,如堅果類、小麥胚芽、魚、牡蠣等。

細胞組織老化、死亡是自然現象,如何延緩老化,永保青春,必須多元化努力。我們常只注意吃什麼保健食品養顏美容,忽略了促進老化的不良食品,如食用油炸食品、過度精製及缺乏纖維素的食物。保有正常體重、多運動、飲食均衡,才是明智之舉。

※ 相關報導:

* 請大家均衡攝取毒素
http://blog.chinatimes.com/eat/archive/2011/05/30/698800.html

塑化劑事件持續擴大,朋友問我:到底還有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碰?我苦笑回答:生活周遭全是毒,請大家均衡攝取毒素!



◆ 幹細胞治心肌梗塞 將進入人體試驗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2011.05.31 自由

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研究團隊利用幹細胞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發現能有效修補受損心臟、改善收縮功能,2年來有15篇相關動物實驗研究,發表於國外知名醫學期刊,最近更進一步提出利用從血液循環中取得的內皮幹細胞治療瀰漫性血管病變的人體試驗,希望能造福心臟病患者。

目前醫學治療心肌梗塞的方式,包括注入血栓溶解劑、心導管手術等,雖可解決病患心肌梗塞,卻無法讓壞死的心肌細胞或血管再生,但利用幹細胞則能修復心肌,讓血管再生及恢復受損心臟功能。

高雄長庚醫院心臟科幹細胞研究團隊利用幹細胞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擴張性及缺血性心肌病變,以老鼠、兔子及豬等動物實驗,並用超音波、心導管及磁振造影(MRI)分析心臟功能受損、恢復程度及血管壁厚度。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把蘭嶼迷你豬的左前降肢血管綁起來,模擬人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再從豬的骨髓中抽出幹細胞培養約14天後,注入受損的心臟。

研究團隊主持人葉漢根醫師說,急性心肌梗塞造成心肌細胞壞死、心肌組織纖維化、心臟壁變薄,無法承受壓力而擴大,最後引發心臟衰竭,但注入幹細胞的病豬,分別在1、3、6個月後進行評估,發現豬的心臟擴張情形減少、心臟壁變厚,心臟功能恢復到接近正常豬的心臟功能。

研究團隊也曾在大白鼠身上注入特殊蛋白,造成老鼠因過敏引發擴張性的心肌炎、病變,再注入幹細胞治療,超音波評估發現,可降低老鼠心肌細胞壞死、改善發炎心肌擴張程度及減少心肌纖維化。

葉漢根說,研究團隊2年來,發表15篇相關幹細胞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動物實驗研究,累積豐富的經驗,最近朝人體試驗進展,將提出內皮幹細胞治療瀰漫性血管病變,希望能有重大突破,嘉惠更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fsj 提到...

多按胃經、大腸經 防塑毒重清淡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06/01

塑化劑風暴持續延燒,除了食品,也擴及各類用品。中醫師陳雀屏表示,塑化劑是有毒食品添加劑,DEHP會干擾生物體的內分泌作用,影響生殖、神經系統。中醫也認為,這些有毒的類賀爾蒙化學物質,是屬熱性作用,可能從消化道一直影響到全身症狀,形成毒害症候。

中醫師陳雀屏表示,塑化劑會干擾生物體的內分泌作用,影響生殖、神經系統,並可能造成畸胎、癌症等。目前也可見到不僅食品、飲料受到波及,連化妝、保養品都可能含有這類有毒成分。就中醫觀點,這些有毒的類賀爾蒙化學物質從口腔到胃部,包括經過的消化道,甚至循環到全身都有一定的毒害。

陳醫師表示,在消化道方面,由於類賀爾蒙藥在中醫是屬「熱性」作用;從口腔開始這些化學物質會造成消化道表面的乾燥,口腔會感覺有熱氣,咽部的淋巴結會緊緊痛痛的,又沒有其他感冒症狀,毒物到胃部後會造成脹脹的感覺,胃空空的卻消化不良,有胃不好的人甚至引發想吐,頭暈等全身症狀。循環到全身後也會造成全身莫名的酸痛,引發疲倦感,毒害健康。

許多人擔憂生活中到處是毒素,中醫師陳雀屏表示,如何在輕症時自救?是大家最想問的;第一步就是多喝水把毒物沖淡,或多吃解毒食物。也可配合多按摩胃經、大腸經的穴道保養。另可配合藥性平和又具有解毒作用中藥對症調理。

中醫師陳雀屏表示,想在輕症時自救,第一步就是多喝水把毒物沖淡,吃解毒食物,如綠豆、地瓜,可幫助把毒物帶出。此外,腸胃排出功能不佳的人,可以按摩胃經(在小腿處)足三里穴與內庭穴,協助毒物排出。還有大腸經(在手肘處)的曲池穴,肺經的魚際穴,讓毒物產生的熱氣散出,緩解毒物產生的不適感。

陳醫師表示,在中藥方面,可以先選用藥性平和又具解毒作用的甘草、金銀花、連翹等煮水。若毒物累積過多,就需要找專業醫師找出毒物影響的經絡,以物理性解熱藥,重則甚至用到瀉下藥迅速把毒物排出,恢復身體機能。

醫師指出,潛藏在食物中的毒物進入到人體內,臨床上反應不一,有人一吃就感覺不舒服,有人吃很久都沒事,但只要有事就產生嚴重酸痛,甚至癌化。

總之,應多注意身體的變化,多吃天然食物,能保存很久的食物不要吃過多,太香、太重口味的食物也應少吃。



◆ 新生兒喝水? 醫師不建議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2011.06.01 自由

大人要多喝水,新生兒要不要喝水?不喝水會不會便秘?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小兒科醫師陳韻如表示,6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喝水,因為不論是喝母奶還是配方奶,都已含有水分,新生兒排便不順跟不喝水之間,兩者不需畫上等號。

喝母奶或配方奶 都已含有水分

彰化縣林姓少婦因為兩個月大的嬰兒連續3天未解便,只好帶去就醫,少婦的母親認為,小孫子排便不正常是因為女兒只讓寶寶喝配方奶,卻不讓嬰兒喝水的緣故,少婦的母親舉自己的育兒經驗為例,強調有喝水的嬰兒,天天大便都正常,也從來沒出現過便秘的情況。當新生兒哭鬧給水喝時,也能有效安撫情緒。

針對兩代之間要不要給嬰兒喝水的育兒觀念不同,陳韻如強調,上一代父母在照顧嬰幼兒時,習慣給嬰兒喝葡萄糖水,因為坊間謠傳這樣做可以加速消退新生兒黃疸,但事實證明這是誤解。

若排便不順 可睡前按摩或就醫

現代父母雖然不再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但民間育兒卻還是習慣給新生兒喝水,甚至認為給新生兒喝水可以安撫情緒。

但陳韻如表示,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都不建議喝水,至於父母以為給嬰兒喝水就能讓小孩停止哭鬧,那是因為奶嘴有安撫作用,並非喝水的關係。

開始添加副食品 才需考慮喝水

陳韻如指出,不論是喝母奶還是喝配方奶的新生兒,因為母奶與配方奶都有水分,無需再另行補充水分,如果新生兒出現排便不順的情況,可以就醫請求協助,或是幫嬰兒進行睡前按摩,以順時針方式來促進腸胃蠕動;當嬰兒開始添加副食品時,才需要考慮讓嬰兒喝水。

fsj 提到...

美飲食新模式 一半是蔬果

【Upaper╱中央社】2011.06.04

最新的健康飲食標誌把食物分為榖類(棕色)、蔬菜(綠色)、水果(紅色)和蛋白質(紫色)四大類,外加一個藍色圓圈標示乳製品。
美聯社
美國政府昨天宣布,新飲食模式將取代已推廣20年的金字塔型健康飲食。這種模式是每餐中有一半是蔬菜和水果,藉以改善飲食習慣。

這項多蔬果的豐富設計,稱作「我的擺盤」 ,由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及農業部長威薩克公諸於眾。

有兩個女兒的蜜雪兒說:「父母沒有時間精確測量孩子每份餐攝取的雞肉量、或是到底吃進多少飯及花椰菜。」

「但是只要孩童攝取適當的比重,亦即每份飲食中有一半是蔬果,伴隨瘦肉、全榖、及低脂奶品,這就可以了,就是這麼簡單。」

這項飲食圖示分成4類食物,每餐中有1/2是蔬菜、水果;另外1/2則是全穀類及瘦肉;另外每天還要加上1 份奶類。

新飲食圖希望取代1992年推出的食物金字塔。舊式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是應分別攝取的脂肪及油類;金字塔的底部則為全穀類,日攝取量為6-11份;該金字塔模式於2005年進一步修正,中間再分層增添各大類食物,並著重運動,但受到批評之處在於,一般大眾難以理解和施行。



◆ 吃完粽喝杯養生茶 去油解膩

文/李佳穎 2011.06.04 自由

農曆5月5日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三大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而有划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但是粽子大多以糯米製成,糯米具有黏滯不易消化的特性,且內餡多以高鹽、高油、高熱量的食材為主。不僅愛美一族擔心體重上升,腸胃消化功能較差的人若吃太多糯米粽,也可能會造成身體負擔和腹脹、便秘等胃腸不適。

若嘴饞,多吃了粽子,造成腹脹難消化,或擔心熱量過多,可以在餐後搭配養生茶,以幫助消化減脂、去油解膩。

◎以下介紹幾種方便簡易的養生茶飲: (下述茶飲可以依個人情況不同做調整,若有疑問,應詢問中醫師。)

●順暢茶:車前子2錢、決明子3錢、桑葉2錢、烏梅3錢、陳皮2錢、山楂3錢。

功用:暢通消化道,促進代謝。

●利水茶:玉米鬚3錢、荷葉3錢、玉竹2錢、枸杞3錢、參鬚1.5錢。

功用:利水消水腫,改善水腫型肥胖。

●健胃茶:白朮2錢、麥芽3錢、山楂3錢、決明子3錢。

功用:健脾胃、消脹氣、潤腸通便。

●玫瑰花除濕降脂茶:玫瑰花1.5錢、洛神花2錢、荷葉3錢、薏仁3錢、山楂2錢。

功用:化痰除溼、減油降脂。

●益氣消暑茶:紅棗3錢、枸杞3錢、菊花3錢、荷葉2錢、黃耆1.5錢、麥冬2錢。

功用:清暑益氣、明目解渴。

◎做法:以上茶飲皆將藥材與水1500C.C.一同煮沸後去渣,即可飲用。

此外,也可以從改變粽子的製作方式著手。例如在製作粽子時,將糯米換成白米、五穀米,或以山藥、紅豆、黃豆、薏仁等雜糧取代一部分的糯米,減輕因糯米不易消化造成的脹氣、便秘。調整內餡的種類亦有所幫助,在內餡中,加入纖維質豐富的竹筍、多用低熱量、高纖維質的香菇,以瘦肉取代肥豬肉,鹹蛋黃減量等等。

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也是方法之一,均衡飲食,增加纖維質攝取幫助消化。還可以考慮選擇搭配清爽的白蘿蔔湯、苦瓜湯、竹筍湯等,或是在湯裡面加入山藥、陳皮、茯苓、芡實、薏仁等幫助理氣健脾助消化。

最重要的還是均衡適量的飲食,不貪食過量,搭配上述小秘訣就可以避免消化不良、體重增加的困擾了。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 舒活24節氣「芒種」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2011.06.04

下周一(六日)是端午節,也是24節氣中的「芒種」。芒種是步入夏天的第3個節氣,空氣中夏天的味道愈來愈明顯。古籍記載,芒種是預告氣候炎熱的節氣,也是象徵農作物成長、收成的重要節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所謂「芒」,是指如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在此時節已成熟,即將收割;「種」則是指現在正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佳時機。此時正是夏秋農作物種植與收割的關鍵節令,農民異常忙碌,所以有人也將芒種取諧音為「忙種」,象徵農夫的辛勤。

在天氣越來越熱的芒種節氣裡,原本細雨綿綿的梅雨季,逐漸被夏日常見的午後雷陣雨所取代。此時「濕熱之氣」仍重,除了有利細菌、病毒繁殖;若一昧貪圖涼快,狂喝冰飲或洗冷水澡,體內熱氣易被抑制,不利發散,不但傷身,更會使人精神睏倦、懶散。

芒種雖氣候濕熱,但最忌諱貪涼。夏季氣溫炎熱,腸胃蠕動較慢,消化能力也跟著減弱;多數人此時食欲變差,不是不想吃飯,就是只想吃冰品。但當腸胃濕熱之氣未發散,又大量吃入冰涼食物時,不但干擾消化道蠕動,更會傷害胃氣,出現腹瀉、腹痛等腸胃疾病。

炎夏想消暑,吃冰可能吃進一身「熱」,想靠冷水澡清涼一下,也得三思而後行。中醫觀點認為,解除夏季濕熱之氣,應由內往外發散,而非從外向內降溫。熱天洗冷水澡,容易抑制皮膚毛細孔散熱,不利體內濕熱之氣揮發;建議應洗熱水澡,逼出體內熱氣,才能有效發揮清熱效果。

芒種前後,西瓜、芒果、鳳梨、荔枝等香甜多汁水果陸續上市,許多對熱食沒胃口的人,紛紛把目光轉向水果。中醫提醒,水果寒熱屬性各不相同,不建議當正餐食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也不能多吃高甜分水果。

清甜多汁的西瓜,是許多人盛夏消暑的首選。但西瓜屬性偏涼,吃多會傷脾胃,腸胃道功能不佳者,容易引起腹脹、腹瀉;西瓜果肉水分豐富,具利尿效果,建議選在白天食用,以免夜晚頻跑廁所。

對於易患濕疹、痱子或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毒性較強的芒果與屬性燥熱的荔枝,最好避免食用。中醫提到,芒果性質濕毒,綠色的土芒果毒性尤強,有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體質患者,不建議多吃,以免皮膚起疹、搔癢,感覺不適。

對於濕疹、痱子,中醫多認為是因濕熱體質引起,此時吃進屬性燥熱的荔枝,無疑火上加油,不利病情緩解;多吃也會徒增心肝之火,難消濕熱之氣。而性質看似溫和的鳳梨,因纖維較粗,又含多種酵素,建議飯後酌量食用,以免傷胃。



◆ 學者點名 乳瑪琳有害心血管 膠原蛋白不如蛋

【游婉琪/台北報導、黃天如/台北報導】2011-06-05 中國時報

塑化劑風波尚未平息,清華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李寬容接受本報專訪指出,除了媒體報導常見的戴奧辛、福馬林、雙氧水等毒物,被業者蓄意摻入食物,民眾經常食用的「乳製品」和「保健食品」更應列為衛生署長期檢驗項目。他呼籲,消費者應學會自我教育,千萬別輕易被廣告矇騙,白白花掉大把銀子,卻把毒物吃進肚。

李寬容指出,俗稱乳瑪琳的固狀植物奶油,製造過程中會將部分天然的「順式脂肪酸」變成「反式脂肪酸」。民眾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選擇不含膽固醇的植物奶油取代動物奶油,殊不知效果恰恰相反。

他分析,人類經過百萬年的演化,體內負責代謝脂肪酸的酵素只能辨識天然的順式脂肪酸。平時只要維持運動和控制飲食,自然就能排出體外。相反的,反式脂肪酸幾乎無法經由運動及正常代謝排出體外,只能沉積在肝臟或血管壁,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形成。

除此之外,市面上價格不菲的各類保健食品,李寬容拍胸脯保證,多數動物來源的保健食品,例如膠原蛋白、生長激素等,根本不具生理活性,「營養價值比一顆雞蛋還不如」。

他指出,一顆雞蛋如果經過孵化就會變成小雞,雞肉及羽毛由蛋白質構成、骨骼則由含鈣質的磷酸鈣構成。生物所需的養分都在雞蛋裡,民眾與其花大錢購買無用保健食品,不如直接吃雞蛋。

李寬容建議,食品安全標示絕對要重新規定,尤其是限制性的添加物,成份說明一定要符合消費者的理解程度。他舉例,多數民眾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苯甲酸」,成分標示應仿照國外,以「苯甲酸(防腐劑)」標示,幫助消費者判定用途。

衛生署官員表示,乳製品及保健食品均屬一般食品,現已被列為跨部會聯合稽查小組定期檢查的範圍;至於反式脂肪酸,由於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確實很大,也早已列為強制標示的食品資訊。

fsj 提到...

動脈疾病風險 女菸槍高20倍

中央社 2011.06.07

新研究報告顯示,即使是很短期間,吸菸會增加女性罹患週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artery disease,PAD)的風險。

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報導,罹患PAD的患者,四肢的動脈較窄,尤其是腿部,降低流往該部位的血流量,並造成疼痛。

接受調查的3萬8825名女性中,吸菸的女性在13年間罹患PAD的機率較不吸菸的女性高出20倍。

研究人員表示,戒菸降低罹患PAD的風險。然而,即使20年前就戒菸的女性,相較於不吸菸的女性,罹患PAD的風險仍較高。

研究人員普拉德漢(Aruna D. Pradhan)醫師表示:「就像過去曾發表的肺部疾病和心臟病一樣,現在我們的研究具說服力地顯示,吸菸是罹患PAD的強大危險因素。」普拉德漢為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School)醫學助理教授。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凸顯預防人們開始吸菸和倡導戒菸的重要性。



◆ 更年期婦女 皺紋深容易骨折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06.08

婦女停經後如果發現皺紋很深,可能得小心骨折。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顯示,皺紋和骨質密度似乎成反比,也就是說,皺紋愈深、骨質密度就愈低,所以骨折的機率相對較高。

耶魯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及生殖學系副教授魯碧娜‧裴爾說:「研究發現,皮膚皺紋加深和骨質密度降低有關,這是因為皮膚和骨骼具有共同的結構成份─膠原蛋白。」她指出,這是首次發現皮膚皺紋和骨質的對應關係,可能讓醫生擁有新的診斷方式,無需仰賴昂貴檢測,一眼就可判斷更年期婦女的骨折風險。

研究人員檢查參加更年期荷爾蒙療法臨床研究的114名婦女,她們停經都在三年以內。研究人員以目測和儀器檢測這些女性臉部和頸部11個部位的皮膚硬度,並以攜帶式超音波機和X光機來測量骨質密度。

裴爾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膠原蛋白減少,使得皺紋加深、皮膚鬆弛,同時也造成骨骼的質與量惡化。皺紋愈多,骨質密度愈低,這種關係不受其他影響骨質的因素所影響。

裴爾在內分泌學會會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這項研究僅顯示骨質密度和皺紋有關連,必須進行長期研究,才能確定皮膚皺紋和骨折風險的關係。



◆ 正確飲食 吃出活力年輕

文/李青蓉 2011.06.07 自由

造成現代人老化的危機不是營養不良,而是營養不均衡。

動物性脂肪、糖份、鹽份攝取過多,但是食物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卻攝取不足,使得脂肪肝、糖尿病、動脈硬化、痛風等慢性病患不斷年輕化。想要吃出活力、吃出青春,適當的選擇食物和正確的飲食習慣必須相輔相成。

補充抗氧化元素

怎樣才能吃得營養、又能提高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呢?以下幾點建議提供參考。

◎適量補充一些抗氧化元素:但不要盲目吃,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知道何時該補充、如何補充,才能充分發揮抗老化功效。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黃綠色蔬菜、水果(如青江菜、胡蘿蔔、菠菜、番茄、木瓜、芒果)等。

●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牛奶、豆類、肉類、綠葉蔬菜、全穀類、堅果類等。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黃綠色蔬菜、水果(如青辣椒、番石榴、柑橘類、番茄、檸檬等)。

●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穀類、米糖油、小麥胚芽油、棉子油、綠葉蔬菜、蛋黃、堅果類等。

●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深綠色蔬果、胡蘿蔔、番薯、芒果、木瓜等。

●富含生物黃酮的食物: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茶多酚)和銀杏提取物等,花椰菜、柑橘、黃豆、蘋果等。

●富含茄紅素的食物:番茄、粉紅葡萄柚、西瓜及番石榴,其中以番茄的含量最高。

●富含鎂的食物:鱈魚、小蝦、綠葉蔬菜、香蕉、杏仁、瓜子等 。

●富含硒的食物:綠花椰菜、甘藍菜、芹菜、草菇、番茄、海鮮、動物肝臟等。

●富含鋅的食物:豬肉、魚、牡蠣、蛋黃、南瓜子、芝麻等。

◎不要常吃加工食品:這些食品可能添加防腐劑、人工色素、漂白劑、添色劑等有害健康的物質,容易在體內產生自由基,破壞細胞。

◎不要餐餐吃到撐:「每餐吃七八分飽就夠了」,少量多餐比較不容易胖,尤其中、高齡的人消化吸收的能力退化,更要避免一次吃太飽。輕微的飢餓,比起飽食終日更有利於延緩老化。

少油、少鹽 適時舒壓

除此之外,還要有規律的生活;清淡的飲食習慣(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規律的有氧運動;樂觀愉快的心情;戒除菸酒不良嗜好;懂得舒緩壓力;經常接近大自然,如此才能得到最佳的抗老效果!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fsj 提到...

睡不著≠失眠 問題在生理時鐘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1.06.09

失眠人口愈來愈多,但並不是吃安眠藥就一概見效。醫師臨床上發現,在原發性失眠求診患者中,有一半屬於「睡眠相位後移」,這些人之所以睡不著,是因為擁有異於常人的生理時鐘。他們生理時鐘比一般人晚上四、五個鐘頭或更久,即使吃了鎮靜劑也無法改善。

高醫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徐崇堯指出,曾有幾位中年女性長期睡不好、睡不著,到高醫睡眠障礙門診求助,醫師排除憂鬱、適應不良或精神官能症等可能性後,為她們進行生理時鐘測定,由求診者自行進行一個月的睡眠日記紀錄,並在手上配戴腕動儀測量身體活動狀態,最後確認她們生理時鐘長期處於慢分狀態,過得並非「台灣時間」。

徐崇堯說,國內外不少研究發現,人體生理時鐘其實比地球自轉一圈的24小時略長,趨近25小時,但多數人都會微調以適應環境。

少數「忠於體內節律」者,就會出現睡眠相位後移的困擾,形成晚睡晚起的生活習慣。這些患者的生理時鐘通常比台灣時間慢上四、五個小時,有的時候甚至長達六、七小時。

徐崇堯表示,患者須透過模擬光照治療、調整飲食 (早餐豐盛、晚餐清淡)、睡前輕柔運動等方式,先著手調整內在時鐘,藥物反而是最後手段,否則人體經過25天自我調節循環,還是又回到原來的生理時鐘。



◆ 百萬富豪安樂死 BBC全程轉播

【江靜玲/倫敦八日電】2011-06-09 中國時報

英國廣播公司(BBC)將播放英國百萬富豪彼得.史曼特利(Peter Smedley)前往瑞士尋求安樂死的「自殺」過程。這是英國有線電視首次播出安樂死的紀錄片,引發相當爭議。

彼得.史曼特利家族擁有英國著名食品公司,他自己則是旅館業大享。二○一○年十二月十日,彼得死於瑞士,享年七十一歲,除了妻子隨侍在側外,沒有任何親友知道,他是到瑞士安樂死中心Dignitas自殺的。

彼得在一九九八年罹患運動神經細胞退化症,全身逐漸癱瘓。在BBC紀錄片《選擇死亡》(Choosing to Die)中,他在妻子和患有阿茲海默氏症、近年來全力推廣安樂死的英國作家帕爾契特(Terry Pratchett )陪伴下,喝下摻有毒藥的飲料死亡。

自殺前一刻,彼得坐臥沙發上,妻子克斯汀娜不斷輕撫他的手。他先喝下一些飲料後跟帕爾契特握手,祝福他有個「美好的人生」,「我知道,我有個好人生。」他接著一一向在場參與拍片的員工致謝。

安樂死中心的人員隨後詢問彼得:「你準備好了嗎?」他點頭,喝下他們遞上的另一杯摻有毒藥的飲料,逐漸昏迷死亡。

彼得死亡數天後,朋友們接獲他的親筆信,表示感激並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和記憶。

彼得和妻子育有一名廿歲的女兒。朋友們表示,他是一個極度重視隱私的人,大家對他最後公開自己的自殺過程,莫不感到萬分意外,但這也顯示了他執意推動安樂死在英國合法化的決心。

fsj 提到...

女性請注意 婦女頭號殺手:心血管疾病

【聯合報╱殷偉賢/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2011.06.11

心血管疾病一向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但根據全球,包括台灣的統計,婦女真正頭號殺手正是「心血管疾病」。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發生率男女有別,但女性40歲,尤其停經後,三高發生率逐年攀升,甚且超過男性。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急速下降,脂肪代謝容易混亂,加上體重增加、缺乏運動,容易發展成三高。女性發生率超過男性的交叉點,高血壓約50歲,高血糖約45歲,高血脂最早在40歲!

過去會有心血管疾病多發生於男性的迷思,主要是40至50歲以前,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男性發病時間早,加上台灣家庭多以男性為主要經濟支柱,一旦發病衝擊較大,讓大家印象較深刻的緣故。

衛生署統計,9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病是男女死因第二名,但女性心臟病比率明顯高於男性。過去20年統計更發現,女性一旦發生心血管病,死亡率較男性高出一成。女性不是不會得心血管病,只是平均發病年齡較男性晚,過了50至60歲,很快追上男性。

另外,女性心血管疾病預後比男性差,原因之一是年輕女性以為自己不會患病,沒有注意早期診治心血管病的危險因子,如三高等;其二是女性有心血管病徵兆時,常輕忽嚴重性,又因忙於家務延誤就醫;其三是停經期前女性不易得心血管病的觀點,對醫師影響很大,容易缺乏警覺而忽略或延誤診治。

另外,女性比男性長壽,大多數女性心血管病發作時,多已高齡,且伴隨多種疾病,治療困難,預後也較差。

女性應該在更年期前調整生活形態,控制好各項危險因子防範心血管病。首先避免「三高」。女性對於體重、年齡等數字很敏感,但是否知道自己血壓、血糖和血脂?女性三高控制率不盡理想,如高血脂疾病控制率僅2成多,約為男性一半。

不論男女,都應對心血管病發作症狀有所認識。典型心絞痛發生於勞動時、寒冷、情緒發作或飽餐後,在前胸深處出現悶痛、緊繃或壓迫感,有時會傳達至手臂、下顎、上腹部、頸部或背部,通常持續約數分鐘,休息或含一粒硝化甘油舌下片數分鐘後緩解,此時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機率約80至90%。

不過,女性心絞痛症狀通常不典型,胸部悶痛不一定與勞動有關,雖然含硝化甘油舌下片也很有效,但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機率雖較低,也約有60%。

若女性已確診為心血管疾病或屬高危險群,10年內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超過10%,通常都要適當使用藥物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避免疾病惡化或復發,血壓應在130/80mmHg、血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100mg/dL、糖化血色素數值7%以下,才算理想。



◆ 減肥是減少脂肪 不等於減重

文/王新元 2011.06.11 自由

減肥一定等於減重嗎?其實嚴格說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減肥的目的主要是減少埋於體內深層內臟的脂肪,過多的脂肪容易造成高血脂、甚至高血壓、中風、心臟病﹙以上皆屬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不孕、痛風、關節炎,乃至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等都有影響。

另外,心理上也可能引起自卑、消極、懶散、孤僻,所造成的傷害絕非只是單純外表的美觀而已。

減重顧名思義,是減少身體的重量。人體的重量70%是由水份所組成,減少水份當然可以達到減重的目的,但達不到最終希望減少脂肪堆積的效果,也不能達到健康的成效。

肥胖的定義是,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單位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即以公斤/公尺的平方為單位)超過24即為體重過重;超過27則是肥胖,另有人以腰圍大於80/90(女/男;單位為公分)較為好記。

均衡的營養、多攝取各式蔬菜及甜度低的水果,少吃大餐、甜食和油炸的食物,自然能遠離肥胖,活得健康。

如有疑問,就請教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不隨便相信偏方、來路不明的藥物,甚至沒有衛生標章、檢驗合格的健康食品。

有了正確的知識,加上具體的行動,持之以恆,培養良好的習慣,另外最好有適合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如此一來,窈窕美麗和健康,絕不是夢!

(作者為優諾台北診所院長)



◆ 吃得好、動得少 脂肪肝恐來到

【聯合報╱阮膺旭/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師】2011.06.11

42歲中年男性,員工健檢時發現有重度脂肪肝。身高180公分、體重95公斤的他,有著明顯的啤酒肚,抽血報告中,膽固醇二百多,三酸甘油脂及肝功能也偏高。這類民眾愈來愈常見,由於吃得好、運動少,讓脂肪肝悄悄找上門。

正常人肝臟只有少量脂肪,佔肝臟重量約4%至7%,其中一半為中性脂肪,即三甘酸油脂,其他為卵磷脂及少量膽固醇。

在某些疾病或異常情況下,肝臟脂肪含量增加,當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10%以上時,即為脂肪肝。脂肪肝除了容易使肝細胞內大量脂肪堆積,甚至還會堆積在心臟及血管中,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更可怕的是,因脂肪肝無任何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卻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控制不好,恐怕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危機。

體重輕的人,不表示沒有脂肪肝或血脂過高問題,若每天吃下過量油炸食物、肉類、含糖飲料,容易導致身體無法正常代謝脂肪,造成脂肪肝,所以最好飲食清淡、多蔬果,做好體內環保。

脂肪肝成因

1. 肥胖:建議控制體重,多運動,減少熱量攝取,必要時減重。

2.血脂過高:利用藥物控制,常用中藥包括山楂、陳皮、荷葉、洛神花等。

3.血糖過高:糖尿病患常伴隨血脂過高,所以更積極控制血糖,避免血脂過高。

4.長期酗酒:減少酒精攝取,酒精從肝臟代謝,長期酗酒會傷害肝臟。

脂肪肝證型做治療

1. 肝氣鬱滯型:這類病患在右脅下肝區有悶痛感,容易腹脹,治療以疏肝理氣為主。

2.腸胃積熱型:症狀包括便秘、口

乾、燥熱、小便黃,治療以山楂、決明子、大黃等具有清熱通腑的中藥為主。

3. 脾虛濕盛型:吃飽後容易有腹脹感,平時身體感覺困重、大便軟、胸悶,治療上以薏仁、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濕中藥為主。



◆ 2歲時仍喝奶瓶 肥胖機率高

【Upaper╱中央社】2011.06.10

這項針對美國近7000名孩童進行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2歲時仍在使用奶瓶的嬰幼兒,在5歲時出現肥胖的機率,比其他孩童高出1/3。他們不確定長期使用奶瓶是否為直接導致肥胖的原因,不過他們的發現顯示,嬰幼兒在年滿1歲前後斷奶,可能有助於對抗體重增加。

這份報告主筆、美國譚普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古茲表示:「使用奶瓶時期拖延過久,和5.5歲時出現肥胖有關。」「避免這項行為,可能有助於防止童年早期肥胖。」

小兒科醫師早已建議父母,在孩子12到14個月大甚至更早,就讓小孩停止使用奶瓶,改用方便嬰幼兒使用的杯子,主要是因為使用奶瓶的時間延長,尤其是徹夜使用,被認為是導致蛀牙風險提高的因素,也可能造成鐵質缺乏。

在古茲和同儕研究的6750名孩童中,每5人就有1人在24個月大時仍在使用奶瓶,包括在夜間或全天使用。在長期使用奶瓶的小孩中,每5個就有1人在5歲時出現肥胖。相較下,較早停止使用奶瓶的小孩,每6人中約有1人會出現肥胖。



◆ 滿足三要件 吃早餐如吃補

【聯合報╱李祥和/基隆市康合診所】2011.06.11

許多上班族的早餐選擇,往往與身體需求背道而馳。

一般常見的早餐內容包括,三明治配咖啡、燕麥粥摻牛奶、水果餐配開水、漢堡配奶茶等,品項太過單一,缺乏蔬菜,使用太多茶、咖啡、奶茶等飲料,加上上班前時間匆促,無法細嚼慢嚥,長期往往造成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足。

好的早餐是一天開始,應該要滿足三大要件:1.穀類、蛋白質與高纖維蔬果兼備;2.起床後一小時內享用早餐,以喚醒身體機能;3.早餐前,宜喝一杯水促進腸胃蠕動。

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正確吃早餐可提供良好的飽足感,一日初階段的體力補給,也可控制午餐不爆量。良好的飽足感讓身體不挨餓,容易控制體重,擁有初階段的體力保障,讓身體代謝良好,不會停滯於前一夜休眠階段,午餐控制好而不爆量,不會過餓也不會沒精神,使得午晚餐不致於因早餐而偏差。

好早餐要穀類、蛋白質與高纖維蔬果兼備,穀類可選慢吸收之全穀,如燕麥、雜糧麵包等,蛋白質要選不油膩,如牛奶、羊乳、雞蛋、魚、豆腐,同時搭配深色蔬菜與有色果肉,藉由食物多元整合,使早餐組合營養均衡,不會太快餓或太快吸收,開啟一天的好代謝力。

fsj 提到...

〈吃對了 你也能瘦〉天然纖維多一點 抗塑又減重

記者/洪素卿 2011.06.12 自由

塑化起雲劑如野火蔓延整個食品市場,很多人不禁要問:「到底還有什麼東西能吃?」其實,想要減重的人,剛好可以趁這個時候,改變一下飲食內容,例如不妨多吃一些纖維。專家指出,只要一天多吃14公克纖維,不只可以降低10%熱量攝取,多吃蔬果等高纖維食品還能協助身體抗氧化,減少毒素留在體內。

日增14公克纖維 可減10%熱量攝取

根據衛生署建議,成年人一天至少攝取25到35公克的膳食纖維,不過,多數國人因為食用過度精緻化及太多加工食品,真正吃到的膳食纖維量遠低於建議值。

一般人總以為纖維量攝取只跟罹患大腸癌、或是心血管疾病有關。其實,多從天然食物攝取膳食纖維,不只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遠離心血管等疾病,研究顯示,多吃纖維對於減重也有明顯的好處。

美國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便發現,只要一天多加14公克的膳食纖維攝取,就能夠讓人減少10%熱量攝取,4個月、大約可以因此瘦下2公斤。

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總幹事魏賓慧指出,多吃纖維與減重之間的關係,主要就是因為纖維可以吸收水分、抓住水分讓胃有飽足的感覺。當富含纖維的食物吃多了,就容易有飽足感,相對地,其他食物的攝取量也就會降低。

纖維可讓胃有飽足感 且能延續較久

其實,增加纖維不只可以讓胃比較有飽足感,也能讓飽的感覺延續比較久。

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食用培根蛋吐司或是可頌加上乳瑪琳等美式早餐的人,因為脂肪含量很高、纖維量很低,雖然剛吃完後,都會產生飽足感,但是研究也發現,吃完這類早餐之後,還沒撐到午餐前、就會餓了,兩餐之間吃點心的情況非常常見。

相較之下,食用麥片、香蕉搭配全麥吐司的民眾,吃下的熱量與培根蛋吐司可能差別不大,但是食用這類高纖維早餐的人,不只兩餐之間吃零食的份量明顯比吃培根蛋的人少了3/4。連之後的午餐,份量也比較少。

肥胖醫學會祝年豐醫師表示,這是因為食物加入了高纖維蔬果或是麥片組合時,可以降低原本以澱粉、糖為主的食物,所造成的胰島素刺激性,也就比較不會在兩餐間出現反應性的低血糖,不容易餓。所以多加點天然纖維平衡的人,也就有了額外減輕體重的好處。



◆ 熱熱熱 醫師教你解暑撇步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2011.06.12 自由

嘉義地區10日出現攝氏36.6度的超高溫,醫師提醒民眾,這種大熱天,待在高溫及悶熱的環境下,容易發生「熱衰竭」,最好多補充水分,營養師表示,喝低於體溫約5到6度的開水,就有很好的降溫效果,並且避免吃油炸的食物,以免上火。

嘉義地區連日來的最高溫度都超過33度,前天更出現36.6度的超高溫,昨天也超過34.5度,不少民眾熱到連開冷氣都覺得不涼,有些公家機關為節能減碳,空調管控溫度最低限定26度,公僕們雖在冷氣房內,卻不斷冒汗。

嘉義基督教醫院復健科則發現,許多患者因天氣太熱不想出門,約有一至兩成的患者自行中斷復健,醫師因此調整復健時間,避開中午到下午兩點的炎熱時段。

昨天下午兩點嘉義市的紫外線指數飆高到10,已達危險級,眼科醫師楊博閔指出,強烈紫外線不但會傷害皮膚,更會提高罹患白內障、角膜炎、黃斑部病變、結膜翳狀贅片及眼瞼皮膚癌等眼睛病變的風險,提醒民眾到戶外活動時,最好配戴深色太陽眼鏡,保護眼睛。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侯玟伊提供解暑飲食方法,建議民眾多飲用低於體溫約5到6度的開水,就可以有很好的降溫與消暑感受,若覺得喝開水太單調,適量加入新鮮現擠的檸檬汁或金桔汁,可增加風味並生津解渴。

另外,近年盛行的冷泡茶,則需注意茶葉是否有相關農藥檢測認證,並注意茶葉不要浸泡太久,侯玟伊表示,久泡的茶葉會釋放出過多的單寧酸,除了影響口感,也容易傷胃。

由於太過炎熱,胃口不好,民眾愛吃麻辣或油炸食品等重口味食物來開胃,侯玟伊說,這類食物都是中醫列為「易上火」食物,且熱量高,吃了更容易口乾舌燥,另醃漬食物因鹽分高,大熱天裡,也盡量不要食用。

fsj 提到...

速食吃太多 6歲娃胖到中風

中央社 2011/06/13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12日專電)英國健康專家警告,由於家長餵食速食等不健康食品,肥胖已成兒童健康嚴重問題,必須到醫院就診,有年僅6歲的兒童甚至胖到中風。

一項對66家重症醫院進行的調查指出,過去5年超過5500名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因為過胖到醫院就醫,其中約400人不到5歲,至少40人甚至未滿週歲。

調查顯示,小學畢業的學生,每3人中就有1人被列為醫學上肥胖兒童,情況堪虞。

兒童健康專家指出,兒童肥胖情況惡化,除了父母太早讓嬰兒斷奶,還因為餵食他們不健康的食物,例如漢堡、薯條及高脂肪食物。

提供肥胖治療的醫師沙克(Paul Sacher)表示,他經常看到家長給小孩棒棒糖,巧克力或洋芋片零食,還有媽媽把氣泡飲料倒入奶瓶內給嬰兒喝,在威爾斯地區甚至有父母將洋芋片放進奶瓶裡。

肥胖造成這些兒童出現成年人才會有的健康問題,例如呼吸困難、糖尿病等,2名分別只有6歲和8歲的兒童因為體重過重,對身體造成壓力,相繼出現中風,令專家憂心。



◆ 醫學研究-幼兒睡眠不足 未來容易變胖

閻紀宇/綜合報導 2011-06-13 中國時報

睡眠習慣與兒童發育有密切關係,眾所皆知。紐西蘭一項最新研究更顯示,兒童如果平日睡眠不足,過重或肥胖的風險將大增,為日後健康埋下諸多隱憂。

這項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由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泰勒博士領導,針對丹尼丁(Dunedin)地區244位3到7歲的學童進行,每隔半年測量一次他們的身高、體重與體脂肪,並在3歲、4歲與5歲時記錄他們的睡眠習慣與身體活動狀況。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幼兒在3到5歲時如果睡眠時數偏低,7歲時出現過重或肥胖問題的風險就會增加。每天平均多睡一個小時,身體質量指數(BMI)約可降低0.48。

英國皇家兒科與兒童健康學院教授麥康諾奇指出:「5歲以下幼兒日夜合計,一天需要11個小時的睡眠,然而卻有20%這個年齡的幼兒出現睡眠問題,除了體重之外,還會影響注意力、記憶、行為與學校表現。」



◆ 糖尿病合併心臟病患者 服用阿斯匹靈宜謹慎

文/王重仁 2011.06.13 自由

日前有學者指出,國內老人平均每人罹患1.4種疾病,且主要是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及失智症等慢性病。

年長者因罹患多種疾病,多重就醫與多重用藥的現象就普遍存在。但是一般老人平均每天服用4種藥物,護理之家的住民平均更超過6種藥物,多重用藥發生藥物交互作用風險也隨之升高。

有些銀髮族甚至從「有藥吃」吃到「沒藥吃」,症狀並沒有因此有所改善,而且常記不清楚複診時間。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如果糖尿病患者為了降低心臟疾病罹患機率,服用Aspirin(阿斯匹靈)可能無法達到最佳的效果。

阿斯匹靈具有止痛、解熱、消炎等效果,但會因劑量多寡而有雙重療效,例如低劑量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會抑制痛風藥的尿酸排泄作用,因此有服用痛風藥物的患者在使用阿斯匹靈時,要小心。

服用阿斯匹靈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尤其會產生雷氏症候群、支氣管痙攣、溶血性貧血、嚴重者會導致休克等不良反應。如果重大疾病需要手術時,應在一週前停止使用,以避免出血危險。

要提醒的是,英國學者從1276名糖尿病患身上發現,如果為了預防心臟疾病而給予口服阿斯匹靈和抗氧化劑,經過8年觀察其健康狀況,證明確實無法降低心臟疾病罹患的風險。即使阿斯匹靈可以預防與心臟血管疾病有關的併發症,包含心肌梗塞、靜脈血栓炎、腦缺血等,但如果是糖尿病高危險族群的患者伴有心肌梗塞、心絞痛的話,仍然無效,需服用其他種藥物為宜。

(作者為藥師)



◆ 吃固體食物就吐 馬男求助無門

中央社 2011.06.13

馬來西亞一名男子打從出生以來,從來沒有吃過固體食物,每天就靠著喝15杯巧克力麥芽飲料、一些白開水和湯過活,雖然曾經向多名醫師尋求協助,但群醫束手無策。

來自吉打州(Kedah)的艾迪爾(Mohd Aidil)今年25歲,在馬國著名媒體機構「首要媒體」(MediaPrima)擔任網路電視經理,由於他每天靠著喝15杯雀巢公司出產的「美祿」維生,怪異行逕讓他在朋友間獲得「美祿」的綽號。

艾迪爾母親在他大約1歲時,曾嘗試餵他吃固體食物,但當時年紀小的他卻說甚麼都不願意吃;長大後雖然曾經像正常人一樣吃些白米飯,豈知食物每每下肚不久,卻又全部嘔吐出來。

對他而言,每兩周才喝一次的湯,是最豪華的美食,不過,他在喝湯前也得先把湯裡的渣滓濾清,否則會食不下嚥。

艾迪爾曾經遍尋西醫和傳統醫師的協助,雖然醫師們查不出他「怪異」飲食習慣的原因,但都告訴他說「安啦!你非常健康」。

他坦言,以前每次看見周遭的人大口吃著椰漿飯、漢堡等固體美食都很忌妒,但信奉伊斯蘭教的他,現今已懂得以「這是阿拉的意旨」來安慰自己,平息不滿。

艾迪爾的家人飲食都很正常。

fsj 提到...

哺乳也能減肥?她瘦10公斤

【聯合報╱記者高堂堯/斗六報導】2011.06.14

減重是很多人的難題與困擾。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昨天邀4名在半年內合甩70公斤的減肥達人,分享健康減肥方式,包括飲食控制和運動,甚至哺乳也能達到極佳減重功效。

成大斗六分院家醫科醫師歐玲君表示,3女1男的4名達人過去「圓潤」的身影,與現今清新健康樣貌判若兩人;其中以陳瀅如成績最好,最近半年減掉35公斤,而且仍持續變瘦,令人驚歎。

「減重後,總有一天要穿上比基尼!」陳瀅如表示,大幅調整飲食,少油少糖少澱粉,多吃蔬菜加上持之以恆的運動,讓她終於一償宿願。歐玲君說,減重門診常碰到為「拍婚紗、穿得上漂亮衣服」等因素而想減重的民眾,但唯有隨時強化減重動機,增強信念,才能成功減重。

減掉10公斤的陳雅薰在懷孕生產後身材走樣,她說哺乳讓自己每天消耗400至1000卡熱量,快速恢復身材,甚至回復到結婚前的體重;因此只要遇到懷孕的同事,她都宣傳哺乳瘦身法,孩子的成長和免疫力也隨之增強。

瘦身15公斤的馮淑楓笑稱,減重後相親的自信心也隨之爆增,她靠初期午、晚餐份量減半,早餐不變,到逐漸只吃低卡輕食,搭配每天慢跑20分鐘減肥。王士豪說,過去最重時有83公斤,從98年7月至今2年,家住口湖的他每週至少1天騎92公里的單車到斗六上班,成功減重10公斤。

歐玲君醫師表示減重無法速成,勿信偏方,成大斗六分院即日起至10月31日,展開系列減重活動和課程,歡迎參加。



◆ 飲食清淡排泄順暢 泌尿系統健康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6/14

不少民眾到了夏季,飲食仍偏麻辣油膩,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表示,飲食清淡,排泄順暢時,較能維持泌尿系統健康。

申一中表示,出現感染引起的尿道灼熱、血尿等,可以尋求中醫輔助診斷及治療,具體用藥應由醫師處方。如果尿道感染處理不當,可能使感染上行,引發腎盂腎炎。

民眾天氣熱時,如果喝水不多,尿容易看起來混濁。醫師表示,尿液混濁使得尿如乳麋般白濁不清澈,也被稱為乳麋尿。臨床常以八正散、豬苓湯等方加減方治療。尿液混濁有時只是飲食所造成的暫時現象,但也有部分是因感染引起。中醫常以豬苓湯加萆薢、黃柏、仙鶴草等藥,改善尿濁的情況。

除了濁尿、尿液白濁外、泌尿道感染可能表現出頻尿、血尿、小便疼痛、下腹痛等局部症狀。下泌尿道感染可能上行,進而出現上泌尿系統感染,此即急性腎盂腎炎,患者常表現出腰痛、發燒、畏寒、噁心等全身症狀。急性腎盂腎炎如果延遲治療,容易導致腎膿瘍或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

醫師提醒,停經的婦女較容易感染泌尿道發炎,主因缺乏女性荷爾蒙,導致陰道萎縮,酸鹼值的改變。多喝水及排尿可以減少細菌濃度,降低尿道細菌生長速度。泌尿道感染多是肛門附近的細菌至本來無菌的泌尿道大量繁殖,最後沿著尿道向上感染。

天氣熱,流汗多,如果不注意補充水分,排尿太少有時易誘發泌尿感染。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表示,適度喝點青草茶,有促進排尿作用,避免尿液過度濃縮,相對降低泌尿道感染風險。

申一中指出,青草茶的常見原料如白茅根、鳳尾草、蒲公英、金銀花,菊花等皆有清熱退火及利尿作用,適度飲用,增加排尿,對泌尿道健康有幫助,但仍建議避免一次飲用太多,以免退火清熱過度,使腸胃不舒服。

避免泌尿道感染,醫師提醒,除了擦拭的衛生習慣得注意外,避免憋尿也很重要,憋尿除了增加結石的風險,也會導致局部細菌增加,增加感染機會,若免疫力無法撲滅細菌,便會引發急性感染。

泌尿醫學治療方面,具體診斷則必須參照抽血與驗尿報告,並量測體溫,若有發燒、畏寒,忽冷忽熱情形,及尿液檢查發現血白球過多、並有蛋白尿、血尿、潛血等情況,通常立即採抗生素治療。

有些患者口服抗生素、消炎藥,卻無法壓制感染與發炎;醫師指出,此時務必住院以靜脈注射抗生素,才能協助身體撲滅細菌。治療不完全或多次造成腎盂感染的話,會因腎臟結疤收縮,損害腎功能,甚至可能演變至慢性腎衰竭。

※ 相關報導:

* 嘴巴常破皮? 當心絲路之病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14/today-health1.htm

貝塞特氏症為一種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屬自體免疫疾病。1937年由土耳其醫師貝塞特氏發表病例而命名,因患者集中分佈在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的國家,又被稱為「絲路之病」,特別盛行於土耳其和伊朗。貝塞特氏症也是日本後天性失明的主要病因之一,台灣亦是高好發區。



◆ 夏日炎炎 小心尿道炎

文/呂濡安 2011.06.14 自由

現在正是急燥、急濕的夏日氣候,如果在此時,不注意適時適量補充飲水,不注意排尿頻率和次數,就有可能造成尿道炎,甚至「癃閉」(原為中醫術語,尿不出來的意思,一類型是自主神經失調加上尿道發炎,突然感覺想尿卻尿不出或赤痛寡尿),甚至可能從膀胱輸尿管回溯性感染至腎臟,或是長期反覆感染,形成慢性尿道炎,不可不慎。

◎尿道炎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疼痛,除了尿道之外,也可能在尿道與膀胱連接之處,如果回溯感染至腎臟,則可能伴隨腰背痠軟、疼痛等。

●灼熱感,如刺感,在排尿時最為明顯。

●夜尿頻繁或頻尿,尿不乾淨的感覺。

●尿色突然變如茶色般的濃色,甚至血尿。

●尿液混濁惡臭,甚至滲有分泌物。

西藥的開立上,除了依據所感染的狀況與病原類型,投予適當的廣泛型制菌劑、抗生素或抗黴菌藥、抗原蟲藥等,也會依照情況開立利尿劑,或是開立處方藥Oxybutynin在頻尿時,以抑制膀胱過度收縮。

中醫的部分,也會依照證型開立,導赤散、桂苓朮甘湯、八正散、豬苓湯、六一散、濟生腎氣丸等方劑,有些較為簡單或輕微的狀況,也可能只是車前草熬水飲,或是另稱為天生白虎湯的西瓜汁少許,甚至是嫩薑與甘草少許煮水喝(嫩薑皮具辛涼利水的特性)等。

食療的部分,當前最火紅的便是蔓越莓汁了,有研究指出,其內部成分經過人體代謝後的馬尿酸有抑菌與酸化尿液的效果,以及proanthocyanidin(花青素原)成分有抗細菌(例如大腸桿菌)附著的效用,但它的有機酸等成分易刺激腸胃,造成腹瀉,因此有腸胃道疾患者,應詢問醫師後使用。

平常保健方法是適量、不時喝開水、不憋尿、不久坐,偶爾起身活動,注意局部清潔,天氣炎熱時,應避免長時間在外。(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藥師)

fsj 提到...

擺脫完美主義 人生會更美

文/柯俊銘 2011.06.16 自由

您是個完美主義者嗎?是否老喜歡「雞蛋裡挑骨頭」呢?即使表現已獲肯定,但依然不滿意,認為還能做得更好?如果答案屬「是」,為了健康福祉著想,最好還是改改這吹毛求疵的壞習慣吧!

專家指出,完美主義就像一把雙面刃,可以利己,也可能傷己。具該極端性格者,由於處事態度嚴謹,設定的標準高,在精益求精的理念鞭策下,往往事業能有所成就。

然而,僵化的堅持卻常為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除易引發負向情緒,造成社交關係緊張,長期下來也會提高罹患身心疾患的風險,例如心臟病、憂鬱症、物質濫用等。

◎有鑑於此,提供以下建議,有助緩解個性中的「龜毛」部分,避免無謂的執著折磨自己或傷害身邊的人:

●進行損益分析:記錄每天出現相關想法的情境、結果與感受,一段時間後檢討得失,了解其對生活的影響為何,歸納找出問題所在,藉以強化改變動機。

●培養正向思考:改變自我對話的方式,一旦腦海中出現自責的念頭,學習以較樂觀的想法取代,並儘量去欣賞事物美好的一面,避免以偏概全。

●享受付出過程:做事嘗試樂在其中,用心體會當下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並透過省思找出蘊含的價值與意義,不要單以結果評斷有無成功。

●坦然面對批評:常言道:「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勿把批評都視為攻擊,要懂得察納雅言,虛心接受指教,採取防衛反應只會阻撓進步。

●務實規劃進度:處事學習放慢腳步,莫好高鶩遠,把持「量力而為」原則,設定合理的階段目標,循序漸進,從逐步實現中可強化自信。

●結交良師益友:多認識非完美主義的朋友,除能作為效法的對象,也能請其適時提醒自己。必要時,尚可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建立理性的認知模式。

知名的暢銷書「別為小事抓狂」曾提到,想要讓日子好過,就需學習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雖然追求卓越是許多人的理想,但若不知為己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與感激,還拚命鑽牛角尖、找差錯,執意要修正它,恐怕只會陷入無限的痛苦中。唯有懂得放下完美,知福惜福,相信人生才會更美。(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中老男人 搖搖欲墜的陀螺

【聯合報╱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2011.06.16

民國七十二年初,我寫的第一本書是討論自殺與精神病。我會選擇這兩個社會問題,因為我的青春期很不開心。當我度過常常想死的風暴之後,滿懷理想地呼籲大眾注意,自殺是青年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精神疾病更纏擾無數人。

在民國六十九年時,台灣有一千七百五十九人自殺身亡,男性一千零十一人,女性七百四十八人,男性比女性多出百分之卅五。卅年後,衛生署昨日公布了民國九十九年的死亡原因,男性自殺死亡達兩千六百卅九人,女性一千兩百五十人,男性比女性多出百分之一百一十一。

去年男性死亡人數只比女性多出百分之六十,可是自殺死亡的卻多出百分之一百一十一。很顯然的,男性自殺率快速增加,遠超過女性。因此在主要死亡原因中,自殺是男性的第九位,女性則是第十二位。

衛生署特別提醒:六十五歲以上的男性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其他年齡層的自殺率增加幅度都不明顯,唯獨「老男人」增加最快。我如今五十好幾歲、即將成為老男人,又要面對自殺這個可能的死亡原因。這是怎樣的人生難題啊!我也參加過幾次喪禮,男主角是自殺死的,但家人設法掩飾。正如人們所熟知的事實:「登記死因為自殺的」只是一部分,還有許多自殺被其他死因所掩蓋。

人為什麼會自殺?與「憂鬱」密切關連。男人,尤其是五十幾歲以上的,有很高的比例非常憂鬱。來自家庭、工作、兩性相處、身體狀況、財務難題等問題,使無數男人承受偏高的壓力。我這一輩與比我們大一些的男性經歷了空前快速的社會變遷,社會地位與影響力急遽下滑。即使我們願意不斷調適角色,也還是承受莫大的壓力,常感覺無所適從。

以往,中年男子從原生家庭得到遺產,如今憂鬱與壓力是最普遍的遺產;以往,中老年人在自己開展的家庭中地位最高,如今地位可能比貓狗還低;以往,中老年人的經驗是工作單位的資產,如今被視為老賊;以往,我們是社會中堅,如今是被後浪淘汰的殘渣…。再加上我們忙了幾十年,許多身體、心理、人際的問題纏身,又沒有好好診斷治療。自殺的念頭在脆弱者身上,任意肆虐。

衛生署重視自殺這影響廣泛的問題,近年來推動不少的方案。但是,針對中老年男性的少之又少。更何況,男性普遍不願意也不習慣求助,即使心事重重、心結待解、意志消沉、精神渙散,依然鮮少打電話到自殺防治熱線或心理衛生中心。

像陀螺般打轉了幾十年的男人,一旦遇到重大挫折,就像失去動能的陀螺搖搖欲墜。處處是傷口的男人,平日總是偽裝,利用大吃大喝、酒精、藥物、胡說八道來逃避,其實早就脆弱到不堪一擊了。

希臘神話中有個偉大的英雄阿基里斯,他曾被浸在冥河,所以刀槍不入,但他的腳踝未被浸泡是致命的弱點。十年的特洛亞戰爭即將結束時,對手一箭射入阿基里斯的腳踝,他因此抱憾而終。這一代的中老男子,處處是弱點,來自四面八方的箭不斷射過來,常感覺精疲力竭,力不能勝。

「請不要向家裡的男人射箭」,我們很脆弱!「請不要打擊職場上的前輩」,我們很辛苦!「請多給一些的體諒」,我們需要被瞭解!至於我們這些中老年男人,莊敬自強、好好活著,開心些,讓生命的冬天比以往的歲月更美好!



◆ 夏季感冒期間較長 復發率高

中央社 2011.06.16

炎炎夏日到來,醫師提醒民眾,如果在夏季得了感冒,發病期間將比冬季感冒來得久,而且復發率也比較高。

健康資訊網站MyHealth News Daily報導,紐約州曼哈賽(Manhasset)北岸大學醫院(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傳染病學主治醫師賀西(Bruce Hirsch)指出,夏季感冒非常棘手,原因在於導致夏季感冒的病毒與冬天不一樣,夏天的病毒可以說是「既可怕又陰險」。

賀西表示,在冬天常常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鼻病毒、冠狀病毒以及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到了氣候轉暖的季節會碰到惡名昭彰的腸病毒,使得發病症狀變得更為複雜。腸病毒會透過咳嗽、打噴嚏或糞口途徑(fecal-to-oral route)傳染,發病時會腹瀉、喉嚨痛、出疹子,不像一般感冒只是有頭疼、低溫發燒、鼻塞、乾咳等而已。

他指出,冬天的感冒病毒會讓人覺得病得頗重,但後來就痊癒了,「夏天的感冒則是一直都不會好,一直持續著。」

如何避免夏季感冒?賀西建議民眾勤洗手,並且隨身攜帶酒精消毒液,睡眠充足以增強免疫系統,飲水充足,飲食均衡,同時也要避免接觸感冒患者。

fsj 提到...

調查:家有小胖子 父母寵出來的!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6.17

胖小孩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胖小孩的「共通條件」,包括外食次數多、父母自己也愛吃垃圾食物、父母常在孩子書包裡放零食等。基金會建議父母,千萬別在飲食習慣上寵溺孩子。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分別針對各100多名BMI值標準、BMI值肥胖的兩組國小學童父母,進行「家庭飲食行為調查」,結果發現父母對於孩子的生活飲食影響非常大。

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孩子BMI肥胖組的父母,準備餐點時訴求「方便」、「偶爾烹煮」及「從來不煮」佔了4 成以上;反觀孩子BMI標準組,高達7成4家長,一周有三天以上自行烹調,可見外食次數多,可能是導致孩子肥胖的原因之一。

調查也發現,有3成5的肥胖組父母,自認為很忙時,會將垃圾食物當正餐;標準組的父母則僅約17%。因此一旦父母自己愛吃垃圾食物,可能導致孩子飲食習慣模仿父母。

不過,肥胖組的父母竟然有2成認為自己孩子的體位正常,另外有近2成不知道何謂BMI,顯示有4成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肥胖完全沒有警覺。

賴基銘也說,孩子的肥胖也是父母寵出來的,看到孩子嘴饞時,父母很容易心軟,讓「孩子愛吃什麼就買什麼」,沒有糾正不健康的飲食認知。

調查發現,肥胖組父母有高達6成會讓孩子自己選擇餐點內容;更有超過3成的肥胖組家長,幫孩子在書包裡放零食,但標準組的家長僅有1成2。

※ 相關報導:

* 柳橙汁、滷肉飯…哪些陷阱食物不要吃?
http://www.udn.com/2011/6/17/NEWS/HEALTH/HEA2/6404576.shtml

路邊現打的柳橙汁,通常以2、3顆柳丁打成一杯,因此如果孩子喝了一杯,當天水果攝取量就需減半。至於生菜沙拉看似健康,但是最好以油醋醬取代千島醬。



◆ 多吃黑色食物 「小弟弟」不怕小一號
http://www.udn.com/2011/6/17/NEWS/HEALTH/HEA1/6403836.shtml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南屯報導】2011.06.17

多吃黑色食物可排塑毒,小弟弟不怕小一號!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塑化劑上身,台中市蓮樺中醫診所醫師蔡蕙君昨天建議,排塑毒的方法就是「黑吃黑」,多吃顏色偏深的黑色食物。另外,多喝水、運動、泡澡等,也有助排毒。

最近因塑化劑風波,不少父母擔心孩子吃到含有塑化劑食品、營養品,怕兒子雞雞太小,紛紛到醫院求診。中醫師蔡蕙君發現,門診中也有父母因為念到國小三年級的女兒喜歡吃炸雞、薯條等速食,也熱愛超商微波的熱食,月經提早報到,擔心塑化劑上身惹禍,影響體內賀爾蒙,也來求診。

蔡蕙君說,從中醫角度,排塑毒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黑吃黑」。中藥熟地、菟絲子、桑寄生、女貞子、黑豆、桑椹、葡萄,以及櫻桃等顏色偏黑食物,都能進入人體腎經循環系統,補充腎經氣血,強化男性的腎,睪丸,攝護腺功能,增加女性子宮卵巢的代謝,強化排毒功能。

她指出,民眾如果想解其他臟腑的毒,比如肝經循環的毒,可用山楂、酸梅等酸味入肝,增加肝經代謝,也能消脂、瘦身並開胃。如果想解心經循環的毒,可用不要去心的蓮子,洩心火,幫助過度思考、有心火的人安然入眠。

蔡蕙君說,除了多吃黑色食物外,民眾也可以配合多喝水、運動、泡澡等排毒,中醫還有立竿見影的放血排毒法,排毒速度快,但因侵入性治療,必須由醫師執行,以確保安全。

另外,近來天氣炎熱,要如何消暑?蔡蕙君建議,多喝綠豆湯,蓮藕汁,降血熱,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 少鹽少油多樣化 素食也能吃營養

【聯合報╱劉珍芳/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2011.06.17

「We are what we eat」 是句耳熟能詳、意義深遠的一句話,也代表著飲食與健康間的重要性。素食在世界各國蔚成潮流,人口也愈來愈多,各國積極推行「一周一天蔬食日」活動,坊間亦出現許多以蔬果為主的餐食與餐廳。

植物與動物一樣,均可提供生長及健康所需的必需營養素,但植物性食物熱量較低、不含膽固醇,含有較多及較佳比率的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抗氧化維生素,例如維生素C、E及維生素A的先質,類胡蘿蔔素等、礦物質、膳食纖維與植化素等,有利於體重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某些癌症的發生風險。

豐富的礦物質,例如鉀、鎂、鈣等含量,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心臟功能及血壓調控等。含量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道的負擔、病變及便秘發生。

但不同顏色的食物還有其特別的營養素或物質,例如深綠色含較多的鎂、鈣、鐵、維生素E、葉酸;橘黃色含豐富維生素C、紅紫藍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及花青素、多酚類等;白色則含有豐富的鉀、硫;菇蕈類則含有多醣體、鍺等。此外,植物性食物通常生長周期短、碳排放量低,有益於身心健康,也有益於環境保護。

素食應該是簡單、自然、粗糙、均衡的飲食方式,台灣吃素民眾愈來愈多,但往往有些錯誤的概念及認知。吃錯素食也會造成健康風險,健康素食的基本原則為:

1.二多四少:多纖、多樣化;少鹽、少糖、少油、少熱量。

2.二不四要:不偏食、不過量、食材要原態(少過度加工、調味,用自然食材調味)、來源要新鮮(選擇當季與在地食物)、蔬果要多彩,(彩色與多種顏色)、烹調要得當(避免油炸、紅燒、糖醋、蜜汁,建議用燙、蒸、烤、滷、涼拌等,善選油脂及堅果類)

此外,也要多做些戶外運動,增加曬太陽的時間,促進鈣質吸收,有助骨骼健康。

民眾或許質疑素食是否能獲得足夠營養,其實不論是自己製作或是外食,只要正確的選擇、多彩、多樣化、搭配適宜,且記得雜、定、原、粗、鮮、彩、淡的原則,一樣可以「素出健康」。



◆ 美國調查:萬能媽媽 怨念重

【Upaper╱中央社】2011.06.17

新調查指出,許多美國母親無論結婚與否,都覺得自己像單親媽媽;而其中2/3婦女憎惡得負責所有家事,儘管她們寧願另一半不要插手。

「富比世女人」(ForbesWoman)及懷孕網站TheBump.com所做調查發現,高達92%的職業婦女以及89%的全職母親,覺得自己被工作、家庭及育兒責任,壓得喘不過氣。

擔任富比世女人記者的凱瑟禮表示:「不是女人不能要求協助,而是打從心裡不想。」「女人認為請求幫忙會破壞母職,但這樣怨念就就產生了。」

女性之所以會有這樣自找的悲情,原因在於媒體推波助瀾。媒體塑造出光鮮亮麗的超級職業婦女形象:她們一邊得忙廚藝、洗衣、顧小孩,還能應付好全職工作。

但凱瑟禮說,實際上這樣下去,「會把自己累垮、然後把婚姻關係搞砸。」

凱瑟禮表示:「女性也許要放下一點驕傲,開誠布公的溝通是分擔家事與消除對另一半怨念的第一步。」

fsj 提到...

舒活24節氣/夏至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2011.06.18

下周三(22日)就是夏至了。夏至暑氣逼人,至,乃極的意思,夏至當天,為陽極之至,也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過了夏至,天氣炎熱,但陰氣逐步生發,若因天熱猛吃冰冷食物,容易脾胃受傷而腹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象徵成長中萬物,在夏至已成熟。中醫認為,夏至陽氣最旺,養生首重保護陽氣;但暑熱容易傷氣,使人體大量出汗,若烈陽下不懂補充水分,不但會有頭暈胸悶、心悸口渴等中暑症狀;電解質不平衡,也可能使心臟搏動失常。

所謂中暑,是指人體長時間處在高溫中,內在體溫無法與外在環境平衡調節,導致體內水分、電解質代謝紊亂,出現不適。

體溫調節失衡造成的中暑,患者常流不出汗,體熱無法外散,出現頭痛、頭暈、口乾、臉潮紅等症狀,應速移往通風陰涼處,以免體溫升高、心跳變快,嚴重者甚至休克昏迷。

有人則是在高溫環境下猛流汗,盡管體溫未升高,但體內水分、鹽分大量流失,容易頭暈、惡心、臉色蒼白、冒冷汗,此為熱衰竭,若不快喝水或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四肢或全身肌肉就容易痙攣,變成熱痙攣。

中醫師觀察,老年人血液循環差,身體散熱不通暢;嬰兒體溫調節功能不成熟,皮下脂肪又較厚;而心血管疾病者,因炎熱天氣常促使交感神經興奮,往往加重心血管負荷;營養不良者則因低血壓,引起血管反射性收縮,不利身體發散熱氣,都是中暑高危險群。

對於出現頭暈、頭痛等中暑患者,有人以刮痧緩解不適,原理在於透過刮拭皮膚,「強迫」血液、淋巴液循環散熱。刮痧是適用輕微中暑的物理性療法,不能取代正統醫療。操作時,應使用專業刮痧板,輔助凡士林等油脂類介質潤滑;且只適合在肩膀與後背部等大肌肉處,由內向外單方向刮。白血病、過敏性紫斑症、皮膚過敏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患者,不適合刮痧。

又濕又熱的夏至,常讓人精神懶散,心浮氣躁,食欲不佳。建議多吃綠豆、薏仁等,可解濕熱;忌貪涼吃冰,涼性瓜果,如西瓜應適可而止,以防內寒外熱,易傷脾胃。多汗者,可多吃酸梅、洛神等收斂汗水;也可適量喝點鹹湯,補充鹽分。(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

養生茶/養氣生脈茶

材料:白參3g、麥門冬10g、五味子3g。

做法:

1.取上述中藥材,加入300c.c.開水滾煮。

2.煮沸後撈出藥材,即可飲用。

效用:此茶飲益氣養陰,可快速補充身體水分,緩解因悶熱造成的懶倦感。

白參性甘涼,有補氣抗氧化,增加心肺功能之用;麥門冬性微寒,味甘;五味子味酸,可幫助收斂汗液,補充電解質。

禁忌:適合出汗、懶倦、無力的汗出氣虛者,不適合中暑無汗者;白參較滋補,便祕、嘴破等火氣大者忌之。無汗、體質燥熱者,建議改喝由知母、石膏、甘草、稉米組成的白虎湯,清除體內熱氣。

六二二是日最長

1.雙腳張開與肩同寬,雙手先抱胸。

2.可以橫、直、斜等方向,將雙手拉開到最寬最長。

要領:手臂往不同方向延伸時,腳跟應微微抬起,可使軀幹與手臂延伸更順利。

動作功效:手臂拉開動作,可增強臂膀肌肉伸展;不同方向外拉,也可達到軀幹伸展效果。

建議時間、次數:一日至少2次,依照個別體能,每次3至5分鐘。

陽盛健康操/陰衰往裡藏

1.雙腳張開與肩同寬,雙手手臂大開,可往水平、垂直或斜向外拉延伸。

2.雙手大開後,改內縮抱胸,其後蹲下把身體縮到最小,傳達「往裡藏」意境。

3.步驟1、2可往任何方向操作,反覆進行。

要領:手臂向外拉開時,腳跟可微抬,以增加肢體延伸性。

動作功效:強化手臂與軀幹的伸展與收縮。

建議時間、次數:一日至少2次,依照個別體能,每次3至5分鐘。

※ 相關報導:

* 吃豆豆可以補能量 6大話題養生豆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322421

豆類中最被常拿來當作養生食品,包括黃豆、納豆、紅豆、綠豆、毛豆、黑豆等,這6種豆類的個別養生特色為何?最新的流行吃法介紹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