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5

能挑選奈米管的 DNA 為實用「量子線」的第一步

DNA strands that select nanotubes are first step to a practical 'quantum wire'
http://www.physorg.com/news/2011-08-dna-strands-nanotubes-quantum-wire.html

August 3, 2011

DNA,一種因儲存所有活物的遺傳藍圖而聞名的分子,也能做別的事。在一篇新論文中,NIST 的研究者描述經剪裁的單股 DNA 如何能用來純化受高度渴求的「扶手型(armchair)」奈米碳管。

扶手型單壁奈米碳管為製造「量子線(quantum wires)」所需,那用於低損耗、長距離的電力傳輸與接線(wiring)。

單壁奈米碳管直徑通常為 1 奈米,不過長度卻可達數百萬奈米。那好比你拿了一張只有一個原子厚的、排列成六角形圖案的「碳原子」,然後將其捲成圓柱體,如同你將一片雞網(chicken wire)捲起來。若你嘗試後者,你將明白那有多種可能性,端看你匹配邊界時有多小心 -- 從整齊、完美相符的一列列六角形所圍成的圓柱體,到以各種角度捲曲的螺旋體 -- 化學上的「對掌性(chiralities,手性)」。

對掌性在奈米管特性中扮演一種重要的角色。奈米碳管絕大部份行為像半導體,但有少數像金屬。根據 NIST 研究者 Xiaomin Tu(音譯:涂曉鳴)表示,有種空間性對掌形態 -- 所謂的「扶手型奈米碳管(armchair carbon nanotube)」 -- 表現如同一種純粹的金屬,而且是一種理想的量子導線。

扶手型奈米碳管能革新電力系統,不管大或小,Tu 表示。利用它們製成的導線經預測,導電性比銅好十倍,耗損只有一點點,佔六分之一的比重。不過研究者面臨二種障礙:製造完全純粹的扶手型奈米管起始樣本(starting samples)以及「複製」它們以大量生產。第一項挑戰,如作者所言,已成為「一種難以捉摸的目標」。

自其他奈米管中分離出具某種獨特對掌性的奈米管,始於塗佈,以使它們在溶液中擴散,若放著不管,它們會集結成一種暗色團塊。各式各樣的材料都被拿來當分散劑(dispersants)用,包括聚合物、蛋白質與 DNA。NIST 的訣竅在於選擇某一股 DNA,那對於所要的奈米管類型具有獨特的親和性。在早期研究中,團隊領導人 Ming Zheng(音譯:曾明)與同僚證明 DNA 能選出某種半導體形態的奈米碳管,一個較容易的目標。在這項新研究中,該小組敘述他們如何透過親半導體 DNA 的簡單突變,「演化」出某種偏好金屬性扶手型奈米管的 DNA,藉此有系統地強化之。

"我們認為所發生的是:如果是正確的奈米管,DNA 會以螺旋方式圍繞奈米管," Constantine Khripin 解釋,"而 DNA 核苷酸鹼基(nucleotide base)能以某種類似它們如何結合成雙股 DNA 的方式彼此相連。" 根據 Zheng,"DNA 繞著這種奈米管形成這種緊密的桶狀物。我愛這個點子,因為那是一種鎖與鑰(的關係)。扶手型奈米管是一把鑰匙,那與這種 DNA 構造的內部相符 -- 你得到這種分子識別。"

一但目標奈米管被 DNA 籠罩,標準的化學技術,例如層析法,就能以高效率將它們從混合物中分離出來。

"現在,我們有了這些純奈米管樣本," 成員 Angela Hight Walker 表示,"我們能夠探索這些材料之下的物理學以便更進一步了解其獨特特性。舉個例子,某些光學特性一度被認為是金屬性奈米碳管的表徵,不過並沒有出現在這些扶手型的樣本中。"

※ 相關報導:

* Evolution of DNA Sequences Toward Recognition of Metallic Armchair Carbon Nanotubes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205407q
Xiaomin Tu, Angela R. Hight Walker,
Constantine Y. Khripin, and Ming Zheng
J. Am. Chem. Soc., Article ASAP
Publication Date (Web): July 21, 2011
doi: 10.1021/ja205407q

科學家發現可製造奈米管的細菌
旋轉控制:新技術以奈米管長度排序
奈米管+墨水+紙=即用電池
科學家發現如何為奈米碳管「配管」
黃金標準:使用奈米粒子製造 3D DNA 奈米管
單一聚合物鏈成為分子導線
奈米碳管比金屬更適合電子裝置
世上第一套超導DC 電力輸電系統不遠矣
MIT 研究者發現製造電力的新方法
熱電效率中,一個令人意外的線索

科學家以 DNA 創造出第一個人造神經網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