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大陸汙染再不治理 就來不及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11052101/112013040200624.html
【本報訊】2013-04-02 旺報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然而,過去人們所熟知的美景已經消失或是正在消失,「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描寫內蒙古草原風光的北朝民歌,現實已經變成了「天灰灰,野濛濛,風吹草低見煤塵」。環境汙染的問題再不全面徹底治理,大陸人民恐怕得生活在重重危機中。
中國經濟崛起的速度和規模,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之媲美,但環境汙染嚴重程度恐怕也是前所未有。從2013年一開年,持續不散的霧霾天、嚴重的地下水汙染、上海黃浦江漂浮萬餘死豬等新聞事件,令人怵目驚心。大陸環境受汙染,是全面性的,上至空氣,中為河流、土壤,下至地下水,在在威脅民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先說空氣。繼今年年初大陸30多個城市範圍的霧霾天氣之後,到了3月,南方的城市也淪陷。廣東珠三角區域空氣綜合品質指數超標;四川省有17個城市空氣出現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成都的空氣汙染指數破表,達到重汙染,甚至雷達儀監測到高空有一條汙染物分布帶。人的生命,存於一呼一吸之間,空氣汙染,無分貧賤富貴都無所逃避。
大陸國土資源部曾公開表示,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遭到重金屬汙染。這些糧食有些被銷毀,但有些仍繞過監管流入市場,造成民眾嚴重的健康威脅。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連續發生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屬汙染事件,2010年重金屬汙染事件仍保持「高發態勢」,相繼發生了多起血鉛事件。最近《南方日報》又爆出湖南大米被測出重金屬鎘嚴重超標,卻仍被銷售。
今年3月的「豬投黃浦江」事件,僅僅是大陸河流汙染的冰山一角。有關水汙染的報導,就跟會計的流水帳一樣,每天都能記上數筆。大陸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5000多條河流,絕大多數已經遭受到程度不同的水汙染侵害,包括長江在內的七大水系無一倖免。北京的五大水系全遭汙染,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官廳水庫已不能作為飲用水源。
2月間山東濰坊被疑有企業往深層地下排汙,引起了人們對地下水汙染情況的擔憂。根據大陸國土資源部10年前的調查,197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已不能飲用的面積達6成。2011年發布的《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畫(2011-2020年)》,初步判斷大陸地下水汙染正在由點狀、條帶狀向面上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由城市向周邊蔓延。事實上,地下水汙染導致癌症高發甚至牛羊絕育的報導,早就在諸多地方出現。
大陸汙染程度已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治理汙染問題已經相當急迫。早在2009年4月,就有大陸媒體以《中國百處致癌危地》為題,系列報導了一些癌症高發地區。同年,華中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孫月飛在題為《中國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的論文中指出,中國癌症村的數量已經超過247個,覆蓋27個省分。河南浚縣老觀嘴村是其中之一。5年後,當地媒體追訪報導,汙染依舊嚴重。
一些經濟先進國家在意識到汙染問題的危害性後,立即嚴格管理汙染源,並積極保護自然生態。台灣早年也曾因工業發展而帶來嚴重的環境破壞問題,經過多年治理後,雖不能完全復原,但已大幅減輕危害。林清玄1982年的文章《香魚的故鄉》,說的就是新店溪香魚因工業汙染而消失,之後又重生的故事。這些經驗都說明,只要有心治理,便能夠大幅改善環境。
大陸當局是否有徹底治理的覺悟呢?恐怕並不樂觀。美國大使館最早公布大陸城市PM2.5數據,引起大陸民眾關注空氣品質之後,甚至引發了外交事件,大陸環保部官員當時聲稱「中國空氣質量監測及發布,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屬政府的公共權力」。今年年初,北京律師董正偉向環保部申請公開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資訊,環保部以「國家祕密」為由拒絕。這樣的回應態度,擺明了是剝奪公眾知情權,採取愚民政策,不把汙染的真實情況攤開來,又何談治理呢?
在實際動作上,也很難看出大陸治理汙染的決心。根據觀察,大陸環保治理的最近10年,前5年還有些新氣象,頻掀「環保風暴」,以環評為利器果斷禁止多地涉及環境風險的「政府重大項目」,但後5年,卻不進反退。再以內蒙古為例,大陸「十二五」規畫,計畫在2015年前將內蒙變成全國最大的產煤區,還要發展火力發電和煤化工產業,開闢煤礦的地點正是內蒙三大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和科爾沁草原。未來恐怕仍是風吹草低見煤塵!
大陸早在1989年就出台《環境保護法》,今年因應民眾對霧霾天氣怨聲四起,也及時宣布將對火力發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汙染行業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可以說,大陸在相關法規的制定上並不落後。但環保的執行力度是否能抵抗發展GDP的誘惑,卻不無疑慮。大陸當局必須盡速拿出決心,實施強有力的措施治理汙染,嚴格制訂並執行河流、空氣、地下水各類汙染物容許標準,並明確各級政府權責,將環保與官員政績掛鉤。否則,汙染再繼續惡化,民眾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宏偉的「中國夢」也只是黃粱一夢。
※ 相關報導:
* 日媒︰中國銷日食品 連中國人也不敢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pr/2/today-int3.htm
中國上海上月爆發上萬頭死豬塞爆黃浦江事件,近日又傳出新型禽流感死亡案例,連一海之隔的日本都人心惶惶。日本「週刊文春」上月深入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採訪,並以「中國劇毒食品」為主題,報導死豬扔河內幕及一份「連中國人也不敢吃的銷日食品名單」。
* 土地公比人還會種樹
* 專家批毒管漏洞百出
* 馬達加斯加颶風 災民吃蚱蜢
20 則留言:
紐時:大陸空汙 120萬人提早死亡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記者程嘉文/綜合報導】2013.04.03
紐約時報報導,最新研究顯示,二○一○年中國大陸有一百廿萬人因空氣汙染而提早死亡,也就是說,當年全體大陸人為空汙付出的代價,是兩千五百萬年的壽命。
分析結果來自去年十二月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上的論文「二○一○年全球疾病負擔」,旨在研究各國國民主要死因。論文作者三月卅一日在北京一場論壇上,宣讀與大陸有關的研究成果。
研究顯示,「空氣懸浮微粒汙染」是二○一○年大陸第四大死因,前三名分別為飲食風險、高血壓及吸菸。空氣汙染是全球第七大死因,二○一○年造成三百廿萬人死亡,大陸就占了近四成。而同年印度則因空汙造成六十二萬人提早死亡。主持研究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所、世界衛生組織與多所大學。
對部分大陸官員而言,統計空汙導致的提早死亡人數有政治風險。大陸官員曾在二○○七年刪減一分「中國為汙染付出的代價」報告,文中結論是大陸每年有卅五萬到四十萬人因空汙而提早死亡。
上個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警告,二○五○年前,城市空氣汙染將成為全球人類死因中的第一大環境因素,其次則是水汙染和環境衛生不良。OECD估計,每年有三百六十萬人因空汙而提早死亡,主要在大陸和印度。
另外,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去年底以來,北京長期籠罩在嚴重空氣汙染下,各項空氣品質指數屢屢「破表」,空氣品質也已經影響外籍人士到北京就職的意願;不少居住多年的外國人,也因健康疑慮打算離開北京。
◆ 整治河川汙染 官民一起來
【蘇進強】2013-04-03 中國時報
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一場公開演講中,坦率指出台灣缺水嚴重,問題出在政府沒有腦袋,只有選舉考量,事實上,沒有腦袋的不只是中央政府,不分黨派的地方政府也是如此。李鴻源與江揆都在為缺水叫苦,但長期以來,民眾卻為沒有乾淨的水與空氣所苦。
最近,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因出海釣不到魚,擔心河川和海洋的汙染太過嚴重,乃籌組「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結合民代及相關領域專家學,期盼以協會力量對全台灣河川及海域進行監測;並透過立法方式,促請立法院成立「台灣汙染河川與海域防治條例」,將汙染嚴重河川與海洋視同災區,提出防治措施,並責成專責機構負責,共同保育河川和海洋資源。許文龍的用心,實值欽佩。
隨著經濟成長、工業發展、人口增加、都市擴張及山坡林地的過度開發,導致整體生態失衡,湖泊優養、河川濁黑枯竭、水庫蓄水量不足等現象陸續發生,河川及灌溉與飲用水汙染日漸嚴重。政府相關部門非不知事態嚴重,但在處理上,或抱持保守本位主義,僅處理本身業務範圍內問題,或相互聯繫不足,或預算經費不足,或官員鄉愿民代貪婪,或官商勾結,或黑白兩道掛鉤,使得汙染情況日甚一日。
目前台灣五十條主、次要河川中,已有將近百分之六十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這些汙染河水最終均匯入海洋,造成海洋汙染,直接促成如許文龍所見「無沙無魚之島」的現象,問題的嚴重性確實已超乎想像。
水源整治之重要與急迫自不待言,但主管機關則分屬中央與地方,且事涉環保、農業、社會、工業、警政等多個部門,形成政策面缺乏整合、各行其是,執行上多頭馬車、事權不一的亂象。加以中央地方整治經費為有心人士、民意代表把持瓜分,有限經費無法用在刀口上,自然難以竟其事功。
以筆者故鄉雲林為例,全縣除少數山澗外,幾無一水圳溝渠能免除汙染,主要原因在遍布村鎮的養豬戶,縱坐擁政府補助設置的汙水處理設備,卻為了省下幾千元的電費,而埋設暗管流入溝圳,臭聞遠近。官僚無能取締,民代首長為了選票,縱容汙染,使美麗的雲林豬屎橫流,而病蟲滋生,飲用水源已不堪檢驗。
國際上不乏整治成功的先例,日本東京灣、韓國漢江、英國泰晤士河等,在人民與政府通力合作下重獲新生的案例便可借鏡。重點在於法令之周全,執行單位必須由一專責單位負責,超越黨派、垂直整合、橫向聯繫、事權統一,才能真正為台灣永續發展,為民眾營造健康家園。
筆者建議,許文龍或可結合有志一同的企業,出錢出力,共謀共榮,而政府相關部門應與許文龍董事長等民間的NGO、NPO相互聯繫,共同建構河海水域,乃至地方社區的汙染監督、通報、防治網絡。如此,台灣就不致淪落為「無沙無魚」之島,而成為永續發展健康的家園了。
(作者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目前為台灣文化會館基金會執行長)
小琉球 發現葉狀大掌蟹
【潘建志/屏東報導】2013-04-03 中國時報
小琉球再次發現新種螃蟹!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羅柳墀助理教授研究小組,近日在小琉球發現台灣新紀錄種螃蟹「葉狀大掌蟹」。
小琉球近年來觀光人數倍增,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屏東縣政府因此委託羅柳墀研究團隊針對小琉球生態進行研究,去年陸續發現新種螃蟹。
日前團隊又在小琉球發現台灣新紀錄種「葉狀大掌蟹」,牠的體型極小,喜歡潛伏在碎珊瑚砂堆中,因身體顏色和甲殼上的顆粒,在珊瑚碎砂中形成保護色,幾乎很難被發現,遇到危險時會潛沙遁逃。
葉狀大掌蟹甲殼上有一寬廣的隆脊,和其他梭子蟹科類一樣,牠最後一對步足的掌節及指節都呈扁平狀,有助於其在水中游泳。透明的指節常縮於掌節下,特別是灰白色的掌節也呈圓葉片狀,相對於身體顯得特別大,在蟹類中非常罕見。
◆ 驚喜!山椒魚現蹤最高學府
【王瑄琪/嘉縣報導】2013-04-03 中國時報
一日晚間一級保育類動物「山椒魚」,現蹤全台「最高學府」香林國小,找尋山椒魚近一年的校長張文良夜間觀察發現後興奮不已,拿著相機笑說這是他「少年拍的奇幻之旅」,也將照片當作兒童節禮物送給學童。
喜愛生態攝影的張文良,幾乎每天都留守校園觀察生態,因夜間觀察不易,需有極大耐心,但他樂此不疲,收集到的物種也陸續出版,唯一遺憾的是從未見過「阿里山山椒魚」。
前晚他照例在校園巡視,先發現台灣擬食蝸步行蟲後,接著瞥見苦尋已久山椒魚,張文良立刻拿起相機小心拍照,並在隔天邀集師生前來觀察。
山椒魚屬兩棲類有尾目山椒魚科,這條山椒魚體長約十公分,屬於成體,特別的是,山椒魚前肢有四指、後肢有五趾,民國九十八年農委會正式把阿里山山椒魚列入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因山椒魚活動於中高海拔的原始針葉林或闊葉林底層,白天躲在腐木或石頭底下,晚上才會外出,攝影老師黃源明趕緊指導學童為山椒魚拍下特寫後就地野放,住阿里山的小朋友幾乎從未見過山椒魚,將山椒魚暱稱「香蕉魚」。
張文良強調,因阿里山山椒魚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不能明確公開發現地點,原地野放山椒魚後,結束大自然給孩子上的寶貴一課。
◆ 建築遮老樹日照 專家建議拆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2013.04.03
台中市均安街千年茄苳樹前方要蓋大樓,市府怕影響老樹健康,請專家調查發現,老樹後方的三層樓活動中心,冬季反而會遮擋日照,建議三樓局部拆除。副市長黃國榮說,將朝老樹公園規劃,並與地方協調,減少水泥鋪面,確保老樹健康。
茄苳樹位於台灣大道、均安街與梅川附近,屬台中市列管老樹,樹齡估計超過千年;老樹東側6公尺的空地,將興建28層高樓住宅,市府憂老樹不保,請來專家勘查,不惜與建商換地,要保千年老樹。
市府上周邀請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廖天賜等人,評估老樹健康,昨天召開跨局處會議,商討老樹保護之道。
廖天賜說,老樹旁興建大樓,開挖過程怕斬斷地下根系,施工期抽光地下水,老樹會吸不到水;高樓落成後,夏季上午日照減少2至3小時,影響光合作用與老樹健康。
專家也發現,老樹後方的活動中心,樓高三層,會遮擋冬季日照,最好將三樓局部拆除;緊鄰老樹的牌樓、寺廟與金爐,一旁的涼亭與水泥鋪面,都影響樹根通氣,阻礙水分、養分吸收,都要納入考量。
專家評估,建商提出的施工期地下水回注計畫,可降低老樹水源流失,完工後屋頂加裝反光鏡,將陽光反射回樹梢,初評可減少衝擊,但實際執行成效如何?仍待進一步評估。
市府強調,昨天跨局處會議後,將朝老樹公園規劃,評估建商提出的改善計畫,同時與地方溝通,不排除將人工設施拆除,以確保千年茄苳樹能繼續生長。
※ 相關報導:
* 基隆認養柚樹 每株補助300元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7806209.shtml
基隆市農會、產發處和休閒農場業者合作舉辦文旦柚認養活動,提供一萬多棵柚樹讓民眾認養,市府補助每株300元,民眾只要花1200元,就能體驗農作樂;每棵柚樹平均收成100多顆,若遇天災仍保證認養人收成60顆。
◆ 搶救老楓香 「打針」幫樹根透氣
【聯合報╱記者張弘昌/北屯報導】2013.04.03
為搶救北屯大坑圓環老楓香,市政農業局昨天緊急邀國立中興大學劉東啟教授為老楓香診斷,發現圓環因道路匯集及地勢,積水排除不易。為避免過度救治,反造成老樹活命負擔,劉東啟教授施行根部高壓空氣注射,設法延緩老樹衰弱現象。
劉東啟昨天上午會同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等人會診老楓香樹,評估如何採取緊急處理措施時,東山里里長邱財源、福德祠主委,市議員等地方人士,陸續到現場關心了解。
劉東啟表示,老楓香樹勢衰弱,最大原因是圓環上不透水水泥鋪面造成積水,過去在樹幹施作外科手術成效不大,依主幹受損傷口及樹皮脫落程度,存活率恐約20%左右。
劉東啟表示,將儘速協調人力,利用高壓水柱及空氣,採無傷害樹根方式,改善棲地土壤排水功能,將無效土壤改善為有效土壤,期盼能使老楓香出現一線生機。
市議員陳成添表示,去年樹醫劉東啟到后庄二街,採高壓水柱讓老芒果樹地底根部透氣,現芒果樹枝葉茂盛,大坑圓環楓香的主幹受損嚴重,加上圓環地勢容易積水,希望改善根部方法,能維繫老樹的生命力。
專家預言:五百萬年後 男性滅絕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3-04-04
澳洲的一個學者預言,五百萬年後,男性將從地球上絕種。
坎培拉大學教授(葛拉夫斯)說,Y染色體正在逐漸退化,由於它沒有能力修復基因變異造成損傷,終有一天它會消失,到時候男性就會滅絕。
(葛拉夫斯)教授說,X與Y染色體,原本都有大約一千個健康的基因,不過經過長期進化之後,Y染色體裡,只剩下不到一百個健康基因。
葛拉夫斯教授解釋說,女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可以在基因變異的過程中交換訊息,透過互相複製健全基因,來自我修復,男性的Y染色體則因為缺乏同伴,無法透過複製,修補自身的缺陷,它的基因缺陷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假使男性真的滅絕了,人類還能繼續生存嗎?葛拉夫斯教授說,Y染色體消失後,不無可能會有其他染色體來取代它的功能,這將導致一種新人類誕生,有科學家預言,即使地球上沒了男性,女性照樣可以透過單性生殖來繁衍後代。
◆ 千點飛光 和美山螢火蟲出沒
【唐嘉邦、張志清/新北報導】2013-04-04 中國時報
新店碧潭西岸的和美山,原始森林生態豐富,每年的春天更是螢火蟲出沒時節,預計最佳賞螢期會持續到四月下旬,「台灣自然科技學會」也將在賞螢季舉辦免費解說導覽,本周六、日將首度登場。
和美山從碧潭的大佛寺停車場到美之城社區約一公里山徑,有十二處螢火蟲繁殖區,每年螢火蟲出沒期間,總會吸引上萬遊客前來賞螢。其中臨近賞螢區的太平里與美城里,更會在賞螢期配合熄燈,在沒有光害的情況下,讓螢火蟲顯得更明亮。
長期在和美山復育生態的「台灣自然科技學會」也將在四月賞螢期間,分別在六、七、十三、十四日兩個周末舉辦免費導覽解說,報名參加者先在碧潭吊橋西岸集合,由導覽員帶隊分批出發。
台灣自然科技學會理事長張聖賢指出,賞螢區為開放公共空間,不報名當然也可自由前往,但因和美山共有十二處螢火蟲繁殖區,路線複雜,若非熟門熟路恐會找不到地方。
張聖賢也提醒賞螢民眾,夜間照山路與夜觀生態藝展時可使用手電筒,但螢火蟲繁殖區禁用手電筒、閃光燈、螢光棒。今年螢火蟲提前閃爍,預計和美山的賞螢期可到四月下旬。欲報名者,可寄電子郵件至nt.tw@hotmail.com。
◆ 遊客踩踏拍照 居民憂破壞老梅綠石槽
自由 2013.04.04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新北市石門區老梅社區綠石槽是北海岸特殊景象,每年四、五月間,礁岩布滿綠藻,有如翠綠色地毯,相當壯觀,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追逐美景。不過,民眾投訴,最近常有成群結隊的遊客為拍照取景,不停在藻礁上走動,懷疑今年綠石槽景況不如以往,恐與人為踩踏、破壞生態有關。
北海岸暨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解釋,綠石槽生成主要與潮汐、氣候等自然因素相關,遊客踩踏在當下雖會造成部分損傷,但不至於影響太大,一旦生長期結束,其孢子仍存於石縫中,隔年四、五月會再重新長成,現階段觀察尚未發現有數量銳減情況,研判只是季節剛開始,未達全盛期。
北觀處指出,綠石槽分布於省道台二線(淡金公路)二十五公里處附近海濱,「石槽」以學理而言,稱為「潮溝」或「海蝕溝」,是數百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後地形抬升,遺留岸邊的火山礁岩,經海浪長期沖刷,質地鬆軟部分被侵蝕,留下較堅硬的礁石形成溝槽。
北觀處表示,綠石槽形成與氣候交替有關,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浪花滋潤礁岩表面,開始滋生「石蓴」、「裂片石蓴」和「扁石髮」等綠色海藻,進入春季,石槽上的海藻紛紛冒出綠芽,將原本灰黑色的石槽染綠,但天氣漸熱,海藻在烈陽曝曬下枯萎消失,生長周期短暫,造就全台唯一的特殊地質景觀。
北觀處處長陳美秀說,為方便民眾欣賞美景,於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步道上,搭建一條通往老梅沙灘的階梯步道,並設立一處中英對照的生態解說牌,說明綠石槽由來,介紹隱居其間的潮間帶生物,別具教育意義。
◆ 回歸叢林 紅毛猩猩遭蛇吻亡
中央社 2013.04.04
印尼紅毛猩猩不幸事件頻傳,1隻在動物園裡出生的紅毛猩猩好不容易野放至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叢林,僅17個月就遭到毒蛇咬死,令保育團體唏噓。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名為塞莫(Semeru)的公紅毛猩猩2005年誕生在澳洲伯斯動物園(Perth Zoo)。2011年時,動物園方面認為牠的性情和狀態已適合野放至印尼雨林棲身地,於是將牠跨海送到印尼蘇門答臘島1處自然公園野放。
不過,回歸叢林的塞莫無福消受太長的野放時光,牠在叢林生活17個月後,公園巡邏員發現發現牠的屍體,死因是遭毒蛇咬死。
印尼紅毛猩猩復育部門指出,他們在塞莫的屍體上發現蛇咬痕跡,經檢測後證實塞莫是死於蛇毒。
復育部門已進行調查塞莫是否因為在動物園裡成長、待了6年之久,因而喪失在叢林中基本的自我保護本能,才會遭毒蛇咬死。
也有人揣測塞莫是否因為好奇,嘗試接近並試圖逗弄毒蛇,才會遭蛇吻。
伯斯動物園發言人表示,動物園所有員工知道塞莫死訊後都很難過,不過大家還是很欣慰塞莫一生中至少有段時光是在大自然裡渡過的。
◆ 土國發現地獄之門? 毒霧密佈
中央社 2013-04-04
考古學家表示,他們在土耳其發現了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地獄之門」,毒霧密佈,這似乎有點像影片「法櫃奇兵」中的情節,但考古學家言之鑿鑿,並在國際會議上做了正式宣布。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考古學家在土耳其西南部希拉波里斯古城(Hierapolis),今稱棉花堡(Pamukkale)發現的「地獄之門」(Gates of Hell),和歷史形容的「閻王之門」(希臘語:Ploutonion,拉丁語:Pluutonium)相當吻合。
據說在當地全盛時期,有座立著傳統希臘羅馬樑柱的小神廟,牆邊有階梯往下直通一個洞穴,洞穴中充滿惡臭毒氣。希臘地理學家史崔波(Strabo:西元前64/63年至西元24年)曾形容說:「充滿毒霧,濃厚到幾乎看不到地面,任何動物進到裡面立即死亡,我放出麻雀,它們立刻掉到地面。」
薩蘭托大學(University of Salento)義大利考古學家丹佐利亞(Francesco D'andria)領導的小組,相信他們發現了這個通往地府的遺址,並在伊斯坦堡舉行的義大利考古學會議上做了正式宣布。
丹佐利亞表示,他們在遺址洞穴中發現一個希臘半身雕像,銘記上寫著紀念希臘地獄之神「Pluto & Kore」。
他告訴「發現新聞」(Discovery News)說,考古小組在挖掘期間見證了洞穴的致命能力,當時有幾隻鳥想飛近溫暖的空曠區,但立刻被二氧化碳毒氣毒死。
李鴻源當年拆壩 復育5479尾國寶魚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台北報導】2013.04.05
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是復育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基地。內政部長李鴻源說,自民國八十一年展開復育計畫迄今,已從二五三尾增至五千四百七十九尾,成果豐碩。
李鴻源透露,幾年前他還在學界服務時,曾經帶領一批學生親自參與櫻花鉤吻鮭的復育,把高達廿公尺、混凝土造的七家灣溪一號壩給拆了,讓櫻花鉤吻鮭的洄游距離增長許多,「雖不起眼卻很有意義」。
他回憶,拆七家灣溪的攔沙壩工作非常辛苦,不是單純拆掉那麼簡單,事前得做好水工模擬,確定不會對沿岸造成影響;又因拆壩時會讓溪水混濁,不利櫻花鉤吻鮭生存,因此拆之前還得到溪裡撈魚,把魚放到復育中心,等三、四個月確定溪水清澈無虞後再回放。
李鴻源指出,拆七家灣溪攔沙壩的經驗是,台灣有很多壩可能都淤滿了,已到了需要好好處理的時候,他會找機會告訴經濟部水利署。
◆ 江翠護樹志工隊 周日提折衷案
【聯合報╱記者王長鼎、黃福其/板橋報導】2013.04.05
江翠護樹志工隊「肉身護樹」昨天已第8天,志工隊7日將提出變更設計的折衷方案,若仍無法獲得市府正面回應,志工隊將繼續抗爭到底。
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護樹行動至今天凌晨,已186小時。潘翰疆說,反對市府浪費3億人民納稅的血汗錢,沒有停車場和游泳池的「零方案」仍是他們堅持的選項之一。
他說,市府移除32棵樹的方案,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他們也提出折衷方案,可以只在校內移植6棵樹,讓孩子可以在樹海下游泳,希望能創造雙贏。
護樹志工在學校圍牆外加掛多幅「我們要樹林,請不要移走」布條。志工隊表示,周六邀請江子翠的居民,提供江翠國中相關的老照片及值得懷念的物品,一起參與江翠護樹設計工作坊,在周日舉辦成果發表記者會。
「從護樹的角度來看,市府與抗議人士的立場一致。」副市長李四川說,因包商過度修剪,「移植樹木」被扭曲成「砍樹」。
他說,該工程已參考護樹人士的意見,除了6棵在「能不移就不移」的原則下不予移植,其他32棵不得不移植。
市長朱立倫在周二市政會議表態「兼顧建設及保護樹木」後,工務局前晚到現場立施工告示牌,農業局景觀處再次檢視5棵遭過度修剪的大樹傷口包紮情形,將再持續對外說明市府做法及立場,日後施工過程會加強監督及輔導包商妥善移樹及修剪。
◆ 反美麗灣人士 苦行17天上凱道
【聯合報╱記者尤聰光/台東報導】2013.04.05
反反反行動聯盟昨天在美麗灣渡假村舉行「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啟程儀式,他們披上反美麗灣布條,傳達守護東海岸的決心及要求政府正視4大訴求。徒步行動組長饒愛琴表示,17天行程會和東海岸沿線部落座談,並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音樂會。
昨天早上,參與徒步行程的20位反美麗灣人士,背著行囊、身披反美麗灣布條,以和平方式,點燃狼煙,祭告天、地、祖靈,以及吟唱古調,誓言拆除美麗灣違建,並透過狼煙希望政府能看得見,正視美麗灣違法環評問題。
饒愛琴表示,他們這次徒步前進凱達格蘭大道,主要訴求是希望政府「拆除美麗灣違建,捍衛環評法精神」、「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還我自然主權」、「檢討國家促參政策,反對財團不當圈地」、「啟動觀光政策環評,落實在地綠色經濟」。
詩人作家莊芳華表示,台北金山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年飛碟屋開發案,破壞當地的環境生態,至今廢墟的建築體,依舊持續破壞當地的環境,她不希望這樣的爛攤子,台東未來複製,因為這是台灣的淨土。
雙腳腫…江翠護樹逾222小時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2013.04.06
護樹志工潘翰疆以肉身保護江翠國中老樹迄今已超過222小時,連日大雨未能動搖其護樹決心,昨晚警方一度聽聞他將下樹換人接手而聞訊趕至,結果是「虛驚一場」;老樹原地保留未能獲市府正面回應,潘翰疆上午說「市府無感,只求喚起全民保護老樹的共識!」
肉身護樹十天來,身高160、體重約55公斤的潘翰疆屈身在僅有30公分寬的樹叉間,吃、喝、拉、撒、睡全在樹,只有在前天晚上,因為大雨伴隨著「轟、轟」雷響,怕遭雷擊而到樹下守著,打雷一停,則又回到樹上。
他的膝蓋以下懸空,身上綁著「安全帶」,以防墜落,整個人只能立著,背靠在三條樹枝間,「感覺就像無立椎之地」,大小便用保特瓶和塑膠袋,「有時候還得喬一下姿勢、位置,不太方便。」睡覺也不能翻身,「但我都有睡到八小時,斷斷續續的。」
自從上樹護樹以來,幾乎沒有一天不下雨,夜裡的溫度更是比白天低,潘翰疆總穿著五、六件上衣禦寒,「比較麻煩的是下雨和蚊子,」潘翰疆說,雖然有搭塑膠棚子,但大雨還是會把褲子、被子淋溼,還有樹上的蚊子不少,志工隊雖送來蚊香、防蚊液,但臉上還是被叮了好幾個包。
潘翰疆今天早上胃口不佳,只拜託志工隊送水;連日來肉身護樹,雙腳已呈浮腫,他倒是輕鬆地說:「有位好心民眾教我要拍打腳,讓血液循環好些。」「蘇打綠」樂團主唱「青峰」也是江翠國中的校友,他也在臉書表達支持,潘翰疆說,肉身護樹雖然不知肉體還能撐多久,但是「我的意志絕對會堅持下去,絕不放棄」。
※ 相關報導:
* 不滿社區生態池 婦對魚狠下毒手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7812147.shtml
陳姓婦人不滿社區管委會在中庭設生態池養魚,認為會破壞社區景觀,涉嫌破壞水池造景盆栽、拔光池中水草,再將漂白水倒池內,毒死一百多條錦鯉及孔雀魚,被管委會控告毀損及公共危險。新北地院依毀損罪判她拘役卅天,得易科罰金。
◆ 「蚜蟲」惹的禍 雪霸百合都發黃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大湖報導】2013.04.06
雪霸國家公園汶水遊客中心周邊種植許多臺灣百合,每年4、5月開花美不勝收,但今年初少雨又暖和,臺灣百合上出現大量蚜蟲,造成花葉枯黃,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首度嘗試施放蚜蟲的天敵「草蛉」,以蟲吃蟲的生物防治法,盼有效減少蚜蟲數量,並保護環境生態。
雪管處2002年在汶水園區設立汶水苗圃,培育台灣原生植栽,並移至到辦公室或遊客中心周邊花圃,其中雪管處行政大樓外移植了上百株臺灣百合,每年4到5月間盛開。
但今年3月間雪管處員工卻發現臺灣百合莖葉上出現大量蚜蟲,繁殖迅速,蚜蟲吸食植物汁液,造成臺灣百合生長變慢,即使開花也很快就枯萎,葉片發黃。
雪管處考量汶水園區遊客眾多,噴灑藥劑可能危害環境,也會影響遊客和員工健康,決定邀請位在大湖的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協助施放蚜蟲天敵「草蛉」,嘗試以「蟲吃蟲」的生物防治法,盼擊退蚜蟲危害。
雪管處副處長鍾銘山表示,苗栗區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在大湖地區推廣草莓農園的生物防治有成,有專業的技術和經驗,也會針對蟲害培育天敵,3月中農改場人員帶來布滿草蛉蟲卵的白色紙張,放置在臺灣百合周遭,等到草蛉孵化後就會捕食蚜蟲。
苗栗區農改場人員表示,草蛉幼蟲有「蚜獅」之稱,會利用大小顎刺入昆蟲體內吸食體液,常捕食蚜蟲、粉蝨等害蟲及牠們的蟲卵,是有益的捕食性天敵昆蟲,雖不能完全滅絕害蟲,但可有效控制害蟲數量。
鍾銘山說,放置草蛉蟲卵後,蚜蟲已逐漸減少,加上4月起陸續降雨,也沖刷掉部分蚜蟲,雪管處人員也在臺灣百合上發現另一種蚜蟲天敵「六條瓢蟲」的自然族群,但六條瓢蟲容易被化學藥劑殺死,雪管處會持續採用自然的生物防治法,維持園區內生態平衡。
澎湖南方四島 規畫第九座國家公園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813686.shtml
【聯合報╱記者鄭宏斌/台北報導】2013.04.07
台灣可望再添一座國家公園。內政部有意將澎湖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西吉嶼等南方四島,規畫為海洋型國家公園,近日將送出計畫書;待行政院核定後,澎湖南方四島將成為第九座國家公園,同時也是繼東沙環礁後,國內第二座海洋國家公園。
按照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原先規畫,要在基隆的花瓶嶼、彭佳嶼、棉花嶼等北方三島,和澎湖的南方四島各自劃設一座國家公園,不過北方三島牽涉層面較複雜,為了尊重當地居民意願,海管處先以南方四島為籌設目標。
海管處處長楊模麟表示,去年行政院已核定國家公園設置的可行性評估,今年三月陸續在望安、馬公等地舉辦說明會。現在正擬訂計畫書,並於一兩個月內送交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再報行政院核准。
楊模麟表示,幾年前澎湖曾發生寒害,北方海域的漁業災情慘重,但南方四島卻受損輕微。未來劃設為國家公園後,可保護當地漁業資源,並作為保存魚種的「種源庫」。
楊模麟指出,南方四島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地質景觀及人文史蹟。除了有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珊瑚覆蓋率也達五成以上,目前海洋國家公園僅有東沙環礁一處,但地處偏遠,若南方四島能成為國家公園,更適合推廣海洋教育。
楊模麟說,南方四島是先民橫渡黑水溝的最後一個休息站,島上居民最多曾有三千多人,從殘存的許多洋樓建築、古厝就可遙想往日風光;後來島民慢慢遷離,現在僅剩五十多人,劃設國家公園後,這些居民的生計作息不會受到限制。
台灣目前已有八座國家公園,包括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及台江國家公園。
※ 相關報導:
* 第9座國家公園? 李鴻源坦言:多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813598.shtml
台灣的國家公園未來可望再添一座,但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未來新增的空間不大了」,雖然綠島、蘭嶼等地,也有條件成為國家公園,但要尊重當地居民意願,「內政部不會主動推動」。
◆ 江翠護樹 建築師提供國外經驗
【聯合報╱記者王長鼎/板橋報導】2013.04.07
板橋區江翠國中游泳池與地下停車場共構工程,因包商不當修剪樹木引發爭議,「肉身護樹」的江翠護樹志工隊持續抗議10天,昨天由建築師劉世偉,與近50位附近民眾冒雨商討雙贏方案。
護樹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為保護江翠國中大樹,待在樹上已超過240小時,即使連日大雨仍堅持到底;前晚雷雨大作,怕遭雷擊一度離開他待了10天的大樹,確定不再打雷,又回樹上守著。
潘翰疆說,雖然不知肉體還能撐多久,但「我的意志絕對會堅持下去,不會放棄」。
參與護樹的江翠國中退休老師黃淑美,昨天展示江翠國中1998年畢業紀念冊,說當時校園還有成排大樹、綠草如茵,她實在不忍美麗的大樹和綠地就此消失。
建築師劉世偉向到場聲援的江子翠居民,展示日本福岡公園內,兒童圍繞2層樓高大樹玩耍的照片說,市府要移除學校內32棵大樹,其實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包括就地移植,甚至一棵都不移就可興建游泳池和網球場。
江翠國中校友「蘇打綠」樂團主唱青峰,人在屏東參加墾丁春吶音樂祭,但他在臉書上表達支持江翠護樹行動看法。
※ 相關報導:
* 江翠護樹 民間提替代方案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813968.shtml
....在各種方案中,有兒童充滿創意地希望規劃白兔造型的泳池;「老樹零移植方案」只要將游泳池、網球場、停車場垂直重疊即可;「擴大樹海方案」建議將現有空地補植更多樹木;「江翠樹海幼稚園方案」更獲得壓倒性支持。
* 江翠護樹/志工:老樹零移植 與工程並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814066.shtml
江翠護樹志工潘翰疆肉身護樹迄今中午已超過250小時了,護樹志工隊反對浪費三億元興建停車場、游泳池,經臉書號召校友、社區居民集思廣義後,今天上午提出「老樹零移植」等替代方案,護樹志工隊強調「護樹不民粹」,並表示市府專業並不比民間差,應該也能提出降低老樹移植數量的變更設計,「讓江翠桂樹海可以和工程並存!」
「昨晚第一次換了位子,」潘翰疆與老樹「相依為命」已進入第11天,昨天有好心民眾得知他的雙腳因長時間以來都是「站」在樹上,而血液循環差、出現水腫,特地送來吊床,潘翰疆費了好大的功夫,在30公分寬的樹叉間把吊床掛上,才終於能「半躺」,讓雙腳水腫情況稍稍改善了些....
◆ 《鯉魚潭畔》復育蝴蝶棲地 傅元陽扮推手
自由 2013.04.07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擁有滿族正紅旗血統的傅元陽過去是國家跆拳道教練,培養出不少奧運選手,十多年前與蝴蝶結下不解之緣後,就在花蓮從事蝴蝶棲地復育工作,最近在鯉魚潭附近整理出一片蝴蝶保育園區,傅元陽並透過「蝴蝶生命樹」來對學童講解生命、生態教育意義。
傅元陽與前荒野協會花蓮分會長妻子葉美青兩人,十多年前在光復鄉大豐村,把遭土石流蹂躪的土地打造成蝴蝶保育的基地;之後搬遷到壽豐鄉池南村,除進行生態保育推廣工作,並透過「蝴蝶生命樹」落實環境生命教育。
傅元陽說,他反對過去飼養家蠶方式來傳達生命教育,因為結局通常是被丟到垃圾桶,根本不是教育;而蝴蝶生命樹就是蝴蝶幼蟲的寄主植物,幼蟲在生命樹上吃、喝、拉、撒補充能量,直到結蛹、到羽化成美麗的蝴蝶,學童把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變化,透過觀察手冊記錄下來,從中體會照顧一個生命成長實在不易。
◆ 志工種茭白筍 助濕地淨化水質
中央社 2013-04-07
台北市環保局邀集水環境巡守學生志工,一同在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內種植茭白筍,藉此強化溼地淨化水質的生命力。
環保局今天表示,茭白筍不但是消暑解熱良品,也是很棒的「水質淨化器」,因此邀集水環境巡守學生志工,一起到關渡自然公園內的人工溼地種植茭白筍,「摸筍兼洗褲」,幫溼地美白潤膚及強化其淨化水質的生命力。
環保局解釋,若以人體來比喻,河川溪流是大地的血脈,濕地就是大地之腎,擔負濾清生命之泉的重責大任,俗稱「美人腿」的茭白筍,其實是溼地中淨化水質利器,據相關研究指出,溼地中種植的茭白筍,可分解與吸附汙水中的氮、磷,去除汙染率可達40%至60%。
環保局表示,台北市水環境巡守隊除了定期巡檢淡水河系各河段,即時通報汙染情事外,近來更不遺餘力協助推動台北市水環境教育,堪稱為台北市水環境最佳守護者。
護樹失敗 警驅離 爆衝突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81591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游明煌/新北市報導】2013.04.08
樹上的潘翰疆被拉下
江翠國中護樹志工潘翰疆「肉身護樹」今天進入第12天,超過260個小時,也是台灣第一次有人用這麼長的時間及方式護樹,但這項行動今天上午宣告失敗。警方上午動員大批警力戒護,先拆除護樹布條,並由工地人員拆除潘翰疆所待的老樹布條、帆布等物,遭到十多名志工強力抵抗,發生多次肢體衝突。警方最後帶走發言人潘翰聲,並在接近中午時強行拉下在樹上的潘翰疆,並送醫觀察。
潘翰疆原待在老樹上,爬到更高的地方不願下來,且愈爬愈高,警方剛開始表示不會強行將他拉下,只進行勸說。但潘表示,「護樹決心堅持到底,不會下來,除非老樹被保留下來」。
志工抗議 控警粗暴
志工隊成員抗議工地人員強行拆除布條及帶走他們的私人東西,手法粗暴,沒有公權力。在現場高喊「我是人,我護江翠老樹」,現場有上百居民到場聲援。
警方連續五次舉布要求靜坐志工解散,指聚眾行為已經違法,但十多名志工仍持續高喊「警察違法,害死老樹」等語。警方在第五次舉牌後,十多名員警強行帶走潘翰聲到派出所,引發潘大為不滿,揚言再抗爭到底。
消防局在上午11時支援氣墊,兩名工人爬上老樹要拉潘下來,但潘死拉住樹幹不願走。警方改利用升高機具升到達潘翰疆待的樹上的高度,先進行勸說,但潘並不理會,大喊「不要拉我,我要護樹」,警方接著強行將他拉下,潘差點就掉下去,十分驚險。潘翰疆被帶下後,先說,「警方的動作粗暴,我身體狀況還好」,他說雖被迫下來,但是還是會再上去老樹表達意見,直到市府重視老樹不會被移走為止。現場多位民眾在中午時仍持續進行聲援,不願離去。
潘翰疆是在上月28日爬上江翠國中老樹,抗議市府為了要建游泳池及停車場要移植32棵老樹。
移樹依原計畫進行
昨天志工還提出「老樹零移植」等替代折衷方案,希望樹海與游泳池、停車場並存。但新北市工務局表示,反對人士提出方案,並不符合校方設施、當地停車需求,工程仍要依原計畫進行,今天採取強制驅散行動。
※ 相關報導:
* 江翠樹移植 新北:估存活9成
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304080400-1.aspx
新北市府景觀處長陳淵泉表示,他保證江翠國中移植的32棵老樹,有90%的存活率,將來也會移交泰山區公所養護這些老樹。
江翠護樹志工潘翰聲今天開記者會表示,市府興建江翠警察派出所,移植板橋石雕公園樹木,卻從未公開移植計畫書,就已知的移植36棵樹,竟然高達1/3,共12棵樹死亡,市府也沒有追蹤。
◆ 老樹應是常數 不是變數
【趙家麟】2013-04-08 中國時報
這幾天,新北市江翠國中的保護老樹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一方是激情熱血的護樹志工,抱樹超過一四○小時;另一方是期待新建設施的使用者;夾在中間的是必須依法行政,進退兩難的公部門人員。台灣的城市建設,在面對老樹,從以往完全無視其存在,到逐漸被動正視,嚴格講,仍然一直處在敷衍閃避的心態。我試著從三個層面來探討。
第一個層面是觀念。首先必須先確認老樹是環境中的「常數」,而非「變數」。老樹從小苗、成長到庇蔭一方,早已與她所生長的土地緊密契合,往往一棵老樹形成一個小生態系,是眾多生物棲息、覓食、築巢與停留的處所。無奈台灣在以往都市建設的命題中,始終將老樹當成變數,而非常數;於是,拓寬馬路、開闢學校、開發住宅都是讓老樹成排、成群移除的原因;諷刺的是,往往移除了老樹後,又新植入了成排、成群的小樹。我們始終落在「砍老樹,種小樹」的循環裡。
若有人以「移植」做為保護老樹的替代方案,那也很不幸;因為就空間地理而言,移植與砍除相當,就是將樹「移走」了,對整體環境與生態系而言,是徹底改變了,對居民長年的生活與記憶而言,也是永遠改變了。對老樹而言,這個「移」,必須得要斷手斷腳(節枝斷根),就算在他鄉活得下來,也活得難看,晚景淒涼;更何況我們一再看見許多大樹移植後,成批死亡的案例。
筆者在英國的時候,每次經過倫敦市中心的荷蘭公園大道,都會看見成排的行道樹高聳參天,這些站立在市中心的大樹,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周遭許多建築在轟炸中倒塌,早就不在了,老樹還在。這個城市留下了她們,見證了城市歷史的深度。
第二個層面是專業。今天不論是建築師、景觀師、交通工程師,多少都有將大樹視為環境「常數」的基本觀念;然而,許多還欠缺在必須保住老樹的前提下做設計的專業執著,往往一個疏忽,成批老樹就面臨必須移走的窘境。
筆者曾擔任地方政府都市設計審議委員十餘年,在審查過的許多開發建設案中,監督保護老樹一直是我的職責;有些案子是因為規畫設計者對老樹的態度少一點堅持,老樹就多了一分威脅。有的是配置轉個方向,退一段距離,或建蔽率調低一點,就可以保住整排的老樹;有的是起初就沒有詳細調查,準確定位出大樹的位置、數量、種類和大小,到施工放樣的時候才發現許多老樹坐落在車道、建築上,要變更設計太麻煩,成本增加又延宕進度。通常工務單位最簡單的解套方式,就是請老樹「走路」,台灣因為這種規畫疏忽而移走的大樹不知有多少。
第三個層面是行政。許多原本規畫中將保留的老樹群,卻為了施工方便,甚至趕進度,而遭到成排、成群的移除。二○一一年才完工,新北市新莊中港大排河廊改造工程是個幸運的例子,兩側共計二百三十幾棵老樟樹,起初的規畫便是全數保留;只是將造成施工以及道路交通的一些麻煩,當時的執行官員為了趕工,曾裁示將老樹全數「移植」他處,待完工後再移植回來;幸好,在多方人馬的拉距折衝之後,又維持了現地保留的方案。
今天,誰能想像若是少了這兩百多棵老樟樹,新莊中港大排完工後的景像會是如何的可嘆呢。而台灣又有多少城市中的老樹,是被政府官員、機關學校首長以省事或省時的行政考量而悄悄的移走了呢?
老樹是都市中的綠寶石,房子蓋好,只會越來越舊,樹苗種下,卻是越長越大。盼望台灣的城市建設能從以往的「目中無樹」,進步到珍惜每一棵大樹,我們的城市才能更新鮮,更可居,更有深度。
(作者為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
◆ 墾丁珊瑚提前產卵 四年來罕見
自由 2013.04.08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墾丁珊瑚今年提早一個月出現集體產卵現象,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蔡永春上週下水觀察,發現核三廠出水口附近的珊瑚開始產卵,海底璀璨繽紛盛況不輸給陸上熱鬧的墾丁音樂季。
墾丁海域的菊珊瑚、叢生棘杯珊瑚、密集迷紋珊瑚、疏菊珊瑚等,從上週五開始漂出渾圓飽滿的珊瑚卵,五彩繽紛的色澤,在幽暗海面下,就像星空一樣美麗。
墾丁海域的珊瑚習慣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前後產卵,偶爾出現提早或延後的情況,蔡永春等人最近密集下水觀察,四月四日在核三廠出水口拍攝到珊瑚集體產卵畫面。蔡永春說,根據最近四年的觀察,農曆三月及四月是墾丁珊瑚產卵大爆發期,今年大幅提前在農曆二月集體產卵,格外罕見。
與氣候變化無關
海生館珊瑚專家樊同雲指出,核三廠溫排水效應,使得當地海水溫度略高於其他海域一度左右,後壁湖一帶的珊瑚確實可能出現提早產卵現象,是否為全面性的現象,還有待觀察。
墾管處保育課長馬協群也表示,農曆三月前後一個月出現珊瑚集體產卵都算是正常現象,應與氣候劇烈變化無關。
※ 相關報導:
* 日海嘯船漂流2年 殘骸載活魚抵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814517.shtml
日本自2年多前遭海嘯侵襲以來,許多各式各樣的受災垃圾和殘骸,從大型船塢到小至足球,相繼漂流到美國海岸邊,最近更在1艘被沖上岸的小船殘骸中,發現6條活魚。
老榕病倒 壓壞台南孔廟「禮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7815204.shtml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台南報導】2013.04.08
台南市孔廟一棵六十年老榕樹,不堪前晚的一場風雨向左傾倒,壓壞百年「禮門」,造成國家一級古蹟梁柱斷裂、燕尾毀、屋瓦碎。台南市文化局已暫停開放孔廟搶修。
台南孔廟是台灣歷史最久的孔廟,建於三百四十八年前,有全台首學之稱,百年古蹟先後維修十多次;「禮門」經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皆屹立不搖,沒想到卻被大樹壓毀,令文史工作者直呼「可惜!」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禮門」是進入孔廟的門,每年祭祖大典,一定從位於東側的「禮門」入正殿,再從位於西側的「義路」出來,向世人強調「禮義」的重要。
前晚十點多,警方巡邏人員發現大榕樹倒塌,隔天一早聯絡文化局古蹟營運科,派專家前往處理,緊急雇用吊車移除榕樹。
孔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潘元正說,傾倒的老樹感染褐根病,前陣子還長出新葉,沒想到風雨導致土質鬆軟,支撐力不足傾倒壓壞「禮門」,已在根部上藥、換土後扶正。
台南市文資處勘察「禮門」受損情形,包括木梁斷裂、燕尾毀損和屋瓦破碎。文資處長林韋旭說,還好百年紅磚牆並無太大損毀,預估將花費百萬元整修,希望趕在九月祭孔典禮前完成修復。
「古蹟修復最難的是歷史考究,還好有保存下完整的設計圖」,林韋旭表示,「禮門」曾在廿七年前時大修,這次將依照當時的留下圖樣原貌修復。文資處指出,禮門屋簷為硬山式燕尾,屋脊上有一對鴟尾,鴟尾喜歡望遠,擅長祈雨、鎮壓火災,位在屋脊上有消防之意。
◆ 老樹多染褐根病 急救缺錢缺人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4.08
台南市古蹟與老樹眾多,兩者都是保護的對象。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長林韋旭說,「過去都會注意彼此保持距離」,未來更要加強管理。
林韋旭表示,像是榕樹的鬚根容易攀附古蹟,造成破壞,都會定期修剪,老樹整棵傾倒影響古蹟,在過去很少發生,將與孔廟基金會及農業局協商後續處理,避免再有相同情況發生。
孔廟基金會表示,老樹即使染病也看不出是否會倒塌,可能必須再由專家診斷。
台南市農業局指出,市區目前列管的八十年以上珍貴老樹共有兩百多棵,其中孔廟就有十五棵。兩年前正對大成殿的百年老榕,因長期感染褐根病,宣告「不治」,目前只剩下枯枝存在現場;令農業局頭痛的是,褐根病容易透過根系傳染,孔廟園區裡的老樹有多棵都染病。
台南市民代則批評市府保護老樹不夠積極,市議員邱莉莉表示,孔廟的老樹一棵棵生病,但市府今年全市只編列五十四萬元的珍貴老樹整治經費,而且只有一名老樹巡查員。
◆ 故宮荷花池 魚蝦暴斃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甘芝萁/台北報導】2013.04.08
故宮清理「至德園」荷花池的福壽螺與美國螯蝦,卻連小魚、青蛙都被毒死,引發網友撻伐。故宮上午表示,荷花池非魚池,民眾任意放養已破壞生態,每年荷花盛開前都會使用苦茶粕防治福壽螺。對外界意見故宮會檢討,也呼籲民眾勿隨意放生,將派員加強宣導與巡查。
國民黨立委呂玉玲批評,苦茶油粕僅適用於水稻田與農田整地,不當使用將造成負面效果,要求故宮立即檢討。
呂玉玲接獲民眾陳情指出,利用連假最後一天到故宮至德園賞荷拍照,還沒入園就已經聞到嗆鼻的辛辣味,走近池邊驚覺腐臭味瀰漫,包括青蛙、魚蝦、蝌蚪等都已死亡,讓闔家出遊的家長與孩子嚇了一跳。
網友也在臉書張貼故宮「至德園」內的荷花池青蛙與魚蝦疑似被毒死照片,並被網友不斷轉貼。故宮公共事務室主任蘇慶豐說,故宮歷年來都是使用苦茶粕防治福壽螺與蟲卵,苦茶粕是天然物品,並非化學藥品。
他說,至德園的荷花池內原本並沒有養魚蝦,是民眾任意將家中的魚、蝦甚至美國螯蝦放生,已破壞荷花池生態。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任意放養破壞生態可開罰50萬元到250 萬元,他提醒民眾不要再任意放養。
呂玉玲批評,苦茶粕僅適用於水稻田及農田整地,不適用池塘,不當使用將造成負面效果,過去高美植物園也曾發生施放苦茶粕撲殺福壽螺等外來種,結果導致大量保育類復育魚群暴斃,故宮重蹈覆轍她要求立即檢討。
◆ 動物遭虐殺 志工建議「強制通報」
【聯合報╱記者白錫鏗、趙容萱、林佩均/台中報導】2013.04.08
人類遭槍殺、受虐或性侵,醫院會主動通報,但寵物被殺害、凌虐,目前卻無通報機制;志工倪京台建議「強制通報」,動物保護組長詹文前說,動物保護法是多年前訂定,確無硬性規範獸醫通報受虐動物,未來要加強。
國內凌虐、殺害動物頻傳,謝姓攤販持刀猛砍流浪狗,王男徒手重創貴賓狗,受傷的兩隻狗分別送動物醫院急救,因傷勢嚴重死亡;但謝男是因鄰居看不慣檢舉,王男則經由飼主報案,都非醫院通報;目前謝男已被法官判刑2個月,王男被檢方依違反動物保護法起訴。
受重創的狗分別送動物醫院急救,獸醫可從傷口研判出狗是遭人類虐殺所致,但「狗命不值錢」,從未見獸醫主動通報治安單位;國內雖已訂定動物保護法,但虐狗者若未被舉發、提告,依然可逍遙法外。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義工倪京台說,虐待動物事件層出不窮,施虐者不可能將受虐動物送醫,通常多由好心人士通報動保團體,目前國內沒有強制獸醫通報機制,但不少有愛心的獸醫仍會主動告知。
倪京台說,外國有專責、專權的動物警察,具主動偵辦動物受虐事件的調查權,國內至今未立法,動物受虐往往等待動保團體介入,但為時已晚,且無強制力遏阻動物繼續受虐。
保護動物團體建議國內修法,建立強制通報機制,並設專責、專權的動物警察。
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指出,礙於動保法和獸醫師法沒有明確規範,許多獸醫為了省事或飼主不願將事情鬧大,選擇讓寵物「沉默」,未通報治安單位。
動物保護組長詹文前指出,動保法與獸醫師法都是多年前訂出,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現今不符,卻礙於沒有持續修訂,無法硬性規範獸醫通報受虐寵物,希望修法讓寵物也獲生命尊重。
◆ 昆蟲世界 印尼攝影師微距探索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815805.shtml
【中央社╱雅加達8日專電】2013.04.08
印尼1名地質學者以僅3公分距離,貼近拍攝一組組各種昆蟲的特寫照片,呈現格外清晰、鮮艷的昆蟲面貌。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刊登一連串印尼1家礦業公司地質學者唐納(Donald Jusa)以超近距離拍攝的昆蟲特寫照片。照片中的主角臉上、身體上的紋路、色彩,呈現得一清二楚,連觸角上的鬚毛也纖毫畢露。
報導指出,照片裡的昆蟲彷彿模特兒一樣,保持靜止不動的姿勢配合攝影師超近距離捕捉畫面。
今年32歲的唐納表示,他採用「聚焦堆疊」(focus stacking)的技巧,捕捉他想要畫面的細節和深度。
他說,這些主角必須要完全靜止不動,他才能成功捕捉畫面,所以他以僅3公分的距離,貼近昆蟲拍攝。
這些照片主角都是唐納在工作地點的森林裡發現的,不過在拍攝前,他只認得其中幾種昆蟲。為了讓拍攝更加順利,他設定目標,要學習認得更多地球上存在的昆蟲種類。
唐納透過網路上的照片,研究各種昆蟲,一些認得更多昆蟲的朋友也教導他如何辨認這些昆蟲。唐納說,由於地球上有許多獨一無二和色彩鮮艷的昆蟲,激勵他追求昆蟲微距攝影。
復育北投石 設自然保留區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3.04.09
繼關渡自然保留區,台北市昨天通過在北投溪部分溪段,劃設「北投石自然保留區」,復育全世界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北投石,最快年底前正式公告,民眾無法再進入親水。
北投石僅分布在台灣北投和日本秋田縣玉川溫泉,非常珍貴。但50 年代以後,北投地熱谷溫泉開發,加上人為濫採,北投石現已不復見,瀕臨絕跡。
在民間團體、民代要求復育保存下,市府去年底成立「自然地形審議委員會」,昨天召開第2次審查會,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等委員,一致同意將北投溪指定為北投石自然保留區。
北投石自然保留區範圍,自熱海飯店前木棧橋第4瀧 (瀧意指高地落差處形成的小瀑布),至北投溫泉博物館旁木棧橋第2瀧,長度約300 公尺。北投溪位處新北投捷運站旁,沿線有多家溫泉飯店。
市府動保處產業保育組技正陳以銓說,將盡快完成劃設保留區法定程序,之後將依短中長期維護管理計畫,復育北投溪生態。保留區周邊也將拉起圍籬,禁止民眾擅自進入,違反可依文資法開罰3至10 萬。
陳以銓表示,北投石生長在北投溪,由礦石沉澱而成,含有放射性元素鐳等物質,但現在溪中已看不見北投石。成立保留區目的,就是想維護溪水溫度、水質、水量等,復育北投石。
1905年,日本學者岡本要八郎在北投溪河床發現特殊礦物;1912年在國際礦務研討會上,正式命名為北投石,為世界上4000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
北市在75年首度劃設關渡自然保留區,今年適逢北投公園成立滿100周年,市府通過指定北投溪布分區段為北投石自然保留區,也是首度將自然礦石列入文化資產。
◆ 台南孔廟遇劫 文化部籲體檢古蹟老樹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曾詩涵/連線報導】2013.04.09
台南孔廟老樹壓壞一級古蹟「禮門」,文化部人員昨趕到台南勘查,古蹟聚落組科長蘇志銘表示,全台都有「老樹與古蹟如何並存」問題,像台北小南門與新竹縣新埔鎮百年陳家祠都是,建議相關單位展開全面性普查,體檢古蹟、老樹安全,盡早發現問題,避免憾事發生。
陳家祠是三級古蹟,祠前有棵大葉欖仁樹。陳家祠管理人陳華山表示,百年的陳家祠與大葉欖仁樹共存近六十年,老樹越長越茂密,「搭」在陳家祠屋簷上,枯葉落下時,百年瓦片常「不堪一擊」。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台南孔廟「遇劫」,成立緊急災害應變處理小組,昨在現場看到掉落滿地的屋瓦與連根斷裂的大樹,難過搖頭。蘇志銘說,台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必須在卅天內提出緊急搶修計畫,六個月內提出修復計畫。
「絕對不可以讓祭孔大典『無禮』。」台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潘元正表示,古蹟修復工程準備招標,希望趕九月祭孔大典前完工。台南市文化局表示,修復很趕,一旦來不及完工,最壞打算今年祭孔取消通過「禮門」。
※ 相關報導:
* 歹命老桂花樹 先遭斷根再被偷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7817561.shtml
屏東縣萬巒國小一株30年的桂花樹,上月中遭人斷根,歹徒還來不及下手,就被學校搶救了回來,沒有想到6日凌晨,還是被歹徒冒雨偷走,不只師生惋惜,社區居民也很關心:「到底誰偷走了老桂花樹?」儼然成了社區的「大代誌」。
* 檜製伐木場 變身保森基地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4/112013040900239.html
花東唯一檜木建造的林務局工作站,過去曾是全國四大伐木場之一;隨著林業落沒,如今蛻變為保育森林的基地。雖然伐木聲已遠颺,但現今變身「林業歷史聚落」,則讓輝煌的一頁永留存。
林田山又稱「摩里沙卡」,即日語的「森坂」,意思為密布森林的山坡,日語發音就是「摩里沙卡」;直到今日,老一輩的人還是習慣稱為「摩里沙卡」,為台灣早期的四大林場之一。
◆ 寵物捐血資料庫 讓貓狗延續生命
自由 2013.04.09
〔記者陳慰慈/台北報導〕愛貓愛犬生病進行手術,急需輸血救援怎麼辦?寵物捐血資料庫的建立,讓待援個案發生時,能透過網路訊息即時向外求助,這個互助免費機制從去年成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個寵物家庭加入,成功拯救三百多條寵物生命。
寵物友善運動協會執行長路易斯表示,五歲的愛犬嘟嘟因肝病進行手術,急需輸血,獸醫師請他自行備血,四處求援的他才赫然發現國內沒有寵物血庫,除靠親朋好友愛犬捐血救助,就只能透過買賣交易取得血袋;但一CC血賣五十元,通常大型犬需五百CC血量,等於買血費最高得花費兩萬五千元,對飼主來說是個沉重負擔。
嘟嘟後來未引發腹膜炎,不需輸血救助,但也因這次虛驚一場,讓路易斯體悟寵物血庫的重要性,「犬、貓跟人一樣,生病時都需要輸血以延續生命。」他說。不過,貓犬血型複雜,貓至少有三種以上血型,犬更是複合型血型,有的醫生說八種、有的說十三種,若找不到血液配對成功者,將會延誤治療黃金時間。
去年一月,路易斯成立寵物捐血資料庫,募集家有健康貓犬的寵物家庭加入,一旦發生待援案例,協會就會在臉書上公告訊息,呼籲飼主帶著貓犬前往救援。他說,捐血飼主得帶著寵物親至醫院進行血液配對,第一次發出援助訊息時,他也曾擔心沒人願意來,沒想到熱心飼主出乎意料的多,「台灣人真的很溫暖、可愛!」最高紀錄曾有狗狗生病,配對了三十隻狗才找到適合血液。
路易斯表示,最近他還推動「牛奶與麵包計畫」,希望愛心民眾可以上網贊助購買狗貓補血點心與營養食品,讓這些英勇的貓狗捐完血,也能像我們一樣有牛奶、餅乾吃。寵物捐血資料庫網http://www.facebook.com/petwalker。
賭一口氣… 鐘萼木爸爸復育一山粉紅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新北市報導】2013.04.10
台灣稀有種「國寶植物」鐘萼木只現身北台灣,且以新北市瑞芳區猴硐最密集。在猴硐賣手工香腸、蔥油餅的陳清課功不可沒,十五年來致力鐘萼木復育及宣導,幾乎天天與鐘萼木為伍,雖被家人抱怨「關心鐘萼木勝過關心小孩」,他仍不改其樂。
猴硐文史工作者林文清說,鐘萼木是演化早期的先驅樹種,冰河時期至今不曾變種,全世界僅一科一種。因花開像倒吊的鐘而得名,在地人稱為「鐘古樹」,傳說在鐘萼木下許願會成真,帶來幸福人生。
五十年次的陳清課說,十五年前學者到猴硐山區調查,才知鐘萼木被列管保護,因此很好奇,但國內研究很少,他想復育鐘萼木,卻被專家潑冷水,認為他「種不活」。
他為賭一口氣,以從小跟父親學種盆栽的知識,在自家後山以鐘萼木種子復育,在不同季節播種,最初幾乎全軍覆沒,到第三年才成功。
為了解鐘萼木分布及在不同氣候、季節的生長狀況,陳清課十五年來跑遍瑞芳、基隆、陽明山,研究記錄,成為鐘萼木專家。他也義務指導猴硐國小復育鐘萼木;最自豪的是鐘萼木開花都在離地三公尺以上樹梢,但他曾復育過離地五十六公分就開花的鐘萼木。
目前瑞芳約有近萬棵鐘萼木,開花時整樹懸掛萼鐘形的五瓣花朵,遠望像高矮不一的粉紅波浪,他歡迎大家趁著花季,到猴硐欣賞鐘萼木。
近幾年三至四月鐘萼木花季,陳清課都與「猴硐地方永續發展協會」合作辦理導覽活動,由他免費導覽;協會十三日辦導覽,可電0972865637。
※ 相關報導:
* 暖化影響 桐花不再是5月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pr/10/today-life2.htm
受氣候暖化、暖冬影響,桐花不再是「五月雪」,今年四月中南部、東部的桐花已陸續開花,甚至三月底,台東鹿野、雲林古坑、南投水里的桐花都已綻放!....為解決遊客對「桐花開了嗎?」的困惑,桐花祭主題網站http://tung.hakka.gov.tw/)由五十四位志工擔任「護花使者」,回報各地開花即時情報,並開發「客家桐花祭」智慧型手機APP下載軟體,提供各縣市最佳賞桐景點及桐花步道資訊。
* 「小葉欖仁」竄根絆人 員林移植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7820265.shtml
員林鎮公所十多年前票選小葉欖仁為鎮樹,廣植當行道樹,因小葉欖仁易落葉,又屬淺根,樹根會亂竄,變成破壞人行道的殺手,也常絆倒行人;昨天上午,鎮公所將停車場17株小葉欖仁斷根,移植到公園,並改種原生種的黑松,希望讓道路恢復平整,也落實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
◆ 穿越高速公路 石虎慘遭撞死
造橋段路肩國道警發現屍體
動物專家建議高公局應規畫動物通道 讓動物平安通行
【黎薇/苗栗報導】2013-04-10 中國時報
國道警察七日凌晨在中山高北上造橋段路肩,發現保育類動物石虎屍體,因屍體頭部、前肢受傷嚴重,推測石虎可能欲從一旁山坡穿越高速公路,不幸被車撞死。這也是石虎命喪高速公路的首例,動物專家建議高公局應規畫動物通道,讓動物平安通行,不再枉死輪下。
屏科大生物資源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長期研究石虎的陳美汀表示,石虎是臺灣原生的貓科動物,根據民國九十三年到九十七年間研究,全苗栗縣淺山地區都曾拍到石虎的蹤影,其中在後龍、西湖、通霄、苑裡鄉鎮等低海拔丘陵地,則是石虎族群數量穩定的區域。
陳美汀說,興建高速公路阻斷動物的活動遷徙路程,過去曾聽聞在高速公路發現貓科動物的屍體,但當時民眾對石虎還不認識,這次首度確認是石虎的屍體,她建議高公局應規畫動物通道,讓動物平安通行,不再枉死輪下。
國道二隊造橋分隊長蔡柏堅七日凌晨六點四十分許執行巡邏勤務時,於中山高北上一一八點八公里處外側路肩發現「貓」屍體,擔心造成駕駛人開車分心,通報苗栗工務段清除。
工務段人員發現這隻長四十公分、高廿公分的「貓」,耳後有白斑、眼窩有明顯的白色線條、身上有圓形斑點的特徵,經過查證確認是保育類動物石虎。警方已將屍體冰存後送至台中科學博物館研究。
國道二隊隊長陳英傑說,中山高速公路民國六十七年通車以來,偶爾有豬隻掉落在車道上不慎被裝死,這是第一次在苗栗路段發生石虎被高速行駛的車輛撞死的悲劇。
◆ 南方四島 可部門共管
【聯合報╱胡念祖、孫介珩/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助理(高雄市)】2013.04.10
七日A3版「小小澎湖,多方插旗,浪費資源」的報導指出,內政部劃設「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是疊床架屋的作為。筆者有不同看法。
海洋蘊含了豐富的礦產及漁業資源;海洋生物多樣性與調節氣候的功能又是地球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這些特性使得海洋具有多重使用與多重功能之特質。然而長期以來,政府機關之設計習以單一功能為標的,但若涉及多重使用、多重功能之海域管理時,即面臨限制。為此,許多先進國家開始思考以「環境」作為設計機關之標的,如海洋部與環境部之設立。
海洋國家公園的保護標的是海洋生態系,但由於其生態上有難以小範圍切割的特殊性,且近海沿岸的生態狀況受相鄰陸地開發影響情形甚深,因此在劃設時往往將廣袤的海域與鄰近陸域,包括海岸與島嶼一併劃入管理,以達保育之效。或許行政資源不足,海域執法力度會有不夠之時,但那不正是促使部門合作共管的契機?
共管機制是海洋先進國家在管理海洋保護區時所常使用的制度安排。在美國夏威夷周邊海域,聯邦政府下的商務部國家海洋暨大氣署、內政部魚及野生動物局,和夏威夷州政府共同管理三十六萬平方公里的帕帕哈惱莫庫瓦基亞國家海洋紀念碑,成效卓著。在二○一○年成為美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自然與文化綜合性世界遺產,便是共管機制被認為是可行且有效率的最佳範例。
※ 相關報導:
* 墾丁海蛞蝓產卵 潛水客搶拍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2/112013041000324.html
初春四月天,墾丁海底不只珊瑚產卵,海蛞蝓也正進入繁殖期(見下圖,郭韋綺翻攝),成潛水客鎂光燈另一追逐嬌點;墾管處為讓民眾更了解海蛞蝓生態,十四日將有一場「海底寶石-海蛞蝓」專題演講。
◆ 塞.擠.髒.漲北京哀號快爆炸
【特派員陳曼儂/北京報導】2013-04-10 旺報
「有一點水,不夠;有一點煤,不夠;沒有油,沒有氣。」北京市委副書記、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說,目前北京人口總量增長過快,已是「很現實的問題」,北京資源能源承載力已遠遠不足;另一資料也顯示,在「十面霾伏」後,3年後北京要上演「垃圾圍城」了!
過去幾年「逃離北上廣」議題正熱,是講到物價、居住成本高,爭取好職位要殺破頭等議題;最近外媒也報導,許多外國駐京的高收入、高技術人士,打算在今年暑假左右陸續離開北京,因為環境汙染太嚴重。
然而,這還擋不了北京爆炸式的人口成長,連官方都開會討論要怎麼解決人口爆炸造成的大多數問題;北京市政協的「圍繞首都城市發展中的若干問題協商議政工作動員大會」上,吉林表示,現在北京資源能源承載力不足,水煤油氣不足,交通擁堵短期難解、空氣汙染日益嚴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能力也不夠。
交通堵塞 短期難解
《北京日報》也報導,北京市8座大型垃圾處理設施都已超負荷運行,若沒有解決方法,一般民眾的垃圾3年後將無處可去。
北京的人口規畫控制目標是「屢設屢破」,2003年研究發現,北京人口要在2020年控制在1800萬以內,生態、水資源及就業崗位等才能協調,達成「宜居」目標,但2010年就達1800萬臨界點,去年更突破2069萬人。
其實「兩會」期間,各地區分組論壇上,北京、上海代表們都提及外地人對「家鄉」造成困擾,像一醫院代表說,原本資源就難以照顧這麼多人口,但鄰近城市民眾覺得大都市醫療比較有保障,不管大病小病全都湧來,造成醫生一天只能吃一餐、看幾百個病人、開數十次刀,完全沒有品質可言,嚴重傷害了醫生的身體及所有市民的權力。
設門檻要外地人離開
近來環境汙染、車牌難拿、住宅價格高漲等問題,北京、上海對外地人已設有許多「門檻」,但代表們還是將矛頭指向外地人,建議要想辦法讓外地人往其他「衛星城市」走。
我見我思-粗暴的城市
【謝錦芳】2013-04-11 中國時報
都市化擴張的腳步越來越快,水泥建築不斷吞噬綠地、山川;為了建設與開發,許多阻礙道路拓寬、都市更新的老樹,難逃被砍除的命運。民眾不禁開始反思,住在一座沒有綠樹的水泥叢林,一個失去美好記憶的城市,是多麼可怕的事。
十六年前,美國環保人士朱莉亞(Julia Butterfly Hill),為保護一棵高齡一千五百歲的紅杉,爬上五十五公尺高的老樹,在上面住了七三八天。她靠著蒐集雨水,以及志工提供蔬果維持基本生活;白天以太陽能板為手機充電,晚上睡在睡袋裡,還為當地電視台擔任「駐樹特派員」,即時報導樹上的生活點滴。她在樹上待了將近二年,最後終於打敗伐木公司,暫時挽救了千年紅杉。
不過,在台灣,一項破天荒的肉身護樹行動卻以失敗收場。新北市江翠國中因新建游泳池與停車場工程,將使得伴隨市民成長的一片美麗樹林消失。為搶救近百棵老樹,江翠護樹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以肉身護樹,在樹上待了二六八小時,最後在警方與包商粗暴逼迫下落幕,而民間提出不必犧牲老樹的雙贏方案,完全不被重視。這樣的結果,讓許多愛樹的市民很寒心。
江翠國中護事件並非單一個案。一位新北市民指出,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因為新建校舍、圖書館等工程而砍樹,包括大觀、海山國中,都因為新建工程,使得美麗的綠地與老樹不見了。該質疑的是,為何這些老樹消失了,學校相關主管噤若寒蟬,有些老師即使不贊同,也不敢發聲。
教育單位目中無樹,為學生做了最壞的示範。諷刺的是,老樹被砍除之後,炎炎夏日裡,校園沒有綠蔭可以乘涼,學校必須加裝冷氣,很不環保。
不過,潘翰疆肉身護樹期間,包括導演柯一正、蘇打綠主唱吳青峰,以及無數的愛樹民眾,均予以聲援。畢業於江翠國中的吳青峰在臉書上指出,「這是我成長成的地方,我念書的時代,沒有游泳池,也沒有停車場,卻有無限美好的回憶。」江翠國中退休教師也表示,「那片樹林是全校最美的角落,也是附近民眾乘涼的最佳去處。」然而,即使市政府堅持移樹而非砍樹,校園裡美麗的樹林與美好回憶,瞬間成為泡影。
一個容不下老樹的城市,也是一個粗暴的城市。老樹砍除之後,需要數十年、百年才長得回來,即使易地移植也不見得存活。江翠肉身護樹行動失敗之後,唯一慶幸的是,點燃了各地民眾護樹的熱情,讓護樹行動源遠流長。
※ 相關報導:
* 反美麗灣! 馬拉松音樂會 捍衛東海岸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823869.shtml
為阻止美麗灣非法開發,上午多個環團宣布,自4月4日日開始的「不要告別東海岸徒步行動」,預計在4月20日抵達總統府,當天下午1時於東區頂好市場集合,遊行至凱道,舉辦「不要告別東海岸」音樂會及夜宿行動。音樂會將超過八小時,至少15組音樂人獻唱場,21日清晨升起狼煙,宣示捍衛東海岸決心。
* 施工偷砍數十棵樹 台電罰18萬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6/7823035.shtml
台電在土城、新店交界山區施作12座電塔,為施工方便建造索道時,涉嫌毀損數十棵林木及公有林地,上周經農業局發現後,邀台電會勘確認,市府昨天依違反森林法對台電開罰18萬元。
台電遭罰18萬元,是市府近3年來第2件依森林法開罰濫墾案。上一件是前年3月有園藝業者到瑞芳猴硐地區,盜挖兩棵樹齡約30年、樹高約20呎的「國寶植物」鐘萼木,經居民記下車號報警循線查獲,市府開罰12萬元。
◆ 加州「珊瑚礁大使」:墾丁海底好迷人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車城報導】2013.04.11
台美合作「珊瑚礁大使」計畫,美國加州4名師生結束8天台灣參訪行程,加州海域沒有珊瑚礁,4人不僅在墾丁後壁湖浮潛見到活生生的珊瑚,參訪恆春、車城國中時,更對台灣國中的營養午餐和學生合力清潔校園環境,留下深刻印象。
「瑚瑚礁大使」是美國國務院與美國博物館聯盟的獎助計畫,在屏東海生館策劃下,繼13名台灣師生年初訪美交流後,聖地牙哥博趣水族館生物飼養主任與美國聖地牙哥高科技中學4名師生上月底來台交流,並和恆春、車城國中簽訂交流合作計畫。
美國「珊瑚礁大使」參訪海生館時,了解活珊瑚展示與珊瑚人工培育,也體驗後場與維生系統的維護工作;聖地牙哥博趣水族館生物飼育主任說,海生館的活珊瑚數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對海生館大規模用以維持珊瑚缸運作的維生系統,大開眼界。
加州海域沒有珊瑚,最讓美籍師生興奮的是到墾丁後壁湖海洋保護示範區浮潛,第一次看到珊瑚礁與魚類物種,4 人直呼:「墾丁海底的景色太迷人了!」
※ 相關報導:
* 斷尾海豚重生記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234&f_ART_ID=448470
一頭名為溫特的瓶鼻海豚因為誤觸捕蟹籠而失去尾鰭,只好像魚一樣左右搖擺身軀來游泳,造成脊椎側彎。....兩位義肢矯具師決定幫溫特打造全新的尾鰭,這是過去從來沒有人過做的事。過程當中,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凝膠。....現在,溫特的人工尾鰭幫助她伸直脊椎,而「海豚凝膠」緩衝墊也能用在人類身上。
* 鳥友發現新種豆娘 命名朱環鼓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apr/11/today-north15.htm
基隆野鳥學會會員江進利與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汪澤宏,在新北市坪林區發現新種鼓蟌(豆娘的一種),經DNA鑑定確定是新發現的台灣特有種,今年三月正式在國際期刊中發表,命名為「朱環」鼓蟌。
恐龍孵化像動畫…台灣登上「自然」
http://mag.udn.com/mag/education/storypage.jsp?f_ART_ID=450277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4/12
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期刊封面故事,是台灣團隊在大陸雲南發現超大型祿豐龍化石區,研究團隊以同步輻射技術,透視不同時期的恐龍胚胎,讓一億九千萬年前的恐龍孵化情況,呈現在世人面前。
「自然」是全球知名的科學期刊。這篇研究有台灣、大陸、加拿大、澳洲與德國等十名學者參與,台灣學者有五位,包括中興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黃大一、成大口腔所所長謝達斌、研究員彭信榮、中央大學光電教授張榮森及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研究員江正誠。
黃大一數年前在大陸雲南祿豐縣發現大型的祿豐龍化石區,從蛋到孵化、小龍、成龍,初估有上千具恐龍化石,全球罕見。黃大一曾指出,該地有恐龍蛋、恐龍胚胎,是「世界上最早期的恐龍孵育場」。
台灣團隊取得不同時期的恐龍化石樣本,在新竹國家同步輻射中心以輻射穿透超薄的化石樣本,從中了解樣本超細微結構,進一步從胚胎成長,拼湊出恐龍下蛋到孵化的過程。
謝達斌參與同步輻射分析,他指出,過去都是用想像推估恐龍胚胎發育情形,透過這次連續性樣本的分析,不同時期的胚胎剖面圖,就像一格格的動畫影片,讓一億九千萬年前的恐龍孵化過程,重現大家面前。
謝達斌表示,化石經過億萬年的風化,有機質殘存有限,觀察困難,但透過同步輻射卻能看到恐龍骨頭中細微的孔洞、血管等,期刊封面就是祿豐龍胚胎脊椎骨剖面結構。
隨著不同時期的孵化,恐龍骨骼受到肌肉拉扯出現不同的吸收與沉積,因此能推估胚胎的生長速度。難得的是,該化石區都是相同地質年代、品種,才能從小到大對照,並拼湊出恐龍生長發育的動態。
祿豐龍是大陸的特有恐龍,推估是侏儸紀早期恐龍,喜歡群居,體長九公尺,後肢比前肢長,可用後肢行走,為食草性動物。
◆ 搶救老樹 療程變生命教育課
【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土城報導】2013.04.12
土城國小去年底發現校園內的13棵榕樹和樟樹染上樹癌「褐根病」,其中一棵是百年老榕樹,通報農業局並請「樹醫生」搶救。今年逢百年校慶,校方將治療老樹過程作為「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童了解褐根病,並一起為老榕樹做天燈祈福,盼老樹經搶救後早日康復。
褐根病是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林木的根部病害,會造成根部腐敗導致死亡,是台灣木本植物主要根部病害之一,約1到2年就會枯死。
總務主任趙麗玲表示,最初發現學校圍牆邊的5棵樟樹特別「禿」,請教「樹醫生」後,才知道它們染上褐根病,於是進行全校樹木「總體檢」,最後共13棵榕樹和樟樹染病,其中一棵是擁有大家共同記憶的百年老榕樹。
趙麗玲說,農業局去年撥款70萬元幫忙治療病樹,但有一棵重病榕樹,經怪手輕碰一下就整棵倒下,最後決定不留,保護其他樹的健康。
校長陳雨水說,樹就和人一樣有「生老病死」,因此透過樹木治療過程,幫學童上「生命教育課」,教學童認識樹癌、寫學習單和為老榕樹寫生,讓學童在跟樹的「互動」中,學習愛惜大自然。
為搶救百年老榕樹,樹醫生先刨除病土,剪除生病樹根,用鋼架支撐老榕樹,再用竹竿引氣根到土中,盼能讓老榕樹再重生。
二年級學童陳諾說,最想念「榕樹爺爺」長滿葉子的時後,希望它早日康復;綽號Momo的學童則在「尋訪校園老榕樹」學習單內寫到,「如果老榕樹不在了,不知道土城國小會變什麼樣子」。
◆ 大面積伐木 卑南鄉民憂土石流
【聯合報╱記者尤聰光/台東報導】2013.04.12
台東卑南鄉蘇巴揚社區後山邊坡伐木頻繁,讓原本綠油油的山區,頓時成了光禿一片,伐木面積近2公頃,居民憂心邊坡水土保持受影響,加上汛期將近,恐發生大面積的土石坍方,危及社區安全。
台東縣政府原住民保留地管理科長王重仁表示,已接獲卑南鄉公所舉報,近期將指派人員現地會勘,地主如有違規伐木,將依法辦理;另也呼籲民眾進行山區整地及開發行為,一定要依規定申請水土保持計畫或簡易水土保持計畫,避免受罰。
墨西哥海參被吃光
【鍾志恒】2013-04-14 工商時報
■墨西哥無限期禁捕海參,但因執法鬆懈和利潤豐厚,讓黑市海參猖獗,並引發各種治安與環境問題。
■There has been an indefinite ban on harvesting sea cucumbers, but it has been loosely enforced, and the black market is thriving.
紐約時報報導,大陸經濟崛起讓海參這傳統珍味的需求大增。海參身價上漲,引發連串問題。像墨西哥的海參因此被濫捕,當地漁民因為利益而發生喋血衝突,或為捕海參而葬身大海。
在墨西哥海岸一直有流言蜚語,像高速快艇如何彼此追趕,有人在大海上用魚叉打鬥,有人潛進海裡後就沒有再回來,種種傳言都跟海參有關。
墨西人從來都不吃海參,但牠們是中國菜的高檔食材,身價有如海底下的金條,盛產海參的猶加敦半島因此掀起風風雨雨。
大陸中產階級崛起,海參需求暴增,但過度捕撈已讓亞洲和太平洋許多水域的海參數量銳減。墨國也面對同樣問題,其金塔納羅奧州農村發展局估計,當地水域在2009年尚有約2萬公噸海參,現在僅剩1,900公噸。
執法鬆懈 黑市猖獗
雖然墨國無限期禁捕,但利之所趨,加上執法鬆懈,讓黑市海參猖獗。因為運往大陸的海參,1磅可賣300美元(約9,000台幣)。漁民為補貼生計,常在半夜潛入遠離海岸的水域捕撈,運氣好的話,1天可賺逾700美元。
捕獲的海參會賣給中間人,這些擔當盤商角色的人,透過陸路把海參運往墨國北部港口,然後運到大陸。因為那裡的執法單位忙於打擊毒品,無暇兼顧海產走私活動。
跟販毒相比,偷捕海參看似沒什麼風險,其實盜獵者也隨時面對生命威脅。首先,沿岸居民基本上分兩派,一邊偷捕賺錢,一邊是遵守禁捕令。彼此為自家海域利益而勢同水火,常因偷捕而爆發流血衝突。
今年1月,在齊拉姆德布拉沃的漁民,捉到鄰近普羅格雷索村落盜獵者的木船後,就在岸邊放火給燒掉。
盜獵者除了要應付反偷捕的漁民攻擊,也擔心其他盜獵者來搶海參。甚至發生負責在海面上把風的盜獵者,遇到執法人員巡邏或對手來犯時,丟下在深水偷捕的同伴而逃。
盜獵者的配備相當簡陋,往往只有一條軟膠管給水底下同伴換氣,若海面上的同伴跑掉,水底下的人往往會葬身大海。即便偷捕過程順利,由於海參生活在逾50英尺深的海床上,盜獵者常因為浮上海面時間太急而患上潛水夫病。
墨西哥國家漁業研究所(National Fisheries Institute)研究員希納德茲(Alvaro Hernandez)估計,自2009年以來在塞萊斯頓,約30名漁民因採捕海參而死於潛水夫病。
26歲的瑪茲塔(Blanca Mezeta)的丈夫,1月在採完海參後去世。她說:「我的小孩問起自己的爸爸,我實在無言以對。」她回憶丈夫在游回海面後就感到不適,但他的老闆堅持要先把當天採到的海參運給買家後,才讓他去看病。
環境、生態 也遭破壞
盜獵海參也產生環境問題。在塞萊斯頓國家公園,有一處地下加工廠專門處理捕撈得來的海產,除了烹煮的大鍋佈滿鐵鏽外,垃圾隨處丟棄,嚴重破壞環境衛生和自然生態。
長居在塞萊斯頓的漁民佛瑞斯(Roman Agusto Flores)對此直搖頭說:「我們一手毀掉自己的一切。」
瑪茲塔擦著淚回憶當初曾勸告丈夫:「就捕魚吧。雖然賺的錢不多,但至少還有一口飯可以吃啊!」
◆ 一起拯救北極熊
【陳怡均】2013-04-14 工商時報
■為了拯救北極熊,美國與俄羅斯雙方捐棄成見,共同在國際間推動保護北極熊法案,儘管鎩羽而歸,卻是難能可貴。
■U.S. and Russia have quietly joined forces to help polar bears.
即便在冷戰結束後的今日,俄羅斯與美國兩大對頭在敘利亞、兒童領養、飛彈系統等議題上仍時有衝突,但兩國在救援北極熊一事上,卻罕見地攜手合作。
美俄在3月初於泰國曼谷舉辦的華盛頓公約締約國會議中,聯手提案禁止北極熊的毛皮、熊掌等其他部位在國際間販售。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IFAW)北美地區主任弗勞肯(Jeffrey Flocken)表示,「看來兩國終於願意放下歧見,同心協力拯救北極熊。」
美、俄 攜手關懷環境
美國一向對於此提案不遺餘力,期盼藉此給予北極熊更多生存空間。反倒是俄羅斯倒戈決定與美國共推法案,與上次華盛頓公約會議的反對態度然截不同,除了關懷北極熊生存環境惡化的因素之外,回鍋總統的普丁亦是推動關鍵。
普丁時常表達他對野生動物的熱愛,並且宣布2013年為俄羅斯的「環境年」(Year of the Environment)。他曾直接表達對於政府保育計畫的興趣,並預訂今年秋天在莫斯科舉辦一場北極熊研討會。
全球北極熊分布於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挪威和格陵蘭。科學家與野生動物保育團體表示,全球現存北極熊數量約達2萬至2.5萬隻,由於氣候變遷,導致北極冰層不斷融解,同時獵捕北極熊出售毛皮等部位的情況亦愈趨增加,使得北極熊瀕臨絕種危機。
俄羅斯弗蘭格爾島(Wrangel Island)北極熊保育區副主任奧布斯揚尼科夫表示,「我們稱此情況為災難,因為北極熊已經面臨各方的威脅。現在俄美兩國都認知到危急程度,他們瞭解一定要採取行動。」
加拿大境內的北極熊數量為全球之冠,加國也是唯一合法允許海外銷售北極熊皮、熊牙和熊掌等部位的國家,目前其他國家已設立禁止出口限令,並且設定國內獵捕和販售的數量上限。
禁獵殺提案 遭否決
美國與俄羅斯此次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的提案主要即在禁止加拿大獵人獵殺並出口北極熊部位,可謂為該次會議的焦點。
不過,除了加拿大之外,另兩個北極熊居住國挪威與代表格陵蘭的丹麥,也都對此提案表達反對。
最終表決結果,此提案遭到否決。美國國內資源部副部長(U.S.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海斯(David Hayes)表示,「公約成員國未能通過提案,無法為北極熊帶來更多保護,我們對此非常失望。我們將與合作夥伴繼續努力。」
美國在2010年提出類似提案時亦遭否決,當時投下反對票的還包括俄羅斯。
專家警告,氣候變遷導致北極冰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對北極熊來說是雙重威脅,其一,天然居住環境減少,北極熊更接近人類居住地,更易於被人類捕殺,其二,北極的工業活動不斷增加,像是石油和天然氣開發,亦不利於北極熊生存。
奧布斯揚尼科夫指出,即便在保護區內,科學家也發現北極熊數量普遍減少,其生育率不斷降低,死亡率增高。
奧布斯揚尼科夫說:「北極熊的結局愈來愈像大海雀(Great Auk)。我們必須思考和討論要怎麼去做,以免一切都太遲。」大海雀為北極鳥類,已於19世紀中葉絕種。
走出校門 「貼身」看家鄉生態
【聯合報╱記者凌筠婷/溪湖報導】2013.04.14
彰化縣溪湖高中自然生態觀察社,因為「能在社團時間出校玩」成為校內熱門社團,孩子們從自然觀察中找到樂趣,更關心身邊環境。
「我們總是跑很遠去看別人的東西,自己家鄉的動植物都不認識。」社團指導老師楊雅雯說,以前都帶學生去福寶濕地認識動植物,全憑自己懂多少就講多少,後來認識湖埔社大執行長林淑玲後,發現過去都是捨近求遠,學生就住在東螺溪邊,卻連溪旁植物都不認識。
楊雅雯說「要讓學生從高中就開始認識家鄉,生態教育才可能再延續下去」。
於是楊雅雯與湖埔社大結合,請湖埔社大謝文猷老師幫學生上課,幾周的室內課後,就把學生帶出校園,到東螺溪來場生態之旅。
學生一開始還有點膽怯不敢靠近身旁植物,在謝文猷鼓勵下動手觸摸無毒植物:「用手摸、用眼睛看,不要吃下去就好」,學生們都樂得學到最「貼身」的生態教育。
二年級學生許珊萍說,「我家就住在旁邊,卻從來不知道這裡的植物這麼多,以前都只是經過看過而已」,她覺得自己學到很多,也更喜歡溪湖。
◆ 存好心行善 優雅是最美風景
【聯合報╱莊聰吉/醫(屏縣潮州)】2013.04.14
十二日名人堂「時間換智慧,優雅老去又何妨?」洪蘭教授談到,與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討論核四公投,看到康納曼臉上充滿智慧的皺紋,想到「時間過去,換來智慧,能優雅的老去又何妨呢?」讀完,感觸良多。
「優雅」需時間淬鍊,以我十餘年投身環保為例。剛開始彎腰撿垃圾時,常刻意將帽子壓低,不敢正視人群。一段時間後,不少行人發覺髒亂環境因我而改變,主動展顏跟我打招呼。
這種因利他而導致回報的行為所產生愉悅的感覺,讓我逐漸能自在地抬起頭來,優雅地將公園清理乾淨,做個快樂的清道夫。
前幾天清明連假期間,坐高鐵北上。車廂人滿為患,見一位媽媽帶著約四、五歲的小孩,無位可坐,狀極疲憊,周遭年輕人卻低頭玩手機,視若無睹。
年近耳順的我,憶起兒時母親多次帶我搭慢車,從台北到高雄,總有善心人士讓座,提醒我起身在眾人目光下,「優雅」地邀母子入座。
現今景氣不佳,生活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但只要轉個心念,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幸福指數提升後,台灣最美的風景,自然就是那些「優雅」的人。
◆ 搶「最小公園」 美英再爆領土之爭
【世界日報╱美聯社俄勒岡州波特蘭12日電】2013.04.13
英國和美國又發生領土之爭了,這回爭的是誰擁有世界最小的公園。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直徑為兩呎的Mill Ends公園,實際上只是一個水泥花壇,其中有泥土和一些植物,已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小的公園。
5000哩外,1963年在英格蘭布蘭特伍德設立的「親王公園」(Prince`s Park),長30呎,寬15呎,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英國最小的公園。一個英國體育管理公司為一項慈善跑步活動打知名度,並開始質疑Mill Ends公園是否能稱得上是公園,網民說:「如果那也是公園的話,我家的窗台花壇應該擁有此頭銜」。
Mill Ends公園是俄勒岡新聞報專欄作家法根於1946年從他辦公室的窗口,看到馬路上有一個準備設電線桿卻未設的空地,他就在空地種花。金氏世界紀錄的資料庫顯示:應波特蘭市記者法根之請,此公園在1948年3月17日被指定為市立公園,做為蝸牛賽跑和小妖聚居之地。金氏世界紀錄在1971年宣稱這是世界最小的公園。
多年來波特蘭人鍾愛此公園,對它的照顧不亞於對其他200個市立公園,此公園中有花卉和植物。自從英國KV Events公司的威爾森在網站上稱Mill Ends公園只是一個「說得好聽一點的花盆」後,波特蘭市民起而防禦,有人在該公園的植物和圍籬上放了背著肩射飛彈的玩具兵。
波特蘭公園與休閒局發言人羅斯說:「我們美國人對付英國人,過去的紀錄頗不錯,他們可能仍在為美國獨立革命感到痛心。」威爾森說,他無意要金氏世界紀錄取消Mill Ends公園的頭銜。目前有人建議一項北大西洋的聯盟:讓這兩個公園結為姊妹公園。
公車上有蛇!是誰的寵物?
【聯合報╱記者盧禮賓/新北市報導】2013.04.15
一輛新北市三重客運公車前晚收班後,司機在最後一排座椅腳踏板發現一條蛇,嚇了一跳。消防人員據報趕來,抓到這條一公尺長的「非洲球蟒」,研判是乘客遺失或丟棄的寵物蛇。
三重客運林口站副站長許金振說,「第一次看到公車的遺失物是蛇」。
新北市府動保處動物保護組邱國皓表示,球蟒是短胖型蟒蛇、無毒且個性膽小,體長約一百廿公分,非保育類動物,台灣很多人養,售價依品種不同從一千至數千元之間。
由於球蟒是熱帶動物,多養在室內水族箱或養爬蟲的網室,得長時間保溫。
黃姓司機駕駛國道客運「台北─新竹」公車,前晚收班後開車返回林口站。十時卅分在附近加油站加油,順便檢查及整理車內環境。走到最後一排座椅時,發現一條蛇蜷縮在腳踏板上,他鎮定地加完油,把車開回林口站後再打一一九求助。
林口消防分隊員邵正宇和李文偉到場捕獲這條一公尺長的非洲球蟒,隊員研判可能是飼主不小心讓球蟒溜出來。
值班站務員陳先生說,乘客遺留在公車上的物品大多是手機、包包等,他服務兩年第一次看到公車上有蛇。
許金振說,現行規定小型寵物犬、貓如果裝在籠物箱內,可搭乘公車,大型犬除導盲犬外,不可以乘車,寵物蛇恐會造成乘客驚慌,司機也會婉拒上車,除非乘客偷偷夾帶。
他說,這條蟒蛇看起來很乾淨,應該是有人飼養,目前沒有人向總站報遺失要求認領。這條蛇暫時放在消防隊,今天將送交動保處公告十二天認領,如果沒有人認領,即接受認養。
◆ 恐龍胚胎新發現 台登期刊封面
中央社 2013.04.15
台灣團隊參與國際恐龍胚胎學研究,在恐龍胚胎化石發現有機殘留物,證實胚胎內有發育過程,研究成果榮登國際期刊「自然」封面。
中央大學恐龍胚胎學國際研究成果發表會,研究團隊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賴茲(Robert Reisz)領導,中興大學榮譽教授黃大一、成功大學口腔醫學所長謝達斌、中央大學光電系教授張榮森、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工程師江正誠、成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彭信榮參與。
黃大一數年前在雲南發現世界最古老的恐龍「祿豐龍」(中國大陸境內發現最早的恐龍之一)胚胎化石骨頭,距今約1.95億年,之後研究團隊發掘出200多根不同胚胎發育階段的恐龍骨頭化石,並進一步追蹤其成長發育過程。5位台灣學者並列為論文作者,研究成果更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封面。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胚胎化石來自不同孵化階段,因此能進一步了解孵化各時期的變化;從胚胎中也觀測到大腿骨的快速成長效率,發現祿豐龍這類恐龍可能只有很短的孵化期。
團隊進一步檢視後也發現,胚胎大腿骨有重塑現象,顯示恐龍類似現代鳥類,會在孵化中的蛋內動來動去,也是恐龍胚胎有蛋內運動的最古老證據;透過紅外線光譜照影系統,更發現被保存快2億年的有機殘留物。
賴茲表示,這是全球第一次看見恐龍蛋的胚胎發育過程,對了解恐龍生物特性很有幫助,也提供研究恐龍胚胎學的新契機。
◆ 地震來臨前 螞蟻異常活躍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4.15
螞蟻可能是人類防震的一大功臣!德國科學家花了3年時間發現,當地螞蟻習慣在活斷層上築巢,而且地震來臨前,螞蟻反而會在夜間異常活躍。科學家認為,可能是螞蟻能偵測到氣體與磁場的改變,因此將進一步研究,螞蟻是否能幫助人類預告地震。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在今年「歐洲地球科學學會」會議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德國境內的活斷層上,存在至少1萬5千多個紅木蟻(red wood ant)巢,一整列排下來彷彿「一段」蟻丘。在經過三年以全天候攝影機觀察螞蟻日常活動後,研究者布瑪賀發現,螞蟻對「電磁場」與二氧化碳變化相當敏感,能幫助牠們預先感知地震。
研究期間,當地共測得10次地震並伴隨許多餘震,震度在2與3.2之間,但螞蟻似乎只對震度超過2以上的「有感地震」才有反應,與人類相同;而且地震來臨前,原本在夜間休息的螞蟻反而異常活躍,並開始離巢活動,讓掠食者有機可乘。約在震後2天,其作息才恢復正常。
布瑪賀表示,螞蟻本身對地震的偵測機制為何,仍需進一步研究。不過,她認為螞蟻在地震來臨前,生活習性會突然改變,甚至出現不利生存自保的反常行為,因此從螞蟻能感受到地震威脅的面向來看就能合理解釋。從這點而言,螞蟻活動或可換供人類偵測地震報到的判斷指標。
紅木蟻原生於歐洲,目前在英國與北美也見得到,工蟻體長可達9公厘,螞蟻築巢地點通常選擇有陽光照射的林地空隙,一座大型蟻巢通常有40萬隻螞蟻與100隻蟻后。
紅木蟻築巢與活動影片,可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Vyx774pzI
◆ 守護櫻花 鹿谷前鄉長甘願當傻蛋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鹿谷報導】2013.04.15
「脫下西裝,守護櫻花!」鹿谷鄉前鄉長陳錫梧,6年前在小半天打造近3公頃的櫻花公園,卸任後他脫下西裝、當起志工,在公園內除草、種植樹苗,希望為鹿谷鄉營造美麗的櫻花美景,他奉獻地方的精神也讓村民感動。
陳錫梧經常一早就載著櫻花樹苗和除草機,在小半天石馬公園裡種樹,這樣的情景,小半天的居民都很熟悉,6年前卸任鄉長後,陳錫梧仍熱心鹿谷鄉公共事務,石馬公園維護經費短缺,他自告奮勇照顧五百棵櫻花樹,每株櫻花都是他的寶,陳錫梧說,「愛上櫻花樹四季都有不同的美」。
陳錫梧說,他對種植櫻花一竅不通,他到處看書、上網蒐集相關資訊,也向農民請教,才開始學習種植技術。櫻花樹會有病蟲害問題,若是沒有維護管理,遊客來石馬公園,就無法欣賞櫻花盛開的美景。
妻子許素霞看他一路走來,既心疼又無奈,常說他是「傻蛋」。但陳錫梧總是笑著說,「如果沒有笨蛋,哪有美麗的櫻花可看!」現在石馬公園已成為鹿谷鄉賞櫻知名景點。
他愛花的態度,也感動了許多村民,吸引村民自組「櫻花志工隊」,志願當櫻花的「守護天使」,每當花季過後,志工主動到公園清理環境,維護環境永續發展。
※ 相關報導:
* 怕變江翠第二…板橋區所怕修樹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830571.shtml
板橋區溪北公園一棵大榕樹上周五凌晨突然倒下,阻斷金門街;市府農業局會同區公所將大樹截斷運走,才未影響白天交通。不過景觀處感慨江翠國中工程「移樹被說成砍樹」,造成基層寒蟬效應,將加強宣導「防汛期修剪樹木是必要手段」。
我有話說-生態回復 卻「蟹」絕往來?
【鄭明修/台北市(台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2013-04-16 中國時報
看到媒體報導「愛河螃蟹出沒、養工處補蟹洞」,對環境生態的復原情況感到欣喜,但對於處理時展現出生命認知的偏差感到憂心,如今亡羊補牢希望不會太晚。雖然圓軸蟹是陸蟹,但仍然無法完全脫離水域環境,生命周期中的幼生期需要回到海洋,過去愛河的高度汙染,讓其幼生無法生存,所以不可能在愛河沿岸見到牠們的蹤跡。經過高雄市政府多年來努力改善愛河水質,讓河海間洄游的物種能回來,這是肯定生態環境變好了,過去的物種出現,回到牠們原本棲息的家,我們應該如何來面對?
二○○九年因為民眾踩到蟹洞而受傷,聲請國賠五十八萬元成功,應該是高雄市養工處至愛河巡視補蟹洞的主因,是否也影響螃蟹生態,也引發了不同聲音,也許可以有更細膩而雙贏的處理方式,例如成立賞蟹專區。相關的事件其實早已發生,物種不同卻有極大的差異,同樣在高雄柴山的獼猴,就是以禁止遊客餵食的方式處理,對獼猴也未造成生存上衝擊;同樣是螃蟹但棲息在不同地區,卻遭受到差異性的對待,在墾丁國家公園、綠島的陸蟹,母蟹在降海產卵時常遭車輛輾斃,所以在路邊都有小心駕駛的看板,甚至修築生物廊道讓牠們得以生生不息。
生態回復正常後,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會逐漸增加,處死或驅逐應該是最不好的方法,多數人應該喜歡一個可以接觸生物的自然公園,而不是一個雖然安全,但卻死氣沉沉的人工環境。高雄市從一個工業都市逐漸轉型,愛河的水較清了、灰濛濛的空氣較乾淨了,多了許多人造的自然、生態公園,但真正的自然生態來了,卻硬生生的把它趕走。高雄市規畫中都溼地公園與十八處溼地,但物種未必喜好人類營造的環境,人類應該以物種棲息環境來規畫自然公園,對生命多一些尊重與關懷,才能與萬物共存共榮。
◆ 潭外野溪最後防線 先保種再復育
【沈揮勝/專題報導】2013-04-16 中國時報
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學術單位,於民國一○○至一○一年針對潭區魚種進行分析調查,以傳統刺網及魚筌誘捕到十七種、一三二二尾個體,其中外來種占一二六三尾,即總尾數之九五.五%。
上述採樣發現,想阻止外來魚種汙染,已然無力回天!早在九十四年間,漁業署及日月潭區漁會即祭出補貼計畫,以每台斤卅元價購鼓勵移除玻璃魚,並與嘉義大學合作,開發飾品、食品和罐頭,卻也以失敗收場!
漁會總幹事張乾任說,首波價購迅速抓了幾萬斤;但執行第二波時,玻璃魚突化整為零,四散潛入水域深處,變得不易撈捕。原因是奇力魚減少後,其卵塊不再高密度集中,玻璃魚分開各自覓食,再難一網打盡。
潭區的生態,已經難以救藥,最後防線在外圍溪壑。區漁會去年籌立「日月潭特殊漁業產銷班」獲准,得以合法從事保育、復育和教育,並由賴福進擔任班長,在潭頭及五哩、仙楂腳設基地,先行保種,進而推展復育。
◆ 搶救生態 日月潭外來種氾濫
【沈揮勝/專題報導】2013-04-16 中國時報
九十七年底,民進黨魚池鄉黨部以「搶救日月潭生態」議題,邀鄉親謀對策。地方無分藍綠,群聚集思廣益,殷盼團結抵禦「外侮」。會中,主持人要大家努力思索,潭中還有哪些原生水族?整整十多分鐘,竟是鴉雀無聲。
日月潭區漁會總幹事張乾任表示,目前各餐廳端出的潭蝦,和十多年前看到的並不同種;田螺、蜆子一顆難求,苦甘仔、溪哥等原生魚類,真的已成稀有動物!
漁會代表葉建興說,潭中現今水族,不出經濟魚種和外來入侵魚種兩大類,後者又比前者強勢。經濟魚種包含草魚、鰱魚、鯉魚、烏鰡等大型魚,牠們早期基於經濟價值,引自大陸馴化而來。
漁會代表賴福進表示,日月潭早期漁業多採四手網罾輔以魚筌誘捕,主漁獲為奇力魚、白鰻等原生魚類,及鯉、鰱等經濟魚類;吳郭魚雖屬外來種,但因提供美味且廉價蛋白質,並未受排斥。
首波浩劫是全魚透明的「玻璃魚」;九十一年漁民沈政儀釣獲第一尾紀錄,兩年後氾濫失控。第二波即現況,最強勢者為來自中美洲的「紅魔鬼」;依釣友詹焙煜、陳明豐及巫聖富下竿實戰驗證,約占潭區魚種四成。
最近醞釀的第三波浩劫為俗稱「士官長」的「九間始麗魚」。同樣來自中美洲,去年初發現,如今族群量已占全潭魚族兩成左右,體型小、性強悍,專啃其他魚類的卵,儼如玻璃魚翻版。
◆ 沙灘增加逾30公尺 旗津海水浴場 可望暑假前開放親水
自由 2013.04.16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旗津海岸養「沙」有成,海水浴場沙灘一年半來增胖卅餘公尺,觀光局評估暑假前有機會開放戲水。
旗津海岸公園為高雄代表性景點之一,佔地四十五公頃,海岸線超過十五公里,分海水浴場、觀海景步道、越野、自然生態等四區,因海岸長期受侵蝕導致逐年退縮,既有沙灘不斷流失,去年還發生民眾掉落坍陷地基,引發關注。
高市工務局表示,旗津海岸線從民國九十一年到九十九年,流失海灘約五十到一百公尺,工務局前年十月展開旗津海岸線保護工程,在岸邊配置人工灣澳潛堤、離岸潛堤等海岸構造物,降低波浪流速同時補養沙灘,今年四月底即將完工,預計五月交觀光局維護管理。
游泳部分再等等
觀光局長許傳盛指出,海岸保護工程一年半來效果顯著,海水浴場沙灘平均增加超過卅公尺,最遠達五十公尺,有足夠空間可讓民眾遊憩。海岸施工期間,海水浴場幾乎全面管制,按目前沙灘恢復情況,暑假前很有機會開放,至少應能在沙灘上戲水、活動。游泳部分須再觀察海流、沙灘穩定度等資料,才能進一步規劃。
至於旗津海岸其他坍陷部分,觀光局在海岸保護工程告一段落後,會啟動第一期海岸設施修復計畫,初期以單車道與景觀為主,接著會逐步建設毀損部分,讓旗津海岸找回往日風采。
◆ 桂花夫妻樹 鶯歌建國花圃新亮點
自由 2013.04.16
〔記者謝佳君/新北報導〕新北市鶯歌區建國花圃有五棵由外地移植來的大榕樹,號稱「五大帥哥」,當年一度為了做步道,差點再被移走,但鶯歌公所展現護樹決心而保留下來。如今建國里又成功移植來一棵桂花樹,形如夫妻相依相偎,被里長林清得命名為「夫妻樹」。
「五大帥哥」佇立在建國大花圃,沿著鶯歌溪蓊鬱而生。林清得說,六年前從別處移植來七棵大榕樹,當時光禿禿的樹形,看起來就像佇立的七個人,被稱為「七大帥哥」,後來為了興建「童心橋」,不得不移走兩棵。
「『七大帥哥』差點全都不保」林清得說,鶯歌國小為了沿鶯歌溪做一條直線步道,打算把大榕樹移走,但當時鶯歌鎮長蘇有仁堅持保留大樹,最後決定「樹不轉,人轉」。
後來步道沿著大樹做成彎曲狀,不僅人有路走,樹也留下了,而且彎曲的步道別有風情;如今大樹枝葉扶疏,溪水潺潺,加上花圃的五顏六色鮮花,更加詩情畫意;而大樹不僅能遮蔭,還有隔音效果,校園上課能有效減少外界噪音。
最近建國里再展現護樹決心,里民一棵種了多年的桂花樹想移除,林清得與其他里民自行找來專業人士,把桂花樹移植到建國休閒廣場,短短兩個月已冒出新枝椏,令大家振奮不已。
林清得說,別人植樹砍樹,他們卻拚命救樹,只因為他們確信,樹是大地的保護者,有了樹就有生命的力量。
觀念平台-自然資源會計體系 超越GDP侷限
【葉家興】2013-04-17 中國時報
行政院上月底公布「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計畫,在台南市議會引發質詢。市長賴清德回覆,雖然該計畫仍在討論之中,但如果其他五都都有,台南絕對不能沒有!否則,擔心對大台南會產生信心危機或信心衝擊。不分藍綠,執政者的思維都類似,希望創造高就業與高成長。人們不會反對經濟成長,但可能反對竭澤而漁的成長,反對惡化所得分配的成長。問題是,欠缺客觀比較基礎的批評,欠缺替代思維的完整論述,往往很容易被扣上反商的大帽,也無法激發更廣大的共鳴。
世界銀行的「浪潮」(WAVES)行動方案,有可能使現有經濟成長的計算模式產生質變。「浪潮」方案全名為「生態服務評價與財富核算」,以倡議各國採用自然資源核算,將生態資本納入經濟決策過程為目標。
去年中世界銀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已有二十四個國家將自然資源計算於經濟決策的制定當中。在充分考慮礦產和能源、漁業、水、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新的會計系統可以為政策決策者提供更精確的資訊。如此一來,關於經濟發展的優先順序和政府投資方向的經濟決策,也將更為全面與精準。
多數國家都採用聯合國制定的國民所得計算體系(SNA),該體系為衡量整體經濟活動提供了國際化的標準。也因此,國內生產總值(GDP)成為各國政府重視的執政績效指標。然而,這套計算規則對廣義的自然資本等國民財富欠缺重視。世界銀行的「浪潮」倡議彌補了這個缺憾,希望召喚一個足以全面反映財富(綜合生產及社會、人力和自然資源)的新計算體系。
世界銀行在該報告中提到,針對四十三個低收入國家的調查顯示,自然資源占上述國家總財富的三十六%。大量人口依賴森林、礦產資源和土地生產力來維繫日常生活。隨著這些國家的發展以及水、土地資源的壓力不斷增加,自然資源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威脅。如果難以應對生態系統的退化和耗損,將危及諸多社會群體的生存。
因此,多國嘗試跳脫慣有的GDP思考框架,尋求解決面對當下挑戰的方法。許多國家已經開始計算包含水、能源和礦產資源統計,以正視和管理這些天然資本,並評估不同發展決策對於自然資源的取捨。
然而,如果沒有相對客觀的指標,重視環境資源容易流於光說不練的道德文章。去年二月,聯合國統計委員會通過了「環境與經濟會計體系」,希望成為與SNA類似的國際標準。這個國際統計上的一小步,卻是將自然資源計入國民財富的一大步。此後,自然資源的計算有憑有據,政府不容再採取竭澤而漁的經濟發展模式,犧牲下一代人的天賦資源。循此,許多國家已開始編制自然資源核算專案,內容從能源和水資源的統計,到礦產和森林資源如何對國民經濟增長做出貢獻,不一而足。
世界銀行的「浪潮」倡議仍在各國逐漸普及當中,亟需環保團體、公民社會組織、非政府機構、學術界的共襄盛舉。給予政府適當提醒與建議,執政者才會更加重視目前沒有投票權的兒童,以及尚未出生的下一代子孫,避免剝奪他們浸淫好山好水的權利。(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 研究:萼形柱珊瑚含4隱藏種
中央社 2013-04-17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發現,萼形柱珊瑚包含4種隱藏種,而非屬同一種,已登上知名線上期刊「科學報導」。
研究團隊成員、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萼形柱珊瑚是1000多種珊瑚中,最常被海洋學者拿來研究的對象,有珊瑚界的「實驗鼠」之稱。
中研院和國際團隊合作,分析來自全球4個海域、241種萼形柱珊瑚樣本,透過DNA比對,發現萼形柱不是一般認知的一種,而是包含4種隱藏種。
陳昭倫表示,萼形柱珊瑚外部生長型態和骨骼特徵,無法明顯分辨,才會被歸類為同一種。全世界的珊瑚學者聯合針對一種珊瑚的基礎分類進行分析,算是史上第一次,相當有意義。
陳昭倫說,這項研究發現將對珊瑚物種保育、全球變遷策略制訂,提供重要的基礎知識。研究論文已登上「科學報導」,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夏翔柯列名共同第一作者。
◆ 台南孔廟樹 初勘不健康
自由 2013.04.17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孔廟老樹嚴重染病,林試所會勘後認為孔廟內多棵老樹早已染褐根病,初判為褐根病感染區,近日將再派員南下以儀器仔細為老樹健檢,再討論未來治療方向。
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玲與兩名組員,花了兩、三小時繞行孔廟一圈,經目視檢測與經驗初步評估,十棵樹齡已經數十年的老樹都不健康。
吳孟玲表示,十棵老樹,其中四棵是市府列管老樹,四棵中的三棵染上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另外六棵未列管老樹,三棵也染褐根病,另三棵略有腐朽,但應非褐根病。
可列褐根病疫區
吳孟玲也指出,褐根病不只影響得病的樹木本身,它也很容易擴散,只要同一區兩、三棵樹木染褐根病,就會被列為褐根病感染區或疫區,孔廟老樹問題不容小覷。
◆ 「熟」!六龜平埔族 戶籍找到「根」
【聯合報╱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2013.04.17
六龜平埔族人的族群意識抬頭,近50名平埔族人昨天前往戶政事務所申請日據時代戶籍謄本,希望建立平埔文化的資料庫,並喚起政府重視。不少族人拿到戶籍謄本,確認自己的資料上果真有象徵平埔族人的「熟」字,心中激動難以形容。
社會局六龜區培力據點督導陳昭宏學生時代就對平埔族文化產生興趣,日前與社區居民閒聊發現,許多平埔族人平常會戲稱自己是「番」,所以很想追尋自己的祖先是不是平埔族,後來六龜與荖濃兩部落居民產生共鳴,決定相約到六龜戶政所申請戶籍謄本,彰顯平埔族人的族群意識。
昨天上午10點,來自六龜、荖濃兩社區平埔族人扶老攜幼,齊聚在六龜戶政事務所前廣場,族人先穿上參加夜祭的傳統服飾,合照後手牽手步入戶政所,逐一向戶政人員申請家族戶籍謄本。
劉姓居民帶小孫女來申請戶籍謄本,他說,自己的父親名下被標註「熟」這個字,以前不知道用意,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族群的象徵,很高興參加昨天的活動,希望可以爭取平埔族人的尊嚴,讓後代子孫以平埔血統為榮。
六龜戶政所主任歐明義說,日據時代在西元1920年至1930年曾進行相關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六龜有平埔族3853人,此後就沒有更新資料。
六龜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柯新武說,過去政府不重視六龜的平埔族,期待透過「尋根」喚醒族群意識,同時也獲得政府重視。
葉子的貓中途 照顧500個家人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3-04-18 中國時報
早晨六點鐘被卅多隻貓組成的「喵喵鬧鐘」吵醒,起床準備群貓的早餐,然後趕出門上班;傍晚下班後回家打掃、作晚餐、清貓沙、伺候湯藥,或帶貓看醫生、照料社區附近的街貓,直到夜深,這就是愛貓女孩葉子的每日生活寫照。
在新書《貓中途公寓三之一號》中,葉子細數家中的貓故事。書名的「貓中途」意指貓的中途之家,照料需要幫助的貓,直到為牠們找到送養的人家。葉子從十多年前開始投入貓中途工作,她和夥伴KT(蘇聖傑)在新店的家現有卅八隻貓,過去安置送養過的貓將近五百隻。
每一隻貓在葉子心中都無可取代,感性的她至今仍會為送出的貓感到不捨,《貓中途公寓三之一號》就是她為這些貓咪家人寫下的記錄,「就怕老了以後忘記他們。」
她回溯幼時只愛狗,還迷信看到黑貓會倒楣一天,直到一九九六年從社區餵貓婆婆家,認養了剛出生的小貓喵喵,才開啟與貓的不解之緣。家中老狗相繼去世後,她家從狗公寓變成貓公寓、貓中途公寓,至今成貓口占據的「貓基地」。
書中,描寫罹患癲癇讓她日日操心的「永遠」、被黏鼠板黏住全身的「黏呼呼」和「黏答答」、讓她想起早逝哥哥的小奶貓「強強」,也寫信給天堂的黑貓爺爺。她的筆調平實真摯,流露對貓的無限關愛,她笑說:「常常在咖啡館寫到流淚,得躲到角落去。」
多年來,葉子和KT默默推動台灣街貓照護工作,二○○一年兩人成立「台灣認養地圖」網站,提供認養、送養動物的媒合,推廣TNR(誘捕後絕育放養)觀念等。但兩人個性低調,葉子這次出書使用筆名,除了怕爸媽操心她為貓勞累,更因她強調:「重點不是我,而是我做的事,希望能潛移默化影響讀者。」
如今TNR觀念在台北推廣有成,KT認為政府應該捨棄過去的撲殺做法,公家設置的動物之家可專門處理遭棄養的動物。比起立志「我要養一屋子貓」,葉子認為更重要的是扎根「不把動物當物、而是家人」的生命教育。
葉子現為公家機關約僱人員,KT近年則為了經營台灣認養地圖協會而辭去工作,兩人每年得為貓咪們付出近四十萬,至今沒有存款。
葉子笑說:「我不把這些當犧牲,因為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希望有能力的時候多做一點。」KT點頭附和:「錢賺多少都是不夠的,比起一般人過所謂的正常生活,我只想挑對的事情做。」
※ 相關報導:
* 愛貓牽線 瞿春源與民管合作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7838438.shtml
台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首度與國際知名國樂指揮大師瞿春源合作,21日將舉辦「清泉石上流」音樂會,眼尖的樂迷會發現曲目冊上多了一隻可愛的貓,就是這隻貓牽起雙方合作的橋梁。
* 解決狗便 花蓮將建愛狗樂園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7838518.shtml
針對花蓮縣市區處處狗大便,縣長傅崐萁昨天強調,縣府將設置可容納1萬隻流浪狗的「愛狗樂園」,並強力執行家犬植入晶片、嚴格設置路檢,防杜外縣市把流浪狗送到花蓮流放。
◆ 蛙族群聚 百吉國小變生態教室
【康鴻志/桃園報導】2013-04-18 中國時報
春夏交替之際,大溪百吉國小校園內便蛙聲四起,高低有致、時緩時急,彷彿一場自然協奏曲。從菜園空地變成蛙類生態池,加上周邊環境改造,六年下來,校園內已吸引廿餘種大小蟾蜍及樹蛙聚集產卵,儼然成為最受蛙類歡迎的生態教室。
有「青蛙公主」之稱的國小教導主任李佑珊表示,學校位居山區,與石門水庫集水區為鄰,生態環境較都市學校活潑,八年前全校師生曾針對校園周邊進行「蛙口普查」,發現全台卅種青蛙中,百吉國小周邊就囊括廿種青蛙,爾後發現蛙的族群消長嚴重,疑生態遭受破壞,才計畫搭建六口生態池,就近觀察。
「水質好,蛙就會來」,李佑珊說,生態池完全仿照溼地樣貌,除移植在地的水生植物,也逐一向社區及農戶宣導農藥恐造成的生態浩劫,半年不到,青蛙自行陸續移入棲居並產卵,數量之多,令師生相當振奮,「就算生態系有所消長,一年四季仍可見十餘種蛙群。」
校長楊炳清表示,「舉凡盤古蟾蜍、腹斑赤蛙、莫氏樹蛙、或是剛被列入保育的台北樹蛙,都是校園常客」,而學校每年也都會向縣府申請經費,舉辦「生態遊學」計畫,一來供學子觀察體驗,二則希望分享復育經驗,被喻為「生態教室」一點也不為過。
◆ 五溝水溼地遭破壞 水利署:加強監督
【台灣醒報╱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2013.04.18
「為保護溼地,要立即停止屏東五溝水不當排水工程!」立委邱文彥和多個環保團體18日召開記者會呼籲,五溝水溼地富含客家文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但當地施工單位為便宜行事,竟多次將怪手開進生態敏感區,違背當初的規劃;對此,水利署回應說,將要求屏東縣政府加強監督工程包商。
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排水改善工程是莫拉克風災後,政府規劃於當地上游興建永久屋,不料永久屋建成後,卻影響到排水。為此,當地環保團體、跨黨派立委以及縣政府決定啟動排水工程,其前提是必須排除五溝水最敏感的溼地生態區。
不過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發現,近期施工單位頻頻將怪手開進溼地保育區,並剷除了部分的竹林,違反了當初的承諾,4月11日工程單位再度開怪手進五溝水溼地時,他們便向工程單位呼籲,沒想到屏東縣政府竟派當地地主進行言語恐嚇,他強調,「我們是監督不當施工,並沒有說不能做排水工程。」
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指出,政府在防洪治水上,總停留在「有淹水,就築堤防」的工程思維,等到堤防沒作用時,再找其他地方做滯洪池,缺乏整體規劃和因地制宜的觀念。
「催生《溼地法》儘速於立法院通過,藉以保護溼地。」立委邱文彥表示,五溝水溼地是全台湧泉生態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一塊溼地,再加上附近為客家文化聚落,當地文化資產的價值很高。他期待支持《溼地法》的跨黨派立委儘快推動該法案三讀。
經濟部水利署官員回應表示,17日已和屏東縣政府聯繫,縣政府在執行施工方法處理不當,此案的設計並無問題,是施工不當所致,因此水利署會要求屏東縣政府加強監督工程包商。
◆ 非洲大蝸牛入侵 佛羅里達頭大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839849.shtml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04.18
佛州蝸牛災,美國佛羅里達南部近日飽受非洲大蝸牛困擾。非洲大蝸牛什麼都吃。不僅破壞各種作物,為了補充蝸牛殼所需的鈣質,牆壁上的灰泥也是牠們的佳餚。此外繁殖能力超強,據稱每隻蝸牛每年可以產下1千2百顆卵,被認為是最具生態破壞力的生物之一。官方警告,幾星期後雨季來臨,蝸牛大軍將會更加「生意盎然」。
佛羅里達南部近日受到非洲大蝸牛(African land snail)侵擾,為了擬定對策,專家們近日齊聚佛羅里達,討論如何消滅在此肆虐的外來入侵物種。佛羅里達農業部表示,「這裡出產許多國家需要的農產品,但是超過5百種作物都是這種蝸牛的食物,幾乎種什麼就吃什麼。」
佛州農業消費部門發言人菲柏特別提到,因為繁殖快速又沒有天敵,自2011至今,短短18個月內已經靠人工抓了11萬7千隻大蝸牛。但在邁阿密戴德郡每週可以抓到1千隻蝸牛,幾星期後雨季來臨,蝸牛數量更將大幅增加。
「許多人不瞭解蝸牛的破壞性,只是覺得蝸牛很可愛就拿來當作寵物。」菲柏說,
「但因為沒有天敵,牠們一旦進入大自然就會嚴重地破壞環境。」
官方目前尚不清楚蝸牛來源。一種猜測是,當地源於非洲或加勒比海的族群在宗教儀式裡使用蝸牛。但外來物種更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從旅客的行李入境美國,例如,從牙買加或多明尼加帶來還沒吃完的三明治或橘子,或許就有牠們的卵。
除了破壞作物外,蝸牛還帶有可能會造成腦膜炎的鼠肺線蟲(rat lungworm)。儘管尚未在美國境內發現實例,但目前政府正在加強宣導,要民眾提高注意。若發現非洲大蝸牛必須及時通報,而非自己處理。
據了解,距離上次佛羅里達被蝸牛入侵是在1966年。當時一個從夏威夷度假結束的小男孩,在口袋裡放了3隻蝸牛,之後,他的祖母又在後院放生蝸牛。結果7年內蝸牛數量倍增至1萬7千隻。政府花了10年的功夫和1百萬美元(約3000萬台幣)才徹底解決。
腔棘魚DNA解碼 海洋生物「登陸」解謎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4.18
《自然》期刊17日報導,科學家已將著名「活化石魚」非洲腔棘魚(African coelacanth)的DNA解碼。有此突破之後,可以進一步了解遠古海洋生物如何登上陸地並演進成今日的哺乳類、兩棲類、爬蟲類動物及鳥類。
科學家指出,水生動物進化成陸棲動物,要數千萬年工夫,真正轉變成陸地動物,則可能是在3億4000萬年前。
科學家表示,非洲腔棘魚與進化過程中發生重大改變而成為陸棲動物的魚類,本來有密切關係,但這種魚與其三億年前的祖先相較,沒有多少改變。經過數億年,非洲腔棘魚的基因藍圖改變之微,令人驚異,改變比其他所有魚類和陸地脊椎動物都少。
科學家過去以為腔棘魚七千萬年前已絕種,但1938年南非拖網漁民意外捕獲這種魚,由於與遠古祖先極為相似,博得「活化石」之稱。
論文撰述者、麻州博德研究所基因專家林布雷德圖表示,腔棘魚基因改變少,可能得歸因腔棘魚棲息的海穴提供穩定的環境。地球上有些地方的生物不必演化也能生存,腔棘魚置身的環境是其中之一。
現代腔棘魚有兩種,都是瀕臨絕種生物,分別棲息在非洲東部海岸和印尼外海。這種魚灰褐色,可長至二百公分、91公斤,鰭多肉。
腔棘魚的DNA碼或染色體組略小於人類的染色體。科學家以它為研究起點,發現基因改變的證據,以及基因控制的「開關」,這些「開關」明顯幫助物種轉移到陸地棲息,也與嗅覺、免疫系統和肢體生長有關。
研究人員說,進一步研究腔棘魚染色體,可能有助更加了解生物轉變至陸地棲息的演化過程。分析指出,另一種生物肺魚(lungfish),是與肢體動物如哺乳動物最接近的現存魚種,但肺魚的染色體太大,無法解碼。
◆ 活化石中華鱘 8000尾放流長江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3.04.18
昨天上午,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在近千名志工護送下,8000餘尾中華鱘幼魚從長長的放流通道滑入長江,開始洄遊之旅。
新華社報導,8000餘尾中華鱘,有年齡五、六歲的子一代中華鱘,也有歷年培育的子二代,規格介於20公分至200公分之間。
這次放流的中華鱘規格大,數量多,是歷年來大規格個體放流規模最大的一次。一同放流的還有10公分規格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2000尾。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陳磊說,大規格幼魚個體適應能力和抵禦自然敵害能力強,成活率高,規模放流大規格個體對有效增加和恢復中華鱘自然種群資源量,改善中華鱘資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這次放流後,中華鱘研究所仍留存中華鱘子二代幼魚1萬餘尾,已具備不依賴野生親魚實現規模繁殖和放流中華鱘的能力,為子三代研究奠定了基礎。
中華鱘是現存的最古老物種之一,距今已經有1億四千萬年的歷史,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有「活化石」之稱,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由於數量稀少,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復育有成 藍腹鷴驚豔林試所
【沈揮勝/南投報導】2013-04-19 中國時報
曾遭濫捕瀕臨絕種的台灣特有種大型保育鳥類藍腹鷴(見右圖,沈揮勝攝),最近在林試所蓮華池研究中心闊葉林中頻現蹤。該中心主任黃正良說,樂見保育現成果,民眾有緣與牠們不期而遇,應懷著幸運、善意心境,靜靜地欣賞牠們優雅漫步。
藍腹鷴俗稱華雞、哇雞和山雞,因體型大、羽色華麗,早年常被獵捕剝製標本或食用而數量銳減,與本島另種大型雉科鳥類「黑長尾雉(俗稱帝雉)」,同被納入國際瀕臨絕種動物紅皮書,並列為台灣最美麗、最珍貴的野生鳥類。
副研究員傅昭憲表示,目前研究中心掌握到的出沒點至少有三處,民眾反映曾目睹牠們活動的區塊則達六處,其中不乏就在馬路旁;牠們通常由一隻公雞與兩、三隻母雞構成一個族群,閒散地在林間漫步覓食,不太會怕人。
保育人員蕭惠文說,蓮華池研究中心面積有四百六十多公頃,海拔分布涵蓋五百到九百多公尺,擁有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天然闊葉林,提供給藍腹鷴絕佳的棲息環境,再加上國人保育觀念明顯提升,族群量已漸趨穩定。
◆ 生態嬌客高蹺 現身大鵬灣溼地
【郭韋綺/屏東報導】2013-04-19 中國時報
大鵬灣溼地生態完整,底棲爬蟲多、食物豐富,每年吸引愈來愈多冬候鳥棲息覓食,右岸溼地、崎峰溼地常見出雙入對高蹺(行鳥),不用望遠鏡、也不用偽裝,就能觀賞牠們覓食、嬉水,賞鳥零距離。
纖細亮紅如踩高蹺雙腳是高蹺(行鳥)註冊商標,牠們不僅在四草保護區擁有全台最大族群,近幾年也成大鵬灣溼地最友善族群。
鵬管處指出,大鵬灣七處人工溼地復育欖李、海茄苳、水筆仔及五梨跤等紅樹林植物,除招潮蟹、彈塗魚和爬蟲類棲息,生態食物鏈豐富完整,營造出候鳥南遷北返最佳休息站。
目前記錄到栗小鷺、鷹斑鷸、白鶺鴒、小綠鴆、黃鶺鴒、赤腹鶇、黑枕藍鶲、藍磯鶇、彎嘴濱鷸、豆雁、黃尾鴝、小鷿鵜、紅冠水雞約卅餘種。
鵬管處副處長許主龍說,警覺性強烈的高蹺(行鳥)現蹤大鵬灣,漸漸適應環境,可近距離觀賞牠們優雅步伐;他並說,賞鳥是一種生態教育,讓民眾反省人與自然關係,遊客不妨抓住春天尾巴來賞鳥。
◆ 樹根立地不良 百年老榕病了
【林雅惠/高雄報導】2013-04-19 中國時報
旗山鯤洲宮前二百多年被市府列管老榕樹,最近不斷落葉,居民擔憂老榕樹染病枯死,請求協助,市府農業局鑑定後認為非病蟲害,但允諾擇日進行維修作業,讓這珍貴老榕樹能繼續陪伴溪洲居民成長。
旗山區公所接獲鯤洲宮主委陳進上反應,指老榕樹最近落葉不斷,懷疑染上病蟲害要求處理。公所農業課陳報市府後,農業局派員勘查認為是老榕樹下方支持根立地不良造成落葉,破除其硬舖面並改舖設植草磚應可改善。
農業局表示,經鑑定後發現老榕樹雖有季節性蟲害影響,但非樹勢衰弱主因,下次蟲害發生將確定為何種蟲害再噴藥處理;另靠近廟宇側應導引氣生根作為支持以維護安全,至於樹木矮牆是否擴大,擔憂施工不慎反傷及根系,故維持原狀即可。
鯤洲宮昨已接獲市府函文指將擇日進行老榕樹修護工程。廟方指出,老榕樹在溪洲具有重要精神指標,許多信徒及外地人到溪洲必聚集榕樹廣場,相當熱鬧。
◆ 菟絲子又撒野 果農憂收成
彰化縣前年才大規模修剪樹頭、消滅罩頂「漁網」
沒想到近來又蔓延 這波清除將包括私有地
【吳敏菁/彰化報導】2013-04-19 中國時報
日本菟絲子有黃金殺手之稱!近年來在彰化市石牌里山坡地蔓延開來,密密纏覆山林的生機;地主抱怨,果樹都沒得收成了。彰化縣府農業處表示,已協調當地里長和地主代為雇工清除,並積極向林務局爭取經費,進行全面性清除工作。
彰化石牌里大片山谷,近來再度被日本菟絲子攻陷。地主說,前幾年為消滅菟絲子,進行樹頂大修剪,搞得人仰馬翻,沒想到「春風吹又生」,詭異的景象又來了;陽光下山林如罩上密密的黃金漁網,樹都不能呼吸了。
農業處調查,原本長在海濱日本菟絲子,因有農民誤認為可以當藥材,隨手散播,向內陸挺進,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菟絲子每日以十五公分的速度蔓延,種子壽命還長達廿年,真的相當「難纏」。
農業處表示,近年來都編列經費協調里長雇工清除,因菟絲子生長地區屬私有地,只要有小區塊不配合,很快的又可能「氾濫」成災;目前已函請彰化市公所儘速通知被危害果園之地主,將配合地主時間,縣府將派員當面向地主講解嚴重性、補助雇工清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