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2

美國首宗 亞裔女童移植生化工程氣管

◆ 美國首宗 亞裔女童移植生化工程氣管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865949.shtml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伊利諾州皮奧立亞市29日電】2013.05.01

兩歲半的加拿大裔及韓裔混血女童漢娜.華倫(Hannah Warren),最近在伊利諾州兒童醫院,接受用塑料纖維和人體細胞製造的人工氣管移植手術,這是美國首宗此種手術,也是全球僅有的六例之一,她也是接受生化工程器官年齡最小的病患。

該手術於4月9日完成,訂30日正式宣布。該手術經由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核准,根據該局法規,病患若不接受實驗性的醫療方法,存活希望不大,即可獲准接受此類治療。

研發此人工氣管的再生醫療專家麥契瑞尼(Paolo Macchiarini)表示,為漢娜治療讓他了解,重建器官的方式可能最適用於兒童,因為病童更能以自然能力讓器官生長癒合。該複雜手術歷時九小時才完成。

在瑞典斯德歌爾摩卡洛林斯卡中心擔任外科醫生的麥契瑞尼說:「漢娜的移植手術使我對再生醫學的想法完全改觀。」他說,他將會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

漢娜天生就沒有氣管,這種病例極為罕見,死亡率高達99%,她自出生就住在韓國一家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藉由插入口中的管子呼吸。由於其他成長問題,她無法正常進食,也無法言語。

手術後近三周,漢娜已經能和醫生、護士嬉戲,並向訪客微笑、揮手道別。伊利諾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醫生侯特曼說,漢娜目前大多是自己呼吸,不過是經由頸部洞口,而尚未能經口部呼吸。

麥契瑞尼描述,當漢娜發現口中管子不見,她終於首次能閉上雙唇時,滿臉是困惑表情,他說:「真是美極了。」

再生醫學的目標,是創造人體組織和器官,或使之再生,以彌補移植器官的缺點。在多年進展緩慢後,由於對幹細胞在人體成長和自動修復的更深入了解,人體組織工程已開始大步邁進。

為製造漢娜的氣管,麥契瑞尼的小組用塑料纖維製造了直徑半吋的管子,將之浸在包含取自漢娜骨髓的幹細胞的溶液中,在鞋盒大小的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中培育出移植的人工氣管。

※ 相關報導:

生命科學新獎 獎金是諾貝爾2倍多
全球首例自身幹細胞培植氣管移植

排斥抗體分析技術突破器官移植障礙
科學家發現器官組織再生與修復的分子路徑
再生的主要機制?
來自3D 印表機的「液態」支架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全臉移植 「我母親的笑容 在她臉上重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5.02

六年前遭前夫毀容的美國婦女卡門‧塔勒頓1日以「新面貌」示人,她說:「我現在的心理和情緒狀況比六年前改善許多,我願分享我的經驗,讓其他人能化解心中的痛苦。」

「感謝這天大的禮物」

塔勒頓的前夫羅傑斯2007年懷疑她有其他男友,不但用球棒打她,還以工業用鹼液潑塔勒頓的臉,使44歲的塔勒頓臉部重度毀容,更成為盲人。羅傑斯2009年認罪,被判30 年以上徒刑。

塔勒頓於今年2月接受臉部移植,波士頓布里罕婦女醫院逾30位醫師、麻醉師和護士經過15 小時的手術,將捐贈者的臉移植到塔勒頓的臉上。1日是塔勒頓手術後首次面對大眾。她說:「那件可怕事件發生後,學習和忍受的路途漫長,我希望遭逢悲劇的人不要放棄自己,接受幫助。」

中風死亡婦女捐贈臉部

捐贈者為麻州威廉斯鎮婦女雪柔‧迪奈立‧萊特,她因中風死亡。萊特的女兒也出席記者會,她表示,手術後的塔勒頓很美,臉部移植手術留下她母親的面容,她為母親遺愛人間感到快樂。

塔勒頓特別感謝萊特的家人說,他們的贈與是「天大的禮物」,使她的痛苦大為減少。



◆ 自體幹細胞培養氣管 2歲娃重生

全球生物工程移植器官最小病患

自由 2013.05.02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一名因天生氣管缺陷無法自行呼吸與吃喝的兩歲半小女童,四月九日在美國接受實驗性手術,移植自體幹細胞培養的人工氣管成功,現在終於可望擁有呼吸與飲食能力。她是全世界接受生物工程移植器官年紀最小的病患,醫師希望手術的成功最終能運用在製造器官方面,造福更多患者。

先天性氣管發生不全 機率五萬分之一罕病

二○一○年出生在南韓的漢娜,因為機率僅有五萬分之一的先天性缺陷「氣管發生不全」(tracheal agenesis),天生就沒有氣管,出生後一直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無法自行呼吸、吞嚥、吃喝,醫師改變了食道的位置,把呼吸道跳過氣管直接連到肺部,不過醫生都認為這樣做只是權宜之計,因為罹患這種疾病的兒童,沒有人活過六歲。

漢娜的父母遍尋名醫,終於看到瑞典卡洛琳斯卡大學醫院醫師馬奇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運用氣管幹細胞成功移植的案例,他們透過美國一家醫院居中幫忙,請來馬奇亞里尼醫師到美國執刀,漢娜四月九日在伊利諾州兒童醫院順利接受手術,終於有了自己的氣管。

自體培養 不需服用抗排斥藥

手術前醫師先從漢娜的髖部骨頭抽取骨髓取得幹細胞,在實驗室植入塑膠骨架,不到一週,幹細胞就在骨架上增生,接著馬奇亞里尼醫師在手術室裡,經過長達九小時的手術,將這個長三英尺的人造氣管植入漢娜喉部。過去這類移植手術前,科學家都要先把幹細胞轉換成上皮細胞再植入,但在漢娜的例子中,科學家直接植入幹細胞,因為研究發現幹細胞會從身體取得信號,自動轉換成上皮細胞。由於人造氣管來自自體細胞,漢娜不需要服用抗排斥藥物。

醫師表示,初步跡象顯示新氣管可以運作,漢娜暫時還要靠呼吸器維生,術後也曾經感染,不過現在活脫就是個健康的孩童。目前植入的氣管應可符合漢娜未來四到五年內的身型需求,但之後因為她的長大,必須再重新移植更大的氣管。

未來可望運用在培養腎臟肺臟

馬奇亞里尼先前已運用病患的自體幹細胞動過十四起氣管手術,其中五起是用人工骨架,就像漢娜的案例,其他九件是使用遺體的氣管,其中只有一例癌末病患在移植後四個月死亡。醫師表示,如果漢娜的案例成功,未來希望能運用這種技術製造腎臟與肺臟等器官,造福更多患者 。



◆ 不同癌症 可用相同藥物治療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日電】2013/05/02

紐約時報1日報導,科學家已經發現最危險的子宮內膜癌與最惡性的卵巢癌和乳癌非常相似,顯示癌症可能將被視為用其基因特徵,而非只用其發生的器官來定義,也有可能這些相似的癌症可用相同的藥物來治療。

1日同時發表於「自然」期刊的子宮內膜癌研究,和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症研究,是國家衛生總署研究普通癌症中DNA失常的大規模計畫之一。

此計畫過去發現乳癌、腸癌和肺癌的基因變化,與其他癌症相似,一種乳癌與卵巢癌密切相關,腸癌的一種基因變化在乳癌中也有。子宮內膜癌與白血症的研究牽涉超過100位研究人員,他們研究了400個子宮內膜腫瘤,和200個白血症病例。

領導子宮內膜癌研究的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的勒文(Douglas Levine)說,這項對數百個腫瘤的基因分析發現了基因失常的模式,可正確地把腫瘤分成四類。過去病理學家用顯微鏡檢查後,把子宮內膜腫瘤評估分成癒後好與不好的兩類,前者進行手術和放射治療,後者在手術後進行化療,這種分類並不精準。

勒文說,新的研究發現,用舊方法分類為癒後好的腫瘤中,有10%顯然是更危險的,需要化療。研究也發現,一個過去只在腸癌中發現的基因變異,也存在於許多子宮內膜癌中,這種變異關閉了一個修補DNA損壞的系統,造成比普通癌細胞內的變異多100倍。但結果是好消息,因為累積的DNA損壞,最後摧毀了癌細胞。

另一個意外是最惡性的子宮內膜腫瘤與大多數惡性卵巢癌與乳癌非常相似,有可能這三種致命的癌症將能以相同的藥物治療。

※ 相關報導:

* 癌友治療憂鬱 需要傾聽與支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3572

癌症、憂鬱症與愛滋病同列21世紀三大疾病,其中癌症與憂鬱症關係密切,當癌症病患合併憂鬱症時,除了藥物治療,傾聽與同理病人,鼓勵病人說出感受,給予支持力量,也是重要的事。

研究指出,癌症患者併有憂鬱症比率約在4.5%至50%,並受腫瘤種類、部位、是否容易復發等因素影響。此外,研究也發現,憂鬱症患者罹患癌症機率較高,某些癌症患者早期症狀則以憂鬱症狀呈現。

癌症患者併發憂鬱症,以胰臟腫瘤較常見,其次為咽喉腫瘤、乳癌以及肺癌、大腸癌等。常見症狀包括活力下降、性功能障礙、社交功能下降、焦慮、無助感等。癌症患者因疼痛而至門診處理疼痛者,憂鬱症比率較高,患者出現焦慮、緊張及身心症等情況也較多。

癌症患者的憂鬱症治療,藥物雖有效,但考量癌症病人生理狀態與抗癌藥物交互作用,並非所有抗憂鬱藥物都適用於癌症病人,因應不同癌症與分期,建議由腫瘤科與精神科醫師一同做出用藥決定,比較妥當。

憂鬱症不單純只是心理或精神疾病,而是全身系統性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社會層面介入,十分重要。尤其處理癌症患者的情緒障礙,支持性心理治療是最基本的處理模式,希望降低病人痛苦的情緒,而不是促進病人接受病情。

fsj 提到...

陸製禽流感病毒 打開潘朵拉盒?

【聯合報╱許英昌/中正大學生科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2013.05.06

正當全球科學界為H7N9疫情忙得不可開交之際,中國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華蘭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禽流感H5N1和新流感H1N1病毒各七段基因混合後,製造出一二七種皆含H5N1表面抗原HA(血凝素蛋白)為主的病毒株,發表於五月三日的「科學」雜誌。

該團隊發現只需含有H5N1中的PA(聚合酶次蛋白)或NS(非結構蛋白)基因或兩者,即能使天竺鼠經由空氣傳染此病毒株;另一方面H1N1病毒基因NA(神經胺酶)和M(基質蛋白)及另一組NP(核蛋白)及PA也能增加空氣傳染,效力則低於前者。該文透露何種訊息?

二○一一年鹿特丹伊拉姆斯醫學中心傅吉爾博士及威斯康辛大學川岡博士,為瞭解H5N1病毒如何突變,製造出五個H抗原的突變株,使雪貂能經由空氣傳染。陳氏則進一步證明,H病毒能否經由空氣傳染,其他基因蛋白也扮演重要角色。

科學家最擔心者,莫過於當毒性高傳染率低的H5N1和毒性低但傳染率高的H1N1流感病毒,同時感染目標細胞後,經基因交換,是否將製造出死亡率及感染率皆高的超級流感病毒?目前自然界中並未發現,但H5N1在東南亞已落地生根。陳氏的結果,則進一步提供監視判斷病毒改變的重要指標。

一般流感皆以雪貂為實驗動物,三年前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帕里斯博士,首先證明天竺鼠能散布人類流感,且在同類中及人類中散布的效力相同;利用天竺鼠檢驗其散布效力,有助於預先找出跨越「種」限制的新疫苗。突變病毒株能於天竺鼠中傳染,是否也意味著能有效地在雪貂及人類中傳播,仍有待研究。

此研究是否將引起大眾對科學潛在風險的不安?一旦恐怖分子模仿製造病毒或病毒意外外洩,後果將一發不可收拾。如何與主管單位開誠布公解釋此突變株病毒在防疫上重要性,化解疑慮,提升實驗室控管、規模與層次,並允許科學家充分討論,方能提早找出應變之道。

美國因安全考量,一九七四—七六年曾暫停某些DNA重組研究,或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然一旦打開潘朵拉盒子,是否有能力控管?禽流感病毒突變研究是否增加或減少大流行風險,乃問題核心所在。如何在全民最大安全考量及鼓勵學術自由中取得平衡點,刻不容緩,生命充滿不確定性,病毒亦如此。



◆ 免手術或染髮 白髮救星將問世

中央社 2013.05.06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不用再定期到美髮沙龍報到,或每月購買新的男用染髮劑了。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荷蘭、德國與英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說,不久後,不想要的白髮可能不會再長出來。

根據發表於「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期刊」(FASEB Journal)的新線上研究報告,頭髮變白是因為毛囊有過氧化氫累積,產生「大規模表皮氧化壓力」,導致頭髮從裡白到外。

研究報告說,頭髮從裡到外褪色或變白過程,可使用一種專有療法治癒,這是利用一種稱為PC-KUS(改良過假過氧化氫酶)的局部塗抹、陽光活化化合物來阻止頭髮變白。

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期刊總編輯魏斯曼(Gerald Weissmann)說,好幾世代以來,有很多療法是用來隱藏白髮。 他說:「但如今可根治的實際療法,首度研發出來。」

研究也顯示,這項療法也適用在造成皮膚區塊褪色的皮膚病白斑病(vitiligo)。

fsj 提到...

未受精卵 培養出人類幹細胞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紐約15日電】2013/05/16

由於技術及道德問題,近十餘年進展緩慢的人類幹細胞研究,最近獲得巨大突破,美國俄勒岡州生物學家15日發表研究指出,他們將成熟細胞擷取的基因物質移植至已去除去氧核糖核酸(DNA)的未受精卵細胞中,成功複製人類幹細胞,採用的是1996年複製「桃莉羊」(Dolly)相同的技術。

這種胚胎幹細胞有能力轉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如神經細胞、肝細胞、心臟細胞等,將可能用以治療心臟病、帕金森症、多發性硬化症、脊椎受傷等疾病,取代受損或被毀的細胞。

這項15日發表於「細胞」(Cell)期刊的報告,將可能重新推動幹細胞醫學的發展。在此之前,此類研究中多數幹細胞的來源來自人類胚胎,因而引發道德上的質疑。

但由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Science University)及俄勒岡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Oregon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15日公布的這項技術,採用的則是未受精的人類卵細胞。

由米塔利普夫(Shoukhrat Mitalipov)率領的科學家,將複製「桃莉羊」的技術略做調整後,將人類成熟的皮膚細胞,移植至DNA已被去除的捐贈人類卵細胞,這些未受精的卵細胞經電流脈衝刺激開始分裂,擴增至150個細胞。

米塔利普夫說,這些分裂細胞全都是胚胎幹細胞,它們「如同正常的胚胎幹細胞,有能力轉化為不同類型的細胞。」他說:「雖然在發展成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法前,尚有許多研究工作有待持續進行,但我們相信,用於再生醫學的細胞研發上,已向前邁進了重要一步。」

然而,該研究成果仍可能觸發複製活人或死人基因的爭議。甚至在這份報告發表之前,英國反基因複製組織「人類基因學警報」(Human Genetics Alert)就曾對這項研究發動抗議。該組織主任金恩說:「科學家終於研發出複製人類胚胎的方法,我們有必要在更多類似研究展開前,在國際上發動全面禁止令。」



◆ 王文洋跨足生技 奪創新獎

【聯合報╱記者黃郁文/倫敦報導】2013.05.16

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跨足生技業,將基因檢測的醫療技術導入保養品,他所創立的「geneOnyx」品牌化妝品,十四日獲頒今年首屆「歐洲區個人化藥妝產品創新大獎」,在華人生技界寫下新的一頁。

王文洋說,「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只是女人,注重保養的男人也愈來愈多,但是每一個人的基因組成不同,膚質、膚況也不一樣,「geneOnyx」將基因檢測與保養品結合,打造專屬客戶個人的藥妝品,以發揮最大的效果。

王文洋表示,由於他的家族成員,包括他自己,天生都有皮膚過敏的問題,讓他開始研究如何將基因檢測的醫療技術導入保養品。

2006年,王文洋在母校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成立「王文洋生技啟發研究中心」,與一家雲端計算科技公司開始7年的科技合作,不斷嘗試將基因與藥妝品結合。

2011年,雙方合資成立「geneOnyx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與大多數員工都是英國人,王文洋擔任科技顧問。

王文洋說,10月分將在英國倫敦開設首家「geneOnyx」旗艦店,明年進軍亞洲市場,以香港做為「亞洲第一站」,台灣可能是第二站,進駐地點考慮選在台北一O一。

「歐洲區個人化藥妝產品創新大獎」由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頒發,該公司是國際知名的市場研究及出版機構,全球共1800名分析師,對於300多個行業領域、25萬家公司進行追蹤、分析及預測。

fsj 提到...

華裔蔡嘉倫 骨質疏鬆新療法奏效

【世界日報╱記者張瓊月/賓州匹茲堡報導】2013.05.22

由華裔蔡嘉倫(Joy Tsai)為首的研究團隊,最近公開發表「骨質疏鬆雙藥並用療法」,用兩種注射藥物以增強骨質密度的最新治療法,由於成效顯著,引起醫藥界重視。

麻省總醫院該研究團隊,上周在網路醫學雜誌「探針」(Lancet) 發表其研究成果後,即引起各主要媒體及醫療專業雜誌報導。

蔡嘉倫團隊的指導教授、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內分泌科醫師萊德爾(Ben Leder),接受時代雜誌(Time)訪問時表示,併用這兩種藥物的研究,初步顯示,對骨質疏鬆的治療成效極佳,顯著可以加強骨質並提升骨質密度,是目前最有效增加骨質密度的治療方法。

在「探針」發表的研究報告,以蔡嘉倫為首具名,成員還包括Alexander V. Uihlein、Hang Lee、Ruchit Kumbhani、Erica Siwila-Sackman Elizabeth A Mckay、Sherri-Ann Burnett-Bowie、Robert M. Neer及Benjamin Z Leder。

該團隊向國家衛生總署(NIH)申請研究經費,並利用安謹藥廠(Eli Lilly and Amgen)免費提供的藥物,對100個曾經骨折或骨質密度嚴重損壞的停經婦女做研究。參加研究人士分三組,第一組每天使用骨質增生藥teriparatide,第二組每半年單用一種防骨質流失的denosumab,第三組則兩藥並用。

萊德爾指出,研究結果證明,合併使用teriparatide與防骨質流失的denosumab,最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

蔡嘉倫是在匹茲堡近郊偉恩之堡(Waynesburg)長大,父母都來自台灣。她自西北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即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之一的麻省總醫院進行內分泌專科研究。

她表示,到台灣探親時,看到外婆駝背,骨質嚴重疏鬆,並服用FOSAMAX(福善美),因此引起她研究用兩種注射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的興趣。

蔡嘉倫說,目前有人服用其他治療骨質疏鬆藥物引起副作用,療效也沒那麼好。像不少中老年婦女使用的FOSAMAX ,雖然研究顯示,使用FOSAMAX可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降低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發生率,但是使用超過五年後,有人會發生無預警的骨折。

蔡嘉倫團隊的併用法,teriparatide每天注射一次,可刺激骨母細胞作用會大於蝕骨細胞的作用,而促進小樑骨與皮質骨之骨質生成,對於骨骼具有同化作用,進而可增加骨母細胞之數目及功能,促進骨質生成,增加骨骼質量及骨骼強度。半年注射一次denosumab,則可預防骨質流失。研究者利用兩者互動,產生顯著的加強骨質並提升骨質密度。

蔡嘉倫說,美國醫藥昂貴,在這項試驗性的新療法中,每位受測的患者,每種藥每人一年就要花1萬美元以上,健康保險公司是否願意否給付,端看個人健保計畫。該團隊目前這項試驗研究的用藥,是得到廠商贊助。

該項新療法得到醫界重視,但以其研究樣本較小,醫界期待更大規模的研究及觀察期,加強證明其療效。

該團隊有兩年的明細報告可供查詢,目前仍在繼續追蹤第四年使用者的骨質密度進展情況。

※ 相關報導:

* Teriparatide and denosumab, alone or combined,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the DATA study randomised trial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813%2960856-9/abstract
Joy N Tsai MD, Alexander V Uihlein MD, Hang Lee PhD, Ruchit Kumbhani BA, Erica Siwila-Sackman BA, Elizabeth A McKay BA, Sherri-Ann M Burnett-Bowie MD, Robert M Neer MD, Dr Benjamin Z Leder MD.
The Lancet,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15 May 2013
doi: 10.1016/S0140-6736(13)60856-9



◆ 生技研究-癌細胞缺氧生長解密 陳瑞華獲頒卓越醫藥獎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3-05-22 中國時報

「若能成為其他女性科學家的示範,真得是很開心的事。」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陳瑞華及其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現,「KLHL20蛋白」在缺氧環境會使PML抑癌蛋白瓦解,進而讓癌細胞趁隙生長轉移、造成腫瘤抗藥性,未來KLHL20可望發展成為對抗晚期前列腺癌標的,進一步製成標靶藥物。

第8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昨舉辦頒獎典禮,陳瑞華在癌症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獲頒卓越醫藥科技獎及150萬元獎金,更是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成立以來首位女性卓越醫藥科技獎得獎人。

陳瑞華說,正常細胞在缺氧環境應會慢慢凋亡,但癌細胞卻具有突破重圍的特殊機制,在缺氧環境反能快速生長。研究團隊從2005年開始投入研究,發現KLHL20在癌細胞缺氧時扮演關鍵角色,可同時抑制DAPK及PML兩種抑癌蛋白,讓癌細胞趁機生長及產生抗藥性。

陳瑞華說,目前在臨床上發現前列腺癌的病人證實PML抑癌蛋白瓦解路徑的存在,也暗示KLHL20可望發展成對抗晚期前列腺癌的一項標的,進而發展成為標靶藥物。

陳瑞華昨從中央研究院士吳成文手中接過獎盃。她謙虛地說,能獲得如此殊榮是整體研究團隊的貢獻,但她也認為科學研究不分男女,女性可以表現得和男性一樣優秀,甚至表現更好,也希望能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科學研究領域,她也相當感謝另一半的支持。

另去年自殺身亡的台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育誼昨也獲頒青年醫藥科技獎。評審委員之一、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長裘正健表示,林育誼的研究把臨床現象與基礎研究結合,研究成果斐然,因此決定將獎項頒給林育誼。



◆ 生技條例修正初審 醫材適用租稅獎勵

【經濟日報╱記者麥育瑋/台北報導】2013.05.23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22)日初審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擴大租稅獎勵範圍,第二級的醫療器材也適用。經濟部工業局官員推估,受獎勵的廠商將從目前的12家一口氣增加至103家,並且一年可增加百億產值。

本次修正案主要納入「須經臨床試驗使得核准的第二級醫療器材」,例如新材質隱形眼鏡、再吸收鈣鹽骨洞填充物、核磁共振等產品類別將加入獎勵範圍。由於臨床試驗研發階段須投資龐大費用,且投資風險高,新修條例通過後,可鼓勵廠商投入高風險與高附加價值的研發。

根據本條例,通過經濟部審定並適用本條例的生技公司,可享有研發或培育人才經費的稅負優惠、持有股票三年以上的股東可抵稅、公司內專業人員獲發的技術股也可免稅。

總體而言,從事生技新藥研發的公司,將可獲得降低稅負、吸引資金、吸引人才等優勢。

我國生技產業涵蓋生技、製藥及醫療器材等領域,2012年總營業額為2,670億元,其中醫療器材為1,092 億元,占40.9%。

我國醫療器材多屬中小企業,研發能量不大,只有少數廠商從事第三等級醫療器材的開發,至2013年4月底,通過原條例資格審定的只有12家,這次修法納入第二等級的醫療器材後,潛在申請家數將達103家。

經濟部工業局官員預估,在新方案刺激下,一年可增加百億元產值,五年後醫療器材總營業額將上看1,500億元。

這次一起挾帶闖關的,除了醫療器材之外,也希望擴增「新藥」的定義,讓受惠廠商更多。但反對的立委也不少,認為不應過度獎勵,最後決議維持現有條文。我國醫藥器材分為三級16類,由衛生署分級分類。

對此,經濟部官員表示,其主要是依照使用上的「風險高低」作為判定標準。

fsj 提到...

幹細胞治中風 癱手可握東西了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3-05-28 中國時報

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穆爾教授,為九位中風病患進行幹細胞治療,結果五位病患顯示稍微至輕度改善的跡象。雖然還不能確定與幹細胞治療直接相關,但已經使人非常振奮。這項實驗性治療的初步結果,廿七日在倫敦的「歐洲中風研討會」上發表。

通常病人中風超過六個月,就不太可能有復原的希望;接受治療的這九位病患中風至少已半年,最多五年,且未出現任何自我改善的跡象。穆爾將幹細胞直接注射到病人大腦的傷損部位,期望能使其轉為健康組織,或「啟動」人體的「自我修補」程序。

八十歲的馬煦五年前中風,導致左手失靈,平衡感變差,走路必須靠拐杖。馬煦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表示,治療後他的左手可以和右手一樣握東西,雖然還不靈活,至少已有改善。馬煦的妻子克萊兒表示,他現在可以自己穿衣服和沖泡咖啡。

穆爾教授說,這個結果超乎預期,但還無法確認是和幹細胞治療相關,「我們知道某些幹細胞可以存活並可能變成相關組織,還有一大部份則是啟動人體自有的修補程序」。他強調,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確定病患改善的原因。

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安慰劑效用」。之前諸多文獻記載,當病人受到周全醫療照顧時,對其健康有正面影響。這九位病患在治療前後都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可能因此有所改善。

這項實驗性治療使用的幹細胞,取自十年前一個胚胎樣本的神經組織,治療第一階段專注於是否會有安全顧慮。穆爾說,九位病患無一出現負面作用。第二階段將以二十位中風僅數周的病患為對象,以進一步探討這項治療的有效性。



◆ 電子鼻 辨識水果味比人強

【聯合晚報╱蔡致仁】2013.05.28

對於品酒師與紅酒愛好者來說,擁有敏銳的嗅覺很重要,沒有嗅覺,酒的味道與香氣都聞不到了。現在科學家發明了「電子鼻」,辨識水果氣味的能力比人類嗅覺更強,未來可能成為釀酒業的重要工具。

西班牙瓦倫西亞科技大學與瑞典耶夫勒大學的科學家合力做出有32個感應器的電子鼻,可以辨別各種水果的氣味,因為它們含有相似化學複合物,稱為「酯」。他們說,這項技術最終可用來辨別葡萄的種類、品質,甚至鑑定葡萄酒的年代。

但這電子鼻的樣子不像鼻子,而是一具連接電腦的儀器。參與研究的西班牙科學家瑟巴斯提亞說,「我們將水果樣本放在預燃室,注入氣流把水果氣味送到電子鼻的感應器。由金屬氧化半導體所製的的感應器能辨識有氣味的複合物,例如甲烷與丁烷」。然後科學家用電腦軟體即時蒐集與分析感應器取得的資料,分析結果可用3D圖像顯示來比較分數。

這項研究在發表在《感應器與致動器》期刊,未來科學家可以此為基礎開發更進步的多重感測器,讓電子鼻辨別許多成份混合的味道。

然而有釀酒業的專家不認為機器可以取代人類的嗅覺。美國銀橡酒莊釀酒師巴隆說,「人類的鼻子具有高敏感性。假如你向一個訓練有素的感官品評分析師說,這台機器可以分辨蘋果與梨子的氣味,那只會笑掉他的大牙」。因為一些高超的分析師可以用嗅覺分辨1500種不同氣味。



◆ 藥廠結盟 吹起國際風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5.28

德國知名藥廠MediGene AG(以下簡稱MG)藥廠昨(27)日和杏輝集團子公司杏國宣布結盟,由杏國入股MG股份6.09%,再締台廠與國際藥廠結盟案。

台灣生技廠與國際接軌,除了杏國、MG結盟外,近期最具指標性的國際合作案就屬國光與大陸天道醫藥的合作。

國光生技近期和大陸血液製劑大廠海普瑞,透過旗下天道醫藥公司委由國光生產1,000萬劑抗凝血製劑,預計明年下半年出貨到歐洲,三年後出貨量提高到5,000萬劑,要共同搶攻年20億美元商機。

由於國光生技是本土最大疫苗廠,其針劑廠為歐盟醫藥查廠稽查組織(PIC/S)所認證的國際標準場,擁有亞洲乃至全球獨步的無菌充填技術,因此吸引天道醫藥來台尋求全球生產基地,創下華人生技技術結盟里程碑。

無獨有偶,東洋旗下的針劑廠也是具備PIC/S GMP標準的製劑廠,去年嬌生在國際間尋微脂體抗癌針劑代工廠,看上東洋中壢廠而定下合作契約,近期嬌生更希望擴大結盟需求、提升合作規模,以解全球抗癌針劑短缺窘境。

fsj 提到...

榮總、興大研究:糖尿病用藥 可抑制肝癌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2013.05.29

台中榮總醫療團隊與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等團隊合作,研究證實,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metformin),可減少肝癌發生、抑制肝癌,經動物實驗發現,與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更有助於縮小肝腫瘤。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說,由台中榮總醫療團隊,與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等團隊組成的「榮興轉譯醫學研究中心」,針對糖尿病患者臨床用藥二甲雙胍研究,對糖尿病患臨床治療有重大影響,已刊登於今年4月消化道雜誌(Gut)。

台灣有超過100萬人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較高,是一般族群的2.3倍,預後相對較差,榮興轉譯醫學研究中心透過分析全民健保資料庫,比對12年來,近10萬名肝癌患者與近20萬名對照組使用糖尿病藥物狀況,發現每使用一年二甲雙胍,可以有效減少7%的肝癌發生。

醫師吳俊穎說,研究證實,使用二甲雙胍可以減少肝癌的發生,而且使用時間越久,抑制肝癌的效果越好,主要機轉是藉由抑制肝癌細胞的成長,停滯在特定細胞週期。

中興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副教授謝政哲說,研究也發現,二甲雙胍可抑制肝癌細胞生長,從動物實驗發現,合併使用二甲雙胍及化學治療藥物阿黴素,比單獨使用這二種藥物,更能縮小肝腫瘤。



◆ 瑞典研究:45歲以上男性應做攝護腺癌篩檢

【聯合晚報╱彭宣雅】2013.05.29

瑞典研究人員說,應該為45歲以上的男子做攝護腺癌的篩檢。這一提議似乎具有爭議,因為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結果不一定凖確,它可能會呈現假陽性結果,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擔憂或過度的治療,也就是治療後才發現只是良性的腫瘤。

但是,瑞典研究小組說,如果為每一名年齡在45-49歲的男子提供檢查的話, 則可以檢測出大約44%的攝護腺癌,其結果可能是致命性的。

根據BBC報導,研究人員對兩萬多名年齡在27-52間男子的血樣進行測試和研究後,發表這一結果,並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研究人員表示,例行PSA篩檢非常重要。通常PSA指數越高,患癌症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有時PSA指數高不一定就是癌,也可能是良性腫瘤或是其他攝護腺疾病。

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認為,如果對45-49歲的男子進行PSA篩檢,參加瑞典研究小組試驗的這兩萬多名男子中,有1369人被查出患有攝護腺癌,其中241人已經處於晚期,162人最終死於攝護腺癌。所以建議應該為所有45-49歲的男子提供篩檢。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吳季如表示,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結果,只能當作追蹤患者是否罹患攝護腺癌參考指標之一,不代表一定罹癌。PSA一般標準數值為4,但太多患者指數高達17、18,但並沒有罹患攝護腺癌;不過也有指數1的患者罹癌,且指數越低的攝護腺癌患者,通常病情越嚴重,此監測方式只能當作參考。



◆ 避殺胎牛、狂牛症危險 豬血可當胎牛血清

自由 2013.05.29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國科會經費支持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林詠凱與台北榮總整型外科主任馬旭合作,成功自豬血液研發胎牛血清替代物,應用在人類幹細胞體外培養,可避免剝奪胎牛生命的不人道採集方式,研究成果已於四月刊登在《生化工程學刊(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是一種廣泛應用於細胞培養基的營養補充劑,在常規的細胞培養中添加十%的胎牛血清來維持細胞營養與生理機能,但胎牛血清一直存在科學及倫理爭議。

可用在試管嬰兒、幹細胞研究

由於胎牛血清組成複雜,且面臨狂牛症的污染風險;倫理上,取得胎牛血清得剝奪胎牛生命,採集方式並不人道,常被人詬病。三、四年前一個偶然機會,林詠凱看見一個新聞,是運動選手抽取血漿,運用活化劑在體外反應,再自體外注射到患部的自體幹細胞治療法;他便構思利用生物技術自豬血液生產胎牛血清替代物的可能。

他將屠宰場的豬血液收集後,利用離心技術去除紅血球與白血球,將血小板濃度提升,再利用活化劑刺激血小板分泌生長因子,最後再經超過濾技術進行滅菌處理,所得的產物稱為豬血液血小板濃厚血漿 (P-PRP)。

林詠凱進一步與台北榮總整型外科主任馬旭合作,將豬血液中的血小板濃厚血漿應用在人類幹細胞體外培養,意外發現人類幹細胞在含有P-PRP的培養環境中,細胞的增生率與存活率顯著高於胎牛血清培養基。

林詠凱說,這項研究未來還可應用在試管嬰兒、幹細胞研究、細胞培養,甚至是流感疫苗的生產等。

fsj 提到...

輕微腦震盪 竟能治好她的「菜英文」?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93426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3.05.31

車禍前,高中女生國文好、英文差;車禍後,她英文成績扶搖直上、國文程度卻直直落。醫生發現,她大腦額葉部分功能受損,引起額葉其他部分活化,出現代償作用。兩科成績錯置,只是短暫現象…

一名高中女學生原本國文成績很好、卻有「菜英文」。但突然間英文成績扶搖直上,國文程度卻直直落,老師同學覺得好奇,連她自己都摸不著頭緒,後來因為持續頭痛、頭暈,就醫檢查才發現,成績的變化錯置與她日前車禍腦傷有關,是輕微腦震盪造成的反常現象。

北醫蒐集200個輕微腦傷個案,成功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檢視患者的工作記憶,用科學方式確認患者腦部受傷的位置,並加以治療,在今年北美神經放射年會中發表。

台北醫學大學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教授、雙和醫院副院長陳啟仁表示,腦外傷嚴重者會致命,輕者因為腦部傳導神經纖維受損,出現部分功能障礙。

以這名女學生為例,檢查後發現雖然腦部沒有明顯受創,但大腦額葉、頂葉部分功能受損,進而引起額葉其他部分活化,出現代償作用,因此造成女學生國英兩科成績錯置,但這只是短暫現象,當腦部逐漸復原後,又會恢復原狀。

陳啟仁表示,台灣推估每年約有10至15萬名腦震盪後徵候群患者,大多因為車禍、撞擊、運動造成,這些患者檢查時通常沒有異常、腦部也沒有出血,卻會出現頭痛、睡不著、記憶力衰退,或對聲音、光線敏感等現象,多數患者受傷後六周會自然復原,但仍有15%症狀持續。由於無法查出病因,只能吃止痛藥緩解,一拿就是好多年;甚至有醫師懷疑患者精神有異,被轉介到精神科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北醫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表示,曾有患者原本是公司裡的「Top sales」,卻因為意外傷了腦,老闆和客戶交代的事轉頭就忘,業績一落千丈;還有年輕人衝浪時被衝浪板敲到頭,出現頭暈、頭痛現象,都是很典型的腦震盪後徵候群患者。

蔣永孝表示,受到頭部撞擊一周後若仍頭暈、失眠、頭痛、記憶力衰退、平衡感不佳,應立刻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可將腦部傷害降到最低。



◆ 嬌生、台大合作 台生醫再發光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2013-05-31 工商時報

台灣生醫能量發光再添一樁!由於肝炎研究聞名全球,嬌生(Johnson & Johnson)藥廠將於6月3日與台大醫院陳培哲、陳定信研究團隊簽署B肝新藥開發合作意向書,台大團隊將提供新藥開發的早期動物實驗和病理評估,顯示嬌生的B肝新藥開發將由台灣啟動。

中研院院士陳定信表示,此次合作案鎖定B肝新藥研究,主要是C肝目前的治療,光是在美國FDA臨床的新藥即有幾十種,但在B肝的藥品開發上卻不多,這是吸引嬌生藥廠來台尋求合作主因。陳定信表示,初步統計,全球B肝人口約3.5億人,亞洲就超過1億人,其中更以華人所佔的比例最高。以台灣來看,20年前,人口數是1,600萬人時,約有300萬人有B肝,比例不低,目前初估約有240萬人。

由於台灣對肝炎研究投入數十年,有相當完整的資料,也有自己的know-how,陳定信認為,嬌生此次來台合作,不僅只設一個實驗室或是臨床,而是全系列的早期研究,指標性意義濃厚,顯示國內在新藥開發能力上,早期案源的標的遴選已具備實力。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台灣在肺病、肝病的研究非常有國際競爭力,的確是最足以開發成為華人新藥的標的。

備受業界傳為美談的是台大肝病研究團隊,宋瑞樓、陳定信、陳培哲師徒三人的投入此領域,一門三雄打造了台灣肝病研究王國。

不是博士出身的台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定信,早年跟隨宋瑞樓教授研究,他發現台灣肝病的元兇是B型肝炎病毒,且發現B型肝炎病毒可由母親垂直傳染給新生兒,這是當時台灣B型肝炎最主要的傳染途徑。這些重大研究成果,促使了大規模的台灣肝炎防治計畫,讓台灣成為全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

而以肝癌、慢性肝炎研究見長的陳培哲,師承陳定信,這次的合作案,就是由陳培哲領軍主導,與嬌生簽署B肝新藥開發的早期動物實驗和病理評估合作意向書。

利多不斷的生醫產業,日前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才與葛蘭素史克(GSK) 藥廠簽訂,啟動20多項疫苗等大型臨床試驗。

fsj 提到...

最新研究-細胞免疫療法 抗癌新突破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3-06-04 中國時報

我國抗癌研究又有新突破!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南詩,成功在體外培養出具有抗癌能力的小鼠及人類「類干擾素分泌型殺手樹突細胞」,經動物試驗證實,不但有效抑制腫瘤細胞成長,更可引發抗癌免疫反應。

研究團隊強調,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在細胞免疫療法,把病患已生抗藥性的自體免疫細胞,透過體外刺激與培養,轉化為有活性的免疫細胞,再植回體內,引發抗癌免疫反應,達到治療效果。因為是病患自體細胞,也因此不會產生排斥、副作用低,很有潛力發展成為癌症新療法。

樹突細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強的抗原呈現細胞,在人體扮演引發先天性及後天性免疫反應重要任務。各國科學家近幾年都積極透過體外培養樹突細胞,研發抗癌治療性疫苗。廖南詩領導研究團隊培養出小鼠及人類「類干擾素分泌型殺手樹突細胞」後,透過腫瘤小鼠試驗,證實植回小鼠體內樹突細胞,不但成功抑制小鼠腫瘤細胞成長,也順利啟動抗癌免疫反應。

研究團隊指出,現有癌症治療法包括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與標靶藥物等,經常伴隨發生副作用及癌症復發風險。尤其是癌症復發,顯示癌細胞已產生抗藥性,人體免疫系統無法抑制或清除癌細胞。細胞免疫療法就是要再次引發免疫系統抗癌功能,對抗並抑制癌細胞生長。

為落實推廣應用這項尖端研究,廖南詩預定明日在中研院2013年研發成果發表會對外公開說明。此外,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吳漢忠也將發表利用單株抗體融合技術,研發完成專門對抗頭頸部癌細胞的12株新型單株抗體。這些單株抗體不但能準確把化學治療藥劑導引到癌細胞組織,也具有辨認腫瘤細胞功能,除了抗癌治療之外,也可應用在癌症造影診斷。



◆ 研發治B肝新藥 土撥鼠功不可沒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3.06.05

台大醫院與楊森藥廠簽約,將發展全球第一個可治癒B型肝炎的藥物;台大是楊森藥廠全球第一個B肝藥物研發合作對象,院內的五十隻土撥鼠功不可沒。

由於B型肝炎病毒無法感染小鼠,過去B肝研究必須在黑猩猩或人體身上進行,但在這些靈長類身上,從慢性肝炎進展到肝硬化與肝癌,卻需要廿年以上,讓研究人員很困擾。

靈長類與人類漫長的病程,在土撥鼠身上卻只要二到三年,大幅縮短研究觀察時間;因此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自一九九八年,開始引進北美洲土撥鼠,做為人類B肝病毒研究的動物模式。

這些進口單價在八到十萬的土撥鼠,現在是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的寶貝。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張美惠表示,目前全台只有台大醫院擁有土撥鼠動物實驗模式。

負責照顧與研究這群土撥鼠的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技正林琇玲,十五年前就是因為被這群兇巴巴又胖嘟嘟的「鼠輩」吸引,自願從台北市立動物園商調到台大醫院任職。

事實上,感染土撥鼠的B肝病毒與在人類身上的病毒並不一樣;但林琇玲表示,土撥鼠感染病毒後,與人類感染的病程幾乎相同,因此土撥鼠變成為B肝研究最熱門的明星動物。



◆ 成大發現蝦抗體 養殖業受惠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6.04

國內養蝦產業經常受染病影響,成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王涵青發現蝦子體內的類抗體分子Dscam,並研究出啟動機制,未來一旦成功開發出疫苗,可望改變整個產業。

成大昨天指出,王涵青的這項研究不僅有產業發展潛力,也改變過去認為無脊椎動物沒有抗體的學理論點。

Dscam全名是「唐氏綜合症細胞黏附分子(Down syndrome cell adhesion molecule)」,王涵青表示,過去認為只有人類等脊椎動物才有抗體,經由疫苗注射激發後,對抗疾病,2000年時國外學者在果蠅體內發現Dscam,是一種類似抗體的分子成分,但究竟與疾病之間的機制及如何啟動都完全不清楚。

她與團隊從5年前開始研究,發現蝦子體內也有Dscam,且從蝦子常見的病原中篩選出蛋白質,可激發Dscam,達到類似疫苗的效果,但不像人類疫苗對單一疾病具長期保護效力,而是能廣泛地提供約2到3個月的保護力。

王涵青強調,Dscam對蝦子的保護效果,必須同時配合飼養環境的管理,才能讓保護效力達到最好,據國外研究,兩者能夠配合,存活率可提高8成。

不僅可以開發蝦子的疫苗,也可以做為蝦子疾病控制的指標,她表示,過去養蝦業者都是根據經驗,投藥預防病變,但效果不一,有時投藥仍大量死亡,新的技術可監測蝦子體內的抗原高低,獲知投藥的效果。



◆ 蝦體有類抗體分子 成大王涵青驚喜

自由 2013.06.04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傳統免疫學的觀點,蝦子等甲殼類動沒有抗體,成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王涵青率國際之先,發現蝦子體內有「類抗體分子」,可以參與免疫作用,她進一步投入蝦疫苗研究,亦獲得初步成果。

王涵青表示,教科書都說只有脊椎動物才有抗體,但科技進步,有時是可以推翻過去的既定觀念,蝦子類抗體也是如此。

王涵青說,傳統認為只有脊椎動物才有抗體,但養殖業等相關人士,為了減少蝦子生病的機會還是會用疫苗,疫苗有時有效、有時沒效;讓她不禁思索為何有效,推測疫苗有效,可能是蝦子細胞內也有可以對抗病毒或細菌的物質,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蝦子身上發現類抗體分子Dscam(Down syndrome cell adhesion molecule )。

國外曾在二○○○年在果蠅身上發現了Dscam,並研究得知Dscam可以參與細胞免疫作用,王涵青研究蝦子的Dscam,也有相同的作用。

蝦子容易生病,致病的病菌或病毒又不斷變化,發現Dscam後,王涵青進一步投入疫苗研究。

她以最常見的蝦白點症病毒、哈維氏弧菌為對象,在蝦白點症病毒方面,疫苗有效性可維持二個月,哈維氏弧菌的有效性還在研究中;王涵青表示,她的目標要研發出對蝦一生都有效的疫苗,減輕養蝦業者對付蝦生病的問題。

fsj 提到...

基因組研究正夯 引用連三年奪魁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3.06.06

人體基因對疾病的影響,已愈來愈受到重視。據湯森路透的調查,基因組研究論文的引用次數連續3年蟬聯第1,顯示遺傳學在近代醫學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專家指出,最近癌症醫療的突破,絕大部份就是基於科學家分析基因組後的發現。

基因組與粒子物理是2012年最受矚目的研究領域,前者探討人類疾病,後者探討宇宙起源。根據湯森路透5日公布的調查,去年21位最受關切的科學家中有8位在研究基因組,基因組研究相關論文已連續3年成為最常被引用的文章,顯示基因研究在生物科學及醫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追蹤研究趨勢的湯森路透科學觀察編輯金恩表示:「當我們了解DNA排列對於疾病形成的影響後,基因組研究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這週在芝加哥召開的會議也顯示,癌症治療的最新進展,絕大部份是基於對腫瘤基因的了解。

科學家研究不同基因組與各種疾病的關連性,再利用每個人獨特的基因組,判斷未來疾病產生的可能性。影星安潔莉娜‧裘莉最近就是因為透過基因檢測,發現患得乳癌的機率高達87%,加上有家族病史,才決定主動進行乳房切除。

2012年「最熱門」的研究員,也就是其論文被引用次數最高的學者,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威爾森博士,他在實驗室開啟對癌症病患基因組排列的研究。

另外,有關上帝粒子探索的論文,占2012年最熱門51篇文章的5分之1,物理學家視上帝粒子對宇宙的形成及物質的重量扮演關鍵性角色。然而,沒有一位研究上帝粒子的科學家進入最熱門研究員的榜單,主因是這項研究多由多位科學家共同參與,某一些論文的作者甚至高達3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學者在多項研究領域所扮演的重要性正逐漸增加,21位最熱門的研究員有4位來自中國。金恩說,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最近幾年的論文發表數量已大幅提升。



◆ 宣明智父子 攻大陸生醫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6.06

電子搶攻生技業再加碼,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父子揮軍大陸東北。宣明智兒子宣昶有昨(5)日宣布,旗下生命先鋒生技將攜手大陸生物製劑大廠「通化東寶集團」,共同投資3億元,在大陸東北成立「聯台生技」膠囊廠,切入製劑下游供應鏈,順利的話,預計明年可量產。

宣昶有是生命先鋒旗下「生命先鋒管顧公司」董事長,負責所有對外投資業務。他表示,下周公司董事會將討論,並送投審會審查,最快今年底前完成投資,為集團第二個兩岸攜手合作的大型投資案。

生命先鋒生技最近動作頻頻,除了加深大陸合作,旗下的宣捷生技,近期將辦理現金增資。宣昶有指出,預估額度將是資本額三到五倍,約6億到10億元;原股東除宣明智父子外,包括聯電、漢民科技、義聯集團等都將加碼。現增為考量未來新藥開發所需資金。

去年初生命先鋒首度前進大陸,搶進「松山湖高新區打造生醫平台」扮演搭橋角色。宣昶有說,近期他主動向父親建議,希望集團同時在大陸南、北布局,除廣東松山湖,另在北方打造新平台,透過和大陸重量級藥業集團合作,卡位大陸生技市場。

fsj 提到...

俄羅斯方塊 可治療成人弱視

鍾玉玨 2013-06-09 中國時報

大家耳熟能詳的「俄羅斯方塊」,不僅只是打發時間的遊戲,還可用來治療成人弱視。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臨床實驗證明,俄羅斯方塊有助於雙眼聚焦於同一目標,進而矯正視力。

研究人員把18名弱視患者分為兩組,第1組配戴能讓兩眼協同工作的特殊護目鏡,要求他們在兩星期內,每天要戴著護目鏡玩1小時的俄羅斯方塊,其中一眼只能看到落下的方塊,另一眼只能看到已堆好的方塊。

對照組的九名弱視受測者也戴上類似的護目鏡,但護目鏡遮住了一眼,僅剩弱視眼可看到整個遊戲過程。

兩周實驗結束後,實驗組的視力比照於對照組大有改善。麥基爾大學的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當代生物學》期刊。

弱視又稱「懶惰眼」(lazy eye),據估計平均50個小孩中就有一人患弱視。弱視的原因是一隻眼睛沒有發育正常,而弱視者通常還伴隨斜視。若放任不治療,弱視眼可能永久喪失視力,因此醫師建議應及早治療。

通常針對弱視的治療方法是將患者正常眼睛遮住,強迫另一隻弱視眼注視目標物,藉此矯正視力,但矯正過程通常讓患者不開心。

研究人員說,這項突破性療法,已在成年弱視患者身上見到優於傳統療法的效果,除了俄羅斯方塊,部分電玩應該也有類似療效。至於青少年弱視問題是否有同樣效果,還得進一步確認,他們預計年底進行新一回合的臨床實驗。

fsj 提到...

CemX─過敏藥的明日之星

【杜蕙蓉】2013-06-13 工商時報

IgE(免疫球蛋白E)是在1967年被發現,是人體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

在生理功能上,IgE原本被認為是防禦寄生蟲入侵時所需的免疫球蛋白,但在1989年的一項大規模研究中發現,病人血清中的IgE濃度與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即有過敏性疾病的人,他們血液中經常含有較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E,因此,醫學上降低血清中的IgE濃度可有效舒緩或治療過敏性疾病。

中研院院士張子文當年開發的過敏新藥Xolair,主要功能就是中和游離的IgE,藉由降低血液中IgE濃度,達成舒緩過敏診狀的治標效果。

而泉盛現在投入的CemX抗體新藥,專利技術是來自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此新一代治療過敏疾病的抗體新藥,為全新藥理機制。由於有些特殊的B細胞表面附著很多的IgE,為了阻斷IgE的分泌,CemX的作用就是直接殺死這些特殊的B細胞,也等於是直接從上游就斷絕了IgE。因此,它就可以達到治本的效果,相對於第一代Xolair的治標效益,CemX也成為過敏藥的明日之星。



◆ 挺高階醫材 經部投入14億

【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2013-06-13 工商時報

據悉,佳世達發展高階醫材有成,激勵經濟部持續投入高階醫材產業的發展,將在2014年~2017年投入新台幣14.4億元,集中火力耕耘三大關鍵產品,包括醫用超音波、數位X光機與核磁共振,估計在2017年帶動國內產值達新台幣330億元。

經濟部以法人科專與業界科專計劃,針對高階醫材技術提供資金協助,去年底工研院開發出可攜式超音波,產品可以運用在骨科與牙科,研發成果技轉給佳世達,據了解,日前廠商成功外銷,獲得約新台幣3億元訂單,出貨300台,官員說,有這樣的成績,相當不容易。

鑒於廠商逐漸做出成績,經濟部將加強發展高階醫材產業,不過這次以協助台灣資通訊產業轉型到醫療領域為重點。

經濟部技術處認為,台灣醫療器材廠商大多鎖定在醫療病床、手術導管、血糖計與血壓計等大眾化醫療器材,很容易就變成殺價激烈的紅海市場。因此已有業者以累積多年在電子資通訊硬體產品的雄厚競爭力,轉戰到高階醫材領域發展,包括研華、和鑫與明達等,都積極布局中。

經濟部盤點部內資源,法人科專與業界科專均可以支持,初步估計在2014年到2017年投入經費約14.4億元,並圈出三大重點產品,醫用超音波、數位X光機與核磁共振。

官員坦言,現行廠商透過業界科專計劃申請補助的案件相當少,主要是技術門檻相當高,因此基本上,仍然要由法人研發單位帶頭開發,再透過成果技轉給廠商,最為快速。

經濟部估計,2012年我國高階醫材產值新台幣198億元,設定目標2014年我國高階醫材產值為新台幣234億元,2017年提高到新台幣330億元。

fsj 提到...

人腦+機器身 2025年長生不老成真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美聯社紐約15日電】2013.06.16

「不眠城」(紐約)能成為不死城嗎?一位俄國富翁認為可以。

伊茲科夫15日邀集一些頂尖腦袋和機器人,在紐約討論如何做到肉體死亡而心智長存。數百位觀眾裡有記者、教授、佛教禪師、大主教,和未來學家。32歲的伊茲科夫有個達到這個目標的里程碑時間表:

‧2020年:以人腦遙控機器人。

‧2025:將人腦移植到一種支持生命的系統,即機器身體。以仿生機器人的身體取代逐漸老去或瀕死的肉體。

‧2035:將心智移入一具電腦,機器身體不再帶著一團濕糊糊的大腦。

‧2045:科技涅槃,人工大腦控制不具實體的全像素身體。

神經科學家說,伊茲科夫的時程表太遠大,不切實際。但這場集會提出了我們在科技不斷進步之際將會面對的問題。

日本的機器人專家黑石浩讓一具身材、相貌逼肖他自己的機器人登台。機器人嚅動嘴唇、點頭、移動眼珠,一具隱藏麥克風播出黑石浩說話的聲音。機器幾乎可亂真人,至少從台下第十排看是如此。

黑石浩在實驗室裡有個約會,派這位機器人到兩小時車程外的研究所會見學生,他經由網路遙控機器人,以網路攝影機看他的學生。

伊茲科夫認為黑田浩單打獨鬥不足以成事,他要創造運動,借重政府和聯合國,眾志齊力走向共同目標。他說:「我們真的已經走到一個科技影響人類演化的時代。」

伊茲科夫去年以相同主題在莫斯科籌辦一場會議。他已斥資300萬美元(台幣9000萬元)推廣他的願景。

伊茲科夫眾志成城的想法,和美國文化可能扞格難合:美國高科技業重視各自分頭研發,不相分享,而且向來鄙視政府介入。

美國東正教大主教普哈洛有神經生物學和物理學學位,在會上提出另一種批評。他說,伊茲科夫的遠景「很多不可能實現」,縱使實現,也未必是好事。他說:「我不是太喜歡不朽,不朽一定無聊死了。」丟掉肉體可能也是問題。人之所以為人,不單在心智靈魂,其肉體也是要素,把心智改為擺在機器裡,「我不確定此事可行」。

伊茲科夫承認他的願景拋棄了一些人類經驗,但他認為值得:「我們做任何事情,向來要付代價,我們不是一直都在付代價嗎?」



◆ 追求永生的大亨

【陳穎芃】2013-06-16 工商時報

■俄羅斯網路大亨伊茲柯夫(Dmitry Itskov)深信人類永生不是夢,並號召全球富人投資他的研究計畫,目標在2045年實現人類意識移入虛擬化身的夢想。

■The 2045 Initiative is a complex and expensive research project, but its goals are fairly straightforward.

財富雜誌(Fortune)報導,讓人類意識脫離肉體並移入全像虛擬化身的想法並不陌生,但對多數人而言這頂多是電影《阿凡達》(Avatar)才有的情節,沒人預期有生之年會成真,因此當全球企業大老聽到伊茲柯夫的研究計畫時,不少人認為這個想法太瘋狂。

伊茲柯夫卻認為,1939年美國太空計畫將登陸月球設為最終目標時,許多人也認為實在荒謬,但30年後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創舉寫下歷史,由此可見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伊茲柯夫在3月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人類永生計畫將是下一場太空競賽。」

6月15日伊茲柯夫在紐約舉行第2屆「全球未來2045會議」,並在會中宣傳他稱之為「2045行動」的人類永生研究計畫,而支持人士包括著名未來學家柯茲威爾(Ray Kurzweil)、「X大獎基金會」前董事長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以及主導「人類基因計畫」的分子生物學家丘奇(George Church)等人都到場發表演說。

伊茲柯夫不僅和上述支持者聯名邀請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出席這場會議,還曾親自向達賴喇嘛介紹這項計畫。伊茲柯夫表示:「我的目的是引起社會注意。我已和全球富豪取得聯繫,只是不能透露名單。」

伊茲柯夫去年曾寫信給富比世全球富人榜上的富豪,邀請他們投資2045行動。儘管至今未有富豪公開回應投資意願,但他相信在6月會議結束後將有更多富豪及企業家感興趣,因為這項計畫的初期投資人日後能成為首批享受研究成果並獲得永生的幸運兒。

研究計畫長達數十年

2045行動雖是個長達數10年的龐大研究計畫,但各階段目標相當明確。該計畫預定在2020年前透過人機介面控制機器人,並在2025年前將人腦連同記憶、個性及所有構成人類「自我」的要素全移入機械身體。

該計畫將在2035年前創造裝有人造腦的機器人,並將人類意識上傳至人造腦,而最終目標是在2045年將人類意識移入全像虛擬化身。

今年32歲的伊茲柯夫表示:「起初我以為只要提出這個想法,大家一定會感興趣並認同其可行性,但老實說我當初的想法太天真了。現在我了解到,當初我試圖避開的商業模式有其必要性。我們必須在研究過程中創造商機,否則未來10年或20年就不會有人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有能力享受日後研究成果的企業家。」

伊茲柯夫口中的商機正是通往永生的門票,依照計畫,2045行動在最初10年將仿效非營利研究中心的營運模式,將獲利全數投入研發,隨後將轉為獲利模式並開始回饋投資者。

吸引富豪打造虛擬化身

伊茲柯夫樂觀表示:「我想若能吸引到一些個人淨值高又對神經科學有興趣的富豪,他們勢必會抓住這個既能延長個人壽命,又能造福人群的大好機會。況且,他們若能將這項科技推廣到全社會,何不先做一個自己的人造虛擬化身?」

fsj 提到...

癌症擴散線索 科學家找到了

中央社 2013.06.18

科學家相信他們可能終於找到癌症擴散的原因,這項研究結果對研發癌症治療法攸關重要。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研究已經找出名為「追逐」(chase and run)效應的機制,也就是罹病細胞與健康細胞會在身體各處相互追逐,這項重大突破或許能挽救數以百萬計生命。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的發現,或許能引導研發出革命性療法,阻擋追逐效應,讓腫瘤待在一個部位。

研究人員聲稱,阻擋「追逐」效應「相對容易」。

研究報告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Cell Biology)期刊,使用兩種胚胎細胞,模擬癌細胞與健康細胞的作用。

這項研究發現的關鍵在於,首先必須弄清楚癌細胞依附在健康細胞的原因。

科學家使用類似的細胞類型並觀察細胞行為,模擬體內細胞的互動。

研究人員使用青蛙與斑馬魚的胚胎做研究,他們深信癌細胞依附在健康細胞,以在各處移動的過程,跟人體內的追逐效應類似。

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的阿奈(Kat Arney)博士樂見這項研究發現,但她也提醒需謹慎看待。

她告訴「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這項研究有助於呈現一些基本生物程序,這在細胞於體內各處移動時發揮作用,但科學家只研究發展中青蛙與斑馬魚胚胎,沒有具體研究癌細胞。」

她說:「所以,要見到這類知識能否應用到癌症新療法上,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



◆ 長期打嗝… 竟然是腦瘤作怪

中央社 2013.06.18

一年輕女子長期打嗝,就醫症狀仍未改善,後來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後,檢查才發現腦幹長瘤,立即動手術,已在復建中。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今天表示,這名20多歲女子身體狀況一向良好,出現打嗝症狀後,看了腸胃科未好轉,家人以為工作勞累造成,便燉補食物進補,不過,還是出現打嗝症狀,後來連喝水都會嗆到,接著出現頭暈、噁心及手腳無力等症狀。

這名病患緊急到醫院進行電腦斷層等檢查,發現腦幹長了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由於瘤的位置屬於較危險區域,家人便將她轉至大林慈濟醫院治療。

陳金城指出,病患到院時走路已不穩,需人攙扶,且已喘不過氣,因腫瘤長的位置直接壓迫腦幹,於是立即安排病人住院開刀。術後狀況良好,後續進行復健,協助患者恢復平衡感,目前在他人協助下可緩步行走。

陳金城說,由於腫瘤位置特殊,引發打嗝症狀,後續又發展為平衡失調、吞嚥神經受損,因此,打嗝症狀不只是腸胃道問題,有可能是腫瘤因為壓迫腦幹或顱神經時,所造成的打嗝症狀,應該加以注意。

fsj 提到...

加美研發出精準治癌藥

中央社 2013.06.19

一個由加拿大及美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發展出一種新的癌症藥,對治療某些侵略性癌症可能帶來突破。他們形容這種新藥物為「神射手」(sharp-shooter)。

此一暫時命名為CFI-400945的新藥物,是一種新類別抗癌藥,專門針對某些惡性腫瘤中的(酉每)。新藥物針對的惡性腫瘤包括乳癌、子宮癌、大腸癌、胰臟癌,及前列腺癌等。

多倫多瑪格麗特公主醫院(Princess Margaret)麥德華(Tak Mak)博士表示,這種新藥物使用於實驗室以人類乳癌及子宮癌培養的老鼠身上時,發揮了重大的效果,腫瘤大為縮小。

不過麥德華提醒,這只是在老鼠身上實驗的結果,在人類身上會發揮什麼樣的效果,目前尚難測知。麥德華說,人體系統較老鼠要複雜的多。

麥德華表示,發現治療癌症的藥物是人類共同的夢,但可惜的是,科學尚未達到能夠治癒癌症的地步。麥德華說,CFI-400945雖然在老鼠身上發揮重大效果,但他目前尚不敢用「治癒」這兩個字,更不敢保證他們無法做到的事。

麥德華及他的研究夥伴,也就是發明乳腺癌藥物賀癌平(Herceptin)一舉成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拉蒙(Dennis Slamon)都對CFI-400945充滿了信心。CFI-400945費時10年才研發出來。

加美研究小組已向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及加拿大衛生署申請在少數癌症病人身上進行實驗,以了解其安全性及是否也會有效殺死人體癌細胞。



◆ 未有重大不良反應 我仍續推疫苗接種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3.06.19

日本公費子宮頸癌疫苗,陸續傳出手腳劇痛等副作用,厚生勞動省已決定暫不鼓勵接種疫苗;國內衛生署因未接獲重大不良反應通報,仍維持推動子宮頸癌疫苗接種措施。

生產子宮頸癌疫苗的葛蘭素史克及默沙東藥廠皆表示,疫苗不良反應與個人體質有關,接種前務必與醫師多溝通,目前疫苗安全性無虞,日本係單一個案,仍無法證實與疫苗有關。

國民健康局目前提供全台中低收入戶與山地離島原住民公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國內已有五十萬人施打,未發生類似日本的情況,因此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持續推動子宮頸癌疫苗接種。

孔憲蘭強調,日本並未禁止公費疫苗接種,而是在「無法排除副作用的原因下」,暫時停止積極鼓勵措施。國健局表示已接獲葛蘭素史克藥廠主動通報日本狀況。

除國健局提供部分族群施打,目前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嘉義縣、金門縣等地方政府提供七年級女生免費施打。孔憲蘭表示,如經費允許,不排除將子宮頸癌疫苗擴展為全國常規疫苗。

日本爆發疫苗副作用疑慮,台灣藥廠曾主動通報食品藥物管理局;食藥局藥品組科長陳可欣表示,國內目前未發現類似個案。

國健局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完整接種三劑子宮頸癌疫苗,可提供七成保護力;但疫苗無法取代子宮頸抹片檢查,建議滿卅歲女性,至少每三年作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 相關報導:

* 子宮頸癌疫苗 日本「不鼓勵」接種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972686.shtml

今年四月才被日本政府納入公費疫苗的子宮頸癌疫苗,因陸續有人抱怨接種後全身疼痛、痠麻,甚至有少女步行困難,厚生勞動省上周末決定「不鼓勵」女性接種;模稜兩可的態度,造成家長恐慌。子宮頸癌疫苗可預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這類病毒會引起子宮頸癌,日本政府四月決定,小學六年級到高中一年級女生,可定期接種該疫苗,九成經費由政府補助。

fsj 提到...

專研人工視網膜 劉文泰助盲者重見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3.06.21

投入25年鑽研人工視網膜技術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工程系卓越教授劉文泰,讓眼盲者重見光明,交通大學昨天頒贈名譽博士學位,表彰他的成就。

劉文泰專研視網膜、癲癇肌肉、眼皮、脊髓等神經與肌肉相關問題,1988年投入電子視網膜研發,已商品化,在歐盟與美國,已有32人接受臨床實驗,裝上人工視網膜。

他說,目前植入是第二代產品,只能看到灰階色,第四代、第五代產品希望能突破,「讓未來可看見彩色世界」。

劉文泰出身農家,長輩幾乎不識字,父親希望他讀醫科行醫,改善家境,不過,他選擇理工,沒想到最後仍從事生醫工程領域,「總算圓了父親的心願」。

1988年間他有個想法,用電刺激視網膜應可讓動物恢復視覺能力,1993經動物實驗,發現可行,受美國政府重視。

2002年通過美國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臨床許可,成功完成視網膜人體植入試驗,讓失明60年的77歲盲胞重見光明,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推崇這項研究是美國邁向新世紀的三大創新科技之一。

劉文泰說,可以植入人工視網膜的患者,以「色素病變」及「黃斑部病變」患者為主,前者全球每4千人有1人罹患,後者65歲以上老人,普遍都有。

他說,目前商品化的產品,要價美金14萬5千元,希望將來能更便宜。

劉文泰是交大傑出校友,協助交大創設「智慧型仿生系統研究中心」。

昨天校長吳妍華主持頒授,他演講「En gineering Hope with Biomimetic Systems」,分享經驗。

fsj 提到...

曾御慈生前研究 5月躍登國際期刊

自由 2013.06.23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曾御慈心繫愛滋病友,為她寫研究所推薦函的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洪健清昨日說,她車禍當月才發表重要研究成果,扭轉舊觀念,證明愛滋病友打A肝疫苗的最佳劑量和時機,受到國際矚目。

車禍當月才發表重要成果 扭轉舊觀念

洪健清表示,A型肝炎病毒是糞口傳染,男男性行為有口肛接觸的機會,雖然感染症狀不明顯,但若B、C肝炎病人再染A肝,發生猛爆性肝炎的機率很大,有致命危險。

過去觀念認為,愛滋病患就算打A肝疫苗也沒有足夠保護力,曾御慈的最新研究卻發現,只要先以藥物壓低愛滋病毒量,再依序打兩劑A肝疫苗,可以產生七成五以上的保護力;若是病情控制得好,愛滋病友打三劑疫苗後,也可和健康人一樣,順利產生九成保護力。

愛滋病患施打A肝疫苗時機得當 可有九成保護力

洪健清說,台灣人感染A肝的比率隨年齡上升,四十歲以上有五、六成的陽性率,自己不知道,卻會傳染他人,對肝炎病人、免疫力較差的愛滋病患造成危險。

曾御慈生前在倫敦發表研究成果,為全球醫師和愛滋病患提供新觀念,今年五月也完整刊載於世界頂尖期刊《Hepatology》。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說,常有人抱怨新一代醫師怕辛苦、怕醫療糾紛,一窩蜂跑去看「輕症」和「醫美」病人。曾御慈自願到乏人問津的創傷醫學部,做「錢少、事多」的工作,讓人看見醫界還是有懷抱理想的年輕醫師,希望能鼓舞其他醫師,使「生者活得更好」。

台大醫院副院長張上淳期許,年輕醫師應多學習曾御慈的精神,將世界上許多弱勢、缺乏醫療照護的人放在心上。



◆ 測肥胖老化基因晶片 獲匹茲堡發明展金牌

自由 2013.06.23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大江生醫公司研發的基因檢測晶片,讓民眾可以自行在家檢測十二組肥胖基因與六十組老化基因,昨天獲得美國匹茲堡第廿八屆國際發明展金牌。

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以農業廢棄物如香蕉皮等,透過特殊專利萃取技術,研發出抗憂鬱保健食品摘金的大江生醫,在本屆美國國際發明展再度摘下金牌;其中有兩項與基因檢測相關產品,一項是「肥胖基因檢測晶片結合個人化的瘦身營養輔助配方」,另一個則是「美白及老化基因檢測晶片」。

大江生醫業務經理黃雪茵表示,本研發與馬偕醫院黃麗卿醫師合作,以六百人為樣本,加上世界發表過的相關文獻,篩選出與亞洲人肥胖最相關的十二組基因,設計基因序列探針,透過基因檢測了解家族風險,檢出是否帶有代謝不正常或是阿茲海默症等基因。

預估價格不到八千元 今年可望上市

黃雪茵說明,基因檢測套組附有採集棒,民眾可自行在家採集口腔黏膜後寄回,由ISO認證的實驗室進行檢測,五天後報告出爐,除可看出各組基因數值的異常狀況外,還有專業醫師提供個人化飲食與生活建議。

黃雪茵表示,歐美國家的居家自行基因檢測技術已相當成熟,台灣檢測三到五組基因大約要價八千至兩萬元間;此次研發的基因檢測套組可至少檢測十二組基因,預估價格在八千元以內,今年可望上市。

大江生醫也從健康母乳中篩選出三株菌株,開發出「具免疫調節及抗過敏功能之含有母乳益生菌的微粒結構」,通過胃酸測試可達腸道,降低寶寶過敏症狀,增加免疫力,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進行臨床實驗,預計七月上市。

fsj 提到...

智利女孩血淚 醫師束手無策

【鍾玉玨/綜合報導】2013-06-29 中國時報

廿歲的智利女孩歐利瓦(Yaritza Oliva)兩個星期前開始出現奇怪而神祕的症狀,哭的時候流出的不是眼淚,而是「血淚」,令人怵目驚心。到目前為止,醫師仍束手無策。

歐利瓦一天會流好幾次血淚,她說這種痛「難以形容」。而她自此不敢出門,擔心其他人對她品頭論足。歐利瓦的父親是個失業的木匠,他絕望地在新聞節目中透露,家裡沒有錢上醫院醫治女兒的病。他說,「如果我們有錢,一定會帶她嘗試各種治療,希望有好心人能夠幫助我的女兒。」所幸他的呼籲立刻獲得善心人士迴響,捐款源源湧入。

醫生至今仍找不出歐利瓦的病因,只能給她眼藥水減輕痛苦,但無濟於事。一些醫師已排除她罹患結膜炎等感染性眼疾的可能性,他們認為,她的症狀應該是罕見的淚血症(haemolacria)所致。

迄今對淚血症的病因所知有限,有可能是結膜炎、環境污染、外傷、淚腺長腫瘤、甚至是荷爾蒙分泌過多所致,也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或心情煩悶之故。醫師說,若是血小板病變引起,則要檢查歐利瓦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也會出血。

※ 相關報導:

* 英婦罹罕病 眼球轉動如雷貫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n/28/today-int2.htm

英國一名婦人因罹患罕見疾病「上半規管裂損症候群」(Superior Canal Dehiscence Syndrome)導致顳骨變薄,內耳暴露在外,對自己體內的聲音異常敏感,不僅聽得見心跳聲、大腦攪動聲,連吃顆蘋果對她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她輕輕一咬,就是一陣震耳欲聾。這樣持續了7年的夢魘,最近終於在她一隻耳朵接受先驅性手術之後好轉。



◆ iPS細胞醫眼 日當先鋒

自由 2013.06.28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27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6日正式批准使用去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所開發的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對病患進行治療研究,首次將以眼疾患者為對象。此為世界第一起iPS細胞人體治療研究,讓使用iPS細胞治療的再生醫學向前邁進一大步。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今年2月向厚勞省申請使用iPS細胞的臨床治療研究,厚勞省審查委員會將審查重點置於安全層面,經過4個多月審查後於26日提出結論,批准理化研的治療研究計畫申請。

此次iPS細胞的治療研究計畫對象,是日本國內推定約有70萬名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的視網膜病患。這類病患看到的物體多呈扭曲,視野的中心部呈黑色,目前沒有治療方法。

8月開始著手治療

厚勞省在最終審查時曾附加「必須確認iPS細胞不會引發癌症」的條件,核准理化研進行臨床治療實驗,成為世界首例。理化研的研究小組發言人高橋政代表示,接到正式通知後,將在8月開始著手治療,並挑選50歲以上、投藥沒有效果、眼力矯正後視力仍在0.3以下的6名患者為對象。

用患者皮膚培育移植

治療方法是以患者皮膚做成iPS細胞,然後培育正常的網膜細胞進行移植,過程約需10個月。因此,患者眼睛的移植治療,最快必須在明年夏天後。專家指出,接受治療的患者視力不太可能因此大幅恢復,但眼疾不會持續惡化,「避免失明是可以期待的」。

治療後須觀察3年

此次臨床治療將以安全為最優先考量,移植的1年間,每1到2個月必須接受複檢,以後3年都必須觀察。關於iPS細胞可能成為癌細胞的問題,專家指出,「眼睛比較不容易發生癌症」,萬一得了眼癌,也可以立即治療,在安全上較容易確保。



◆ 日僅用1滴血 成功複製老鼠

【鍾玉玨/綜合報導】2013-06-28 中國時報

日本複製技術又更上一層樓。日本筑波「理化研究所」生物資源中心的科學家,僅用一滴血便成功複製出實驗鼠。

由小倉淳郎主持的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尾巴的血液細胞,搭配複製技術,成功培育出一隻母鼠。該複製鼠不僅壽命和一般小鼠無異,而且能繁殖後代。

將循環血液細胞用於複製技術,目的是希望更易取得供核源(source of donor cells),用以複製出科學上很寶貴的實驗鼠品種。

之前日本「神戶理化研究所」曾利用淋巴結、骨髓、肝臟的白血球細胞作為供核源,成功複製出六百隻基因一模一樣的小鼠。

小倉淳郎的研究團隊則更進一步,從小鼠的尾巴取出血液,分離血液的白血球細胞後,取出核源,再利用桃莉羊的複製技術,成功複製所需的實驗鼠。

小倉說,該研究「首次證明,可以利用周邊血液細胞的核體複製小鼠。此外,取得了這些細胞後可以立刻著手複製,捐核的動物也無須被安樂死。」

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期刊《生殖生物學》。



◆ 基改嬰兒?「三親」試管嬰兒 英國擬開放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2/7995545.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3.06.29

英國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個允許「三親」試管嬰兒療法的國家。這項極具爭議性的療法採用親生父母和一位卵子捐贈者的基因,協助有粒線體缺陷遺傳疾病的家庭,避免將不治之症傳給下一代;如果獲得國會通過,最快明年就可實施。

英國新堡大學研究團隊發展出兩種方法,避免有缺陷的粒線體從母體遺傳給嬰兒。兩種方法皆將雙親的基因資訊注射至帶有正常粒線體,但移除細胞核的捐贈卵子中。這個經過改造的胚胎會帶有兩萬多個來自雙親的基因,以及卅七個來自捐贈者的粒線體基因。

粒線體缺陷可能直接造成的疾病包括肌肉萎縮、癲癇、心臟與肝臟疾病,失明及智能障礙等,另外與糖尿病、失聰、帕金森氏症及肥胖也有關聯。全球每六千五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人粒線體失調。北英格蘭新堡大學遺傳學家齊納瑞二○一○年的保守估計指出,每十萬人中至少有一人罹患粒線體疾病。

粒線體DNA的總數在哺乳類細胞中只占全部DNA的千分之一,粒線體DNA遠比細胞核DNA遭受更高的氧化壓力,易產生突變型的DNA。再加上它的複製缺乏校正功能,沒有組織蛋白的保護,更無修補系統的嚴密控管,因而所累積的變異比細胞核DNA高出十倍之多。

英國人類受孕與胚胎學管理局(HEFA)三月舉行公聽會,結果「普遍支持」此療法,並認為並無證據顯示此療法不安全。

英格蘭醫療總監莎莉‧戴維斯廿八日說:「科學家研發出突破性的治療,防止一些疾病傳給後代。正確的下一步,是儘快採用這項能夠拯救生命的療法。」

英國現行法律禁止將改造的卵子或胚胎植入女性體內,上述療法迄今僅止於動物實驗階段。英國計畫秋季公布規範草案後,交付國會辯論表決,最快於明年實施。

不過,反對者批評此療法不道德,建議患者家屬認養或完全使用捐贈卵子。英國公眾議題監督團體「人類遺傳學警戒」負責人金恩博士批此療法,「最終將使優生學的訂製嬰兒市場出現」。

※ 相關報導:

* 受限法令 國內目前只做抽換細胞質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2/7993882.shtml

為預防粒線體疾病,英國擬同意進行基因治療,改造粒線體缺陷婦女的後代基因。國內醫師表示,國內相關技術仍在起步,且受限法令無法用在人體。但有醫師透露,近幾年有醫師為治療不孕症,私下將婦女卵子粒線體「偷天換日」,用好的細胞質取代壞的細胞質,提高卵子品質。



◆ 印度水腦症女童 手術縮頭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3-06-30 中國時報

印度患水腦症、頭部約是同齡小孩三倍的的廿個月女童貝根,廿七日在首都新德里附近古爾崗的醫院接受第三度手術,醫療團隊此次對她進行了歷時四小時的頭骨重建,讓其頭圍進一步縮小。

貝根因腦脊髓液積聚過多,腦室不斷增大,頭部嚴重變形。這次顱骨重塑手術是由佛提思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維希亞操刀,據他表示,這可能是貝根現階段所需系列手術中最後一次。

在接受一系列手術後,貝根的頭圍已縮小將近卅公分,目前大約為五十四公分。醫療團隊期望能再讓她的頭圍進一步縮減十公分。維希亞醫生說,貝根的病例極具挑戰性,畢竟過去毫無案例可供參考。

貝根近期仍須住院繼續觀察,至於是否還需要接受後續手術,目前還無法判定。自從四月中旬住院以來,貝根極嚴重的病況一直穩定改善,且進展程度遠超過預期。醫療團隊並已在五月底宣布,貝根已脫離命危的險境。而病例顯示,多數重症水腦症患者活不過一歲。

貝根的家庭經濟並不好,她能夠住院接受治療,主要得助於線上募款以及全球慈善機構的捐贈。由於醫療費用仍持續累增,每日收入只有兩英鎊(約台幣九十一元)的貝根父母呼籲大眾繼續提供援助。

fsj 提到...

牛細胞列印3D耳 收傳音清晰

中央社 2013.07.04

靠著1台3D 印表機、1個培養皿、加上一些牛隻細胞,美國研究人員正在培養不只可以接收聲音,還可以把聲音傳出去的人工耳朵。

美聯社今天報導,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科學家將混入液體膠狀物的牛隻細胞傳送到印表機,再送入微小的銀粒子,印表機接著把材料印成形,製造出「生物耳」,銀粒子則是印成天線,就像所有天線一樣,可以接收無線電訊號,讓耳朵轉譯成聲音。

3D耳朵設計的用意不在取代人耳,而是要探索結合電子與生物材料的新方法。

領導計畫的教授麥卡賓(Michael McAlpine)說:「我們這裡實際在做的,比較像是證明3D印刷能力的概念,因為多數人是利用3D印表機來列印被動物件。」

3D耳列印成形時,呈柔軟與半透明狀。耳朵放著培養10週,讓細胞增生呈肉色,在天線周邊形成堅硬的細胞組織。

麥卡賓團隊透過連結耳後的電極,展示電線接收無線電訊號的能力。他們朝一對培養完成的耳朵播放貝多芬的「給愛麗絲」(Fur Elise),電極將訊號透過電線輸出到喇叭,播出的音樂清晰無雜訊。



◆ 創舉 iPS細胞製出人造肝臟

中央社 2013.07.04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4日專電)日本媒體報導,橫濱市立大學研究小組成功地從人類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製出直徑約5公釐的人造肝臟。這是全球首度由人類iPS細胞製出器官。

橫濱市立大學以教授谷口英樹為首的研究小組,先從iPS細胞製造肝細胞的前驅細胞,然後將它加入製造血管的「血管內皮細胞」,及連結細胞與細胞的「間葉細胞」,進行培養。

結果約48小時後,3種細胞自然集成球狀,形成約5公釐的立體迷你人造肝臟。

研究小組將迷你肝移植到以顯微鏡容易觀察的實驗鼠體內,發現迷你肝血管形成血管網,也具有蛋白質的合成及藥物的代謝等肝臟功能。

研究小組再以迷你肝為肝臟衰竭的實驗鼠進行肝臟移植,結果1個月後實驗鼠的存活率逾9成。實驗鼠沒接受移植的話,存活率僅3成。

至今的研究顯示,有以iPS細胞製出心肌或神經的細胞,但難以製出有立體構造的器官。

研究小組希望能在10年內運用於臨床研究,並期待將來這項再生醫療可替代肝臟移植。

這項研究成果公布於最新1期的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橫濱市立大學與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理化學研究所、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本月2日被日本的科學技術振興機構選為日本再生醫療研究據點,每年可獲得政府補助金約1億日圓(約新台幣3000萬元),補助期間最長10年。



◆ 移植骨髓 愛滋病毒消失

自由 2013.07.04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全球研究人員3日發表愛滋病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美國兩起病例。兩名愛滋病患因血癌接受骨髓移植,8個月後,愛滋病毒HIV竟然消失無蹤,即使停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HIV至今也未再出現。

過去曾有一名患者移植變異細胞後HIV消失案例,他就是知名的「柏林病患」布朗,2007年接受幹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後來HIV病毒隨之消失。當時移植團隊選用擁有罕見基因變異、能抵抗HIV的幹細胞,移植兩年後,德國籍醫師團隊宣布,布朗的愛滋已經痊癒,至今5年過去,布朗體內尚未發現HIV病毒復發。

不過,波士頓這兩起病例又比布朗更讓人振奮,因為兩名患者是首次接受一般細胞移植,還發現HIV病毒消失的案例,截至目前,接受一般細胞捐贈的患者,無一觀察到類似成效。兩人移植的雖不是突變細胞,不過移植後仍持續使用抗反轉錄藥物,直到捐贈細胞完全成為身體一部分之後才停藥,或許幫了他們大忙。

雖然全球3000多萬愛滋患者並不能使用同樣的移植方法治療,但醫界已相當振奮,認為波士頓的案例必將成為研發治癒方法的跳板。

附屬於哈佛大學的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團隊去年宣布,兩名罹患血癌愛滋病患接受骨髓移植8個月後,抽血發現他們體內已無HIV病毒。當時兩人仍在服用抗愛滋藥,團隊宣布採集血液樣本之後,兩人陸續在15週前與7週前停藥,迄今HIV病毒都未再度出現。

研究人員亨利希(Timothy Henrich,見圖,美聯社)表示,這兩名病患愛滋目前稱不上已經治癒,因為HIV病毒可能還隱藏在肝臟、脾臟或大腦等器官之內,至少仍需一年時間檢驗細胞組織與血漿等,才能了解移植對HIV抵抗力影響。

fsj 提到...

節拍器式化療 抗癌新模式

文/賴允亮 2013.07.05 自由

雖然目前癌症沒有藥物可以預防,但如果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仍可以與癌症「和平並存」長久的時間。隨著2000年陸續有國外學者Fidler(音譯為菲德勒)、Ellis(音譯為艾利斯)、Hanahan(音譯為漢那恩)等人提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治療方式也是如此」、「愈大劑量,不一定愈好」的觀點,使得化學治療的思維,除了原本傳統強烈猛攻的「高劑量化療」,也多了「節拍器式化療」的想法。

「節拍器式化療」是一種持續長久、間隔時間短、低劑量、低毒性、無副作用的治療理念,如同節拍器,有著穩定而持久的擺盪。

這種治療方式一般多選用口服的藥物,定期低劑量且持續給予。對於病人而言,可免去接受高劑量化療所帶來的身心上極大不適、減少因接受化療的住院天數、並可維持較為穩定的身體免疫與修復能力。

在臨床實證研究中也已經證實,節拍器式化療可以維持血液中穩定的藥物濃度,持續地抑制腫瘤血管的新生。

醫學上常用「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來表示疾病對治療的反應和控制率。節拍器式化療的方式除了用藥上的改變,也反映出對於治癌反應的不同觀念。或許無法達到腫瘤縮小的「效果」,但是使用副作用小、身體能夠負荷的藥物,使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也維持在一個疾病穩定的狀態,進而能持續追蹤治療,達到「益處」。

「節拍器式化療」目前適用於某些特別的癌症,甚至是某些轉移性癌症。使用的藥物多為健保給付,使用的劑量取決於醫師對於病人身體與疾病狀況的判斷。

若能同時達到疾病穩定維持與正常生活的效果與益處,則癌症治療也能像慢性疾病一樣,與它和平共存。(作者為放射腫瘤專科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 神經學家:人頭移植已可行 但有道德風險

新頭殼newtalk 2013.07.03 符芳碩/編譯報導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義大利神經外科學者卡納維洛(Sergio Canavero)認為,依照目前的科技水準,頭顱移植已經是可行的技術,並可以藉此拯救諸如癱瘓、肌肉萎縮症,甚至癌症等重症病患。不過,他也提到「人頭移植」具有嚴重道德風險,可能「擾亂整個社會」。

事實上,在上世紀50年代起,前蘇聯科學家德密可夫(Vladimir Demikhov)就曾以外科手術嘗試移植動物頭顱,並且在最後成功「製造」了一隻雙頭狗;20年後,美國神經外科學家懷特(Robert White)則成功的將猴子的頭顱移植到另一個猴子身體上,但由於懷特無法連接兩者的脊髓,導致猴子最後癱瘓,僅存活8天。

美國CBS訪問了懷特當時的同事希爾佛(Jerry Silver)博士,他對當時的實驗依然歷歷在目:「我還記得那隻猴子的頭顱在張開眼睛時,臉上的表情看起來充滿痛苦、困惑和焦慮,當團隊試著餵食的時候,猴子只能任由食物落到地上,卻撿不起來」,「這是個可怕的實驗,我不認為有應該再進行的可能」。

不過,卡納維洛在「神經外科」期刊中發表看法,認為懷特在70年代的研究仍十分成功,且具代表性,做為首次靈長類的頭顱移植,「受試體除了癱瘓外無任何併發症,且存活8天」,卡納維洛認為,若解決脊髓神經縫合問題,人頭移植也將變得可行。

卡納維洛在報告中指出,若要進行手術,(身體)捐贈者和受術者必須在同一個手術室中,以華氏54.6到59度(攝氏12.6~15度)進行手術,醫師必須在1小時內,將兩者的頭顱切下,並將受術者的頭顱接在捐贈者身上,重新連接兩者的循環系統,在手術進行過程中,心跳停止(Cardiac arrest)是必須的。

對於脊髓接合問題,卡納維洛認為可以用新的「膜融合劑」技術,醫生先用極為鋒利的刀片將冷卻的脊髓平整切斷,再利用如聚乙二醇(PEG)等化學物質來融化、接合脊髓。在確認所有循環系統接合後,就能夠誘導心臟重新跳動,讓血液進入腦中,移植手術就大功告成。

卡納維洛在報告中指出,他已經成功用PEG接合過老鼠和狗的脊髓,但目前若要應用到人類的頭顱移植手術,他還必須面對2大困難:資金和道德。卡納維洛認為,若要2年內達到人頭移植的目標,他至少需要3千萬美金的資金投入研究,以拯救那些為肌肉萎縮症、癱瘓、器官衰竭,甚至癌症的重症病患。

然而,他也認為這個手術隱含極大的道德風險,「有人將能夠透過這類手術『收購』年輕的身體,藉以騙過死神的拜訪」,「這將會擾亂整個社會秩序」。曾親眼見過頭顱移植的希爾佛更直言,「光是做實驗就已經夠不道德了」,對他來說,人頭移植是個不應該出現的「壞科學(bad science)」。

fsj 提到...

惡性腫瘤嗜甜 驗癌有請巧克力

中央社 2013.07.08

巧克力、汽水等含糖食物,很快就能用來偵測癌症。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7日報導,科學家研發1種新技術,藉由追蹤人體吸收如何糖分來發現癌症,原因在於惡性腫瘤為了讓腫瘤快速成長,會比健康組織消耗更多葡萄糖。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調整核磁共振(MRI)掃描儀器,來查看葡萄糖吸收情形。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人食用甜食,腫瘤在儀器照射下會發光。

相較於傳統的放射線技術,這項新突破提供較安全簡易的替代方法,最快可能18個月就能普及。

由於目前技術需要用到放射線,因此不建議孕婦和兒童使用,而且只在少數醫院和特定的醫學中心才有。

然而MRI在各個醫院較為普遍,患者比較不用舟車勞頓,也沒有副作用,又能經常性追蹤癌症治療反應,以及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方式。

這項新技術除了更便宜、安全外,也增加存活率的希望。

研究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



◆ 陸耐旱幹細胞 心肌梗塞現曙光

中央社 2013.07.08

香港中通社今天報導,中國大陸軍醫院研製出抗缺血缺氧的「耐旱」型幹細胞,使移植的細胞在惡劣條件下,存活率提高1倍,為幹細胞治療心肌梗塞帶來曙光。

大陸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曾春雨帶領團隊研究3年,將小鼠心臟左前降支手術結紮形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再將這些耐旱型幹細胞移植到心肌梗塞的小鼠心臟中。結果發現,幹細胞在心肌梗塞心臟中的存活率,從約8%提高到16.7%以上。

上述團隊撰寫的論文,已發表在基礎心血管研究的國際期刊-最新一期美國「循環研究」雜誌上。

幹細胞可治療心肌梗塞,但全球上百個臨床試驗結果證明,移植細胞存活率低、移植幹細胞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幹細胞在缺血缺氧的移植微環境下的存活率低。用目前的移植技術,移植幹細胞在心肌梗塞的心臟中存活率,僅約8%。

研究數據顯示,耐旱型幹細胞明顯抑制了心肌梗塞,且接近正常射血分數,證明療效不凡。



◆ 移植感光細胞 視網膜退化有解?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7/08

視網膜的退化目前仍無法治療,成大眼科醫師張義昇進行動物實驗,以老鼠視網膜感光細胞,注射在視網膜退化老鼠身上,成功讓視力增進,為未來的人類治療帶來曙光。

張義昇是在國衛院贊助下,前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相關研究,他表示,全球都希望找出治療視網膜退化的方法,在美方協助下,已有不錯成果,未來將朝向人體試驗努力。

張義昇表示,視網膜退化是眼睛常見疾病,包括老年人或高度近視者的黃斑部病變,還有遺傳性疾病都會帶來退化,造成視力喪失,特別是台灣走向老年化、加上近視人口比率高居全球第一,相關患者逐年增加。

他表示,目前的治療只能延緩惡化,無法治癒,加上眼球的神經細微,無法整顆移植,醫學界目前朝向以移植感光細胞方式,尋求解決之道。

在台美合作實驗中,分離新生鼠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前驅細胞,移植到視網膜退化成鼠的視網膜下空間,這些前驅細胞會移動到視網膜層,向上發展出神經連結,與雙極細胞連接,向下則發展出外節段,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相連,使原本退化的視網膜大幅改進。

由於老鼠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視力檢測,尚無法知道視力到底恢復到什麼程度,但從視網膜電位圖可以明顯看到視網膜功能的進步。

這項成果已在全球眼科研究會議中發表,受到矚目,張義昇表示,未來將朝向人體試驗努力,期待未來人類不再有視網膜退化的困擾。

fsj 提到...

新基因定序技術 產健康試管嬰

【Upaper╱中央社】2013.07.09

科學家昨天表示,他們使用新一代的基因定序技術,選擇可存活的胚胎進行試管嬰兒胚胎植入(IVF),已產下1名健康男嬰。

IVF是卵子和精子在實驗室受精,但植入母體的胚胎成功懷孕的機率只有30%,IVF高失敗率的原因不明,但基因缺陷是主要懷疑因素。

這個新方法是次世代定序(NGS),使用最新的科技排序整個基因組,顯現遺傳基因疾病、染色體不正常與突變。研究人員已運用這項技術來幫助2名分別為35歲、39歲的母親都成功懷孕,1人已在6月生產,另1名即將臨盆。

研究者牛津大學生醫研究中心的威爾斯表示,新技術比原技術便宜,且提供更多基因資料,但這項技術已開始使用在基因研究和診斷,但尚未用在胚胎篩檢。

※ 相關報導:

* 英將推廣基因測序 開展個性化治療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016389.shtml

英國衛生部近日公佈,國家醫療服務系統將推廣一項基因測序計畫,優先為癌症、罕見病和傳染病患者進行基因測序,以更好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英國首相卡梅倫去年年底曾宣佈,未來5年內,英國醫療機構將為最多10萬名患者進行基因測序,這種新技術有助於詳細瞭解病人的患病情況,從而開展個性化治療,提高治癒率。



◆ 用聞的!英國研發出膀胱癌檢測新法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3.07.09

膀胱癌因為缺乏可靠的檢驗方法,患者發現罹癌時多已回天乏術,現在,英國機構的專家研發出電子鼻,可從尿液嗅出民眾是否罹患膀胱癌,準確度達百分之百。

研究人員對98名病患進行測試,其中24人為膀胱癌患者,另74人是一般泌尿系統患者但未罹癌。結果顯示,OdoReader 電子鼻成功辨識出膀胱癌患者,而且只需要30分鐘。相關專家正準備進行大規模試驗,確定能以這種方便、快速方法篩檢膀胱癌。

OdoReader由利物浦大學、西英格蘭大學、布里斯托泌尿研究所花費四年研發。

西英格蘭大學生物偵測研究所的雷特克里夫表示,先前有報導說,狗可以嗅出人是否有癌症,但醫院不能靠狗嗅來篩檢癌症。OdoReader的原理其實和狗嗅差不多:把裝有尿液樣本的小瓶子放進機器,機器加熱瓶子後分析蒸發氣體中的化學物質,即可辨別樣本主人是否罹患膀胱癌。

利物浦大學的蒲羅柏教授表示,膀胱癌如能早期發現,可以有效治療,可惜大部分病患到病情嚴重時才檢驗出來。膀胱癌目前也是靠尿液分析篩檢,但驗的是尿中有無血液。

美國每年診斷出7萬2000個新的膀胱癌病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估計,美國今年可能有1萬5000人死於這種癌症;英國每年也增加約1萬個病例。

「美國之音」報導,膀胱癌是世界第九大癌症,全球每年新增1200萬個病例。醫界認為,抽菸是造成膀胱癌的主因。

研究人員希望,電子鼻除了能篩檢膀胱癌,也能用來篩檢攝護腺癌、胃癌,讓病患及早接受治療。某些製造業的員工可能較易罹患特定癌症,電子鼻或許有助他們篩檢。

※ 相關報導:

* 皮膚異常起紅疹… 原來是光過敏!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016492.shtml

夏天太陽毒辣,除容易曬傷外,皮膚科門診也出現不少光過敏個案。一名50多歲男性,皮膚經常起紅疹、蕁麻疹,尤其入夏更嚴重,每次打完高爾夫球,手腳總是一整片,但他不清楚真正過敏原為何,只好「全面防範」盡量不吃蝦,打高爾夫球時還撐大陽傘,陽光運動形象大打折扣。就醫發現,主要過敏竟然是陽光,經過改善飲食、提升免疫力、防曬才改善。....檢測發現,這名患者對螃蟹、蝦子、韭菜等都過敏,最特別的是陽光也是他的過敏原之一。經建議患者避開食物過敏原,並調整生活習慣作息正常、睡眠充足、三餐均衡飲食,提升身體免疫力後,光過敏問題才大幅改善。

fsj 提到...

腦死婦突睜眼 器官摘除喊卡

中央社 2013.07.10

美國紐約州中部聖約瑟夫醫院(St. Joseph's Hospital)遭罰6000美元,原因是醫院醫師團隊在未完成足夠評估的情況下,差點就對1名仍然活著的女性進行器官摘除手術。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在手術即將進行的那一刻,41歲的勃恩斯(Colleen S. Burns)突然睜開雙眼,醫師才發現她仍活著。

根據紐約州席拉克斯「標準郵報」(Syracuse Post Standard),這間醫院2011年因疏於照顧病患,導致另1名女性患者摔倒並傷及頭部,而遭罰1萬6000美元。

居住在紐約上州雪城(North Syracuse)的勃恩斯,2009年10月因服藥過量送醫治療。

由於一連串的評估失誤,醫師團隊認為這名女性已經死亡,並展開器官捐贈程序。

紐約州衛生廳(Health Department)調查這起事件後發現,勃恩斯最初被送進醫院時,醫師並未採取建議治療,防止勃恩斯服用的鎮靜劑及肌肉鬆弛劑被腸胃吸收。

他們沒有進行足夠檢驗以判定她是否已未受藥物影響,也未進行足夠的腦部掃描。

由於未做足這些掃描,醫師便認為勃恩斯已經腦死,但事實上,她是因為服用過量藥物導致昏迷。

當醫師宣判她腦死後,她的家人同意摘除維生器並進行器官捐贈手術。

然而,就在手術進行的前一天,護士對勃恩斯做反射動作檢驗時,發現她仍有反應。

護士用手指搔刮勃恩斯的腳底,發現她的腳趾向下彎曲,這是她仍然活著的跡象。

這並不是勃恩斯有生命的唯一跡象。當勃恩斯被推進手術室時,她的鼻孔開合,似乎不需依賴人工呼吸器,也能自行呼吸,她的嘴唇和舌頭也會動。

但醫師卻漠視護士注意到勃恩斯仍然活著的跡象,仍照計畫進行器官摘除手術。

手術前,醫師替勃恩斯注射鎮定劑,但這部分與勃恩斯的生命跡象,都未包含在醫師的手術記錄裡。

一般血管外科醫生及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臨床手術副教授梅爾(David Mayer)說,施打鎮定劑的舉動相當奇怪。

梅爾告訴「標準郵報」:「如果你必須讓患者鎮定或給予止痛藥,那麼他們就不是腦死,也不應摘除他們的器官。」

直到勃恩斯睜開雙眼,才宣告取消手術。

勃恩斯和她的家人皆未就這項醫療疏失控告醫院。求死意志甚堅的勃恩斯於16個月後自殺身亡。

勃恩斯的母親說,她的女兒並未對這起事件感到不悅,「她非常沮喪,這件事對她並沒有任何差別。」

不過,紐約州衛生廳與美國聯邦醫療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卻認為此事非同小可,這兩個機構分別對這起事件進行調查,並認定聖約瑟夫醫院程序疏失。



◆ 當醫師遇見「鬼來電」…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018397.shtml

【聯合報╱林煜軒/醫(台北市)】2013.07.10

學術界極負盛名的《英國醫學期刊》曾報導一種「手機幽靈震動症候群」現象:一所醫學中心裡,將近七成醫療人員曾有感覺手機明明有震動,卻沒任何來電的經驗。我們以國內實習醫師為研究對象,對這種幻覺經驗的兩篇研究成果,近期分獲國際知名《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接受刊載。

參與研究的實習醫師,平均每周工作八十六點七小時,且每個月需值十班,值班時連續工作卅三點五小時。在長達一年的實習期間,我們在每一季的最後一個月詢問實習醫師:「您是否曾經有過手機實際上無震動時,卻誤以為有震動的感覺?」、「手機實際上無響鈴時,卻誤以為有聽見鈴聲的感覺?」

調查結果(如附表)顯示台灣的實習醫師在現今工時與壓力下,經驗「手機震動幻覺」的比例遠高於國外調查的數據。我們首次提出了從未在醫學文獻報告過的「手機幻聽症候群」以及相關研究數據,也是這份國際知名期刊接受論文刊登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稱這兩種幻覺經驗為「現象」而非「精神疾病」,因為大多數人,不會因這兩種幻覺經驗感到困擾,通常也不需要醫療協助。先前的研究指出,有「手機震動幻覺」的醫療人員中,僅有百分之七感到困擾或非常困擾。手機幻覺可能是大腦對壓力的一種「正常」反應,但對手機幻覺感到非常困擾的人,仍需要更加關注;而這兩種手機幻覺,或許可以做為自我檢視工作壓力的重要指標。

有趣的是,審稿者問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還沒當實習醫師前多少人有手機?在我們美國,所有的醫學生都有手機…」審稿者可能不認識台灣才有此一問;但另一個有趣的推想是:論文提到台灣醫院的值班數和工時,說不定這讓他把台灣跟那些戰亂頻仍的落後國家聯想在一起;或許只有在兵荒馬亂的國家,醫師才要這麼長的工作時間待命。

期待有關當局莫忘醫療工作環境改革的重要性;也呼籲社會大眾除了注意身體健康,也同時正視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