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8

圖書館裡的貓

Dewey: The Small Town Library Cat Who Touched the World

作者:Vicki Myron、Bret Witter
譯者:余國芳
出版:皇冠
日期:2009.07.24
ISBN:978-957-33-2563-5

推薦序文

超額完成一頭貓的使命

名作家/深雪

有些動物是與眾不同的,牠們帶著使命來臨我們的世界。像杜威,牠的使命就是要大家注意位於美國愛荷華的小鎮史班賽;然後,讓大家衍生到圖書館的渴望,從而產生多閱讀的念頭;當然,杜威更要讓全世界的人知道,貓是很可愛的,牠要瓦解大家對貓的偏見與誤解。

我自小便養貓,與貓特別投緣,親近的程度達至心靈相通;貓不會說人話,但牠們總能完全理解我的心情,有時候我覺得,最了解我的,不過是我的貓。如今,相伴我的是Gem Gem,我與牠發生過無數通靈的日常生活小事,但為免Gem Gem搶杜威的風頭,我暫且不在這裡透露。

我日夕與貓相伴,對作者在書中描述的貓日誌最感興趣,杜威對「貓薄荷」的瘋狂、對某牌子貓罐頭的執著、對於水源的獨特見解... 我都非常有共鳴,貓總是有貓性情,再似「貓人」的貓,都依然是貓。

在第一個章節裡,我已找到感動的片段,杜威還是頭嬰兒貓時,又冷又弱地被作者發現,她和圖書館的同事在冰寒的氣溫中,為牠洗一個熱水浴,杜威感受到人類的關愛後,縱然體能再虛弱,還是堅持四腳站穩,然後認真地抬頭看每一張人類的臉,並且與人類的手廝磨,盡力表達牠的感激。

養動物有什麼好?當你愛一頭動物,那頭動物必然會回報你的愛,就是這樣的好。杜威對人類的熱情突破了貓的一貫冷漠形象,牠每日在圖書館迎賓,圖書館的訪客或職員,都成為牠尋找「愛的膝蓋頭」的對象,活躍、有朝氣又愛貼人,哪有人會抗拒牠?

但我還是喜歡杜威對作者流露獨特深情的一刻,牠望著作者的眼神是不同的,作者彷佛聽見牠在說:「妳去哪裡啦?我好想妳。」貓就是這樣,牠們心裡一定有一個認定的最重要的人類,牠們對那個人用情最深。誰說貓無感情?實在大錯特錯!

杜威的全名是Dewey Readmore Books,杜威來自「十進位圖書分類法」之意,發音則與「Do we」相近,那麼,杜威的全名就等於:「我們讀多些書好嗎?」擁有這樣有意思的名字,加上態度可人,外形又討好,杜威很快風靡了全美國,甚至是全世界,許多人千里迢迢來到史班賽與牠相處片刻,甚至,日本電視台專程飛到史班賽拍攝牠。

如此這般,杜威讓小鎮閃亮起來,也見證了小鎮多年的變化。最後,牠也老了,活了十九個年頭,超額完成一頭貓的使命。杜威的生命是多麼豐盛無憾啊!牠給予過那麼多的愛,又領受了許多許多的愛。

翻查網頁,有許多杜威的資料,牠的官方網頁是這一個:http://www.Deweyreadmorebooks.com/

看吧!杜威是一頭多麼帥氣、高級、有靈性的貓!若然牠還在世,我會介紹Gem Gem給牠。這樣的一頭貓,襯得起我的Gem Gem。

4 則留言:

fsj 提到...

央圖有間圖書醫院

◆ 央圖有間圖書醫院 古書生病住院 圖書志工大搶救

【林欣誼/台北報導】2009-08-10 中國時報

對愛書人來說,每一本圖書都是有情的,當書籍因年代久遠而破損毀壞,或遭逢蟲蛀慘不忍睹時,心中之痛可想而知。但很少人知道,台灣有個地方專門「搶救」壞書,連破爛不堪的書本都能起死回生,那就是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成立的圖書醫院。

在中國時報開卷周報八月九日舉辦的「帶讀者到現場系列活動一」中,圖書醫院首度開放導覽,讓民眾目睹神乎奇技的圖書修護過程,也才知道這裡的「醫術」之高明,連美國國會圖書館、荷蘭萊登大學、越南國家圖書館等等,都曾派員遠道而來取經!

位於館內五樓的圖書醫院,目前擁有一台自德國引進、全台唯一的除酸機以及冷凍除蟲設備,但大部分的修護工作,仍有賴高度耐心和細心的人工處理。在昨天的活動中,近卅位大小朋友,全擠在辦公室般的「裝訂室」內。只見幾位志工大姊一人占據一張大桌,正與一疊疊「病況」不同的古書奮鬥。大家看得嘖嘖稱奇,小朋友們與爸媽七嘴八舌對散落桌上的材料好奇發問,對修護人員的耐心大嘆佩服。

除了淹水、蟲蛀之外,書籍最大的敵人,就是在空氣中自然酸化。一本書不消幾十年,書頁便會脆化碎裂,甚至化為粉末。

昨天的活動中,志工楊靜筠正在修護一部日本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發行的期刊《台灣教育》。裝訂處已完全散裂,內頁也酸化破損。

她示範以紙質相近的中性「楮皮紙」修補破損部分,用碳酸氫鎂鹼性溶液噴灑書頁,以平衡酸化的紙頁。接下來她將原書一頁頁以雙面夾裱,貼在薄如蟬翼的無酸手工紙「典具帖」上,黏貼用的漿糊也是自行以「朘甲基纖維素」特調的中性黏液。最後一一晾乾、壓平,等全書修護完成後,再製作新的書封重新裝訂。

大書桌另一頭,另一位志工正用丙酮溶液費心處理珍貴檔案上的膠帶,既要小心去除紙上的膠帶,又要擔心字是否因而脫落。她解釋,這是過去「不當」修護造成的殘局,也提醒大家修補家中舊書時,「千萬不可以用膠帶貼喔!」

最後,館員還在角落的茶水區,用電磁爐煮漿糊,只要以無筋麵粉加熱水攪拌就行,成品還可以食用,調皮的小朋友馬上嘗了一口!

修護一冊書就得花上數個月,其中用紙、溶液等各項成本高達數萬元,目前館內的「台灣學」與日本時代特藏書多達上百萬冊,絕大部分都需「醫治」。圖書醫院一年只能修護約三百本,館員不禁大嘆:「修書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損壞!」



◆ 對付書蠹蟲書磚 書醫生有絕招

【林欣誼/台北報導】2009-08-10 中國時報

在數位當道、電子書即將代紙本書而起的年代,很難想像臺灣圖書醫院,仍有這麼多人耐心、細膩地對待一本本古書!

擁有九十五年歷史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成立於一九一四年,在日本時代的「總督府圖書館」時期,館內就成立了「製本室」(裝訂室),延聘日本技師指導書籍裝訂工作,對台灣文庫與總督府的圖書進行大規模裝訂和修補。

二○○四年搬遷到中和現址後,從德國引進了價值兩千多萬台幣的大型除酸機「中和號」(意為中和酸鹼值)、建置冷凍除蟲設備,於二○○七年六月首創「臺灣圖書醫院」,成為圖書文獻修復領域的全台表率。

今年初剛自館內退休,被尊為「書醫生」的楊時榮,則是圖書醫院的靈魂人物。他從兩年前開始培訓志工,更研發出修補蟲洞、裱糊、襯紙等祕技。例如為了拯救因泡水而成了整塊無法翻頁的「書磚」,他特調出氫氧化鈉的強鹼溶液,只要將書磚泡到溶液中,再以熱風強吹,書頁馬上恢復彈性重新攤開,這招「燥揭法」,讓美國圖書館員都前來求教。八月廿二日將開辦「劣捐圖書的基本修護與裝訂」課程,許多愛書人報名參加。

fsj 提到...

中國發現幾近完整版本《老子》

【朝鮮日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崔有植/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2009/11/09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這句話是說,最高的道德境界就像會繞開岩石的水一樣與世無爭。這是出自《老子》的經典文句之一。

中國發現了幾乎保存完整的《老子》。《新京報》6日報導說,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今年一月調查流失國外後又返回中國的西漢時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 年)竹簡(刻有文字的竹片)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發現了《老子》。據研究所推測,寫有《老子》的竹簡共有218枚,5300字,比原文僅少了1至2枚。也就是說,此次發現的《老子》保留了99%,幾乎「完璧」。

1973年,中國湖南省馬王堆的漢朝古墓中出土了寫在綢緞上的《老子》。1993年,湖北省的戰國時代古墓中曾挖掘出寫在竹簡上的《老子》。但是,這兩個《老子》的絕大部分都被損壞或消失。研究所所長朱鳳瀚表示:「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老子》中最完整的一個,內容也有一部分不同於我們所了解的老子《老子》。」

新發現的《老子》由《老子上經篇》和《老子下經篇》兩個部分組成,相當於目前的《德經》和《道經》。另外,各篇都有區分章節的符號。研究所今年一月從國外接手了3300餘枚前漢時代的竹簡,經過保護處理後,從三月份開始對竹簡上的內容進行了六個月的調查。竹簡厚0.5到1.5厘米,長度也有所不同,最長的達50厘米,最短的則只有10多厘米。

fsj 提到...

一年借二千本 閱讀達人 隨處放書不讀會癢

【都會中心/綜合報導】2010-04-18 中國時報

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書香日,不論人們讀的是紙本書或時下最夯的電子書,都能品味書香,而閱讀可鑑古知今、增廣見聞、修身養性...,好處實在太多了。每年各地都會表揚個人或家庭「閱讀達人」,有人一年借一、兩千本書,算算一天得看好幾本,究竟達人都看什麼書,如何分配時間看書,應是有趣話題。

桃園縣周祖義、呂淑玲是一對愛書夫妻,分別奪下桃園九十八年借書排行榜第六名及冠軍。兩人藉閱讀和小孩成長,還成為文化局圖書館的VIP,一般人每天只能借五本,他們卻能借十本。

呂淑玲是家庭主婦,將空閒時間拿來看書,對家庭其實很有幫助,「喜歡串珠就找相關書籍,身體不舒服可看保健類、小孩長大則可參考青少年書籍」,但她比較偏愛小說類。

有人博覽群書 有人實用為主

丈夫周祖義和太太不同,他是圖書館系畢業,喜愛中國古典文學,他認為可古今對照,舉例來說,金庸除小說版本外,還有漫畫類,從中可由時空背景,進而更了解歷史。夫妻倆表示,一開始是為了找書給孩子看,後來順便找自己喜歡看的書,最後愈借愈多,連婆婆的借書證都拿來用。

南投縣林明裕、鄭瓊燕夫婦是埔里圖書館閱讀達人,夫婦倆平均一周借廿本書,一年借書量超過一千本。林明裕是實用取向,當生活遇到疑惑,便來到圖書館找解答,比如最近迷上網球,想學陶笛與繪畫,便到圖書館找工具書或樂、範本;鄭瓊燕則是博覽群書,較偏好園藝、美食烹飪、言情小說,三、四百頁書籍,不到一小時便看完了。

台南縣白河鎮民蔡月足,去年一年借書二二一八冊,蟬連全縣借書第一名。有人問她,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兩千多本書怎看得完?她說,有些書只看想看的部分,不見得從頭看到尾。

蔡月足說自己看書很雜,只要書都來者不拒,因為借書借得多,和圖書館管理員邱瓊瑤成為好朋友,有新書,邱一定通知她。

她借書多,客廳、樓梯甚至廚房都有書,即使有一、二十分鐘空檔,她也能看書,這方法是她集多年看書心得想到的,四處放書,讓自己隨手可翻閱,孩子看了好奇,也會想翻書,創造看書環境,孩子不愛看書都難,一家人休閒活動就是各據一方看書。

只看想看的 有人不是全本讀

高雄縣公立圖書館的閱讀達人是岡山鎮楊小姐,但她委婉拒訪,文化局圖書資訊科人員說,楊常合併使用姊姊的圖書證借書,去年借閱一千九百卅一冊,平均一天看書超過五本。

館員透露,楊小姐最常借閱雜誌,也喜歡家事書籍、漫畫、小說等,因個性內向,平時較少與館員互動。

高雄市去年的閱讀達人是廿多歲的陳小姐,前鎮分館開館三百五十八天,她幾乎每天借書,去年共借一千三百八十冊,平均一天看四本。陳小姐偏愛推理小說,一借就是上限五本書。她讓館員印象深刻,若未見他她來借,館員間還會問:「她今天怎沒來?」陳話不多,默默選書然後捧書離去。館員曾好奇問她為何如此愛書?她只報以甜美微笑,未作回應。

台北市立圖書館統計顯示,民權國小學生林安柔去年一年借書七二九冊,借書量是兒童組的冠軍;林母陳玉文表示,從安柔唸幼稚園開始,就帶她上書店或圖書館,一開始看繪本、讓她自己編故事,再帶她看內容,培養思考、認字,之後安柔就會去圖書館借書,借的書以文學、天文學居多。

而住家離東湖圖書館很近的楊中義夫婦,一家六口去年借書量為二千九百十八冊,為家庭組之冠。楊太太葉慶恩表示,她和老公借家庭、園藝、教育、營養保健方面書籍;孩子則借推理小說、偉人傳記及繪本。她表示,看書對小孩的思考力幫助很大。

(甘嘉雯、廖肇祥、周曉婷、林宏聰、李義、石文南)



◆ 紐約圖書館員發現雅賊 竟是國父華盛頓

中廣新聞/謝佐人 2010-04-18

紐約一名圖書管理員最近發現一名雅賊,竟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

這名圖書館員表示,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1789年向紐約最古老的「社會圖書館」借了兩本書,迄今未還。

如果列入通貨膨脹計算,經過220年,這兩本書的罰金已經增加到3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940多萬元。

不過,紐約圖書館表示,他們不會追繳這筆罰金,只是希望這兩本書能夠歸還。

根據紀錄,「喬治華盛頓」在1789年10月5號,向當時「曼哈頓」唯一的一座圖書館借了這本「國家法」,這本書是有關國際關係的論文集,另外,還有一本是英國下議院的辯論紀錄。「喬治華盛頓」本人並沒有在借閱欄簽名,而是由他的助理信手在借書人欄表上寫下「總統」兩字。依照規定,這兩本書應在一個月後歸還,但是兩本書至今遲遲不見蹤影,不知去向。

fsj 提到...

NPO閱讀聯盟 點燃全民熱潮

中央社 2010.04.19

看見閱讀的力量,在4 月23日世界書香日前夕,100多個NPO(非營利組織)團體共同成立「NPO 閱讀聯盟」,今天舉行宣誓大會,推動閱讀,為全民閱讀點燃熱潮。

教育部長吳清基與NPO 閱讀聯盟總召楊茂秀及聯盟夥伴共同簽署由作家簡媜擬寫的「閱讀宣言」,宣言指出,閱讀是公民社會的根本,閱讀具有力量,能夠豐富想像、開拓視野、激勵勇氣,「NPO 閱讀聯盟」成員將互相分享、支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建立與發展。

吳清基致詞表示,NPO 站出來鼓勵全民共讀,看到國家的希望。鼓勵閱讀,非僅針對學生,做父母的一樣需要閱讀;經由閱讀,能夠看到全世界,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般,能看得更高、更遠。

NPO 閱讀聯盟副總召凌健說,遠見雜誌2007年針對國內超過18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閱讀大調查,結果發現,我國每位民眾平均每週看電視的時間為16.94 小時,上網時間達7.41小時,而閱讀時間僅2.72小時,平均每人每天閱讀時間不到23分鐘,全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沒有看書的習慣。

另外,依據2006年柯華葳教授「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調查」,台灣4 年級的小學生中,每天會因興趣而閱讀的比例為 24%,在參與調查的45個國家之中,敬陪末座 (國際平均為40%)。

調查指出,父母的閱讀態度對孩子的閱讀能力有直接影響,但是台灣家長因為自身興趣而閱讀的比例偏低;父母雖積極為子女準備閱讀素材,但與孩子一起參與閱讀活動的比例在國際上同樣偏低。

凌健表示,鼓勵全民閱讀,聯盟今年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愛上閱讀」手機簡訊徵文及「讓書LongStay」等,共同為書香社會加溫。



◆ 24小時自助圖書館 藏400本書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2010.04.19

未來上海民眾將可24小時辦理圖書借閱手續。近日在上海陸家嘴、淮海路等街頭出現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讀者可以全自助式辦理證件、查詢目錄、借書、還書、續借、預約、繳納逾期費用等項目,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型實體圖書館的大部分功能。

上海圖書館系統網路中心主任徐強表示,由上海圖書館在上海地鐵十號線圖書館站出口附近設置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是一台灰藍色相間的「圖書自助借還機」,類似於銀行提取現金的ATM機,不過體積更為龐大。採用了先進的射頻識別技術(RFID),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貼在每本圖書上RFID電子標籤進行資訊管理。

目前每台機器機身內一次可存放400本圖書,採用智慧環形軌道技術實現圖書的自動化上下架。如果機器內沒有存放讀者需要的圖書,則可以登錄上海圖書館網站進行預約,預約書由上海圖書館配送上架後,通知讀者前來自助取書。

依託浦東陸家嘴圖書館30萬冊的館藏資源,浦東陸家嘴浦江茗園社區不久前也出現了一座「24小時自助圖書館」,使市民在家門口就隨時可以借閱自己喜歡的書籍,深受市民歡迎,被形容為「永不關閉的城市書房」。

根據了解,世博會期間,上海浦東陸家嘴圖書館還將為市民開辦多座「24小時自助圖書館」,上海閔行區的兩座「24小時自助圖書館」也正在積極籌建之中,計畫在世博會前夕,可與市民見面。

今後上海將陸續形成全天候開放的新型圖書館服務體系。



◆ 華盛頓借書不還 逾期220年…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0.04.19

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以誠實聞名,他也許從來不說謊,但被紐約一間圖書館抓到他竟是借書不還的雅賊,華盛頓若仍在世,借了兩本書逾期至今220年,將被罰30萬美元(約台幣940萬元)。

紐約每日新聞報報導,紐約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紐約社會圖書館(New York Society Library)管理員發現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於1789年從圖書館借走兩本書,一直未歸還。

華盛頓借書不還的證據埋藏了近150年,直到1934年,一本沾滿灰塵的圖書登記簿在圖書館地下室被人找到,上面有1789年到1792年間所有借書人的名字。

但當年管理人員似乎沒有發現華盛頓借書不還,也可能是發現了但不便公開。直到最近,圖書館進行借書紀錄數位化工程,把這本登記簿翻出來,才發現華盛頓借了書卻沒還。再搜尋書庫,這兩本書的確不見了。

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米爾頓、首任大法官傑伊和第三任副總統貝爾都借過書,全部都還了,只有華盛頓沒還。華盛頓時代紐約是美國首都,紐約社會圖書館是市區唯一的圖書館。

1789年10月5日,華盛頓借了「國際公法」和英國眾議院辯論集的第12冊。華盛頓甚至沒有在借書登記簿上簽名,管理員在書名旁註明「總統」,表示借書人是總統。

這兩本書的應歸還日為當年的11月2日,之後每天罰款幾美分。因此在220年後,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累積罰金達30萬美元。該圖書館說,不會追討罰金,但想把書要回來,不過這兩本書可能找不到了。

華盛頓小時候向父親坦誠砍倒櫻桃樹的故事被傳誦多時,成為誠實的表率,但後來證實這個故事只是當時書商杜撰的情節,華盛頓根本沒有砍倒櫻桃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