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4

諾貝爾經濟學獎 2美學者共享榮耀

◆ 專研經濟治理 2美學者共享榮耀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0.13

由兩位研究「經濟治理」的美國學者歐斯壯和威廉森奪得諾貝爾經濟獎,連台灣的經濟學者都喊「很冷門」。其中,歐斯壯是首位奪得經濟學獎的女性,但她是政治學者,國內經濟學者大多未聞其名。

歐斯壯 要證明「共有財悲劇」不存在

教授「資源經濟學」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表示,歐斯壯畢生都在證明「共有財的悲劇」理論(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並不存在。

所謂的「共有財的悲劇」,是指多人所擁有的共有財,特別是自然資源,極有可能因為人性的自私,加速導致資源的耗竭;蕭代基說,近年來的氣候劇烈變遷就是個「共有財悲劇」的典型案例,而且從北海的漁獲到中東的石油都是如此。

但歐斯壯認為,並沒有所謂的「共有財悲劇」,她畢生研究偏遠地區或落後部落,例如印度鄉村,這些人因為一輩子都要生活在一起,只好設計一套共同生活制度,真心誠意共享天然資源。

不過,蕭代基說,他個人覺得歐斯壯的研究「並不成功」,因為她的理念只適用於非常特別的局部個案,無法成為通案準則。

至於威廉森是經濟學家,他重新演繹著名的高斯定理(Coase Theorem),將其有效導入商業組織,用來解釋企業內部的「代理成本」。

威廉森 高斯定理演繹出「代理成本」

所謂「高斯定理」,探討如何將「外部成本內部化」,進而引入市場機制,解決外部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例如,政府要解決空氣汙染問題,原本必須花費高額費用,因為一般企業或個人沒有誘因要節制排放二氣化碳;但如果政府設計類似開徵碳稅的機制,讓政府處理空氣汙染問題轉化為廠商的生產成本,就可節制社會排放二氧化碳量。

威廉森將「高斯定理」發揚光大,發展成當代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新制度經濟學派」。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表示,威廉森把高斯定理導入商業組織,發展出「代理成本」概念,但「新制度經濟學」在國內經濟學界並非主流派系。

東吳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鄭政秉表示,許多現代化公司治理出問題,威廉森從制度、治理角度看經濟的理論,將更受重視。



◆ 諾貝爾經濟學獎 首見女得主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09.10.13

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位女性得主12日誕生,美國學者伊莉諾‧歐斯壯以自然資源(共有財)管理及「經濟治理」(economic governance)分析,與威廉森一同獲獎,威廉森則專研大型企業的運作結構。諾貝爾委員會認為,兩人研究成果尤有助於因應全球金融風暴及氣候變遷問題。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歐斯壯以「著眼於共有財的經濟治理研究分析」獲獎,威廉森則著重「經濟治理中的企業規模分析」,兩人研究提醒世人,大型企業發展有其倫理侷限,且人類應攜手合作,避免自然資源過度損耗。

歐斯壯曾深入研究漁、牧及林業運作,觀察水產、木材、及地下水資源的使用與消耗,發現這類由使用者管理的公共資源,運作成效往往比傳統理論預測為佳。例如,歐斯壯發現,蒙古的草原由當地遊牧民族自行管理,一直保存相當良好,而鄰近的俄國和中國內蒙草原由政府以集體農場形式管理,就發生嚴重損耗,即使中國在1980年代讓內蒙草原私有化,但因政策鼓勵定居而非游牧,草原仍持續損耗。

近年來歐斯壯得獎呼聲甚高,今年終於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8年設立以來的首位女性得主,她接受電話採訪表示「非常地驚訝與感激」,更對她身為諾貝爾經濟學獎首位女性得主感到震驚。

威廉森研究大型企業的內部運作,諾貝爾委員會指出。大型企業因有其特殊組織結構與高運作效率而興起,可是一旦企業失去獲利能力,結構就應該被檢討。

歐斯壯(Elinor Ostrom)生於1933年,為洛杉磯加州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教於印第安納大學。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生於1932年,為卡內基美隆大學經濟學博士,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兩人皆為美國籍,可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 4,610萬元)獎金。

經濟日報/提供

今年諾貝爾獎的13位得主中,除了文學獎得主為德國作家荷塔‧慕勒,及以色列籍化學獎得主艾妲.尤納斯外,其餘全為美國人。今年女性得主共5人,也打破2004年的3人紀錄。

今年諾貝爾獎已全數公布,各獎項得主將於12月10日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只有和平獎得主美國總統歐巴馬於同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領獎。

※ 相關報導:

* 歐斯壯有個中文名字:歐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191570.shtml



◆ 今年5位女性摘桂冠 創紀錄

【陳文和/綜合報導】2009-10-13 中國時報

今年諾貝爾獎全部揭曉,女性表現亮麗,總計今年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共有五人,刷新了歷史紀錄。

日前摘下文學獎桂冠的德國女作家荷塔.慕勒,使得今年諾貝爾獎女性得主人數達到四人,超越之前二○○四年三人得獎的最高紀錄,而歐斯壯再下一城,為今年女性的不凡表現錦上添花。

從一九○一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今年為止,共有四十位女性獲此殊榮,包括和平獎十二位、文學獎十二位,以及醫學獎十位。在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方面,居禮夫人獲獎兩次,包括一九○三年物理學獎與一九一一年的化學獎。除了居禮夫人外,另外還有有一名女性獲物理學獎,三名女性獲化學獎。

今年五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分別為:美國籍醫學獎共同得主伊莉莎白.布萊克本與卡蘿.葛雷德、以色列籍化學獎共同得主艾達.尤娜斯、德國籍文學獎得主荷塔.慕勒,以及美國籍經濟學獎共同得主艾琳娜.歐斯壯。

而二○○四年的三位女性得獎人分別是:美國籍的醫學獎共同得主琳達.芭珂、奧地利籍的文學獎得主艾芙烈.葉利尼克,以及肯亞籍的和平獎得主萬賈麗. 瑪賽伊。

諾貝爾獎百餘年的歷史上,共有八○二位個人獲獎者,另有廿個得獎組織,個人得主中女性有四十人,其中居禮夫人兩度獲獎,也是唯一兩度膺此殊榮的女性。總計女性獲獎人在所有個人得主中所占比例略高於五%。

歷史上,曾有一些傑出女性被認為足以摘取諾貝爾獎的桂冠,但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現。例如,沃森與克里克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聞名,他們因此與威爾金斯分享了一九六二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實際上,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也功不可沒,她未能獲獎在學術界曾引發爭議。



◆ 名家觀點/諾貝爾經濟獎「明天過後」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190680.shtml

【經濟日報╱黃達業】2009.10.13

今年諾貝爾經濟獎頒給美國的Ostrom與Williamson兩位在政治經濟學領域成就斐然的教授。Ostrom針對社會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建構一套分析的一般架構,將有助於不同利益團體制定防止全球暖化政策。此外,Williamson的獲獎,並非以全球信用危機事件做為納入考量的因素,主要是因其卓越的研究成果。

看來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固然著重在如何防止未來全球暖化的發生,但不言可喻的,也暗示過去一年來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所帶來的鉅大傷痛。因此,檢討過去、策勵將來,就成為今年諾貝爾經濟獎頒獎的重要考量。

作為全球研究公共財的權威,Ostrom的研究特別強調如何藉著人類與生態系統間的互動,來提供長期生生不息的資源使用。

因此,對於像森林、漁場、油田、大草原及灌溉系統等具有公共財特徵的自然資源,便必須借用多元制度性的安排來防止生態系統的崩潰。

因此,Ostrom的研究特別強調人類與生態系統互動的多面本質,反對任何藉由單方面努力來試圖解決個別社會生態系統問題的作法。她認為,人類過去即使對生態維護成果輝煌,但也必須對近年來無數生態系統崩潰的發生負起全責。

在其研究中特別強調,當人口成長快速而自然資源系統再生緩慢時,自然資源的使用者,可能不了解資源的覆載能量而任意揮霍資源的組織、甚至摧毀資源。因此,她呼籲所有NGO、國際救助機構以及如歐盟等的統治機關在作政策決定時,必須隨時注意何時必須投入時間與精力來避免「公共財的悲劇」。

因此,為了提供研究人員及政策決定者一個有效的指導綱領,Ostrom與她的同事經過數十年來的努力,發展出一套能針對都會及環境政策問題進行研究的制度分析與發展架構。

至於以研究反托拉斯、管制經濟學以及交易成本經濟學著稱的Williamson,也努力結合經濟學、法律與組織理論,來研究複雜契約以及經濟組織。將他的理論應用到全球金融海嘯的因應對策上,確實是極為有趣的結果。在金融海嘯期間,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莫不採行降息、救金融、救企業的政策,在各自為政仍不見效果下,終於促成G20全球金融高峰會議的產生。

在美國因惹出全球金融風暴、怕世界各國究責而避談金融監理之際,歐盟、英國、中國各國又各有盤算,普世對G20都不看好。

然而,在各國元首都背負本國人民救經濟、救金融的重大包袱,最後終於促成眾多共識、成功收場。因此,就金融海嘯事件而言,其發生肇因於美國華爾街的貪婪與監理怠惰,災難苦果卻由全球各國來共同承受。世紀災難既已發生,在各國各自為政後,終於捐棄成見,共同召開G20高峰會來研商政策,終於使金融海嘯在肆虐全球一年後接近尾聲。

不論Ostrom與Williamson的獲獎,是否著眼於金融海嘯事件,抑或全球暖化議題的被重視,各國政府未來如何共同防止全球進一步暖化,甚至避免發生如電影《明天過後》情節,就是今後的重要決策課題。

至於甫遭受八八水災重創的台灣,是否也應多強調大自然資源復育的重要性,避免永久性的國土摧毀,無疑也是政府決策當局所應深思熟慮的。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的台灣,執政者是透過選民投票產生,至於決策者是政治家還是政客,在在考驗台灣公共政策的成熟度。  

(作者是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台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 相關報導:

* 諾貝爾曾侄孫:經濟學獎是大騙局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9001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李柏勳報導】您知道嗎?一般我們所慣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實際上並不是諾貝爾獎!一般俗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實際上是1968 年由瑞典國家銀行所額外增設,真正的全名是「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弗雷.諾貝爾經濟學獎」,外電多省稱「諾貝爾紀念獎」或「經濟學獎」。(詳見原站)

諾貝爾經濟獎克魯曼終於到手
美3學者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