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4

克魯曼專欄/別讓餿主意 毀了復甦之路

【經濟日報╱夏嘉玲摘譯】2009.10.13

大蕭條的教訓之一,是絕對不要低估餿主意的破壞力。部分助長大蕭條的餿主意證明它們全都禁得起時間考驗:它們以較溫和的方式,繼續影響現在的經濟論戰。

我說的是哪些餿主意?經濟史家譚明主張說,大蕭條的關鍵成因之一,是他所謂的「金本位思維」。他的意思不單是相信維持貨幣的黃金價值的神聖重要性,也指一些有關的態度:即使面臨通貨緊縮,仍過度害怕通貨膨脹;即使經濟亟需寬鬆信用,仍基於寬鬆信用會導致腐敗而加以反對;即使政府能創造就業機會,仍以這只是「人為」復甦為由,力主政府不該這麼做。

1930年代初,此種思維導致許多國家政府在民眾大規模失業時,為了設法保住黃金儲備,仍升息並大砍支出。即使各國對黃金失去興趣,這種盛行的思維仍讓各國不願降息並創造就業機會。

但我們現在擺脫這種思維了嗎?

美國並未要恢復金本位制度,然而現代版金本位思維對我們經濟論述的影響力卻逐日增強,而且這個舊時餿主意的新版本可能戕害我們經濟完全復甦的機會。

先思考一下目前各界對美元的國際價值江河日下的喧擾。

事實上,美元貶值是好消息。原因之一,這主要是信心增加的結果:美元在金融危機最高峰時還在升值,因為恐慌的投資人在美國尋求資金避風港,現在恐懼逐漸平息,美元再度走貶。美元貶值有利美國出口,幫助我們從巨額貿易逆差過渡到比較永續的國際地位。

不過,要是你的意見是來自例如華爾街日報的論壇版,人家就會告訴你,美元貶值很可怕,是世人對美國失去信心的跡象(尤其是對歐巴馬總統沒信心)。你就會以為一定要做點什麼來阻止美元續貶。實際上,美元走貶已成了國會保守派議員對付聯邦準備理事會用的棒子,他們對聯準會施壓,要求不要再這麼大費周章支撐經濟。

我們只能希望,聯準會挺過這些壓力。但聯準會體系內出現不少貨幣政策心態被誤導的跡象,令人憂心。

近幾星期,聯準會官員的一連串發言,相繼呼籲儘早回復包括升息的貨幣緊縮政策。聯邦準備銀行體系發表有關未來貨幣政策時,一向都很慎重周到,以免踰越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的利率決策。因此,這些官員全都突然打破隱性規定,實質上給公開市場委員下指導棋,非常罕見。

然而,更不尋常的是升息很快就會行得通的想法。畢竟,失業率已增至怵目驚心的9.8%並持續上升,而通膨卻遠低於聯準會的長期目標。這顯示聯準會不該急著緊縮貨幣政策,經驗標準政策法則顯示,未來兩年或更長時間,都應維持現有利率水準,或等失業率降到7%左右為止。

然而聯準會有部分官員希望早點開始升息。費城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普洛瑟(Charles Plosser)說:「為了避免大通膨發生,我們有必要在失業率和其他資源運用數據回復可接受的水準前採取行動。」里奇蒙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賴克(Jeffrey Lacker)說,「即便失業率還未開始下降」,或許也有必要升息。

我不知道這些官員蠢蠢欲動想升息,是依據什麼分析,不過反正說不定和分析無關,而和思維有關,即各國央行應施展鐵腕,而不是提供寬鬆信用的想法。

不讓這種思維引導政策,非常重要。我們似乎已避開了第二次大蕭條,但對我們祖父輩偏見的現代版讓步,恐怕將導致大蕭條以外次糟的情況:經濟成長遲緩期拉長和失業率高漲。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各國暗地拋售 美元遇危機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09.10.13

全球央行新增外匯存底節節攀升,但投入歐元和日圓的比率也愈來愈高,顯示各國正加速分散美元準備,美元貶值壓力加劇,地位也面臨空前危機。

根據彭博資訊資料,上季各國外匯存底增加4,130億美元至7.3兆美元,增幅至少是2003年來最大。但據巴克萊資本公司最新統計,各國今年第二季新增的外匯存底中,63%投入歐元和日圓,比率在歷來新增金額逾800億美元的單季裡最高。

另外,美國銀行-美林公司統計,開發中國家從3月來,每個月可能都賣掉約300億美元,改買歐元、日圓和其他貨幣。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顯示,美元在各國外匯準備的比率,截至6月底止降至62.8%,為空前新低。

各國威脅要拋售美元不是第一次,但顯然已開始落實計畫。而美國政府口頭上重申支持強勢美元,不過只要美元貶值不會嚇跑公債債權人,看來願意容忍美元貶值,以支持美國出口和經濟。

美元兌歐元12日在紐約匯市早盤下跌0.3%至1.4771美元兌歐元,兌日圓上漲0.75%至90.46日圓。各國加速分散外匯存底至歐元和日圓等其他貨幣,代表美元恐怕一時還無法止跌。若以貿易加權計算,美元過去半年來重挫10.3%,為1991年來最大跌幅。

美元在全球新增外匯存底的比率,1999年以來平均為63%,最近只剩37%。前美國聯準會(Fed)研究員、現任巴克萊首席美國貨幣策略師的安格藍德表示,未來幾個月分散美元外匯準備的動力仍在。過去全球央行對分散美元這件事,多只是紙上談兵,現在看來會付諸行動。

米蘭Aletti Gestielle貨幣經理人費歐里尼表示,大家買歐元並不是因為他們想要這種貨幣,而是想擺脫美元。長期來看,美國的地位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強大。

不過,法蘭克福信託(Frankfurt Trust)資產配置部門主管凱德認為,各國央行遠離美元只是暫時的趨勢,只要聯準會開始升息,這個趨勢就會逆轉。

各國減持美元和分散風險較有關,而非看衰美國國力或美元。

美國前財政部次長、現任史丹福大學教授泰勒(John Taylor)提醒,美國政府債台高築、Fed的資產負債表大幅膨脹、部分國家計劃尋找美元替代品,美國政府卻故意忽視問題,這種態度格外危險,可能導致金融體系更不穩定。

※ 相關報導:

* 冰島破產周年 復甦路迢迢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190592.shtml

冰島人揚棄的不只是資本主義,他們對歐盟的態度也開始轉變。就在冰島經濟崩盤後幾周,民間已出現強烈支持加入歐盟的聲浪。



◆ 奢侈消費 亞洲崛起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10.13

多年來,亞洲消費者的購買力慢慢趕上並超越西方,全球經濟危機使東、西方的消費實力消長更加快速,佳士得年底拍賣一顆價值500萬到700萬美元的五克拉粉紅鑽石,就選在香港而不是紐約或日內瓦拍賣。

《紐約時報》報導,國際兩大拍賣公司佳士得和蘇富比都認為,香港近幾年已成為拍賣高價珠寶和頂級紅酒的首選;在倫敦、紐約、日內瓦的拍賣會上,亞洲人也已成為天價拍賣品的大戶。

2003年才在亞洲設立經銷據點的勞斯萊斯,上個月在香港發表25萬美元的新車Ghost,雖然加上關稅後售價會增加一倍,還是立刻接到20張訂單。

隨著經濟繼續成長、人口增加,以及健保和退休福利改善,亞洲家庭儲蓄的必要性降低,亞洲開發中國家的家庭支出勢將有增無減。

在當前衰退中,許多經濟體努力恢復成長,俄羅斯和中東國家因油價比去年大跌而受到重擊,傳統消費強權美國的民眾則縮衣節食,短期內恐怕不會隨便打開錢包。

消費力逐漸向亞洲新興國家傾斜,尤其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國,今年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而瑞士信貸上個月預測,2020年前,中國在全球消費所占的比重將高於美國。

中國擁有100萬美元以上財富的「高額淨資產個人」,已在去年超越英國;北美、日本、德國的「高額淨資產」人數仍占全球54%,但亞太地區人數預料2013年就會超越北美。上個月發表的「胡潤榜」說,中國資產高過10億美元的富豪去年增至130人。

1990年代中期,蘇富比的珠寶拍賣所得只有5%來自香港,2000年的比重已增至二成以上。2004年,蘇富比在香港拍賣珠寶所得達4700萬美元,首度超越日內瓦拍賣會。此後,香港每年在蘇富比的珠寶拍賣所得比重一直維持三分之一。

亞洲購買力超越歐美的大趨勢中,經濟長期不振的日本是唯一例外。時裝大師山本耀司上周聲請破產,義大利精品凡賽斯 (Versace)也已宣布要結束日本的專賣店。

※ 相關報導:

獨家專訪魏思炯:台灣競爭力2年難回升

社論-百年後的金融史會如何診斷這場金融海嘯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中俄貿易 想把美元踢一邊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10.14

中國與俄羅斯官員表示,中俄將推動採用人民幣與俄國盧布結算貿易,目標是不需再另外採用美元或歐元進行貿易。在俄國總理普亭帶隊下,俄方代表團與中方13日在北京簽署總值350億美元的貿易合約。

但俄國副總理朱可夫也指出,使用雙方本幣進行貿易是一項長期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

俄國總理普亭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雙方13日在北京簽訂協定,未來將由俄羅斯供應天然氣給中國,中方則提供10億美元的貸款。

俄國天然氣公司(Gazprom)計畫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每年供應7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可能使中國取代德國,變成俄國最大的天然氣客戶。但關鍵的供氣單價仍未敲定,因此尚未簽訂供氣合約。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簽約時說,中俄雙方都希望在境內的貿易能多用本幣結算,兩國未來將建立雙邊匯率清算機制。

為了促進雙邊結算,中方將鼓勵中國的銀行到俄國設立分行,也同樣歡迎俄方銀行到中國設立分行。

中俄邊境的一些交易已經改用人民幣結算。

中國今年稍早宣布將與東南亞國協與俄國展開人民幣清算試行計畫,但沒有公布時間表。中港之間的貿易則已經試行人民幣結算。

俄方稍早報導說,本次普亭訪中的合約金額將達55億美元,但最終的簽約內容細節並未公布。普亭表示,其他的合約還包括中國在俄國的建設開發計畫,以及武器設備的採購。朱可夫說:「這是修正後的最終金額。」

※ 相關報導:

* 美元落水狗?彭淮南反駁:全球央行只減持1%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201+132009101401111,00.html

一個準備貨幣的替代,從歷史的變化來看,差不多要一百年的時間

* 單一歐元支付區 11月2日啟動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4/today-e5.htm

舉例來說,在愛爾蘭工作的波蘭護士將可要求電信業者直接由愛爾蘭的帳戶扣款,以支付她遠在波蘭年邁母親的手機帳單。



◆ 俄天然氣直輸西歐 東歐憂被宰制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10.14

紐約時報13日報導,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公司(Gazprom)準備在波羅的海海床舖設一條新的天然氣輸送管線。此舉具有離間東歐與西歐的作用。

這條俄國、德國、荷蘭合資的管線對西歐具有明顯的能源利益,中歐與東歐領袖卻認為,它可能使俄國得以挾天然氣資源,再次對前蘇聯集團國家握有宰制地位。俄國近年來因為坐擁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而享有龐大收入,再加上領導人與各國領袖關係密切,已使曾經矢言捍衛集體安全的歐盟國家出現分裂。

以往俄國的天然氣必須取道東歐輸往西歐地區。如果俄國為了對東歐國家施壓而停止輸送天然氣,西歐國家因首當其衝必大聲抗議。

最新規畫的北溪天然氣管線勢必改變局面。它的起迄點是俄國維堡與德國的格雷夫斯瓦爾德,海底的部分超過1200公里,繞過前蘇聯及其衛星國家,可使俄國掌握一條向西方國家輸氣的獨立管線。

許多專家與東歐官員表示,一旦這條管線舖設完成,俄國更可能對鄰國玩弄天然氣管線政治手段。前波蘭安全局局長塞米亞科斯基表示:「以前是戰車,現在則是石油。」

俄國另有其說。Gazprom供應西歐所需天然氣的28%;它表示,預計耗資107億美元舖設的新管線純屬商業用途,與戰略完全無涉。原籍東德的舖設計畫執行長華尼格表示,東歐國家杞人憂天。

他指出:「柏林圍牆20年前即已拆除。」華尼格表示,歐洲需要額外的天然氣來源,以補北海天然氣產量遞減所造成的不足,俄國是最理想的替代來源。

中歐與東歐官員認為,新管線將使曾經長期受到前蘇聯蹂躪的東歐國家更容易受制於能源勒索。俄國曾經施展這種戰術。

據統計,前蘇聯瓦解至今,俄國基於政治因素而蓄意切斷對東歐供氣達55次之多。

今年元月,俄國因為訂價與稅率問題而關閉一條取道烏克蘭的天然氣管線,導致東南歐的數十萬個家庭無氣可用,雙邊爭執並波及歐洲大陸,觸怒西歐國家,並使俄國蒙受可觀的經濟損失。



◆ 國台辦嚴批高雄 證實陸客繞道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2009.10.14

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早上在例行記者會指出,海基海協兩會已於昨日協商確定,四次江陳會將在12月中下旬於台中市舉辦,主要討論確定的四項議題。同時,首次重話抨擊高雄,證實大陸民眾因高雄一些勢力和藏獨、疆獨合流,衝撞了大陸核心利益。

范麗青指出,雙方同意由兩會聯繫安排,儘快就已經確定的四項議題進行兩會專家的業務性溝通,正式啟動相關準備工作。此外,雙方還就大陸對台賑災捐款的使用專案和方式交換意見。

在江陳會期間,陳雲林是否會到南台灣的其他縣市走走?范麗青說,具體的行程安排,要由兩會具體聯繫來進行安排。

范麗青表示,關於MOU的進展。自從海協會和海基會簽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定」以後,兩岸金融監管機構一直在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積極就簽署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問題進行溝通,目前進展順利,爭取早日簽署。

針對大陸同胞旅遊繞過高雄,范麗青首次證實,同時用嚴厲的口氣抨擊高雄「一些勢力」。她說,高雄市一些勢力與「藏獨」、「疆獨」分裂勢力合流,製造事端,衝撞大陸核心利益,傷害大陸同胞感情,大陸民眾對此表達不滿是很自然的。解鈴還需繫鈴人,大陸將繼續關注事態的演變。

至於對吳伯雄卸任和馬英九將上任國民黨主席,大陸的評價,范麗青表示,對於國民黨的正常人事變動,大陸不予評論。吳伯雄在黨主席任內訪問大陸,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了努力,希望國共兩黨繼續保持和加強良性互動,不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造福兩岸同胞。也有記者問,大陸會不會邀請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到大陸訪問?她說,以後的具體安排,要視今後的情況再決定。



◆ 博智買南山 學者:中資、港資分不清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4/today-fo3.htm

自由時報 2009.10.14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南山人壽買主昨敲定由博智金控與中策集團出線,博智與中策雖都聲稱資金來源或是大股東均無中資,但學者直言,中資、港資已經分不清,質疑經濟部投審會根本無力把關,且保險法也不像銀行法對大股東適格性有嚴格限制,金管會就算想管也管不到。

金管會想管也管不到

實踐大學保險系主任彭金隆說,這牽涉到國家政策的問題,目前台灣確實還沒有開放中資投資台灣金融保險業。台大經濟系教授黃達業則說,「資金很容易隱藏」,他懷疑投審會的把關能力,「如果不想被查到」,主管機關說真的並不容易分辨。

除了背後資金問題外,博智金控私募基金的背景也讓人擔憂,尤其私募基金的特性向來是接手後,將資產重新整頓快速賣掉獲利。

彭金隆擔心,博智與中策會不會因二十一.五億美元的投資就能操作上兆資產的前提下,才入主南山人壽,一旦如此,金管會還是無法可管。事實上,保險業重要性與複雜度不亞於銀行,保戶權益應被優先保障。因此,當務之急是儘快修改保險法,至少仿照銀行法,對於保險業的大股東、經營團隊資格做嚴格限制與規範。

私募基金背景讓人憂

黃達業則已預估這宗併購案接下來出現兩種可能的結局,一個是博智與中策將南山人壽重整完畢後,循私募基金的操作手法,將南山人壽重新出售,另外則是透過南山人壽進軍中國市場。不管是哪一種,長線對於台灣保險業生態都將造成衝擊。

彭金隆指出,因為博智與中策全無經營壽險經驗,短線來看,對於南山的員工應該算是利空出盡,因為新的經營者還是需要依賴現有的團隊,對產業來說,變化也最小,金控業的排名暫時不會受到影響,不至於出現洗牌。長線來看就要嚴格審視新經營者的經營策略、推出商品等作為。(詳見原站)

※ 相關報導:

* 博智還有不少難關要過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2981+112009101400082,00.html

* 科法斯:七成台灣企業 客戶欠款嚴重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193769.shtml



◆ 辛巴威 還有血鑽石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 綜合報導】2009.10.14

非洲戰亂不斷,價值不斐的鑽石是軍閥或叛亂組織取得作戰經費的主要來源,象徵永恆愛情的鑽石從而染上血腥,成為「血鑽石」。為制止鑽石被拿來資助內戰,國際間在2002年建立了「金伯利鑽石原石認證標準機制」,藉由鑽石進出口國、鑽石業者及關注此問題的非政府組織三方面合作,以確認鑽石原石來源的方式,杜絕血鑽石進入合法市場。參與此機制的成員必須確認市場交易鑽石的來源,確保消費者購買鑽石時不會無意間資助戰爭或侵犯人權。

實施以來,已使血鑽石流入合法市場的比率減到1%。但因原始機制設計缺失,且政府控制力不足,英國非政府組織「全球見證」指出,辛巴威的非法鑽石交易並未終止。全球見證成員安妮.丹尼貝克說,該機制未能有效處理辛巴威鑽石業走私、洗錢及違反人權;如果未把辛巴威的鑽石列為血鑽石,金伯利機制會失去信譽。

fsj 提到...

南韓歐盟簽定FTA 亞洲跑第一

【陳文和/綜合報導】2009-10-16 中國時報

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南韓與全球最大經濟區「歐洲聯盟」十五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草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雙方去年貿易總額九八四億歐元(約新台幣四兆七三一九億元),新協定生效後可望再添三二○億歐元,亞洲其他外銷導向的經濟體都將受到衝擊。

南韓是與歐盟達成FTA的第一個亞洲國家,此一協定為一九九四年以來規模最大的FTA。歐盟為南韓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是南韓首要外資來源。而南韓則是歐盟第八大貿易夥伴。

雙方貿易額 再增三二○億

南韓與歐盟自二○○七年五月展開FTA相關談判,今年七月十三日達成最終協議,期望明年第一季正式簽署,送交南韓國會與歐盟廿七個成員國批准,預計最快可在明年七、八月間正式生效。

南韓首席談判代表李惠民指出,即使協定未能獲得歐盟全體成員國一致認可,只要南韓國會表決通過,歐盟即可「暫行實施」(provisional application),與協定實際生效並無二致。

新約實施後 漸進撤除關稅

FTA生效後三年內,歐盟銷往南韓的商品九九.四%將取消或逐步廢除關稅,而南韓出口歐盟的商品有九五.八%將比照辦理。協定生效後立即取消關稅者,歐盟對南韓輸出商品有七六.七%適用,南韓方面則涵蓋六九.四%銷至歐盟貨物。就工業產品而言,所有關稅將在七年內全面撤銷。而南韓敏感的農漁業產品進口關稅,廢除期限延長為十五年。

在歐盟方面,製藥、化學、消費電子、農產品、船運、金融及法律服務等相關業者將蒙受其利。對南韓來說,汽車製造業是最大贏家。歐盟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逐步取消南韓進口車一○%的關稅。歐盟去年進口一千五百萬輛汽車,其中四十五萬輛來自南韓。

歐盟一旦對南韓撤銷平均七.九%的進口紡織品關稅,勢將對歐盟進口紡織品主要來源地台灣與中國的業者造成衝擊。

有助喚醒美 加速通過簽約

南韓二○○二年與智利簽署FTA後,大力推動與全球主要經濟體談判FTA。南韓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新加坡、東南亞國協簽署的FTA已經生效,今年八月七日與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簽署相當於廣義FTA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二○○七年四月與美國簽署的FTA則仍待兩國國會批准。

彭博社十五日引述美國前貿易副代表韋侯諾指出,南韓與歐盟草簽FTA,可望對仍卡在美國國會的韓美FTA產生「喚醒」作用,讓美國當局警覺到,在其對推進貿易自由化猶豫不決之際,世界其他國家的腳步未曾稍歇。

※ 相關報導:

* 學者:亞洲金融風暴後 台韓發展大不同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1939+132009101601271,00.html



◆ 我見我思-中資,傷腦筋哦!

【呂紹煒】 2009-10-16 中國時報

博智標下南山人壽,為了資金是否有中資,社會關心,主管機關傷透腦筋;TDR(台灣存託憑證)在台掛牌引起熱潮,連大陸民營企業都想來台發行TDR。准還是不准,這下政府又要再想破頭了。政府要為「中資」傷的腦筋,會越來越多。

根據陸委會對陸資的定義,無論是直接持股或透過第三地層層轉投資的間接持股,只要超過三成,或者沒有超過三成但具有控制性持股都算是陸資。似乎非常簡單明瞭,但重點在:這三成的陸資又要如何界定?再者,政府有可能查出層層控制之後的最終資金受益者嗎?

以博智而言,背後大股東中策集團在港掛牌,而中策最大個人股東張松橋是大陸的「西南首富」,似乎已有中資的影了。張松橋是百分之百的大陸人,事業基礎全部在大陸,但他又拿了英國護照,變成「英國人」了。這,該如何認定?

如果拿事業發展基地做判斷標準之一,顯然行不通,因為,那些在大陸「長大」的台商,不是都算中資了?如果拿血統判斷,更不通,這年頭,沒人看血統論資金來源的,更何況,要避這點,用人頭就可輕易規避。

再者,現在所有的企業都「善加利用」租稅天堂,成立各種投資公司,而且往往層層投資;一家美國公司的大股東是某一開曼群島登記的A公司,而這家A公司的投資者又是在維京群島登記的B公司,然後B公司大股東又是…,最終的投資者可能是大陸的某企業。要查,實在有點難,連6A總裁彭淮南都要說「很難百分之百正確」。

硬要分中資、台資、外資…,哎,不是自找麻煩、自縛手腳嗎?把中資視同外資,對基於政策考量與國防安全等因素,不能讓外資投資的產業,或限定外資投資比例的產業,就依規定來。否則,人家真要搞你,繞幾個圈進來,你還是查不到,這種規定,意義實在不大。

更何況,不論外資、中資、台資,把錢拿到台灣買下企業或資產,這些企業還是在台營運,創造的就業機會、附加價值,還是留在台灣,好像也不能說是啥壞事吧?總不會有「包藏禍心」的中資,花大錢在台買個企業,接著就把它結束,「陰謀製造」台灣的失業吧?

未來,政府還要面對大陸民營企業有意來台發TDR第二上市,是該准還是不准的難題。直覺上,哦,大陸企業來台撈錢,當然不可,政府如准,大概會受到不少責難;但換個角度看,讓台灣的資本市場更活絡、投資人可享受大陸高成長的利益,兩岸三地資本市場更形融合,也是正面利益。而且,這與政府拚命鼓勵台商回台第一、第二上市,又有什麼不同?政府不論准或不准,都要有一套有說服力的說法。

中資總是牽引著台灣敏感的神經,當政策上分出中資與外資後,就無法迴避這個問題。政府要面對的中資難題,現在,才開始哩!



◆ 社論-我國公債定義也應與國際接軌

【本報訊】2009-10-16 工商時報

這些年只要輿論談到我國財政危機,相關部會總是宣稱我國債務餘額占GDP比率不到40%,遠低於日本170%,也不及美國及歐洲的60%。政府官員總是強調:「我國政府的債務已獲控制。」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國公債占GDP的比率乍看下,好像比其他國家輕微許多,但這實在是因我國「公共債務法」有關公債的定義不同於國際所致。我國「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有關法定債務上限所認列的債務,既不包括非營業基金所借的債務,也不計入國庫券等短期借款,同時也排除具自償性的公債,排除項目之多,可說是舉世無匹;然而美、歐、日所揭露的政府債務範圍,卻將這些長、短期債務悉數計入。由此可知,我國這項數字低於美、日、歐,實拜定義之賜,未必表示台灣財政真的比人家好。

台灣近年談什麼問題都喜歡與國際接軌,何以有關公債的定義卻始終不積極與國際接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試想在「公共債務法」計算舉債上限時,東排除一點,西排除一點,如此財政統計、政府債務統計能反映實況嗎?國際貨幣基金自2000年以來一再強調政府財政透明度的重要,台灣有關公債的定義若不能與國際接軌,非但會引起國際的疑慮,也將使台灣置身於財政險境而渾然不知。試想,當府院決策高層看到2008年日本債務占GDP達170%、新加坡 84%、美國67%、法國70%,而我國僅35.5%,他們會有何反應?他們會驚嘆台灣的財政狀況好極了,因此便毫無顧忌的舉債編特別預算。近年來特別預算年年編,一點也不特別,連舉債也有順口溜,什麼8年8百億、5年5百億、4年5千億,債愈借愈多,但舉債所獲得的成果卻乏善可陳。

有人可能會說,5年5百億一流大學計畫不是把台大推向了世界百大嗎?但擠入世界百大就意味台灣的大學頂尖了嗎?幾天前一些台大學生舉起「百大?」的標語,諷刺校方如今只知蓋大樓、拚招生,偌大的一所學校,某種程度來說和補習班沒差多少。至於8年8百億治水方案的成效,歷經幾次水災,也可以發現這個計畫與預期相去甚遠。

我國財政已是危機重重,但無奈「公共債務法」第四條所定的法定債務上限中央政府40%、各級政府48%卻排除一堆債務,使得我國債務統計嚴重低估,債務上限形同虛設,從而鬆懈了決策高層的危機意識,大肆舉債,大肆調降遺贈稅。更令人遺憾的是,對於舉債的建設成效則幾至無人聞問的地步,難怪近年全台所興建的蚊子館耗費公帑高逾百億元,荒唐至極,莫此為甚。說到底這全是沒把錢當錢用,而各方所以沒把錢當錢用,這份未能與國際接軌的債務統計,難辭其咎。

那麼,台灣若依據國際定義所呈現的政府債務到底是多少?行政院主計處去年初曾把非營業基金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債務、有特定財源用以償債的自償性債務、短債納入,加總的結果顯示我國在95年的總債務是5兆1千億元,占當年GDP比率為43.3%。但立法院預算中心依照國際定義估算,98年中央政府債務加計軍公教人員退休金負債、公營事業民營化相關退休金給付3兆7千億元,總債務達8兆5千億元,占GDP已達69.36%,這個比重已與美、歐並駕齊驅;若再納入勞、農、軍、公保的潛在負債,我國中央政府債務已達11兆1千億元,占GDP比重已高達90.49%。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依日前審計部97年度決算報告估算,併計潛在負債後我國政府債務竟已升至19兆7千億元的天文數字。

我國的政府債務到底有多少?如今已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4兆到19兆之間各有各的版本,使人愈看愈糊塗。輿論固然無需大肆膨脹政府負債以譁眾取寵,但政府也不應抱殘守缺,硬是以一部已不合時宜「公共債務法」來掩飾日趨險峻的財政危機。我們認為,為今之計就是依國際通用的定義儘速修正「公共債務法」,以釐清政府債務的真相。如此一份透明的財政統計,不但可以讓馬總統明白台灣的財政實況,嚴令內閣把錢當錢用,更能贏得國際的信任,長此以往對於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也將有莫大的助益。

fsj 提到...

美赤字1.4兆 二戰後新高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17

美國政府16日宣布,2009會計年度預算赤字攀升至歷史新高1兆4170億美元,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一成,比重創二次大戰後最高紀錄。

美國會計年度以9月30日為結算日,2009年度赤字總額是2008年度4590億美元赤字的三倍多,雖然比白宮預估少了1620億美元,還是相當驚人。歐巴馬政府推估,未來十年政府總赤字將高達9兆1000億美元。

2009年度,美政府收入共計2兆1000億美元,較前一年度大幅衰退16.6%,主要是因為數百萬人失業或者薪資縮減,導致個人所得稅收入減少,此外,企業獲利縮水,繳納的營利所得稅連帶變少。

所得銳減,支出卻跳增。上年度美政府總支出膨脹至3兆5200億美元,較前一年大增18.2%。7000億美元金融紓困基金以及7870億美元經濟振興方案,都讓國庫大失血。

美財政部長蓋納發表聲明指出,一旦經濟復甦,美國應學著量入為出。他說,未來幾年的赤字金額實在太高,總統承諾將與國會合作,在經濟復甦後致力壓低赤字。

蓋納並且在接受CNBC電視專訪時表示,美元是各國重要的外匯準備貨幣,肩負特殊的責任,應控制支出。

儘管歐巴馬總統表達經濟復甦後要降低預算赤字,但經濟學家擔心,政府沒有足夠意願透過政治手段刪減支出、增加稅收以縮減赤字。

美國預算赤字如果未能妥善控制,將推升利率、導致通貨膨脹,而且,一旦海外投資人突然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庫券,將使美元崩盤。

※ 相關報導:

* 美10月消費信心 意外下滑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198840.shtml

* 4.65% 中經院上修明年GDP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198912.shtml



◆ 韓歐FTA 國貿局憂心衝擊大

【黃馨儀/台北報導】2009-10-17 中國時報

南韓與歐盟已草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最快明年七月生效後,亞洲其他外銷導向的經濟體將受到強烈衝擊,台灣更是岌岌可危。昨天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憂心指出,現在每個國家都在觀望台灣與中國洽簽ECFA的「進度」,台灣若不加緊腳步,不用十年,許多產業與經濟狀況,「不死也剩半條命」。

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杜巧霞不諱言地指出,由於台灣與南韓都屬出口導向國家,目前在歐盟關稅較高的產品,如紡織業、成衣業、一般家電與製造業,雙方同質性都很高,一旦歐盟對韓國釋出關稅優惠,台灣相關產業競爭力勢必大減。歐盟也將在三至五年內逐步取消南韓一成進口車關稅,對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也埋下隱憂。

南韓與各國洽簽FTA案相當積極,不但已跟美、歐簽署,上周中日韓更發表聲明,未來將合作推動東亞共同體,造成南韓與歐盟、美國、中日等有直接或間接合作關係,台灣未來勢必相當悲觀。

黃志鵬說,全球數百個FTA,對台灣市場多少都會形成障礙,尤其是東亞國家從一九九八年就開始合作,加上東南亞國協與大陸、韓國、印度等國簽署的,也將逐步在二○一三年生效。

以韓國與新加坡洽簽FTA來看,一旦實施,我國對新加坡出口就驟降一三.二%,韓國卻大幅成長三○.一%。而根據中經院的研究報告指出,明年東協加一實施後,將使台灣經濟成長率下降○.一七%,東協加三實施後,經濟成長率將變成負○.八三%,證明對台經貿的影響真的「非常大」。

黃志鵬表示,由於歐盟、美國對台灣而言,都是前幾大的出口國,如今南韓寧可先將國內產業放一邊、寧可讓韓元貶值,也要積極與他國洽簽FTA,顯見這顆「震撼彈」威力,未來只會越來越大。

杜巧霞強調,由於許多國家都在等兩岸簽ECFA後,才會與台灣簽FTA,若台灣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洽簽,才能真正提升台灣競爭力。



◆ 電子書熱戰 Google推出線上書店

【黃文正/綜合十五日外電報導】2009-10-17 中國時報

電子書的戰爭愈演愈烈,亞馬遜(Amazon)面臨新的強勁對手。網路搜尋引擎巨擘谷歌(Google)十五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宣布,將於明年上半年推出線上書店服務平台「Google Editions」,消費者可透過手機、筆電或電子書閱讀器等電子裝置,上網購買或閱讀電子書。

谷歌宣布進軍線上書店,將對目前由亞馬遜(Amazon)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主宰的新興電子書市場,帶來不小衝擊。

亞馬遜面臨強勁對手

谷歌表示,Google Editions初期將提供約五十萬冊電子書。讀者可直接從谷歌,或是透過亞馬遜、邦諾(Barnesandnoble.com)等網路書店購買電子書,而谷歌的「Google Books」也將提供電子書搜索服務。

谷歌發言人強森女士表示,此計畫的諸多細節,包括將與哪些線上零售商合作、亞馬遜Kindle可否閱讀其電子書,目前都尚未定案。此外,谷歌也無意推出自己品牌的電子書閱讀器。科技研究公司Forrester預估,今年美國電子書閱讀器銷量將增長至三百萬台。

可望從圖書業務獲利

Google Editions可望讓谷歌首次從其圖書業務中獲利,其圖書業務包括與若干圖書館達成合作協議、近來飽受爭議的數千萬冊圖書掃描和索引計劃。

谷歌表示,若是消費者直接向谷歌購買電子書,谷歌將把營收的六三%分給出版商,自己保留三七%;若是消費者透過其他網路零售商購買電子書,出版商可獲四五%的營收,剩下五五%歸零售商所有,谷歌只會拿微小分紅。

Forrester媒體分析師艾普斯認為,谷歌此舉不必然會瓜分亞馬遜的市場版圖,但肯定會讓支持公開格式的其他公司聲勢大振,其中包括亞馬遜的主要敵手索尼公司。她說:「這顯然是對亞馬遜的集體競爭,但對許多消費者來說,Kindle就是電子書閱讀器的同義詞。」



◆ 電子書開疆闢土 歐書商又愛又怕

【聯合報╱中央社/法蘭克福電】2009.10.17

隨著索尼(Sony)和亞馬遜(Amazon)的電子書閱讀器在歐洲上市,電子書今年再度成為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的熱門話題。

儘管媒體一再稱讚電子書的優點,書商也有意將美國市場的經驗複製到歐洲,不過由於出版業憂心音樂產業遭非法下載的歷史重演,對於電子書的看法有不少歧異。

法蘭克福書展的主人德國書商協會主席洪斐德(Gottfried Honnefelder)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電子書在美國普及的程度遠低於預期,德國出版業一年的營業額約100億歐元(近新台幣5000億元),即使數位出版不斷成長,未來幾年所佔的比重仍很低。

索尼歐洲分公司公關經理勒平(Marthe Leppin)說,歐洲人將書本視為文化資產,而非交易的商品,像是德國法律就規定全國圖書不二價,不論實體或網路書店都嚴格遵守,不像美國動不動就打折,造成出版業的惡性競爭。

法國、英國、德國是電子書閱讀器最早上市的歐洲國家,根據勒平的觀察,比利時、北歐等國的經銷商,一直詢問代理的可能性,電子書的確是今年書展的熱門話題。

不過他說,歐洲人普遍認為,紙本的閱讀經驗無法取代,而且出版業擔心非法下載重傷音樂產業的歷史會重演,因此,歐洲出版社傾向不將電子書版本的價格訂的太低,暫還不會像美國一樣大打折扣。

長期來看,數位出版趨勢已不可擋,影音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傳播,甚至改變作家寫作的方式,這點從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就可看出。

洪斐德說,如果寫1000頁的小說,作家期待讀者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從頭讀到尾,不過如果只寫給習慣輕薄短小內容的讀者,寫作的方式當然會改變。

※ 相關報導:

* 沃爾瑪線上賣書 嗆亞馬遜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198793.shtml

fsj 提到...

布朗專欄/何時該開除奧客?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2009.10.19

「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句話可能是企業界用的最浮濫的說法,但事實是顧客不見得永遠是對的。

有些客戶可能就是不適合你。他們可能讓你賺不到錢,提出的要求可能超出你負責的範圍,或是不值得花這麼多精力解決他們的問題。

在這些情況下,你或許就有十足的理由「開除」這些客戶,告訴他們你不要再和他們共事。

以下提供幾個建議,協助你決定是否該和那些最具「挑戰性」的客戶說再見。

潛在的計算公式:每位客戶一定都有讓人發瘋的時候,有些三不五時就會提出些稀奇古怪的要求。

但這些還不足以作為開除他們的理由。

何時該斬斷合作關係,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規定,分析師齊任(John Chisholm)在CustomerThink.com網站上,提供一個合理的基本法則:

當「服務一個客戶所需的實體和無形成本,超過可回收的現金和所有好處」,就是請這些客戶找別家公司合作的時候。

好處:不想開除「奧客」很自然,尤其現在景氣這麼差。如果你知道只有終止合作這條路可走,但還舉棋不定,艾里斯(Debra Ellis)在她的部落格上提醒你這樣做有三大好處:

強迫同僚處理這些「討人厭、不切實際、惡行惡狀」的客戶,會打擊士氣。為了滿足這些爛客人,反而會讓提供給「好客人」的服務縮水。這些予取予求的客戶「並不會讓你賺錢」,「獎賞他們會減少你的資源,卻得不到任何回報。」

反覆核對: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旗下網站OpenForum上有個建議:「決定要終止和某些客戶的關係前,考慮一下要彌補這個損失,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有多高?」

「因為要找到新客戶的代價不低,所以最好能先看看能不能提高這段關係的利潤,逼不得已才談分手。能提高價錢或費用、降低產品或服務的成本、或縮減客戶服務嗎?用點創意,或許能讓情況出現轉圜。」

指導原則:如果真的走到準備放棄難纏顧客的地步,弗雷利丘斯基在搜尋引擎優化網站SearchEngineAcademySC.com上提供四個指南:

展現專業:「永遠要和客戶面對面講清楚,不要用書信或電話談終止合作。除非客戶在很遠的地方,否則不適合用電話討論這個問題。務必要用口頭通知,沒有任何例外;這種情況就是不能用電子郵件。」

不能意氣用事:客戶很可能讓你相當挫折或生氣,但現在不是發洩的時候。客戶通常對關係終止這件事是衝著他們而來,「所以要把原因很理性、清楚地解釋,這點相當重要。」

提供建議:請記得,和客戶的關係結束後,對方需要有人提供你先前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如果可以的話,幫他們一下。

「要有禮貌但態度堅定,是離開的時候了。」

最後提醒:誰比服務過這位客戶的人更清楚,客戶並非永遠是對的這個道理?看看NotAlwaysRight.com網站上的這個例子:

「(有名顧客的小推車上,載著一棵快20公斤重的樹,一路上搖搖晃晃走過來。)

顧客:這顆樹很不穩。

我:小心喔,別讓它倒下來了。

(正當我彎下腰來檢查其他幾棵比較小的樹時,那位客人就放手讓樹倒下來,正好打中我的頭。)

我:喔!

顧客:你的態度應該改改,你一直沒有笑容。

(作者Paul Brow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擔任商業周刊、金融世界、富比世及公司等雜誌的編輯和撰稿人,著有《創新者的祕密》等暢銷書)



◆ 全球股市市值 逼近高點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19

「日本經濟新聞」今天報導,全球股市顯著回升,主要股市的市價總值達45兆美元規模,是2月底股價跌入谷底時的1.5倍,恢復到接近去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前的46兆美元水準。

日經根據世界證券交易所聯合會(WFE)和MSCI指數推算指出,16日的全球52個主要股市的市值達44.8兆美元,是2月底的28. 7兆美元的1.56倍,成長達50%以上。

報導指出,投資者對全球不景氣已達谷底表示期待,加上各國中央銀行積極提供資金,投資資金回到股市,還有原油和黃金等價格上漲都有助於股價回升。

各國股市從本月起大幅走升的走勢鮮明,14日,美國道瓊工業指數時隔1年重新站上1萬點大關,英國等股市持續創新高價位,最凸出的是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國家以及澳洲等資源國,上漲幅度都在1倍前後。相對地,東京股市的市值為3.3兆美元,只成長約3成。

日經引述專家看法指出,日本民主黨政權的政策和期待有差異,對企業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使得一些外國投資者裹足不前,日圓價位走升加上新政府政策的不明朗化對東京股市造成壓力。

報導指出,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09年的全球實質經濟成長率為負成長1.1%,股市市值回升反映實體經濟邁向好轉,但不少專家認為,視今後的金融政策動向,股價有呈現不安定的可能性。



◆ 社論-勤勞樸實:王永慶彰顯的台灣精神

【本報訊】2009-10-19 工商時報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辭世已經一年,設在台北縣長庚大學的台塑企業文物館「創辦人紀念專區」於周年紀念日起開放民眾參觀,展示內容以彰顯王永慶「勤勞樸實」的精神作為核心主軸。「勤勞樸實」四個字,完全掌握王永慶所以能夠成功創立台塑企業王國的精髓,對於面臨越來越嚴峻挑戰的眾多台灣企業經營者而言,更可以提供諸多啟發與省思。

過去十餘年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及全球化步調加速,台灣經濟面臨國際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讓人憂慮的是,台灣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年年呈現向下滑落的趨勢。包括經濟成長率、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物價上漲率、失業率等各項指標,以前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往往名列前茅,如今則都已經殿後;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所作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今年已落居第23名,過去一年劇降10名。出現這些轉變,背後因素固然非常複雜,但台灣經濟力量的重振,亟需更多類似王永慶這種格局雄偉的企業家,則是毫無疑問的。

回顧1950年代的台灣,國民政府剛才在中國大陸遭遇一場重大的軍事挫敗而撤退來台,台灣也因經歷二次大戰的浩劫而經濟凋敝、百業蕭條。幸因韓戰爆發改變美國的亞洲政策,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除軍事上於西太平洋構築一條連結日、韓、台、菲、澳、紐的封鎖鏈,同時積極提供美援壯大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台灣居於西太平洋的樞紐位置,自然獲得美國大量資源投入,因此雖然面對朝不保夕的危機,但也存在極大的轉機。國內許多企業集團第一代創辦者就掌握這個機會,打出自己的天下,而其中佼佼者,當屬王永慶。

王氏白手起家,民國43年利用美援創立「台灣塑膠工業公司」,從生產聚氯乙烯粉(PVC)開始。原本只是一家日產量4噸的小企業,經過近半世紀不斷擴充,如今已蛻變成橫跨石化、紡織、醫療、生物科技、半導體、印刷電路板、DRAM製造及封裝測試、綠色能源等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全球僱用員工達9萬人,年產值逾台幣2.2兆元,其中國內營業額即占台灣GDP的14.7%。

王永慶能夠領導創建台灣首屈一指的企業集團,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不僅身體力行「勤勞樸實」的傳統價值,同時又能不斷地開創突破。就前者而言,王永慶律己甚嚴,絕不奢華浪費,而落實到企業內部管理,則是「追根究柢、實事求是」,據此建立一套高度嚴謹的「合理化經營制度」,徹底杜絕可能的成本虛耗。可貴的是,王氏以身作則,「勤勞樸實」徹底落實為台塑集團企業文化;就後者而言,台塑集團核心業務均以國際為市場,從事的是全球競爭,因此開始階段透過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其後跨向關聯產業及具有未來性的新領域,進一步因應國際化潮流在美國、大陸、越南等地設廠。麥寮六輕投資尤屬經典之作,此一填海造陸的艱鉅工程完成後,台塑企業營業額隨之出現突破性成長,將集團規模推上新的高峰。

與國內其他企業比較,王永慶創立的台塑集團靠大量製造產品外銷,創造雄厚附加價值,對台灣經濟、社會的貢獻顯而易見。除此之外,「王永慶風格」還有兩項值得稱道之處:

其一是以股東為尊,全力維護投資者權益。王永慶自己不領薪水及董事酬勞,所有食衣住行日常用度,全部自理;上行下效的結果,所屬各公司每年董、監酬勞全部加總,不論獲利多少,均僅為1千餘萬元。各公司平時交際費用更嚴格控管,即使年營業額達2、3千億元的公司,每個月報銷的交際費用也不會超過150萬元。企業經營者崇尚節儉,賺取的全部利潤除照顧員工之外,就是回饋給所有股東,台塑集團各公司因此每年均能穩定分配高額股息、股利。這種表現,不要說國內,即使在全世界也極罕見。如今社會各界議論紛紛「企業肥貓」現象,凸顯台塑企業經營階層保障股東利益的用心何其珍貴。

其二是持續投注公益活動,回饋社會。王永慶興辦工專及醫療院校,特別照顧清寒學生與原住民青年,設立醫院幫助弱勢病患、加強罕見疾病研究,以及921大地震、大陸汶川地震發生後捐贈大量金錢人力協助災後重建等,凡此均受世人廣為推崇。其實,王永慶這些作為,源自他對財富所持一貫的信念。辭世之前,他就開始進行財產公益信託,2004年5月20日他在寫給子女的信中,特別強調「透視財富的本質,它終究只是上天託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沒有人可以真正擁有」,「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都能夠充分理解生命的意義所在,並且出自內心的認同和支持,將我個人財富留給社會大眾,使之繼續發揮促進社會進步,增進人群福祉之功能」。這種胸襟、器識,確非一般經營者所能有。

王永慶雖離開這個世界,但已為台灣留下一代企業家的典範。隨著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升高,面對的挑戰越來越艱鉅,台灣的確需要更多具備「王永慶精神」的企業家。

fsj 提到...

再生能源家電 日富豪新寵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彭博資訊十九日電】2009.10.20

家裡有台58吋平面大電視已經不稀奇,現在日本上層社會掀起環保風潮,再生能源家電躍居為富豪用來彰顯身分地位的新寵。

家庭主婦龍澤惠代的丈夫經營一家公關公司,她最近花了400萬日圓(4.5萬美元)添購一套太陽能家電設備,包括省電熱水系統、房間暖氣和電磁爐等。此舉不僅讓龍澤博得環保美名,更為製造商Panasonic公司帶來可觀商機。

63歲的龍澤女士說:「我並沒有特別重視環保,但使用環保產品的感覺很好。身邊親朋好友看到後也都想添購一套相同設備。」

大和總研分析師三浦和晴指出,Panasonic投入研發環保產品,可望在十年內替家電部門創造多一倍的營收。

為了發展這塊新市場,Panasonic在報章雜誌大力刊登招募廣告,為旗下1.8萬個門市招募人力,以支應未來再生能源設備所需的維修服務。

去年Panasonic家電部門獲利490億美元,超越電視音響和電子零件等部門;營收達1.2兆日圓,約占公司總營收的15%。為了強化環保家電領域,Panasonic有意斥資90億美元,收購太陽能板和充電電池製造商三洋電機公司(Sanyo Electric)。

根據Panasonic和日本資源能源廳預估,未來兩年前內,日本節能家電的銷售將增至2.75兆日圓,遠高於前兩年的2.13兆日圓。

Panasonic家電部門總裁高見和德說:「節能產品不僅能刺激消費需求,也可提振整體家電市場,因為它們的售價通常較高。」

大和分析師三浦表示,過去10年來,Panasonic轉型發展高價平面電視,使其銷售成長一倍。如今Panasonic打算藉由擴充環保家電事業,複製這個成功經驗。

不過,節能家電產品的價格可能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Panasonic的太陽能熱水器EcoCute售價約80萬日圓,價格比一般傳統瓦斯熱水器貴四倍。該品牌的太陽能電磁爐要價40萬日圓,是一般瓦斯爐的兩倍。

Panasonic可能在完成併購三洋電機後,正式展開「Panasonic全方位家電」的宣傳。不過,日本最大電子零售商山田電機已展開反擊。該公司去年12月吃下連鎖電子量販店Cosmos Berry's的全部股權,今年8月又和West控股公司合作,提供安裝太陽能設備的服務。

※ 相關報導:

* 2007年日人貧困率15.7% 歷來最壞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5204736.shtml

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發表顯示生活困苦民眾比率的「相對貧困率」,2007年為15.7%,創下1998年有這項統計以來的最壞紀錄。這是日本政府首次發表貧困率。



◆ 一年太快 十年何遲

【經濟日報╱社論】2009.10.20

與我們發展階段最相近,20年來互爭雄長的南韓,上周已與歐盟草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明夏正式生效,雙方立即會有七成左右的出口商品互免關稅,三年內更將接近100%。就台灣而言,連影子也看不見。中國大陸可能會在明春與我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跟前述FTA不同,簽署後除了大約 300項所謂早期收穫清單,不會有任何互免關稅的項目;至於三年之後,兩岸會有多少出口商品互免關稅,猶在未定之天,但絕對不會是九成以上,能否達到七成都大有疑問。因為依主管部門的規畫,要到十年之後,也就是2020年,台海兩岸的貿易自由化時程才能完成,比南韓與歐盟的進程足足晚了七年。

台韓之間固然各擅勝場,但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南韓絕地反攻,勵精圖治,各方面的表現都令人刮目相看;相對地,台灣荒廢了這一段寶貴的時間,故步自封、鎖國自閉,十餘年間幾無寸進,眼睜睜看著南韓呼嘯而前;因而在許多重要產業上,雙方常為爭奪市場而近身肉搏,任一方有些許閃失、輕忽,對手立即攻城掠地。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國際出口市場尤為萎縮,爭逐乃愈演愈烈。因此,當南韓免關稅長驅直入歐洲市場,高達8%的關稅,就立將令台灣吃閉門羹。

而且,南韓除了歐盟,東協10加3也箭在弦上,與美國的FTA只欠臨門一腳,連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印度也跟南韓簽了更廣義的FTA;同時,除了南韓,我們在全球還有日本、東南亞諸國、美加等競爭對手,簡直是四面楚歌。結果迫於在野黨的反對壓力,兩岸之間原本要推動的更廣義的FTA,改頭換面,變成ECFA這個邊打邊談、遙遙無期的持久戰,坐令競爭對手紛紛搶盡先機、站穩據點;未來這十年,豈容樂觀?

尤其ECFA這樣形態的經濟合作模式,重頭戲集中在後面長達十年的折衝,眼前要簽署的實質上只是一個意向書,較諸通行的FTA或比FTA更廣義的 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僅進程遲緩,未來將如何發展、具體內容如何,均在未定之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以何種進度,與中國大陸以外的其他國家推展何種形態的經濟合作模式,就頗費思量。能超越ECFA的分量達到某種形式的FTA?還是也得遵循同樣模式,只能簽署像ECFA這樣的意向書?或者連這一點都會遭遇困難?如果是後二者,則不僅台灣在國際市場的困境難以突破,對大陸的偏向會更為嚴重,更難匡正目前經濟結構的扭曲變形。

現實既已如此,唯一出路就是,一面積極與對岸磋商,極力將關稅互免的腳步加快,爭取在三年之內達到七成以上項目;一面則強力爭取與他國簽署某種FTA的空間,要求對岸達成默契,不再阻撓。不過,主政者基於政治考量,其抉擇或正相反;為了舒緩乃至逃避少數反對者壓力,寧可緩步前行,十年懸為努力目標,再晚也無妨;誰也難保十年後身在何方、政權誰屬,那早已是別人家的問題了。

這正是ECFA與各種FTA相較,最大的可能傷害:前頭雙方既無任何確定承諾,且戰且走,則隨時都有變調或中輟的可能。若有此遠慮,我們寧可在明春簽署 ECFA之後,加緊協商未來貿易自由化的內容與進程,儘快簽署一份出之以其他名稱的FTA,即使仍以十年為完成目標,終究是將生米煮成熟飯,任誰主政都不能再反悔,以永絕後患。

※ 相關報導:

* 南方朔觀點-這樣處理黨產,會不會不好意思?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02000146,00.html



◆ 美元已被低估 貶勢不見煞車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2009-10-20 工商時報

華爾街日報週一報導,美元近來跌跌不休,引發外界企圖透過各式指標,來判定美元真正價值何在。但是儘管顯示美元已遭低估,以當前美國利率處在低點、政府借貸居高不下、經濟持續疲弱與投資人對高風險資產的胃口增加下,未來美元持續走貶已是大勢所趨。

用來衡量美元對6種主要貨幣價值的美元指數,在上週跌至75.48點的14個月低點,距該指數在2008年4月所創的71.33點歷史低點,只有咫尺之距。美元指數自3月9日以來已跌15%。同時間道瓊指數大漲53%;金價上揚逾14%。

多數觀察家同意美元至今走貶是相對有秩序性。近來美元貶勢只是扭轉它在金融危機時的勁升,並反映出在美國經濟逐漸好轉下,投資人撤離美元資產避風港,轉向高風險的投資。

美國官方也無意阻止美元的走跌,部分原因是基於疲弱美元有助於出口,並且協助聯準會對抗通貨緊縮。 然而由各項衡量美元價值的指標來看,美元已經低估。

一項常用於衡量美元價值的指數是國際清算銀行每月編纂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該指數是經過物價改變調整,並且追蹤美元對全球廣泛一籃子貨幣而計算出來。根據該指數顯示,美元9月份價值比其10年平均價低了將近11%。

還有分析師使用「購買力平價」的觀念來衡量美元價值。他們在全球選擇某項產品,並計算不同貨幣的價格。舉例來說,如果在美國一杯拿鐵為 1.25美元,在巴黎為1歐元,換言之1歐元的購買力等於1.25美元。假如購買力匯率不同於外匯市場匯率,這意味匯市可能出現失衡。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就透過類似模式算出1美元約等於0.85歐元,相對於市場匯率的0.67歐元,意味歐元遭高估21%。

國際貨幣基金也以該模式計算出大陸人民幣被低估76%。此外以購買力平價為基準還算出美元對日圓低估。

雖然美元與其他貨幣的未來命運主要倚賴全球央行如何撤回他們的救市措施,不過大多預期美元貶勢已是大勢所趨。特別是美國龐大的貿易與預算赤字,讓美元飽受威脅,因此即使這些衡量美元價值的指標顯示美元遭到低估,但要讓美元在短期間翻身恐怕很難。

※ 相關報導:

* 美企業憂心 貶過度反食惡果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5+122009102000258,00.html

fsj 提到...

ECFA利弊 勞委會報告出爐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20645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09.10.21

勞委會自行委託學者研究兩岸簽署ECFA對我國就業市場影響評估報告,今天正式公布,研究報告針對四種不同假設進行靜態模擬,首度提到若不簽署ECFA,將影響台灣減少4.7萬人就業,GDP下降0.179個百分點。至於簽署ECFA後,研究報告提出可望增加GDP0.7%-0.824%,就業機會則增加 10.5-12.5萬個。

勞委會研究報告首度明確提出,簽訂ECFA最大受益的就業職種以「服務佐理人員 (增加4萬3400)、操作工及體力工 (2 萬9300人)及技術工 (2萬8300人)為主。但如果不簽ECFA,則雇主為降低成本,大量自動化,也以商品買賣業的服務佐理人員、操作工、體力工受到衝擊最大。

勞委會強調,勞委會研究報告採「靜態模擬」,經濟部委託中經院的研究則是「動態模擬」,且模擬推估的假設不同,因此不宜比較。經濟部委託中經院動態模擬推估的GDP成長達1.65%- 1.72%,就業人數則增加25-26萬人,但中經院的靜態模擬增加就業人數為13萬人,則與勞委會研究報告較為相近。

勞委會委託致理技術學院完成「因應東協加中、東協加日、東協加韓,兩岸簽署ECFA對我國就業市場之影響評估」,今天對外公布,但是由於勞委會並非ECFA主管機關,且研究方法與經濟部委託報告也不一樣,因此勞委會選擇低調公布方式,僅以新聞稿發表。

勞委會表示,這分報告也是採全球貿易分析模型 (GTAP)及一般可計算均衡模型報告分別根據「無法簽署ECFA」、「兩岸工業產品自由化,農業不降稅」、「中國對我國自由化,我國工業產品自由化,農產品不降稅」、「兩岸全面自由化」四種不同情境,靜態分析其對我國勞動市場影響。

勞委會表示,所謂「靜態分析」是指不加入資本累計效果,出口擴張等帶動就業人口等因素。研究結果顯示,若東協加三我國被排除在外,則對經濟負面衝擊是GDP下降0.179%,並致使就業人數減少4萬7000人。

但若是簽署ECFA,若是以中國對我最友善,「中國全面自由化,而台灣只開放工業、不開放農業」情況下,將可增加經濟成長率0.824%,並透過產業產出增加帶動勞動力需求,總體就業人數可望增加12.5萬人。主要創造就業部門將是行銷服務業、知識密集及高科技製造業;受衝擊產業則是傳統製造業。

同樣以此情境來看,主要創造就業行為行銷服務業、知識密集服務業及高科技製造業、其他服務業。因為部分產業可能因成本過高,轉型不成熟,受負面影響,如傳統製造業及礦業都可減少就業機會。 (比較表詳見原站)



◆ 陸版ECFA出爐 少了「架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057+112009102100147,00.html

【仇佩芬/台北報導】2009-10-21 中國時報

大陸公布智庫版「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宣告兩岸將可邁入共同研究階段,展開非正式協商。

然而大陸版本的名稱卻不是我方慣用的「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少了政府一再強調的「架構」,是否顯示兩岸對此認知有落差?陸委會表示,未來經濟部在談判中須對此深入了解,但我方一定會堅持ECFA為「架構」性協議。

大陸商務部委託下屬國貿經濟研究院、南開大學及外貿大學聯合研究組進行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研究報告,前天出爐。報告中的協議僅使用中文名稱「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與我方慣用並多方宣導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work Agreement)相比,少了政府一再強調的「架構」,顯示兩岸對此協議的定位出現落差。

陸委會發言人劉德勳對此表示,從大陸提出的研究報告內容來看,也提及兩岸先達成總體性架構安排的部分,因此不能說對岸完全排除「架構」的概念。

但是否表示我方規畫的「架構性協議」,在對岸認知中實為總體性協議?劉德勳表示,這還要取決於後續實際談判過程,未來經濟部必須在談判中深入了解大陸的想法,以釐清雙方的需求。

政府在宣導與溝通ECFA議題時,多次強調兩岸簽署的只是經貿「框架」,屬於未來兩岸進行經濟談判的議題及時程架構,必須等到框架協議確定之後,才能依協議討論單項議題的實質內容。劉德勳強調,我方會堅持「架構」的概念。

在大陸智庫提出協議的影響評估研究報告後,ECFA協商正式進入學界的共同研究階段,以學界為主體進行的非正式協商也由此展開。對於大陸版本中希望台灣解除對敏感性農工產品、大陸勞工、面板及半導體等產業的限制,劉德勳表示,這只是大陸提出自己的想法,具體內容還有待談判之後才能確定。



◆ 兩岸官方報告洩底/簽ECFA 台灣得不償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1/today-t1.htm

自由時報 2009.10.21

中國佔盡便宜 還要求我撤相關限制

〔記者高嘉和、羅添斌、李宜儒/台北報導〕中國當局對於與我國簽定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態度轉守為攻,由中國商務部公布研究報告,提出中方的評估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比對中方和我經濟部稍早的評估報告,中國簽署ECFA的受益金額是台灣的四倍,一旦簽署,中國顯將佔盡台灣的便宜。

中方報告指稱,兩岸簽署ECFA,可因關稅減讓為中國帶來國內生產毛額(GDP)約○.六三%的增長,換算金額約兩百七十餘億美元;至於我經濟部委託中經院的評估報告認為,ECFA可為我國GDP帶來一.七二%的成長,換算僅約為六十九億美元。中方所得等於是台灣的四倍,倘若再考慮台灣因ECFA帶來的關廠、失業等衝擊,台灣最後必將得不償失。

中方報告並針對簽署ECFA提出四項建議,包括逐步有序推進ECFA、儘快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兼顧雙方利益,實現互利共贏及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等。

此外,中國商務部報告還另藏暗招,指稱中國部分商品輸台受限、赴台投資受限、台灣不開放高端產業到中國投資等,都不利兩岸簽署協議的順利進行。此一說法似有向我國當局表態,要求我方先撤除對中相關限制後,兩岸才有簽署協議的空間。

馬政府只報喜 ECFA獲利假象被揭穿

馬政府過去向國人鼓吹ECFA,一貫態度是「報喜不報憂」,如今中方開始喊價,開始要求我方做出相對開放措施,一舉揭穿馬政府為ECFA形塑的假面具,我方如何接招備受矚目。

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昨表示,對於中方的報告「一點也不意外」,並強調台灣除八三○項農產品不開放外,一千多項工業產品也將爭取保留不開放。

經濟部也說,可理解中方對相關限制的關切,我方早就以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及維護交流秩序為最優先考量,並放寬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比例至六十%,以及開放中資來台投資。經濟部投審會也指出,台灣已對中國開放資本投資項目計一百九十二項,約占總體的三分之一。

經濟部強調,雙方洽簽ECFA仍須透過協商,各自陳述立場,相信結果必能兼顧雙方利益,達成雙贏的目的;另外,在產業合作方面,也希望能有更多元、更具體化的經濟合作。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狂買美元 亞洲外匯存底激增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21

亞洲各國中央資料顯示,9月份亞洲外匯存底激增1116.3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4.96兆美元。顯示各國外匯當局為防止本國貨幣對美元匯率下跌,保障出口競爭力,在外匯市場積極買入美元。

中國是全球最大外匯存底國,9月大增618億美元,在上月底以2.273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與去年底1.946兆美元相比,增加了16.8%。雖然中國在2005年7月改採浮動匯率制,但事實上控制匯率在一定範圍內浮動。如果因貿易收支順差和外資致使美元流入,外匯當局就大規模買入,使匯率維持在一定水準。

日本也在上月底以1.053兆美元創下外匯存底紀錄,今年前9 個月外匯存底只增加224億美元,增幅僅2.2%,但9月大增103億美元。

臺灣外匯存底也在今年前9個月增加403億美元 (13.8%),9 月份增加68億美元,在9月底以3322億美元刷新歷史紀錄。香港9月底的外匯存底額為2269億美元,比去年底的1825億美元增加了444億美元 (24.3%)。

南韓今年年初的外匯存底額僅達2000億美元,3月起連續7個月增加,在9月底達到了2542億美元,今年前9個月的增幅為26.3%(530億美元)。如果保持目前的增加速度,到年底將會達到2700億美元,有望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分析師警告,亞洲領先走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衰退,18國股市有15國表現優於美股S&P指數,熱錢勢必繼續湧入亞洲貨幣,各國央行沒有辦法無限制的累積外匯存底,而不出現副作用。

※ 相關報導:

* 報業慘 美學者促各界救援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205563.shtml

* 金融海嘯衝擊 6大產業龍頭易主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205099.shtml

「天下雜誌」昨天公布年度最佳聲望標竿企業,23個產業中,6大產業標竿龍頭易主:廣達取代鴻海,成為最新電腦產業標竿;富邦打敗蟬連3年的國泰,榮登金控及保險雙龍頭寶座;石化產業龍頭,台塑石化擠下奇美實業。(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歐元匯價 站穩1.50美元大關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09.10.23

全球經濟復甦日益明顯,美元作為避風港的魅力盡失,歐元匯價22日站穩1.50美元大關,美元則沈淪到14個月來的最低水準。

東京22日上午的美元匯價報90.91日圓,低於紐約前市的90.97日圓。對歐元匯價報1.5014美元兌1歐元,和紐約21日尾盤的1.5016美元相不多,但紐約美元21日一度重挫到1.5046美元兌1歐元,創2008年8月以來的14個月最低谷。

東京的Harlow公司外匯部經理山內說:「隨著經濟復甦逐漸穩固,大家都覺得可以放心拋售美元,包括歐元在內的較高收益貨幣,都將因此受惠。」

紐約的經濟研究聯合會將在當地22日上午10時公布美國9月領先指標,接受彭博公司調查的60位分析師,平均預測該指數會上升0.8%,創連續第六個月上升紀錄,也是該指數自2004 年以來的最佳表現。

此外,根據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的調查,德國10月的企業信心指數從9月的91.3升到92,再次強化全經濟復甦日趨穩固的證據。



◆ 大陸學者:明年下半年中國物價上漲壓力大

中央社 2009.10.22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預估,明年大陸經濟成長速度將呈現「前高後低」態勢,物價上漲壓力會在下半年加大,全年消費物價指數CPI估計增加3%,甚至不排除增加5%的可能。

劉世錦甚至擔心,明年會出現民間投資不強、通貨膨脹較高兩者共存的「滯脹」狀態。

中國官方今天公布,中國經濟今年前3季平均增長7.7%,增速且呈現逐季加快之勢。

據中新社報導,劉世錦對此表示,經濟成長的最低點已經過去,明年可爭取8%到10%的增長,但最複雜的局面可能尚未結束。

劉世錦說,中國經濟增速符合原先預期。外部需求降低後,政府制定的經濟刺激計劃彌補外需下降對經濟增速的負面影響,隨後,市場驅動的投資和消費又彌補政府投資帶動效應下降對經濟增速的影響。

他又說,今年3月份,中國經濟已見谷底。出口、CPI負成長的局面可能在年底扭轉。今後,中國經濟或將進入經濟發展週期的上升階段。

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副院長王一鳴也認為,中國經濟回升態勢已基本上形成,市場預期與信心回升,預告著市場驅動因素增長。去年政府刺激計劃帶動中國經濟增加2.4個百分點。投資需求快速增加是經濟回升的主要驅動力。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幅增長、房地產投資反彈是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他又說,經濟回升的在內動力仍顯不足,今後即便外需恢復後,也只是緩慢回升;產能過剩壓力明顯加大,今後若干時期內,中國經濟將處於調整期,以消化先前積累的矛盾因素。



◆ 台灣百大集團 去年獲利減7成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09.10.22

一場金融海嘯,造成台灣前100大集團獲利大衰退。中華徵信所昨天公布,台灣百大企業集團去年整體表現欠佳,資產總額零成長,前100大集團獲利總額由2007年的1兆2,262億元下滑到2008年的3,881億元,大幅衰退68%。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指出,去年台灣100大集團資產總額雖然微幅成長,但若扣除新成立的台灣金控,前百大集團的資產總額實際是零成長;前百大集團營收總額18兆4,265億元,創下2002年以來新低。

他指出,前百大集團的淨值報酬率和資產報率,因為獲利大減,分別縮水8成及7成;但前100大集團的大陸投資,無論是資產總額、淨值總額、營收總額及獲利(稅後純益)占各個集團總比重,卻5年來持續成長。

張大為說,尤其是100大集團的「大陸獲利」占集團獲利總比重,去年都較2007年又成長1倍,足見100大集團依賴大陸獲利挹注程度明顯升高。

在排名部分,中華徵信所徵信研發部總編輯劉任指出,2008年資產總額前10大集團,仍然是金融集團天下,最大的還是資產達3兆7768億的霖園集團,但剛組成的台灣金控已緊追在後;傳統產業資產最大的是台塑集團;科技產業,最大的是鴻海科技集團。

但資產最大的公司,不一定最賺錢。

劉任表示,2008年稅後純益前10大集團,第一名是台積電的999.33億元;鴻海科技賺了657.98億,排第2;但兩家電子公司獲利在去年,其實都大幅衰退。

去年稅後純益排3到5名的,分別是中華電信、遠東及富邦集團。富邦集團是前5名中,唯一獲利較2007年成長的集團,去年稅後純益達262.48億元。

劉任指出,富邦集團的兩大支柱富邦金控及台灣大哥大,近年分別積極購併金融事業和媒體事業,讓富邦獲利提升,顯示「併購綜效」的確有發揮。



◆ 社論-啟動台灣經濟轉型的關鍵

【本報訊】2009-10-22 工商時報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上周召開會議,就「啟動台灣經濟轉型的行動計畫」進行討論,會中認為台灣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不可能再延續過去的發展思維,在考量服務業占GDP比重已超過七成,尚有發展空間下,決定全力推動服務業發展,並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國際醫療、會展等十項重點服務業,以強化台灣經濟的成長動能。

依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台灣服務業占GDP比重十年來由66%升至73%,這一服務業結構比已超越韓、日、德等多數服務業大國,不少人看到此一數據,即以為台灣服務業已擠入強國之林,但這實在是一大誤解。事實上,台灣服務業結構比的快速升高,實因近年製造業生產線外移、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驟降所致。換言之,台灣服務業結構比升逾七成,是彰顯製造業的疲弱,而不是代表服務業的壯大。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台灣服務業占GDP的結構比雖逾七成,但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占總就業比重竟不到六成(僅57.9%),這是極不相稱的,同時也是國際上罕見的。美國服務業占GDP達78.9%,服務業占就業人數也達77.9%;日本服務業占GDP達69.4%,就業比重也達 68.4%;韓國亦然,兩項數字依序為64.3%、65.9%。顯然在常態下,服務業占GDP比重理應與就業比重一致,台灣這兩項數字差距如此之大,說明台灣服務業發展根本還沒上軌道,自然無法創造可觀的就業機會。

世貿組織(WTO)服務業貿易排名大約證實了我們以上的推論。台灣去年服務輸出居全球第28(2000年排名全球第18),不但在四小龍裡敬陪末座,更已為波蘭、土耳其超越,泰國、馬來西亞雖稍遜於台灣,但已有後來居上之勢,台灣服務業發展可說是十年無成、如今已然是四面楚歌。

看到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再次提出服務業轉型的行動計畫,讓我們不禁想起,從本世紀以來台灣官方所研擬的服務業發展方案可謂是連篇累牘,但如今安在哉?2004年行政院曾以一年時間在各地召開服務業發展會議,最後更舉行全國服業發展大會,宣誓要學習韓國發展影視產業,並推動台灣成為「區域籌資中心」,以創造台灣第二次經濟奇蹟,於是篩選了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12項服務業,訂定旗艦計畫、主軸措施,並準備修訂30項法律案,希望藉由法規鬆綁來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非僅如此,2006年春天,內閣又浩浩蕩蕩的召開全國商業發展會議,同樣又得出58項法規鬆綁的共同結論。行政院在一年半之間連開兩次大會,著力如此之深,台灣服務業理應快速成長才是,但遺憾的是,事實卻非如此。

全國服務業大會結束迄今已有5年之久,「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計畫」執行5年期間,台灣的服務業環境究竟改變了多少?那些行動計畫、主軸措施執行成效何在?如今總統府在推動服務業行動計畫之前,實有必要對歷年會議的執行情況認真的加以檢視,找出失敗的原因。否則以前推旗艦計畫,今天推行動計畫,以前成立「服務業專案計畫辦公室」,如今又依樣畫葫蘆的設置一個「服務業專責辦公室」,如此換湯不換藥,誰能保證本次不會再重蹈覆轍?

台灣這些年所召開的全國經濟大會已是數不勝數,行政部門所研擬的「行動計畫」也屬空前,但台灣經濟轉型的困境依舊,顯然台灣今天的問題不在於會議開的不夠多,也不在於行動計畫研擬的不夠週詳,而在於方案的執行與管考不夠徹底。長久以來這種以「長於開會,短於執行」的官僚文化,正是導致台灣服務業迄今仍難以與韓、港、星並駕齊驅的原因。

我們認為近年來台灣官方花費太多時間在開會這件事上,並且年復一年重複進行相同的研究,事實上台灣官方的服務業方案早已投入龐大資源,研究多遍,如今所缺的是執行力,以及驗證執行成果的考核制度,如果過去開會擬方案與執行考核的資源分配比為4:1,今後必須調整為1:4才行。我們相信,只有堅強的執行力與確實的考核制度,才能讓台灣服務業進入全新的境界,否則就算再開10年、20年的會議,恐怕也難以讓台灣的服務業脫胎換骨。

fsj 提到...

名家觀點/打造MIT品牌 救中小企

【經濟日報╱林建甫】2009.10.23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小企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70年代開始,政府採取開放的政策,國際貿易蓬勃發展,我國中小企業以學習能力強、生產靈活、交貨迅速、產品有彈性,趕搭國際流行產品列車的創新下,產值日益提升,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創造大量就業,也開創台灣經濟的奇蹟。

然而,1990年代以後,台灣傳統中小企業逐漸式微,不論是產值或就業人數,都不若昔日風光。固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台灣的工資、土地成本,日漸上升,環保的要求日益嚴苛,不利中小企業的生存。電子產業的崛起,配合全球化的到來,規模勝於一切,也使得中小企業的機會似乎愈來愈小。

但是這幾年來,中小企業的困頓,還有其他的原因。

中小企業,不像大企業,有品牌、有雄厚的財力背後支撐。這幾年來,能夠活下來的中小企業,最主要是良好品質與自有通路。這些企業,他們在台灣生產,過去有國內行銷管道,甚至還能外銷;他們的產品品質優良,有口皆碑,但不見得有品牌,只知道是台灣企業生產的產品。可是,他們現在也受到愈來愈多的挑戰。

外來的產品,包括來自大陸或東南亞的產品,以低廉的生產成本,逐漸蠶食鯨吞到各地市場。

消費者改變生活習慣,以賣場或便利店來補充日常用品。一般的大賣場,要求上架費,要求一定的利潤成數,傳統企業的台製產品,往往就不是賣場經理採購青睞的對象。

於是品質優異的台製產品,在市面上逐漸消失,愈來愈難找到。消費者在市面上買到的台製產品,也愈來愈被質疑品質不良。因為這些產品,也不見得是真正的台製產品,可能是陸貨來台貼標籤,形成所謂的山寨版或是過水的台製產品。

這是台製產品這幾年在國內市場吃不開的主因;相同的場景也發生在出口品的身上。出口到外國的產品,也被便宜的東南亞貨或陸貨冒充台製產品給打敗了。

過去很多傳統中小企業業主,看得見市場前景,就是借錢也要生產,有生產就能賺錢。但現在因為沒有通路、沒有市場,因此業主看不到前景,就是有錢,有眼光,也不敢投資。惡性循環,令人擔憂台灣的傳統中小企業的未來在哪裡?

其實台灣民眾普遍對陸製的產品較沒有信心,對台製的產品有絕大的信心,也願意花較多的錢購買品質穩定的台製產品。但如何辨認是否真為台製產品?在農產品的部分,這個很簡單,因為農產品台製的就必須是土生土長,在台灣長大的產品,才叫農產品。

但在製造業的部分,這就比較複雜。有些產品原料必須仰賴進口。有些產品,可以進口半成品再加工為成品。該項產品自製率多少才叫台製產品?如何辨別有信用,好的台製產品?這都有賴各產業自行的認定來建立原產地標章。

建立原產地標章,就是集體品牌,可以彌補個別品牌的不足。甚至有些有志之士倡議就叫做「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簡稱MIT的新品牌。

當然,要建立MIT的認證標章,還要制定嚴格的檢測機制,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讓MIT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執行上,政府還需要成立商品稽查大隊,協助執行商品稽查的助理工作。這部分不僅可以完善「台灣製造」的市場秩序,也有助降低失業率與減少社會問題。

如果政府願意,可以在各縣市設立交通便利的「MIT精品館」,不僅讓愛用國貨的民眾可以集中選購,帶動消費景氣;對於喜愛購買台灣貨的大陸旅客亦可提供一個盡情購物的場所,也讓台灣文化藉由MIT的產品深入大陸民眾的心中。這可以立即解決中小企業業通路被搶的問題,同時生產與銷售部門所增加的產值,都可以直接轉化為國內就業機會的增加。

我們有信心台灣產業能與大陸及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共同競爭,但必須要有公平競爭的條件與誘因。如果有共同的內需市場通路,以及執法公正有效的商品標示環境,產業絕對有意願也有能力在根留台灣之外,更進一步投資於生產技術與品質升級,提供國內外消費者更價廉物美的好商品。

(作者是台大經濟系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 台灣好茶擄獲大陸人心 面臨山寨版競爭

中央社 2009.10.23

台灣許多特產在大陸廣受歡迎,其中茶葉最能擄獲本地人心。據統計,中國大陸去年已取代日本,成為台灣茶最大外銷地,不過山寨版台灣茶也湧進大陸,試圖搶占正宗台灣茶的市場。

兩岸開放民間交流以來,從最初到現在,茶葉永遠是台灣人到中國大陸經商、洽公、訪友的最佳伴手禮。很多大陸人一想到台灣特產,茶葉即使不是排第一,也大概不會落到前三名以外。

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毅芳最近率領12家台灣茶商造訪中國大陸,並將參展明天起到2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6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

參展茶商下午在北京舉行茶博會台灣館展前記者會,向本地經銷商介紹台灣茶。

台灣茶商除展示台灣文山包種、白毫烏龍、高山烏龍與烏龍茶等限量優質好茶,也讓所有出席者試喝。現場茶香四溢,很多人一邊嘖嘖稱好,一邊連連續杯。

高毅芳在會場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說,台灣茶葉在大陸很受歡迎,即使價格比大陸茶葉高出許多,還是有很多茶迷追捧。去年中國大陸甚至追過日本,成為台灣茶葉最大的外銷地。

不過打著「台灣生產」招牌的「山寨版」台灣茶也開始出現在大陸市場,這些山寨茶有些是台商在大陸種植生產,有些根本就是大陸茶。

因為台灣茶無可取代的優良品質,高毅芳不擔心台灣茶葉在中國大陸的競爭力,卻介意先喝了山寨版台灣茶的大陸消費者,會誤以為山寨版就是本尊,進而影響了對台灣茶的印象。

高毅芳表示,台灣茶葉目前年產量約1萬8000公噸。外銷茶葉中,1/3銷往中國大陸。



◆ 專家:貨幣政策 不致緊縮

【經濟日報╱記者雷盈/綜合報導】2009.10.23

中國大陸經濟強勁復甦,多位經濟學家認為,大陸政府短期內不會收緊貨幣政策,只有等到GDP成長率達10%,CPI、PPI成長率都轉正時才會明顯調控。

華爾街日報昨(22)日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大陸第三季GDP成長率為8.9%,非常強勁。對此,里昂證券中國宏觀策略分析師羅福萬說,明年中之前,大陸官方都不會收緊貨幣政策,但是會逐漸把放款、基礎建設支出的水平降低。

加拿大皇家銀行策略師Brian Jackson表示,目前中國經濟成長成仍由銀行放款、政府投資所帶動,只有等到民間消費、投資等數據回緩,北京官方才可能改變策略。

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說,隨著經濟復甦進一步鞏固,政策也會跟著調整,預期到明年春季前都不會有變化,只有等到GDP成長率達10%、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成長率轉正,出口出現正成長,才會看到官方的大動作。

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貝哲民說,目前私營領域還沒完全復原,資金多流向股市、房市,而非實體經濟,如果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再次發生資產價格泡沫。

香港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師孫明春認為,目前並沒有看到立即收緊政策的跡象,而且CPI上升風險仍很遙遠,最早也要到明年第一季之後,才會出現升息等重大的緊縮措施。

金融時報報導,招商銀行董事長秦曉指出,中國需要採取緊急措施收緊貨幣政策,以防止刺激性政策帶來股市和資產泡沫。

秦曉說,貨幣政策不能忽視資產價格變動,中國急需從寬鬆貨幣政策立場轉變為中性政策立場,政府不應擔心經濟溫和回落。

※ 相關報導:

* 學者研究 台商對陸貢獻度排第2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637+112009102300150,00.html



◆ 牛肉一開放 台美貿易暨投資協定就恢復諮商?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2009.10.23

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年底前重新恢復諮商?由於我方已決定近期內採取逐步放寬美國牛肉進口,所以這項可能性升高。不過,有關人士透露指出,我方確實有強烈的意願,但因為年底正值耶誕新年假期,所以能不能在年底前恢復TIFA諮商或是延到明年初?仍有變數。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表示,等到美國牛肉進口問題儘快解決後,希望今年底前能恢復台美TIFA的諮商討論,且將TIFA討論領域儘量擴大。

在我方同意放寬美國牛肉進口後,美國就釋出恢復TIFA諮商善意。經濟部有關官員雖然否認有「在年底前」的時間敲定,但並未否認TIFA恢復諮商一事。

從1994年9月以來,TIFA諮商會議是台美推動雙方貿易、投資與商業合作關係最重要的平台,以及台美雙方解決經貿事項最重要的諮商管道。有關人士表示,TIFA原本負有對台美洽簽FTA(自由貿易協定)暖身的任務,而且會議原是每年舉行,但上一次諮商會議在2007年召開後,就因為「開放美國牛肉」問題未能解決而延宕召開迄今。

不過,對於TIFA在年底恢復召開,有關人士表示雖然我方很希望在年底前,可是由於年底正值歐美耶誕的新年假期,所以恢復諮商的確切時間變數很大。

經濟部有關官員私下表示,經濟部很希望重啟TIFA諮商,但並未接獲「年底前」的時間指示。

※ 相關報導:

* 中國擬斥資70億美元 吞下幾內亞礦藏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5211037.shtml

fsj 提到...

財經漫遊-走出非庶民經濟

【沈雲驄】2009-10-24 中國時報

假如你自認為是庶民,而且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聽到吳敦義說要重視庶民經濟,一定很窩心。終於,有人重視你的經濟了。

但仔細看,最近的庶民經濟,在行政院繞了一圈出來,居然成了庶民經濟「指標」──「庶民看得懂的經濟指標」,以及「反映庶民經濟狀況的指標」。庶民經濟,照朱立倫說,就是「把生活消費品、民眾感受最直接的物價表示,當成一個生活物價指數」,「讓大家更能感受到經濟情況」。

看懂指標,讓經濟指標更確實地反映庶民生活,當然沒什麼不對,但任誰都知道,這絕不是庶民最迫切需要的答案。讓生活變好,免於貧困,免於焦慮,才是庶民真正的盼望。比方說,怎麼做才能降低貧富差距,讓庶民跟富豪之間的距離縮短些?怎麼做,才能不讓這個社會上有群人特別奢華,其他的庶民,卻老在捉襟見肘?怎麼做,才能讓財富更公平地分配,讓庶民們能將自己的努力轉化為財富?

這,才是吳敦義應該講明白、做出來的庶民經濟。

講,也許不難,但要把庶民經濟「做」出來,並不容易。首先,官員們都得誠實面對現狀:無論是金融風暴發生前的過去,或是眼看著風暴結束後的今天,台灣經濟愈來愈「非庶民」:極少數的高收入、高資產的人,主宰著經濟的走向,決定了財富的創造與分配。

不只台灣,很多國家都是如此。在美國,最富有的一%人口,擁有全美國一半以上的股票;這群人的財富加起來,高達十六兆美元,比其他九成人口所擁有的還多。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經濟發展較成熟的國家,有錢的人,呼風喚雨;庶民呢?無論多麼努力,大多無法拉近自己與那些有錢的「非庶民」之間的財富距離。

曾經服務於花旗銀行的分析師卡布爾(Ajay Kapur),幾年前就點出了這個現象,他稱之為「極富經濟」(plutonomy),認為在美國、英國與澳洲等國家中,普遍存在著一小撮的極富分子,攫獲了經濟中大部分財富,然後成了整個經濟中最重要的消費者。他們在哪個國家消費,哪個國家的經濟就會熱起來;他們在哪個產業砸錢,哪個產業就會風生水起。

照卡布爾的預測,極富經濟在接下來幾年並不會改變,極富分子會更有錢,更有影響力。幾周前,在他最新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未來連那些新興國家如中國、巴西、印度,都會朝著極富經濟──套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非庶民經濟」──的方向而去。

不過,卡布爾這份報告後來也引來抨擊。著名導演麥克.摩爾在他的新片《愛戀資本主義》(Capitalism: A Love Story)中,甚至點名批判卡布爾。因為,身為分析師的卡布爾著眼的,其實不是什麼改革,也沒有要提倡什麼庶民經濟,而是覬覦著投資機會,他要客戶們抓住這個概念,買進極富分子們會花錢的產業,跟著極富分子賺錢去。

這種一心想要跟著極富分子賺錢的現象,正是落實庶民經濟之所以困難的另一個原因。從美國到亞洲,官員們這麼想,政策自然也就這樣訂。造成的結果就是,金融市場熱絡,投資訊息瀰漫,而庶民仍然焦躁不安。

要讓庶民們免於不安,真正落實庶民經濟,官員們要設法消除過去「非庶民經濟」形成的原因。比方說,落實稅制與勞動政策的改革,讓經濟中所創造出來的財富,能被更合理地分配。半世紀來,各種向非庶民傾斜的政策,使得勞工們生產效率提升的果實,沒有被合理地分配──例如美國,整體勞工的生產力提升了四成,但所得並沒有同比例的增加;反倒是極少數資本家們的資產,在同段時間內快速累積,也形成了今天的極富經濟。

靠官員當然不容易,否則今天的經濟也不會「非庶民」至此。正如麥克.摩爾所說的,得靠庶民們自己,擺脫對跟著極富分子賺錢的妄想,一方面,用選票選出能幫助自己的政治人物,另一方面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努力創造,然後團結起來爭取本來就應屬於自己的經濟果實。「我拒絕住在一個像這樣的國家,」麥克.摩爾說:「但我絕不離開!」(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相關報導:

* 是誰把經建會變小了?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11757.shtml

* 技術生根不只是廠商的事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11710.shtml



◆ 溫家寶:東亞共同體可能實現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0.24

第15屆東南亞國協高峰會昨天(23日)起在泰國華欣舉行三天,中國總理溫家寶出席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 (10+1)等三項會議,中國外交部表示,溫家寶及中方代表團準備在會中討論建立類似歐盟的「東亞共同體」構想。

溫家寶23日晚間在下榻酒店接受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不論10+1機制、10+3(東協+中日韓)機制、以至東亞高峰會,都在為「東亞共同體」的形成創造條件,只要將各國與東協的現有合作關係做好,將來就可能實現「東亞共同體」。

「各國發展不一 不可一蹴而就」

但他也指出,東亞各國的社會、經濟、制度不一,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不一。要形成一個共同體,必須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

對中國是否會積極推動亞洲共同貨幣的問題,溫家寶表示,對於貨幣問題,自從金融危機以來,議論一直沒有停過,但是他認為,貨幣最終是由經濟和市場決定,不是人為的,並且需要長期的過程,「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在貨幣上是在逐步推進改革的」。

日本提出的「東亞共同體」建議在這次華欣會議備受關注,中國外交部官員表示,中國對成立「東亞共同體」持肯定與開放態度。

中方希望只是10+3

但中國專家指出,中、日在東亞共同體成員國問題存在基本分歧,日本希望共同體包括東協10國,再加上中、日、韓、及印度、澳洲和紐西蘭,以所謂「10+6」為基礎,但中方只希望是10+3。

這次東協及東亞高峰會由16個亞太地區國家的領袖與會。東協尋求在2015年前建立類似歐盟性質的經濟共同體,也積極爭取和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東協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區將由2011年提前到明年成立,建成後包括19億人口,經濟總規模達6兆美元,為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美日搶救失業 上緊發條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09.10.24

全球經濟「號稱」步向復甦,但就業市場絲毫感受不到暖意。為解決失業問題,日本政府23日推出緊急方案,明年3月前要創造10萬個工作機會,美國政府也研議如何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提振就業市場。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默(Christina Romer)赴國會作證表示,就業市場到2010年底前都將相當疲弱。她還引用藍籌經濟指標(Blue Chip Economic Indicators)的預測說,美國失業率到2010年第二季會飆到10.1%,明年底仍會維持在9.6%左右。

歐巴馬當局目前考慮的對策,多以延長現有的措施為主,大致可分為三個方向:首先可能通過延長失業救濟方案,其次是提供中小企業更多貸款,同時降低貸款利息。最後一個、也是目前最不確定的方式,則是給提供工作的企業減稅優惠。

另外,白宮似乎已準備支持延長首次購屋者可減稅8,000美元的優惠方案。

不過羅默也警告,各界呼籲解決高失業率的聲浪愈來愈大,任何作法都必須和急速膨脹的預算赤字取得平衡。

眼見要邁入下一個選舉年,歐巴馬和民主黨議員苦思解決失業的方式,但也面對諸多限制。當局不願推出新措施,讓外界解讀先前7,800億美元的振興方案無效,也擔心新措施對政府財政造成更大壓力。

日本政府為因應高失業率,23日成立「緊急雇用對策本部」的輔導就業小組,由首相鳩山由紀夫擔任召集人,計劃在明年3月底前創造出10萬個就業機會。這也是鳩山就任來第一個緊急措施。

日本政府表示,此方案主要針對可能大幅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例如照護產業、農業和環境等。

※ 相關報導:

* 漫長的衰退 英GDP連六季負成長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11739.shtml



◆ 金融危機結束了?中外經濟專家看法迥異

中央社 2009-10-24

全球經濟危機何時結束?全球企業家和消費者均關心,經濟學家也熱議。今天開幕的江蘇天目湖中歐經濟論壇,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對此有激烈爭論,但看法南轅北轍。

中新社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都持樂觀看法。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色列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認為,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已近尾聲。

9月在義大利安舉辦的博思論壇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貝克也持類似的觀點。

但摩根斯坦利亞洲主席、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則毫不客氣地說,「我沒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我不能同意羅伯特.奧曼的看法。我對中國經濟很樂觀,但對全球經濟前景不樂觀。」

他認為,世界銀行從最初的3.4兆美元的不良資產到如今的1.7兆美元,只下降50%,75%的實體經濟仍在衰退。世界經濟的引擎是美國的消費者,但他們現在完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消費者能替代美國。

羅奇說,從供應方來看,全球只有中國的經濟在轉好,但如中國領導人說的,表面的轉好可能建立在不穩定的靠投資拉動的基礎上。歐洲的弱增長帶動不了中國的經濟增長,美國由於國內面臨期中選舉,很可能不斷訂出針對中國的法案。所以,這個風險非常令人擔心。

捷克前經濟部長弗拉基米爾.德勞希則認為,歐洲的前景將比美國暗淡。歐洲某些國家的負債水平,將導致10年的緊縮期。歐洲經濟需要等待中國施以援手。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則稱自己是「謹慎樂觀者」。他預計到2010年底世界經濟將會復甦,相信中國在前幾年的兩位數高速成長後,正在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但能保持8%到9%的成長。

fsj 提到...

中日大談東亞共同體 東協想當核心角色

中央社╱泰國華欣特稿 2009.10.25

日本、中國在東協高峰會都談到東亞共同體願景,這個被提及多次的概念,因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積極推銷再成關注焦點。中日對東亞共同體形成具有影響力,東協仍想當核心角色。

鳩山由紀夫(Yukio Hatoyama)10月初在北京的中日韓領導人峰會上提出東亞共同體的想法,出席第15屆東南亞國家協會高峰會(ASEAN Summit)之前接受泰國媒體專訪再闡述此一願景,並在東協與日本高峰會上尋求東協國家支持。

實際上,東亞共同體想法多年前就被提出過,但也有類似的概念在這次的高峰會上被提出,澳洲就提出了亞太共同體的提案。

東協陸續與中、日、韓、印度、澳洲、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明年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也將上路,以東協為基礎向外擴大發展的藍圖,一直是東協的企圖,因此,對話夥伴國提出更廣大共同體機制的想法,東協都很歡迎。

不過,對東協國家來說,他們認為無論什麼名稱的共同體,東協必須是共同體的核心,澳洲版的亞太共同體就把東協當成核心角色。

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及應該在東協加三、東亞高峰會等基礎上去發展東亞共同體,而鳩山由紀夫也表示,東協是真正東亞中心,雖然外界認為中、日兩國都有意主導方向,但以東協為基礎去發展已是東亞國家的共識。

東協主席國泰國總理艾比希(Abhisit Vejjajiva)在記者會上指出,東協和許多亞洲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已有很好的基礎去發展東亞共同體。

不過,東亞共同體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無論是相關會議甚至哪些國家可能參與共同體等具體細節,現在談仍然為時尚早。對東協國家來說,能不能在2015年實現東南亞國家協會共同體(ASEAN Community)的目標,減少東協國家間的鴻溝,才是東協最重要的事。



◆ 存保準備金缺口 恐增至700億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2009.10.25

中央存款保險公司的財務亮紅燈,相關人士表示,目前中央存保賠款準備金缺口高達500多億元,周二標售慶豐銀後,預估將再賠付200億元,準備金缺口將擴大到700億元。

慶豐銀的淨值為負190億元,中央存保下周二將其分成四包標售。慶豐銀總經理王南華指出,每包均有六到八組投資人做實地查核,對於順利標售有相當大的信心。王南華表示,要看周二投資人出價的情況,才知道金融重建基金(RTC)與存保必須賠付的金額,但200億元應該跑不掉。

政府接管問題金融機構後,原本應該由RTC來負責賠付,但RTC財源不足,結果都是由存保預支未來的收入來賠付。為了處理問題金融機構,我國自2001年設置了RTC,目前為止共處理55家問題金融機構,總計賠付金額達2,753億元,也使得金融重建基金水位拉警報。

目前RTC帳上還剩下224億元,其中有207億元保留給農漁會,因此只剩下17億元。



◆ 愈環保 水費繳愈多

【譚淑珍/台北報導】2009-10-25 工商時報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國土計畫法」草案,將成立規模1千億元的「國土永續發展基金」,同時訂定水電費附徵「國土保育費」,就此消基會明確表明反對的立場,同時,也對實施已久的隨水費徵收垃圾處理費用,也提出應立即取消的建議要求。

對國土保育費,消基會指出,國土復育原本就是政府應該做好的工作,而民眾已經納稅,讓政府去做這些事情,政府沒做好國土復育工作,如今卻以再加「一費」的方式轉嫁給社會大眾,而且還是以水、電費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這種附徵費用方式,明顯是「違背公平正義原則」,也同時達不到保育的效果。

為什麼達不到保育的效果呢?消基會以水費代徵垃圾處理費為例,消基會指出,水費代徵垃圾處理費是依「一般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辦法」,將廢棄物清除處理費採隨水費徵收,然而,結果是多做環保回收不會少付費,使用免洗用具,製造大量垃圾的人,因為水用得少垃圾處理費,也繳得少,等於是變相處罰勤回收、綠化環境的人,因為這些人要用較多的水。

用水量,不代表垃圾量,消基會說,可從台北市隨袋徵收清潔處理費明顯看出,台北市實施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後,97年度市民垃圾費負擔從平均每戶每月144元降低至40元,家戶垃圾量減少60%,總資源回收率達到40%。

隨水費徵收垃圾費的結果來看國土保育費,消基會認為,隨水電徵收是不但無法達到保育的效果,還違背公平正義的原則,也與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不符。

所以,消基會不但反對國土保育費隨水、電費徵收,更建議要求,不論是任何費用都不應由水、電費附徵,否則明顯喪失其公平合理性,政府應編列預算,而非將費用以水、電費方式附加到全民身上。

同時,消基會也建議要求,不論是國土保育或垃圾處理費,都應秉持使用者付費原則,且當政府單位在規劃預算時,不應將費用透過其它營業事業單位向民眾徵收,應重新立法並規劃收費方式,勿讓「隨○○費徵收○○費用」成為施政中的經費來源編列的「不良」習慣。



◆ 社論-用「選擇權」來恢復證所稅的課徵

【本報訊】2009-10-25 工商時報

自從民國79年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後,只要一觸及證券相關的課稅議題,必定立即引起社會的緊張與恐懼,20年以來的「夢魘」,仍然深植民眾心中,無法完全擺脫。其間固然是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言論,攪亂了政府的決策思維,但更重要的是,政治與選舉利益的考量,讓政府投鼠忌器,不敢展現改革的決心與作為。這種鄉愿怠惰的政策態度,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都一樣。日前,即將於年底結束的賦改會,為了「趕業績」,提出了一份證券交易所得課稅的研究報告,其內容雖了無新意,但卻再次造成社會輿論不小的震盪。如果賦改會這次是玩真的,我們倒是有一個可以突破困局的建議,提供給政府當局參考。

依據所得稅法第4條之1規定,「自中華民國79年1月1日起,證券交易所得停止課徵所得稅,證券交易損失亦不得自所得額中減除」,期貨交易所得亦比照適用。換言之,我國從79年度開始即不再對證券交易所得課稅。直至民國95年實施「最低稅負制」,才將營利事業的證券交易所得以及個人的未上市櫃證券交易所得二者納入「基本所得額」的計算中,對其課徵基本稅額。惟因為基本稅額的稅率,營利事業為10%,個人為20%,再加上免稅額分別為200 萬元與600萬元,故即使將證券交易所得納入最低稅負制中,但因此而被補課到稅的企業或個人並不太多。由此可知,最低稅負制的實施固然對我國所得稅負公平性的提高有正面的助益,但是實際成效因範圍過度限縮而仍不明顯。如果賦改會真的想要改善這種「為德不卒」的現象,最簡單的做法便是將證券交易所得的課稅,從最低稅負制中獨立出來,讓它變成是所得稅制中的「正常」規定。只是這樣做勢必會影響到更多的企業與個人,政治利害的考量一定又會讓政府膽怯退縮。從而,一切的改革只好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其實,與金融商品相關的主要課稅有二,一為交易稅,另一為所得稅。從租稅理論言,前者係針對交易行為課稅,不論盈虧皆課,增加交易成本負擔,雖課稅較為簡便,但卻有妨害市場發展之嫌;後者係針對交易的利得課稅,盈虧可以互抵,不影響交易成本,雖課稅計算相對複雜,但卻較為公平與合理。惟此二稅課徵性質截然不同,不可混淆,因此,世界各國亦大都並存此二稅制。我國證交稅稅率為千分之3,期交稅稅率視金融商品種類而各有不同,至於所得稅部分則皆只以最低稅負制課徵。長久以來,由於整體資本利得課稅設計不佳,造成我國所得稅量能課稅的效果益愈減弱,社會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乃更為惡化。為今之計,在期貨部分應考慮取消期交稅,改為課徵所得稅,與先進國家制度同步接軌;在證券部分則應適度搭配證交稅與所得稅的改革組合,讓民眾在交易成本的調降中,願意接受所得稅的恢復課徵,改善我國稅制的公平性。

檢視課徵證交稅的歷史,最常出現的稅率有三,分別是千分之1.5、千分之3與千分之6。站在減少干擾市場正常交易的立場,稅率當然是越低越好,故目前稅率雖為千分之3,民眾亦已非常熟悉與適應,但我們仍然建議將其降為千分之1.5。於此同時,政府可宣布恢復對證券交易所得之課稅,只是課稅的方式有二種,任由民眾選擇。一為設算所得課稅,不論實際盈虧,每筆交易皆假設其所得為3%,所得稅率為5%,課徵方式簡便,與現行交易稅類似;另一則為按實申報課稅,以實際盈虧互抵的結果,依現行所得稅率納稅,量能課徵符合公平。政府可以要求從事證券交易的民眾,在第一次交易或新年度開始前,按規定填報其該交易年度所選擇的課稅方式為何。如果民眾選擇用設算所得課稅,其稅負的實際結果為證交稅千分之1.5,再加上設算課徵的所得稅也是千分之 1.5(3%x5%),合計千分之3,與現行只課證交稅的稅負無異。如果民眾選擇按實申報課稅,則實際稅負結果為何端視其盈虧狀況而定,但民眾可享盈虧互抵與證交稅減半的好處。如此做法,不但可以降低證券的交易成本,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尤有甚者,更可以培養民眾對證券所得課稅的觀念,去除證所稅的恐懼與排斥心理,讓我國資本利得課稅制度有邁向改革的起步與希望。

當然,我們所提出的只是一個初步概念,從事實際改革時,課稅的規定與設計需要考慮的更精緻與周延,例如企業與個人是否一體適用、設算所得比率或稅率的訂定標準,以及其他相關的行政配套措施等。但是,不論如何,由於課稅方法是民眾自己選擇的,故民眾對於課稅的結果當須「自行負責」,至少不能再一味的怪罪政府。就因為有此刻意創造出來的巧妙「轉變」,我們才有機會在目前這種「聞稅色變」的氛圍下,突破困境,開展新的證所稅改革契機。其中蘊藏的奧妙訣竅,希望政府當局能用心體會之。

fsj 提到...

CNN:女性收入消費驚人 全世界經濟成長動力

中央社 2009.10.26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全世界最大經濟成長動力不是中國或印度,而是女性。

該報導指出,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全球女性收入預估至2014年將達18兆美元,較目前收入高出5兆美元。這個數字較2014年中國及印度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和高出逾一倍。

對企業來說,婦女日益成長的經濟力被視為是應掌握的一個明顯市場,但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Consulting Group)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最好的情況是婦女覺得企業服務不夠,最壞的情況是根本被忽略。

BCG合夥人及根據此調查結果為基礎創作的新書「女人要更多(暫譯)」(Women Want More)共同作者席維斯坦(Michael Silverstein)指出:「目前企業吸引女性消費者的方式是將男性產品直接漆上粉紅色。」

他點名5月戴爾電腦(Dell)推出、結局悲慘的Della 網站。該網站原本旨在吸引更多女性消費者的興趣,結果被批評高高在上又要示惠而作罷。(例如該網站上一篇文章寫著:妳可以發現筆電不僅是查電子郵件,它可以做更多事)

席維斯坦說:「該網站讓女性覺得受辱。」

對女性來說,最糟的是金融服務業,BCG針對全世界40個地區1萬2000名女性進行調查發現,如提供電子銀行、投資、保險產品及建議等金融服務,和女性消費者連結性最糟。

席維斯坦指出,企業這麼做將冒著和全球成長最快消費群疏離的危險。不論是否工作,女人日漸成為消費驅動力。全球婦女每年消費額佔20兆美元;至2014年將可攀升至28兆美元。



◆ 人民幣跟著美元貶…亞洲出口國凍未條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09.10.26

華爾街日報26日報導,人民幣匯率亦步亦趨地跟著美元下滑,已讓南韓、馬來西亞等亞洲出口國備感壓力。

自從3月升到今年的顛峰以來,美元已對韓元貶值24%,對星元下滑10%,對泰銖貶值7.7%,對馬元下挫9.3%。

然而,近一年多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價卻大致維持不變。因此,人民幣對馬來西亞元、韓元與印尼盾的匯率,等於也和美元一樣不斷地下貶,導致這些亞洲出口國的商品變得比中國製品更加昂貴。

香港匯豐銀行的亞洲經濟學家諾曼說:「亞洲地區只要有一個主要經濟體的匯率鎖定美元,大家都會感受到壓力,即使只是5%的變動,也會帶來很大的痛苦。」

與中國競爭的亞洲國家,如今都碰到一個兩難的局面。央行為阻止本國貨幣對人民幣或美元升值,最近幾個月一直大肆買進美元,導致外匯準備已回升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

但在同時,亞洲國家也承受壓力,必須逐漸讓貨幣升值,減少依賴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許多經濟學家與決策者擔憂,持續干預外匯市場反映這些國家不願中斷舊習慣,依然想靠壓低匯率來推動出口成長。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上周也在演說中呼應這層憂慮,他說:「我們必須避免貿易與資本流動的日益失衡。」

但在人民幣不斷隨著美元下滑的同時,多數亞洲出口國一心只想苛護脆弱的出口穩定復甦,此刻要他們聽進讓本國貨幣升值的建議,難度恐怕很高。

南韓Bukang Sems公司的消費者產品事業部總裁李善仁 (譯音)說:「中國的固定匯率對中國公司大有幫助,對我們卻造成傷害。」他支持政府在外匯市場干預,表示韓元若繼續升值下去,會讓公司的獲利大受擠壓。



◆ 必要時…歐巴馬將分拆大銀行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214262.shtml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09.10.26

歐巴馬當局擬於26日提出處理大型金融機構問題的法案,內容場預料會比原定計畫更嚴格,甚至給予政府拆解大銀行的權力,保險業也可能面臨重大變革。

路透引述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法蘭克的說法報導,歐巴馬當局訂26日公布處理大型金融機構問題的草案,但法蘭克拒絕透露細節。未來此法案可能讓政府在大型金融機構陷入危機時有權分拆這些機構。(詳見原站)



◆ 18趴錢坑 政府每年貼息逾700億元

自由時報 2009.10.26

年定存利率剩不到一%

〔記者鄭琪芳、地方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市場定存利率已跌破一%,退休軍公教人員卻能照領十八%;根據統計,目前十八%優惠存款總額超過四千二百億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台灣銀行,每年必須補貼利差七百多億元,幾乎等於再發一次消費券的金額(八百多億),換算下來,平均每個台灣人民每年必須負擔三千多元利息補貼,經估算這項補貼還要持續十四年之久。

目前政府財政困窘,今年度稅收短徵近二千億元,明年還要舉債五千多億元,創下史上新高,政府卻仍堅持每年花七百多億元補貼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然後再想盡各種辦法要向人民搶錢加稅,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相信社會大眾自有公斷。

每個人一年負擔3000多元

經商的台中縣民眾劉醇志昨接受本報訪問時即不滿表示,政府宣稱享有十八%的族群對國家有所貢獻,但難道工人、農民、商人對國家沒有貢獻嗎?他們是二等國民,還是宛如殖民地的「被統治者」?他批評,十八%是「劫貧濟富」,削百姓的肉餵養既得利益者。

由於十八%優惠存款補貼金額龐大,雖然中央補助縣市六十%至七十五%不等,但很多地方政府還是負擔不起,長期得靠台銀先行墊付,最高累計積欠曾達五百多億元;目前積欠台銀墊款最多的是台北縣,金額高達九十一億元;高雄市的欠款也達八十五億元;「第三名」是屏東縣,金額為三十九.九億元。另外,台中縣、嘉義縣、雲林縣積欠台銀的墊款都超過二十億元。

財政部估算還要持續14年

而台銀除了要負擔部分十八%優存利差之外,由於替地方政府墊款不計息,每年利息損失約一百億元,嚴重影響台銀盈餘繳庫。

軍公教退休人員十八%優存,是歷史的產物,但軍公教人員待遇現已明顯改善,高利率時代也早已成為歷史,目前台銀一年定存利率不到一%,兩年定存利率也只有一.○二%,市場利率持續探底,軍公教人員優存利率卻維持十八%不動,政府竟然必須補貼約十七%的利差,負擔當然愈來愈沉重;這項補貼政策,經財政部估算,至少還要十四年才能結束,而用來貼補的錢,最終都是由人民買單。

※ 相關報導:

* 舉債貼18趴 縣市30年還不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26/today-p1.htm



◆ 馬指示全面活化國有土地

【呂雪彗/台北報導】2009-10-26 工商時報

為解決國家財政困窘,又避免加稅爭議,總統馬英九日前指示行政院,加強國公有資產活化空間的運作機制,檢討法規鬆綁,增加財政收入投入公共建設,創造就業機會。並將研議調高容積或移轉容積作為增加財政收入的政策誘因工具。馬總統也強調,若是良稅、好的政策有需要加稅,該課的時候還是要課。

為解決台灣經濟結構問題,上週四由國安會策劃召開首次財經月報,總統馬英九率同副總統蕭萬長、國安會祕書長蘇起與會,行政院長吳敦義也率副院長朱立倫及財政部、經濟部、經建會及央行等財經部會首長出席。

經濟尚未完全復甦,不論加徵證所稅或能源稅,引發社會廣大爭議,據悉,馬英九在會中強調,若是良稅,好的政策有需要加稅,該課的時候還是要課,但必須經過政策週延舖陳,不能引發社會不必要恐慌。

在短期加稅有困難下,馬英九認為,國公有資產活化有很大努力空間,責成行政院應加強國公有資產活化,進行法規鬆綁,引進民間顧問專家協助規劃,所增加財政收入,拿來投入公共建設,創造更大經濟及就業效益。他希望財長李述德發揮在北市府財政局創造市庫的績效,為國庫籌措更多財源。

副總統蕭萬長也建議,未來可以放寬調高容積,為政府創造財政收入。朱立倫也指出,央行有3,000億美元外匯存底,每年繳庫近新台幣 2,000億元,但國有財產帳面7.6兆元,繳庫卻不到100億元,即使連同出售土地不過200~300億元,生產力太低,他舉桃園經驗,建議應大力活化國有資產。

會中也有首長提出台灣民間不乏資金,爛頭寸很多,也有超額儲蓄,今年從海外匯回資金高達1.2兆元,多流竄至股市與房市,有必要引導到愛台12建設等資本固定形成民間直接投資,以帶動就業效果。

對容積調高建議,內政部營建署及多位政府高層認為,只要建立法規,合於都市計畫條件,在都市更新案或國家主導重大建設等適合標的,可調高容積或移轉容積作為獎勵,增加投資獲利能力及誘因。

李述德表示,國有財產活化機制明年可望啟動,國有財產開發基金預算編列44億元將開張運作,並委託專業顧問公司作專案管理,進行個案招商規劃及招標文件擬訂,國有土地靈活多元運用績效將會顯現。目前已在全省遴選適當大面積土地,設定地上權或與民間合作開發等,增加基金營收。

※ 因為寅吃卯糧?



◆ 台美TIFA 與ECFA同步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214307.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2009.10.26

政府開放美國牛肉與內臟進口,背後更牽動美中台的經貿戰略布局。據透露,政府規劃最遲明年3、4月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同一時間也恢復台美經貿談判,「開放牛肉,就是為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做準備。」

知情人士進一步透露,台灣與大陸、美國簽署ECFA、TIFA是同步進行,其餘包括與新加坡、澳洲、歐盟、日本、南韓各國也密集接觸,針對雙邊簽署FTA都有進展,這就是政府的全球經貿戰略布局。(詳見原站)

fsj 提到...

美銀行養肥貓 一隻近6億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10.27

美國財政部「薪酬沙皇」芬柏格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 (BoA)總共接受政府紓困900億美元,高層主管去年的平均酬勞卻接近1800萬美元 (約台幣5億8464萬元)。

彭博網站報導,花旗去年發3億9020萬美元給21名主管,平均每人拿1860萬美元;美銀發2億2780萬美元給13名主管,平均每人1750萬美元。上述數據已經扣掉離職者的薪酬。芬柏格有權管轄七家接受最多紓困資金的企業,花旗和美銀高層的平均所得,幾乎是其他五家企業的一倍,而兩家企業尚未償還政府的資金。

芬柏格已經把花旗主管今年可拿的薪酬總額,砍到1億1840 萬美元,平均每人56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附帶條件的股票。美銀主管的薪酬總額將降到7860萬美元,平均每人接近600萬美元。

花旗執行長潘偉迪去年拿1080萬美元,今年主動選擇只領象徵性的1美元薪水。年底將退休的美銀執行長路易士更選擇當義工,完全放棄今年150萬美元的薪水;不過,路易士可領5320萬美元退休金,另有價值5700萬的公司股票。

芬柏格已把轄下七家紓困企業136位主管的薪酬總額,限制在3億3970億美元,平均每人約250萬美元,比去年減少五成以上。薪酬最高的是美國國際集團 (AIG)執行長班摩榭,他的總薪酬是1050萬美元,包括現金、股票。美國政府總共提供1820億美元紓困額度給AIG。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美國勞工去年的平均薪資約5 萬美元。

除了花旗、美銀、AIG,接受芬柏格控管薪酬的企業還有通用汽車、通用汽車金融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克萊斯勒金融公司。

※ 相關報導:

* 俄銀行擔保品 怪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16276.shtml



◆ 六項指標全部上升 消費者信心回來了!

【聯合晚報╱記者吳孟庭/台北報導】2009.10.27

台經中心今公布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 (CCI),總數為60.56 點,較上月上升4.11點,且六項指標全部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指標是未來半年「國內經濟景氣」,是近17個月以來該項指標首次高於50點,顯示景氣雖然依舊低迷,以絕對數字來看,指標總數未站上100,還不能算是已完全擺脫悲觀氣氛,但跡象顯示,消費者悲觀情緒已經快走出谷底,消費者對國內景氣回溫的信心指標數據,漸有回升趨勢。

10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總數終於突破60點,回到去年6月60.23點的水準,六項指數全面上升,其中又以國內經濟景氣回溫幅度最大,達53.55點,較上月的調查上升9.50點,更是17個月以來首次高於50點。

呼應連四個月首度下降的9月份失業率,CCI本次調查,上升幅度第二的指標是「國內就業機會」,上升6.30點,上月創新低的數值也首度大幅反彈,成為本指標近5年調查中上升幅度最高者,但總數值僅38.90點,依舊是六項指標最低者。

上升幅度第三是「家庭經濟狀況」,本月為56.95點,較上個月上升4.60點;第四為「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為84.50點,升1.85點;上升第五為「投資股票時機」,達85.20點,升1.80點;上升幅度最小則是「國內物價水準」,為44.25點,上升0.60點,繼8月份因88水災物價大幅下降,9、10月都緩步上揚。依絕對水準看六項指標中全數小於100,仍呈現「偏向悲觀」。

10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由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輔仁大學統計資訊系調查,於98年10月19 日至22日,以電話訪問的方式訪問2400位台灣20歲以上的民眾,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0個百分點。



◆ 為經貿自由 該犧牲多少?

【經濟日報╱社論】2009.10.27

為了開放美國帶骨牛肉及內臟、絞肉等進口,群情激憤,甚至以喪權辱國、不恤民命來討伐。經過幾天的沉澱,底蘊逐漸透明;原來這一切都是為了要求美國同意與我簽署貿易投資架構協議(TIFA)忍痛做出的犧牲打。

國際折衝,本來就必須妥協退讓,退讓的底線取決於雙方握有的籌碼。台灣的規模去美國遠甚,在國際經濟與政治的地位更無法望其項背;如今在各區域經貿自由協定的天羅地網之間,我們孤立無援、處處碰壁,對一個恃貿易為命脈的國家而言,情何以堪。尤其東協加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明年即將正式運作,這個在我們臥榻之側卻無我容身之處的新區塊,勢將對台灣構成無以逃避的威脅;而挾此巨型自由貿易區為基礎,包括紐、澳、日、韓等更倡言要組構東亞共同體,如果台灣仍然被摒除其外,地球之大,我們豈有容身之處?

正是這樣的處境,逼迫我們急切地與對岸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企圖以此一自由貿易協定(FTA)之中最和緩、鬆散的安排,突破即將四面合圍的困局;更圖藉此緩和對岸對我們與其他貿易夥伴簽署FTA的杯葛,儘快多方爭取奧援,一方面擴大與全球貿易夥伴公平貿易、平等競爭的空間,一方面則極力避免步入對岸的口袋陷阱,高度乃至完全向對岸傾斜。因而當ECFA初見端倪、對岸的態度也大為和緩之際,與美、星,乃至日、歐之間的FTA乃趁勢而進、全力推動。以美國帶骨牛肉等的讓步換取TIFA,是目前已浮上檯面的行動,近來日本商會、歐洲商會等紛紛鼓吹與其母國建立FTA,應該也是努力的成果。

當這些相關談判一一登場,各方的折衝樽俎,將愈見激烈;我們的籌碼既遠不如人,所求於人之處又格外孔急,則許多看似「喪權辱國」的妥協退讓必將層出不窮,因此我們必須認真面對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了爭取經貿自由,我們究竟要犧牲多少?

區區一些美國牛絞肉與內臟,就狂牛病到目前為止寥寥數個病例,我們又可將其流向透明化,靠市場力量抑制其擴散而言,若能換得與美國的TIFA,更以此為突破口,擴大戰果,與其他經濟區塊建立自由貿易關係,效益比簡直太高了,算不上什麼犧牲。

真正的犧牲,不容諱言,將來自台灣與更多貿易對手之間真正的自由與開放。我們號稱是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其實正如對過去戒嚴時代的描述:「90%以上都開放了,只有不到10%的管制!」正是這區區幾個百分點,成了經濟自由化的最大痛腳。

這極少數產業與從業人員之所以胥賴政府以高關稅乃至限制進口保護,正由於其競爭力極為薄弱,稍一開放,立刻生路斷絕。因此,他們面對的不是經濟好壞,而是生死存亡;則一旦有人輕言開放,豈不要拚其一死反抗到底?

兩岸之間的ECFA積極推展,反對黨與若干媒體見獵心喜、加意炒作,正是挾這群拚命的弱勢群體為其後盾,稍微撩撥即可激起熊熊烈火。也正基於此,執政者不斷美化數字,強調影響就業數字如何微小,反對者則刻意渲染,估計近200萬勞工生計受損。

我們還要火上加油;如果區區ECFA對貿易保護網的衝擊已至於斯,則當我們與美、日、歐等強大貿易對手都簽署FTA,台灣的經濟全面自由開放,受損勞工豈不要再加數倍?當人人自危,我們就只剩一條出路:坐視對岸主導包圍台灣的口袋逐漸合攏,四顧無援的台灣,終將淪為俎上肥肉;這就是反對者所求?

※ 相關報導:

* 社論-金管會對博智併南山應持之原則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02700411,00.html

...美國AIG集團將子公司「南山人壽」賣給「博智金融團隊」,賣方是世界知名的金融保險集團,交易標的是我國第二大的壽險公司,而成交金額21.5億美元則是台灣史上最大的金融併購案,但是買方是誰?身份不明。

fsj 提到...

一堆老板不希望你知道的薪資秘密

中央社 2009.10.28

根據「雅虎」(Yahoo)就業服務網報導,在不景氣的時代,公司似乎大權在握可以片面砍員工薪水,或低薪要人曲就,但其實不應如此。

雅虎報導,有許多薪資祕密老板不希望員工知道。如果擁有這些資訊,你就有更好的條件和老板談加薪的事。

許多老板自認公平,其實他們並不瞭解最新的薪資資訊。也有許多老板因為財源有限,而以低於市場行情的標準付薪水。因此確定自己應領到多少薪水就很重要。免費的薪資報告可以協助你計算任何工作的應有薪資水準。

不景氣時,許多人寧願減薪而不願失業。別說加薪無望,新應聘者更自覺沒有談判的條件。但這並不代表你完全沒有加薪的希望,只是更困難而已。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學會」(Society for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最近公布的調查結果,80%的人力資源專業人士表示,雇主仍願意討論加薪的問題。所以你如果希望為目前的工作爭取加薪,就必須掌握自己的市場行情,並據理力爭。如果你被徵詢的新職待遇不如理想,也不要怯於開出合理的價碼。要知道,即使在目前高度競爭的就業市場,被徵詢出任新職,就表示你明顯是最佳人選。

Yahoo表示,就業市場旺盛時,公司行號必須儘一切可能爭取最好人才。這通常代表新人的起薪比資歷較深員工好。雖然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這不是顯例,但在某些行業仍然如此。如果你懷疑某一負擔同樣責任的新進人員薪水比你高,你就應該以目前的市場行情向經理反應,要求加薪到相同水準。

表現雖是敘薪的重要依據,但並非唯一,其他還牽涉就業市場、工作地點、年資、公司規模及學歷等因素。

Yahoo說,如果你是公司重要員工卻未獲得應有待遇,你可以有所選擇。確認自己的價值並據理力爭。許多老板,尤其是大公司的,通常有比他們表現出來的更大加薪空間。

※ 相關報導︰

* 窮人保單 國泰人壽搶頭香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217939.shtml

...金管會昨天核准國泰人壽送審的微型傷害保單,最高保額30萬元,每年保費只要197元,但必須符合「經濟弱勢」條件。不過,保險公司如果認為保險消費者資格不符,也可以拒保。


* 行銷可以覆舟亦可載舟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18541.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09.10.28

...我們十分感慨,對於關係台灣未來如此深重,甚至判定台灣將困死對岸的口袋布局,抑或突破重圍、鳶飛魚躍另創新機的ECFA,竟演成這樣一場烏煙瘴氣的荒謬劇。馬政府其實只要理路清楚地將台灣突破困境的必要據實以告,即足讓台灣人民安心,台灣早上正軌。



◆ 韓港星阻升房價 防泡沫化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彭博資訊二十七日電】2009.10.28

面對不動產價格升高,從南韓到新加坡的亞洲國家決策官員,紛紛開始壓制房價,以免重蹈美國房貸泡沫覆轍。

最近幾周,南韓、香港及新加坡的主管當局都要求銀行業者緊縮放款標準。印度及南韓的央行也已預告,將在未來幾個月提高利率。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Fed)柏南克從2007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學到一個教訓:必須在發生經濟危機壓制「過度」的財務槓桿。

亞洲官員希望借用這個教訓,但代價可能是抑制可能帶領全球走出經濟衰退的亞洲經濟擴張。

渣打銀行東南亞經濟研究部門主管許泰(音譯)表示:「有關當局得迅速因應資產泡沫,以免一發不可收拾。中央銀行得透過利率或行政手段,為泡沫消氣。」

香港的房貸利率至少是19年來最低,但房價今年來上漲26%,當局將緊縮豪宅的頭期款條件。九龍區一個一房、816平方呎的公寓上個月以2,450萬港元 (320萬美元)賣出。香港金融股今年上漲60%,不動產股上漲67%。

新加坡私人住宅開發商今年1到7月賣出1萬個住宅單位,高於去年全年的4,300個。南韓8月銀行對家庭放款連續七個月成長,房價也大幅攀升。

資產價格大漲,也引發爭議,究竟何時應調整利率,或緊縮對金融機構的規定,以壓制信用成長?分析師表示,可能兩者並行。

野村證券日本以外的亞洲區首席經濟師蘇巴曼說:「央行的挑戰在於是否升息,因為資產價格可能導致重創先進經濟體的泡沫歷史重演。」

聯準會決策官員以往認為,資產價格的波動不是央行的職權,但現在已放棄這項正統原則。

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葉倫(Janet Yellen)4月表示,「現在已很清楚,不未雨綢繆處理特定種類的泡沫,會帶來嚴重後果。」

亞洲的官員則是雙管齊下。例如,新加坡政府上月禁止部分住宅計畫的只繳息貸款。香港政府上周限制港幣2,000萬元以上的住宅,抵押貸款不得超過房價60%。南韓金融當局月初也宣布,加強管理非銀行金融公司的放款。

※ 相關報導︰

* 購房信心 台灣獨強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218573.shtml



◆ 大陸防範通膨 將上緊發條

【經濟日報╱記者何蕙安/綜合報導】2009.10.28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聚焦通貨膨脹問題,預期未來大陸經濟工作重點,將從目前的管理通膨預期,轉為實質性的防範和排解通膨。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40天內召開,這是判斷大陸當前經濟形勢,並定調明年宏觀經濟政策層級最高的會議。

在人民幣升值、經濟復甦與需求回暖的情勢下,經濟學界對於中國是否將出現通貨膨脹爭論不休,即便是大陸核心財經官員,看法也有所分歧。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9月在達沃斯論壇上強調,要警惕通膨的潛在風險。在此之前,從未有官員公開談論通膨在中國會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10月21日,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終於拍板定案,把「管理通膨預期」作為第四季宏觀調控的重點,這是大陸官方在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針對通貨膨脹提出預警,也是國務院首度作出的政策性安排。

香港經濟日報指出,各界接著將聚焦在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呼籲國務院將政策從現行的管理通膨預期,轉為實質性的防範和排解通膨。

據了解,在國務院常務會議21日示警通膨前,大陸內部已有一番激辯:通膨是否已出現?通膨又是否為未來中國經濟的較大威脅?

最後的結果,是綜合各方意見,以防範為主,提出「管理好通膨預期」;既側面否認通膨已經出現之論,又承認通膨已成較大的威脅。

因此,對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應如何表述通膨問題,是個重點也是難點。

報導稱,有智囊建議,考慮到平衡各方政策,對防通膨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但在具體的政策制定時,仍應該要有較長遠的安排。

例如對農副產品價格穩定的安排,或是在領導層要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基調不變下,調整政策內容,透過收緊信貸、防止流動性的再度氾濫,防止通膨。

經濟學者認為,通膨主要來自三方面的壓力,第一是國際市場的變化,因為美元走弱,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增強,加大資產價格走高和通膨壓力。

其次,包括中國經濟復甦與農副產品的價格變動,都會推高原物料與產成品價格,拉動整體物價上升,使通膨壓力更大。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近日也表示,由於大陸貨幣增長較快、消費和投資需求明顯回升等因素,通貨膨脹壓力正逐步積累,需要對通貨膨脹預期加以引導和管理。



◆ 富豪海外逃稅 美有法可管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09.10.28

美國國會今天提出打擊海外逃稅的法案,以防堵利用海外避稅天堂逃稅和藏匿所得,估計10年可為政府增加85億美元稅收,歐巴馬總統特別發表聲明表示肯定。

這項法案名稱是「外國帳戶納稅法案」 (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在參院是由財政委員會主席包可士和參議員柯瑞領銜提出,在眾院是由歲入委員會主席藍格爾、眾議員尼爾領銜提出。

法案規定,個人在外國帳戶的財產如果超過5萬美元,每年報稅時必須申報帳戶資料,違反規定者最高罰款5萬美元。協助設立海外帳戶的財務顧問也必須申報資料,否則面臨罰款。

外國金融和信託機構、外國公司,如果想在美國做生意,必須提供美國客戶帳戶相關資料,外國金融機構若拒絕,在美國的所得將預扣30%稅款。

藍格爾表示:「這項法案提供外國金融機構十分簡單的選擇,如果想進入我們的資本市場,就必須提供客戶帳戶資料。」包可士則說:「此提案代表參眾兩院強化國稅局資源,一勞永逸根除逃稅的最佳方案。」

歐巴馬總統稱許國會提出法案,「實現」了他打擊海外逃稅的競選諾言,期待法案能夠立法,賦予政府打擊逃稅的必要工具,避免由全民共同承擔少數個人和企業的不法行為。

歐巴馬政府加強追查美國納稅人的海外資產,在10月15日為止的特赦計畫中,有7500名逃稅的美國人提報隱匿於海外帳戶的資產,以避免鉅額民事罰款和刑事起訴。這些海外帳遍及70餘國的100多家銀行。美國政府並在8月間取得瑞銀(UBS)同意,透露瑞銀4450名美國客戶的資料,預料將掀起一波起訴潮。

同時,美國國稅局也宣布成立「全球鉅富產業小組」,專門負責審查富豪的逃稅,破解富人用以隱瞞收入的夥伴關係、海外信託基金和其他複雜投資。

fsj 提到...

陳冲:簽MOU 不會拖到明年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李淑慧/台北報導】2009.10.29

讓金融業望穿秋水的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究竟何時簽?金管會主委陳冲昨(28)日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現在已經到「最後階段」,不會拖到明年,但也不希望在12月的第四次江陳會上簽署。

陳冲說,如果MOU列車的目的地是高雄站,「老早就開過左營站了」,但要不要開進高雄站,由負責兩岸事務的主管機關決定。言下之意,要由陸委會決定。

今年來,金融股因MOU題材不斷飆漲,但簽MOU的時間點,一直只聞樓梯響。昨天上午陳冲表明不會在12月簽訂,上午10時半,金融股全面下殺,也拖累台股重挫百點。

先前曾傳出可能在10月底以前簽署MOU,但距離10月底只剩下三天,眼看已經不可能,立法院財委會昨天審查金管會預算,MOU何時簽訂,成為立委最關心的話題。

財委會昨天上午9時一開始,立委即輪番發言詢問簽署MOU的進度。第一位登記發言的立委林德福問,10月底以前來得及簽嗎?陳冲回應說,從沒講過10月底以前簽署,在正常心態和進度下,不會拖到明年。現在要等瓜熟蒂落。

緊接著質詢的立委孫大千也問,如果MOU只是宣示意義,為什麼要拖這麼久?是不是金管會希望一併解決市場准入問題?

陳冲回答,市場准入議題,將在ECFA中討論,金管會在今年3月18日已把金融業爭取開放項目交給經濟部,且希望放在ECFA早期收穫名單。由於陳冲對 MOU簽署時間就是不鬆口,立委賴士葆索性用比喻的方式來問,「如果MOU火車要開到高雄,現在超過左營沒?」只見陳冲回答得很爽快:「早就開過左營了,但要不要開進高雄站,是負責兩岸事務的主管機關決定。」

三位立委輪番上陣,都問不出具體內容,立委盧秀燕更進一步追問陳冲,第四次江陳會將於12月在台中舉行,是不是會趁在四次江陳會的時間在台中簽MOU?

陳冲說,他個人不贊成在四次江陳會時簽MOU。因為江陳會是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協商,但MOU的簽訂是金融監理主管機關的事情。



◆ Google關鍵字 大陸最愛台灣茶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2009.10.29

兩岸往來越來越熱,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昨天說,在兩岸直航後,大陸人以Google關鍵字搜尋台灣相關事物暴量成長,最熱門的關鍵字是「茶」,其次是「日月潭」及「阿里山」。

外貿協會與Google昨天宣布簽署「台灣經貿網會員Google關鍵字廣告免費體驗方案」,只要是貿協「台灣經貿網」會員,可享有新台幣3600元額度,免費體驗Google關鍵字廣告,大約相當可刊登兩周的網路廣告,預計在年底前將有超過6000家中小企業主受惠。

簡立峰表示,Google搜尋引擎有點像像另類的「大麥克指標」,最近全球景氣變好,從Google的業績就可以明顯看出,今年第三季Google業績比去年同期成長三成,代表現在景氣真的復甦,正是廠商布局全球的關鍵時期。

他說,網路是最好接觸客戶的地方,因為看準兩岸商機,現在全球對台灣廠商的興趣都很高,光上個月全球搜尋「台灣供應商」的次數,就高達3千萬次。

另外,大陸對台灣的興趣也很高,直航後搜尋台灣相關關鍵字的成長驚人,排名人氣第一的是被大陸人視為高檔禮品的「台灣茶」及台灣的「高山茶」,另外人氣景點「日月潭」及「阿里山」也是高搜尋量,背後商機值得廠商好好發揮。

貿協秘書長趙永全表示,現在全球都重視網路行銷,有90%的貿易商尋求資料都是靠網路,在貿協的經貿網上,陸商對台商的搜尋量在今年暴量成長了150%。

趙永全說,貿協與Google合作,希望可以提供台商更多機會,Google在全球網路市占率高達七成,在歐洲有九成八,美國也有七成,大陸則有三成。都是很好接觸他國廠商的管道。

※ 相關報導︰

* 大陸手機上網 衝破1.8億戶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220689.shtml



◆ 美金改草案出爐 若再爆金融危機 政府不埋單

【黃文正/綜合廿八日外電報導】2009-10-29 中國時報

美國政府的金融改革草案廿七日出爐,將成立新的金融監管機構,賦予聯邦準備理事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更大權限,而未來若再爆發金融危機,資產逾一百億美元的銀行、對沖基金和其它金融機構將負責為倒閉同業埋單,不再花納稅人的血汗錢。

聯準會得限縮企業規模與紅利

這項草案係由美國財政部與國會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法蘭克(Barney Frank)研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寫給法蘭克的信中強調:「倘若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始終認為,政府必會對他們的失敗收拾善後,金融體系勢將無法有效運作。」

歐巴馬表示,這項金融改革草案非常急迫且重要,「我們能夠且必須建立更堅強的金融體系,一個較不易發生周期性危機、可提供消費者和投資人更強大保護,以及沒有『太大不能倒』企業的金融體系。」

依據該草案,聯邦準備理事會得限縮企業規模、限制信用擴張、禁止併購、規範薪酬紅利,若察覺金融控股公司資本嚴重不足時,甚至可強制其關門倒閉。至於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方面,除原本擁有接管破產金融機構或將之分拆出售的權限外,還得向財政部融資,以紓困銀行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

存保損失由大金融機構承擔

過去一年來,美國納稅人被迫紓困美國國際集團(AIG)、花旗集團(Citigroup)和美國商業銀行(Bank of America)等金融機構,民怨四起。為平息眾怒,該草案建議,未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任何損失,將由資產逾一百億美元的大型金融機構承擔,不再由納稅人出錢。

將成立新金融體系監管機構

此外,未來也將成立「金融服務監督委員會」(Financial Services Oversight Council),負責監管金融體系,遏制系統性風險,而財政部長蓋特納將擔任該委員會主委。不過當察知某家公司可能危及金融穩定時,該委員會成員或聯準會皆不可對外透露其名稱。

這項草案雖已獲民主黨眾議員的支持,但送交國會立法時,恐仍將遭金融業相關遊說人士和共和黨議員的強力反對。

此外,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廿七日投票通過一項法案,首次將對沖基金和其他私募資金納入監管,要求對沖基金和其他私募資金的私人投資顧問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註冊,私人顧問且須保留相關紀錄,以協助監理機關發現私募基金可能帶給市場的潛在風險。



◆ 貶歸貶… 美元黑市交易火熱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09.10.29

美元曾是全球最強勢的貨幣,但近來表現疲軟,無論對加元、巴西里爾或韓元都節節敗退。儘管如此,美元仍是開發中國家黑市的交易首選。

越南河內一名汽車交易商說:「雖然美元貶值,但越南人仍持有美元和黃金。」目前越南盾對美元的官方匯價為1.78萬盾兌1美元,但在黑市卻逼近1.86萬盾兌1美元。

儘管實際交易規模不明,但對貨幣管制色彩濃厚的國家而言,外匯黑市仍是經濟成長引擎不可或缺的潤滑劑,不但讓民眾得以免於通膨和當地貨幣貶值的威脅,也便於企業在海外交易。外匯黑市在部份國家遭明文禁止,但不少國家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曾任國際貨幣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說:「美元在全球黑市仍是王道。」他估計,目前美國以外的地區持有高達75%的美元,總金額逾6,000億美元,而且大部分都在地下經濟流通。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資料,全球外匯市場單日交易量達3兆美元,而美元的光環逐漸褪色。美元對歐元匯價今年來已下跌6%,對一籃子貨幣匯價的美元指數自3月初以來更大跌15%。投資人一度蜂擁至美元避險,但隨著全球經濟回穩,市場關注美元地位是否將一落千丈。

然而在委內瑞拉,美元仍是黑市經濟的要角。計程車司機莫瑞勒從2003年當局宣布固定匯率政策開始,就兼作黑市外匯,向觀光客買進美元再轉手賣給當地民眾。政府限制赴海外觀光的當地民眾,一年內僅能以2.15包利爾(bolivar)兌1美元的官訂匯價購買2,500美元。

奈及利亞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第二富有的非洲國家,美元在這裡地位一樣固若金湯,黑市交易商甚至自組「奈及利亞外幣交易商協會」。美元在奈國各處皆能通用,而奈國貨幣奈拉(naira)對美元匯價在今春一度貶至183奈拉兌1美元,如今已回升至153奈拉。

但部份國家的黑市美元交易已明顯受到影響。孟買街頭的黑市交易商說,美元走貶使得交投清淡,買賣雙方都在觀望後市。在曼谷的外匯交易所裡,一對準備赴美旅遊的情侶更認為,美元的地位終將為人民幣所取代。

※ 相關報導︰

* 挪威升息1碼 歐洲第一槍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20751.shtml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10.29

挪威央行28日調升基準利率,成為金融海嘯以來歐洲率先升息的國家,顯示該國豐富的石油財富與健全的政府財政,擋住這波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而在本月初開始升息後,澳洲央行料也將在下周二度升息。(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全球貨幣政策鴻溝擴大

【經濟日報╱甘迺迪(Simon Kennedy)】2009.10.30

澳洲和挪威近來相繼升息,美國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升息腳步相對落後,全球貨幣政策的鴻溝愈拉愈大,這個趨勢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010年。

儘管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和日本央行總裁白川方明不久後可能就會結束部分緊急寬鬆政策,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預料,七大工業國(G7)到明年第三季以前都不會升息,而率先升息國家的貨幣可能因此升值。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警告,美國的超低利率讓投資人借入美元投資其他資產,可能導致「巨大」的資產泡沫。

富國證券公司(Wells Fargo)全球經濟學家布萊森(Jay Bryson)指出,這些大國在可預見將來都會維持現有利率不變。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受重創,就算全球經濟成長較佳,他們仍需要一些時間復原。

挪威央行28日以通膨高於預期為由,調高基準利率1碼至1.5%,同時暗示未來升息的幅度可能大於先前預測。8月以色列央行也升息1碼至0.75%,澳洲央行6日把利率從49年低點的3%調升到3.25%。

預料很快會有其他國家跟進升息,某些亞洲國家最有可能打頭陣,因為他們的經濟帶動全球脫離衰退,助長通膨和資產上漲。

南韓第三季經濟成長速度創七年來最快,印度央行27日下令銀行必須保留現金,增加購買政府公債,以控制信用,等於暗示投資人要做好升息的心理準備。

當然也有例外,紐西蘭央行29日維持利率在2.5%的空前谷底不變,理由是需要持續刺激經濟直到確定脫離衰退。總裁波拉德表示,2010年下半年前都不會升息。

不過,央行的動作太快或太慢都可能面臨風險。摩根士丹利公司經濟學家普拉漢以自由車比賽為例,比賽中騎士會聚在一起騎,躲在別人後面比較輕鬆與節省體力。先走的央行恐怕會因本國貨幣不斷升值而傷害經濟,以色列已進場阻升錫克便是一例;在後面觀望的央行最後可能得費勁加速升息,才能趕上他國的腳步。

由於美元利率處於歷史谷底,投資人趁機大借美元,轉而投資股票和商品等高收益資產。羅比尼教授警告,已經出現泡沫化的威脅。

他說:「大家都在玩一樣的遊戲,而這場遊戲愈來愈危險。」美元兌全球一籃主要貨幣的匯價今年來已跌6%。

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韓斯里(David Hensley)也認為,G7央行的升息步伐落後,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這波危機中受創甚深,就算已步上復甦之路,還需要時間收復失土。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G7的產出缺口,也就是衡量供應與需求差距的指標,要到2014年前才會達到平衡,有助於控制通膨。

IMF預估,G7各國今年的消費者物價平均可能下滑0.1%,通膨率至少未來五年都不會超過2%。

摩根大通預測,G7按兵不動的情況還會持續到2010年,部分國家甚至可能更久,英國可能是明年唯一可能升息的G7會員國,從第三季開始升息。(作者Simon Kennedy是彭博資訊記者/編譯廖玉玲摘譯)

※ 相關報導:

* 美元貶值的得與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22777.shtml

* 美股跳!經濟數據亮眼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23761.shtml

* 亞洲經濟成長 IMF大幅上修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22772.shtml



◆ 社論-台灣景氣復甦中的隱憂

【本報訊】2009-10-30 工商時報

經建會日前發布景氣動向顯示不論是美、歐或亞洲的景氣領先指標皆呈現回升,台灣的景氣燈號甚至有機會在10月份即回轉為代表穩定的綠燈。全球景氣及台灣景氣似已走出衰退,開始復甦,惟若仔細觀察各國龐大的失業人口,我們便無法如此樂觀。

去年此時,全球股市在恐慌中急瀉千里,但如今美國道瓊指數已超越萬點後回檔,台股也已一度升逾7500點,上海、香港股市更較去年底升逾 50%,德、法等歐盟股市也比去年底升逾15%。若僅看這項指標,會認為全球景氣已然欣欣向榮,但對照各國持續升高的失業情勢可以發現,當前所謂的復甦仍是一波「不完全的復甦」。

依美國勞工統計局推計,去年金融海嘯前美國的失業人數僅959萬,今年9月已高達1,514萬人,激增555萬,海嘯前的失業率僅 6.2%,如今已升至9.8%;不只美國如此,歐盟27國的失業率在金融海嘯前7.0%,如今已達9.1%,失業人數這一年來也大幅增加500餘萬。換言之,僅美、歐兩地的失業人數比起金融海嘯前即增逾1千萬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逾千萬的新增失業人數勢將大幅緊縮全球消費,而使得全球實質經濟的表現難以如股市這般熱絡。

不只是美、歐迄今失業仍持續升高,台灣也是如此。台灣9月的失業率看似趨緩,但是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卻升至6.09%的歷年最高紀錄。其實,不論美國勞工統計局或歐盟統計局所公布的失業率皆是經季節調整的數字,主要是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較接近景氣的實況。依此看來,台灣的失業情勢也如同美、歐一般,仍持續升高中,而且台灣的失業人數(經季節調整)同樣由金融海嘯前的44萬人升至如今66萬人,受失業衝擊的家庭人口更由92萬升至目前已達140萬人,多少家庭仍在社會邊緣掙扎,令人憂心。

我們當然明白,失業一向是景氣的落後指標,在景氣復甦的起頭,失業情勢自不可能瞬時改善。但我們要提醒執政當局的是,這次金融海嘯所掀起的經濟循環非同一般,失業的數量之大非同一般,如此巨量的失業人口對經濟景氣的抑制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這由9月台灣接自美、歐訂單衰退仍逾10%即可明白,試想一個少了1千萬人就業的美、歐市場,還能釋出多少訂單?美、歐如今仍是全球前二大進口市場,只要這個市場失業人口持續升高,缺了這個龐大的消費動能,全球貿易自然是欲振乏力,而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又豈可能自外於美、歐市場而獨自繁榮?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美、歐的高失業率影響台灣的外貿前景,而台灣自身的高失業率則會衝擊民間消費。尤其台灣當前已非僅失業人口升高而已,9月長期失業人數已近11萬,結構性失業人數更創下近6年新高,甚至臨時僱用這類「非典型就業人口」也在快速增加中。這些經濟結構、就業結構、薪資結構上的改變,已然削弱台灣民間消費動能,這也是何以近期台股活絡,但台灣實質經濟回升力道卻依舊疲弱的原因。

有關失業率與經濟成長率的關聯性,最有名的莫過於歐肯法則(Okun's law)。這位曾擔任美國總統甘迺迪經濟顧問的學者歐肯,實證美國失業率每升高一個百分點,便會使得GDP下滑2個百分點,歐肯法則揭示只要失業率無法獲得改善,一國的經濟成長將會受到極大的抑制。依據這一法則,不論是全球經濟或台灣經濟,在如今失業人口大幅升高下,經濟要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復甦,勢有所不可能也。

這一波在年初被經濟學家喻為自1930年代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竟不到一年即已開始復甦,這真是經濟學家們所始料未及的。1930年代這一次大蕭條,衰退長達4年之久,何以這一波百年僅見的大衰退卻如此迅速復甦?概而言之,仍在於各國政府大量舉債挹注資金,及推出史上僅見的振興經濟方案。這樣的振興方案雖可讓全球信心免於崩盤,也讓股市得以提振,但各國實質經濟的創傷卻不可能像股市恢復的如此迅速。尤其台灣如今長期失業、結構性失業人口快速增加,更為台灣經濟復甦的前景蒙上陰影。我們認為馬英九統總仍應以臨淵履薄的心情來看待這一波「不完全的復甦」,在為股市回升歡樂之餘,高達140萬受失業波及的家庭人口,也值得政府多多關心。

fsj 提到...

一日行情? 美股全面重挫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31

美國第三季經濟成長由負轉正的大好消息言猶在耳,商務部數據卻顯示,上個月消費支出出現五個月來首度下滑,經濟復甦的美麗願景瞬間幻滅,再加上花旗集團資產可能減值而重挫金融類股,華爾街30日以劇跌為10月份畫下句點,終結連續七個月的漲勢。

道瓊工業指數下跌249.85點或2.5%、以9712.73點作收,跌到10月5日以來最低點,而且創7月2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導致全月行情僅微幅上漲0.005%。

史坦普500指數也重挫29.92點或2.8%、以1036.19點作收,同樣創7月2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那斯達克指數下跌52.44 點或2.5%、以2045.11點作收。

紐約銀行分支機構BNY CovergEx交易單位負責人康羅伊表示,美國政府29日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3.5%,大快人心,但事實上,整個環境仍潛藏風險,大家需要一個真正健全的金融體系支撐健全經濟,而金融體系目前主要靠政府挹注資金,無法持久。

消費支出減少 經濟復甦隱憂

美國上個月消費支出意外減少0.5%,投資人不免擔心,對經濟成長影響程度高達七成的消費支出疲弱不振,勢必拖累經濟前景,前一天才因GDP成長而燃起的經濟復甦希望隨之受挫,紛紛拋售股票。

此外,獨立金融顧問威蘭斯預估,花旗第四季很可能因「遞延稅項資產」(deferred tax assets)而認列100億美元費用,為金融銀行業蒙上陰影。不僅花旗下跌5.1%,KBW銀行類股指數也下跌5%,史坦普金融類股指數則下跌4.8%。

路透/密西根大學的10月份消費信心指數下跌,再添壞消息。瑞士再保公司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卡爾認為,在就業市場好轉前,很難看到所得和實質支出增加,至少目前大家還沒看到那番榮景。

華爾街股市30日重挫,一周行情也全面大跌,道指下跌2.6%,創6月中以來最大跌幅。史坦普下跌4%,為5月中以來最大跌幅。那斯達克下跌5.1%。

10月全月行情方面,除了道指幾乎不增不減外,史坦普下跌2%、那斯達克下跌3.6%。

※ 相關報導:

* 美股恐懼指數 飆至近4月高點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25307.shtml



◆ 學者示警 大陸經濟恐二次探底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224824.shtml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劉煥彥/上海三十日電】2009.10.31

同在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任教的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與許小年直言,大陸經濟免不了將二次探底,而北京當局應著重長期經濟成長,而非僅注重短期經濟刺激。

本職為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吳敬璉,昨(30)日在上海參加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對話」節目錄影時表示,2006年以來,中國大陸在談到總體經濟政策及分析時,最大問題就是把用短期分析取代長期經濟成長。

他認為,目前大陸經濟情勢走穩是短期現象。

在經濟三大支柱中,出口比上年度同期少了15%,消費也沒有起色。

全靠投資支撐,才創造今年前三季大陸經濟成長率7.7%的成績。

但吳敬璉強調,以人民幣4兆元加上銀行信貸10兆元的這種寬鬆貨幣政策的方刺激經濟方式,不可能長此以往,否則明年大陸經濟會不穩。

中共官方真正應該做的,是改變大陸經濟的成長模式,轉為依賴技術進步及企業增加活力所創造的經濟利益。

然而他承認,大陸官員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改變國家經濟成長模式的看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同樣說得露骨。

他說明,中共官方為了刺激經濟而快速燒錢,這種方式不能持續下去,因為三至五年後將為銀行業帶來龐大壞帳,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許小年說:「短期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發展,將為未來中國帶來巨大的成本。」

他警告,由於大陸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現行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又可能無以為繼,明年大陸經濟免不了二次探底的命運,估計時間將在第二季之後。

許小年說明,北京當局現行經濟政策有兩大問題。

第一,中共官方正在籌措今年第四季與明年的財政收入,因此稅務機關積極收稅,這導致民間企業降低開支以應付繳稅需求,進而縮小民企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第二,大陸經濟管制太多。北京當局本應鼓勵民間投資,但目前民企想投資的產業,大多產能過剩。

例如大陸國家發改委數周前點名的鋼鐵、風力發電及多晶矽等。

即是是沒有產能過剩問題的產業,民企也面臨投資門檻過高的問題,導致國有企業反而占更大比重。

許小年認為,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並平衡出口將無法恢復過往榮景所造成的真空,大陸政府應該取消國企對部分產業的壟斷地位,進而提高民企發揮空間,以及民間消費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



◆ 疏導才能化解泡沫

【經濟日報╱社論】2009.10.31

日前央行總裁彭淮南邀集三大公股行庫高層會議,要求注意授信風險控管。彭總裁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會中要求銀行辦理授信時應注意風險控管,不宜只看擔保品價值,更應重視借款人的現金流量,但未提及利率走勢,也沒有發布任何對房貸的具體政策。

事實上,在這個時間點,也不僅我國央行關注資產泡沫化的問題,包括香港、新加坡、南韓及中國大陸,都已採非利率緊縮政策,希望抑制房市過熱。不過,我們都知道,此次資產泡沫化的疑慮,來自各國為了因應金融海嘯危機,採用了歷年來最大規模的貨幣加財政的擴張政策,這些政策不退場,資產泡沫的危機即無法獲得舒緩。

全球實質經濟成長還在負成長階段,美股等各國股市漲幅均超過三成,有些房地產價格甚至仍在創新高,油價也回到每桶70美元以上,緊接著,很有可能就得面對明年物價上漲的問題。我們看一看台灣貨幣供給的成長情形;近幾個月來,M2相對去年成長8%以上,M1B成長高達20%以上。這短期游資充斥的現象,近年來只有2004年出現過;不過,當年實質經濟成長率是6.15%,固定資本形成實質成長率更高達33.05%,而今年預估的經濟成長率卻是-4.04%,固定資本形成實質成長率為-27.43%。

在游資充斥,但卻無實質生產面吸納時,游資自然湧向資產性或原物料商品;因此說實話,除非貨幣供給狀態有結構性的調整,否則在還沒有其他資金宣洩管道出現前,交易成本的增加只會反映在房價的加碼上。目前中國大陸房價,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因此,在擴張性政策不退前,單單壓抑房價,大概不會有什麼效果。除非我們將這些游資引導向民間實質投資。在不景氣初期或未落底前,談民間擴大投資,大概都是奢談。依學者的研究,台灣製造業的民間投資行為,屬於典型的投資加速原理行為模式;也就是,真正決定投資行為是經濟成長的變動,因此,當經濟成長好轉時,投資就會快速增加。而以現階段的景氣發展來看,似乎已到了可以開始著手增加投資的時刻,就連此次金融海嘯受傷最慘重的DRAM產業,台塑集團的南亞科及華亞科,也已宣布明年要增加資本支出至640億元。

不景氣時,許多製造商及出口商,大概都受到銀行雨天收傘的對待,之前政府所採取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的三挺政策,可以說是完全失敗。當時,三挺政策雖然失敗,不過由於幾乎所有企業都採勒緊褲帶(包括裁員,緊縮業務)策略,除非有併購產生,否則廠商間的差距也不致拉大。但接下來,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誰能夠及早布局,誰就能確保未來幾年內的優勢地位。也就是說,這個時間點,銀行挺企業政策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台灣產業未來幾年內的競爭地位,也關係到游資能否脫離泡沫化的漩渦。

除了製造業的投資外,服務業的投資在過去服務業的發展上,一直被認為不是那麼重要,認為只要服務態度佳及勤跑客戶,就能創造業績。殊不知這是基本條件而已,沒有借用高科技的設備,一個人能有多少的時間,經營多少客戶呢?台灣服務業的典範,包括便利商店、金融信用卡業務,哪一項,不是因為大規模科技化而促成的?再如,全球最成功的搜索引擎服務公司Google,其連線的電腦主機幾乎可以擺滿三個美式足球場,這樣的硬體投資誰又能比?而全球最大通路商沃爾瑪,也視鉅資引進及投資包括RFID設備,才是未來勝出同業的關鍵。

fsj 提到...

美歐英將開會 會後聲明藏利率玄機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11.01

美國、歐洲與英國三大央行將在台北時間5日宣布利率決策,預料利率均可望維持不變,但央行將採取何種措辭或作法收回流動性資金,將是觀察要點。

此外,日本央行將發表的利率決策會議記錄,也將說明主要央行要如何退出「量化寬鬆」的注資政策。

澳洲央行則更是先走一步,本周預料會再宣布升息。

去年金融風暴以來,主要央行雙管齊下,一面大砍基準利率,一面進場收購各類資產,進行所謂「量化寬鬆」的印鈔票救市。

投資人很早就明白,印鈔票行動將會先一步停掉。而這波股市等風險市場的超級漲勢,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量化寬鬆的推動。

經過連兩日會議,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將在台北時間5日凌晨宣布利率決策。觀察家指出,鑑於利率不可能調動,量化寬鬆也可能繼續維持,重頭戲將是會後聲明的措詞。

先前有報導指出,一些聯準會官員已在考慮調整會後聲明的文句。觀察家認為,假如聯準會聲明的關鍵句遭到調整,例如把最近一再聲明的「長期」(extended time)維持低檔利率,換成「一段時間」這種描述詞,實質利率將立刻隨之上揚,挫傷還在掙扎的經濟復甦。

英國央行與歐洲央行(ECB)將在台北5日晚間宣布利率決策。

英國可能跟隨聯準會的腳步,繼續維持量化寬鬆額度;歐洲央行卻很有可能至少宣告,正考慮停止部分的量化寬鬆額度。

日本央行已在上周宣布將如期終止一項收購公司債的量化寬鬆作法,該次會議的紀錄將在本周5日早上公布。

澳洲央行則已經升過一次息,預料本周台北時間3日中午的利率決策將再升息1碼,從3.25%升至3.5%。

其他已經啟動升息循環的央行,還有以色列與挪威。

ING分析師布萊特說,央行現在要開始想辦法說服市場回歸常態,他說:「各央行現在的評論普遍都是『我們已經躲過子彈,現在要開始回到正常狀態』。」

既然金融恐慌已經過去,非常時期的非常作法就該逐步撤出。

但實體經濟仍舊脆弱,美國失業率正邁向兩位數大關;股市等風險資產市場也正可能遇上漲勢乏力的瓶頸。

財金官員要怎樣在此刻對市場溝通「回歸常軌」,將需國際高度協調合作。

6日在蘇格蘭登場的20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總裁會議,將成為全球協調能力的試金石。



◆ 美國全球查稅 華人棄美國籍棄綠卡者大增

中央社 2009.11.01

美國國稅局加強全球查稅,華人試圖以「棄籍」、「棄卡」避稅者增多。一些大陸富人為避稅逐漸轉變對美國綠卡態度,富人家庭「夫妻異籍」者大有人在。

香港文匯報報導,近來,美國海外查稅趨嚴,洛杉磯僑界幾乎出現「恐慌」,在美國以外有資產、有收入的華人紛紛請教會計師、律師,尋求因應之道。僑界一些有關海外避稅的講座場場爆滿。

資深會計師顧衍時表示,最近到會計師事務所作放棄美國籍或綠卡諮詢的人特別多,「多得令人吃驚。」顧衍時10月初才從中國返回美國,不到1個月已接到10餘件要以「棄籍」或「棄卡」方式避稅的案子。而這類案子以前很少。

顧衍時表示,在欠稅的情況下「棄籍」或「棄卡」均無法免除所欠稅款。即使「棄籍」或「棄卡」,若當事人在美淨資產超過美金200萬元,或過去5年平均所得稅大於13.9萬者,仍需要報稅。

有些富人家庭為了避稅,夫妻兩人一半「棄籍」或「棄卡」,另一半保留美籍或綠卡並分開報稅,顧衍時認為,這不失為一種避稅的好方法。「棄籍」或「棄卡」一方可以「非居民外國人」的名義報稅,可以達到避稅的效果。

移民律師張軍表示,近來許多客人到事務所詢問「棄籍」或「棄卡」是否可以避稅的問題。張軍稱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這說明那些從中國來的富人們不再盲目地申請美國綠卡。

另一些有錢人在申辦美國綠卡前,也對自己的財產作了安排。

張軍表示,「棄籍」或「棄卡」並不一定能免除當事人的稅務,而且「棄籍」或「棄卡」一旦啟動即無法恢復原有的公民或綠卡的身份,因此要謹慎。



◆ 同一所得課稅一次 全球準則

【世界日報╱記者周芳苑紐約報導】2009.11.01

美國與台灣雙雙展開海外所得大追查,在美國生活、台美兩地都有置產的台灣移民被兩面夾攻,人心惶惶。紐約執業會計師強調,現在各國都套用「同一所得只課稅一次」的原則,如果在美、台的所得都已分頭納稅,則對另一方申報時多半享有扣減額(credit),扣減之後是否需要再補稅,則因人而異。同時申報作業繁瑣,申報與否完全取決於納稅人本人。

針對台灣財政部明年新規定,達慶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李捷緒會計師表示,新規定由台灣財政部主導,由台灣的執業會計師負責經辦報稅作業比較恰當。

他表示,同一所得只課稅一次是全球公認的最高原則,因此即使在美國的所得超過新台幣100萬元,只要已依法在美國納稅,在台灣報稅時就可享有扣減額,扣減額必須套用台灣設定的公式計算,是否需要補稅,與納稅人在台、美兩地所得高低,以及各自套用的稅率而定。

台灣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在解釋台灣廠商海外所得課稅七大疑義時表示,台灣最低稅負的稅率是20%,在海外納稅如果已超過20%稅率,便不需再繳最低稅負。

李捷緒表示,這次台灣海外所得申報制是新規定,不少會計師還在瞭解中。一位在紐約曼哈坦執業的台籍會計師也表示「大家還一知半解」。中美會計師協會正在籌備研討會,希望最快11月邀請對財政部新規定徹底了解的專家說明細節,以便紐約地區會計師妥善為台籍人士謀求因應之道。

至於美國政府要求納稅人申報海外所得,自首日已過,但未來納稅人年年仍要面臨要不要誠實申報的問題。

李捷緒說,會計師只能解釋法案,最後還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是否申報,確實有顧客最後趕在期限前申報,大費周章,必須把過去六年的海外所得和在美報稅資料全部找出來。

李捷緒發現,財富有限的人對自動申報規定比較在意,是申報的主要族群,而做大生意賺大錢的人「有冒險精神」,普遍未申報。

但既然有明確法令,還是小心為妙。明年起達慶會計師事務所替顧客報稅時,每位顧客填寫的基本資料問卷將特別強調「有無海外資產?」,顧客自己填答案,並簽名以示負責。

fsj 提到...

調整,開始了

【經濟日報╱社論】2009.11.02

全球金融市場上周度過驚心動魄的一周,因為反映第三季經濟表現的指標一一出爐,有些大好,如美國經濟終於恢復成長,並且優於預期;有些不佳,如美國9月消費支出出現五個月來首次下滑;反覆的指標讓美股暴漲暴跌,也讓亞洲市場心亂如麻,反映華爾街預期心理的恐慌指數(VIX)上周五更一舉飆升24%。這些現象反映的是,市場的不確定性提高了;意義正是:調整,開始了。

金融海嘯一年過後,第三季經濟表現成為各方檢視政府刺激方案效益及景氣復元穩定度的前期指標,更是政府研判刺激方案退場步調的評量表。因此,目前全球經濟處於轉折的拐點上;不只經濟表現與刺激政策間相互影響,政策的決斷力與正確性,也考驗著政府決策者;另方面,指標訊息與相應的政策解讀間也存在著矛盾。亦即景氣指標報喜,固令人安慰,但可能代表一年來支撐經濟的氧氣筒快要撤了,市場不免擔心少了政府活力的經濟體系能否持續復甦;反之,若指標表現還是無力,或能繼續保有政府政策的護持,卻也令市場擔憂經濟自我療育功能的弱化。於是,市場預期及其帶來的波動,又反過頭來影響經濟及政策,並因彼此間無一致共識,調整就這麼開始了。

經濟決策者猶如舵手,當然不該隨波逐流,而應依其政策初衷,為所當為。因此,隨著經濟情勢的調整,貨幣政策的調整也已展開,但程度因各自需求而不同。像處於這波金融風暴核心的美、英等國,就對貨幣政策的退場還心存忌憚,擔心信貸元氣未復就退場,經濟可能陷入二次衰退,因而以微幅縮減刺激規模或不再擴大的方式測試景氣抵抗力,預期本周四的利率決策會議仍將按兵不動,但將以會後聲明釋放些許退場訊息;相對的,屬於金融危機外圍或未高度依賴歐美市場的印度、挪威及澳洲等國,就以直接的升息或啟動退場之舉,非常有自信地宣告衰退結束。

比較特別的是亞洲各國,靠著區域內貿易深化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度過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萎縮的衝擊,雖然復甦腳步相對較快,卻因尚無法完全擺脫對歐美出口的依賴,而未能自主地啟動升息按鈕,以保持與歐美間一定的利率差距,避免因此吸引熱錢湧入而帶來本幣升值的壓力,限制了出口帶動的經濟成長。

不過,亞洲的復甦及寬鬆貨幣政策的持續,讓此區域面臨資產價格上漲,甚至可能過熱、通貨膨脹蠢動的現象,也促使暫不想升息的亞洲央行,以選擇性信貸管制的方式進行宏觀調控。上周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邀集三大行庫,提示房貸授信風險,已在宣示他的新政策方向;香港、新加坡、南韓及中國大陸也高調提出抑制房價的作為,例如提高放款門檻及取消優惠房貸等。中共國務院更直言,因為經濟向好的趨勢已得到鞏固,將把控制通貨膨脹風險納入決策時的考慮因素;這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共官方首次做出這種表述。因此,儘管沒有太多國家升息,但貨幣政策的調整,也已經開始了。

經濟調整期的特質之一,是個體各自依憑所知的訊息,依自利原則,做出判斷、採取行動;但因訊息紛亂、自利導向、資源重置,就會步調不一,進而可能帶來政策分岐、經濟調整的落差,甚而導致市場的劇烈波動。因此,去年底全球一致搶救經濟大作戰的局面不再,現在已到各國各顯本事的時候了。尤其,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是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跳水大調整的時期,在低基期下,經濟指標到明年第一季前會有段好光景,但如何正確解讀、抓緊趨勢,這更是政策判斷力最嚴厲的考驗期。

※ 相關報導︰

* CIT破產! 美國歷年來第五大規模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28248.shtml



◆ 大陸「黑錢」 炒爆香港房價

【經濟日報╱陳競新】2009/11/02

今年初以來,國際游資四處流竄,新興國家股、樓、匯價齊鳴,其中香港房市升幅凌厲,極受矚目,港島半山一幢新豪宅的高層單位,成交價創下每平方呎港幣7萬元(約每坪新台幣1,100萬元)的世界紀錄,暴露中港經濟融合過程中,陸資對於香港房屋市場起伏威力之鉅。

香港是小型的開放經濟體系,房屋市場一向敏感。回歸大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推出每年興建8.5萬個單位的政策,卻碰上亞洲金融風暴,房價急跌六成,成為後來提早黯然下台的遠因,以至現任特首曾蔭權一直戒慎恐懼,限制房市供應量,推行被視為矯枉過正的「勾地政策」,由地產商主動勾地才拍賣,導至今年以來只推出5,000餘個私人住宅單位,遠低於董建華甚至英殖民時代的供應量。

供應量少,國際游資在低利息政策下滿溢,房價自然上揚,但陸資湧入,更至狂飆之勢;根據香港法例,市場沒有披露買家身分及涉及金額的義務,這種被理工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智文教授批評為「單方面資訊不平衡」的市場型態,到底陸資推高香港房市的力度多大,很難提出實質論證,但從地產代理業界和新聞界的經驗,陸資的威力不容置疑。

一、 首先是投資移民。根據香港信報前任總編輯練乙錚的推算,今年前三季香港推出價值過港幣千萬元的新豪宅中,有六成六買家為陸資,至於500萬到千萬元的買家,也達六成;另外該報研究部統計只有14%的陸資買家,以千萬豪宅為對象,可見陸資在港房市的浸透力。

二、在大陸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下,大批陸客經常往來香港與深圳,也是今年以來香港中價位房市的重要客源。以新界北區為例,優質物業的買家估計達三成來自陸資。

三、中港間的地下錢莊越趨活躍,更是香港這波房價飆升的更重要力量;在大陸外匯管制下專營人民幣與港幣通匯的地下錢莊,近年更廣推到大陸沿海省份幾近每一個城鎮。福建一帶普遍稱之為「黑錢」,除用來避稅外,也順道不問價錢炒賣樓宇,順道洗錢。今年以來大陸要求幹部申報資產後,「黑錢」明顯大幅加增多。

1997年香港房價飆高時,陸資也是重要的動力來源,然而當時的主力是國企財團挪用公款炒賣,這次涉及的卻以個人為主,而且範圍遍佈全港各區。目前美元持續看貶,港幣在聯繫匯率制度下,自然也處於貶值通道。從經濟角度,陸資狂掃香港物業,可以說是不理性行為。

一位從泉州到港開戶的陸客卻笑說:「避稅、來回炒賣、洗錢,怎麼會不理性呢?」有經常接觸大陸買家的房產仲界業人士也解釋說:「對部分國內(大陸)人,在港有物業,不但是身分象徵,也為未來或者下一代部署。」

「大陸黑錢」會不會在這波香港房市飆升興風作浪後,跑到台灣「兜個圈」?研究兩岸三地經濟互動的香港財經學者簡澤源肯定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台灣和福建才一水之隔,香港的金融監管一向比台灣做得好,相對地台灣的地下經濟一向嚴重,台灣當然很大機會是陸資下一個流向的目的地。」

港府在輿論壓力下,已積極回應房市飆升的議題,然而全球利率動向未明,港府只敢拋出口惠而不實的措施,也暴露香港急速朝中港經濟融合發展,政策未能跟上市場變化的窘局。(作者是資深媒體人)

※ 相關報導︰

* 防「炒房」需要集體行動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27480.shtml



◆ 網路標錯價 廠商2天內可反悔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2009.11.02

為避免網路標錯價糾紛一再發生,經濟部商業司擬訂定相關辦法,今日公告。未來廠商如果發現標錯價,可以在二天之內取消交易,網友想再撿便宜可沒麼容易。

今年7月發生戴爾電腦商品標錯價事件,戴爾電腦接到6萬筆標錯價訂單,最後僅提供小額折價券作為補償。一個月多前又再發生了HOLA千元禮券錯標零元,賣出64億張的事件,HOLA表示金額太大無法處理。

網路標錯價糾紛連連發生,商業司決定訂「零售業網路交易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辦法草案,規定需將標錯價處理方式列入網路契約中,草案內容今日公告上網,若沒有疑義,近日將送消保會審查。商業司長葉雲龍指出,預計最快明年正式實施。

但網友罵翻新辦法。網友小P說,這根本是坦護廠商,依業者的能力,應該在24小時之內處理,給消費者一個交代。

網友samuel也說,給廠商可以反悔的條款,讓他更擔心網路交易的安全,萬一有不肖業者藉機蒐集個人資料或是募集資金,事後再拒絕出貨,以「對不起標錯」了事,消費者權益何在?

辦法法中特別提及,如果標錯價,網路商店業者可以在消費者訂購程序完成的二天之內,向消費者說明問題,而且拒絕接受訂購。辦法中也規定網路業者可以在必要時對特定商品訂出「購買上限」,超出業者規定購買的數量上限,業者也可以拒絕接受訂單。

fsj 提到...

兩岸互免租稅 年底簽署協定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林安妮、陳美珍/台北報導】2009.11.04

兩岸在短短一周內,飛快進行二個回合的租稅官方談判,雙方對年底前簽署全面互免所得稅協定已取得共識,最快明年雙方即可就分配課稅權、交換課稅資料等展開合作。

兩岸可望在12月中下旬舉行的第四次江陳會簽署互免所得稅協定,透過課稅權分配協議,將可保障兩岸各自的課稅主權,不必上演搶稅大戰。

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收益不再會「一條牛剝二層皮」,透過租稅協定的保護,台商將握有同時向兩岸政府申請行使雙邊預先訂價協議(APA)權利,避免同一筆所得被兩岸重複課稅及查稅。

不過,台商要求在兩岸租稅協定中訂定「視同已納稅額扣抵權」的條款,可能無法如願。我國目前在大陸的投資金額龐大,透過這項扣抵權,台商在大陸享有的免稅或減稅利益被當成已繳納稅款,可拿回台灣扣抵應納所得稅,坐享重複減稅優惠。我國現有16個全面性互免所得稅協定中,僅對新加坡提供這項扣抵權。

兩岸簽署全面性互免所得稅暨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為四次江陳會四大議題之一。根據上周在北京、本周台北舉行的二次談判結果,兩岸歧見不大。

這項兩岸互免所得稅協定採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範本架構,課稅權分配原則上遵守國際租稅協定的規範。例如所得性質為薪資、執行業務收入是以勞務提供地為課稅主權國,台商在大陸地區工作獲取的薪水,只需向大陸政府繳稅,台灣不再課稅;但台商自大陸公司取得的退休金、養老金,課稅權則歸居住地國所有,即台商符合台灣居住者條件,由台灣課稅。

另外,權利金、股利、利息等,兩岸均有一半的課稅主權,例如股利總稅負若為20%,兩岸即各扣繳10%。至於不動產或證券買賣的交易所得,則由所得發生地握有全部課稅權。

兩岸租稅協定比照其他國際協定,也訂有課稅資料交換的義務,但資料交換具有特定性,並非一般性資料交換;即必須有特定的查稅需要或對象,才可行使這項權利。

大陸目前簽署的租稅協定已有80餘國,台灣則只有16國。兩岸一旦簽署這項租稅協定,也將使我國推動對歐美、亞洲等重要貿易國的租稅外交工作獲得重大進展。



◆ 忍聽賦改會變調的驪歌?

【聯合報╱社論】2009.11.04

賦稅改革委員會自去年七月一日成立,在歷經了十六個月的開會之後,目前已經接近尾聲,預定在十二月宣告結束。最近,賦改會並沒有因為行將功德圓滿而緊鑼密鼓地加快研議稅改方案,反倒是其召集人屢因公務繁忙不克參與會議,而使得該會勢必畫上虎頭蛇尾的句點。

造成這種局面固然有許多原因,但據了解,導火線則是能源稅。推動能源稅雖然是馬英九總統的競選政見之一,也經過前行政院劉院長的背書裁示,更由學者專家在該會反覆討論了五、六次,但是行政院就是不願埋單;這也確實反映了賦改會組織架構、議程設定的根本性瑕疵。

正因為此次賦改會有組織設計的根本弊病,因此其挫折不僅止於能源稅;過去數月討論的所有稅目改革,幾乎都經歷同樣的歷程:勞師動眾卻無濟於事。賦改會的病因、病灶族繁不及備載,但我們認為,最關鍵的癥結,則是主事者欠缺租稅的學理觀點與整體布局。馬政府當初大張旗鼓成立賦改會,其目的似乎是想對全面的賦稅結構做檢討。但賦改會在實際推案討論時卻是枝節片段地一案一案推,於是每一件減稅案都是全體贊成,但每一件增稅案卻使利益團體傾巢而出,動員一切力量予以反對。其結果,自然是逼得行政院面對種種壓力而左支右絀,造成稅制結構的嚴重失衡。

以往台灣兩次賦改會成立的宗旨,都是要調整台灣扭曲的租稅結構,以打造推動國家建設的健全財務基礎。但本次賦改會漫無章法地折騰十六個月之後,台灣不但租稅負擔率比以前更低,甚至還使國家的負債比例急速攀升。若將國家比喻為公司,賦改會應該像是公司為改善財務狀況而聘請的財務健診顧問小組。照理說,一家企業在請管顧公司診療投藥之時,公司信評應該不致被不斷下修才是。但台灣的賦改會卻使馬政府財務從上任時的輕度感冒,弄成儼然像在安寧病房祈禱誦經。過去一年多來,財政部左手準備稅改的一張張健康食譜,右手卻在不斷趕寫降稅的一道道催命符,精神分裂至此,政策當然是一事無成。財政部既是財政主管機關、又是賦改會的幕僚單位,難道不該負起政治責任嗎?

上網查詢賦改會的相關新聞就會發現,從該會成立之前輿論的一片支持,到該會組成結構臃腫肥大、做法逐漸引發財稅學者的反彈、其所推議案明顯討好富人、終至租稅只降不增,造成國家財政逐漸惡化。至今,台灣的輿論不分藍綠,都已對財政部與賦改會感到極度不耐。過去,劉大中院士與陳聽安教授所主持的第一次與第二次賦改會,都能掌握大原則與大方向,至少送出一張像樣的成績單。但是這一次的賦改會卻成了工商大老闆的動員場所,連馬總統競選時財政白皮書不敢提的遺贈稅降至十%議案,都意外順利闖關成功。至於證所稅、能源稅等議案,財政部卻全然意興闌珊,行政院官員則連會議都懶得參加,能夠安然下車就已經令他們慶幸不已了。

記得去年六月在賦改會成立之前,財政部長就公開向外表示,賦改會的任務是要「落實馬總統的競選政見」。有記者問:「這樣是不是格局小了些?」李部長義正嚴詞地回道:「總統的格局會小嗎?」如今,一年半的賦改會期程已近屆滿,台灣的負債餘額飆歷史新高、租稅負擔率創歷史新低、貧富不均指標更是史上最惡劣,而所有與健全國家財政有關的重要改革方案,卻一件也沒有通過。難道,這樣慘不忍睹的績效就是財政部長口中所說的「落實總統政見」?難道,馬總統的格局就是賦改會所呈現的這般窄小且失衡?

第三次賦改會即將落幕,讓我們以嚴肅沉痛的心情,回顧這荒腔走板的一年半。台灣的財政史上,將記載這一屆令國人難堪、令政府蒙羞、令學界扼腕的賦改會。變調的驪歌,誰人忍聽?

fsj 提到...

美元若停貶… 全球泡沫破滅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09.11.03

紐約大學教授、「末日博士」羅比尼警告,這波全球資產泡沫的催生者是借入美元投資風險資產的套利交易,一旦美元停貶,這個全球大泡沫將一舉破滅。而英國金管會(FSA)主席特納(Adair Turner)則認為,資產過熱的情況在亞洲最為明顯,但他認為這還是各國本身執行的貨幣寬鬆政策所致,不能說是美國一國的貨幣政策所造成。

羅比尼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說,由於美元匯價走貶,現在借入美元投資外國資產的操作,不只是「零利率」,甚至還是「負利率」。據他估計,現在交易員買美元進行海外投資,基本上的實質利率是負20%。當前的環境鼓勵投資人借美元來買進「任何」風險資產。

羅比尼認為,美元利差交易的盛行,可以用來解釋最近幾個月來股市、原油、能源與商品價格聯袂超漲的狀況。任何借美元買風險資產的投資人獲利都好得驚人,從而又吸引更多資金投入,推高風險資產價格。羅比尼估計,這種美元利差交易從3月以來的報酬率在50%到70%之間。

美元利差交易還迫使各國央行不得不把利率壓在低點,深怕資金湧入匯價大漲會傷害本國出口產業。這又讓各國的資產泡沫益加膨脹,又更吸引更多投機資金借入美元進入這些市場。

在這樣的連動下,包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在內的各國央行為了拯救經濟採取的貨幣政策,已經共同吹出美元利差交易的超級大泡沫。羅比尼指出,美元匯價不可能貶到零,終有止穩的一天,屆時美元利差交易的成本突然從負值升高成零,會造成一波平倉潮,屆時就是資產市場重挫的時刻。

而市場一跌又會加強買進美元的避險需求,迫使更多投資人回補美元,讓資產下挫更為惡化,交相形成惡性循環。

英國金管會主席特納則認為,亞洲資產市場,例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確出現過熱的跡象。他認為歐美則仍困於需求不足的問題,無論是房市或者股市,都很難看出有什麼泡沫。

特納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說,發達國家低利政策不能被視為發展中市場的泡沫主因。像是中國的房市大熱潮,主要是由於中國的銀行大量放款所致。各國經濟的關鍵動能許多仍來自國內因素。



◆ 美500大企業 緊抱現金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2009.11.03

華爾街日報2日報導,美國500大非金融公司第二季持有現金及短期投資約9,940億美元,占總資產的9.8%,現金持有比率不僅高於去年同期的7.9%,且為過去40年來最高。

雖然經濟已好轉,但企業緊抱現金的趨勢似乎持續至第三季。在這500大企業中,已公布第三季財報的248家公司持有現金比率增至11.1%,高於第二季的 10.1%。美鋁(Alcoa)、Google、百事可樂(PepsiCo)及德州儀器(TI)等公司,儘管所屬產業各不相同,但現金水位全部上揚。

花旗集團金融策略部門主管史登德維德說:「每個人都緊抱現金。」分析師認為,這是一年前金融危機造成的後遺症,當時企業籌資難度大增,貸款利率升高。

企業現金水位高互有利弊。現金多代表支出及投資減少,不利經濟成長;但經濟改善後,現金充裕的企業可進行併購、增聘人手或資本支出。

也有許多公司是為了安心而保留現金。美鋁財務長麥克蘭(Charles McLane)說:「除非打倒我,否則別想要我掏錢。」美鋁9月底持有的現金及等同現金共1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高出28%。由於今年銷售疲軟,該公司大砍股息、縮減開支,並裁員1.5萬人以保留現金,第三季雖有獲利,但麥克蘭對現金管理仍非常謹慎。

部分公司則考慮重點支出及併購需求。半導體業者德儀今年來已收購兩家小公司,並向破產對手買進設備。該公司9月底持有28億美元現金及短期投資,較去年同期高出42%,雖然前九個月的營收較去年下滑26%。

企業持有現金比率20年來逐漸增加。美國前500大非金融業者在1991年第二季的現金持有比率為3.9%,2004年中期則增至9.2%。

俄亥俄州立大學財務教授史杜爾茲說,全球化及科技變遷使企業曝險增加,現金持有比率現已升至1960年代以來最高。

喬治亞大學教授卡爾則指出,另一原因是高科技業者持有的鉅額現金持續攀升。最大的54家資訊科技業者在第二季結束時,共持有2,800億美元現金,占總資產的27%,現金持有比率高於任何其他行業。其中已公布第三季財報的34家公司,現金水位繼續升高。

搜尋引擎巨擘Google公司的現金及短期投資較一年前激增53%至220億美元,占總資產的58%。該公司執行長史密特上個月說,現金提供「營運及策略運用的彈性」。

※ 相關報導︰

* 美960家百視達 吹熄燈號
http://www.udn.com/2009/11/3/NEWS/WORLD/WOR2/5230453.shtml

* 基金業已成「租股票來玩」的產業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09536

今天的基金業已經變成「租股票來玩」的產業,只重視投機炒作,股票被視為幾張拿來買賣的紙而已,基金業根本不在乎公司治理得好不好。



◆ 歐巴馬:失業率會攀升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1.03

美國總統歐巴馬2日表示,儘管美國已走出經濟衰退深淵,接下來幾個月,失業率仍可能持續攀升,審慎看待就業市場表現。

歐巴馬表示:「我們預期接下來幾週和幾個月會流失更多工作。」美國預定6日發布10月份就業數據。

上週出爐的美國經濟數據顯示,美國今夏已脫離經濟衰退,但歐巴馬強調,通常經濟重拾成長後好幾個月,公司行號才會恢復招兵買馬。

美國9月份失業率竄升至9.8%,創1983年來新高。經濟專家預期,失業率將升破10%,且在2001年居高不下。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1日表示,美國就業市場可望於明年第一季回春。

美國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2日在白宮召開會議,歐巴馬在會議上指出,政府祭出的措施已「協助遏止一場可能發生的經濟大災難」。

他補充說:「我們開始看到經濟回穩及若干起色。」

但他承認,美國生產水位仍明顯低於高峰期,而最令人苦惱的是就業成長持續落後。

歐巴馬表示,打擊失業率的「大膽、創新行動」,將是政府施政優先要務,他呼籲國會及民間齊心齊力提振就業。



◆ 名家觀點/南山併購案 考驗後MOU金融監理

【經濟日報╱黃達業】2009.11.03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似乎即將簽訂,爭議中的簽約地點也可採雙方均可接受的折衷方案,即金管會分別在北京與台北與大陸銀監、證監會個別簽訂,既無矮化問題,也可在台灣的選舉前定案。

金管會「後MOU時代」金融監理的挑戰才正要開始,南山人壽併購案是最佳試金石。

南山人壽的得標者—中策集團與博智金控均屬境外公司,也都牽涉所謂陸資問題,因此,在經濟部投審會與金管會核准前,併購案仍存在相當大的變數與挑戰。南山擁有400萬名保戶、4萬名員工,其所累積管理的保戶資產超過新台幣1兆5,000億元,得標者又是有陸資背景及私募資金特性的非金融專業集團,政府核准與否的拿捏尺度,確實引起國人高度矚目。

就政府主管機關而言,對於像南山這樣的特許保險機構合併案,核准與否,不外乎考量到相關法令適格性,以及金融安定、客戶權益與員工保障問題。政府部門的經濟部、中央銀行、金管會及勞委會有必要籌組聯席工作小組,協調此一併購案並彙整各方意見,以便做出最適切的決策,並奠定後MOU時代的金融併購監理模式,以供業者知所遵循。

由於在南山併購案中,得標者並非出價最高者,加上其中資色彩及複雜的金主背景,是否會埋下日後由政府收拾、全民埋單的結局,應是政府核准與否所應考量的,也是全民及南山人壽全體客戶、員工所共同關注的。

若在此超大型的南山人壽併購案中政府主其事者必須負連帶賠償及政策責任,一旦日後若發生掏空或客戶權益受損、沒有履行永續經營承諾的狀況時,就必須對核准機關負責人追訴責任,才能促使決策者善盡為全民利益把關的責任。

兩岸金融MOU即將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市場准入條件談判不久後也將完成。日後陸資併購台灣本地金融機構的個案將日漸增多,對於世界各國爭相保護的金融特許行業,政府在政策上是否應思考由本國金融機構作為優先得標的核准考量。

對於私募資金或無優良經營紀錄的外資予以嚴格審查甚至排除,以確保我國金融監理的有效性,並保障全體納稅人的權益。

金管會成立後,以往金融監理失職現象理應獲得大幅改善,政治力介入監理的程度也應大幅降低,但最後仍然發生中華銀行的重大掏空案,實在是金融監理史的一大敗筆。

因此,在後MOU時代,對於金融監理的責任歸屬問題必須明確劃分,也應適用在任何金融併購的個案上。

對於南山人壽併購案由出價第二高者得標,明顯違反南山人壽股東權益,經營階層很難不被懷疑是否創造出代理人成本,為經營階層謀求其自身最大利益,而傷害全體股東利益。美國AIG總部甚至美國政府都應介入調查,以保障自身利益。

至於我國監理當局在面對這一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且未來潛在風險極高的合併案,是否核准也應謹慎將事。畢竟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回想過去金融重建基金在處理破產金融機構,以及最近處理國華人壽接管事件,所動用到的龐大納稅人資金,監理主管機關對南山人壽併購案,絕對輕忽不得。

(作者是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台大金融中心主任)

fsj 提到...

世銀示警 亞洲資產恐泡沫化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09.11.05

世界銀行(World Bank)4日上修東亞地區開發中國家今年經濟成長預估,但也警告各國政府大舉推出振興經濟計畫,可能導致亞洲股市和房地產泡沫化的負面效應。

世銀在半年一度的報告中指出,不包括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南韓和印度的開發中東亞經濟體,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6.7%,高於先前預估的5.3%,明年則可望加速到全球信用危機爆發後,亞洲政府已對國內市場挹注逾9,500億美元進行紓困。但今年澳洲央行率先升息,印度和南韓央行也暗示未來數月將逐步調高利率。

世銀說:「隨著整體經濟復甦,通膨壓力也開始浮現,東亞地區必須盡快緊縮貨幣政策,並採行彈性匯率。彈性匯率將是管理外資流入與控制通膨和資產價格漲勢的關鍵。」

世銀警告,數十億美元熱錢湧進東亞,令人擔憂亞洲股市和中國、香港、新加坡與越南等地的房地產,可能出現資產泡沫。無獨有偶,國際貨幣基金(IMF)3日也示警,大批資金流入香港刺激資產價格節節攀升,將為市場帶來風險。

在政府降息與注資政策的推波助瀾下,市場行情普遍走高。金價今年來已大漲44%;銅價去年飆漲50%;美國高風險資產的身價也水漲船高,風險價差已縮小到逼近2008年2月、雷曼兄弟與貝爾斯登倒閉前的水準。

這波投資熱潮在經濟復甦最快的亞太地區最顯著。香港的高級房地產價格正持續走揚,某賣場今年出租攤位的價格比去年高33%;新加坡第三季房價暴漲15.8%,速度為28年來最快。

澳洲房市同樣火熱。墨爾本某家研究公司先前預期,未來12年澳洲平均房價將上漲一倍;澳洲先鋒太陽報也指出,民眾最好在行有餘力時儘快購屋,因為拖得愈久會愈買不起。

過去12個月來,投資人大舉借入美元買進澳元,推升澳元匯價大漲35%,也使該國的股市和債市漲幅超越美國與歐洲。外匯交易員預測,澳洲央行兩度升息後,將繼續緊縮貨幣政策。

為了對抗資產泡沫,各國決策官員已開始加強監管。新加坡當局提高貸款條件、收回房地產的振興政策,並承諾釋出更多土地推動建案;南韓主管機關也緊縮首爾附近七個地區的房地產貸款條件。

※ 相關報導︰

* 金價攀新高 挑戰1300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233594.shtml



◆ 美轉彎 淡化亞太自貿協定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3日電】2009.11.05

今年亞太經合會(APEC)的年度重頭戲「領袖會議周」,8日起在新加坡登場,但歐巴馬政府此次卻刻意用「長程目標」,淡化布希政府過去幾年在APEC積極主導推動的「亞太自由貿易協定」。

此外,美國國務院負責APEC事務的資深官員唐偉康(Kurt Tong),3日在國務院外籍記者中心簡報時並表示,美國希望APEC能附和月前在匹茲堡20國集團(G20)峰會的論點。

布希政府在過去3年的亞太經合會中,曾主導並強推的「亞太自由貿易協定」(FTAAP),到了第一次參加APEC的歐巴馬政府,似乎出現了政策轉向。

唐偉康在回答媒體詢問美國今年對FTAAP的立場時,形容自由貿易協定是「較高的標準」,以「美國相信有許多追求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方式」模糊帶過。

但後來在記者追問不願討論FTAAP,是否代表美國已放棄推動?唐偉康認為這樣的解讀並不正確,但他也僅表示FTAAP是個「長程的」目標,需要各經濟體一年又一年去討論,以逐漸接近這項屬於「較高標準」的長程目標。

唐偉康還說,要等到APEC21個經濟體共同簽署、執行一項真正的(亞太)自由貿易協定,「會是個很大的任務,和非常非常大的計畫。」

亞太經合會8日循例將舉行資深官員會議,討論領袖會議周的議程等程序問題,10日舉行的部長會議,美國將由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與貿易代表柯爾克出席,財政部長蓋納另將參加12日的財長會議,商務部長駱家輝則會出席企業執行長高峰會。

領袖會議將在14、15日舉行,美國總統歐巴馬14日將自東京抵達新加坡。除領袖會議外,歐巴馬也將另與東南亞國協(ASEAN)領導人,舉行多年來僅見的「東協+美國」高峰會,展現美國重視東協國家的企圖心。



◆ 美信用卡改革 提前!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1.05

美國眾議院4日通過法案,把信用卡改革實施日期從2010 年2月22日提前到2009年12月1日。

歐巴馬總統5月簽署信用卡改革法案,取締發卡機構提高收費和利率的方式,改革原定在12個月內分三階段推出。

提前實施信用卡改革的法案提案人卡洛琳‧馬隆尼表示:「國會可在年底假期前,實施目前卡債餘額不可提高利率的禁令,這樣可終結導致太多消費者被困在永無終止之債務循環的伎倆。」

眾院以331票對92票通過該法案,要等參院也投票表決後,才能成為法令。馬隆尼指出,信用卡公司趁法案實施前再次提高利率和增加收費,導致她提出提前實施改革法案,這是信用卡公司自作自受。

改革第一部分在2009年8月生效,規定銀行在合約重大修改前45天告知客戶,包括利率升高。發卡機構在帳單到期前21 天,也應通知消費者。顧客現在有權利拒絕合約修改,並可按現有利率五年內付清欠款。

改革的第二部分原定在2010年2月22日推出,主要改變包括禁止發卡機構獨斷對現有卡債餘額升息,並規定讓顧客選擇是否讓帳戶透支。

第三部分預定2010年8月22日實施,稱為「合理與按比例」罰款,也就是發卡機構檢討所有利率,有必要的時候予以調降。

假如參院也通過提前實施的法案,原定2010年2月和8月實施的部分將在今年12月1日生效。

※ 相關報導︰

* 我們的時代-社會主義幽靈在美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2+112009110500445,00.html

* 社論-庶民經濟?還是選舉經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09110500143,00.html



◆ 買股票 先觀察消費行為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09.11.05

奮勇資本基金(Intrepid Capital)經理人特拉維斯(Mark Travis)管理的基金今年來已上漲26%,表現優異,這都要拜特拉維斯對美國消費者行為的獨具慧眼。

設想你想邀幾個好友到家裡一起觀賞NASCAR賽車,度過慵懶的一天,你會買些什麼?你可能上超市買幾罐啤酒、幾包熱狗與烤肉片。牛排、啤酒、有線電視、賽車與寵物,這些是特拉維斯投資的主要產業,與傳統定義的消費必需品略有不同,但卻具有抗衰退的能耐。

特拉維斯的策略向來報酬不錯。據晨星統計,他管理的基金近三年在溫和配置型基金(moderate-allocation fund)中,年報酬率4.73%,排名第一。今年來更上漲26%,遠超過平均的18.6%。

特拉維斯的基金表現出色,不過他挑選的都是單調的企業,清一色是穩定產生現金、沒有未支付的負債,且成長雖然不快但股利高的公司。

另外,他只會以低於私人市場價值的價格投資,決不買貴。「所謂私人市場價值指的是,如果你經營一家乾洗店,我會想付你多少錢的支票來買?」

特拉維斯投資的企業還有一項共通點:多半是家族企業,因為家族企業通常不會大幅舉債,它們很會生產現金,且多半自行籌資。「我不想投資只有傭兵管理層的公司。我要能夠領略身為老闆的美麗與危險的人。」

例如,在美國擁有13條賽車跑道的國際賽車跑道公司(International Speedway Corporation)。ISCA由法蘭斯家族(France family)投資控制,而ISCA幾乎掌控美國電視收視率第二高的職業運動Nascar賽車比賽,「從贊助廠商觀點來看,它的收視率值得玩味。」

看賽車不能沒有啤酒。SABMiller公司2007年收購Grolsch,使特拉維斯的投資賺了兩倍。特拉維斯也持有不少海尼根股票,看好它的高股利,以及最近推出的淡啤酒市場。

這家由家族信託基金控制的偶像級啤酒在亞洲的知名度愈來愈高。他在稍高於10美元的時候買進,現在已漲到25美元左右。

另外,特拉維斯還看好寵物市場。不僅僅因為美國有超過1.5億隻寵物貓狗,且不管衰退多嚴重,「大多數人不會讓他們寵物挨餓受凍。」

fsj 提到...

台灣憑什麼一夫當關?

【經濟日報╱社論】2009.11.06

在海峽兩岸,乃至整個大中華經濟圈,台灣究竟該扮演什麼角色,在我們這邊應已談論了20年之久,除支持台獨基本教義論調者,也應早已建立共識;那就是,台灣應發展為緊扼大陸東部沿海輻輳重地的營運中心,擔當商品與資金進出大陸的重要門戶,更是外來資本與企業進軍彼岸的前進基地。但日前在香港的一場重要論壇中,一位舉足輕重的大陸人士竟坦率指出,對於台灣做為外資或國外人士了解中國大陸的門戶此一說法,甚感疑惑,且向所未聞。方當兩岸阻絕一甲子,尤其近20 年更在李、陳兩朝強力杯葛乃至挑釁下風雲險惡的台灣海峽正要雲開見日、化干戈為玉帛,對岸及海外人士竟然對台灣未來的努力方向一片茫然,實為不容輕忽的嚴肅問題。

這個問題20年乃至60年來從未如此刻重要;因為在過去漫長的時日裡,不論我們對台灣在兩岸之間有任何憧憬,希望扮演任何角色,都是徒託空言,受到強勢領導者的壓制杯葛,不是鑽縫蹈隙強渡關山,就是安分認命,畫地自限,徒令台灣的機會白白流失,人才、資源汩汩流洩。

然而隨著大陸經濟以沿海地區為主軸飛躍發展,加工出口業又成為火車頭帶動經濟高速成長,直接面對東南沿海,踞東北亞韓、日、台、港所構成的島鍊核心地位的台灣,其做為大陸對外吞吐及外資進出大陸之門戶的角色,自然日形重要。日韓等非華人國家固不足論;香港僻處南隅,製造業又向非所長,就實體經濟而言,當不能相提並論。

除了優越的地緣關係及同文同種又普遍能以國語與對岸任何省份順暢溝通之外,台灣長期發展加工出口業,迄今仍以貿易而非轉口立國,是重要的因素。不容諱言,包括大陸在內的開發中國家,能迅速脫貧躍起、嶄露頭角者,罕有不依恃加工出口業有效運用廉價勞動資源而克盡全功者。台灣正是其中的開拓者與成功典範。事實上,錯非20年前台灣內外環境驟變,逼迫加工出口業倉皇外移,大陸東南沿海不可能短短數年即崛起成為驅使大陸經濟高速成長的急先鋒。

20年間,台灣原恃以為命脈的加工出口業雖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浸淫其中數十年所培育的無數人才、積累的豐富經驗,正是每個開發中國家期盼擁有的珍寶;尤其下游加工出口業雖拔根而去,中上游的支援產業益發蓬勃發展,轉向支援規模倍蓰於以往的對岸及東南亞加工出口產業。

20年受困於禁止直航與直接投資,及鎖國反中的心態,台灣挾中上游產業做為重要支援者、運籌中心乃至營運中心的角色大受抑制;一旦這些干擾盡皆撤除,再加上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掃除其他障礙,整個台灣的戰力才會充分顯現,兩岸之間貨物、人口、資金、企業往來,將如過江之鯽,則挾台灣踞島鍊核心的優勢,積數十年貿易經驗累集的實力,中上游產業與下游加工業及周邊服務業的密切配合,加上同文同種、熱情誠信的人民,任何國外資本與企業借助台灣之力,即如虎生翼,可以長驅直入大陸市場,或以台灣為生產、研發、營運基地,輻射從珠江三角洲到渤海灣的整個沿海精華地帶。

除此之外,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華人社會中,台灣幅員適中、文化根深柢固、民主法治領先群儕,加上景色秀麗、人情味濃郁,實屬華人地區首選的住址;當主政者拋棄狹隘的鎖國心態,以足與港星媲美的租稅與基礎設施廣為招徠,必將近悅遠來,成為眾多逐鹿中原者進可攻、退可守的安樂窩。

以這樣的條件,欲做為大陸的門戶,寧屬奢妄?



◆ 10月物價小漲 今年次高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2009.11.06

主計處昨(5)日公布10月物價概況,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105.92,較9月漲0.44%,是今年次高點;但因去年同月物價水準亦處高檔,10月物價較去年同月是下跌1.84%。

累計1到10月消費者物價水準,較去年同期下跌0.85%,由於台灣地區全年消費者物價跌幅從未超過0.3%,預估今年物價跌幅將是歷來最大。但主計處表示,這是因為基期較高所致,目前沒有通貨緊縮的壓力。去年因國際油價曾飆上每桶140美元以上,造成全年物價都處於高檔,年漲幅3.5%。

躉售物價也類似,跌幅將創下歷史紀錄,1到10月平均較去年同期下跌10.91%,將打破民國64年下跌5.06%的紀錄。

不過,接下來,消費者物價可能恢復漲勢。去年12月到今年7月間,CPI都在105以下,如果國際原物料價格維持此一水準,預期自12月起,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將開始出現正值。

10月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月跌1.84%,跌幅仍大。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說,跌幅大是因為去年基期偏高,目前沒有通縮的壓力。去年10月CPI高達107.91,是史上最高。

今年另將創下連跌三季的歷史紀錄。今年農曆過年在1月,受此季節性影響,1月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月上漲,其餘各月都下跌。

10月躉售物價指數(WPI)為103.88,較9月低,較去年10月跌6.23%,但跌幅已明顯縮減,8月指數較去年跌幅還高達11.01%。吳昭明表示,國際農工原料行情走高,會先反映在躉售物價上,WPI指數年初至今已有止跌緩漲現象。

近日國際原物料價格大漲,根據主計處提供資料,10月黃金價格年增42.3%,達每盎司1,040美元,其餘國際金屬商品如白金、銀、銅、鋅等,年增率也都逾50%。不過,除黃金外,其餘國際金屬價格尚未回到金融海嘯前高點。

需要開始擔心通膨了嗎?吳昭明說,廠商進口成本雖然增加,但國內民間消費尚未大幅回溫,景氣尚未達到復甦程度,加上就業市場嚴峻,使市場上的有效需求成長較遲緩,會限縮整體零售物價上漲空間。



◆ 新聞分析-步步為營的出口戰略

【楊泰興】2009-11-06 工商時報

美國、歐盟、墨西哥罕見串聯,一起對中國的原物料出口課徵高額出口稅問題,打官司打到了WTO,問題有這麼嚴重嗎?

以賦稅的眼光來看,課所謂的原物料出口稅,是所謂的「從價稅」,是比其他稅種來得容易「轉嫁」,尤其在少數的壟斷性原物料產品上,更是容易。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其實歐美廠商的損失是相對有限的。

但換個角度來看,這次歐美國家非議的20項原物料包括鐵鋁氧石、焦煤、螢石、鎂、錳、金屬矽、碳化矽、黃磷、鋅與其它稀土礦等,都在工業生產中扮演了少量而關鍵性的角色。

而近年來,中國對這類有色金屬類的關鍵性原物料設有高額的出口稅或配額限制,因此許多外國廠商在進口原物料時,必須額外負擔這些稅負,但中國企業在購入這些原物料時,卻不必考慮稅負的問題,導致外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高過於中國企業,長期而言,西方相關工業將會陷入競爭力衰退的困境。

歐美諸國為了因應這樣的問題,採取了兩手策略,除了對於這樣的下游產業直接控以傾銷罪名,直接以「反傾銷稅」大刑伺候,美國對無縫鋼管的反傾銷調查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一手,乾脆釜底抽薪,直接對於中國所謂高額原料出口稅,進行WTO申訴,以搶救本國的產業競爭力。

在損失有限之下(從價稅易於轉嫁),各國卻聯合起來一起修理中國,顯見歐美各國的長期戰略考量以及寸土不可失的戰略眼光、保守態度。全球原物料市場的險峻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



◆ 房利美又虧 向美要150億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1.06

簡稱「房利美」的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宣布第三季繼續虧損,需要納稅人再挹注150億美元 (台幣4871億元)。

這將是房利美第四度向政府要錢,要到的話,房利美迄今總共就向納稅人拿了六百億美元(台幣1兆9485億元)。房利美第三季虧損18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降低35%,卻比今年第二季的148億美元高很多。

由於失業不斷上升,無力繳費的貸款戶也在增加。到10月底為止,房利美的貸款戶有4.7%至少三期逾期還款,是去年同期的將近三倍,佛羅里達和內華達兩州最嚴重,都超過11%。

房利美和姊妹機構「房地美」都在14個月前由聯邦金管單位接管,接管的代價遠高於當初估計。加上房利美最新開口的150億美元,「兩房」的聯邦注資約達1110億美元。

兩房的業務是向銀行購買貸款,轉售給投資人,在房貸市場扮演關鍵角色,擁有或擔保的貸款總值約55兆美元,占全美擔保貸款之半。兩房在房市興旺期間降低放款標準,因此在房市泡沫化以後嘗到苦果。

房利美聲明表示:「我們的未來充滿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包括我們會不會繼續存在。」房利美表示,到第三季結束為止,需要150億美元注資,因此已在4日向聯邦財政部求助,以便繼續營運:「房利美已向財政部提出請求,並且希望財政部在12月31日以前提撥這筆款項。」



◆ 減少法拍屋上市 法拍屋主可租原屋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1.06

為了協助支付房貸困難的借款人,同時避免太多法拍屋上市,房利美5日開始允許面臨法拍的屋主租下原來的房子,最長一年。

《華爾街日報》報導,「房契換租約計畫」 (Deed for Lease Program)將允許無力修改房貸條件或不符資格的民眾,轉讓房子給貸款業者,以換取租約。變成房客的民眾可簽最長12個月的租約,按市價支付租金。

房利美拒絕說明有多少屋主將受惠。該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收購5萬7000棟法拍屋,使其房地產庫存達到6萬3000棟,價值60億美元。出租計畫可使房利美暫緩向已飽和的房市推出更多房子,寄望房市一年後會好轉。

房利美主管雷恩說:「讓民眾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對社區較好,對擁有房子的金融機構也較好。希望減少法拍屋上市,有助穩定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