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7

太陽動態觀測衛星(SDO):「多變的」太陽任務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The 'Variable Sun' Miss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84603827.html

By Dr. Tony Phillips, February 5, 2010

這幾年來,一種非正統見解在天文學家中正逐漸獲得支持。它反駁老舊學說並使深思的觀測者心神不寧,尤其是氣候學家。

"太陽," 位於華盛頓特區 NASA 總部的 Lika Guhathakurta 解釋,"是一顆「變星(variable star)」。"

但它看起來如此恆常...

那只是一種人眼的侷限。現代望遠鏡與太空船已穿透使人目眩的光芒並發現出乎意料的混亂漩渦(maelstrom)。

太陽閃焰(Solar flares)以數十億顆原子彈的威力爆發。磁化氣體雲(Clouds of magnetized gas,CMEs)大到足以吞噬眾行星,使它們在恆星表面上粉身碎骨。太陽大氣中的孔洞噴出百萬 mph 的太陽風暴。

而上述這些事都能在一日之內發生。

時間超過數十年到數個世紀,太陽活動以複雜的、研究者仍在挑選的節律增減。最著名的痛擊是 11 年的太陽黑子週期,被許多教科書描述成一種規律的過程。事實上,它似乎有它自己的想法。

"那並非整整 11 年," Guhathakurtha 說。"此週期的長度從 9 到 12 年。某些週期很強烈,有許多太陽黑子與太陽閃焰;其他則較為溫和,有相對較小的太陽活動。在 17 世紀,在一段稱為「毛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芒得極小期)」的時期中,此週期全然停止約 70 年,而且沒人知道為何如此。"

然而,這裡不需要回溯這麼遠才能找到此週期不可預料的例子。就是現在,太陽正從世紀級的太陽活動極小期(solar minimum)爬出,那幾乎沒人能預料。

"在 2008-2009 年間,太陽活動極小期的深度著實令我們感到驚訝," 阿拉巴馬州 Huntsville,Marshall 航太中心的太陽黑子專家 David Hathaway 表示。"它凸顯出我們離成功預測太陽活動還有多遙遠。"

"這仍是個問題,因為人類社會愈來愈容易受到太陽閃焰增加的傷害。為了日常生活的基礎,現代人類依賴將高科技系統互連的網路。" 智慧電網、GPS 導航、空中旅行、金融服務、緊急無線電通訊 -- 它們全都會因為強烈的太陽活動而癱瘓。根據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在 2008 年所完成的研究,一場世紀級的太陽風暴可能會導致比卡翠納颶風大上 20 倍的經濟損失。

"理解太陽活動的變化性相當重要," 華盛頓特區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太空科學家 Judith Lean 表示。"我們現今生活方式依賴它。"

太陽動態觀測衛星(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SO)預定在 2010 2/9(譯註:參見下面報導),從佛州 Kennedy 太空中心發射。

SDO 被設計成探索太陽的變化性,與 NASA 歷史中其他任何任務不同。它將以更快、更深入的方式觀測太陽,其細節遠大於先前的觀測器,突破時間尺度的障礙並釐清長久以來在太陽物理學中受阻的進程。

Guhathakurta 相信,"SDO 將要革新我們對於太陽的看法。"

這項革命始於高速攝影術。SDO 每隔 10 秒將利用一堆多波長望遠鏡,稱為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AIA,大氣成像總成),記錄 IMAX 等級的太陽影像。與先前的觀測器相比,它們頂多只能每隔幾分鐘拍攝照片,且解析度與你在網站上,而非在戲院,所見雷同。研究者認為,SDO 的連拍節奏對於太陽物理學也能有相同的轉變效應 -- 高速攝影術的發明改變了許多十九世紀中的科學。

SDO 並不會駐足在這顆恆星的表面。SDO 的 Helioseismic Magnetic Imager(HMI,日震磁性成像器)事實上能看見太陽內部的太陽電動機(solar dynamo,譯註:就產生磁性而言,電動機是比較適合的譯法)本身。

太陽電動機是一種位於深處的電漿流網路,那產生糾纏的、有時具爆發性的太陽磁場。它調控所有形態的太陽活動,從閃電般的太陽閃焰爆發到緩慢的、十年起伏的太陽黑子週期。

"理解太陽電動機內部的運作長久以來都是一種太陽物理學的「聖杯」," Goddard 太空飛行中心的 Dean Pesnell 表示。"HMI 最終能把它遞給我們。"

"這部電動機藏在大約 140,000 英里厚的極熱氣體下。SDO 利用一種地質學家熟悉的技術穿透這層「面紗」 -- 地震學。正如同地質學家利用地震所產生的波來探測地球內部那般,太陽物理學家能使用太陽自己激昂紊流(turbulence)所產生的聲波來探測太陽的內部。" HMI 能偵測這些聲波,而地球上的研究者能將之轉換成相當清晰的圖像。

"那有點像是為懷孕的母親做超音波檢查," Pesnell 解釋。"我們能透過皮膚看見「嬰兒」。"

最後 -- 以及與地球有最即刻的關連 -- SDO 將以太陽最易變的波長觀察太陽 -- 極紫外線(extreme ultraviolet,EUV)。EUV 光子是一般導致曬傷之紫外光的高能表親。幸運的是,我們的大氣能夠阻止太陽的 EUV;否則某一天海灘將變得十分致命。在太空中,太陽 EUV 發射很容易偵測,可以說是最敏感的太陽活動指標。

"如果人眼能看見 EUV 波長,沒人會懷疑太陽是顆變星," Colorado 大學 Boulder 分校的 Tom Woods 表示。

在太陽閃焰期間,太陽的極紫外光輸出不過在數秒之內就能有幾百到幾千倍的變化。EUV 光子大浪能加熱地球的上層大氣,導致大氣將低軌道衛星外推(puff up,原意為膨脹)與內縮(drag down)。 EUV 射線也能導致原子與分子分裂,在上層大氣中創造出一層離子,那能嚴重擾亂無線電訊號。根據 Judith Lean,"EUV 對於地球環境的控制遍及 100 公里以上的整個大氣。"

"EUV 是活動之所在," Woods 同意。

這也是為何 Woods 與同僚為 SDO 打造一具極紫外線感應器,稱為 EUV Variability Experiment(EVE,極紫外線易變性實驗,簡稱「夏娃」)。"EVE 賦予我們有史以來為了測量太陽所達到的極高時間解析度(10 秒)與極高空間解析度(小於 0.1 奈米),而且我們能全年無休進行測量," 他說。"對於過去任務而言這是巨大改進。"

Woods 預期 EVE 能揭露太陽的變化有多快 -- "我們真的不知道," 他指出 -- 以及讓天文學家感到驚訝的 -- 爆發規模。

EVE、AIA,、HMI。在未來五年內,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將使用這些儀器重新定義我們的恆星以及它潛在的變化性。

它們將傳回什麼樣的非正統見解?老學說注意了!



◆ 研究太陽 美觀測太空船SDO升空

自由時報 2010.02.13

〔編譯魏國金/綜合十二日外電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十一日發射造價八億五千六百萬美元(台幣兩百七十五億餘元)的「太陽動態觀測站」(SDO,上圖為虛擬圖,法新社),並在六十天後展開任務,相關結果將可利用iPhone的3D Sun程式免費取得。

成果可用iPhone下載

從佛州卡納維爾角發射成功的SDO,是目前研究太陽的最先進太空船,其傳送的高解析影像品質優於高畫質電視十倍,SDO利用紫外線光,每○.七五秒快照太陽一次,一天傳輸的資料相當於五十萬首歌的下載量,學界咸信,在五年的任務期限,其蒐集的科學資料將遠勝於NASA史上的任何相關任務。

觀測太陽閃焰、日冕物質噴發

SDO將帶來太陽物理學的革命,可望讓科學家對太陽閃焰、日冕物質噴發(CMEs)等現象,及它們如何影響地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這些太陽活動引發的地磁風暴恐癱瘓電力網絡與通訊,因此科學家希望能建立「太空天氣」預報模式。

參與SDO計畫的英國拉塞福艾普頓實驗室科學家哈里森指出,一個日冕物質噴發可將十億公噸的太陽物質,以超過一百萬公里的時速送入太空,這樣的事件恐使太空人暴露在致命的粒子量中,也可能使人造衛星失靈、引發地球的電力中斷、干擾通訊。

太陽活動的高峰可能出現在二○一二年倫敦奧運舉辦期間,屆時在家收看奧運節目時,電視畫面恐突然中斷。哈里森說,太陽活動已走出低點逐漸增高,「這是否意謂在二○一二年我們將經歷異常最大量的太陽活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確定的是,該時期普遍干擾的機率遠較為高,而且可能干擾奧運的播報。」

※ 相關報導:

* Avalanche! The Incredible Data Stream of SDO
http://www.physorg.com/news168796053.html

* The Surprising Shape of Solar Storms (w/Video)
http://www.physorg.com/news158940323.html

* Are Sunspots Disappearing?
http://www.physorg.com/news171217304.html

* A bubbling ball of gas (w/ Video)
http://www.physorg.com/news177164239.html

Solar Cycle 24 已經開始!電子設備注意
太空時代宇宙射線達到高峰
地球磁場逆轉可由小核心波動解釋
非洲的閃電協助讀取太陽的脈動
太陽活動的小波動對於地球氣候有大影響
水蒸氣增多 暖化禍首之一

8 則留言:

fsj 提到...

全球首艘太空帆船 5月首航金星

自由時報 2010.03.15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宇宙研究開發機構(JAXA)日前公布,即將於五月升空執行金星探測任務的金星氣象衛星「曉」(PLANET-C),以及藉由太陽光壓航行的太空帆船「伊卡洛斯」(IKAROS)。日本打造全球首艘太空帆船,有別於科幻電影中利用「太陽風」為動力的概念,現實世界中的太空帆船是藉由太陽光壓航行。此前,日本與俄羅斯都曾進行過太空揚帆的相關實驗,但「伊卡洛斯」將是首度在太空嘗試以光壓航行的實驗,成果將有助於大型複合動力太空帆船的研發工作。

以太陽「光壓」航行

「曉」及「伊卡洛斯」預定五月十八日隨日本自製火箭H2A升空後,往金星前進。「曉」將是全球首枚金星氣象衛星,計畫將以約兩年時間,觀測金星大氣變化或雲層形成過程等。「伊卡洛斯」則是為測試太空光壓航行的測試機,進入太空約三週後將揚帆前往金星,預計約半年後通過金星附近。

機體造價約二十億日幣(約台幣七億)的「伊卡洛斯」外觀呈圓筒狀,直徑一.六公尺、高一公尺。預定在太空揚起的正方形特殊樹脂薄膜帆,厚度僅約○.○○七五公釐,邊長十四公尺,只要承受太陽光的粒子壓力,就能往前航行。此外,上述薄膜表面還搭載太陽能薄膜電池,能夠供給太空帆船偵測器以及通訊等電力。

「伊卡洛斯」若能在太空「一帆風順」,日本還計畫運用相關實證結果打造更大型的木星探測太空帆船。日後的太空帆船,可望進一步結合太陽能薄膜電池,與高性能離子引擎技術,成為「光壓」與「引擎」動力兼具的混合推進式太空探測尖兵。

fsj 提到...

日首顆金星探測器升空

自由時報 2010/05/22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因為氣候因素延後三天發射的日本H2A火箭,於台灣時間二十一日清晨五時五十八分,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成功。這枚火箭搭載了金星探測器「曉」、太空帆船「伊卡洛斯」以及其他四顆小衛星,預定在十二月抵達金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表示,H2A火箭十七號在發射後二十七分鐘,與曉號分離,並且成功投入預定軌道。曉號是由JAXA與三菱重工共同開發,總開發經費約一五○億日圓(約合台幣五十三億),為日本第二枚行星探測器。曉號這次任務就是要以兩年繞行時間,解開金星大氣層結構之謎。

至於太空帆船伊卡洛斯,則是世界首創的太空帆船,伊卡洛斯名字來自「依靠太陽輻射加速的星際風箏飛行器(Interplanetary Kite-craft Accelerated by Radiation of the Sun)」縮寫,顧名思義是依靠太陽光輻射壓為動力,若試驗成功,將有助複合動力太空帆船的研發工作。



◆ 日發射太空帆船 全靠薄膜吸光能時速達360公里

NOWnews.com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0/05/22

有沒有可能不靠火箭,就能讓人類在太空裡自由翱翔?日本21日把世界首創的不用燃料,僅用太陽能的太空帆船送上了太空,如果實驗成功,未來就可能繼續發展出更經濟、更機動的太陽能太空船。

21日清晨,日本鹿兒島太空中心成功發射搭載了金星探測器太空帆船以及4顆小衛星的火箭,其中太空帆船「依卡洛斯號」在飛往金星的半年航程中,完全不使用燃料靠的是太陽光就能前進。

原本是圓柱型,到了太空中它會展開一張14平方公尺的巨型薄膜,很像是個大風箏,不過,太空中沒有風,它該怎麼前進呢?

原來是利用太陽光能的反作用力,雖然僅僅是0.2公克的壓力,但因為完全沒有空氣阻力,因此可以全部用在伊卡洛斯號身上,讓它以每小時360公里的速度前進,這看似簡單的理論,但科學家足足構想了一百年才實現。

這塊特殊薄膜其實是日本發明出來,用在手機和照相機上的薄膜,厚度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但強度相當高,薄膜開發者後藤信宏指出,日本公司對薄膜材質的開發競爭相當激烈,應該是領先世界各國的。」

接下來要讓薄膜在太空中順利張開也是個學問,科學家花了6年練習摺紙,想出了一個成為中間緊實卻又容易展開的形狀,科學家對結果相當滿意。

現在這艘太空帆船的任務是飛向金星,未來還將前往木星成為最佳的太空探測員,如果進一步可以搭載人類,那麼太空旅行就將可以擺脫燃料的束縛了。(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祁傳璽)

※ 相關影片:

* Akatsuki a.k.a. Planet-C 的介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5rzIsDNrL4

* Ikaros 的介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7KvzUpGas

* 這段後面提到 Ikaros 的帆如何張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_6HOqBkP2o

fsj 提到...

NASA警告 強烈太陽磁暴2013來襲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0-06-16 中國時報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任務委員會資深科學家警告,太陽將在二○一三年左右「從深層的休眠中甦醒」,屆時發生的大規模日冕噴發現象,將引發強烈的太陽磁暴,可能造成地球表面大範圍停電,通訊系統也將遭嚴重干擾而致長時間接收不到重要訊號。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NASA科學任務委員會太陽物理部門主管費雪(Richard Fisher)表示,太陽活動未來幾年達到活躍巔峰時,地球上的電力網絡可能出現過熱問題,空中交通也將因電子裝置、導航設備等無法運作而陷於停擺,通訊衛星也將暫停運作。

NASA表示,全球須對即將發生的太陽磁暴襲擊地球做好防範措施,否則屆時醫療服務、急難救助及國安體系均將承受難以設想的後果,舉凡醫院設備、銀行系統、航管與民眾個人電腦、隨身電子用品、手機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都無法倖免。

太陽磁暴是太陽黑子活動高峰階段的劇烈日冕噴發現象,通常每隔十一年就會進入一個太陽磁暴的活躍期。美國科學家先前也曾警告近年將發生日冕噴發與隨之而來的太陽磁暴,但當時預測的時間點推估在二○一二年九月底。

美國「國家科學院」去年一月發布的特別報告則稱,最嚴重的情況將導致整個美東停電,國家基礎設施將變成一堆廢墟,而世界銀行必須宣布美國變成一個發展中國家。歐洲、中國及日本等也將都和美國一樣,在這次災難中苦苦掙扎。

※ 科學家之所以提早警告,是要讓大家防患未然。相關報導:

* Nasa warns solar flares from 'huge space storm' will cause devastation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space/7819201/Nasa-warns-solar-flares-from-huge-space-storm-will-cause-devastation.html

fsj 提到...

太陽也有自己的曲子:日冕環之歌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0-06-21

太陽也有自己的曲子。英國天文學家利用日冕環的頻率解讀出太陽製作的音樂。

日冕環是在太陽外層的帶電物質,太陽活動的時候,這些有幾萬公里長「帶磁場的環」會被往外拋出。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太陽物理研究所團隊觀察發現,日冕環往外拋射的時候,是往兩側震動的,跟吉他的發音原理一樣。而日冕環也會前後震動,又跟管樂器一樣。

研究人員記錄下日冕環震動的頻率,把這些頻率加快到人類聽得到的音頻後,就成了曲子了。

負責這項工作的「費希本柏根」教授說,能聽到太陽的樂曲他感到相當震撼。不過,他表示,這些頻率會跟著太陽的活動而加速或是減速。他希望利用這項觀測來準確預測太空天氣,減少災害。

※ 相關報導:

* Heavenly solar musi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bIffp40U8w

fsj 提到...

NASA有意探日 人類首次探訪恆星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09.04

美國太空總署(NASA)有意探測太陽,計畫2018年之前發射探測器進入太陽大氣層,這將是首度以太空船探訪恆星。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2日報導,迄今人類對太陽的觀察都來自太空船在離太陽數百萬公里外取得的紀錄,但計畫中的太陽探測太空船Solar Probe Plus要飛得夠近,才可以收集更多關於日冕(太陽的外大氣層)和太陽風的資訊。

NASA太陽物理部門主管費雪說,計畫中的幾項實驗將有助解決太陽物理學的兩大關鍵問題,一是探究為何日冕溫度遠高於太陽表面,二是更了解對地球和太陽系影響愈來愈大的太陽風。1940年代的研究發現,日冕溫度可達200萬度。

費雪說,這些問題困擾了科學家數十年,太陽探測任務應可提供相關答案。

太陽探測器必須有特製防護設備,以便承受太陽的強烈輻射和攝氏1400度的高溫。NASA一名發言人說,科學家將透過不斷模擬確保太空船能抵擋如此高溫。

美國國家科學院轄下「辛普森委員會」早在1958年即建議探測太陽,之後有多項相關研究評估可行與否,但都沒有具體結果。

※ 相關報導︰

* Solar Probe+ to Plunge Directly into Sun's Atmosphere
http://science.nasa.gov/science-news/science-at-nasa/2010/02sep_spp/



◆ 月球地名 中文譯名標準化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3日電】2010.09.03

隨著中國人登月腳步的接近,月球地名,終於第一次有了中文譯名。中國民政部正式公布第一批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486條,目的在於滿足月球探測、科學研究和社會應用的需要,解決當前月球地名使用中的混亂現象,實現月球地名標準化。

新華社報導,據了解,目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公布9000多條月球地名,其中有重要地名約1900多個,其餘多由其衍生而來。由於涉及的語種多、語言現象複雜,在當前國內相關科研及應用領域,月球地名的使用還存在一些混亂現象。

民政部區畫地名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月球地名標準化是地名國家標準化和地名國際標準化的重要內容。聯合國地名組織考慮到太空探索對全人類的重要性,要求各國做好星球地理實體地名標準化工作。

據報導,中國國務院做出相應規定。民政部負責國際公有領域地名漢字譯寫和中國相關的命名工作。

他表示,規範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這項工作,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牽頭,並約請天文學界、語言學界、新聞界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參加。

確定譯名時基本遵循了如下原則:原有的漢譯慣用名採取「約定俗成」的原則予以保留;根據中國有關技術規範進行標準化處理;充分聽取吸收有關領域專家意見。民政部將採取「分批處理、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處理原則,陸續公布其餘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

中國民政部目前還正在制定月球命名方面的國家技術規範,今後大量的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也將隨著月球探測的不斷深入而逐步開展。

fsj 提到...

2013太陽風暴 恐癱瘓地球

中央社 2010/09/22

在2013年,強烈的太陽閃焰可能會讓全球陷入混亂,導致停電、衛星通訊設備受損。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曾警告,太陽的磁場週期與太陽黑子(即太陽閃焰)數量將在2013年達到高峰,屆時會產生高能量的幅射線。

隨後出現的太陽風暴會在地球產生地磁風暴,破壞全球各地的電力網絡達數小時、數日甚至數個月,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將告停擺。

英國國防大臣佛克斯(Liam Fox)昨天在一項討論全球電力網絡風險的國際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說,他警告說,現代社會過於依賴科技,一旦太陽風暴來襲,將會天下大亂。

太陽活動時而活躍、時而平淡,每11年循環一次。現在太陽快要結束平淡的活動週期,科學家預期太陽閃焰次數與空前的磁能規模將劇烈增加。

太陽閃焰的能量等同於100個氫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會是卡崔娜(Katrina)颶風的20倍。

專家今年6月在華盛頓開會,討論如何保護地球免受到猛烈太陽閃焰的影響。太陽閃焰預計在2013年左右出現。

太空總署正使用太陽動態觀測衛星(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等數十枚衛星,來研究太陽閃焰構成的威脅。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在兩年前就深入探討過,在一份報告中,概述了劇烈的太空氣象變化造成的社會與經濟衝擊。

報告特別提到,21世紀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依賴高科技系統的程度。智慧型電力網絡、GPS導航系統、航空旅行、金融服務與緊急無線電通訊,都可能因為密集的太陽活動而無法運作。

不過,如果事先能預測太陽風暴即將來到,大部分的損害都能降到最低。例如,把衛星調整到「安全模式」和關閉變壓器,可以讓這些設備不會因為電力激增而受損。(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fsj 提到...

太陽活動減弱 北極光,百年來最黯淡

【聯合報╱編譯組/法新社赫爾辛基二十八日電】2010.09.30

芬蘭氣象研究所廿八日表示,可能受太陽活動極小期持續的影響,北極光在過去五年逐漸減弱消失,與過去百年其他時間相比,近年的極光變得更罕見,也更黯淡。

一般而言,北極光會隨著十一年的太陽活動周期而變化。這段期間,極光現象會越來越頻繁,來到高峰期之後再慢慢減少,接著重複循環。

研究員諾拉.帕達米斯說:「太陽活動極小期落在二○○八年,但是這個極小期卻一直持續。」因此黯淡的北極光可能跟太陽活動減弱有關。

帕達米斯說:「只有過去半年稍微活躍一點,但是我們不知道是否已經走出這個極小期。」她表示,下一次太陽活動極大期是否準時報到,規模是否增強,以及如何影響極光變化,值得密切觀察。

北極光指出現在地球北方天空出現的多彩現象,太陽風吹撞到地球,被吸引到地球電離層和磁層,激發電子而產生的現象。

在二○○三年周期高峰時,挪威靠近北極的斯瓦巴島的觀測站發現,除了夏季永晝的幾個月,極光季時,幾乎每晚都看得到北極光。

fsj 提到...

雙衛星夾擊 觀測太陽全貌

自由 2011.02.08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日地關係觀測」(STEREO)任務的兩枚觀測衛星首度呈現3D立體的太陽觀測影像。這兩枚衛星分別位於太陽兩側、彼此夾角180度的位置,以3D立體觀測方式,提供史上最完整的太陽活動觀測資料。

NASA6 日表示,STEREO衛星已經抵達太陽兩側的觀測位置。STEREO是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日地關係觀測)的縮寫,主要任務是研究太陽日冕物質噴發(CME),這種能量龐大的太陽風暴,會將數十億噸帶電粒子噴向地球,可能癱瘓電力網、衛星的運作,也可能危害在太空中的太空人。

這兩枚幾乎一模一樣的「前行」(Ahead)和「後進」(Behind)衛星搭載的造影、探測儀器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國設計打造,2006年10月發射後,一個往前、一往後地脫離地球軌道,進入觀測位置,提供360度觀測角度,可望大幅改善太空氣象觀測、未來對這個太陽系的太空任務規劃。此前,這兩枚衛星已在2007年首度觀測到日冕物質噴發的3D結構。

科學家懷疑,太陽上的活動有時是整體性的,太陽表面上一端的噴發,可能會引發另一端活動,現在藉由STEREO衛星可深入了解這一點。這項計畫的英國主要研究員、路德福艾普頓實驗室教授哈里森說,太陽活動很複雜,「三維觀測對於了解其如何運作是很必要的」,就像你無法只看著地球的赤道要研究極區,需全觀視野才能把全貌拼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