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9

團隊發現粒線體融合的新功能

Team uncovers new functions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90556223.html

April 15, 2010

傳統的人類細胞包含數百個會不停融合與分裂的粒線體(mitochondria)-- 一種製造能量的胞器。不過,粒線體為何會進行這種行為,人們所知不多。

一篇發表在 4/16 當期 Cell 期刊上的論文中,一個研究團隊 -- 由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科學家所領導 -- 藉由揭露這個胞器、它的 DNA(mtDNA)以及「當粒線體融合(mitochondrial fusion)失敗時,它產生能量的能力」發生了什麼事,更進一步理解這種過程。在這種過程中,研究者證明了融合(二個粒線體的合併)具 "高度保護性,讓粒線體能忍受非常大量的粒線體 DNA 突變," David Chan 表示,Caltech 生物學副教授以及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 研究者。

這些發現,Chan 補充,幫忙闡明人類粒線體腦肌病(human 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ies)背後的致病機轉。人類粒線體腦肌病是種神經肌肉疾病,起因於 mtDNA 當中的突變。在這些疾病中,由於失去粒線體所製造的能量而發生肌衰弱。

當粒線體融合首度被發現時,它單純地被認為是在控制粒線體的形狀。但事實上,Chan 表示,那只有部份是這樣。"如果你不以融合來平衡分裂,那麼當粒線體分裂時它會變得愈來愈小," 他解釋。

他表示,過去沒有被意識到的 -- 以及該研究在 Cell 論文中所解釋清楚的-- 是這些較小的粒線體所經歷過的事情比表面變化(cosmetic change)還要更多。"我們已證明,在哺乳類動物中,若無粒線體融合,將會造成生理學上的後果," Chan 表示。

為了呈現出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團隊創造出二種粒線體融合蛋白(mitofusins)-- mfn1 與 mfn2 -- 存有缺陷的老鼠。此蛋白位於粒線體表面,在融合過程中不可或缺。"我們能在骨骼肌中特別刪除這些粒線體融合蛋白," Chan 解釋。

結果,當融合蛋白被封鎖後,不僅粒線體變得更小, mtDNA 在粒線體中的濃度也陡然下降。至於老鼠自己呢?當牠們誕生時看起來相對正常,幾個月之後,牠們顯露出某些東西不對勁的跡象。牠們嚴重發育不良,並在 7-8 週的年紀下死亡,這只是成年期的開始。

那些殘留在未融合粒線體中的 mtDNA "有更大量的點突變與刪除(point mutations and deletions)," Chan 說。換言之,若無融合 mtDNA 會包含更多錯誤,這指出融合對「mtDNA 的穩定性」是必要的。

我們對人類粒線體腦肌病如何以及為何發生的理解,這項研究也許很重要。科學家已注意到,絕大部份的細胞對於導致這些狀態的 mtDNA 突變有著相當高的耐受性;事實上,當一個 mtDNA 突變的人開始出現症狀之前,約有 60% 到 90% 之間的 mtDNA 已經出現突變。"細胞能忍受相當大量的 mtDNA 突變," Chan 說。

為什麼?也許是因為每個細胞都包含這麼多的 mtDNA 拷貝,以致於那些「正常的」版本能夠補償那些錯誤的變種版本 -- 不過這只有當粒線體能不時融合與結合它們的內容時,才可能成功。

Chan 等人證明,這在另一項實驗中符合事實,在其中他們觀察一種已知攜有大量 mtDNA 突變的老鼠。Chan 解釋,因為這些 mtDNA 突變,這種品種的老鼠不到正常老鼠的一半。

然而,那可會更糟 -- 一如 Chan 等人所示,那時他們「調整」老鼠模型,使牠的粒線體不再融合。"當我們把 mfn1 突變加入此模型時,我們發現,老鼠剛生下來就死亡,而非活到一歲," 他說。這些結果指出,在包含 mtDNA 突變的細胞中,粒線體融合具高度保護性,這在腦肌病中也一樣。

現在他們已確認缺乏融合起因的問題,該團隊計畫對付產生這些問題的機制。"為何那邊較少 mtDNA?" Chan 問。"為何在 mtDNA 基因組中的忠誠度會比較少?那正是我們準備要研究的。"

※ 相關報導:

* Mitochondrial Fusion Is Required for mtDNA Stability in Skeletal Muscle and Tolerance of mtDNA Mutations
http://www.cell.com/abstract/S0092-8674(10)00179-0?script=true
Hsiuchen Chen, Marc Vermulst, Yun E. Wan1, Anne Chomyn,
Tomas A. Prolla, J. Michael McCaffery4 and David C. Chan1, 2
Cell, Volume 141, Issue 2, 280-289, 16 April 2010
doi: 10.1016/j.cell.2010.02.026
某物種的基因組在其他物種內被發現
粒線體遺傳病 受精卵可修補
植物抗氧化劑或能避免輻射暴露傷害
研究:缺鐵細胞為何會燃燒更多葡萄糖
胰島素提升老年人的恢復肌肉生長
老化:血液告訴老細胞表現出年輕的樣子
平衡蛋白質的攝取也許才是長壽關鍵
研究者將蛋白質放在想放的位置
合成DNA 第1個人工生命誕生
實驗室中創造出來的「實驗室大鼠」

科學家發現三種不需要氧的多細胞生物
「熊市」:法國洞窟闡明熊的演化

RNAi 傳遞的全新方向:未來個人化癌症治療
治療白血病的砷
「跳躍基因」或促成早衰症候群
多發性硬化症成功在動物中逆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