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87836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9.30
台灣醫學研究又有亮麗表現。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教授陳家俊和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教授謝達斌帶領的本土研究團隊,研發出全球第一個雙功能分子標靶奈米的顯影劑,可同時用在核磁共振掃描 (MRI)及電腦斷層掃描 (CT)檢查,大幅降低病人注射多種顯影劑的痛苦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且減少醫療費用,可望為全球醫界帶來另一番景象。
這項研究論文被國際頂尖的美國化學學會會誌(JACS)相中,不僅大篇幅刊登在今天出刊的會誌上,還是這期的封面代表文章。
根據健保局97年統計,健保十大檢驗項目中,和MRI及CT有關的就占1、2 、4、5名,全年有102萬人接受CT檢查,花費54億元,另有35萬人接受MRI檢查,花費34億元,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這兩種檢查都需先將顯影劑打入病患體內,如果要同時做這兩種檢查,則要打兩劑以上的顯影劑,增加顯影劑帶來的不適、副作用及後遺症等風險。而且目前各大醫院的影像學檢查大排長龍,做完MRI或CT的其中一項後,若想再做另一項,常得要等1、2周,甚至1個月以上,對重症患者有很大的時間壓力。陳家俊表示,這項研發成果已申請專利,近日將尋求製藥界的產學合作機會。
※ 相關報導:
* 全球首創 台灣團隊研發雙功能顯影劑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id=6&id2=1&nid=260908
◆ 雙重顯影劑造影 登頂尖期刊
中央社 2010-09-29
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分子造影一次OK!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所教授陳家俊等所組團隊研發出全球首例雙功能鐵鉑奈米雙重顯影劑,引起國際注目並登上美國頂尖期刊封面。
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奈米國家型計畫的補助下,台師大暨中研院合聘教授陳家俊與成大醫學中心教授兼主治醫師謝達斌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聯手在醫學診斷造影技術上獲重大突破,陳家俊與謝達斌今天在記者會上發表研究成果。
陳家俊表示,現今醫院中顯影劑的使用,包括電腦斷層(CT)與核磁共振(MRI),健保局統計民國97年電腦斷層掃瞄使用人次為102萬人,核磁共振使用人次為35萬人,其中病患自費最高者每劑達新台幣6300元。
陳家俊指出,使用CT或MRI耗費很長時間,須排隊2個月左右的時間,現今顯影劑對特定病患也有副作用。
不過,陳家俊研究團隊發現,鐵鉑具穩定性、不容易氧化及分解等特性,透過鐵鉑奈米分子雙重顯影劑,患者不須注射兩種不同顯影劑,便可同時在CT和MRI偵測疾病位置與分子特質,並交互比對,顯影效果甚至勝過同濃度的市售製藥,可得到更精準的診斷。
謝達斌舉例,以往治療初期癌症,在開刀切除癌細胞前後,化學治療的藥物是用臨床經驗決定用藥;未來使用雙重顯影劑檢驗,可以清楚定義腫瘤區位的分子表現,決定用哪一種化療的藥物。
他表示,現在使用MRI及CT至少要隔1天,顯影劑才能代謝完,未來雙重顯影劑的使用診斷時間至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陳家俊指出,新穎雙重分子顯影劑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檢測方式,產業化可行性高,未來可投入近50億美元的醫療市場,現在也正在申請各國專利當中。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發現,未來技轉的機率相當大,技轉後尚須進行人體實驗等程序,預估至少須 5年才能上市。
陳家俊等人的研究發現被美國化學學會會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發表在9月的封面,這項研究成果也引起國際投資者的注意。
※ 相關報導:
*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f FePt Nanoparticles for Dual Modal CT/MRI Molecular Imaging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1035013
Shang-Wei Chou, Yu-Hong Shau, Ping-Ching Wu, Yu-Sang Yang,* 抗體分子成像技術 導致疾病治療進步
Dar-Bin Shieh, and Chia-Chun Chen
J. Am. Chem. Soc., 2010, 132 (38), pp 13270–13278
Publication Date (Web): June 24, 2010
doi: 10.1021/ja1035013
* 研究者發表基因在活腦中作用的 MRI 影像
* MIT 解開腦部造影背後的祕密
* 新成像技術讓癌症手術更加精確
* 磁性奈米標記超敏感 血清多工測癌症
* 科學家打造能定位、確認個別癌細胞的成像器
* 繪圖晶片能加速醫學成像
* 治療腦瘤 長庚新突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