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銀河觀光起飛 太空港跑道竣工

◆ 銀河觀光起飛 太空港跑道竣工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新墨西哥州厄普漢22日電】2010.10.24

全球第一個發射商業太空船專用設施「美國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的跑道已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南部沙漠竣工。負責商業太空飛行業務的維珍集團總裁布蘭森預期,太空觀光飛行將在9至18個月內開始。

22日的跑道揭幕典禮還請來新墨西哥州長李察遜,1969年首批登月的太空人艾德林,以及有意到太空旅行的人士到場慶祝。布蘭森表示,這是令人興奮的歷史性大日子,屆時他將與太空觀光飛行的第一批乘客一起飛進太空。

這條長達3.2公里的跑道延伸在拉克魯塞斯市(Las Cruces)北方72公里的平原上。它將支援全球每一個太空觀光之旅的太空船及太空儀器發射任務。

隸屬維珍集團的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所建造的商用載人太空船「太空船二號」 (SST),去年12月亮相,且在美國太空港跑道竣工前兩周,完成首次單獨滑翔飛行。

這條跑道由美國政府出資,維琴銀河公司是「常駐商家」,該公司表示,將使用這個設施先從事短程太空觀光旅行。新墨西哥州官員表示,他們將吸收其他公司參與其他商業太空計畫,例如發射研究設備和儀器到太空。

搭乘「太空船二號」前往太空從事二小時半「次軌道」(suborbital)飛行的代價是20萬美元(約台幣617萬元),飛行旅程中可讓乘客體驗約五分鐘的無重力狀態。維珍銀河公司員工22日說,約380名顧客已下定金,收入總計超過5000萬美元。

※ 相關報導:

「嫦娥二號」首度成功修正軌道
Mini-Mag Orion 核能磁壓太空船
光子雷射推進器號稱一週內可抵達火星
NASA 與ESA 敲定外行星任務
三個問題:David Mindell 對歐巴馬 NASA 提案的回應

16 則留言:

fsj 提到...

NASA計畫送人上火星 有去無回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0.10.29

這次的任務是到一個沒有人去過的地方:火星。只是有個小問題:這也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

美國太空總署(NASA)證實,正在進行火星移民的可行性評估,計畫名稱為「百年星艦」,預計耗資100億美元(約台幣3,000億元),可望在2030年實現。

NASA的電腦科學和天文生物學重鎮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沃登證實,聯邦政府提供100萬美元給研究中心,評估人類移民火星的可行性。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局」(DARPA)也派員協助,將科幻小說構想轉化成真。

上周末在舊金山的一場座談會中,沃登說:「各位在這裡聽到這個重大宣布了。我們希望能拐到一些億萬富豪來成立百年星艦計畫基金。人類的太空計畫如今真的能夠以移民外星為目標,20年前這樣的激進想法只能偷偷討論,被逮到就得回家吃自己。幾年內,我們將可看見真正能搭載人類往返地球與外星之間的太空船原型。」

這樣的太空之旅大約費時九個月,核子動力火箭可縮短至四個月,但都是「有去無回」,因為返回地球費用太高。補給品將從地球運往外星球,讓太空人自給自足。但零度以下的低溫和稀薄的大氣層,仍然是艱難的生存環境。

沃登表示曾向Google創辦人之一的佩吉募款,獲得熱烈回應:「他問我送人上火星的花費,我告訴他大約100億美元後,他說,能不能降到10億或20億?」

沃登坦承:「人類如何住在另一個星球上?老實說,我什麼都不知道。如果你是保守派,你會擔心火星將讓人類喪命。如果你是自由派,你煩惱的是人類是否會毀掉火星。」



◆ 生殖專家建議 趁年輕冷凍部分卵巢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0-10-29 中國時報

美國著名生殖專家席爾柏(Sherman Silber)廿七日在丹佛召開的「美國生殖醫學會」會議上提出駭人建議:想要晚一點生小孩的女性,應該趁廿多歲年輕時冷凍部分卵巢,以提高日後的生育力。

席爾柏曾在二○○七年完成全球第一起全卵巢移植手術,他認為冷凍卵巢比冷凍卵子的效果更好,而且冷凍卵巢的成功率比做試管嬰兒高出許多,可嘉惠為事業打拚而延後生育的高齡女性。

他建議女性最好是廿多歲,也就是生育力最強的年齡時冷凍卵巢。手術係從兩個卵巢中的一個摘取三分之一組織冷凍保存,其中約有六千個卵子,等到卅、四十甚至五十歲,決定當媽媽時,再解凍植回體內,如此就擁有廿多歲時同樣數量和品質的卵子。

冷凍卵巢手術費時數個鐘頭,受術者須全身麻醉,在英國花費約四千英鎊(約新台幣廿萬)。術後的女性仍保有逾八○%的卵巢組織,即使幾個月後決定懷孕,也有足夠的卵子。

有人批評,這種做法等於把小孩當成「消費產品」,而不是備受珍惜和關愛的禮物。英國專家也警告,冷凍卵巢技術尚未經過充分測試。

席爾柏於密蘇里州聖路易市開業,在他診所接受冷凍卵巢手術者多達一百四十人,有許多是癌症病患,她們唯恐化療會影響生育,因此未雨綢繆。

fsj 提到...

銀河系可能頗多適合人居行星

法新社 2010/10/30

(法新社華盛頓28日電) 新出爐的天文研究報告指出,銀河系1/4的類太陽恆星,都帶有地球般大小的行星,因此銀河系中的生命孕育系統,可能比我們先前所想像普遍。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發現,和大行星比起來,小行星運行的軌道普遍較接近恆星。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提供經費,並被封為同類研究中,最大規模的行星普查。 

報告執筆人之一馬爾希(Geoff Marcy)表示:「數據顯示,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2000億顆恆星,和不下460億顆地球般大小的行星,這還未計入運行軌道距離恆星較遠、位處適居帶且大小與地球相當的行星。」

天文學家5年來利用夏威夷凱克天文台(W.M.Keck Observatory),搜尋太陽系附近166顆類太陽恆星的行星,這些行星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3─1000倍。

結果顯示,小行星的數量比大行星多。

報告主要執筆人霍華德(Andrew Howard)表示:「銀河系內,地球般大小的行星就像海灘上閃閃發亮的沙子,它們隨處可見。」

研究表示,像地球一樣適合居住的行星,在銀河系中可能也很普遍。(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 1928年默片老婦「講手機」 電影製作:是時光旅行者

NOWnew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0/10/29

英國搞笑演員卓別林的電影令人懷念,但電影愛好者克拉克(George Clarke)卻爲此所苦,他在卓別林1928年拍攝的電影《馬戲團(The Circus)》中發現,一名老婦把左手貼著臉龐,表情快樂,嘴巴也在動,他不禁疑惑,難道她是正在「講手機」的時光旅行者?

身為電影製作人,克拉克說,「我想我應該是第一個發現這個怪異畫面的人。」他在影片的幕後花絮中看見,那名老婦手指彎曲地放在左耳邊,看起來像是在不停的說話,但她的周圍並沒有任何人,一切的動作都代表她在講電話。

1928年就有手機?克拉克表示,「在這1年半內,已經有超過100人看過這段影片,沒有人可以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他自嘲地說,「我知道聽起來很愚蠢沒錯,但唯一能夠得到的結論,就是我認為她是一名時空旅行者。」

難道這女子真的是時空旅行者?克拉克把疑問交給網友,他在當地時間20日把影片放上網,希望能有人解釋,一支手機怎麼出現在1928年的電影裡。影片果真引起網友的好奇,一些人稱那是老婦的助聽器;或是認為她不過是在聽收音機;也有人說她可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更多人開始討論她到底來自於哪個年代。

據悉,人們普遍認為手機這個概念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出現。當時,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試制手機,到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電話,這也是現代手機的前身。

fsj 提到...

耐熱抗寒 機器人上太空當管家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10.11.03

美國太空總署(NASA)預定3日執行發現號太空梭的最後一次升空任務,這趟飛行將把機器人送上太空,協助太空人,將是機器人首次上太空。NASA更計畫未來把機器人送到月球,代替太空人執行探月任務,僅450萬美元(約台幣1億3700萬元)就能搞定。

外型擬人的機器人Robonaut2(簡稱R2),造價250萬美元(約台幣7600萬元)。發現號的第39次也是最後一趟任務,將帶R2和6名太空人飛往國際太空站,屆時將扮演「管家」的角色。

R2的製造商說,它將負責國際太空站的衛生清潔,為太空人在太空漫步時攜帶工具,以及處理毒物外洩與起火等緊急狀況。R2能在極冷和極熱的艙外待上數小時,適合擔當任務。

機器人到國際太空站不過是個開始,NASA有更遠大的目標,那就是把機器人送上月球,執行美國的二度登月計畫。

去年7月美國大肆慶祝登月40周年,卻傳出二次探月計畫,因經濟不景氣胎死腹中。「星座計畫」原想在2020年前把太空人帶回月球,架設探測火星的月球基地,但1500億美元預算被否決。

不過NASA並未放棄,改採替代方案「M計畫」,也就是不送太空人,改送機器人去月球。

機器人有現成的R2;火箭造價約250萬美元;其他控制在200萬美元以內,費用不到「星座計畫」的萬分之一。

NASA計畫明年2月或3月發射奮進號太空梭後,就讓太空梭全面除役,由新的太空載具接替。



◆ 電路異常 發現號太空梭再度延後升空

中廣 2010/11/03

由於電路出問題,美國太空總署決定再次延後「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

「發現號」原定(美東時間)周一發射,但因發現船艙有漏氣現象,因此決定延後到三號凌晨升空。但在昨天又發現電路有問題,太空梭的主引擎控制閥出現執行緩慢的現象,另外還發現到電壓異常,因此「太空總署」決定再度延後太空梭升空,以便有更多時間找出問題原因。

太空任務主任表示,「發現號」可能要等到星期天、甚至下週一才能發射前往「國際太空站」,否則就要延到十二月了。

fsj 提到...

2018登陸月球 歐太空總署提願景

公視 2010/11/03

在美國積極發展太空探險之後,歐洲太空總署也提出探月計畫,預定在2018年登陸月球的南極;目的是探索這一片陽光充足又有豐沛水源的大陸是否有潛力成為地球人的第二個家。

根據最新研究,月球南極的卡布斯隕石坑蘊藏了10億加侖的水,足夠裝滿1500座奧運游泳池。加上當地日照充足。因此歐洲航太總署,計畫在八年內登月一探究竟。

由於月球地形變化莫測,地表上佈滿隕石坑、高山跟巨石,將是太空人登陸時最大的威脅。因此未來登月艇的設計必須能夠避開這些路障,找到適合降落的山峰或是隕石坑的邊緣。才能進一步搜集有用的資訊。

歐洲太空總署計畫在順利登上月球之後,先搜集當地的灰塵跟輻射資料,以便進一步研判是否適合人類移居。目前初步設定的登月目標是在2018年。

至於41年前率先登月的美國,雖然歐巴馬政府已經砍掉1,500億美元的重返月球預算。但NASA科學家窮則變變則通,決定改由機器人上陣,並宣誓要在三年內重現前太空人阿姆斯壯的登月壯舉。另外中國則是計畫在2013年完成首次的無人登月。國際間的太空競賽似乎有白熱化的跡象。



◆ 發現號預定美東時間4日下午發射

央廣/季 平 2010/11/04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決定,在美東時間4日下午,嘗試進行太空梭「發現號(Discovery)」的發射升空作業。

發現號原訂於1日發射,前往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執行最後一趟太空任務,卻因為氣體外洩、電力故障等一連串問題,3度延後發射。

航太總署的相關人員3日下午開會討論後,確定發現號沒有安全疑慮可以發射升空,因此將在美東時間4日下午3點29分(台灣時間5日凌晨3點29分)進行發現號的發射作業。

不過,氣象預報人員說,出現大雷雨導致發現號無法升空的機率高達80%。

fsj 提到...

氣球加紙飛機 拍到地球曲線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11.12

英國3名太空迷利用氦氣球和自製紙飛機,成功讓紙飛機飛到超過27公里高的大氣層,拍到地球圓周照片,成績足以媲美造價數十億美元的太空船,但成本不到台幣40萬元。

每日郵報報導,這3人在西班牙馬德里西方約80公里處展開任務,把紙飛機綁在氦氣球下方升空。氣球一個半小時後飛到約27.4公里高時爆炸,紙飛機開始滑翔降落,機上的迷你相機一路拍照,捕捉到地球外緣曲線的畫面。

紙飛機飛行約90分鐘後降落在升空處160公里外的樹林,除了機翼破了個洞外,絲毫無損。這架飛機是以紙管組合再包上紙做成,翼展約90公分。

3人當中的42歲資訊工程顧問丹尼爾斯說,他們「決定發射一架紙飛機,因為以前沒人這麼做過」,這個計畫「似乎很白目,卻非常好玩」,雖然花了不少錢,他還是很樂意再玩一次。

這3人是在資訊工程網站The Register上揪團。出身倫敦的39歲成員歐茨說,這計畫很瘋狂,沒想到出奇成功,把他們樂壞了,「一點也沒想到還找得到飛機,它可能流落到任何地方,我還以為它會毀成碎片」。



◆ NASA烏龍 太空望遠鏡經費暴增

自由時報 2010.11.12

〔編譯羅彥傑/綜合十日外電報導〕什麼叫「天文數字」?美國航太總署(NASA)給了新的解釋。NASA十日公布的內部研究報告指出,用來取代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簡稱韋伯太空望遠鏡)計畫,還要追加十五億美元,總額高達約六十五億美元(約一千九百五十三億台幣)。令人驚訝的是,經費之所以大增,竟然是NASA在編列預算時,忘記納入該計畫主要費用。

NASA對此提出的解釋是,他們是優秀的火箭科學家,不懂會計。高層與其他人員在前年七月的一次檢討會議上,沒有注意到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要開支被遺漏了。

也確實,NASA過去出過不少關於計算上的紕漏,包括一九九九年因英制和公制的轉換疏失,導致輻射壓力的計算錯誤,而損失了「火星氣候觀察者號」探測船(Mars Climate Orbiter)。

韋伯太空望遠鏡是美國與歐洲航太總署的合作計畫,其威力是哈伯的一百倍,目前建造進度已落後。當年NASA首度設定的發射時間為二○○七年,最後延到二○一四年,最新研究報告則說最快在二○一五年九月。

NASA副署長史柯里斯十日說,這些追加的費用不是因為新太空望遠鏡的技術、設計或建造出現問題,「我們漏掉了當時正進行中的一個特定環節。」史柯里斯說,「錯在我們,這一點毫無疑問」。報告指出,未來兩年如果NASA無法從國會取得五億美元經費,將花更多的錢以及更長的時間才能發射韋伯太空望遠鏡。

fsj 提到...

中國首個隕石坑論文 獲國際肯定

【記者陳秀玲/綜合報導】2010-11-15 旺報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今年7月刊登陳鳴博士等有關岫岩隕石坑中柯石英發現的論文。意味著中國境內首個經嚴格科學證實的隕石坑得到國際科學界肯定。

《羊城晚報》報導,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鳴和研究小組去年11月,在遼東半島北部的岫岩滿族自治縣蘇子溝鎮丘陵山區一個環狀地質構造中,發現大量超高壓礦物柯石英。超高壓礦物柯石英為該坑的撞擊起源提供確鑿證據。這不是中國第一次發現疑似隕石坑,但是第一次被科學證實隕石坑。

岫岩隕石坑,從坑外山脊往下望,好似一個大碗,坑直徑約1800公尺、深約150公尺,隕石撞擊事件發生在5萬年前。

岫岩隕石坑的研究成果,得到科學界認可,被譽為「2009年重要科學發現之一」。央視科教頻道《走進科學》今年8月播出專題片「神祕的羅圈坑」。其他媒體也紛紛報導,不約而同提及隕石坑內的怪事:什麼井水漂著油,土能當煤燒,讓遼寧鞍山「羅里圈」小山溝,變得神祕莫測。

事實上,坑內大量植物死亡後被埋在地下,經過千萬年變成炭,土就變成黑色的泥炭土,曬乾後當然就能燃燒。位於泥炭土層中的水不能流動,水質自然不好,在燒開後也就有浮油出現。

隕石撞擊坑形成後,坑內積水形成小湖泊並沉積上百公尺厚的湖泊沉積物。大約在3.9萬年前,地勢較低的岫岩坑東部形成缺口,積水流出並侵蝕山體,最後湖泊消失,演變為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岫岩坑的證實,填補中國領土上這類獨特地質構造形跡的空白。但陳鳴博士說,「有關這個隕石坑撞擊物理化學效應、撞擊實踐年代學、撞擊構造等還有大量的工作要繼續完成,希望國內在這個領域還有更多的突破。」

fsj 提到...

中國載人登月 將從海南發射

中央社 2010/11/28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中國載人登月的發射工作將在海南進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但已在積極準備。

北京「京華時報」報導,歐陽自遠表示,中國探月第3期工程中,月球車將在月球表面採集樣品,然後返回地球,「3期完成後,就證明中國人可以到達月球、降落月球,可以幹活,還可以返回,這時人就可以上去了。」

歐陽自遠透露,由於第3期探月裝置太重太大,需要研製新火箭,而目前新的長征5號火箭已在研製。

他說,由於新火箭直徑太大,火車、汽車都無法運輸,只能用船運到海南文昌的發射場。

關於中國載人登月的時間,歐陽自遠表示,現在有3種說法,一些專家說中國可以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葉培建認為2025年比較合適;中國科學院編製50年長遠規劃指出,中國將於2030年實現載人登月。

中國探月工程分成「繞、落、回」3個階段,1期工程是「繞月飛行」,已由「嫦娥一號」實現;2期工程是「落月探測」,包括已發射的「嫦娥二號」衛星,還將發射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3期工程「採樣返回」,突破返回地球的技術。



◆ 太空探索/首度發現 白矮星和T型矮星組成雙星系統

NOWnews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10.11.28

一個由智利大學(Universidad de Chile)Avril Day-Jones領軍的跨國天文研究團隊,發現一顆非常獨特而怪異的恆星系統,由一顆表面溫度很低、富含甲烷的T型矮星(T-dwarf),以及一顆正在死亡之途的白矮星所組成。這是第一次發現這種組合的雙星系統,這很可能就像羅賽達石(Rosetta Stone)一樣,是研究T型矮星的關鍵,因為藉由雙星系統,天文學家終於可以確實掌握T型矮星的質量和年齡。

這顆T型矮星是英國紅外望遠鏡(UKIRT)紅外深空巡天計畫(Infrared Deep Sky Survey,UKIDSS)發現,這個計畫專門搜尋星系中的最冷天體。發現之後,才由雙子北天文台(Gemini North Observatory)進行溫度和光譜的測量。Day-Jones還發現這顆T型矮星在天空中的運動與另一顆藍色天體LSPM 1459+0857幾乎相同,他們利用位在歐南天文台(ESO)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LT)觀察這顆藍色天體,結果顯示藍色天體應該是顆溫度較低的白矮星,與T型矮星為雙星,因此將之分別編號為LSPM 1459+0857 A和B。

這對雙星的發現為天文學家帶來一線契機,因為從白矮星可以推測這對雙星的年齡,且從雙星的運動可推估兩者的質量下限,這些訊息都得以讓他們瞭解溫度在攝氏1000度以下的極低溫(ultra-cool)恆星大氣物理,也讓天文學家有機會瞭解極低質量類恆星天體的性質。

T型矮星,亦稱甲烷矮星(methane dwarf),是質量介於一般恆星和像木星一樣的氣體巨行星之間的棕矮星(brown dwarf)中溫度最低的,表面溫度低於攝氏1000度。甲烷這種碳氫化合物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便易被摧毀,所以僅見於低溫恆星和氣體巨行星上。但不論氣體巨行星或T型矮星,其內部溫度都沒高到足以點燃或維持核融合反應,因此只能隨著時間逐漸冷卻。

白矮星是類似太陽的恆星演化到後期的結果。一旦這種恆星核心的核融合燃料用盡,其外層大氣將逐漸逸散至太空中形成行星狀星雲,剩下僅約地球大小的部分,則變成一顆熾熱但會逐漸冷卻的白矮星。目前天文學家預估我們的太陽大約再50億年之後就會經歷類似的過程。

新發現的這對雙星系統,殘餘的星雲可能很久之前就已經消散掉了,僅餘逐漸冷卻的白矮星和甲烷矮星。Day-Jones等人認為,約再過60億年左右,當太陽已經「死亡」並變成白矮星的時候,這對雙星系統將與現在差很多。其中的甲烷矮星表面溫度已經冷卻到室溫左右(攝氏30度上下),白矮星表面溫度則冷卻到攝氏2700度左右,大約是甲烷矮星一開始的溫度。

由於這兩顆質量都很低的子星,相距0.25光年遠,相當於2兆5000億公里(海王星距離太陽僅約45億公里),所以彼此間的重力束縛很弱。雖然這個系統相當脆弱,但至少已相互為伴至少數十億年了。在形成白矮星之前的雙星距離應該比現在近得多,後來即將形成白矮星之前的外大氣向外膨脹而使這顆子星質量流失,兩者間的重力束縛因而愈變愈弱。但這個例子顯示許多雙星系統應該可以在銀河系眾多惡劣環境中存活下來,所以未來必定還有許多發現類似雙星的機會。(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fsj 提到...

無人太空飛機X-37B 順利返加州

【世界日報╱美聯社洛杉磯3日電】2010.12.05

美國軍方極機密的X-37B無人太空飛機,在太空完成持續七個多月的處女航後,3日清晨脫離環繞地球運行的軌道,順利返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這架全自動飛行器啟動引擎重返地球大氣層,在當地時間清晨1時16分著陸。安全控制人員一直密切追蹤它在太平洋上空逐漸降低高度,準備在萬一降落失敗時啟動引爆裝置。

范登堡基地公布影片顯示,太空飛機在跑道上停下來,穿戴防護裝備的工作人員一擁而上,像應付太空梭降落一樣展開作業。

空軍強調這次首航主要是測試X-37B本身性能,可是把它在太空軌道的實際活動列為機密,導致外界猜測飛機貨艙是否放置了某種蒐集情報系統。

計畫主管說,這次飛行的所有目標全部達成,而飛機順利降落使整個任務圓滿成功。空軍緊接著宣布第二架X-37B預定明年春天發射升空。

第一架X-37B軌道測試機是在今年4月22日由擎天神五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升空。

由波音公司幽靈工廠(Phantom Works)製造的X-37B只有29呎長,9.5呎高,重1萬1000磅,翼展不到15呎。太空飛機在軌道上會展開太陽能板為飛機上的電池充電。

有關官員只泛泛說明首航任務:在軌道運行、返航和降落過程,測試導向、導航、控制、防熱和自動操作功能。

X-37B的終極用途一直祕而不宣,有些專家認為這種太空飛機是用於加速部署支援戰鬥系統和武器系統。但是,主管太空計畫的空軍次長裴頓,駁斥這項計畫將導致太空出現武器。

他說,這項計畫主要是發展能以低廉成本靈活重複使用的太空載具。他表示,X-37B大約10到15天就可以重新升空,對迅速部署大批小型衛星很有用。

fsj 提到...

美商用太空船 最快今試飛

自由 2010/12/08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民間打造的商用太空艙「龍」(Dragon),最快可能在8日進行首次地球軌道試飛。在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太空梭明年即將除役之際,這次測試攸關未來的商用太空飛行,以及對國際太空站(ISS)運補的重責大任。

由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打造的「龍」太空艙,原訂7日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進行首次試飛。「龍」太空艙進入地球軌道、再重返地球、平安降落,將創下民間研發太空船成功上地球軌道,並成功返航的先例。不過,工程師6日發現飛行載具「獵鷹9號」(Falcon 9)火箭發動機噴嘴上,有一道約8公分長的裂縫,因此延後試飛。NASA網站發佈的最快發射時間,是美東8日上午。

SpaceX總裁蕭威爾稍早說,試飛可能延到9日,若需更換組件,就可能延到10日、甚至11日。

子彈型的「龍」太空艙採7人座和寬敞貨艙設計,首次試飛將歷時4到5小時,進入地表上方300公里、傾斜角34.5度的軌道後,再返回地球,落入墨西哥以西805公里處的太平洋,以展現太空艙升空、與火箭脫離、繞行地球、傳送訊號、接收指令以及返回地球、在海面回收的能力。

此前從未有民間太空船達成這些任務。「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全球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太空船2號」(SpaceShipTwo),10月間首次載人飛行時,並未進入軌道。這些測試都有重大風險,必須以時速逾2萬7360公里的高速在軌道上運行、承受劇烈的重返地球過程、順利降落海洋等。SpaceX說,「龍」太空艙不像太空梭有機翼,返回過程必須靠艙載矯控器(onboard Draco thrusters)精準控制落地位置,可容許誤差範圍只有幾百公尺。

獲NASA16億美元合約

「龍」太空艙總計要試飛3次,接下來兩次預定明年進行,內容是飛到距離國際太空站10公里內的近距離,然後執行真正的運補和人員交接任務。國際太空站位於地表上方354公里、傾斜角51.6度的軌道上。

SpaceX獲得NASA「商用軌道運輸服務」(COTS)計畫16億美元合約,要在2016年前進行12次太空站補給任務。NASA另與「軌道太空公司」(OSC)簽約,該公司「金牛座2號」(Taurus II)火箭自明年起,將進行8次發射任務。

fsj 提到...

明年星空好熱鬧!2011觀星日程出爐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0.12.24

明年的夜空很熱鬧,有不少天文現象值得觀測,天文迷不要錯過。中央氣象局天文站表示,明年有兩次月全食,台灣地區全程可見,4月25、26日清晨日出前,還可以在東方天空看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連成接近一直線。

明年的天文秀,年初率先登場的是1月4日的象限儀座流星雨,輻射點在正天頂時的極大期,預估每小時有60到200顆流星。氣象局天文站技士鄭振豐表示,只要天氣好、無光害,民眾用肉眼觀測,每小時可看到50至60顆流星,是明年三大流星群中,最值得也最適合觀測的流星雨。

明年可看見兩次月全食

天文站表示,明年民國100年,全球有兩次月全食、四次日偏食。可惜四次日偏食台灣都看不到,但明年6月16日和12月10日的兩次月全食,台灣地區全程可以看到。

一般民眾較有興趣的流星雨,明年除了1月4日的象限儀座流星雨,5月6日的寶瓶座流星雨也頗值得期待,極大期預估每小時有70顆流星,12月7日的鳳凰座流星雨,每小時可能有接近百顆流星。但天文迷熟悉的英仙座流星雨和雙子座流星雨,明年受月光影響觀測條件不好。

另外,國際天文觀測統計預測,太陽黑子數量明年起會逐漸增加。鄭振豐表示,太陽活動平均每11到22年會從混亂再趨於平靜,明年太陽活動開始活躍,太陽黑子數量也會逐漸增加,一直到民國102年達到高峰 ,這段時間太陽會釋放較多的輻射和能量,可能影響通訊和衛星。



◆ 搜尋暗物質 南極微中子天文台完工

自由 2010/12/24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歷經十年規劃建造,耗費超過兩億七千萬美元的全世界最大微中子天文台「冰立方」(IceCube),本月十八日終於在南極完工。這個天文台的「望遠鏡」是由深埋南極冰原底下一千四百公尺的五千一百六十個光學感應器所組成,它們所佔的容積廣達一立方公里。這個超大型望遠鏡將有助於科學家解開宇宙射線來源之謎,搜尋暗物質,甚至找到宇宙起源的答案。

有助科學家解開宇宙起源之謎

共有多個國家的四十個學術機構參與「冰立方」計畫,主要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贊助,威斯康辛大學主持。NSF在竣工聲明中說:「南極極冰最後證明是偵測微中子理想媒介。它特別純淨、透明且無放射性。」

深埋南極地底的1立方公里六方體

「冰立方」自二○○四年起開始施工建造,是一個容積為完整一立方公里的六方體,一開始,科學家在美國阿姆德森—史考特南極站附近,用特殊設計的熱水鑽具在地底鑽出八十六個孔,做出一個離地面深達約一千四百公尺的立方體,然後再向下延伸一公里。

「冰立方」相當日本「超級神岡微中子天文台」一千倍大,且包含八十六串、每串有六十個光學感應器,總計是五千一百六十個。每個感應器約一顆籃球大小,懸掛在八十六個孔的纜線上。

微中子是一種次原子粒子,不帶電荷,由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放射性衰變產生。微中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進,由於非常小,通常可以穿過固體物質,而不會與任何分子碰撞。

科學家相信,在「大爆炸」(Big Bang)期間首次創造出微中子,太陽的核反應及垂死的恆星爆炸創造超新星時,仍會製造微中子。數以兆計微中子隨時穿越地球而不留一點痕跡,但若有一顆微中子偶然撞上冰層原子或水分子,散發一道藍光,「冰立方」就能偵測出來。由於南極的冰極純,因此微中子幾乎可以肯定將與水分子互動,而非其他的分子。「冰立方」可目睹長條狀介子,亦即微中子與水原子核碰撞產生的殘餘物。

科學界稱「冰立方」是國際研究的重大里程碑,稱研究微中子將有助於了解宇宙的起源。它除研究大氣層中微中子,並尋找伽瑪射線爆炸、活躍星系核、宇宙射線與宇宙背景輻射互動,乃至暗物質粒子湮滅所創造的微中子。暗物質約佔宇宙的二十三%,但迄今未能偵測到。

fsj 提到...

相約1月4日 來看流星雨

自由 2010/12/28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跨年後,明年第一場流星雨「象限儀座流星雨」將在明年一月四日登場。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由於適逢朔月,整夜無光害,將可欣賞到每小時一百廿顆流星的「星空煙火秀」,極大期預計落在當天上午九點。

天文館表示,象限儀座流星雨過去常被民眾忽略,原因是元月的天氣都不佳,不容易觀察,但今年極大期剛好是朔月,整晚無光害,如果當天天氣好,從凌晨開始到到早上,都是很好欣賞流星的時間。

天文館說,「象限儀座」為古星座名,不包含在現今的八十八個星座內,位置在天龍座、牧夫座與武仙座之間,據說十八世紀時天文學家La Lande使用「象限儀」這種儀器,進行一系列恆星觀測時,創造了這個星座。

為了迎接民國一百年第一場流星雨,天文館明年一月二日、一月十六日兩個週日,在展示場一樓演講室內,以「許個願吧︱流星雨傳說」為主題,為民眾介紹美麗的流星雨,有興趣參與可先預約,電話02-28314551轉704。

fsj 提到...

搶當火星移民 有去無回也不怕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1.01.12

最新一期「宇宙學期刊」(Journal of Cosmology)專題報導指出,人類最快在20年後可展開私人贊助的火星單程之旅,沒想到該報導引起逾400名該期刊讀者表示自願參加星際拓荒,有去無回也沒關係。但太空心理學家警告,火星上的生活絕非想像中的浪漫。

美國太空總署(NASA)去年10月證實正在進行火星移民的可行性評估,這項名為「百年星艦」的計畫預計耗資100億美元(約台幣3,000億元),可望在2030年實現。美國政府只提供少量經費進行研究,希望向民間富豪募款贊助。但由於返回地球費用太高加上技術難題,前往火星將是人類史上空前的放逐之旅,有去無回,補給品則將從地球運送,讓太空人能夠過活。

消息披露後,宇宙學期刊特別製作專刊,報導火星之旅的方法、遭遇的難題和對太空人的心理影響等。福斯新聞報導,該刊隨後陸續接獲400位讀者來函,表明希望爭取去火星,一開始該刊以為讀者只是開玩笑,沒想到郵件愈來愈多,而且似乎是真心要去。

表明願前往火星的民眾,包括大學生、小企業主和護士,連擔任牧師的格瑞傑森也想參加,他說:「在人類不斷擴張之際,為人類生活而至宇宙探索機會,非常合理。」

不過,NASA的心理學家哈里遜表示:「這趟旅行將是長期的與世隔絕和幽禁。在火箭發射升空和初次登陸火星的興奮之後,將非常難以避免出現意志消沉。」

志願者似乎非常了解這些問題。69歲的資深程式設計師羅斯托夫就在自我推薦函上說,他已非常習慣孤獨,而且「善用工具,自行裝設了太陽能發電設備,還親手蓋了三棟牢固的房子,所以我非常適合去火星」。

儘管民眾自願前往,但是否合格又另當別論。NASA發言人哈茲菲德表示,太空人的選拔均有資格限制,需具有大學的科學、工程和數學等學歷,並經過數年專業訓練,且多數人會被淘汰。而在執行長時期的任務之前,亦要接受四至五年訓練,包括軍方全套水中求生等密集的體能測試。

不過,由於這趟火星之旅不是NASA出資而是向民間募款,所以志願者還是有機會。

fsj 提到...

NASA耍新機 大玩環保創意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099476.shtml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01.17

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布三款安靜無聲和節能的新一代環保客機設計圖,造型前衛怪異,就像從科幻電影中飛出來的載具,可望在2025年就能載客。

NASA公布的三款概念客機,分別由洛克希德馬丁、諾斯洛普格魯曼和波音公司設計,這三家公司也在去年底與NASA簽約,進一步研發環保飛機,並在今年測試,NASA最後將選出一款。

NASA的目標是發展一系列速度更快、體積更大、更安靜和省燃料的「超級飛機」,比現有的飛機更環保。

NASA設定的標準是速度達到音速的85%,航程11萬2000公里、酬載5萬到10萬磅,可用來載客或載貨。

波音設計的概念機像一隻大鳥,諾斯洛普的設計更酷,有兩個機身,是現有飛機的兩倍大,洛克希德馬丁的造型比較像現有的飛機。

除了這三款外,NASA的太陽能概念機能利用太陽能,機翼還能像鳥的翅膀一般擺動。

工業設計師科拉尼為日本航空公司設計的未來飛機造型更怪,像一支有翅膀的飛箭。NASA的「海鸚鵡」個人飛機則像電影「玩具總動員」的「巴斯光年」。

NASA的環保計畫還請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的史特拉斯馬設計一款環保「飛碟」。

fsj 提到...

小行星繞過地球 11月最危險

中央社 2011.01.18

大陸科學家表示,今年將有10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其中最大一顆直徑約140公尺,11月8日期間與地球距離小於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科學家正密切監控這顆行星的運行軌跡。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季江徽今天接受中新社採訪,披露上述訊息。紫金山天文台是大陸專門觀察近地小行星的機構。

小行星是指太陽系裡與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的天體。小行星運行軌道和地球的軌道相交,如果在一個特定時間,小行星運行到軌道的相交點,就會被地球吸引,撞向地球。

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爆炸威力與體積成正比,直徑每增加10倍,爆炸威力就會增加1000倍。目前人類已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有7000多顆。

季江徽表示,在已知的近地小行星中,對地球有潛在危險的約1000多顆,大的直徑超過1公里,小的約數公尺。直徑超過1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造成全球災難,直徑超過140公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造成地球區域性災難。

他說,遠的如恐龍滅亡,近的如1908年1顆直徑約50公尺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方圓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破壞。

季江徽說,名為「2005 YU55」的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據測算,11月8日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僅32.5萬公里(地球與月球距離約38萬公里),「這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發生一個細微改變,都可能增加其撞向地球的機率」。

fsj 提到...

學界自製 探空火箭 挑戰世界紀錄

【林和生/屏東報導】2011-03-28 中國時報

由交大、北科大、成大、屏科大四所大專院校獨立完成的探空火箭,繼去年成功發射八公里後,今年四月更將挑戰升空廿公里的任務。如果順利達成,將打破世界紀錄,成為單純學界研發的探空火箭飛行紀錄。

五年前原本僅單純協助國家太空中心做探空火箭的軌道運算工程,但四所大學,五、六十名師生卻一頭栽進探空火箭的研發,是當初誰也料想不到的事。

主要負責結構的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學系教授胡惠文表示,當初學界被指派作數據研究,以便往後火箭發射無誤,但幾次任務下來,主導火箭試射部門總以國家安全為由,不提供完整數據,讓整個計畫作得綁手綁腳,參與教授們開始興起自製火箭念頭。

兩年前,四個學校開始分工,交大主要負責推進動力部分、北科大承攬通訊工程、成大則研究飛行電腦,屏科大是主要結構,而燃料選擇容易購得固態、液態混合式燃料,整顆火箭成本僅花卅萬元且零件有九成九以上是台灣製造。

去年九月,研究團隊成功在牡丹旭海試射成功,將火箭打上八公里高空,現場驚呼聲及師生相擁而泣振奮感,讓參與的屏科大同學王桀民永生難忘。

胡惠文表示,這顆成功發射火箭是以參與研發學校所在地第一個英文字作為命名,新竹H、台北T、台南T以及屏東P,這顆HTTP1也借網際網路之意,象徵無限想像空間與可能。

他說,自從學界自行研發火箭試射成功後,連日本航太總署也透過關係希望赴日分享經驗,交大這學期更首次開設火箭製作相關課程,吸引爆滿學生選修,連外校生也擠破頭想旁聽,站在台灣教育立場,打破了離開地面就不敢想像的迷思。

有了這次成功經驗,整個團隊將於今年四、五月嘗試挑戰升空廿公里,胡惠文說,世界上由學界研發探空火箭最高打到八公里,也是台灣這個團隊所締造,假使能順利升空,可能打破世界紀錄,但最終目標還是要用在實際用途,所以預估三年內會完成一百公里的極限挑戰。



◆ 信使號探水星 正式開啟探測儀器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2011.03.28

水星是目前探測最少又難以觀測的內行星,而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信使號太空船,已成功繞行水星軌道,並開啟高能粒子和等離子體光譜儀、中子光譜議等儀器,成為首顆圍繞水星運行的探測器。未來將對水星大氣和地表成分進行分析,正式展開為期1年的觀測任務。

信使號歷經6年半的航行,於本月17日成功進入水星的軌道,自23日啟動並檢查觀測儀器,及在明天會啟動雙重成像系統,回傳近距離的觀察圖像,並將自4月4日,進入主要科學任務階段。信使號的公轉軌道,在距離地表200公里的近拱點,位於北緯60度,遠拱點則距離地表15193公里,公轉週期為12個小時,傾角為82.5度。

科學家預期,探測器的全球立體圖像辨識度,為每一個像素為250公尺,這次探測任務應該可以獲得水星地圖、水星磁場的三維模型,與北半球的地形剖面結構,以研究水星表面的化學成分、地理環境、磁場、地質年代、核心的狀態及大小、自轉軸的運動情況、散逸層及磁場的分布等項目。

該探測器將尋找水星非觀測半球的表面,並收集表面的構成元素的資料,這些物質可能是從水星內部噴湧而出。科學家希望籍此驗證,當行星收縮時,內部的核心會慢慢凍結。

水星是太陽系最內側與最小的行星,比月球大1/3,也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環繞太陽一周只要88天。因其距離太陽的最大角度只有28.3°,難以觀測。

水星有個巨大的鐵核,磁場強度大約是地球的1% ,屬於高密度的行星,表面的溫度,則從-180至430 °C。

fsj 提到...

台灣天空「四星連線」 5月看得到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1.04.25

喜愛天文星象的民眾,5月起只要在日出前早起,將有機會在東方天空,看見金星、水星、火星和木星等四顆行星一起出現在東方低空,呈現四星匯集的天文景象。

中央氣象局天文站技士鄭振豐表示,4月下旬開始,金星、水星、火星及木星,就會在日出前,一起出現在東方低空。但4月下旬只有金星的仰角較高,水星、火星和木星都太靠近地平線,等這三顆星升起,天空已經出現曙光,不容易觀測到。

但5月初開始,四顆行星會走到距離太陽較遠的位置,大約在凌晨4時多至5時天亮以前,就可以看到四顆行星在東方低空連成一線。鄭振豐表示,5月初四顆行星的排列順序,最亮最高的是金星,接著往左下方依序是水星、火星和木星。

他強調,四星匯集的天文景象,整個5月都看得到,但因為水星的移動比較快,四顆行星的位置和排列順序並不是一成不變。民眾如果想觀測四星匯集的天文景象,鄭振豐建議等到5月初,四顆行星的仰角較高時再觀測。

觀測四星匯集不需要任何器材,只要在天亮前,選擇東方天空沒有遮蔽物的地點,用肉眼就可以觀測。但如果民眾家中有20到30倍的望遠鏡,可以順便觀測木星的四大衛星;若有高倍望遠鏡,還可以觀測木星表面的顏色。



◆ 送人上火星 美太空公司10年實現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4.25

美國太空公司高層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最快3年後該公司就可以送人到外太空,至於要到更遠的火星,最樂觀預估,將可在10年後實現。

美國太空公司SpaceX總裁瑪斯克(Elon Musk)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證實這項消息。他表示,「我們是可以送人到火星上去的,我認為最快是10年,要不然就是15年或20年之後這夢想就可以完成。」

他接著表示,「我們公司成立目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將人或貨物送往其他星球去,接下去就是看人類是否願意當乘客了。」

另外,美國太空總署(NASA)稍早也公布,將再提供2.69億美金(約台幣78億)經費,作為4家民間公司開發可載人太空船用途,其中一家獲得經費補助就是SpaceX。

根據《法新社》報導,出生於南非的瑪斯克,於2002年成立SpaceX公司,目前該公司也與美國太空總署合作,負責運送貨物到國際太空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