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30

分子玻璃纖維

'Molecular glass fibers'
http://www.physorg.com/news191519555.html

April 26, 2010

來自荷蘭 Twente 大學 MESA+ 研究所的奈米科技專家發現,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能用來使光傳輸相對較長的距離。他們已開發出一種「分子玻璃纖維(molecular glass fibre)」,比人類頭髮細數千倍。其研究結果發表在領導性期刊 Nano Letters 四月號。

所有的植物與某些細菌利用光合作用儲存來自太陽的能量。來自 Twente 大學 MESA+ 奈米科技研究所的研究者現在發現,細菌光合作用系統的某些部份如何能用來傳輸光線。在他們的實驗中,研究者使用了從所謂光收成複合體(Light Harvesting Complex,LHC)分離出來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在植物的細胞與細菌內將日光送往細胞儲存太陽能的地方。這些研究者以 LHC 蛋白打造出一種分子玻璃纖維,那比人類頭髮細上千倍。

在實驗中,研究者將蛋白質繫緊在固定的背景上。他們以直線方式放置它們,而這因此形成線狀物。他們接著在線狀物的一頭照射雷射光,並觀察光往哪去。具有 LHC 蛋白的線條不只是傳輸光而已,其距離比研究者最初所預期的更遠。在分離出 LHC 蛋白的細菌中,通常所跨接的距離約 50 奈米。在研究者的實驗中,光線所涵蓋距離至少大上三十倍。

根據 Cees Otto(其中一位研究者)表示,我們能在像這樣的實驗中向大自然學到許多東西。"LHC 蛋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建構基石,而運用它們,我們能學到更多有關大自然的過程,諸如光在光合作用中的傳輸。當我們了解自然如何運作,我們接著可以仿效她。此時,我們能將此原理運用在,例如,太陽能板中。"

※ 相關報導:

* Long-Range Energy Propagation in Nanometer Arrays of Light Harvesting Antenna Complexes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bi101036t
Maryana Escalante, Aufried Lenferink, Yiping Zhao, Niels Tas,
Jurriaan Huskens, C. Neil Hunter, Vinod Subramaniam and
Cees Otto
Nano Lett., 2010, 10 (4), pp 1450–1457, March 16, 2010
doi: 10.1021/nl1003569
科學家發現量子力學在光合作用中起作用
研究者確認光合作用中的關鍵分子
「人造葉子」的藍圖模仿大自然
研究者可利用植物的光開關來控制細胞
雙直徑奈米柱集光器的新「轉折」
光電+電子元件 台灣半導體大突破

1 則留言:

fsj 提到...

讓光纖快20倍 正修教授蔡穎堅獲獎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鳥松報導】2010/12/30

專攻機構與機械設計的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蔡穎堅,今年獲「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促進聯盟」頒贈服務貢獻獎,成為全世界第10位得主。近年他率團隊開發成功的雙變曲率光纖端面研磨機,就讓光纖傳輸效率提升20倍,貢獻良多。

機構與機器科學國際促進聯盟今年10月首度在亞洲召開研討會,會中把服務貢獻獎頒給來自灣的蔡穎堅教授。這項殊榮,過去頒給美國、義大利、匈牙利、印度、德國、蘇俄、捷克、澳洲等9人,蔡穎堅是亞洲也是台灣獲獎的第一人。

蔡穎堅原在中山大學服務,退休後獲正修科大聘為講座,研究成果得獎無數,他擔任過國科會機械固力暨自動化學門召集人,推動大專院校成立機械實作中心,提升實作能力。

退休後擔任講座的蔡穎堅,研發動能仍不停歇,四年前他率中山及正修兩所大學學生組成的團隊,投入雙變曲率光纖端面研磨機,成功提高光纖的傳輸效率,第一代、第二代研發成果都已拿到中美專利權、第三代研發成果,美國方面也拿到專利,台灣正在公告中。

「雷射光束從圓型演進到橢圓型,是不對稱光,要改善傳輸效能,接受端也要改成橢圓型」,蔡穎堅從光學變焦的理論,結合自己的機構設計專業,研製出具「高同心度」及「雙變曲率」的光纖端面,改寫了光纖傳輸效率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