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4

每6分35秒 就有1國人罹癌

◆ 每6分35秒 就有1國人罹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27075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13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97年全國共有7萬9818人罹癌,男性4萬5171人、女性3萬4647人,平均每6分35秒有一人被確診罹癌。統計罹癌累積風險,每四名男性就有一人罹癌,每五名女性則有一人可能罹癌。

10大癌症排名,97、96兩年排名幾一樣。男、女性癌症第一名分別為肝癌及乳癌。值得重視的是,男性罹患食道癌、口腔癌的機率為女性的14倍及12.7倍。

大腸、肝、肺、乳、口腔癌
「前5大」罹癌人數占56%

如以罹癌人數計算,97年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1萬1004人)、肝癌(1萬565人)、肺癌(9516人)、女性乳癌(8136人),以及口腔癌(5781人)。五項癌症人數就占所有癌症數的56%。

在罹癌人數增加幅度方面,與96年相較,97年癌症發生率增加前三名,分別是子宮體癌、乳癌及攝護腺癌。國健局癌症防治組代組長施伶宜分析,這可能與肥胖以及飲食有關。

如以0至74歲計算一生得到癌症的累積風險,男女合計來看,全台每四人有一人可能罹癌,與英國、韓國相同。但高於新加坡及日本的每五人中一人罹癌。

8人有1人死於癌症
高於星韓日美

從罹癌死亡風險來看,整體來說,每八名國人就有一人死於癌症,累積癌症死亡風險高於新加坡、韓、日、美等國。進一步分析性別,每六個台灣男性就有一人會死於癌症,遠高於女性的每11人有一人死於癌症。

國健局也統計,97年全國有7萬9818人罹癌,平均每6分35秒就有一人被醫師診斷為癌症病人,與96年的6分56秒相較,縮短了21秒,顯示癌症對於國人健康與生命威脅越來越嚴重。事實上,癌症患者不見得一定死於癌症,國健局統計癌症發生死亡比發現,罹患肝癌、肺癌、胃癌,因治療難度較高,且大都在晚期才發現,患者大都會死於癌症。

相較之下,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皮膚癌等癌症患者,就不用這麼擔心,即使罹患這四種癌症,最後死亡原因與癌症之間的關連性比較小。

※ 相關報導:

* 書寫病歷家譜 為健康預警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11746

檢視美國衛生福利部對於「家族樹」的內容設計,除了需登錄自己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所患疾病與診斷年齡之外,還會針對家族內的直、旁系親友與姻親的疾病狀況進行紀錄。若家族內有過世者,則還需註明死亡日期、死亡年齡與死因,以便相關家族疾病判斷。(My Family Health Portrait網站 https://familyhistory.hhs.gov/fhh-web/home.action)



◆ BMI≧27肥胖者 罹癌風險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27076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13

肥胖的人容易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偏高,國健局今天發表國人十大癌症,更引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指出,BMI(身體質量指數)≧27的肥胖者罹癌風險也較高;其中以女性子宮內膜癌2.8倍最高,其次為男性大腸癌1.6 倍、腎臟癌1.5倍,女性乳癌與女性大腸癌為1.2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鄭丞傑指出,女性如果過於肥胖,女性荷爾蒙分泌就會異常,女性荷爾蒙不斷刺激子宮內膜組織,時間拉長,就可能增加罹癌風險。

鄭丞傑表示,門診曾經收治體型肥胖月經不順患者,有些是「四季紅」,每四個月才來一次月經。有人更誇張,兩年才來一次月經,這些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幾乎都超過27。

國衛院這項研究係由溫啟邦教授執行,長期追蹤分析BMI≧27的肥胖者、正常體重者(BMI介於18.5和23)兩組人的罹癌風險,初步研究資料證實肥胖者容易罹癌的論點。

除了肥胖之外,性別與罹癌風險息息相關。97年國人主要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就顯示,台灣男性罹癌風險遠高於女性。除了甲狀腺之外,包括食道癌、口腔癌、鼻咽癌、膀胱癌、肝癌、胃癌、大腸癌、皮膚癌,男性罹患風險都大於女性。

另外,國健局統計98年國人十大死因時,也統計發現,男性如果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5與58歲,比起男性整體癌症死亡的年齡中位數69歲,足足少了11及14歲。國健局提醒,男性如要保命,活得更久、更健康,務必戒除香菸、檳榔。

為了全面降低癌症死亡率,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目前政府全面補助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等四種癌症篩檢,今年預計完成篩檢473萬人次,提醒符合免費篩檢資格的民眾踴躍參加。

※ 相關報導:

交通空汙 乳癌風險倍增/頭暈誤當貧血 竟罹胃癌

24 則留言:

fsj 提到...

美髮師 乳癌高危險群?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1.04.14

高雄榮總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表示,去年診治150名乳癌患者中,近一成從事美髮業,女性美髮業者是否為罹患乳癌高危險群?值得進行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

葉明焮指出,國內外過去針對染髮劑致癌風險的研究,多以膀胱癌為主,但他在臨床上發現,150名乳癌患者中有10多名是美髮師,年齡從31歲至65歲,懷疑染髮劑除了引起呼吸道疾病或接觸性皮膚炎外,也可能引發乳癌,值得進行後續研究。

高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侯明峰表示,從職業病學角度看,作息較不固定的職業如空姐、護理人員等,是乳癌高危險族群,美髮師較少被提及;但染劑中若含環境荷爾蒙成分,美髮師長期接觸下,的確可能有較高的罹癌風險。但他表示,若要證實兩者是否相關,美髮師的生活習慣、染劑成分及幫客人染髮頻率,都須列入分析。

高醫職業病科主治醫師莊弘毅說,美髮師選用染劑時,建議向上游廠商確認是否含有衛生署公告禁止成分,不只保護顧客,也是保護自己。

阮綜合醫院育髮科醫師張祺彰建議,染髮前可在髮際、耳後、脖子和整片頭皮,塗抹上油性乳霜或髮蠟,隔絕染劑不被皮膚吸收。

另外,美髮師應避免在密閉空間內調製染髮劑,免得吸入過多染劑雙氧水成分,引發呼吸道過敏。上完染劑後,儘量不要包覆保鮮膜和髮帽蒸氣,使頭皮吸收更多染劑。染髮後多喝水促進代謝,間隔三個月以上再染。

fsj 提到...

工作久坐10年 罹癌率高1倍

中央社 2011-04-20

對全球所有坐在辦公桌前敲電腦的白領勞工來說,這可不是好消息:澳洲最新研究發現,從事久坐工作10年或以上,罹患某些種類腸癌的機率會增加近1倍。

更糟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即使白領階級固定健身或運動,罹患腫瘤的機率依然是藍領的兩倍。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項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Epidemiology)的研究發現,凸顯現代工作模式的健康風險,即一坐就是數小時。

這項發現也足以佐證先前的研究結果,即每天多數時間都是坐著辦公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比高度動態職業者多出30%。

郵報指出,英國每年有3萬7500多人被診斷出罹患腸癌,此疾病的死亡率相當高,每年造成約1萬6000人喪生,因為許多患者對初期警訊視而不見,等到病情擴大時才會求醫。

富含高脂和牛、羊肉的飲食習慣,加上缺乏運動,據信是致癌的主要因素。不過由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團隊進行的這項最新研究顯示,1天中身體有許多時間長期靜止不動,也可能是另1個致癌主要因子,即使在閒時大量運動的人也一樣。

美國最近調查發現,現在的成人每天上班約有55%的時間是坐著。

西澳大學研究人員訪談918位腸癌患者,並將他們的工作模式和其他1021位未罹癌的志願受訪者比較。所有訪談對象都被問到他們的工作史、生活型態和體能活動量。

訪談結果發現,從事久坐工作10年以上者,遠端結腸(distal colon)出現腫瘤的機率高出94%。

研究人員還發現,長達10年的久坐不動工作模式會導致直腸癌罹患率增加44%。

研究人員表示,前述發現顯示,閒暇時間活動筋骨,並無法抵消工作時長期靜坐對健康造成的損害。



◆ 研究:三手菸 影響胎兒肺部發展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4.20

根據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吸菸後殘留在屋內表面的有害物質(或稱三手菸),會對胎兒的肺部發展造成影響,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稍早一份研究結果也指出,三手菸現含有重金屬與致癌物等物質,容易讓兒童藉由皮膚吸收。

根據美國洛杉磯生醫研究所(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表示,三手菸大多是吸菸後殘留在屋內家具、窗簾或衣物表面上的有害物質,而且其超細微粒也可能引發氣喘發生,研究人員瑞罕表示,「三手菸其實就是隱形有害毒物,會殘留在屋內或汽車內,對於嬰兒或年長者等,還是可能造成傷害。」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讓老鼠生活在兩種有三手菸的有害物質環境下,結果發現老鼠出現氣喘的機率升高,而且其影響持續很久一段時間,另外,研究人員也指出,在母親體內的胎兒藉由母親接觸或暴露在三手菸環境下,對其肺部功能造成的影響,甚至比嬰兒出生後暴露同樣的環境更為嚴重。

稍早一份由加州柏克萊大學進行的類似研究也指出,癮君子在室內抽菸經過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將殘留的尼古丁加以化驗發現,都有重金屬、致癌物與放射性物質存在現象,而且容易讓兒童藉由皮膚吸收進入人體。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期刊。

fsj 提到...

膀胱老發炎 竟是癌上身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4.21

經常出現無痛血尿、尿急、頻尿或下腹部不適等症狀,除有可能是慢性膀胱炎作怪外,也可能是膀胱癌正在發威,最好到醫院接受膀胱鏡等檢查,及早確診及早治療,以免延誤就醫抱憾。

台北榮新診所最近檢查出一名膀胱癌病患,這名55 歲婦女下腹常有不適感,解尿時尿道也有微微灼熱感,由於過去曾有慢性膀胱發炎病史,她並不以意,但因不適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未見改善,才進一步就診。

榮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沈秉慶施行膀胱鏡檢查時,發現她的膀胱表面黏膜上有一大片異常紅腫區塊,進一步切片檢查,赫然發現她已罹患了原位性膀胱癌。

症狀類似易輕忽

署立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冠州表示,原位性膀胱癌的症狀和慢性膀胱炎類似,都是血尿、頻尿及下腹部不舒服,有些患者甚至還併發尿失禁,如果一直當成慢性膀胱炎施以抗生素治療,癌細胞就會趁機擴散,一發不可收拾。

沈秉慶指出,原位性膀胱癌的癌細胞若還未侵襲到深層肌肉,治癒率仍可達6、7成左右。一旦延誤治療,癌細胞持續擴散,預後即明顯下降,早期檢查及早期治療相當重要。

國內外文獻顯示,膀胱癌好發於50至70歲的中老年人,半數以上以無痛性血尿來表現,男女比為3比1。慢性膀胱發炎雖不全然會引發膀胱癌,但反覆發炎容易讓膀胱表皮細胞長期受刺激而產生病變,引發膀胱癌。

多喝水 每日排尿至少2000cc

沈秉慶建議較易罹患膀胱炎的民眾,一有不適症狀時,就應到泌尿科門診就醫,平時養成多喝水、不憋尿的好習慣,並可多攝取含有較多維生素A、B及C的食物及蔓越莓,或多喝活菌優酪乳。此外,每天的排尿量應至少維持2000cc以上,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fsj 提到...

癌症篩檢異常 不一定癌上身

文/謝登富 2011.04.22 自由

「什麼?我的攝護腺(或稱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異常?我是不是得了癌症?還能活多久?可是,我還有好多夢想來不及實現……」臨床上,常聽到患者因攝護腺癌篩檢指標異常而憂心忡忡。事實上,指標數值異常並不代表癌症找上門,不必過於恐慌。

男性年過50歲,攝護腺疾病會漸漸浮現,到了80歲,幾乎80%的男性會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這是攝護腺良性增生所致,因為年紀愈大,罹患比率愈高,因此攝護腺肥大有「長壽病」的稱號。然而,攝護腺疾病除了攝護腺良性增生,還有攝護腺發炎和攝護腺癌等,其中,攝護腺癌指標「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異常」,為患者帶來的困擾可說是最常見的一種。

●什麼叫做「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以下簡稱PSA)?

所謂的PSA是一種蛋白酵素,主要由攝護腺分泌,其生理作用和男性的精液液化有關。

醫學界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的病人身上常常可以發現PSA升高,於是,PSA被拿來作為攝護腺癌症篩檢,以及攝護腺癌病人治療追蹤的重要指標,對於初步篩檢攝護腺癌有很大的功效。

但就像有光線照射就一定會有影子一樣,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有好處就一定會帶來缺點。以PSA當作攝護腺癌病人治療追蹤的重要指標,問題不大,病人看到PSA的數值,就會知道自己的治療有沒有進步,很容易理解。一旦當作攝護腺癌症篩檢工具時,民眾一旦不了解「癌症篩檢」的作用,就很容易對數值判讀解釋產生誤解。

嚴格說來,「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異常」衍生的問題,就是攝護腺癌症篩檢所帶來的後遺症,當它數值超出標準值一點點時,顯現異常,並不代表就是得了癌症,醫師還會視病人整體狀況安排後續處理,也許在一段時間後再次抽血,或攝護腺切片等檢查,才能確診是否罹癌,患者大可不必因為數值異常就恐慌不已。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篩檢」的定義如下:「篩檢是利用可迅速操作的檢查,在症狀未曾發病的人群中,找出疑似病例。篩檢並非診斷,篩檢結果如為陽性,應落實進一步的檢查,以求得正確診斷與必要的後續追蹤與治療。」

所以「癌症篩檢」其實是找出癌症疑似病例,做為進一步檢查依據,並非一旦篩檢異常就代表病人得到癌症。同樣地,當進一步檢查結果確定沒有癌症後,仍要接受後續的追蹤與治療。

(作者為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 肺癌專家開砲 早期肺癌磁振造影「沒用」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1.04.23

國內從事肺癌治療的重量級醫師昨天直斥,國內有些醫院推動以磁振造影(MRI)或正子斷層掃描(PET)等高價健檢來篩檢肺癌,「一點用處也沒有」。

健康科學基金會昨天舉辦「肺癌: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記者會,台大醫學院院長、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在會中嚴肅指出,磁振造影或正子斷層掃描篩檢肺癌,對早期肺癌篩檢「絕對沒有用」、「一點用也沒有」,這兩種檢查儀器,只適合確診後追蹤。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也點名,國內有醫院結合保險公司,推廣正子掃描高階健檢,還用正子掃描篩檢肺癌,這事有人提到國際醫學研討會報告,「與會學者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這種儀器對肺癌篩檢根本不足為憑。

蔡俊明說,國內非小細胞癌患者,占八成五至九成,其中肺腺癌又占五成,從MRI或PET掃描,不易發現肺腺癌成長訊號。

健康科學基金會董事長吳成文說,吸菸者、有家族病史者,發生肺癌機率,高出一般人數倍,還好現今一公分以下肺癌切除,治癒率可達八成五至九成。

吳成文表示,美國大型研究指出,以低劑量電腦斷層和X光檢查比較,發現前者可降低肺癌死亡率兩成。

楊泮池說,每人一年可接受一百五十張至兩百張胸部X光的輻射量;若是做低劑量、無顯影劑電腦斷層掃描,每次約是廿張輻射量;做一張有顯影劑電腦斷層,等於照一百張胸部X光;若只是做健檢者,最好選無顯影劑的電腦斷層。他建議,可在四十歲時,做第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但還是要視個人狀況而定。

fsj 提到...

近10年 大腸癌患者年輕8歲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4.27

喜歡吃燒烤、紅肉及煙燻食物的人可要小心了。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提出警告,近年來國內大腸癌病患有年輕化趨勢,除了家族遺傳,長期食用燒烤、煙燻等食物更是主因之一,為了健康最好養成多蔬果、清淡飲食的習慣。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指出,台中榮總長期統計顯示,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平均年齡,短短十數年間已從65歲降到57歲,足足下降8歲。

除了罹病年齡下降,罹病人數也逐年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表示,衛生署統計,民國96年有1萬600多人罹患大腸直腸癌,97年增加約400人,顯見普及化已成了大腸直腸癌特色之一。

署立雙和醫院日前接到一名年僅36歲的病患,大腸癌的癌細胞卻已轉移到肺部及腦部,雖接受多次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腫瘤仍持續長大,併發頭痛、頭暈、嘔吐及視力模糊等症狀。

雙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蔡若婷指出,這名曾姓病患多次化學治療後,體力已無法負荷另一階段化療,於是安排他接受螺旋刀治療,先把肺部腫瘤縮小,再經放射治療將蔓延到腦部的癌細胞殺死。由於放射治療定位精準,治療效果不錯且副作用少,病患可一邊接受治療一邊上班,過正常生活。

王輝明表示,環境汙染、燒烤煙燻食物及人工添加物是導致大腸直腸癌的三大因素,其中又以後兩者最可怕。他舉香腸、臘肉及肉乾最常添加的亞硝基鹽為例,一旦和腸道裡的細菌作用,可能轉化為氮鉀硝基化合物這種超級恐怖的致癌物,加速大腸直腸癌發生。

郭立人建議國人應養成多吃綠色蔬菜水果的習慣,多喝開水、多運動,把體重控制在BMI(身體質量指數)27 以下。蔡若婷則提醒少吃油炸、高脂肪及燒烤煙燻食物,不讓大腸直腸癌有可乘之機。

fsj 提到...

女友化療掉髮 他剃光頭相伴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302818.shtml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1.04.28

七歲的差距,沒阻擋廿五歲林世豪義無反顧追求,當交往三個月,卅二歲女友王詩雅確定罹癌,他心裡想的不是如何「脫身」,而是「有理由天天照顧陪伴她」。

癌症希望協會舉辦第三屆「捕捉希望」攝影比賽,王詩雅、林世豪這對姊弟戀情侶,拿下癌友、親友組第一名,巧合的是,另一對獲得佳作的情侶牛敏臻、李家瑋,也是交往三個月時,赫然發現女友患了血癌。兩對情侶不離不棄,同樣見證「因為癌,看見愛」。

王詩雅發現胸部硬塊多時,直到去年六月,才鼓起勇氣檢查。得知罹患乳癌第三期,她為「勸退」剛交往的男友,告知化療後掉髮會變醜,林世豪非但沒退縮,打定主意要「陪到底,還要一起光頭。」

第二次化療,王詩雅原本黑亮的長髮掉了滿地,兩人乾脆剃光頭。理髮店裡,王詩雅透過鏡子,拍下自己及男友剃髮過程,這張取名「你承諾的」的照片,獲得這次癌友組首獎。回想近一年的抗癌歲月,因男友時時體貼相伴,反而是她「最快樂的日子」。

昨天頒獎典禮,正好是兩人相戀周年,林世豪偷偷製作以照片、插畫及情歌串起的投影片,表達兩人「少了誰都沒意義」。他還當眾告白「我,真的很愛妳」,「預告」賺夠了錢就要把女友娶回家。

無獨有偶,另外一對獲佳作獎情侶,也是交往三個月時,卅一歲牛敏臻才發現罹患血癌。由於癌細胞已占據七成、狀況差,牛深怕成了男友的「拖油瓶」。

不過,男友李家瑋在震驚、不捨之餘,從沒想過要離開,「因為這是我的選擇」。

癌症希望協會理事、也是評審之一的作家席慕蓉說,癌症與希望,雖是看似矛盾的兩名詞,但「面對癌症的態度就是希望」。

這次參賽作品中,她看到許多抗癌勇氣與成功,雖也有影中人已離世,但都傳達出堅持的信念,「只要保持希望,在心理層面上就是戰勝了。」

為持續鼓舞癌友及家屬,此次得獎作品將在各醫院巡迴展出,欲了解更多活動訊息,可至癌症希望協會網站www.ecancer.org.tw查詢。

fsj 提到...

生活壓力大 乳癌年輕化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 2011.05.04 自由

乳癌居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好發在中年婦人,但近年醫界臨床發現,發病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其中,生活壓力也可能是誘發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不是絕對關係。醫師建議民眾,適時宣洩壓力,調整情緒,同時定期自我乳房檢查和篩檢,以遠離乳癌威脅。

彰化縣一名30歲已婚藥師,每天應付忙碌的工作,下了班還得照顧小孩,一根蠟燭兩頭燒,忙到後來累倒了,才發現在沒有家族遺傳史的情況下,30歲就得了乳癌。

另一名36歲越南籍新娘,同樣沒有家族遺傳史,飲食也很清淡,但婚後生下4個小孩子,先生工作不穩定,家計得靠她幫人洗蘿蔔和靠社會補助金補貼,沉重的經濟壓力,造成她睡眠不足、情緒壓力大,年紀輕輕就得了乳癌。

署立彰化醫院衛教室護理長陳寶蓮指出,前述兩個個案都沒有遺傳和飲食的問題,相同的是生活壓力大,所以她建議女性朋友,適時放鬆生活壓力,降低癌症危險因子的誘發。

不過,署立彰化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醫師廖曜磐指出,乳癌發生的原因很多,生活壓力和情緒問題可能與乳癌的發生有關連性,但絕對不是直接原因,壓力會改變人體生心理狀況,改變的強度多寡因人而異,民眾不需要把生活壓力和乳癌直接畫上等號。



◆ 吞嚥時胸骨或心窩疼痛 食道癌警訊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5/04

食道癌屬於食道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中醫師方志男表示,反覆的吞嚥困難及阻塞感是常見症狀,吞嚥時甚至胸骨後或心窩部出現疼痛。

中醫師方志男表示,食道癌患者的食道穴多見點狀或結節狀、條片狀隆起、暗灰色或無光澤,觸壓容易感受硬塊即造成疼痛感。電測該穴胃也容易出現強陽性反應。

各種疾病造成的吞嚥困難程度不同,醫師指出,較嚴重的頭頸部、上消化道疾病及神經功能受損將造成較長期的吞嚥困難。無法正常由口進食以獲得充足營養與水分時,多建議由靜脈注射與管灌飲食等人工治療性的營養補給。

造成較嚴重的吞嚥困難的疾病包含運動神經元病變而導致影響吞嚥肌肉,如漸凍人。其次如重度巴金氏症。再者則是口咽食道疾病或頭頸部癌症病人與鼻咽癌電療後造成吞嚥困難等,這類患者常須利用鼻胃管灌食。

頭頸部惡性腫瘤手術切除、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等治療。往往也會造成局部構造的損傷,而出現許多後遺症,如口腔黏膜炎、乾燥、味覺異常、吞嚥困難等。不少癌症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常見口腔潰瘍、喉嚨痛、吞嚥困難。



◆ 鼻腔阻塞伴隨耳鳴 恐鼻咽癌作祟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5/04

耳鳴也是鼻咽癌症狀之一。中醫師方志男表示,當一側鼻腔阻塞、伴隨耳鳴或聽力減退,或帶血分泌物時,需留意。

中醫師方志男指出,耳穴上的鼻咽穴如果有結節狀隆起或經觸診、電測顯示該穴及腫瘤相關區域穴位異常時,也需特別留心。

鼻咽癌患者常會出現單側耳鳴併有耳塞感覺。但鼻咽癌僅引發視力模糊,臨床上不多見。大部分可察覺的症狀包含頸部腫塊、流鼻血、單側耳症狀,如耳悶塞感、聽力變差或耳鳴。其次如流鼻膿、鼻塞等類似鼻竇炎的病狀皆有可能;單側頭痛及神經症狀,如視力模糊、動眼肌麻痺或臉部感覺神經麻痺等亦可能發生。

醫師指出,鼻咽癌臨床上以頸部腫塊為表現症狀的病例最多,流行病學統計,鼻咽癌好發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包含台灣港澳及東南亞,被認為和種族及遺傳相關,另如EB病毒感染也是可能因素之一。

而鼻咽癌長的位置,多半在鼻咽旁的羅氏窩,旁邊是耳咽管,因此罹患鼻咽癌時,常造成耳朵的症狀,包含耳悶,耳鳴或是聽力下降。鼻咽癌還可能出現頭痛、流鼻血、鼻塞等症狀。

鼻咽癌還可能與嗜吃醃漬有關。不過,病毒感染,破壞了正常細胞抑制腫瘤的基因,可能是發病的主因,這種病毒多憑藉飛沫傳播,許多民眾皆曾感染,但如果病毒未完全破壞抑制腫瘤的基因,則感染者日後未必會罹癌,故感染者並非必定產生癌變。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耳穴上的大腸區、下焦穴反應大腸直腸的健康狀況。中醫師方志男指出,當上述位置失去光澤、平坦,出現類似丘疹樣結節隆起,容易疼痛時,需多加留意。

中醫師方志男表示,便血、排便困難,裏急後重屬腸癌較常見的後期症狀,以大腸癌來說,如部分大腸發炎病症(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病)患者與有家族病史者也有較高患病的機率。但如果能透過篩檢及早發現,其治癒率較高。

同時,不少大腸癌前期病灶往往是大腸瘜肉,這些問題可以透過篩檢及早發現,此外,年齡亦是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之一,故專科醫師多建議民眾每年做大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天然、新鮮,沒有發霉、未經加工的一般食材,患者都可以均衡食用,癌症患者心態上如果能平穩冷靜,不刻意多吃某種食物或少吃,可以維持較佳的抗病能力。

醫師提醒,無論是否有癌症都要注意避免高熱量、高油脂及過度加工精製飲食。研究顯示,部分癌症的病因可能與現代人常攝取高動物性蛋白、脂肪食物及精緻飲食習慣有關。

fsj 提到...

老婦罹癌不治療 孝子跪求答應 癌細胞全不見

【中廣新聞/寇世菁】2011-05-05

家住伸港的83歲老婦人陳許花,去年底持續咳嗽,到診所拿藥,始終沒好,兒子陪同到台中市光田醫院就醫,赫然發現右上肺葉,有三公分腫瘤,確定罹患惡性肺線癌。

老人家不願增加晚輩負擔,放棄治療,兒子急的下跪,媽媽同意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孝心感動天,母親節前夕,癌細胞完全消失,母子開心相擁。

台中市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銘志表示,83歲老婦人陳許花,家住伸港,有高血壓和心臟病問題。去年底突然咳嗽不止,以為感冒,到小診所就醫,但咳嗽始終沒好,12月底,兒子陳登波陪同到光田看診,一檢查竟發現右上肺葉有3公分左右的腫瘤,確定罹患惡性肺腺癌。

老婦人不想拖累晚輩,認為自己年事已高,放棄治療。孝順的兒子苦苦哀勸,情急下甚至下跪懇求 ,終於感動媽媽,點頭答應接受醫療團隊建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母親節前夕,醫院檢查,體內的癌細胞,完全消失,母子開心相擁。

王銘志主任解釋,所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rereota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又俗稱光子刀,可使用高劑量,更精準、有效率的照射在腫瘤部位,並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傷害。只需三到五次。老太太是第一期肺線癌,治療半年,完全痊癒。 王銘志指出,許多年長者罹患癌症,就好像被宣告死刑一般,他鼓勵民眾,醫療技術進步,任何人都該積極治療,不要輕易放棄。



◆ 喝酒就臉紅 小心頭頸癌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2011.05.05

一沾酒就臉紅,別以為是肝臟好,醫師發現,國內約20%體內缺乏酒精代謝酵素的民眾,飲酒後整張臉紅得像關公。

很多人喝酒後滿臉脹紅,常被誇讚是肝臟好,就毫不克制地猛灌,事實上,喝酒就臉紅,極可能先天缺乏代謝酒精的酵素(ALDH2),不建議喝酒,但他們誤以為是自己肝功能太好,愈喝愈多,不利健康。

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文指出,48歲林姓建築工,過去10年幾乎每天一瓶高粱,一喝就臉紅,工作時偶抽菸、嚼檳榔,3個月前右頸部發到腫塊,他不以為意,後來腫塊變大,就診發現是下咽癌,進一步做胃鏡檢查,食道中段處也發現早期食道癌!

王文表示,林先生天生就缺乏代謝酒精的酵素 (ALDH2),台灣缺這種酵素的民眾約有20%,若又貪杯,是頭頸部癌及食道癌的高危險群。

義大醫院研究發現,罹患頭頸部腫瘤的患者,很容易合併早期食道癌病變,患者以貪杯、抽菸、愛嚼檳榔的勞工階級居多。王文說,醫院這兩年針對300名罹患頭頸部腫瘤患者,追加口腔、食道內視鏡篩檢,約20%合併有食道癌,不能小覷。

他表示,吞嚥困難、疼痛或長期口腔潰瘍無法癒合民眾,最好接受內視鏡篩檢,確認有無癌變因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fsj 提到...

36歲以上、超過6年 160萬婦女未做抹片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5.10

據統計,國內每100名子宮頸侵襲癌個案,就有67人六年以上未做抹片。為早期發現罹癌,國民健康局從99年起提供在家自行採檢的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查,追蹤發現,每10名HPV呈陽性反應個案,就有一人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

10萬套自我採檢免費提供

國民健康局癌症防治組科長蕭淑純指出,國內36歲以上且超過六年以上未做抹片的婦女超過160萬人。今年政府總共免費提供10萬套「HPV自我採檢套組」,符合資格的婦女可直接向各縣市衛生局所索取。

國健局統計,去年共3萬7350名婦女完成HPV檢查,其中2955名檢查結果為陽性,陽性率7.9%。陽性反應者應進一步接受抹片檢查,但2955人中僅1682名完成抹片檢查,其他一千多人不敢面對現實。

進一步分析抹片結果,罹患低度癌前病變或高度癌前病變的個案共219名,其中149人切片後證實為高度癌前病變有88人、癌症17人。換算下來,平均每10名HPV呈陽性反應的婦女,就有一人罹患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而且HPV陽性婦女為高度癌前病變及癌症的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70歲以上HPV陽性婦女中,每五名就有一人罹患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

另一項追蹤長達11年的研究也發現,HPV陽性婦女發生高度癌前病變和癌症的風險,分別為HPV陰性婦女的14倍和32倍。此外,HPV陽性婦女即使抹片檢查為陰性,未來發生癌前病變的機會仍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也應定期做抹片檢查。



◆ 以毒攻毒 古巴藍蠍毒液成抗癌藥劑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5.10

古巴不只棒球厲害,也不是只有獨裁政權聞名於世,古巴生化界在世界上還佔有一席之地。由古巴當地獨特毒蠍提煉的抗癌製劑已通過人體測試並獲多國認可,本周起將向全球推出。

根據媒體報導,古巴國營「生物與藥劑試驗所」8日宣佈,耗時十五年由當地特有的藍蠍(Rhopalurus Junceus)毒液提煉的抗癌製劑「Vidatox比達托斯」自2010年展開人體試驗以來,成功地證實該藥劑具有止痛、消腫與抗腫瘤的多重療效。

負責該項研究的專家迪亞茲指出,以藍毒蠍毒素提煉製劑配合傳統癌症治療,會增強癌症傳統療法的效果。這款抗癌製劑本周將在印度上市,同時也將準備外銷至其他國家。

古巴的醫療及生物科技揚名於世,著名研發成果包括從甘蔗皮提煉的降膽固醇劑,為古巴帶來鉅額外匯收入。目前「生物與藥劑試驗所」在中國已設立一家分廠,在越南則有兩家生產中。

fsj 提到...

◆ 每日5杯咖啡 降低乳癌發生率

中央社 2011.05.12

瑞典新研究指出,年過50的民眾,每天喝5杯咖啡,可降低得到乳癌的機率。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攝取大量咖啡,可讓乳房出現惡性腫瘤的機率降低20%。

在比較不常見的乳癌類型中,也就是雌激素受體無反應乳癌(ER negative),效果更大,相較於不喝咖啡的人,喝咖啡的人可讓這種癌症發生率降低一半。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團隊審視近5000名超過50歲婦女的紀錄,她們其中有一半得過乳癌。

他們研究了這些婦女的咖啡飲用量,發現一天喝超過5杯咖啡的人,得到乳癌的機率整體降低20%。

他們在檢查不同癌症類型時,發現在雌激素受體無反應乳癌上,機率降低最多,有57%。

雌激素受體無反應型乳癌是相當罕見的癌症,也很難醫治。

每年有4萬5000名婦女被診斷出乳癌,其中1/3的人會死於這種癌症。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乳癌研究」(Breast Cancer Research)期刊。

fsj 提到...

瑞士患癌人數增加 但死亡率下降

【聯合報╱記者陳玉慧/即時報導】2011.05.13

在瑞士患癌症的族群逐年擴大,但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卻減少中。

根據瑞士國家癌症流行病學和統計學中心的報告顯示,瑞士人口中1990年患癌症人數為2.7 萬人,而這一數字到2008年已上升為3.9萬人,增加到42%。

瑞士半數的男性和1/3的女性在有生之年會患上癌症,這一比例在歐洲國家為中上等級。

據官方統計資料,瑞士每10萬男性人口中,1989年死於癌症的人數為248名,而2008年只有183人,比例降低了26.3%;而該資料在女性公民中的降幅也達到18.3%。以乳癌來說,由於預防手段的普及和治療水準的提高,女性乳癌的患病率20年中下降了26.1%。 肺癌長期以來是瑞士男性的一大致命疾病,但肺癌死亡率在20年間減少了30.9%。

fsj 提到...

新法治癌症 需排除牙周病

中央社 2011.05.27

新光醫院發表,原用於減緩攝護腺癌骨轉移症狀的唑來膦酸成分藥物,在細胞實驗發現會讓癌細胞自噬,未來可望在癌症治療有新進展,但使用前需排除牙周病、牙周感染等問題。

新光醫院泌尿科醫師林宜佳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前10名,若擴展到骨骼轉移則進入末期癌症,治療方式以荷爾蒙治療為主。

林宜佳說,「唑來膦酸」是一種磷酸鹽,對於減緩攝護腺癌骨轉移引起的症狀及併發症有相當良好的效果,而之前曾收治1名攝護腺癌骨轉移病患,在使用荷爾蒙、唑來膦酸治療後,骨轉移幾乎消失,因此,引起研究團隊的注意,並針對唑來膦酸對攝護腺癌影響進行研究。

林宜佳說,細胞實驗發現,唑來膦酸除了會造成癌細胞凋亡,還會引起癌細胞自噬,也就是讓癌細胞「自己吃自己」,而國外也展開臨床試驗,未來可望對癌症治療有新進展。

林宜佳說,使用唑來膦酸約有2%至6%的機率,會造成下顎骨壞死的併發症,因此,採用唑來膦酸前,一定要排除患者有牙周病、牙周感染等問題。

fsj 提到...

分子疫苗 防癌未來之星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5.27

全球有三分之一人口未來將死於癌症,癌症儼然成為人類的「頭號公敵」,欲除之而後快。在這場人類與癌細胞的漫長戰爭中,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研發的分子疫苗,初步證實可預防及治療乳癌,為人類帶來無限希望。

翁啟惠今天應美國科學界之邀,前往香港參加一場國際性疫苗研討會,並發表專題演講。今天上午他接受本報越洋專訪時指出,以醣分子設計的疫苗,不僅可治療及預防乳癌,將來也可擴大治療肺癌、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及腦瘤等非病毒引起的惡性腫瘤,「那將是全世界癌症治療的一大突破。」

翁啟惠表示,透過疫苗來預防及治療癌症,向來是全球科學家努力的目標,但目前也只有子宮頸疫苗成功上市。他說,子宮頸癌是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後造成的癌症,其疫苗設計並不難。

相較下,乳癌、肺癌等大多數非病毒引起的癌症,就必須找到癌細胞特殊的分子標記,才能設計出疫苗來,困難度就大多了,而這也是他率領的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乳癌疫苗,引起國際科學界高度重視的原因。

翁啟惠指出,乳癌末期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從數月到一年多不等。乳癌疫苗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發現,78%受試的乳癌末期患者活超過10年,成效非常好。接下來在台灣、韓國及新加坡進行的第二、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也有不錯的成果。

因此他樂觀預期,乳癌疫苗快則一年多後、也就是2012年上市,慢則2、3年後,屆時人類在面臨乳癌威脅時,將多一個厲害的武器。

和一般預防性疫苗不同的是,乳癌疫苗兼具預防及治療效果,目前定位為治療性疫苗,將以乳癌末期患者為施打對象。

翁啟惠表示,中研院研究團隊另研發出醣晶片,可從血液或組織中偵測到癌細胞表面上特殊的醣分子抗體。一旦確認為末期乳癌病患,就可接受乳癌疫苗的治療。

他強調,未來這個疫苗的適用對象,將擴大到早期的乳癌病患,讓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健康活下去。

※ 相關報導:

* 獨步全球 翁啟惠成功研發乳癌疫苗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362999.shtml

《遠見》雜誌慶祝創刊25周年,6月1日推出「看見臺灣進步100」專刊,從十個面向報導台灣100個傲視國際的不凡表現。聯合晚報為本次系列報導的合作媒體,特別自領導產業和創新研發兩個面向,摘錄四篇報導,並搭配本報記者進一步的深入剖析,今起刊登。



◆ 唑來膦酸能使細胞凋亡自噬 治癌效益可期

台灣新生報 2011/05/2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唑來膦酸(zoledronicacid)是一種磷酸鹽,新光醫院泌尿生殖醫學團隊曾收治一名攝護腺癌骨轉移病患,在使用荷爾蒙及唑來膦酸治療後,骨轉移幾乎完全消失,此病患引起研究團隊注意,開始著手研究唑來膦酸對於攝護腺癌的影響。

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前十名,在泌尿道癌症則是第一位。若進展到骨骼轉移,則進入末期癌症,治療方式以荷爾蒙治療為主。但是骨骼的病灶仍可能造成疼痛不適,甚至病理性骨折。

新光醫院泌尿生殖研究團隊發現,唑來膦酸可在攝護腺癌細胞株引起癌細胞死亡,而癌細胞死亡通常來自細胞凋亡,但也有可能由細胞自噬引發癌細胞死亡。細胞自噬是細胞對抗惡劣環境的生存之道,然而近來研究發現,細胞自噬可能是癌細胞死亡的另一可能方式。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唑來膦酸會引發細胞凋亡以外,還會引發細胞自噬而引起癌細胞死亡。此研究收錄於美國泌尿科醫學期刊,並被總編輯選為標竿研究。

新光醫院外科部部長黃一勝、泌尿科林宜佳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可以開啟未來對於癌症研究的新方向,同時在臨床上若使用唑來膦酸治療骨轉移性攝護腺癌,可能會有助益。

新光醫院泌尿生殖研究室林致凡博士也表示,對於細胞自噬的機轉值得更深入研究,希望未來癌症治療有新的進展。

fsj 提到...

每12分48秒一人癌死 口腔癌快速攀升

中廣 2011/06/15

99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29年奪冠,推估每12分48秒一人死於癌症,比起前一年提前了22秒,統計因癌症死亡總人數,突破四萬一千人,再創新高,以肝癌、肺癌以及大腸直腸癌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癌的發生、死亡率比起其他癌症早了十到二十年,這二十多年來持續攀升,主要與吸菸、檳榔、飲酒相關,持續被國建局列為防治重點。(陳奕華報導)

癌症近三十年持續威脅國人健康,根據衛生署公布99年十大死因,癌症死亡人數占率為28.4%,連續29年蟬聯第一,99年癌症死亡人數達到四萬一千零四十六人,寫下史上新高,主要癌症死因,肺癌、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居前三大占五成,其中口腔癌成長率最為明顯。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指出,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持續下降,下降0.7%,但從排序變化觀察,胃癌與口腔癌對調,分別排第五、第六,胃癌下降與吃的食物較為新鮮有關,從民國75年的第三名,持續下降,反觀男性口腔癌在這二十多年來不斷攀升,與菸酒檳榔關連性高。「因為胃癌長期在國內不論是死亡或發生率都是下降情形趨勢,不過口腔癌這個部分,國人吸菸、嚼檳榔、飲酒狀況,所以發生向上增加,同樣我們也可看到口腔癌比起其他癌症死亡與發生年齡,大約早了十到二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乳癌、口腔癌、食道癌死亡平均中位數介於59到57歲,無疑是國內青壯年癌症殺手,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指出,從發生資料來看,乳癌54歲、口腔52到54歲,食道癌也是介於這個範圍,其中乳癌更有女兒發生率高於媽媽,媽媽又高於外婆的情形,疾呼四十五到六十九歲婦女,把握兩年一次乳癌篩檢,而從罹癌平均損失壽命來看,乳癌、口腔癌跟子宮頸癌的減少16.7歲最多。



◆ 去年逾4萬人因癌症死亡 健保花117億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6.15

去年國內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突破四萬人,前三大癌症分別為肺癌、肝癌、與結腸直腸癌。癌症對國人的健康威脅,也反映在健保用藥上,去年一年健保就支付117億元治療癌症,近年癌症藥費更以10%的速度增加。

三大癌症占五成

99年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等前三大癌症,已占了癌症總死亡人數的五成。第四名到第十名的癌症分別為女性乳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胰臟癌以及子宮頸癌。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和民國75年比較,口腔癌從第8名上升到今年的第5名,不僅排名不斷往前,口腔癌患者更有一半死於57歲之前,跟國人平均癌症死亡年齡67.3歲相比,造成更多潛在的生命損失,因此癮君子、紅唇族不能再把戒菸、酒、檳榔當成耳邊風。

另外,乳癌患者也有一半死於57歲之前、食道癌患者也有一半死於59歲以前。

癌症用藥費成長10%

癌症連續29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也反映在健保花費上。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長沈茂庭表示,99年癌症用藥花掉健保117億元,比98年的100億約成長10%,也占99年整體藥費支出的十分之一。

沈茂庭說,國人平均壽命延長,癌症患者人數不斷增加,加上藥廠不斷研發治療癌症的新藥物,可以預期未來癌症治療藥物的費用還會持續成長。

特別是近來被視為救命藥的標靶用藥,因為藥費昂貴,健保局逐漸納入給付範圍後,占掉不少健保資源,沈茂庭估計,以99年花費於癌症用藥的117億元來看,其中一半是給付標靶用藥、一半則是傳統的化療用藥。

※ 相關報導:

* 肥胖 恐成國人死亡主因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400188.shtml

孔憲蘭分析,在十大死因中,與肥胖有關的就有六項,直接影響的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間接關係的則有惡性腫瘤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以腎病變。國人應該重視肥胖問題,全民一起減重,防治慢性病。



◆ 電視看太多 逾3小時死亡率升高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6.15

美國醫學會期刊定1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綜合過去40年的研究顯示,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的人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和較早過世的危險增大。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是通過分析過去40年的研究報告,得出了上述結論。結論指出,如果每天看電視超過兩小時,將增大罹患二類糖尿病和心臟病的危險。如果每天超過三小時,將提高早逝的機率。每天看電視每增加兩小時,會導致罹患二類糖尿病的機率提高2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高15%,各類原因的死亡機率也會升高13%。

研究報告指出:「看電視與罹患二類糖尿病與心臟病的風險有關,每天看電視超過三小時,似乎與各種原因的死亡增多有關。」

坐在沙發上長時間地看電視,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現象,在美國家庭每天的活動中平均約占五小時。在歐洲,民眾每天把40%的自由支配時間用在看電視上,約為三小時。澳洲人是用50%的自由時間看電視,每天約四小時。

哈佛大學營養與流行病學教授法蘭克.胡(Frank Hu)說:「我們傳遞的資訊很簡單,減少看電視可大幅降低罹患二類糖尿病、心臟病和早逝的風險。」



◆ CRAB上身 慎防血癌報到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6.15 自由

當家裡的老年人不時抱怨頭暈目眩、骨頭痠痛,可別以為就是老化現象。醫師指出,「CRAB(螃蟹)」,也就是高血鈣(C)、腎衰竭(R)、貧血(A)以及骨頭疼痛(B)是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典型症狀,但不少人誤將貧血、骨頭疼痛、腎功能差等,當成是年紀大了、退化所致;日前甚至有患者嚴重到拉家中鐵捲門時、手骨應聲斷成三截,就醫才發現,原來癌細胞已嚴重侵蝕骨頭。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典型症狀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提醒,除了同時發生兩種症狀如骨頭症狀合併有貧血、或是腎衰竭合併有骨頭症狀等,應進一步檢查;一般來說,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以男性居多,而男性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較長,因此太早出現嚴重骨鬆也應留意。

多發性骨髓瘤是源自骨髓漿細胞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好發於60歲以上老年人的骨髓造血系統惡性疾病,多數病人一開始常常是因為骨頭疼痛或病理性骨折就醫。實際上,它是血液腫瘤。

王銘崇指出,隨著人口老化等因素,多發性骨髓瘤已經成為我國近年來發生率成長最快的血液癌症,且由於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發生率仍被低估,早年這類患者經診斷確定時,大都已經進入第三期,也就是最嚴重的一期。

像是過去不僅有患者自以為腰痠背痛是骨鬆症、吃了5年鈣片,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指出,他就曾經接獲一名以腎衰竭為表現症狀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開始被當作不明原因腎衰竭、洗了兩年腎,直到有一天跟醫師抱怨,她才輕輕按一下桌子就骨折,引起醫師懷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患者總以為得了這種癌症注定活不久,其實多發性骨髓瘤有越來越多治療選擇。除了傳統的化學治療配合類固醇治療,近年包括新生血管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標靶藥物等越來越多組合可用。

其中,針對相對年輕的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除了以高劑量化學治療配合自體幹細胞移植外;不久前在國際骨髓瘤工作坊(2011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shop)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自體移植後、持續使用同時具有抑制血管新生加上免疫調節劑功能的lenalidomide進行維持性治療至少兩年,不但可以讓疾病復發以及惡化時間都大幅延後到原本的1.5倍以上,存活率也明顯提高近一成。

fsj 提到...

性別有關係 比女易死於癌症

【Upaper╱中央社】2011.07.15

美國一項公佈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指標與預防」期刊的研究顯示,男人比女人容易死於大多數種類的癌症。

這項研究,針對36種不同癌症的5年存活率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比較兩性死於各種癌症的人數,差異最大的是口腔癌,男女死亡人數的比例為5.51:1,接著依序為喉癌(5.37:1)、下咽癌(4.47:1),以及食道癌(4.08:1)。

至於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男性死亡人數也比女性來得高,例如肺癌(2.31:1)與大腸直腸癌(1.42:1)。

這項研究同時指出,胰臟癌的男女死亡人數比例為1.37:1、血癌為1.75:1,肝癌則為2.23:1。

研究人員表示,很論論斷是何原因造成這種性別差異,不過,他們提及腫瘤的不同表現,以及兩性健檢規律的不同。

報告指出,舉例來說,美國男性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時,和女性相比,可能已進入癌症末期。



◆ 青黛含靛玉紅 活性似可治腦瘤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7/15

傳統中藥材青黛含有「靛玉紅」成份,英、美最新研究發現,「靛玉紅」這種活性成分似乎可以用來治療腦瘤。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症中心研究人員亞瑟‧詹姆斯(Arthur G. James)、李察‧沙勒夫(Richard J. Solove)研究發現,「靛玉紅」會阻撓腫瘤內皮細胞長出新生血管,一旦癌細胞無法長出新生血管,便不容易轉移、擴散,可以增加患者存活率。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常見惡性腦瘤,診斷後平均存活期約只有十五個月。研究聯合首席研究員、神經外科主任安東尼奧‧基奧卡教授(E. Antonio Chiocca)表示,對於大腦膠質母細胞瘤,現在有很好的治療方式抑制腫瘤成長,不過腫瘤會轉移到大腦其他部位,因此常造成治療失敗。

腦瘤轉移一般是透過腫瘤細胞直接侵襲大腦其他部位,以及長出新血管而四處蔓延。

基奧卡教授指出,研究發現中藥材青黛中的「靛玉紅」成分或這種成分可以阻止腫瘤直接侵襲其他部位,同時抑制腫瘤長出新生血管。

研究人員指出,傳統中藥藥方「當歸龍薈丸」中有青黛,自然就含有活性物質「靛玉紅」,傳統中醫常使用這帖藥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性。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癌症研究」期刊。

fsj 提到...

抗癌藥物之謎 台大團隊破解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1.07.23 自由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抗癌化療藥物雖比標靶藥便宜,效果也未必遜色,但卻易有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令病患身心煎熬。近來台灣生醫研究出現一項重大突破,揭開了常用化療藥物有效抗癌的原理,也使得研發高療效、低副作用化療藥的夢想,更進一步。

研究論文 榮登科學期刊

研究論文昨日正式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為台大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級研究生吳權娟,這是台灣首次有純本土生醫研究登上該期刊,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團隊成員清一色是台灣人,並非跨國合作,也創下國內各領域科學界的新紀錄。

台大醫學院團隊獨家破解常用化療老藥etoposide的抗癌機制。利用X射線晶體結構解析技術,清楚解析抗癌藥、酵素與細胞DNA交互作用的結構基礎,發現此藥是透過抑制人體內「第二型拓樸酶」作用,使細胞的DNA雙鍵斷裂,導致癌細胞凋亡,但也因此容易誤殺正常細胞,引發各種副作用。

台大生化暨分生所副教授詹迺立表示,第二型拓樸酶分為α、β兩種亞型,若能研發出專門鎖定α亞型酶的新藥,就增強抗癌效果,避免誤殺以表現β亞型酶為主的正常細胞,有效減少副作用。

詹迺立指出,etoposide已有30年歷史,經靜脈注射,被用於治療肺癌、睪丸癌、淋巴癌、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多種癌症,卻有易導致掉髮、便秘或腹瀉等副作用,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台大微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李財坤指出,此成果備受國際製藥界矚目,台大已設計出藥物研發平台,上個月向美國等國家申請專利。下一步將與中研院合作,展開抗癌新藥的研發。

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認為,此一抗癌藥物機轉的突破性發現相當難能可貴,可望使抗癌新藥研發所需時間,從30年大幅縮短到3到5年,避免許多「亂槍打鳥」的錯誤嘗試。

※ 相關報導:

* Structural Basis of Type II Topoisomerase Inhibition by the Anticancer Drug Etoposid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3/6041/459.abstract
Chyuan-Chuan Wu, Tsai-Kun Li, Lynn Farh, Li-Ying Lin1,
Te-Sheng Lin, Yu-Jen Yu, Tien-Jui Yen, Chia-Wang Chiang,
Nei-Li Chan
Science 22 July 2011: Vol. 333 no. 6041 pp. 459-462
doi: 10.1126/science.1204117



◆ 免疫功能亢進會損傷機體、加速腫瘤發展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07/22

中藥免疫抑制劑可應用於中醫抗癌應用上。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講座中表示,在中醫抗癌上常被用到的一些中藥免疫抑制劑,降低機體損傷而加速腫瘤的發展,不過,服用上應由醫師經過辨證,依照個別不同體質調配適合的中藥、用量。

中醫師許瑞香表示,在防癌、抗癌的中醫應用部分,當人體出現免疫功能亢進;出現過高的免疫反應,會造成機體損傷而加速腫瘤的發展,因此需要抑制這種反應,使這種反應趨於正常。凡是能抑制免疫的中藥,就稱為中藥免疫抑制劑。

抑制免疫常用的中藥主要可分為三類,包括「清熱解毒」類藥物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大青葉、金銀花、板藍根、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龍膽草、梔子、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等。「活血化瘀」類藥物如川芎、丹參、赤芍、丹皮、桃仁、紅花、益母草、三棱、莪朮、乳香、沒藥等;「毒性攻堅」藥物如雷公藤、蟾蜍、斑蟊等等。

不過,臨床上患者在服用上須特別小心,應由醫師為病患做出最適合個人體質、症候的劑量與配套選擇。

許瑞香表示,癌症是細胞不停地複製形成腫瘤組織,沒有正常凋亡機轉,不斷的擴大增生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一般而言,當人體在不小心被割傷的時候,傷口會很快的癒合,因傷口附近的細胞會複製一些新的細胞,來填補受傷的地方。這些細胞一但將傷口填補好了之後,便會自動的停止複製。許多會自然增生遞補的細胞也是有此調節的機制。癌細胞的特性在於,沒有正常凋亡機轉;缺少指令也能生長;不會理會周圍正常細胞發出停止生長指令;可逃避內建的自我毀滅機制。因此會分泌血管生長因子及建構新生血管的能力,使癌腫塊增大。

此外,這些硬塊或腫瘤的細胞,會轉移到身體的其他各個部位,並且在那裏重新開始複製其新的細胞,周而復始。這些細胞並不會理會身體內機制所下達的中止訊號,它們不斷的擴大增生,終致一發不可收拾。



◆ 牛津大學研究:高個女性 罹癌風險高

每高10公分 罹癌風險增16%

自由 2011.07.22

〔編譯管淑平、記者湯佳玲/綜合報導〕牛津大學二十一日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身高較高,罹癌風險也較高;身高在一百五十二.四公分到一百七十五.二公分之間的女性,平均身高每高十公分,整體罹癌風險增加十六%;男性也有類似情況。研究報告推測,原因可能是高個子的生長激素(荷爾蒙)較多,導致細胞分裂癌變機率升高。

這項由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部門流行病學家葛林博士主持的研究,分析一九九六年到二○○一年間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登錄的一百三十萬名中年婦女身高與癌症發生情況,她們平均身高一百六十一公分,到二○○八年六月為止,有九萬七千多人罹癌,其中身高最高那組癌症風險比最矮的多出三十七%。

以往的研究已發現身高與罹癌機率有關,但這份最新研究擴大了高個子可能罹患癌症的種類,找出亞洲、歐洲、北美等不同地區女性之間存在某種共通性。

患皮膚癌風險最高

這篇發表在「刺胳針腫瘤學」的報告指出,他們探究十七個癌症發生部位與身高的關係,其中十種癌症風險顯著增加,比以往所認知還多,包括乳癌、腸癌、卵巢癌、血癌、腎臟癌、淋巴癌、子宮內膜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等,身高每高十公分,乳癌、卵巢癌風險增加十七%,皮膚癌風險增加最多,達三十二%。

推測和生長激素有關

研究團隊還不清楚身高與罹癌風險增加有關的原因,但推測可能是因為長得較高的人通常生長激素也較多,會讓細胞分裂較快、細胞數量較多,這些都可能增加癌變機率。「英國癌症夥伴組織」醫學主任席克拉教授也認為,與長高有關的荷爾蒙變化可能也與生長異常有關,尤其是乳房,而導致癌症。此外,童年時期的飲食習慣、感染等環境因素也可能有關。

男性也有類似情況

葛林還加入另外十份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發現男性也有類似情況,男性身高每高十公分,罹癌風險多十%,而且無顯著地區性差異。「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健康部門主任修姆也認為,大多數人都沒比一般人的平均身高高或矮很多,身高對罹癌風險的影響很小。

中研院院士、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彭汪嘉康也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指出,癌症患者並非都是高個子,身高與癌症的關係並不十分明顯。不過,若兒童成長期間長得很高、很快,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細胞管不住自己」,就會易生腫瘤。一旦長大到某個程度,生長素分泌下降,罹癌風險也自然降低,所以癌症與身高的關聯主要是發生在生長期,而非成人身上。

fsj 提到...

癌因性疲憊 全身上下沒元氣

文/吳清源 2011.07.02 自由

陳先生扶著陳太太一步一步跨入診間。坐定後,陳先生劈頭就說:「醫師,我的太太是不是癌症復發啊?」調閱病歷後發現,陳太太原來是乳癌患者,經過一連串的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療法後,一直持續在腫瘤科追蹤,目前病情穩定,並沒有癌症復發的跡象。

陳太太有氣無力地說:「為什麼我覺得好累好累,明明生活很規律,也睡很久,還是好累。現在連吃飯都提不起勁。」

癌症治療 引發身心疲憊症

經過「望、聞、問、切」後發現,原來陳太太是屬於「癌因性疲憊」。顧名思義,此症就是癌症治療引起的身心疲憊症。

「癌因性疲憊」的病因還不是很清楚。目前認為,與某些造成發炎的訊號,例如「促炎細胞激素」造成的一些生理反應,例如它會經內分泌系統抑制腎上腺皮質醇分泌,或影響造血細胞功能,而產生貧血,或改變神經傳導物質(5-HT)的代謝所造成。「那我有沒有救啊?」陳太太說完就開始低聲啜泣起來。陳先生邊輕拍陳太太的肩膀,邊哄著她說:「好了,好了,不要再哭了。」

在中醫的角度,「癌因性疲憊」多是屬於「氣陰兩虛」或是「肝鬱氣滯型」,可以考慮用一些西洋參、黃耆、天門冬、麥門冬、柴胡等補氣、滋陰、疏肝、理氣藥;許多相關醫學研究文獻報導,針灸也有一定的療效。

家人支持 有助癌友抗病魔

我根據陳太太的證型,開了相關的中藥,並在相關的穴道針灸後,交代陳先生:「除了一定要定期回腫瘤科追蹤外,適當的養分及水分攝取也很重要。此外,家人的支持也有很大的幫助。」癌因性疲憊並非是打不倒的敵人,只要結合醫護人員的照顧,及家人的支持,一定可以給病友更好的生活品質。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fsj 提到...

天天吃燒烤肉 少年罹腸癌

中央社 2011/07/2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今天說,他治療過最年輕的大腸癌病患只有14歲,且開刀4個月後就病故。他用這病例提醒大家,多吃蔬果,不要吃燒烤、過度加工的肉。

王輝明今天出席台灣癌症基金會「蔬果飲食調查報告」記者會,他說,大腸直腸癌罹癌人數的增加幅度,連續3年高居所有癌症之冠,飲食相關的原因占3成,尤其是高油、亞硝酸鹽類添加物等肉食吃太多,而解決之道則在蔬果裡。

烤香腸正是集合高油脂、亞硝酸鹽、動物性蛋白的不利因子,王輝明說,那名14歲就大腸癌過世的孩子,父母雙方家族都沒有腸癌病史,推測致癌原因,極可能就是從小到大,天天吃烤香腸,偏愛燒烤食物,幾乎不吃蔬菜。

王輝明說,油脂吃得愈多,罹患腸癌、乳癌、攝護腺癌的危險愈高,肉類的脂肪含量高於植物,燒烤油炸後的香氣誘人,卻也會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尤其帶皮的雞肉含量最多,高於牛排、羊排、豬排、牛肉餡餅、培根等肉類。

王輝明茹素21年,非常推崇蔬果的防癌效果,他說,有些晚期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不僅接受療程,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食,迄今存活超過原先預估的壽命,國外也有類似的研究可以佐證蔬食能延長癌症患者生命。

此外,彙整文獻資料,王輝明說,日裔美籍的祖孫三代研究顯示,少肉多蔬的爺爺比多肉少蔬的孫子,不容易罹患大腸癌,素食主義的德國少數民族Hunze、少肉食的摩門教徒等,大腸癌症發生率也非常低。

蔬果中的抗癌物質包括維生素A、C、E、多酚類抗氧化物、類黃酮等,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劉珍芳說,簡單說,就是深色蔬菜水果、皮吃起有點澀、有點苦的,儘多吃、趁新鮮吃就對了,吃蔬果救自己的健康,也救救台灣的農民。

※ 相關報導:

* 均衡/長期食用單一綠色蔬菜 易中毒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33428

一般說來,綠葉是植物最營養的部份,動物很自然地會去吃它,然而為了確保動物不會只吃單一植物導致物種滅絕,植物在葉子部分都帶有微量的生物鹼。雖然大量的生物鹼是有毒的,但少量食用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反而可以增強免疫系統!

* 均衡/哪些綠色蔬菜可栽種?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33429

雖然我不知道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種可食用的綠色蔬菜,但應該至少有幾千種。Daniel Moerman就曾在他的書《美國原住民人類植物學》25中,列出一千六百四十九種美國原住民用到的食用植物,然而過去兩百年間綠色蔬菜的攝取量大幅減少,我們已失去對大部份可食用綠色蔬菜的知識,如今我們必須仰賴世界各地的人,來重建對可食用綠色植物的辨識能力。

fsj 提到...

拔牙傷口未癒 7歲童罹口腔癌

華視 2011/08/05

台北有個廖小弟今年才七歲,居然罹患口腔癌。他在今年初拔牙後,傷口就一直沒好,就醫才發現他罹患了口腔癌。但年紀這麼小,沒有吃檳榔,為什麼會得口腔癌,醫生現在還在找答案,而廖小弟也成為了全亞洲年紀最小的口腔癌病患。

戴著面罩像是蝙蝠俠的廖小弟,是媽媽替他蒙上小臉,保護他的身分。因為今天他現身不是要救人,是要分享他罹患口腔癌的歷程。一開始就會痛,傷口不會好,現在廖小弟笑得很開心,但手術前他可是一點也不快樂。

因為當初只是拔一顆乳牙造成的傷口,結果過了兩個月竟然傷口都不會好,而且還腫了一個膿包。媽媽覺得事情大條,到大醫院求診才知道,小孩的下顎牙齦躲了一個腫瘤,就是口腔癌。

小小年紀的七歲廖小弟明明不會抽菸也不吃檳榔,但卻面臨手術完右臉頰發育可能會不對稱的難題。醫生除了持續追蹤檢查,也找不出小小年紀罹患口腔癌的原因。但真的要特別提醒,口內如果有破皮或傷口超過兩個禮拜沒好,可能就有問題,最好找醫生解決比較安心。



◆ 日喝3杯奶茶 妙齡女一口爛牙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佳里報導】2011.08.06

「愛喝飲料的結果,讓妙齡女子變成一口爛牙。」台南市一名18歲的劉姓女子,因每天以飲料代替白開水解渴,又不注重口腔衛生,導致滿嘴蛀牙,嚴重侵蝕到只剩牙根,牙科醫師林孟儒直說驚訝,以全口牙齒重建幫女孩找回自信。

劉姓女子說,因不愛喝開水,小學就愛喝飲料,一天至少3杯奶茶或汽水,國中時就滿口蛀牙,又因口腔觀念不足不敢找牙醫治療,放任牙齒從局部蛀牙到嚴重齲齒、發黑、最後只剩殘根。

遠東牙醫診所醫師林孟儒接到此個案,他說,甜食、蔗糖在口腔中和牙菌斑接觸就產生酸,不斷腐蝕琺瑯質就會造成蛀牙,尤其喝完含糖飲料,若10分鐘內不刷牙,蛀牙機率非常高。他建議若不能立即刷牙,也應以白開水漱口。

林孟儒以全口重建治療,前後療程一個月植了28顆新牙。他提醒青少年,喝飲料對牙齒發育有很大傷害,「許多人認為只要飯後刷牙就好,飲料內糖分是容易輕忽的蛀牙兇手」。



◆ 太多垃圾食物 小孩吃出大人病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8.05

10歲體重破百、12歲得糖尿病、不到20歲換人工寬關節…,這些原是中老年人才會發生的疾病,現在在兒童及青少年身上卻越來越普遍。小兒科醫師分析,生活環境充斥各式各樣污染物,加上飲食日益西化,以及生活習慣改變,不少兒童提早得到「大人病」,家長一定要特別小心。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家瑋表示,「吃」是現在孩子生病的很重要原因之一。現代小孩吃太多、營養過剩,而且吃的常是含有過多添加物的「食品」,而非單純的「食物」。因此,除了癌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外,醫院診間也常常出現體重「破表」的小胖子,健康都出了問題。

10歲體重破百 關節炎找上門

侯家瑋說,11、12歲的青少年,體重超過100公斤,伴隨而來的是老人才會得的三高疾病;小兒科診間已不乏血糖、血脂、血壓沒控制好的小病患,嚴重的甚至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終身都需要控制飲食。

肥胖以及過度運動不當使力,也會造成孩子關節受傷。侯家瑋說,臨床上曾遇過10歲左右的小男生體重破百,關節負擔過重,引起退化性關節炎,年紀輕輕膝關節、髖關節過度磨損、疼痛難耐,不到20歲就換了人工關節。

興奮食物吃太多 吃出偏頭痛

另外,侯家瑋也發現,隨著環境品質的惡化,現代的孩子過敏嚴重,大量使用類固醇壓制過敏反應,部分藥物會增加顏面神經壓力,也增加眼壓,最後過敏雖抑制了,卻造成兒童罹患青光眼。

亞東醫院小兒科醫師楊明道則說,門診也常出現「偏頭痛」的小朋友,除了遺傳、壓力、睡眠不足造成偏頭痛外,攝取過多酒精、茶、咖啡、巧克力、味精、起士等等「興奮食物」也是重要原因,這些食物容易誘發兒童頭痛,家長一定要注意。



◆ 發炎激素誘癌轉移 學界新發現

中央社 2011.08.05

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團隊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幹細胞具有千面人特質,它會活化發炎激素IL8,誘使尋常的癌細胞也變癌症幹細胞,這是造成癌症轉移或復發的原因之一。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王學偉、台北榮民總院教學研究部主治醫師邱士華的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內科排名首位的腸胃病學(Gastroenterology)期刊,研究闡述一個概念:「癌症幹細胞是被誘導出來的」。

王學偉、邱士華今天指出,癌症幹細胞佔癌細胞的比例不到5%,卻是壞種兼病根,對於化療藥物、放射治療具有高度抗性,還會在體內漂浮,使得癌症如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榮總和陽明研究團隊在老鼠的動物試驗中,發現大腸直腸癌的癌症幹細胞會使出伎倆,就是利用上皮細胞間質轉化轉錄因子snail,去活化發炎激素第8介白素(IL8),細胞從內到外,製造出發炎的微環境,加重其他癌細胞的惡性。

邱士華形容,癌症幹細胞會受生長環境因子調控,「不但自己壞,還會帶壞普通的癌細胞」,如果能一箭雙鵰,命中snail和IL8,就能抑制癌症幹細胞生生不息。

王學偉說,這是首次發現snail和IL8這條癌症幹細胞的路徑,其他研究團隊發現IL4和IL6也有不同的路徑,這也是癌症幹細胞有高度的異質性,宛如千面人。

研究團隊在老鼠試驗中,證實抑制IL8作用,切斷snail和IL8這條癌症幹細胞的路徑,腸癌就會變小,推測某些調控發炎激素的風濕免疫藥物,可能具有輔助抗癌的效果,這將留待進一步研究。



◆ 飲酒過量 常致痰瘀阻絡、發炎症狀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34838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08/05

酗酒患者多有精神上的困擾,常造成家庭暴力與不和諧。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楊佳峰表示,有些患者因飲酒過量腿部出現紅色斑點,伴隨精神上不安定,中醫治療以清濕熱及安神為主。

酗酒除了造成肝病、胰臟問題外,楊佳峰醫師指出,過量酒精對食道或消化器官黏膜傷害也很大,有些酗酒患者便是伴隨口腔、消化系統的癌症。無論肝病、消化系統疾病困擾者或一般民眾在平常生活上,都得留意別以酒精麻痺自己;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建議尋求醫師協助。

飲酒過量常導致痰瘀阻絡與濕熱下注類型的體質。溼熱下注主要是指發炎症狀,患者常伴隨小便短赤,下肢酸困,舌苔黃或白膩為等症。

民眾傳統上常聽到解酒跟戒酒的方法,但兩者不同。中醫師楊佳峰表示,中醫主要是改善患者喝酒後的不適感。過量飲酒後,感覺多偏向「溼熱」,中藥可改善類似的不適表現,安神則能減少因煩燥出現的初期酗酒行為。

針灸戒酒則偏向耳針為多,可針患者耳神門、內分泌點、脾等耳穴,從改善安定精神與改善整體健康著手,以減少酗酒。

酒癮患者剛開始停止飲酒時,多出現睡不著的戒斷症狀,中醫養心安神藥方亦可輔助使用。西醫則多處方少量安眠藥,同時給予維他命,抗憂鬱劑;必要時還會處方拮抗劑等,以對抗酒癮,其中拮抗劑可壓制酗酒患者腦中想喝酒的意念。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酒精會破壞肝細胞,輕度造成脂肪肝,時間一久便會造成肝細胞的壞死、結疤、肝硬化;酒後產生急性的腹痛、噁心、嘔吐、發燒、腸胃出血、黃疸等,有可能是「酒精性肝炎」。

陳玫妃表示,根據研究指出,一般人每天若喝烈酒超過150克,持續10年,便有百分之25的機率會造成「肝硬化」。通常酒精性肝炎,在中醫臨床認為多是屬於「濕熱型」。患者會覺得腹脹、胃腸差、噁心、口乾、口苦,有時會有心情煩悶、失眠、脅熱脹痛等,這就是屬於「肝鬱濕熱」的類型;主要用藥可用龍膽瀉肝湯,加上加味逍遙散。若有進一步化火,則會手足心熱、心煩、口乾、口苦,此時須加上清瀉肝熱的藥方,如當歸龍薈丸。

陳醫師表示,另外,若長期酗酒,造成了疲倦、無力、食欲不佳、大便溏、氣色晦暗,則必須要加上一些補脾的中藥,來輔助正氣,如可用四君子湯。還有「氣滯血瘀」型患者,可見伴隨胸脹悶、腹脹,臉色黧黑,則必須要用一些軟堅散結、化瘀的中藥來治療。穴位針灸上,可選用肝經的經絡、穴位,如陽陵泉、太沖、章門、期門等穴位,可清瀉肝熱,緩解腹脹、腹痛、口乾、口苦的症狀。

患者除了應積極戒酒。藥膳茶飲方部分,醫師建議,可用骨碎補3錢、續斷3錢、黃芩3錢、茵陳2錢。以800C.C的水煮沸後,轉為小火,煮約10分鐘,放溫,即可飲用。有助清肝經濕熱,改善酒精性肝炎所造成的肝火、黃疸等症狀。

fsj 提到...

嗅探犬可辨肺癌? 成功率達71%

【台灣醒報╱記者卓庭筠╱台北報導】2011.08.19

癌症在全世界都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科學家一直努力研究如何及早檢測出癌症並治療。根據德國最新研究,嗅探犬能可靠地辨識出肺癌,且成功機率高達71%。但狗的鼻子無法成為常態測試工具,因此科學家也正積極研發「電子鼻」,期望取代嗅探犬,成為檢測早期肺癌的儀器。

德國十勒厚黑(Schillerhoehe)醫院的醫師伐勒斯(Thorsten Walles)提出此份報告時表示,癌症患者與健康者呼吸裡所含的化學物質可能不同,而嗅探犬的敏銳嗅覺則可以在早期階段辨識出肺癌病徵。他說,研究結果證實肺癌確實存有一個明確標記,研究肺癌上可說是一大進步。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訓練4條狗辨識肺癌,他們將220位受測者分成3組,分別為健康志願者、肺癌患者以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為測試嗅探犬是否會被其他化學物質的氣味干擾,特地在有複雜氣味的環境中測試,結果顯示,嗅探犬嗅出肺癌的成功機率高達71%。研究人員判斷,嗅探犬是聞到腫瘤所散發出的某種「揮發性化學物質」而辨識出來的。

但是,科學家仍無法得知嗅探犬聞到的為何種化學物質,而且狗無法成為常態測試工具,所以研究人員正積極研究「電子鼻」,用以取代嗅探犬,及早探測出肺癌病徵。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科學信息官麥卡勒姆勞拉說,雖然有研究指出,狗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聞到癌症徵兆,但對於能否正確檢測出腫瘤散發的「臭味分子」,以及這些數據是否正確,還需要一段時間評估。

fsj 提到...

四大類乳癌 妳認識多少?

【聯合報╱賴鴻文/彰化基督教醫院乳癌預防暨篩檢整合中心主任】2011.08.23

許多人喜歡研究血型、星座或玩塔羅牌,好像藉由這些可以分析一個人的性格,解釋自己的命運或行為。這幾年科技進步,乳癌也可以分成好幾種不同的類型,分類對預後判斷及治療選擇,具有參考價值。

從荷爾蒙受體及HER-2免疫染色結果等,乳癌約略可分成以下四大類:

1.Luminal A(管腔A型),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未過度表現的乳癌。對荷爾蒙治療效果良好,但腫瘤對化療反應較不明顯。這類族群患者大概占半數左右,預後較好。

2.HER-2 type:荷爾蒙受體呈陰性,HER-2受體過度表現的乳癌。HER-2是第二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的簡稱,過度表現被認為與疾病復發、遠處轉移及較差預後有關。賀癌平(學名Tran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是第一個針對HER-2過度表現的標靶治療藥物,使用賀癌平合併化學治療,臨床證實可改善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

3.三陰性乳癌:荷爾蒙受體和HER-2未過度表現的乳癌。這類患者約占15%,被認為疾病預後較差。這種類型腫瘤通常對化療藥物有較高的反應,但除了化療藥物,沒有標靶藥物或荷爾蒙療法可以使用。

4.Luminal B(管腔B型):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同時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介於Luminal A與較三陰性乳癌之間,對荷爾蒙治療跟標靶治療皆有反應。

乳癌患者剛被診斷出來時,最常問的問題是:我的癌症是第幾期?過去一直著重於腫瘤大小(T)、淋巴腺有無轉移(N)及有無遠處轉移(M)的乳癌「TNM」分期。

隨乳癌治療多元化,除傳統手術及術後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也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癌症期別,乳癌的類型也是臨床醫師考量術後化療、荷爾蒙及標靶治療的重要依據。



◆ 微創手術 乳房切除、重建一次來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1.08.23

乳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病灶,或想進行重建,往往得開多次刀;現在有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不必多次挨刀。不過,醫師提醒,還是得依個人病況不同而論。

傳統乳癌手術,患者若想做乳房重建,常要先切除整個乳房,再歷經2到3個月,灌水將胸部剩存外皮撐大,才能再開刀重建乳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天發表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洪進昇說,在患者乳房切2個小傷口,透過內視鏡器械,分離乳房軟組織及肌肉,清除癌細胞後,直接植入果凍矽膠,開一次刀就能同時切除癌細胞並重建。

但此一手術,只適合小於5公分的腫瘤、未侵犯皮膚及原位癌患者。

不過,超音波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說,癌細胞仍在乳管內的原位癌,有鈣化點多、多發型特性,研究顯示,如果只做部分切除,局部復發機會約10%,若全切除,僅1%的復發可能。

乳癌患者常面臨要全部切除或局部切除好的抉擇,陳訓徹說,一般只要重瘤小於3公分,可考慮部分切除。

陳訓徹指出,現今乳房手術進步,全切除術仍可以保留皮膚,傷口僅5到7公分;若癌細胞不是長在中間靠近乳暈,還可保留乳頭及皮膚,傷口也只有7、8公分。

fsj 提到...

劉憶如催生 台日聯手研發抗癌蛋白質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11.08.29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率團前往日本招商,今天報佳音。台灣醣聯與日本三菱瓦斯化學、MGC集團菱江化學以及鴻樹生科元等3家日本企業簽訂合作備忘錄 (MOU),台日企業攜手合作研發生產蛋白質抗癌藥品,透過日本國際行銷管道賣往全球。

劉憶如昨天啟程前往日本東京和大阪進行為期4天的招商行程,拜訪40多家日本企業,促進台日雙方企業策略聯盟機會。今天上午台灣醣聯與日本三菱瓦斯化學簽訂MOU,台灣醣聯董事長張東玄表示,合作方式為雙方共同研發生產蛋白質抗癌藥物,台灣醣聯進行前半部的研發,三菱瓦斯化學則建廠生產,廠方會蓋在日本,初步選定的地點是新瀉,未來藥品量產之後雙方共享獲利。

劉憶如表示,台灣醣聯與三菱瓦斯化學的合作模式類似康師傅與全家便利的合作模式,簽訂MOU之後,明年三菱瓦斯化學會入股台灣醣聯,台灣醣聯提供蛋白質培養技術,日方負責臨床實驗、量產和人才訓練,將來藥品生產之後透過三菱瓦斯化學的管道,由日本藥廠行銷至中國大陸和全球市場。

劉憶如說,這是關鍵時期的關鍵布局,因為人口老化是全球共同課題,亞洲地區尤其嚴重,加上現在氣候變遷天災較多,生命保健產業受重視,台灣致力推動生技醫療產業,此時與日本企業有這項合作機會,不論領域和時機都是對的。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赴日招商,今天上午與日本UNIQLO社長柳井正見面,柳井正表示,9月23日位於台北市明曜百貨的UNIQLO全球旗艦店開幕,他看好台灣市場潛力,也希望藉此培養更多有國際經驗的台灣人才。

劉憶如在與柳井正會面後接受本報記者越洋採訪,她轉述,柳井正表示,台北這間旗艦店是全球第6家,前面5家分別在倫敦、紐約、巴黎、上海和大阪;由於近年來台灣光觀客變多,兩岸直航班次增加,希望台北這間全球旗艦店能成為亞洲甚至全球焦點。

對於同樣是走平價流行路線的西班牙品牌ZRAR也將進駐台灣市場,柳井正不認為是競爭壓力,反而有助於提升台灣服裝產業,對於有更多同樣看好台灣市場,他樂觀其成。

柳井正也提到,UNIQLO來台開店相當成功,但另外一項驚喜是發現台灣人才素質很高,工作態度優異,他也希望透過在台灣加碼投資的方式,培育更多有國際經驗的台灣人才。

fsj 提到...

小小晶片 找出肺癌患抗藥性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8.31

肺癌患者總是寄望最新的標靶藥物獲得更好治療,但肺癌患者有20%至30%使用標靶藥物反應不佳,或提早出現抗藥性。國科會研究團隊運用晶片發現,肺癌患者第7p染色體基因數較多,未來可提早為患者做基因篩檢,找出使用標靶藥物反應不好的患者,提早尋求其他治療方式,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浪費,也減少患者治療痛苦。

這項研究已刊登在最新臨床腫瘤期刊 (Journal ofClinical Oncology)上,今年5月也已經開始臨床實驗,估計未來5至8年可實際運用在患者身上。國內十大癌症,最近一次的調查肺癌仍居榜首,每年約奪走6000至7000條生命。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俞松良表示,醫界已證實,上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使用艾瑞莎標靶藥物效果較佳,健保今年6月也給付作為肺癌第一線標靶治療用藥。

但被撿驗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突變、適合用標靶藥物的肺癌患者,有70%治療後反應良好,但仍有20%至30%的EGFR突變病人,治療反應不佳。研究團隊用高技術晶片檢測分析肺腺癌檢體組織,發現EGFR野生型與突變型的病患,第7p染色體的基因數比較多,其中6個基因可代表此現象。

俞松良說,將來醫師在治療肺癌病人前,除了為患者做基因檢測,看這名患者是否是EGFR野生型與突變型患者,評估是否適合用標靶藥物,還可以用晶片找出病患在第7p染色體的基因數是否比較多。

只要把這20%至30%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容易出現藥性的患者提前找出來,就可提前做尋求其他治療方式,或加上其他化療,既省時省錢,也可減少患者痛苦。



◆ 高齡罹癌 醫籲莫放棄

中央社 2011.08.31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今天表示,1名85歲老翁原本有中風和高血壓等疾病,最近又罹患十二指腸癌,手術後,已康復出院,高齡罹癌,只要及早治療,就有治癒希望。

魏昌國指出,患者當時到院情況已不樂觀,由於血便不止,雖然出血量不多,但每隔幾天就需輸血近500CC,也逐漸失去自主能力。

魏昌國表示,因患者已高齡85歲,手術風險相對提高,且十二指腸癌手術需費時5至8小時,在向患者家屬說明後,其家屬不忍患者持續受病痛折磨,希望動手術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

魏昌國說,評估後決定為患者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手術過程順利,所幸胃部沒有受到感染而得以保留,術後也沒有產生併發症,經過半個月的住院觀察,已能使用拐杖行走,現已返家休養。

他指出,75歲以上的手術,手術風險相對提高。過去老人罹患癌症就像宣告死刑一樣,家屬多半會放棄治療,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手術成功機率已經相當高,只要能早期發現,並配合醫生治療,就有希望治癒。

fsj 提到...

治癌新助手 土壤細菌助藥物入腫瘤

中央社 2011.09.05

科學家發現,土壤中的1種細菌可望提供讓抗癌藥物進入腫瘤的方法。

英國廣播公司(BBC)說,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孢子能在無氧氣的狀態下生長,所以能在腫瘤內生存。

英國與荷蘭科學家已能透過基因改造,讓酵素進入這種細菌,使抗癌藥物發生作用。

專家說,這份提交微生物學學會(Society of Microbiology)發表的研究潛在好處,需要一些時間才會顯現。

孢子只能生長在實體腫瘤,如乳房腫瘤、腦腫瘤和前列腺癌,而不是在體內有氧氣存在的其他組織。

研究人員數十年來都在研究梭狀芽孢桿菌「帶菌體」的可能性,以投遞抗癌藥物。

英國諾丁罕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和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的科學家已能透過基因改造,製造出改良過後的酵素,將其注入梭狀芽孢桿菌。

在動物實驗中,藥物注入血液後,只有在酵素的催化下,才會產生作用。然後,它會破壞只在周圍的細胞-腫瘤細胞。

領導這項研究的閔頓(Nigel Minton)教授說:「梭狀芽孢桿菌是地球的古老細菌,隨著地球演化,在地球形成富含氧氣的大氣層前就已存在,所以能在低氧的情況下成長、茁壯。」

閔頓說:「梭狀芽孢桿菌孢子注射至癌症病患後,僅會在氧氣耗盡的環境生長,即實體腫瘤的中心。」

他說:「這完全是自然現象,不需要根本上的改變。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異性殺死腫瘤細胞,但讓健康組織毫髮無損。」

這個研究團隊現正計畫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對病患展開試驗,預計於2013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