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IBM造新電腦 追溯宇宙起源

◆ IBM造新電腦 追溯宇宙起源

中央社 2012.04.05

IBM公司正設計1款電腦,每天將消化相當整個網際網路2倍的資訊,能詳查來自太空的無線電波,以揭開宇宙起源之謎。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部電腦將與面積達1900平方英里的望遠鏡天線陣列連線,其製造方式能「吸入」無線電望遠鏡資料,藉以「看到」130億年前的宇宙初始期以及大爆炸時期。

這部電腦的功能將大過目前最快的個人電腦數百萬倍,將處理比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輸出結果多100倍的資訊。

IBM研究部門的恩格柏森(Ton Engbersen)說:「如果將全球每天的網際網路流量乘以2,那就是無線電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列』(Square Kilometre Array)未來每天蒐集到的資料量。」

這種望遠鏡一旦在2024年建造完成,就將用以探測演變中的星系、暗物質甚至是130多億年前的宇宙起源。

IBM將研究,以電腦3D晶片「架構」來建立平方公里陣列所須要的巨大運算能力。

這種功率極為強大的望遠鏡將設置數百萬個天線,以蒐集無線電訊號,形成相當1平方公里的蒐集區,但跨越的表面積廣大,大約是美國大陸東西兩側的寬度。

平方公里陣列的敏感度將比以往任何無線電裝置高出50倍,而其速度也較目前的儀器快出1萬倍以上。

※ 相關報導:

* From Big Bang to Big Data: ASTRON and IBM collaborate to explor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http://www.zurich.ibm.com/news/12/dome.html

* IBM building most powerful computer in history to unravel origin of the universe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123974/IBM-building-powerful-history--hopes-unravel-origin-universe.html

陸航太白皮書 繪5年遠景
從巨量資料到資訊安全
比地球大30 倍的望遠鏡誕生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發現號太空梭終極之旅 光榮除役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7日電】2012.04.18

在一架波音747客機的馱運下,發現號(Discovery)太空梭17日進行最後一次的航行,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Cape Canaveral)甘迺迪太空中心起飛,展開它的最後一次航行,戲劇性地飛往首都華盛頓,在華盛頓紀念碑和白宮上空盤旋致敬後,飛往北維吉尼亞州的杜勒斯國際機場(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為它28年的太空任務畫下完美的句點。

發現號將於19日由拖車拖往史密森尼航空及太空博物館(Smithsonian`s Air and Space Museum)永久陳列。

發現號是有史以來使用次數最多的太空梭。17日上午,發現號被固定在一架巨型客機頂端,從佛州卡納維爾角起飛,三小時後,出現在華府上空1500呎(450公尺)的低空,盤旋約一小時後,才降落杜勒斯機場,光榮除役。

數千位民眾在華府國家國家大草坪、華盛頓紀年碑和國會山莊觀賞發現號的終極之旅。國會山莊的陽台上、屋頂上都擠滿觀賞人群,觀看的群眾熱烈的吹著口哨、歡呼,有的強忍住淚水。

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去年夏天終止為期30年的地球軌道太空任務,因此,努力號(Endeavor)、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和發現號將相繼退休,1984年首航的發現號共執行過39次任務,為美國航行最多次的太空梭,去年除役,共待在太空365天,飛行將近2億4100萬公里,它曾順利完成多項任務,包括運送哈伯太空望遠鏡、運載第一位俄國太空人,進行首次與俄國太空站會合等任務。

它是三艘太空梭中,最早除役的一艘,也是第一艘將永久陳列在太空博物館的太空梭。

史密森尼博物館原來陳列著的太空梭原型機勇往號(Enterprise),將被運往紐約,努力號將於今秋被運往洛杉磯,亞特蘭提斯號將永久陳列在甘迺迪太空中心。航空與太空博物館19日將為發現號舉行正式入住儀式。

fsj 提到...

美現異象 巨響震天火球劃空

中央社 2012.04.23

今早約莫8時,美國內華達州與加州廣大區域居民聽見轟然巨響,天空出現熊熊火光。

爆炸後人心惶惶,民眾的關切電話如潮水湧入這兩個州警察機關,但天文學家表示,今天的天空異象可能是流星造成。

爆炸響起時,兩州居民的窗戶被震得咯咯作響,屋內也能感受到震動。

雷諾地區(Reno)的卡爾森(Nicole Carlsen)說:「爆炸力量大到讓我房間的窗簾搖晃,還撞到窗戶幾次。」「我一直找地震的相關消息,但都找不到。」

她說:「我還去了房子前面,以確定是否有人撞進我的車庫,真希望能目睹這顆隕石。」

人在加州的吉拉德-哈德遜(Erin Girard-Hudson)說:「我站都站不穩,房子也在搖晃。」「爆炸聽起來就像發生在隔壁。」

目前尚未有受傷或災害通報,當時也無地震消息傳出。

兩州同時都有民眾看見1顆火球劃過天空。

天文學家認為,這個神祕的亮光來自1顆火球,它是顆亮度很高的流星,流星的路徑以及爆炸位置還需要時間確定。

美國流星協會(American Meteor Society)的隆斯福(Robert Lunsford)說:「從報導來看,我確定是顆火球。」「這種現象常發生,大部分發生在白天且常常被忽略,但今天白天這起的亮度特別高。」

fsj 提到...

尋找小行星 台高中生發現16顆

自由 2012.04.26

五所高中學生追「星」族,不是手握相機在機場等待偶像出現,而是在夏威夷的高山上,配備最先進的望遠鏡,在電腦螢幕前等待,捕捉微弱的移動光點,總計發現16顆小行星。

羅東高中、北一女中、彰化高中、惠文高中及國立大里高中等5所學校高中生,參加由「國際天文搜尋聯盟」主辦的泛星計畫,從3月15日到4月19日間,利用軟體找出未經過科學家分析的移動天體影像。

這次全球有7國、40校參與,總共發現59顆小行星,台灣高中生共發現16顆,羅東高中獲得5顆暫時編號,彰化高中與北一女中則各獲得4顆,大里高中2顆,惠文高中1顆,表現亮眼。(記者湯佳玲)

fsj 提到...

俄國氣象衛星拍攝出1.21億畫素的地球照片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73729

文/陳曉莉 (編譯) 2012-05-15 iThome online

Elektro-L衛星是俄國在去年1月所發射的氣象衛星,它距離地球約3.6萬公里,該衛星所能拍攝的範圍涵蓋了半個地球,包括歐洲、亞洲、中東、非洲及澳洲,而且照片畫質高達1.21億畫素,為迄今問世的地球照片中畫質最清晰的。

俄國科學教育家James Drake近日透過他的網站展示了由俄國氣象衛星Elektro-L所拍攝1.21億畫素的地球照片,這是有史以來畫質最高的地球照片,而且受歡迎的程度足以與流傳最廣泛的「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媲美。

Elektro-L衛星是俄國在去年1月所發射的氣象衛星,它距離地球約3.6萬公里,能夠利用可視光與紅外線拍攝地球的照片,以用來偵測地球的變化及其對氣候的影響,該衛星所能拍攝的範圍涵蓋了半個地球,包括歐洲、亞洲、中東、非洲及澳洲,而且照片畫質高達1.21億畫素,為迄今問世的地球照片中畫質最清晰的。

不過,由於它利用了紅外線拍照,因此地球上原本綠色的植物在照片上看起來會變成紅褐色。

根據外電報導,Drake是自俄國的地球運作偵測研究中心取得了350張由Elektro-L衛星所拍攝的高解析度地球照片,並透過自己的Plant--earth.ca網站公布這些照片,同時也根據拍攝時間的不同製作了日夜變化的地球影片。

在此之前,全球流傳最廣泛的地球照片是美國阿波羅17號太空船在1972年於距地球4.5萬公里處所拍攝的照片,這是當時第一張清晰拍到地球發亮面的照片,由於背光的太空人眼中所看到的地球就好像發亮的彈珠一樣,因而被命名為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編譯/陳曉莉)



◆ 日環食、月偏食、金星凌日 天文奇景三連發
http://udn.com/NEWS/LIFE/LIF1/7092980.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2.05.15

從下周一開始,大約半個月內將有天文奇景「三連發」!五月廿一日有日環食、六月四日月偏食、六月六日金星凌日。但今天起鋒面接近,從明天到下周一都容易下雨,能否看到日食,得看老天賞不賞臉。

中央氣象局天文站技士鄭振豐表示,日環食在下周一清晨日出時上演,只有苗栗通霄以北的西北部地區和金門、馬祖看得到像戒指一樣的日環食,其他地方可看到大缺角的日偏食。

月偏食現象則在六月四日晚上,當天傍晚月出時右下側已有缺角,晚上七點零三分月食最大、八點零七分復圓。

六月六日的金星凌日,金星像是太陽面上的一個小黑點,從左跑到右。

鄭振豐提到,金星凌日就是金星行經地球和太陽中間,平均每兩百四十三年才會出現四次金星凌日;下一次金星凌日在一百零五年後,這次沒看到,就得等下輩子了。

月食可直接觀看,但鄭振豐提醒,日食絕對不能用眼直接看;如果要長時間觀賞,最好參與天文團體的觀測活動,如自備器材,則要在鏡頭前方加上觀測太陽專用的濾鏡或濾紙膜,才不會傷害眼睛。

氣象局將與中華電信合作,將本月三大天文奇景即時在氣象局網站上實況轉播。

fsj 提到...

登陸小行星 美太空總署訂1年計畫

【台灣醒報/劉運】2012-05-17

美國NASA太空總署正在訓練太空人,準備登陸300萬英里外的小行星,太空人將學習如何摧毀有機會對地球造成重大危害的小行星,太空人來回的時間將長達1年,參與此計畫的太空人提姆皮克指出,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在2020-2030年間載人的小行星任務可能就會發生。

美國太空總署計畫在未來10年送太空人至300萬英哩(約482萬公里)外的小行星(地球距月球只有23萬9,000英哩 – 約38萬4,000公里),太空人的往返將歷時1年。小行星的移動速度每小時5萬英哩(約8萬公里),太空人登陸後將在地表上開車,並學習如何摧毀小行星。

消息來源是英國前陸軍直升機駕駛、及歐洲太空總署的第一位英國太空員提姆皮克少校。皮克及其它5位太空員正在為小行星的低引力的環境做準備,他們花12天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外海,大西洋下水深65英呎(20公尺)的水下基地訓練,他們會住在一個長43呎(13公尺)、寬20呎(6公尺)的小夾倉內。

小行星常常靠近地球,但人們很少聽到,在去年有一個小行星跑進地球靜止軌道,比起一般的人造衛星更接近地球。有充足的事前警告下,科學家可以發出機器人任務來使小行星轉向,但如果很晚才發現且小行星體積龐大,那就有可能是世界末日情況,科學家就可能需要載人任務來使它轉向。

皮克指出,以現在及在發展中的科技,為時1年的小行星任務絕對可行。他另外表示:「我會很喜歡執行小行星任務,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在2020-2030年間小行星任務將可能發生,而那會是我及其它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人還能夠上外太空的時段。」

fsj 提到...

史上首次 民營火箭載貨上太空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5.23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22日凌晨3點44分(台灣時間下午3點44分)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基地成功發射搭載「飛龍號」(Dragon)太空艙的「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成為第一家將太空艙送往國際太空站的民營公司。

飛龍號攜帶了453公斤的貨物,為太空站的太空人供應日常用品。

SpaceX創辦人穆斯克興奮地在推特上留言:「獵鷹9號飛得真完美!飛龍成功進入軌道,讓我如釋重負。」

太空總署(NASA)署長波頓開懷笑說:「今天實在太重要了,不但是美國的大日子,對全世界也意義非凡。」

總統歐巴馬的科技顧問霍德倫隨即致賀:「每次發射火箭到太空的任務都令人興奮,這次試射成功尤其讓人高興。民間公司能做的事越多,NASA就越能集中資源做最擅長的事情、處理最迫切的問題,包括在近地軌道之外載人飛行的技術障礙。」

當飛龍號太空艙在發射9分鐘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時,地面上的遙控人員群起鼓掌,當艙上的太陽能板開始平順運作時,他們更興高采烈地彼此擁抱。

許多SpaceX的遙控員穿著T恤、牛仔褲甚至短褲,跟以往NASA地面工作人員西裝筆挺的模樣大不相同。

由於美國官方製造的太空梭已全部除役,NASA鼓勵民間接手興建新一代的載具,接替太空梭做為飛往國際太空站的交通工具。

如果相關技術發展順利,3到5年內民間企業就能將人送到太空站。在民間完全接手前,美國只能租用俄國太空船接送太空人。

飛龍號預計在24日接近太空站並檢測設備,測試通過後將在25日與太空站對接,一周後返回地球,落入太平洋海域。

此次任務成功後,SpaceX將從NASA獲得價值16億美元的合同,向太空站發射12次貨艙。

獵鷹9號火箭原定19日升空,但在倒數計時階段,距離發射僅剩半秒鐘時,電腦察覺9個引擎中的其中一個引擎故障,緊急中止了發射任務。



◆ 最大規模太空葬 308人骨灰升天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2-05-23 中國時報

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火箭與天龍號太空船,廿二日凌晨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角發射升空,上面除攜帶給國際太空站的補給物資之外,還有一項非常特別的酬載:三○八位鐵桿太空迷的骨灰。

獵鷹九號火箭的主要貨艙是高四.四公尺的密封槽,分成兩節,第二節攜帶一個特殊容器,容器中裝有三○八個唇膏大小的圓筒,裡面裝的就是太空迷的骨灰,其中不乏名人,包括前太空人古柏,以及在《星艦迷航記》影集中飾演工程師史考特的影星詹姆士.都亨(James Doohan)。

如果獵鷹九號升空順利,在發射九分四十九秒之後,密封槽第二節將會脫離,接下來它將繞地球軌道運轉,上面的骨灰筒也就跟著漫遊太空,約一年左右它會被地球重力拉回,在回到大氣層途中燃燒殆盡,完成「天葬」。

這趟骨灰漫遊太空之旅係由德州休斯頓的Celestis公司推出,每人要價三千美元(約新台幣八萬九千元),該公司之前已安排過十次類似的旅程,但以這次規模最龐大。另外這家公司還計畫推出將骨灰送上月球的服務。



◆ 四川天降巨冰 疑為罕見隕冰

中央社 2012.05.23

大陸四川省一處山坡地日前大晴天下、突然從天而降一塊重約20斤(約10公斤)重的冰塊。當地民眾一度以為是巨型「冰雹」;但專家認為,沒見過這種事情,可能是罕見隕冰。

新華網今天報導,大陸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寶台鎮石牛村15組一塊山坡地20日下午5時突然從天落下一塊重約20斤的冰塊,像一顆「炸彈」一樣,嚇壞村民。

報導說,直至21日下午6時,石牛村15組冰塊墜落現場清晰可見一個直徑約50公分、深約5公分的大坑。

村民張繼川當時與其他人正在山頂上工作,突然聽到一聲轟隆巨響,兩人當時以為是地震。隨後,張繼川在10多公尺遠的一塊凹地裡,看到一塊破碎巨冰散落在地面,估計有20來斤重。

另一名村民譚萬菊說,「我當時只聽得呼呼的,聲音好大,感覺像是一隻大鳥從身邊飛過,接著便是『轟隆』一聲巨響,重重地砸在距我約30公尺的地方,只看見白花花的碎塊散落一地。」

她說,當時嚇死了,後來慢慢走過去,卻沒了聲響。活了一輩子,她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冰塊。

當時有村民直接用手捧起來並形容,「好沁手,稍微握久點,就感覺特別麻手。」

另一村民伍澤容則撿了一些碎冰塊放在冰箱裡,剔透的表面仍殘留著部分紅色泥土。

氣象專家對此表示,「從未聽說過,更未曾見過,也不知道是怎麼形成的。對這一現象,有待進一步求證。」

fsj 提到...

全球最強望遠鏡 澳洲南非將合建

【中央社╱阿姆斯特丹25日綜合外電報導】2012.05.26

全球最大且最先進的無線電望遠鏡,能偵測到宇宙遠方的外星生物,而它的設置地點將散佈在南非、澳洲與紐西蘭。

「平方公里陣列」(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無線電望遠鏡造價高達20億美元。負責打造SKA計畫的國際財團今天宣布,澳洲與南非將分配到這台無線電望遠鏡的建造地點。

決定建造地點之前,南非與聯手投標的澳洲和紐西蘭,都曾進行密集遊說。

SKA國際財團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召開的會議,剛剛閉幕。SKA計畫董事長沃姆斯利(John Womersley)在記者會上說:「我們已決定劃分為兩個興建地點。」

南非與澳洲先前都在競標SKA的20億美元合約。SKA的靈敏度,是當今功能最強大無線電望遠鏡的50倍。

科學家都寄望SKA,能為宇宙基本問題提供線索,包括宇宙怎麼開始、為什麼擴張,以及是地球行星以外否含有生物。

這個各界期待已久的決定,意味著工程師將可連上澳洲核心地點米爾杜拉站(Mileura)的天線。它位於澳洲西部米卡薩拉(Meekathara)西方約100公里,其他天線則散布在澳洲與紐西蘭各地。

而位於卡魯區(Karoo)的南非地點,現在也可以遠距連結到碟型天線網路,南非天線網路可以延伸到非洲南部與東部並遠至迦納。

興建工程預定2016年展開,預計2024年可以全面運作。



◆ 天龍號與國際太空站成功靠接

【楊明暐/綜合報導】2012-05-26 中國時報

美國民營太空公司「SpaceX」所發射的無人太空船「天龍號」(Dragon),廿五日成功與國際太空站(ISS)完成歷史性靠接(docking),成為第一艘在太空站停泊的民營太空船,也使得美國在終止太空梭發射任務近一年後,重新擁有往返太空站的運補工具。

天龍號於廿二日發射升空並進入環繞地球軌道,廿四日飛近到距離ISS只有二.四公里的地方。在進行一連串測試,且測試結果獲得美國航太總署(NASA)認可後,天龍號即準備展開此次任務的最高潮:與ISS靠接。

靠接動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ISS上的太空人利用長十七.七公尺的加拿大製機械手臂抓住天龍號。台灣時間廿五日廿一時五十六分,美國太空人佩提特成功完成這項任務。他告訴休斯頓NASA任務控制中心:「看樣子我們抓住龍的尾巴了。」

太空人接下來藉由操作機械手臂,小心翼翼引導天龍號朝這座價值一千億美元的太空站接近。此時天龍號和太空站皆以超過二萬八千公里時速繞行地球,稍有閃失,即可能造成災難。天龍號緩慢前進,最終停泊在太空站的「和諧號」太空艙,完成靠接。天龍號隨後將展開卸貨,卸下五百廿一公斤補給品,而後裝載太空站清出的六百六十公斤物資。天龍號預計卅一日離開太空站返回地球,若順利,將落入南加州海岸外的太平洋。

美國於二○一一年結束其太空梭任務後,即失去對ISS運補的能力,只能靠俄羅斯、日本和歐洲太空船幫忙送貨。民營的天龍號出現,算是替美國挽回一些顏面。

總部設在加州的SpaceX公司希望天龍號能在三年內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站。目前有能力載運太空人上ISS的只剩下俄羅斯,連美國太空人也必須搭乘俄羅斯的「聯合號」太空船前往太空站。SpaceX是第一家發射太空船的民營業者,NASA希望該公司和其他民營太空業者能取代退役的太空梭船隊,肩負起太空運補乃至搭載太空人的任務。

fsj 提到...

行星差點撞地球 1周2顆

中央社 2012.05.31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指出,1顆小行星今天稍早掠過地球,所幸如科學家預期並未造成任何傷害,科學家本週已觀察到2顆近地小行星。

NASA科學家昨天發現小行星2012 KT42朝地球快速移動,今天稍早在距地球表面1萬4403公里處擦身而過,這顆太空岩石長4.88公尺。

負責追蹤此類近地物體的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表示,它是與地球第6靠近的小行星。

奇怪的是,本週「過地球不入」的太空訪客還不只1個。

NASA科學家指出,昨天已經有1顆2012 KP24小行星掠過地球,長21公尺,與地球最近距離5萬1000公里。

不過千萬別以為小小一顆行星不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專家指出,若長約140公尺或更大的太空岩石撞擊地球,可能會導致廣大破壞,但如果要造成全球性破壞可能還需要體積更大些的小行星。



◆ 重型獵鷹火箭將發射通訊衛星

中央社 2012.05.30

根據新聞稿,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今天宣布,其「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將發射Intelsat的通訊衛星至同步軌道。這是Space X首份商業合約。

新聞稿未明講發射時間和合約金額。Space X表示,他們發射「重型獵鷹」火箭的報價是8000萬美元至1億2500萬美元。

Space X正在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Air Force Base)建造「重型獵鷹」發射台,這款火箭的原型火箭預計今年下半年就能架上發射台,並在明年首次試射。

Space X表示,「重型獵鷹」是「農神5號火箭」(Saturn V)載美國太空人登月以來最具威力的火箭,第1節火箭27個引擎推力達380萬磅。

Space X執行長暨首席設計師馬斯克(Elon Musk)發表聲明:「Intelsat是衛星通訊產業的領導者,Space X非常驕傲能與之合作。」

fsj 提到...

荷蘭計劃 2023年殖民火星

中央社 2012.06.05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距今已43年,荷蘭1家公司宣布佈局火星的計畫,並準備在2023年完成人類史上首個殖民火星的計畫。

「荷蘭每日新聞」(Dutch Daily News)報導,這項被稱為「火星1號」的計畫,是由荷蘭德爾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研究員蘭斯卓普(Bas Lansdorp)主導。

火星1號計畫分兩階段,第1階段將在2016年前發射衛星到火星,2023年前要完成人類登陸火星的創舉,屆時要把20個人送上火星,並嘗試在這個星球上生活、工作、灌溉及建立新家。

199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霍夫特(Gerard't Hooft)也替這項繼登陸月球之後的創舉背書。他稱讚這是人類具有願景與夢想的卓越計畫,看好能真正實現。

而整個火星1號計畫的執行過程,將拍攝成真人實境秀,供全球民眾觀看。

fsj 提到...

發現最遠銀河 盼解宇宙誕生之謎

【黃菁菁/東京五日電】2012-06-06 中國時報

日本國立天文台的教授家正則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四日用美國夏威夷的昂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發現離地球約一百廿九億一千九百萬光年的銀河,成為至今發現的銀河當中離地球最遠的銀河。這個發現將有助於解開宇宙誕生和銀河形成之謎。

研究小組還]指出,宇宙誕生之後,因為暫時受氫氣的影響而蒙上一層霧,曾是幾乎看不見光的「黑暗時代」,其後光透過了,經過了「破曉」才變成現在明亮的宇宙。

研究小組想藉由觀測遠方的銀河來探尋宇宙「破曉」的時期,而在美夏威夷的昂星團望遠鏡加裝了可看到遠方銀河所發出的光之濾鏡,觀測約六萬個天體之後,才發現到至今最遠的銀河,位於鯨魚座方向的「SXDF-NB1006-2」,也比去年用昂星團望遠鏡發現的銀河要遠四十萬光年。

天文台副教授柏川伸成表示,那個時代的宇宙到底是怎麼樣仍是未知數,今後希望能發現更多遠方的銀河。相關論文廿日將刊載在美國《天文物理學期刊》。

fsj 提到...

研究:外星人與人類 長相很類似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6.13

加拿大的學者指出,人類與外星人可能外表類似,因為人類與外星人可能有相同的DNA。研究人員認為,合成人類DNA的基本化學物質,在宇宙的其它隕石也存在著,而隕石在溫度、水份充足的條件下,它的化學物質就有機會轉化為與人類相同的DNA。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人類與外星人可能有一樣的DNA,因為它是「宇宙構造」的一部份。學者指出,建造生命的成份存在於低氣溫及低壓力的環境下。雖然沒有實質的證據,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建造生命的成份,存在於其它星球的可能性比原先想得還高。

麥克馬斯特大學的Ralph Pudritz教授,以氨基酸為基礎進行研究,他研究一共20種標準化學物質,裡面含有人類的DNA。研究人員合成了10種化學物,並認為它們自幾百萬年前就已存在,很可能在存在於隕石上。Pudritz指出,這些化學物質構造簡單,表示它們比較能在險惡的環境下生存。

促成這些化學物質在隕石發展為生物的實際狀況,科學家還不是很清楚,但科學家相信,是與地球類似,在溫暖、有水份的環境下發展。Pudritz指出,或許在宇宙的每個地方,第一個基因都有共通的架構。他補充說,只要溫度夠高,就有機會發展出生物,因為熱力學是宇宙基本的法則。

哈佛大學生物學家Irene Chen指出,這個發現「很有趣」,但在沒有實驗支持的情況下,這個研究結果很難分析證實。



◆ 好奇號8月登火星 2年探測生命跡象

自由 2012.06.13

〔編譯魏國金/綜合11日外電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指出,綽號「好奇號」(Curiosity)的「火星科學實驗室」探測車預定於8月6日降落火星,展開為期2年的生命探測任務。

好奇號預定降落火星赤道南方的蓋爾隕石坑,有別於之前火星任務所仰賴的防撞氣囊降落,好奇號將以「天空起重機」纜繩懸吊方式,分毫不差的落在降落據點,這種史無前例的降落技術估計可讓好奇號節省4個月的推進時間,而留有更多時間研究火星的岩石與土壤。

科學家認為,蓋爾隕石坑約在35億至38億年前成形,當時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行星時常遭流星撞擊。蓋爾最大的特色並非154公里寬的坑洞,而是從隕石坑底部隆起的5公里高岩層堆。

任務成功機率僅40%

科學家相信,這座位於蓋爾坑中心的山曾是填滿隕石坑的沉積物層遺跡。隨著與時推移以及不明過程,沉積物被帶走,只留現在所知的「夏普山」,科學家希望夏普山可以揭開火星的地質史。

由於有太多不確定因素,這項火星任務的成功機率僅40%。如果好奇號安全降落,將在夏普山附近展開2年的岩石採樣與分析工作。該任務斥資25億美元(約台幣749億元),去年11月26日好奇號升空,預定進行9個月的飛行後降落火星。

判定是否適合微生物生存

好奇號的關鍵目標就是判定環境是否適合微生物生存。好奇號任務首席科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的地質學家葛羅辛格指出,尋找火星上可能供養與保存生命的地方,就是好奇號的重要任務。



◆ 美美上「天宮」 女太空人可化妝

2012-06-13 00:53
旺報
【記者楊俊斌/綜合報導】

神舟九號如果各項因素許可的話,16日即將飛天,目前各系統進入最後測試階段。

和去年的神八相比,今年神九有著許多的不同。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中的「太空深吻」,至今讓人回味。而神舟九號升空後,將與天宮一號進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且對接過程通過太空人手控操作完成。

據了解,「神舟」系列飛船分為三種狀態,初期試驗技術狀態、出艙活動和往返運輸器技術狀態。迄今為止,美、俄共進行了300多次交會對接,美國以手控為主,曾失敗過2次,俄羅斯以自動控制為主,失敗過15次,根據數據手控交會對接的成功機率更高,原因是出現故障時太空人可以隨機應變。

但手控方式對太空人的操作負荷,體力上增加許多,還要受到航太環境,尤其是光線的影響。這次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太空人手控對接技術。

劉洋 女太空人首選

中國女太空人這次在神九首次「飛天」。執行此次任務的飛行乘組由3名太空人組成,並將出現女太空人,打破中國從未有女太空人進入太空的紀錄。兩位女太空人因為其飛行技術和超強的心理素質而獲選,確定為首飛女太空人乘組。其中一位叫劉洋,另外一名叫王亞平,曾經在武漢飛行部隊服役。目前以劉洋為首選。男太空人則以景海鵬排名第一。

神九在軌時間為13天左右,是中國載人航太在軌道時間最長的一次。在夏季發射面臨多重考驗。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以來,中國歷次載人航太發射大都集中秋、冬兩季,而神舟九號飛船預計6月中旬升空,選擇盛夏6月發射尚是首次,將面臨雷電、高溫等天氣考驗。這次女太空人選拔的特別之處主要是婦科檢查,如果懷孕則不能飛天。

天宮廁所 男、女有別

女太空人在某些方面更敏銳、更細膩、更周全。同時女太空人太空用水受優待,「天宮一號」中的廁所男、女有別,並且是獨立的空間。雖然太空人不能洗澡,但卻可以在兩個獨立的睡眠區裏擦澡,保護女太空人隱私。按照一般的國際慣例,在太空用水的分配上會特別照顧女太空人,水量會多一些,還允許女太空人帶一些無毒無汙染的化妝品。女太空人將以怎樣的妝容在太空中示人讓人無限遐想。一般來說,太空人在上天前都要把頭髮剪得短些。女太空人要保住長髮只能用髮卡或帶子把束住。

神九廚房 80種食品

在天宮裡飯菜種類每天不同,為了營造健康舒適的睡眠環境,天宮一號設了兩個專用睡眠區,內有獨立照明系統,可自主調節光線。艙壁上還貼有非常居家的掛帶,供太空人存放細軟小物品。睡眠區正中間的黑色可折疊小桌板用來擺放書籍和電腦。太空人用餐地點在神舟九號的軌道艙內。「就像屋子大了,有兩間起居室,一定要都利用上。」。據了解,神九「廚房」裏儲藏至少80種食品,太空人每天能吃到不同種類的飯菜,神九此次還帶了微波爐。

由於天宮一號和飛船裏都有實驗項目,太空人的工作量會大大增加,天宮一號裏的科學實驗主要包括對地觀測、材料研究、空間探測三項。在天宮一號裏,太空人可在筆記型電腦上看影片,還可以發郵件。

fsj 提到...

NASA探黑洞 發射新望遠鏡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3日電】2012.06.14

美國太空總署(NASA)13日利用運載飛機和火箭,成功發射一具高能X射線太空望遠鏡,供搜尋宇宙黑洞。

名為「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NuSTAR)的太空望遠鏡及發射用火箭,由天體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s)的L-1011飛機搭載升空。

NuSTAR首席研究員斐歐娜‧哈里遜(Fiona Harrison)說,NuSTAR將是第一具專注於高能X射線的望遠鏡,影像清晰度將是觀測同光譜區其他任何太空望遠鏡的10倍,敏感度則高達100倍。她說:「NuSTAR將幫助我們找到最難以捉摸及最精力充沛的黑洞,並協助我們理解宇宙的結構。」

NASA表示,這項計畫的任務是與其他太空望遠鏡合作,包括NASA的仙陀羅X光觀測站(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在內,後者用來觀測低能X射線。

NASA天體物理學部門負責人赫茨(Paul Hertz)表示,「NuSTAR將在宇宙開啟一扇全新窗戶,並為包括費米、仙陀羅、哈伯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內的NASA 更龐大任務,提供互補性資料。」

NASA指出,透過飛機載運升空,再利用火箭發射,相較於直接從地面發射升空更節省成本,因為可使用較少燃料。

運載飛機是自大洋洲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瓜加林環礁(Kwajalein Atoll)起飛。

fsj 提到...

小行星飛越地球 網路實況轉播

中央社 2012/06/15

(中央社華盛頓14日綜合外電報導)近日才發現的1個巨型小行星今晚將掠過地球,幸而沒有碰撞的危險,而且由於它大約有一個街廓大小,距地球的距離又夠近,可能可以透過網路轉播觀賞它飛越的過程。

「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報導,據研究人員估計,這個命名為2012 LZ1的小行星寬度約300至700公尺,今晚掠過地球時,距離地球不到540萬公里,不到月球與地球間距離的14倍。

太空觀測網站Slooh的負責人鮑盧奇(Patrick Paolucci)表示,這個小行星「大得頗不尋常」,但肉眼仍無法看到,天文迷可以利用網路實況轉播觀看它掠過地球的過程。

鮑盧奇表示,Slooh網站將自今晚8時(15日格林威治時間0時)起,即時轉播這個小行星掠過地球的過程,採用的是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1座天文台拍攝的畫面。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已建立檔案,記錄約9000個類似的近地星體(Near-Earth Objects),但天文學家一直在找尋新的小行星。

這個小行星的寬度超過152公尺,接近地球的距離在750萬公里以內,大小和接近地球的程度都已達到「可能有害」的近地星體標準。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 (Research Schoo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的蘇格蘭裔天文學家麥諾特(Rob McNaught),幾天前才和同僚發現這個巨大的小行星。

鮑盧奇表示:「偶爾會有個小行星突然出現,就像這個一樣,它真的相當大。」

※ 影片在這邊: http://events.slooh.com/



◆ 酷!第一位中國女太空人劉洋:很光榮

【中廣新聞/董媛瑜】2012-06-15

神舟九號太空船明天傍晚升空,參與任務的包括中國大陸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以及另外兩名男航天員,劉旺及曾經參與「神七」任務的景海鵬。

33歲的劉洋成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表示非常光榮。劉洋是河南人,短髮,已婚,未生育。

劉洋說,感謝國家和人民的信任,她表示能夠有機會代表中國億萬女性出征太空,感到無上光榮。劉洋表示,使命、責任和航天事業的熱愛,是戰勝一切的泉源。

45歲的景海鵬表示,太空人由男女組合,可增強相融和互補,提高工作效率。43歲的劉旺98年成為航天員,他表示「寶劍鋒從磨礪出」,經過14年的磨礪,現在是一次鋒芒的機會,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寶劍。

fsj 提到...

新聞眼/大陸航太「三步走」 驚人第二步

【聯合報╱本報記者羅印冲】2012.06.17

八年前,搭載太空人楊利偉的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踏出大陸航太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昨晚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在去年神舟八號完成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的基礎上,朝載人手控對接目標前進。大陸用八年多時間走到第二步,要的就是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大陸要能達成無人自動與載人手控交會對接,才算全面掌握這項技術,這是建設太空站的前提。在踏穩第二步的同時,大陸航太事業已放眼下一步,即二○二○年建造較大規模且能長期運作的太空站。

過去大陸只能羨慕擁有載人太空站的美國與俄羅斯,幾代人的飛天夢想總給人不切實際的觀感。但現在,依靠白手起家的大陸航太技術,已噴射出震驚世界的速度,當年「白日夢」,如今閃耀出炫目光芒。

大陸航太能有今天的發展,也跟中共歷屆領導人大力支持有關。一九八六年,鄧小平批示制訂著名的「八六三計畫」,當年大陸經濟仍未發達下,直接撥出四十億人民幣(約一百九十億台幣)投注於航太事業。

一九九二年九月,江澤民在北京中南海主持會議,審議中國發展載人航太問題。在聽取專家彙報後,江澤民裁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太,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載人航太是綜合國力的標誌,要堅持不懈地、鍥而不捨地去搞。」

大陸航太發展所謂的「三步走」戰略,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得到明確論證,從此開啟了航太建設的新紀元。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早就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兩大航太強國早期在實施對接任務時,都曾發生故障,造成任務失敗,甚至有太空人因此受傷。就此看,大陸航太發展,反而有「後發先至」的潛力。

對大陸而言,要突破這項技術且盡可能減少失敗發生的機率,取決於自主創新的能力與太空人勤奮不懈的努力。自主創新,需要的是以國家之力,投入充沛的資源與人力,支援航太發展。而勤奮不懈的努力,借用太空人劉旺的話,「實力讓人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

※ 相關報導:

* 神舟九號順利升空 創四個中國第一
http://www.udn.com/2012/6/16/NEWS/MAINLAND/MAI1/7163986.shtml

神舟九號的任務有四個第一:第一次手控交會對接、太空人第一次進入天宮駐留、第一次有女太空人加入,以及第一次進行十多天的載人飛行。

* 太空對接 「手排檔」操控
http://www.udn.com/2012/6/16/NEWS/MAINLAND/MAI1/7164049.shtml

武平說,「神九」此行的主要任務,是與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先後進行兩次交會對接,第一次為自動,第二次為手動。「神舟九號」太空船將首次啟用配置的手控交會對接設備。...武平說,中國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面臨高風險的挑戰。為此特別加強了太空人手控交會對接的專項訓練,還制訂涉及手控交會對接的100多種故障預案,確保太空人絕對安全和手控交會對接任務成功。...武平表示,「神九」的歸途也不輕鬆,要平安回家,至少要闖過「燒蝕關」、「黑障關」、「過載關」和「衝擊關」四道關口,方能安全著陸。

* 周建平:20年花50億美元 遠比美少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369/112012061700098.html

對中國近年積極投入龐大資源推進「九二一工程」的質疑,周建平指稱,以美國發展五十多年的航天工程為例,美國NASA每年投入的航天經費就高達一五○億美元,但中國廿年來才花了三百億元人民幣(約五○億美元),可見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經費投入並不算多。



◆ 陸太空科技先進與否 專家分歧

中央社 2012-06-17

中國大陸今天展開歷史性太空發射,專家最感興趣的是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手動太空對接。專家由此認為,大陸有些科技超越部分太空強權,但也有人認為,北京至少還落後美國40年。

去年9月發射的天宮一號是中國大陸首個太空實驗室,是北京當局於2020年前建立永久太空站的更雄心勃勃計畫的關鍵部分。利用此太空站,中國科學家將能測試具備未來太空站能力的新裝備和新實驗。

但專家指出,中國大陸太空人首先得證明他們能真正與太空站對接。

大陸曾利用未載人的神舟八號太空船,成功與天宮一號遙控對接,但此番將是大陸太空人首度試圖手動引導太空船進行對接,難度更高。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太空分析專家歐柏格(James Oberg)指出,「中國太空人越早掌握如何與天宮一號對接的技術,中國就能越快速認清其長程願景。」

歐柏格說:「天宮一號不僅只是對接目標,它是一個完整的支援生命模組,能充當居住空間,如果中國決定超越低軌道,邁向月球或外太空的話。天宮一號正是供長期外太空任務使用的那種模組。」

歐柏格認為,太空實力的急速進展,迅速把中國大陸推向與其他主要太空強權並駕齊驅地位。

歐柏格說:「中國人正在做的,不只是在古老太空競賽成就上尾隨追趕,他們正迎頭趕上,在某些案例中甚至較部分其他太空強權超前一步。」

他又說:「這是在非常廣泛面向上的極其令人驚艷計畫。」

中國大陸目前正展開多項太空能力大規模改善計畫,包括設計更大型長征五號火箭以及在海南島興建新火箭發射設施在內,這只是能提升中國大陸技術能力的兩個案例而已。

中國大陸成功設計、建造和發射衛星,可讓它躋身衛星發射產業的要角。歐柏格說:「當太空成就賦予它太空科技的信譽時,中國人將會擠向頂尖地位。在中國人開始取得更大一塊時,美國人分得的餅將會縮小。」

但曾出版有關中國太空產業書籍的澳洲學者瓊斯(Morris Jones)指出,中國大陸在太空競賽方面起步較晚,仍遙遙落後,根據他的估計可能落後高達40年。

瓊斯說:「目前,中國的太空計畫大約相當於1960年代末期的美國太空計畫,雖然他們尚未能把太空人送往月球。」

瓊斯認為中國大陸的太空雄心與美國和俄羅斯沒有兩樣,均著眼於軍事、科技和宣傳目標。



◆ 旅行家探測器 抵太陽系邊緣

路透社 - Sat, 16th Jun 2012

(路透倫敦15日電)旅行家1號(Voyager 1)太空探測器已經飛抵太陽系邊緣,延伸它「人造物體在太空中飛行最遠距離」的紀錄。

根據美國加州巴沙迪納(Pasadena)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Laboratory)聲明,旅行家1號正將數據傳回地球,而數據顯示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帶電粒子,有急遽增加跡象。

太空總署聲明說:「檢視此帶電粒子驟增資料的科學家,接近獲得歷史性的歸結,也就是人類探索星際太空的第一艘使者,目前正位於我們太陽系的邊緣。」

旅行家1號和姐妹太空船旅行家2號(Voyager 2),是在1997年發射升空,現在位於距太陽約180億公里處。旅行家1號正在以每秒約17公里的速度移動,將資料傳回地球的太空總署網路,目前需要16小時又38分鐘。旅行家2號則位於距離太陽約150億公里處。

這兩艘探測器已經探索了若干太陽系的巨大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還有它們的48個衛星。

旅行家1號碰到的帶電粒子,是銀河系其他地方爆炸恆星所四散發射。旅行家1號在接近星際太空途中,帶電粒子一直穩定增加,但近幾個月增加情況愈來愈急劇。中央社(翻譯)

fsj 提到...

波羅的海驚現星際大戰飛行船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06.18

瑞典海底探險隊日前在波羅的海海底發現了一個凸出海床3至4公尺、直徑60公尺的巨型蕈狀物體,形似電影「星際大戰」中的飛行船「千年鷹號」,引發熱議。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探險隊在波羅的海海域以聲納搜尋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殘骸時,在海底意外發現這個表面粗糙的巨型蕈狀物體。潛水員林德柏格說,起先我們以為只是塊岩石,下水查看後竟發現這個巨型蕈狀物體的頂端有個直徑60公尺的圓形孔洞,直通物體內部。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圓形孔洞附近有類似煤炭等燃燒後的痕跡。

不過,波羅的海過去並無火山活動的紀錄,探險隊對這些燃燒痕跡毫無頭緒。

林德柏格的同事說:「在我20年、超過6000次的潛水經驗中,我從未見過任何類似的物體,普通的岩石不會燃燒。我無法解釋看見了什麼,我本來是要下水解答問題,卻帶了更多疑問回船上。」

此外,這個巨型蕈狀體的前方還有一條長達305公尺的平坦「跑道」,探險隊懷疑可能是物體墜落時造成的,但目前仍無法證實這種說法,亦無從確定蕈狀物體是自然形成或來自外太空的物體,一切得等科學家調查研究。

這個巨型蕈狀物最早在2011年6月被發現,不過當時探險隊因資金及人力不足而無法窺見其全貌,這次下水勘查的結果讓大家對這個謎樣物體有更多的了解。



◆ 追到天宮 「神九」自動對接成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6.18

中國「神舟九號」載人太空船16日成功升空,經過五次變軌追趕「天宮一號」太空船,終於在18日上午11時,在離地球地面約343公里上空,成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三位太空人並將進行中國第一次手動對接程序,使中國向自行建造太空站邁進一步。

景海鵬、劉旺、劉洋三名太空人在太空順利度過第一個24小時,太空生活平安順利,身體狀況良好。

根據預定飛行方案,交會後的太空船「神九」與「天宮一」將在地球軌道上飛行十多天,將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船進行兩次交會對接,18日為自動交會對接;預計六天後分離,再由景海鵬、劉旺負責手動控制對接。

新華社報導,在「神九」太空船發射前約20天,「天宮一號」開始降軌調相,進入高度約為34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建立載人環境,等待「神九」到來。

從17日凌晨起,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對「神九」實施多次變軌控制,完成抬高近地點、修正軌道面偏差、抬高遠地點、軌道圓化和組合修正,控制「神九」到達距離「天宮一號」後下方約52公里處。準備進行中國太空人繼去年11月以來的第二次自動對接,太空人已進行1500次演練。

據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測控通信指揮部飛控組組長麻永平表示,18日上午約11時左右,「神九」太空船將轉入自主控制飛行,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隨後,「神九」太空人在地面指揮與支持下,完成組合體狀態設置與檢查,依次打開各艙段艙門,通過對接通道進入「天宮一號」實驗艙。

在組合體飛行期間,由目標飛行器負責飛行控制,「神九」處於停靠狀態。三名太空人將在飛船軌道艙內進餐,在「天宮一號」內進行科學實驗、技術試驗、鍛練和休息。

結束各項工作,三人將返回「神九」太空船,依次關閉各艙段艙門。「神九」自主撤離至距「天宮一號」約400公尺處,然徵自主控制接近「天空一號」,在140公尺處停泊,轉由太空人手動控制。太空人隨徵將透過操作姿態和平移控制手柄,瞄準「天宮一號」十字靶標,控制「神九」逐步接近,至對接機搆接觸,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三人再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

fsj 提到...

神舟一船多用 巧思省錢省力

【亓樂義/特稿】2012-06-19 中國時報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昨對接成功,從技術上說,美國雙子星太空船早於一九六五年在低軌道完成對接,神舟並沒有新的創舉,它真正吸引西方的不是技術,而是大陸運用技術的巧思,能以節約的方式達到太空船「一船多用」的最大效應。

相較之下,大陸的載人航天發展起步晚,但有後發優勢,如神舟太空船採「三艙一段」結構,智能化程度高,一次容納三個太空人。更重要的是,神舟太空船能「一船多用」,上天後它的軌道艙能留在軌道飛行多年(按壽命而定,天宮一號是兩年),既能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後續太空船交會對接的目標飛行器,天宮即去年九月升空後存留至今,作為神舟九號的對接目標。

美國的做法不同,雙子星太空船每次對接,都要前後發射兩個飛行器進行對接,軌道並無預置目標,一九六五年即雙子星6A號太空船與雙子星7號完成對接,雙方發射相隔十一天,對接一天結束。此後均採相同做法,若要對接兩次,就必須發射四個飛行器(2N),依此類推。

大陸因有預置目標,每次對接採N+1方式進行,如天宮一號兩年內和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太空船對接,發射次數少,比美國省錢又省力,預置目標還能發揮很多作用,一舉數得。實在說,美國更在意後發國家的巧思,作戰亦復如此。



◆ 神九任務飛行手冊 近千頁厚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2012.06.19

在神舟九號發射過程中,觀眾透過電視螢幕,看到三名太空人景海鵬、劉旺與劉洋一直注視著手中的飛行手冊,引起許多人好奇。

新華網引述大陸太空人系統總體室副主任陳欣指出,飛行手冊由系統總體室設計與撰寫,可說是太空人的行動指南。

以神九任務飛行手冊為例,共計六類八冊,內容包括:正常飛行手冊、交會對接手冊、太空船應急與故障處理手冊、太空實驗站應急與故障處置手冊、太空船操作指南、太空實驗站操作指南等。

太空人面對瞬息萬變的太空環境,可能會面臨到各種各樣的飛行狀況,包括正常飛行、應急處置及故障處置。在十三天的飛行中,太空人需要充分且有效地運用「近千頁」的飛行手冊。

如何確保太空人能在最短時間,找到當下最需要的應用資訊?

陳欣說,飛行手冊在研製過程中,採用不同字體與色塊,將飛行程序、注意事項和重要步驟等環節區分開來。每個操作程式都可在飛行手冊中查到。例如把故障類問題寫在「應急與故障」手冊中,還畫上流程圖,讓太空人得以從容應對。

fsj 提到...

社評-中國航天夢想的逐步實現

【本報訊】2012-06-20 旺報

神舟九號飛船18日下午與天宮一號飛行器順利「牽手」,中國大陸首次載人自動交會對接順利完成。這是大陸「嫦娥系列」探月衛星完成繞月任務,成功取得全月球3D影像、分析礦物、元素等多項科研成果後,又一次展示航太發展的實力。

中國人距離踏上月球、一窺廣寒宮的時程,更進一步。神九航天不僅象徵中國急起直追美俄航太大國的地位,也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重要章節。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曾說:「誰要控制太空,誰就控制戰爭主動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戰略計畫,在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實現載人神舟太空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技術後,正一步步循著航天工程「三步走」的階段逐步落實,希望在2020年建造首座太空空間站。

曾經應邀來台,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曾描繪中國太空夢願景,2017年基本完成不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後,擇機實施載人探月和建設月球基地工程,最終希望登陸與地球地質構造類似的火星,以取得更無窮盡的自然資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飛行器進行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無疑是向目標邁前一步,也可視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及「建立月球基地」所謂「探、登、駐」三階段太空進程的歷史性一步。

1986年,鄧小平批示制訂「八六三計畫」直接撥出40億元人民幣投注航太事業;1992年9月,江澤民裁示「下決心搞載人航太」,他認為,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都有重要意義。就國家戰略意義而言,太空探索遠遠走在前的美國,計畫自2015年後的15年內,再度送太空人登月、建太空站,並載人達到更遠的星球。俄聯邦航太署也提出「確保世界三大航太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和中國形成戰略競爭的日本和印度,準備成立太空戰略司令部。大陸掌握「制天權」,成為戰略大局中不得不然的作為。

航太科技是綜合國力的展現,嫦娥探月工程、神舟載人航天任務,更將國家科技形象推升到另一個高峰。神舟九號對接成功代表科學精神的發揚,任何太空任務,都是科學的具體表現。中國曾經因「一哄而上」搞運動式的發展模式,因領導人個人意旨而吃過大虧,改革開放以來,大躍進式的思維已經成為歷史,藉由發展航太科技,再次確認科學發展觀的新時代意義。在國力尚未臻富強,經濟元氣初見起色的年代,鄧小平採納了科學家的建議,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探索人類最具挑戰性的科技領域,經過多年努力才有初步成就,這是領導人的魄力和遠見。

美國航太預算吃緊,計畫一刪再刪,由民營業者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嶄新的太空事業已經開始進展。民營業者在商言商,以更低廉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全力進軍太空物資與人員運輸、通訊衛星、衛星電視、太空旅遊等領域的發展,期望在距離地表一百公里高處的軌道大顯身手,希望民間力量能為美國太空競賽保持領先地位。

以國力或民間力量發展太空事業孰為優劣,其實涉及複雜的政治體制、經濟實力、文化和國家願景論證,難以定論,但面對人類想像力無法窮盡的宇宙,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的太空雄圖正循序前行!

fsj 提到...

太空站技術 大陸終於到手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12.06.25

大陸「神舟九號」太空船昨天中午十二時五十五分與「天宮一號」完成手動對接,這是大陸首次手控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已掌握太空交會對接的技術,具備建立太空站的能力。

大陸科技能力再上一層,「上天下海」昨天分傳捷報。上天部分,「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順利完成手控對接技術;下海方面,「蛟龍號」突破載人深潛的歷史紀錄。

昨天下午大陸國務新聞辦特別舉行相關記者會,說明「神九」與「天宮一號」手動對接過程。大陸載人航太工程發言人武平指出,昨天中午十一時十二分,「天宮一號」與「神九」太空船組合體分離,「神九」自動撤離至距天宮一號四百公尺處。隨後,神九逐漸接近「天宮一號」,在距離「天宮」一百四十公尺時,神九轉由太空人手動控制。

武平說,手控對接是由太空人劉旺控制太空船的速度、方向和姿態,讓「神九」太空船緩慢向「天宮一號」接近,太空人景海鵬、劉洋則監視太空船儀表參數和對接圖像,並輔助發送指令。

十二時四十八分,「神九」與「天宮一號」對接環接觸,經過捕獲、緩衝校正、拉回和鎖緊四個過程,十二時五十五分「神九」和「天宮一號」連接成組合體。順利完成手控對接後,三名太空人微笑著向攝影機鏡頭揮手示意。

「神九」和「天宮一號」的手控對接難度高,被大陸媒體形容成「太空穿針」。中新社報導引述大陸載人航太工程總工程師童斌的話說,「這次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狀態新、安全標準高、涉及支援面廣、天地協同要求高,有了太空人參與,不確定因素增加,無論對飛行器、太空人還是飛行控制,都是極大考驗。稍有偏差,整個任務將功虧一簣。」

報導指出,為完成這個「太空穿針」任務,劉旺在地面模擬器訓練超過一千五百次。這次「神九」與「天宮一號」的手控對接完成,意味大陸已掌握太空交會對接技術,具備以不同對接方式在軌飛行器輸送人員和補給物資的能力。

目前三名太空人已再次進入天宮一號,繼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武平表示,三名太空人預定在天宮一號停留三至四天,在完成預定任務後,將手動控制「神九」太空船與「天宮一號」分離,分離後,神九太空船返回艙將在一天內返回地面。

「神九」太空船六月十六日發射升空,經過四次變軌,十八日十四時十四分與「天宮一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

太空停留期間,大陸三名太空人將在天宮一號內進行各種科學實驗,為建立永久太空站準備。



◆ 神舟成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4日電】2012.06.25

中國首次太空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獲得航天專家的「滿分,打了十環,完美」的高度評價。而為實現2020年建成中國太空站的目標,中國航天部門已開始著手在貨運太空船、太空站機械臂等關鍵技術的研發,目前進展良好。

這次任務的成功,象徵中國已全面突破和掌握太空船在太空交會對接技術,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奠定堅實基礎。至於未來的太空站建設,專家表示,除不斷完善太空人出艙、交會對接技術以外,還要嘗試太空人與機械臂等進行在軌組裝。

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表示,科研人員曾在地面做過大量仿真實驗,以完善太空船的操控性。現在看來,任務結果與設計預期完全相符。他認為,在具備以自動和手動兩種方式與在軌航天器進行交會對接的能力之後,神舟太空船已成為完整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這次由劉旺操作的手控交會對接,較此前的自動交會對接更加精準、平穩。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王忠貴表示,這說明手控交會對接的程序設置是完善的,飛行產品的性能是可靠的,太空人的地面模擬訓練是科學的,工程規劃是合理的。

事實上,不僅是手控交會對接,在此次「神九」任務中,中國進行更多關於太空站的試驗。專家表示,「神九」任務在軌飛行十多天,是對全系統的考驗,包括太空船的保障能力,太空人在軌活動的身心承受能力,地面的支持能力,是整個載人航天系統的提升。此外,任務還驗證天地指揮協同模式,為今後太空站長期飛行打下基礎。



◆ 太空養心丸/照三餐服中藥 避免太空病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12.06.25

跟隨「神舟九號」升空的三名大陸太空人,停留太空十三天將進行多項科學實驗,他們本身也成為實驗對象。大陸太空人醫監醫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表示,大陸自行研製的中藥「太空養心丸」,有效提高太空人免疫力,避免太空病。

新華社報導,按照國際載人航太飛行經驗,太空人進入太空後的初期,是最容易發生太空運動病的時期。為提升太空人心肺和心腦血管功能,大陸自主研製的中藥「太空養心丸」,由太空人帶上太空,並供太空人在太空期間服用。

報導引述李勇枝的話稱,從神舟五號開始,「具中國特色」的中醫藥就運用到太空人醫監醫保工作中。專門為太空人開發的「太空養心丸」,一天吃三次,直接裝配在餐包裡,隨太空人每頓飯一起服用。

報導還稱,載人航太飛行實踐證明,中醫藥對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中增強心血管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治太空運動病。

這個報導引來大陸網友爭論,有人認為,太空人服用中藥的消息,證實中藥的實用性,中藥終有出頭天。但也有網友質疑,這個消息有置入性行銷之嫌,甚至預測,「太空養心丸」,將成為大陸民眾搶購的中藥。

fsj 提到...

AMS國際計畫 在台設監控中心

自由 2012.07.02

設於中科院 明日將揭牌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我國參與國際太空合作計畫再傳捷報,據軍方高層官員透露,由十六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太空磁譜儀(AMS)計畫,由於需要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監測磁譜儀從太空傳回數據,繼在瑞士日內瓦設立歐洲地面監控中心後,亞洲地面監控中心將於七月三日在台揭牌,並且設立在軍方中科院內,對台灣參與國際太空合作計畫具有重大意義。

丁肇中主持 十六國參與

一九九五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同意在國際太空站上裝置太空磁譜儀,一九九八年儀器原型AMS-01先期登上「發現號」太空梭,進行資料收集實驗飛行十天,提供了大氣以外到離地三百八十公里間的全新數據,發現赤道區的正電子數量是電子的四倍。不過,二○○三年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而使整體計畫延遲,二○○八年美國政府簽署法案,同意在二○一○年以太空梭將太空磁譜儀(AMS-02型)搭載升空,裝置於太空站上,並開始運作至今;太空磁譜儀計畫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主持,來自十六個國家、數十個研究機構的數百位科學家共同參與;該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從宇宙射線中尋找「反物質」,並研究「暗物質」的起源,以解開宇宙形成之謎。

軍方官員表示,亞洲地面監控中心於七月三日,將由AMS計畫總主持人丁肇中、台灣團隊總召集人中研院院士李世昌及政軍首長共同主持揭牌儀式,目前工作人員已經進駐,開始接收數據,隨時評估AMS是否正常運作。

官員還表示,為了承接AMS在台灣設置亞洲地區地面監控中心(Payload Operations Control Center, POCC)的任務,中科院除在去年派員到歐洲POCC支援監控任務外,在今年初還派出多組人員到歐洲POCC實習,在亞洲POCC正式揭幕後,歐亞兩地POCC將可無縫接軌,各國科學家也將輪流到兩處POCC進行交流。

尋找「反物質」 研究「暗物質」

軍方官員說,AMS計畫投入逾二十億美元的經費,因此規劃在亞洲地區設置POCC的消息傳出後,亞洲各合作國家都積極爭取,經丁肇中博士敲定落腳台灣後,國內也有多個研究單位競爭,最後則由軍方中科院雀屏中選,監控中心設在中山科學研究院龍園研究園區,由中央研究院主導、該院院士李世昌統籌,並與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科院等多個單位合作。

中科院跨國計畫總主持人荊溪暠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台灣在長達十多年的AMS計畫中從未缺席,做出來的電子系統相當可靠。

中科院電子所龍園創新育成中心企劃經理葉芬負責逐步建構監控中心,她說,NASA人員來參觀監控中心,也稱許台灣建構完整,不輸歐洲。



◆ 自製電子儀器上太空 台灣能力受肯定

自由 2012.07.02

〔記者湯佳玲、陳怡靜/台北報導〕台灣是今年繼瑞士之後,第二個太空磁譜儀(AMS)地面監控中心落腳處;統籌AMS計畫的中研院院士李世昌表示,台灣自製的電子儀器於太空站上運行一整年情況良好;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陳紹興表示,代表台灣太空能力獲得國際肯定。

李世昌指出,自科學家愛因斯坦以來的物理界都是有正物質就有反物質,在實驗室裡也很容易找出反電子、反質子,「但是為何宇宙都是正物質,反物質跑到哪裡去了呢?」基於好奇心,設計AMS太空磁譜儀,「相當於把地面上的粒子偵測器放到太空上」,藉由正反電子不同電荷、會有相反偏轉的磁場,希望藉此找出反物質組成的宇宙。

李世昌表示,AMS的電子儀器由台灣中科院製作,一年間都正常取得數據,運行非常良好,深獲國際稱讚。另一方面,由於台灣與歐洲時差八小時,AMS必須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監控,因此AMS地面監控中心設在台灣,也有互相備源的意義。

中研院院士、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李羅權表示,以他目前了解,AMS計畫把儀器放到四百公里以上的大氣中,從高能到低能的粒子都可以偵測得到,「過去太空中粒子到地面後,因與大氣碰撞後會散開,但到底是物質或反物質?輕或重?都不得而知。」如今AMS計畫其中一個地面酬載中心將設在台灣的中科院,科學研究中心則在中央大學,「台灣能參與世界重大實驗,令人振奮。」

陳紹興表示,太空站面對太陽與背對太陽時溫差極大,因此中科院自製的電子儀器必須送到全台灣僅國家太空中心才有的熱真空艙,必須通過模擬太空「一下子冷、一下子熱」的環境測驗。陳紹興說,AMS地面監控站設在台灣「非常有意義」,必須監控飛行軌道與傳輸下載大量數據,「就像大的運輸車隊在台灣設休息站」,代表重視台灣的太空能力;未來也會因為此地面監控站而讓全世界的太空科學家來台,將有助於台灣太空能量的提升。

小檔案 太空磁譜儀

太空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計畫,主要是希望在太空中尋找反物質的國際科學實驗計畫,由太空梭攜帶飛行的第一代磁譜儀原型AMS-01,及裝置在國際太空站上的AMS-02,找尋太空中反物質及暗物質的存在證據,結合高能物理實驗及高科技,直接向宇宙起源大爆炸(Big Bang)假設做實驗探討、以解開宇宙形成之謎。

台灣有中研院、中科院、中央大學、成功大學等單位參與計畫,中科院負責磁譜儀電子系統,中研院及中央大學協助電子系統監造及物理特性分析,成大負責超導體磁場量測與驗證等。(記者黃以敬)

※ 相關報導:

* 太空研究曠日廢時…台灣科學人才憂斷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2/today-life1-2.htm

「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是傳承,」荊溪暠說,他周邊參與AMS計畫的人多在五十歲以上,很希望新血加入,因此將逐步整理資料、技術文件,傳承給新人。監控中心成立後,共有十二名人員負責掌握AMS狀態,其中包括六名長年參與AMS的資深種子專家,另招募六名研發替代役男。



◆ 馬雅末日預言碑文 瓜國出土

中央社 2012.07.02

考古學家在瓜地馬拉拉科羅納(La Corona)遺址的1座石梯發現若干刻文,證實了馬雅曆法的「終結日期」落在2012年12月21日。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是第2塊已知證實「終結日期」的碑文。

全球各地的新紀元(New Age)教派解讀此為可能發生世界末日,使得美國防爆避難所銷售激增,以及末日信徒湧入法國1座村莊避難。

此馬雅碑文成為狂熱網路陰謀論的話題,有些人預言人類世界將被黑洞吞噬,或是遭小行星撞上,或者會被遠古天神摧毀。

這塊石碑有1300年歷史,是數十年來發現的最具意義象形文字文物之一。

這塊石碑的碑文,內容多半與政治歷史有關,但在一段關於國王回歸的文字裡,也提及「終結日」。

領導此次考古挖掘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史徒華(David Stuart)表示:「當時馬雅地區處於嚴重政治動盪時期,使這位國王不得不暗示更大規模的時間週期將於2012年結束。」

然而,許多馬雅人指稱,啟示預言主要是西方觀點。

馬雅人認為,碑文指的是新時代的開始,而非時間本身的結束,

這份「啟示」是指從馬雅長期曆(Long Count)西元前3113年開始計算以來,歷經5125年的週期結束。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表示,這個故事源於蘇美人發現的1顆假設行星Nibiru正朝地球而來的說法。這些傳說稱馬雅古老曆法的其中1個週期將在2012年冬至結束。

共同領導拉科羅納挖掘工作的卡努托(MarcelloA. Canuto)說:「碑文提到的是古代政治歷史,不是預言。」

fsj 提到...

10年內 陸太空能力與美抗衡

中央社 2012-07-11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代表大陸軍事實力的提升,預料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精確打擊能力。

報告並指出,中共發展太空計畫,意在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並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因為台灣的民主政體可以代替大陸的獨裁統治模式,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必須透過軍事脅迫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這份報告強調,台灣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應該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威脅,避免危害台灣人民安全或台灣社會、經濟制度。

報告一開始說,大陸最近在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正在成為太空強國。中共推動太空計畫,是為了利用太空成就來鞏固它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不過,報告指,大陸的太空計畫並沒有類似美國太空總署那樣明確民用性質的管理機構,而是民用和軍用整合的太空計畫,且主管大陸太空計畫的是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代表解放軍總參謀部正利用太空能力提升大陸的軍事實力。

報告說,解放軍總參謀部可能正在研究太空系統和太空對抗系統以符合聯合作戰要求,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部隊(戰略導彈部隊)也正研究對上述作戰要求提供貢獻。

報告預估,由於「國家太空安全系統」新興概念的出現和對抗美國遠程打擊能力的需要,在大陸積極發展下,預估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的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大陸日益增強的太空偵察能力,也將為地面站提供接近即時的偵察數據,讓大陸解放軍更快、更致命地進行遠端精確打擊。

報告指出,大陸太空計畫的研發重點,是在高解析度衛星、軍民兩用光電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電子情報衛星;利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射的微衛星,也受到解放軍關注。

此外,報告說,大陸除了發展傳統以太空為基礎的平台外,也正優先發展運行在海拔20到100公里的「近太空」(near space)飛船。

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可利用低軌道衛星進行電子偵察,以即時且準確地跟蹤和瞄準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進而使用反艦彈道飛彈(ASBM)等武器進行遠程攻擊。

報告舉例,大陸風雲3號氣象衛星就安裝近12個全天候感測器,除為解放軍和民間機構提供準確氣象預報外,也能為ASBM提供準確的彈道距離測量和訊號數據。

報告也指出,大陸的工程師正在致力研發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這將為大陸的飛彈防禦系統提供飛彈發射助推段的數據。

報告認為,儘管沒有證據證明大陸已在太空部署彈道飛彈早期預警衛星,但大陸已有基礎技術存在;如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攜帶的紅外線感測器,而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又稱上海航天局)509所研製的實踐7號衛星,就是紅外線感測器陣列的測試平台。

據悉,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已經研製出紅外線感測器。



◆ 黑子群現身 太陽閃焰增強

中央社 2012.07.11

太陽閃焰越來越強大,最新的太陽黑子群寬度,相當於15個地球連結起來。接下來幾週,太陽噴發將越來越強烈。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陽動態觀測衛星(SolarDynamics Observatory)6日觀察到今夏第一個X級太陽閃焰,也就是巨大太陽噴發,威力為閃焰分類最高級。

在觀察到這個X級閃焰的6天前,出現12個M級閃焰,還有1個M6.1級閃焰5日中斷地球各地的無線電訊號,由此可推斷出,如果地球遭到最強烈太陽閃焰襲擊,太陽可能破壞人類科技的程度。

產生這些太陽閃焰的太陽黑子群編號為AR1515,綿延在19萬1000公里的太陽表面上。美國太空總署太陽天體物理學家楊恩(C. Alex Young)說,這些太陽黑子的寬度,超過15個地球連結起來的長度。

根據依照太陽閃焰威力制定出來的分類系統,最大的太陽閃焰稱為「X級閃焰」。

最小的太陽閃焰為A級,接著依序是B、C、M與X級。

閃焰分類系統類似地震的芮氏規模,每個字母代表能量輸出增加10倍,意味X是M的10倍,C的100倍。

太陽正邁向11年太陽閃焰週期的高峰,2013年將會是威力最強的一年。

過去11年來通訊不斷擴張,嚴重的太陽風暴可能會對地球帶來巨大問題。

此外,台北市天文館表示,美國大氣海洋局(NOAA)編號AR 1520的太陽黑子群已達肉眼可見地步,位置將隨太陽自轉逐漸向西移,但預計20日前均可見,利用一般業餘望遠鏡投影或攝影就可觀察。



◆ 817張照片結合 火星全景呈現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7.10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五日公布火星探測車「機會號」(Opportunity)拍攝圖片組合而成的一幅超高畫質全景圖,並說觀賞這圖片是「僅次於親身登上火星的最佳體驗」。

這幅全景圖是架設在機會號桅桿上的全景相機,花費四個月拍下的八百一十七張照片結合而成。讀者可以放眼眺望火星表面的火紅土壤和高低起伏,以及機會號留下的「腳印」,低頭則可細觀以太陽能為動力的「機會號」配備的太陽能板陣列系統和複雜構造。

機會號是目前唯一的火星探測車,去年抵達有四十億年歷史、寬廿二公里的「努力隕石坑」,科學家暱稱為「格雷哈文岩石露頭」,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而停留原地六個月,從去年十二月廿一日到今年五月八日拍攝這些照片。

亞利桑納大學行星科學家貝爾說,這幅全景圖「讓人清楚看到機會號探測過的火星最大隕石坑」。

機會號二○○三年從地球發射,並於翌年一月廿五日降落在火星的子午線高原,是姊妹號「精神號」降落在另一地方的三周後。

機會號起初設計只停留三個月,但已在本月二日度過它在火星上的第三千天。它發現了火星上的隕石,以超過兩年的時間研究「維多利亞隕石坑」,並在二○○七年的沙塵暴中存活下來。今年五月冬天過去後,機會號開始移動。NASA下一個火星探測車「好奇號」將在八月五日登陸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