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2

自小學習雙語 可延緩大腦老化

◆ 自小學習雙語 可延緩大腦老化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301100382-1.aspx

中央社 2013.01.11

科學家表示,花費幾個小時坐在語言教室,和名詞陰陽性以及上下顛倒的標點符號奮戰或許值得,因為自孩提時代就學習外語的人到了60多歲,大腦靈活度遠超過只說1種語言的人。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肯塔基大學(Kentucky University)醫學院發現,自小就說2種語言的年長者在做不同工作時,大腦變換速度較單語者快。

核磁共振掃描顯示,終身使用雙語者的大腦效率似乎較高,這使這些人的反應速度較快。

這項發現證實,一生經常刺激心智活動對我們有益。

隨著年齡漸增,人們的認知彈性、也就是適應不熟悉或是預期之外環境的能力,以及和大腦執行有關的功能都會下降。

近期研究顯示,這種衰退或許能因使用1種以上語言而停止。這項最新研究也揭露,使用語言的種類多寡對大腦活動有何影響。

肯塔基大學醫學院的高德(Brian Gold)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核磁共振掃描,比較60歲至68歲的健康年長者完成困難心智工作時的大腦活動狀況。

第1項工作是要求參與者分辨物體形狀是圓是方,第2項則是分辨顏色是紅是藍,第3項工作則是同時分辨形狀與顏色。

他們發現單語和雙語兩組老年人皆能正確做出這2個動作,然而,使用2種或更多語言者完成第3項任務的速度較快,大腦前額葉皮質所花費的能量也較少。

這項研究的比較對象是自孩提時代就說1種或2種語言的人,研究團隊表示,將進一步研究,年齡稍長再學習其他語言是否也能同樣受益。



◆ 胰島素新發現 糖尿病免每日打針 不是夢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3011100090.html

【黃文正/綜合報導】2013-01-11 中國時報

糖尿病治療出現重大突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解開逾廿年的難題,首次發現人體內胰島素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未來醫藥業有望研發更新型有效的糖尿病藥物,讓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不必再受每日注射胰島素之苦。

澳洲墨爾本「沃爾特.伊莉莎霍爾醫學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的一個研究小組,與來自美國、英國和捷克的研究團隊合作進行這項研究,他們首次發現胰島素分子如何與人體細胞的蛋白質結合,這是醫學界逾廿年來一直試圖破解的問題。

這項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指出,胰島素受體是細胞表面的一種大蛋白質,胰島素與這種蛋白質分子結合,對細胞從血液中攝取葡萄糖,從而轉化為能量儲存,至為重要。

研究負責人麥可.勞倫斯(Mike Lawrence)說,他們首次取得胰島素及其受體相互作用的3D圖像。

勞倫斯表示,了解胰島素與其受體如何互相作用,對研發新藥物具有奠基性的意義,而這項發現,有望促進研發更新型有效糖尿病藥物。

糖尿病是因患者無法分泌足夠胰島素,或因人體無法充分利用胰島素的慢性病,全球估計有三億四千七百萬名患者。

一般來說,胰島素主要控制葡萄糖在人體內的含量,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體內胰腺不能產生胰島素,從而導致高血糖,需要每天注射補充胰島素;至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可藉由飲食、運動來控制,但當後期有明顯的胰島素不足時,仍須注射胰島素。



◆ 心跳停止1分鐘內急救 復元率達95%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62989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1.11

立法院日前已三讀通過,公共場所應增設傻瓜電擊器(AED),不過醫師估計,國內會用AED加上CPR(心肺復甦術)的不到一萬人。醫師說,如果能在患者突發心跳停止的一分鐘內,立刻施予CPR壓胸及AED ,心跳回復正常的機率可達95%。

台灣平均每年有2萬起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突發性心跳停止的案例,目前救活率不及3%。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馬惠明表示,因為救護車到達事發地點,多半需6到8分鐘,若遭逢交通壅塞或是患者正好人在高樓建築,可能錯過救治的黃金時間。

馬惠明說,如果能在成人突發心跳停止的1分鐘內,立即施予CPR及AED,心跳回復正常的成功率可達9成,但如果5 分鐘後才施行,救治成功率僅剩50%,且可能因腦部缺氧造成損害、一旦心跳停止超過10分鐘,就難救回來。

立法通過後,衛生署將提升公共場所AED的設置比率。不過馬惠明說,過去台灣AED不普遍,估計國內同時會操作AED與懂得CPR的不到萬人。

馬惠明說,AED使用時不會有燒焦味,而且根據經驗,90%的心跳停止者只要施行一次,不必重複電擊。

急救的方式將為「叫叫CD」,先試著叫醒昏迷的患者,確認呼吸反應,若叫不醒,接著求救或請旁人叫救護車、並進行壓胸CPR、準備電擊器(Defibrillator)。

台灣飛利浦響應衛生署推廣公共急救政策,將到學校和企業推動100場急救訓練,由於過去的CPR加上AED訓練課,總時數為4到8小時,未來課程採分級概念,一般民眾接受的是只壓胸CPR、與AED操作的90分鐘課程, 就能派上用場。

※ 相關報導:

晶片抑制伊比力斯症(癲癇) 失語症復健靠 iPad

18 則留言:

fsj 提到...

濕度過高或過低 流感病毒更活躍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1/14

濕度太高、太低,都可能讓流感病毒變得更猖獗。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流感病毒活不活躍,可能不是取決於冷熱溫度,而是決定於濕度高低,濕度過高、過低都容易讓流感病毒變得更活躍。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副教授林賽‧瑪爾、該校博士生楊萬(音譯)與獸醫研究人員艾藍庫瑪藍‧蘇比亞測量A型流感病毒在不同濕度存活率的差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

研究人員觀察人體黏液中的A型流感病毒,想了解在相對濕度百分之十七到相對濕度百分之百環境下A型流感病毒活性如何。結果發現,當相對濕度極高,接近百分之百,或相對濕度低於百分之五十時,A型流感病毒存活率最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季節而各地流感疫情卻有所差異。

瑪爾在新聞稿中指出,研究團隊讓流感病毒置身於模擬呼吸道黏液環境,然後讓病毒接觸不同濕度空氣。研究結果顯示,當濕度很低的時候,雖然黏液蒸發,病毒還是活得很好,且還是具有傳染力。當濕度很高的時候,病毒也是非常活躍。

研究人員指出,有時冬季較冷,在室內等環境相對濕度偏低,很適合A型流感病毒生存,或者像在熱帶地區雨季的時候,相對濕度極高,接近百分之百,病毒也能存活下來,造成流感疫情。



◆ 久坐傷「肉」 壽命會變短

文/李采霓 2013.01.14 自由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久坐可能對健康有害。長期久坐可能會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部分癌症,甚至壽命變短,尤其易發於女性。

中醫說「久坐傷肉」,意思就是:「久坐會引起全身肌肉鬆弛,甚至萎縮。」中醫論「脾」主肌肉,「脾胃」主導身體的消化系統及全身肌肉。若「脾胃」失調,肌肉失去正常的營養,有時讓人食慾不振、使人消瘦、體重減輕;相反地,有時會讓人飲食不當,出現肥胖、水腫、體重增加。

女比男更容易出問題

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主,男子以「氣」為主,「血」屬「陰」,「氣」屬「陽」,因此女子不動比男子不動更易產生健康問題。

女性若常久坐、懶得動,就容易導致氣血不足、代謝失調,全身型肥胖就跟著來,皮膚乾燥、緊繃、老化、掉髮也隨之發生。

多運動促進循環

不管男女,建議平時一定要抽空多動動,再怎麼忙,每坐40至50分鐘,起身動動至少3至5分鐘,扭扭腰、抬抬腳、甩甩手,按壓可促進肌肉循環的穴位,以增加內臟功能運作正常。

●足三里穴(胃經穴位):改善消化功能,促進脾胃代謝,減少體內不當物質囤積(圖1)。

●血海穴(脾經穴位):改善生血、集血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及改善末梢麻痺不通現象(圖2)。

●內庭穴(胃經穴位):加強腸胃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減少食物熱量不當吸收(圖3)。

●三陰交(脾經穴位):改善下半身循環,促進內分泌運轉正常,減少水腫肥胖等代謝問題(圖4)。

◎神氣活現精力湯:

●藥材:乾薑12克(暖胃祛寒好體力)、甘草10克(溫脾保健好氣色)、茯苓10克(利水消腫好輕盈)、白朮10克(顧脾健胃好筋骨)。

若常便秘者加決明子;易口渴、失眠者加蓮子。

●煮法:以上藥材清水洗淨後,放入500至1000c.c.開水大火煮沸,再關小火燜煮約5分鐘,待稍涼後,當開水喝。

(作者為台中市霧峰區李采霓中醫診所中醫師)



◆ 咖啡樹葉茶 有助抗糖尿病、心臟病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3/01/14

喝咖啡還是喝茶比較健康?以後可能要改喝咖啡樹葉茶。英國和法國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咖啡樹葉不但咖啡因含量低於咖啡和茶,抗氧化物、抗發炎成分也高於兩者,有助對抗糖尿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

倫敦皇家植物園和法國作物多樣性與改良聯合研究小組合作研究23個品種的咖啡樹,發現其中七種的葉子含有大量芒果素 (mangiferin),以阿拉比卡咖啡樹葉含量最高。芒果素通常存在於芒果,具有抗發炎功效,可降低膽固醇、保護腦部神經元、減少糖尿病風險。

阿拉比卡咖啡樹葉的抗氧化物含量也最高。抗氧化物有助身體對抗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

研究人員承認,咖啡樹葉雖然含有豐富芒果素和抗氧化物,對人體的實際功效還需要進一步試驗才能確定。先前的研究顯示,喝咖啡可降低帕金森氏症、失智症、心臟病等風險。

即使咖啡樹葉有益健康,農民可能不願採葉子賣,寧可賣咖啡豆。英國電訊報報導,全球每年生產近八百萬公噸咖啡豆,產值超過430億英鎊 (約台幣2兆元)。

倫敦皇家植物園植物學家戴維斯表示,早在19世紀中葉,衣索匹亞、南蘇丹、印尼蘇門答臘和爪哇民眾就有喝咖啡樹葉茶的記載,曾有人想把咖啡樹葉引進英國泡來喝,但推廣不成功。有些健康食品店販賣咖啡樹葉。英國品茶師普洛賓表示,曾在衣索匹亞喝過咖啡樹葉茶,喝起來有苦味和青草味,但嘗不出咖啡味道。



◆ DNA新測試 無名屍面目有解

中央社 2013.01.14

科學家在今天刊出的報告中說,死亡多時面目全非的屍體,可藉由1種新型DNA測試法,推測出至少部分容貌。

他們說,遭納粹當成「次人類」(sub-human)屠殺的無名屍,以及埋葬在中世紀地窖1群修道士身旁的神祕女屍,都能靠著這種技術,重新推斷他們的髮色與眼珠顏色。

波蘭克拉科夫(Krakow)法醫研究所(Instituteof Forensic Research)的布藍尼基(Wojciech Branicki)說:「彩色照片或其他紀錄遺失時,此系統可用於解決歷史爭議。」

此套系統稱為HIrisPlex,是1套兩年前問世工具的微調版。這種工具研究DNA碼的細微變異,並將變異轉換成頭髮與眼珠顏色的或然率。

此種技術可用於牙齒與骨頭的DNA。DNA在牙齒與骨頭裡,比在軟組織裡存活率高,這說明科學家何以對將這套技術用於古代法醫學感興趣。

研究人員在「調查性遺傳學」(Investigative Genetics)期刊發表這份報告。

他們先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波蘭流亡政府的席科斯基將軍(Wladyslaw Sikorski)為研究對象,從他的遺體內取出牙齒測試。

席科斯基1943年墜機身亡,葬在英格蘭紐瓦克(Newark)1座墓園。1992年,他的遺體被挖出,重新厚葬在克拉科夫。2008年,為了探索席科斯基可能遭毒殺、槍殺或絞死的理論,又挖出他的遺體驗屍。

牙齒基因碼分析顯示,席科斯基有99%的機率是藍眼珠、85%機率是金髮。

兩項分析結果,都與當代對席科斯基的描述以及後人在他死後多年所畫的畫像吻合。目前並未發現席科斯基的彩色照片存世。

HIrisPlex也部分重現了12具1942年在納粹占領的波蘭遭殺害的無名屍。這些無名屍的頭顱戰時被送到維也納,之後擺入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以做為所謂的「次人類」範例展示。

頭顱DNA顯示,這些人藍眼珠或棕眼珠的可能性非常高,髮色則從淡棕色到金色都有,與祖先來自歐洲的波蘭人相符。

第3項測試,則有助闡明克拉科夫附近1座本篤會修道院中的發現。在這座教堂內,考古學家驚訝地發現兩具女性骸骨埋在17具應該是男性修道院長的骸骨旁。

檢驗其中1具骸骨發現,此名女性是棕眼珠,棕色或暗金色頭髮。

fsj 提到...

DNA防盜噴霧 搶犯見光死

自由 2013.01.15

澳麥當勞 將全面採用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由於在耶誕節與新年假期期間,麥當勞澳洲分店發生一連串搶劫事件,麥當勞決定在全澳780多家分店裝設DNA防盜噴霧裝置,該裝置所含合成基因溶液,將使犯案者無所遁形。

去年一月,麥當勞率先在雪梨6家最繁忙的分店使用「SelectaDNA」防盜系統,成效卓著。麥當勞發言人說︰「該裝置發揮很大的嚇阻作用,在這段試驗期間,分店的搶劫案掛零,反社會行為的案例也縮減。」她說,該公司因此決定將這套系統推廣到全澳分店使用。

英國保全公司SelectaDNA官網指出,該裝置一般裝設在建物入口上方,並藉由警鈴與緊急按鈕啟動;啟動時,噴頭將對犯案者噴出一種無毒溶液,該溶液包含肉眼看不見、但在紫外線燈光照射下會現形的紫外線追蹤物質。同時,該溶液也含特殊基因碼,可建立盜賊與具體犯罪現場間的關聯性。

含特殊溶液 無限期不褪

SelectaDNA說,該噴霧所含的「紫外線追蹤物質與獨特的DNA碼,將行兇者與犯罪現場無可辯駁地連結起來。」該溶液在警用紫外線手電筒照射下,將發出明亮的藍色。 SelectaDNA行銷經理貝莉(Alice Baillie)說,合成DNA溶液將黏著在行兇者的衣服纖維與皮膚上,即使清洗,相關痕跡也可保留長達6個月。至於其他物件,例如袋子、帽子與武器,該溶液可「無限期」不褪,「只要一個針頭的採樣,就足以將犯案者與犯案據點聯繫起來,而將其定罪」。

該公司主管莫里賽(David Morrissey)說,SelectaDNA是無毒、非過敏性的溶液,使用上安全無虞,符合澳洲所有相關標準。目前已有13家麥當勞澳洲店完成裝設。

fsj 提到...

治瓊斯骨折新法 術後當天可下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16/today-health6.htm

圖.文/郭國平 2013.01.16 自由

自從「NBA球星」林書豪在去年掀起「林來瘋」的熱潮後,骨科門診裡,足踝扭傷的患者便增加了不少,絕大多數人都是韌帶受傷,另有少數患者是足踝骨折,其中有一類特殊的骨折發生在足部第五根蹠骨(即俗稱小腳趾)的基底,這塊區域也在足部外側背部第五腳趾的根部,被稱為「瓊斯骨折」,算是相當常見的籃球運動傷害,處理應格外小心。

這種特殊的骨折是由一位美國瓊斯醫師提出,他發現,籃球比賽的球員或是高度激烈運動員的足踝扭傷常發生這類情況,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其受傷機轉多半是在跳躍落地的一瞬間,足底內翻(即台灣人俗稱的翻腳尾),使下腿外側足踝的腓骨長肌連接第五蹠骨基底處產生強烈拉力,將第五蹠骨的基底端扯斷;由於常被誤認為筋骨扭傷,許多患者會接受民俗推拿,結果反而更糟,病人的足踝更浮腫、瘀青,導致需要更多的時間恢復。

另外,女性骨質疏鬆患者,也常見有此種骨折,其原因多半是在上下樓梯時,一不小心扭到腳,便造成骨折;這種骨折若不是移位太多,絕大多數以石膏外固定3至4週即可癒合。

不過,也有少數骨折移位較嚴重的患者,有時光以石膏固定,無法達到良好的癒合效果,主要是因為病人上了石膏後,仍持續步行,在走路的動作中,腓骨長肌會持續產生拉扯,導致第五蹠骨骨折的碎塊持續移動,以致延後癒合時間;也有些病人則是不耐石膏長期固定,影響了行動,要求提早拆除,導致前功盡棄。

針對此種特殊患者,目前已有新進的微創型導引性鈦合金螺絲內固定手術法,病人只要住院一天,傷口在一公分以下,先給予昏睡麻醉,再加點局部麻藥,之後在X光透視導航下,先將導針注射入骨折部位,再以鑽孔植入鈦合金螺絲固定。

病人手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走路,不再需要石膏外固定,國內目前已完成許多案例,效果相當良好。

這種鈦合金螺絲具有雙螺牙壓縮骨折部位,可縮短骨折間隙與骨折癒合時間,而且由於鈦合金螺絲深埋於骨髓腔內,外表感覺不出異物的刺激性,因此日後即使不取出也無妨。但須注意,此種鈦合金螺絲為自費醫材,健保不給付,需要的病人必須自行負擔費用。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骨科醫師)



◆ 治療糖尿病 隋朝就知散步、導引

【聯合報╱羅家瑋/高雄市承德中醫診所中醫師】2013/01/16

在一般狀態下,身體會將吃進去的澱粉經消化與代謝變成葡萄糖,而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提供能量來源。糖尿病患者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有抵抗性,使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堆積在血液中,使血中葡糖濃度升高,甚至進入尿液裡。

美國糖尿病學會於1997年依致病機轉將糖尿病分為四種:

1.第一型糖尿病:分泌胰島素的胰臟貝他細胞被破壞

2.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作用不足及胰島素缺乏

3.其他有明確原因的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懷孕中發現的糖尿病

傳統中醫書上並無糖尿病,但對於其所表現的症狀以「消渴證」來稱呼。依書上記載,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尿有甜味為特徵。此外,中醫依據其臨床表現,分為「上消」、「中消」、「下消」。

隋代醫家巢元方指出,導引和散步是治療消渴的良藥,他認為飯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

早期消渴證患者,可用運動及飲食來控制,但現代醫學認為,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患,最好還是飯後1至2小時或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時間,避免在注射胰島素後或空腹時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現象。

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於飲食,都強調與一般人一樣,只須注意「量」的控制。此外,需要遵從醫師、營養師與衛教師的飲食建議。

藥物方面,現代醫學多以口服降血糖劑來控制,嚴重者則需注射胰島素,並考慮併用中藥治療。

常用治療糖尿病的中藥有:石膏、知母、人參、天花粉、地骨皮、黃精、生地、熟地、山藥、黃耆、石斛、麥冬、茯苓等。中藥使用應尋求合格中醫師開立處方,依據個人症狀與體質下藥,避免自行服用偏方或來路不明的成藥。

在預防糖尿病方面,應控制飲食,不吃辛辣重口味,避免飲酒,平常可多食用滋陰生津止渴之品,如天花粉、麥冬、番石榴、參鬚、山藥等。此外,適當而規律運動,作息正常,勿過勞,避免長期處於緊張壓力。

fsj 提到...

手術更安全 台大研發縫針計數盒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2013.01.17 自由

開完刀才發現少一根縫針,如果跑到病人肚子裡面可不得了。台大醫院從計程車零錢盒得到靈感,設計「改良式縫針計數盒」,改善針線容易糾結、難以計數的缺點,讓手術更流暢安全。

從小黃零錢盒得靈感

為了確保病人安全,美國手術室護理學會近30年前出版的「手術室標準與建議性措施」明文規定,「縫針計數」是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標準作業流程。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傳遞縫針給外科醫師,將醫師使用過的縫針放在碗盆,等手術完成就要逐一計數縫針,以確保沒有異物遺留病人體內。

依手術複雜性,縫針少則不到10支,多則幾十支,加上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重複使用帶線的縫針,如果所有針線全放一個碗盆,除了會因針線纏繞、打結而增加取用的困難,最後的計數工作也不易進行。

台大醫院護理長王方表示,「第二代改良式縫針計數盒」使用不鏽鋼材質,消毒方便又耐用,盒周也切割了卡線溝槽,使縫線通過,減少針線糾纏,大的格子還可以放置直針、手術刀片;未來第三代還會加入磁鐵和色彩,讓縫針不易掉落、更容易辨識。

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表示,手術器材清點非常重要,是「一個都不能少」。如果傳遞過程中針彈掉,或是最後發現針、紗布有少,就算把整個手術室的地板都找遍也要找出來。必要時甚至會馬上把移動式X光機推進手術室,當場確認病人體內是否有異物。



◆ 自製生醫陶瓷假牙 與人體更相容

郭庚儒 2013-01-18 台灣醒報

陶瓷材質假牙價格可望大幅下降!目前國內生醫陶瓷材質假牙全部仰賴國外進口,一顆要價8萬,因為全球能夠生產陶瓷植牙體的廠商不到10家。不過,台灣生醫研發團隊現在也迎頭趕上了,研發團隊代表、北科大副校長王錫福表示,未來陶瓷假牙自行量產後可大幅降低價格,最快明年上市。

台北醫學大學與台北科技大學18日,發表「生醫陶瓷植牙體」成果記者會。王錫福表示,研發團隊經過2年時間,成功地研發出新研製的陶瓷配方,讓生醫陶瓷材質強度更高、韌性更好,另外,製程上也相當容易,適合快速地大量生產,大幅降低成本,年產值可達250億元。

北醫牙齒幹細胞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勝陽表示,生醫陶瓷植牙體具有先進表面處理技術、一體成型設計,比多件設計的鈦金屬植牙體佳。另外,陶瓷材質和人體更能相容,植入後不易鬆動,亦較美觀。

牙醫師林志聲也表示,傳統的鈦金屬假牙,因材質脆弱、韌性不夠,使得外面包覆的牙冠容易脫落,會沾黏細菌,導致牙齦發炎;而生醫陶瓷材質強度和韌性較高,植入後不易鬆動,患者至少可使用10年以上。

圖說:生醫陶瓷假牙強度和韌性較高,與人體更相容。(郭庚儒攝)



◆ 大腸鏡檢查前 不宜吃優酪乳及糙米飯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3.01.17

大腸直腸癌位居國內發生率第一位,大腸鏡檢查是篩檢利器,但在做大腸鏡之前除了吃清腸劑之外,檢查前一天吃「低渣飲食」也很重要,以免糞便渣渣過多,影響檢查結果。

前一天宜吃低渣飲食

醫師指出,不少民眾誤以為喝優酪乳、吃糙米飯有助消化,可以清腸,但事實上卻剛好相反,反而會使得糞便渣渣增加,正確的方法應是吃精緻的食物,像是吐司、白麵條等低渣的食物較好。

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內視鏡主任劉玉華表示,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大腸鏡檢查息肉遺漏率為15%到25%,其中以大腸「清腸」不徹底為最主要原因。

影響大腸清不乾淨的原因中,又以未配合低渣飲食影響最大,因為一旦低渣飲食不確實,便會增加糞便渣渣,有些息肉可能很小或是有一點凹,容易被糞便渣渣擋住,不僅影響檢查結果,錯失第一處理時間。

新光醫院營養師郭雅琦表示,受檢者前一天應避免喝牛奶、優酪乳,少吃蔬菜、水果及糙米飯等高纖食物,因為乳製品不僅不易消化,還容易被腸道的細菌利用,產生糞便渣渣,吃低纖維的食物才能讓影像清楚。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高尚志表示,簡單地說,低渣食物就是像吐司、白麵條等精緻食物,其產生的糞便渣渣較少,做大腸鏡時水一沖就可以沖掉,可以看清腸壁;現在已有低渣代餐包,方便民眾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食用。

fsj 提到...

日本以萬能細胞 成功造出腎細胞

中央社 2013.01.23

日本京都大學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俗稱萬能細胞)研究所的團隊成功從萬能細胞製作出腎臟細胞,堪稱全球創舉,有助於腎臟病治療藥的開發及再生醫療。

日本媒體報導,以京都大學副教授長船健二為首的研究團隊,今天在英國科學雜誌「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電子版發表這項研究新成果。

研究團隊改良以前的培養法,高效率地從萬能細胞製造可成為腎臟、卵巢等組織的「中間中胚層」(intermediate mesoderm)。

他們將萬能細胞一個個分開培養,在細胞成長過程中必須考量加入必要的化合物、蛋白質等,經過實驗結果,約10天之後,萬能細胞約有9成變成中間中胚層。

中間中胚層經過培養,約2週後成長為腎臟的絲球體、尿細管等細胞。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將中間中胚層與實驗鼠胎兒的腎臟細胞一起培養,有部分變成管狀。再深入研究的話,可能重現尿細管的立體構造。

萬能細胞可培養成各種細胞,至今已培養成神經、心肌肉、視網膜等細胞,研究人員正朝著實現再生醫療的方向努力。視網膜移植的臨床研究預定2013年度開始實施。

腎臟構造很複雜,細胞在體內形成的詳細機制不明,很難重現。腎臟一旦受損,很難修復,有些患者須接受人工透析(洗腎)。這次的研究成果,可運用於探究病因或治療藥物的研究,甚至有可能利用萬能細胞所造出的腎臟細胞來修復受損的腎臟。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民眾約有1成有慢性腎臟病,被迫要洗腎的重症腎臟病患逾30萬人。洗腎的醫療費1年約1兆5000億日圓(約新台幣5000億元),如果能以這次的研究成果實現再生醫療的話,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

fsj 提到...

中研院新技術 癌症快篩有望了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3.01.24

癌症早期檢測一直是醫療領域的努力方向。早期診斷癌症仰賴偵測相關蛋白質,然而這些蛋白質的數量非常稀少、檢測困難。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家復的團隊發展出濃縮方法,稱作「分子壩」,未來可以發展成「癌症快篩晶片」。

周家復表示,目前的實驗方法中,聚集、檢測這些早期癌症的蛋白質要半至1個小時,甚至更久。

研究團隊用石英做了30奈米大小的「隘口」,外加電場之後,功能就像水壩一樣,把蛋白質分子都聚集在一起。他們的方法可以在20秒內聚集蛋白質,讓聚集處的濃度比一般狀態提高至少10萬倍,縮短檢測時間。

他們的論文已經獲得美國專利,也正在申請台灣專利,去年獲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ACS)選為重點論文之一。周家復說,這項技術未來可能用於微量蛋白質分析量測,例如快篩癌症、心血管疾病或流感,也能即時診斷心肌梗塞因子等。

周家復表示,這個裝置如果把石英換成塑膠,就能廉價大量生產,或許幾年後,台灣的醫院將出現「癌症快篩晶片」。

fsj 提到...

楊育民將退休 生醫界搶人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2013-01-25 工商時報

羅氏大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宣佈三月退休,由於他的專長是蛋白質藥、單株抗體,是國際少數有興建蛋白質藥廠經驗的專家,在全球正掀起蛋白質、抗體新藥風潮中,楊育民動向備受矚目,財團和生醫業將爭相網羅。

初步統計,國內包括東洋集團、瑞華新藥都已規劃興建蛋白質藥廠,原料藥廠台耀日前才標購生技中心(DCB)蛋白質藥品的先導工廠,希望能結合民間資金成立新公司,在3年內斥資建立數座規模在2,000公升的蛋白質發酵槽,而台灣醣聯則是和日本三菱集團合作,在日本興建蛋白質藥廠。

目前人在瑞士的楊育民表示,由於妻子還在Genentech(基因科技)上班,因此,退休後暫時還會留在瑞士,但對未來的生涯規劃並未設限。

至於是否回來台灣為生醫產業盡一份心力?曾經因宇昌案傷痕累累的他表示,對台灣的感情是永恆的。以前也熱心傻勁的效力,如今回首再來已失去了熱情。而且「鐘鼎山林 ,各有天性」。

不過,據了解,國內已有財團和生醫業者都希望能網羅楊育民,不管是創業或擔任顧問指導等,都希望好人才能留在國內。

1948年出生的楊育民,來自於政治家庭,父親是前台北市長楊金欉,他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系,後來出國拿到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博士學。

楊育民曾任職奇異電機、默克、基因科技、羅氏製藥,儘管是跨領域的從電機博士轉戰至生技產業,卻是華人在國際藥廠中的最高職位的主管,他在基因科技擔任營運副總裁的五年內,由於將公司產值提高到400%,而讓基因在2009年出版的財星雜誌,躋身一百大企業排行榜的第七名。

楊育民自創的「楊氏定律」:每公升單株抗體的產量,大約每四年會提升一倍,相當於半導體界的「摩爾定律」,此一戰績表現,也讓楊育民在羅氏購併Genentech後,被拔擢為全球技術營運總裁。

心繫台灣生醫產業的楊育民,與何大一等海外生技專家把Genentech的愛滋新藥引進台灣,並成立宇昌(現更名為中裕新藥),2012年總統大選,宇昌案成為政治口水戰,也讓楊育民在錯愕傷心中,一口氣辭掉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和跨部會選題小組等頭銜。



◆ 交大 設生醫資電園區

【經濟日報╱台北訊】2013.01.25

為有效帶動生醫工程跨域研發能量,交通大學發起成立全台灣唯一的「生醫資電聯盟(BioICT Consortium)」,期動員各界力量,為台產業找出新方向,而BioICT就是「為台灣、更為年輕一輩創造未來50年的新產業」。

同時,交大今年將在博愛校區興建「賢齊館」,要打造交大博愛校區成為產業合作的專用園區。

交大策略發展辦公室執行長溫岸表示,生醫資電聯盟的運作方式,已規劃1年舉辦12場「BioICT新華講堂」、9場「BioICT 博愛技術論壇」,及定期推動「BioICT新創協成—企業專案交流」活動。藉此建立起Bio與ICT對話、學術界與產業界對話的最佳平台。

BioICT聯盟將以產學合作為宗旨,規劃跨領域的推廣課程,廣納接受電資理工領域與生醫人才在此進行技術開發與交流。規劃企業專案論壇,邀請企業指定題目,與學校相關團隊進行交流,鼓勵業界早期投入,也鼓勵學校團隊參與產業導向研究。

溫岸指出,交大在資通訊(ICT)方面的強項,看準的是協助台灣產業開發高值化的醫材,而非一味在低階產品或零組件打轉。

不僅能協助生醫這項新興產業升級,更能有效提升台灣在生技的競爭力,希望未來能帶領台灣創造下一個產業巔峰

交大為籌措生醫研發基地「賢齊館」的建造資金,目前已募得5億元,並持續募集中。

凡是個人捐款金額大於1萬元、企業捐款金額大於10萬元者,可順勢成為Bio CT聯盟的個人會員與企業會員,享有不限次數參加「新華講堂」、「博愛技術論壇」,以及企業專案交流活動。(交通大學廣告)

fsj 提到...

23歲腦癌患者 凍存她的…頭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1.26

美國密蘇里州罹患惡性腦癌的年輕女子琴‧索齊 (Kim Suozzi)本月17日去世,得年僅23歲。雖然走得安詳,她死前卻做了一件類似科幻小說情節的驚人舉動:安排她的頭顱冷凍保存,寄望有朝一日科技進步治好她的腦癌,讓她重生。

琴有志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甚至在醫生確診她罹患惡性腦癌前,就有了冷凍保存頭顱的念頭,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後,便毅然做出決定,並籌款付諸實施。但是,她篤信宗教的母親對計畫難以接受,內心幾經掙扎才決定尊重她的意願。

2011年3月,醫生確診琴罹患「多形惡性神經膠質瘤」,她勇敢接受治療手術,但沒有成功。2012年8月,她知道自己的壽命只剩下三至六個月,於是在部落格宣稱,她的最後願望是冷凍保存頭顱,寄望來日能夠出現療法,獲得重生。結果,她去年9月成功在網路上籌募到必需的七萬美元(台幣181萬元),其中自己籌募約七千美元,支持冷凍保存團體「Society for Venturism 」幫她籌募六萬餘美元。這種程序不僅昂貴,而且引起爭議。如果要冷凍保存全身,要20萬美元。

生前最後兩周,琴已經搬到亞利桑納州的史考茲谷居住,因為那裡距她挑選的冷凍保存中心很近。

琴的母親最近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她現在可以接受女兒的決定了。琴的男友則在她去世後發表聲明:「我們希望科技繼續進步,能夠達到琴將來真有機會重生的地步。但很不幸,這種必需的科技發展可能要等數十年或數百年。在此之前,我們應懷念她、仿傚她的韌性,為她的夢想打造前途。預先安排冷凍保存,不分年齡老少。」



◆ 玻璃刺掌心 一埋30年竟不知…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1.26

一塊長約2公分的玻璃,「包」在手掌心,多年竟相安無事。一名男性因車禍手掌磨破皮,才意外發現這塊玻璃。醫師表示,臨床常見魚刺、木屑卡在人體,容易引起發炎反應,能夠沒有併發症的非常少見,若不慎有異物卡入,還是要盡快就醫。

一名55歲的黃先生,去年因為騎機車車禍倒地,右手掌擦傷破皮送到急診,因為他覺得手掌關節卡卡,懷疑有骨折,醫師替他照X光,發現右手掌心有一塊異物。

台北康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冠合表示,看到挖出來的異物是一塊玻璃,他愣了一下,黃先生也覺得很意外,不記得玻璃打從何來。

黃先生猜測可能是30多年前當兵時,曾經跑步跌倒,右手掌受傷,後來傷口痊癒後,掌心有一小塊肉鼓起,因為不痛,就沒有特別在意,只有近來掌心偶爾會流出分泌物,他只有擦擦碘酒。

陳冠合說,可能正巧這塊玻璃「藏」在掌心的肌肉裡,沒有壓迫到神經、血管等,才能和平共處,但這麼幸運的例子非常罕見。他常見的是廚師、討海人被魚刺刺傷,以及木工、裝潢工被木屑刺中,一般民眾則是撥開衛生筷、用竹掃把時被刺傷。之前他曾遇到一個討海人,魚刺卡在手指一個月,直到手指一碰東西就像觸電般疼痛,才來就醫。

陳冠合提醒,異物留在體內,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嚴重可能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及敗血症,最近民眾忙過年大掃除,最好戴手套,如果不小心卡到異物,稍微消毒後,不要自己硬拔,免得斷在體內更難處理,最好是到醫院拔除、治療,避免後續的發炎。

fsj 提到...

美研究﹕閃電引發偏頭痛

自由 2013.01.29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引發偏頭痛的可能原因很多,天氣也被視為其中之一。不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閃電出現時,附近四十公里內的人偏頭痛發生的機率,最多增加廿八%。這是首次有研究將閃電與偏頭痛做出連結。

偏頭痛是嚴重頭痛,有時候伴隨畏光、出現幻覺或噁心,發作時可讓人好幾小時、甚至好幾天無法正常生活。偏頭痛患者以女性居多。

研究人員認為,過去的天氣與偏頭痛研究多半依賴個人觀察,並未考量到其他天候情況。這次研究人員要求俄亥俄與密蘇里兩州的九十名志願者,記錄每天的頭痛與偏頭痛狀況三至六個月,並與兩地閃電感應器接收到的資料比對。

研究顯示,雖然氣壓與濕度都會影響頭痛機率,但即使納入這些因素,閃電對頭痛還是有很大影響:住家四十公里內出現閃電時,一般人頭痛的機率增加廿四%,偏頭痛機率增加廿三%;慢性偏頭痛患者頭痛的機率增加三十一%,更嚴重的偏頭痛則增加廿八%。研究報告刊登於「頭痛」(Cephalalgia)期刊。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醫學院教授馬丁(Vincent Martin)表示,偏頭痛可能是由某些原因引起,例如壓力、睡眠不足或脫水等。過去研究已發現,偏頭痛與高氣壓、高氣溫和高濕度有關。

馬丁表示,研究結果代表每個月偏頭痛發作次數將多出一至三次,但仍須視個人與天氣狀況而定。至於閃電為何會與偏頭痛有關,馬丁研判,閃電的電磁波會引發頭痛,會增加空氣中的臭氧,釋放菌孢,也可能導致偏頭痛發生,但實際原因仍需進一步研究。



◆ 醫療奇蹟!斷4肢美軍 成功移植雙臂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8890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1/29

李醫師 台灣出生15歲赴美

台灣出生、15歲赴美的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為平 (W.P.Andrew Lee),去年12月18日率領團隊,為第一個在伊拉克戰爭失去四肢而幸運存活的美國軍人布倫丹.馬洛科進行雙手臂移植。

住在紐約市的馬洛科,2009年在伊拉克遭到路邊炸彈攻擊失去雙手雙腳。迄今已有大約300名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失去手臂或手掌,而軍方正贊助這類移植手術,以協助這些受傷的軍人。

馬洛科接受的持續13小時手術,是美國第7宗雙手或雙手臂移植。李醫生以前曾在匹茲堡大學主持過三宗這種手術,包括2010年主持當時唯一手肘以上的移植手術。

手術結束一個月後馬洛科在推特發文說,新的手臂「已經會動一點點了」。

馬洛科的父親艾力克斯對捐贈者的家人表示感謝,「他們做了無私的決定,改變我兒子的生命」。

移植捐贈者雙臂及骨髓

李醫生也為26歲的馬洛科移植捐出雙手臂的死者的骨髓,以協助他的身體接受新肢,盡可能減少使用防止排斥藥物的必要。

手術團隊計畫與馬洛科28日召開記者會討論這次成功的移植手術。

馬洛科的父親艾力克斯說,兒子要等到記者會才會公開發言,但馬洛科一直在推特上談到手術並貼照片。他在臉書上形容自己是「受傷非常嚴重的軍人」。

馬洛科18日推文說,「今天是我手術滿一個月的日子,手臂已經會動一點點了」。

他回應NASCAR賽車手凱斯洛斯基的推文,說「我內心的激動言語難以表達。我覺得終於重獲新生了」。

李:新臂要等1年才知機能

15歲時從台灣來到美國的李醫生28日接受訪問時說,馬洛科的移植手術是迄今最複雜的程序,必須等一年多才知道新手臂能發揮多大的機能。他解釋說,神經再生一個月頂多只能長一吋,因此很可能得過兩年才知道整體復原程度。

李醫生在匹茲堡大學時,率先發展出馬洛科接受的新式壓制免疫機能方法。他先後主持為5個病人接上新手,並給予捐贈者的骨髓。這五個病人都復原得很好,有四個人只需注射一劑抗排斥藥物,不像大多數接受移植的病人必須使用混合藥物治療。

這是美國第7例雙手掌或雙手臂移植的案例。這場移植手術包括連接雙臂的骨骼、血管、肌肉、肌腱、神經與皮膚。

馬洛科說:「不管怎樣我不會改變決定…我覺得很棒,我還是同一個人。」

※ 相關報導:

* 其人其事 李為平最想變臉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669002.shtml

在醫界被譽為斷肢移植權威的李為平(W.P.Andrew Lee),在美國備受尊崇。事實上,他與台灣許多移植專家都相當熟識,曾多次應邀回台演講....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指出,李為平是台灣南部人,大部分家人都已移民美國,但他仍常回台灣。他15歲才離開台灣赴美念書,所以還會說中文,也喜歡吃中國菜。不過,可能移民時間太久,他中文說起來有些「卡卡的」,不怎麼流利。....鄭明輝說,變臉是Andrew Lee最大的願望,也是最想做的移植手術。儘管技術沒問題,但礙於醫學倫理,加上後續精神科醫師必須長期追蹤病患,因此,他主持移植團隊迄今還在尋找適當的病人。



◆ 仿生機器人 四肢器官都人造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669464.shtml

【中央社╱台北29日電】2013.01.30

創造仿生超級英雄奧斯汀(Steve Austin)的成本高達600萬美元,但科學家現在利用人造四肢打造的仿生機器人芮克斯(Rex),成本僅有奧斯汀的1/6。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芮克斯身高6呎,由來自全球研發的人造四肢與器官所組成。

為Channel 4頻道紀錄片而誕生的芮克斯,用以探究科技的精進程度,但也引發道德爭議。

研究先進義肢與人造器官技術的進步,意味著科學家不僅能很快就研發出身體損失的部位,還能加以改良。

紀錄片製作人、瑞士心理學家梅爾(BertoltMeyer),出生時就沒有左手,因此有隻要價3萬英鎊的仿生肢。

他說:「我們可能來到科學與科技的交會點,首度有超越革新界限的可能性,這令人感到興奮,又有些許惶恐。」

英國頂尖機器人專家華克(Richard Walker)和高敦(Matthew Godden),以造價達100萬美元的四肢及器官,建造出仿生機器人芮克斯。

芮克斯的眼睛是由植入視網膜的晶片組成,透過置於眼鏡上的鏡頭接收影像。人造眼傳送出的電波經腦部解讀後,能轉為形狀與圖案。

牛津大學麥克雷倫( Robert MacLaren)教授表示:「我們希望全盲的病患能看見基本形狀與物體。」科學家期盼人造心臟、腎臟、胰臟及脾臟,有朝一日能解決全球捐贈器官短缺的問題。

fsj 提到...

疫苗新突破 治乳癌9成有效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3/01/30

中研院明年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未來可能擴大使用在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

癌症連續30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其中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第四名,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化療、標靶藥物和抗體使用,但非初期的癌症很難根治,疫苗也始終沒有成功。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發癌症疫苗有新突破,估計對九成乳癌患者有療效,未來還有可能擴大使用在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

中研院上午發表這項重大研發成果,預估明年開始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最快五年內就能製造出疫苗。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多年來進行癌症細胞與幹細胞表面多醣抗原物質研究,已經發現一些特殊的醣分子,這次在六醣體分子Globo H上連接「白喉類毒素蛋白質DT 」,並添加適當佐劑,已經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以毒殺癌細胞。

由於有高達9成的乳癌患者,癌細胞中都含有這樣的醣分子,換言之如果疫苗成功,將對九成的乳癌患者有功效。

這是中研院研發的第二代的疫苗,第一代疫苗是以六醣體分子Globo H連接上KLH蛋白質,目前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主要用於「治療」末期的乳癌病患,最近就會公布疫苗上市時間。這次新突破的是添加「白喉類毒素蛋白質DT」的第二代疫苗,與癌細胞接觸後,可以逐漸的毒殺癌細胞,產生治療效果,而且目前沒發現任何的副作用,對人體的衝擊降到最低。

疫苗不是用在預防,可作用在癌細胞中特殊醣分子,殺死癌細胞。

負責研究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指出,這種疫苗不是用在預防,而是針對乳癌患者癌細胞中的幾種特殊醣分子,具有治療效果。他解釋,只要癌細胞中有疫苗可以針對的醣分子,就能產生作用殺死癌細胞;但若癌細胞中沒有這些醣分子,疫苗就不能產生功效。

目前的研究發現,乳癌患者中約九成都有類似的醣分子。未來疫苗研發成功上市後,除了可用在乳癌,對癌細胞中有類似醣分子的肺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與攝護腺癌可能都有療效。研究團隊將持續針對其他的癌症進行研究,造福更多癌症病患。



◆ 無痛微針注射研發成功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3-01-30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了類似刺青用的微針。用這種針注射絕對不痛。

他們把好幾十支極為微小的針放在好幾層有DNA疫苗的聚合膜裡。注射的時候把聚合貼片,貼在皮膚上,儲存了藥物的聚合膜進入皮膚就會分解,接著依照事先的設定,分成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把藥物送進體內。

由於微針只會刺穿大約半毫米表皮層,不會進入有神經末梢的真皮層,所以不會痛。

負責研發的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教授鄂文說,用聚合貼片注射只要花幾分鐘,確定聚合膜進入表皮以後就可以把貼片撕下來。有了微針貼片就不需要打針了。

fsj 提到...

複製迷你豬成功繁衍 我獨步全球

自由 2013.01.31

〔記者湯佳玲、鍾麗華、邱宜君/台北報導〕英國有「桃莉」羊,台灣則有「依百花」豬!台灣研究團隊創下全球首例,以手工方式成功產製了兩胎花斑複製迷你豬,且有一隻已成功繁衍後代,未來要拯救瀕絕動物或器官移植都可派上用場。

手工卵子分切 新式複製技術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朱志成表示,一九九七年全球第一頭複製羊桃莉,採取SCNT(體細胞核轉置)技術,用玻璃微吸管將受核卵子去核,並移除染色體後,再將供核體細胞移入卵子內融合,重新由一個細胞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台灣團隊也曾以SCNT成功產下複製牛、羊、豬、小鼠與家兔,但卻因技術門檻高,所以在農場實務與推廣領域中幾乎繳了白卷。

朱志成帶領的中興大學、中山醫學大學、東海大學與動物科技研究所團隊,獲得國科會投入六百多萬元經費,從二○○九年起,引進丹麥手工胚複製技術,改用不同化學藥品激活胚發育與採用胚細胞聚合方法,直接將卵巢中的卵母細胞分切為二,丟棄含有細胞核的一半,剩下的另一半則與供核體細胞融合,但因其細胞質不足,得再用另一批去核的卵子進行第二次融合。

第一代複製花斑迷你豬一共產製八隻,惜因經驗不足、飼養不善,最後只有五隻存活,第一頭是在民國一百年出生,因而取名為「依百花」。

成本大幅降低 人力也減少1/3

新技術產製出的複製胚受孕率與分娩率皆不輸SCNT,成本卻大幅降低,SCNT的儀器設備需要二百至三百萬元,新技術只需約五十萬元,人力也可減為三分之一。這項技術今年已發表在國際「繁殖與發育」期刊。

「小而美」堪稱是新技術的最大特色,以前必須使用昂貴的顯微操作儀器,以插針方式切割卵細胞,如今則是在一般立體顯微鏡下,徒手拿刀片切割即可,朱志成戲稱:「只要會切西瓜的人都可以勝任,根本就是『呆子方法』。」

朱志成透露,複製成功的兩胎迷你豬,身體大致正常,但尚未進一步分析體內器官的健康狀況。不過,其中一隻已成功繁衍後代,而且一胎就是四隻,現由竹南動物科學研究所飼養。下一步將進行複製兔實驗。

呆子方法小而美 動物都適用

朱志成指出,此一複製技術應適用於所有動物,用豬體去複製人體器官,理論上亦可行,但豬體心臟移回到人體,最大的困難在於排斥問題,還有一段路要走,如果有人拿來做為複製人,「確實會衝撞醫學和生命倫理,值得相關單位注意防範」。

衛生署醫事處科長呂念慈表示,除非動物實驗成熟,研究團隊才會向衛生署申請人體試驗,目前動物器官移植還在農委會管轄的動物實驗階段,衛生署沒有接到任何人體試驗申請。

農委會畜試所組長陳立人表示,早期複製牛、羊、豬等,是以育種、培育優良種畜為目標,現在世界各國都轉向到生物工廠的基因轉殖技術,例如把人的第八凝血因子轉殖到羊的體細胞上做複製,希望開發出治療血友病的藥品,但尚未成功。



◆ 漢人最易得流感 關鍵基因解謎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淳╱台北報導】2013.01.31

遺傳基因變異新發現,可解開中國人為何特別容易感染H1N 1豬流感之謎。根據中國和英國的科學家29日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擁有這種變異基因的人,感染流感的機率是其他人的6倍之高,而亞洲人擁有變異基因的比例遠高過其他人類族群,解釋了為何新型流感病毒的疫情常從亞洲地區爆發。

研究人員表示,發現這個遺傳變異基因(rs12252-C),可以幫助醫生找出哪些人屬於易患嚴重流感的高風險群,進而優先提供治療。過去已有研究發現,rs12252-C基因與較嚴重的感染症狀有關。

「為了了解為何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且症狀更嚴重,這是很關鍵的突破,這將使相關人員更有能力去控制流感的傳染情勢,並且降低人們因流感死亡的機率。」該研究計畫主持人、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董陶如此表示。

研究顯示,中國主要族群「漢人」中有這種基因變異rs12252-C的機率,比起中國西部和歐洲的高加索人種高出了100倍。2009 年H1N1大流行時,患有流感且症狀嚴重的漢人病患當中,69%具有這種變異基因。

牛津大學人類免疫學單位的安德魯‧麥米高教授指出,現在需要進一步研究這種基因變異,以了解流感如何藉由這種基因變異在不同人種族群當中造成的不同影響。



◆ 劉屏專欄 美大兵重獲雙臂 擁抱自由

【本報訊】2013-01-31 中國時報

元月廿九日,在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失去四肢的美國陸軍大兵馬若可(Brendan Marrocco)坐著輪椅與媒體見面。他是自己推著輪椅進來的,用的是移植成功的雙手。與他一道進來的是一位東方面孔─來自台灣的李為平(W. P. Andrew Lee)醫生。美國各媒體在首頁大篇幅報導這個故事。馬若可是全美第一位在戰爭中失去四肢而能存活下來的軍人。去年十二月,李為平領導的團隊從一位往生者取得雙手,移植給馬若可。

這項手術是醫學上的大事。從全美各地(最遠的來自加州)動員了十六位專科醫師,分為四組,花費十三個小時,先接骨骼,次接肌肉及筋腱,再透過顯微鏡接血管,然後是神經,最後是縫合皮膚。

廿六歲的馬若可說,手回來了,就像四年前被炸之前一樣。他笑著說,「如今,我又是我了」。馬若可一邊活動著雙手,一邊信心十足的說,左手比較靈活,右手「還」不太靈活。

他的右手傷得較重。二○○九年在伊拉克,他乘坐的裝甲車被路邊炸彈炸毀,他最要好的戰友當場陣亡,他則失去四肢。左臂自肘部切斷,右臂失去更多。左眼視網膜嚴重受損,牙齒至少掉了八顆,臉部嚴重變形。戰友把他送到急診室時,已沒有太多鮮血湧流,因為失血已達百分之八十。

馬若可從伊拉克後送德國,再轉送華府的華特里德陸軍醫院,這段日子的煎熬非外人所能想像。當軍方電告父親「令郎失去四肢」時,父親兩腿一軟,跌坐在地板上。父母趕到德國,完全認不出自己的兒子。馬若可幾天後甦醒,不知兩腿自膝部以下已無,一再要父母「幫我脫掉靴子,燙得不得了」。他只能睡個廿分鐘就會因劇痛而醒,必須過三、四小時才能再入睡。

有一天,馬若可血壓急速升高,隨時可能不測。父母幾乎絕望,於是打電話給一位牧師,因為那位牧師負責青少年及兒童工作,「請那些孩子們禱告,上帝比較聽孩子們的禱告…」。

他的父母時有勃谿,早在多年前離婚,但兒子重傷後,兩人反倒相處融洽。母親說,如今「一家人緊緊的結合在一起」。比他大三歲的哥哥邁可原本在紐約一間跨國銀行任要職,卻毅然放棄高薪,搬到華府,與弟弟廿四小時作伴,無怨無悔。

媒體曾報導說,馬若可在醫院成為全院的精神支柱,很多傷兵一看到他,立刻覺得自己的傷痛不算什麼了。醫院的訪客也總要到他的病房來,原本是向他致敬,卻往往因此覺得自己要更加感恩、惜福。

他在醫院裡是眾人的激勵,出了醫院也激發眾人的愛心,例如家鄉的慈善機構募款幫他的家裡裝置無障礙設施。醫生說,這樣的故事廣為傳播,如今醫生勸說往生者的家人同意捐贈往生者的手臂,已很少遭拒。

兩年前,當馬若可開始使用義肢時,美國媒體曾大篇幅報導。那時盤算著要搭捷運,要到披薩店飽餐一頓,要划船,要到華府的動物園逛逛…。當有人告訴他,華府動物園裡有熊貓,他回應道,「你怎麼不早說?」

醫生說,神經每個月只長一吋(約二.五四公分),過程很慢,但會很穩定,也許要二、三年才能完全發揮功用。馬若可的回應是:有了雙手,有如重獲自由、再嘗獨立滋味,「生命有了第二次機會,真好」。馬若可的母親告訴媒體,如今她可以幫兒子剪指甲、抹潤膚油,「希望很快有一天他可以擁抱我」。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所有的人都祝福馬若可和他全家。

fsj 提到...

生技超級育成中心 人、財就位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2.01

行政院科技政委張善政昨(31)日表示,生技超級育成中心(Si2C)資金、人才已經陸續就位,該中心首席顧問蘇懷仁將於2月6日宣告Si2C開始拚生技,每項透過Si2C育成的案源,經費上看1億元。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昨日召開年度記者會,由副召集人張善政主持,執行秘書江惠華、副執行秘書錢宗良共同列席;會後張善政特別透露,近期沉寂已久的Si2C,要正式動起來了。

張善政強調,生技是國家積極發展的政策之一,人才更是一個都不能走;因此去年由他協同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把Si2C過去在執行面上遇到的人才、經費等問題,一次打通關節,讓蘇懷仁繼續為台灣生技效力。

Si2C開張後,未來國家科技預算就可更有效率運用,張善政指出,過去生技選題未專業化,讓經費亂槍打鳥,而Si2C的啟動就是要幫台灣選出好題目,讓預算花在刀口上。

說到預算,張善政表示,未來Si2C育成生技案源所需的經費,基本上透過他和朱敬一奔走後,已大致不成問題;下一步,行政院就要開始協助鬆綁創投有關的法條、規定,讓產業投資能夠更順利。甚至,研擬讓政府基金擴大協助民間資金。

在Si2C選題方面,張善政說,蘇懷仁近期簡報中指出,選題方向包括藥物、醫材兩大領域;藥物部分鎖定肺癌、肝癌、肺結核3 大方向,醫材也將針對小而美、低侵入性的創新醫材,作為開發基本方針,因為這幾個領域台灣最具備競爭力。

在育成的種子基金方面,張善政說,未來會就個案撥給經費,只要有好案子,基本上不怕沒經費,由學校篩選出來的早期案源,每年育成經費額度甚至上看1億元。

未來Si2C種子基金都已經沒有問題,張善政表示,只要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他和朱敬一「定會努力找錢」;其中,經費的來源包括經濟部、衛生署都可望支應。



◆ 3億助生技博士就業 月薪57K

侯俐安/台北報導 2013-02-01 中國時報

台灣生技產業人才面臨供需失衡問題,為改善生技博士「畢業即失業」現象,行政院科技會報將斥資三億元、以三年培訓三百位博士進入產業服務。實施方案昨天公布,預計今年七月有一百位博士進入法人或學校培訓,月薪五萬七千元,並協助他們在明年七月一日就業。

政務委員張善政表示,透過三年三百億、培訓三百位博士生,預期可帶動業界晉用博士人才,提升產業研發能量,增加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能解決生技產業高階人材供需失衡問題,改善生技博士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教育部統計,國內在學博士每年有三四○○至三六四○人,其中生技相關領域畢業生約四五○至四九七人,可進入產業界服務者卻相當少。

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祕書錢宗良表示,為改善產業界流行「兩個碩士勝過一個博士」的現況,三月將召集工研院、國衛院、醫藥品查驗中心、國研院、生策會等法人單位說明培訓就業計畫遊戲規則,評選出適合的法人或學校為培訓機構,再選出第一年一百位學員進入培訓機構受訓。

錢宗良表示,政府將投資每位博士一百萬元,其中兩成補助輔導的法人單位,法人可利用補助金舉辦研習,也必須讓博士生進入業界實習六至九個月。這一年,學員可領取月薪五萬七千元,產業不花一毛錢試用博士人才。

行政院科技會報規畫三月選出培訓機構、五月招考學員、七月一日上路受訓。報考資格只要是中華民國國籍,無論是跨領域或海內外博士,都能提出申請,工研院、國衛院、交大、清大都已表達擔任培訓機構的意願。

錢宗良表示,該方案不是給博士生魚吃,而是教他們釣魚,驗證成果是他們在明年七月一日找到月薪超過五萬七千元的工作。

fsj 提到...

電子眼 將在全球上市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3.02.06

經過多年研發,仿生電子眼技術終於可望普及,給盲人重見光明的希望。美國研發的「阿古斯二號視網膜刺激系統」已幫助60多個盲人恢復部分視力。該項技術獲歐洲管理當局核可,美國FDA預期也會跟進,仿生眼將在全球上市。

這套仿生電子眼 (bionic eye)由美國「第二視力」(Second Sight)公司所研發,包含60個植入視網膜的微型電極,與裝著特殊迷你攝影機的眼鏡,是全球第一個商業化的視力重建技術。

該公司副總梅克說,「這是全世界第一個上市的仿生眼」。歐洲當局核准這項技術,阿古斯二號已在歐洲一些國家上市,價錢是7萬3千歐元 (新台幣約291萬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預期也會批准,但美國市場的價格未定,可能會更高。

阿古斯二號仿生眼適用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 (retinitis pigmentosa)的盲人,這是一種罕見遺傳疾病,造成感光細胞退化。

當初有30位28歲到77歲的全盲病患,參與該公司的仿生眼人體實驗,手術後結果各有不同。梅克說,「有些人的視力表現只有些許進展,但也有人進步到可以閱讀報紙標題」,而且部分病人甚至可以看到顏色。梅克說,「病人大部分只能看到黑與白,但我們已有能看到色彩的成功病例」。



◆ 幹細胞製造器官 未來用印的

首次列印人類胚胎幹細胞

自由 2013.02.06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英國愛丁堡科學家以3D列印技術,首度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列印出3D物體,這項突破性技術日後經過微調,可讓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建造3D人類器官和組織結構,用於藥物測試,免去使用捐贈器官或動物試驗的需要,也為製造移植用器官鋪路。

人類胚胎幹細胞能無限複製,形成各種人體細胞,被視為替換修補損傷器官的重要來源,也是治療如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希望。在此之前,科學家曾測試3D列印其他種類細胞,但人類胚胎幹細胞因太脆弱,一直無法用於3D列印。

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與英國幹細胞技術公司Roslin Cellab合作的這項研究,仰賴具有可調式「微型閥」(microvalve)的列印機,藉由控制微型閥的開闔時間、氣壓和噴嘴大小,精準控制噴出細胞量,印表機把活細胞噴在培養皿上,層層堆疊成一顆顆大小不到1公釐的球體。

這份研究報告5日在「生物建構」(Biofabrication)期刊發表,報告共同作者、赫瑞瓦特大學的舒文淼博士(譯音,Will Wenmiao Shu)說,「就我們所知,這是首次列印人類胚胎幹細胞」。他說,這種以微型閥為基礎的列印方式,溫和地足以維持幹細胞的高存活率,也夠精確能產生大小一致的球體,「最重要的是,列印出的人類胚胎幹細胞仍保有其多能性,即分化成其他種類細胞的能力。」

理論上,這項技術能列印出任何形狀物體,但目前還無法重建需要血管網的人類器官。舒文淼解釋,「列印出一整個器官的挑戰在於,要有血管結構在其中以供給血液,使其長期存活。」

舒文淼說,他的研究團隊短期目標是要在1到2年內用胚胎幹細胞印出3D肝臟組織,用於實驗室藥物測試,「希望這樣能免去用動物試驗」,長期目標是用病患自己的細胞製造出可用的3D器官用於移植,這樣就不需要器官捐贈,也沒有移植後的排斥問題。



◆ 印尼發現愛滋草本療法 可製藥

中央社 2013-02-06

印尼愛爾朗加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愛滋病(AIDS)與愛滋病毒(HIV)療法研究多時,從植物中找到可以降低患者病毒數量的活性物質,盼明年公布最終成果,製藥量產。

位於印尼泗水的愛爾朗加大學(Airlangga University)熱帶疾病中心主任那斯魯努丁(Nasronudin)向「雅加達環球報」(Jakarta Globe)表示,這項研究已進行2年,研究團隊希望明年就可公布最終成果。

他表示,研究團隊已研究若干植物中的活性物質,並已從尖尾鳳和茶樹中找到活性物質,經過實驗室測試,具有降低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數量的能力。

由於這項發現,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開始對動物至人類等進行臨床試驗。

那斯魯努丁指出,最終的研究成果將為治療愛滋病提供線索,實際的成品將交給製藥公司進行大規模量產。

他說,這種治療方法將是一種抗逆轉錄病毒(antiretroviral)的藥物,有助愛滋病患者降低血液中病毒的數量。

那斯魯努丁希望印尼能自己生產愛滋病藥物,如此一來,就不需仰賴進口,一旦印尼能生產,藥品價格會便宜許多,也能擴大照顧更多有需要的人。

印尼衛生部統計資料顯示,愛滋病盛行率約0.2%,但是愛滋病毒感染的新生案例從2006年7195人,上升至2011年的2萬1031人。

fsj 提到...

學習基因解謎 紐時:台灣研究領先

【嚴思祺/綜合報導】2013-02-08 中國時報

面對競爭和壓力的環境下,有些學童表現比較好,可在壓力下成長茁壯,但有些學童就是做不到,為何如此?《紐約時報》六日刊出一篇報導,引據台灣的一項先驅研究指出,關鍵在於人體中的COMT基因,COMT(酉每)負責協助規範神經系統的活動,保持腦力運作。這篇報導並且是六日的《紐約時報》被轉寄文章排行榜第一名。

《紐約時報》指出,台灣每年五月有逾廿萬名國中生參加基測,是攸關學生未來的重要考試。若想研究基因在重要考試上的影響,基測是絕佳的真實世界研究對象。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及其團隊,從台灣三個考區找來七七九名基測考生,採取血液樣本,把每人的基因型和個人成績比對。

研究人員對所謂的COMT基因感到興趣。COMT基因帶有一種特殊(酉每)的組合碼,這種(酉每)負責清除前額葉皮質區的多巴胺。前額葉皮質區是人們做計畫、決策、預測未來後果和解決衝突之所在。而多巴胺會改變神經元的放電速度,加快大腦的運作,就像渦輪增壓器一般。大腦運作的最佳狀態是,多巴胺維持在最佳水準,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COMT基因有兩類,一類所組成的(酉每)會緩慢移除多巴胺,另一種所組成的(酉每)會快速清除多巴胺。一般人帶有其中一種或兩種皆有。研究發現,擁有活動較慢(酉每)的人,認知能力較強,平均智商也較高,但壓力過大時就會失靈。擁有活動較快的(酉每)的人,反而會因能面對壓力而出現最佳表現。

台灣的研究即發現,擁有活動較慢的(酉每)的學生,平均得分比擁有活動較快的(酉每)的學生低了八%。張俊彥表示:「我不反對面對壓力。事實上,壓力對某些人是好事。但對於容易屈服於壓力的人,將更為不利。」

報導指出,瞭解學童感受壓力的傾向以及如何對付壓力,可幫助學童競爭;壓力比人們的認定複雜多了,但也比想像中容易控制。

據《紐約時報》報導,還有數個研究也探究COMT基因,包括針對美軍的研究。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退伍美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COMT基因之間的關聯性。美國海軍研究院研究COMT基因和飛行員表現的相關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則研究COMT基因在戰鬥和身心健康中的角色。

初步研究結果都顯示,容易擔心發愁的人,仍可處理龐大的壓力,只要受過良好訓練即可。即便是海豹特種部隊中,也有部分隊員先天容易擔心發愁,但照樣可以成為勇士。

fsj 提到...

共同研究破解GAGA密碼/失智症大突破 台灣醫生揚威德國

自由 2013.02.09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八日倫敦—慕尼黑專訪〕台灣小兒神經科醫師翁仕明參與的老人失智症研究團隊,首次成功解答謎樣蛋白質GAGA在額顳葉退化症(FTLD)病因學上扮演的角色,研究成果得到國際重要期刊「科學」(Science)肯定,七日正式對國際發表。

成果獲國際肯定

「額顳葉退化症目前臨床上仍無藥可醫,對此一謎樣蛋白質的瞭解有助推動更多藥物治療研究方向。」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翁仕明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未來在臨床治療方面,若能減少或去除此一GAGA蛋白質,也許可達到治癒額顳葉退化症的終極目標,這對治療俗稱的老人失智症來說,是一個重大里程碑,也可以說是老人失智症遇上了Lady GAGA。」

失智症原因很多,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而言,額顳葉退化症是失智症第四大病因,但是在六十五歲以下的失智原因卻排名第二,僅次於阿茲海默症。臨床病徵包括失憶、言語喪失、神經動作障礙等,也可能同時伴隨運動神經元退化。

翁仕明指出,近年來從家族性遺傳的FTLD病患基因分析報告中,也發現在第九對染色體的C9ORF72基因上,有明顯病態重複基因的插入。這不但在對FTLD疾病的研究上露出一絲曙光,同時也意外發現,此基因是家族性額顳葉退化症與家族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最常見的基因突變位置。

慕尼黑大學的德國神經退化疾病中心(DZNE)的艾德包爾教授團隊,長久致力於FTLD疾病的研究,翁仕明加入該團隊後,開始研究謎樣蛋白質GAGA,最後以共同第一作者身分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上,「我真的很榮幸!」

翁仕明指出,目前正進行不同藥物治療檢測的動物測試,並且積極與歐洲及美國的數個團隊合作,開發FTLD新型藥物的研究計畫,希望不久的將來就能對額顳葉退化症病患提供更有效益的治療模式。

兩年內回台服務

「兩年內我會回國服務,」翁仕明未來希望能在臨床之餘,同時繼續進行研究,「更希望台灣能有更多的年輕醫師及科學家投入神經醫學研究領域,因為人類目前對腦部的瞭解還遠遠不及一%。」



◆ 辨識身分有新招 掃描膝蓋認人

【中央社╱台北9日電】2013.02.09
 
機場安檢櫃檯常大排長龍,能快速輕鬆通關是每位旅客的心願,如今生物特徵掃描技術可能讓美夢成真,這種方法可以快速辨識每位旅客的身分,掃描的可能是膝蓋,而非臉、眼睛或指紋。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情節,但距離實現或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哈芬登郵報」(TheHuffington Post)報導,核磁共振掃描(MRI)技術的新研究顯示,掃描膝蓋可以用來辨識身分,幾乎不會出錯。

美國密西根州勞倫斯理工大學(Lawrence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專家謝米爾(LiorShamir)研究發現,分析2686人的膝蓋掃描影像後,正確辨識出其中93%的身分。

近年身分辨識技術不斷進步,科技公司和大學都致力研發能快速持續辨識身分的新技術。去年7月間,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實驗室透露,正在研發生物辨識鞋,能夠根據步伐和腳步壓力辨識穿鞋者的身分。已有研究顯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走路方式,而測試結果顯示辨試度可達99%。

這項新研究則是根據謝米爾2009年的研究,當時他以膝蓋X光照射測試生物特徵身分辨識,而非使用核磁共振掃描。核磁共振掃描能提供更詳細影像,也比X光安全,因為X光會發出可能致癌的離子化放射線。

不過,膝蓋掃描也並非萬無一失,例如膝蓋骨若曾受過傷,或是做過膝關節置換手術,掃描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但謝米爾認為這種掃描可能讓想蒙混過關者更難以如願。

謝米爾表示,想在膝蓋作假得要進行侵入式的複雜手術,因此比起以臉部、指紋或虹膜辨識身分,更難搞鬼騙人。據報導,目前已能在隱形眼鏡加入別人虹膜的印記,用來騙過辨識身分的掃描裝置。

不過,謝米爾指出,這種膝蓋掃描技術還不到實用程度,因為包括核共振掃描在內,許多醫療用影像技術都速度太慢,還難以用於許多人的身分辨識。

fsj 提到...

盲人之光 仿生眼睛全球上市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02.15

經過多年研究,加州一家公司推出的仿生眼睛協助數十位盲友恢復視力,雖然恢復的程度各有不同。這款仿生眼睛已獲得歐洲批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也在14日核准上市,成為全球首款上市的仿生眼睛。

這款仿生眼睛由「第二視力醫療產品公司」 (Second Sight Medical Products)研發,稱為「Argus二代視網膜修復系統」,目前已協助60多人恢復視力。Argus是希臘神話裡的百眼巨人。

這套裝置的主體是60個植入視網膜的電極,搭配安裝了特製迷你攝影機的眼鏡。獲得大西洋兩岸政府批准後,將是首款普及全球的仿生眼睛。「第二視力」副總裁梅克說:「這是世界上推出的首款仿生眼睛,在歐洲是第一,在美國也是第一。」

二代Argus(Argus II)仿生眼的最大受益者是視網膜色素病變的患者,這是一種遺傳病,美國有10萬人為其所苦。此病主候是視網膜感光細胞退化。感光細胞的功能是把光轉化為電子化學脈衝,這些脈衝經由視神經傳給大腦,大腦將之解碼,成為影像。

梅克說,仿生眼的作用就是取代感光細胞的功能。

數十位28到77歲的盲人參加這項產品的臨床試用。他們都完全失明。梅克表示,試用結果各人有別,有人受益不是很大,有人恢復到能讀報紙的新聞標題,有人恢復了色彩視覺。梅克表示:「大多數人恢復黑白視力,但最近有人恢復色彩視力。」

二代Argus已在歐洲好幾個國家出售,價格7萬3000歐元 (台幣289萬元),美國尚未定價,但可能高一點。

梅克說:「我們現在約有60位患者,等著手術的盲胞天天增加。」仿生眼潛力可觀,研發機構不少,追求的目標主要是增加植入視網膜的電極數目,以利提高影像解析度。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的系統最多有四百個電極。史丹福大學不用電極,改用光電池,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在眼睛背後移植五千個光電池,理論上,其影像解析度可達一般系統的十倍,主要造福黃斑隨年齡漸長,老化而失明者。

fsj 提到...

掃描大腦地圖 破解人類天賦密碼

【台灣醒報╱記者謝豪╱台北報導】2013.02.19

描繪大腦地圖,將可了解人類天賦的來源!科學家經由新型的掃描器,描繪出人腦地圖。每個人的人腦地圖都呈現不同樣貌,科學家希望這種新技術,能幫助了解人類行為、心智疾病的產生以及每個人不同天賦才能的來源。

科學家將公布首批人腦地圖計畫的研究資料。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有人擅長科學、有人擅長音樂與藝術,這批研究資料或許能夠提供人類天賦來源的線索。

科學家製造了一部特殊的掃描器,掃描器包含兩個大型強力磁鐵,藉由快速改變的磁場掃描水分子在大腦神經運行的路線。操作掃描器的科學家,則經由追蹤水分子移動,描繪出大腦的神經鏈結。

主研究員伍登教授表示,研究團隊希望能了解人類心智運作的方式,以及心智發生問題時,腦部所呈現的樣貌。

他說,人類有各種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但過去一百年來,理解這些問題的方式完全沒有改變。過去對腦部,並沒有像心臟一樣有測繪圖表的方式可以了解心臟疾病。如果能對腦部進行測繪,並且紀錄心智問題發生時,腦部產生的變化,這樣就能告知病患,他可能會遭遇的心智問題以及給予醫療協助方面的建議。

腦部測繪地圖與傳統腦部掃描的不同之處在於,隨著每個人的人生體驗及經歷的不同,所測繪出的大腦地圖也會呈現不一樣的風貌。

牛津大學的貝倫醫師表示,我們有可能藉此了解人類行為。腦部不同部位的鏈結在不同的人身上,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與能力。舉例來說,可以透過其中一種鏈結得知,這個人是喜歡冒險還是喜歡安定。對於神經科學界來說,這是很棒的資源,可以協助學界理解腦部運作的方式。



◆ 美十年計畫 腦研究對抗失智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3/02/19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政府最快將於下個月公布一項為期十年的科研計畫,準備深入探究大腦的運作原理,進而繪製出大腦的活動圖,與過去科學家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項計畫將結合聯邦各相關機構、民間基金會與神經、奈米科學家,期能更深入瞭解大腦的一千億個神經元,進而揭開感知、行動及意識的謎團。科學家認為,該計畫是深入探究並研發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巴金森氏症與各種精神疾病治療技術的途徑之一,也可能為人工智慧的進展奠定基礎。

這項「大腦活動圖」研究計畫可能列入美國總統歐巴馬下個月提出的總預算案,目前相關細節仍未定案。

歐巴馬日前發表國情咨文演說時指出,大腦研究是美國政府應該「投資的最佳構想」的實例之一。他說:「我們對繪製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每投資一美元,產生的經濟效益可達一百四十美元。我們的科學家正在全力繪製人類的大腦圖,期能早日解開老年失智症的謎團。他們開發的藥物可以使受損的器官再生,研製的新材料可使電池的電力增加十倍。我們不應該放棄這些足以創造就業的科學創新研究。」

參與規畫的科學家希望聯邦政府每年提供至少三億美元的研究補助。一九九○年展開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計畫共耗資卅八億美元,並提前於二○○三年四月完成,至二○一○年為止產生的經濟效益估計高達八千億美元。

科技的長足進展使科學家得以辨明大腦的放電神經元,並在全球各地促成許多大腦研究計畫。不過大腦仍然是最大的科研謎團之一。

參與該計畫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大腦與心智研究所」副主任葛林斯班表示:「大腦研究計畫的問題是,大腦活動的形態如何,以及這些形態如何產生影響。」



◆ 腦部植入電極 老鼠有「第六感」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2013.02.19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科學家在實驗中已可藉由腦部植入微型電極讓老鼠擁有五種感官之外的「第六種感官」,也就是讓牠們可「碰觸」看不見的紅外線光。未來或許有人可藉這項神經科技,發明「人腦控制的」義肢,例如有觸感的義手或義腳。

這項實驗是由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人腦—電腦介面研究專家尼可萊里斯,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學會年會發表。

在實驗中,成年老鼠裝上紅外線探測器,探測器又連上植入鼠腦中處理觸覺資訊部位的微型電極。

當老鼠剛植入電極時,牠們會抓自己的鬍鬚,鼠鬚是老鼠用來感覺周遭環境的利器,這表示牠們是把腦部微型電極傳出的訊號理解為觸覺。

植入電極後約一個月,老鼠學會把訊號跟紅外線光連結在一起,牠們會「搜尋」訊號,搖頭晃腦導引自己找到光源,一旦找到,研究人員就給牠們喝點東西。

尼可萊里斯說,這項研究顯示,在腦中某個感官區植入電極,這個區位會在不改變原有功能的情況下,逐步發展成有能力處理另一種不同的感知。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主司視覺的腦皮層受損,未來可用人工電子眼把訊號輸送到腦部另一個區位,恢復視力。



◆ 七月大嬰兒 可辨別兩種語言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2.18

最新研究發現,嬰兒出生七個月就能分辨出兩種不同的語言!加拿大卑詩大學與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聯合研究發現,在雙語環境下的嬰兒,可以透過音調與文字組成的長短,來分辨差異很大的語言,例如英語及日語,因為英語的動詞通常出現在受詞之前,而且說話時,使用的內文單字較長,日語及印度語剛好相反。

研究者衛克表示,「最早在七個月大,嬰兒就能分辨出其中的差異。因此在家說兩種語言的家長,不必擔心會混淆兒童學習,因為嬰兒自己能分辨其中的差異,這結果相當令人訝異。」

由於英語使用的單字如「the」與「with」相當頻繁,因此嬰兒可能是藉由計算次數加以學習。

研究者指出,英語、義大利語及西班牙語等語言,其介係詞或冠詞通常在名詞之前,如the house,但日語或巴斯克語其順序則相反,例如house a或Tokyo to。

研究者表示,嬰兒暴露在雙語環境下,自然會發展出能懂得各種語言的方法,這是單一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兒童所無法獲得的能力。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 可用意念控制 有觸感義肢誕生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1572

【聯合報╱編譯范振光/報導】2013/02/19

瑞士的米塞拉博士在美國先進科學學會年會上表示,他今年將為一羅馬殘障者移植第一款有觸感的電子義手。義手的電子線路和移植者的神經相連,不但能根據移植者意念動作,還能把接觸到物品的感覺傳到移植者腦部。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先前的研究顯示,五成裝義手的殘障者因為義手外觀或功能不佳,並未使用義肢。但「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米塞拉博士研發的電子義手介面,將使裝設的殘障者獲得更真實的感受。

米塞拉表示,今年將為一名羅馬殘障者移植新式電子義手,預定測試、觀察一個月,如果使用效果良好,將在兩年內測試功能更強的義手。米塞拉並未透露接受測試的對象,只說是一名廿多歲的年輕人,在意外中失去下臂。

因車禍而左手下臂截肢的義大利裔男子佩特魯奇洛二○○九年曾進行試驗,專家在他截肢處裝上電極並連接電子義手,證實可利用意念控制義肢,而佩特魯奇洛也能感受到義肢碰觸的物品感覺,但這項試驗使用的義手放在桌上而不是直接裝在斷肢。

米塞拉這次要測試的義手更迷你精巧,介面也升級,希望使移植者的感覺盡量接近真手,例如手掌不同點同時都能有感覺。

fsj 提到...

劉文泰開發人工視網膜 FDA准上市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3.02.20

交通大學傑出校友劉文泰教授開發完成人工視網膜,經多年臨床實驗,獲美國FDA核准上市,可進行量產,造福後天視障者,重見光明。

「劉教授投入人工視網膜歷20多年,我們都為他高興」劉教授的交大好友溫瓌岸教授說,劉教授預計四月返台,計畫在交大成立一個相關的實驗室。

溫瓌岸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近日發表新聞指,NSF從1980年代贊助人工視網膜計畫,投入數十億台幣,民間也相對投入,劉文泰自1988年起,領先全球投入電子視網膜研發,也成功進行臨床實驗,曾成功完成視網膜人體植入手術,讓77歲老人重見光明。

劉文泰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是「阿格斯第二代系統(Argus II system)」人工視網膜,未來在美可植入人眼,造福因視網膜變異而失明的病患。

劉文泰受訪時曾指出,人工視網膜是一個跨領域的大挑戰,涵蓋生物和非生物系統間的銜接,不只單純實現小型化和集成化,牽涉到系統、軟硬體的高度整合。

人工視網膜是在人眼中植入晶片系統,這微形系統具多重電壓、類比數位混和自我供電、資料管理等技術,還有個小攝影機,可將拍得的影像,透過晶片傳導到人腦,做出分辨,對視障者是一大福音。

交大指出,劉文泰在神經半導體介面、低耗能可植入電子裝置、高速傳輸硬體設計等領域,發表超過180篇論文,他所發明的行波管線技術,也廣泛應用在動態唯讀記憶體、靜態唯讀記憶體與微處理器的設計,在國際學界聲譽卓著。



◆ 研究:少量飲酒 罹癌風險還是高

魏敦華 2013-02-20 台灣醒報

美國國際癌症協會癌症預防計劃的主任尼爾遜博士日前公佈一則調查指出,每30例癌症致死案例中就有一例與飲酒有關,酒精引發的癌症病例中又以乳癌的15%為首。尼爾遜表示:「飲酒與癌症有著淺顯易見的連結,但大眾卻視而不見。」

調查結果指出,即便在飲酒的量上有所節制,罹患癌症致死的機率還是沒有下降的趨勢;甚至在這些癌症死亡病例中,多數人平均一天只喝1.5杯或者更少量的酒。尼爾遜強調:「如同一般預期,飲酒量越多的人在罹癌致死風險上會比較高,但在飲酒上來說,其實沒有所謂的安全量。」

  

儘管少量飲酒被認為對心臟有好處,但尼爾遜指出,綜觀所有飲酒所帶來的問題後,酒精在挽救一個人健康的同時,卻是使十個人致死的健康殺手。「從預防癌症的角度來看,酒喝得越少,你得到飲酒相關癌症的機率也相對少,顯而易見的,你若不喝酒,在風險上就會是最低的。」



◆ 韓研究:喝咖啡太多因易導致關節反應遲緩

中央社 2013-02-20

喜歡喝咖啡或含咖啡因能量飲料的人可能要多注意了,南韓醫學研究表示,這些飲料可能會對骨骼關節有不良影響,易導致關節反應遲緩等症狀。

南韓媒體引述醫學界報導,患有關節炎的患者喝了咖啡或能量飲料時易引發副作用,因此最好盡量少喝。

報導表示,體重60公斤的成人1天的咖啡因建議攝取量為150毫克(mg),若患關節炎的人超過這個攝取量的話,就會對關節有不良影響。

且患者服用的關節炎藥也難以分解咖啡因,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也會提高。

過量咖啡因也會引發心悸、中樞神經亢奮,進而導致失眠等症狀。仁川全醫院院長金宗民(音譯)表示,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會促發鈣質從體內流失,並提高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喜好喝咖啡或能量飲料的人最好能減少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