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2

生命科學新獎 獎金是諾貝爾2倍多

◆ 生命科學新獎 獎金是諾貝爾2倍多
http://www.udn.com/2013/2/21/NEWS/WORLD/WOR4/7709710.shtml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3.02.21

創辦Mail.Ru的俄羅斯資本家米爾納、蘋果公司董事長李文森、Google 創辦人布林與臉書創辦人查克柏格等科技業巨子,共同創立了一個每年頒發的生命科學突破獎,表彰延長人類生命與治療疾病上的醫學成就。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20日宣布第一批來自美國、義大利、日本與荷蘭的11位得主,每位可獲得300萬美元(約台幣8880萬元)的獎金,是諾貝獎金額的兩倍多。

諾貝爾獎的金額是1000萬瑞典克朗,但去年受歐債危機影響,縮水成800萬克朗 (約110萬美元)。

根據規定,任何人都可透過網際網路提名候選人,每年將頒發五個獎,得獎不限一次,也可由多位科學家共享一個獎項。每年的得獎者將加入評選委員會,再秘密選出未來的得主。

蘋果董事長將擔任基金會主席,查克柏格、米爾納與布林的太太安‧渥西斯基都將成為基金會的一員。該基金的宗旨在於推動醫學研究的創新,並支持新一代的分子生物學家與遺傳學家。

米爾納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說:「比起基礎物理學,嚴重疾病需要更多科學家推動研究,也需要更多贊助者來獎勵傑出的成就。」米爾納還表示:「很不幸地,我有兩位親密的親戚罹患嚴重的疾病,其中一位得的是癌症,這是我參與推動這個獎項的個人關連。」

但熟悉米爾納的一位人士說,這個獎項也是米爾納投資快速發展的醫療科技市場的行動之一。他說:「醫療科技領域的資金不太豐沛,卻是策略上相當重要的領域,有點像是投資於未來。」

不到一年以前,米爾納在基礎物理學上提供九個獎項,每個獎額300萬美元。米爾納1985年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獲得理論物理學位,他成立的投資企業近十年來已先後投資臉書、推特、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公司。



◆ 3D列印客製耳朵 康大秀新技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302210164-1.aspx

中央社 2013-02-21

器官用印的?美國研究顯示確有可能。康乃爾大學今天展示利用3D印表機與注射活體細胞印出替代耳朵的技術,有朝一日,或許就能造福耳部畸形兒或意外喪耳患者。

美聯社報導,康大研究人員在線上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成果,共同執筆人波奈瑟(Lawrence Bonassar)說,若研究獲致成果,「可讓我們為需要移植者迅速客製器官」。

隸屬細胞再生領域的3D印刷技術,嘗試以3D印表機印出所有身體器官。康大今天發表的第一階段成果,使用比人類軟骨容易取得的牛軟骨,培育出人形耳朵。另一執筆人、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重建外科醫師史派克特(Dr. Jason Spector),正在進行下一階段實驗,希望以兒童殘存的耳軟骨,培育可供移植的全新耳朵。

現今的義耳需借助金屬棒緊連頭部固定,如果是兒童患者,醫師有時會從肋骨附近較硬處取出軟骨製造新耳,但此舉工程浩大。史派克特說,這樣做出的新耳往往不夠自然,因此興起以病患自體細胞培育替代耳的想法。

康乃爾團隊先以3D攝影機拍攝孩童耳朵照片以供比對,把耳朵幾何構造輸入電腦,不用像傳統作法一樣鑄模,也不需要電腦斷層掃描,因此不會有輻射問題。

波奈瑟接著用3D印表機輸出電腦影像繪製的耳朵軟模型,再把充滿牛細胞的特殊膠原蛋白膠注入軟骨,形成軟骨骨架。幾週內軟骨就會取代膠原蛋白成長,3個月後,骨架形成柔軟且具有功能的外耳。

波奈瑟團隊現在更進一步,把膠原蛋白膠中的活體細胞當做印表機的「墨水」,膠原蛋白膠可直接覆蓋於耳朵軟骨上,無需先行鑄模,造耳速度更快。

接下來團隊想以病患自體細胞進行3D印刷。史派克特目前以外耳天生發展不全兒童、也就是「小耳症」患者為研究對象。小耳症患者的細胞組織有一些可製造耳軟骨的細胞,只是數量不夠,所以史派克特正在實驗刺激細胞生長的方法。(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 人工血小板 傷口凝固變快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09544.shtml

【聯合晚報╱蔡致仁】2013/02/21

美國科學家說,現在一項新科技「人工血小板」可以幫助血液更快凝固,讓受重傷的傷患,譬如戰場傷兵減少失血。目前經過動物實驗,證明人工血小板具有強化凝血功能,可將血液凝固時間縮短30%至40%。

喬治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助理教授巴克15日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年會上說,他們成功製造出一種生物材料,能模仿血小板的凝血癒合功能。這種人工血小板可冷凍乾燥保存,可以讓軍人帶上戰場,有人受傷時將它注射體內減少損血,增加存活機率。

巴克說,現在還需要做更多人體實驗,以及開發讓人工血小板便於攜帶並使用的技術。

人工血小板注射到體內後隨著血流遊走,碰到傷口才會開始聚集凝結血液。這是因為人工血小板與身體的血小板,都是受同一種蛋白質刺激。巴克說,假如人工血小板不需刺激即自行凝固,那麼注射人體後可能造成各部位致命血栓。

人工血小板會自己找到傷口,所以只要幫患者注射就會自行治療,這對內出血的治療功效更大。巴克說,假如研究與開發順利,人工血小板的實用技術估計可在三到五年後面世。

※ 相關報導:

自小學習雙語 可延緩大腦老化
晶片抑制伊比力斯症(癲癇) 失語症復健靠 iPad
成大發現 「雷帕黴素」可治失智症
我腸病毒疫苗研發 傲全球
科學家新發明 「光能」人工視網膜
翁啟惠:台灣創新爆發力 亞洲第一等
高階醫材發展計畫 啟動
台灣生技育才 有了專屬搖籃

日科學家希望「印」出心臟
科學家發現器官組織再生與修復的分子路徑
再生的主要機制?

《時代》選出50最佳發明 3D列印服飾吸睛 電魔杖能滅火
RCA 學生製造使陽光聚焦的3D 印表機
成為「3D 畫家」的雷射光束
打造月球基地 太空殖民有望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靠鋰電池發熱 台美合作熱感衣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台南報導】2013.02.23

台南市醫療器材業者陳建全與美商合作,開發鋰電池發熱內衣,正做最後測試,預計9月在美、台上市,他表示,正在台南設廠,將搶攻大陸市場。

這款長袖衛生衣褲,布料觸感輕柔,沒有加熱線圈或線路,只在衣服腰際處有一小口袋,裝有重100公克的鋰電池,輕按袖口或褲頭的小方塊開關,就能加熱,最高溫度攝氏50度,也有中、低溫可調整。

陳建全說,這款發熱衣暫時命名「熱感衣」,即使冰天雪地也能發揮保暖功能,非常輕便,很適合負重登高山或需保暖的人使用,技術關鍵在新開發的導電熱感纖維。



◆ 台中北區公所設AED 首創網路連線

【聯合報╱記者張弘昌/北區報導】2013.02.23

北區區公所首開先鋒,成為全台第1個「緊急醫療救護法」修法後,設置AED「全自動體外電擊器」緊急救護設備,並加裝網路IP攝影機與保全公司連線監看,遇有突發狀況可立即通報消防機關。副市長徐中雄昨親自示範,呼籲民眾和機關一起響應。

北區區公所在行政大樓1、2 、3、6樓普設AED,並結合CPR的緊急救護功能,全台首創加裝網路IP攝影機連線,透過網路遠端監看現場影像,遇緊急事故發生,保全公司能第一時間以電話確認,並迅速與警察局及救護中心連絡處理。

副市長徐中雄說,心臟疾病排名國人10大死因第二,顯示推動全民加入CPR行列的重要,北區公所首設AED,是成功的開始。

區長李政峰表示,歐美等國家在民眾出入頻繁的公共場所普設AED緊急救護設備,目前國內僅機場、高鐵等有此設備,1套要20多萬元,許多機關和學校難負荷。

北區公所表示將定期舉辦AED操作教育訓練課程,鼓勵全民一起學習AED使用方法,全民都能成為緊急救護人員。

新聞辭典/急救黃金5分鐘 電擊器保命

全自動體外電擊器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又稱為「自動體外心臟除 (去)顫器」或「傻瓜電擊器」。

心臟病從發生心室顫動瞬間開始,每經1分鐘,病患急救存活成功率下降7到10%。當民眾心臟停止跳動,現場裝有AED,在急救黃金5分鐘內以電擊救治,可保住心臟病發者性命,增加救活成功率。

AED操作流程簡單,貼上電擊貼布後,機器會自動判讀病發者心跳狀況,若不是心臟問題,電擊器不會啟動,操作很安全。
(張弘昌)



◆ 兒茶素+唾液酸 抗幽門桿菌獲專利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3/02/23

國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不少,但治療上面臨抗藥性瓶頸。醫師指出,目前主要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加上抗生素治療幽菌,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避免抗藥性影響治療。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鄭劍廷、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智欽組成研究團隊,發現兒茶素和唾液酸組成物,經過胃壁細胞培養和小鼠實驗,可對抗幽門螺旋桿菌,目前已通過專利申請,未來將規畫人體試驗。

幽門桿菌是一種螺旋桿菌,生長在胃和十二指腸。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指出,胃酸的酸鹼值是3,幾乎可殺所有細菌,唯獨對幽門桿菌沒轍,此時若人體啟動發炎反應想消滅幽菌,反而可能製造更多胃酸傷害胃壁。

感染幽菌後,症狀每個人不同,常見症狀包括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

目前治療幽菌感染,一般使用三合一療法,也就是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加上兩種抗生素,療程約一周。羅佳琳說,由於幽菌經由飲食和口腔感染,家中若有人感染,最好全家都接受檢查。

楊智欽說明,未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逾半數人口感染幽菌,若未妥善治療,會引起胃黏膜慢性發炎,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嚴重者恐引起胃癌等。感染幽菌後若沒有治療,得到胃癌機會是一般人6倍。

幽菌進入胃裡,附在胃黏膜細胞上,引起細胞氧化壓力,造成上皮細胞損傷。

鄭劍廷說,唾液酸吸附力強,兒茶素有抗發炎、氧化和抗菌等功能,經動物實驗證實,兒茶素和唾液酸組成物,可降低幽門螺旋桿菌存活胃內的數量。目前專利申請剛通過,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fsj 提到...

讓視網膜再生 iPS首植人體

【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28日電】2013.03.01

讓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iPS),將進入全球第一次的人體臨床實驗,研究團隊的目標是視網膜再生,期讓患者恢復視力。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28日向厚生勞動省申請人體實驗,6名受試者皆因黃斑性病,視力惡化。研究團隊將採集患者的皮膚細胞,培養iPS細胞、再植入眼睛,促視網膜再生。

選擇高齡黃斑性病變為實驗計畫原因有二,一是檢查容易,二是若移植的組織有排斥等異常狀況,可用雷射的方式去除,保護受試者眼睛。雖然iPS的技術要展開人體實驗,專家說,離實際應用在再生醫療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iPS細胞研究去年7月被列為「日本再生戰略」之一,安倍政府在今年度的追加預算也編列240億日圓。日本文科省指出,視網膜再生實驗後,預計三、四年,會有血小板、心臟肌肉、神經細胞、眼角膜的再生實驗。國家也出資研究利用iPS細胞開發治療阿茲海默及帕金森氏症的用藥。



◆ 百萬「眼控滑鼠」 扶輪社送漸凍人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2013.03.01

漸凍人因全身癱瘓,操控電腦猶如不可能的任務。國際扶輪三四八○地區昨天捐贈四台總價超過百萬的「眼控滑鼠」給漸凍人協會,讓臥床病友透過眼睛瞳孔聚焦,來取代手用滑鼠,猶如「靈魂之窗開啟視窗」。

「眼控滑鼠」(PCEye)是項新科技,外觀像黑色的鉛筆盒大小,設置在電腦螢幕的下方。漸凍人病友直接看著螢幕,「眼控滑鼠」紅外線系統即可判斷眼睛瞳孔注視的位置,藉此來操作電腦。

不過全國約有一千兩百位漸凍人,其中只有約五十分之一使用「眼控滑鼠」。主因就是造價昂貴,一台市價約近四十萬元。

北市立聯醫忠孝院區神經內科主任黃啟訓說,漸凍症是中樞神經系統內,控制隨意肌的運動神經元退化所致,其特徵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隨著病程發展,患者行動及言語能力會逐漸退化。

漸凍人協會理事長劉延鉅說,他的弟弟十多年前,突然連拿杯水都吃力,經診斷後確定罹患漸凍症。弟弟曾對家人說,「如果沒有『眼控滑鼠』,你們就放棄我吧!」弟弟十多年每天靠著「眼控滑鼠」,上網投資國內外股市、線上交易。

漸凍人陳宏以注音板眨眼寫書,譜出卅五萬字的金氏世界紀錄。陳宏的兒子Tom也是漸凍人的患者,生病後,就須尋求滑鼠輔具。後來使用「眼控滑鼠」,操作上便利很多,重拾網購及線上聽音樂、看電影等愛好。



◆ 抗癌難 癌細胞複製壓力是關鍵

中央社 2013-03-01

癌症細胞為求生存如何使基因碼複雜化,英國研究人員找到箇中機制。這種機制使得對抗癌症難度加深,關鍵就在癌細胞複製壓力。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腫瘤內的癌細胞能有巨大不同,這點有助癌細胞找到對抗藥物與擴散至全身的方法。

研究顯示,癌細胞耗盡自身原料後會感到「有壓力」,並開始錯誤複製自身基因碼。研究結果刊載於「自然」(Nature)期刊。

科學家因此表示,提供癌細胞更多生長元素,反倒可能降低它們的危險性。

人體內的正常細胞多半含46個染色體,但部分癌細胞可含超過100個染色體,且癌細胞染色體分布不一致。分析成堆癌症細胞會發現,每個細胞擁有的染色體數目並不相同。

這種多樣化有助腫瘤變得更難以治療及擴散至人體其他部位。設法防止癌細胞變得多樣化已逐漸成為一門研究領域。

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倫敦研究機構與倫敦大學學院(UCL)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出癌症為何變得如此多樣化。

癌細胞會自行複製,然而若癌細胞耗盡複製元素DNA,就會產生「DNA複製壓力」。

研究顯示,這等壓力會導致錯誤複製與腫瘤多樣化。

史萬頓教授(Charles Swanton)告訴英國廣播公司:「這就像蓋房子卻缺少足夠磚塊或建地基缺水泥。」

他表示:「不過若提供複製元素DNA,就能降低癌細胞複製壓力,進而限制腫瘤變得多樣化,讓病情得以進行治療。」

他坦承,提供癌細胞生長元素好讓病情得以進行治療,聽來「似乎有誤」。

但史萬頓說,研究證明複製壓力是問題所在,醫界或許能嘗試研發新方法,解決這項問題。(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 父子溝通3年 宣明智力挺 宣昶有揮軍生技

【王宗彤/台北報導】2013-03-02 中國時報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之子宣昶有成立宣捷生技,昨與工研院簽約,砸1億元購買「Anti-CD3膠原蛋白支架抗體」新藥技術,近期將與美國FDA接觸,預計明年進入臨床試驗,以及未來開發新藥。宣捷生技董事長宣昶有還說,要把台灣IT資源,結合工研院與秀傳醫院亞洲微創手術中心,他要做整合者,把台灣「矽島」變「生技島」。

不同於父親宣明智在台灣IT產業實力,宣昶有結合父執輩的經驗與人脈,再加自己在中國市場十年經驗,他希望能讓台灣的生技和IT產業結合。

其實,從宣昶有企圖來看,看得出他父親宣明智影子,宣昶有在生技界也希望做到整合,讓台灣走出去,他還有些豪氣地說,台灣就剩下生技產業,還有機會了。宣明智坦言,希望政府能持續支持,也應該支持台灣生技業。

宣昶有透露,當初他是和父親爭執了三年,父親才放心讓他做生技。

宣昶有說,他閒閒沒事做,就「喜歡惹事」,尤其有中國經驗加持,他更認為台灣在生技產業領域,的確能做,也能發揮所長,因此去找錢,把台灣人才和技術以及產品全部結合起來。

fsj 提到...

國際研究-一網打盡 捕捉循環癌細胞

黃菁菁/東京報導 2013-03-04 中國時報

根據時事通信社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可有效率地捕捉血液中微量癌細胞的微細「網」,將來可望在血液檢查時,早日發現癌細胞的轉移,或觀察治療後復原的效果。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德國科學雜誌《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中。

在血液和淋巴液中流動的癌細胞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癌細胞從最初形成的地方流動出去,成為一部分癌細胞轉移的原因。在美國雖已有了檢查癌細胞的技術,但仍尋求更簡單且精度更高的檢查技術。

加州大學的研究小組至今已研發出呈微小劍山狀的矽膠「網」,可用來捕捉循環腫瘤細胞抗體,但為了分析癌細胞,必須將癌細胞在鮮活的狀態中,從網中分離出來,這點則很難。

日本理研的研究員在網子的抗體物質與矽膠之間,加入可因溫度變化而伸縮的素材予以改良。再用1cc健康人的血液加入10至1000個循環腫瘤細胞作為採樣,試驗改良後的網子,結果發現,體溫37℃時可捕捉到7成的循環腫瘤細胞,體溫降低4℃後,則有9成癌細胞可在活著的狀態下被分離出來。

fsj 提到...

美研發「生命指數」 預測10年內生死

【聯合報╱編譯組/美聯社芝加哥六日電】2013.03.08

想預知自己的死亡機率?舊金山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五十歲以上者的「生命指數」(mortality index),以性別、年齡和身體健康等十二個項目來計分,預測一個人在未來十年死亡的機率,得最高分廿六分的人,在未來十年死亡的機率是百分之九十五,得零分的人,未來十年死亡機率是百分之三。雖然這個指數主要是給醫生參考,卻引起許多人的好奇。

領導這個研究的舊金山加州大學教授瑪莉莎‧克魯茲(Marisa Cruz)說,這個指數是協助醫生決定是否值得讓一個不可能活過十年的病人,去接受昂貴的健康檢查或醫療程序,而不是做為改變生活形態的指南。

指數中的十二個項目都有分數,總分越少,活過十年的可能性越大。這些項目包括:

* 男性自動得兩分,男、女六十至六十四歲得一分,七十至七十四歲得三分,八十五歲以上得七分。

* 以下各得兩分:最近或先前被診斷出得癌症,但不包括輕微的皮膚癌;患有限制活動或需要氧氣的肺疾;心臟衰竭;吸菸;洗澡困難;因健康或記憶問題,不能管理金錢;難以行走數個街口。

* 以下各得一分:糖尿病或高血糖;難以推動大型物件,如沉重的椅子;瘦或體重正常。

最壞的情況是獲得最高分廿六分,必定是男性、八十五歲以上,有上述所有狀況。得零分者必定是不到六十歲的女性,沒有上述不良狀況,但至少稍微過重。克魯茲說,稍微過重者比體重正常者或瘦子更長壽,可能因為老年人瘦是有病的跡象。



◆ 成大跨國研究 揭基因老化之謎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3.08

成大醫學資訊所教授蔣榮先團隊與美國、加拿大合作,成功解開人類抗衰老基因圖譜,登上國際頂尖「細胞」期刊。蔣榮先表示,圖譜之謎解開後,相信未來十年內,人類就能找出抗衰老的方法。

蔣榮先解釋,人類基因研究中,抗衰老是大家最感興趣的。成大參與的跨國團隊利用酵母菌模擬人類衰老的過程,把人體三萬六千到四萬八千個基因,其中與衰老有關的基因完整排列,是全世界第一張細胞衰老過程的全基因組核小體精密圖譜。

蔣榮先表示,以前研究抗老基因都是瞎子摸象,摸到哪就研究到哪,有了這張圖譜,大家總算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下一步就能研究如何抗衰老與治療遺傳疾病。

研究中也發現基因轉錄的「沈默作用」,蔣榮先指出,染色體基因端粒區是老化關鍵,人體細胞一生中大約分裂五十次,每次分裂染色體無法被完整複製,端粒區逐漸變短,細胞無法增殖,造成老化。

其中,核孔複合物Nup170p是調控機制的關鍵,一旦能夠掌控,就能「騙過」人體老化基因,讓基因啟動沈默作用,「忘記」老化,達到抗衰老的作用。



◆ 成大教授蔣榮先 與美加合作 基因組圖譜 解開人類老化機制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3-03-08 中國時報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醫學資訊所教授蔣榮先(見圖,曹婷婷攝)歷經三年努力,率全球之先解開人類老化機制,發表「核孔蛋白Nup170p全基因組結合圖譜」,解開人類老化機制,提供科學家明確方向,不再瞎子摸象,這項成果二月更躍登美國細胞期刊,被稱為醫學界重要創舉。

蔣榮先教授團隊是和美國、加拿大共同完成,由美國西雅圖系統生物學研究院負責遺傳性疾病、癌症的研究,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團隊負責基礎生物和醫療研究,成大則著重於生物資訊計算,負責所有研究過程大量運算,系統性解讀出基因老化圖譜。

長久以來,科學家明白衰老是細胞與器官損傷不斷積累的複雜生理現象,其中,染色體基因端粒區是老化關鍵,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末端無法被完整複製,端粒區因不斷分化,逐漸變短,造成人體老化。

他表示,抑制細胞老化關鍵,就在核孔蛋白 Nup170p,這項成果為探索細胞衰老及相關疾病提供科學依據。他強調,這張圖譜好處是了解基因互相影響的作用;目前已有基因治療,形同打開潘朵拉盒子,可治病卻也可能有副作用,這張圖譜等於給人類一個規範,掌握基因互相作用關係,減少風險。

他強調,這只是跨出了解老化機制和遺傳疾病的一步,這項跨國合作研究持續中,預估未來十年內應可剖析完整的老化基因組作用圖譜,進一步分析衰老可能導致的疾病。

蔣榮先團隊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美國二月「Cell」期刊,台灣學者發表於細胞期刊的論文不多,二○○八年到去年,台灣一年僅一至四篇刊載於細胞期刊,成大更是有史以來第一篇。值得一提的是,成大團隊此次投入研究經費僅約數萬美元,用最少錢做出最頂尖研究。

fsj 提到...

美研究:蜂毒可消滅愛滋病毒

中央社 2013.03.10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蜜蜂毒液可以殺死愛滋病毒。這項發現為研發預防愛滋塗劑,甚至是愛滋疫苗鋪路。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新聞稿表示,研究人員發現,蜜蜂毒液中的蜂毒素(melittin)可以在病毒和細菌的保護性蛋白質表層鑿穿好幾個洞,在不傷害人體細胞下,摧毀病毒或細菌。

這個發現有望用於研發陰道塗劑,讓婦女不需說服伴侶戴保險套,就可以輕鬆防愛滋。有朝一日,甚至能發展成疫苗,治療愛滋患者,或讓愛滋患者安心孕育下一代。

研究人員首先將蜂毒素載入原先設計用來傳送藥物的奈米粒子。由於奈米粒子已經開發有一段時間,科學家確信它們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不過由胡德(JoshuaL. Hood)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重新設計了這種奈米粒子,好讓蜂毒素不會與人體內其他細胞接觸。

研究人員在這些奈米細胞的表層加裝有如汽車保險桿、大小適當的裝置,讓愛滋病毒得以通過,但一般細胞不能。

蜂毒素摧毀病毒存在和繁衍所需的保護層,進而消滅病毒。儘管其他愛滋病毒療法專攻避免病毒繁衍,但卻無法在第一時間預防感染。

為奈米粒子加上「保險桿」的好處之一在於,避免蜂毒素接觸一般細胞,也不會傷害精子細胞。這意味著,未來若研發出陰道塗劑,夫婦可以用這種塗劑來孕育下一代,同時降低感染愛滋風險。

這份研究最先發表於「抗病毒治療」(Antiviral Therapy)期刊。



◆ 咖啡因醒腦 蜜蜂採蜜更有勁

自由 2013.03.10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根據一份最新研究,咖啡因的醒腦功效不僅對人類有效,對蜜蜂也有效,能增進蜜蜂的記憶力,讓蜜蜂在傳遞花粉時有更好表現。此一研究結果已刊載於七日出刊的「科學」期刊。

研究負責人、英國新堡大學神經行為學家萊特教授指出,對在花叢間長途飛行的蜜蜂而言,記得花的特色是一大難事;他們發現咖啡因能協助蜜蜂記得花在哪裡。

萊特說,被餵食摻有咖啡因的花蜜的蜜蜂,會去尋找其他咖啡植物以便吃下更多有咖啡因的花蜜,讓牠們在傳遞花粉上有更好表現。咖啡因對蜜蜂長期記憶力的影響至為重要,被餵食咖啡因的蜜蜂二十四小時後還記得花香,是沒被餵食咖啡因的蜜蜂的三倍,三天後還記得花香的則是沒被餵食咖啡因的蜜蜂的兩倍。

該研究共同撰稿人之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的史蒂文生表示,該研究讓他們了解到咖啡因影響大腦的基本機制;研究人員在蜜蜂身上看到的情況,可以用來解釋為何人類讀書時偏愛喝咖啡;了解蜜蜂的習性與偏好,能協助研究人員找出振興蜜蜂以維護農業與鄉間之道。蜜蜂與其他傳遞花粉昆蟲的傳遞花粉行為減少,危及生物多樣性與部分穀物生產。

※ 相關報導:

* 四物拿鐵… 港香蘭研發摩登中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48525.shtml

很多人聽過港香蘭藥廠,卻沒看過港香蘭的藥品,因為港香蘭產品幾乎都賣給醫院、診所,且是外銷最多中藥材的藥廠。

不過最近港香蘭的創意成藥越來越多,「即溶」中藥不但沒有傳統中藥味,四物拿鐵等產品讓中藥變成西洋口味,良藥不再苦口,網路賣得嚇嚇叫。

* 喝咖啡能減肥? 原來偷摻諾美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0/today-life5.htm

警政署電信警察隊破獲兩宗利用網路販售內含禁藥諾美婷成分的減肥食品。其中,三十五歲女子陳鈺舒涉嫌跟前夫張茗翔合夥販售「神奇修身」咖啡產品,冒用知名「香港修身堂」名義,還張貼多位台港明星使用感言文章促銷。



◆ 紐約地鐵滅鼠 先測試口味

【王良芬/紐約九日電】2013-03-10 中國時報

紐約地下鐵鼠患嚴重,大都會運輸署和生化科技公司合作展開滅鼠行動。由於大城市的老鼠吃香喝辣慣了,一般誘餌看不上眼,專家還先送上各款美食以測試老鼠口味。

SenesTech公司採用的誘餌,可讓老鼠吃了數小時後就失去生育能力,但是這種誘餌到了紐約卻面臨新挑戰,因為大城市的老鼠嘴巴養得刁,不像吃粗食的鄉下老鼠容易被誘惑,各地老鼠的口味更是不一。

該公司共同創辦人梅爾說:「寮國老鼠愛吃椰子,印尼老鼠喜歡魚鮮,因此必須投其所好。」老鼠專家柯瑞根說,在不同地方生長的老鼠,會習慣不同的食物口味。紐約地鐵老鼠喜歡炸雞塊、甜甜圈、甜餅乾、巧克力、花生、美奶滋、蘋果和黃瓜,還有老鼠對垃圾袋情有獨鍾。為了讓紐約鼠輩上鉤,誘餌必須比牠們常吃的垃圾食物還要可口。

專家團隊在紐約地鐵的一些垃圾間,放了不同風味和香氣的絕育誘餌,以測試紐約老鼠的口味,並計畫使用義大利辣味香腸和漢堡。大都會運輸署只希望減少老鼠數量,無意滅絕老鼠。有關官員說,保持一些老鼠實際上有一點好處,因為牠們會吃蟑螂之類的害蟲和垃圾。

fsj 提到...

成大傷口研究中心 找到皮囊再生機制

【中廣新聞/劉怡伶】2013-03-20

成大經中研院「鍾正明」院士牽線,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成立「傷口再生及修復中心」,研究毛囊再生的調控機制,目前進行豬隻實驗,獲得不錯的成效,預計一年後運用於人體實驗,初步以皮膚為研究目標,未來可以進一步進行心臟、肝、腎等器官再生,甚至讓功能完全復原。(劉怡伶報導)

成大醫院皮膚部主任王德華數年前,運用光動力療法成功治療皮膚癌,為這項研究奠定基礎,近年來發展到非癌症的研究,包括傷口癒合及感染治療,四個月前在鍾正明院士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下,成立國內第一個「傷口再生及修復中心」。

王德華醫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師法自然,從「非洲刺鼠」找到靈感,當遇到外力攻擊時,刺鼠會撕開自己的皮膚以求逃生,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就可以長回來,而且連皮帶毛,功能完全不受影響。

研究中心初步以毛囊作為再生醫學的研究工具,想找出機轉的機制及幹細胞關鍵,「我們是找關鍵的蛋白或基因的調控,目前有發現到比較特別關鍵的基因調控,可能是跟傷口再生有關」王德華透露目前已掌握到幾個關鍵因子,預計一年後可以運用到人體實驗,屆時相關研究成果可望更明朗化,甚至據以研發出藥物塗抹於皮膚上,讓久治不癒的傷口可以再生,未來則可朝向器官再生的目標前進。


◆ 嬰兒為何哭 翻譯App告訴你

【聯合報╱記者劉金清/斗六報導】2013.03.20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與雲林科技大學跨界結盟,昨天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就進修學程、學術研究合作、設備共享等多個議題共同合作,期盼醫師與教授的結合,能激盪出火花,開啟醫療研究新頁。

雲林科大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張傳育指出,96年度至今雙方已有30多案合作成果,雙方簽署學術合作備忘錄後,產、學合作將更為緊密。

今年合作案就有10件,包括電子系教授陳建宇對腦中風語言能力受損的患者,開發出腦機互動介面系統,依據患者的想法,協助與訓練他們和周遭的人進行溝通,可以有效協助語言障礙的病人進行復健。

另外,張傳育研究的嬰兒翻譯機,嬰兒哭鬧透過智慧型手機App的應用,可以讓新手父母更有信心照顧嬰兒,不會手足無措。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王崇禮說,雙方過去已有合作基礎,雲林科大校長侯春看上任後,希望雙方的合作能更有系統、更有規模。期望透過學界與醫界的跨領域合作,促進學術交流與臨床應用發展,研發創新的醫療技術回饋雲林鄉親。

侯春看表示,希望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與雲林科大的專業,能跨領域結盟,相信醫師與教授的結合必能激盪出火花。



◆ 高師大奈米研究 登上頂尖期刊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13.03.20

高雄師範大學領導跨校團隊研究「顛覆傳統仿生有機發光奈米粒子」,是有機發光奈米粒子材料領域的重大突破,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已申請專利。

高師大學化學系教授李冠明、張玉珍與楊慶成領導跨校研究團隊,成員還包括中研院應科中心教授薛景中、成大儀器設備中心林碧雲,及8名高師大化學系碩士及大學生。經過多年在有機發光奈米粒子材料領域鑽研,開發出顛覆傳統發光概念的仿生有機發光奈米粒子。

高師大校長蔡培村與副校長吳連賞表示,高師大在最新一期的國際頂尖研究成果指標之一「自然出版指數Nature Publishing Index」的排名為全國第4,僅次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清華大學。

李冠明指出,近年來有機發光奈米粒子由於具低毒性、修飾容易等特性,有別於金屬無機奈米粒子,因此在生物顯影、生醫標示、發光元件、太陽能電池等方面的應用,受到相當大的矚目。

傳統有機發光奈米粒子的設計,主要是利用結構上具有「延伸—共軛系統」作為發光團,並且通常只具有單一波長之放光性質。高師大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出不需要延伸—共軛系統的有機發光奈米粒子,而是利用單醯甘油聚集體放出涵蓋可見光波長範圍的全彩放光。這是第一個利用這樣奇特的仿生結構與聚集誘發放光的有機發光奈米粒子,顛覆了傳統對發光材料的認知與設計觀念。

李冠明表示,這項專利已在申請中,希望能得到業界的資源挹注,將研究成果應用在光電、綠能等產業上。研究成果發表網址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4/n2/full/ncom。



◆ 臭氧結合水霧 滅菌殺蟲更環保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龜山報導】2013.03.20

龍華科大電漿應用中心與日本國立熊本大學合作,日前舉辦產學合作成果發表會,熊本大學榮譽教授蛯原建治發表新一代的臭氧噴霧消毒器,將臭氧與水霧結合,藉以滅菌殺蟲,令學生稱奇。

臭氧噴霧消毒器利用電漿原理,將臭氧與水霧結合,而臭氧20分鐘至30分鐘就轉化為水及氧氣,預期可以取代農藥或化學消毒劑使用,有利於環保。

龍華科大客座教授堤井信力說,目前臭氧噴霧消毒器仍是初步研發階段,龍華科大將與熊本大學合作,持續開發臭氧噴霧消毒器應用。

龍華科大電漿中心副教授宋大崙說,龍華科大電漿中心由堤井信力與教授丁鯤帶領下,與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及公司合作開發電漿相關應用技術,已經陸續獲得多項專利及世界各國發明展獎項。



◆ 無毒生物製劑大突破 三效合一

【中廣新聞/張佳琪】2013-03-20

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多年來全力投入「無毒生物製劑」的研發,致力於取代一部分化學農藥、肥料的使用。如今研發有成,將「單一菌」研發為具有三種功效的「無毒生物製劑」,為安全農業發展立下新的里程碑。今天「藥毒所」把這項重大研究成果技術移轉給國內廠商,希望儘速商品化,促進台灣無毒農業的發展。

不希望吃到用了化學農藥、肥料的食材是大家共同的心聲,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使用化學藥劑呢?農委會藥毒所多年來專注於「無毒生物製劑」的研發,就是希望用最天然的方式,取代一部分化學藥劑的使用,最新的研發成果花了八年才完成,研究人員把本土安全的菌株「液化澱粉芽孢桿菌Ba-BPD1」製成無毒生物製劑,且可以用來當成肥料、農藥以及飼料添加物,促進動植物生長,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

藥毒所所長費雯綺說,它的運用層面很廣,三效合一的多元化運用,很值得推廣使用。費雯綺說:「有了這支生物藥劑,它的化學抗生素就會少用,抗生素吃了總是對人體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說它是三效無毒」。

藥毒所正式把這項研究成果技轉給兩家廠商,技轉金額總計270萬。技轉後廠商會儘快將它落實為商業產品上市行銷,以滿足安全農業、無毒農業的需求。這項技術廣泛運用到各領域後,預料可創造超過五千萬的年產值

fsj 提到...

細胞療法大突破 8天掃血癌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2013/03/22

廿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以基因技術改變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症的治療辦法,首度出現令人寄予厚望的結果:五名急性白血病(俗稱血癌)患者在接受細胞療法後,病情緩解,其中一人的癌症跡象甚至在八天內完全消失。

紐約時報報導,這項實驗性療法目前只在少數病患身上有效,但專家認為細胞療法大有可為,未來或許可以治療各種惡性腫瘤,包括其他類型白血病,以及像前列腺癌等器官腫瘤。

這項研究發表在廿日出刊的「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主要作者是美國紐約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白血病專家布倫特金斯,他說:「我們希望細胞療法能奏效,但未能預測到它的反應如此迅速而深遠。」

在這項研究中,五名年紀從廿三歲到六十六歲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在化學療法失敗後,接受實驗性細胞療法。研究人員先擷取病患體內免疫系統中負責對付感染和疾病的T細胞,用基因技術加以改造,讓它們專門攻擊存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細胞內的CD19蛋白質,然後把經過改造的T細胞輸回病患體內,去獵殺白血病細胞。

這項研究規模雖小,但效果極為顯著,五名病患的白血病皆根除,接受細胞療法時間最長者是五十九天。其中兩人病情嚴重,接受細胞療法後反應強烈,曾發高燒和血壓劇降,必須送進加護病房。

五名病患中有一人在接受治療的八天之後,體內癌症跡象完全消失。

研究人員未能測出細胞療法的療效能維持多久,因為五名病患中有四人在病情緩解後,接受骨髓移植,其中一人在兩個月後因肺栓塞死亡;第五人在九十天後白血症復發死亡。



◆ 3D列印跨入醫學界…做義肢

【經濟日報╱編譯楊宛盼/綜合外電】2013.03.22

在大公司開始利用3D列印製作原型、加快產品開發速度之際,科技專家則以這項技術跨入醫學界,在開發中國家製造義肢,為3D列印開創革命性之路。

今日美國報(USAToday)報導,設計軟體歐特克公司(Autodesk)產品開發工程師和顧問加利柏說,3D列印足以扭轉醫學裝置產業,使義肢製造商創造更舒適的產品,「這個技術將對你想得到的所有產業帶來正面影響」。

全球企業家與開發者中心協會(GEMSI)創立於2011年,目標是建立開發者中心,讓工程師和科技專家用3D列印和其他相關技術在開發中世界打造新奇實用的產品,網羅有創意的年輕人才回鄉解決社會問題,如衝突頻繁的北非和中東。

加利柏是GEMSI的主要成員之一,他住伊拉克的表弟因糖尿病導致部分腿部截肢,但裝上義肢後施力點疼痛不堪,加利柏便前往巴格達的開發者中心,以3D列印技術改良義肢。

加利柏先以iPhone為殘肢拍攝許多照片,以歐特克軟體123D Catch將照片轉換成一系列3D掃描,並諮詢美國其他義肢製造商以修正設計。

加利柏說,成本低廉的3D原型可助開發客製化程度更高的裝置,他也看好3D列印和原型技

術將重塑醫學裝置產業的樣貌。



◆ 食研所益生菌 冷熱餐飲都OK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3.03.22

傳統益生菌通常須冷藏使用,與熱食融合,風味和品質恐受影響,食品工業研究所「健康餐飲服務團隊」開發複合菌種做成的益生菌,不僅耐腸道的酸與膽鹽,還可跟冷熱餐飲結合,已移轉技術給超秦企業,將在麥味登品牌中使用。

「讓大家吃得健康是我們的責任! 」食研所健康餐飲服務團隊負責人王怡晶說。

食研所產品製程中心3年前曾開發系列「纖維健康餐盒」,有:紅燒千層肉、獅子頭、紅麴薏仁飯等,也技轉萬佳鄉早餐加盟體系;她說,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心血管疾病,益生菌則具健胃整腸效果,可增加人體免疫力,「從飲食著手,勝過吃藥」。

靜宜大學食品營養系畢業的王怡晶,熱愛研發工作,「如果讓人們更健康,更有成就感」;新開發的複合菌種益生菌,也讓團隊開心。

她說,包括劉慈欣、翁麗華等研究人員,以益生菌存活菌數來分析不同菌株的耐酸、耐膽鹽能力,配合產品感官品質測試,找到適合與乳酸菌融合的食材,開發出兩種益生菌餐飲半成品,一是菌粉與食材凝膠球、一是凝態發酵乳。

團隊還實際做出優格雞肉咖哩餐、柚香卡士達雙餡泡芙(含益生菌),以及柳橙等系列果汁優格,品質風味均佳。

王怡晶說,健康餐飲服務團隊開發設計新品時,得考慮技術端與門市端,服務到家,讓移轉廠商隨時上路,一方面讓國人飲食更健康,業者也能隨「轉」隨用,好東西儘快跟消費者分享。

fsj 提到...

重建視網膜感光層 實驗瞎鼠看得到了

尹德瀚 2013-03-31 中國時報

英國牛津大學一項實驗顯示,因視網膜缺乏感光細胞而變瞎的小鼠,經注射感光細胞後,逐漸恢復視力。對於罹患視網膜色素病變(retinitis pigmentosa)的患者而言,這項實驗可能是他們未來重見光明的一個契機。

研究團隊針對完全分不清黑暗與光明的小鼠進行實驗,將具有「前導」作用的感光細胞注射到小鼠眼中,經過兩周時間,逐漸形成一層新的視網膜。

接下來研究團隊對小鼠進行測試,看小鼠置身光亮區會不會逃跑,以及瞳孔會不會見光收縮,並掃描其腦部以觀察是否有在處理視覺資訊的跡象。結果發現均為肯定。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過去學界針對視網膜部分病變或是有夜盲症狀的老鼠做過類似實驗,也都獲得成功,但這次是針對視網膜完全病變的老鼠進行實驗,其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實驗主持人麥拉倫教授說,這回等於是重建整個視網膜的感光層。

倫敦大學院眼科研究所卡非教授說,測試小鼠對光的敏感度以及掃描其腦部,還不足以確定視力恢復到什麼程度,未來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fsj 提到...

成大跨國合作實驗證實 維他命E 可抗癌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2013.04.02 自由

一般盛傳維他命E有助於抗癌,但鮮少提及如何作用,成功大學與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癌症研究團隊合作研究,不僅找出維他命E內有一物質(PHLPP1)會阻斷癌細胞酵素活性,且還進一步改良維他命E的化學結構,以小鼠做實驗,前列腺癌腫瘤可更明顯變小,抗腫瘤效力最多可提升20倍以上。

這項研究結果刊載於3月19日出刊的Science Signaling(科學.訊息傳遞)期刊。論文第一作者成大基礎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憲表示,癌細胞的生長需要一項稱為AKT的酵素,長期以來也都知道維他命E可以抑制AKT,但過去並不清楚抑制模式,研究團隊此次發現,原來最常見的維他命E形式(Tocopherols)內有一物質(PHLPP1)會阻斷AKT的活性,而PHLPP1本身就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因此能夠抑制癌細胞的存活,達到抗癌作用。

黃柏憲指出,確定維他命E抗癌的運作模式後,研究團隊又改良了Tocopherols維他命E的化學結構,抗腫瘤效力也因此提升10到20倍以上。

團隊以小鼠為對象做前列腺癌實驗,先在小鼠身上注入人類前列腺癌的細胞,待癌腫瘤生長後,再為小鼠注射改良過結構的維他命E,經21天,對照一般組與實驗組,實驗組小鼠身上的腫瘤明顯減小。

黃柏憲表示,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與成大醫學院合聘的教授陳慶士是研究計畫的主持人,雙方已就維他命E的抗癌作用、小鼠身上癌腫瘤研究展現成果,也為新藥開發帶來潛力。



◆ 科學家用珊瑚促進新生軟骨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3-04-02

斯洛維尼亞科學家發現,可以用珊瑚的特質促進新生軟骨,解決因為軟骨退化引起的骨關節炎。

軟骨是關節中間的 緩壓裝置。不過,軟骨長期使用會退化,引發骨關節炎。目前骨關節炎無藥可醫,只能靠消炎、止痛藥減緩疼痛。

科學家現在用跟人類骨骼構造極為相似的珊瑚製作植入物。他們用這種植入物當作骨架,在植入物外面放上人類生長因子,利用幹細胞生長出新的軟骨。

由於有珊瑚做骨架,所以,新軟骨和新的血管可以順利生長。珊瑚骨架的另一個好處是,一段時間以後珊瑚會自然分解,排出體外。

fsj 提到...

歐巴馬宣佈撥款一億美元 研究人類腦部

【中廣新聞/葉柏毅】2013-04-03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撥款一億美元,用來研究大腦,特別是研究「腦退化症」等相關疾病。

據報導,美國將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共同參與研究。其中,將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個工作小組,負責擬定具體研究計畫、細部目標,以及成本估算等相關工作。

白宮表示,希望這項計畫能夠進一步解析腦細胞及腦神經的運作,更進一步揭開腦部的神秘一面;並且能幫助研究人員,找到治療、治癒,甚至是預防腦退化症、癲癇,以及腦部損傷等腦部疾病的新方法。

歐巴馬則表示,人類目前的科技,能掌握遙遠的星系以及宇宙,但對人類兩隻耳朵之間的物質,也就是腦部,卻仍然所知不多。

歐巴馬強調,腦部裡有一個巨大的謎,等著被揭開。希望這項研究,能夠更有效地幫助科學家,瞭解人們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以及治療腦部疾病。



◆ 發笑性癲癇 孩子笑到昏倒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4.03

孩子笑口常開討人喜歡,但若老是不由自主的笑個不停 ,還有昏倒、抽筋等症狀,可能是罕見的「發笑性癲癇」。

台北長庚兒童內科主治醫師謝孟穎表示,曾診治過一名8歲男童,在診間外就聽到男童的哈哈大笑聲。陪同看診的家長憂心的表示,孩子說不出為什麼,最近老是一陣一陣笑個不停,就醫前一天還在學校突然昏倒、抽筋,嚇得家長趕快帶孩子就醫。

謝孟穎說,為男童安排檢查時,男童還是持續發出笑聲,這時發現他的兩側大腦出現不正常的癲癇放電波,診斷是罹患罕見的「發笑性」癲癇。

發笑性癲癇發生在男童身上的比率較高,發作時會突然無法控制的大笑,且症狀常突然出現、突然停止,一天可以發作數十次,明顯超越常人笑的頻率和程度。由於笑得太頻繁也太異常,旁人可能覺得孩子在傻笑、搗蛋,甚至因為笑時表情看起來詭異,讓人覺得不舒服。

謝孟穎說,「發笑性癲癇」診斷有時很因難,因為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正常的笑作區別;病童發作時哈哈大笑的症狀,也常被誤認是小孩行為問題或情緒障礙,導致延誤確診。若能在發作時進行「腦電圖」檢查,可看出腦部是否有不正常放電,可能需另外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

fsj 提到...

日研究科學解夢 準確率七成

自由 2013.04.06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五日報導〕日本京都的民間組織「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研究小組成功解讀夢的內容,準確率高達七成,成為全球首度解夢成功的案例,這項研究刊登在「科學」期刊上。

研究人員是利用核磁共振攝影(MRI),掃描三名受試者的腦部,找出腦部那些部分在剛入睡時保持活躍。這三人年紀在二十七歲到三十九歲,全都是男性,研究人員讓他們睡數分鐘之後再叫醒他們,問他們所夢到的內容,對每一人都做了兩百次的反覆實驗,然後將他們在夢中見到的物體或風景等,加以歸類為大約六十項目,並和MRI掃描所得的腦部影像相對照,建起資料庫。

在之後的測試中,他們根據這些資料庫來判斷受試者的夢境,發現準確率達到六成;如果夢境是和十五個項目有關,包括男人、文字和書籍時,吻合率更是達到七成。這項結果將對人類心理狀態的視覺化與對精神病患的診斷,提供廣泛的應用。

研究小組成員的精神情報學研究室長神谷之康說,他們下一步希望能解讀如味道、顏色和情緒等的夢境,他說,「我們希望能用這種方法,開發出可以把夢境視覺化的技術」,但他也承認未來還有長路要走,因為解讀技術目前會依每個人的夢境資料庫而有不同,還沒有辦法普遍化。

專家指出,睡眠時腦還在活動就容易做夢,會做夢通常是在淺睡期,睡覺時眼球激烈運動時最會做夢。神谷之康說,這項實驗結果也只適用淺睡期的夢境,至於夢境會更生動的深度睡眠期,「現在還是謎」,他也期望,技術精進後,能開發靠人腦想像就可以操作電腦的技術。

fsj 提到...

3D列印 手術新幫手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3.04.10

問世近30年的3D印刷技術近來快速革新,已發展到可列印出人體器官,為醫療帶來突破性變革。最新案例是上個月日本靠3D列印成功完成一項特別的肝臟移植手術。

上個月日本一家醫院要把父母的肝臟移植到孩子身上,但醫師不知道大人的肝臟要切掉多少,才能放進孩童的腹腔,於是利用3D列印技術先進行模擬,再實際動刀,手術最後成功完成。

3D列印是一種以數位模型檔案為基礎,運用可粘合材料透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早已被運用在製作珠寶、電子和汽車零件的原型。但現在3D列印技術更上層樓,可重建人體肝臟或腎臟器官,對醫學界貢獻良多。甚至有科學家正嘗試列印出人體幹細胞和活體組織,希望做出可供移植的人體器官。

印出3D人體器官通常得耗費數小時至半天,視大小而定。包含把醫療影像轉成3D檔案的時間,整個過程需要數日才能完成。而可建構器官模型的機器要價不菲,小型醫院可能負擔不起。



◆ 美研究有種禽鳥病毒 可治攝護腺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4/10

最近大家對「禽流感」聞之色變,但不見得所有禽鳥病毒都會傷害人類,相反地,有些禽鳥病毒說不定還能用來治病。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有一種禽鳥病毒竟可以殺死攝護腺癌細胞,未來也許可以運用這種「以毒攻毒」方式治療攝護腺癌。

在禽鳥界存在一種「新城病病毒」,這種病毒會傷害雞隻健康,但對人類卻沒有任何影響。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馬里蘭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城病病毒經過基因工程改造後,可以用來殲滅所有攝護腺癌細胞,就算對賀爾蒙療法產生抵抗力的癌細胞也都有效。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四月號的「病毒學」期刊。

研究作者病毒學副教授伊蘭庫馬蘭‧蘇比比亞表示,目前新城病病毒效用還沒有在攝護腺癌患者身上做過測試,只要有足夠經費,這種治療方法就能在短時間內進入人體臨床實驗。

根據統計,攝護腺癌發生率占台灣十大癌症第五名,近幾年來,攝護腺癌發生率、死亡率都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美國,攝護腺癌發生率更高,幾乎每六名男性就有一人得攝護腺癌。

研究結果發現,新城病病毒可以更有效、更精準地殺死攝護腺癌細胞,且不會傷害周邊正常細胞。蘇比比亞表示,目前攝護腺癌患者確診後,多半會接受荷爾蒙療法、化學治療,但這兩種治療方式都有副作用,若能發展出新的治療方法,不但可以更有效治療攝護腺癌,或許也能減少一些治療副作用。



◆ 疾病人類學 看李登輝基因密碼

【陳耀昌】2013-04-10 中國時報

報載,監察院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李登輝的生父是否為日本人」的爭議。其實我早在二○○六年五月《財訊》專欄「鼻咽癌密碼」一文內,就已相當肯定表示:由「疾病人類學」的論證,李登輝的兒子李憲文罹患鼻咽癌的事實看來,李登輝的生父應該不是日本人。

「疾病人類學」的基礎是:特殊族群會罹患特殊疾病,或帶有致病基因,因此由各人罹患的疾病可以推測其血緣。鼻咽癌就是這種特殊族群才會罹患的疾病。鼻咽癌可說是台灣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特產癌症之一。但鼻咽癌很少見於歐美白人、非洲黑人,即使在亞洲,印度人、阿拉伯人甚至台灣鄰居的日本人、韓國人,也都很少見。

中國大陸的鼻咽癌分布地區,主要是東南沿海。基本上長江以北,鼻咽癌少之又少。最主要是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其實可以再延伸到越南北部。這個「特殊族群」的分布,與春秋戰國時代「百越」的地域「交阯到會稽七、八千里」正好重疊。

這些「百越」之地,在秦滅六國之前,是獨立的,屬於「越」族,不屬於漢人地域,而「百」言其多。秦始皇死前五年,西元前二一四年,大將趙陀等越過南嶺,平定嶺南的越族,於是漢族勢力進入「南越」。漢朝以後,浙江的「甌越」、福建的「閩越」,也相繼為漢人征服。於是百越漸被漢化,連名稱都不見了。

二千三百年來,百越民族雖然被漢化而消失了,從風俗、相貌、姓氏都看不出來了,但卻留下了一種全世界其他民族極少有的疾病,那就是鼻咽癌。鼻咽癌在中國的分布,正是「交阯到會稽」之沿海,與當年百越之地完全相符合。鼻咽癌北起太湖流域一帶,當年的甌越,今之浙江,每十萬人口每年有五人罹病;當年的閩越(福建),是十四人;當年的南越(廣東),則約有三十人;今之廣西,即百越與壯族交雜區,也有不少發病人口。所以我認為鼻咽癌是百越民族的密碼。

中國大陸之外的鼻咽癌好發之地,表示是百越族後裔移居海外之地。這個地域的人移民到台灣,移民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其後代仍為鼻咽癌好發族群;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華裔,也比當地白人多七倍。

台灣的鼻咽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口約七至八人,比福建少,比浙江高。台灣的河洛族主要是福建來的,客家族大約是廣東來的,鼻咽癌的發生率又反映了這個事實─台灣的客家人,其發生率比河洛人稍高。台灣人的鼻咽癌現象,顯示了台灣人的「唐山公」,除了漢族血統還帶有濃厚的百越血緣。

因此,我早在當年的《財訊》上就這樣寫:「近幾年來一直有傳言說李登輝的生父不是李金龍,因為體型不像,而可能是日本人。如果我沒有記錯,大約在七至十年前,有一位李氏家族,好像是李憲文的堂兄弟,也罹患鼻咽癌,可見李家有鼻咽癌致癌基因,而且係來自父系,不是母系。如果李登輝的生父是日本人,他和李憲文就不會有百越血緣,所以李憲文就不太可能得鼻咽癌,就反證李登輝的父親不是日本人。這是我的推測。」(作者為台大醫院醫師、教授)

fsj 提到...

動物試驗/頭頸癌新藥 減少化療抗藥性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3/04/11

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郭盛助與台大及成大合作開發頭頸癌新藥ANK-199,第一階段動物試驗證實能誘導癌細胞凋亡,受試小鼠體重與行為都沒有異樣,研究團隊大為振奮。

治療頭頸癌的「鉑金類」與「5-FU」兩種化療藥物,病患使用一到兩年後可能出現抗藥性,必須更換第二線藥物,且出現免疫力下降、腎功能異常等副作用。郭盛助已將研究成果轉移給生技公司,將繼續完成二期與三期臨床試驗,估計最快八年新藥可上市。研發團隊希望,未來藥物研發成功後,能提供患者第三種選擇,甚至取代傳統藥物。

頭頸癌是口腔癌、鼻咽癌、喉癌、舌癌等頭頸部癌症總稱,國內患者以口腔癌占多數。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表示,如果將頭頸部癌症合計,每年新增病例高達8千人。

王文弘表示,手術切除是治療頭頸癌的首選,傳統化療藥物上市已經數十年,效果不錯,但最後都會面臨抗藥性問題,標靶藥物效果也有限。

許多頭頸癌患者發現頸部腫塊才就醫,這時癌細胞多已轉移,如果能早期治療,頭頸癌治癒率高達九成。王文弘表示,有菸酒、檳榔習慣或有家族史民眾,一定要定期作口腔篩檢,提高早期發現機會。

※ 相關被導:

* 看透人腦的技術 被發明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0220

人腦不能透光,主要是因為被神經細胞的脂肪物質擋住了,必須想辦法溶掉,但難題就在於很容易一併把蛋白質與其他細胞成分破壞。史丹福大學的後博士研究生 Kwanghun Chung(中國裔?)想到了新方法(CLARITY),就是先用一種水凝膠把神經組織封住,形成保護網,當脂質被溶掉的時候,其他成分可以保留九成以上,遠大於先前的五、六成。

....歐巴馬日前宣布了人腦地圖繪製計畫(BRAIN),這項技術的發明,為人腦探究增添了利器。



◆ 試管嬰兒之父 愛德華茲辭世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2013.04.11

英國劍橋大學十日發表聲明說,「試管嬰兒之父」、該校名譽教授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在久病之後,於睡夢中過世,享壽八十七歲。

愛德華茲是生理學家,曾發明「試管嬰兒胚胎植入」技術(IVF),在二○一○年獲頒諾貝爾醫學獎。諾貝爾獎頌辭中曾說,全球十分之一以上夫妻有不孕問題,拜IVF之賜,約有四百萬人因而誕生。

愛德華茲曾任教於劍橋大學,該校說,愛德華茲的研究「對全世界造成深遠影響」。以IVF產生的第一個試管嬰兒露易絲.布朗,在一九七八年出生。

愛德華茲曾與目前已過世的英國婦產科醫師史戴普脫(Patrick Steptoe)創辦一家IVF診所「博恩堂」(Bourn Hall),該診所執行長麥克納米說:「愛德華茲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曾是愛德華茲學生的劍橋大學教授強森說:「愛德華茲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他不只在科學上極有遠見,還是個溝通高手,能向社會大眾說明科學事務。他的同事、學生、家人和許許多多得他之助而有子女的人,都將深深懷念他。」

倫敦國王學院婦產科名譽教授布勞德說,少有幾位生理學家能像愛德華茲這樣,對人類造成如此積極正面的影響。

愛德華茲在二○一○年獲諾貝爾醫學獎時,已罹失智症。

fsj 提到...

透視大腦 美研發出新技術

解神經疾病之謎

自由 2013.04.12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十日在「自然」期刊網路版發表運用生物化學工程研發而成的大腦透視技術,可讓大腦透明到肉眼可見其構造,不僅有助了解大腦正常功能,也能一窺神經疾病患者的大腦構造,促進相關療法進展。參與歐巴馬政府大腦研究計畫的研究人員,將此技術譽為「重大科技創新」,「將加速大腦迴路圖繪製工作」。

讓大腦變透明 肉眼可見構造

這項原名縮寫為「CLARITY(清晰)」的技術,是由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家戴舍羅斯主持。團隊發現,無法透視大腦構造的原因,是因為大腦細胞都被有固定作用的「脂質」包覆,脂質並不透明,其包覆的構造當然無法一目了然。脂質可以用蠻力移除,但如此一來,整個細胞組織也會失去支撐,神經元(神經細胞)癱成爛泥,垮成一團漿糊。

因此團隊先將透明、果凍狀的水凝膠注入老鼠大腦中取代雙層脂質,接著把水凝膠加熱到比體溫高一點,使得水凝膠分子互相連結形成結實的網絡,就像大腦中固定各構造的網絡一樣。經過八天,科學家希望中的理想狀況誕生:一個完整無缺、可以透視的老鼠大腦於焉成形。

史丹福大學的聲明說:「我們讓大腦維持3D與透明,所有重要結構,包括神經元、軸突、樹突 、突觸、蛋白質與核酸等等都在其位,完整無缺。」此時科學家以肉眼就能看到大腦組織中的神經床、腦幹、皮質、海馬迴等構造,如果再透過顯微鏡,就能看到負責傳遞神經元訊號的白質。由於水凝膠不只透明,也具有可透性,科學家注入特製的螢光染劑把大腦數千個不同細胞的分子染成不同顏色,在特殊燈光照射下,即使超小細胞也無所遁形。

研究人員在老鼠與斑馬魚的腦部取得實驗成功後,接著對一名已過世的自閉症男童的腦部進行實驗,該腦部已捐贈六年,但他們仍成功追蹤到個別的神經纖維,並注意到腦中的神經元有異常的梯狀構造。

透過「CLARITY」技術,科學家可以追蹤神經連結以及細胞群關係,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院長殷塞爾說,立體構造的大腦從此不再受限於2D技術,「有關大腦解剖構造、以及疾病如何改變這種構造的研究」,將因此大大改進。

fsj 提到...

發明展/台灣研發!香蕉皮製藥抗憂鬱.抑食慾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綜合報導】2013.04.13

世界三大發明展之一的「日內瓦發明展」,台灣時間今天凌晨舉行頒獎典禮,台灣代表團一舉奪得30金53銀14銅及6項特別獎佳績。其中由大江生醫所研發的「超音波冷萃香蕉皮」(Happy Banana),將過去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香蕉皮,搖身一變做成具抗憂鬱效果的粉劑,獲評審給予特別獎肯定,也讓台灣農產品搬到世界舞台發光發熱。

日內瓦發明展與德國紐倫堡發明展、美國匹茲堡發明展並列世界三大發明展,其中又以日內瓦發明展規模最大。今年共有45國、約1000件作品參展。台灣團隊共74人參展,展出101件作品,是全場最大參展團隊。

其中備受矚目特別獎作品「超音波冷萃香蕉皮」,創意來源是台灣俗諺「失戀要吃香蕉皮」。由大江生醫研發團隊歷經兩年多時間做出成品,把過去被視為沒有營養價值的香蕉皮製成粉劑。

大江生醫研發部主任蘇香綾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國內外多項研究報告指出,香蕉的營養成分有助緩和情緒,因此被歸為「快樂食物」,台灣本就盛產香蕉,但一般人卻只食用果肉,將厚厚的香蕉皮直接丟棄,超音波冷萃香蕉皮不僅能夠抗憂鬱,還可達到抑制食慾效果。

蘇香綾指出,用於製作粉劑的香蕉皮,不僅成熟程度、保存狀況及規格都要一致,供給量也需要穩定才行。研發人員多次拜訪農民及產銷班,建立出良好的合作關係後,這才克服原料問題。

這項從廢棄物中找尋創新價值的發明,日前已在義大利國際發明展和東京世界創新天才會議暨發明展中獲得銀牌,未來有機會量產上市,幫助國內農民提高香蕉經濟價值。



◆ 緩解輕微憂鬱 醫師:深綠色香蕉皮才有效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4.13

香蕉皮可以廢物利用,製成抗鬱粉劑,在國外發明展中受到矚目,不過醫師及營養學者強調,香蕉皮中的「血清素前驅物」,雖可以緩和情緒,但需要達到足夠濃度才能發揮效果。

血清素是增加抗壓力的神經傳導物質,憂鬱症患者服用的抗憂鬱劑,就是要提高血清素在腦中的濃度。曾研究香蕉皮成分的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王進崑表示,香蕉皮中具有「血清素前驅物」,可以抗憂鬱,但必須是深綠色香蕉皮,熟黃香蕉皮中則已喪失這個成分。

因此他建議可以把深綠色的香蕉皮洗淨,去除果肉後,加入牛奶打成果汁,一天一根,有助於緩解輕微的憂鬱情緒,另外,吃玉米、燕麥、小麥等五穀根莖類,以及色彩鮮豔的新鮮蔬果,也能增加活力。但他也強調,如果是憂鬱症患者,還是應該就醫、服藥,才能緩解病情。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張家銘表示,香蕉皮中雖具有血清素前驅物,但要達到足夠的藥理作用,需要很高的濃度。

fsj 提到...

戴上特殊眼鏡 色盲患者看得見紅綠

陳文和 2013-04-14 中國時報

美中不足的是 此種鏡片會阻礙識別黃、藍色能力不適合在駕駛車輛時使用

美國進化神經學家馬克.蒼吉濟與電腦科學家提姆.巴博在愛達荷州共同創辦的2AI實驗室,最近研發出稱為O2Amps系列的應用廣泛特殊功能眼鏡,可以幫助紅綠色盲患者克服基因缺陷,讓他們終於看得見紅色與綠色。

這種眼鏡還能協助醫護人員更容易找到病患的血管和肉眼難以辨識的瘀血、增進警方與安全人員偵察可疑人士細微臉色變化的能力,2AI實驗室將O2Amps系列眼鏡發放給某些色盲人士,期能瞭解是否對他們有任何效用。而試用者證實,O2Amps系列中配備Oxy-Iso鏡片的眼鏡有助於克服紅綠色盲問題。估計全球約有1/12的男性和1/200的女性,有先天性色盲的基因缺陷。

自願參與試驗的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波爾,試用Oxy-Iso鏡片前無法通過石原氏色盲檢測圖的檢驗,而藉助Oxy-Iso鏡片則可以正確辨試所有檢測圖中的數字。

波爾說:「我首次配戴時,身邊人們的紅唇、衣服和其他物件的顏色顯得如此鮮明生動,我興奮到不由自主地顫抖。」

然而這種鏡片仍有美中不足之處,也就是在增進配戴者辨識紅綠兩色的能力的同時,會阻礙他們識別黃色與藍色的能力,因此並不適合在駕駛車輛時使用。而且該鏡片對於完全色盲人士無法產生任何效用。



◆ 靠神經科學發財

【林佳誼】2013-04-14 工商時報

■愈來愈多日本企業發現,若想要「深入人心」打動消費者,就不能不好好地認識一下神經科學。

■Business in Japan are increasingly using techniques drawn from neuroscience in their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penetrate deeper into the minds of consumers.

隨著神經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愈來愈多日本企業也投入研究怎麼樣行銷才能最「深入人心」。而研究結果顯示,乍看似乎八竿子打不著關係電信業和啤酒業,合作行銷竟可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包含日本電信龍頭NTT DoCoMo、廣告巨擘博報堂(Hakuhodo),以及朝日與麒麟等啤酒大廠,一共11家代表性業者,從去年起便跨領域攜手合作,共同投入神經科學與產品行銷的研究。

研究團隊負責人、日本ATR電算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神經資訊部主任神谷之康(Yukiyasu Kamitani)指出,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對啤酒罐,和NTT DoCoMo的香菇頭公仔吉祥物「DoCoMo DAKE」,竟會產生類似的反應。

換句話說,這代表如果NTT DoCoMo和啤酒公司聯手行銷,很可能就會產生加倍的廣告效益。

分析大腦的電波活動

神經科學主要是在研究大腦活動,以及大腦活動與行為之間的連結關係。有些神經科學研究是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測量大腦內部的血液流動,有些則是利用腦電波儀,分析腦部的電波活動。

神經科學有助於先行預測人們對於各種刺激會產生什麼反應、做出什麼決定和行為。而行銷者的工作就是設法去影響消費者的想法、決策和行為。所以從相關研究成果來看,顯然所有的企業行銷長,都不能不好好認識神經科學一番,瞭解大腦反應在人類感知與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除了行銷之外,若是企業能夠排除諸如心理因素等其它干擾,取得客觀的腦神經反應資料,瞭解消費者喜歡、不喜歡什麼,也有助於打造出更完美的產品。

譬如日本機器人公司ZMP就已經開始運用神經科學來研發新的汽車設計,以提升駕駛體驗。ZMP與日本日立公司合作,在實驗中讓駕駛穿上特殊裝備,紀錄駕駛在開車過程中的腦部血液流動和心跳反應,再根據這些數據來進行改良,以求設計出更「容易駕駛」的汽車。

ZMP社長谷口恆也說,這麼做是為了「更了解駕駛的心理狀態」,進而設法去除會讓駕駛產生壓力的設計。

日本東海光學同樣靠著神經科學知識,研發出新的雙焦點透鏡鏡片Belna Resonas,提高清晰度,降低大腦承受壓力,進而創造出高於傳統鏡片4倍的銷售業績。

應用範圍擴及日常生活

拜腦部核磁共振技術及其它神經掃描裝置的進步之賜,揭開了大腦決策過程中的「黑盒子」,今日的研究者已有更多機會,可以更準確地測量出人類大腦內部的實際反應,也讓企業更瞭解消費者在購物的過程中,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刺激。

但專家指出,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普及,再加上應用「配戴運算」(wearable computing)技術的谷歌眼鏡(Google Glass),問世指日可待,未來神經科學的產品行銷研究,已經不限於在實驗室內,而是可以跨到真實世界,進一步掌握真實消費者的真正反應。

fsj 提到...

美國研究-藥水降低膽固醇 預防黃斑部病變新方向

張嘉浩/綜合報導 2013-04-15 中國時報

美國研究推斷,設計來降低膽固醇濃度的眼藥水,或許可預防老年人視網膜黃斑部病變,進而避免失明。

黃斑部處於人眼的光學中心區,是視力軸線的投影點。黃斑區比周圍視網膜顏色暗些,是視力最敏銳的地方,負責眼睛辨識細節,對閱讀、駕駛及辨別人臉具有重要作用。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與老化有關的視力退化疾病,分為乾性及溼性兩種。乾者眼內感光細胞損壞,最終導致失明。溼者係因視網膜增生不正常的新血管,長到黃斑部下方,而新血管脆弱,易反覆出血或滲水,破壞黃斑部感光細胞,造成視力急遽減退。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醫師團隊以小鼠和人進行實驗,探究免疫系統巨噬細胞(macrophages)對黃斑部病變由乾轉溼的作用,研究結果發表於《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

他們發現,巨噬細胞遭遇眼睛膽固醇等脂肪物質阻礙或包圍時,會變得具有破壞性,引起連串發炎反應,促使黃斑部新血管增生。由此可見高膽固醇會影響免疫系統,並導致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而研製降低眼睛膽固醇濃度的眼藥水,未來可能成為治療黃斑部病變的利器。不過也有其他專家認為,這項發現仍屬初期階段,需要更進多的研究佐證。



◆ 閃電雷擊 可能害你偏頭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0664

【元氣周報/記者黃文彥/輯譯】2013/04/15

25英哩(約40公里)遠的雷擊,可能導致偏頭痛。這種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現在有研究佐證。

根據發表在《頭痛期刊》(Cephalalgia)的論文,美國辛辛那提醫學院,比較俄亥俄州與密蘇里州的雷擊感應器,並記錄90位偏頭痛患者的發作時間;研究人員發現,有28%的偏頭痛患者發作時,距離住家25英哩遠的地方,至少發生一次雷擊。

由於偏頭痛是一種突然性的疼痛,通常是由光線、噪音、惡心、視覺變化所誘發,就像陰雨容易導致心情憂鬱一樣,研究人員認為,氣候可視為部分疾病的誘發因子。

以辛辛那提的研究為例,閃電也可能是偏頭痛的誘發因子,儘管這份研究只是顯示數據上的關聯性,且缺乏討論其他因素。氣候如何導致偏頭痛的因素仍未明,但科學家相信,偏頭痛患者的腦下丘可能較敏感,以至一些細微的變化都可能誘發。

部分研究發現,氣壓變化也可能影響偏頭痛患者,閃電雷擊通常伴隨著極端天氣,當然也包含氣壓改變,這類研究提供閃電造成偏頭痛的可能聯結。



◆ 台灣生醫材料公司 今成立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2013.04.15

切入高階醫材市場 布局2015年軟組織修復市場15億美元商機

工研院今(15)日宣布衍生新創業「台灣生醫材料公司」在竹北生醫園區正式揭牌成立!該公司將持續開發「創新人工腦膜技術」相關修復技術,並結合上中下游產業能量,期望帶動台灣產業切入高附加價值的高階醫療器材領域。目前公司將鎖定開發腦膜及脊椎硬脊膜修復應用商品技術為主,將鎖定在歐美市場,布局2015年上看軟組織修復市場15.3億美元商機,未來合作對象將以國際醫材大廠為主。

工研院生醫所邵耀華所長表示,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工研院開發「創新人工腦膜技術」。研發團隊在瞭解外科醫師的臨床需求後,以高壓二氧化碳與膠原蛋白製作泡沫式人工腦膜,其泡沫性質可產生均勻且高密度的泡沫孔洞結構,除使用方便外,還能迅速覆蓋腦膜缺損區域,防止腦脊髓液外流,不須縫合,可節省外科醫師縫合手術之時間及降低傷害腦組織之風險,目前這項技術已完成雛型開發驗證與初步動物實驗,後續將由「台灣生醫材料公司」接棒執行後段臨床實驗,估計3年可交由下游產業接棒執行後段臨床實驗並推展至產品上市。

台灣生醫材料公司總經理廖俊仁博士表示,開發生醫材料技術往往會因為法規認證、臨床驗證的關卡而拉長了技術商品化的戰線,因此在醫材產業中分段接力相對重要。

台灣生醫材料公司投資金額為新台幣3500萬元,投資人為創新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含其代管的中小企業基金)及其他自然人股東;創新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兼具技術移轉與創投服務概念的機構,在工研院一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技術競爭力的同時,與工研院相輔相成,整合技術、資金、人才與管理等資源,協助將技術能量擴散至民間,落實產業技術自主能力,協助台灣產業升級,加速與國際接軌的任務。

fsj 提到...

啤酒味道 刺激腦部產生愉悅感

【世界日報╱法新社15日電】2013.04.17

印第安納大學15日發表研究結果,探討人類何以嗜酒,發現光是啤酒的味道,不必真的吸收酒精,就會讓人腦部產生愉快的化學物質。

進行研究的神經學家,請49名男子喝他們最喜歡的啤酒或不含酒精的運動飲料佳得樂(Gatorade),並對他們腦部做正電子電腦掃描,以探討讓人感到愉快的腦部腹側紋狀體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

研究對象每15分鐘只喝15毫升啤酒(大約一湯匙),以免他們腦部受到酒精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光是啤酒的味道就會使多巴胺受體亮起來,而且其作用比佳得樂顯著得多,雖然許多研究對象表示他們比較喜歡佳得樂的味道。家族有酗酒歷史的研究對象,多巴胺的作用更是明顯。

主持研究的神經學教授卡拉肯(David Kareken)說:「我們相信這是首次有人體實驗顯示光是酒的味道,不需酒精帶來的任何麻醉作用,就會在腦部愉悅中樞引發多巴胺的活動。」

專家早就知道多巴胺與癮慾有關,一些零星證據也顯示酒吧的聲音、場景或味道會促使腦部分泌這種化學物質。因此,研究人員設法避免或盡可能消減這類刺激。

藥理學家正探討設法阻止細胞對多巴胺發生反應,藉此做戒癮治療。



◆ 美製人造腎臟 成功移植老鼠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13-04-16 中國時報

美國研究人員十四日宣布,他們運用生物工程技術製造出一枚腎臟,並成功將它移植到老鼠體內。這項成果對研製人造腎臟供腎衰竭患者使用的目標,又邁前了一步。

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再生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先使用某種清潔劑,將一枚老鼠腎臟中的細胞洗掉,剩下由蛋白質形成的支架,外觀仍像腎臟,內有血管網路和排泄管。

借助這種蛋白質支架,研究人員接著注入人類腎臟血管壁內皮細胞以及初生老鼠的腎臟細胞,讓這兩種活細胞到達正確位置,從而重建腎臟。這枚腎臟隨後被保存在一個特殊的保溫箱裡十二天,模仿老鼠體內的情況。

在實驗室進行測試時,這枚腎臟生產的尿液可達天然腎臟的二三%。接著研究團隊將它移植到一隻老鼠體內,其效能下降到五%。這枚人造腎臟在製造尿液的過程中,沒有發生出血或血栓現象。

領導這項實驗的歐特(Harald Ott)博士表示,只要能恢復正常功能的一小部分,就已足夠。需要洗腎的病患,腎臟功能若能恢復至十%到十五%,便可擺脫洗腎機。

上述研究登載於《自然醫學》期刊上。

fsj 提到...

阿茲海默症老藥 成降毒癮新藥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4.17

海洛因成癮患者目前使用鴉片類藥物「美沙冬」治療,可能產生劑量越來越大的問題,國內研究團隊發現,若能同時服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老藥物「memantine」,持續三個月,可以有效抑制患者對美沙冬的使用量,也可以修補毒品對腦部的傷害。

物質成癮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健康問題,尤其是對抗成癮性強的海洛因,更是棘手的戰爭。由成大醫院精神科特聘教授陸汝斌帶領,結合成大醫學院、成大醫院、以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團隊,進行最新研究,發現了新的毒癮治療模式,於今天舉行的「2013物質成癮防治國際會議」中發表成果。

陸汝斌說,目前國際間使用每天口服一次的美沙冬,取代靜脈注射的海洛因,避免毒癮一發作時,不惜一切、即使犯罪也要想盡辦法取得毒品的社會問題,同時也降低毒癮者因共用針具,傳染愛滋等疾病的風險。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海洛因是國內濫用物質中人數最多者,目前約有1萬2000多人使用美沙冬治療,一年經費約1.4億元。

不過美沙冬還是會有劑量越吃越重的問題。陸汝斌說,研究團隊讓115名正在治療的毒癮者,分成兩組,一組搭配使服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老藥物「memantine」、每天僅需要小於5毫克的劑量,另一組作為對照組,服用安慰劑。

陸汝斌說,對照組三個月後,美沙冬的用量是原先的1.4倍,但服用「memantine」的實驗組,則可以有效抑制美沙冬的使用量,而且還可以減少毒品對腦神經的萎縮、退化程度。

陸汝斌也說,目前新治療模式的部分作用機制已經取得美國的專利,預計將來可以更廣泛的推廣。



◆ 蓋茲基金會 看上國衛院疫苗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4.17

比爾蓋茲基金會來台找新藥,國衛院疫苗入列。國家衛生研究院昨(16)日宣布,和比爾蓋茲基金會攜手發展登革熱、肺結核兩種疫苗,下周將洽談技轉事宜,業界預估,基金會付給國衛院的金額將逾3億元,為本土新藥和比爾蓋茲基金會合作首例。

國衛院昨日也透露,東洋藥品董事長林榮錦將投資2.3億元,自國衛院疫苗所技轉腦膜炎疫苗,近期雙方將正式簽訂合約,創國人自行研發新藥技轉金額最高的案例。東洋昨日證實此事。

國衛院疫苗所所長蘇益仁表示,腦膜炎新藥已經進入臨床一期,是透過國人自行研發的「脂蛋白」技術完成,若人體試驗成功,將改寫全球疫苗史,藥品價值也將躍增數倍,成為全球全新疫苗首例,市場規模超過百億美元。

針對比爾蓋茲基金會與國衛院的合作,國衛院說明,這個基金會目前資產規模超過300億美元,每年投資數億美元在各種疾病的防治,尤其在熱帶傳染疾病為然。據了解,比爾蓋茲基金會已和另一家生技公司中裕新藥,針對愛滋病新藥有合作關係,但是中裕新藥的產品並非本土研發。

國衛院表示,該院自行研發的肺結核、登革熱等疫苗具競爭力,其中肺結核疫苗與比爾蓋茲基金會的技轉合作已快要完成,登革熱疫苗將是下周雙方洽談重點,比爾蓋茲基金會派印度區主任來台。

比爾蓋茲基金會的疾病防治模式是公益、產業並重,找到需要協助的地區,並尋找當地合作藥廠,提供藥物發展基金;另外再由基金會專業人員尋找適合的藥物,轉介授權給合作藥廠,研發完成、製造,以低價售予世界衛生組織(WHO),最後由WHO廉售給當地政府進行疾病防治。



◆ 蘇益仁推技轉 處處開花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4.17

國衛院發展全球獨步「脂蛋白」技術平台,國衛院疫苗所所長蘇益仁發揮關鍵作用。他身為醫師、曾任疾管局局長,並和業界合作十餘年,讓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東洋董事長林榮錦紛紛技轉他領導研發的新藥,為國衛院打造一條龍新藥研發服務。

蘇益仁自2008年起,為國衛院打造「脂蛋白」技術平台,近期將技轉給東洋的「腦磨炎雙球菌」疫苗將要完成臨床一期,不僅幫藥廠獲利也讓台灣在新藥、疫苗研發領域,再爭一枚勳章。

全球製藥界女強人、OPKO藥廠創辦人許照惠看上國衛院發展的「RSV」疫苗,招手尹衍樑共同投資成立潤惠生技,這個疫苗正是在蘇益仁領導的國衛院疫苗所開發出來的項目,市場規模估計有百億美元;為了這個疫苗,許照惠甚至承諾要再投資百億元。

在此之前,蘇益仁還發明「引藻」,把一家原本僅有數百萬營收的小公司,帶向年營收上看10億元規模;他並和台灣神隆合作研發十餘年,這些業界經驗,讓他具備「商業頭腦」,成功讓學研成果商品化。

蘇益仁指出,國衛院原本規劃將「脂蛋白」平台分割成立新公司,若以這個平台的實力,可望創造極大產值,甚至能和全球蛋白質藥業的巨人抗衡,但由於國衛院仍屬公部門,因立委有反對聲音而暫時喊卡。

fsj 提到...

藥華蛋白質藥廠 歐盟認證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4.19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昨(18)日宣布,由藥華醫藥公司斥資3億元,去年在中科設立的蛋白質藥廠,已經通過歐盟PIC/S(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認證,成為首座國人自行打造、符合歐盟法規的蛋白質藥廠。

藥華成立於2003年成立,為旅美生技專家林國鐘所創立,大股東包括國發基金、經濟部耀華玻璃、中鋼、宏亞食品家族、閎泰投資等。另外,光寶科技董事長宋恭源也看好該公司新藥發展,日前也以個人名義投資,持股5%以下。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藥華在中科打造的蛋白質藥廠,已經通過衛生署查核,符合PIC/S生產規範,昨日正式發證給藥華。由於台灣甫於去年下半年成為歐盟PIC/S組織會員,藥華也因此成為國內唯一符合歐盟法規資格的蛋白質廠。

藥華表示,這座蛋白質藥廠取得PIC/S認證後,配合新藥「P1101」啟動臨床三期試驗,這座廠房初期可供應臨床試驗期間所需先導藥品,並能滿足上市後初期需求,目前「首期」年產能可達到百萬針,銷售額度超過10億元,最快明年投資新廠二、三期,供應全球藥品原料所需。

藥華的新藥「P1101」為新一代干擾素,可用於治療罕見血液疾病、B、C型肝炎等;近期分別將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兩岸間陸續啟動臨床三期,公司預期,最快預計2015年即可取得藥證。

據了解,藥華的「P1101」歐盟市場,2009年已授權給德國藥廠AOP,但藥華仍掌握生產權,由於P1101在歐洲的臨床二期結果良好,這項藥品已陸續取得歐、美藥品管理單位的「孤兒藥」認定,由於孤兒藥西方各享有七到十年的獨賣權,且在北美市場超過百億美元,前景可期。

在歐洲以外的市場,傳出輝瑞、禮來等國際巨擘都有意「搶親」;對此,內部透露,近期公司評估該藥物潛力大、臨床三期執行金額不高,公司已決定「自己做」。

中鋼表示,藥華研發的新藥,是國內唯一由國人研發且握有完整權利的新藥,後市看好;目前台安旗下的生技創頭基金投資藥華比重在5%以下,但長線將繼續加碼。


藥華現增12億 泛公股有意加碼

藥華醫藥生技昨(18)日表示,因應公司藥品研發,近期辦理現金增資,額度共4,000萬美元(近新台幣12億元),現有大股東國發基金、中鋼等泛公股都有意願再加碼。

藥華醫藥因應旗下孤兒藥「P1101」即將進入臨床三期,及產品線上多項藥物都已經陸續進入臨床試驗,公司表示,為了儘速完成產品上市、銷售,必須進行新一輪現金增資。

根據了解,藥華目前股本16.81億元;公司去年第4季啟動現金增資,由於多家國內外生技創投看好該公司新藥潛力而湧入,其中包括兩家國際創投共投資約5%,另外包括國發基金、中鋼等都願意加碼參與。

此外,民股大股東宏亞食品創辦人張添家族,目前持股約7到8%,車用電子大廠閎泰旗下創投公司也加碼,包括該公司創辦人陳朝和家族,共持股近三成。

在電子業中,還有光寶科技集團董事長宋恭源個人也看好投入。

藥華說,目前公司除了P1101外,還有另外三項新藥都將陸續進入臨床試驗,其中有一個牛皮癬用藥,兩年間可望進入臨床三期,屆時藥廠必續擴建,屆時也必須再投資數億元。

fsj 提到...

張善政領軍 生技業赴美招商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3.04.20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昨(19)晚率領國內12家生技業廠商前往美國芝加哥,出席「BIO 2013生技展」,此行將促銷國內農業生技、生技新藥研發成果,並希望促成跨國醫藥公司來台投資或合作。

這12家廠商分別是台灣微脂體、藥華醫藥、永昕、善笙、金樺、因華、健永、普生、台灣永生、漢聖、瑞寶基因、德士通。

政府、法人生技相關單位也都參與,包括國科會、經濟部、衛生署、農委會、台大醫院、生技中心、工研院、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等,代表團成員多達百人,將向全球展示台灣近年來「爆發」的生技實力。

張善政將和英國製藥大廠葛蘭素史克(GSK)商談,拜會美商亞培公司二個事業體艾伯維(AbbVie)、亞培(Abbott)等生技大廠,AbbVie是以創新、研發西藥為主,Abbott以奶粉、成人營養品、醫療器材、視力保健、檢驗醫學等多元化的醫療產品為主。

張善政表示,此行將向全球介紹台灣生技產業的新政策措施,希望引進國際知名大廠來台設立據點,或促成和國內生技廠商合作案。

今年起「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已將藥品、醫材、醫管列為未來三年積極推動的產業項目,以創造成功案例,建立Branding Taiwan品牌,讓台灣生技產業邁向國際。

2004年起政府開始參與BIO活動,在展場設立國家主題館展覽,並進行國際招商活動,吸引國際生技公司來台設立據點。去年就促成國際知名藥廠輝瑞來台與台大醫院簽約進行新藥臨床試驗。

BIO2013生技展於22日至25日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舉行。

台灣形象館將以農業生技、研究機構與產學生醫科研、生技新藥研發成果為主題,展覽期間也將舉辦台灣生技商機論壇等。



◆ 哈佛教授回台創業拚生醫 大咖挺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3.04.20

哈佛大學精神科權威蔡果荃昨(19)日宣布創立心悅生醫,發展精神分裂症等多項藥物,將在台募資約7.5億元,據透露,富邦、國碩、中鋼等都已參與,首波共投資約1.5億元,為哈佛教授回台創業首例。

2011年經濟部赴美招募頂尖人才回台,心悅響應政策,此公司目前由創辦人蔡果荃擔任董事長,他是哈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醫學院的專任教授,也是該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專任精神科醫師。

蔡果荃率領其團隊研發多項精神疾病用藥,其中,精神分裂用藥「SR-01」近期將申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為孤兒藥,可望跳過臨床一期、直接進入臨床二期試驗。心悅近期已完成首波5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1.5億元)募資,最快年底啟動第二波募資,額度約2,0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6億元)。

蔡果荃團隊目前持有心悅股權約四成,其餘股東包括富邦金控、國碩集團、金泰科技、中鋼的台安創投,及心悅合作的新劑型開發夥伴健亞生技等。包括中鋼、國碩、健亞等都表態將在第二階段募資時繼續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