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1

太空人缺零件 未來「自己印」

◆ 太空人缺零件 未來「自己印」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194650.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9.30

美國太空總署 (NASA)預定明年秋天把3D印表機送上國際太空站,希望透過3D列印技術增加太空站自行補給能力,不再需要大量零件與工具庫存。這個烤吐司機大小的革命性產品,讓太空人可以少帶很多可能用到的工具、備用零件或補給品。換句話說,未來太空人缺乏零件或補給品,「自己印就可以了」。

目前在NASA的實驗室,工程師正使用3D印表機製造可由太空站發射後傳送資料至地球的小型衛星,以及可承受極端溫度的更換零件和火箭配件。

與NASA合作推動這項計畫的投資人費洛表示,「我們每次發現能以3D印表機製造太空上某些東西後,心情就如同過聖誕節一樣快樂」。

費洛並指出,在僅有烤箱大小的3D印表機幫助之下,將可改變過去定量配給的觀念,定量配給、補給不足或無法替換這些情況,都可以拋諸腦後了。

3D印表機透過層層堆疊塑膠打印出物品。NASA期望3D印表機最終可讓太空站不再需要在架上裝滿工具和配件,不過下次任務僅先進行3D印表機的展示工作。

加州莫菲特NASA研究中心工程主任柯斯梅耶表示:「在太空若要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必須能夠在太空飛行中進行設計和製造,這也正是太空3D列印適用之處」。

雖然市面上有逾12種不同產品可供NASA挑選,價格從300元的桌上型至50萬元的大型機種,但這些印表機均適用於地球,在太空旅行必將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火箭發射時的負載和震動,以及軌道的工作壓力,例如供電有限和變化的溫度。

因此,NASA已委託加州新創公司Made In Space製造國際太空站上可使用的特製3D印表機。NASA預定在2014年秋季,進行首次3D印表機太空測試。

※ 相關報導:

神十返陸 邁向太空站時代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SpaceX無人火箭 成功升空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2013.10.01

SpaceX公司重新設計的無人駕駛獵鷹9號(Falcon 9)火箭,29日成功從加州發射升空,為預定今年底開始的商用衛星發射服務作測試。

22層樓高的獵鷹9號,從向范登堡空軍基地租用的發射台升空,火箭在離開大氣層後留下的水蒸汽軌跡仍清晰可見。

SpaceX創辦人兼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說:「情況比預期還好,一切順利得令人難以置信。」

在火箭直徑17呎(5公尺)的鼻錐裡,裝載一枚加拿大的小型科學衛星Cassiope,原準備由獵鷹1號火箭在2008年送上軌道,但後來計畫遭擱置。

穆斯克說:「成功將Cassiope送上軌道確實讓我如釋重負。」Cassiope將用來監視地球四周的太空環境,並當作通訊衛星,且有五批次級裝備已送上預定的軌道。

為了作實驗,火箭的兩節機身在飛行中都重新啟動。穆斯克特別感興趣的是發展讓獵鷹第一節機身飛回發射基地的技術,或讓它落回水中,以便收回其引擎、整理後再度使用。穆斯克表示,回收引擎這部分攸關火箭四分之三成本。

升級的獵鷹9號1.1版比舊版引擎強大60%,有更長的燃料槽,採用新航空電子技術、軟體和其他提升性能的技術,且為商業服務而簡化其運作。

未上市的SpaceX已為新獵鷹9號召攬超過50個發射合約,並且正計劃發展重型獵鷹火箭。

fsj 提到...

王道還/在火星大氣中捕風捉影

【聯合報╱王道還】2013.10.03

中秋夜裡,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團隊公布了一個研究成果:火星探測車好奇號上的儀器,沒有在火星大氣中發現甲烷(天然氣)。研究人員考慮了儀器的靈敏度之後,結論是:火星大氣中即使有甲烷,濃度也不會超過十億分之一.三,不到地球的千分之一。

不過,媒體報導這個消息的焦點,並不在具體數字,而是數字的涵義。大家感興趣的是:火星上有沒有生物?原來現在地球大氣中的甲烷,九成以上源自生物,例如牛羊腸道釋出的天然氣,就是微生物代謝的產物。火星是太陽系最類似地球的行星,如果火星上有生物,火星大氣中應該有甲烷。

要是沒有呢?這次媒體無不強調「沒有發現甲烷」並不等於「火星上沒有生物」。何況好奇號控制中心的團隊許諾會再接再厲,繼續做偵察甲烷的實驗。

他們可能是騎虎難下。因為美國在年底前會發射另一具火星探測船,到火星軌道上偵測甲烷。明年十月,印度也要發射一具火星探測船,配備了質譜儀,以偵測甲烷為優先任務。

偵測火星甲烷這個點子,問世將近半個世紀,從來沒有這麼火紅過。當年正值美蘇太空競賽期間,登月與探測火星都是重點項目。一開始,科學家對於如何偵測火星生物,一廂情願、想當然耳。英國發明家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受邀擔任技術顧問,他以一個寓言生動地刻畫出那個純真年代:

一位生物學家設計了一個精巧的金屬籠子,用來捕捉火星的跳蚤。這個偉大點子的來歷是這樣的。話說一九六五年七月,美國的水手四號太空船傳回史上第一批火星表面照片。火星地面看來與地球的沙漠一樣。於是那位生物學家福至心靈、啟動了一組邏輯列車:火星到處都是沙漠,沙漠必然有駱駝,駱駝身上多的是跳蚤,我們需要捕捉跳蚤的籠子。這套邏輯活像大牯牛闖入瓷器店,擋者披靡。

用不著說,火星上即使有生物,也未必與地球生物一個模樣、或以同樣的生化機制維生。因此,偵測火星生物,著眼於生物的通相,勝算較大,而不是特定生物的殊相。

拉夫洛克建議偵察行星大氣的動態,因為任何一顆行星上的生物都會與大氣相依為命,將大氣轉變成生命圈的一部分。甲烷本是相當穩定的分子,但是地球大氣中有大量氧氣(生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在陽光催化下,甲烷不斷氧化成二氧化碳與水。好在生物釋出的甲烷源源不絕,大氣的甲烷比例才長保恆定。這個點子後來發展成「蓋婭」假說。

無奈一開始科學界對拉夫洛克並不買帳。一九七六年七、八月先後降落火星的美國探測器維京一號、二號,並沒有配備專門偵測甲烷與大氣組成的儀器。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偵察生物。而利用一九六五年一個法國天文台的觀測數據,就可以判斷金星與火星的大氣都死氣沉沉,與地球大氣截然不同。換言之,美國以大筆納稅人的錢完成的壯舉,彰顯的是失去的機會—為了毫無科學意義的實驗,排擠了解答重要科學問題的空間。

有趣的是,現在一窩風的火星甲烷熱,表面看來像是呼應拉夫洛克的思路,骨子裡似乎仍是「火星人」迷思在作祟。文化想像與科學理性的主從關係,沒有更好的例子了。儘管人類的技術產品已經飛入星際空間,理性何曾改變過我們捕風捉影、夸夸其談的習性呢?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 陸研發登月火箭 力圖超美

【記者陳筑君/綜合報導】2013-10-03 旺報

大陸正在設計比美國阿波羅計畫中,「農神5號」(Saturn V)運載火箭更強的登月火箭,以目前中國工業水平來看,研發大型火箭已無問題,惟該計畫的成功關鍵,專家認為,取決於大陸是否將啟動大型的太空任務。中國計畫將超級太空運載器的推力,較美國「農神5號」提高10倍。

美國「航空周刊」網站近日發表了題為〈中國重型發射器設計超越「農神5號」〉的文章。該文列舉了「長征9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的主要性能,和大陸大型火箭設計的兩套方案,並與「農神5號」運載火箭和太空發射系統(SLS)Block 2進行了橫向比較。

文章認為,中國目前的工業水平允許研發登月技術,大型火箭能否研發成功,則取決於中國是否啟動大型太空任務;而發動機的研發則是關鍵。

據了解,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種煉油發動機YF-660,推力達到「農神5號」F-1發動機690噸的水平;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也在研發推力200噸的液氫燃料發動機YF-220,同時應用在火箭第一級和第二級。

與美國計畫將「農神5號」發動機推力提高10%相比,中國計畫將超級太空運載器的推力提高10倍,尺寸也比目前最大的「長征5號」火箭大4倍。YF-660發動機的推力,也將較大陸現役火箭推進器大5倍。

fsj 提到...

高中生拍到超新星 「像中樂透」

【聯合報╱記者廖珮妤/台北報導】2013.10.13

北一女中與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合作成立「高瞻團隊」,暑假期間帶學生到鹿林天文台,學習操作專業天文攝影儀器,拍攝M74星系圖片。研究團隊最近整理照片,發現學生罕見地拍到超新星SN 2013ej初形成的樣貌,師生都說「運氣太好了,簡直像中樂透」。

配合十二年國教特色課程,北一女開設「星雲行動」選修課。暑假期間由清大天文所教授江國興、賴詩萍等人,帶13名高一生上山觀星。

M74星系距地球3200萬光年,北一女地球科學教師林郁梅說,這個星系位於雙魚座附近,適合夏天觀察,且星星亮度高,對學生來說較容易上手。

學生利用2天晚上,學習透過電腦操作天文望遠鏡、攝影機及各項器材,並實際拍攝M74星系照片。學生許苡蕾說,同學初次看到1公尺天文望遠鏡,及各式專業天文器材,都很興奮。

事隔2個多月,研究團隊最近整理照片,經過多方比對、確認資料,發現學生拍攝的M74星系圖片左下角,有一顆非常亮的「超新星SN 2013ej」。

林郁梅說,恆星爆炸後會形成超新星,就像煙火一樣,亮度瞬間變大,然後漸漸黯淡。

她表示,美國利客天文台超新星搜尋團隊於世界時2013年7月25日10時18分確認SN 2013ej為超新星,而高瞻團隊在世界時7月24日19時18分(台灣時間為7月25日3時18分)就拍到它初形成時的樣貌,整整早了15個小時,運氣非常好。



◆ 小行星飛來 867年後恐末日

中央社 2013.10.13

科學家預測,1顆小行星正朝地球飛速前進,有0.3%的機率在867年後的2880年3月16日,以時速約6萬公里撞上地球,造成地球生物滅絕。

這個預測實際上已困擾天文學家半世紀之久。

科學家在1950年2月23日首度觀測到這顆小行星,不過觀測17天後即不見蹤影,直到2000年12月31日發現到的星體,證實是這顆消失已久的小行星為止,足足消失了半世紀。

英國「每日郵報」11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持續觀測的這顆小行星名為1950 DA,直徑為1公里,正以每秒15公里的速度朝地球前進。如果行進路線不變,1950 DA預估會在2880年非常接近地球,並有可能撞擊大西洋。

雖然1950 DA撞上地球的機率只有0.3%,但這個撞擊機率已比其他小行星高5成,且一旦撞上,將產生相當於448億噸黃色炸藥的威力,後果不堪設想。

觀測結果發現,1950 DA每2.1小時自轉1次,在已觀測到同樣大的小行星中,自轉速度是第2快。

不過科學家表示,人們其實不用擔心,因為我們還有好幾百年時間可以找出避開撞擊的方法。簡單如以白堊土、煤炭灰或白色玻璃珠覆蓋小行星表面,以改變小行星反射率,讓陽光把1950 DA推離既定路徑,都是化解撞擊風險的辦法。

地球漫長歷史中,不乏小行星撞地球事件,例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紀就是因為小行星撞地球結束。(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fsj 提到...

土星與木星會下鑽石雨

中廣新聞網 2013.10.15

美國的天文學家說,土星和木星會下鑽石雨,鑽石可能大到連好給萊塢大明星戴,都不嫌寒酸。(夏明珠報導)

土星和木星都屬於氣體行星,新的大氣數據顯示,這兩個星球上充滿了亮晶晶的結晶碳。

科學家解釋說,土星和木星大氣中,都含有甲烷,強烈的閃電,把甲烷變成煤灰型態的碳,煤灰在沈降的過程中,固化成石墨,然後在高溫以及高壓的作用下,變成鑽石。科學家估計,土星上每年透過這樣的過程,產生大約一千噸鑽石,比較大的,直徑說不定可以到達一公分,做個大鑽戒,是綽綽有餘,不過話說回來,土星和木星的核心溫度太高,鑽石下去之後,會被熔化成液體,鑽石恆久遠這句話,不適用於土星和木星,不過在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成立的,那兩個星球的大氣中,甲烷含量更高,而且核心的溫度比較低,無法融化鑽石。

過去,天文學家以為只有天王星和海王星才有條件產出鑽石,天王與海王星的大氣大約有百分之15是甲烷,木星和土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都不超過百分之0.5。



◆ 國王託夢有千噸藏金 印度當局開挖

中央社 2013.10.15

19世紀國王託夢印度預言家,指示舊時宮殿地下藏有1000噸黃金。預言家上書總理曼莫漢後,印度考古研究所專家前天開挖。報導說,「似發現地下20公尺處有『東西』」。

預言家沙卡(Swami Shobhan Sarkar)相信,位在北方省烏納奧(Unnao)縣道迪亞克拉(Daundia Khera)村19世紀國王辛赫(Rao Ram Baksh Singh)宮殿20公尺深的地下埋藏約1000噸黃金。印度考古研究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ASI)1組專家前天依照指示,開挖兩個地穴。

「今日郵報」(Mail Today)今天報導,挖土機似乎碰觸到土壤以外的「東西」。

ASI的喬德哈里(Deepak Chaudhary)負責開挖工作。他說,「地下20公尺深處似有東西。沒挖那麼深我們沒辦法說那是寶藏。多組專家來看過,訊息很正面。有人叫我們運來開挖設備並紮營。印度考古研究所18日起會按步就班開挖」。

報導說,沙卡給總理曼莫漢(Manmohan Singh)和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總裁拉加恩(Raghuram Rajan)的信提到他在夢裡聽到兩位上師說,辛赫王的靈還在宮殿裡,召喚他讓1000噸黃金出土。

據記載,辛赫1857年在1場起義中遭英國統治者吊死。沙卡還說,ASI和印度地質調查所(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官員本月首週開工,因全區廣達60英畝,他們找不到正確位置,「我於是給他們指明開挖點」。

中央政府之外,北方省政府對這事也很謹慎。地方官巴布(Suresh Babu)和當地村長的丈夫都全程緊盯開挖。巴布說,「上面要我紮營固守,因為不管地下埋了什麼,那都是省政府的」。

fsj 提到...

不甩外太空條約 美俄攜手研發「核武小行星殺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18/today-int2.htm

自由 2013.10.18

宿敵合作救地球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冷戰時期的死對頭美國與俄國居然要攜手合作,而且還是聯手打造核武?媒體報導指出,美俄上月簽署合作大綱,決定聯手開發用於摧毀小行星的核武,避免小行星朝地球飛來造成毀滅性後果。

反小行星核子防禦系統

美國能源部長莫尼茲九月十六日與俄羅斯簽署的「美俄政府核子合作暨能源相關科學研發協議」,提供兩國核子研究實驗室擴大合作的法律架構。這項協議旨在填補二○一一年一月實施的「美俄和平使用核能合作協議」之不足。

根據全球廉政中心(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所公布的資訊,美國能源部指出,美俄的合作包括研究以核能來對抗小行星。但該中心指出,反小行星核子防禦系統可能違反一九六七年禁止在太空部署核武的外太空條約。

1967年外太空條約 禁止太空部署核武

美國航太總署(NASA)宣稱,天文學家已偵測到,有一萬多顆小行星所處的軌道可能會讓它們更接近地球,其中大約九%據信有三千英尺長(九百一十四公尺),而其中最具威脅性的,預測每七十萬到一億年才會侵襲地球一次,屆時可能導致地球從此杳無人煙、寸草不生,就像六千五百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情況。

美俄聯手合作的源頭可回溯到一九九五年,蘇聯與美國核武設計家見面討論小行星迫近的威脅,並研究要用什麼技術避免開始。接著在二○○○年,加州勞倫斯利佛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兼核武設計家迪柏恩獲得獎助金,研究該使用何種武器避免小行星威脅,另外多個研究室也在鑽研同樣問題。

二○一二年,另一名科學家研究引爆小行星的效果,並利用能源部的西賽羅超級電腦模擬了爆炸狀況,其他也有科學家研究偏離小行星路徑的方法。

fsj 提到...

天文學家發現最遙遠星系

【中央社╱佛州卡納維爾角24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0.24

天文學家在今天出刊的「自然」(Nature)發表報告指出,已發現距離地球大約300億光年、目前已知最遙遠的星系,在約131億年前、也就是學界所認定宇宙誕生大約7億年之後形成。

科學家命名為「z8_GND_5296」的星系,花了約131億年,才讓透過紅外線偵測的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與夏威夷凱克天文台(Keck Observatory)觀測到它的光線。

領銜研究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助理教授芬克斯坦(Steven Finkelstein)表示:「我們在看的,是將近131億年以前的星系,所以這是比我們的太陽出生時間還早大約80億年的東西,當然,生命在更晚之後才開始出現。」

令人驚訝的是,在43個候選的遙遠星系中,只有z8_GN_5296披露重要的化學證據,能證明它的距離。

芬克斯坦與同僚因此想問,他們是不是發現了通往更大謎團的線索,得以了解宇宙中最初的恆星與星系,花了多久時間,才讓光線穿越形成初期的氫氣薄層,透出光來。

科學家認為,恆星在某個時間點爆炸,發出高能量的紫外線輻射,星系間的氫原子隨之分裂成電子與質子,而這些氫離子化之後將會導電,不再散發光線。

那種情況發生的時間,可能與z8_GND_5296存在時間差不多。

z8_GND_5296約為太陽的10億倍大,有兩個不尋常的特徵,可能是它可被觀測、而其他姊妹星系觀測不到的原因之一。

第一,z8_GND_5296以非常快的速度形成恆星,產生的恆星數目是銀河系的100倍左右,因此比其他候選星系還要亮。

第二,z8_GND_5296中,比氫以及氦重的元素出乎意料地多。

科學家說,這些元素會在恆星內部核融合後凝聚,因此z8_GND_5296要不就是內含大量大型恆星的爆炸餘燼,要不就是它是在塞滿前一代恆星餘燼的區域形成。

芬克斯坦說:「可能的情況是,這個星系(z8_GND_5296)是居住在過度擁擠的(氫離子)區域,所以我們看得到它...不過這是有點推測得來的說法。我們只知道,其他星系內部的氫氣多更多,所以我們才看不到它們。」

※ 相關報導:

* 破解宇宙之謎 專家發現最遙遠星系 - 地球圖輯隊
http://world.yam.com/post.php?id=1256

想對情人表達「最遙遠的距離」時,下次試試看「z8_GND_5296」這個名詞
如何?因為,這是天文學家最新發現到的星系,它距離地球有131億光年!



◆ 太空旅遊新概念 熱氣球俯瞰地球

自由 2013.10.24

每趟4小時 要價220萬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亞歷桑那州新創企業「世界觀公司」(World View Enterprises),22日宣布最新太空旅遊計畫:不用搭火箭坐太空船,不會經歷外太空無重力狀態的不適,觀光客只要跳上特製熱氣球,升上距離地面30公里的高空,就能看著腳下朵朵白雲,體驗如孫悟空般騰雲駕霧之感。準備好7萬5000美元(約220萬台幣),你也可以體驗這場4小時的「類太空」雲端之旅。

世界觀公司推出的這種新旅遊概念,希望研發出直徑約足球場大小的氦氣球,讓旅客可在不穿太空衣和不戴氧氣罩的情況下一覽地球美景。儘管最快要到2016年年底才會成行,但該公司未來幾個月就會開始售票。

該公司規劃,乘客將搭乘可搭載8人的熱氣球,以每分鐘300公尺的速度,在90分鐘內緩緩上升到近30公里高空,維持同樣高度2小時,欣賞地球美麗的曲線後,再花40分鐘時間返回地球,整趟行程歷時約4小時。

主管民航相關業務的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判定,由於這項旅遊計畫並未進入外太空,將以商業太空船標準加以規範。世界觀公司表示,目前熱氣球部分零件已完成測試,明年年初將展開其他測試。

世界觀公司初期將採2人駕駛、搭載6名乘客方式,但未來將改成只有1名駕駛員,搭載7名乘客上太空。

維珍銀河與Xcor航太公司(Xcor Aerospace)都推出太空旅遊行程,最快明年將遊客送上太空,但這兩家公司都是利用火箭送人上太空,而且要價更昂貴。

fsj 提到...

千萬年一回 11月看艾桑彗星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3.10.26

被科學家視為二○一三年大彗星的「艾桑彗星C/2012 S1 (ISON)」十一月將在天空看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孫維新說,十一月二十九日是「艾桑」最靠近地球的日期,錯過這次,要再等約一千萬年才可能再見。

孫維新說,天文學上對彗星周期的定義,兩百年以內屬短周期,超過兩百年是長周期彗星;最廣為人知的「哈雷彗星」,是目前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艾桑彗星」是長周期彗星,約一千萬年才可能從地球上再看見。

孫維新說,彗星愈接近太陽,彗髮愈大,彗尾愈長,大顆粒的冰、塵埃顆粒會沿著軌道散布,一般民眾要在無光害地區,用天文望遠鏡才可能清楚觀測。

孫維新說,每顆彗星都有自己的軌道,多半呈現拋物線,「彗星有可能只會出現一次,因為繞過太陽,冰塊就會分裂」,「艾桑」彗星最接近太陽時,如果不被太陽揮發,很可能和月亮一樣亮,然後從原來的對稱軌道,離開太陽而去。

孫維新說,科學家已提出理論,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海洋,很可能是早期大量彗星撞擊造成,因為彗星的本質是冰塊、塵埃,帶有大量碎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很可能是彗星帶來的。

科博館即日起也推出「世紀大彗星特展」,有艾桑彗星的影像,也有歷史上大彗星的圖照。

fsj 提到...

中國太空站計畫曝光 估2020年建成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9日電】2013.10.30

中國未來太空站計畫設想圖在網上曝光。按照預計,在2020年前後,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站。而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早前亦透露,中國太空站將在十年後建成。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太空站包括核心艙、實驗艙I、實驗艙II、載人飛船(即已經命名的「神舟」號飛船)和貨運飛船五個模塊組成。各飛行器既是獨立的飛行器,具備獨立的飛行能力,又可以與核心艙組合成多種形態的太空組合體,在核心艙統一調度下協同工作,完成太空站承擔的各項任務。

太空站建設過程是:首先發射核心艙,核心艙入軌後,完成平台測試及相關任務支持技術驗證;之後分別發射實驗艙I和實驗艙II,與核心艙對接,組合形成太空站。太空站在軌運行期間,由載人飛船提供乘員運輸,由貨運飛船提供補給支持。

另據北京晚報早前報導,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透露,中國自己的太空站將在十年後建成。周建平表示,中國太空站現在正在研製過程中,太空站階段之前,還有一個「天宮二號」實驗室的過程 ,「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產品研製主要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和新的貨運飛船,目前,一切研製工作進展順利,它的完成將使中國今後太空站需要的貨運系統的研製以及在「天宮二號」任務完成的推進劑技術得到驗證。

周建平說,「我們將應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能源技術,包括再生技術,來建設中國的空間站,要把她建設成一座用當代技術建造的、具有當代技術水平的、能夠充分反映時代特徵、時代進步技術的太空站。」

fsj 提到...

內蒙幻日奇景 出現3個太陽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269271.shtml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日電】2013.11.02

內蒙赤峰上空昨出現「幻日」奇觀,天上出現「三個太陽」,部分位置甚至可看到「五個太陽」,路人紛紛駐足觀看,網友也熱烈討論,幾小時內就成為微博熱議排行榜冠軍。

中新網報導,網友描述,上午9時10分左右,赤峰天空中出現「三個太陽」,部分地區的民眾可以看到「五個太陽」。網友說,抬起頭還可以看到三道彩虹,太陽左右各有一個明顯的類似太陽的光點,而且還有折射出來的光芒。騰訊微博網友「李小明」笑評「今天這太陽告訴我們,后羿在說謊,還有五個太陽。后羿你敢不敢出來解釋下」。

中國天氣網引述國家天文台工作人員指出,這種天氣現象屬於日暈現象,主要是由於帶有冰晶的雲層過境折射太陽光形成的,除太陽之外的「太陽」被稱之為「幻日」,大大的圓弧稱之為暈,此天象好看,但極為罕見。



◆ 印度首探火星 升空將進入倒數

【中央社╱新德里2日專電】2013.11.02

印度預定5日執行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任務已獲批准,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將自明天上午開始56又半個小時的倒數計時。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Organisation)昨天在官網表示,發射批准委員會(Launch Authorisation Board)已批准由C25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C25)執行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任務將於5日下午2時38分(台北時間當天傍晚5時8分)展開。

長達56又半個小時的倒數計時,將自3日上午6時8分開始。

搭載火星軌道探測器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將從南印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斯利哈里柯塔(Sriharikota)島的達萬太空中心(Satish DhawanSpace Center)發射升空。

升空後經53分鐘飛行後,1350公斤重的火星軌道探測器預計在南太平洋的某處進入太空中,接下來它將循特殊軌道環繞地球25天。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已派工程師和導航科學家前往南太平洋,將由兩艘船上的追蹤器掌握發射每個環節的關鍵參數。

被稱為Mangalyaan (梵文意為火星飛船)的探測器30日將朝火星前進。接下來的旅程長達300天,預定在2014年9月24日抵達火星,並開始執行至少6個月的探測任務。

fsj 提到...

與陸競賽? 印度明發射火星探測器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271671.shtml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3.11.04

印度定五日下午二時卅八分從東南部海岸發射火星軌道探測器「火星飛船」(Mangalyaan),發射作業已從三日清晨六時八分開始倒數計時,如果成功,印度將繼美國、歐盟、俄羅斯之後,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也將超越中國大陸,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

無人的「火星飛船」重一點三五噸,體積約等同於一個大型冰箱,將以先進感應器測量火星大氣層,希望偵測到甲烷,證明火星上有某種原始的生命形態存在。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新德里電視台科學編輯巴格拉說,民眾對於印度可能比中國大陸早一步探測火星,特別興奮,「如果印度果真比中國捷足先登,你可以想見人民會有多自豪」。

這項火星探測任務去年八月由總理辛哈在「印度獨立紀念日」演說時宣布。二○一一年,中國大陸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由於發生技術問題,未能進入環火星軌道,自此印度加速發展火星任務,僅用十五個月就把探測器建造完成。

法新社指出,外界都認為印度刻意加速火星探測計畫,好把軍力和經濟都更強的中國大陸比下去,但「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拉達克里希南否認此說。

由於搭載探測器的火箭不夠大,無法直接把探測器送到地球大氣層外,重三百五十噸的火箭將先在近地軌道上繞行將近一個月,一旦速度足以突破地心引力就飛出大氣層。

批評者質疑印度不該在超過三分之一兒童營養不良、半數國人家中沒有廁所的當下,花大錢發展太空計畫。拉達克里希南反駁說,發展太空計畫能讓氣象預測更準確、衛星通訊網路更完善,對經濟有貢獻。

旨在消除貧困的慈善團體「印度行動支援」總監查克拉說:「投資發展新科技(包括太空科技)是帶動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關鍵在於應用科技上的突破造福大眾。」



◆ 罕見全環蝕現蹤 歐非美飽眼福

【中央社╱肯亞奈洛比3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1.04

天文奇觀全環蝕今日上演,非洲、美國及歐洲地區的觀星族,今天都飽覽壯觀的日蝕奇景。這也是今年最後1次日蝕。

根據「今日宇宙」(Universe Today)新聞網站,全環蝕非常罕見,不同地區會觀看到不同的日蝕景象,上次發生是1854年11月20日,下次要等到2172年10月17日後才會再出現。

非洲部分地區可以觀賞到日全蝕景象,肯亞北部的希比羅依(Sibiloi)國家公園是視野最佳的地點之一。數百遊客聚集在希比羅依國家公園的土卡納(Turkana)沙漠湖邊,爭睹天文奇觀。

法新社攝影記者表示,極端氣候差點讓民眾觀看不到日蝕景象。日蝕出現前,沙塵暴、大雨、彩虹及厚厚雲層也都出現了。肯亞的日蝕只約持續10秒,部分景象被雲層遮住。

加彭、剛果、烏干達及衣索比亞也都可以觀賞到日全蝕。

美東地區的觀星族接近日出前,觀賞到持續45分鐘的日偏蝕現象。

西班牙、義大利及希臘等歐洲南部國家以及伊拉克,也都可以看到日偏蝕。euronews的YouTube頻道,可以觀賞日蝕影片。

fsj 提到...

印度火星探測器 發射成功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2013.11.06

印度五日發射「火星飛船」火星軌道探測器,並已成功進入地球軌道,未來若能進入火星軌道,將成為亞洲第一個抵達火星的國家,而這次火星探測任務成本只有美國類似計畫的六分之一,且十五個月就完成,速度之快讓美國太空總署專家難以置信。

搭載「火星飛船」的火箭五日下午二點卅八分(台北時間下午五點八分),從印度東岸的達萬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四十四分鐘後進入地球的「暫泊軌道」,完成第一階段任務。

「火星飛船」將在地球軌道繞行廿五天,累積脫離地心引力所需的速度後,預定本月卅日朝火星前進,進入第二階段航程,全程歷時三百天,預計明年九月廿四日抵達火星軌道,開始執行至少六個月的探測任務。

一千三百五十公斤重、大小如一輛小車的「火星飛船」的任務是偵測火星大氣層中的甲烷,也就是生命跡象。配備五種設備,包括追蹤甲烷或沼氣的感應器、彩色相機、繪製火星表面和礦產地圖的熱影像光譜儀等。

目前只有俄國、美國和歐洲成功把探測器送到火星軌道,而且僅美國探測器登陸火星,亞洲的日本在二○○三年任務失敗,大陸二○一一年的「螢火一號」也未能進入火星軌道。在大陸任務失敗後不久,印度總理哈辛去年八月在印度獨立紀念日宣布火星探測計畫,與大陸較勁意味濃厚,勢必掀起亞洲的中、印、日、南韓的太空競賽。大陸想必不是滋味,特別選在五日展示月球探測器「月球車」。

印度的火星任務團隊不僅只花了十五個月就建成「火星飛船」,而且這次任務只花費約台幣廿一點五億元,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預定本月十八日發射火星探測器成本的不到六分之一。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的五百多名科學家日以繼夜輪班達成任務。任務指揮官阿魯南說,他十五個月沒休假,都睡在拉合爾的衛星中心。

NASA火星探測計畫科學家葛瑞包斯基說:「我們不敢相信他們這麼快就發射,若能成功就太讚了。」他說,火星的軌道複雜,距地球五千萬到四億公里,因此火星任務比月球任務複雜得多。

※ 相關報導:

* 印度首探火星 科學家不忘拜神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275636.shtml

同一時間,ISRO主席拉哈克里希南(K. Radhakrishnan)則帶著火箭和火星軌道探測器模型,前往距發射地點約100公里的蒂魯帕蒂范卡德瓦拉廟(Tirupati Venkateswara Temple),祈求發射任務順利。



◆ 低成本太空計畫 印度與大陸較勁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2013.11.06

印度有三億多人每天生活費不到一美元,逾三分之一兒童營養不良,為何要花大錢發展太空科技,甚至探測火星?印度的太空總署「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辯稱,太空科技是賺錢的行業,每投資一美元,可得到兩美元的報酬。

印度以低成本發展太空計畫聞名,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今年度的預算為八點六億美元,美國NASA去年的預算是一百七十八億美元。

印度的火箭和衛星科技已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二○○八年一次同時發射十枚衛星,打破世界紀錄。

不過,到目前為止,大陸各項太空發展都超前印度。大陸火箭的酬載量是印度的四倍;大陸二○○三年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太空船,印度的目標是二○一六年發射;大陸二○○七年完成探測月球任務,比印度早一年。

因此,BBC指出,這次火星探測是印度首度進行星際之間的探測,任務若能成功,將是印度太空計畫的「大躍進」,一舉超前大陸,讓印度人備感驕傲。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拉達克里希南說,印度二○○八年把「月球飛船一號」送上月球,帶回來月球有水的證據,接下來探測火星是很自然的進展。

他說:「印度為何要發展太空計畫,這個問題已被問了五十年,答案是為尋找人類和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印度以微小的預算投入太空計畫,卻造就偉大的革命。」

印度樂施會執行長亞格拉瓦說:「印度是窮人的國度,但也是新興經濟體,是廿國集團成員,同時是窮國也是世界強權;我們實際上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兩國合而為一。」



◆ 像地球的行星 銀河系有110億個

自由 2013.11.06

可能適合人類生存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4日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銀河系中,每5個類似太陽的恆星中,就有一個與地球體積及公轉距離類似的行星,處於可能適合維持生命所需關鍵要素——水存在的適居帶(Goldilocks zone)。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在銀河系500億個類太陽恆星中,22%應有體積和地球類似的行星,亦即這種「地球兄弟」可能至少有110億個!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研究人員,根據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3年間蒐集的數據,尋找半徑是地球1到2倍、獲得的星際輻射是地球1到4倍的行星。星際輻射可確定水是否可在這些行星的表面上以液態存在。

大氣包圍及疑有液態水

這項研究意外發現更多「類地行星」,它們周圍有大氣包圍,且能夠維持表面溫度,還可能存在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液態水。研究人員指出,最近的類地行星用肉眼即可看到,在距離地球12光年以外圍繞恆星轉動。研究主持人、加大柏克萊分校天文系研究生裴提古拉(Erik Petigura)表示,「這些行星似乎是常規,而非例外。」

這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克卜勒望遠鏡此前研究4萬2000個類似太陽的恆星,發現圍繞它們運轉的603顆行星可能適宜居住,包括10顆半徑和星際輻射類似地球的行星,以適合液態表面水存在的距離,圍繞母恆星運行。在對可能尚未發現的行星進行校正後,他們計算出22%類太陽恆星可能擁有大小或星際輻射都類似地球的行星。

研究人員說,銀河系有約2000億個恆星,類太陽恆星約400億至500億個,因此,類地行星至少有110億個,正負誤差值約8%。在另一個也是根據克卜勒望遠鏡數據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3538個候選行星,其中647個與地球差不多大小,有104個處於和母星距離適合水存在的位置。

但不代表有生命存在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儘管有這麼多與地球差不多大小、溫度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但這並不表示這些行星支持或有生命的存在。

fsj 提到...

裝彗星?小行星長尾巴!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11.08

天文學家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發現一顆形狀奇怪,前所未見的「六尾小行星」,引起歐美天文學界莫大興趣。

小行星大多看起來像個小光點,通常沒有尾巴,這顆小行星不然,像彗星般拖著六條明亮的「塵尾」,如同輪子的輻條。

領導這項研究的洛杉磯加州大學地球/太空科學系教授吉維特說,「真難相信我們看到的是一顆小行星,乍見之時,我們都看呆了」。報告刊登於本期《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這顆小行星取名P/2013 P5,天文學家相信它這樣噴出塵尾已至少五個月。

這顆小行星今年8月首先由夏威夷一具Pan-STARRS 1望遠鏡發現,是天空裡一個模糊的光點,美國航太總署 (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在9月10日接力追蹤,攝取其身影,9月23日二度拍攝。

吉維特表示,在這13天裡,小行星的塵尾結構有重大變化。天文學家指出,小行星可能因為轉速極快,其表面已開始剝損解體。轉速極快,則可能是太陽光裡的光子或電磁輻射的壓力使然。

吉維特指出,這顆小行星可能誕生於2億年前一場星體衝撞,是一顆較大的小行星的殘塊。它的塵埃噴射量時大時小,力道不均,可能是它正在徐徐殞滅的徵兆。

小行星怎麼學彗星長尾巴?德國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員潔西卡‧阿嘉瓦爾說,P/2013 P5高速旋轉而表面剝落,太陽將它抖落的塵埃拉長,成為我們所見的明亮尾巴。

天文學家將持續密切注視這顆小行星解體的跡象。天文學界相信小行星解體是常有的事,但從沒看過。

fsj 提到...

從火星看地球之「命運共同體」

【聯合晚報╱社論】2013.11.12

本月初,印度發射「火星飛船」火星軌道探測器,已成功進入地球軌道。這不僅令印度人振奮,印度的高科技也讓全世界為之一驚。

印度進行太空計畫已有44年,技術本來就不差。2008年,印度是第四個成功進行月球探測任務的國家,發現在極冠地區有水分子存在。這次「火星飛船」如果任務成功,更能領先中國大陸,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登上火星的國家,且用的預算只有美國太空總署火星計畫的六分之一。

大陸在2011年嘗試過火星任務,但因搭載的俄羅斯火箭未能進入軌道而失敗。印度總理哈辛隨即在去年八月獨立紀念日宣布火星探測計畫,較勁意味濃厚。當然有人批評其好大喜功,全世界貧困人口有三分之一在印度,這次相當22億台幣的經費,可以餵飽全國超過四成營養不良的兒童。也有人猜測,太空研究與軍事科技相連,印度是因地緣政治而因應中國的威脅。

但不可否認,火星對世人具有特殊魅力,人類一直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目前已經有美國、俄羅斯、歐盟探勘過,日本與中國大陸也躍躍欲試。

印度「火星飛船」主要是為偵測火星大氣層中的甲烷,也就是生命跡象。印度太空組織表示,雖然NASA發射了火星漫遊者,尋訪外太空的生命,但只查訪一個地點是不夠的,需要全世界有能力的國家共同合作。

尤其根據科學家估算,類似今年二月在俄羅斯的隕石爆炸,每一、二十年就會發生,只是過去都發生在海上或人跡罕至地區,萬一尺寸大些,就會造成類似當年恐龍滅絕的浩劫。地球非常脆弱,禁不起如此風險,聯合國一個委員會已提出建議,希望成立國際小行星預警網路,並呼籲世界各大航太機構聯合探討讓小行星轉向的技術。

印度發射火星飛船也許是為宣揚國威,但各國若能捐棄成見,在外太空合作,將是人類之福。這樣的夢想或許太天真,但縱身幾十萬里高,從外太空看地球,各種生物是命運共同體,各國彼此的小爭戰才是幼稚可笑的。探勘火星的任務,有沒有可能讓人類為共同命運而攜手合作?



◆ 本週四顆彗星齊現身 多年難得天象盛會

中廣 林麗玉 2013年11月12日 16:25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本週天亮前,東方天空一口氣出現四顆彗星。天文館表示,二零零八年一、二月份時,曾有過三顆彗星一起出現的紀錄,這次四顆彗星齊現天空,是多年來難得的天象盛會,其中艾桑彗星亮度約八等;洛夫喬伊彗星十一月中旬到十二月下旬,最亮可達四至五等,而且一直到明年二月前,亮度都會在八等以內,是四顆彗星中觀察條件最好的一顆。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本週天空出現的這四顆彗星,是亮度6.5等的洛夫喬伊彗星(C/2013 R1(Lovejoy))、8等的艾桑彗星(C/2012 S1(ISON))、7等的恩克彗星(2P/Encke)和7等的麗妮兒彗星(C/2012 X1(LINEAR))。雖然目前還無法以肉眼直接觀賞,不過只需要口徑5~8公分以上的小型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就能揭開它們的面紗。這個月中旬以後,恩克和麗妮兒彗星,因為接近太陽而不易觀察,而艾桑彗星在下旬後也步入相同情境,彗星迷要把握本週的觀測機會。天文館表示,這四顆彗星,其中的艾桑彗星,預定臺北時間11月29日以0.012AU的距離通過近日點,距離太陽表面只有約110萬公里,幾乎是貼著太陽表面而過。科學家原先預測,極有可能被熾熱的太陽光熱激發,而成為極端明亮的彗星,不過觀測結果發現,這顆彗星的水汽等揮發性物質蒸發程度不如預期,目前亮度約為8等,日出

前位在東偏南方低空,約在室女座主星角宿一的上方,利用口徑10公分以上的望遠鏡可以觀察。至於洛夫喬伊彗星,是今年9月上旬剛被發現,亮度增加得非常快,目前位在獅子座頭頂上,向小獅座和獵犬座方向前進,午夜前東昇,日出前位在接近天頂,整個凌晨時段皆可見。預計洛夫喬伊彗星在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期間,最亮可達4~5等,而且一直到2014年2月前,這顆彗星的亮度都會在8等以內,是這4顆彗星中觀察條件最好的。

fsj 提到...

新研究:黑洞噴出原子束

【中央社╱巴黎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1.14

今天刊在「自然」雜誌(Nature)的一項新研究說,黑洞噴射出強力高速物質束,其中有重原子。物質束中包含帶負電的電子,但這群物質卻不帶負電,意味著其中有帶正電的物質。

使用歐洲X射線多鏡面任務牛頓(XMM-Newton)衛星太空望遠鏡和澳洲東部緻密陣列(Compact Array)望遠鏡的天文學家說,帶正電的東西似乎是鐵原子和鎳原子。

觀察到的是,原子束從名為4U1630-47的小黑洞中,以2/3光速的速度傾瀉而出。

天文學家數十年來對黑洞中噴出的物質束深感興趣,這是宇宙中最強有力的現象。

這些原子束似乎是來自吸積盤(accretion disk),吸積盤是圍繞黑洞口的一圈熱氣體。

這項發現很重要,因為黑洞不但能摧毀,也能創造。黑洞會回收物質和能量,使其回到太空,而這些噴射束能幫助形塑星系何時及如何形成恆星。

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左烏米斯(Tasso Tzioumis)在新聞稿中說:「來自超重黑洞的噴射束協助決定一個星系的命運。因此我們要更了解噴射束對周遭環境的衝擊。」



◆ 35億年歷史 最老完整化石出土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1.14

1塊可能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完整化石最近出土,它氣味難聞,但卻讓我們回到近35億年前,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人類微生物祖先的可能樣貌。

美聯社今天報導,這塊化石上,曾住著一團紫綠相間、黏呼呼又氣味難聞的單細胞微生物,牠們像是在史前微生物社會中工作與生活。

美國老道明大學(Old Dominion University)學者諾福克(Nora Noffke),在澳洲西部沙岩中發現這塊化石上的生命遺跡。

研究人員說,這些生物可能是我們的祖先。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華盛頓卡內基科學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Science)礦物學家赫森(Robert Hazen)表示,澳洲新出土的化石約0.83公分厚,比先前發現的最古老完整化石還要早3億年。先前也有與澳洲這塊化石年代相近的化石出土,不過較不完整,也還有爭議。

研究報告上週發表在「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期刊線上版。

fsj 提到...

NASA探測器明升空 揭火星大氣之謎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300927.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華盛頓十六日電】2013.11.17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MAVEN火星探測器預定十八日升空,將環繞火星軌道飛行以研究它的大氣層上層,探究太陽數十億年前如何影響它的氣體,導致這些氣體脫離可能曾經適合生命存活的火星。

此次探測有異於NASA以往的多次任務,因為它不以火星的乾燥地表為焦點,而在揭開此前從未探究的火星上層大氣的謎團。「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M.A.V.E.N)計畫經理米契爾說:「火星上層大氣曾經發生激烈變化。這是失落的環節,也是我們嘗試探討的重點。」

NASA設在馬里蘭州的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在其官網張貼畫家筆下,數十億年前的假想火星外觀影片。片中的火星大氣層很厚,足以讓地表常保有水,綠色湖泊、白雲與如今的不毛地表形成強烈對比。

NASA行星科學部門主管葛林說,造價六億七千一百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九十八億元)的MAVEN將蒐集相關線索,使科學家得以瞭解火星大氣層變得太冷、太薄,以致無法保住水的原因。他說,火星曾經「出現劇烈的氣候變遷。MAVEN會告訴我們原因」。

在持續約一年的任務期間,MAVEN將在距離火星地表六千公里的高空環繞飛行,其間將有五次降至距地表僅一百廿五公里。八腳立方形的MAVEN配置翼狀太陽能板,重約二千四百五十三公斤,最快將於十八日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升空。

fsj 提到...

科學家發現最遙遠的銀河

【聯合晚報╱蔡致仁】2013.11.19

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近日發現,距離地球約300億光年的銀河,是目前所知距離最遙遠的。這讓科學家了解更多有關宇宙生成過程的重要資訊。這一重大發現已登上《自然》期刊。

這個銀河命名為z8_GND_5296,研究負責人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天文物理學家芬克斯坦。他說,「我們確定這是目前所發現距離最遠的銀河,它在宇宙大爆炸7億年後生成。」

天文學家用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該銀河並計算距離,經過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確認。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形成的歷史大約137.3億年,而這個銀河在距今131億年前出現。芬克斯坦解釋,由於宇宙不斷膨脹,如果我們凍結現在的時間,然後測量地球與這個銀河的距離,答案是大約300億光年。

天文學家分析z8_GND_5296發出的光,用來計算與地球的距離。這個銀河的光有「紅偏移」現象,偏移數值達到7.51,打破之前另一個銀河系紅偏移值7.21的紀錄。因此天文學家確認z8_GND_5296是最遠銀河。

這個銀河系很小,質量僅是我們的銀河系的1%到2%,但它有個驚人特點:它聚集氣體與灰塵製造星星的速度,是我們銀河系的好幾百倍。

芬克斯坦說,這個銀河系特殊的地方不僅在於距離,而且跟之前發現的很不一樣,「它提供我們銀河系生成與演化過程的許多資訊」。

芬克斯坦進一步指出,等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升空,以及更多地面望遠鏡啟用,天文學家可能會發現更多遙遠的銀河系。

fsj 提到...

繼美後第二個 下個月玉兔登月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言喬/北京報導】2013.11.27

大陸登月計畫即將展開,中共國防科工局昨天宣布「嫦娥三號」定十二月上旬發射,並將月球車首度送上月球,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登月實力的國家。

中共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昨天宣布,肩負落月重擔的「嫦娥三號」已轉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現場。如果氣象等條件允許,由著陸器和巡視器(俗稱月球車)組成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十二月上旬擇機發射。並預計在十二月中旬,嫦娥三號月球車著陸月球。

嫦娥三號這次將實現三大工程目標:一是月球車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太空測控通信與遙操作、太空探測運載火箭發射等關鍵技術,提升航太技術水準。

二是研製月面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建立地面太空站,獲得包括運載火箭、月球探測器、發射場、深空測控站、地面應用等在內的功能模組,具備月面軟著陸探測的基本能力。

三是建立月球探測航太工程基本體系,形成重大項目實施的科學有效的工程方法。

國防科工局昨天並宣布「嫦娥三號」月球車命名「玉兔號」,是在全球徵名活動中選出。取名「玉兔號」是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說中當年「嫦娥」懷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純潔、敏捷的形象與月球車的構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大陸探月工程第一期的任務是實現環繞月球探測。「嫦娥一號」衛星於二○○七年十月廿四日發射,在軌有效探測十六個月,獲得三D月球地形圖。

探月工程第二期任務是月面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包括嫦娥二號、三號、四號三次任務。

「嫦娥二號」於二○一○年十月一日發射,獲得世界首幅七公尺解析度全月圖,同時為後續的「嫦娥三號」任務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嫦娥三號」任務是月球車登月,「嫦娥四號」任務是「嫦娥三號」的備份。

探月工程第三期的任務是實現無人採樣返回。至於載人登月計畫將在二○二○年以後實現。

fsj 提到...

艾桑彗星存亡 兩派專家各論述

中央社 2013年11月29日

艾桑彗星存亡?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今天表示,目前專家分成兩派,有人認為現在下結論太早,應待後續影像再確認。

天文館表示,艾桑彗星在台北時間今天凌晨2時45分通過近日點之後,曾一度無法在SOHO太陽觀測衛星(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的LASCO C2日冕儀影像中看清楚它的身影。

因此,讓許多人認為艾桑彗星已完全蒸發,宣布陣亡。

不過,事態峰迴路轉,天文館指出,在艾桑彗星過近日點後的2小時,C2日冕儀影像中的艾桑身影逐漸清晰;過近日點後4小時,C3日冕儀影像也可見到,STEREO(日地關係天文台)影像中也有艾桑蹤跡。

天文館說,有趣的是彗頭已通過近日點數小時,但拖在後面的彗尾仍有一部份未通過近日點,使得整個彗星環繞太陽盤面,形成一道淡淡光弧。

天文館指出,目前彗星專家分裂成兩大派,一派認定此新出現蹤跡只是艾桑未完全蒸發的碎屑,但已無實體彗核存在,所以艾桑已算死亡。

另一派專家則認為,影像中仍有彗星身影,且愈來愈清晰、明亮,顯見彗星本體還在、並未消失,若以科學觀點而言,現在下結論還太早,需待後續影像進行確認。

天文館表示,若艾桑彗星確認還活著,那麼台灣地區從12月的第二週起,便可在清晨日出前,貼近地平面的東方低空看到它,目前仍無法確認其亮度將有多亮,以及是否需使用望遠鏡觀察。

目前,只能確定因受太陽重力等多種因素導致質量改變影響,彗星軌道已與先前不同,修正後的彗星軌道由雙曲軌道成為極長週期的橢圓軌道。

fsj 提到...

陸嫦娥三號 12/2升空登月

中央社 2013年11月30日

中國大陸官方說,「嫦娥三號」探測器預定12月2日凌晨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攜帶月球車首次登陸月球,並在月面巡視勘察。

新華網今天引述「嫦娥三號」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的說法,作以上報導。

報導說,「嫦娥三號」將首次實現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並開展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等科學探測。

報導說,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各項測試結果正常,已完成全區綜合演練,發射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

「嫦娥三號」是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階段的登月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大陸第一艘月球車(巡視探測器)組成。

「嫦娥三號」是大陸探月工程二期任務的關鍵。大陸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走。

其中,「嫦娥二號」在完成環月探測後,正繼續向太空中更遠的深空飛行。「嫦娥三號」的任務是大陸航太器首次在地球外的天體軟著陸。



◆ 地震來襲 App前1分鐘示警

中央社 2013年11月30日

美國科學家表示,具備地震預警功能的智慧手機應用程式(App)最快明年初將問世,能讓民眾在地震發生前1分鐘,接獲警訊。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科學家本週在里約熱內盧的世界科學論壇(World Science Forum)會議上公布這項研發計畫。會議主要討論如何透過科技防止天然災害。

這個即將問世的應用程式,是利用該校地震實驗室主任艾倫(Richard Allen)教授研究團隊使用的預警系統研發。

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9月簽署法案,宣布2016年前,州政府地震服務局將建置全州地震預警系統,讓數百萬州民在強烈地震發生前幾秒,立即可獲得相關資訊。

而此新應用程式可根據民眾跟震源的距離,在地震侵襲前1分鐘或數秒內發出警報。

應用程式得以發出警報,是因為可測得地震發生前的P波(primary wave)。P波本身極少引發災情。

這項技術利用地區觀測地震的網絡資料打造演算系統,在地震剛開始發生時,迅速偵測並判定地震強度和震源,以及地震威力影響最大的時間,並警告可能受影響地區的民眾。

儘管位於震源地區的民眾,無法透過手機接獲地震預警,不過位於震源數公里外的民眾將接獲通知,也將得以查看和蒐集更多有關當下發生什麼事、震源位置,以及可能的事態演變等資訊。

艾倫解釋:「只要震源地區的手機偵測到地震,就會把訊息發出至伺服器。」

他說:「多台手機同時發送訊息,讓伺服器判定地震地點和規模,並對遠端民眾發出預警。這些預警包含距離地震發生還有多少時間,以及地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