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1

發現最「老」的星星

◆ 發現最「老」星星 高齡136億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475264.shtml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4.02.10

澳洲天文學家9日說,發現一個136億年前誕生的星星,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星星。他們相信這個星星在創造宇宙的「大爆炸」後數百萬年就形成。

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期刊。之前歐洲與美國科學家分別在2007年與2013年發現最老的兩顆星星,約有132億歲。136億歲的星星現蹤後,這兩顆星星退居第二老。

澳洲科學家凱勒說,從天文觀點來說,這顆最古老的星星與我們「還算靠近」,就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裡,距地球約六千光年。它在「星錄」上的號碼已登記為SMSS JO31300.36-670839.3。它最古老的「鐵證」之一,是它發出來的光譜裡偵測不到任何「鐵」。

凱勒解釋,宇宙在大爆炸生成後,含有的元素只有氫、氦與微量的鋰。其他我們現今所見的化學元素,都在星星裡生成,而星星是恆星演化成超新星爆炸釋放的瓦斯與塵土生成的。這一連串過程,就是天體物理學家的研究材料。

判斷星星年齡的一個方式就是偵測鐵。每個新誕生的星星含的鐵,都比生出它的母星高。所以一顆星發出來的光譜中,假如鐵的譜線愈低,就表示它的年紀愈老。

凱勒說,「星星一代一代生成與死亡,宇宙中的鐵隨時間增加。所以我們可將一顆星含的鐵當作『時鐘』,倒推回去告訴我們星星何時生成」。

凱勒表示,「以我們發現的星星來說,它含的鐵比太陽的一百萬分之一還少,也是任何所知的星星的至少六十分之一,這表示這顆星星是目前所發現最古老的。」

這顆星星是科學家用澳洲國立大學Skymapper望遠鏡發現的,該學校正在進行南半球天空的五年觀測研究。

※ 相關報導:

* ANU astronomers discover oldest star

http://news.anu.edu.au/2014/02/10/anu-team-discovers-oldest-star/

NASA將登月種菜 玉兔號探測月球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網友集氣無效 月球車「玉兔」恐長眠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479738.shtml

【聯合報╱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2014.02.12

二月十日原訂是「玉兔」月球車自主喚醒起床工作時間,然至昨仍沉睡未醒,大陸科普微博NASA中文昨稱,「玉兔本來就屬於月球,現在算是到家了」,並附蠟燭以示哀悼,大陸網友則在微博持續集氣、希望喚醒玉兔,而大陸官方對是否已「長眠」,尚無回應。

玉兔月球車於元月廿五日準備進入第二次月夜休眠,然就在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休眠後,接續的「玉兔」卻出現「機構控制異常」情況;由於月球車休眠前需調整至正確姿態,方能在喚醒後利用太陽能板充電,玉兔是否長眠、引發關注。對外界的「生死斷言」,大陸官方至昨晚仍無回應。

在玉兔傳出機構控制問題後,被大陸網友稱「用生命賣萌」的玉兔號,即用擬人化口吻在微博表示,「有些結構不太聽話了,本來應該今早開始睡覺,但現在師父們都在使勁想辦法,不過,我還是有可能熬不過這個月夜了。」

對於原設計使用壽命三個月的月兔,可能在第二次休眠就提前「長眠」,過去兩周來,大陸網友們紛紛在玉兔微博上集氣,特別是原訂十日的太陽光照射「喚醒」玉兔時間過後,網友們更以排隊接續方式在微博「呼喚」。

至於玉兔的失靈問題,有網友推測是月球粉塵進入發電機,導致發電馬達失靈,亦有人猜是電流過大燒掉主控制系統;由於嫦娥三號登陸器已成功喚醒啟動,玉兔若經歷這兩天搶修仍無效,官方有可能在十二日正式宣布結果。

※ 已經宣佈了。相關報導:

* 布蘭森太空旅行 今年啟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479537.shtml

英國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10日表示,他旗下的合資事業維京銀河(Virgin Galactic)今年將帶著第一批旅客登上太空。另外,布蘭森創立的維京美國航空公司據傳最快今年下半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

布蘭森表示,上月在美國加州完成第三次超音速飛行測試的維京銀河公司,正朝著達成營運目標邁進。他說:「這將是全新太空時代的開端。」布蘭森打算今年帶他的家人來一趟太空之旅,並預測太空之旅計畫將在三年內帶來利潤。一趟太空之旅要價20萬美元。



◆ 大陸天文專家:元宵今年起 連3年16圓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4/8481049.shtml

【中央社╱台北12日電】2014.02.12

元宵佳節將至,大陸天文專家表示,繼前年、去年「十五的月亮十七圓」之後,今年起,「元宵月」將連續3年上演「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新華社引述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鍾大新說,月亮圓缺變化一週為一個「朔望月」,週期約為29.53天,其中月亮最圓時候稱為「滿月」,也叫「望」。

這位專家說,月亮轉動的「步伐」有快有慢,因此每個月滿月的時間也有差異,農曆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都有可能,其中以十五、十六兩種情況居多。

據推算,2001年至2100年期間,共出現滿月1241次,其中農曆十六出現滿月的次數最多,共579次;農曆十五出現滿月的次數次之,為468次。

鍾大新表示,由此可見,今年起,元宵月將連續3年上演「十六圓」,屬於正常天文現象。

至於2017年的元宵月則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若要再像2012年和2013年那樣連續兩年出現元宵月「十七圓」的情況就要等上25年。

fsj 提到...

「玉兔號」月球車 復活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482871.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4.02.13

上個月故障的中國大陸「玉兔號」月球車傳出好消息,原本「宣告死亡」的它已經甦醒過來,但技術人員要讓它重新在月亮上正常運作,還需要一番努力。

新華社報導,探月工程發言人裴照宇今天表示,「玉兔號」已甦醒,恢復到休眠前正常的信號接收狀態,但機構控制異常的故障仍在分析排除中。

裴照宇說:「玉兔是以非正常狀態進入睡眠的,我們原來擔心它無法承受月夜極低溫度,但它活過來了!它起碼還活著,就有救過來的可能性。」

玉兔號12月15日登陸。根據先前的資訊,玉兔號原定設計壽命為三個月,攜帶的探測儀器採集到了很多有用的數據。但是1月25日月球入夜後,卻出現了機構控制異常情況。工程人員10日嘗試讓玉兔恢復全面功能但失敗。

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玉花指出,玉兔號的結構系統有三大套裝置,其中之一是帆板,主要負責玉兔號在月夜的收攏和展開以及再喚醒。還有一套是桅桿裝置,作用是承擔天線上的四部相機。

除此之外,還有一套裝置安裝在車體正前方,位於前方的機械臂。目前還不太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但是好消息是,玉兔號終於熬過了攝氏零下180度的月夜,而且已經甦醒過來。

玉兔號的工程師12日晚間一直緊急開會,研究復原的方案。裴照宇12日晚間9時半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玉兔號基本上已回到了休眠前的狀態」,不過他強調玉兔號雖然醒了,「但是問題還在」。

※ 相關報導:

* 玉兔生與死 牽動太空夢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482872.shtml

中國大陸近年在太空競賽全力衝刺,不但成功發射第五艘載人太空船,並首次將「玉兔號」月球探測車送上月球進行重要科學研究。然而玉兔登月後命運多舛,從上個月傳出故障到昨日「陷入癱瘓」,今又傳出玉兔「甦醒」消息,劇情峰迴路轉。玉兔無法拿出正常表現,顯示中方欲追上強國的「太空夢」,還有一段路要走。

fsj 提到...

穿越宇宙34年 蒲公英變太空船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新加坡報導】2014.02.14

一九八○年,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薩根在經典天文科普節目「宇宙:私人之旅」首集開頭,將蒲公英種子往空中放飛,「想像號太空船就像這顆蒲公英,將帶我們飛往任何時空」。

卅四年後,蒲公英果真化身為飛出太陽系的探測船航海家一號,隨側跟著的是新想像號太空船,由薩根的學生、美國天文學家泰森,在新翻拍的節目「宇宙大探索」中駕駛。

「宇宙大探險」是國家地理頻道年度鉅獻,昨該節目在新加坡舉行亞洲首映會;第一集中,泰森飛越太陽、銀河,直到無盡的宇宙,並帶觀眾親臨宇宙大霹靂瞬間,目睹地球形成那刻,效果逼真、相當震撼。

製作人由薩根遺孀兼寫作搭檔德魯彥擔任,德魯彥表示,過去她和薩根未竟的點子,在新節目中有許多不同嘗試。

節目也加入動畫,講述人類探索宇宙過程中,那些重大發現或改變、卻鮮為人知的英雄故事。

新版節目傳承味濃厚,不僅預告片頭剪入薩根舊時對白、沿用蒲公英概念,第一集片尾,也特別由泰森介紹已故恩師薩根。

該節目將於三月十五日晚上十點,在國家地理頻道、FOX和Star World頻道全球首播。



◆ 大陸月球車 玉兔甦醒:「Hi,有人在嗎?」

中國時報 朱建陵/綜合報導 2014年02月14日

被認為是科學迷開設的非官方玉兔月球車微博,沉寂20天後,昨(周四)早晨發布微博:「Hi,有人在嗎?」吸引大陸網民近3萬條評論、4萬餘次轉發。大陸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昨晨發布消息說:玉兔號月球車(見圖,美聯社)已全面甦醒。

裴照宇表示,玉兔號月球車已恢復到休眠前正常訊號接收狀態,但機構控制異常故障仍在分析排查。他說,玉兔是以非正常狀態進入睡眠,原擔心它無法承受月夜極低溫度,但它活過來了!「它起碼還活著,就有救過來的可能性。」

玉兔號月球車是去年12月15日登月,設計壽命三個月,但今年1月25日月球入夜後,卻出現機構控制異常情況。2月10日,月球虹灣區域結束月夜的日子,工程人員嘗試讓玉兔恢復功能,但失敗。

美國太空總署(NASA)周二還發評論說:「玉兔本來就屬於月球,現在算是到家了。」並附上蠟燭圖案,表示悼念。但周三晚即傳出玉兔甦醒消息,一位正在搶救嫦娥三號核心人員對媒體說:「小兔子情況好轉,有醒的跡象,再等等」。

周三晚間,玉兔號工程師一直在開會,研究復原方案,大陸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裴照宇周三晚對媒體表示,玉兔號基本已回復休眠前狀態,但直到隔天周四,才正式對外發布消息。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玉花表示,目前仍不知玉兔問題究竟出在哪。

fsj 提到...

俄衛星撞地球 墜毀前燒光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490369.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4.02.17

俄國一九八○年發射的人造衛星「Kosmos一二二○」十六日墜落地球,監控衛星路線的俄國國防部說,衛星殘骸已在大氣層中全部燒毀。

先前的報導傳出,未燒毀的衛星殘骸可能落入太平洋。但俄國伊塔塔斯社報導,俄國國防部發言人哲寧說,衛星墜入地球後,已在莫斯科時間傍晚五時五十八分(台北時間十六日廿一時五十八分)在大氣層中全燒毀。

俄新社報導,當年發射這顆衛星升空的Tsiklon火箭最多只能乘載三噸重衛星,因此衛星重量不會超過三噸。這顆衛星在發射的同一年就被判定故障,但在軌道上漂流至今才墜回地球。

二○一一年九月,比「Kosmos一二二○」至少重一倍的美國「高層大氣科學研究衛星(重六噸)」也曾墜回地球,並未造成任何傷害。

美「天文學」雜誌編輯埃克爾說:「這顆衛星將在大氣層起火燃燒,但毫無疑問它的殘骸將會落在地球。」但俄國太空防衛官員佐洛圖金上校說,軍方經太空追蹤系統監控預估,這顆衛星十六日會高速穿越大氣層,燃燒殘骸有可能墜入太平洋,不會造成任何損害。

歐洲太空總署的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去年十一月墜落地球,殘骸掉進印度洋。當時歐洲太空總署太空殘骸辦公室負責人克林克拉德說:「過去五十六年的太空旅行,有一萬五千多噸的人造太空物體經大氣層重返地球,迄今沒有造成任何人類傷亡。」

※ 人類何時進行太空資源回收?

fsj 提到...

小行星飛過地球 網路直播

【Upaper╱中央社】2014.02.19

1顆估計約3個足球場大的小行星即將疾速飛過地球,屆時將有即時網路直播提供特寫畫面。

直徑270公尺的小行星2000 EM26將於台北時間今天上午10點起,以4萬3000公里時速近距離飛過地球,自動望遠鏡服務公司Slooh在官網發布聲明,Slooh Space Camera會拍下這段過程。

聲明說,上Slooh.com觀賞網路直播的網友,可以利用推特主題標籤#asteroid向節目主持人兼太空人柏曼發問。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1顆小行星爆炸,產生強烈衝擊波,震碎大量窗戶、損壞許多建築物,造成1200人受傷。



◆ 巨無霸小行星 近距離衝向地球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218-cvqL

台灣醒報 2014.02.18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3個足球場大的巨無霸小行星正直奔地球而來!近地小行星2000EM26以每小時2萬7千英里的時速,於18日上午10點掠過地球表面。專家表示,此一小行星對地球並不構成直接威脅,但距離非常接近,一旦碰撞地球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亡。神奇的是,此一近地小行星與1年前撞擊俄羅斯的小行星兩者時間點十分接近,連天文學家也百思不得其解。

《每日電訊》指出,直徑約270公尺的小行星2000EM26於2000年5月5日時被天文學組織「Slooh」透過機械望遠鏡發現。雖然對地球沒有直接威脅,但專家指出,該小行星的距離約為月亮和地球距離的8.8倍(大約等於260萬公里),以天文學的觀點而言算是相當靠近地球。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此顆近地小行星雖然不會直接撞到地球,但其掠過地球的時間點與去年2月15日撞擊俄羅斯,造成1千多人受傷的小行星非常接近,連專家都感到不可思議。當時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約為18公尺,相當於1輛大巴士,但足以釋放約20顆原子彈的能量。

由於2000EM26的體積非常大,被天文學家稱為「據有潛在風險」(harzardous)的近地物體(NEO)。若2000EM26撞上地球將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天文學家包柏‧波曼指出,根據過去觀察的經驗來看,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約每1百年1次,包括1908年6月20日與2013年2月15日小行星兩度撞擊俄羅斯。但每幾個世紀會有一次超大型小行星撞擊地球,通常是落在無人之地或是海洋。

fsj 提到...

黑洞吞噬奇觀 下月真實上演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2014年02月20日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黑洞就像一個永遠不會飽足的怪物,任何物體靠近它,都會被它巨大的重力吸進去,連光也不例外。這個理論即將接受驗證,今年3或4月,當氣體雲G2最接近人馬座A(Sagittarius A)時,科學家將有機會首度觀察黑洞吞噬物質的過程,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有多正確。

人馬座A位在銀河系中心,距離地球約2萬6000光年,其質量約太陽的400萬倍,最早在1972年2月被發現,科學家懷疑它是一個超重黑洞。G2則於2011年被發現,現已受到人馬座A的重力影響,變成好像義大利麵的長條狀。

科學家推估,G2最接近人馬座A的時間約在3月31日左右,雖說最接近,但兩者間的距離仍為地球與太陽間距離的200倍,這時G2會擦過人馬座A周邊渦旋環的最外圍,同時G2有些物質會從氣雲主體脫落。

當G2擦過人馬座A渦旋環的最外圍時,會造成震波,從而產生X光和無線電波,這兩者如果被望遠鏡偵測到,將讓科學家對G2和人馬座A的特性有較多了解,例如G2中間是否包含一顆恆星。這個過程大約幾周,算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G2有些物質將從主體脫落後,加入渦旋環並逐漸接近人馬座A,最後終於被吞噬,這個過程至少1年,甚至數十年,在接近過程中物質會愈來愈熱,最高溫可達數十億度,並且在被黑洞吞噬前釋放大量輻射物質,包括無線電波和X光。

美國哈佛大學天文物理學家羅布說,這是見證黑洞吞噬物質的罕見機會,到底從G2脫落的氣體能否到達黑洞?如果到達,要花多久時間?黑洞吞噬氣體後會有什麼反應?對於所有天文學家,都將是一次刺激的經驗。

※ 相關報導:

* It’s Snack Time in the Cosmos
http://www.nytimes.com/2014/02/18/science/its-snack-time-in-the-cosmos.html

....In March or April, a gas cloud that has been hurtling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Milky Way is expected to collide with Sagittarius A*, a black hole that lies just 26,000 light-years from Earth. (The actual event, of course, took place 26,000 years ago.)

* Milky Way's Huge Black Hole to Gobble Gas Cloud Soon
http://www.space.com/24362-milky-way-black-hole-gas-cloud.html

....In 2003, scientists discovered what seemed to be a cloud of gas, termed G2, which should collide in March or thereabouts with th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that lurks at the heart of the Milky Way. The interaction will reveal much about this black hole, which is known as Sagittarius A* (or Sag A* for short).

fsj 提到...

超新星仙后座A爆炸 NASA解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01610.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2014.02.21

超新星爆炸,NASA(美國太空總署)拍給你看!NASA透過NuSTAR(核光譜望遠鏡陣列)拍下的圖片,可以看見仙后座A內部的輻射分布狀況,是天文史上第一組顯示超新星爆炸內部情況的太空影像。這組圖像將有助於天文學家改進現行理論,更加瞭解超新星爆炸的過程。

恆星有如核子爐,在核心不斷進行氫融合成氦的工作,也就是核融合。若恆星質量在太陽8倍以上,當核心的氫燃料用盡時,恆星會開始向內收縮,如此一來,核心溫度會迅速升高,並製造出重元素如鈦、鐵、鈷和鎳等。在塌縮的過程中,恆星有可能會化成中子星或黑洞,也有可能因猛烈收縮導致反彈,將重元素拋出太空,形成超新星爆炸。

仙后座(Cassiopeia)A是銀河系中目前已知最年輕的超新星爆炸遺跡,距地球約11000光年,於西元1671年首度現身於夜空。過去人類無數次使用各種光學、紅外線或X射線望遠鏡拍攝仙后座A,但僅觀測到爆炸後恆星向外拋散,在激波中與周遭氣體、塵埃撞擊並燃燒發光的過程。

透過NuSTAR這次拍出的影像,科學家證實,在收縮過程中,核心會生成放射性同位素鈦44,而鈦44會向外輻射出大量的高能量X射線,將核心外層氣體以每秒50萬公里的速度吹散,形成一般認知中的超新星爆炸。NuSTAR則拍下人類史上第一組輻射圖像。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哈莉森解釋說,由新拍下的影像推斷,內部區域的「攪動」(slosh)使原本停滯的激波再度活躍起來,進而導致核心產生扭曲,引發爆炸。

發表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葛瑞芬史戴特說,過去科學家很難推論仙后座A內部發生了什麼事,但NuSTAR清楚照出了鈦44放出的輻射,天文學家就能更清楚看見爆炸核心內部的狀況。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系主任柏格斯則說,這些影像對於超新星核爆炸理論研究的進展有相當助益。

不過,這批新影像也引發了科學家對部分理論的疑問。在以往的理論中,科學家根據核心內部鐵原子的分布狀況,認為超新星爆炸是一個「均質」的過程,意即向外拋散的力量在每個方向上都是相同的,但新影像中鈦原子與鐵原子的分布狀況卻是相異的,代表爆炸的過程可能是「不對稱」而混亂的。

這項研究同步刊載於《自然》雜誌。

※ 相關報導:

* New Radiation Map Called "Holy Grail" of Supernova Observations
http://www.natureworldnews.com/articles/6116/20140220/new-radiation-map-called-holy-grail-supernova-observations.htm

....For the first time, scientists have mapped the high-energy X-ray emissions of the radioactive isotope titanium-44 that were created in the actual core of the exploding star. When the supernova occurred, the star's core collapse blew away the star's outer layers, sending cosmic debris, such as this radioactive isotope, exploding outward. The material has been expanding outward ever since at speeds of 5,000 kilometers per second, the scientists report.

* Asymmetries in core-collapse supernovae from maps of radioactive 44Ti in Cassiopeia A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6/n7488/full/nature12997.html
B. W. Grefenstette, F. A. Harrison, S. E. Boggs 等人
Nature 506, 339–342 (20 February 2014)
doi: 10.1038/nature12997

fsj 提到...

台大教授發現超新星 比國際早三天
http://udn.com/NEWS/LIFE/LIF1/8506006.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即時報導】2014.02.24

南投縣溪頭鳳凰山天文台1月19日凌晨,由台大物理系教授吳俊輝觀測到編號2014J的超新星,該超新星三天後,由倫敦大學天文台正式提報國際天文組織(IAU)註冊發現,並由IA 編號命名為2014J,台大比倫敦早發現三天。

但因吳俊輝是研究宇宙學的專家,不熟悉國際通報管道,被倫敦搶先註冊,覺得很可惜,無法為它命名,否則能為台灣的天文學,寫下驕傲的一頁。

大部分的超新星距離地球很遠,也較黯淡,超新星在被正式發現命名、引起國際觀測時,都已進入極亮的中期。這次台大團隊成為全世界在該星爆發前期就觀測到它的少數單位之一,目前只有美國的里克(Lick)天文臺及日本的板垣(Itagaki)天文臺有前期觀測資料。

吳俊輝說,溪頭天文台是以教育、觀光為主,和國際上的花大錢建置的天文台,有如「小蝦米比大鯨魚」,卻領先國際發現超新星,已為溪頭天文台寫下紀錄,台灣的觀測資料也發「國際天文電報」知會各國,作為日後國際研究用途。



◆ 4成科學家信上帝 認與信仰無衝突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224-VRlc

【台灣醒報╱記者羅佳旼╱台北報導】2014.02.24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在5百多位受訪的科學家中,有17%表示自己是基督徒,近4成相信上帝存在。另外,近半數基督徒認為科學與信仰沒有衝突。研究者認為,科學與宗教可以更深入合作,而媒體才是造成兩者衝突的來源。

美國萊斯大學社會學者奧蔻蘭德在今年2月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學會」年會上發表這篇報告。他訪問了1萬多名美國民眾,發現裡面共有574位是科學家,而其中17%是基督徒。另外,有36%科學家相信上帝存在,15%自認相當虔誠。至於參加禮拜的頻率,有2成民眾固定會上教堂禮拜,科學家中的比例則為18%;17%的民眾每周會讀《聖經》,該比例在科學家中為13.5%。

奧蔻蘭德表示,不管是一般民眾或科學家,定期上教堂的比例都不相上下,這點似乎顛覆以往「科學家容易對信仰存疑」的刻板印象。她說,「自認自己是基督徒的科學家,反而比一般基督徒更加虔誠。」

她也表示,在調查中有近半數基督徒認為科學與宗教可以彼此合作,非基督徒持相同看法者則為38%。她補充說,「這對制定科學政策及科學教育者是項好消息,因為除去先入為主的態度後,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

調查也發現,27%的人認同「科學與宗教對立」的論點。將近2成的受訪者認為,虔誠的人通常對科學「不友善」。至於造成科學與宗教對立的原因,則是來自媒體。她分析指出,「大部分的新聞都呈現兩批人馬在爭議性議題上的針鋒相對,例如學校是否應該教導宗教中的創造論。」

賓州彌賽亞學院生物及環境科學教授佛斯特也同意這項看法,他說,「媒體喜歡報導衝突。例如科學家不相信神或基督教不喜歡科學等等,都可以輕易造成兩者對立的印象。」

奧蔻蘭德認為,基督徒科學家通常會發現自己身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下,但由於能清楚地看見兩者的差異,因此,科學家通常更能辨明並堅持自己所相信的信仰。

fsj 提到...

我研發首枚太空GPS導航接收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50912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02.26

裝在衛星上的GPS導航接收機,是衛星與地球聯繫的唯一管道,一旦當機重開機需8到40分鐘。但衛星繞地球一圈中,只有12分鐘可和地面接收站連繫,若重開機超過12分鐘,就得等衛星多繞地球一圈。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成功自製開機只要1.5分鐘的GPS導航接收機,開機速度世界最快。

國研院研發出開機速度最快的GPS導航接收機,德國已主動聯繫有意購買。太空中心計畫,把自製的GPS導航接收機裝在福衛七號,預計2018年發射。

過去台灣發射的福衛一號、二號與三號,GPS接收機都仰賴進口。一般衛星會配備兩個GPS導航接收機,一個造價1500萬到2000萬元,太空中心自製的只要600萬元,價格大幅降低。

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衛星每繞一圈,與地面接收站接觸的時間只有12分鐘,但從當機到恢復正常,至少要10.5分鐘,目前GPS接收機冷開機時間就要8到40分鐘,等於一當機,就要等衛星多繞一圈(100分鐘)才能重新掌控。

太空中心飛行控制組組長林辰宗表示,衛星當機與地面失去聯繫後,多繞一圈就多一點風險,尤其衛星蓄電量有限,若無法即時掌握,萬一衛星上的太陽能板無法即時轉動,一旦電力耗盡,可能從此休眠迷航,成為無用的衛星。

林辰宗表示,GPS導航接收機屬管制物品,過去向國外購買關鍵技術都被鎖死,只能使用中低頻率,無法讓衛星發揮最大效能。國人成功自製後,還可接收與傳送國防訊號,不必再看國外廠商臉色。



◆ 台造首枚衛星用GPS 將上天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02250160-1.aspx

中央社 2014.02.25

為突破出口管制,掌握衛星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衛星自主能量,國研院太空中心今天宣布,已自主開發出台灣首枚太空級GPS接收機,將搭載福衛七號自主衛星進行任務。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表示,不管計算衛星姿態及天線指向、決定衛星酬載操作時機等,都靠GPS接收機所提供的時間與位置資訊,但太空級GPS接收機被世界各國列為出口敏感管制項目。

過去台灣已發射的福爾摩沙衛星1號、2號、3號,及預定2015年發射的福衛5號,GPS接收機都是向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採購。

太空中心組長林辰宗表示,台灣過去對外採購過程遭遇重重困難,從核發許可到正式輸出可能長約3至6個月,嚴重影響衛星發射期程。

傳統的太空級GPS接收機為將多個特殊設計晶片組合,重量約2至3公斤,功率消耗高,造價約新台幣1500萬至2000萬元;且系統設計以硬體為主,適應性與擴充性都受侷限,若要改變功能,晶片(硬體)必須重新設計製作,耗時超過220天。

此外,系統計算負擔沉重,冷開機時須經過超過100萬次計算才能運作,以致冷開機時間長達8分鐘。

林辰宗指出,「降低系統重量就是降低衛星成本」,太空中心經過3年努力,開發出台灣首枚太空級GPS接收機,採用通用型晶片,不受出口管制限制,搭配全軟體架構,重量僅0.8公斤,冷開機僅需1.5分鐘,造價約新台幣600萬元。

同時,這款GPS接收機以軟體架構為主,改變功能僅需40天即可完成,擴充性不會受限。

他說,目前太空級GPS接收機已經通過所有驗證測試,將搭載於預定2018或2019年發射福衛7號自主衛星上。

林辰宗表示,日、韓等亞洲各國也在開發GPS接收機,太空中心將進一步優化各項參數,包含降低重量、體積及耗電量,以符合小型衛星的巿場需求,提升國際巿場競爭力。



◆ 小行星撞月球 天文學家親賭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07682.shtml

【中央社╱巴黎24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02.24

西班牙天文學家馬迪耶多今天說,他目睹一顆小行星撞進月球,這是歷來記錄到的最壯觀太空岩石撞擊月球事件。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RAS)說,這起罕見事件為維爾瓦(Huelva)大學教授馬迪耶多(Jose MariaMadiedo)所見。

法新社報導,馬迪耶多去年9月11日操作2台月球觀測望遠鏡,看到雲海(Mare Nubium)有閃光。雲海是月球上填滿熔岩的古老盆地。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說,火光發生在格林威治時間20時07分,一時間幾乎與北半球的北極星一樣明亮。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說,在良好情況下,每個正好抬頭望向月亮的人,將能以肉眼見到。

之後有長達8秒鐘的餘暉,這是歷來所見到的撞擊月球最長也是最亮的一次。

馬迪耶多和同事計算出這塊岩石質量約為400公斤,直徑在60公分至140公分間。它以每小時約6萬1000公里速度撞擊月球雲海。馬迪耶多還製作3D動畫影片上傳YouTube,說明這次月球撞擊。



◆ 澳洲最古老礦物 解地球初期之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07579.shtml

【中央社╱巴黎23日綜合外電報導】2014.02.24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地球已知最古老礦物的微小晶體,形成年代距今44億年,解開了地球形成初期以及如何孕育萬物的謎題。

這項發現證實,地球誕生後成為1個熔岩火球,處於熔岩火球狀態的時間較先前認為的還要短。

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在45億年前誕生,但對於地球形成初期的狀態幾乎無所悉,特別是當它開始冷卻到足以讓熔岩凝固形成地殼和液態水時。

部分科學家認為,冷卻時間可能長達6億年。

然而,最近幾十年來發現的鋯石晶體,其中有些估計已有44億年歷史,讓上述理論受到質疑,儘管這些礦物的年齡在此之前尚未確立。

研究執筆人說,新的研究證實,在澳洲西部傑克丘(Jack Hills)地區發現的這些鋯石晶體,大約是在43億7400萬年前地殼凝固時形成。

根據新聞聲明,這相當於我們太陽系地球和其他行星誕生後大約1億6000萬年,「較先前假定的早了許多」。

科學家運用2種不同的年代測定技術,結果顯示在澳洲西部1座牧羊場發現的微小鋯石晶體,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礦物,形成時間可回溯至44億年前。

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地球科學教授瓦雷(John Valley)說,研究顯示,早期的地球環境並不像許多科學家想像的那麼惡劣。

研究結果刊登在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



◆ 江西科技考古 揭東周大墓謎團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5001026-260301

旺報 (陳豔偉) 2014年02月25日

高科技將在江西考古中「大顯神通」。近日,從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傳出消息,江西將運用3D技術啟動古村落調查,還計畫將機載3D鐳射掃描技術用於靖安大遺址考古,以揭開東周大墓謎團。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3D技術作為數位化技術,近年來已在古民居保護方面得以運用。早在4年前,安徽黃山就運用數位化技術,通過現代數位手段和視覺化技術對徽派建築進行保護。今年,江西擬與武漢大學合作,啟動江西古村落調查,此項調查就將運用3D技術。徐長青說,調查將通過電腦虛擬現實及視覺化技術,對古村落的古民居進行檢測鑑定,利用數位化手段開發古建築的3D影像展示。

2011年7月5日,江西考古專家在江西宜春靖安縣實施了靖安大遺址保護航空遙感考古,在這次遙感考古過程中,通過對靖安東周大墓方圓5公里範圍內地域的實地勘察,發現了大量商周時期遺址。有關考古專家根據考古研究分析,靖安東周大墓的墓主極有可能是末代徐王章禹,但其中很多謎團仍未揭開。

徐長青說,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擬與武漢大學合作,運用機載3D鐳射掃描技術,對靖安大遺址進行高分辨掃描。這一技術運用後,將進一步推進靖安大遺址的保護和考古研究,或可為揭開靖安東周大墓眾多謎團提供資料。

fsj 提到...

類冥王星天體 太陽系有上萬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1166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02.26

冥王星屬於矮行星,除了繞太陽運行,也受海王星的擾動。到底在太陽系的遙遠外圍,還有多少類似冥王星的天體,一直是天文學家一直想解開的謎題。國科會經費支持中央大學天文所與加拿大研究機構合作,利用夏威夷3.6米望遠鏡新發現一個直徑約300公里的物體,推論這樣大小的天體冲還有上萬個,打破過去的推估,而且一次就讓數字上修十倍。

天文學家一直在探索海王星軌道外側,一個自成一格的「內奧特雲」,當中存在大量的物體,但因為距離太遠,很難直接用望遠鏡觀察到,因此一直是太陽系中最未知的部分。

其中有一顆名為「賽特那」的矮行星,直徑有700公里,因為夠大,在2003年時被發現。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表示,這次跨國合作新發現另一個在內奧特雲裡的物體,可證實裡頭可能還有很多物體存在。

葉永烜說,天文可以用各種理論來推論,但更重視眼見為憑。這次由中央大學天文所博士陳英同,與加拿大國家天文台合組團隊,一起觀測發現一顆直徑300公里的物體,驗證過去理論。

太陽系天文單位可能增到千

葉永烜表示,過去對太陽系已知的範圍只有60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如今發現一個新物體,並編號為2010GB174,未來只要持續觀測,有機會讓已知的太陽系,擴增到幾百甚至幾千個天文單位。

葉永烜指出,內奧特雲代表我們對太陽系最後未知之地,發現新物體2010GB174可以開始展開定量的科學勘查,並進一步觀測研究,可以更清楚瞭解太陽系的形成過程,有助於推論行星的來源及演化等過程,逐步改寫現有的天文研究。

fsj 提到...

玉兔號先前故障 控制電路問題

中央社 2014.03.01

中國大陸「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葉培建今天說,月球車「玉兔」號的驅動機構控制電路出問題,導致不能按正常程序進入第2次休眠。

「嫦娥三號」的月球車「玉兔」號於1月底進入第2個月夜休眠前,發生故障。

新華社今天訪問葉培建,他說,驅動機構的控制電路出問題,導致它不能按照正常程序進入第2次休眠。

他解釋,「正常休眠需要做一些動作,收起桅桿,蓋起太陽帆板,玉兔機構空間出現異常,驅動不能正常運行,就無法做這些動作」。

報導指出,玉兔號現在各個設備都趨於正常,大部分荷載也能正常工作。

報導引述葉培建說,玉兔號經歷了從地球發射到月球、著陸、駛離著陸器進行探測,「如果按照最初定義的完成任務標準,玉兔已經圓滿完成它的任務了」。

被問到玉兔號未來是否會「回家」?葉培建表示不會,但從長遠看來可能會送新的「玉兔」到月球,因為對月球的探索才剛起步。

fsj 提到...

長征七號、天舟貨船 估2年後升空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519797.shtml

【世界日報╱北京2日電】2014.03.02

中國大陸預定2015年發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為2020年建成太空站作準備,並將在2016年前後完成長征七號火箭和天舟貨船的研製工作,在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任務期間發射入軌。這組合將是全新的飛行系統。

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載人航天(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太空站將包括1個核心艙、2個實驗艙,每個約重20多噸。他指出,「這個平台,將為包括港澳台在內的科學家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提供科研機會,為人類和平開發利用太空作出貢獻。」

周建平說,中國大陸預定2020年前後建成的太空站,若國際太空站按原先規畫在2020年退役,屆時中國大陸太空站可能將成為世界唯一在軌的太空站。

報導指出,周建平說,天宮二號在天宮一號基礎上改裝研製,天宮二號任務期間,中國大陸將發射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

他說,貨運系統是中國大陸建成太空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關鍵技術,使中國大陸具備向在軌運行太空飛行器補給物資、補加推進劑的能力。

周建平指出,載人飛船運輸能力有限,貨物的單位運輸成本高;而貨運飛船不用返回,發射和交會對接過程中不需載人,將使得貨物運輸更加經濟和高效。

據報導,他說,天舟貨運飛船,繼承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既有技術,降低研發成本,除了可為太空站補給物資外,還要承擔太空站建造任務,具有向太空站運送艙外較大設施設備的能力。

周建平說,目前天舟貨運飛船設計的貨艙構型包括全密封、半開放、全開放三種。他說,發射天舟貨運飛船的,是擁有13噸以上運載能力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這是中國大陸採用新一代發動機的中型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採用無害推進劑,大幅提升運載能力。

報導稱,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29日發射以來,先後完成了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交會對接任務,迄今在軌飛行逾29個月,超過了原來設計要求的兩年壽命。此前有專家透露,天宮一號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fsj 提到...

陸最大科普天文望遠鏡落戶拉薩

中央社 2014.03.03

中國大陸用於科普的最大口徑天文望遠鏡將落戶西藏拉薩,目前這架口徑為1公尺的天文望遠鏡已基本完成研製工作,預計將於明年5月前架設完成,並免費開放民眾參觀。

新華社今天報導,西藏科協認為,在拉薩架設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能有效滿足天文愛好者的觀測需求,取得較好的觀測效果。

西藏科協副主席杜恩社表示,青藏高原上的拉薩開展天文觀測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海拔較高、空氣潔凈度高,氣候條件允許常年進行天文觀測。

據西藏科協介紹,這架天文望遠鏡由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長春光機所)、國家天文台等科研機構耗資人民幣2000多萬元自主研製,精密度高,僅鏡片磨製就耗時1年多。

截至目前為止,這架天文望遠鏡已基本研製成功,待全部完成後將免費移交給籌建中的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

杜恩社表示,這架天文望遠鏡口徑遠比普通望遠鏡大,投入使用後不僅能滿足科普需要,還將承擔相關的科學研究任務。

另外,大陸國家天文台專家將定期進駐,開展天文觀測及研究工作。整個天文館將打造成集科普、科研及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天文觀測平台。

大陸國家天文台應用天文研究部主任、首席科學家姚永強表示,1公尺級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在大陸科普場館中口徑最大,用於專業研究也毫不遜色。加上拉薩常年天氣狀況良好,在這裡開展天文觀測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據了解,這架天文望遠鏡是籌建中的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天文館的主體部分,天文館設計面積為1500平方公尺,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等科研機構提供天文望遠鏡,西藏科技部門負責相關附屬設施建設,預計明年5月對外開放。

fsj 提到...

清掃太空掃垃圾 有請雷射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03100346-1.aspx

中央社 2014.03.10

聽來可能像是科幻小說,不過澳洲團隊正致力運用地球發出的雷射摧毀太空垃圾,以求減少數量逐日攀升、恐以「接二連三碰撞」擊潰衛星的這些軌道上廢棄物。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Research School of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所長柯里斯(MatthewColless)告訴路透社,這項計畫非常實際可行,未來10年間或許就能行得通。

他說:「重要的是那種規模很合理,因為有那麼多太空垃圾。我們距離接二連三碰撞…全數摧毀低軌道衛星,可能只有數十年之遙。」

科學家認為,太空中有30多萬片垃圾,多以驚人速度在地球低軌道移動,小從螺絲與螺栓,大到火箭零組件都有。

澳洲已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簽約,利用斯壯羅山天文臺(Mount Stromlo Observatory)配備紅外線雷射的望遠鏡,追蹤並找出太空垃圾。

不過,澳洲政府挹注2000萬美元,加上私人投資4000萬美元資金,將協助團隊成立合作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CRC),援用移除大氣層遮蔽的天文學技術來研發更佳雷射,追蹤微小太空垃圾。

計畫的最終目標是提高雷射功率,照射並掃除太空垃圾,讓太空垃圾掉落入大氣層上層時燃燒殆盡,不會造成傷害。



◆ 隕石撞地球 海水酸化物種滅絕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3100211-1.aspx

中央社 2014.03.10

日本科學家今天表示,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降下酸雨,讓海水水平面起了變化,許多海洋生物因此滅絕。

科學家表示,強力撞擊下,富含硫磺的隕石立刻蒸發,成為氣態的三氧化硫。

這些氣體與水蒸氣結合,形成酸雨,數日內降到地表,造成海水表層酸化,生物死亡。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行星探索研究中心(Planetary Exploration Research Centre)研究員大野宗祐主導的研究團隊表示,在這一致命表層之下的物種躲過浩劫,最終取而代之繼承這片海洋。

這起隕石撞地球的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也導致稱霸陸地1.65億年的恐龍滅絕,但研究並未探究事件對陸地生物的衝擊。

根據化石調查,當時地球60%至80%的物種都滅絕。

千葉工業大學的研究顯示:「撞擊產生大量三氧化硫蒸氣,高濃度硫酸雨和海水酸化嚴重破壞全球生態系統,這也許是許多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

研究刊登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 發現4種破壞臭氧新氣體 專家憂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03100110-1.aspx

中央社 2014.03.10

來自歐洲和澳洲的科學團隊今天宣布在大氣發現4種會破壞臭氧的新氣體,由於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已禁止排放這類氣體,這項新發現格外讓人憂心。

科學家說,這是1990年代以來首次發現破壞地球平流層屏障的新物質,且大氣可能還有其他這類物質。

研究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寫道:「我們的研究顯示,有4種氣體1960年代以前根本不存於大氣中,暗示這可能出自人為。」

他們分析澳洲塔斯馬尼亞(Tasmania)1978年至2012年間,以及格陵蘭(Greenland)深層積雪收集的空氣樣本。

研究團隊聲明說:「測得4種會破壞臭氧層的新氣體,實在讓人憂心。」

「目前還不知道氣體的排放源頭,這是值得調查的議題。」

其中3種氣體是氟氯碳化物(CFC),另1種是氫氟氯碳化物(HCFC)。

研究團隊估計,截至2012年,這4種氣體已在大氣中累積超過7萬4000公噸。科學家說,1960年代以前的格陵蘭冰層找不到上述任何一種物質。

1980年代顛峰期全球每年製造100多萬公噸氟氯碳化物,大氣中測得的7萬4000公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但研究團隊說:「由於排放這些氣體明顯違反蒙特婁議定書宗旨,不免讓人質疑污染源頭到底在哪裡。」

研究團隊說,由於蒙特婁議定書中有豁免條款,因此新測得的污染氣體是否屬違法排放,目前還不清楚,但希望未來能減少漏洞。(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fsj 提到...

地核冷卻 水星直徑縮小14公里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53359.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2014.03.17

水星在縮水!透過從環繞水星運行的衛星「信使號」拍下傳回的圖片,科學家發現,水星表面上豐富的地質皺摺和斷層,顯示它正因冷卻而不斷收縮。據估算,水星比起其40億年前誕生之時,直徑少了14公里。

所有行星自誕生以來,即進入冷卻的過程中,液態狀的地核和地函逐漸凝固,地殼因而收縮,產生無數條地脊。這些地貌變化證實,即使其地殼不像地球有板塊之分,水星也會因地殼擠壓發生地震。

「信使號」則在2011年2度進入水星軌道,為人類太空史拍下首組100%呈現水星表面的照片。這組照片清楚地顯示出水星的全貌,包括3公里高的斷崖和1700公里長的山脈稜脊等。

根據「信使號」傳回的資料,華盛頓卡內基學院教授伯恩推算,水星半徑實質上萎縮達7公里,亦即直徑14公里,推翻過去假設。伯恩表示,水星之所以特別,在於其萎縮的速度比火星、月球都快,科學家雖尚未釐清其原因為何,但未來可據此進行進一步研究。

「水手10號」曾於1974、1975年3度飛掠水星,但只拍下45%表面的照片。由於水星表面幾無大氣,與月球相同,經常受隕石撞擊,因此地表最普遍的地形即是平原和撞擊坑穴。

不過,當時的科學家卻從這組影像中發現,水星地表有許多長達數百公里的斷層和隆起的山脈皺摺,大到不可能是撞出來的,因此推斷水星內部結構的冷卻,使得地殼受到擠壓,地表因而出現褶曲地形。根據「水手10號」運算,水星實際的半徑比起其最大期推估半徑2440公里,要減少3公里左右。

這項發現還創造另一項巧合。19世紀時,地質學家認為,地表山脈的隆起是因為地函冷卻收縮所造成,這項理論雖被證實不適用於地球,如今卻偶然在其他行星上獲得驗證。本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地質科學》期刊。

fsj 提到...

哈伯望遠鏡24歲慶生照光彩奪目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403170419-1.aspx

中央社 2014.03.17

哈伯太空望遠鏡要過24歲生日了。一如過去每年生日,美國航太總署與歐洲太空總署共同發布慶生照,今年慶生照是拍攝自獵戶座的猴頭星雲,此宇宙深處光彩奪目,是孕育恆星的搖籃。

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於1990年4月由太空梭發現號帶入軌道,展開長期太空觀測研究作業,為延長哈伯望遠鏡的服役年限,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2009年5月派出太空梭順利完成維修作業,理論上將服役年限再延長5到10年。

歐洲太空總署與美國航太總署今天發布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慶生照,是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6400光年的NGC 2174星雲,也被稱為猴頭星雲(Monkey Head Nebula)。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形容,慶生照是猴頭星雲的一部分,由於超過人類可見光的範圍,這張慶生照是利用多種不同濾鏡,並組合多張哈伯望遠鏡觀測照片所完成。

慶生照裡可清晰看到恆星在耀眼的宇宙氣體與星塵所組成的星雲中逐漸孕育生成,較為深暗有如滔天海浪般的星塵,與湛藍明亮的宇宙氣體在慶生照中形成強烈對比。

為了慶祝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太空觀測任務滿24年,相關組織與太空科學家本週將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研討會,探討哈伯太空望遠鏡在過去20多年中影響深遠的重大科學突破。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1990年由太空梭發現號搭載升空,進入軌道展開研究工作,但曾經因為反射鏡研磨有誤,觀測影像模糊不清,NASA經過1993年、1997年、1999年、2002年以及2009年等5次任務,將哈伯太空望遠鏡充分整備妥當,發揮極大觀測功能。

哈伯太空望遠鏡過去成績斐然,捕捉到令人屏息的宇宙奇觀,例如最為知名,距離地球6500光年之遠的老鷹星雲(Eagle Nebula)恆星形成區域的奇景,甚至被暱稱為「創世紀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

它也幫助測定宇宙大約137億年的年齡,估算宇宙擴張的速度比原先推測的要快,並證實星系中央存在極大質量的黑洞。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設計可觀測到宇宙形成之初大約8億年的模樣,經過更新設備,它進一步協助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僅5億年到6億年的景象。



◆ 智利6.7強震 疏散10萬人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553157.shtml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6日電】2014.03.18

智利北部太平洋岸今天發生規模6.7強震,當局表示,為了預防海嘯,一度疏散沿岸部分地區10萬多人,所幸海水僅小幅上漲,只接獲輕微損失通報,疏散警報已解除。

美聯社報導,地震發生在傍晚約6時16分,震源深度20公里,震央位於港市伊基克西北方60公里。地質調查所說,主震過後接連發生多起強烈地震,規模在4.9到5.2之間。

智利海軍表示,地震過後,北部城鎮阿里卡與托科皮雅之間可能發生小海嘯,當局因此敦促阿里卡與帕里納科塔大區沿岸居民撤至安全處。

智利內政部災害緊急中心區域首長舒穆克表示,海水僅上漲32公分,似乎沒有廣及太平洋地區的毀滅性海嘯威脅。

fsj 提到...

太空向日葵 幫忙找第二個地球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70326.shtml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4.03.25

美國太空總署(NASA)為提高觀測外星系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的能力,擬在太空部署外型類似向日葵的巨大「遮陽板」,以遮住恆星發出的強光,清楚觀察圍繞恆星轉動的行星。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天文學家以間接方式尋覓外星系行星已十餘年,但要清楚拍攝外星系行星的照片非常困難,因為恆星的光很強,不易分辨行星反射的微光,特別是體積小的行星。

NASA現在正研製向日葵狀的遮陽板,準備將遮陽板置於太空望遠鏡和外星系恆星之間。調整遮陽板角度,可阻擋外星系恆星的強光進入望遠鏡,但恆星周圍行星的光則可看見,天文學家並能拍攝行星照片,研究上面是否有我們已知的生命形態。

遮陽板計畫首席工程師、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夏克蘭博士表示,向日葵花瓣的線條不是稜角分明,可減少光波彎曲幅度,因此產生的陰影很暗,讓太空望遠鏡不致被恆星的強光照得產生眩光,所以能拍攝行星的照片。

遮陽板裝有推進器,可移動位置,以利阻擋不同恆星發出的強光。採用遮陽板的另一大好處是,科學家能利用現有太空望遠鏡拍攝外星系行星,不必發射新的太空望遠鏡。但NASA也可能同時發射新望遠鏡和遮陽板。

遮陽板計畫耗資10億美元(台幣300億元),目前正在加州測試。計畫首席調查員、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斯丁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遮陽板送上太空後順利展開,而且分毫不差就定位。卡斯丁指出,有了遮陽板,科學家可用太空望遠鏡拍攝大小接近地球、有許多岩石的外星系行星,這在地面上做不到。

遮陽板計畫科技小組主任莎拉席格表示,遮陽板順利部署後,NASA規畫在三年內觀測55顆外星系恆星周邊的行星,很有可能找到生命存在的「第二個地球」。

※ 相關報導:

* Space Sunflower May Help Snap Pictures of Planets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php?release=2014-089

fsj 提到...

新發現 小行星也有美麗的行星環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327002329-260412

中時電子報 郭匡超/綜合報導 2014年03月27日

土星因為它美麗的行星環而出名,不過,行星環並非大行星所獨有。巴西國家天文台公佈一項新發現:小行星女凱龍星(Chariklo)周遭也環繞著行星環。這是人類首次在太陽系內部發現小行星環。

研究人員表示,小行星環極可能是由小行星的碎片物質組成。科學家推斷,小行星環的存在預示著女凱龍星有自己的「月亮」——衛星。

巴西國家天文台科學家,本次發現主研究員費利佩.布拉加-里巴斯(Felipe Braga-Ribas)稱:「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意外收穫,看來,行星能不能攜帶行星環真不是體積大小決定的。」

※ 相關報導:

* 新發現:最遠矮行星、小天體有環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327-keyC

天文學增添兩發現!在短短一日內,科研期刊權威《自然》就刊出2項重要天文學成果:發現軌道遠超過冥王星、太陽系外最遙遠的矮行星,以及首次在小天體周圍發現如土星般的光環;前者有助於推斷太陽系外的天體數量,協助建構太陽系形成理論,後者則有助於對行星環的形成有更多瞭解。

以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為1天文單位(AU)計,在50AU處,也就是海王星外、被稱為「柯柏帶」的區域,有著大量類似彗星的冰凍微形天體,而在柯柏帶之外,被稱作「內奧特雲」之處,則存在大量的矮行星,其中也包括已遭除名的冥王星。據天文學家推估,此處的類冥王星天體至少有上萬個。

美國卡內基科研所天文學家謝波德與夏威夷雙子天文台天文學家楚吉羅共同宣布,在內奧特雲處新發現一顆矮行星,命名為2012 VP113,其直徑約450公里,近日點約80 AU,比目前所知最遠的賽德那(Sedna,76AU)還要更遠,但大小僅有賽德那的一半。不過,以遠日點來看,賽德那的949 AU比2012 VP113的452 AU要來得遠多了。

IAU正式認定的矮行星共5顆:谷神星、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其中並不包括賽德那和2012 VP113,但後兩者距離都遠超過這5顆矮行星。

....第二項驚人的發現是,天文學家在一顆位於土星和天王星間,直徑約250公里的女凱龍星(Chariklo)上,發現類似於類木行星所擁有的光環結構,是迄今發現擁有光環的最小天體。發現者巴西里約國家天文台學者布拉加里巴斯表示,這項發現其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研究團隊在去年6月觀測它時,無意間發現其光環。



◆ 探空九號火箭升空! 完成540秒任務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03.27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昨天晚上在軍方所屬的屏東九鵬基地,發射探空九號火箭,進行台灣南部上空80到300公里間的大氣電離層動態量測,540秒後火箭落入海中,成功完成科學實驗。

測試福衛五號儀器 飛上南台灣大氣電離層

這次探空九號搭載未來將裝在福衛五號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火箭升空後也成功傳回數據,確保未來搭載在福衛五號也能順利運作。

福衛五號預計明年下半年發射,所有設備都必須先行測試。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趙吉光指出,實驗室很難測試儀器在空中能否順利偵測,回傳數據,必須實際發射火箭在高空測試,昨晚成功發射火箭後,數據已經成功回傳。

大氣中的電離層不規則體,會干擾衛星傳輸品質,過去只能利用地面雷達驗證福衛三號的訊息可靠性,這次發射探空九號火箭任務之一,就是在高空中偵測不規則體的量測結果,讓福衛五號可以針對這些數據進行調整,也能進一步驗證福衛三號觀測的精準度。

趙吉光表示,探空九號火箭耗資3000多萬元,科學實驗部分是800多萬,總計超過4000萬元。這些都是必要的過程,目的是避免耗資數十億元的福衛五號,明年實際發射後不會出現任何差錯。

fsj 提到...

新發現矮行星 顛覆天文學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76768.shtml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4.03.28

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緣距離太陽約一百廿億公里處,發現一個由冰和岩石構成的塊狀天體,直徑約四百五十公里。科學家原本認為在這麼偏遠的地方不會出現這麼大的行星,使得這項發現必須以新理論來解釋。

美國夏威夷雙子星天文台的研究人員,將這顆矮行星編號為「二○一二VP一一三」,簡稱「VP」,但尚未正式命名。由於VP正好是英文「副總統」的縮寫,因此研究人員以美國副總統的名字,暱稱這顆矮行星為「拜登」。

學界原本認為,在海王星外圍、冥王星所在的「庫柏帶」以外,直到距離太陽約一光年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歐特雲」之間,廣大的空間應該是空無一物,因為在太陽系形成時,此處距離太陽太遠,沒有足夠的物質可形成行星。

然而,十年前學者發現一顆軌道遠離庫柏帶、直徑約一千公里的詭異矮行星「塞德娜」,當時研究人員提出各種說法解釋這顆特例,但如今又出現「拜登」,迫使研究人員必須提出新學說。

共同發現「拜登」的卡內基科學學會的研究人員薛帕說,他認為「庫柏帶」以外恐怕並非空無一物,而是有數以千計星體,只是因距離太遠很難發現。「塞德娜」和「拜登」都是因為正好運行到最接近太陽之處,加上採用最新型望遠鏡,才被發現。

薛帕說,根據電腦模型推算,「拜登」存在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一顆質量約地球五倍的行星,從較接近太陽的位置被拋到距離太陽約三百七十億公里的地方,經過庫柏帶時將一些星體帶離,才會有「拜登」這類矮行星出現。

這兩顆矮行星和庫柏帶其他星體的運行軌道有許多相同之處,是受到一顆大行星重力影響的跡象之一。但即使這顆大行星存在,其位置約是海王星和太陽距離的八倍,因太遠很難觀察。

相關研究廿六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