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0

成人細胞 首度複製出幹細胞

◆ 成人細胞 首度複製出幹細胞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71988

自由 2014-04-19

〔編譯張沛元/綜合17日外電報導〕科學家17日宣布,他們首度透過複製桃莉羊技術,利用成人皮膚細胞培育出完全符合病患細胞系的幹細胞。此舉朝日後打造出完全符合病患DNA的幹細胞以協助治病的目標更邁進一步,但也再度引發道德爭議。


利用治療性複製技術

根據這份刊登於網路期刊《細胞幹細胞》的研究報告,這是研究人員首度利用成人的細胞進行「治療性複製」,即「體細胞核轉植技術」(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意指製造出在基因上與捐贈者完全相同的胚胎幹細胞,其目的通常是用於治療疾病,但也是生殖複製或製造出某人基因複製品的第一步—該技術自1997年用來成功複製出桃莉羊後引發極大爭議,聯合國於2005年呼籲各國禁止,美國也禁止將聯邦資金用於生殖或治療性複製。


去年嬰兒細胞研究成功

17日發表的最新研究,由洛杉磯「CHA Health Systems」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員鍾永基(Young Gie Chung,譯音)領導,資金來自一家基金會與南韓政府;所使用的技術與當年複製桃莉羊的技術類似,也就是對卵子細胞進行重新編程(拿掉卵子細胞原有的DNA,以成年捐贈者的DNA取而代之),然後對該細胞進行電擊,使之分裂與呈倍數增加,其結果就是製造出與捐贈者DNA完全相同的細胞。此研究去年就在人類上獲得成功,但當時使用的捐贈細胞取自嬰兒,這次的捐贈細胞則來自兩名分別為35歲與75歲的成年男性。
治療重症出現生機

倘若此一研究結果獲得其他實驗室證實,其意義顯然相當重大,因為包括心臟衰竭與失明等許多影響成年人的疾病,終有一日將能以幹細胞治癒;而且這些為個別病患量身打造的幹細胞,可以由較老的細胞、而非嬰兒或胚胎細胞製造出來。本身也研究幹細胞的美國加州大學戴文斯分校副教授諾佛勒就稱此研究「令人興奮、重大與技術上令人信服」。不過,儘管看似可行,但此一技術並不容易;科學家們總共嘗試39次,其中只有兩次成功製造出胚胎。



◆ 成人細胞 首次培養出幹細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22302.shtml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綜合報導】2014.04.19

科學家成功複製了兩名成年捐贈者的成熟細胞並培養出早期胚胎,從這些胚胎中衍生出了人體組織,與捐獻者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完全吻合,這是科學史上第一次。

這項成果十七日發表在「細胞幹細胞」期刊網站,實驗室培育人體組織的研究又向前邁進一步。製造出的人體組織可用以治療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等多種疾病。兩名男性捐贈者分別是卅五歲和七十五歲。

去年,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教授米塔利波夫帶領的團隊複製出人類早期胚胎,這是科學史首次,不過使用的是嬰兒和胎兒的細胞,而非成人細胞。最新的研究證實了這項驚人並且備受爭議的重大突破,也證明了複製技術對成熟細胞同樣適用。

研究報告的撰寫人之一、麻州馬爾堡先進細胞科技公司首席科學長蘭薩說,年齡越大的人體細胞複製後可治療的疾病就越多,如果不能用成人細胞培育組織,這項技術的實用價值就很有限。這項研究經費部分來自南韓政府,是在加州一個研究所完成的。

蘭薩和他的同事首先從一枚未受精的人類卵細胞中摘除原有DNA,然後植入從一名捐贈者的成熟細胞中提取出的DNA。合成後的新細胞自動按照植入DNA序列重新編程,直到胚胎進入囊胚期,即由五十至一百個細胞組成的一個中空的球形幼胚。

之後科學家從囊胚中提取出細胞,並在培養皿裡培育成幹細胞,幹細胞的DNA與那名成熟細胞捐贈者的DNA完全一致。這些幹細胞最終衍生出其他組織形態,例如心肌細胞等等,形成的組織有望被移植入患者體內而不至於引發排斥反應。



◆ 醫療福音!培植幹細胞 促進組織再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22304.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04.19

專家指出,從皮膚細胞培植幹細胞,促進組織及器官再生技術,醫學上稱為「細胞核轉殖」(nuclear transfer)技術,未來可望用來修復肌膚、治療神經及肌肉病變。

陽明大學泌尿學科教授盧星華表示,皮膚細胞培養出的幹細胞,可透過「轉分化」機轉,製成其他種類幹細胞;例如,肌肉幹細胞、神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等,所以可預期用來治療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心臟病和脊髓病變等患者。

盧星華說,通常從年輕人的成體細胞分離出來的幹細胞,成功機率較高,長成的新細胞品質也較好,繁殖能力較強。

盧星華指出,因此研究者通常會使用廿至卅歲者的皮膚細胞,來作幹細胞研究;而皮膚細胞分離出的幹細胞,也可用來修復肌膚,對於外傷、燒燙傷,或需換膚的病患,都是一大福音。

台灣大學醫工所副教授林頌然表示,要進行細胞核轉殖技術,從各年齡層者取得皮膚細胞並不困難;但主要爭議在於卵子的取得,僅能依靠自願捐得,而且轉殖後卵子基因型態,將會依照新的基因改變,因而產生道德疑慮。

另外,再生細胞的安全性也未得證實,像是再生細胞能否順利轉化成預期的細胞,或可否發揮預期功能。

林頌然也說,目前的技術,可以在實驗室成功培植出幹細胞,也已進入動物實驗,但要進入人體試驗階段,還有一段距離,也是科學家努力的方向。

※ 相關報導:

* Researchers successfully clone adult human stem cells
http://phys.org/news/2014-04-successfully-clone-adult-human-stem.html

* Human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Using Adult Cells
http://dx.doi.org/10.1016/j.stem.2014.03.015
Young Gie Chung, Jin Hee Eum, Jeoung Eun Lee,
Sung Han Shim, Vicken Sepilian, Seung Wook Hong,
Yumie Lee, Nathan R. Treff, Young Ho Choi,
Erin A. Kimbrel, Ralph E. Dittman, Robert Lanza,
Dong Ryul Lee.
Cell Stem Cell 2014
doi: 10.1016/j.stem.2014.03.015

Derivation of patient-specific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via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has th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a range of therapeutic contexts. However, successful SCNT with human cells has proved challenging to achieve, and thus far has only been reported with fetal or infant somatic cells.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a recently developed methodology for the generation of human ESCs via SCNT using dermal fibroblasts from 35- and 75-year-old males. Our study therefore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bility of SCNT for adult human cells and suppor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SCNT as a strategy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裝人工心臟 活了75天…

新技術可製造遺傳上完全相同的幹細胞
鼠膚細胞複製鼠幹細胞大突破
以piggyBac 轉位創造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
將皮膚細胞安全轉變成幹細胞的方法更接近臨床
鼠膚細胞複製鼠幹細胞大突破

研究者使成年皮膚細胞與肌肉細胞相互轉變
研究者使老鼠皮膚細胞直接轉換成神經元,跳過 IPS 階段
創造不需要胚胎的胚胎幹細胞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立委為漸凍人請命 促加速臨床試驗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23675.shtml

【聯合報╱記者陳信利/斗六報導】2014.04.20

漸凍人病患家屬向衛福部申請幹細胞新療法人體試驗審查,但拖延8個月仍未審查,立委劉建國昨天表示,日前他為漸凍人請命,要求衛福部加速人體試驗審查,已獲允諾將於下周五(25日)審議該臨床試驗,全力促成早日執行。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與光麗生醫合作,進行漸凍鼠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讓病程可從110天發病,延緩到150天發病,為漸凍人症患者治療找到一絲曙光。

劉建國說,但該醫院8個月前向衛福部申請人體試驗,迄今遲未獲准,漸凍人症患者已沒有時間繼續等待政府嚴重牛步化的行政程序。

「林院長救救我家!」罹患漸凍人症郭先生,兩年前生活起居頓需仰賴家人協助,隨著症狀逐漸惡化,他只能勉強用無力的手,寫字條給林欣榮,哀求林院長及政府救救他家,讓人鼻酸。

劉建國表示,攸關人命問題,日前他針對郭先生的請求,為求衛福部加速審查漸凍人臨床試驗計畫,避免患者病情惡化。



◆ 研究:一種特殊溶液 讓動物腦變透明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624496.shtml

中央社 2014.04.20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命系統研究中心利用特殊溶液開發出一種技術,能讓動物的腦部有如果凍般幾乎完全透明。

新華社發自東京的報導說,這項成果有助於弄清楚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是如何發揮作用。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18日發表公報說,研究所位在神戶市的生命系統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利用特殊溶液,開發出一種技術,能讓動物的腦部像果凍那樣幾乎完全透明,清晰度甚至可以看清單個細胞。

研究小組2011年曾開發出一種使用尿素、稱為「Scale」的透明化試劑,在此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除了尿素,再添加作為乙醇化合物的「2-氨基乙醇」(2-Aminoethanol)後,透明化的效果最高。

研究小組將成年實驗鼠的腦和小型猴子狨猴(marmoset)的腦(相當於實驗鼠的10倍大)放入這種溶液,浸泡兩星期後,實現了透明化。

研究小組認為,這是由於溶液阻止那些妨礙透明化的物質發揮作用,並將這種新技術命名為「CUBIT」。

腦部完成透明化後,小組成員利用特殊的顯微鏡,約1個小時就可獲得能看清單個細胞的腦圖像。

研究小組還利用這種技術調查了對實驗鼠的腦施加光刺激後,腦的哪個部分會發揮作用。

研究小組認為,睡眠和睡醒都與腦受到光刺激後發揮作用有關,使用這種透明化技術,可更加釐清詳細的機制,可望對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這項成果的論文24日將刊登在美國「細胞(Cell)」雜誌上。

fsj 提到...

加報告:癌症與酒精有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630522.shtml

中央社 2014.04.23

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照護(Cancer Care Ontario)今天發表報告指出,安省每年約1000至3000起新癌症病例與喝酒有關。

在這項名為「安大略省癌症風險因素:酒精」的報告中,安省癌症照護指出,約1/3的加拿大人都了解喝酒與癌症間的關係。

安省癌症照護預防及控制部副總裁瑞比萊克(Linda Rabeneck)表示,研究已證實喝酒會導致口腔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及乳癌。

安省癌症照護估計,2010年安大略省新癌症病例中,因喝酒引起的約占2%至4%。

報告指出,這些發現應該可以增進人們對飲酒與癌症關連的了解,從而減少飲酒。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及美國癌症研究所都建議,如果必須喝酒,男人每天應不超過兩杯,女人每天不超過1杯。

加拿大統計署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加拿大成年人都喝酒。調查中,只有18%男性及26%女性在調查的前一年內滴酒未沾。

美國腸胃學期刊今天刊載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菸酒均沾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也會增高。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正考慮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級別與石棉、香菸及紫外線相同。



◆ 日研究:罹癌1年內 自殺風險激增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630225.shtml

【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二十二日電】2014.04.23

日本國立癌研究中心經過廿年的追蹤調查,發現日本人被診斷罹癌一年內的自殺危險性,是其他有自殺傾向者近廿四倍,遠高於瑞典的三倍。

「每日新聞」報導,癌研究中心從一九九○年起對九個府縣四十到六十九歲、約十萬人進行大規模疫學調查;直到二○一○年底,調查對象有五百六十一人自殺死亡,其中卅四人被診斷罹患癌症。若把癌症患者以外、有自殺危險因子的人設為一,則確診一年內自殺的危險性是廿三點九,不過確診一年以後,危險指數降為一點一,差別不大。

瑞典針對六百萬人做過調查,確診一周內的自殺危險性是十三倍,一年內是三倍。不過歐美研究也發現,早期癌患者的自殺危險性低,這次日本的調查,未細分癌症進程與自殺關連。

日本兩人中有一人可能罹癌,占全國死亡原因的三成;隨著醫療愈來愈先進,二○○三到二○○五年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五成,早期發現的五年存活率更達到九成。分析這分報告的國立精神.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研究員山內貴史說,「癌症給一般人的印象是死亡,確診後的精神衝擊、因治療而改變的生活型態,以及部分人因而失業等多重因素,造成自殺機率偏高。」他表示,醫師應該對病人充分說明癌症治癒機率增加等,給予更完善的心靈支援。



◆ 四大藥廠合作研發 抗癌藥進臨床試驗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73194

自由 2014-04-23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由國內4大老牌藥廠─生達(1720)、永信(3705)、中化(1701)、健喬(4114)共同組成聯盟、研發的抗癌新藥「DCBCI0901」,昨天宣布已陸續獲准進入美、台兩地的第一期臨床試驗,由於到2015年抗癌標靶治療市場約360億美元,若該藥研發成功,將對4家藥廠營運有明顯貢獻。

「DCBCI0901」是由生技中心在經濟部科專計畫支持下自行研發,3年前找來4家藥廠,透過授權方式與生技中心共組團隊共同開發,未來進一步商品化,經過3年多的準備,已分別在去年7月及今年3月通過美國FDA及台灣TFDA的人體臨床試驗申請。

生達總經理范滋庭表示,第一期臨床試驗所需經費約1億元,扣除政府補助後,由4家藥廠平均分攤,未來藥品若能上市,中間產生的費用及上市後的利益,也同樣由4家公司分攤及分享。生技中心執行長汪嘉林表示,「DCBCI0901」將以治療肺癌及攝護腺癌為主,根據研調單位的資料顯示,預估到2015年抗癌標靶治療的市場約有360億美元,若「DCBCI0901」能成功,除了可提供病患更多藥品的選擇外,也可提升國內製藥業競爭力。

他預估,若藥品能順利上市,初估上市2-3年,有機會創造2-3億美元的產值,而4家藥廠分別擔任的角色則是由生達負責生產原料藥中間體、永信負責生產原料藥及最終產品的製造、中化負責劑型開發、健喬負責安定性試驗,如此一來可讓國內藥廠共同合作,進軍高單價、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fsj 提到...

基因檢測標靶治療 末期腸癌延壽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34769.shtml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4.04.25

大腸癌患者有五分之一確診時已是末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一名正值壯年的46歲男性,確診罹患肝轉移大腸癌,並引發黃疸、肝腫大症狀,被宣判只剩一個月壽命。高醫外科部部長王照元透過KRAS基因檢測,研判患者基因形態適合接受大腸癌標靶藥物治療,數周後肝功能指數明顯下滑,後來存活一年左右。

王照元強調,高醫目前已有一百多位末期腸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前,先透過KRAS基因檢測,再量身訂做標靶藥物治療的組合,證實對藥物反應的有效率可從50%提升至65%。下一步他將在全國9家醫院發起一項前瞻性研究計畫,預計募集320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展開相關研究。

近年來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上述46歲男性持續血便已經一年,後來因出現黃疸及腹水緊急就醫,才確診是大腸癌末期。王照元說,患者原本被判定只剩一個多月可活,後來存活約一年左右。這個治療案例今年已發表在美國Medical Principle and Practice期刊。

※ 相關報導:

* 子宮頸癌篩檢 FDA批准 首選HPV檢測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35715.shtml

子宮頸抹片數十年來是子宮頸癌的唯一篩檢辦法,預防子宮頸癌功勞大,但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周四批准瑞士羅氏藥廠(Roche)的一種基因篩檢工具為首選篩檢。

FDA批准的是羅氏藥廠的cobas HPV檢測系統。HPV(人類乳突病毒)差不多是所有子宮頸癌的成因。

目前已有醫師使用這套系統,用來確認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結果,但FDA周四的決定,使羅氏藥廠的行銷文字可以打出「cobas HPV系統是優先於子宮頸抹片的第一選擇」。



◆ 中西醫合併治療 癌末患者神清氣爽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3799

自由 2014-04-25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54歲的盧姓婦人在一年半前,被診斷罹患乳癌第4期且癌細胞轉移至淋巴與骨頭,不適合開刀,只能做化療與放療,但是頸部硬塊讓她的頸部緊繃,無法歪頭,因此血液腫瘤科醫師轉介她接受中醫治療。

盧婦接受口服中藥及針灸治療3個月後,頸部緊繃、腫塊漸漸消減,持續中、西醫治療,頸部高起的腫塊消失,胸部手掌大的硬塊減小5成,且變得柔軟。

盧女士昨天表示,原本醫師估計大概還有兩年生命,現在已過了一年半,氣色和精神都很好。不知情的癌友常問她:「你為何常來醫院?是來照顧病人嗎?」

她現在仍持續化療,也沒停中醫治療,白血球量維持3000到5000之間。她不覺得自己是病人,期許要活到70-80歲。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師陳俞沛指出,癌症治療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因此即使接受中醫治療,仍不能忽略西醫治療。中醫對期數低、易完全切除的腫瘤,重在術前、術後的調理及降低化、放療副作用;罹癌期數高、難以完全切除的腫瘤採取保守治療,使用補養氣血的藥,但會加入抗癌中藥為輔,並視病情調整。

陳俞沛表示,中醫講究辨症論治,同病但不同人的用藥不會相同,不同醫師的用藥也不同;他提供盧姓病患的治療是使用補養氣血中藥調理體質,兼顧化療與放療副作用帶來不適,再配合針灸放鬆肌肉、舒筋活血、調整全身。

fsj 提到...

歐洲研究-檢測血液銅含量 可能預測阿茲海默症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428000635.html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14-04-28 中國時報

義大利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檢測血液中的銅含量,能預知老人是否將罹患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血液中的銅含量高,得病的機率就會增加。

研究人員對141名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年長者進行驗血,檢測他們血液中流動的銅含量。MCI是老年人中慣見的一種健忘毛病。研究人員特別留意在血液中循環流動的游離銅多寡,而不是食物「載體蛋白」中所含的銅。

先前的一些研究顯示,高含量的游離銅與細胞受損有關聯,本次研究則顯示,血液中游離銅含量高的人,4年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達50%;含量低的人則MCI演變成阿茲海默症的機率不到20%。

羅馬法泰貝內弗拉泰里醫院研究人員絲奎蒂博士表示,這種簡單的檢測方法,可望發現那些具有進行性認知退化風險的人,他們也許可以採取行動,好比減少特定食物或飲水中的含銅量,降低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英國有82萬人患有失智症,其中大多為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的特點是腦內出現乙型澱粉樣蛋白的徵兆,一般認為,高含量的游離銅可能阻撓腦部將有毒蛋白排出。

絲奎蒂和同事先前的研究即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血液中的銅含量,要比同年齡正常人的含量高。而血液中的銅含量,也可用來預測阿茲海默患者在記憶和認知的衰退程度。

fsj 提到...

母體血驗胎兒染色體 準確率逾99%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44618.shtml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2014.04.30

彰化基督教醫院昨天發表和中研院共同研發分析程式,可從母體血含有的胎兒DNA,檢驗第十三對、第十八對、第廿一對染色體有無異常,準確率達99%以上,已獲台灣和美國專利。

彰基基因醫學部主任陳明說,兒童先天性疾病中,這三對染色體異常的比率合計高達七成,準確檢出胎兒的這些染色體異常,可提高優生保健篩檢品質。

陳明說,台灣婦女有高齡生產的趨勢,很多孕婦怕羊膜穿刺和絨毛採樣發生後遺症,越來越願意採母體血,檢驗胎兒DNA(去氧核糖核酸)是否染色體異常,但歐美生技公司開發的分析程式,準確率約85%,精準度如能突破90%以上,孕婦會更安心。

陳明團隊2012年10月先使用外國廠商開發的分析程式測試檢驗技術,並與中研院合作研發分析程式,徵求到彰基產檢的孕婦同意參與計畫,一面檢驗一面修正程式,只要胎兒DNA在母體血中濃度3.8%到4.75%,就能精準驗出染色體異常。

這項屬於「非侵入性產前胎兒染色體檢驗」的分析程式,已獲台灣和美國專利,彰基基因醫學部今年三月將臨床實驗報告投稿到「婦產科超音波學雜誌」國際期刊,4月3日刊出。這項技術仍有限制,多胞胎、體重80公斤及周數小於10周較不適合。



◆ 複製技術新突破 有望治糖尿病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44494.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4.30

科學家表示,他們透過複製技術,將帶有糖尿病女患者基因的胚胎幹細胞,轉換成能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日後或許能治癒這名女子。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在製造可治療疾病的「個人化幹細胞」上,克服了重大障礙。不過生物倫理學家表示,這種新突破同時凸顯培植胚胎需要更好的規範。

主導研究的紐約幹細胞基金會表示:「我們在運用患者本身細胞來製造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又更進一步。」

基金會表示,研究團隊從糖尿病患的皮膚上採集細胞後,將細胞核移植至人體卵子來打造幹細胞,誘導幹細胞轉為β細胞。

若缺乏β細胞,人體就會缺少胰島素,並導致高血糖。

fsj 提到...

抗藥病菌頑強 輕症也致命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649511.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編譯陳韻涵/綜合報導】2014.05.02

世界衛生組織四月卅日公布第一份針對抗藥性細菌的全球監測報告指出,致命的抗藥病菌擴散,以往可以治癒的簡單感染如今卻可能致命,目前全球每個地區都面臨抗藥細菌威脅。

世衛報告分析了一百一十四個國家的數據,集中在會導致敗血症、肺炎、腹瀉、泌尿道感染及淋病的七種不同細菌,發現全球都出現細菌抗藥性問題,而且都有用到最後一線抗生素的情況。

世衛衛生安全助理總幹事福田敬二說:「全球邁向後抗生素時代,幾十年來可治癒的常見傳染病與輕症,可能再使人喪命。」

藥物抗藥性為誤用或濫用抗生素造成。例如全球每天約有一百萬人感染性傳染病「淋病」,但因抗藥淋病病菌突變速度比預期還快,英國、加拿大、法國、日本等十國皆已出現淋病患者無藥可醫病例。

醫藥界幾十年來僅研發出五種新抗生素,遠不及抗藥病菌演進速度。

開業藥師柯明道指出,避免抗藥性的最好方式,就是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不要自行購藥或拿別人的藥來服用;治療過程,即使覺得症狀減緩也不可自行停藥。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說,多重抗藥性的鮑氏不動桿菌是醫院內感染主要病菌,出入醫院要勤洗手避感染。



◆ 珣珣申請脊損人體試驗 衛福部退回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5412

自由 2014-05-02

〔記者謝文華、謝銀仲/綜合報導〕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向衛福部提出「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人體試驗計畫,盼醫治嘉義因車禍重傷的四歲癱童張羿珣(珣珣);衛福部昨邀集幹細胞、神經學專家及漸凍人協會代表審查,決議此計畫須大幅度修改,兩個月內補件後再審。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指出,珣珣案未通過主要是目前還沒有足夠試驗資料,支持其理論基礎及用法、用量依據,除試驗設計,應加入更完整的安全性評估、追蹤項目及時程。

此外,受試者同意書的預期醫療效能,未忠實反映實際情況,如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副作用、危險及處理方法等說明,皆過於簡略,未善盡受試者告知及充分述明。

「珣珣」母親吳湘怡得知這項結果非常失望,表示絕不會放棄,會再補足資料申請。

吳湘怡說,衛福部未知會家屬到場旁聽或陳述意見,審查委員也無法感受、體恤家屬痛苦,衛福部的反對理由,並沒有科學依據,純粹為反對而反對,籲請衛福部能發揮菩薩心腸,給「珣珣」一個好起來的機會。



◆ 美國研究-服用西瓜萃取物 肥胖者血壓下降了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502000685.html

簡恒宇/綜合報導 2014-05-02 中國時報

西瓜不僅是消暑盛品,還可能幫助過胖的人降低血壓。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費古洛研究發現,肥胖者服用西瓜萃取物能夠降低血壓,並可大幅減少心臟病發的風險,就算處在寒冷環境,也能維持此一效果。

該研究對13名中年肥胖且高血壓患者進行為期12周的觀察,受試者先把手泡在冷水中,藉以模擬處於寒冷狀態,研究人員同時檢測血壓變化。由於處於寒冷狀態時,身體為了保持溫暖,血壓會升高,心臟負荷的壓力也會增加。

受試者之後被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每天服用西瓜萃取物,即4公克的左旋瓜氨酸和2公克的左旋精氨酸,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6周後,兩組人士對調。結果顯示,服用西瓜萃取物能降低血壓,也減輕心臟負荷的壓力,在寒冷環境下,也有相同效果。

費古洛說,「服用西瓜萃取物後,主動脈和心臟承受的壓力下降」,並稱「這代表心臟較不會過度負荷,就算處於感受壓力的環境,例如寒冷狀態下,心臟仍能輕鬆地跳動」。

全美有些保健食品商店售有左旋瓜氨酸和左旋精氨酸補充品,但研究人員表示,服用的劑量必須夠高,才能達到降低血壓的功效。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高血壓期刊》。

fsj 提到...

大腸癌初診 2成末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54486.shtml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4.05.05

大腸癌連續六年蟬聯國內癌症發生率首位,醫師臨床觀察發現,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中,平均每五位就有一人屬於末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肺等器官;且近七成患者無法手術切除。若民眾大便習慣改變,或出現腹瀉或便秘交替等情形,應盡早就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長王照元表示,臨床上有百分之廿的大腸癌患者被發現時已是第四期,治療存活率不佳。

五十六歲的歐小姐,五年前出現輕微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她自認飲食正常,不愛吃油炸食物;且維持多年晨泳習慣,癌症不會找上門。直到排出細長如鉛筆般的大便形狀,她才驚覺異常,檢查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

歐小姐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醫腫瘤醫學部藥物放射治療科主任趙毅表示,許多民眾常自恃年輕、不菸不酒,從未想過自己也是癌症的「候選人」。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飲食西化及嗜吃高油脂食物,是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許多民眾以為只要少吃即可,卻忽略環境汙染物也會由食物鏈「病從口入」。他曾收治過一名廿多歲女性,因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大腸癌,癌細胞已蔓延整個腹腔,根本無法切除,只好縫合,不到兩個月就往生。

王照元說,目前大腸癌篩檢工具包括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但許多民眾常拖到有明顯症狀才就醫,造成確診罹癌時已是中晚期。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病人中,近五成、超過六千人屬於第三期或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平均不到六成。

醫界近年開發大腸癌新療法,王照元和趙毅均表示,針對轉移型大腸癌治療,標靶藥物搭配化療的組合,過去健保僅給付第一線及第三線治療;第二線只能用化療。前陣子衛福部核准「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新適應症對象,最多可延長壽命卅一個月,但仍需自費每月六至八萬元。

※ 相關報導:

* 走過抗癌13年 她更愛自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54177.shtml

婦人賴於廷13年前罹患乳癌,還因此離婚,但她抗癌成功,不僅活出自我,昨天還擔任衛生局抗癌大使,鼓勵民眾及早檢查。



◆ 英國研究-成功減重 吃對時間是關鍵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505000681.html

陳文和/綜合報導 2014-05-05 中國時報

英國最新研究顯示,減重瘦身的成功關鍵在於選對三餐進食時間。研究也證實,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宛如王子,晚餐則要如同窮光蛋。

根據該研究,想甩掉過多體重的人,每天應當在早上7時以前起床,而最理想的用早餐時間是7點11分,至於午餐最適宜的時間則在12點30分到1時之間,以12點38分最恰恰好。而晚餐的時間最好在6點到6點30分之間,尤以6點14分最佳。

這項研究以1000名身材苗條的人為對象,結果其中84%認為堅守最佳進餐時間,是減輕體重的關鍵。

76%的研究對象表示,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而且應當每天吃早餐。3/4受訪者相信,午餐輕食有益瘦身,而且他們都不會省略這一餐。

而因為夜間活動量相對較小,若攝取過多的卡洛里很可能會轉化成脂肪,所以多數研究對象認為,晚餐不宜太晚吃,2/3的人建議在7點以前用晚餐。此外,每10個人中就有6個人相信,三餐少吃一餐反而會讓減重計畫變得更為艱難。

※ 相關報導:

* 防感染 5關鍵時刻要洗手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13/20140505004236.html

世衛組織統計,在高所得國家平均每100住院病患中有7人與醫療過程忽視手部衛生感染有關,世衛提出5個關鍵洗手時刻。

5月5日是手部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挽救生命、洗淨雙手(SAVE LIVES: Clean Your Hands)」活動,自2009年發起至今,全球已有168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6000多家醫療院所響應,承諾在提供醫療服務時,落實手部衛生。



◆ 男女憂鬱 症狀大不同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11908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4/05/05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雖然很多人憂鬱症症狀都很相似,不過男性、女性憂鬱症表現可能不太一樣。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布里根醫院康納斯婦女健康與性別生物學中心學者吉兒‧高斯坦表示,根據多年研究、觀察發現,憂鬱症表現方式會依不同性別而出現變化。此外,女性得憂鬱症風險為男性的兩倍之多,很可能是荷爾蒙、基因等因素造成的差異,荷爾蒙、基因等都會對大腦運作造成影響,想要更了解憂鬱症這種身心疾病,就必須知道男女憂鬱症差異。

另一方面,女性對情緒變化較為敏感,因此當憂鬱、沮喪的時候比較會主動描述自己的感覺,而男性可能較無法辨識自己是否有憂鬱傾向,男性不開心、沮喪的時候,很可能會掩飾、否認這些情緒,或者低估憂鬱症殺傷力,直到情況越來越嚴重,才終於爆發出來。

男女憂鬱症症狀差異一:女性容易沉溺負面情緒

女性感覺憂鬱時,常會不斷「反芻」、沉溺於這些負面情緒當中,因此比較常出現消極自我對話、莫名哭泣、自責等狀況,這樣很容易讓情況變得更糟糕。男性感覺心情沮喪時,往往趕快轉移注意力,這可幫助減緩憂鬱情緒。

男女憂鬱症症狀差異二:男性容易濫用酒精、藥物

男性罹患憂鬱症時,常會濫用酒精、非法藥物,希望可以麻痺、消除負面情緒。特別是青少年更容易出現這種問題。女性則是在憂鬱情緒過後,或產生焦慮情緒時才較容易濫用酒精、非法藥物。

男性憂鬱症患者也較容易透過看電視、運動、大量工作、賭博、抽菸、危險性行為、飆車等發洩、轉移負面情緒。無論是成年男性還是青少年,出現憂鬱症時都特別容易出現暴躁、易怒等情緒反應。

男女憂鬱症症狀差異三:女性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

女性一旦罹患憂鬱症,常合併出現厭食症、暴食症等問題。且女性在感覺憂鬱的同時,也常同時出現焦慮情緒、恐慌症、強迫行為等其他問題。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醒,當發現家人、朋友似乎罹患憂鬱症,應該要鼓勵他們就醫,找尋適當專業醫師,這樣才能給予完整處理、治療。

※ 相關報導:

* 心跳快又不規則 疾病警訊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11909

心跳過快,可從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正常的快,一為不規則的快。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奭毓表示,正常的快是指規律的心跳過快,有些是疾病造成的,如甲亢、貧血等;有些是藥物引起的,如服用止痛藥,因人而異;有些則與個人體質有關,如少運動、緊張、壓力等;水喝得少且有脫水情形,如中暑者也會出現心跳過快的情形。病理性造成的心跳過快有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頻脈等。



◆ 近4成高收入者 健保費偏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5536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5.05

近四成民眾所得金額高,繳健保費卻偏低。目前健保依照民眾職業分類投保,學者分析去年的補充保費發現,有租金收入的農漁民、職業工會、眷屬、榮民等加保者,平均一年卻有40至50萬元租金收入,保費卻可獲得優惠,顯示保費公平性有待檢討。

健保署今天舉辦「承保資料加值應用分析研討會」,淡江大學會計系教授韓幸紋表示,目前健保依民眾工作類別,分為六大類身分納保,計費方式、政府的補助優惠也不相同。同樣年所得的上班族、農漁民、職業工會會員,因為職業類別不同,要繳的健保費卻不一樣,保費不見得與經濟能力相當。民眾若有多重身分,會選擇最有利的方式投保。

她將1200萬多名有所得資料的民眾,依所得高低、健保投保金額分組,發現有近四成民眾繳的保費,低於實際所得水準。

保費設計不公平的現象,反應在去年新收取的補充保費,韓幸紋說,農漁民、職業工會、眷屬、榮民等,從身分認定為較為弱勢,給予一般保費優惠,但是補充保費中,卻發現他們並非經濟弱勢族群,例如當包租公、包租婆的農漁民等族群,平均一年有40至50萬元的租金收入,相當於有些上班族一年的薪資。

另外以眷屬身分納保者,也有近50萬人,平均一年有14萬元股利所得、以及有逾1萬4000名的眷屬,一年平均領取逾20萬元的高額獎金。韓幸紋說,以職業身分作為投保,不見得符合實際所得情形,保費的公平性仍有待檢討。

※ 相關報導:

* 中西醫會診 不孕婦有希望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55365.shtml

41歲的陳小姐七年前開始有生子念頭,卻遲遲無法如願,求子心切的她,吃Q10、找名醫,各種方法都嘗試,甚至考慮借卵,最後靠中西醫合作治療,順利懷孕,今年8月將迎接新生命。

fsj 提到...

美國團隊用3D列印打造仿肝臟解毒器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667420.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林佳賢╱即時報導】2014.05.10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研究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打造出功能類似肝臟的淨血裝置。

這台「仿生3D解毒器」是專門設計來移除人體內的「穿孔毒素」。這種毒素通常隨有毒動物螫咬,或是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而產生,會刺穿健康細胞的細胞膜。

其他科學家證實,血液中的奈米粒子能夠有效抓住毒素,但容易堆積在肝臟,提高肝功能衰竭患者等病患二度中毒的風險。因此,透過在體外運作的仿生3D解毒器,進行類似透析的療程,研究發現能夠「完全中和掉毒素」。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奈米工程教授陳紹臣(音譯)表示,運用3D列印將具解毒功能的奈米粒子包在不具排斥性的水凝膠中,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他說:「這將激發更多解毒技術的新設計。」



◆ 拋棄式熱針具治癌 省時省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66588.shtml

【聯合報╱記者余佳穎/新北報導】2014.05.10

傳統治療癌症方式花費大,讓許多患者煩惱。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中心研發新產品「拋棄式感磁熱消融針具」,不但操作方便、時間短,價格更只有傳統熱針具的一成,目前已進入人體試驗階段,未來可望提供患者經濟實惠新選擇。

金屬中心專案經理顏宏陸表示,拋棄式感磁熱消融針具以線圈、針具配合,線圈導電,利用「電生磁,磁生熱」,熱能再傳遞到針具感磁部分,快速升溫,將癌細胞「煮熟」,相較傳統針具一隻四萬、一次療程耗費二、三十萬,拋棄式一隻僅需四千元,療程花費界於一萬元上下。

針對病患症狀,輕微者可使用單隻針具,進行微創手術;較嚴重者則可使用「陣列式針具」,由於針具直徑零點八毫米,特別適用神經血管較多的癌症治療,包含肝癌、胰臟癌、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等,也可應用在不適合全身麻醉的病人身上。

工程師楊東傑表示,拋棄式針具因直徑夠小,熱消融程度好控制,可避免傷害神經血管。症狀輕微者可在門診進行治療,療程短、恢復快;而搭配多針大範圍治療時,是利用加熱將患部「整塊煮熟」,事後切除容易。

顏宏陸說,拋棄式針具已通過動物實驗,目前在成大醫院進行人體試驗,正式上路後,希望可減輕癌症患者經濟負擔。

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昨天舉辦「新北傳產創新─金屬暨機械產業技術加值」媒合活動,以技術合作為主軸,由金屬中心等學術單位,提供可商業化或移轉的成熟技術,與廠商進行近百場一對一技術洽談,共促成產官學合作六點六億元商機。

fsj 提到...

美仿生手臂 解鎖、刷牙難不倒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77972

自由 2014-05-11

〔編譯張沛元/路透華盛頓9日電〕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9日批准一款以「星際大戰」的「路克天行者」為名、供截肢者使用的仿生手臂,這款手臂可以做10種動作,顯然比截肢者目前所使用的鐵鉤手先進多了。

FDA表示,在審查過許多資料後,已批准「DEKA手臂系統」(DEKA Arm System)上市販售。FDA所審查的資料,包括美國退伍軍人部的研究;該研究顯示,90%的仿生手臂使用者能夠從事複雜任務,包括使用鑰匙與鎖,觸摸感受自己,使用拉鍊、刷牙與梳頭髮。

FDA表示,該手臂是第一款能同時從事多重動作的義肢,利用偵測讓肌肉收縮的電子活動的肌電圖電極的訊號來控制動作;這些電極對仿生手臂裡面的電腦處理器發送訊號,然後仿生手臂就能憑藉電源開關與感應器來做出多達10種特定動作。

FDA的裝置與放射衛生中心的設備評估辦公室主任佛曼說,「DEKA手臂系統」也許能讓某些人做出比使用現行義肢更複雜的工作,而且動作上也更像真的手臂。


研發經費約30億

這款義肢手臂是由塞格威發明人卡曼創辦的DEKA研發公司所研發,金額高達1億美元(約台幣30億),美國國防部的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也挹注超過4000萬美元。DARPA生物科技辦公室計畫經理桑齊斯說,該手臂是設計出來讓截肢者能做出近乎自然的上肢控制,其尺寸、重量、形狀與握力都與成年人手臂相當。

美國防部之所以參與該計畫,在於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受傷形式多與截肢有關。國防部指出,超過1800名現役美軍因為在上述兩場戰爭中受傷而嚴重截肢。

fsj 提到...

三星砸20億美元 瞄準製藥業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671698.shtml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4.05.13

三星集團將電子部門打造成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商後,如今目光投向製藥產業,將生技仿製藥(biosimilars)視為集團未來成長基石。

彭博資訊報導,三星投資至少20億美元發展生物製藥事業,其中包括成長中的生技仿製藥產業。生技仿製藥即為價格便宜、專利已過期的生技學名藥。

由於電子產品市場已經飽和,董事長李健熙一直積極投資新領域,希望帶動三星成長。生技產業市場規模預計五年內可望突破2,200億美元,三星目標成為該產業的巨頭。

三星生物製藥子公司Bioepis執行長高韓成(音譯)說:「公司仍處於新生階段,長期目標是成為世界製藥領導廠商。」

高韓成指出,三星計劃2016年在歐洲販售美國安進公司(Amgen)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劑「Enbrel」的首款生技仿製藥,2017年推出美國嬌生公司自體免疫性疫病藥物「Remicade」的生技仿製藥。另一家子公司Samsung Biologics也已取得品牌藥廠的委託製造合約。

高韓成指出,兩家生物製造公司共聘僱約800人,使三星集團躍居南韓最大生技公司。

三星表示,生技製藥事業到2020年可望產生逾1.8兆韓元(18億美元)的年營收。但在達到目標前,三星須面對輝瑞、安進等競爭對手、各國監管障礙以及尚未開發的市場。歐洲及日本目前已開放生技仿製藥,但美國尚未公布確切的規範方針或批准任何生技仿製藥。

※ 生物相似性藥品(Similar Biological Medicinal Product, SBMP)非正式地稱為「Biosimilar」,係指以生物技術衍生之生物藥品,於品質、安全及療效上,與原本作為參考藥品並獲得該國上市許可(authorised reference product)之原開發生物藥品相似物。



◆ 黃達夫/服貿、自經特區 摧毀健保核心價值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13475

【聯合報╱黃達夫】2014/05/13

2014年3月11日,健保局第一任總經理,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教授到美國國會參議院健康、教育、勞工及年金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分享台灣全民健保的經驗。

其最重要的內容即「台灣在1995年開始實施全國健保,目前有99.6%人口;大約2千3百萬人參加全民健保,台灣全民健保單一支付體制,有很大的疾病風險分擔的效果,讓不同社經地位和不同健康狀況的族群,可以互相補助」。

然而,葉教授沒有說的是,台灣全民健保之所以能夠一聲令下,在3天內施行,有賴當時台灣民主才剛起步,政府尚未脫離威權的時空背景。因此,對於任何成熟的民主國家而言,是做不到的。所以,也就無法做為借鏡。但是,全民健保制度匆促施行、規畫不周、政策粗糙,導致廿年後的今天,台灣醫療體系分崩離析、醫學教育與醫療品質惡化、醫療風氣敗壞的嚴重後遺症,就更不值得模仿了。

單一保險人制 伸張社會正義

所以,今天台灣全民健保唯一值得驕傲的地方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因而做到全民納保,使得台灣人民不再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無法就醫。這確實是人權的伸張,社會公平正義的呈現。

不幸的是,當這個公益的價值好不容易成為台灣驕傲的同時,政府卻精神錯亂,為了服貿協議與自經特區,犧牲全民權益,不但要為少數特權推動醫療特區,還要為他們修改醫療法將特區醫院公司化,成為營利機構,徹底摧毀台灣全民健保的核心價值。

當台灣醫療體系的崩壞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六大皆空已經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時,政府卻視若無睹,不但完全沒有健保改革計畫,反而渾身解數大力地推動服貿、自經醫療特區。經濟部、衛福部官員還說,根據服貿協議大陸讓利將開放台灣人到大陸去獨資自營醫院,可以讓台灣的血汗醫事人員到大陸討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設立自經醫療特區,供少數台灣醫事人員去特區中營利的醫院賺取外快,來補健保收入不足。言下之意,似乎這就是政府挽救六大皆空危機的對策,令人啼笑皆非。

特區醫院賺錢 健保人力流失

事實是,這兩個政策都只會把醫事人力抽離健保體系,使得人力已經嚴重短缺的健保體系,人力流失問題更為嚴重。而且,對於台灣的平民百姓及絕大多數的醫事人員而言,根本就是只有弊害卻毫無利益可言。真不知衛福部官員如何自圓其說!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過去廿多年,為了試圖打破國內醫界封閉排外的傳統,個人曾經做了很多努力,都無法說服衛生主管當局,對於在美國完成醫學教育及專科訓練的年輕一代華裔醫事人員,在取得國內執照的過程,減少一些不合理的障礙。結果,連海外華裔人才都很困難在台灣執業,更不用談到國際人才。顯見,長久以來,台灣的醫療環境根本沒有做好任何國際化的準備。

限制醫事資格 大搞一國兩制

廿年過去了,情況不但沒有改善,法規還越綁越緊。突然間,政府卻以一國兩制的手法,一方面要以特別條例開放外籍醫事人員在特區工作,他們可以不領我國執照,另一方面,又仍然以重重關卡限制真心要為台灣的平民百姓服務的華裔醫事人員進入健保體系工作,這樣的決策邏輯,令人費解。經濟部、衛福部的官員們要如何向全國人民交待!

在地球村的世界,各行各業的國際化是不可抵擋的趨勢,醫療也不例外。一個一再標榜自由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政府,應該以更高的格局,致力為全國的醫事人員創造優良的執業環境,促進整體醫療品質水準的提升,進而鼓勵台灣所有醫院與世界接軌,以真才實力創造醫療價值與國外醫院競爭,而不是以國家的資源、人民的血汗錢,去為少數擅長經營官商關係的特權服務。

(本文作者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fsj 提到...

成大醫:心律不整藥「臟得樂」 可抑制肝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7527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4.05.14

現行肝癌用藥價格昂貴且效果不佳,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劉校生率領研究團隊,歷經六年多時間證實,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e(臟得樂)」,經由促進人體細胞自噬反應(autophagy)後,可成功抑制肝癌。

臟得樂目前為健保給付用藥,價格低廉而且毒性不高。研究團隊將與成大胃腸肝癌科臨床醫師商談進一步合作,初步打算將臟得樂先用在肝癌晚期病患,在沒有其他藥物選項情況下,嘗試「舊藥新用」,給末期肝癌病患一線生機。

劉校生指出,細胞自噬反應是一種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由細胞內的雙層膜胞器「自噬小體」主導,能夠辨識、收集細胞內的垃圾與入侵病原菌,進而分解有害病菌,產生維持細胞存活能量。

可促進人體細胞自噬反應

劉校生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台灣本土46位罹患B型肝炎的肝癌病人中,發現自噬反應低落與肝癌腫瘤生成呈現正相關,進而在3000多種現行藥物中,發現心律不整用藥臟得樂,可有效促進人體細胞自噬反應,抑制肝腫瘤生成。

舊藥新用 健保給付一顆8元

劉校生表示,現行用於治療肝癌的標靶藥物一顆要1500元,平均一個月動輒要花費4、5萬元,且容易產生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臟得樂是健保給付用藥,一顆只要8元,且不需要長期給予,經實驗證實對人體沒有顯著副作用。

※ 相關報導:

* 肝硬化 初期吃口服藥有機會逆轉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75300.shtml

你的肝臟表面像棗子般光滑、還是因為肝硬化,變得像芭樂、釋迦一樣凹凸不平?國人平均每天有33人死於肝病,但對肝硬化仍警覺不足。醫師表示,其實肝硬化初期有機會逆轉,國外研究發現,若能在肝硬化初期開始口服抗病毒藥物,大部分患者肝纖維化的情形可改善,降低肝癌發生率。



◆ 頭頸癌新療法 不必鋸下巴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7529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 /台北報導】2014.05.14

林口長庚醫院完成亞洲第一例機器手臂結合雷射進行的經口頭頸癌手術,不必鋸開患者下頷骨(下巴),破壞顏面外觀,而是從口腔進入食道切除腫瘤,讓病人免除割舌剖面之苦。

受到菸酒檳榔的影響,國內頭頸癌個案逐年增加,每年新增近7000名病例。由於耳、鼻、口腔、咽喉等頭頸部器官,除負責吞嚥說話等功能,還影響外觀門面,手術治療格外棘手。

68歲黃先生抽菸喝酒超過30年,八年前確診罹患喉癌,經放療、化療後又復發,五年前全喉切除,失去語言功能。去年底回診檢查時不幸驗出舌根癌,如果接受傳統手術,連舌頭都保不住,無法吞嚥食物。

方瑞仁表示,傳統手術必須切開下頷骨,破壞鄰近神經與血管,顏面外觀會留下明顯疤痕,且痊癒時間相當長,住院需兩三周。由於黃先生曾接受電療,骨頭組織受損,術後下頷骨恐難以癒合。

長庚機器手臂,從口腔進入食道切除腫瘤

醫療團隊使用機器手臂雷射從口內進入,順利切除腫瘤。機器手臂結合雷射,更能精細地切割組織,大幅減少灼傷,保留更多的咽喉健康黏膜,且傷口復原也較快。林口長庚醫去年起,已陸續完成三例機器手臂雷射頭頸癌切除手術,黃先生是第一例,術後迄今五個多月恢復情況良好。

方瑞仁強調,要避免頭頸癌應該戒除菸酒檳榔,長期吸菸喝酒嚼檳榔者,即使已戒了一段時間,仍須注意身體警訊,定期接受頭頸部腫瘤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人工視網膜 電眼救失明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514000835.html

黃菁菁/東京報導 2014-05-14 中國時報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大阪大學教授瓶井資弘等人開始為幾近失明的患者進行人工視網膜的臨床實驗,在眼球裡埋入電極進行治療。第1個病例在治療之後視力已改善到可看到東西的形狀,6月預定進行第2個病例的手術。待確認安全性和治療效果,並於2018年得到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認可之後,可望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上。

治療實驗是以視網膜色素變性(或稱視網膜色素病變)的患者為對象,在眼球的內側裝上電極,靠電力刺激仍存活著的視網膜細胞。其原理是以裝在眼鏡上的攝影機拍攝,再用垂掛在腰間的裝置將影像轉換成電力訊號,訊號經由裝在耳後的裝置傳送電極到眼部。當腦部感應到由眼睛傳來的訊號,即可變成眼前的影像呈現出來。人工視網膜在美國和德國已開始臨床應用。

今年1月底,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為第1位患者埋入人工視網膜。這位患者在手術前僅可感覺到明暗,但手術之後已經可以用手抓到眼前的棒子,還可以掌握棒子的動向。

研究小組預定2015至2016年度可獲得企業及其他大學的協助,開始針對10至15名患者,進行真正的臨床治療實驗。研究小組希望,將來能與用iPS萬能細胞的再生醫療一樣,成為讓眼疾患者恢復視力的治療法。

罹患視網膜色素變性時,會失去負責視覺的細胞,在日本估算有上萬名患者,從幾近失明的狀態恢復到與常人相當的視力很難,但若能穩約地看到物體的形狀,生活就會變得比較容易。

fsj 提到...

躁鬱症專屬手表 雲端監控病情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76666.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05.15

成大醫院精神科與成大電機工程系合作,針對重度憂鬱與躁鬱症患者,研發雲端健康促進系統,患者平日只要配戴專屬手表,就能協助醫師掌控患者的睡眠與運動等日常生活,有助控制病情。

成大精神科針對院內100多名躁鬱症患者,了解其代謝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壓等,有33%患者有這些病症。精神科醫師陳柏熹指出,重度憂鬱或躁鬱症患者,因內分泌等跟著改變,罹患代謝症候群機率是正常人的3倍,患者在服用精神科藥物後,也會有變胖情況,使得代謝症候群症狀更嚴重,醫師通常會同時監控患者三高情況。

精神科與電機工程系教授王振興合作,開發雲端健康促進系統,結合手表等載具,患者只要配戴手表,就能從其動靜坐臥偵測睡眠品質與運動量,資料再上傳雲端。

陳柏熹表示,在門診中通常會要求患者寫日記,標明睡覺狀況、飲食與運動,但患者不一定配合,有了前述自動紀錄工具,可幫助醫師掌握患者狀況,有助控制其精神疾病與三高。約有數十位病患進行測試,如果效果不錯,未來可以大量推廣。

※ 相關報導:

* 可偵測疲勞眼鏡 日本研發成功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676427.shtml

共同社報導,日本知名眼鏡連鎖店昨天公開可偵測佩戴者疲勞和困倦程度的眼鏡JINS MEME,明年春季上市,有助防止過勞或疲勞駕駛。



◆ 口腔癌 易雙癌並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7790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5.15

一名59歲男子透過口腔黏膜篩檢,發現罹患口腔癌,進一步全身檢查又發現肝癌。醫師表示,國外期刊最近發表一項對5萬多名癌症患者的研究指出,口腔癌患者較容易有「雙癌並生」的狀況,以肺癌、食道癌、第二部位的口腔癌等居多。

新光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呂邁表示,這名男子嚼檳榔、抽菸多年,最近幾個月雖戒了,但發現口中有異常腫塊,就醫做口腔黏膜篩檢後確認為口腔癌。院方替他安排全身檢查,進一步又發現非轉移性肝癌,肝腫瘤已經兩公分大,讓患者非常震驚。

呂邁說,雙癌的治療複雜,需考慮腫瘤大小,幸好這名患者還可以手術切除,以肝癌為優先,再安排口腔癌手術。

15%有第二部位口腔癌

台灣大學牙醫學系名譽教授韓良俊說,國內口腔癌患者約有15%會有第二個部位的口腔癌。例如,有些人原先在左邊頰黏膜發現口腔癌,後來右邊頰黏膜,或是舌頭又發現口腔癌。

為何口腔癌患者易發生雙癌症狀?韓良俊說,長久接觸菸、檳榔等致癌物,很可能因此提高致癌機率,吸菸對肺癌、檳榔對食道癌,都是風險因子。

目前國健署提供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的民眾,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篩檢。韓良俊說,口腔癌即使治療結束,一段時間沒有復發,患者不應該「鐵齒」,一定要戒除惡習,並且定期回診追蹤。同時每半年定期口腔健康檢查,瞭解口腔內是否有其他病變。

fsj 提到...

台塑生醫四大事業部 年營收上看20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17000501-260110

中國時報 2014年05月17日

10多年前,王瑞瑜一手把連年虧損的台化清潔產品組部門,不到2年內整頓轉盈,在父親王永慶的支持下,成立了台塑生醫科技公司,轉型投入更大的生活用品市場。

去年台塑生醫成立滿10周年,旗下已有多角化經營的四大事業部,近幾年來,平均都以10到20%的增幅成長,年營收額約可達18億到20億元。

依營收占比來看,最主要的收入業務仍來自於原本的清潔用品部門,也就是現在的「生活用品事業部」,占了7成以上。

第二大事業部門是結合長庚醫療資源跨入的保養美容事業,王瑞瑜屢次親身代言,目前旗下兩大品牌FORTE及Derma Formula(DF)的營收貢獻,可達15%左右。

至於第三事業部,也是王瑞瑜接下來10年最看好、也將全力推展的醫學技術事業部。她將台塑生醫定位為「產、醫、學」合一的舞台,讓醫療和學術的研究,經技轉後商品化。

例如台塑生醫目前已取得79張藥證及產品;同時,去年12月也與聯亞生技合資,成立聯合生物製藥,初步選定7項蛋白質新藥發展。目前該部門年營收占比雖僅有1成,但王瑞瑜指出,看好這領域發展,未來10年內將會呈現倍增成長。

第四大的CRO臨床事業部,營收占比約在5~7%不等,目前正考量是否將獨立出來與國際大廠合資。

※ 相關報導:

* 台塑主攻預防醫學 10萬元統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17000498-260110

看好預防醫學及自我健康管理的發展前景,台塑生醫結合長庚醫療體系資源,全力投入預防醫學領域,董事長王瑞瑜親自規劃藍圖的「預防醫學健康生活館」,選定林口長庚醫院旁落址,將以會員年費10萬元一條鞭統包身體檢查與預防建議等,希望最快能在今年底前開館試營運。



◆ 兩項祕密武器:抗憂鬱、治失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17000500-260110

中國時報 2014年05月17日

十年磨劍、默默布局生醫產業的王瑞瑜,接下來還有兩項祕密武器:「光療機」和「眼球生理機能健康檢測機」要推出,宣稱可治療憂鬱症、失眠問題。

這兩項武器是結合醫學技術技轉產業的醫療器材,光療機主要是藉由特定波長光源、照射兩眼間、腦中部前端「松果體」,降低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藉以調整情緒,治療憂鬱、時差性或一般性失眠等問題。

眼球生理機能健康檢測機則是強調免侵入式的觀測眼球,減少過去如採集血管末稍血液,有太多干擾因素的問題。在短短幾秒內,就可量測如血糖、血壓等生理數據。

像此類的高端醫材上線後,將讓台塑生醫未來在醫學技術事業前景更看好。

王瑞瑜說,在長庚體系的龐大資源支持合作下,如醫院血庫測試使用的「抗體篩檢細胞組」檢驗試劑,台塑生醫產品市占高達95%;軍警檢調單位用來驗測包括K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和嗎啡等毒品的快篩試劑也占7成;另如「驗孕試劑」,在台灣OTC也有7成的市占率。

目前最新與長庚大學合作開發完成的,還包括肺癌及大腸直腸癌的檢測試劑;另針對乳癌、口腔癌、胰臟癌及卵巢癌檢驗試劑,也都正在積極開發階段。

fsj 提到...

從鳥羽毛找到生髮密碼 林頌然致力毛囊再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80927

自由 2014-05-22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一年一度的科技部學術研究獎昨天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共有一百一十九位學者獲獎,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林國儀找到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基因;台大醫工所暨皮膚科副教授林頌然的羽毛毛囊新生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克服人類掉髮問題。

獲得傑出研究獎的中研院林國儀從事免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與基因Blimp-1調控產生失調有關,在表皮細胞中也具有調節免疫發炎反應的功能,為全球首創發現。

她認為,自己的興趣能夠透過實驗室轉換成實驗數據與成果,讓人振奮與感動。

台灣大學副教授林頌然從色彩繽紛的羽毛中,發現羽毛黑色素幹細胞,並發展出可讓毛囊新生的組織工程,促進毛囊再生。他笑說,希望有朝一日能運用在有掉髮困擾的人身上,促進生髮。

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特聘教授李玉郎投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獲得傑出獎。他說,剛畢業的前幾年,所投的論文一次一次被退稿,令他十分挫折,一度考慮放棄,「不服輸的精神讓我堅持下去」,終獲傑出獎。

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蔡政宏,特別感謝父母親,因為從大學就讀哲學系以來,父母從來不曾對他質疑哲學的用處與未來出路,樂見哲學帶給他的成長。



◆ 新研究:3種撩撥手法 女性敏感帶大揭密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5/20140517001232.html

潘勛 2014-05-17 旺報

男人老是覺得女人身體如謎,不知怎麼刺激才能挑起女性情慾,而女人自己通常也不肯老實講。現在,終於有大學以科學實驗3招手法在女性受測者,結果是:輕撫最敏感部位為脖頸,壓觸效果最強在陰核及乳頭,而震動效果最佳在陰核。

《每日郵報》16日報導,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團隊的這項實驗,堪稱史無前例,讓男人窺看如何撩起女性情慾。

學者們邀請30位健康女性參加實驗,芳齡18到35歲。實驗主攻的女體三大部位為會陰(含陰核、小陰唇、陰道及肛門邊緣)、胸部(乳房側位、乳暈及乳頭)及肢體控制點(脖子、前臂及腹部),至於舔腳趾之流的招數,則不在研究範圍內。

學者們請受測女性寬衣後躺在桌上,僅以一條床單蓋住,測試期間受測女性戴上眼罩,完全不動用視力。

學者們使用科學儀器來導致各種手法,先刺激1.5秒後,停止5秒,再問受測女性有沒有感受。

學者們指出,這項研究聚焦在較年輕女人,是為了建立第一系列的基準數,了解輕撫、觸壓及震動三種手法,在會陰、胸部及肢體控制點,能導致怎樣的敏感度。這項成果已發表在《性欲醫學》期刊。



◆ 光寶科 推人用生化分析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22000146-260204

工商時報 2014年05月22日 吳筱雯

光寶科跨足生化領域再下一城。光寶去年以自有品牌skyla(天亮)進軍兩岸寵物用生化分析儀市場後,今年則推出人用生化分析儀並已通過衛福部審核,下週二將舉行上市發表會,為表重視,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將親自出席。

包括人用與寵物用生化分析儀在內,全球生化分析儀市場規模約為200億元,隨著PC產業成長不再,光寶科看好醫療商機,延攬工研院出身的團隊跨足,不僅分析儀機台自製,連最重要的試劑、試紙也自製,去年中就率先推出寵物用生化分析儀搶攻中國大陸龐大的寵物商機,並希望skyla品牌能在3年內搶下大中華區寵物用生化分析儀2~3成市占率,並於3年後達到年營收30億元的目標。

寵物用生化分析儀用0.2西西的血液,就可以檢驗肝功能、腎功能、胰功能、心血管疾病等26項,去年在台灣出貨目標為150台,單機售價約28萬元,機台提供賣斷與租賃等多種不同購買方式,而試紙的售價依照檢測項目的不同,平均售價介在250~600元間,比起國外品牌試紙平均價位便宜超過一半,但光寶科在試紙上的毛利率仍超過50%。

光寶科將在下周二與衛福部共同舉行人用生化分析儀上市發表會,由於這是光寶科跨則生化醫療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也將親自出席發表會,並宣布將捐贈人用生化分析儀給台灣偏鄉地區、協助提高醫療水準,另外,光寶科執行長陳廣中、實際負責skyla營運的新事業執行長廖學福,也都將替發表會站台。

fsj 提到...

研究:極端少熱量多運動 4天瘦5公斤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694182.shtml

【Upaper╱編譯馮克芸】2014.05.23

紐約時報報導,發表在「斯堪地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的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將每天攝取熱量減到最低,且將每天運動量增加到最大,人體可在4天內大幅減少脂肪,且效果可持續數月。

在西班牙、瑞典的這項研究中,15名瑞典體重超重但健康的男性,每天僅攝取360大卡熱量,並做45分鐘、訓練上半身的手臂踏板運動,及在鄉間步行8小時,每小時僅休息10分鐘,步行期間可無限量喝低卡運動飲料。

有人4天瘦了5公斤,減少的體重近半數是體脂,其餘是肌肉。在實驗結束後1個月,多數受試者未復胖,反而再減0.9公斤體脂。



◆ 胎盤有細菌 子宮並非無菌環境
http://udn.com/NEWS/WORLD/WOR7/8694177.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5.23

研究人員驚訝發現,健康孕婦的胎盤住有各種不同細菌的一小群菌落。專家向來認為胎兒住在無菌環境,這項研究推翻過去認知。

研究人員表示,在胎盤發現一小群但活躍的微生物,大多數是存活在眾人身上的「好菌」,但研究也顯示,菌落組成與早產有關聯,可望藉此找出有早產風險的孕婦。

美國休士頓貝勒大學醫學院教授凡賽洛維表示,早產兒與足月嬰兒胎盤的微生物群系組成,有明顯差異,研究結果可望延伸新的診斷檢查,找出有早產風險的孕婦,並協助醫師以新方式因應。

研究人員檢驗320名休士頓婦女的胎盤組織,發現超過300種細菌,最多的是大腸桿菌。研究發現,胎盤微生物族群較類似口腔微生物,與婦女腸道和陰道等的微生物不相似。

自然分娩的嬰兒會從母親產道得到有益細菌,但有徵兆顯示過程可能在子宮內即開始。



◆ 獨步全球 嬰用洗腎機救8命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5230166-1.aspx

中央社 2014.05.23

義大利科學家今天表示,全球第1台專為嬰兒設計的小型洗腎機,9個月來救了8名寶寶的性命。

在此之前,腎功能衰竭的嬰兒,只能以專為成人設計的機器治療,採用較小的過濾器和其他經過改造但精確度低的裝置。

義大利維成薩(Vicenza)聖柏托洛醫院(San Bortolo Hospital)腎臟研究所的隆柯醫師(Claudio Ronco)說:「聽起來難以置信,但這是真的。」他說:「這就像用修車的工具來修手錶。 」

他還說,企業一直不願投資針對嬰兒的醫療機器,因為獲利不夠多。

「全球罹患這種疾病的新生兒不多,因此企業會認為沒必要投資相關技術。」

因此隆柯和同仁發起籌款活動,舉辦運動賽事和音樂會,籌募約30萬歐元(41萬美元)來打造嬰用洗腎機的原型,適用體重10公斤以下的嬰兒。

他們去年夏季取得歐洲相關當局批准後不久,首位受惠的小病人是1名出生3天、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的女嬰,當時重約3公斤。

隆柯說:「女嬰父母原本準備料理後事。」但小女嬰以小型洗腎機治療近1個月後,器官功能逐漸恢復,最後終於出院。之後歐洲又有9名嬰兒接受治療,其中7名存活。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



◆ 台滬醫療業 對接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694322.shtml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陳致畬/上海22日電】2014.05.23

外貿協會22日攜手20家台灣醫療保健商赴上海舉行「產業對接洽談會」,創下1,550萬美元商機,成果豐碩。

已在江蘇常州設廠的台資宏達益董事長施振隆說,放眼大陸「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鼓勵藥品零售企業開展藥妝、保健品、醫療器械銷售及健康服務等多元化經營,台灣在這方面有經驗,透過兩岸合作,有極大發揮空間。

台灣華視光學集團執行總裁黃福進指出,台灣人老化的速度僅次於日本,為全球第二,已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因應人口老化現象,台灣產官學界早已積極投入醫療生技產業。

貿協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劉錫威表示,這次長三角地區共有40多家醫藥通路商、進口商或代理商前來採購,出席的企業有上海第一醫藥、復美大藥房、國藥集團上海醫療器械公司、上海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上海民橋醫療器械等,可見台灣產品優良。

fsj 提到...

鴻海拚生醫 牽手放射龍頭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704784.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陳昱翔/台北報導】2014.05.28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昨(27)日宣布,鴻海永齡健康基金會將與全球放射治療設備龍頭瓦里安(Varian Medical System)、台大產學研三方合作,並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以科技實力提升國內癌症醫療研發能量。

郭台銘表示,本次合作備忘錄的內容,主要是採購及技術合作計畫,並針對未來台大癌症醫院中心落成之後,內部整合產學研資源計畫。除了採購及技術移轉之外,三方將利用瓦里安的放射治療設備,加上台大的醫學研究能力及剛完工的永齡生醫工程館,共同提升國內生醫研究實力。

鴻海規劃捐贈台大150億元投入癌症醫療技術與研發;其中,台大癌症中心醫院將於2017年完工,2018年進行臨床實驗,屆時再配合永齡生醫工程館展開全面性產學研合作,並將放射治療高科技產品研發技術引進國內,帶動台灣生命科學產業。郭台銘強調,永齡、台大合作的癌症醫院,合作對象要選世界第一的瓦里安,但醫療技術須根留台灣。



◆ 隱形眼鏡門檻高 大立光也栽跟頭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782800

自由 2014-05-28

〔記者陳永吉、蔡乙萱/台北報導〕看準了賣隱形眼鏡毛利率動輒50%、60%,而且因為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熱賣,眼球概念股受到關注,現在台股只有7家公司股價超過500元,但隱形眼鏡的精華(1565)、F-金可(8406)就佔了2個名額,所以一堆電子大咖陸續搶進這個市場,但真有這麼容易嗎?

難度一︰四大廠壟斷

4年前這個時候,現在的股王大立光(3008)正式宣布跨足隱形眼鏡市場,但4年過去了,沒多久前,大立光才說,總算「掌握了一點訣竅」,如果連電子光學一哥來做隱形眼鏡都這麼困難,顯見隱形眼鏡的進入門檻之高,並非過去只懂量化生產的電子業所能理解。

根據之前F-金可在法說會上所揭露,現在全球隱形眼鏡市場規模約新台幣2,100億元,不管景氣如何,每年成長都超過5%,但國際四大廠—嬌生、視康、博士倫、Cooper市佔率就超過8成,10年前更超過95%,等於說,現在小廠只有不到20%的市場可以搶,而且四大廠中,嬌生不委外代工,其他三大廠委外數量又少,這是困難之一。

難度二︰需申請藥證

其次,從生產技術面來看,電子業過去只需單純的幾何光學,但若沒有眼球醫學的參數配合,所生產的隱形眼鏡舒適度會有差異,以切入最久的精華光而言,它收集人體眼球的光學資料庫,是長期累積下來的資產,其他廠商想要追上,有其困難度;而且隱形眼鏡屬於二類高階醫材,需要申請藥證,才能在當地販售,這是困難之二。

況且每一款隱形眼鏡,如果使用週期(如週拋、日拋)、含水量、功能(如近視、散光)不同,任何一種交叉組合,都要申請證照和測試文件,新產品大約要經過1-2年的測試、申請才能上市,加上研發,至少要3至4年,很多公司都熬不過這個過程。

難度三︰要有通路配合

而國內電子廠商這幾年都是在生產面打轉,但精華、F-金可這2家公司早已切入品牌、通路,卡死後進者之路,台灣所剩市場有限,只能向外發展,但代工之路還要申請藥證這關,也不是那麼容易走。

資深業內人士不諱言,中國隱形眼鏡市場需求正在起飛,所以成為各家隱形眼鏡廠商兵家必爭之地,但是真正能搶得先機布局的廠商,卻是少之又少,主要是因在中國申請「藥證」時間長,往往需要1至2年時間。但,有藥品字號上架銷售是最基本的,自有品牌隱形眼鏡能否吃到中國大餅,關鍵則是「有力」的合作廠商,這也就是國內2大廠面為何還是老神在在的樣子。

fsj 提到...

專家發現化合物 可抗SARS病毒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5310007-1.aspx

中央社 2014.05.30

1群國際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發現1種化合物,可對抗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的病原就是冠狀病毒,目前並無療法。

冠狀病毒會感染人體上、下呼吸道,也是多達1/3普通感冒的成因。

這種病毒據悉源於蝙蝠的比較嚴重病毒株,2002年在全球引起了SARS流行疫情,造成近800人喪生。

MERS則是2012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的新病毒株,據悉源於駱駝。這種疾病更具致命性,但傳染力較低,目前確疹病例達636起,其中193人已死亡。

在瑞典哥特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專家特萊巴拉(Edward Trybala)和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專家提爾(Volker Thiel)領導下的這群科學家,已發現名為k22的化合物,似乎可阻斷病毒在人體內的擴散能力。

特萊巴拉在發給記者的電郵中說:「由於SARS和MERS等新興冠狀病毒可能成為大流行病的病原,因此我們的發現具有重要性。」

電郵中並說:「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對抗這些病毒的新策略。」

這些科學家過濾了1萬6671種不同化合物,發現K22也許能對抗引起溫和感冒般狀症的較弱病毒。接著他們證明,這種化合物還能對抗SARS和MERS等比較嚴重的病毒株

fsj 提到...

3D列印再突破 人造血管可移植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719881.shtml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2014.06.04

3D列印技術日新月異,連錯綜複雜的血管網絡都能印製。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團隊日前發表於《晶片實驗室》期刊的研究,透過近來最熱門的3D列印技術,以多種生物材質合成人造血管,並突破過去3D列印的血管無法具備運送養分、氧氣等生理功能的瓶頸,未來將進一步驗證此人造血管能否應用於人類器官移殖手術。

研究人員以俗稱「洋菜膠」的瓊脂為原料,利用3D印表機印製出血管基本的「骨架」模型,再將多種含有俗稱「吉利丁」的明膠類水凝膠聚合物注入該模型,最後形成人造血管網絡。

「俄羅斯之聲」電台報導指出,除血管網絡過於細密,難靠3D列印製造外,該研究真正驚人的成果,係研究人員在人造血管的內壁「製造」出一層完整的內皮細胞,突破人造血管研究領域長期的困境;血管的內皮細胞層具有過濾組織液及血液、運輸荷爾蒙等蛋白質,以及在受傷時啟動止血的功能。

報導說,若僅製造出「形似」血管的管狀組織,卻無法供給養分、氧氣及移除代謝廢物,仍無法用以移植。

「目前有關心臟、肺臟、肝臟等器官的3D列印技術,都有不錯的發展,」計畫主持人、布萊根婦女醫院生物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阿里卡丹赫歇尼接受《國際財經時報》訪問時表示,3D列印器官尚無法用在人體移植手術的關鍵,就在於負責供給器官養分的血管技術尚未成熟。他指出,3D列印血管進入人體試驗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未來也可作為新藥測試的材料。

事實上,卡丹赫歇尼等人並非世界上第1組研發3D列印血管的團隊;日本佐賀大學團隊曾在年初發表有關列印人體動脈的研究,目前正進行動物移植試驗,預計在2018年應用於人類洗腎或心臟冠狀動脈等手術。

另外,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團隊也在日前印製心臟瓣膜及周邊血管,希望在5年內組成完整的心血管系統。哈佛大學團隊則以特殊材料列印出可用於癌症及傷口癒合治療的微血管。



◆ 後代細胞+3D列印 德複製梵谷左耳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84835

自由 2014-06-05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荷蘭藝術家梵谷在一八八八年瘋狂地割下自己的左耳,現在拜科技之賜,藝術家用梵谷後代的軟骨DNA、加上3D列印技術,複製出梵谷失去的左耳,並於四日在德國一家博物館展出。

在德國卡爾斯魯爾媒體藝術中心(ZKM)展出的這隻梵谷左耳複製體,是用梵谷弟弟提奧的玄孫呂維的軟骨細胞,加上生物工程技術製造的組織,然後以3D列印技術印出的「活體藝術品」。這兩人有十六分之一的基因相同。創作者史崔博說,「我基本上把科學當畫筆,就像梵谷畫畫」,這件作品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博物館的介紹中寫著,利用電腦成像技術,這隻耳朵與梵谷真耳形狀「一模一樣」,參觀者可用麥克風對梵谷的耳朵說話。呂維特地在他臉書上貼出與這隻複製耳合照的照片,寫道「一隻耳朵借我(請聽我說)」。

這項複製版梵谷左耳展覽將持續到七月六日,然後於明年初移師紐約展出。



◆ 健永植物新藥 獲FDA三期認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5000069-260202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2014年06月05日

健永研發用於治療前列腺(攝護腺)肥大植物新藥MCS-2,完成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人體三期臨床,開啟國內原創新藥進軍美國市場首例。總裁郭富鳳表示,MCS-2將力拚2017年取得藥證,目前也已完成宜蘭利澤新廠,預計明年申請PIC/S廠認證,2016年申請FDA查廠。

另外,健永預計6月中旬登錄興櫃,法人預估認購價120-130元。

就初步統計,2009年攝護腺肥大市場的合成藥規模已達42億美元(約新台幣1,260億元),為因應全球步入高齡化的社會型態,攝護腺肥大的治療及預防的市場正逐年增加,預估2017年有100億美元規模。

郭富鳳表示,FDA目前僅通過二張植物藥證,健永將有機會取得FDA核准全球前五張的植物新藥藥證,是全球唯一以前列腺肥大作為適應症的口服植物新藥,目前並無其它競爭者,市場潛在商機應有20年。

郭富鳳表示,健永在2012年完成美國FDA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預計年底或明年初解盲,接著再進行資料數據分析,2016年申請藥證,2017年可望取得藥證。

郭富鳳表示,MCS-2經由科學驗證與審核,符合植物藥特性安全、有效及均一化原則,在有別於一般化學合成新藥與生物製劑的開發較容易出現的副作用下,MCS-2也可和目前的化學藥物搭配使用。

健永是由郭富鳳在2002年集資成立,目前由其掌控的持股高達9成,去年12月辦理現金增資,每股溢價40元,吸引國發基金和國聯創投各投資3千萬元,兩家機構合計約佔有1%股權。

雖然今年智擎和寶齡的新藥都已在美國FDA申請藥證中,不過,兩個新藥都已授權;而浩鼎的乳癌新藥則在二期臨床,中裕的愛滋新藥TMB-355則完成靜脈注射二期臨床。由於目前愛滋病對新藥需求殷切,FDA可望讓中裕補做小臨床或直接讓該公司免做三期臨床,而讓中裕有機會在明年取得藥證;而健永則可能是在植物新藥領域中,領先本土藥廠取得FDA藥證。

fsj 提到...

愛男人是天生? 同志基因解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725762.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4.06.07

1993年美國基因學家狄恩‧哈默發表研究報告顯示男同性戀者有一個「同性戀基因」,在X染色體上,由母親傳下來,當時震驚各界,至今爭議不休;20年後,一項最新的大規模研究不但證實哈默之說,還發現第二個同性戀基因。

哈默研究好幾對男同性戀兄弟的DNA而得到結論;其驚人之處,在於提出科學證據,指同性戀不是一個人要不要的選擇題,是天生「性」向。同性戀者「我天生如此」的辯解獲得平反,但不信者恆不信;遲至2011年,還有社會與政治評論諷刺,發現了同性戀基因,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趕快去做胎兒基因篩檢,然後人工流產。

研究:至少有兩個同性戀基因

《華盛頓郵報》報導,最新研究證實哈默一直是對的,的確有個同性戀基因,而且非僅如此,同性戀基因其實有兩個,甚至(根據概率)可能更多。

專攻人類DNA的國際研究團隊「人類基因組計畫」,研究409位同性戀兄弟及其異性戀家庭成員的血液,證實X染色體確實有個區域影響一個人的性向,同時證實8號染色體上有個DNA序列影響男人的性向。

同性戀基因可視為愛男人基因

團隊成員、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貝里說:「性向與選擇毫無關係,我們的研究顯示基因可能有關係,我們發現兩組基因影響一個男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

澳洲La Trobe大學知名遺傳學教授珍妮‧葛雷維斯表示,影響一個人選擇配偶性別的基因可能不止幾個;她並提出不同角度表示,不妨將「同性戀基因」 (gay genes)視為「愛男人基因」 (male-loving genes)。

女性身上可能也有愛男人基因

她指出,「愛男人基因」可能男女都有,如果在女性身上,這些女性通常天生比較早找配偶、比較常找配偶,而且生比較多孩子;同理,蕾絲邊也可能有「愛女性基因」,這些基因在男性身上,也使這類男性較早、較常找配偶,而且生較多孩子。

葛雷維斯並說,家族有男同志的女性有「愛男人基因」,會較早找配偶而且生較多孩子,作用是補償男同性戀者子女較少之憾;一個義大利研究團隊發現,男同性戀的女性親戚,子女數目是異性戀男子女性親戚的1.3倍。這是演化上的一種平衡。



◆ 人工關節塗「鍶」 能增穩定性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24839.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06.07

骨質疏鬆患者無論是進行植牙或是人工關節置換,都有根基不穩固的問題,成大團隊研發專為骨鬆患者設計的人工植體,在傳統植體外塗「鍶」,能促進骨細胞生長、進一步與植體融合,這項研發已取得專利,將進行人體試驗為產品上市做準備。

成大前瞻醫療器材中心副主任李澤民表示,台灣努力推動醫療器材產業發展,這項研發可說是重要成果,未來學校技轉給產業後,由於全球人口老年化,骨鬆患者愈來愈多,有助台灣開發國際市場。

李澤民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出這項新植體技術,骨鬆患者服用鍶錠,可促進骨母細胞生長、抑制噬骨細胞,增加骨質密度,但這是全身性的效果,團隊過去長期研究植體技術,想到將鍶塗在植體表面,可局部增進植體周邊的骨細胞生長,達到增加固持力(穩定性)的效果。

團隊自行建制國內唯一的中大型動物骨鬆模組,以兔子做實驗,發現這種新型植體植入骨鬆動物體內,骨細胞生長的比率比一般植體增加約4成,增加的固持力也達兩倍多,效果相當好。

李澤民說,這項技術不僅能用在植牙,也可用在人工關節,目前牙科門診只有約兩成患者可以進行植牙,其他8成都因齒槽骨萎縮或骨鬆,擔心牙齒植入後根基不穩,無法進行,而老年患者常需置換膝關節或髖關節,一旦骨鬆,也會有根基不穩、影響活動力的情況。

如使用新型植體,可以促進植牙或人工關節植入後的骨細胞生長,增加穩定度,就不必擔心骨鬆問題。

成大骨科醫師張志偉表示,目前對骨鬆患者會以骨水泥穩固根基,或是在術後服藥維持骨質密度,以確保手術效果。這項技術已完成動物實驗,得到良好成果,預計兩年內完成人體試驗,希望很快能上市。

fsj 提到...

解血荒? 浙大研製「萬能血」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728697.shtml

【世界日報╱中國新聞組/上海9日電】2014.06.09

傷病或失血過多的人需要輸血,無論輸血受血,雙方都須血型匹配。現代金報報導,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團隊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萬能血」,可以不必考慮血型,灌注給任何一個病人,而他們的方法,就是「給細胞穿一件衣服」。

報導指出,人的血型是由紅細胞表面的抗原蛋白決定的,輸血時,受血者血漿中的抗體會識別供血者的紅細胞表面抗原,也就是紅細胞外面的一層「衣服」。

浙江大學的唐睿康團隊六年前想出了一種給細胞「穿衣服」的方法,而這一想法來源於雞蛋。「雞蛋受到蛋殼的保護,那我們可不可以也給血紅細胞造一層殼呢?」

論文的第一作者王本說,這一研究很有難度,一是尋找「布料」,二是量體裁衣,讓這件衣服「宛若天成」,「衣服不能裹得太嚴實,這樣會影響細胞膜本身流動性,但也不能裹得太鬆,這樣抗原可能會『暴露』。」

對此,團隊成員們做了很多的嘗試,最後選定了聚多巴胺。這個概念非常靈巧,因為它可以通過前驅小分子多巴胺的原位作用形成表面修飾,而且所得到的聚多巴胺層的組成單元也是人體內原本具有的物質。

儘管這一研究展示了令人興奮的臨床應用前景,但唐睿康教授認為,目前來說它仍然只是一項技術手段,要真正造福普通病患,還需要進一步的大動物模型實驗,和臨床前試驗。而這一製造「萬能血」的新途徑,已於5月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雜誌《化學科學》上。



◆ 生技A咖歸巢 台生醫能量激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9000050-260202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2014年06月09日

生醫能量再添薪火,知名生技專家陸續返台就定位!前美國FDA藥品審查處副處長陳紹琛,已確定出任瑞華醫藥集團擔任執行副總經理;而糞便檢測幽門桿菌試劑發明人伊慶燧則花落寶齡。

另,擁有新藥開發經驗的潤惠總經理顧曼芹,可望在明(10)日展旺股東會董監改選後榮任董事長。

顧曼芹目前任職的潤惠生技,為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和生技天后許照惠投資;而展旺生技則以原料藥開發為主,主力產品是碳青黴烯類抗生素( Carbapenem)類的Meropenem(美洛培南)及Imipenen(伊諾培南),近年該公司在大股東新力美極力整頓後,今年力拚損平,且由於已獲高科技事業核准函,估第四季可望轉上櫃。

法人圈認為,顧曼芹接任展旺董座後,預期對該公司未來營運佈局有助,此也激勵該股近一個月來,股價漲幅近一倍,6日興櫃股價以36.99元收盤。

隨著台灣生技能量逐步發光,加上資本市場活絡,近年不斷吸引生技專家回流,且人事搬風也頗為熱鬧,除了前羅氏全球技術總裁楊育民已擔任藥華獨立董事外,曾任生技中心副執行長的林陽生也接掌基亞研發長,前聯亞總經理蘇經天則轉任為和鑫生技總經理。

最受矚目的是原本要新接醣基執行長的蘇懷仁,因科技部長張善政不放人,將繼續留任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首席顧問,預計7月Si2C成立周年時,將公佈透過育苗計畫已輔導2家新創公司,切入新穎性神經再生用導管及高階齒顎醫材。

去年風光成立的醣基生醫,研發標的主要來自於中研院技轉的包括醣蛋白、醣晶片、醣探針等系列產品專利,該產品發明人為中研院長翁啟惠,而此包裹模式的技轉是出自於蘇懷仁的規劃。原本蘇懷仁想透過諾曼地登陸方式,用旗艦大隊放大翁啟惠的發明,期待為台灣拿下諾貝爾獎。

不過,由於Si2C的設計也是來自於蘇懷仁,讓他與Si2C早已畫下等號,且手中已有新創公司標的下,最後蘇懷仁決定留任,但營運長王玲美則去了醣基。

fsj 提到...

恐怖病毒H1N1 美實驗室重生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778602.shtml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4.07.02

曾複製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引起爭議的美國日裔科學家河岡義裕又有驚人之舉,他根據2009年的H1N1流感病毒株製成新的病毒株,人類毫無抵抗力,引起其他研究人員憂慮。

H1N1出現第一年就在全球奪走50萬人性命,大部分人類現在已發展出部分免疫力,但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流感和伊波拉病毒專家河岡將H1N1病毒株進行基因改造,研究其變異過程,以改善疫苗的設計。

英國「獨立報」報導,河岡的研究已經完成,隨時可發表在科學刊物。他稍早曾在未對外開放的科學研討會發表自己的研究,但不願提供講稿或教材內容給「獨立報」。

一位聽過河岡演說內容的科學家透露,河岡在2009年H1N1病毒中挑選不受人類抗體影響的病毒株培育,並重複此步驟好幾次,獲得新病毒株。如果病毒株不慎流出實驗室,全世界的人都沒有抵抗力。天花、口蹄疫、SARS病毒株都有從實驗室流出的紀錄。

河岡的研究在威大麥迪遜校區流感病毒研究所進行,該棟建築擁有三級(第二高等級)生物安全防護能力,但河岡的實驗是在二級防護實驗室進行。

河岡的研究獲得威大機構生物安全委員會核准,但委員會成員傑佛瑞斯教授指出,河岡提供的資料不夠詳細。河岡本身則表示,他已將初步研究資料送交世界衛生組織 (WHO),世衛並未表示憂慮。

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感染當時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多達5000萬人喪生,河岡曾複製當年病毒,只有3%差異。河岡另曾和荷蘭科學家合作培養出可輕易在哺乳動物之間傳播的H5N1禽流感病毒株。



◆ 治阿茲海默症 電療找回記憶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777696.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07.02

「阿茲海默症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經濟和人類的共通問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與記憶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中研院院士蔡立慧昨於第卅一屆院士會議中發表「腦神經科學」演講,分享阿茲海默症研究新進展。

蔡立慧表示,全球每四秒鐘就有一人患失智症,在亞太地區已成流行病,其中七至八成是阿茲海默症造成。而阿茲海默又是一群症狀的總稱,其複雜性使得目前尚未出現有效的治療方法。

蔡立慧長年投入阿茲海默症研究,研究團隊曾發現「HDAC抑制劑」,可以找回失去的記憶,目前已有藥廠投入研究。但她表示,該藥物可能會出現像骨髓抑制劑的副作用,如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數目降低等,實驗室仍在尋找其他更適合的藥物。

除了研發對抗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電療也可望成為新興的治療方式。蔡立慧說近年研究發現,一周一次在失去記憶的小鼠海馬迴某區段進行一分鐘電療,可讓小鼠成功找回記憶力,但如何找出人腦中相應的海馬迴區段仍是個謎,不過這個可以大量降低藥物副作用的電療治療,已經令科學家們「非常興奮。」

蔡立慧指出,歐美皆投入大量資源研究失智症,但台灣在腦神經科學研究的投入的資源太少,遠不如癌症、感染病研究受重視。



◆ 蔡立慧:未來10年 電擊可能延緩失智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702000400.html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4-07-02 中國時報

中央研究院士蔡立慧致力於阿茲海默症研究,她指出,未來10年科學界可望以大腦模型驗證失智症新藥的有效性,另從基因分析找出適合個人的失智治療,甚至能修補受損大腦區塊、迴路,使失智病人病情從重變輕,甚至延緩失智!

隨高齡社會來臨,俗稱「老人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成為科學界致力投入研究的領域。蔡立慧昨於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國際阿茲海默症研究新進展。

「阿茲海默症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經濟和人類共通問題!」她提及,失智症已成亞太地區流行病,據世衛組織資料,預計2050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將從現行的550萬人增至1600萬人,歐巴馬政府也已針對阿茲海默症提出全國防治策略。

蔡立慧說,阿茲海默症的患者的大腦的病理切片來看,可發現明顯的腦容量減少及老人斑塊和神經纏結,但阿茲海默症致病全貌目前仍未明。

現已有藥廠投入新藥臨床試驗,如蔡立慧研究團隊曾發現「HDAC抑制劑」,可以找回失去的記憶,但HDAC抑制劑可能會發生如化療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她坦言,新藥對人體造成傷害還是未知數,各國實驗室也還在尋求其他可能性。

不過目前研究也發現電擊刺激能有助重啟記憶力,蔡立慧說,透過每周電擊1次老鼠海馬迴,每次電擊1分鐘,結果記憶衰退小鼠竟能成功找回記憶,一次電擊效果能維持2周,未來10年可望用於臨床治療,透過電擊刺激延緩失智症狀。

蔡立慧也直言,台灣目前醫學研究過於注重癌症及傳染性疾病,腦神經科學研究少,盼政府正視這些腦科學基礎研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