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9

羊致清和

◆ 盼領頭羊開國運
http://udn.com/news/story/7339/715623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2015-02-18

來年干支乙未,生肖為羊。古代中國羊、陽相通,易經稱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民間則常作「三羊開泰」,用三隻山羊來表達國泰民安的祈願。

依中國天干地支配花甲之「六十甲子歌」記述,乙未屬金為敬重之羊。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這樣讚美羊:「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蹄,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因此,羊被古人賦予了好仁、知禮、死義等之不平凡的美德,是吉祥動物。當午馬年揚蹄而去,未羊年款款來臨之時,筆者盼能在此吉羊年,順應吉祥話,國運當能「馬馳率風,羊致清和」。

中國古代文人屢將牧羊、養羊經驗聯想到治家治民治國,因而古代州郡地方長官被稱為「牧夫」、「牧伯」、「牧守」、「牧宰」等。基督教將主持儀式人員稱為「牧師」;《聖經》中把民眾比作迷途的羔羊,而耶和華就是牧羊人。

其實自然界中的羊群,通常一隻具有威望的羊隻會脫穎而出成為領頭羊,由他帶導羊群前進。台灣民選總統、副總統,中央和地方民意代表,何嘗不是要推選出一些領頭羊,來謀求百姓的福祉,現在馬總統正是國家的「牧羊人」和「領頭羊」。遺憾的是,台灣近幾年來,藍綠政黨對立嚴重,有些當了領頭羊的政客,只謀取自身利益,不惜破壞國家體制,製造政治鬥爭,造成國內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問題叢生,讓百姓成了歧路亡羊了。

去年國內政局仍陷混亂,只問立場不管是非的政治內鬥頻仍。這幾年國家的領頭羊馬總統所提出的重大政策,譬如服貿協議、兩岸關係相關法案、某些教育和民生法案等等,屢遭在野人士為反對而反對,遭擱置未予審議,國家施政淪為空轉,經濟衰退,物價高漲,進而轉嫁為百姓對總統的怨懟和失望。因此,擁有六百八十九萬張選票而號稱「溫良恭儉讓」的馬總統,被一些「羊胃羊頭」只會逞口舌的政客,藉機詆毀為無能的總統,實令人不忍。

明代胡儼《十二辰詩》對羊年生肖有這麼一句話「羝羊觸藩徒忿嚏」,形容值年公羊被藩籬纏住角,無作為而光會生氣是不行的。本月十三日馬總統接受聯合報系專訪時表示,他不是跛腳總統,會實踐個人承諾和承擔,該做的就要做。筆者希望謙謙君子的馬總統來年能蛻變為「羊皮虎質」勇猛果斷的領頭羊,就如古籍《孟子》記載「文王一怒而安天下」,大刀闊斧驅動改革,來對付未來的政治情勢,順利施政,大展雄威,則百姓是幸。

三年前馬總統祝賀漁民秋刀魚豐收,作了一首對聯上聯「秋刀出鞘漁民笑」,要求民眾對下聯。直到日前才有人以「春杏開花墨客情」及「春燕歸巢遊子心」為下聯。羊年將至,筆者就以「春羚掛角社稷安」為下聯,祝福大家三羊開泰迎新歲,雖不求大富大貴,至少羊年都能平安快樂度過啊!



◆ 甲骨文看「羊」 今年好吉「祥」
http://udn.com/news/story/7339/715633

聯合報 楊雨畊/甲骨文與甲骨文書法教師(台北市) 2015-02-18

今年農曆屬羊年。在聯合報上看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題「吉羊如意」字幅,我感到滿有趣的。有的人瞭解「羊」字就是「祥」字,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有點怪:為什麼「羊」字就是「祥」字?

這可要追溯到我們文字的老祖宗——甲骨文了。

在甲骨文裡只有羊字,沒有祥字,羊字象正面羊頭兩角兩耳之形(見附聯)。甲骨文的羊字除了是指動物的羊外,亦是吉祥的祥字。說文解字:羊,祥也。段註:善者謂之祥。說文義證:羊,祥聲相近,祥,善也。

我們把羊、祥兩字綜合起來簡單的講:祥字是羊字的象聲引申而來,他的發展與上古時代的政治、社會和信仰密切有關。

史學者顧頡剛曾說:殷商時代的政治是「神鬼政治」,這一論見並不為過。那時的王朝君主和人民迷信神祇祖靈無以復加,認為世事都在他們的掌控中,因此每日都有祭祀,有祭祀就有貞卜,一切事務由貞卜來決定施行與否。因此,我們就知道為什麼祥字是由羊字延伸而來:祥字比羊字多了一個「示」字旁,示字的甲骨文像木表或祭天桿,是神主的象徵,羊字加上示字旁就蘊藏有神明的意義。神明會保祐人民、施福地方自然是「吉祥」了,「美」也、「善」也。如此延伸到現在,凡從示字旁的字,如祭、祀、祠、神、祈、社、禱……我們都可以體味出來。

羊年將臨之際,爰集甲骨文「羊年」嵌名聯恭賀大家!

※ 相關報導:

潤物細無聲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北捷有人幫我綁鞋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19000157-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2月19日 江靜玲

復興航空在台北上空失事墜入基隆河後,歐洲各國主要媒體,從平面到電子幾乎都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這個令人震撼的畫面和新聞。此情此景,勾憶起去年夏天高雄氣爆事件時,這裡大小媒體大幅報導的畫面。這種災難與台灣連結一起的形象,令人感傷。

英專欄作家 念念不忘

但也是在歐洲輿論多把注意力放在復興航空墜機時,英國《金融時報》出現了一篇令人對台灣和台灣人側目的文章。在這篇標題為《手工餃子和人性的感覺》(Handmade dumplings and a sense of humanity)的專文中,該報專欄作家艾爾斯(Harry Eyres) 以他個人的經驗,緩緩道出他所感受到的台灣,以及我記憶和心中深愛的台灣。

艾爾斯指出,旅行讓人比較人類系統、社會和處事方式。他對台北高樓林立但似乎沒有都市計畫的情況感到困惑;對台北市區缺乏綠地感到難過。但台北依然有許多出色的地方,例如台北的捷運(見圖,本報資料照片),雖然不像莫斯科的地鐵站那麼漂亮,也不像巴黎捷運那麼時尚,令人充滿聯想,但在艾爾斯認為,台北捷運的清潔、沉靜和寬敞,卻是他見過最好的。

然而,這只是硬體部分。他觀察到的台北捷運,更有屬於人和社會的部分,他看到排隊的乘客、沒有乞丐的車站、禮讓座位給老弱婦孺的人們;以及自視文明的英國,在倫敦地鐵中卻始終做不到禁止飲食的事實。而令他最驚訝的是,他因為不慎腰部扭傷,無法彎身綁鞋帶,車廂中素昧平生的乘客竟蹲下身來為他繫鞋帶,「台北捷運可能是唯一有人為我綁鞋帶的地鐵。」。

他在專欄中沒有提到的細節是,在台北捷運中,有多人提醒他,他的鞋帶鬆了(上下樓梯,這可能是很危險的事),直到他指著自己的背,以極有限的中文搖頭說「不會」後,有一位中年女士主動彎下腰來替他把鞋帶綁好。他在意外與尷尬中,充滿感謝。他幽默告訴朋友們,「在倫敦地鐵,不會有人注意到你的鞋帶沒綁,就算看到了,也不會主動提醒你─說不定,他們以為這是時髦的新時尚呢!」

艾爾斯的經驗,讓他編輯部的同事和英國朋友們難以置信。但我從他的經驗中,卻看到了自己一直保存在心底的那份對台灣和台灣人熱心與溫暖的記憶。

台北的誠品書店令他大為驚豔,因為那裡更像個24小時不打烊有好幾個咖啡廳的圖書館,「如果我要對有關紙本書將死亡這樣的厄運言論提出反證,台北誠品書店可能是最好辯論例證。」

台灣最寶貴資產:人情味

儘管在倫敦市區帕丁頓附近有著仿奧圖曼帝國風的土耳其溫泉浴場,艾爾斯發現北投的露天天然溫泉,卻不是在倫敦或紐約這些城市中可以仿造的。他對台灣的食物也有獨特的觀察,認為從前手工餃子到街頭和夜市的多樣小吃,以最小限度的點綴,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味覺經驗,「如果速食是那種讓你覺得不必或傾向沒時間多加思考的食物,台北顯然提供了另一道思考的窗口。」

但台北做得最好,足以令歐洲其他城市感到汗顏的,艾爾斯說,更在於那些不是那麼具體有形,更多純人性化的感覺,那是一種意願和巧思的融合,西班牙人稱之為「trato」(對待他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則直白的把它叫做「客戶關係」。回到倫敦,在安靜的午後,台北的喧囂和尚未消逝的人性感覺,令他懷念。

這是一個歐洲人造訪時間簡短卻令他難忘的台灣城市經驗,是一般政府邀訪的訪賓可能不太容易在接待行程中觀察和感受到的台灣。我想,艾爾斯在台灣社會裡感受到的人性感覺,應是我們通稱的「人情味」。而像我這樣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一代,無論離家有多遙遠,這一切是那麼的熟悉,讀來字字窩心。是的,台灣不是一個沒有災難和缺點的地方,但辛勤善良的台灣人,永遠是台灣最寶貴的資產。



◆ 唱旺台灣 音樂打通越南活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21000086-260102

2015年02月21日 林思慧/台北報導

外交官除了西裝筆挺、嚴肅的與國外政要談判外,有時也藉由音樂的力量交流。我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黃志鵬上任後,籌組人聲合唱團(acapella),首次在海防越捷文化宮表演一鳴驚人,之後大大小小邀約不斷,越南媒體紛紛報導,在河內外交圈中名氣響亮。

黃志鵬一直想籌組合唱團,他在台灣曾兩次籌組,但因成員工作繁忙而告終。到越南後,聽聞僑委會將邀請「神祕失控」人聲合唱團到越捷文化宮表演,又興起籌組合唱團的念頭,最後組成12人的合唱團,其中6位是台籍成員,其他則是越籍雇員,2個月內順利上台表演中、英、台語歌。

黃志鵬表示,最大挑戰是越南雇員不會看譜,雖然會講中文,但台語一竅不通,不過音感很好,短期間內把《望春風》、《四季紅》唱得字正腔圓、優雅動聽。

黃志鵬說,合唱團隨後征戰南北,不僅在台灣事務委員會餐會、台灣公會訪問團餐會、立委來訪時表演,也在2011年國慶酒會上盛大演出,首度使用國號、掛國旗、唱國歌,持續至今。

黃志鵬說,越南有一中政策,不願承認中華民國或台灣,屢屢稱呼我們為「台灣中國」,讓台商感到委屈,他後來將「新興市場整合行銷傳播(IMC)專案」引進越南,並成功用合唱團當作媒介宣傳台灣精品(Taiwan Excellence)。

黃志鵬表示,2012年是台越相互設處20周年,我駐處規畫「台商徵才暨台越音樂交流會」活動,並與河內國家大學合作,用音樂交流比較自然,也讓有興趣者印象深刻。

不過合唱團也有隱憂,黃志鵬說,有位男高音調回台灣了,臨時缺一角要找新接任者有其困難,所以他很珍惜過去兩、三年隨時可以唱、非常愉快舒服的感覺。

fsj 提到...

與你相遇在車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25001042-260306

旺報 2015年02月25日 (鄧潔/大連藝術學院學生)

聽說台北是個愛下雨的城市,尤其冬季下的寒冷。天還是天,我現在在大連這座不愛下雨的城市,慣例甘寒冷冽的北方今天出乎意料下起了的雨。淅淅瀝瀝的雨水落在我頭頂黃色小傘歡愉的跳著舞,伸手接住可愛的雨滴,輕輕地落入手心。

《詩經.小雅》裡有言:「爾牧來思,何蓑何笠。」這簡單的八個字,雨境情趣恰到好處。我心甘情願為這個故事做個美麗的開頭。人生會有無數次與大雨的不期而遇,也會有無數次的小雨如約而來,所有的相逢也不必擦肩而去。

可是我該從何處說起?也許我該從頭說起。

那年,老家的爺爺過世了,走的時候很安詳。在我們南方小城有著自然衍變的傳統鄉俗,萬物輪迴自然老去的白事,做得像紅事兒一樣喜慶熱鬧,就好似沾染福氣潤澤後世子孫。來時如風,去又如風,天空如此自由無盡頭,像蒲公英一樣輕輕墜落。

來回的老家奔波,我完全忘記了當天要去參加藝考的事情,下著大雨,第一次去到陌生的地方,前途未知,踏上了北上的火車。

後來聽你說,從沒看見一個女生眼淚那麼大顆大顆一直往下掉,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心痛,只想快點幫助她。我睜開眼睛看見了吉他、衣箱、溫暖的外套,還有你。

我在人群中看見到了你,我快步走過去,生怕慢一點就會害怕淹沒在歲月的塵埃裡。我結結巴巴對他說:「你叫什麼名字?」從你叫什麼名字開始,後來就有了後面的故事。

火車廣播開始放音樂,車廂是鄧麗君甜美的歌聲。聽你說著帶有台灣口音普通話中,知道你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腳下是車輪與鐵軌,摩擦著我執著而膽小的青春,流動在綠意盈盈的夏天。

初到北京,唯有速食店帶來一絲安全感,永遠的一模一樣,相同的招牌和制服,乏味卻安全的速食。經過火車的飢餓與顛簸,開始狼吞虎嚥,我們不約而同傻傻地笑起來。清朗的陽光,灑在這座城市的肩頭。

參加完了緊張的北電考試。隨後我們在一起玩遍了故宮,拿著糖葫蘆,穿梭在大小胡同。你對每一處的古跡都能道上個來龍去脈,還告訴我很多台灣的故事,原住民文化,教我唱逗趣可愛民謠《丟丟銅仔》。和著西瓜與蟬鳴,吹揚起我們的嘴角,加快了時間的腳步。

下一個場景,是在充斥消毒水味道的醫院,我被你嚇壞了,問了醫生才得知嗎啡不是普通藥劑這麼簡單,你也不是生場普通的病。

生活是交織的線條,我們的故事也到了尾聲。我們相遇,隨後分別,感覺像看了場煙火表演。我收到了你的來信:「照片笑得很美,我留了幾張。在車站的時候我很想握你的手,感謝你在醫院的照顧。」

感覺像在十七歲在學校門口遇見的那個男孩,奮力地蹬著自行車,輕巧地衝出車流,迎風疾馳,白襯衫在身後飛舞。

在最近聯繫中,慶幸你已經在慢慢健康恢復中,約定將來,也許不久,螢火蟲會穿越台灣海峽,吹著太平洋的風,帶我們於一扇藍色大門相見。

fsj 提到...

破譯日襲珍珠港 兩岸鬧雙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2000308-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3月02日 呂昭隆/台北報導

今年是抗戰70周年,有關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報,究竟是誰先監聽破譯,兩岸出現鬧雙包。我方宣稱是國軍第一位女將軍姜毅英立此奇功,因而晉升;大陸則說是密電破譯專家池步洲所為,惟軍情局強調,局裡並沒有池步洲破譯的相關檔案文件,軍情局口耳相傳,一直認定是姜毅英之功。

我稱女將軍姜毅英立大功

現正熱映中的電影《模仿遊戲》,劇中破譯納粹德軍密碼的真實故事,也曾在太平洋戰事上演,只不過兩岸版本有別,顯示對抗日史料詮釋的殊異。

姜毅英與軍統創辦人戴笠是浙江小同鄉,專門從事破譯工作,對日抗戰期間,姜是軍統第四處電台台長,任譯電科長,後來譯電科改機要組。來台之後,曾任職軍情局所創辦的雨聲國小校長,名模倪雅倫是姜毅英的孫女。

陸據池步洲自傳認定建功

姜毅英是破譯日本駐美大使向外務省發出的無線電電碼,研判日將偷襲珍珠港,遂將情報送給戴笠再轉呈給蔣介石。蔣介石將此電告知美方,美方則抱半信半疑態度,致錯失防範。依照軍情局說法,自此美方始重視我對日情蒐能力,並合作成立中美所。

至於大陸主張破譯功勞在池步洲,主要是根據池的手稿自傳《一片丹心破日密》,並稱當時日本外務省頒布了許多以氣象用語的密電,如「西風緊」表示與美國關繫緊張,「北方晴」表示與蘇聯關係緩和,「東南有雨」表示中國戰場吃緊,「女兒回娘家」表示撤回僑民,「東風,雨」表示已與美國開戰。

1941年,珍珠港事變前,一直破譯日本密電的池步洲發現,日本外務省與其駐檀香山總領事館密電突然增多,且有軍事情報摻雜其中,電碼主要內容是珍珠港在泊艦隻的艦名、數量、裝備、停泊位置、進出港時間、官兵休假時間等情況。池步洲截獲了一份關鍵特級密電,並做了日軍對美開戰的可能時間及地點研判。

名模倪雅倫是姜的孫女

據了解,軍情局正籌備出版國內外著名間諜楷模,作為現役情報員的學習典範,其中並沒有池步洲的事蹟。

據軍情局於民國100年首次公開的中美所解密檔案,亦不曾見任何破譯日軍偷襲珍珠港文件。而中美所自32年成立後,平均每天截獲日軍電報高達450份以上,平均一年截獲密電11萬餘件。中美所更率先提供美海軍有關日軍特種部隊挺進雷伊泰地區情報,助美軍獲太平洋戰爭最大規模的「雷伊泰大捷」。



◆ 柯文哲:留下蔣公銅像 超越歷史
http://udn.com/news/story/7835/732518

聯合報 記者邱瓊玉、郭政芬、鄭宏斌/連線報導 2015-03-02

台南市長賴清德前天表示將全面拆除南市各學校的蔣介石銅像,台北市長柯文哲昨被問到是否比照表示,應避免製造對立,「留下銅像、超越歷史,做自己的主人」。

柯文哲昨抱病出席新竹中學校友會,受到學生、校友們的熱烈歡迎,母親何瑞英、父親柯承發也到場。被媒體問到是否要讓蔣公銅像退出校園?柯指出,去年選舉他曾說過,大家有不同的過去,但是有共同的現在,現在要走向共同的未來,「第一步,應先彼此尊重不同的過去。」

柯文哲說,以個人立場而言,留下蔣公銅像並不是精神上的屈服,而是終於可以超越歷史,做自己的主人,他對此採取自然態度,不會故意去拆除校園銅像,「如果要拆,那中正紀念堂的銅像該怎麼辦?」

柯文哲解釋,應把歷史當作歷史,「過往我們不喜歡他人將想法加諸於己 ,如今也不需要以此態度對待他人」,無需彼此刺激,心平氣和去面對,把這些留歷史。

總統馬英九和柯文哲前天出席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馬欲向柯握手致意,柯以拱手拒絕,引發討論。柯解釋,第一次手上還拿著黏滴滴的衛生紙,不好意思和馬握手;第二次是「太突然了,心理沒有準備」,下一次有心理準備,還是會跟馬總統握手。

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昨指出,蔣介石銅像不適合放在校園或公共場所,「這點應該是轉型正義最低要求」。民進黨北市議員梁文傑說,保留蔣介石銅像,攻擊事件不會停。

fsj 提到...

台灣夫婦的大陸環保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3001342-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03日 (帥都/武漢市)

大陸的《中國青年報》日前發文,講述台灣老人嵇大昕夫婦在廣東省東莞市義務自費創建第一個住宅社區環保試點,建立垃圾分類回收站,歷經五年,艱難宣講,身體力行,始終如一,但沒想到在不久前,他們苦心經營的環保站被社區的人砸了。

我為知法懂法執法的人的行為感到憤怒,相信當地會追責,此人將會為此付出代價。同時,也要為這一對充滿愛心,來自台灣的嵇大昕和謝仁貞夫婦按讚。

台灣慈善業發達,已深入人心,老年人閒暇時,做義工,互幫互助,漸成風氣。與台灣相比,在這方面是大陸的短板(弱點)。大陸開放時間不長,近年又處於市場經濟轉型期,社會上有些人浮躁有餘,靈境不足,私欲利己,有錢任性。導致嵇大昕夫婦給予的先進的環保理念的正能量,被負能量詆毀和淹沒。

經濟發達了,大家逐步富裕了,一些人的修養素質未同步提高,歸根結底還是教育和傳導的問題。台灣幾十年前遇到的現象,已在大陸顯現。

在台灣,你會發現其禁菸嚴厲,不論是當地人還是旅遊的陸客以身試法者幾乎沒有,為何如此,還是宣教和嚴懲都到位,吸煙者權衡,違法成本太高,不敢冒犯。

大陸連續多年評選文明城市,提倡核心價值觀,加強宣教力度,與以前比,現在道路上開車按喇叭的極少,在交通工具上吸菸幾乎沒有了,旅遊人士行前需受文明友愛教育,如此種種,靠教育傳導,體會文明的力量。

希望嵇大昕夫婦不要氣餒,好的東西,終究是會被人接受的。一個地方,一個住宅社區的個別情況,不代表大陸的全貌。垃圾分類,在發達國家早已執行,大陸的大城市的垃圾桶都設有分類標識,只是垃圾運送存在分類的改進空間。當然理念要深入人心,仍需做不少工作。不僅靠台商,輿論、社區、街道及環保當局都要齊心協力,逐步推行。

嵇大昕夫婦的執著,體現了台灣人的無私公益風尚和秉性,凡事不幹而已,要幹就幹到底,要為大陸環保大廈打下扎實的根基。

但願你們的願望能夠落實,支持環保的媒體和大陸人始終與你們站在一起。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 閩南紅的感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3001341-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03日 (陳虹妤/台北市)

一趟泉州之旅,讓我對傳統紅磚瓦建築有了新的認識。

在台灣,雖然不常見,但是偶爾還是能在一些鄉下地方,看到紅磚瓦砌成的四合院或者三合院,這樣的建築雖然少見,但對台灣人並不陌生,尤其是我,父親位於林口的老家,至今也還保留著傳統紅磚瓦四合院,即使已經在旁邊蓋起了水泥的現代建築,但四合院老建築還是被保留了下來,那裡有著小時後和堂兄弟姐妹在院子奔跑玩耍的記憶,還曾經出借讓人拍攝電視劇,這件事也成為我們家族所津津樂道的話題。

年初因為工作的關係,來到泉州出差,剛好有個周末的空檔,於是我決定留在泉州旅遊,當我上網搜尋相關旅遊資訊時,除了意外發現泉州在唐代時期居然有著世界四大港口之一,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輝煌歷史,也發現原來福建地區也存在著大量的紅磚瓦建築,其中以泉州和漳州這兩個區域最多。

紅磚瓦建築被認為是閩南的建築特色,剛開始在我眼中只是多了一份親切感,但後來留意到在非福建省居民的眼裡,這紅磚瓦建築群是充滿魅力,他們稱之為「閩南紅」,甚至特地到泉州旅遊,只為了在紅磚瓦建築的民宿住上一晚。

於是,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被吸引,在泉州,我看到有許多區域或聚落都完整的保留了一大片的紅磚瓦建築群,那裡可以說是建築物博物館,可以找到在小學社會課本裡面介紹的各種型式建築:「三合院、四合院、單伸手、一條龍……」,放眼望去一片紅,呈現數大便是美的美感。這些建築物不是遺跡,至今還有人家生活在裡面。

透過民宿主人的介紹,我特別深入幾個聚落去參觀,也了解到由於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許多居民已搬出紅磚建築,關於這點我心有戚戚焉,因為我的家族也經歷了這段過程,居民放棄住在紅磚瓦建築,選擇搬到現代公寓或高樓,讓紅磚建築的保護面臨著愈來愈嚴峻的挑戰。

根據統計,目前泉州保存較好的紅磚厝還有約五百處,值得慶幸的是官方已經開始聯合專家們對紅磚古民居建築群進行考察,目標是申請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雖然還需要經過國家文物局的研究和審定,且即使通過中國政府層級的認可,未必最後能夠獲得世界文化遺產官方單位的核准,但至少已經喚起人們對紅磚瓦建築群的重視,民宿裡來自各個省分的旅客就是最好的證明。

回家的路上,我感到特別的感動,雖然隨著家族中許多長輩已經仙遊,凝聚力大不如前,但是慶幸還有這個充滿回憶的四合院,保留了許多我們童年的回憶。

fsj 提到...

茶文化-妙不可言的兩岸緣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6001046-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06日 (林邑孺/彰化師範大學學生)

緣分,似乎總在不經意之間到來、離開。張愛玲說過:「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如同此次的兩岸大學生茶文化體驗營,在一杯杯或甘甜、或醇厚、或清雅的茶湯中;在一位位或風趣、或健談、或淵博的茶人講解中;在一抹抹或靦腆、或開懷、或釋然的微笑中,我感受到了「緣」的玄妙與驚奇。

日月潭變小了

有幸參加過第一屆的漢字之旅,河南殷墟遺址、黃帝故里、萬里長城和北京故宮等,每一處無不充滿歷史的積澱與歲月的洗鍊,那滔滔的黃河水與染著艮古塵埃的文字,其大器與厚度非台灣此蕞爾之島擁有之物所能比擬,遑論還有一路所見、所遇、所處的文字學大家,原以為這大概就是文化體驗營的極致,在參加第二期體驗營之前夕,我望著google map ,暗暗懷疑著台北的淡水河、日月潭的老茶廠和高雄新崛江夜市等行程,要怎麼撐起此次的文化體驗營?

記得到日月潭邊的那天,先是日本設計師團紀彥所建的向山遊客中心吸住了大夥的目光,質樸、溫婉而大氣的清水混凝土建築沒有其他的裝飾,搭配上藍天、綠地與倒映在水上的各式笑臉,我們一行人拍了各式照片留作紀念,但印象深刻的是真正走上環湖步道前,同組的福建女孩嚷著:「日月潭怎麼這麼小,看起來滿普通的!」那時的我似乎是苦笑著不知從何反駁。

走在臨潭木造步道上的我們,沿路遇到了不少人輕快的騎著自行車,不免俗大夥開始拿著相機、手機留下各式搞怪的紀念,在拍照的同時陸陸續續有著單車經過,但大家總是笑著待我們拍完照後再行騎走,有的甚至在停下來幫我們大家合照。

人文帶來美感

群山環繞、水天一色的日月潭也盡責的扮演背景,無論是遠方浮動的拉魯島、波光瀲豔的潭水或蒼翠青綠的山巒,其所構成的氛圍與美景,一度讓我以為這是唐代山水畫大家李思訓畫筆下的繆思,耳畔傳來的陣陣笑語與張張笑靨,更加為日月潭添抹幾筆紅妝,有幸造訪過大明湖、西湖與洱海的我,在那一刻竟認為日月潭的鍾靈毓秀略勝一籌。在離去前,那福建女孩帶著點羞澀靦腆,改口笑著說:「日月潭,真的很漂亮!」

或許認為日月潭比其他大陸名潭更勝幾分的我、與最後對日月潭改觀的福建女孩,我們並非完全感動於日月潭的山川水色,很大的一部分,是感動於靜謐悠遠的環境給日月潭的氛圍,沒有帶著大嗓門擾攘喧囂遊客,更多的是輕輕拂過臉頰畔的微風、笑著幫忙拍照的陌生人與輕鬆的心境,如要更簡單言之,非「文化」二字莫屬,台灣是沒有幾千萬年的秦磚漢瓦,有的確是當下最真實、最單純的笑靨,與安靜從容且平和的一顆心。

每當雨從簷角落下、山嵐霧靄出現又離去,光陰歲月的遞嬗在日月潭老茶廠刻下了道道時間的皺紋,從鼎盛時期曾幾百人日夜不停的趕工,到最後只剩五名老員工堅守;從化肥農藥不吝惜的撒入土地,到與各式昆蟲、蛇類與老鷹共存榮;從只在乎營利數字是否成長,到深入大地感受萬物的生命脈動;和大陸小夥伴們手捧著一杯清透亮紅的優質紅玉紅茶,帶著誠摯微笑的解說員在茶香縈繞的茶廠中一一解說著,那刻我別過頭看身旁的溫州女孩,赫然見到清雅如她臉上的淚,但卻是帶著動容的笑……

台灣文化平淡樸實

當年茶廠的盛世煙花如一盆烈極的大火,燃盡了山嵐和霧靄,現今的茶廠謙卑和善如一爐冬日暖陽,煮著一壺雲水禪心。這樣帶著熾熱生命的解說,生動了那看似無趣的發酵、烘焙與製茶,別於往日我到大陸各景點的制式化解說,那彷若背著充滿人民幣的講稿,只為庸庸碌碌的過完一天、領到薪資,到底愧對了那單屬於中國大陸的璀璨風華,那溫州女孩感動的,或許是那觸動到人心最深處的對自然萬物的「愛」吧!我相信,而這也似乎就是辦在台灣「文化」體驗營支撐起一切的源頭與初衷!

茶文化之旅從接到大陸的小夥伴開始,我們組一行人在無數晝夜、地點或時間,總有著無數歡聲笑語,其中溫州女孩有著豐富茶藝知識,福建樂天逗趣的財經小天后和來自湖北但不太會吃辣的男孩,這次茶香縈繞的相遇,熏染隔世的重逢,我們在那顧盼流轉雙眸間,在啜著一杯杯或甘甜、或清香的各色茶湯中,漸漸了解彼此對茶的感受和感動,慢慢懂得彼此對台灣的愛與不解。

血脈中有茶香餘味

愛著的是似乎上輩子我們似乎曾經同坐茶席,笑談古今多少事,不解的是現在隔閡許久的用語、生活習慣和具有落差的意識形態。但無論如何此份感動與悸動,可能深藏在無論經歷凡間歲月多少事,但仍然碧綠溫熱、微苦中帶著絲絲甘甜的茶中,更或許我們的血脈中都留著茶湯的餘味吧!

fsj 提到...

喜歡台灣的藝文味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7001058-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07日 (羅琦/江南大學學生)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書,有天晚上正在亂翻找書時,突然掉下來了一本書,那是三毛的《送你一匹馬》,可是封面上那張三毛的照片,卻是全黑色的背景,所以我被嚇了一跳,趕緊把書丟進櫃子,拿著幾本其他的書就跑回房間。正是因為這樣,卻讓我產生好奇,到底這是怎樣的一本書,三毛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二天,我就去找到那本書,讀了起來。被三毛那種平易近人、有如對話式的文風深深吸引住了,於是,從那以後三毛的文章陪伴著我的成長,而且也讓我開始了解台灣這個地方。

對於台灣的了解,是從三毛的文章開始,逐漸是台灣的電視劇、電影、歌曲以及我很喜歡的幾個台灣綜藝節目。2012年5月間,我們距離高考還有一個多月時間,那段時間有一部很熱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吸引了我們,於是,在有天放學後我們偷偷在教室放了這個電影,主人公的愛情未能圓滿多少讓我們有些遺憾,但裡面的彰化、陽明山和精誠中學卻再一次為我們展現了台灣。第二天的教室裡到處都是同學模仿的台灣腔,大家就這樣笑著、鬧著結束了美好的高三。

這樣看來,記憶裡倒有很多關於台灣的內容。台灣是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陣地,我所喜歡的羅大佑、張雨生、阿妹、奶茶劉若英還有陳昇,他們的《鹿港小鎮》、《我的未來不是夢》、《聽海》、《後來》等,或如充滿意蘊的現代詩、美麗的故事。

台灣的綜藝主持人當中,我最喜歡的是吳宗憲、蔡康永、小S和侯佩岑,在我看來,這種更加自由、包容的環境下所做的綜藝節目才是真正的綜藝,看起來很輕鬆很快樂更加真實,節目裡面經常有的台灣美食一次又一次的讓我垂涎三尺,可惜現在還吃不到,只得耐心等待。

台灣的電影我也是很喜歡的,《艋舺》這個青春物語讓人最後有些落寞其中,懷念當初的美好。《一一》這部電影,看起來節奏很慢,但並未覺得無聊,看完之後就像一個娓娓道來的身邊的故事一樣,讓人感覺親切而又真實。

還有更多對於台灣的了解,是來自很多書上以及眾人所言,生活節奏比較慢的台灣,人們不會有太多的浮躁與不安,有的是更多的平和與友好。如今的經濟發展似乎並不如前些年的增速,但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後則更多的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正如誠品書店裡通宵讀書的人們,彬彬有禮的路人,儘管有很多人抱怨財團的控制和並不完善的民主制度,但畢竟腳步一直前進著,並未放棄對於進步的追求。

我喜歡台灣,喜歡台灣的電影、音樂以及綜藝,喜歡台灣的美食,喜歡台灣被形塑出的舒適感。我期望早日去真正的了解我所喜歡的這個地方,或許他日到了台灣,不是到達,而是回家。

fsj 提到...

羅智成/夢可敵國
http://udn.com/news/story/7340/750917

聯合報 羅智成 2015-03-08

商禽有一首「遙遠的催眠」,是我非常喜歡的詩作。簡短的句型、疏緩的節奏、似乎是無止境的複沓,累積出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展現出詩歌在某些時刻,那種難以言喻的撫慰與療癒能量。

這次「方所文化」在成都開幕時,全場的來賓幾乎都參與了「遙遠的催眠」的朗誦,場面煞是感人。會場同時還朗誦了杜甫、何其芳和翟永明的詩作。

「方所文化」以詩歌啟幕,已成為這個傳奇性綜合書店的傳統了!它代表著經營者的人文屬性、生活態度與企業理想。

乍看之下,方所書店有些令人眼熟:浪漫、典雅的氛圍、私密、溫馨的木質陳設、戲劇化的場景與舞台意象、精緻、多元的文創商品,以及密集、壯觀的書櫃、豐盛、精美、琳琅滿目的選書,令人眼花繚亂。

的確,它主要的規畫者L和她的團隊,與早期的誠品書店有著極深的淵源,如今成功地在大陸演化出另具規模與雄心的文創基地,並複製著更多實驗。

而大膽投入資金、資源,讓這個引領社會的夢想得以實現的,則是大陸時尚產業典範「例外」的負責人,細膩俊秀的設計師M。再加上仙風道骨的香港藝術家Y,一艘像是載滿人類文明的太空船,「方所」,就這樣啟航了。

我非常喜歡夢想成真的感覺,特別是在那樣的現場。但想強調的不是成真,而是夢想。混雜著遠見、勇氣、理念與創意、不安於現狀的靈魂…還有許許多多不確定性的夢想。

曾和友人在台北的巷弄裏多次冗長抬槓、討論與慨嘆。我長久以來的感覺是:以台灣目前奉行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加上政府資源日趨緊絀、監督管控日趨嚴實,破格或開創性作為充滿政治風險時,要突破現階段的轉型與發展困境,民間資源,特別是民間大企業,其實可以扮演更積極、重要角色。

我們越來越崇尚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美學,但是我們傳統的社會體質,卻仍是大政府小社會的體質,對於民間力量與功能的想像相對較少,不自覺的把高難度、高門檻,或具公共性質的任務都期待公部門去擔負、完成。

其實,在許多國家或社會,民間,特別是民間大企業可以做到的事,遠比一般想像多得多,大得多。不談三百年前一個東印度公司就可以治理一個印度(它的公司旗還可能是美國國旗的原形)、當今歐美先進社會的高端武器或太空探測仰賴民間企業,許多日韓的民間企業也都具備了準國家級的研發及經營管理能力,率先在科技、財經、人文、社會領域扮演先鋒及開創性角色。而政府的功能則著重於制定公平可信、獎優扶弱的遊戲規則,形塑健康永續的發展環境。

就此而言,我不免對我們一些民間大企業感到失望。它們也擁有準國家級的財富和資源,人才濟濟、技術尖端、資訊靈通;但是除了少數例外,好像很少率先去探觸一些好玩、勇敢,或精彩、有創意的事;對於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社會也無想像力可言。即使想到回饋社會,也不脫簡單的慈善與藝文活動捐助。

而這些年來的一些事件、表現與相關言談,更讓人覺得許多富可敵國的企業領袖,他們的心智與品味連街頭攤商都不如。這是因為我們的大企業以高科技代工為主,沒有場域學習社會及人文意識?還是白手起家,獲利模式一直沒有超越勤勞、省錢的經濟本能?還是我們的遊戲規則從不鼓勵勇敢與創新?

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台灣大企業的成長空間、貢獻空間還很大,像我們手上還沒打出去的好牌一樣。最重要是要有想像力活化這些資源,有想像力才有願景、才有動力和勇氣。(作者為作家、詩人)



◆ 兩會美女英譯出眾 街頭不能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8000669-260301

旺報 特派記者宋秉忠、盧素梅、戴瑞芬/北京報導 2015.03.08

日前在政協記者會上,美女翻譯張蕾即席翻出「任性」一詞的英文,在大陸社交媒體引起廣泛討論。在枯燥的兩會記者會上,朱彤、張璐、孫寧等才貌出眾的翻譯員已成為中外媒體追逐的新聞焦點。只是當記者走出人民大會堂,看到北京處處可見的可笑英譯公共標語時,才又驚覺才貌雙全的翻譯並不代表大陸整體的翻譯水準。

2014年1月6日,《北京日報》一篇報導點出北京英譯公共標示的水準低下。東城區城管部門配合區外辦對王府井地區不規範的英文標示進行聯合檢查,共查出40餘處錯誤。

老北京變Old Beijing

首先,最常出現的「老北京布鞋」、「老北京唐裝」的「老北京」都被直譯成Old Beijing;真絲旗袍被譯成Real silk qipao(真實的絲旗袍);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Duck)被譯成「北京被烤的鴨子」(Beijing roasted duck);停車場收費標示「15分鐘停車2元」(Parking:15 min,2 yuan)被翻譯成15 minth parking 2 yuan;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家藥店內,「感冒及清熱解毒」(Cold And Heat-Clearing Detoxicating)類藥物被翻譯成Heat-Clearing(熱清除)。

網民批翻譯浪費時間

首善之都的英譯水準尚且如此,大陸其他地區的英譯水準就可想而知。

大陸外語翻譯水準低下,除了政府忽視外,還有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作怪。

最近在強國論壇等社交媒體上,有不少網民批評兩會記者會的中英文翻譯浪費時間,有人還稱: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卑躬屈膝已久,不應該又在中翻英上浪費時間。

大陸已是世界大國,與100多個國家有邦交,因此培養了許多外語人才,很多外國語大學都設有小語種學系,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有冰島語的科系,但絕大多數大學卻沒有正規的翻譯系。

從事十多年翻譯,能講英日法語的石詠琦表示,翻譯是一門專業,翻譯不但要掌握本國及外國語能力,而且還要熟悉各國歷史、經濟、文化、科學等常識,在英美日等國,都有專門的院校機構培養人才,但大陸對翻譯這門專業的認識才剛起步。



◆ 到大陸讀書 能學到什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8000804-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08日 (查查/北京)

近年台灣赴大陸讀書的人數節節升高,有不少人問過我如何申請大陸的學校、到大陸讀書所碰到的難題、未來可能的就業方向等。

當年我決定到北京讀書時,所接到的都是困惑的眼神──為什麼要選擇大陸啊?大陸讀書,能學到什麼?「當年」,不過就是兩年多前。世界轉變發生的速度之快,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

我的專業是傳播,系上多的是追求有趣生動、自由先進的同學。講到留學,歐美日本都是熱門選擇。大陸被視為言論封閉、老舊保守的地方,很少有人(或根本沒人)想到要往大陸發展。那時台灣剛開始承認幾所大陸高校的學歷,申請學校時也面臨不少疑惑。

當時的念頭,純粹是想拿個大陸名校學歷以及不敢挑戰純英語環境。直到住在北京半年後,還是懵懵懂懂,有些懷疑自己的選擇──如果去歐美,至少英文可以進步那麼一些些吧……

直到一年多後,忙完論文拿到畢業證書,回首一看,才明白當初自己的決定是對的。相較刻苦的其他大陸同學,愛出門玩耍的我沒進過幾次圖書館、沒翻過幾本很厲害的傳播理論、沒有進入牛氣轟轟的公司、沒有做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

但是,在研究所的兩年,我學到的是獨有的大陸經驗。

我親身體驗到了所謂「封閉、不開明、人人被洗腦」並不一定如你想像;CNN、BBC上看似公正客觀的新聞也可能並非真實而唯一的訊息,這個世界要自己親身體會,去問、去聽才能明白。

我明白了如何去包容不同意見、如何去體諒別人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如何去應對那些自己不喜歡卻不得不面對的對話。

最重要的則是,如何去融入他們,讓他們覺得「我們是一家人,但也要尊重台灣的那些個不一樣。」

剛到北京的我,聽到別人說「中國台灣」就不開心,聽到同學半開玩笑的「收復台灣統一中國」就生悶氣,激動反駁:「我是台灣人,我們從小教育不是這樣,你們這是洗腦教育」等等。

後來才明白,我只會希望他們尊重台灣人,自己卻沒有先尊重「大陸人的教育也和我們不一樣」這個事實。去異地生活,所要學的、看的不就是他人的看法嗎?為什麼明知對方沒有惡意,卻聽都不願意聽對方的想法?

那是我適應大陸生活的第一步,也只是個開始。後來我在大陸碰到許許多多的好人好事,真切地體驗到了「世上好人還是所在多有,走出去你就會知道。」

北京,這個幾乎擠了整個台灣人口的大陸一線城市,這個充滿了各國人民往來頻繁的城市,有很多在台灣想都沒想過的事情。可以體驗到富有的奢華以及貧窮的悲嘆,可以去思考媒體、記者、政府在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深刻明白只有反思才能不斷追求進步。

台灣的低薪以及大陸的經濟崛起,改變了許多台灣年輕人的想法。畢業後,我時而接到一些學弟學妹的問題,眼睛裡往往有閃亮的期待──「學姊,去大陸讀研究所如何?我也想去!」

嗯我想想……畢業後工作還是不好找,競爭者更多,面試更難,還有很多職位不能聘用台灣人,還有北京物價飛漲,淘寶網又太有誘惑力,一不小心荷包失血,月底可能就要靠吃煎餅過活。

但是,能夠看見新聞上看不見的中國大陸,去面對那些你想也不曾想的機會和挑戰。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能給的、能學的,常常多出你的想像,只要你願意。

fsj 提到...

中國夢應展現普世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5000323-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3月15日 周陽山

時值大陸召開兩會期間,汙染霾害、食品安全、打貪防腐,推進法治等成為關切焦點。儘管大陸領導人揭櫫中國夢的理想,強調振興中華,及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在上述問題的背後,浮現了一個核心的時代課題:在多年改革開放進程後,中國不僅面臨著普世價值的考驗,還必須回頭反思如何接續文化傳統,如何繼承中華文明的精髓。

儒道思想的文明傳承

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體系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承以及與其他文明交流匯通後孕生的普世價值。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凸顯了從移植、轉化到繼承的複雜歷程。自1990年代以來,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呈現的困境,凸顯了東正教及俄國文化傳統與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扞格,目前部分東歐第三波民主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逆退趨勢。這充分反映出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轉化」,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基於此,中國夢的推動與踐行應正視兩大價值體系的挑戰:

一、普世價值中的現代化精神,以及不以西方為限的全球化經驗。過去中國領導人提出「四個現代化」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局部體現了其中的普世性,並藉經濟成長為落實改革開放的物質基礎;目前正進一步面對普世價值的全盤考驗。

二、以孫中山思想為核心的中國近代改革經驗與傳統。在對文化傳承進行批判、繼承與轉化的前提下,逐步體現與西方霸權主義和東西文明衝突論相異的東亞和平觀,並推進以儒道思想為核心的民胞物與、王道禮制、濟弱扶傾與天下為公等珍貴的文明傳承,避免重蹈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覆轍!

基於此,中國夢的推動與落實,必須先澄清其內涵,並接受下列試煉:

一、中國夢是強國夢,是東方王道文化的干城,而不是西方霸道的鷹犬,更不是讓殖民主義的巨靈君臨天下,重現西方帝國傳統的專制威權。

二、中國夢不必仿傚歐美的三權分立,卻必須落實民主、建立責任政府、法治監督、績效監察和分權制衡;而且要繼承民本傳統,選賢與能、推動德治,落實善治並惠澤百姓。

符合不同需求的機制

三、中國夢不必複製美國夢,但應維護宗教信仰自由、落實地方自治,並體現個人人格獨立和對異己的寬容,讓民間力量和公民社會勃興茁壯!

四、中國夢絕不可複製當代美國的富豪金權體制,讓最上層1%的有錢人掌控超過4成的全國財富,並操縱政治實權的運作。惟有加強反腐治貪,倡廉打黑,落實小康均富與法治興國,才可避免西方資本主義的權貴治國,形成貧富懸殊、階級落差等系列困境。

五、中國夢不應受聯邦制經驗的框限,但應容許各地區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自主管理,自由運作,促進多元發展;在中央地方關係中,應基於孫中山倡導的「均權制」精神,創造的轉化出符合各地不同需求的運行機制,提升地方治理成效。

六、在中華一統、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應涵容台灣、港澳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出獨特的政經、文化體制,體現天下有治的兼容並蓄、燦然紛陳。這是自先秦以來中華天下觀的精蘊所在,自應進一步展現「一個中國,多元發展」的當代新風貌。

七、中國夢必須讓APEC藍變為天天天藍。霧霾中國、汙染大地的夢魘,正是中國夢當前的最大反諷。世界工廠的負面標籤,不容再成為阻礙民眾健康和新一代成長的包袱,惟有道法自然、和諧生態,體現生命的基本尊嚴,這才是中國夢核心價值所在! (作者為國立金門大學教授)



◆ 女兒在台念書 學習很豐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5000819-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15日 (徐迅雷/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作為家長,我在微信微博上曬出在台灣念書的女兒新學期的課程表,收穫一片點讚。一位杭州大媽點讚之後說:我也想到台灣讀大學!

我的女兒徐鼎鼎,目前人在台灣,是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大三的學生,所學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化大學在台北陽明山上,陽明山是台灣著名的國家公園。這個現在有兩萬七千學子的私立大學,著名校友是三毛、幾米、蔣勳……對了,還有那個休學去拍電影的「小鮮肉」柯震東,本是體育系的學生,後來因為在吸毒事件而糗大了。

課程設計豐滿純粹

台灣的大學,專業課程設置,豐滿而純粹。中國古典文學本來就博大精深,大學四年,如果讓諸多無聊的、似是而非的課程占去了時間、耗費了機會成本,那是虧大了。這不是政治專業,所以「政治課」是不存在的。女兒的課表上,除了體育,沒有跟專業無關的課程。我在浙江大學兼授部分新聞評論課,對大陸大學新聞傳媒專業課程設置的「不務正業」,不說深惡之,那也痛絕之。

寶島台灣,人口2300萬,土地面積大概只有杭州、紹興寧波加起來那麼大,卻有大學校院148所,年產四千多位博士、六萬多位碩士。這叫大學校院多到學生不夠用。

台灣對教育的重視,是一以貫之的,好的教育傳統傳承下來了,教育文脈沒有斷。要知道,抗戰時期多麼艱苦,國民政府經費的支出,第一大項當然是軍事經費,第二大項竟然是教育經費,而不是行政經費。教育活下來了,那是活著的、活的教育。

除了較早就有的交換生,台灣開始向大陸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那是2011年的事。開始破冰試水之際,那叫一個戰戰兢兢。公立大學只招碩士生博士生,私立大學才允許招本科生;除了名額,還有各種條件的限制,比如招生的地域,只限於六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後來才增加了湖北、遼寧二省,逐漸有了開放。

兩岸學生人數懸殊

陸生也有不踏實、感到心裡慌兮兮的,有的報名了,錄取了,可最終還是放棄了。以2011年報名狀況為例,最後僅僅只有928位陸生正式赴台就讀本、碩、博。這兩三年來是增加了,但也不過一、兩千名之譜,然而,大陸高考報名人數,在2014年達到了九百多萬人,這是個什麼比例?

無論如何,畢竟破冰了。本科生是參加大陸高考,提前批錄取;研究生按相關條件申請,不用考試。首批928名陸生中,就有我的記者同事、湘妹子藺桃;她在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讀研,3年後畢業,歸來則是留學生的待遇。在台灣,她與老師學友合著出版了一本《陸生元年》,這本書提供外界一個管道,了解在台陸生、台灣教育以及文化社會的視野。

到了2014年,台灣公立大學終於首次開放對大陸招本科生,儘管名額非常有限。台灣頭號公立大學,當然是台灣大學,這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學,向來有「第一學府」之稱。我曾在藺桃的帶領下,去台大主校區遊覽過一回,瞻仰了著名的傅鐘。傅鐘是台大的象徵,每次敲鐘固定響21聲,因為傅斯年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重視人本教育價值

台大的占地面積大得驚人,由此可見社會資源注入之多,也可見台灣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台大擁有台北市境內的四大校區,還有在台中地區的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全校累計占地面積,據聞竟然達到全島陸地的百分之一!

大學受人尊重,自有內在道理。相比於陸生的區區千百人,香港可是每年都有近萬名學生申請報讀台灣院校,這叫「香港學生瘋台灣」。台灣一向是港生升學熱門所在地,因為多數港人確實相當喜歡台灣的人情味、對人的尊重,認為台灣看重「人」的價值。

台灣招收港生不是一朝一夕,已經招了六十年,港生對台灣印象越來越好。香港許多中學和台灣的大學結為聯盟,推薦學生來台求學念書。

到了大學裡,人文環境的薰陶往往比知識的汲取來得重要。

就教育人文而言,不怕土地貧瘠,最怕什麼都不種或不讓種;不怕花草繁茂,最怕栽培的品種單一乏味。大陸的教育,喜歡給學子一個總結,把學生教到無問題就好;台灣的教育,則善於給學子一個啟發,致力於把學生教到能不斷提出新問題。

祝福全體陸生孩子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在歷史長河裡,台灣的好老師沒有中斷過。在2013年新年,徐鼎鼎曾收到一位台灣老師派發給她的紅包,裡頭除了百元新台幣,還有一張手寫的樸素賀卡:「親愛的鼎鼎:你可以問鼎學問,亦可以馳騁天下,祝福你。」,同時也將此祝福轉發給所有陸生孩子們,祝你們健康順利。

fsj 提到...

自由共和國》小野/回家種樹和曬太陽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63223

自由 2015-03-16 小野/導演

最近這些年我常常往台南跑,有時候是因為工作,有時候只是想去曬曬島國南方的太陽。

我的工作中又以推廣千里步道的概念為多,所以我會常常南下陪著台南的朋友們沿著嘉南大圳種各式各樣的樹,包括本土的樹種苦楝。台南巿政府也以這樣的概念以公部門的力量推動從台江內海出發,一路延伸到烏山頭水庫的四十六公里步道。之後便要形成台南的中央公園綠帶,我每個月都會收到來自台南市政府每個部門的工作報告。朋友笑說,你怎麼比台南人還關心台南?我回答說,我很樂意參加重新整理、建設大台南的工作,因為整理大台南就是整理台灣,因為台南正是台灣歷史的起點,也是千里步道的起點。從起點出發,才不會失去了方向。

過了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就是和以北的不一樣,同樣的樹不但花開得比北部早,連枝幹的姿勢都不一樣。就拿小葉欖仁來說吧,台南的小葉欖仁的樹枝都是呈現勝利的V字型,因為它們被熱情的陽光召喚著,像是伸出了雙手迎向陽光。北部的小葉欖仁的枝葉保持著水平,對於陰霾的天氣表達了一種無奈。最近接觸到一位日本新世代的建築師末光弘和,他認為所有建築物都應該視為大自然循環的一部分,他就提出太陽是他所有設計的核心思考。他在他的理論中提出:「在地軸傾斜的地球上,因太陽能而發生的事情,產生能源群落,而導致風或水的對流等各式各樣的自然循環因此而生。」

人類的文明或文化的發展,總是會順應著他們所在的大自然環境或外來的人為因素而累積。有一次我去台南參加新書發表會,正好遇上一場大雨。來台南經營書店的老闆便向我分析台南人的生活習慣,他說因為台南天氣很熱,台南人的生活節奏比較緩慢,他們並不急切的要趕去哪裡湊熱鬧,他們很能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尋找快樂,感受幸福,而所謂的文化底蘊便是這樣慢慢形成的,這些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會輕易被外來的各式潮流沖淡,反而會慢慢影響著附近的城市。這些年有關台南的小吃、美食或是建築的書越來越多,大家每隔一段時間去台南好好吃遍大街小巷的風氣也很盛。但是,總覺得還少了些什麼。直到我看見了這本書,王美霞的「南方六帖」。

這本書便是在「整理」台南最深厚、沉穩的文化底蘊,就像是我們一行人花了九年時間在尋找千里步道時,在台南找到了一切的源頭一樣,令我非常激動。這本書用了六個章節來描述台南人的文化,每個章節都用了一個字來解釋。於是我們見到了形容台南文化的六個關鍵字:髮。衣。木。茶。書。樓。她在每個篇章中追尋的不止是傳統,她花更多篇幅在描述當下的台南,此時此刻的台南,現在進行式的台南,有那麼多的台南人正在延續著一種光榮的傳統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這些文化沒有因為政權的更迭和強勢文化的入侵而有所改變,反而像海綿一般吸取了各式各樣外來的文化而豐富、壯大了自身的文化,進而影響著整個台灣。

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想到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台北艋舺南方的加蚋仔,在那些巷巷弄弄中,我嗅到了一種來自南台灣的陽光所孕育出來的文化。許多年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做為一個移民之城的首都台北,在加蚋仔這個地方其實住了非常多由南部北上討生活的「下港人」,他們的身上散發著來自南方熱情的陽光,他們的衣著打扮,他們的飲食習慣,他們打造的生活空間,他們經營的各式各樣的小生意,他們的南部腔閩南語,這些文化深深影響了我這個屬於異鄉人的下一代。我穿梭在那些巷巷弄弄中,操著在學校學習來的南部腔閩南語,漸漸的融入了同學們的家庭,那些來自南部的家長們竟然以為我也是來自南部的小孩。

原來如此。我終於明白,像我這樣一個來自異鄉人家庭被稱為外省人的小孩,為什麼到了台南就像回到了母親溫暖的懷抱。充滿渴望的嗅著母親的髮香,觸摸著母親的衣角,玩著熟悉的木製桌椅和雕塑,喝著母親為我沖泡的茶水,翻開母親正在閱讀的書籍,流連忘返在母親生活過的古樓中。這些物件都散發著只有北回歸線以南才有的陽光。二十五年前我和一群年輕的朋友拍攝一部長達兩百分鐘的紀錄片「尋找台灣生命力」,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在搜集資料和拍攝的過程中只有在回溯歷史時談到了台南,但是沒有深入到現代的台南。這部紀錄片分四次在電視頻道播出後引起極大的討論,其中有一位重量級的女權鬥士還寫了一篇長文表達了她的觀點,她用了「近鄉情怯」來做為她的核心看法。她認為我們這群年輕人用了很大的力氣在尋找台灣的生命力,從歷史、生態、經濟、文化各個面向切入,偏偏少了政治的演變。總讓人有一種「近鄉情怯」的疏離和陌生。

事後想起來,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紀錄片中少了台南,這個深深影響台灣的城市,她的衣,她的髮,她的木,她的茶,她的書,她的樓。二十五年後,我們不再近鄉情怯。我們快樂的走進家裡,大聲的叫了一聲:「媽,我回來了。」是的,就是這樣的感覺,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家種樹,回家曬太陽。

fsj 提到...

故鄉的新 台北的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9001155-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19日 (洪鑫誠/台灣大學政研所學生)

大年初六,農曆春節的喜氣正濃,我已匆匆動身回台。故鄉的臉面不斷變化著,兒時平靜空曠的郊外再難找到一塊光禿禿的地了。

鋼筋水泥和霓虹燈光悄然成為這座城市的主角,稚嫩的濱海縣城就這樣出落成崛起的摩登都市,為鄉親父老掙得了不少面子。

我卻早已想念台北的小家了。自從兩年前選擇台灣以後,我在審美上便也有了些潔癖。我不再能夠欣賞高聳如雲、嶄新亮麗卻了無生氣的房子了。而我家鄉的土地上竟真的也長出許多這樣的房子,其中有太多是空無一人的。

在大陸,老百姓對這種區域有個不太友好的稱謂叫做「鬼城」,看來這種現象並不是哪個著急的城市所獨有的。

顯然,像這樣的資源浪費和房產泡沫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因此帶動的GDP數據卻是漂亮的,想必和中國崛起的藍圖一樣令人興奮吧。

從桃園機場回學校的路上,我還在想著大陸那些在近幾十年來拔地而起的無數高樓大廈。而過去在中國教科書上大加讚歎的寶島、經濟表現雄踞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此刻就是我的兩側高度後退的風景。

台灣看起來,怎麼還不如我的家鄉來得光鮮了呢?就連台北的建築平均高度也未必超過大陸二線中游的城市廈門。也難怪馬英九先生揚言:「金門不能輸廈門」時,會招來冷嘲熱諷了。

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來台的大陸人對於台灣在想像和現實中的落差所感到的訝異和大失所望了,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否認台灣的生活舒適宜人。「台北就像中國的二線城市」甚至一度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的101大樓,如今放在台北的地面上,竟還是有些突兀。反觀「魔都」上海,數百米高的摩天大樓可是一字排開的。

其實要為台北城區的「舊」合理化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台北城區開發建設歷史悠久」、「國民黨來台早期只把台灣當成復興基地,不願深耕建設」都是常見的解釋。而兩岸制度上的差異反倒常被忽略。

台灣自民主化以來,民主、法治不斷深化健全,公民權利日趨完整。因此公權力受到極大的約束與監督,私領域得以不受干涉與侵犯。其中「居住正義」便是台灣民眾的一大關懷,政府開展拆遷工作稍有不慎,便冒天下之大不韙。

2010年的大埔農地徵收事件,當時苗栗縣政府在得到徵收地段98%的地主同意之後,在幾戶尚未同意徵收農戶的農地上施工,怪手破壞了稻田。此舉旋即引發民眾抗爭、媒體批判,公民團體遊行示威聲援,「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一時傳遍全台。

該案最後以拆遷戶控告內政部徵收違法,法院判決拆遷戶勝訴告終。在相對偏遠的苗栗尚且如此,在寸土寸金的台北,都市更新更是舉步維艱。街道、建築老舊便不奇怪了,試想好幾十年前的樓,放到現在能有多高,路能有多寬敞呢?

誠然,縱使有再多理由,城市建設的停滯總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我仍然希望自己的鄉親,在為家鄉的高速現代化感到驕傲的同時,少一些「理所應當」的浮躁,想一想這些年來,自己真正得到些什麼?又失去些什麼?

而我不會忘記那些曾經屹立的老房子,那些曾經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山明水秀,甚而是表面的經濟榮景,背後那些被犧牲掉的種種價值和正義。



◆ 深圳沒有本地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19001156-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19日 (廖姿婷/台中市)

這幾年隨著工作的關係,常常往返兩岸地區,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認識了一些當地的朋友。我對他們總是特別好奇,所以繁忙的工作之餘,總是盡可能的花時間到處走走、看看,花時間看看他們暢銷的書籍、火紅的電視劇與電影,當然也花許多時間觀察他們或與他們談天說地,每每都有讓我驚奇的地方。

我公司所在地是深圳市,基本上在是一個新發展的都市。深圳市不像華東地區有著三代富貴懂吃穿,富庶人家獨有的氣派與悠閒,也不像華北地區有著文化古城,靠近天都特有的政治文化氣息。這邊的人來自於天南地北,四面八方,每每問同事一輪,都沒有來自於同一個省分的。

他們雖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這個大都市的洗禮,也在這個城市住上了好一段日子,但是都輕重不一的保有了原鄉的特色。

北方人基本上爽朗直接,開心與不開心,只要聽聲音、看臉就知道;長江流域的內陸地區則是無辣不歡,只差沒有直接向老闆要辣椒兩串配飯;西南地區的人則是九曲腸子,說話九彎十八拐的,繞得人頭暈。

他們用著有點相同又有點不同的普通話,彼此互相激盪與衝擊從原鄉帶來的文化,觀察他們如何溝通,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這樣的文化衝擊,讓我產生了一個大哉問,那所謂深圳市本土的文化是什麼,深圳人又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問了那麼多人你來自何方,真的沒有人告訴我他來自深圳。

於是,我很認真的問同事深圳市本地人有什麼特色時,被我問的同事楞了一下,停了五秒才啞啞的回答我,深圳市沒有本地人的,大家都是外地來的。

這是個讓我十分驚奇的回答,這樣一座充斥著來自於不同區域人們的城市,這樣一座盈滿著這麼多不同文化的城市,卻被認為沒有所謂的本地人或本土文化,就像是白紙般的讓大家自由作畫,自由發揮。

我想也許正是因為這座城市沒有「本土文化」,所以擺脫了為捍衛本土文化而排斥外來文化的宿命,這一座新興城市才可以廣納這麼多不同的人群,吸納著這麼多不同的文化。

也許,經過這些新興的深圳移民的激盪與積累,在若干年後,可能會有所謂的深圳人或深圳市獨有特性,而且因為經歷過這樣文化激盪的過程,這樣的文化內涵可能更具包容性與多樣性。

fsj 提到...

王正方/誰步入了平庸?
http://udn.com/news/story/7340/784928

聯合報 王正方 2015-03-24

李光耀在他的新書中說:「日本步入平庸」。

這個結論令人詫異;大和民族素質高、勤奮、認真、奉公守法、成就非凡,文學和電影屢見精彩之作、生活品味高雅…,二次大戰後,他們在短期內就恢復元氣,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奇蹟,這些都與「平庸」二字相距甚遠。

李先生的結論自然有所依據。日本的生育率為一.三九%,人口一直在減少,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四分之一,現在是二點八個勞動者供養一位老人,到了二○二二年要兩名勞動者供養一長者,如果情況不改變,二○六○年可能要由一點三名勞動者供養一老人了。這樣的人口結構,動力不足,必然走向平庸。那時的日本青年,多數要出國去追求豐富燦爛的前程。

人口迅速老化是已開發國家中的普遍現象,發放獎勵生育獎金、優厚的產假制度、提供方便的育嬰設施、減低費用、改進幼兒教育質量、提升婦女就業率等,目的在緩和人口的負成長。但惟有執行開放合理的移民政策,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美國是最成功的移民國家,大量合法移民,甚至於非法移民,絕大多數都一生勤奮打拚,為新國家貢獻良多。近十數年來,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發揮了正面功能。但要日本接受非我族類的新移民,困難度很大。

收到一封日本寄來的賀年卡,名字陌生,原來是外甥女正式歸化為日本公民,名姓一律改掉。改名換姓也沒用,新移民在那裡永遠是圈外人。早期去巴西的日僑,與日本本土人的語言文化差距不大,日本政府讓他們回歸,以解決人口老化問題,但是這批歸僑也不被接受。

有人堅持要「維持種族純潔性」(Maintain ethnic purity),持這種想法的世界各地都有,自命高人一等或數等;他們才是神明的後裔,鄙視其他眾生。這樣子活著很辛苦。

李光耀先生曾問日本領導人;你們會不會接納移民來解決人口老化?答案是:「發放更多的托兒津貼和嬰兒津貼。」這是逃避問題的標準答案,因為多發津貼很難鼓勵人民多生育。

法鼓山創始人聖嚴法師談處世的四個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解決問題必須要經過這四個程序,可謂要言不繁,寓意深遠。不能坦然面對、接受問題,就絕對解決不了它。並不令人意外,日本的領導階層從來就不承認發生過「南京大屠殺」,又請美國的教科書不要列入「慰安婦」等,其逃避之道甚有淵源。連他們的皇太子都看不下去,他說:應該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過去。

台灣的生育率比日本低,人口老化嚴重,有何對策?某政黨領袖提出:為因應少子化、高齡化趨勢,以國家力量,減輕家庭照養的負擔,將女性從家庭照顧者的角色中釋放出來。不用腦筋,隨手抄襲日本的失敗經驗。美國與新加坡的開放移民政策,在此地從來就無人談起。

台灣應該不會像日本那樣,全然不歡迎不同族裔。這裡哈美、哈歐、哈日、哈韓的人多多,對外國友人親切溫暖,屢屢聽到國際間對台灣人民的誇讚。台灣現行的移民法粗暴又不合理,應積極重新制定開明合情理的移民法,儘快吸引各地菁英來台灣,方能避免走向平庸。

然而此地的政客不肯也不會解決問題,不奉行「四個它」,忙著傾全力搏版面,熱衷政治鬥爭,經常挑起同文同種族群間的矛盾,互不相容,搶到政治資源就算成功。

各國人民都超級可愛,討厭的是各地偏執短視,自私自利的領導階層,他們帶著人民走向平庸。(作者為電影導演)

fsj 提到...

茶文化之旅-血濃於水 親情不改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25001027-260306

中國時報 2015年03月25日 (任雨心/西北大學學生)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在學生時代,親身領略一次台灣的風光;也從未想過,一次短暫的台灣之行,竟能讓我發現自己對大陸竟愛得深沉。

記得小時候,電視上的台灣偶像劇占據了我的假期時光,「台灣腔」在幼稚懵懂的我們眼裡格外洋氣。《流星花園》裡的貴族生活和《薰衣草》裡的玻璃花房,讓我對台灣有著無限的憧憬。但課本裡詩人一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也似乎讓當時不諳世事的我,發現了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距離」。

後來,「小確幸」、台灣的「小清新」電影,以及網路上宣傳的墾丁風情,讓我再一次體會到了台灣的溫暖與抒情。但一種無法企及的失落感,卻始終存在於我心中。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我們這一代開始面臨社會中真實存在的種種矛盾與不公時,台灣過去曾經有過的政治、民主、人權事件,這些啟發似乎像高地上的旗幟一般,將我所身處的社會映襯得不忍直視,我開始厭倦那些被灌輸的既定思想,變得迷茫而糾結。

當我得知自己有幸和兩岸學子同遊台灣時,激動之情可謂溢於言表,我想我終於有資格去義正辭嚴地體驗、並定義什麼是「自由」了。

初到台北,所見的確令我訝異,這座高度現代化的都市仍舊保持著一份古樸。街道很窄,但是兩旁的日式建築卻顯得很有秩序,年代感並沒有讓它們看起來破舊。在街上漫步,可能半個小時都找不到一個垃圾桶,但街道並沒有因此髒亂不堪。而深夜裡燈火通明的誠品書店以及隨處可見的藝術展覽,更讓我體會到了這裡厚重的文化氣息。

隨處可見的宣傳橫幅召示著民主的光芒,在YouTube上看到的《島嶼之光》與政論節目對我來說無比新奇。我慶幸自己有生之年可以呼吸到這般自由的空氣。因為在我看來,即使有些事件背後有道不清、說不明的原因,但它所處的環境容許它被質疑與議論,就已經是值得稱道的了。

我可以忍受得了台灣同學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如果從沒有體會過民主的人,因為一些道聽塗說的原因就去質疑民主,而自己反而不去爭取、甚至放棄爭取民主,不就像因為看不慣別人能自給自足吃飽飯,自己反而放棄自力更生去尋找食物,這多可笑?

然而當我坐在疾馳的大巴里,看著窗外如春天般的綠意,為自己的所見欣喜不已時,腦海中竟浮出了淡淡的鄉愁。也許是因當時快過春節了,自己卻離家已經十幾天的緣故,但我自己也清楚,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把太多太多隔離開來,此刻的我如同一座漂浮的孤島,期待能與大陸接壤。盼歸的心理是每一個遊子都有的,故鄉永遠都在心底裡,是改變不了的情愫。

那些天我隻身在外,而父母在大陸思念我,我們之間的聯繫方式只能是微信,我的操作熟悉而老練,但他們卻所知甚少。可是我並不知道他們為了跟上我的步伐,也在拚命的去學習這些先進的東西。所以大陸可能在某些方面不比年輕的台灣,但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任何隔閡都不能消除的。飛機飛過台灣海峽,朝著無垠的西北飛去,我的心情又如同家裡的老母親一樣,思念著遠遊的孩子。



◆ 自由廣場》淪為父權代言人的大法官 是阻礙性別平等的絆腳石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65922

自由 2015-03-25

◎ 林秀怡、秦季芳

清明將近,盼望春雨滋潤乾渴的台灣土地,不料盼來的不止是甘霖,還有大法官們讓女性淚紛紛的離譜釋憲--釋字728號()!對許多人來說,這號解釋文提到的法律關係:祭祀公業、派下員、規約…等等字眼,既遙遠又陌生,與性別歧視何干?

人們不知道的是,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有個因循過去重男輕女、男系為貴的保守父權體制,讓女性不能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的舊規--僅男性有資格擔任派下員的祭祀公業,未曾被撼動。祭祀公業本為昔日由設立人捐助財產,以祭祀祖先或其他享祀人為目的之團體,而具血緣關係且依所訂規約的標準選任出子孫為代表參與該財產的決策及使用收益者,即為派下員。即便大法官在釋憲文尾提到,祭祀公業條例獨厚男性的規定,應依CEDAW做出調整,但是過半數的大法官仍以法律及規約沒有違反憲法性別平等的保障,而宣告合憲。如此邏輯錯亂、前後不一的釋憲文令人傻眼,也突顯出我國大法官的性別敏感度不足且與社會現實脫節。

儘管法律已經修正為無論男女皆有繼承權,但當家中尊長過世,我們見到許多的女性,被其他長輩、手足,以各式威脅、勸誘等方式逼著放棄繼承,只因文化傳統中將女兒視為外人--無論已婚是潑出去的水,未婚只是尚未歸屬夫家,家產(尤其是不動產)是傳子不傳女,縱然女性想堅持自己有平等繼承的法律上權利,仍被親族鄰里冠上「貪心」、「不孝」、「破壞家人感情」等不堪的惡名。然而,壓迫女人、歧視女性,要女人放棄或犧牲以成全自己或男人利益者,才是破壞家庭和樂的元凶。

法律不是生活的全部,卻是國家宣示及展現其政治意志的基礎底線。當我們看到,司法院大法官在明顯看到派下員推選的規定上排除女性、男性優先,卻仍然以私法自治、法律安定性等理由覺得予以尊重,認為如此合憲而將其正當化。然而,既有存在的事物,未必是合理的,縱有長遠的歷史或其他因素,更非肯定其存在的理由。縱然這在社會是常見的經驗與想法,是否是合乎是非的合理「共識」都有疑問。若如其然,恐怕現在台灣仍停留在女子需冠夫姓、從夫居等的民法未修正前的父權優先狀況,何需不斷修法改革及訴請大法官審查是否違憲?

大法官,是憲法保障人民權利的守門人,而非父權代言人;當大法官們做出這樣退步且合理化性別歧視的釋憲文,要如何令台灣一半人口的女性信服?多年來,台灣不斷宣稱自己是性別平等表現優秀的國家,政府也常說嘴如何致力消除歧視女性,立法上已較有進步、平等的立法保障女性繼承權利的同時,司法院大法官們卻容認既有祭祀公業裡排除及不利女人繼承派下權利的陳習陋規而宣稱合憲,這是違反性別正義的嚴重倒退。本應捍衛性別平等的大法官,卻淪為父權代言人及消除歧視的掣肘者,可笑且可悲!(作者分別為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法律部主任)

※ 文中超連結詳見原站。

fsj 提到...

初春裡的台灣小情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26001107-260306

旺報 2015年03月26日 (張琦/萬能科技大學交換生)

台灣,無數次在舌尖輕吐而出,蘊含了莫名的情愫。那樣的情愫,與生俱來,在血液間奔流不息。三萬英尺的高空雲海翻湧,飛機的引擎轟隆作響間,我已來到了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開始我的研修生活。

初春的台灣是清冷的,天空微微陰霾卻不讓人感到壓抑,毛毛細雨也不會讓人徒生厭惡。同行的同學說,這雨真是舒服。我心想,台灣的雨都是如此閑適安逸。

佛前擦肩皆是緣

放下行李,迫不及待的奔向台北。在大陸時,總是聽身邊的人提起台北的小巨蛋、101大樓、士林夜市。來台第一件事,當然是去參訪這些地方啦!

首次出發的我因為坐錯了捷運,也或許是緣分的指引,我目瞪口呆地站在了龍山寺的門前。古樸的寺廟和如煙的燈火交相呼應,虔誠的香客們做著各式的祈福儀式。穿過門前的彩燈隨著如織的人流往裡走,信徒們認真的對著自己心目中的神佛叩拜,我的鼻頭一陣澀然:看,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幾次舉起相機想要記錄下這美好的場面,卻又幾次放下。在我的家鄉,是不允許對著神佛拍照的,我的家鄉人認為這是對神佛的不尊敬。身邊的台灣阿公許是看出了我的窘迫,主動對我說,這裡是可以拍照的。

我有些楞怔,舉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裡特有的民俗風情。阿公很是熱情,在我拍照的間隙,熱情地和我說著這裡的風俗。與大陸不同,這裡通常只用一炷香,阿公說這樣比較環保。我心下不由大讚一聲,信仰與環保兩不誤。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到台灣人的熱情,帶著小小的驚訝,還有數不清的感謝。在這百年古寺裡面,一回眸、一擦肩,皆是緣。

在大陸的網站上,流行著一句話:「人生,一定要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九份,就是我人生中那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有查閱任何資料,沒人上網搜集任何旅遊攻略,就踏上了到九份的行程。手慌腳亂地訂好民宿,氣喘吁吁地趕上火車,坐在椅子上看著看著沿途的風景向後飛馳,這任性的感覺真棒!

愛上九份的微笑

計程車隨著山路盤旋而上,窗外飄起了雨,山谷裡霧氣迷濛。思緒忽地就飄到了千里之外,想起了方文山寫的歌詞:「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大陸把這種思想和現實分隔的想法,叫做「腦洞大開」!

不遠處的車燈在霧氣中暈開來,形成一片迷茫的光圈。我從未見過如此如夢似幻的美景,讓人如墜夢中,似是隨時都可羽化登仙而去。

夜裡的九份老街格外妖嬈,人們在霧裡行走,個個都像是成了仙。伸手想握一握那霧,卻怎麼都握不住,多像是那屋簷下偷偷溜走的光陰!走在懷舊的日式建築群之中,來一份清涼解渴的賴阿婆芋圓,再喝上一杯熱熱的黑糖薑母茶,路兩邊的小店屋簷下的火紅小燈籠暖洋洋的,乍暖還寒的九份卻給人帶來有如家一般溫暖。

九份是精致的,精致到民宿前盆栽的擺設都讓人覺得暖心;九份是隨性的,沒有人會因為妳的悠閑而責怪妳;九份是溫暖的,老街上的店家總是面帶微笑,用天天嗲嗲的台灣腔招呼客人進去看一看。

清晨坐在民宿主人家位於山頂的海景房裡,一邊吃著阿嬤做的愛心早餐,一邊看著忽遠又忽近的碧海藍天,海浪拍打的海岸,我似是嗅到了海水的氣息。哦,它來自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緬懷故宮歷史

從故宮回來以後,我還在網上對朋友們笑說:「雖然我去過台北故宮,但真的只是去看了一下地形。」事實確實如此,初到台北故宮,外觀不似我想象中的宏偉壯觀。走進去一看,方知內裡才是真天地。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所藏珍品之多,讓人眼花繚亂,一天根本無法看完,就算來十次也不為過。

站在玻璃窗前,看著珍貴文物,心臟跟著那段激盪的歲月一起跳動。那段紛亂的日子啊,它們是幾經輾轉才到達這裡。北平、上海、南京……台北,十五年中,它們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無數學者和仁人志士為保護好它們而嘔心瀝血。幸好,它們都還在。

回憶定格台灣

隨著兩岸逐步的開放,我站在這裡,看著它們,眼眶裡有淚水在不停地打轉。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驕傲,它們與我們一同走過那段艱苦的歲月,風骨高潔地屹立在這裡,熠熠生輝。

在初春遇到台灣,不僅僅是美麗,更是一種情懷。人生太短,我亦太渺小,卻願將回憶定格在這文藝而安定的地方。



◆ 為怒所困的台灣
http://udn.com/news/story/7339/789823

聯合報 羅智強/自由作家(台北市) 2015-03-26

接到母親的電話,要我帶小女兒回家吃中飯。平常在家中妻嚴格管制電視,所以小女兒很愛來爺爺奶奶家,看卡通也沒人管。等到飯菜準備好,我對小女兒說:「卡通看夠了,換別人看了」。便將電視轉到新聞台和政論台。

大約看了十幾分鐘左右吧,忽然覺得有點不舒服,心中有東西在隱隱燃燒著,但我只感覺到胸口悶著些什麼,卻沒有清楚意識到那是什麼。就在此時,小女兒已不耐煩,又轉到了卡通台,一轉台,那燃燒著什麼就熄滅了。

我這才意識到,那是一種「怒」,一種會傳染的「怒」,在我們無意識地接收著電視餵食的資訊,螢幕中那滿滿的怒也隨之傳進心中。

會覺得「不舒服」,是因為我已經將近一個月沒有看電視新聞或政論節目,平常要看新聞就瀏覽各大新聞網站,挑選我想看的新聞點擊詳閱。所以,當政論節目用重鹹把他們的情緒包裝為評論灌來時,我已經難以適應。

忽然想,這也許正是台灣最大困境之一吧,社會似乎日日流淌著一股強大的怒,一種四處尋找撻伐標的的怒。

怒讓人們停止檢視自己的錯處,採取攻擊姿勢,妖魔化對方,就可讓自己站上道德高度;讓人們陷入不斷膨脹的自欺,怒錯了,就用更大的怒來掩蓋,或用其他的怒來移轉焦點。

怒也自我衍生出「正當性」,「我那麼生氣,代表我的怒一定有理由!」怒變成了一種先聲奪人的架勢,說不出道理、提不出證據,就用憤怒包裝自己的虛浮!怒變成了不證自明的「正義」,不要惹我生氣,為什麼,因為我就是正義。

怒還發展出「娛樂性」,成了表演,在演出怒的同時,收看者也宣洩了心中的怒。至於被押上怒之祭壇的祭品是否無辜,則無足輕重。

怒讓社會陷入情緒對立,努力找彼此的不同,而忘了尋找彼此的相同,找不到活人洩憤,就拆銅像羞辱;怒讓問題變得膚淺,分散關注的結果,反而失去了解決問題最需要的集體意志,就像缺水之憂喊了十多年,但不到水龍頭擠不出水前,大家寧願賭老天會在最後一刻降下大雨。

當然,對公共事務的「怒」非壞事,對於不對的事,以怒為基底,直陳其非,導引改進,促進改變,這「建設性的怒」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讓我們怒得有道理、怒得有深度、怒後能解決真問題,而不是在假問題上如追尾巴的狗原地打轉。這是台灣的功課。

我想到李光耀曾說:「如果整個社會處於一種委靡不振的狀態,其領導人也無法施展什麼魄力。」我的感想是,如果社會只存在洩憤式的淺薄之怒,那麼領導人除了變成出氣筒外,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

fsj 提到...

朱宗慶/四季寫照
http://udn.com/news/story/7340/804425

聯合報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2015-03-30

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在近三百年前創作了《四季》,這部由四首獨立的三樂章小提琴協奏曲所組成的作品流傳後世,至今依舊魅力不減、廣受喜愛。現在,《四季》不僅被頻繁地演奏,還有許多創新改編的版本出現,它穿越時空、打破藩籬,讓三百年後的聽者,也能陶醉其中。

顧名思義,《四季》以音樂描寫「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化,而附於樂譜上的幾首十四行詩,則將樂曲所欲表達的不同季節景況,平實地記錄下來。於是,我們聽見了春天裡鳥兒歌唱、春雷乍響,樹葉搖曳生姿、婆娑低語,還有仙女與牧羊人伴著笛聲跳舞。來到夏季酷暑,毒辣的豔陽使人萎靡不振,而猛然襲來的狂風暴雨卻又令人心神不寧。時序入秋,農人歡慶豐收、把酒言歡,酣暢淋漓後,伴著徐徐的涼風睡去,直至黎明破曉,獵人帶著槍枝號角在山野間追捕野獸。最後,冬天來臨,刺骨的寒風讓人直打哆嗦,於是進入屋內,就著熊熊爐火度過寧靜的時光,而當步行於冰凍的街道上時,則要慢步徐行、慎防跌跤。簡單的詩句,搭配色彩變化分明的樂段,勾勒出了歐洲人對於季節的感受。

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季節會呈現出不同的變化,有的四季分明,有的則沒有明顯的分野,但無論如何,季節的更迭,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萬物隨著春夏秋冬的交替而生生不息,人當然也不例外,農業社會裡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即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活動模式。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要「順時養生」,順應四季節氣、選擇當令食材,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反之,人為的努力若違逆了自然,最後勢必得付出一定的代價。

除此之外,自然環境景況的轉變,還會影響人的情緒,不同的感受將觸發心境的轉折。生氣蓬勃的春天風光明媚,令人感到神采飛揚、充滿希望;冷冽嚴寒的冬天考驗重重,很容易讓人的心情也跟著憂鬱起來。若將季節的變化視為象徵或比喻,則無論一個人的際遇也好,還是一個團體、組織或機構的發展也罷,必定都會遭遇不少次春夏秋冬的境況變遷。

我遇過不少表現十分優秀的人,因為熬不過寒冬的考驗而功敗垂成,總是盼不到春天的到來;也看過許多人,因為永遠在追求春暖花開的成功,而讓自己和他人飽受折磨和辛苦。

或許,我們應該有所覺悟,不妨換個方式這麼想: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著重之處,要能夠順應自然與環境的變化做出心態的調整,一切人為努力的意義,也才得以彰顯出來。因此,面對無情嚴冬的挑戰,應該要懷抱春天即將到來的希望,而當陶醉於繽紛絢麗的春色時,也必須做好沉潛的準備。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有屬於自己的季節變化,每一段時光流轉所帶來的感受映照,都值得細細品味。在消極與積極、逃避與強求的態度之間,若是可以找到符應自然的心法,作為不同階段的努力方向,那麼,以生命故事的春夏秋冬為主題,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是一部《四季》的寫照。(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fsj 提到...

淒美感人中日戀 60年後終合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7000390-260108

中國時報 2015年04月07日 楊家鑫/綜合報導

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大陸武漢,日本一名女子60年前與中共軍官相愛,卻因故返日本,從此天人永隔。直到去年6月,她的骨灰從日本被帶到武漢和她一生摯愛的人葬在一起,終於了卻夙願,兩人從此不再分離。

這名日本女子名叫溝脅千年,她1944年前往大陸東北,以志工身分加入中共領導的八路軍。不久,日本投降,但溝脅千年沒有返國,而隨共軍南下。1952年夏天,她在湖北一座療養所遇見了因患結核病正在療養的中共軍官杜江群,兩人擦出愛的火花。

不料,2年後,當杜江群病重時,溝脅千年也面臨著家人的催促。她寫信告訴杜江群,爸爸和哥哥在戰爭中都離開了人世,媽媽一個人帶著三個女兒艱難度日,日夜盼著她回去。溝脅千年心中糾結著,放心不下杜江群,並不願意回國。

杜江群心情沉重,同樣捨不得心愛的她,但又覺得自己不該那麼自私,於是寫信告訴她:「為了你的幸福和親人,你必須回國去!」溝脅1955年返回日本後,兩人以書信往來,訴說離別相思之苦。然而,隔年,33歲的杜江群便因病情惡化,離開人世。

60年來溝脅女士從未忘記這段情緣,常常憶起與杜江群的點點滴滴,她保留著杜的訣別信,信中顫抖的筆跡和臨終訣別的文字催人淚下,可能是這種令人難以忘卻的感情,讓她從此無法接受其他人,選擇一個人過一生。

杜江群的侄女歐陽蔚怡於1980年代去日本留學,曾和溝脅女士共同生活過1年。據歐陽蔚怡表述,得知杜江群去世後,溝脅女士從此在家裡客廳放著杜江群的照片,每天都會為他擺上飯菜、茶水和花草。

溝脅女士於1987年返回大陸武漢,並與杜江群的親人重修其墓,之後曾多次前往祭掃。最近一次在2006年,當時她已77歲。

2012年,83歲的溝脅女士在日本去世,她生前心願便是將部分骨灰和杜江群合葬。去年6月,歐陽蔚怡帶著溝脅女士的骨灰和物品回到武漢,重新修整了墓碑,將她的遺物放進墓穴,讓分隔了60年的一對戀人終於相聚。

fsj 提到...

請容我為你寫一封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09001015-260306

旺報 2015年04月09日(小不點/台北市)

請容我為你寫一封信,這封信寄給現在的你。

一個人在台北的夜晚,時常會想起無數個碎語連綿的曾經,總在夜深人靜時響起。記憶中你的笑臉,總是如同陽光般燦爛,在每個我們用微信對話的早晨中盛開。常常會感謝命運讓我在最美麗的時刻遇見你,也許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就是在等待這段注定的塵緣。

第一次的印象,停留在遊覽車上你發表的一席話。內容我已經不太記得了,但是中氣十足的語氣和清晰的口齒確實讓我難忘。

「這是一個標準的大陸同學阿! 」這樣的感嘆悄悄的化在內心的一聲嘆息裡,卻沒想到從第一天的夜晚開始,這位標準的大陸同學就此揉進了我往後的每一個月色中。

你說我們很像,都是同樣的人。會去思考各種不同的觀點,看到莫名其妙的言論會忍不住踐踏,真真實實的生活在當下,就像是存活在同一個時空不同背景下的分身一樣,常會讓我有相見恨晚的感慨。

從年幼時的你就與眾不同,勇於挑戰紀律和正經八百地反抗教條。不是陽奉陰違的不作為,而是直接且強烈的陳述及要求。這在以往我遇過的大陸同學中非常的不同,在我們的認知中不是「為什麼可以」而是「為什麼不可以」。我們同樣都不甘於遷就,對於知道「原因」這件事情有很強烈的渴求。

在這之前,我常常會覺得大陸同學奴性很重,願意活在自我催眠的選擇當中。在高壓的升學體系下爭奪、大四就是要實習、做事大多是要累積某種成就、來台灣交換選課要選能夠抵學分的課、要保持好成績以便未來申請研究所……我在很多個大陸同學身上看到相同的軌跡,也有多數的台灣同學也是如此,沒有所謂的喜歡或不喜歡,只是順應時代跟隨我們該跟隨的潮流。

他們說這叫做「找尋自我」,但歸根究柢就是「只要不討厭,就可以」。但是你讓我覺得不同,你更懂得去思辨自己內心的渴望,對於旁人無謂的期待,你選擇了正視自己的想法,把所有看似理所當然實則毫無道理的要求駁回。

為著「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努力,而非浸淫在「擁有什麼,而去成為一個符合那樣期待的生活」當中。或許這樣的堅持在很多人眼中根本是離經叛道,但我們寧願選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也不要活成芸芸眾生裡的那一個。

我也同樣的感受到那樣的堅持,在每一個你認為是對的事情上。

每天晚上,你都會默默的打開電腦開始寫日記,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不管當天的行程有多滿多累,你的毅力讓你完全沒有考慮偷懶,而是專心的用文字去編排所有的細節跟時光。

對於來台灣的期待不僅僅是認識新朋友,而是真正的從過程中汲取知識,跟你的涵養一起編成厚厚的一張網,細密的不遺漏掉任何重要的資訊。

我曾經問過你為什麼,你說如果不這樣做,很多很重要的事情就會隨時間湮沒掉,成了眾多日子裡的一道痕跡。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反覆的咀嚼每一個應該被重視的片段,時時刻刻的省思與自我對話。

有時看到這樣執著的你都讓我覺得有些慚愧,但我相信,我們都是在用各自的方式去體驗著這樣的人生。正如同你在我眼中的獨一無二

在最後道別的那天,你將景泰藍繫在我的手腕上面,對我說:「這世界上只有這一個。」寶藍色的輕巧珠子上掐著金絲,車渠色襯著淡淡的紅,那樣的鮮妍,一如你給我的衝擊。

昏暗的光線掩蓋了我大部分的表情,眼中呈現的世界早就模糊不清,但清楚的是映在你的眼中滿滿的情意,盛滿的不是不捨,而是對未來再見面的相信。

那時,請容我再為你寫一封信,寄給我們的曾經。

fsj 提到...

台灣人看大陸-太陽底下滿地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2000836-260306

旺報 2015年04月12日(蔡孟峰/資深媒體人)

半個多月前到了廣州,朋友領著前往南方的城市,見著我說小心很「潮」,一時以為他說的是像台灣形容一個人很新潮的意思,兩個人雞同鴨講了一番,原來他說的是在這季節上的氣候很潮溼,要我走路小心點。

飛機抵達廣州上空即將降落,機長廣播說,廣州的天氣是晴天,溫度是攝氏23度,比起從台灣出發時要來得暖和點,入境廣州時已經是接近傍晚,的確見著了餘暉灑了滿地金黃,白雲機場對面山頭的夕陽正緩緩變了顏色,臨行前查過天氣預報,因此在穿著上,就簡便單薄了些。

坐上朋友的車,在出機場道路沿線,仍然看見夕陽漸漸消失在地平線上,不久車上了高速公路一路要南走,窗外的景色突然變得陰了下來,霧濛濛又有像是細雨般的雨珠,從車頂順著窗沿滑落,我很自以為是向朋友詢問,怎麼廣州天氣變化如此快,十分鐘前天氣還是那麼的萬里晴空。

朋友是笑著回答了我的疑問,這不是陰天下的雨,這個時候正是廣州往南方城市很特殊的一種天氣型態,叫做「回南天」,還先提醒我,腳上穿的鞋子是不是止滑的,下車時要當心地面上全都是溼的,走路要踏穩點,不然走著走著還真會像溜滑梯一樣。

臨行前只注意到氣候如何,倒不曉得還有這麼奇異的天氣型態,朋友說了一些跟「回南天」有關的現象,他說,這種天氣都發生在三月中旬到四月初開始回暖的時候,屋子外頭明明出的是大太陽,在屋子裡頭卻要穿著羽絨衣,這可不是患了感冒,而是整個屋裡的牆壁上都是水珠一直冒出來,裡外溫度就差了整整十度。

他說了個笑話,在廣州以南買房,很多位在一樓的房都賣不掉,不然價錢會很低,就是因為一到了回南天的時候,一樓的房會像淹了水似的,怎麼掃怎麼吸都掃不完也吸不乾,整天還得把窗戶關得密不透風,不然整個發潮的空氣滲進屋裡,沒事還會有電線線路沾上溼氣,就會容易有漏電的危險。

抵達英德縣城的酒店,已經是晚上了,我注意到在酒店外有個天氣的電子立牌,顯示是攝氏21度,但相對溼度是87%,這一來,我可相信了朋友說的還真不是個笑話,下車往酒店裡走,外頭明明沒下雨,路面上還有積水,酒店的大廳見服務員拉著拖把,好像怎麼拖還是乾不了。

這種活像腳底板始終走在水裡一般的天氣,踮著腳走小心滑倒倒還好,就怕我比天氣還靈的風溼關節炎毛病又患了,到時連走起路都跛腳了,朋友還真說,因為有回南天,最怕的就是關節疾病,所以特地跟酒店安排我住了比較高的樓層,不過我還是隨時提防著,在房裡就用熱毛巾敷著膝和踝關節。

這趟出差前,才看過之前央視主播柴靜拍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說得是大陸霧霾的嚴重,在新聞報導上,也看到那幾天浙江幾個地方濃霧籠罩,整個機場和江上能見度不到5公尺,班機和船班被迫取消,而「回南天」持續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不僅讓我舉步維艱,也擔心會關節炎發作誤了事。

大陸之大,各有各的不同特殊天氣型態,真讓我長了見識。

fsj 提到...

台南印象 何止陽光浪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1001106-260306

旺報 2015年04月21日 (沈雪晨/蘭州)

坐火車從台北出發,經過四五個小時的旅程,就可以到達台南。路途並不遙遠,可我是在台灣待了快兩年,才做好來這裡的心理準備。

我對台南有種莫名的寄託。記得剛到台大交換的時候,喜歡同系的一個女生,就打聽她的事情:「那個xxx,她是怎樣一個人呢?」同學便回答:「噢,她是個台南人。」當時我頗感驚訝,「台南」可以當成對一個人最籠統的描述,這座城市的名字,到底能包涵多少令人懷想的美妙情愫呢?後來讀了台灣史,熱蘭遮城、安平碼頭、南郊北郊這些字眼,讓台南幽遠的想像色彩,又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早春三月熱浪浮動

台鐵上幾段簡短的生活瑣事對話、幾首巴哈鋼琴曲的功夫,天空就從灰濛濛一片白,變成了湛藍得可愛的樣子。一下火車,就能感到這裡和陰冷潮溼的北部截然不同。整座城市被陽光染成金黃的顏色,早春三月的時節,浮動的熱浪已經令人頭腦發昏。

大概在這裡,人們都很擅長做一些浪漫而感性的決定。走到車站前的廣場上,可以遙望見「國立成功大學」幾個大字,它熱情洋溢地提醒著每一位歸人過客,府城不光有身材飽滿、愛露大腿的南部軟妹子,也有自己接軌世界的窗口和流芳百世的驕傲。

COMEBUY奶茶裡的冰塊顯然不能降低這座城市的體溫,走在窄窄的、筆直通往大海的街道上,我可以看見生意冷清的香火鋪子裡抽著菸的老闆,舊式鞋店裡堆滿黑壓壓貨物的三層櫃子,無怨無悔地等待被擠成果汁的幾卡車柳丁,以及熾熱陽光下那條永不停止流淌的運河。

當人力的勞作沒有因高度工業化變得極其珍貴的時候,它的廉價,反而保全了一個地方的勤勞品格;當生活沒有在成熟的商業運作中變得只需要消費的時候,它的艱難,反而加強了一個人的樸實態度。台南的街景,讓我想起了遙遠的故鄉,和那裡正在用體力同生活本身搏鬥著的人們。

遙想當年決戰實景

台南的古跡不少。赤崁樓和安平古堡,統一用紅色的磚頭砌起來,遙想當年,這裡廣闊的平原上還沒蓋滿五顏六色的鐵皮屋,這幾座三四層樓高的堡壘下面,是平埔族一望無際的鹿場,站在上面的總督可真是威風八面、獨領風騷。

鄭成功的艦隊與「紅毛」決戰熱蘭遮,得勝後在這裡辦起了府學、蓋起了孔廟,漢人社會的政經文教中心一旦成立,就被寬衣長袖的儒學士大夫撐了三百年,想想也是一段披荊斬棘的艱辛創業。如今荷蘭人的商貿帝國早已垮台,鄭氏的英魂也埋沒在本土化的聲浪中了,這些古跡的歷史意涵,或許還不及一碗調味達到至臻之境的擔仔麵,來得活生生呢!

傍晚的時候,我們朝海邊走去。氣溫降下來了,人煙也變得稀少,港口裡搖晃的漁船飄出腥腥的味道。西海岸的海水並沒有那麼藍,不過還是給人春暖花開的開闊感。黑色的細沙鑽進腳趾的細縫,帶著被陽光曬了一天的溫度。

我看著日落前波光閃爍的海面,遠處的防波堤一直延伸入冰冷的海水裡,再看到身邊我年輕美麗的妻子,感到那是一種純粹而寧靜的愉快。

坐在返程的公車里,窗外台南的夜,已經溫柔地降臨了。燈火通明的城市,即剛開始它熱情不減的夜生活,沿街掛滿密集的店鋪招牌,路口停著有些小資情調的Nissan March汽車,加上那條晚上看起來優雅浪漫的台南運河。這裡的夜晚安逸得讓人感到生活的瑣碎,和人們無處隱匿的迷失。

歷史悠久幾經遺棄

這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什麼,或許我對台南的那一點寄託,和我對西安、南京這樣城市的好感差不太多。它們同樣歷史悠久又幾經遺棄,現在不過是一座文藝兮兮的廢都。我曾經用漫長的時間來平靜我的期待,用豐盈的知識來還原我的想像,而它只是樸實地在原地等待我的到來。

那種以為了解前世便能知曉今生的想法,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歷史學學生幼稚的自信,要揭示生活的本來面目,還需要身體力行的親歷。而台南在我的印象裡,代表的那種陽光明媚的開朗性格、浪漫感性的藝術情趣、舒適平穩的中產階級生活,在我尚未完全得到他們之前,我便發現我想要的答案已經不止於此了。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fsj 提到...

揮別孔孟
http://udn.com/news/story/7048/851744

聯合報 薛仁明 2015-04-22

早先,中國人不說「孔孟」。要嘛,說「周孔」;要嘛,就說「孔顏」。自從「孔孟」合稱、《孟子》的地位陡地拉高之後,中國讀書人乍看使命感深了、理想遠了、說話口氣也大了,不幸的是,中國文化的整體氣象,卻從此傾頹了。

我喜歡讀《孟子》。《孟子》的文章有風,泱泱浩浩,沛然莫之能禦,一口氣讀去,常覺得暢快無比。如果用現在的流行字眼來說,讀《孟子》,會讓人感覺很「爽」。當年傅斯年擔任台大校長,規定大一國文讀《史記》與《孟子》二書。傅校長顯然清楚,論文章,除太史公之外,還真沒什麼人可與孟夫子相互頡頏。當年傅孟真寫了一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砲轟行政院長宋子文,驚動四方,洛陽一時紙貴。這篇爭相傳誦的文章,單論標題,就有《孟子》之風!

除了是天下第一等的好文章之外,《孟子》說理,更是辨析明快、確然無疑。他談「性善」,儘管一直有人持不同意見,但歷來認真搭理這些異議者,卻是不多;畢竟,「性善」論一經《孟子》發揮,早已成為華人的文化基因,單單《三字經》開篇六字:「人之初,性本善」,幾乎就一槌定音,沒啥好爭議了。至於《孟子》所講的「五倫」,更是字字鏗鏘、句句到位,一條條,都宛如數學公理、物理定律一般,讀罷,除了頷首稱是之外,還真是別無餘事。

《孟子》文章絕妙、論理精闢,是一本了不起的大書。我每回讀了,總不禁嘆服再三。但即便如此,我依舊覺得:《孟子》在「子書」中誠可熠熠生輝,卻不適合列入群「經」;而孟子是個鴻儒,也是天下之士,卻不應拉拔到「孔孟」並稱。

這又為何?

所謂「經」,是常道,是大根大本。《菜根譚》有段話說得好,「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經」,就是無有他奇,無有他異;「經」,也就只是恰好,只是本然。「經」的重點,不在於文采斐然,更不在於雄辯滔滔;「經」的本質,是平常之中自有博大,淡然之處便可涵養。換句話說,「經」之所以為「經」,一是氣象大,二是可養人。

孟子說話的口氣大,卻不見得有大氣象。一個人的氣象大,如五湖四海,可吞吐、可開闔,首先,就要知深知淺、容得下人,要對別人乃至於異己都能同其情、感同身受、有種根柢的愛惜之心。孟子不然。他批評人,動輒「禽獸也」、「非人也」,如此毫無容赦、自以為是,當然不是一個寬厚亮堂之人該有的大氣象。正因孟子的氣象出了問題,所以他對人多有不屑,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最好的例子,是他蔑視管仲。那回,公孫丑問他,將來齊王重用,您能在齊國重現管仲的功績嗎?孟子一聽,不高興地言道,當年有人問過曾西,「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緊張地說,子路是我祖父(曾子)的大師兄,連家祖父都敬之畏之,我哪能跟他比呀?問者又道,「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聞言,「艴然不悅」,說道,你怎麼拿我和他相比呢?當年齊桓公重用管仲,時間如此之長,信任如此之深,可建立的功績卻如此微不足道,唉!你怎麼可以拿我跟這種人相提並論呢?孟子的結論是,「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言下之意,管仲有啥好談的?拿管仲相比,太侮辱我了吧?!

這就是典型的孟子口吻。高高在上、俯視群黎,啥時都是「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但是,稍稍有現實感的人都難免納悶:倘使孟夫子執了政,果真能扭轉乾坤、輕易超越管仲嗎?我想,在兵連禍結、秩序蕩然的戰國時代裡,孟子如此托大,即使不是傲岸太過、輕佻太甚,至少,也是昧於現實了。如此昧於現實,在宋代竭力標舉孟子之後,便成為許多主流儒者的共同特徵。從此,儒生說話口氣越來越大(譬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此,儒生也越變越迂、越變越腐、越變越酸。

變迂、變腐、變酸,是因為對形勢沒有真實感,也因為生命氣象窄隘了。宋儒標舉「孔孟」,硬將孔子與孟子「送做堆」,倘使孔夫子地下有知,真不知要作何感想?就說管仲,當年孔子因管仲僭越禮制,也曾批評他「不知禮」;可儘管如此,孔子清楚這瑕不掩瑜,真論管仲的功績,仍是非比尋常、實實地了不起;因此,後來子路、子貢為了政治節操問題(「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先後質疑過管仲,孔子不僅不以為意,反倒稱許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尤其捍衛文明之功,更令人感佩,「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這就是孔子的氣象。氣象大的人,知深知淺;論人有層次,看人抓重點。孔子太清楚管仲維護華夏文明這樁事有多厚重的歷史分量,於是,極少以「仁」許人的他,竟破天荒地讚嘆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孔子這樣的視野與氣象,如果和孟子的輕蔑與傲岸硬擺一塊,還真怎麼看、怎麼怪!

《孟子》曾說過一段話,其實極好,「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可惜,孟子做不到「以善養人」,終究只能「以善服人」。於是,我們看見孟子一身正氣,當然佩服,可當他極自負地教訓人時,又不禁覺得刺眼,甚至要起反感。孟子面對學生、面對時人,甚至面對王者,都有一種教訓人的高姿態。在此高姿態下,孟子像是真理的化身;他的浩然正氣,變成有種壓迫感;我們看他,永遠言語滔滔,好辯,且永遠都會辯贏。

真要說「以善養人」,是孔子。我們讀《論語》,看老先生有時會吃癟,有時被笑話,不時還被質疑。子路對他的吐槽,俯拾即是,有時簡直就是頂嘴。這正是孔子的大氣象。孔子的門庭,一直有種氣息、有種氛圍,特別能滋養人。因為這樣的氣息與氛圍,使許多人即便想法、作風有所出入,都仍願意與孔子也來往、也說話。於是南子想見孔子,孔子遲疑了一會兒,終究去了,結果子路跳腳,還把孔子逼到趕緊發誓,說我絕對沒做不該做的事!呵呵,這挺好玩的。

孔門這樣的氣息,大概就是和氣吧!有和氣,就能有是有非又與是非相忘;有和氣,就能知善知惡又不執著於善惡。這樣的是非善惡,就不會咄咄逼人,就能夠養人。除了孔子之外,孔門第一和氣之人,是顏回。顏回是一團和氣,也是一身靜氣。顏回活得明白,活得安然,旁人與他相處,也會感染到這種明白與安然。顏回除了自身生命安穩,也關心外在世界,有淑世的理想,更有治世的能力,可惜時運不濟,無法伸展抱負,卻完全不妨礙他根柢的自在與從容。顏回不本末倒置,也不捨近求遠,孔門師徒言志,他不談高大上,也不標榜偉大理想,只是淡然說道,「願無伐善,無施勞」。

顏回有種自信,一種曖曖內含光的自信。孟子也自信,但常常過頭,讓人覺得有點自大。自信的人有靜氣,自大的人則難免躁氣。孟子被拉抬過高之後,他那種好辯的躁氣,不僅影響了宋以後的主流儒者,甚至連當代一些看似與孟子毫無瓜葛的人,譬如大陸的公知、譬如台灣的名嘴,都可以看到孟子的某些影子。每回我看到這些咄咄逼人、自居正義、動不動就激動得不得了之人,總會不禁假想,倘使宋以後不標舉「孔孟」,而是延續著唐人那樣地說「孔顏」,這世界,會不會更清寧一些?

※ 沒有黑暗哪有光明?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大陸生存法則 人情世故最重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5001065-260306

旺報 2015年04月25日(查查/北京)

有天朋友問我,他可能被派到大陸工作,等以後適應了想要再跳去如淘寶或百度這種又牛又有資本的公司。但是在大陸工作很害怕,有沒有什麼生存技巧?

「嗯,你想在大陸發展,那你了解大陸嗎?」那天,和一個意外相識的大陸老闆聊天。他聽到我想在大陸發展,第一個就是這個問題。

如果是學生時期的我,一定會說「了解」。我在讀書時可是台灣圈子中出了名的「大陸通」,每天抓著大陸同學聊天,去咖啡廳認識天南地北的人,看大陸節目、逛大陸論壇,知道大陸近期的大小事知道微博熱點,沒事就找人討論兩岸話題。我當然了解大陸,不了解怎麼和人吵架?

但是工作近一年,我從上海回到北京,看過外企也看過陸企,和一些大陸高管談話,我已經明白一個道理──在大陸,不管你待上五年十年,你只會看多,不會看透。

每次當你自以為很了解大陸,過一陣子,你會發現你根本不了解。套句我大陸朋友的話──「我在大陸活了二十五年,土生土長還是公務員家庭,連我都不了解它,何況是你?」

年初時,我去面試了一家陸企的高管祕書職位。大陸人普遍有個習慣,很愛跟台灣人聊些有的沒的,就算是總經理也一樣。他跟我說:「就算你聰明學歷高也懂事,我沒辦法用你,因為你是台灣人。」

「你不會明白這裡的人情世故,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中心地帶,你會接觸很多敏感陰暗的一面,你是在台灣這樣的環境長大,你無法體會。」

後來我去了一家台灣企業工作,見多識廣的大陸經理私下跟我聊天時,嘆息說:「台灣企業呀,在大陸很難存活或者壯大的原因,往往是不懂人情世故。是錢來決定人家幫你做多少事,而不是什麼公司願景。不肯花錢『交朋友』,不明白大陸式的生存法則,很難有好前途。」

「要符合中國國情,你不懂中國國情」,這是我工作後大陸同事常說的話。所謂中國國情,不是送禮文化、服從領導這麼簡單,而是更多細微複雜的、因為大陸特殊情況才有的人情世故。

「也只有這樣的環境,才可以寫出《後宮.甄環傳》這樣精細的劇本吧。」我開玩笑地說,而大陸朋友只能苦笑。

我漸漸明白,為什麼很多大陸人去過台灣後念念不忘,不管是旅遊還是讀書。為什麼很多大陸朋友跟我講過「台灣人太天真」,一邊搖頭一邊又羨慕。

因為我身邊的大陸朋友,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看得太多,想得太多。在這裡,一個看似客觀公正的紀錄片,可以有多種陰謀論出現。一個看似為國為民的記者或知識分子,背後會有醜惡的真相或背景。在這裡,很多事情看似可以相信,卻又不可以盡信。

回到開頭,你想在大陸發展,那你了解大陸嗎?「我不了解,但會努力去看得更多。」我這樣回答大陸老闆,並且追問:「在這樣複雜的環境做生意,不害怕嗎?一點點政治上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你無故傾家蕩產甚至吃牢飯。」他回答了八個字:「人在路上,如履薄冰。」

在大陸職場上,我依舊是個笨蛋菜鳥。唯一深有體會的建議是,台灣人到大陸工作,若有意長久發展,在頭兩年不要找一群台灣人抱團取暖。

去認識不同的、各行各業的大陸朋友,一起喝酒吃肉,一起辯論兩岸,一起暢古談今。大陸朋友對台灣人通常沒有那麼防備,能去挖掘的訊息,就盡量去挖掘吧。

不管你學歷多高、多麼聰明、有多少經驗、產品質量有多美好多優秀,不管就業也好、做生意也好,明白「中國國情」,懂得「人情世故」,都是在這裡生存的最重要的一步。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 一張美麗的台灣人名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25001066-260306

旺報 2015年04月25日 (劉曉琳/廣州大學學生)

和冠妤的相識,不在我的計畫之中,但她卻成了最感動我的台灣人。

那是一次午後,冠妤來到我們宿舍派傳單。是什麼傳單我已忘記,我只記得那個留著清爽短髮,腆著臉叫了我聲學姐的瘦小女孩。玻璃鏡片擋不住那雙小眼睛裡傳遞的真摯和陽光。

「請問你是大陸生嗎?」就這樣,我們聊了起來,不外乎大陸和台灣風俗人情的區別等等。臨走時,她說,如果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可以聯繫她,隨後互留了臉書,她就離開了。

到幾天後,她又敲響了我的房門,這一次她沒有帶著傳單,而是帶來了一個柚子:「學姊,這是我們家的柚子,特別好吃,所以帶一個來給你嘗嘗。」那一刻我有點驚愕,沒想到一個意外相識的朋友,竟讓她有所牽掛。柚子小小的,只有雙手合拳般大,但就是這麼個小小的柚子,讓我遇見熱情善良的台灣人。後來,因彼此都忙於課業,又是不同專業的學生,沒有再深入地聊過天,除了偶爾的相遇,關注彼此的臉書,沒再多接觸。

直到我離開台灣前的一周。我們宿舍幾個大陸交換生留下了很多帶不走的生活用品,壘起來有兩個大箱子那麼多。我們想分別送給日後還要過來學習的學弟妹以及有需要的人,卻愁於沒有門路,不知該送到何處,巧得是,就在那幾天,我又在宿舍附近遇見了冠妤,她聽了我們的苦惱後,爽快地答應幫我們解決。

回大陸後,苦於不能上臉書,我們就再無聯繫了。半年後,我一個當時一起交流的同學聯繫我說,冠妤一直在找我,說冠妤開通了大陸流行的微信,想加我好友。

待我們重新聯繫上後,她和我說的第一件事,就是她遇到了另一個廣州大學的學妹,她把我們的東西交給了她,順利完成任務。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深深打動,我們只是見過幾次的朋友,她卻總是不計回報地關心我和幫助我,她的真誠、善良和熱情,給了我無盡的溫暖和驚喜,她是我心中,一張美麗的台灣人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