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0

諾貝爾物理獎:微中子有質量

◆ 「微中子有質量」 日、加學者獲諾貝爾物理獎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3612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2015-10-07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六日揭曉,由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麥唐納(Arthur McDonald)共同獲獎,兩人在不同的實驗中發現微中子震盪現象,顯示微中子也有質量,推翻過去微中子沒有質量的理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梶田隆章和麥唐納的實驗顯示微中子會改變身分,這種變化的先決條件是微中子有質量,「這項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物質最內部運作的認識,對我們的宇宙觀極其重要」。

梶田隆章在一九九八年發現,來自大氣層的微中子在抵達日本神岡的超級神岡探測器途中,在兩種身分中互換。神岡探測器建於一個舊鋅礦場底部。

一九九九年,由麥唐納帶領的加拿大研究團隊證明,來自太陽的微中子在來到地球的途中並未消失,而是以不同的身分抵達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觀測站建在一個舊鎳礦場的地下深處。

因此,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參不透的微中子之謎有了解答。過去計算微中子數量,有多達三分之二的微中子在測量中不見了,而這兩項實驗發現,微中子沒有消失,只是改變了身分。

兩人發現,由太陽核反應產生的微中子,在抵達地球的途中產生震盪,變成表親緲子微中子和濤子微中子。結論是,過去以為沒有質量的微中子有一些質量,不管有多小。

對粒子物理學來說,這是歷史性的發現。粒子物理學的基本粒子和力學標準模型非常成功,廿多年來抵擋了所有實驗的挑戰,但這個標準模型的條件是微中子沒有質量。兩位獲獎者的觀察顯示,標準模型不能成為宇宙基本組成的完整理論。兩人的發現是對微中子隱藏世界的最重要觀察。微中子是整個宇宙第二多的粒子,僅次於光子。

梶田隆章在得獎記者會上說:「我的腦中一片空白。」他強調,「宇宙仍充滿未知的謎,樂見年輕人加入探究奧祕。」

麥唐納說,得知獲獎的第一件事是:「抱了我太太一下」。

※ 相關報導:

* 物理獎/師徒先後拿諾獎 神岡實驗室好「神」
http://udn.com/news/story/8758/1234579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梶田隆章,師從小柴昌俊,師徒二人先後於2002年和今年拿下諾貝爾獎,也讓所屬的日本「神岡實驗室」寫下科學史的一項傳奇。

諾貝爾獎頒發早期,同一實驗室接連獲獎的情況很常見,但隨著科學不斷演進,學門領域不斷分化,同門師徒接連得獎的情況,已經相對少見。諾貝爾獎頒給梶田隆章,但其實不是頒給個人,同時表彰了他背後的上百人團隊。



◆ 抓到微中子有質量 日加學者共享物理諾獎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21452

自由 2015-10-07

〔編譯管淑平、林翠儀、記者湯佳玲/綜合報導〕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及加拿大科學家麥唐諾(Arthur McDonald),以其在微中子的研究中發現「微中子振盪」,證實這種次原子也有質量,為了解宇宙基本性質打開新的一扇窗,共同摘下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發現有助解釋宇宙起源

諾貝爾獎頌辭指出,這兩名學者解開微中子謎團,開啟粒子物理學的新範疇。

在各種粒子中,微中子的豐富性僅次於光子,每秒有數以兆計的微中子穿過人體,但由於這種粒子與其他物質的交互作用非常少,使其難以被研究,真實性質一直未被充分了解,梶田和麥唐諾的突破在於發現「微中子振盪」現象。

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熊怡說明,「微中子振盪」指的是微中子在傳遞過程會像「波」一樣,鼓起來又消下去,所以移動過程有些會消失,有些會變成其他型態。但儘管微中子會「隱身術」,卻被諾貝爾獎得主「抓住」,顛覆過去科學家以為微中子沒有重量的認知,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也將重新修正,為宇宙演化、人類起源的計算提出重要參數。

微中子有三種型態,或稱為「味」(flavour):電子微中子、渺子微中子和濤子微中子。多年來,微中子最神秘的一點在於,理論模型預測的微中子數量,有多達三分之二未在地球上觀測到,這些失落的微中子去了哪裡?梶田一九九八年利用位於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發現宇宙輻射在大氣中交互作用產生的渺子微中子,會轉換成濤子微中子。

根據梶田的研究成果,麥唐諾領導的薩德柏里微中子觀測站研究團隊,於二○○一年進一步發現太陽產生的電子微中子,在抵達地球途中也會轉換成另外兩種型態,而非消失。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發現微中子質量是通往新物理學的大門,對粒子物理學界來說,這表示超過廿年來的標準模型不能當作解釋宇宙基本構成的完整理論,因為標準模型的假設要件是微中子質量為零。

我中研院物理所副所長王子敬也在核二廠打造微中子實驗室,觀測微中子與原子、中子如何互動。王子敬說,全世界都在找微中子的重量,如果誰能描述微中子重量,說明它有多輕,「誰就是下一個諾貝爾獎!」

現年五十六歲的梶田現任東京大學教授、東大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他在諾獎評審委員會致電時表示「很意外」,「有點不敢置信」。七十二歲的麥唐諾為加拿大女王大學名譽教授,他一早起床就接到得獎的好消息,感到既意外又欣喜,他也隨即給被電話聲吵醒的太太一個擁抱。

日本在今年的諾貝爾獎大放異彩,不但連兩天摘下兩座獎項,六日公布的物理學獎更是連兩年「連莊」。包括入籍美國的兩名日裔科學家,日本累計諾貝爾獎得主已達廿四人。有趣的是,二○○○年後的十六名獲獎者統統出於自然科學領域,而且除○一年外,日本幾乎都是在偶數年得獎。

由於今年屬於較容易「摃龜」的單數年,因此連續兩天得獎讓日本喜出望外,對於即將揭曉的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更充滿期待。

※ 相關報導:

* 獲諾貝爾物理獎 麥唐納談核融合談希望
http://udn.com/news/story/5/1233633

....法新社報導,麥唐納對加拿大廣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表示,他的微中子研究可用以「測量提供太陽能量的核融合反應」。

他解釋道:「知道應用於太陽的計算是正確的,對於了解地球上所做的將大有助益。」

和核分裂相較,核融合是安全、廉價、乾淨,而且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

諾貝爾物理獎:藍光LED
微中子不僅能迎面重擊還能使出「側勾拳」

1 則留言:

fsj 提到...

神秘地底實驗室 催生物理獎得主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22201

自由 2015-10-09

〔本報駐加特派記者張伶銖/溫哥華七日報導〕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加拿大物理學家麥唐諾(Arthur McDonald)和研究團隊的SNOLAB實驗室,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一處地下鎳礦,研究人員必須從礦井深入地下兩公里,再跋涉一‧五公里才能到達實驗室,也因為實驗室遠離地表,才不會被宇宙光線影響實驗結果。

麥唐諾得獎後接受加拿大通訊社(Canada Press)訪問時說,他在一九八九至二○○七年間領導微中子實驗,研究團隊以加幣一元(約台幣二十五元)向加國原子能公司借來價值加幣三億元的重水進行實驗。如此價值的重水,可供加拿大Candu核子爐使用十年。

後來,他的實驗室在獲得加幣六千五百萬元的投資後升級,目前由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勞倫森大學(Laurentian University)、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和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等五所大學共同使用,參與研究的機構還包括Vale礦業公司。他說,他能獲頒諾貝爾獎,必須感謝所有支持他研究的人。

SNOLAB新設施在二○一二年啟用,目前共支持七十所機構五百名學者進行研究。走進實驗室,頗有○○七電影的感覺。研究人員必須努力保持實驗室清潔,因為灰塵和汗水可能釋放少量輻射,影響實驗室的敏感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