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2

交通空汙 乳癌風險倍增/頭暈誤當貧血 竟罹胃癌

◆ 交通空汙 乳癌風險倍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10/11

停經女性最好少接觸交通空氣汙染,因為交通空汙對乳房健康「傷很大」。

加拿大研究發現,交通空氣汙染嚴重的地方女性罹患乳癌比率幾乎多了一倍。二氧化氮濃度是交通空氣汙染的主要指標,研究也發現,空氣中的二氧化氮越多,女性得乳炎的風險也越高。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與蒙特婁大學研究顯示,住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地方可能增加女性乳癌風險,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濃度每增加十億分之五(ppb),罹患乳癌的風險就會上升二十五%。換句話說,和居住地空汙較少的人相比,女性若住在空汙嚴重的地方,罹患乳癌機率增加近一倍之多。這項研究發表於「環境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研究團隊以二氧化氮濃度為指標,列出各地交通空汙情況,再比對當地乳癌發生率,結果顯示,交通空汙越嚴重的地方,乳癌發生率也越高。研究人員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指出,約三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找不到危險因子,過去也沒有人研究空汙和乳癌之間的關係,這是第一次發現,交通空汙和乳癌發生率大有關係。

在台灣,乳癌發生率為婦癌第一名,根據台灣國健局96年資料顯示,乳癌新增患者人數一年大約七千五百人左右,台灣乳癌患者人數估計大約六萬人上下。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否和交通空汙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 胃癌患多半有紫舌 舌下脈絡常現異常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10/11

胃癌患者多半有紫舌,舌下脈絡也常出現異常。中醫師黃碧松表示,一項研究顯示,胃癌出現紫舌比例達7成以上,舌下血管異常比例則逾8成。

中醫肝病醫學會理事長黃碧松指出,對岸學者研究168例胃癌患者與200例健康民眾做為對照,所有未癌患者均經手術、胃鏡、切片證實。結果胃癌患者紫舌比例逾7成,健康者紫舌比例1成多;舌下脈絡血管異常率,胃癌患者達8成3以上,健康群組約1成多。

舌苔方面,中醫師黃碧松表示,胃癌組以厚膩、剝苔為多,且有腐苔出現。舌體方面,胃癌組較常出現胖大舌、瘦小舌、齒痕舌,裂紋舌的比例明顯高於健康組。

此外,胃炎患者也可能出現青紫舌、剝苔、舌下脈絡異常、舌邊、舌腹面瘀點、瘀斑。醫師進而提醒,慢性萎縮性胃炎,儘管臨床症狀尚不明顯,但有癌變的可能,不可輕忽;如果出現花剝苔,則更需留意。

同時,黃碧松指出,學者也觀察358例鼻咽癌患者舌質,放療前約5%出現紫舌,放療後則逾4成7出現紫舌,且往往依淡紅、紅、暗、青紫的規律發展。針對 75例鼻咽癌患者追蹤,發現34例有青紫舌者,復發死亡率逾5成5;非青紫舌者,復發死亡率低於2成。換言之,青紫舌消退者,復原情況較佳,相對存活時間亦長。



◆ 常頭暈誤當貧血 竟罹胃癌

中央社 2010-10-11

1名吃素的48歲婦女,因為時常頭暈到診所求診,被診斷是缺鐵性貧血,以為是吃素關係而長期補充鐵劑,2個月前因體重下降,到醫院檢查,赫然發現是罹患胃癌。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王俊堯今天表示,胃癌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出現貧血現象可能是癌細胞在生長時,需要血液的供應,隨著腫瘤增大,所需的血液越多,此時會出現患者有貧血的情形,有人會感到頭暈或全身倦怠,使患者朝貧血的方向去求醫。

王俊堯指出,也有部分早期胃癌的患者,因胃癌病灶中央部分因供血不足壞死而潰瘍,導致出血,但因出血量微少,在排出的糞便中看不出有明顯的黑便,也會因而出現患者的貧血現象。

王俊堯強調,罹患胃癌應該與長期吃素沒有很大的關係,胃癌發生原因包括有遺傳、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胃腺瘤性息肉、惡性貧血等,尤其長期貧血的人更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由於胃癌臨床症狀不明顯,以致有近5成胃癌被診斷出來時,已經是胃癌晚期。

王俊堯說,這名長年吃素而被查出罹患胃癌的婦女,還算幸運之人,主要是歸功於現代健康檢查儀器的精良,包括胃鏡、鋇劑攝影、超音波、斷層攝影等,而各個檢查方法都有其優點。最普遍又精確的檢查儀器是胃鏡,對懷疑有惡性病變時,更可透過胃鏡檢查,直接取得組織之切片,做最確切的診斷。

王俊堯呼籲,雖然早期胃癌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民眾如有上腹部不適、隱痛、泛酸、食慾減退、輕度貧血等部分類似胃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炎症狀,最好能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定期身體健康檢查的習慣,因為有不少的癌症患者是在健檢時被發現,早期發現及時治療一定會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相關報導:

每13分10秒1人死於癌症
發現「原始的」癌症基因
聲音子彈能治療癌症並取代超音波
蛋白質研究證明植物與人類在演化上的連結
對粒線體的免疫反應有助解釋身體對傷害的發炎反應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木乃伊研究發現… 癌症果真是文明病

【鍾玉玨/綜合十五日外電報導】2010-10-16 中國時報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最新研究推斷,癌症完全是現代人「自作自受」的疾病。研究團隊分析了數百具埃及木乃伊、古人化石與古典文學後發現,腫瘤在古代極為罕見,直到近代因為污染、不良飲食、不知節制的生活習慣,才讓腫瘤與癌症成了現代人的健康殺手。

曼徹斯特大學客座教授齊瑪曼(Michael Zimmerman)領導的團隊研究了數百具經過加水處理的埃及木乃伊的組織碎片後,只有一具木乃伊證實罹患癌症。此外,除了一個可能病例,尼安德塔人的骨骸也未見癌症蹤跡。

齊瑪曼說:「在木乃伊身上幾乎找不到惡性腫瘤的蹤跡,極可能是這種疾病在古時非常罕見。再者,亦可解釋為致癌因子只出現在受到現代工業化影響的社會。」

有關腫瘤的相關記錄直到兩百年前才出現,包括一七七五年掃煙囪工人罹患陰囊癌,一七六一年發現吸菸者罹患鼻咽癌等。自此人類的罹癌率開始急速飆升,尤其是兒童患癌症的比例。單就英國而言,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多達十五萬。

fsj 提到...

研究:健康生活方式可能降低23%大腸癌風險

央廣/吳寧康 2010/10/27

科學家27日表示,如果人們能做到健康飲食、不抽煙、少喝酒,並且多運動,每年約120萬名的大腸癌患者就可能減少將近四分之一。

由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 Society)的哥本哈根癌症流行病學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of Cancer Epidemiology)醫生裘內蘭德(Anne Tjonneland)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運動、腰圍、抽煙、喝酒和飲食,能降低大腸癌發生風險高達23%。

裘內蘭德表示,有益的大眾健康訊息,甚至只是不太大的生活方式差異,就可能對降低大腸癌風險有重大影響。大腸癌每年在全球造成約50萬人喪生。

裘內蘭德和她的研究團隊,追蹤了5萬5,487名年齡介於50到64歲、先前未曾被診斷出癌症的男女將近10年。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填了生活形態和飲食問卷,並製作一份使用來自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癌症研究基金(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以及北歐營養推薦量(Nordic Nutrition Recommendations)的建議,所做成的健康生活方式指數。

其中包括不抽煙、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女性每週喝酒不超過7次、男性不超過14次,女性腰圍低於88公分、男性低於102公分,並採用健康飲食5項。

這項公布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顯示,在追蹤期間,有678人被診斷出大腸癌。

研究人員在分析他們實施這5項生活方式的情況時發現,所有678人只要能多做好1項健康指導方針,就能防範約13%的大腸癌風險;如果能遵循全部5項指標,就能避免23%的大腸癌風險。



◆ 女性體重 影響受孕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10/27 《養生文化報》

女性體重過重、過輕都會影響受孕能力。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越增加,越不容易排卵,導致受孕機率大大降低。另外一項研究則發現,身體質量指數過高、過低都會改變卵子品質,若要接受人工受孕,女性身體質量指數決定胚胎存活率。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比較輔助生育科技醫學會(SART)數據,研究人員比對女性身高、體重,及月經生理周期。結果發現,越肥胖的人越不容易懷孕。另一項研究則是美國哈佛大學與布里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共同進行,他們依據不同身體質量指數,檢驗卵子品質,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過高、過低的人都比較容易產生不成熟卵子,接受人工受孕治療,這種現象會降低胚胎著床率、存活率。這些研究都發表於美國生殖醫學會年度大會。研究人員指出,希望可以透過研究讓更多不孕症患者,包括那些體重過重、過輕的不孕症患者都能得到幫助。

fsj 提到...

治肺癌新突破 提高晚期肺腺癌存活率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11.02

肺癌治療出現重大突破!台大腫瘤醫學研究團隊發現,晚期肺腺癌患者如接受腫瘤基因篩檢,就能找到正確用藥方法,提高治療效果。如基因變異,建議第一線就選擇標靶藥物。

台大醫院於2006年參與這項跨國性臨床研究,該項大規模研究多達九個國家、1000多名患者參與。歷經四年追蹤,日前於歐洲腫瘤醫學會上公布成果。

台大癌症醫學中心主任楊志新指出,台灣每年新增9000多名肺癌患者,其中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存活期相當短。如果篩檢結果證實基因突變,希望健保局能在第一線就提供標靶藥物的給付。

「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效果的主要關鍵,在於肺癌細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楊志新指出,雖然醫界研發出幾種標靶藥物,但不少病患花了數十萬至上百萬元,服用標靶藥物,仍不見治療效果,原因就是EGFR並未突變。

台大腫瘤醫學研究團隊總共收治100多名不抽菸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八成為女性。病人被分成兩組,分別使用標靶藥物以及化療治療,再追蹤觀察四年。結果顯示,EGFR是否突變,可作為決定藥物、治療方式的主要關鍵。EGFR突變的患者使用標靶藥物,效果顯著,比沒有突變的患者平均多存活10個月。

相反的,如果病人EGFR沒有突變,使用標靶治療藥物的效果,就遠不如化學治療好。這類病人第一線應選擇化學治療,使用昂貴的標靶藥物只是白花錢。

研究也發現,不抽菸的肺癌病人,約有四成患者的EFGR沒有突變,使用標靶治療,幾乎沒有任何效果,不如使用傳統化學治療。

另外,菸槍肺腺癌患者EGFR突變的比率較低,只有三四成,可在第一線採用標靶治療。其餘六、七成即使接受標靶藥物,也只是浪費錢。

精準使用標靶藥 盼未來健保能給付

楊志新強調,目前健保在肺癌標靶藥物的給付規定嚴格,必須先接受化療失敗,才能申請標靶藥物。期望健保局放寬規範,只要基因檢測結果為突變者,就能在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

fsj 提到...

愛肝達人站/腫瘤基因剋肝癌

【聯合晚報╱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2010.11.07

許金川(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 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男女熱戀約會中,男的忍不住想要炒飯。「我們來辦事好不好?!」

想不到女的生氣了。女友說「以前的男友要『辦事』都是直截了當的,只有你拐彎抹角,最不乾脆!」

「辦事」還要看對方的個性,這也是兩性相處之道,每個人個性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基因不同之故。

醫學上也是如此。病因不同,病情不同,療效也會不同,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差別。

例如同樣感染了C型肝炎病毒,目前可以治療,但每個人的療效則不同。療效之所以不同,與病毒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

目前的C型肝炎治療標準,是以干擾素注射加上口服Ribavirin,治療半年平均約有60%至80%的病毒可以消滅,但不同的基因型療效不同。依據C型肝炎的基因分類,C型肝炎病毒可以粗分為四大型。第一型的療效較差,大約只有60%的成功率而已,而且容易復發,因此醫界目前大都主張治療一年,以鞏固療效。但如果其他基因型療效可達80%以上,甚至有些病人療程可以縮短到四個月。

此外,同樣長了肝癌,其「長相」在不同人身上也有所不同。有些肝癌像乒乓球或橘子一樣圓圓的,外面有一層包膜包得緊緊的,因此,開刀切除之後痊癒的機率較大;但有些肝癌長的像章魚一樣,邊緣不規則,容易四處蔓延,即使開刀切除,也容易復發或轉移。

至於目前治療癌症的標靶療法,有些人有效,有些人卻沒有效,這也是跟腫瘤的基因有關。

因此,在基因醫學越來越進步的現代,醫療方式要根據你個人及病毒或腫瘤的特性,加以量身訂做;根據個人及腫瘤的基因之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才能提高治癒率,好比男性的西裝或女性的旗袍要量身訂製,較為合身一樣。

因此,將來有一天每一個人都要有他的特殊身分證,上面記載的是他所有個人的基因密碼,萬一生病了,醫師就對「證」下藥。

不只是對症下藥而已,在求偶的過程中,可能也先要先把基因拿出來配對一番,免得婚後才發現個性不合,造成結婚後又離婚的案例越來越多,如此不僅可以減少怨偶的機率婚,也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

fsj 提到...

神經內分泌腫瘤 症狀多變盛行率高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11.11

一家三兄妹前後生病,症狀不一,哥哥拉肚子,妹妹四肢無力,但結果都是罹患一種少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 )。醫師提醒,如出現不明原因的內分泌失調,就應到大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11月10日是第一屆「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為加強民眾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台灣胰臟醫學會串聯11家醫學中心外科、腸胃腫瘤科,如有需要,醫師將提供免費CgA 生物標記檢測服務。

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徐潤德指出,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人體胸腔及腹腔器官,會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 ;一旦細胞病變產生腫瘤,可能散發在身體各處,包括類癌、胰島素瘤、胃泌素瘤等。

腸胃腫瘤中 盛行率僅次大腸癌

事實上,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腸胃道腫瘤中,盛行率僅次於大腸癌,是胰臟癌的兩倍。全台灣11家醫學中心登錄系統發現,近半年約收治60個病例,林口長庚占18例,其中包括罹患NET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三兄妹。

徐潤德表示,兄妹三人確診前,都無明顯不適。首先發病的大哥因腸胃功能不好、容易腹瀉,多次至診所看病,卻找不出病因。至長庚檢查後,醫師在腸胃道發現腫瘤時。沒想到,弟弟到院探望哥哥時,被醫師要求檢查,結果弟弟也罹患NET。今年妹妹某天突然四肢無力,要靠媽媽攙扶才能爬起床,就醫後也確診罹患NET 。

5成病人被確診時 已是晚期

徐潤德表示,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外科切除手術為主,但由於癌症初期無明顯症狀,以致五成病人被確診時,都已拖到晚期,平均存活期僅剩兩年半。所幸,三人都是早期發現,大哥、妹妹接受開刀切除,術後追蹤,病情控制良好,恢復正常生活。

徐潤德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表現症狀繁多,包括咳嗽、腹瀉、盜汗、低血糖、腹痛及臉部潮紅等,許多患者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如有上述症狀,又久治不癒,即應提高警覺。



◆ 男子胸痛 生殖瘤竟闖入胸腔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11.11

一名男子老是胸痛、冒冷汗,檢查之後才發現,一顆如棒球般大的生殖細胞瘤「誤闖」胸腔,壓迫到肺動脈,才造成不適。台北馬偕醫院最近接獲這起罕見的個案,因為病例情況特殊,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 (Lancet)上。

這名33歲的年輕男性,過去沒有抽菸或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但由於常感到胸悶,曾做過心臟超音波,並沒發現無異狀。就醫一個月後因為晚上睡覺時突發性胸痛、左肩痛與冒冷汗,再到醫院急診。

台北馬偕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堯暉表示,患者的症狀跟急性心肌梗塞很類似,做心導管、胸部電腦斷層等檢查後,發現左心室外側有個直徑約5公分的腫瘤,壓迫到左心室與肺動脈,才會造成胸痛。

手術切片後證實患者罹患惡性的「精原細胞瘤」,賴堯暉說,精原細胞瘤屬於生殖細胞瘤的一種,原本應該生長在生殖器官、性腺內,可能因為不正常發育,跑出性腺外,「落腳」在胸腔的縱膈腔。這種情形非常少見,如果沒有治療,腫瘤還會再繼續長大。

賴堯暉也說,雖然手術切除後不會影響心肺功能,但患者需持續追蹤,以免再次復發。

馬偕心臟內科主任郭任遠也說,年輕人因胸痛就醫時,除了從有沒有抽菸、血壓、糖尿病等,優先考慮心臟本身病變之外,心臟周圍器官的病灶也不可忽視,像是胃食道逆流、肺炎等疾病也會引起胸痛。



◆ 罕見!生殖細胞瘤長在胸腔 男子睡眠劇痛

NOWnews.ciom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10.11.10

一名33歲男子因夜晚睡覺時突然胸痛,合併左肩痛和冒冷汗等症狀,到馬偕醫院求診,醫師發現他的左前縱膈腔有一個7×5×6公分的生殖細胞瘤,壓迫到肺動脈,醫師指出,生殖細胞瘤通常長在生殖腺上,長在胸腔相當罕見,這個病例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

這名病人沒有抽菸或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但過去常會胸悶,曾到馬偕心臟科求診,也做過心臟超音波,但沒有發現異狀。馬偕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堯暉表示,病人因深夜不適被送到急診時,在胸部X光看得到左肺門上方有一個白影,症狀和急性心肌梗塞十分類似,心電圖也疑有心肌梗塞或心肌炎的變化。

緊急安排心導管檢查後,排除心肌梗塞,再進行心臟超音波和胸部電腦斷層後,發現左心室外側有個直徑約5公分的非均質腫瘤,壓迫到左心室與肺動脈。病人之後接受開胸手術,切片證實是精原細胞瘤(seminoma),確診後3個月做了4次化療,目前恢復情況良好,將持續每半年的返院追蹤。

國外文獻報導,生殖細胞瘤是由胚胎的卵黃發育而成,隨著成長發育轉移到性腺,但如果胚胎不正常發育,或其他不明原因時,生殖細胞也會在性腺以外的地方產生異常病變。

這名病患的縱膈腔生殖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在縱膈腔發現這種腫瘤的機率不到一成,他長期的胸悶,是因為腫瘤位在肺動脈與心包膜之間,壓迫到肺動脈而產生不適,由於是罕見病例,已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2010.4.10)上。

賴堯暉提醒,年輕人因胸痛就醫時,除了要優先考慮心臟本身病變,心臟周圍的病灶也不可忽視。當診斷不明確時,超音波可以作為初步鑑別診斷的利具,隨著多平面影像重組技術的進展,能透過重組的立體影像評估病灶的大小與質地,進而規劃下一步的治療方向。

fsj 提到...

頭痛不癒竟是肺癌轉移!67歲婦腦部百顆腫瘤

中廣/陳奕華報導 2010/11/11

頭痛久療不癒,竟然是肺癌轉移!一名六十七歲女性,長期頭痛、說話顛三倒四,到精神科就診,卻沒有改善,檢查才發現罹患了肺腺癌,並且已經轉移腦部,而且腫瘤多達上百顆,才導致一些類似精神科症狀出現。

肺癌是目前國人癌症死因榜首,而且半數患者診斷時已經是第四期,導致遠處轉移,甚至有些患者沒有典型症狀。一名六十七歲的女性患者,長期頭痛,而且開始有歇斯底里、說話顛三倒四的症狀,到精神科就醫吃藥沒改善,直到頭痛到受不了,後來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腦部。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何景良說:「他去看精神科門診,精神科門診看了兩個月都沒有診斷,吃藥也沒有效,後來才結果發現,她腦部有上百顆腫瘤在裡面,她就是做檢查就發現是肺癌轉移到腦部。」

檢查發現,患者肺部有一顆三公分的腫瘤,因為癌細胞轉移到腦部,才會出現一些類似精神科症狀,由於患者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適合使用標把藥物,現階段腦部上百顆腫瘤已經消失,存活超過18個月,仍繼續追蹤治療中,患者找到病因對症下藥後,先前劇烈頭痛與說話顛三倒四的狀況不藥而癒。



◆ 10元指甲油別塗用 含有強烈化學致癌物質

NOWnews 記者林呈彥/台北報導 2010/11/11

美甲族的女性朋友要注意,指甲油可別貪便宜而使用!坊間夜市裡,經常出現標榜「十元」的攤位上,擺滿堆積如山大大小小瓶裝的指甲油,這上百種顔色有珠光、亞光、閃粉、帶亮片甚至黑暗中會發亮的夜光指甲油,價格竟只十元就可以購買回家,便宜總是沒好貨,在夜市這些超低價指甲油,很可能都是含有劇烈化學致癌物質的黑心貨。

市場上琳琅滿目指甲油,種類顏色多到讓消費者挑花了眼,坊間巷內美甲店是一家家的開,指甲油銷量隨之與日俱增,而面對五顔六色的指甲油該如何選擇,指甲油需要天天塗用嗎,市面上指甲油價格更是相差懸殊,便宜與價高的指甲油究竟孰好孰壞,最簡單辨識法,就是看看指甲油瓶身是否有完整產品標示。

超低價指甲油不會有成份標示,瓶身除印有英文品牌標識外,就再也看不到任何有關生産成份說明字樣,最多在瓶底部貼紙上,印出化妝品公司名稱和指甲油型號,沒有生産批號及保存期限等資料可循,值得一提的是,低價指甲油的化學味很濃,不用把鼻子湊近瓶口就能聞到,反觀各大化妝品牌銷售的指甲油,價格數百元不等,都明確標有中文名稱、生産批號、保質期、生産日期和生産廠家,看上去非常正規,刷毛細緻順滑且有護甲功效,氣味雖有些許化學味,略帶清香味讓人並不會難受。

目前近三成女大生喜歡彩繪指甲習慣,造成指甲光澤消退,那是指甲開始不健康原因,美眉們可以選擇不含甲醛、甲苯及可塑膠劑等有害物質的指甲油,眾多指甲油在塗抹後會有香味飄出,消基會調查發現,指甲油成分複雜,其中的化學物質揮發後含環境荷爾蒙成分,有可能會引發癌症。

近日在網路上出現指甲油和泡沫塑料板實驗,發現不少指甲油能把泡沫塑料板蝕出一個坑,這對美甲族的美眉來說就是個噩耗,為此街頭巷尾的精緻美甲店,悄悄地推出所謂天然植物指甲油,經實驗後發現天然果然比化學要「溫柔」許多。

fsj 提到...

BRCA突變基因 易罹乳癌

中央社 2010-11-13

中研院院士李文華研究發現,父母若帶有BRCA突變基因,子女有一半的機率會被遺傳,建議曾罹乳癌的婦女,懷孕時應做檢測,若胚胎帶有此突變基因,可考慮中止妊娠。

乳癌防治基金會今天舉辦15週年慶祝大會,並公布第1屆傑出研究獎得主為中研院院士李文華,他研究人體BRCA基因與乳癌的關係。

李文華說,父母若帶有BRCA突變基因,其子女有一半機率也會帶有這個基因,另外,BRCA基因分為BRCA1及BRCA2,研究團隊發現,若父母將BRCA1突變基因傳給下一代女寶寶,其60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超過6成,且70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9成,而男寶寶遺傳到BRCA1突變基因,未來罹患血癌、胰臟癌的機率也較高。

李文華說,若父母將BRCA2突變基因傳給下一代,男寶寶未來得到乳癌的機率為30%,女寶寶則為45%。

在檢測方面,李文華說,若婦女在停經前得了乳癌,也就是早發性乳癌,除了本身外,也會請她的女兒一同檢測,是否帶有此突變基因,若確實帶有此突變基因,則建議要定期追蹤、檢查,發現問題提早治療。

另外,李文華建議,若懷孕婦女,之前就罹患乳癌,也會建議透過檢查,了解胚胎是否也帶有此突變基因,若有,可考慮中止妊娠。

在藥物治療方面,李文華說,目前發現用來治療胰臟癌的某種化療藥物,對於治療這類突變基因的乳癌,有不錯的效果,而先天有BRCA1突變基因的女性,可以用抗黃體激素的藥物來做預防。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也表示,因乳癌病友術後要面對很多生理、心理問題,因此,特別在台北市打造全台首座媲美花博的「舒活空間」,包括各項復健運動,協助病友輕鬆復健,未來更希望可以推廣到全台其他地區。

fsj 提到...

王道還:吃什麼就變成什麼?未必!

【聯合報╱王道還】2010.11.20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有個全球獨一無二的生醫埃及學研究中心,專門研究木乃伊。那兒除了生物醫學、鑑識科學實驗室,最重要的研究資源就是「古埃及木乃伊組織銀行」,蒐集了數百件流落埃及境外的木乃伊標本。

這是個非常有眼光的投資。因為古埃及人重視死事,將屍體製成木乃伊的習俗可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萌芽了。進入歷史時期後,木乃伊技術繼續發展,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達到完美境地。

那時這一葬俗已普及於平民。古埃及墓葬中,除了木乃伊,還有豐富的陪葬品,包括墓誌與圖像。因此在古代社會中,我們對於古埃及人擁有比較全面的知識,特別是他們的健康狀況。

生醫埃及學研究中心主任羅薩莉.大衛(Rosalie David)與她的團隊,最近陸續發表了研究成果。例如過去學者強調「理性」醫學源自古希臘,難免低估了古埃及醫學的理性程度。其實古埃及的處方藥,約有一半至今仍在使用;而病人接受的藥物,估計近三分之二有療效。

十月中,羅薩莉與古病理學者齊末曼聯名發表的評論,則直接涉及現代人的健康問題:癌症。在我國,癌症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一,心臟病第二;在美國,癌症排名第二,心臟病第一。

然而,在古代癌症非常罕見。且不說古埃及文獻很少提及,古病理學家找到的病例也不多。綜觀人類歷史,他們懷疑:癌症是現代的產物;最近兩三百年,人的生活裡才出現了大量的致癌物。

例如新大陸的菸草,傳入歐洲後一開始被視為萬靈丹,能治百病。一七六一年,一位倫敦醫師警告:過量使用鼻菸會導致鼻子病變!他舉出的六個病例,有一個無疑是鼻癌。

十四年後,另一位倫敦醫師描述了清掃煙囪工人罹患的陰囊癌──長期接觸致癌物引起的皮膚癌。

可惜這些例子給我們的實用啟示並不多,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比起過去,判若雲泥。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會接觸顯而易見的致癌物。引起健康焦慮的物事,往往源自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疑慮,例如電磁波。

其實過去四十年,癌症研究已累積了大量知識,最值得注意的結論是:癌的發生與發展並不單純,涉及許多因子。難怪看似鐵案如山的因果聯繫,如吸菸與肺癌,都有例外。而所謂「致癌基因」也不必然是勾魂使者。例如與乳癌、卵巢癌有關的兩個基因(BRCA1; BRCA2),醫界估計帶有突變型的婦女,約有三成活到七十歲還未發病。

人類學擅長的橫向比較,在這方面提供了重要睿見:生活方式會影響身體的生化組態。例如西伯利亞的伊文奇人(Evenki)以畜養馴鹿維生,每日攝取的熱量有一半來自獸肉;肉的攝取量約為一般美國人的兩倍半。

可是,他們比美國人瘦百分之廿,血脂低百分之卅。導致這個差異的因素有二:伊文奇人吃的肉,脂肪含量稍低;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耗費大量熱量。

西諺云:吃什麼就變成什麼。未必。食物是身體的燃料與建材,未必決定身體的運轉模式。臭皮囊會變成什麼,端視我們的操作手段。再怎麼物慾橫流,心還是有份量的。(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fsj 提到...

菸槍防癌1天5蔬果不夠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10/11/22

醫師常提醒民眾要「一天五蔬果」幫助防癌,最新歐洲十國研究顯示,抽菸者要「一天八蔬果」,預防肺癌的效果比較好,且蔬果種類越多,防癌效果越明顯。

根據一項歐洲十國進行的「歐洲前瞻性癌症與營養調查」報告(EPIC)指出,要預防肺癌不只要注重蔬果食用份量,抽菸者更要注意攝取蔬果種類是否多樣,如果每天食用八種以上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有助降低肺部表皮樣癌風險,罹癌風險最多可減少23%。

西班牙研究人員分析、整理歐洲十間癌症研究中心所提供數據,結果發現,一天吃八種蔬果比一天吃四種蔬果更能預防癌症。研究人員指出,每天攝取蔬菜、水果的種類只要多一種,罹癌機率就會下降4%,蔬果種類越多元、越多樣,越能幫助預防癌症。對抽菸者,攝取多樣蔬果,防癌效果更顯著。

西班牙研究人員指出,對所有吸菸者來說,蔬果食用份量雖然也很重要,但飲食中更要要求蔬果種類多樣化,這樣才能減少肺癌發生。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癌症防治」醫學期刊。研究人員表示,預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是戒菸。不過研究也指出,蔬果攝取種類多樣,主要可以減少肺部表皮樣癌風險,至於肺腺癌、大細胞癌與小細胞癌則關聯性不大。



◆ 父母對小孩飲食管理過度 恐適得其反

中廣新聞/夏明珠 2010-11-22

做父母的要注意,在小孩進食的時候,太緊迫盯人,愈希望他多吃點,恐怕會愈讓他沒胃口,反之,對小孩吃的東西給予太多限制,說不定會適得其反,讓小孩逮到機會就猛吃。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在美國飲食學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指出,在飲食上,少給孩子一點壓力,可以幫助他在吃裡面,找到樂趣。

研究人員對213個家有七到九歲小孩的母親進行問卷,問題包括,她們的小孩會不會一有機會就拼命吃,或者他總是胃口差、食不下嚥。

母親對孩子進食的態度,也是研究要了解的,媽媽是否經常逼肚子不餓的小孩吃東西,或者限制他們進食,經過歸納,研究做出結論,對小孩進食干涉愈多的母親,愈容易養出挑食的小孩。

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態度和小孩飲食特質,經常是互為因果的,瘦小孩比較容易會被父母逼著進食,胖小孩則更可能被限制進食。

fsj 提到...

嚼檳榔 吸菸 口腔癌最大元兇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0.12.04

口腔癌是我國十大癌症中成長最快的癌症,死亡率非常高,即便倖存,患者往往也需以「破碎的臉孔」度過餘生。根據最新研究,吸菸對口腔癌發生的「貢獻度」,和檳榔相比,其實不遑多讓,打破了一般人心中,口腔癌只與嚼檳榔有關的迷思。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顯示,國人口腔癌發生個案中,可歸因於嚼檳榔的百分比為38%、歸因於吸菸的比例,卻也高達31%。

根據衛生署統計,近20年來,口腔癌發生率暴增為4倍,死亡率則倍增,每年有5000多人被診斷罹患口腔癌,並有2200多人死於口腔癌。

可怕的是,男性口腔癌的發生和死亡的中位年齡只有52歲和55歲,代表多數患者在發病後,短短幾年間就會死亡,且超過半數死亡年齡不到55歲,比其他常見癌症至少早10到20年。

雖然嚼食檳榔比例高的縣市,口腔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也較高,但並非絕對。以彰化縣為例,該縣成年檳榔嚼食率15.8%,雖然只有台東縣30.6%的一半,但口腔癌發生率卻是全國第一位,每年每10萬人口中,有56.8人罹患口腔癌,死亡率也高居第三。

我國成年吸菸率男性35.4%、女性4.2%,國中生吸菸率男性10.3%、女性4.9%,高中男生吸菸率19.6%、女生9.1%;成年男性嚼檳榔率為14.6%,國中生為1.8%,高中職生為3.9%。

根據國健局統計,口腔癌死亡率高居全國前7名的縣市為台東縣、雲林縣、彰化縣、屏東縣、南投縣、高雄縣和嘉義縣;發生率前7名則是彰化縣、花蓮縣、雲林縣、高雄縣、南投縣、台東縣和嘉義市。

上述縣市往往也是嚼檳榔率較高的縣市,縣市別嚼檳率最高的5個縣市依序為台東縣、南投縣、花蓮縣、嘉義縣及屏東縣。

過去研究顯示,嚼檳榔若加上有吸菸和飲酒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會暴增為一般人的123倍,因此衛生署將12月3日訂為檳榔防制日,提醒民眾重視檳榔與菸、酒的危害。



◆ 罹患子宮頸癌 不影響「性」福

文/陳子和 2010.12.04 自由

婦女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預防子宮頸癌,是廣為人知的概念,但是也常被誤解為抹片出現異常,就等同罹癌,等同患了絕症,以致有不少婦女出現許多負面的想法及衍生的壓力。

其實真正的子宮頸侵襲癌(即我們所熟知的子宮頸癌)在有經驗的醫師視診之下,通常都看得出來,可跳過抹片,直接切片,以求確診;反倒是執行抹片檢查進而發現異常的,多半不是侵襲癌,而是癌前病變的個案。

這類癌前病變的個案,即便需要治療,多半只需以圓錐狀切除做局部治療即可,連子宮都不須切除,這對於年輕婦女想要保留生育能力者帶來的影響不大,更別說已經沒有生育需求的婦女。

根據研究,有6成左右的輕度癌前病變個案會在一年內自行痊癒,無須任何治療。當然,有些學者認為,若在一年後,輕度病變的病灶依然存在的話,仍應考慮以圓錐狀切除手術治療;也有人認為,持續密切追蹤即可。

不過,要強調的是,「癌前病變」距離真正的「子宮頸癌」非常遙遠,它的治療成功率又幾乎是百分之百,患者不必太過驚恐。

早期發現 治療效果佳

癌症治癒的患者都會擔心腫瘤復發,但目前只有抽菸和子宮頸癌有關,其他像是食品或藥物並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會有幫助或有害,因此婦產科醫師常勸導患者,只要定期追蹤、早期發現,其餘的生活型態可以照常。

但儘管如此,因為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是由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之後所造成,這個病毒又多半是透過性行為感染,所以許多婦女會誤以為若不減少或停止性生活將導致腫瘤復發,這樣的誤解讓許多治療後的婦女家庭生活產生巨大改變。

其實,單一性伴侶及安全的性行為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病毒的機會,性行為本身也沒有導致癌細胞再活化的作用,患者實在不需要因為一個疾病而排斥,甚至杜絕性生活。

子宮頸癌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它的治療效果相較於其他腫瘤好得多,因此它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民眾對這個疾病及其治療的誤解。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

fsj 提到...

日服阿斯匹靈 降低罹癌風險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12.08

「神奇藥丸」阿斯匹靈真能治百病?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日服阿斯匹靈的民眾可以降低死於癌症的風險。

英國牛津大學經分析25570位民眾後發現,每日服用75毫克劑量的阿斯匹靈5到10年後,死於各類癌症的機率降低34%以上。不過,研究人員若斯威爾強調,「民眾千萬別因此開始服用阿斯匹靈,這次研究結果僅證實阿斯匹靈擁有的其他效果而已。」

因為稍早的研究曾指出,日服用阿斯匹靈可能會造成內出血的風險,不過,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卻認為,「過去阿斯匹靈造成的副作用與好的作用之間的天平,現在因為證實可降低死於癌症風險,天秤二端已出現變化,」若斯威爾認為,40歲以上的成年人日服阿斯匹靈至少廿年後,其效果就會大於副作用。

紐約大學醫學院醫師亞斯藍則指出,「阿斯匹靈可能會延緩癌症發展,讓癌細胞在變成侵略性破壞人體前,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這次研究也發現,民眾服用阿斯匹靈期間長達廿年後,死於腫瘤癌症風險降低20%,而胃腸癌則為35%、肺癌30%、大腸癌40%以及食道癌6成,而且其結果無關劑量,而是必須維持長期服用的習慣,不過若斯威爾仍提醒,民眾服藥前,仍應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Lancet》期刊。

※ 相關報導:

* 史上最貴抗血癌新藥 1天1萬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019345.shtml

美國血液學會(ASH)目前正於美國奧蘭多舉行年會,全球各國血液腫瘤醫師齊聚一堂,國際骨髓瘤基金會(IMF)發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最新臨床報告,「Revlimid」在做為第二線治療時,治療效果相當顯著,但「Revlimid」被許多醫師喻為可能是醫界有史以來,最昂貴藥物。

fsj 提到...

日嗅癌犬診斷大腸癌 精準9成

中央社 2010-12-12

日本一隻嗅覺和專注力特別優異的「嗅癌犬」,能分辨癌症患者呼氣和糞便汁液的獨特氣味,在實證測試中診斷出大腸癌患者的準確度超過90%。

據「讀賣新聞」報導,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部第二外科的前原喜彥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千葉縣南房總市「聖蘇嘉癌探知犬育成中心」(St. Sugar CancerSniffing Dog Training Center)飼養的9歲雌拉布拉多獵犬(Labrador Retriever)展開實證實驗,結果分辨癌症患者的準確度超過9成,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消化道」(Gut)醫學期刊。

報導稱,這隻名為「水兵」(Marine)的獵犬,原本是海難搜救犬,因擁有優異嗅覺和專注力而接受癌症氣味辨識訓練。

研究團隊於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間,在福岡和佐賀縣2家醫院內,採集接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的大約300人的呼氣和便液檢體,把內視鏡檢查確診為大腸癌患者的檢體,與另4名非癌症患者的檢體,合併成一組,讓嗅癌犬進行挑戰。結果在呼氣檢體方面,36組中正確分辨33組,便液檢體則38組中正確分辨37組。

fsj 提到...

研究:石榴汁抑制前列腺癌細胞

中央社 2010.12.13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石榴汁所含的一些成分能夠抑制前列腺癌細胞轉移,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研製更有效的治療前列腺癌藥物。

美國細胞生物學會12日於費城舉行第50 屆年會,美國加州大學里弗賽德分校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這項成果。

新華社報導,前列腺癌細胞生長需要睪丸激素,醫生通常採用抑制睪丸激素分泌的方法防止前列腺癌轉移。但這種療法只在初期有效,時間一長,癌細胞就會產生抵抗力,很快向骨髓、肺及淋巴等部位轉移。

加州大學里弗賽德分校的研究人員用石榴汁處理對上述療法有抵抗力的前列腺癌細胞,結果發現癌細胞死亡率增加,並且那些沒有死亡的癌細胞黏著力增強,意味著它們轉移到其他部位的能力下降。

研究人員在對石榴汁進行分析後,確定了其所含的有效抗癌成分,包括苯丙素類化合物、羥基苯甲酸、黃酮和共軛脂肪酸。這些化學成分能通過分子作用增強前列腺癌細胞的黏著力,遏制癌細胞轉移。

負責研究的細胞生物學教授曼努埃拉.馬丁斯格林表示,在確定了上述成分後,研究人員可以對石榴汁中的這些抗癌成分進行改進,以增強其抗癌功能,這將有助於研製更有效的治療藥物。

對美國男性來說,前列腺癌的致死率在諸多癌症中名列第二,目前醫學界尚未發現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fsj 提到...

美FDA認癌思停無助乳癌治療

中央社 2010-12-17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今天指出,4項臨床研究證實,標靶藥物「癌思停」無法改善乳癌病情,且具明顯副作用,因此認定製造商「基因科技公司」必須更改適用症說明。

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指出,「癌思停」(Avastin)並非被要求下架回收,藥品的其他適用症,結(直)腸癌、腎臟癌、腦癌、肺癌,不受今天的決定影響。

FDA表示,稍早已經通知「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此一決定,但Genentech已拒絕由廠商自主更改,因此全案將進入強制更改的法定程序。

FDA指出,Genentech得於15天內要求召開公聽會,逾期將視為自動放棄此一權利;完成公聽程序後,FDA將開始強制更改的行政作業。

FDA聲明稿指出,4項臨床研究發現,Avastin無法延長乳癌病患的存活期,也無法明確延緩病情惡化;但同時卻會造成多項嚴重負作用,包括嚴重高血壓、體內外出血、心臟疾病,及鼻部、胃部、腸道的潰瘍穿孔。



◆ 野草變黃金 青脆枝可抗癌

民視 2010/12/17

青脆枝是綠島、蘭嶼的野生植物,現在卻變身為抗癌寶物,因為青脆枝的根部含有大量「喜樹鹼」,可以對抗大腸癌,林試所目前透過生物反應器,增加根的數量。

到處都看得到的青脆枝,當地人以為是野草,誰都想不到,它的根部含有大量的喜樹鹼,能治大腸癌。

只是根和莖、葉必須分家,還有效嗎?原來加入農桿菌,根部就能繼續生長,只要一小撮,就能長滿整個瓶子,不過不是種在土壤裡,而是生物反應器,搖來搖去,可不是翹翹板,是為了讓每一條根都能均勻吃進養分。

在農委會的輔導下,沒人要的野草變黃金,全球市場更高達20億美金,林試所很拼命,要走在其他國家之前。

fsj 提到...

中研院幹細胞研究 治癌新曙光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0.12.18

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又有新發現,揭開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祕密,可望對大腦組織修補、癌症治療等醫療領域作出重大貢獻,該研究結果日前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此研究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幹細胞實驗室負責人、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游正博主持。他解釋,人類幹細胞可分化成肌肉、神經等各種細胞,對新生兒的成長非常重要;而癌症細胞,會退化成人類原始幹細胞的狀態,研究人類幹細胞的分化過程,可對鑑定癌症細胞提供新的線索。

該研究最重要成果,是發現幾種原本存在人類幹細胞表面的醣脂,在細胞分化後全都消失,被另一種核心結構系列取代。但在癌細胞退化成類似幹細胞的原始細胞後,這些醣脂又再度出現於癌細胞上。

游正博指出,目前推測醣脂,與細胞的生理狀態、調控細胞附著力及癌症轉移有關;研究這幾種醣脂在胚胎幹細胞分化時扮演的角色,並找出調控醣脂產生結構性轉變的「糖基轉移」,將為鑑定或治療腫瘤細胞提供新希望。

他表示,未來若了解醣脂變化,也許可以在某個步驟,就讓細胞分化中斷,使腫瘤不易轉移。

目前研究團隊在人類幹細胞上找到七種醣脂,已證實其中globo-H、Gb5與Neu5Ac-Gb5三種醣脂,也同時存在於乳癌細胞上。

游正博說,過去美國投入許多腫瘤醣類研究,但都是以細胞製造單株抗體,或老鼠的幹細胞為研究對象;使用人類幹細胞、配合質譜儀展開全面性的搜索研究,這應該是第一次。

該研究團隊還包括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邱繼輝、基因體研究中心的醫學生物學專題中心執行長陳鈴津、博士後研究員梁毓津,及博士班研究生郭桓銜、林祈宏、陳彥穎和研究助理楊璧嘉。



◆ 這2年… 雲林縣癌症病例增多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斗六報導】2010.12.18

「雲林縣這2年,癌症的病例明顯上升。」雲林縣衛生局長吳昭軍,昨天說明6年來社區健康篩檢的結果,其中以肝癌、口腔癌、結腸直腸癌等癌症,有明顯增加趨勢。

雲林縣衛生局昨天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舉辦99年度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成果發表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等協助資料分析及發表結果。

吳昭軍說,雲林縣91至98年十大死因分析,所有癌症死亡率從91年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226.86,攀升至98年的265.8,遠高於台灣地區平均數的172.7;尤其,肝癌、口腔癌、結腸直腸癌等癌症明顯呈增加的趨勢。

吳昭軍表示,98年結腸直腸癌死亡人數210人,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29.1,口腔癌死亡人數145人,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20.1,都比全台平均數高。另縣內老年人口比例偏高,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98年十大死因中,慢性病的心臟疾病占12.07%、腦血管疾病6.95%、糖尿病5.3%、腎炎與腎症候群及腎病變2.29%,合計占總死亡之26.61%。

他表示,整合性社區健康篩檢對雲林偏遠地區幫助甚大,從94年至今,篩檢涵蓋率由5%成長至13%;斗六市篩檢涵蓋率最低,其次為虎尾鎮,因為轄區都有大型醫療院所,相較之下,偏遠地區民眾對整合性健康篩檢的需求與依賴比較高。

fsj 提到...

乳癌篩檢 一針搞定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0.12.24

一根針也可以測量到乳癌!一般民眾摸到乳房有硬塊,至少都大於1公分,但有不少1公分以下的腫瘤,要即早發現並不容易。透過乳房攝影及細針定位技術,可以精準發現非常小的乳癌病變部位,即早發現治療。

「針刺下去的時候,其實不太痛,就像打針一樣。」60 歲的林太太,發現乳房似有若無的小腫塊,好像摸得到有時又不太像,最後透過定位針找到乳癌病變的地方。

萬芳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謝茂志表示,一般民眾到醫院檢查可疑腫塊,若醫師摸得到,至少都已經一、兩公分以上,甚至已經到二、三期,治療起來比較棘手。但更多時候,患者僅是乳房的微小鈣化,乳房超音波看不到,乳房攝影也看不清楚。

這種初期的小腫塊,可利用定位針進到患者體內取出組織進一步診斷。定位針與一般打針針頭差不多大小,醫師直接把定位針刺入患者疑似癌病變位置,把患者可能罹癌的部位組織取出化驗確認,就能精準找到乳防癌病變的確切位置。

謝茂志說,定位針檢測並非百分之百,必須輔佐細胞檢測,甚至其他的X光檢查與切片檢查,但至少可以告訴外科醫師,可能的癌細胞位置在哪裡,讓醫師可徹底檢驗,找出病兆,且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半天的檢查即可確診患者是否為乳癌。

國內一年新增乳癌病例約1萬人,這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疑似乳癌患者約占兩成,透過乳房攝影細針定位檢測,可即早發現治療,但這項檢測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耗材約8000元。

fsj 提到...

癌症篩檢大突破 抽血就搞定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1.01.04

波士頓科學家和嬌生公司3日公開一種以血液檢驗篩檢癌細胞的突破性方法。美聯社報導,這種血液檢驗極為靈敏,可在數以億計健康細胞中,篩檢出潛藏其中的單一癌細胞。

科學家和嬌生公司將致力讓這種血液檢驗方式即早問世,美國四大癌症研究中心也將展開相關研究。

科學家希望使用這種檢驗,嘗試預測針對每名病患的最有效治療方式,並在出現療效時能迅速確認。

參與研發這項血液檢驗的麻州總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哈伯說,「這如同是液態的切片檢查」,可避免疼痛的切片檢查,相較於定期影像掃描,可提供更好的方式監控病患。

目前許多病患是透過針刺切片,診斷出癌症,但這種檢驗無法提供足夠取樣,以確認腫瘤生長的基因和管道。

醫師希望藉由觀察血液中癌細胞、更快速評量治療成功機率的檢驗,將可讓病患有更多的選擇。

fsj 提到...

3歲女童 最小抗乳癌成功鬥士

自由 2011/01/1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加拿大一名女童,才3歲就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是目前所知最年輕的乳癌患者,而且立即做了乳房切除手術,現在4歲的她已經康復,完全打敗癌症病魔。

這名住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女童艾蕾莎.杭特,是2008年12月間被媽媽發現胸部有一個小硬塊,大小如一粒青豆,當時醫院檢查認為沒什麼嚴重性,就讓她回家。但這個腫塊後來持續擴大,媽媽在2009年1月趕緊再帶艾蕾莎回去醫院,這時腫塊已經長到2公分大,也讓艾蕾莎痛到睡不著覺,醫院做了進一步檢查,這才找出原因:是乳癌!

醫院立刻為艾蕾莎進行乳房切除手術,同時從腋下切除16個淋巴結,檢驗癌細胞是否擴散,幸運的是癌細胞並未擴散,所以不需做化療或放射性治療,艾蕾莎在手術3天後就出院回家了。

艾蕾莎的媽媽說:「當他們告訴我那是什麼時,我簡直無法相信」,「我嚇呆了,我壓根沒想到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會得乳癌。」為艾蕾莎操刀的醫師唐恩說,他們也很震驚,「我處理乳癌病患25年,從未碰過這麼年輕的患者。她是全世界已知最年輕的患者。」

現在艾蕾莎4歲,已完全擺脫癌細胞糾纏。醫生說,她的乳癌不太可能復發,但未來幾年仍必須定期回診,之後還得做乳房重建手術。艾蕾莎說,「我知道我胸部長過癌症,醫生讓它變好一點了」,「我知道癌症會讓有些人上天堂,但是我現在好多了。」

此前全球最年輕乳癌患者,是2008年被診斷罹癌的加州10歲女童漢娜.鮑爾-奧斯藍。乳癌通常發生在30歲以上女性,年輕女童罹患乳癌相當罕見,因為乳房尚未發育,因此,也未受女性荷爾蒙影響。



◆ 乳癌篩檢 腫瘤平均2.7公分 遠大於歐美

* 2011-01-10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陳奕華

乳癌是威脅女性健康頭號殺手,國民健康局分析發現,去年五十萬婦女接受篩檢,不論幾期乳癌,其中四十五到四十九歲族群佔了六成六,高於其他年齡層,分析發現,腫瘤大小平均二點七到二點六五公分之間,遠大於歐美的一點五公分,反映民眾停留在有病才就醫的習慣,這個現象在醫療弱勢族群的差距又更明顯。

乳癌高居婦癌發生率的第一名,死亡率排在第四,每年新增七千五百名患者,其中又以四十五到四十九歲是發生高峰,國民健康局去年將篩檢對象擴大到這個年齡層,並且分析去年一整年五十萬人受檢資料,發現有一千六百多人篩出乳癌,零期與一期分別是三成五、二成四,二期為二成七,三期是九點一、四期是一點八,分析顯示,不稐幾期乳癌,四十五歲到四十九歲比例最高。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說:「以不同年齡看起來,零到一期而言或者是零到二期而言,都是以四十五到四十九歲的百分比相對於其他年紀層大約是60%零到一期,不過四十五到四十九歲佔了66.8%。」

根據長庚醫院資料庫統計,除了實施篩檢第一年,平均乳癌大小從三公分下降到二點七公分,不過往後幾年,都停滯在二點七到二點六五公分,相較於歐美國家平均一點五公分,凸顯國人有病才就醫習慣,國建局建議,婦女應該把握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統計顯示,零到二期乳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



◆ 35歲以下罹患乳癌率 高於歐美 45-69歲熟女 每兩年應接受乳房攝影檢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1.11 自由

年輕女性也不能輕忽防癌檢查!醫師表示,台灣35歲以下的乳癌比例遠高於歐美,先前甚至有17歲的女高中生罹患乳癌。提醒女性35歲以上就應養成定期找專科醫師檢查的習慣,45-69歲每兩年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年輕女性有異狀一樣要盡早就醫。

長庚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指出,該名17歲少女並沒有家族病史、年紀又輕,根本不自覺乳癌會發生在她身上,直到就醫時左乳房的腫瘤已經有5公分大。所幸經手術治療後、初步成果不差,目前已經是一個大學二年級的女生。

免費篩檢率僅2成

陳訓徹指出,台灣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人數共占乳癌患者的6%,遠高於歐美的2%左右,呼籲民眾千萬不要自恃年輕、輕忽身體警訊。

熟女就更不能大意!陳訓徹說,近年我國推動乳癌篩檢後,早期乳癌(0期、1期)占比雖有逐漸提高,但以長庚醫院為例,0期與1期的乳癌患者人數合計仍只有全體乳癌的46%左右,相較於美國早期乳癌占比超過6成,顯示國人早期發現比例偏低,而其原因與國人缺乏定期篩檢觀念、不少人等到有病才就醫的習慣有關。

國健局從去年下修免費乳癌篩檢適用年齡,將原本50歲以上、69歲以下,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擴大為45-69歲都適用。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指出,結果去年共有12.3萬名45歲到49歲女性接受篩檢,其中419人發現乳癌,其中有66.8%是0期、1期乳癌,發現早期乳癌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

不過,國人女性篩檢的觀念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分析顯示,即使政府提供免費篩檢,我國45-69歲女性的篩檢率仍然只有2成1。此外,由長庚醫院的資料分析顯示,我國乳癌患者腫瘤大小平均2.7到2.65公分之間,還是遠大於歐美的1.5公分,反映民眾停留在有病才就醫的習慣。 呼籲國人女性把握篩檢機會,除了45-69歲每兩年應接受乳房攝影檢查,30歲以上女性也別忘了每3年至少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只要6分鐘,就可以給自己一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fsj 提到...

有錢了 發展中國家癌症病患增

中央社 2011.02.05

新華社報導,美國癌症學會發表最新報告稱,由於經濟發展帶來生活方式變化,發展中國家的癌症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全球每年的癌症患者達1270萬人,癌症死亡者為760萬人。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老齡化,到2030年,這些數字將增加近1倍,其中發展中國家癌症患者和死亡者人數將佔很大比例。

發展中國家的癌症患病率上升與人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係,其中包括吸煙、缺乏運動和不健康飲食等,而這些「壞習慣」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

在發展中國家,男性最易患肺癌、胃癌和肝癌,而女性最易患乳腺癌、宮頸癌和肺癌。

報告認為,有效防癌的措施包括不吸煙、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和及早治療等。



◆ 運動防癌…每週至少150分鐘

自由 2011.02.05

〔編譯張沛元/綜合4日外電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4日針對「世界癌症日」發表一項最新建議,民眾每週應至少從事150分鐘的溫和體能運動,以減少罹患乳癌與直腸癌的機率。在此同時,衛生專家指出,倘若民眾能吃得健康、少喝酒與多運動,美、中、英3國民眾每年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各種一般癌症上身。

WHO「健康體能活動全球建議」作者之一、國際癌症控制聯盟(UICC)總裁卡札普說,癌症是可以預防的,許多癌症都可以避免。UICC與WHO專家根據科學證據估計,大約25%的乳癌與結腸癌,可透過從事體能活動來預防;此外,運動還能避免其他癌症上身。

WHO健康提倡專家阿姆斯壯說,避免癌症上身的體能活動量,是每週150分鐘。卡札普說,全球平均每2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患1種癌症,罹癌機率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

WHO 將缺乏運動與菸草、糖尿病及高血壓並列為健康危機,每年導致320萬人死亡。WHO負責非傳染性疾病與心理衛生的助理總幹事阿拉旺說,缺乏運動是全球第4 大死亡危險因子,全球有31%人口不運動。UICC相信隨著開發中國家人口日益富裕,不運動的問題如今已從工業化國家蔓延至開發中國家。

此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中心(AICR)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WCRF)建議,簡單的生活方式改變,可預防英美兩國4成乳癌病例,以及上萬件的結腸癌、胃癌與攝護腺癌病例。WCRF指出,中國的62萬例(27%)、美國34萬例(35%),以及英國37%癌症病例是可預防的;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在巴西與英國避免6萬1000件與7萬9000件癌症病例的發生。

fsj 提到...

美最新研究︰切除淋巴結 無助早期乳癌

自由 2011.02.10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儘管切除腋下罹癌的淋巴結,長期以來一直是乳癌的標準療法,但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許多罹患早期乳癌的婦女,其實大可不必動這種令人疼痛且有副作用的根治性切除手術,因為動這種手術沒好處。這項發現撼動了百年來醫學界奉為圭臬的乳癌標準療法。

撼動乳癌標準療法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贊助,並找來全美一百一十五個醫療院所的八百九十一名乳癌患者進行調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研究發現,切除淋巴結的婦女,在手術後存活五年的機率,沒有比那些未切除淋巴結者來得高。以美國為例,每年約有二十萬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其中癌細胞擴散至淋巴結者約為三分之一。

切除者 五年後存活率並未較高

當癌症擴散至任何淋巴結時,醫師通常建議應該要動手術,除了摘除乳房內的腫瘤外,一併切除腋下的淋巴結,以降低乳癌復發的機率。但這類的切除手術不僅會痛,造成復元更困難,也會讓婦女患者更容易引起併發症,包括傷口感染及手臂慢性腫脹,亦即所謂的「淋巴水腫」。

加州聖摩尼卡聖約翰健康中心的「約翰韋恩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員裘良諾團隊,分析了四百四十五名切除淋巴結的婦女,與四百四十六名未切除淋巴結的婦女資料,而這些婦女都有做放射治療與化療。他們發現這些患者在診斷後五年的存活機率並無顯著差異。研究人員說,未做更侵襲性手術的患者,五年「無病」存活率為八十三.九%,有做這類手術的患者則為八十二.二%。

研究人員指出,根據這些發現,符合本研究標準的婦女,可能不必進行額外的手術。研究人員說,這項發現不適用於所有患者,只對處於T1或T2早期乳癌階段的患者有效,這意味腫瘤直徑小於五公分,淋巴結沒有腫大到足以在檢查中被感覺出來,而且癌細胞也未擴散至其他地方。

研究人員指出,移除罹癌的淋巴結可能沒有必要,是因為本研究中的婦女患者都有做化療與放射治療,這些治療可能把淋巴結的任何疾病都消滅殆盡。

專家認為,這項新發現加上先前研究的類似結論,應可改變許多患者的療程。作者寫道,這項研究「提供強大證據」,證明許多婦女其實大可放棄做淋巴結切除手術,而且會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