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2

日基因研究突破 老鼠會唱歌

◆ 日基因研究突破 老鼠會唱歌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451211.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7.11

共同社報導,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基因重組培育出了叫聲像小鳥的老鼠,並將其命名為「唱歌老鼠」。

大阪大學特聘助教內村有邦說:「如果對新叫聲給周圍帶來的影響進行調查,則可能有助於推進對哺乳類動物語言進化和交流的研究。」

研究小組發現,把「唱歌老鼠」放到明亮的地方,它就會發出像小鳥般的叫聲。除了在感到疼痛等時候,老鼠的叫聲通常是超聲波,人類無法聽見。經過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唱歌老鼠」的咽喉有一部分已經變細。

研究小組指出,在這些「唱歌老鼠」當中,生殖能力較強的,在出生後2到6個月的老鼠最會「唱歌」,尤其是在遇見其它老鼠或環境突然變化時。一同飼養的普通老鼠的叫聲也受其影響,幾乎不再發出超聲波的叫聲。

研究小組是在對經過遺傳基因重組的老鼠進行交配實驗時,偶然發現其中一隻是「唱歌老鼠」,因而展開這項研究。

研究小組說,這種叫聲可遺傳8代以上。



◆ 馬鈴薯基因體 完成定序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71705/112011071100153.html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1-07-11 中國時報

英國蘇格蘭丹迪市的「詹姆斯赫頓研究院」(James Hutton Institute)的團隊,已經完成馬鈴薯的基因體圖譜定序。院長戈登指出,這項工程將有助於改良馬鈴薯的品種,提升其產量與品質。

馬鈴薯是全球僅次於稻米、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農作物,全球年產量達三億三千萬噸,三大生產國分別是中國、俄羅斯與印度。

學者預估,二○五○年時全球人口可能將驟增到九十億人,人類糧食生產相對吃緊,改良馬鈴薯品種將有助於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糧食供給問題。

目前培植改良的新品種馬鈴薯,大約需要花費十年到十二時間。在基因科技協助之下,未來可望大幅縮短時程。



◆ 野生鰻謎樣生態 東京大學破解

中央社 2011.07.11

野生鰻魚到底在何處產卵、生長一直是個謎,日本東京大學率領的研究團隊公布在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所採集的野生鰻魚卵,可說是世界創舉。

日本媒體報導,東大教授塚本勝昨天對媒體公開所採集到野生鰻魚卵。這些卵的大小約直徑1.6厘米,這是野生鰻卵「本尊」首度公諸於世。

上個月29日,研究團隊搭研究船「白鳳丸」以大型的浮游生物網找尋野生鰻卵,在馬里亞納群島西側海域採集到將近150個卵,並將其中一部份做成標本。

研究團隊研判野生鰻是在鹽分高及鹽分低的水域交接處旁產卵。地點鎖定與馬里亞納海嶺相交的北緯13度、東京142度的海域。結果被料中。

專家研判,從野生鰻魚卵採集到的地點的深度、時日等來推算,產卵時間可能是太陽下山以後到夜晚11時之間,在水深約150至200公尺處產卵。

專家指出,野生鰻的資源銳減,如果能研究出野生鰻的產卵生態,透過基因研究,可能有助於將來達成「完全養殖」。

※ 相關報導:

菇類可分解尿布 環保新發現
稀有叉尾太陽鳥訪金門 鳥友驚豔
兩岸畫眉鳥 50萬年前分了家
非法交易 一年殺死100隻老虎
關渡公園溼地誰護?兩頭牛啦
全球最大老虎保育區落腳緬甸!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被人類吃太多 2鮪魚列瀕絕名單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7.11

根據《Science》期刊指出,受到人類嚴重捕撈影響,經過調查8種鮪魚已經有5種出現絕種危機。其中包括價格昂貴的南方藍鰭鮪魚與大西洋藍鰭鮪魚2者被列為極度瀕危等級,研究人員也指出,為了讓魚類有機會復育,目前應該立即暫停捕撈。

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代表卡雷特表示,「這次報告首次結合漁業人員、魚類專家與保育人員,針對具有高商業價值的魚類面臨的處境,共同完成評估報告。」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調查指出,3種藍鰭鮪魚包括南方藍鰭鮪魚、大西洋藍鰭鮪魚與太平洋藍鰭鮪魚,由於其市售價格昂貴,因此受到人類大肆捕撈,目前屬於最容易滅絕階段,其中南方藍鰭鮪魚與大西洋藍鰭鮪魚雙雙被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研究人員也指出,由於鮪魚位居海洋食物鏈上層,因此如果數量減少,將對其他物種也產生影響。

這次報告也指出,目前共有5種鮪魚已經面臨全球性滅絕危機,包括極度瀕危的南方藍鰭鮪魚與瀕危的大西洋藍鰭鮪魚,大目鮪則被列為易危(vulnerable)與被編入近危的長鰭鮪及黃鰭鮪。

專家指出,過去50年來,因大規模的捕撈技術提昇的影響,近9成海洋大型魚類被肆意捕撈,如此繼續下去,恐將造成部分魚類永遠消失海洋。

研究人員卡本特指出,「3種藍鰭鮪魚如果繼續捕撈,有可能從此消失海洋中,其中南方藍鰭鮪魚由於捕撈實在過於嚴重,目前復原的機率目前已微乎其微。」

※ 相關報導:

* 學者認為資源減少已是趨勢/923尾!黑鮪漁獲創新低 明年更慘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11/today-life7.htm

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上週日落幕,我國黑鮪捕捉季節即將進入尾聲。不過,今年黑鮪漁獲量只有九二三尾,再創歷史新低,然而價格卻創新高,五年來飆漲七成八。學者預言,黑鮪資源「起死回生」的機會不大,明年漁獲量一定會再下滑。



◆ 還我殼來! 700隻寄居蟹換新家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屏東報導】2011.07.11

因人類濫捕貝類與遊客在海灘撿拾空貝殼帶回家收藏,導致墾丁地區寄居蟹面臨「無家可住」的生存危機,甚至背著燈泡底座、塑膠瓶蓋,畫面讓人看了心酸;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發起「還寄居蟹原來的家」,3個月來各方寄來各式貝殼、螺殼,成功為七百多隻寄居蟹「換新家」。「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只在1處海灘撒貝穀,就發現13個寄居蟹來換新家」,長期研究墾丁陸蟹的海洋大學助理教授何平合說,「放大來看,就知道這現象在墾丁有多麼嚴重!」何平合多年前在墾丁做蟹類生態調查時,就發現寄居蟹背「人工殼」的怪現象,且有逐年增加趨勢,在遊客多的墾丁香蕉灣、大灣、南灣、小灣,特別明顯。

他說,寄居蟹的成長過程,隨著身體增大須不停地更換貝殼;但人類撈捕採食貝類,或將貝製成紀念品販售,再加上遊客撿拾貝殼帶回家當紀念,長年下來,貝殼消失數量相當可觀,寄居蟹找不到貝殼,只好利用人工廢棄物棲身。

「這個突兀畫面,讓人哭笑不得,我更憂心寄居蟹面臨生存危機」何平合說,寄居蟹腹部柔軟,沒有硬殼保護,易受獵食者攻擊或失去水分,人工塑膠瓶蓋、燈泡底座因易脫離,寄居蟹失去保護,生存自然受到威脅,即使換上蝸牛殼,硬度遠不及貝殼,人一踩就破。

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總今年4月發起「還寄居蟹原來的家」活動;幹事林寰說,各地遊客陸續寄來近千個大小不一的空貝殼;專員黃淑凰每天觀察記錄,估計有七百多隻寄居蟹來換新家。

「看到寄居蟹背著燈泡底座、酒瓶蓋,畫面讓人震撼又心痛;想到自己曾從墾丁帶貝殼回家當紀念,很慚愧」住台中市的鄭君白夫婦,日前專程把5年前帶走的十多顆空貝殼還給墾丁寄居蟹。



◆ 吉娃娃軍團 成立實體總部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450353.shtml

【聯合報╱記者林昭彰/三重報導】2011.07.11

嬌小可愛的寵物狗吉娃娃也能組成軍團?網路成立兩年餘的「吉娃娃軍團」論壇,目前已經有八千名飼主加入會員,昨天版主更在三重成立實體的「軍團總部」,招待吉娃娃大啖剉冰,並分享彼此飼養心得。

「吉娃娃軍團」團長郭怡秀表示,2008年10月成立的網站論壇「吉娃娃軍團」提供吉娃娃飼主的網路交流平台,致力提升寵物和主人優質生活、減少流浪動物問題,每個主人、每隻寵物都有自己的故事。

她說,飼主「Cash拔」和「哇嘻小燕子」因為都養吉娃娃而相戀,上周才將彼此的狗兒子與狗女兒湊成一對花童,邀請眾多「吉娃娃軍團」社群網站的寵物家長,帶著毛孩子們共同見證這段因狗結緣的浪漫婚禮。

昨天這對新婚夫妻再和百餘名來自北中南的網站會員齊聚三重,因為「吉娃娃軍團」終於成立實體總部,大家除了舉辦寵物「團拜」,一起上香祈求世間減少棄養、受虐事件,總部還無限量供應「狗狗剉冰」讓寵物們清涼消暑一「夏」。

剉冰上面加滿布丁、起士塊、QQ糖、潔牙餅乾、蔓越莓粉,最後淋上香濃牛奶,不少路人看見飼主們排隊領取剉冰,不禁好奇發問:「狗可以吃冰嗎?」

「吉娃娃軍團」團長郭怡秀笑著說:「可以啦!」夏天吃冰能讓寵物排遣無聊、穩定身心。

fsj 提到...

◆ 明年起 台灣捕鯊限全魚上岸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44943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7.10

華人喜愛吃魚翅,早年許多漁民捕鯊魚時,總是只割下魚鰭(魚翅)載回,將魚身丟棄海裡,既殘忍也易造成漁業資源枯竭。為讓魚源永續,漁業署決定全面要求台灣漁船捕鯊時,要「全魚入港」、「帶鰭上岸」,違者不僅會依法罰款,情節重大違規甚至會被吊銷執照。新規定最快明年實施,是亞洲第一個針對鯊魚割鰭棄身開罰的國家。

台灣現行的三大洋作業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規範,漁民捕捉鯊魚後禁止割鰭棄身,鰭身可先分割後,再一起上船進港,但鰭身比不得超過5%。也就是每捕獲100公噸鯊魚,割下來運上岸的魚翅不得超過5公噸。

漁船進港後,檢查人員會登船檢查船艙、重量及報表,但因為檢查程序麻煩,且魚鰭是否自漁民捕撈的同一尾鯊魚身上取下,也不得而知,讓不肖漁民有許多取巧的模糊空間。

目前全世界鯊魚約有380種,除鯨鯊、大白鯊及象鮫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保育禁止捕捉,國際上並未禁止捕撈鯊魚。漁業署決定,將根據漁業法,修訂三大洋作業管理辦法,明訂捕鯊必須「鰭不離身」,鯊魚與魚鰭必須連在一起不可分割,必須全鯊上船,一旦漁民將魚鰭割斷即可開罰,最重可收回漁業執照。

美國、哥斯大黎加都已採取相同措施,台灣是亞洲第一個立法規範全鯊入港的國家。農委會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即日起漁業署將在東港、蘇澳、南方澳、成功漁港等重要港口,派超過30名查緝人員到各地漁港宣導,最快明年就要開罰。

沙志一說,台灣並非完全禁捕鯊魚,不吃魚翅也非終極目標,但一定要讓魚翅來源合法,必須是合法取得,而非非法屠宰,才能兼顧飲食文化與漁民利益,讓漁業資源永續經營。

他也強調,早年因為魚翅價格高,鯊魚肉不值錢,漁民為了追求利益,才會有割鰭棄身的行為,近年魚價不斷上漲,很少漁民再這麼做;但為漁業資源,還是要進一步推動全鯊上船。



◆ 漁民:收穫少兩成 保育團體:高度肯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44943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7.10

農委會漁業署強制規定鯊魚帶鰭上岸,漁業界認為,硬性規定全鯊進港上岸,漁船的收穫量將減少兩成,出海成本至少增加兩成,魚翅售價也會因捕獲量少而飆高,漁業界將大反彈。但保育團體對政府跨出艱難的一大步,給予高度肯定。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林月英表示,這種方式保育鯊魚完全「開倒車」。蘇澳區漁會的漁貨大部分外銷歐盟,捕鯊魚上船後立刻支解,鯊魚可全魚利用,包括魚肉、魚翅、魚皮、魚內臟全部都可處理後分別銷售,一旦漁船靠岸,支解過的漁貨,直接冰凍運往港口外銷,不僅保持漁貨鮮度,價格也會比較好。

林月英說,一旦規定鯊魚帶鰭上岸,會非常占漁船空間,不僅減少漁民的漁貨量,鯊魚上岸後要先解凍再處理,處理之後再冰凍,漁貨鮮度大打折扣,漁民運送成本增加兩成,且因為量少,預料未來市售魚翅價格將更高。

屏東縣東港區漁會理事長洪慶川表示,鯊魚魚身龐大,無法分割堆疊,原本漁船每次出海捕到鯊魚,魚身支解後,船隻可載運100公噸,但現在改成全魚載運,空間少了,最多只可載運回70至80公噸,等於捕撈的漁獲量減少二到三成,且漁民多出許多處理手續,非常麻煩。

保育團體則非常支持這項新規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吃魚翅不環保,價格又貴,全世界近400種鯊魚,已經有110種瀕臨絕種,美國許多州已要求鯊魚要帶鰭上岸,過去台灣被列為世界第四大捕鯊國,現在政府跟上世界保育潮流,保育團體高度肯定。

fsj 提到...

魚也會用工具!撞岩石開蚌殼

自由 2011.07.13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12日報導,專業潛水員史考特‧加德納日前在澳洲大堡礁探險時,聽到奇怪劈啪聲,於是游向聲音的方向看個究竟。赫然發現一條黑斑豬齒魚(Blackspot tuskfish)正叼著一個蚌殼,用力往海床上岩石撞擊。很快地,殼就打開了,這隻魚享受到一頓美餐。加德納用手持攝影機將過程拍下,這是首次拍到野生魚類使用工具的畫面。

首次拍到影像證據

工具的使用向來被認為是人類智慧的獨特體現,然而最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動物顯示出牠們同樣具有使用工具的能力。例如很多靈長類會用石頭砸開堅果,但是魚類的工具使用從未被記錄到。

加德納這次記錄到的豬齒魚,無疑具有工具使用的技巧;散布在礁石附近的蚌殼碎片,也顯示這行為不是偶然。

澳洲麥克里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庫倫‧布朗指出,以前也有過有關魚類借助岩石砸開貝殼獲取食物的說法,但是從沒有任何的影像證據。尤其令他振奮的是,加德納拍攝到的這條魚並非首次使用這種方法獲取食物,而是一種長期進行的慣常行為。

不過也有一些人持保留態度,認為對於使用工具的定義應更嚴格,即動物必須拿起工具,而非僅僅借助它。但是魚類可沒有能夠拿起物體的手臂,因此布朗希望此一定義能夠修正,以便魚類的這種獨特工具使用行為也能得到承認。

他說:「工具使用的定義最大問題之一在於,它全然是為靈長類動物制定的;可是在水面下想要揮動你的大榔頭可不太方便。」



◆ 惡男倒毒汁 復育河魚死光 封溪8年 苦心全毀 「真夭壽」

蘋果日報 2011/07/13

【蔡進男╱基隆報導】基隆市暖暖溪歷經八年封溪護漁,溪底野生魚兒數量大增,市府本月初才開放供民眾垂釣,未料,前天起溪中竟出現數千尾、近七百公斤的魚群暴斃,當地民眾懷疑遭人惡意毒魚報案,警方昨清晨果真逮到一名男子,將「蕗藤」(蕗,音同路)毒汁倒入溪中毒魚,當地里民得知感嘆:「多年苦心都白費了!」氣憤痛罵:「真夭壽!」

基隆暖同里里長李傳河指出,暖暖溪之前因遭人為污染破壞生態,基隆市府於二○○三年開始封溪復育,當地民眾還自組巡守隊護漁,復育八年後終獲成效,溪底出現「溪哥」、「苦花」、「石斑」等魚種,魚群數量更大增,有些還重達三公斤多,經爭取市府才於一日開放供民眾垂釣,竟遭人毀於一旦,讓參與復育里民獲知莫不氣炸。

暖暖溪撈數千死魚

警方指出,從前天上午起,當地民眾陸續發現,從暖暖溪雙龍橋攔河堰至下游水源橋,綿延五百公尺水域中浮現數千尾死魚,魚臭味擴散,懷疑遭人毒魚,故從昨凌晨加強該處巡邏勤務,果然於清晨四時許,在水源橋下方堤防,查到一輛貨車上的冰桶裝滿近五十尾的「溪哥」、「苦花」、「石斑」等魚,及小幫浦馬達,但未見車主,因此派員埋伏逮人。

被逮辯稱毒性不強

半小時後,男子曾文燮(四十九歲,桃園人)現身,兩名警員一擁而上,當場攔住他帶回派出所偵訊,曾男供稱,從友人處得知暖暖溪復育有成,於是事先摘取具毒性「蕗藤」搗碎,將其汁液裝於罐內,前天灑至暖暖溪上游毒魚。曾嫌稱,他從年輕時,就是用蕗藤汁抓魚,據其多年經驗,當天他倒進溪中蕗藤劑量,毒性僅擴及五十公尺,且魚群浮上水面隨即網撈,否認綿延五百公尺死魚與其毒魚有關。

犯行罰15萬囚5年

但經《蘋果》實驗,小魚隻潑灑了一公升左右的蕗藤汁後,經二十分鐘活動力才明顯降低,此外警方也對曾嫌的說法存疑,懷疑他是將蕗藤汁加工做成粒狀毒品施放,才能毒死這麼龐大的魚群,訊後依觸犯《刑法》第一百九十條之一投放毒性罪及《漁業法》第四十八條送辦,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鍰。市府環保局昨緊急透過委外清潔人員到場打撈死魚,由於撈起重量近七百公斤,痛罵:「真的太惡劣!」市府也表示將加強宣導,維護當地生態。



◆ 不醉基因 復旦大學新發現

中央社 2011/07/12

(中央社台北12日電)中國大陸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發現了一種特別的「杜康基因」,對酒精有很強的消解作用,約70%的漢人擁有這種基因。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英國「人類遺傳學年報」。

中新社報導,這種「杜康基因」實際上是乙醇脫氫?基因的一種變體,乙醇脫氫?可以降解食物儲存過久,因而發霉、變質產生的一些毒素。

乙醇脫氫?在人類中的變體有7種,差別也很大,其中第7種類型具有特別強的解毒功能,而在漢族人口裡,擁有這種基因的人占70%以上。

研究人員以古屍進行去氧核糖核酸(DNA)的比對分析,發現在中國新石器時代,這種變體幾乎看不見;到了秦、漢兩代,變體的比例變得很高。

研究團隊認為,這個基因的變化過程在約2800年前的中國發生,這一時期處在中國夏商周時期,當時糧食充足,釀酒、飲酒也大量盛行。

團隊成員指出,早期食物保存及釀酒技術都不純熟,必然產生很多毒素,一些人酒精中毒身亡,另一些人的基因突變,逐漸適應這種毒素,產生「杜康基因」。

研究還發現,這種基因比其它基因有更強的遺傳能力,是東亞人種典型的變體。

fsj 提到...

致命吸引力 蚊子就愛臭襪味

中央社 2011.07.14

東非坦尚尼亞伊法克拉衛生研究所(Ifakara Health Institute)的奧庫姆(Fredros Okumu)博士今天說,有1種人類難以接受的氣味,卻對蚊群有著致命的吸引力,那就是人類的臭襪子。

接受美國和加拿大當局補助的奧庫姆透過實驗發現,人類臭襪子的味道可用來引誘蚊子並加以撲殺,防止瘧疾散布。實驗中,蚊群比較容易被人類腳臭吸引,而不是在相同地方睡著的人類。

奧庫姆說:「我們在1間實驗屋安排1人在裡面睡覺,另1間則是放置混合合成物。結果發現,飛進有混合合成物實驗屋的蚊群變成原來的4倍。」

他指出,這些混合合成物加上殺蟲劑,便能殺死蚊蟲。

奧庫姆說:「蚊群通過這些實驗屋時,牠們察覺以為是人類的某項東西。蚊群想要叮咬那個人或那項裝置…不過吸不到血反而被誘殺。」

奧庫姆的研究發現讓他獲得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以及加拿大非營利組織的77萬5000美元資助,可在坦尚尼亞許多村落裝設相關裝置,評量這些裝置對公共衛生的影響。

這些裝置將安裝在屋外,用以幫助救命並驅除蚊蟲。

儘管全球感染瘧疾的比率正在下降,每年依然爆發超過2億2000萬起的瘧疾病例。聯合國說,當中有將近80萬人喪生,大多是非洲孩童。(譯者:中央社王富民)



◆ 神奇蝸牛 遭鳥吞食可逃脫存活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1-07-14

研究指出,日本島嶼中一種小蝸牛,在遇到天敵綠繡眼等鳥類時,雖然被活生生吞掉,但是部分蝸牛生命力極強,仍可以奇蹟般完整無缺的被排出體外存活。研究人員發現,蝸牛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在其他動物體內遷徙,動物的行為令人讚嘆。

研究人員餵食119隻蝸牛給綠繡眼,55隻蝸牛給棕耳鵯,發現這些蝸牛完整無缺繼續存活的比例,分別為14.3%與16.4%,研究人員甚至發現,被吞進鳥類肚子的蝸牛生命力相當堅強,甚至有蝸牛在鳥腹中繼續生出小蝸牛。

日本東北大學發現,母島(Hahajima island)的綠繡眼,大多以小型蝸牛為生,但 15%的蝸牛即便被鳥類吃了,在被鳥兒排泄出體外後,仍可以繼續生存,研究人員和田真一郎表示,「我們從研究中發現,鳥類糞便中有蝸牛殼蹤跡,許多還完整無缺,因此我們懷疑蝸牛可以藉此存活下來。」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蝸牛由於體型小,因此被吞進肚內仍可保持外殼完整無缺,此外,蝸牛也藉此方式遷徙。

母島位於小笠原群島內,稍早小笠原群島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遺產之一。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Journal of Biogeography》期刊。



◆ 嗆聲「一天殺一隻」 虐狗陳浩南引公憤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7.14

網路上近日出現一名自稱陳浩南的網友,在其臉書上宣稱自己喜歡虐狗,不但大刺刺PO出受虐狗肚破腸流的照片,甚至還給自己按「讚」並嗆聲:「雖然你們抓不到我,但我還是會繼續虐殺下去的」,引起網友公憤發動人肉搜索,勢必要揪出這名冷血虐狗狂。

這位化名電影「古惑仔」主人翁「陳浩南」的網友,近來頻在臉書專頁上張貼大量虐狗照,照片裡的狗狗有的遭鐵絲、粗繩五花大綁,有的則被開膛剖肚,血腥照片令人看了十分不忍,引起網友群起撻伐,大罵:「人渣!」、「何不有膽當一點用自己本名?是電影看太多走火入魔了嗎?」

不過這位「陳浩南」似乎完全不為所動,甚至還囂張的說:「拜託你們努力找我好不好,等好幾天了,不知道我又殺了幾條狗了,祝大家找到我!」此舉讓眾網友為之火大,決定發動人肉搜索聲討「陳浩南」,並通報動保團體。

「台灣照顧生命協會」接獲通報後,於昨(13日)前往板橋地檢署按鈴控告,由於事件越演越烈,網友「陳浩南」臉書網頁也關閉,加上帳號資料不實,因此也無法找到IP位址。照生會表示協會成立多年,但卻從未見過如此誇張的人,希望檢警盡快揪出兇手,以免更多小狗遇害。

fsj 提到...

軟珊瑚會造礁 改寫教科書

中央社 2011/07/15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5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以往學界認為,石珊瑚才有造礁的功能,現在新發現,「指形軟珊瑚」的骨針能形成「骨針岩」,也有造礁的能力,將改寫教科書內容。

全世界淺海珊瑚礁區有1000多種珊瑚,其中「石珊瑚」是建構珊瑚礁的最重要主角,傳統教科書在論及珊瑚礁時,「石珊瑚」幾乎代表所有的珊瑚。至於另一類帶有豐富肉質、體內含有大量的微細骨針的「軟珊瑚」,始終被認為未具備造礁的功能。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的研究成果,證實指形軟珊瑚具有膠結其體內的游離骨針,具有形成堅固「骨針岩」礁石的能力。論文已刊登在國際珊瑚礁生物學重要期刊「珊瑚礁」上。

中研院說,這項創新發現,將添增教科書新內容,且讓人們必須重新思考,所謂「造礁珊瑚」的定義與本質。

1985年9月颱風過後,恆春半島後壁湖港附近,一塊被大浪沖上岸的指形軟珊瑚群體殘骸,底下連著骨針岩,這塊奇特的珊瑚殘骸引起鄭明修的關注,這篇論文就是長期調查的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經過20多年的長期研究,發現墾丁海域有20多種指形軟珊瑚,會在群體下膠結骨針形成「骨針岩」。

論文作者之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黃興倬說,後壁湖到貓鼻頭一帶的海岸,隨處可見大小不同的骨針岩塊,最大的可以超過1公噸重。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指形軟珊瑚的骨針發育和細胞切片,證實是骨針是在群體底部的組織中膠結成岩。

鄭明修說,文獻上已經有現生軟珊瑚骨針岩出現在沖繩島與紅海海域的紀錄,他曾在西印度—太平洋不同地區潛水時,發現軟珊瑚形成的骨針岩。而此次在南台灣恆春半島海域所發現的軟珊瑚骨針岩連續生成帶,特殊之處,是一個從現生珊瑚群體到隆起珊瑚礁的完整骨針岩系統,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研究團隊推論,在一些較混濁的海域,軟珊瑚比石珊瑚更能適應環境,才可以茂盛存活,群聚成礁。



◆ 玉山發現黑熊 重逾160公斤

中央社 2011.07.15

台東傳出「火車撞黑熊」事件,往後遊客在玉山也可能撞見巨熊。由「黑熊媽媽」黃美秀領軍的團隊,今天公布去年底在玉山大分山區以自動相機拍到1隻巨熊,估計重逾160公斤。

黃美秀說,野外黑熊平均體重約為90公斤,這次拍攝到的巨熊,體重可能有150公斤以上,是她多年以來在野外記錄到最大的1隻公熊。

也是黑熊專家的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主任楊吉宗則說,這1隻巨熊體重可能重達160公斤以上。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今天公布罕見巨熊畫面,拍攝地點在玉山園區台灣黑熊活動最頻繁的東部大分地區。

由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所率領的台灣黑熊研究團隊,是在去年底以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這隻巨熊。據團隊研究生指出,這隻巨熊經常出沒於研究基地附近,研究人員多次於步道上見到其新鮮排泄物。

玉管處指出,黃美秀目前受託於大分地區進行「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族群生態及遺傳狀況評估研究」,研究團隊估算,以50公尺為單位的系列樣線中,台灣黑熊痕跡出現的頻度高達68%,是歷年來調查次高頻度,顯示台灣黑熊保育研究已獲豐碩成果。

近年來,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向更擴及台灣黑熊重要食物青剛櫟果實的產量估算,以評估台灣黑熊食物來源及棲地的完整性。研究也發現,今年的果實產量僅次於2008年的產量,說明台灣黑熊食物來源充足。

台東日前的「火車撞黑熊」事件,被研究專家認為是黑熊出沒地點最接近平地的1次案例,引起社會關注。玉管處說,往後遊客於玉山國家公園遊憩時也很有可能撞見巨熊,特別呼籲遊客注意。



◆ 常設性動物認養小站 下月開張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1.07.15

新北市農業局昨天宣布多項動保措施,包括8月1日起在重新橋下,設置全市第一處常設性動物「認養小站」,每周二、四提供民眾認養貓狗;現有13處流浪貓狗收容所,即日起更名「動物之家」等。

新北市議員陳儀君、周勝考昨天邀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照生會等多個動保團體,與市府農業局、環保局及人事處官員座談動保措施,市府在會中作出多項說明。

動保團體認為新北市現有收容所太多,並建議加強流浪動物結紮及推動認養,同時委由志工管理收容所;陳儀君、周勝考則表示將提案修訂「新北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提升收容所軟硬體設備,並設置動物警察專責動保案件。

農業局副局長李政勳說,新北市收容所近年已從22處減為14處,去年底升格後由農業局接管,已撤除狀況不佳的三重所,明年將關閉蘆洲、三峽所,後年關閉鶯歌及金山所,全市剩9所。

市府局務會議已通過將動物收容所更名「動物之家」,但認為動物之家須有一定數量,據點太少不見得有利動物保護。

動物防疫檢疫處長蔡宗益說,8月1日起每周二、四將在重新橋下辦理常設性認養小站,假日另到各地辦理;認養都免費送犬隻晶片植入、狂犬病疫苗及提籃。為鼓勵節育、植晶片,從5月起將植晶片及登記費降為250元。

市府6月主動稽查晶片植入宣導,查核1215件經勸導後,有1137件完成植晶片、2件屢勸不改各罰3千元。明年除爭取增加動保預算、購置7輛救援車及1輛認養車外,也將把250萬元流浪動物安樂死預算減少10%。

農業局說,雖然動物之家委外管理在其他縣市試辦都失敗,動物警察也衍生負面問題,但因議員及動保團體建議,仍將研議可行性。



◆ 貓村響叮噹 遊客增多 環境依舊亂

自由 2011.07.15

〔記者吳亮儀/新北報導〕新北市瑞芳區猴硐火車站旁的光復里「貓村」越來越有名,許多遊客假日造訪,不過在響亮的名氣背後,當地居民卻對日益老舊的建築和雜亂的環境感到苦惱,除了希望政府想辦法改善「貓村」環境,也希望不要再有遊客棄貓,增加當地環境負擔。

瑞芳區猴硐光復里近年來因「貓村」而聲名大噪,但當地居民卻認為,自家附近環境有多處老舊、設施損壞,加上野貓不斷繁殖、外地遊客棄貓,整體環境愈來愈髒,讓居民們抱怨連連。

光復里里長鄭萬清說,遊客只知道來這邊有很多貓可看,但不知道居民生活在雜亂無章的環境中。

市議員顏世雄表示,猴硐附近觀光條件很好,有山川、河流景觀,又能連接九份、金瓜石和雙溪區、平溪區,妥善規劃後可以成為新北市重要觀光景點。顏世雄說,政府應協助當地居民作景觀規劃,並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新北市綠美化環境景觀處處長陳淵泉說,「貓村」內有多處端點可做綠美化工程,將雜草叢、廢棄花圃等地重新整理。陳淵泉說,當地生態環境不錯,可多種植食草蜜源,吸引蝴蝶採食,替當地增加新景觀。

新北市觀光局風景管理科技正簡鴻沂說,「貓村」可增設觀景平台,替換老舊欄杆,作景觀重整。瑞芳區區長林煌源說,「貓村」內的環境清潔問題,日後將會有清潔隊員一天作兩次整理。

fsj 提到...

傳說中的金銀島 海洋生物天堂

民視 2011/07/16

中美洲國家、哥斯大黎加外海,有個無人居住的可可島,就是小說金銀島中描述埋藏各種寶藏的小島,日本NHK電視台登上了可可島,在附近海域拍攝到可種珍奇的自然景象。

搭船從哥斯大黎加出發,3天後眼前終於出現無人島可可島,潛入海中,海底遍佈美麗珊瑚與暗礁,突然,一片黃色亮點閃過眼前,仔細看,這是一群白笛鯛魚的同類,優游水中彷彿為海水添色彩。

深入30公尺的海底,又是另外一幅景象,一條條灰三齒鯊一動也不動的停在海底,然而入夜後,鯊魚群卻生龍活虎了起來,開始尋找獵物,表情跟白天差很多。

身上充滿可愛斑點的白點叉鼻魨,在鯊魚大軍來襲前迅速躲入岩石下,逃過一劫,但這隻正在打瞌睡的剝皮魚,難逃鯊魚攻擊,一場弱肉強食的戲碼,正活生生上演。

從中美洲往北走,北美的加州海灣,有另一場神奇戲碼正在演出,瞧,水面上不停有東西往上跳,到海裡更讓人驚奇,成千上萬的魟魚正往同一方向游來,在千萬魟魚大隊中,一隻魟魚突然跳了起來,這是公的魟魚,原來這是繁殖期,公魟魚為了吸引母魟魚的注意,才會奮不顧身往上跳。

每到繁殖期,這種魟魚就會群聚,感覺就像是在開相親大會,在無數跳躍的水花下,魟魚的求愛故事就熱烈上演。(民視新聞崔立潔綜合報導)



◆ 超高向日葵 3米8「鶴立雞群」

民視 2011/07/16

大多數的向日葵,大概都不到一個人高,花蓮壽豐鄉,一位民宿主人卻種出超級向日葵,高度竟然長到了381公分,比一層樓還要高。

主人說這棵向日葵是孫子種的,本來要跟向日葵比誰長得比較高,沒想到最後卻輸給了向日葵。

花蓮這棵巨無霸的向日葵,長得快要跟旁邊的松樹一樣高,花朵比人臉還要大,主人要賞花還得爬上梯子。

拿出長捲尺一量,高度已經有381公分,比一層樓還要高,實在有夠誇張,到底是怎麼種出來的?四個月前,民宿主人同時種下的五棵向日葵,其他四棵的高度都正常,唯獨這一棵向日葵「鶴立雞群」,成了意外的驚喜。

現在巨無霸向日葵還在繼續向上提升,看來主人的小孫子就算長得跟姚明一樣高,還是矮了一大截,大自然的奧妙之處,讓人不得不佩服。



◆ 南極探勘大發現! 海底發現12座火山

TVBS 2011/07/14 陳俊諺

南極一片冰封大地,外表看起來相當寧靜,事實上,地底下火山活動比想像中還要活躍,英國科學家在南極探勘時,意外發現,南極的海底有多達12座火山,過去從沒被發現過,而且有許多都是活火山,經常引發地震,這個重大發現,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高聳的火山矗立在冰封的南極大地,儘管氣候嚴寒,高溫的火山灰雲卻不斷從坑口噴發,不過南極的火山,可不只在陸地上,科學家最近意外發現,南極的海底也大有玄機。

英國研究團隊在進行南極海床繪製工程時,在南大西洋的「南桑威奇群島」南方,發現一連串的海底「島鏈」,經過化驗岩石樣本後,確定就是火山群,而且數量多達12座,由於好幾座處於活火山的活躍狀態,似乎也解釋了為何當地海域時常不斷傳出強震。氣象專家:「這是地震襲擊的地方,達芮氏規模6.6,發生時間為2011年3月6日星期天。」

這是歷史上,首度在南極海域發現數量如此驚人的海底火山群,火山學家表示,火山群從海床高聳而起,有些高度將近3000公尺,還有的火山口距離水面只有50公尺,探勘小組的考察船還差點迎頭撞上,科學家表示,要是火山群在陸地的話,壯觀程度將讓其他南極火山都大為失色。拍攝民眾:「令人驚歎的火山口,完全被冰覆蓋。」

在地球另一端的北極,一場實驗也正進行中,科學家把握短暫的白晝,將目標區域的積雪清除乾淨,隨後展開破冰工程。科學家:「這裡的海洋冰層,大約1公尺又17公分這麼厚,所以我們得用鑽頭鑽出一連串的洞。」

科學家這次遠赴北極「卡特林」基地,希望能了解海水表層溫度,在全球暖化下的變化情形,但過程可是充滿變數。科學家:「我們得確保鑽頭直直往下鑽,且不會被卡住,這可挺危險的。」

等待研究結果出爐,可望幫助人類更了解暖化對極地地區所造成的影響。

fsj 提到...

帛琉成立全球首個鯊魚保護區

民視 2011/07/19

華人愛吃魚翅,是導致鯊魚遭濫捕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每年遭到獵殺的鯊魚高達約1億隻,為了避免鯊魚遭到殘殺,太平洋著名觀光勝地帛琉,在2003年成立了全球第一個鯊魚保護區,並且明令禁止獵捕鯊魚。

位於菲律賓東方5百公里的太平洋島國帛琉,擁有超級無敵的海底美景,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這裡還擁有全球第一個鯊魚保護區。帛琉會如此重視鯊魚保育、讓當地成為鯊魚天堂,主要得歸功於這位保育專家、同時也是眾議院議長的伊德宏。

伊德宏投入政壇11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動物保育奔走,鯊魚更是被他列為保育工作的第一順位,而這一切都與華人愛吃魚翅、導致鯊魚不斷遭濫捕有關。經過保育人士與民間團體的努力,帛琉在2003年成立鯊魚保護區,明令禁止獵捕鯊魚;不過就算當局在海上部署警力定時巡邏,礙於人力不足,目前仍無法全面遏止非法捕魚。

為了得知鯊魚獵捕禁令是否收到成效,保育團體與潛水夫合作,在珊瑚礁上安裝訊號接收器,觀察鯊魚群的一舉一動,這項計畫最終都是為了保護鯊魚,也間接為帛琉的觀光事業,助一臂之力。(民視新聞 林聖卿綜合報導)



◆ 滸苔太茂密!綠藻入侵青島海域

民視 2011/07/20

中國因為海水優氧化日益嚴重,山東青島海域,近年來每到夏天,就會聚集大批被稱為「滸苔」的綠藻,2008年奧運期間,還曾因為長得太茂密,干擾了水上訓練活動,今年滸苔滋生速度很快,不少到海水浴場戲水的遊客,被迫在噁心的滸苔堆裡玩水。

中國山東青島市沿岸,近來被怪異海藻入侵,這種被稱為滸苔的綠藻,霸佔了海水浴場,遠遠看去,就像是海面上長出一大片草坪,還會跟著海浪起起伏伏,有些遊客不怕髒,照樣下水,小朋友甚至把滸苔當玩具。

過去4年來,每到6、7月,滸苔就會出現在青島沿海,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期間,還曾經因此打亂帆船訓練活動。

由於海水優氧化嚴重,滸苔一年長得比一年快,今年滸苔在短短20天內,增加超過一倍,分布面積竟然高達1萬2000平方公里,而且還在持續擴大中,儘管青島市派出推土機清除滸苔,但不管清潔人員再怎麼努力,都敢不上噁心綠藻滋生的速度。

除了青島,廣東珠江沿岸也出現了密密麻麻的水浮蓮,就像河面上多了一條綠色毛毯,水浮蓮就是我們俗稱的布袋蓮,早在8年前,被中國列入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幾天前,廣州相關部門才剛清理過珠江下游水域,沒想到一場暴雨,又將上游的水浮蓮沖刷下來。

目前清潔隊員每天可以打撈400多噸的水浮蓮,但打撈只是治標不治本,想要消滅水浮蓮,得從上游河道開始最好清理,是一項浩大工程。(民視新聞譚淑君綜合報導)

fsj 提到...

冰融被迫長泳 小北極熊死率高

路透 2011/07/19

(路透華盛頓18日電)新研究指出,由於北極冰陸棲息地融化,小北極熊被迫和母熊一起游很長的距離,造成這些小北極熊的死亡率遠高於不需要長距離游泳的幼熊。

北極熊在冰上或陸地上狩獵、進食和生產,牠們並不是天生水棲動物。先前研究已發現,有單獨幾隻北極熊在浮冰或陸地之間長泳數百公里,但今天這篇研究是首次有人發現,這類長泳對幼熊所構成的威脅更大。

研究作者之一、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的約克(Geoff York)說:「全球暖化把北極熊腳下的海冰推開,部分北極熊為了獵食和棲息,被迫游更長的距離。」

約克也說,這是首次有研究對這類長泳進行量化測量,北極熊這個極地動物的歷史背景真空因此得以補齊。

為了收集資料,研究人員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頸圈套在68隻母北極熊身上,並用衛星從2004年起一直追蹤到2009年止,這6年期間,他們調查北極熊在什麼情況下,會一次游超過48.28公里的距離。中央社(翻譯)

※ 相關報導:

* 南極再度成為捕鯨戰場
http://e-info.org.tw/node/68657

南極附近的海域今年將再度成為捕鯨角力的戰場,日本的一名高級官員對BBC新聞說,日本將繼續派遣捕鯨船隊前往南極,而海洋牧者(Sea Shepherd)的反捕鯨船將在那裡阻撓捕鯨。



◆ 潑猴偷桃吞下肚 男嬰蛋蛋「只剩一顆」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7.20

位於大陸貴州的黔靈山獼猴公園近日發生一起獼猴傷人的意外慘劇,一名僅八個月的男嬰在媽媽換尿片的過程中,竟被路邊突然竄出的潑猴一把扯掉右側睪丸並吞下,速度之快令人閃避不及,直到回過神後才趕緊將寶寶送醫急救。院方表示,寶寶雖無生命危險,但因為少了一顆睪丸,所以對日後的生育能力將會有所影響。

據報導,貴州一對夫婦日前帶著八個月大的寶寶到公園共度周末,當逛到景點「麒麟洞」附近時,因為寶寶尿濕而不斷哭鬧,只好停在路邊幫孩子更換尿片,在媽媽將寶寶褲子脫下,正等待爸爸遞來毛巾的過程中,一隻獼猴竟從媽媽的腳下竄出往上一躍,一爪扯掉寶寶右側睪丸並吞下,然後匆匆跑走。整段過程快得讓媽媽根本來不及反應,回神後,才發現寶寶下體早已血肉模糊,趕緊送醫急救。

醫生表示,寶寶的右側陰囊處約有兩公分大的撕裂傷,但沒有生命危險,經過清創縫合手術後,排泄功能也不受影響,不過由於右側陰囊喪失,血管斷裂,輸精管也失去功能,勢必會影響未來生育能力。

報導指出,黔靈山獼猴公園以野生獼猴聞名,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不過近幾年猴滿為患,常有潑猴傷人事件發生,遊客安全備受考驗。這次傷人意外公園管理處目前已預支醫療費用給傷者,並將進一步與家屬協商後續事宜。



◆ 分享蝴蝶多樣性 手機可看

中央社 2011/07/20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日電)農委會特生中心去年所辦「蝴蝶攝影記錄競賽」及「網路線上蝴蝶辨識競賽」,短短3個月就取得近萬張有座標位置的蝴蝶照片、辨識257種蝴蝶,相關資料將可用手機讀取。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去年6月到9月間,以3個月時間舉辦「蝴蝶攝影記錄競賽」及「網路線上蝴蝶辨識競賽」兩項活動,邀請民眾參與特生中心的蝴蝶多樣性調查工作,前者計有144位民眾參與,上傳9870張具有座標位置的蝴蝶照片。

後者有60人參與,辨識出9725張圖片、計257種蝴蝶,包含鳳蝶科26種、蛺蝶科106種、灰蝶科58種、粉蝶科29種及弄蝶科38種。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楊燿隆說,台灣蝴蝶400種,種數雖沒比巴西3300種、中國1339種、越南995種等國多,但是每萬平方公里蝴蝶種數111種,卻是越南30.15 種的3倍,也遠高過巴西的3.88種、中國1.17種,故台灣有蝴蝶王國的美譽。

他強調,台灣蝴蝶十分多樣,但特生中心僅1位人員調查,相關資料來自1986到2008年間所調查的2萬968 筆,物種種類數269種,記錄地點211個;這次144位民眾參與活動所提供資料則來自2003到2010年間,筆數 9870筆,物種種類數258種,記錄地點181個。

他發現,邀請民眾參與時間短、資料多且廣,並與中心查到的分布區域有互補性。

他表示,相關調查資料取之於民,將公開給全民分享,除可上中心官網查詢,預計9月完成Android版本 App應用程式、11月完成iPad、iPhone版本APP應用程式,屆時用手機就可讀取台灣蝴蝶多樣性資料。

且有鑑於全民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效率高,接下來還將開放全民參與青蛙、蜻蜓與植物多樣性調查,一起為台灣生態做記錄。

fsj 提到...

鯨魚纏網獲救 海面跳躍感謝人類

TVBS 2011/07/19 陳俊諺

有一隻座頭鯨在墨西哥海域,因為被漁網纏住全身,動彈不得,保育人士發現有異狀,立刻展開救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纏住的漁網剪斷,讓鯨魚重獲自由,感人的一幕是,鯨魚為了答謝拯救牠的人類,一路跟著船前進,還數度跳出海面,彷彿要說出「謝謝你們」。

墨西哥海域,今年2月出現一隻年輕的座頭鯨,但鯨魚浮在水中一動也不動,情況似乎不太對勁,鯨魚在此時突然發出一聲哀嚎,似乎在發出求救,保育人士下水查看,才發現大勢不妙,鯨魚被漁民使用的漁網纏住,動彈不得。保育人士:「牠的尾鰭被太多的設備纏住,沉在水面下15英呎。」

鯨魚無法抬起尾鰭,兩片胸鰭也卡在身體兩側,儼然被五花大綁,要是不立即採取行動,鯨魚恐怕難逃溺死的命運。保育人士:「當我在鯨魚旁游泳時,我們眼神有了接觸,我們無法用言語溝通,但我想讓鯨魚知道我們是來幫忙的。」

保育人員在水中試圖安撫鯨魚,因為這隻龐然大物在搶救過程中,如果驚慌失措亂動,反而會讓保育人士陷入危險,保育團隊將小船划向鯨魚附近,接著拿出船上唯一的小刀,儘可能地將漁網切斷,費了好一番功夫,鯨魚其中一片胸鰭終於可以自由伸展。保育人士:「切,切,切,切,切。」

聰明的鯨魚彷彿也意識到保育人士的善意,不時翻轉身軀,讓搶救工作能更方便進行,最後纏住另一片胸鰭以及尾鰭的漁網,終於順利清理完成。保育人士:「你弄好了嗎?」保育人士:「對,耶!」

重獲自由的座頭鯨,開心地在海面上跳躍,似乎要用這種方式,來向拯救牠的人類表達滿滿的謝意,這段人與鯨的奇妙際遇,也讓保育人員留下一輩子難以磨滅的記憶。



◆ 鯨豚守護者 教授王建平 投身救援20載

自由 2011.07.21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成大海洋生物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平教授帶領台江鯨豚救援志工、學生,廿年來參與救援、解剖的鯨豚多達二百五十餘隻,種類高達廿種,佔全球的四分之一強,他經驗之豐富及對救援鯨豚的付出,堪稱是台灣的「鯨豚守護者」。

王建平為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長年投入鯨豚擱淺救援與保育研究工作,也曾遠赴日本參與鯨豚搶救,國內擱淺、死亡的鯨豚,幾乎都由他負責搶救或經手解剖、製成標本,做為教學與研究之用。

二千年,一隻侏儒抹香鯨在台南擱淺,開啟了活體鯨豚救援行動。十餘年來,王建平南北奔波,從無到有,草創救援中心,台南四草保護區也成為台灣鯨豚搶救的重鎮,各地擱淺的鯨豚幾乎都送來台南。

目前也是台江鯨豚救援小組召集人的王建平表示,全世界的鯨豚有八十一種,台灣就有廿七種,佔了三分之一,小小台灣鯨豚種類密度之高,令國際咋舌。

從一九九○年至今,廿年來,經由王建平解剖、處理的鯨豚有二百卅八隻,種類廿種;活體救援則有十七次廿一隻。累計多年的救援經驗,去年首度有小虎鯨和小抹香鯨二隻成功野放,讓台灣鯨豚救援保育受到國際重視。

目前全亞洲從事鯨豚研究的只有台灣與日本等少數國家,而在搶救鯨豚上,台灣更勝於日本,為亞洲經驗最豐富的國家。

鯨豚的救援必須廿四小時投入,且隨時待命,相當辛苦,王建平卻無怨無悔。他表示,十多年來,看到這麼多志工願意投入參與,讓他在這條路上不會感到孤獨,這樣就夠了。



◆ 犯錯狗走70里回家! 主人不捨「留家察看」

TVBS 2011/07/20

台中有一隻土狗,居然自己從南投魚池走回台中的家,路程長達70公里。主人因為土狗咬傷另一隻狗狗,把牠送到魚池給朋友養,沒想到土狗因為想家,自己溜出來,走了10天,終於重回主人懷抱。但土狗真的會認路嗎?獸醫師說,小狗主要是靠嗅覺,認路回家,而不是記憶力。

台灣土狗豆豆搭著主人的車去兜風,主人疼惜的摸摸牠的頭,失而復得,他們的感情更好了,豆豆上個月底,因為吃醋,把家裡新來的小狗眼睛咬傷了,主人一氣之下,把牠送給一位住在南投魚池的朋友。飼主吳先生:「跟他撒嬌,以為牠很信任他,他就把牠放開,結果沒想到一放就跑啦。」

豆豆才住了一天,就因為太想家,溜出來,開始牠的返家之旅,從魚池走到台中大肚,長達70公里的路程,豆豆走了10天,終於回到家,卻擔心主人不原諒牠,不敢進門,主人外出時才看到牠趴在門口。飼主吳太太:「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情,結果看到牠的時候,牠全身都是傷痕啊,然後都是草啊。」

豆豆獨自從南投魚池走回台中的家,雖然主人經常載牠走這條路,但小狗真的有方向感,能認路嗎?獸醫師林順隆:「牠不是靠記憶力,牠是靠嗅覺啦,牠主人的車子還有他本身的皮屑、味道,都會留在牠經過的地方。」

獸醫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多多少少都會掉頭髮和皮屑,小狗可以沿路聞主人味道認路回家,就算家裡的摩托車,對牠們來說,也有特殊氣味。豆豆走了大老遠,回到主人身邊,但犯了錯還是要懲罰,只好「留家察看」,捨不得再送走了。

※ 相關報導:

* 狗小膽大 勇士吉娃娃悍退搶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476663.shtml

美國洛杉磯本月7日發生一起搶案,兩名蒙面劫匪持槍衝進雪茄店行搶,沒想到卻被店家所飼養的吉娃娃擊退,還來不及裝夠錢就嚇得拔腿就跑。



◆ 右撇子! 研究:動物都有右邊情節

台灣醒報 2011/07/20 莊瑞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荷蘭研究人員觀察歷屆世界杯足球賽後發現,當自己的球隊落後時,門將面對對方射球大多會選擇撲向右邊,研究結果證實,不管是人類或是動物,都有所謂的「右邊情節」,因為稍早的研究曾發現,當狗狗看見主人時,尾巴通常也會搖右邊。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人員觀察從1982年到2010年世界杯足球賽罰球情形後,門將在面對對方射門時,會選擇左邊或右邊,但是當自己球隊落後時,落後球隊的門將選擇撲向右邊的機率會較左邊高,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邀請民眾畫線時也發現,當在時間壓力下,民眾畫的線大多會偏向右邊。

研究人員羅斯基絲表示,「這項結果讓人感到驚訝,原來在這種緊繃時刻,人類還是會受到生理因素影響,」研究人員也認為,人類通常認為右邊出現成功的機率較高,而且會將右邊與有較佳結果產生連結在一起,因此,下意識自然會選擇右邊。

稍早的研究也曾發現,當狗狗高興時,通常尾巴會搖向右邊;蟾蜍覓食時也通常選擇右邊,至於情人之間親吻時,頭也通常會轉向右邊。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

fsj 提到...

鑽研鬼面蛛 老闆變老師 許坤金 快樂蜘蛛人

寢具行老闆 愛上生態觀察研究

自由 2011.07.23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寢具行老闆vs.生態老師的角色,在許坤金身上卻一點也不衝突,他不僅是知名的生態老師,也經營寢具行十多年,三年前,他在六龜山區發現稀有的鬼面蛛,前後上山二十三次,終於揭開其神秘面紗,並發表於國內重要生態期刊,鬼面蛛照片還榮登封面。

許坤金在高雄市澄清路經營寢具行,因喜愛園藝栽培,常在家蒔花弄草,二十年前,兒女進入東光國小就讀,他也到學校當綠美化的志工,並與老師合作闢建生態園區,帶著小朋友一起從事生態觀察、研究。

三年觀察結果 發表於政院期刊

許坤金後來也加入高雄市自然觀察學會,與一群熱愛大自然的同好們,經常上山下海觀察、記錄自然生態。

二○○八年五月,他參加六龜山區的野外觀察活動,意外發現一種長相奇特的蜘蛛,經蜘蛛達人─高市自然觀察學會理事長陳仁杰鑑定後,確認為具特殊捕食行為的鬼面蛛屬蜘蛛。

許坤金說:「鬼面蛛國內外都相當稀有,我最高紀錄只看到十三隻,通常是個位數,其『拋網捕魚』等六種獵捕方式,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許坤金也發現,鬼面蛛的蛻皮過程與蜘蛛教科書的敘述不同;非常難得的,他還拍到雄性成蛛將精液導入特製「精網」,以及吸精的過程。

「鬼面蛛是夜行性蜘蛛,晚上才會出沒,因身體為褐色,白天躲在枝葉間,很難發現」,許坤金為研究其特殊生態習性,前後上山二十三次,夜間隻身穿梭林間,常與山豬、毒蛇相遇,但仍樂此不疲。

許坤金將一些鬼面蛛帶回飼養,但因為牠活動時間多在晚上,研究過程影響家人作息,但其精神感動家人,從忍耐轉而支持。

許坤金把三年觀察記錄結果,發表於行政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二○一一年六月份(第七十四期)「自然保育季刊」,並獲得熱烈回響。

許坤金說,鬼面蛛神出鬼沒的習性及奇特捕食行為,讓人充滿無限遐思與興趣,把觀察點滴與大家分享,不僅增進人們對牠認識,也希望更多人投入鬼面蛛研究與保育行列。



◆ 朝洋溪魚群暴斃 追查汙染源

【聯合報╱記者李奕昕/西屯報導】2011.07.22

位在朝富路、市政北六路口的朝洋溪,昨因不明原因魚群暴斃,有民眾目擊溪水轉成骯髒土黃色,魚隻紛紛翻白肚,環保局派員到場採樣,不排除是施工廢水,將送檢驗查明汙染源。

居民黃小姐向本報投訴,她昨天下午1點半散步返家,發現平常清澈的朝洋溪,忽然變成混濁水質,路橋下涵洞不斷排出土黃色汙水,大量魚群翻白肚,剩下沒死的則在水面張嘴呼吸、垂死掙扎。

環保局獲報到場,但上游重劃區大面積加蓋,難以追查水質,最後回溯到中港路附近的惠來溪,不過該處溪水清澈,已採樣送檢驗,研判可能是公司行號或家庭的廢水,也不排除建築施工流入化學廢水。

市議員陳淑華到場勘查,她指出,朝洋溪下游流入筏子溪,有不少農田引水灌溉,為了居民安全,環保局應儘速採樣查明汙染源,業者可能集中某些時段排放廢水,未來要持續監控,若查出不法業者應依法開罰。



◆ 野放魚苗 守護石壁溪生態

【聯合報╱記者高堂堯/古坑報導】2011.07.22

古坑鄉草嶺村石壁原始山林溪流,因雨水減少及過去盜捕、工程施工不當等人為破壞,魚群銳減;石壁生態守望相助隊前天與警在石壁溪野放200公斤各式野生魚種和魚苗,期待恢復生態榮景。

石壁生態巡守隊長陳安邦指出,草嶺石壁原始山林有天然岩壁,野溪清澈、鯝魚和石賓等魚種數量均優,還有帝雉、山豬、山羊和山羌等保育類或野生動物,吸引許多遊客。

陳安邦表示,3年前組成巡守隊,與警方合作守護家鄉,遏止偷獵盜漁;去年廠商在石壁溪施作河床工程,不慎將混凝土傾倒至溪水中,魚群大量死亡;幸廠商負責,提供12萬元,巡守隊以自宜蘭購得200公斤溪哥種魚及魚苗野放。

陳安邦指出,石壁溪首度大規模野放魚群,未來將加強護魚。



◆ 奇! 漁民捕獲6隻腳怪螃蟹

自由 2011.07.23

〔記者吳亮儀/基隆報導〕基隆市碧砂漁港附近的漁民捕到一隻奇怪的生物,狀似螃蟹卻只有六隻腳,外形醜陋,身上還長著類似腫瘤的塊狀物,漁民嘖嘖稱奇。有民眾看到後,拍攝成影片放上網路,引起熱烈討論。

專家稱真綿蟹 台灣淺海常出沒

漁民表示,這隻狀似螃蟹的生物在五天前捕到,隨著其它海產一起賣給海產店。海產店發現後也覺得很奇怪,這隻生物三天前死掉。店家說,當時有民眾看到這隻奇怪的生物,用攝影機拍下來並放上網路,短短幾天造成熱烈討論。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何平合指出,這隻生物稱為「真綿蟹」,主要出沒在台灣淺海,且有微弱毒性,沒有人會吃。

何平合認為,這隻螃蟹短少兩隻腳,應該是和其它生物打鬥時失去的;至於身上像腫瘤的附著物,他說,這叫作鵝頸藤壺,是一種附生甲殼類,常附著在生物上。



◆ 人獸相混實驗 科學家預言「噩夢」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1.07.23

會說話的黑猩猩和拿槍朝人掃射的大猩猩目前雖然只出現在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中,但科學家警告人獸相混的物種實驗一旦成功將是噩夢成真,亟需立法嚴加禁止。

共同撰寫研究報告的劍橋大學醫學遺傳學教授巴布洛表示,在科學家展開這種絕對無法見容於社會的驚人實驗之前,有關方面必須及時立法禁止。他說:「我們試著未雨綢繆。」

新片「猩球崛起」中,男主角基因科學家為了治療父親的阿茲海默症,暗中對所飼養的人猿進行活體基因實驗,卻陰錯陽差地增長了人猿的智慧,牠的身形體力也日漸茁壯,不但可以理解複雜的人類指示,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現實生活中,已有科學家嘗試將人類基因或身體組織移植到動物身上,去年總計對基改動物進行逾100萬次所謂的「跨基因」實驗,對象以老鼠及魚類居多,試圖據以研發可治療癌症與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或深入探討個別基因扮演的角色。

除此之外,部分科學家還將人體幹細胞植入動物的胚胎,進而創造人類化的動物,以深入探討中風、肝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報告指出,這些研究大多不會衍生道德或法律上的疑慮,然而科研進展迅速意味,科學家有朝一日或許會創造出「體內含有人類物質,以致接近道德或法規極限的動物」。為防範未然,報告呼籲英國內政部成立一個專家小組,負責全程監控這些實驗。報告同時呼籲英國政府全面禁止部分實驗,包括將人體幹細胞植入靈長類的大腦。

fsj 提到...

寵物兔咬破瓦斯管線!氣爆炸傷主人

【聯合報╱記者盧禮賓/新北市報導】2011.07.25

寵物兔惹禍?新北市新莊區一處社區三樓,昨天發生瓦斯氣爆,住戶胡姓孕婦手腳灼傷,消防人員勘查發現,廚房瓦斯塑膠管有齒痕破洞,研判被養在廚房的寵物兔咬破,婦人不知情開瓦斯引發氣爆。

昨天下午二時卅分,新莊區民安西路一處社區大樓三樓發生瓦斯氣爆,巨響讓社區住戶嚇了一跳,發生氣爆的住家,後陽台窗戶玻璃被震破,碎片噴出,散落民安西路車道上。幸好下方一樓的農會信用部假日沒有營業,沒有傷及路人。

懷孕廿三周的胡姓孕婦(卅六歲)雙手、雙腳百分之十八遭一度灼傷,頭髮輕微燒焦,自行下樓到社區中庭求助,由消防隊員送往板橋亞東醫院急救,沒有大礙。

消防人員檢視廚房瓦斯管線,發現瓦斯筒與瓦斯爐、熱水器端的接頭都完好,但看起來還是新的塑膠管,有一處類似齒痕的破洞,而胡在廚房養了兩隻寵物兔,研判是兔子咬破瓦斯管,造成瓦斯外洩,婦人不知情,開瓦斯爐要烹煮引發氣爆。

房東表示,房客是一對年輕夫婦,先生從事貨運司機工作,妻子是護士,租屋兩、三年。惹禍的兩隻兔子在氣爆中沒有受到傷害,僅其中一隻毛些微燒焦捲曲,仍在廚房裡走動,不知自己闖禍。



◆ 14尊土地公相聚 蜥蜴也來參拜

【聯合報╱記者牟玉珮/金山報導】2011.07.25

新北巿金包里堡文化節活動這兩天在金山區中山堂舉辦,14尊福德正神和2尊媽祖共聚一堂供信徒參拜,昨天下午來了「不速之客」,1隻攀木蜥蜴從大門口起一路奮勇爬上神壇,在神像身邊徘徊良久,最後消失在布縵後,信眾見證了「蜥蜴參拜土地公」的難得鏡頭。

由新北市鄉土文化協會及金包里堡文史工作室主辦的「金包里堡文化節」,邀請各地福德正神共聚一堂,新北巿最有名的中和烘爐地土地公,前天還會同金包里「地主」保安宮土地公,到擎天崗迎請至少有200年歷史的嶺頭土地公下山作客。

昨天下午4時多,1隻長約20公分的攀木蜥蜴出現在中山堂大門口,協會前理事長賴正龍說,當時現場卅多人都好奇蜥蜴來做什麼,只見牠往神壇方向迅速接近,穿過長約卅多公尺長的禮堂只花了5分鐘,抵達神壇下方後,竟開始往階梯上跳。

協會理事長劉嘉仁也看到這幕奇景,他說,神壇位於離地面有6階高的舞台上,每階15公分,這隻蜥蜴一路往上跳,一度還跌下來,但牠沒放棄,努力往上跳,再攀掛在神壇前的布縵穗上,呈90度垂直爬上130公分高的神桌。

這隻蜥蜴走過底層11尊土地公神像後,就跳到上層供奉烘爐地、保安宮和嶺頭土地公及兩尊媽祖神像的位置,在神像身上爬來爬去,待了1個小時才離去。



◆ 全球最毒「箱水母」 被刺2分鐘立喪命

TVBS 2011/07/22

澳洲是知名的衝浪勝地,不過到澳洲度假游泳,可得小心一種水母叫「箱水母」,這種水母是全世界最毒的水母,只要被螫到,短短2分鐘內就可能喪命,因此外號又叫「殺手水母」,透過動物星球頻道的畫面,帶您一起來看最毒的水母。

遊客喜愛的澳洲海域,卻潛藏全世界最毒的水母,一旦被咬到,2分鐘內立刻致命,這種「箱水母」有6隻眼睛,擁有360度超廣角視覺,頭約籃球大小,觸鬚可長達300公分。研究專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箱水母的毒性這麼強,我們認為是因為這種動物非常脆弱,牠無法長途跟著獵物,所以必須立刻把獵物螫死。」

箱水母的致命武器,就是身上的螫針,發射速度比汽車安全氣囊快10倍。研究專家:「螫針發射速度之快,力道大約是重力的4萬倍。」

數百萬根毒針同時發射,一旦被毒針射中,會連續5分鐘注入毒液。研究專家:「這感覺就像沸騰熱油,這是你所能想像,最驚人的灼熱疼痛。」

研究專家:「能在短短2分鐘殺死一個成人。」

救難人員:「沒有脈搏,她沒呼吸。」

毒素迅速傳到心臟,1分鐘就抵達心肌開始攻擊,阻斷心臟跳動,然後脈搏完全停止。研究專家:「醋能立刻徹底,並永遠地中和毒素。」

配上CPR,就能救回一命,下次在倘佯碧海藍天之際,要小心遠離這個水中的透明殺手。

fsj 提到...

全球文獻首例 台灣革蜱寄生人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27/today-life11.htm

婦人誤以為眼睛長腫瘤

自由 2011.07.27

〔記者王昶閔、花孟璟/綜合報導〕一種過去被認為只會寄生野豬與台灣黑熊的「台灣革蜱(讀音同皮)」,竟然莫名其妙地跑到花蓮縣一名婦人的眼皮下!婦人誤以為眼睛長腫瘤就醫,經衛生署疾管局檢驗確認後,竟然是台灣革蜱首度被發現寄生在人類身上,全球醫學文獻前所未見。

衛生署疾管局發言人施文儀表示, 上個月該名婦人發現左眼下眼瞼有突起腫塊,以為是腫瘤,到花蓮門諾醫院眼科求診;醫師發現腫塊有八隻腳,而且還會動,才知可能是蟲,用鑷子將其活捉。

施文儀說,婦人就醫經過日前被媒體報導為「牛蚤」入侵眼睛,但事實上並無「牛蚤」這種生物,因而引起疾管局注意。派防疫人員到當地去進行調查,並採集剩餘蟲屍樣本進行DNA檢驗比對,才意外發現是少見的台灣革蜱。

寄生在野豬與台灣黑熊

疾管局研究檢驗中心副研究員王錫杰表示,台灣革蜱是在1935年首度發現,僅分布在台灣、四川與日本沖繩等地。成蜱主要寄生在野豬與台灣黑熊;幼蜱及若蜱則寄生在嚙齒類及其他中小型哺乳動物。文獻上,尚無叮咬人類的紀錄。

施文儀表示,經過檢驗後,該隻誤咬人類的台灣革蜱並無立克次體、斑點熱、鞭蟲等一般蜱類所帶有的傳染病原;婦人在醫師為她成功除蜱後,也已順利康復,並無感染傳染病。

門諾醫院醫師賴泉源說,病人因左眼下眼瞼又紅又痛,在6月29日求診,隔天又回診;由於傷口紅腫還有發炎,經該院感染科主任繆偉傑建議,為病人施打抗生素,並將狀況通報衛生署。

賴泉源說,病人住在靠近海岸山脈的壽豐鄉水璉村,由於婦女飼養的狗貓隨意在屋內、屋外進出,有可能接觸到戶外的小型囓齒類進而被革蜱上身。院方電話個案追蹤,婦人表示傷口已痊癒。

※ 相關報導:

* 眼瞼腫塊有腳! 台灣革蜱寄生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72700053.html

台灣革蜱沒吸血時,直徑約○.五到○.八公分,吸飽血後會膨脹到約一公分;革蜱唾液有麻痺作用,因此被叮咬時不會感到疼痛。蜱蟲常是各種病毒及細菌病媒傳播媒介。

fsj 提到...

紐西蘭震災區 驚見2生還災魚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1.07.28

今年2月22日紐西蘭基督城強震造成181人罹難,一位災民本月初獲准回到已成危樓的辦公室收拾,發現魚缸裡兩隻金魚已134天沒人餵食,竟然還活著。

兩隻金魚名叫夏奇(Shaggy)和戴妮(Daphne),以卡通史酷比狗狗裡頭的人物命名。牠們受困在災情最慘的管制區內,不但沒飼料,魚缸濾水器也因強震停電失效,仍成為基督城強震下最小卻最堅強的生還者。

蒙特雷灣水族館館長克萊森說:「難以置信!我不敢相信沒人餵的魚能活四個月,金魚真是適應力非常強的小動物。」

克萊森推測,這兩條在100公升大水族箱裡的幸運金魚,靠水草和附著在缸壁、石頭上的海藻撐過134天。此外,水中自然孳生的細菌讓水保持清澈,也是牠們存活的重要因素。

另外,水族箱裡原本有6隻金魚,3隻卻不見蹤影,第4隻的屍體浮在水面。美聯社說,「金魚是雜食性動物」,暗示失蹤的3隻魚可能成了夏奇和戴妮的食物。

牠們被養在基督城一間會計師事務所裡,該棟建築位於災情慘重的市中心封鎖區。負責人薇琪‧索恩利直到7月6日才獲准在護送下進去收拾物品,她認為魚不可能存活,所以沒注意水族箱,直到一名重建工人大叫:「這兒有魚,活得好好的!」她當時非常震驚。

這兩條四個半月沒人餵的金魚看起來顏色黯淡,不過似乎還好。

※ 相關報導:

* 蜻蜓難定居 氣候變遷惹的禍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9299

陳賜隆表示,日本研究發現琉球有5種熱帶蜻蜓的棲地分佈有越來越往北擴張的趨勢,有人認為這現象是因為氣候變暖,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北方地區多了適合蜻蜓生長的環境,才引發蜻蜓遷徙。此外,日本研究也發現,過去台灣特有的蜻蜓種類,現在日本也有了。



◆ 蜘蛛耍分身術 誤導捕食者

台灣立報 2011/07/28 許純鳳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毛茸茸的蜘蛛時常被社會大眾貼上負面標籤,許多人對牠感到厭惡驚恐,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卓逸民主持的行為生態研究室卻把蜘蛛當超級明星。

卓逸民在國科會報告「台灣蜘蛛人—以蜘蛛為材料之行為、多樣性及材料科學研究」,研究發現二角塵蛛會製造和分身,誤導捕食者,增加存活的機率。卓逸民笑著說,蜘蛛是不受歡迎的生物,然而在許多科學領域卻是極佳的研究材料。

在國科會經費補助下,過去十年他率領的研究團隊用台灣各種蜘蛛種類作為研究材料,在動物行為、生態保育、材料科學領域有許多有趣的發現。

數百年來,許多學者推測結網性蜘蛛會在蜘蛛網上堆放昆蟲的屍體,可能是為了增加蜘蛛的隱蔽性,以降低被捕食者攻擊的機率。然而,卓逸民的研究團隊到蘭嶼研究二角塵蛛時,卻發現堆放在網上的昆蟲屍體,是牠的分身。

卓逸民指出,因為二角塵蛛的補食者胡蜂,無法分辨蜘蛛及昆蟲屍體所產生的光訊號,所以二角塵蛛會將昆蟲屍體放置在卵囊上,依據自身的大小、顏色量身打造分身,一顆顆整齊排放網上。當胡蜂攻擊二角塵蛛時,二角塵蛛立即跳離蜘蛛網,胡蜂便轉而攻擊牠的分身,胡蜂一無所獲離開後,二角塵蛛才回到網上,躲過被捕食的命運。

過去科學家大多認為蜘蛛絲的基因、化學、組成性質是固定的,但是卓逸民的研究團隊卻發現蜘蛛會因為環境中的生物、物理因子,調整蜘蛛網的結構及蜘蛛絲的化學或材料性質,方便在各種情況下捕捉獵物。倘若週遭時常出現大型昆蟲時,蜘蛛會將網目變大,製出結晶度高、硬度大的絲,對付高動能的獵物。風阻變大時,蜘蛛會將網子縮小,網目變大,減低風阻,並產生韌性較高的絲,提升網子對風的抵抗力。

卓逸民在現場徒手抓出一隻蜘蛛,從中取出蜘蛛絲,並透露蜘蛛所吐出的絲具有驚人的材料性質,像是質量輕、堅韌、生物可分解等,是目前材料科學界的熱門話題。許多機構投資大量人力物力,希望以生物科技仿製蜘蛛絲,作為防彈背心、網球拍、人工韌帶等產品。不過,因為目前科學家對於蜘蛛絲的組成不完全清楚,無法製作出近似天然的人工蜘蛛絲。

※ 相關報導:

* 跟監蜘蛛10年 拆穿誘騙「花」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490347.shtml

電影「夏綠蒂的網」中,蜘蛛夏綠蒂在網上織字,保護小豬韋柏;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卓逸民指出,這是蜘蛛捕食的手段之一。他花了十年「日夜跟監」蜘蛛,發現牠們的體色、花紋都是誘騙昆蟲的武器;還有蜘蛛會「製造分身」,躲避天敵捕食。



◆ 肚子發螢光 蜘蛛求偶捕蟲利器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1.07.28 中國時報

科學界過去認為,夜行動物多透過特殊氣味或聲波震動求偶及獵捕食物。東海大海生命科學系教授卓逸民歷經十年野外觀察研究,領先全球發現,蜘蛛腹部斑點會發出螢光成為顏色視覺訊號,具備在夜間「色誘」獵物和求偶的重要功能。

以「蜘蛛人」自詡的卓逸民長期帶領研究團隊進行野外調查,意外發現很多種不同蜘蛛(外表大多沒有鮮豔色彩)腹部都有類似的斑點,夜間發出特殊螢光,他利用夜視攝影機解開這個謎團。

「我們把斑點塗掉或變色,自投羅網昆蟲明顯減少;有正常斑點的蜘蛛吸引昆蟲自投羅網比率就變高!」卓逸民說,以前認為夜行動物是釋放費洛蒙、利用特殊氣味或搜尋聲波震動訊號求偶及獵食。

他指出,很多蜘蛛會在網上「寫字」,出現類似Z或X等特殊符號,大家樂盛行時,還被認為蜘蛛報明牌。透過攝影機長期觀察研究發現,特殊符號是利用視覺訊號吸引昆蟲自投羅網、獵食數量就增加;相對的,蜘蛛遭胡蜂等天敵攻擊機會也增加。



◆ 成功率高 首批褐根病偵測犬將出動

辨識率達九成 9月結訓

自由 2011.07.28

〔記者陳信仁/南投報導〕台灣推展保育偵測犬進度超越全球!屏東科技大學工作犬訓練學校,著手訓練全世界首批褐根病偵測犬進入最後階段,三隻偵測犬於實驗室辨識樹木褐根病的成功率高達九成,最近展開野外實務訓練,測試偵測褐根病能力,預計九月結訓,上線執勤。

屏科大工作犬訓練學校已培訓國內首批紅火蟻偵測犬實地作業,鑑於褐根病危害樹木且防治不易,一年半前又挑選三隻米格魯培訓為褐根病偵測犬,辨識成功率高達九成,才展開野外實務偵測演練。

獸醫師祁偉廉表示,野外偵測工作受到干擾氣味與刺激因子影響,增加偵測過程的難度,偵測結果將由植物專家進一步檢測比對,再加強改善提升辨識成功率。

祁偉廉說,樹木感染褐根菌後,初期不會在外觀出現病徵,一旦發現染病枯黃,根部早已腐爛,不僅影響防治時效,更可能早已將病菌傳染給鄰近的健康樹木,因此透過偵測犬配合先期偵測,可即時發現有無染病,且可縮小處理範圍,將染病樹木挖除。

fsj 提到...

最新研究/始祖鳥不是鳥

自由 2011.07.2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百五十年來,「始祖鳥」被認為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鳥類。不過一項新研究指出,始祖鳥不屬於鳥類,而是一種有羽毛的早期「恐爪龍類」恐龍。

始祖鳥生活於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晚侏羅紀,化石於一八六一年在德國南部出土,首次的發表是於一八六二年,亦即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論」之後兩年,似乎確認了達爾文的理論,並從此成為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關係、過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證據。

始祖鳥約與現今烏鴉一般大小,但除了羽毛等一些與鳥類相似特徵外,牠有細小的牙齒及三趾長爪等很多恐龍特徵。雖然將始祖鳥描述為演化上的「失落連結」,科學家普遍不以為然,但此生物向來以「地球最原始鳥類」著稱。

二十八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出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等人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挑戰了這個觀點。徐星等研究人員是以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購自一名交易商的化石為研究根據,該化石極可能從有一億五千五百萬年歷史的華東「髫髻山組」(Tiaojishan Formation)地層出土。這種生物後來被命名為「鄭氏曉廷龍」,以表彰創立天宇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鄭曉廷。

徐星等人重新深入分析了始祖鳥的形態,結合近年來發現於中國的大量小型獸腳類恐龍和早期鳥類標本,尤其是來自鄭氏曉廷龍提供的新訊息,對似鳥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關係,進行了重新分析。

應屬迅猛龍的祖先

他們發現,始祖鳥在總體形態上,更像鄭氏曉廷龍、赫氏近鳥龍等恐爪龍類,與熱河鳥、會鳥和孔子鳥等原始鳥類反而差距更大,也就是始祖鳥並非鳥類,而是與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原始恐爪龍類。徐星說:「用通俗的話說,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

不過,徐星等科學家承認,他們的立論根據主要在於將鄭氏曉廷龍包含在研究範疇,只能以薄弱的證據支持其觀點;其他科學家則認為,未來若有新的化石出土,很可能又會輕易推翻「始祖鳥不是鳥」的觀點。



◆ 當你失落 狗會安慰你 電腦會嗎?

中廣 2011/07/28

雖然有研究指出,電腦似乎已經取代狗,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不過電腦照顧人的能力還是有限。香港太陽報報導說,美國一名退伍軍人,企圖自殺,不過他養的一隻鬥牛犬,在他萬念俱灰,坐在地上哭泣的時候,跑過去靠著他,舔他的耳朵,頓時讓這名退伍軍人覺得,原來他還有他最忠實的狗跟他相依為命。於是他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並且之後更成立了慈善組織,協助與他一樣,經歷過戰爭創傷的退伍軍人。

有人說,這證明,在心情不穩的時刻,你養的狗會幫助你,你愛的電腦可能就使不上力了。



◆ 南市「幫流浪犬找工作」 獲農委會肯定

中廣 2011/07/29

台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正在推動的「樂業台南─幫流浪犬找工作」計畫,減少安樂死的構想,獲行政院農委會肯定,副主委王政騰承諾將在一、二年內補助台南市政府試辦推廣工作犬。

台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處長李朝全表示,他們今年以試辦100隻畜牧場工作犬計畫,委請中華民國警犬訓練協會公認的訓練士潘巨人,篩選性能良好的中、大型流浪狗,給予基礎訓練後,供給需要的畜牧場、魚塭業者認養,消息傳出後,詢問非常踴躍。

王政騰說,部份動物團體施行的TNR(流浪狗結紮後就地野放),不符現行法令,且後遺症很多,無法根本解決流浪狗問題,農委會依法不予推動,而台南市推動的「樂業台南─幫流浪犬找工作」計畫,是符合法令、人道的構想,農委會將在一、二年內編經費補助台南市試辦,達到「以認養代替樸殺」的流浪狗處理方式。



◆ 牛樟芝有指紋圖譜 快速辨真偽

自由 2011.07.29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中興大學森林系研究所學生林庭宇費時一年半的時間,訂出牛樟芝十三種成分的「指紋圖譜」,可供辨識牛樟芝真偽及了解成分含量。

目前就讀研究所三年級的林庭宇在森林系教授王升陽指導下,投入牛樟芝研究,他說,市售的牛樟芝產品眾多,但內容物的成分檢驗卻欠缺明確的評價依據,加上牛樟芝的價格昂貴,不少民眾常有不知花大錢買的牛樟芝是真是假或是成分究竟如何的疑惑。

林庭宇投入研究,從牛樟芝的菇體分析出十三種代表性的化合物,他說,以往由於牛樟芝昂貴,來源取得不易情況下,確實不易逐一分離菇體的化合物,這次在老師的友人協助下,提供牛樟芝材料,有助實驗萃取出菇體的不同化合物。

林庭宇利用分離出的化合物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後,完成十三種成分的指紋圖譜,透過比對成分指紋圖譜,可快速區分牛樟芝的成分含量或菇體是真是假。

林庭宇說,例如初生三個月與六個月或九個月的牛樟芝菇體內的成分含量就大不相同,根據研究發現,九個月以上的菇體成分含量才趨於穩定,且與生長十二個月的菇體差異不大。

林庭宇說,這份指紋圖譜就像是牛樟芝的身分證,除比對真假及成分多寡外,也有利進行相關產品的品質管理,有助建立牛樟芝的檢驗制度。

林庭宇的研究已獲食品及農業化學領域權威國際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受理,即將獲刊登。



◆ 魚鰭檢測病變 成大發明石斑魚檢測技術

中廣 2011/07/29

用魚鰭組織檢測石斑魚,便能判定魚體是否罹病,成功大學生科所所長陳宗嶽研發以魚鰭組織,定時定量核酸擴增技術檢測,靈敏度高出傳統10倍以上,不必破壞動輒數萬元的高價魚體,突破石斑養殖的防疫現況。

這項突破性檢測方式,登上美國微生物學會「Journal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也是國內第一篇水產養殖領域登上該期刊的作品。

陳宗嶽指出,石斑魚苗容易受到神經壞死病毒感染,造成嚴重的產業損失,他的研究就針對神經壞死病毒的監測,利用與DNA結合的特殊螢光染劑,判定DNA含量,靈敏度比傳統PCR高出十倍以上,可以降低偽陰性出現的結果,判定石斑魚是否有感染病毒的依據,也可以用作魚場的警示指標。

他說,傳統都是從腦部或眼睛取得組織,魚體勢必死亡,取用魚鰭組織就不必犧牲檢測魚隻,目前已實際應用於24個魚場。

fsj 提到...

最新研究/始祖鳥不是鳥

自由 2011.07.2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百五十年來,「始祖鳥」被認為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鳥類。不過一項新研究指出,始祖鳥不屬於鳥類,而是一種有羽毛的早期「恐爪龍類」恐龍。

始祖鳥生活於約一億五千萬年前的晚侏羅紀,化石於一八六一年在德國南部出土,首次的發表是於一八六二年,亦即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論」之後兩年,似乎確認了達爾文的理論,並從此成為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關係、過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證據。

始祖鳥約與現今烏鴉一般大小,但除了羽毛等一些與鳥類相似特徵外,牠有細小的牙齒及三趾長爪等很多恐龍特徵。雖然將始祖鳥描述為演化上的「失落連結」,科學家普遍不以為然,但此生物向來以「地球最原始鳥類」著稱。

二十八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出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等人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挑戰了這個觀點。徐星等研究人員是以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購自一名交易商的化石為研究根據,該化石極可能從有一億五千五百萬年歷史的華東「髫髻山組」(Tiaojishan Formation)地層出土。這種生物後來被命名為「鄭氏曉廷龍」,以表彰創立天宇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鄭曉廷。

徐星等人重新深入分析了始祖鳥的形態,結合近年來發現於中國的大量小型獸腳類恐龍和早期鳥類標本,尤其是來自鄭氏曉廷龍提供的新訊息,對似鳥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系統演化關係,進行了重新分析。

應屬迅猛龍的祖先

他們發現,始祖鳥在總體形態上,更像鄭氏曉廷龍、赫氏近鳥龍等恐爪龍類,與熱河鳥、會鳥和孔子鳥等原始鳥類反而差距更大,也就是始祖鳥並非鳥類,而是與鳥類親緣關係很近的原始恐爪龍類。徐星說:「用通俗的話說,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

不過,徐星等科學家承認,他們的立論根據主要在於將鄭氏曉廷龍包含在研究範疇,只能以薄弱的證據支持其觀點;其他科學家則認為,未來若有新的化石出土,很可能又會輕易推翻「始祖鳥不是鳥」的觀點。



◆ 當你失落 狗會安慰你 電腦會嗎?

中廣 2011/07/28

雖然有研究指出,電腦似乎已經取代狗,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不過電腦照顧人的能力還是有限。香港太陽報報導說,美國一名退伍軍人,企圖自殺,不過他養的一隻鬥牛犬,在他萬念俱灰,坐在地上哭泣的時候,跑過去靠著他,舔他的耳朵,頓時讓這名退伍軍人覺得,原來他還有他最忠實的狗跟他相依為命。於是他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並且之後更成立了慈善組織,協助與他一樣,經歷過戰爭創傷的退伍軍人。

有人說,這證明,在心情不穩的時刻,你養的狗會幫助你,你愛的電腦可能就使不上力了。



◆ 南市「幫流浪犬找工作」 獲農委會肯定

中廣 2011/07/29

台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正在推動的「樂業台南─幫流浪犬找工作」計畫,減少安樂死的構想,獲行政院農委會肯定,副主委王政騰承諾將在一、二年內補助台南市政府試辦推廣工作犬。

台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處長李朝全表示,他們今年以試辦100隻畜牧場工作犬計畫,委請中華民國警犬訓練協會公認的訓練士潘巨人,篩選性能良好的中、大型流浪狗,給予基礎訓練後,供給需要的畜牧場、魚塭業者認養,消息傳出後,詢問非常踴躍。

王政騰說,部份動物團體施行的TNR(流浪狗結紮後就地野放),不符現行法令,且後遺症很多,無法根本解決流浪狗問題,農委會依法不予推動,而台南市推動的「樂業台南─幫流浪犬找工作」計畫,是符合法令、人道的構想,農委會將在一、二年內編經費補助台南市試辦,達到「以認養代替樸殺」的流浪狗處理方式。



◆ 牛樟芝有指紋圖譜 快速辨真偽

自由 2011.07.29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中興大學森林系研究所學生林庭宇費時一年半的時間,訂出牛樟芝十三種成分的「指紋圖譜」,可供辨識牛樟芝真偽及了解成分含量。

目前就讀研究所三年級的林庭宇在森林系教授王升陽指導下,投入牛樟芝研究,他說,市售的牛樟芝產品眾多,但內容物的成分檢驗卻欠缺明確的評價依據,加上牛樟芝的價格昂貴,不少民眾常有不知花大錢買的牛樟芝是真是假或是成分究竟如何的疑惑。

林庭宇投入研究,從牛樟芝的菇體分析出十三種代表性的化合物,他說,以往由於牛樟芝昂貴,來源取得不易情況下,確實不易逐一分離菇體的化合物,這次在老師的友人協助下,提供牛樟芝材料,有助實驗萃取出菇體的不同化合物。

林庭宇利用分離出的化合物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後,完成十三種成分的指紋圖譜,透過比對成分指紋圖譜,可快速區分牛樟芝的成分含量或菇體是真是假。

林庭宇說,例如初生三個月與六個月或九個月的牛樟芝菇體內的成分含量就大不相同,根據研究發現,九個月以上的菇體成分含量才趨於穩定,且與生長十二個月的菇體差異不大。

林庭宇說,這份指紋圖譜就像是牛樟芝的身分證,除比對真假及成分多寡外,也有利進行相關產品的品質管理,有助建立牛樟芝的檢驗制度。

林庭宇的研究已獲食品及農業化學領域權威國際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受理,即將獲刊登。



◆ 魚鰭檢測病變 成大發明石斑魚檢測技術

中廣 2011/07/29

用魚鰭組織檢測石斑魚,便能判定魚體是否罹病,成功大學生科所所長陳宗嶽研發以魚鰭組織,定時定量核酸擴增技術檢測,靈敏度高出傳統10倍以上,不必破壞動輒數萬元的高價魚體,突破石斑養殖的防疫現況。

這項突破性檢測方式,登上美國微生物學會「Journal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也是國內第一篇水產養殖領域登上該期刊的作品。

陳宗嶽指出,石斑魚苗容易受到神經壞死病毒感染,造成嚴重的產業損失,他的研究就針對神經壞死病毒的監測,利用與DNA結合的特殊螢光染劑,判定DNA含量,靈敏度比傳統PCR高出十倍以上,可以降低偽陰性出現的結果,判定石斑魚是否有感染病毒的依據,也可以用作魚場的警示指標。

他說,傳統都是從腦部或眼睛取得組織,魚體勢必死亡,取用魚鰭組織就不必犧牲檢測魚隻,目前已實際應用於24個魚場。

fsj 提到...

保育黑熊 專家:借鏡加國 編列教育宣導預算

自由 2011.08.02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海端鄉上個月「熊出沒」,鄉公所提議編列預算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黃美秀則舉加拿大保育模式,認為台灣也可建立人熊共贏的生態環境,就像台灣獼猴一樣恢復族群數量。

公部門對黑熊認識不足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昨天召開首次的「熊會議」,邀集相關單位建立通報機制。處長劉榮堂說,上個月的海端熊出沒,不僅反映了人民的恐慌,也凸顯了公部門對台灣黑熊的認識不足,他也擔心村民會開槍獵熊,影響台灣保育形象。

海端鄉公所祕書宋坤龍則說,布農族獵人上山打獵時偶而會與台灣黑熊遭遇,但獵熊並非他們的目標,反而是熊進入聚落附近,當地人都怕遭到攻擊。他認為政府應該編列預算,在熊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時給予補償。

黃美秀剛從加拿大參加保育熊的國際會議返國,她說,在加拿大,熊進入人的生活領域並不罕見,也因此,曾經每年有一百多頭熊被獵殺,後來政府每年編列了約一億台幣投入宣導,教育人們在與熊遭遇時如何處置,及如何減低熊進入人的領域,逐漸營造出和諧的生態環境。

海端熊事件剛發生時,警方向劉榮堂說要準備麻醉槍,但黃美秀認為,麻醉槍射擊後,熊不會立刻倒下,卻可能被激怒或逃走,都非良策,教育人們如何面對熊更為重要。

黃美秀說,台灣黑熊是瀕絕動物,危言聳聽只會釀成悲劇,政府應該積極保護,提供民眾因應對策,也要防止有心人士基於經濟利益的獵殺。

fsj 提到...

山友為辨識綁塑膠條 「有問過樹嗎」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2011.08.03

新竹縣尖石鄉北德拉曼巨木群,三年前開放登山後,沿路樹上繫滿五顏六色登山塑膠條,山友陳淨日前上山看了好生氣,「人被塑化劑毒害,就連樹都要變塑膠樹了」。她和母親吳珮怡號召荒野志工本周六上山拆除,要還給森林屬於它們的色彩。

尖石鄉民達利對此早有不滿,他說北德拉曼是泰雅族聖山,每次和族人上山,拆不勝拆。登山客肆無忌憚在樹上繫登山條,就算不是叉路也綁,「同一個地點綁了卅、四十條」,根本是在打知名度。

陳淨就讀大一,母親吳珮怡是荒野保護協會三峽連絡處負責人,母女日前一起爬北德拉曼山。陳淨邊走邊拆塑膠條,塞滿整個背袋,拆了二百多條。

「原本翠綠的山林,綁滿五顏六色登山條,醜死了!」陳淨說:「登山客太自私,要綁之前有沒有問過樹木肯不肯?」

吳珮怡說,塑膠條若綁在小樹,可能讓小樹無法生長,就像吸管被壓住,水分、養分無法輸送,嚴重可能造成樹木死亡;若綁在樹木枝條,樹枝長大後,塑膠條可能被包進樹裡,危害樹木健康。

林務局竹東工作站主任魏展斌說,林務局積極推動「無痕山林」,每年派員上山拆除塑膠條,塑膠條經長時間仍無法分解,破壞環境。

※ 相關報導:

* 登山怪象/塑膠條回程可拆除 山友要自律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502646.shtml

部分登山團體會把塑膠條綁在細小樹木主幹上,樹木被勒住的地方,養分輸送會愈來愈困難,樹木可能漸漸枯死。



◆ 男鐵棒虐打4分鐘 鄰家狗慘死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寶山報導】2011.08.03

「我要為愛犬討回公道!」新竹縣寶山鄉新城村長湯運錢飼養8年的土狗「黑黑」,日前在住家前遭人活活打死,湯運錢從監視器發現,鄰居姜姓男子就是打狗兇手,湯運錢打電話給對方,姜姓男子回嗆「是狗比較大還是人比較大」,湯運錢決定提出毀損告訴,要為愛犬申冤。湯運錢將監視器畫面放上網路,上萬網友撻伐殘忍打狗的男子,動保團體也聲援,要求嚴懲冷血打狗的男子。

新竹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彭泰康說,他已看過監視器畫面,情節算重大,待收到警方送來的案子後,會將事證移送法院,若適用動物保護法25條,可罰10萬至50萬,若適用30條,可罰20萬到1百萬。

湯運錢說,上月31日傍晚5點多,鄰居打電話告訴他,「你家黑黑被打死了」他衝回家一看,發現「黑黑」仍被鐵鍊綁著,頭骨凹陷、雙眼凸出,陳屍在血泊中,等不到主人回家,「黑黑」已經斷氣。湯運錢一家人哭紅了眼,將「黑黑」掩埋。

湯運錢從住家監視器發現涉嫌打死狗的人竟是鄰居姜姓男子。姜男到湯運錢家隔壁的雜貨店買菸,疑似因「黑黑」對他吠,他一怒之下,到湯運錢家倉庫找鐵棒,就往「黑黑」身上一陣狂打,足足打了4分鐘,「黑黑」被鐵鍊栓住,無力閃躲,只能任由毒打,直到「黑黑」動也不動,男子才停手,「黑黑」活活被打死。

「每看一次畫面,心就抽痛一次」湯運錢說,「黑黑」是隻公的土狗,是陪伴兒子長大的玩伴,養了8年,很有靈性,得到全家人疼愛,就像自己兒子,看到牠慘死,心裡很痛,說到這兒,湯運錢哽咽地說不出話。

湯運錢說,「黑黑」也許是太有靈性,懂得分辨善惡,姜姓男子有毒品、竊盜等前科,常在夜間出沒,「黑黑」對他不太友善,可能因此讓姜心生不滿。

「再怎麼生氣,也不該下如此重手」湯運錢說,原本是家裡開心果突然走了,全家人都無法接受,決定對打死狗的姜姓男子提毀損告訴,為愛犬申冤。



◆ 申請製捕獸鋏 施行細則嚴訂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1.08.03

動物保護法6月修正通過禁止製造、販售捕獸鋏,但農委會提出施行細則修正草案,規定業者只要檢具資料即可申請製造、販賣捕獸鋏,被動保團體批評為「開後門」。農委會前天南下召開公聽會,現場砲聲隆隆,動保團體強烈要求農委會必須把關,不能讓6月修法變鬧劇。

農委會動保科長林宗毅解釋,6月通過的條文中原本就有「非經主管機關許可」的條文,並非施行細則開後門,農委會希望禁用捕獸鋏,因此施行細則訂得嚴苛,業者必須檢附購買者姓名、住址與電話等資料,獲得農委會核可才能製造、販售。但動保團體認為查核人力不夠,造假相當容易,動保人士黃泰山建議,應同時檢附購買人的雙證件,才能降低造假機率。

台南市尊重動物生命協會總幹事李惠文則認為,根本不應該有許可制度,未來後患無窮。

農委會昨天表示,現行動保法令中一般人不能使用捕獸鋏,除非是原住民基於傳統文化祭儀需求。

動保人士認為,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祭儀」,應該跟著時代改變。動保人士阮美玲說,可以用其他方法取代捕獸鋏,希望農委會未來進一步修正條文,同時禁絕原住民使用捕獸鋏。

fsj 提到...

逐熱基因 蝙蝠吸血快狠準

法新社 2011/08/04 林亭儀

(法新社巴黎3日電) 根據今天出爐的研究報告,科學家發現吸血蝙蝠的遺傳路徑,這個遺傳路徑能讓吸血蝙蝠將利齒從「熱點」咬下,並可能得以迅速飽餐一頓。

研究員表示,基因編碼為TRVP1的蛋白質,讓吸血蝙蝠偵測出潛在獵物靜脈散發出熱氣的輕微搏動。

在大多數的哺乳動物中,掌管生物對溫度敏感性的基因TRVP1扮演像是痛覺警報器的功能,讓動物對超過一定的溫度產生退縮反應,這個溫度通常是攝氏43度。

但對吸血蝙蝠而言,TRVP1卻是導向裝置,讓夜間飛行的吸血蝙蝠變身為帶有尖牙利齒的熱追蹤導彈。

吸血蝙蝠的紅外線雷達能偵測到範圍約20公分以內,任何溫度超過攝氏30度,可能成為大餐的生物。

研究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at San Francisco)主導研究的科學家朱里雅斯(David Julius)解釋:「吸血蝙蝠能分辨出最接近皮膚表面的靜脈在那個位置。」(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fsj 提到...

闖濕地挖紅蟳 草浪變癩痢頭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清水報導】2011.08.05

高美濕地最近出現不明「挖蟹客」,利用夜色掩護,在南側堤防旁挖紅蟳,部分雲林莞草被連根斬斷,有的被踩踏枯死,原有隨風搖曳的草浪美景,竟成「癩痢頭」模樣,實在很殺風景。

高美愛鄉協會理事長楊紫勝表示,逐漸進入秋天後,蝦蟹開始肥美,紅蟳喜愛躲在濕地的草根處,尤其南側十八甲溪的出海口,浮游生物多,是覓食躲藏好地方,才會吸引「挖蟹客」前來。

「挖蟹客」是利用夜色,翻過鐵欄桿,潛入低處的濕地內,一般人車很難發現,他們以小圓鍬挖土捉螃蟹,不僅珍貴的雲林莞草被連根砍除,被踩踏後也陸續枯萎死亡,與其他綠草如茵的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

有巡守隊員表示,這樣坑洞至少有數十個,只是這幾天剛好是滿潮,海水直達堤防旁,將坑洞逐漸淹沒,才沒有這麼明顯,但雲林莞草卻很難再長出,長期下去將是生態浩劫。

有隊員表示,「挖蟹客」通常兩人以上一組,兩、三組同時進行,在防風林隱匿處停車後,在深夜潛入濕地內,曾經有民眾目擊斥責,等巡守隊趕到時,早已不知去向。

楊紫勝說,愛鄉協會巡守隊員共5人,平日只有2人,假日才全員出動,巡守時間只限白天內,夜間很難防範。

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長邱松山表示,高美濕地是公告的是野生動物保護區,嚴禁進入採捕野生動物,否則將處予5萬元至25萬元的罰款,即使是當地漁民也必須到沙灘上,才能從事傳統漁業行為。

他表示,在濕地上的雲林莞草挖螃蟹,對生態破壞很嚴重,「實在很要不得」,將請當地巡守隊與警方加強巡邏。



◆ 貝殼不見了!墾丁"垃圾"滿地跑

華視 2011/08/04

有遊客投訴,渡假勝地墾丁出現怪景象,那就是垃圾滿地跑,難道是鬼月到了,出現靈異現象嗎?華視新聞追追追,追到了墾丁,發現這些會動的垃圾,其實底下藏著寄居蟹,因為貝殼都被遊客撿走了,這些可憐寄居蟹,只能住在丟在地上的,藥瓶、瓶蓋、沖天炮裡,生態專家說,今年是觀察到垃圾寄居蟹最多的一年,擔心會有生態浩劫。

黑夜中,遊客在墾丁的海邊附近,用手機拍下,怎麼會有垃圾自己在爬,鬼月到了,難道這是靈異現象嗎,原來是一隻寄居蟹,仔細看,牠的殼居然是沖天砲的塑膠管,不只晚上,連白天也拍到,寄居蟹背著破掉的藥酒瓶,正努力爬上礁石,還有這一隻,牠背著看也沒看過的垃圾,就在海邊爬上爬下,真的很誇張,遊客乾脆拿起箱子,收集怪怪寄居蟹,看看這個箱子裡,10隻裡就有6隻背著垃圾,有燈泡座、瓶蓋、還有鞭炮殼,垃圾寄居蟹數量怎麼這麼多。

華視新聞實際回到墾丁,還真的隨便,就在人行道上,發現這一隻手掌大的,藏在養樂多瓶裡的寄居蟹,當場看到的遊客也嚇傻了,到底怎麼回事,問生態學者才知道,原來是遊客把貝殼撿光了,現在墾丁的寄居蟹幾乎都沒有家,他們就用拍照記錄過。

像這隻只能背著奶粉的杓子,拖著長長的柄,這一隻躲在日光燈啟動器,甚至這一個,把身體藏在,完全透明的玻璃瓶裡,讓人看起來好笑,又好心疼和難過,研究人員估計,今年的無殼寄居蟹,數量幾乎是從所未有的多,如果環境再不改善,可能會因此引起生態浩劫,所以現在他們,發起送貝殼讓寄居蟹回家的活動,希望以前愛撿貝殼的人,可以把貝殼寄回來,讓寄居蟹把家找回來,也希望以後到墾丁的遊客,貝殼暫時先別撿了,不然可憐的寄居蟹,真的會永遠只能找垃圾當家。



◆ 逐鹿三年 看盡水鹿生老病死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8.06

耗時三年,由農委會林務局、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亞熱帶生態學學會,共同製作的台灣第二部水鹿生態影片「逐鹿蹤源2- 生命的脈動」,今日舉辦放映會。影片藉由追尋水鹿「大黃」的最後身影,帶領觀眾跟著四季變換,瞭解水鹿生老病死的過程。

「大黃,我來了!快來看我。」導演劉思沂民國95年完成第一部「逐鹿蹤源」影片時,花了很長時間接近當時最強勢的公鹿「大黃」,人鹿間也培養出如朋友般的情誼。

劉思沂說,當時他在花蓮奇萊的磐石山區拍攝紮營時,只要向著山頭呼喚「大黃」,不到一小時,「大黃」總會在營區周圍跺腳,發出「砰、砰、砰」的聲音,並歪著頭看他,就像是許久不見的好朋友。但當影片拍攝完畢,卻再也沒有看見「大黃」蹤跡。

後來,他再花三年拍攝「逐鹿蹤源」續集,無意間在網路看見一具水鹿的頭骨照片,直覺「這就是大黃」,開始找尋大黃蹤跡的拍攝歷程。「逐鹿蹤源2」從公鹿與母鹿求偶、老水鹿壽終正寢、小鹿新生,帶領觀眾一同探討水鹿的生命歷程。

農委會林務局表示,水鹿是台灣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也是台灣最大型的草食類動物。研究人員對水鹿的數量仍未掌握,僅知中高海拔的針闊葉混淆林,較容易看見水鹿蹤跡,透過影片記錄,可讓台灣民眾更瞭解水鹿。



◆ 3.8米向日葵 20天開25朵花

蘋果日報 2011/08/05

花蓮縣壽豐鄉婦人林月美,今年4月在自宅前種了4株向日葵,其中種在五葉松下的一株突變直往上竄,竟有382公分高,經《蘋果》報導後,該株向日葵不再長高,接著開始開花,20天內竟陸續開了25朵花,令人嘆為觀止。林婦兒子笑說:「我家向日葵真是瘋了!」並把照片貼上臉書。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技佐蔡月夏說:「向日葵每株頂多開兩、三朵花,該株能連開25朵花,真是前所未聞!」他研判是近幾個月沒颱風、沒大雨,日照強烈讓向日葵生長旺盛,且該株向日葵沒摘心、沒剪枝,加上木竿支撐,才會一路長高,再分株開花,將拿種子回去研究。林月美也要將種子留下明年再播種,看能不能再創紀錄。

文.圖╱王文傑

向日葵小檔案

學名:Helianthus annuus
產地:原產北美,台灣以中南部較多
高度:一般品種株高1~2公尺,花頭直徑可達30公分
特徵:花片寬而橢圓,全株布滿絨毛,種子是葵瓜子,可供食用、榨油
花期:全年都是花期,栽種兩個月後開花,適合溫度為15℃~25℃
資料來源: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澎湖超大野菇 直徑近1公尺

民視 2011/08/03

前不久連續下了幾天的雨,接著又出大太陽,澎湖林地長出一叢超大的野生菇,居然有長1公尺寬80公分這麼大,經過查證,應該是一種叫做「金福菇」的菇類,由於最近中毒事件頻繁,相關單位也呼籲民眾不要隨意採來吃,以免食物中毒。

哇,這個菇也太大了吧!拿尺量一量,居然有100分這麼長,寬也有80公分,這麼大的菇類,連林務單位都沒見過,仔細看,這顆大菇上頭還有一縷飄渺的煙霧,原來是正在釋放它的菌絲,藉以播種,不遠處還有一棵小一點的,農改場人員拿著菇類圖鑑比對,研判它應該是「金福菇」,又被稱為「巨大口蘑」,難怪長得這麼巨大。

農改場人員研判,可能是最近接連下雨又出大太陽,造成菇類生長的特別快,不過,最近中毒事件頻傳,再次呼籲民眾,看到野生菇類,千萬不要亂採來吃,以免中毒。(民視新聞林樹銘澎湖報導)



◆ 汁多皮夠味 台灣欒樹像昆蟲小館

【石文南 /台北報導】2011-08-05 中國時報

台北市立動物園除昆蟲館可見各式各樣的昆蟲外,另外,園區內的台灣欒樹樹幹也是獨角仙、鍬形蟲、金龜子、蝴蝶、胡蜂、天牛等昆蟲常常光臨「欒樹餐廳」、「樹汁吧」。

動物園表示,園區內散布著台灣欒樹,樹幹一有傷口流出一顆顆小小、黃黃、黏黏稠稠的透明膠狀物,好像琥珀,就吸引許多昆蟲前來覓食光顧。

台灣欒樹是昆蟲喜愛的餐館,黃褐相間的胡蜂在枝幹上啃著樹皮;黑身白點的星天牛、金龜界的老大獨角仙、咖啡配白點的花潛金龜、頂著黑色大巨箝的鍬形蟲,還有雙尾蝶、黃斑蔭蝶、豹斑蛺蝶、琉璃蛺蝶等,在樹叉枝間、接近樹根處吸食著汁液。肉食性的螳螂也會來湊上一席,牠是在欒樹餐廳用餐的食客。

台灣欒樹分布在台灣低海拔次森林,是向陽性樹種,也是道地的台灣特有種,屬於無患子科,別名「苦苓舅」。此外,台灣欒樹很耐汙染,會吸收空氣裡的含氮汽車排放廢物,是台灣常見的行道樹。

台灣欒樹入選全球亞熱帶名花木之一(台灣僅有台灣欒樹、台灣山櫻入選),更是甲蟲迷最愛的樹種之一。台灣欒樹的親戚是龍眼和桃花心木。

fsj 提到...

太平洋國家救鯊魚 劃定水域美國2/3大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8.08

全世界最大的鯊魚保護區落腳在西太平洋海域!太平洋國家帛琉與馬歇爾群島等5國,稍早已決定將劃分廣達510萬平方公里的鯊魚保育區,面積約美國領土的2/3,同時也將禁止鯊魚、魚翅等相關交易。

根據上周通過的決議,包括密克羅尼西亞、馬歇爾群島、帛琉、關島與北馬利安納群島等國家與地區,決議劃分全世界最大的鯊魚保育區,面積約510萬平方公里,同時禁止持有、販售魚翅,根據美國皮尤環境組織(Pew Environment Group)代表藍德表示,「如此廣大的保護區對於鯊魚來說絕對是個安全的避難所。」

根據早在2009年就設置鯊魚保護區的帛琉總統陶瑞賓表示,「全世界應該效法我們,一同保護海洋生態與環境,這是這世代應負擔的道德責任,才能為下一代帶來益處。」

根據稍早的報告指出,一隻鯊魚平均可帶來約100萬美元的觀光收入,而且鯊魚如果獲得保育,對於其他海洋生物也有益處。

太平洋島嶼立法機構協會(APIL)早在上個月就曾要求各會員國家,應該尋求立法,禁止持有或銷售鯊魚、魚翅等行為。



◆ 黃金海岸沙灘 被消波塊取代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2011.08.08

台南黃金海岸沙灘,曾是美軍度假勝地;如今沙灘幾乎被綿延不盡的消波塊取代,「黃金海岸正快速消失!」望著波波湧浪,長期關注海岸生態的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心愈揪愈緊。

台南黃金海岸「節節敗退」,成大水利系特聘教授許泰文感嘆,全球暖化加遽,未來台灣海岸侵蝕危機日深,「國土一吋吋流失,但海岸整治看不到選票,問題難獲重視。」

「你看,我們以前都在那邊上課。」順著晁瑞光手指方向看過去,只有一片汪洋;「很難相信對不對?我也是!」晁瑞光說,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沙灘,「沙灘有100多公尺寬。」

晁瑞光說,他經常帶著社大學生坐在沙灘上,一面聽著海潮,一面認識自然環境,「這片黃金海岸,是台南市最美麗的地方…」短短幾年時間,這片沙灘已被海浪吞沒。

被遊客稱為「船屋」的鯤喜灣遊客中心觀景平台被淘空凹陷,市府在沿岸放置100多個消波塊,且在岸上設封鎖線,豎起「地基塌陷,請勿進入」的告示牌,阻止了遊客腳步,卻擋不了黃金海岸繼續被侵蝕的危機,告示牌最終也跟著陷落,非常諷刺。

晁瑞光說,安平新港凸堤以南、二仁溪出海口以北之的黃金海岸,平均消失了100多公尺。以前美麗的沙灘,現在全被消波塊取代。

60歲的蘇水龍從小在二仁溪出海口附近長大,他說,當地沙灘以前會隨著季節消長變化,北岸沙灘冬天會長出來,夏天縮進去,地方因此流傳「二仁溪出海口沙灘是公的…」說法。

擔任舢筏協會會長的蘇水龍小時候常在沙灘撿拾沙蟹、螺類,但氣候變化讓沙灘失衡,他感傷地說,「海浪不只沖走沙灘,還沖走我的兒時回憶!」



◆ 野柳女王頭保鑣 熱到爆 半年換4個

自由 2011.08.08

〔記者俞肇福/新北報導〕新北市萬里區野柳地質公園內有知名國際景觀─女王頭,每天遊客絡繹不絕,前年起中國觀光客漸增,還常爆發卡位搶鏡頭畫面,女王頭於是有了保鑣;最近天天豔陽高照,但專責保護女王頭的保全人員無處遮蔭,無奈地笑說︰「熱到都快中暑了!為了女王,還是得站下去。」

高溫近50度 快中暑了

昨天頭頂豔陽撐傘排隊等拍照的中國觀光客也直呼熱得受不了,記者昨天實地拿溫度計測量,放在女王頭旁的岩石表面,可能是地表和海面的輻射熱,不到三分鐘,溫度一路攀升到近五十度,難怪這個保全工作光是今年就已經換了第四人。

「現任」保全、家住基隆的葉文溪說,他之前在廣告公司服務,後來應徵當保全,沒料到是要當「女王頭的隨扈」,每天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五點半,一天約十小時的「烤」驗,實在讓人很難受;六月中來上班,前三天熱到都吃不下飯,全身長痱子,制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也不知道能做多久,但是上班一定要負責。

野柳曾發生中國觀光客趙根大在岩壁上刻字風波,去年高達一百八十三萬人次旅遊,經營野柳風景區的新空間公司經理蕭式棋說,因中國觀光客漸增,常爆發人群在女王頭前卡位搶鏡頭、爭吵推擠,為了安全起見才專聘保全人員駐守,除了機警、反應快,還要有耐心、EQ高,過去曾有山東團、福建團為了拍照吵架,保全員當場說︰「這邊讓一讓,不要讓女王看笑話…,那邊是孔老夫子同鄉,文化水平很高…」三言兩語化解衝突。

新空間公司總經理楊景謙也說,女王頭保鑣是「榮譽職」,有兩次中國團發生衝突,也是保全奮不顧身拉開兩邊人馬,有些旅客拍照喜歡跟女王頭靠得很近,保全勸導時最常挨罵,被罵還要不生氣,實在不容易。

中央氣象局基隆氣象站觀測,昨天中午十一點十五分,野柳一帶的北海岸氣溫三十六.六度,刷新當地今年最高溫。氣象站陳先生說,地表會吸收太陽輻射散發出的熱能,地面溫度會更高,長期在烈日下工作,過度的紫外線曝曬,易罹患皮膚癌。

日曬10小時 時薪100元

蕭式棋說,最近實在太熱,保全每兩小時可休息二十分鐘,以免中暑,但沒想到竟熱到快五十度,會加強注意人員安全。

女王頭保鑣這麼辛苦,薪資是否較一般保全來得高?葉文溪不願意透露。不過,據了解,女王頭保鑣採時薪制,每小時一百元起跳,如果全勤,月收入大概兩萬五、六千元。



◆ 林務局:結合社團 建登山指標

【聯合晚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2011.08.08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上午舉辦如何改善山難救助體制公聽會,消防署組長吳俊瑩表示,7月10日進行跨部會協調會,已爭取經費加強救難訓練。林務局主秘林澔貞說,台灣山域廣大,建立登山指標、步道系統很難一步到位,希望未來結合民間力量,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今年初在南投縣白姑山登山罹難的張博崴父母表示,消防人員應該要有使命感,而非是只求交差的公務員。政府應先進行山域管理,再開放民眾登山,否則就是政策謀殺。

田秋堇表示,消防署不能把搜救環節視為枝微末節,因為魔鬼就藏在細節裡面,應該要好好徹底檢討。國民黨立委丁守中表示,未來會和田秋堇攜手推動相關法律提案,建立完整的台灣山難救助系統。

吳俊瑩表示,消防署在7月10日進行跨部會協調會,已爭取經費加強縣市消防局的山難救援訓練。未來也會強化救難裝備、技能,並加強救難員的教育訓練。

林澔貞說,林務局身為林務管理機關,負責管理國內約160萬公頃的林地,目前已完成150多條山林步道系統。但由於經費有限,白姑登山人口少,目前沒有做登山指標告示牌,感到非常抱歉。單靠林務局力量,的確力有未逮,未來希望結合民間登山社團,來建立全部山林的登山指標、步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