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7

全球最大老虎保育區 落腳緬甸!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8.06

全球最大的老虎保育區將落腳緬甸!由於動物保育團體多年的努力,緬甸政府已著手將北部一處原始森林,開闢成老虎保育區。

根據Panthera組織執行長拉比諾維茨表示,2004年緬甸透過1999年的生物調查,決定設6475平方公里作為保育區,一直到當地團體與企業家積極遊說,才決定將面積擴大到2.2萬平方公里,面積大約美國佛蒙特州大小,其中範圍包括濕地與生態環境,當地300多種珍貴鳥類與7千種植物都可以獲得棲息空間。

拉比諾維茨強調,經過多年的努力遊說,緬甸政府已答應在北部的胡康河谷(Hukawng Valley),開闢成老虎保育區,面積廣達2.2萬平方公里,是目前全球最大老虎保育區,預計可讓100隻野外老虎在當地自由奔馳。

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亞洲事務主任卜爾則說,「在亞洲,緬甸讓保護老虎作法上等同點燃一盞新希望。」

緬甸北部動物盜獵與棲息地被破壞以及掏金客,造成老虎數量已剩不到50隻,100年多前,科學家相信亞洲老虎數量大約10萬隻,到現在僅存數千隻,動物保育團體也希望,當地能開始讓亞洲象與稀有的雲豹重新存活。

根據《美聯社》表示,俄羅斯今年秋天將在聖彼得堡召開「全球老虎高峰會」,保育人士與政府代表將就2020年時,讓老虎數量增倍尋求共識。



◆ 猴硐貓天堂 憂丟棄貓變地獄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10.08.06

原本沒落的煤礦小鎮猴硐,因「貓夫人」簡佩玲吸引貓友來攝影、關懷,甚至因為愛貓而回饋社區,經媒體披露成為「貓的天堂」。然而愛貓的簡佩玲卻擔心,當大家都覺得這裡是貓的天堂,而把棄貓丟過來,則天堂恐成地獄。

喜歡拿著相機到處找貓、拍貓的簡佩玲三年前來到猴硐,從最早用相機記錄當地人貓共處的景象,到後來與志同道合貓友打掃貓窩、為貓結紮,甚至進一步回饋社區。「猴硐貓友社」在假日都會幫居民打掃街道,清垃圾、貓糞便,「要先關懷人,才能讓周遭的貓得到人的關愛」,這是簡佩玲對人與動物、自然如何和平共處的體悟。

她昨天出版的新書「猴硐:貓城物語」,記錄了三年來她在猴硐的點點滴滴。簡佩玲擔心,現在猴硐成了貓的天堂,適合貓居住,可能會有人將沒人照顧或遭棄養的貓帶來。她說,猴硐的貓一直都是當地居民照顧,屬於當地,外來的貓不但會遭到排斥、不容易生存,可能也會將疾病帶進來,「到時天堂就可能變地獄了」。

※ 相關報導:

寶「貝」教授獻寶 展出台灣貝類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突「棘」行動 搶救澎湖珊瑚礁

【陳可文/澎湖報導】2010-08-08 中國時報

專吃活體石珊瑚的棘冠海星數量激增,造成澎湖西吉嶼海域大受衝擊,七日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與澎湖共生藻協會聯手組成志工隊搶救珊瑚礁,已陸續清除一百五十多隻棘冠海星。

澎湖南海群島是台灣著名珊瑚礁群,上個月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於澎湖西吉嶼海域潛水,在單一地點就發現十隻棘冠海星。

依據海洋生態專家研究,健康珊瑚礁海域每一萬平方公尺約有廿至卅隻棘冠海星,如今澎湖海域每一萬平方公尺有五百隻,這是台灣首度出現棘冠海星大浩劫。

棘冠海星,體長約四、五十公分,布滿細長棘刺,刺表皮有毒腺細胞,會分泌劇毒;身體呈磚紅色,底部青灰色,腕足十多隻;主要吃食活體珊瑚蟲,所以又稱「珊瑚殺手」。

鄭明修號召總動員搶救澎湖珊瑚海,昨日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與澎湖共生藻協會組成潛水志工隊廿二人展開突「棘」行動,全副武裝下海除害,短短一天移除五十多隻。

鄭明修表示,初步研判棘冠海星數量暴增可能與前年澎湖海域嚴重寒害有關,當時魚類大量死亡破壞整個海洋生態;這次移除行動後,未來仍將繼續長期監控。



◆ 玉山和阿爾卑斯山牽手 兩國家公園合作

中廣/張文祿報導 2010/08/08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明天(九號)將在玉管處與義大利「阿達梅洛布倫塔自然公園」簽署合作協定,雙方將分享經營管理及保育研究方面的經驗,開啟台義雙方交流之門。

玉管處與義大利「阿達梅洛布倫塔自然公園」園方,經過一年的互動聯繫,經由外交部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吳忠宏教授的協助,雙方已經在4月6號,完成異地簽署交流備忘錄。八月初,玉管處也邀請義大利「公園及自然保護區聯邦」副主席及「阿達梅洛布倫塔自然公園」主席、處長來台交流參訪。

九號在簽署儀式上、「阿達梅洛布倫塔自然公園」園方將把自然公園特色,以影片介紹給台灣的民眾認識。

「阿達梅洛布倫塔自然公園」位在義大利「春地諾」省西部,是該省最大的保護區,面積有620.57平方公里,擁有阿爾卑斯山脈最豐富的野生動物物種跟棲地,是阿爾卑斯山棕熊的重要保護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有案的「地質公園」,和玉山國家公園同屬山岳型公園。



◆ 氣溫變化引發快速演化

台灣新生報 2010/08/08

一項有關野生動物有紀錄的最快演化研究指出,至少有一種魚類能在三代內就完成演化,適應氣溫的快速變化。

領導研究者巴瑞特(RowanBarrett)六日表示,「我們的研究最先透過實驗顯示,自然界特定物種能夠快速適應氣候變化。」

不過這位「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Columbia)的進化基因學家警告,這種進化跳躍也帶有致命價格標籤:高死亡率。



◆ 美FDA指墨灣散油劑無害生物

中央社 2010/08/08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回覆給國會議員的信中指出,英國石油(BP)用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化學散油劑,不致對魚蝦等水產品造成傷害,也不致影響消費者健康。

「華盛頓郵報」指出,在給聯邦眾議員馬基(Edward Markey)的信中,FDA指出Corexit散油劑不會在魚蝦體內明顯累積;就算由鰓或其他器官吸收散油劑,也應該可以排出體內。

因此,散油劑不致隨著食物鍊進入民眾日常飲食,也沒有被認定是公共衛生的隱憂。

華郵指出,BP共使用180萬加侖的Corexit散油劑;直至7月19日,即BP暫時止住漏油後第4天,才停止施用散油劑。

Corexit散油劑的成份原受法律保障、得不對外公開,但在歐巴馬政府的施壓下,已由環境保護署及相關部門取得配方、並加以分析。美國政府因此認定,散油劑不致威脅水族及人類。

fsj 提到...

獵捕惹禍? 玉山東部山豬銳減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黃宏璣/連線報導】2010.08.09

山豬變成少數族群?山豬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東部園區的數量,竟然比保育類動物水鹿、長鬃山羊還少。有人開玩笑:「是否建議把山豬列為保育類動物」;但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官員說,「還要做進一步普查確認原因。」

負責調查的東華大學副教授吳海音說,這是首次發現未列入保育的山豬,族群數量在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整體下降,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狀況,十多年前高山到處可見整群出動的山豬,逐年減少,如果怪罪獵捕,不盡公平,也不完全是狩獵造成,原因還要查。

這項調查期中報告,從東部園區南安至抱崖,南安至多美麗沿線,用自動相機記錄的食肉目排遺量增加,貂科動物最常見,山羌與長鬃山羊、獼猴出現頻率穩定,反而早年最多的山豬變成「稀有動物」。

吳海音說,山豬的拱痕少了,排遺也少見,似乎變成罕見動物,反而被列為保育類的水鹿至長鬃山羊、山羌司空見慣,顯示保育有成,「山豬為何變少?」是一個謎。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陳隆陞說,玉管處委託東華大學的調查,竟然發現玉山國家公園等地的山豬數量少了很多,有人開玩笑說:「是否要把山豬列為保育類動物?」專家分析,不外與生長環境大量開發,民間大量獵捕有關係。

吳海音接受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展開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遊客與野生動物活動監測時,在山風瀑布至抱崖山屋等處架設6處12台自動相機監測點,了解人與動物的數量與活動狀況。

※ 相關報導:

* 孟買鼠/狠狠摔死 人鼠夜夜激戰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775725.shtml

印度金融中心孟買鼠患嚴重,市政府數十年前即成立一支「暗夜滅鼠隊」對付老鼠。鑑於使用鼠藥成效不佳,隊員不用鼠餌,而用木棍、手電筒,每晚展開慘烈殘酷的人鼠大戰。

* 紐約鼠/地鐵亂竄 人被嚇跌到月台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775724.shtml

紐約下曼哈坦區地鐵系統老鼠成災,車站牆壁後面就有鼠窩,鼠輩不僅在地鐵路線穿梭,甚至跑上月台,嚇壞了旅客。

* 內蒙鼠/啃光牧草 草原上滿地鼠洞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775723.shtml

內蒙古今年發生大面積鼠害,草原上滿地鼠洞,不僅牧民不敢在草原上馳馬,牧草也被老鼠啃光, 綠色草原變成黃褐色的荒漠。



◆ 原生百合 1株長出43花苞

自由時報 2010.08.09

〔記者廖雪茹╱五峰報導〕新竹縣五峰鄉民都有雕刻班的花園,栽種台灣原生百合花已13年了,現進入花期,園方首次驚喜發現,有一株百合竟長出43個花苞,由外往內陸續綻放,預期可延續半個月之久。

五峰鄉民都有雕刻班負責人瓦歷斯和麗依京.尤瑪夫婦,用天然建材打造部落學園,並擴植原生花木,兼顧綠美化與水土保持﹔其中,在百合達人駱明永的推介下,園區周邊也撒下百合種籽。

瓦歷斯說,百合花的外觀高雅潔白,象徵純潔、堅貞的性格,對原住民的象徵意義非凡。除了播種,他們也到民生、石鹿等部落尋找原生百合種子,經過13年的保護與推廣,現已有2、300株,每年7月底開始綻放,花季可延續到8月中、下旬。

麗依京說,這裡的百合花,每1株可開1到10幾朵花,但今年她驚喜發現在大石頭旁的1株百合,好像有了巨石當作依靠,花苞層層疊疊相當茂密,算一算竟多達43個。

連日來,這株百合花由外層往內層陸續綻放,散發淡淡的幽雅花香,讓遊客嘖嘖稱奇,直呼自己是幸運兒,能親眼目睹這場百合盛宴﹗

fsj 提到...

溫度上升 墾丁軸孔珊瑚將滅絕…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8.11

2050年 將看不到美麗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等研究團隊分析過去25年來墾丁海域珊瑚的生態變化,發現不少不耐熱的珊瑚已經滅絕或消失,如果再不積極保護環境,減緩暖化速度,到了西元2050年,墾丁、綠島及蘭嶼等海域將再也看不到如森林般的美麗珊瑚礁,南台灣海域也將失去特色。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古老與最大的生物結構體,具有生物多樣性高、經濟價值高、蛋白質主要來源等優點,提供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基石。但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大環境下,珊瑚礁生態系統已面臨嚴重威脅。

為此,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中研院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大仁科技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分析墾丁海域珊瑚礁的生態變化。結果發現,1998至2007的10 年間,台灣四周海域的平均水溫,比1950至1959的10年間上升攝氏0.79度,高於全球平均值,其中又以澎湖海域上升1.09度最多。

平矮群聚珊瑚 取代枝狀珊瑚

在海水溫度不斷上揚的大環境下,不耐熱的萼柱珊瑚及裂孔珊瑚,早在1998年那次全球珊瑚大白化事件中,從核能三廠出水口的墾丁海域消失;軸孔珊瑚也由25年前的30%覆蓋率,急遽下降到目前的趨近於零,令人怵目驚心。

陳昭倫說,墾丁海域16種珊瑚中,萼柱珊瑚、裂孔珊瑚及軸孔珊瑚都是枝狀珊瑚,成群的的珊瑚礁就像是高樓大廈般,提供礁類魚類很好的棲息環境。但如今,這些珊瑚全數消失,改由其他群聚珊瑚取代,一眼望去就像是一大片的低矮平房,少了天然屏障,當然會影響漁業發展。

陳昭倫推測,從墾丁海域消息的萼柱珊瑚、裂孔珊瑚及軸孔珊瑚,有可能從此消失不見,也有可能往北遷徙。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可以確認的是,我們未來子孫都將無法在墾丁或綠島、蘭嶼等熱帶海域中,看到這些珊瑚的漂亮身影。



◆ 珊瑚殺手 核三廢水幫了研究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8.11

全球暖化,各大洋海域的珊瑚礁同樣面臨生存威脅,讓全球海洋生態學家憂心不已。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感慨地說,位於屏東半島的核能三廠排出的循環廢水,提高出水口附近海域的水溫,雖導致部分珊瑚白化、死亡,卻也提供學者一個很好的研究場域,從中推估出未來台灣海域珊瑚可能面臨的問題,實在諷刺。

陳昭倫指出,台灣地處北迴歸線經過的亞熱帶地區,也是珊瑚礁生態的交界處,北迴歸線以北只見珊瑚群落,以南則到處可見典型的熱帶珊瑚礁,可說是全球研究珊瑚生態的絕佳場域。

更特別的是,全球只有兩座蓋在珊瑚礁旁的核能電廠,一處在夏威夷,一處就在台灣屏東半島;核能廠不斷排放溫廢水,更讓台灣在全球珊瑚研究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

他認為,全球暖化帶來的海水溫度上升,向來是導致珊瑚白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過度漁業捕撈、海洋汙染及棲地破壞等因素,也不容忽視。他建議,政府應建立長期的海洋生態資料庫,持續觀察珊瑚生態變化,一旦發現有白化現象,立即進行搶救,不讓珊瑚在台灣海域消失。



◆ 核三廠出水口 軸孔與萼柱珊瑚消失

自由時報 2010.08.12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中研院研究團隊以核三廠出水口的「人造高溫」進行模擬實驗室,不僅發現軸孔狀珊瑚與萼柱珊瑚在海溫上升下死亡,預估未來海洋氣候變遷恐導致珊瑚群聚區域性消失及優勢種類改變,更將對下游魚類的食物鏈造成重大影響。

研究團隊選擇核三廠出水口的熱廢水區,以其水溫比周遭海域高約攝氏一.五至二度的特性當成天然實驗室,發現一九八六年至今年止,核三廠出水口的珊瑚礁覆蓋率二十五年來雖仍維持有七十%,珊瑚種類卻出現變化。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當地原本功能群豐富、有二十多種的枝狀軸孔珊瑚,變成以小型團塊、平鋪狀及葉片狀珊瑚為主的抵抗型群聚。一九九八年的全球珊瑚大白化,更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熱逆境敏感的萼柱珊瑚、列孔珊瑚及大型軸孔珊瑚,皆在出水口淺水域消失無蹤。

陳昭倫表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的預估,本世紀末氣溫將上升攝氏一.八至四度,加上過漁、污染、颱風的影響,台灣海域未來所呈現的珊瑚礁生態,很可能就是現在核三廠出水口的情況。也就是珊瑚群聚的區域性消失、優勢種類的改變,最後影響到其他的生物分佈,屆時核三廠出水口的珊瑚礁群應該是「無一倖免、全部消失」。

不可忽視海水酸化

陳昭倫也提醒,不可忽視「海水酸化」,建議建立長期的海洋生態資料與珊瑚白化預警系統,以及確實管控遊客與漁業行為等。



◆ 科學家:複製貓熊三關卡 只差半步

【楊芬瑩╱綜合報導】2010-08-11 中國時報

大陸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陳大元,九○年代提出以複製來拯救瀕臨絕種的貓熊,歷經外界的質疑、嘲諷,十二年來陳大元團隊多次突破技術障礙,成功將貓熊的體細胞核,植入兔子的卵母細胞;所得之胚胎也順利著床。他說,複製貓熊有三道關卡,現在只剩半步就能成功,即克服胎兒在代理孕母停止生長的問題,就能實現。

一九九八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局資助十萬元(人民幣,下同)給陳大元進行複製貓熊。該專案很快就有進展,他們將貓熊的體細胞核放入兔子的去核卵母細胞之中,成功發育成了囊胚,標誌利用不同種動物(異種)細胞來複製貓熊邁過第一道關卡。這項成果還被評為一九九九年的大陸十大科技進展之一,之後便開始了異種複製貓熊專案的國家級申請。

接著大陸科技部批准了該專案由中科院承擔異種複製貓熊,並命名為攀登專項,投資六百萬元,後來中科院裏又給專案組批五百萬元。

陳大元說,利用異種生物的卵母細胞來複製,選擇一種合適的代孕母體至關重要,他選擇了貓。把異種的貓熊囊胚植入貓的體內後,其中一隻子宮內的七個胚胎中,有兩隻遺傳物質來自貓熊,這讓陳大元專案組十分欣喜,因為囊胚著床成功,也就是說複製貓熊跨過第二道關卡。

「最後一步只走了半步」,陳大元表示,由於胚胎並沒能繼續發育,複製貓熊還差最後一步。他之後以黑熊當代理孕母,第三年一隻黑熊終於成功懷了胚胎,發育到了早期胎兒,但之後就此打住,停止發育。年近八旬的陳大元受訪時強調:「複製貓熊,請讓我最後一搏!」



◆ 澳洲兔子快速繁殖 一百億隻威脅澳洲生態

【中廣新聞/劉剛】2010-08-11

澳洲兔子大量繁殖,已經威脅澳洲生態。

早在1859年,一名澳洲人把24隻兔子野放,讓人們獵捕,沒想到這些兔子快速繁殖,到1920年代,澳洲兔子數目已經竄升到1百億隻。

報導說,兔子繁殖能力強,一對兔子在1年半時間內,能繁殖184隻兔子。

澳洲現在到處都是兔子,兔子偷吃農作物,威脅小動物,污染水源,澳洲專家還在想辦法,設法控制兔子數目。



◆ 物種調查 重慶山區有老虎

【記者洪肇君/綜合報導】2010-08-11 旺報

重慶市最近發布物種資源資料庫,認為在大重慶市的山區,還有珍稀保護動物例如老虎、黑葉猴、川金絲猴,植物方面則有斷腸草,只是斷腸草的毒性並沒有武俠小說寫的那麼誇張。

重慶晚報報導,重慶市環保局官方網站發布重慶物種資源資料庫(http://www.cepb.gov.cn/)。所列動植物物種,都是現實或可能存在的,包含了3000多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34種,有老虎,以及豹、鴛鴦、毒蛇、斷腸草等。

關於虎的詞條是重慶大學胥執清教授撰寫的。圖示標明在涪陵、南川、武隆、豐都、巫溪、城口、萬州等7個區縣可能有老虎。

胥執清描述老虎體型是:體長175cm,尾長95.7cm。體型大而雄壯。頭圓大,耳短,頸粗短,四肢強壯有力,全身棕黃。胥執清表示,開縣一字梁至巫溪西流溪一帶人口稀少,有比較適合老虎生存的環境。在開縣一字梁曾經見到較大的貓科動物足跡,這很有可能就是老虎留下的。而當地百姓也都認為有老虎。另有不具名的專家表示,目前重慶的野生老虎資訊是「三級可信度」。

※ 相關報導:

* 獅子王真實版 父子之情動人心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778369.shtml

fsj 提到...

台北紫蝶季 碧潭東岸登場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新店報導】2010.08.15

「2010萬紫千紅─台北紫蝶季」昨天在新店碧潭東岸登場,親子們看著彩豔的紫斑蝶幼蟲出神,另有姬雙尾蝶幼蟲,頭角崢嶸似小龍,令人嘖嘖稱奇;賞蝶活動今天上午8時至12時還有一場,親子別錯過了。

「哇!好像龍喔。」參加台北紫蝶季的親子圍在一株墨點櫻桃樹周邊,發現趴在葉子上的蝴蝶幼蟲好像一條小龍,忍不住發出讚嘆聲;紫斑蝶義工張聖賢說,民眾說的「小龍」其實是姬雙尾蝶幼蟲,因為頭部稜角狀似龍首,而受到矚目。

此外,有著炫目彩豔外表的大白斑蝶幼蟲,也在寄主植物爬森藤上猛啖鮮嫩的葉子,肥咚咚的可愛身軀,吸引許多親子目光。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昨天在新店碧潭東岸舉辦「台北紫蝶季」活動,現場呈現端紫斑蝶、流星蛺蝶、黑脈樺斑蝶、斯氏紫斑蝶等蝶類的蛹、幼蟲、成蝶及寄主植物,並在蝴蝶專家解說下,讓親子們看的大呼過癮。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徐志豪表示,協會選擇在新店辦理活動,是因為碧潭附近的和美山區擁有豐富生態,還有紫斑蝶義工張聖賢等人細心經營,已成為台北都會民眾的後花園,希望透過活動讓民眾了解紫斑蝶生態。

紫斑蝶專家詹家龍指出,新店和美山區擁有天然的曲流環境,是紫斑蝶良好的棲息地;紫斑蝶每年隨著季節變換在島內遷移,春天時由南返北,豐富和美山蝶類生態資源,需要更多人關心與保護紫斑蝶棲息地。



◆ 封溪護魚有成 台東再增2溪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0.08.14

台東縣卑南溪池上段等溪流近年來陸續封溪護魚,今年暑假長濱鄉掃別溪、大德溪也宣布封溪,僅有部分河段可以捕魚。縣府農業處自然保育科表示,封溪護魚已有成效,生態已經逐漸回復。

今年加入封溪護魚的長濱鄉,掃別溪從比扼子到達地幽段開放1.2公里,大德溪從卡西哩岸到達牙段開放0.9公里,其餘河段一律封溪護魚,為期2年。

農業處指出,目前台東縣宣布封溪護魚的範圍,包括卑南溪池上段、富山禁漁區、長濱鄉大德、掃別兩溪主要河段及綠島周邊海域,蘭嶼近海則禁止大型漁船捕撈。一旦違法捕撈,都會依違反漁業法裁罰,至少開罰3萬元。

fsj 提到...

海洋溫度升高 印尼珊瑚大量白化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8.18

溫度升高再度造成海洋生物出現不適應症候群!國際環境保育團體研究發現,印尼蘇門答臘海域的珊瑚因海水溫度攀升,大量珊瑚出現白化,專家提醒,爾後復原工作恐怕相當費時。

根據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研究團隊表示,印尼安達曼海域的珊瑚超過6成因為不耐海水高溫,已出現白化現象,該協會代表麥克拉寧表示,「這起意外不僅是世界珍貴珊瑚礁的浩劫,也是當地漁民的悲哀,因為漁獲恐怕會因此受到波及。」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在5月測量結果,當地海水溫度已超過往常的平均溫度攝氏33.8度以上。

因此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認為,當地的珊瑚應該已經死亡,除此之外,今年珊瑚出現白化的地區,還包括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印尼其他海域。

根據印尼與澳洲的海洋科學家在8月初合作的研究報告,「印尼當地珊瑚死亡速度與嚴重性全球罕見,超過8成的生物已經死亡,其他寄生生物在未來數月內,恐怕也難逃死劫。」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印尼海洋計畫主任坎培爾表示,「當地珊瑚對於生態系統提供的保護相當重要,如今出現這種結果,相當令人失望與不捨。」

詹姆斯庫克大學研究人員拜爾德也表示,「印尼當地的珊瑚正常情況下需要5到10年復原,不過如果白化範圍持續擴大,復原時間恐怕更不樂觀。」

fsj 提到...

搶救海岸林 墾丁保存「綠長城」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墾丁報導】2010.08.19

墾丁南灣到鵝鑾鼻長達15公里的海岸,原本遍佈茂密的海岸林,因人為開墾、建築,林相遭受嚴重破壞,墾丁國家公園28年前「搶救」下砂島至香蕉灣段1.5公里長海岸林,這段碩果僅存的「綠色長城」,被喻為「熱帶海岸林實體博物館」。

「28年前如果未公告劃設該段為生態保護區,大自然珍貴的資產─『綠色長城』,恐怕只能留待回憶,若以人工造林,就失去了『原汁原味』。」墾管處長林青說,這座僅存的「綠色長城」,海岸林相豐富,堪稱南台灣保存最好的「熱帶海岸林實體博物館」。

墾管處解說員李豐美說,據調查,砂島至香蕉灣段海岸林的木本植物約115種,有趣的是,57%與菲律賓共通,48%與馬來西亞共通;有專家認為,當地海岸林的形成,是南洋熱帶海岸林種子,經大海漂傳而來,在此落地生根。

她說,岸林植物帶多為常綠闊葉組成,通常具有中、大葉子,色澤鮮明亮綠;棋盤腳和蓮葉桐是「主角」,其它常見的喬木樹種有毛柿、水黃皮、欖仁等,因海岸林主要組成分子的果實和種子,多以海漂方式傳播,又稱漂流林或海漂林。



◆ 魷魚超貴!魷魚羹老店擬休息

民視 2010/08/19

氣候變化導致今年魷魚產量大幅減少,價格每台斤從去年的190元漲至每台斤400元,讓不少賣魷魚這一味的店家大喊吃不消,像是花蓮一家賣了25年的老店,不排除換成賣肉羹,甚至考慮休息,否則成本太高,生意越好,心越痛。

賣了25年的魷魚羹,但這老店,有可能必須要改賣肉羹,不然就休息,因為台灣魷魚嚴重缺貨今年台灣的魷魚到貨量短缺,只有3萬噸,大約以往的6成,價格從去年每台斤190元漲到現在400塊,讓不少獨賣魷魚這一味的店家吃不消。

酸中帶甜的湯頭,微微的辣味,彈牙的新鮮魷魚口感,是吸引老顧客的原因,但聽到老店家可能收攤,覺得很可惜。

小吃攤講求的是薄利多銷,魷魚「物以稀為貴」,成本一口氣漲了好幾番,也使得20多年的在地老味道,如今可能被迫換口味重新出發。

fsj 提到...

保育奏效!棱皮龜現身馬來西亞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0/08/24

超過30年已經不見蹤跡的棱皮龜,再度重回馬來西亞海岸!一度被認為瀕絕的棱皮龜是一種海龜,由於人為盜獵嚴重,數量急速降低,動物保育人士表示在馬來西亞再度發現棱皮龜,顯示當地政府保育工作已有成效。

這隻於1978年在藍道阿邦海域被科學家標誌的棱皮龜,在經過32年後,上個月再度被發現,體長1.5公尺,體寬1.16公尺,重約500公斤。過去每年8 月,海龜都會到馬來西亞當地海域產卵,不過,近年來當地棱皮龜蹤影稀少,研究人員為了追蹤這隻海龜將來遷徙路線,在裝置衛星追蹤儀器後,隨後再度將牠放回海中。

1950年代,當地的海域每年曾出現至少1萬隻母棱皮龜上岸產卵,1984年後,數量急速降到800隻,2006年更曾有只剩2隻母龜產卵的紀錄,當地海洋生物系統中心研究人員仍憂心指出,可能瀕絕的海龜棲息地如果再被破壞,難保數量不會繼續再減少,不過,最近馬來西亞海域曾再度出現綠蠵龜蹤影,加上這次棱皮龜回籠,令保育人士相當歡欣。

馬來西亞漁業部也表示,這隻棱皮龜可能會先游至越南或日本,再游經太平洋,甚至迴轉至印尼或紐西蘭水域,再回到馬來西亞,藍道阿邦海域也是馬來西亞唯一棱皮龜會產卵的海域,棱皮龜最早出現地球時,在7500萬年前,過去曾順利度過多次的絕種危機。

馬來西亞丁加奴的藍道阿邦海域的棱皮龜,一度由於盜獵、捕撈與汙染,數量急遽下降,馬來西亞《The Star》報紙引述馬來西亞漁業部門主管表示,「再度看見棱皮龜回到這個海域,實在是一種奇蹟,」除此之外,當地政府也希望能讓當地繼續適合罕見的棱皮龜前來孵蛋。



◆ 訓練白海豚轉彎? 專家:有違專業(影音)

公視 2010/08/23

針對國光石化的開發,可能造成中華白海豚的滅亡,不管是國光石化的董事長還是行政院長,都講過白海豚可以訓練會自己轉彎避開,不過台灣研究鯨豚已經超過五十年的學者楊鴻嘉卻說,這是不可能的事,台灣海峽不是水族館,而且白海豚在找到路之前可能就已經先餓死了。

因為國光石化的開發,有可能會造成只剩下八十多隻的中華白海豚滅絕,行政院長採用學者的建議,相信可以訓練牠們轉彎。不過研究鯨豚已經超過五十年的學者、楊鴻嘉講,白海豚靠聲納系統辨識方向,填海造陸之後,不只讓牠們找不到方向,更可能先餓死。

楊鴻嘉強調,海豚的確很聰明,不過野生動物也有自己的性格,人類不一定能夠馴服得了,更何況台灣海峽又不是水族館,人類怎麼可能會想像、自己可以訓練白海豚乖乖聽話,他批評,即使國光石化再怎麼有錢,也不可能買下生命與生態。

已經高齡八十歲的楊鴻嘉,是台灣深入研究鯨豚、也是研究最久的第一人,他認為,國光石化採用台大教授周蓮香的報告,做出海豚可以訓練會轉彎的結論,讓他聽了覺得好笑,他認為這些話已經違反專業了。

記者林靜梅邱福財台北報導。



◆ 訓練白海豚轉彎? 周蓮香:不一定成功(影音)

公視 2010/08/23

環保團體找來研究鯨豚的老學者,出面駁斥中華白海豚會轉彎的說法,更直接點名國光石化委託做報告的學者台大教授周蓮香,花了政府幾千萬到上億元的經費,報告卻沒有經過國際學術同儕的檢視。

面對批評,周蓮香強調經費不只是給一個團隊,而且研究海上哺乳類動物本來就很昂貴,她也從來沒有說過,海豚一定可以被訓練成功。

如果國光石化非得蓋,又得讓快滅絕的中華白海豚、活下去,建議可以訓練海豚轉彎的就是台大教授周蓮香。環保團體批評,周蓮香長期拿政府大筆研究經費,卻做出這種站在開發派的學術研究,令人難以信服。

而中研院學者陳昭倫,直接透過google的學術網路查詢,他發現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已經是國際的重要議題,不過顯然經費充裕的周教授團隊,並沒有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具體成果。

面對環保團體直接把矛頭指向自己,台大教授周蓮香表示尊重,她強調,論文為求最好、花了點時間,其中一篇已經投到國際發表、等待審核,另外,研究經費不只是給自己的團隊、更沒有上億那麼多。

至於老前輩學者、跳出來駁斥白海豚不可能經過訓練會轉彎,周蓮香也重申,她說這只是一種可能性。

中華白海豚到底能不能轉彎,周蓮香認為是忠於專業、提出建議,只不過環保團體認為,真正的生態保育,應該從最基本的、保護棲地做起。想要違反自然法則、硬要改變野生動物的天性,這樣的思維、才應該轉彎。

記者林靜梅邱福財台北報導。



◆ 北方三島納入海洋公園 遇阻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0.08.24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北方三島劃為海洋國家公園,昨天到宜蘭縣蘇澳區漁會舉辦說明會。管理處強調,未來可透過有效經營管理與保育,維護特殊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但漁民指出,彭佳嶼附近是傳統漁場,一旦納入國家公園,往後漁撈方式、範圍等都受到限制,一致反對。

管理處簡報指出,近年來因為漁獲過度捕撈,各國為了保護海洋資源,紛紛進行管理工作,著重整體海洋生態系的平衡,保護棲地,讓漁業永續發展。

台灣也在3年前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透過與海巡署的合作,驅離非法進入的外籍漁船,維護海洋資源,而當地海域的沉船也成為魚類棲息的樂園。

海洋公園管理處祕書兼主任徐韶良強調,北方三島海域位處黑潮及東海水團交匯處,有豐富多樣的生態基礎;根據調查,北方三島海洋國家公園占各主要漁業作業的面積比率,中小型拖網僅4%、鯖鰺圍網是5%,火誘網也只有6%,對漁業影響不大。

他指出,透過保護漁業資源,可排除非法漁船越界捕魚,帶給海洋發展的新契機,也能提高台灣的國際形象,像在菲律賓阿波島附近海域,因為在1984年畫了海洋保護區,目前漁業捕撈量也成長了3倍。

但是南方澳漁民擔心如此一來,未來漁業可能會遭受諸多限制,心存疑慮。漁民表示,彭佳嶼附近海域是南方澳很重要的傳統漁場,一旦劃為海洋國家公園,未來包括漁民的作業方式、內容和範圍,都可能會有嚴格的限制,屆時漁獲大受影響,漁民權益受損,他們無法接受。

fsj 提到...

封山20年 玉山水鹿激增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報導】2010.08.26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屬郡大林道一帶經廿年休養生息,東海大學生物資源調查團隊近來調查發現,保育類水鹿出沒數量激增,單單郡大林道至烏瓦拉鼻溪山嶺穿越線約一百公頃水鹿族群相當大,至少超過四十隻。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長陳隆陞說,未來玉山水鹿奔馳草原的鏡頭,將有重現的一天。

玉管處今年委託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率領研究團隊,針對路斷封山廿年的郡大林道經觀高至駒盆山一帶生物資源展開調查,經架設自動攝影機監測,發覺森林底層植物覆蓋率低,許多樹木因被水鹿環狀啃食或磨角而死,和十年前調查樹下有濃密芒草與玉山箭竹完全不可。

林良恭說,這可是台灣保育的重大進步。監測期間發現,偶蹄類族群如水鹿增加是棲地變化主因,調查期間發現每天高達七點八隻水鹿個體目擊率;與每天廿二點六次的水鹿痕跡(排遺、腳印與遺骸、睡痕、樹皮啃食與磨角痕)。

而且從調查顯示,郡大林道至烏瓦拉鼻溪山嶺穿越線約一百公頃水鹿族群相當大,至少超過四十隻;水鹿族群成長快速,研判與水鹿列進保育類後,人類侵犯減少,加上牠跑的速度快,熊追不到,沒有天敵,一年四季食物不缺是族群成長主因。

不過林良恭呼也籲登山客,水鹿多更要小心,因為公鹿發情時會傷人,千萬不要去觸摸水鹿角免得被頂傷。水鹿增加後,讓人擔憂的是牠的出沒區食物不足,才儲啃樹皮,造成樹木枯死。未來如何因應?林良恭說,「可能需採取經營管理來調控。」

fsj 提到...

南部也淪陷 美洲水丁香入侵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屏東報導】2010.08.27

台灣南部最近新發現外來種美洲水丁香,這是繼北、中部原有植物生態被美洲水丁香侵入後,南部首度發現,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楊勝任說,受到外來物種不斷侵入,台灣原有植物生態環境,已越來越複雜。

發現美洲水丁香的地點,在屏科大偏遠的苗圃場內,不但長得高達3、4公尺,還能開出小黃花,並結下種籽繁衍。楊勝任說,很顯然,美洲水丁香在南部已完全歸化,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環境,植物達成歸化期至少10年,「可見種籽早傳播到南部」。

楊勝任說,水丁香為柳葉菜科的一個大屬,大約有80幾種,目前在池塘邊、濕地或是田埂,可看到約1公尺高的水丁香,但是南部第1次發現高達3、4公尺的美洲水丁香,讓他嚇了一跳。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年4月發表,台灣已有3種新歸化的水丁香植物,即北部的沼生水丁香,中、北部的翼莖水丁香、美洲水丁香,卻沒想到,南部最近也淪陷,發現美洲水丁香。

楊勝任說,美洲水丁香是否強勢,會不會造成原有植物生態環境變化,都還得繼續觀察。他呼籲南部的農友或是民眾,如果發現美洲水丁香,請向屏科大通報,他們好做調查及後續觀察,以防「壓迫」到原有的植物生態環境。

fsj 提到...

亞洲錦蛙入侵 觸碰恐中毒

【張立勳/高縣報導】2010-08-31 中國時報

衛武營都會公園吸引許多民眾前往休閒,最近高雄市野鳥協會在公園內芒果樹發現綽號「陸上版河豚」的亞洲錦蛙,民眾不小心碰觸可能會中毒,外來品種的亞洲錦蛙繁殖相當快,牠還會爬樹鑽地、分泌毒液,沒有什麼天敵,對本土蛙種生存造成威脅。

研究員楊玉祥指出,亞洲錦蛙背為褐色,有橘色條紋,加上相對於台灣原生四種狹口蛙科「小雨蛙」只有兩到三公分袖珍體型,亞洲錦蛙則可長到六到八公分,外型又圓胖,簡直就是巨無霸,十分容易辨識。

除外型與眾不同,牠經常棲息在流動水域,原生地是廣東、廣西、馬來西亞等地,亦是一種水陸兩棲功夫了得的蛙類,遇難時可以鑽入泥土中,腳上吸盤讓牠也可以攀爬上樹木或牆面。

牠還有最後一招,遇到危害時會鼓脹身體,宛如一顆棒球,楊玉祥說,在體表分泌乳白色的毒液讓誤食牠的動物痛苦不堪,形容像是陸上版的河豚。



◆ 15萬頭野豬橫行浙江

中央社 2010-08-31

中國大陸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總站工作人員表示,浙江野豬橫行,估計今年總數量可能超過15萬頭。

浙江野豬太多,已嚴重威脅到當地農民的生計,例如淳安縣從西面的浪川鄉到東部的茶園鎮,村民種的玉米、蕃薯、南瓜等都遭到野豬啃食,農民叫苦連天,出動「護糧隊」也沒用。

農民馬石村說,「在地裡幹活稍微晚點回家就可能和野豬打照面。」

張姓村民表示,前幾天他一早去採桑葉,就碰到了野豬,「剛出村,我和那畜生迎面撞上,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被野豬挑倒在地。幸虧運氣好沒有被頂到肚子,倒地以後野豬也沒有繼續進攻,只傷到了大腿和屁股,連續貼了5天膏藥後不那麼痛了。」

報導說,淳安不少偏僻的山地已經被野豬「完全攻陷」,野豬甚至將勢力觸角伸進了村莊。

報導指出,除了淳安,嘉興,杭州、溫州、衢州等10個市也都有野豬出沒。

浙江省林業廳負責人說,「今年野豬特別多,除了氣候因素外,天敵消失、捕殺太少是重要原因。」2000年浙江全省約有野豬2.9萬頭,2006年野豬數量超過10萬頭,6年內野豬數量多了2倍。

報導說,過多的野豬不僅影響到人類活動,甚至連蛇、鼠等其他動物也都受到影響,不但破壞莊稼,長此以往更會破壞生態環境,導致食物鏈斷層。

fsj 提到...

餵食野生動物 是害不是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5/today-south4.htm

記者黃博郎/專題報導 2010.09.05 自由時報

人類接近小動物時,都會有一種保護弱小的成就感,而小動物可愛的乞食模樣,更讓人忍不住伸手餵食。

從早期餵食流浪犬貓,到台灣獼猴、鴿子、松鼠、魚等,到處都可以看到人與動物親近的畫面,然而,近年來因為環境的開發,小動物的天敵漸漸消失或退出生活領域,加上人類爭相餵食,導致部分小動物數量激增,逐漸威脅到人類的生活。

小動物大繁殖 破壞生態平衡

台南市動物防疫所所長李朝全解釋,過去動物必須辛苦覓食,可能常常餓肚子,現在人類不斷餵食,小動物營養充足,人類吃的食物又多含生長激素,導致小動物發育快速,且「飽暖思淫慾」,交配繁殖的頻率大增,自然就越生越多。

原本自然界各物種都有天敵抑制其數量,但都市開發後,鴿子、松鼠、斑鳩、麻雀等小動物的天敵,例如猛禽類、蛇類,都無法在到處都是人類和建築物的環境中生存,更讓很多小動物得以安然棲身,造成族群激增。

小動物本來不會威脅到人類的生活,但特定物種若過度繁殖,達到一定的數量,不但會破壞大自然的食物鏈,還逐漸威脅到人類的生活。例如鴿子四處排便、掉毛,造成環境污染,讓民眾苦不堪言,台南市大林國宅除了鴿糞危害,還得忍受鴿群帶來的噪音;松鼠不斷掉毛,在樹下休憩的人容易吸進鼠毛造成過敏,不喜歡松鼠的人更擔心松鼠突然竄出嚇到人。

人畜共通疾病 「疫」發不可收拾

更嚴重的是傳染病和疫情問題。李朝全表示,小動物身上常有葡萄球菌、鏈球菌、破傷風桿菌、寄生蟲等,鳥禽類還可能有禽流感。而人畜共通疾病若經過病毒重組,可能造成難以遏阻的疫情,對人類的威脅更嚴重,因此,人類和野生動物過度親近,其實另藏看不見的危機。

除此之外,特定物種的過度繁殖和人類餵食,還帶來對植物的殘害。植物專家梁崑將發現,松鼠是囓齒類動物,必須不斷啃樹磨牙,若數量過多,將影響當地樹木的生長。更嚴重的是,松鼠有儲存食物的天性,會將吃不完的食物放在樹洞或樹幹分叉處,過去覓食的少量堅果類,即使儲存在這些地方也不會有事。

但現在人類餵食的食物皆是高糖分、高蛋白的加工食品,一旦儲存在樹上,便會腐敗、發酵,引來菌類和黴菌,侵入樹幹和樹根,讓樹木失去生命力,很多珍貴的老樹其實都因此死掉。「大家越來越重視老樹,卻不知道自己恣意地餵松鼠,其實是在害樹!」

獼猴餵成潑猴 傷作物還傷人

再將視野放大,除了都市裡餵食小動物的行為,人類餵食獼猴的行為近年來也出現嚴重後遺症。分布在全台山區的獼猴大量繁殖,越來越大膽,常動手向民眾搶食物,甚至抓傷人,還侵入農田和農舍,破壞農作物、傷害雞鴨,讓農民苦不堪言,每年損失的水果、竹筍等經濟作物數量驚人,都是人類開心餵食時從未想過的問題。

李朝全認為,要讓環境永續發展,必須從小學開始,教導正確的生態觀念,才能了解人與動物之間如何取得最佳的平衡點。而各級政府也必須開始採取相關措施,有些國家會採取狩獵季的做法,開放特定季節狩獵,這在我國可能行不通,但我們可以採取比較緩和的方式,例如在食物中摻入節育藥,逐步抑制動物的數量。



◆ 原住民與鳥類 緣繫千年山水間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0,5248,11050612x112010090500045,00.html

【莊哲權/台東報導】2010-09-05 中國時報

在古老原住民社會裡,鳥不僅可以預告吉凶,也是社會地位象徵,例如排灣、魯凱族,只有貴族頭冠才能配戴熊鷹羽飾,鄒族婦女傳統服裝則是仿照台灣藍鵲,共同生活在山林間。原住民族群與鳥類已經緣繫千年,衍生許多美麗的神話和生活意象,自然融入風俗習慣至今。

尊榮的象徵─熊鷹

熊鷹又名赫氏角鷹,是台灣猛禽中的老大,身高八十公分,展翼達一百八十公分,對人類活動極為敏感,只出現在中、高海拔原始森林,屬於瀕臨絕種野生鳥類,全台僅剩不到五百隻,以台東最多。

台東縣資深鳥友楊宗緯表示,熊鷹的魯凱族語為Adisi,排灣及魯凱族人遵奉百步蛇為祖靈或祖先守護神,由於熊鷹飛羽上有長串三角型的斑紋,與百步蛇身的三角形圖案相似,熊鷹是由百步蛇變成,是老一輩人深信不疑的口傳歷史 。

楊宗緯指出,壯碩熊鷹翱翔山林間極具王者之相,排灣及魯凱族人認為熊鷹是貴族(頭目)及英雄象徵,因此頭目便以熊鷹羽做為羽冠,羽飾取用非常嚴謹,無功者不能帶,羽毛黑白相間的節愈多、插的數量愈多,身分地位就愈高。

犧牲生命帶回火種─台灣藍鵲

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發生大洪水,鄒族人被迫遷到玉山,在嚴寒的玉山之頂,族人因沒有火種瀕臨滅族危機,大青蛙、雲雀試圖為族人帶回火種,但是都功敗垂成。

最後是台灣藍鵲自告奮勇地去運回火種,儘管爪及喙都被燒成鮮紅色,藍鵲還是成功地將火種帶回,但是也嚥下最後一口氣,死後幻化為女神仙。

為紀念台灣藍鵲救了族人,鄒族婦女傳統服飾,從裙襬到綁腿皆倣效台灣藍鵲藍、白、黑相間的羽色,到目前為止,藍鵲還住在部落附近,與鄒族人和平共處。

台灣藍鵲是台灣特有種,有著美麗的寶藍色,曾獲票選為國鳥,群居性台灣藍鵲育雛時,哥哥、姊姊會幫忙擔任保母與守衛角色,有強烈護巢行為,對於入侵者會全力攻擊,直到對方知難而退為止。

預告吉凶的靈鳥─繡眼畫眉

以鳥鳴聲辨別吉凶,除蘭嶼達悟族沒有以外,普遍存在於每個原住民族群,每個族群依據鳥種則不盡相同,最被廣泛使用「靈鳥」是繡眼畫眉。

鄒族的阿里山鄉前鄉長湯保富說,以前老一輩人要上山打獵,會在天還沒亮時,就到安靜地方聽繡眼畫眉叫聲,如果聲音溫和,表示順利,如果聲音急切,就是有危險。

排灣族的史前博物館館長童春發表示,上山前,如果繡眼畫眉在左邊叫,表示祖靈在告誡有危險,所以必須取消行程,但是如果由左飛往右,表示是好兆頭。

在泰雅族的神話裡,繡眼畫眉與烏鴉比賽從河床中搬運巨石,結果烏鴉失敗,繡眼畫眉卻以輕靈的小巧身軀,順利將石頭搬到對岸,被泰雅族奉為可以預告吉凶的靈鳥。

繡眼畫眉身長約十三公分,一雙白色大眼圈,是牠們最大的特色,也因此而有「大目仔」俗名,常成群出現,棲息範圍相當大,從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間均有牠們的蹤跡。

從群雀合力搬運巨石故事中,原住民獲得團結力量大啟示;白尾鴝喜歡棲息在陰濕地方,表示那裡有水源,族人就不會去開發,無形中也保護了水源地。

千百年來,原住民就與大自然維持著一種有規律的奇妙關係,透過與鳥類等各種動物互動,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平相處,順從、敬畏大自然規律與力量,尊重、愛惜天地萬物。



◆ 紐約高樓關燈 免候鳥撞擊

中央社 2010.09.04

紐約市有愈來愈多的摩天大樓關掉燈光,幫助降低撞擊到高聳大樓的候鳥數目。

英國廣播公司(BCC)新聞網報導,紐約全國鳥類保護社團Audubon發起的這項「熄燈」活動,將進行直到11月1日為止,屆時候鳥料將結束秋季遷徙活動。

參加熄燈活動的摩天大樓,包括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

估計每年有9萬隻鳥,因為撞擊玻璃幕牆大樓,死在紐約。

發起這項每年一次活動的單位表示,明亮的燈光會迷惑候鳥的方向感,擾亂它們正常的飛航線索。

致力保護紐約市內野鳥生態的Audubon社團,呼籲高樓的屋主和住戶,在深夜到黎明之間,關掉無人樓層或未使用空間的燈光。

加拿大的多倫多也有類似的計劃,並指出「比起艾克森瓦爾狄玆號(Exxon Valdez)油輪的漏油事件,全北美洲每年有更多的鳥死於撞擊」。艾克森瓦爾狄茲號油輪事件造成鳥類死亡超過25萬隻。

Audubon也引述芝加哥田園博物館(Field Museum)的一項研究發現說,在晚上關掉燈光後,在晚上撞擊高樓死亡的鳥類數目降低了83%。

Audubon表示,在候鳥遷徙季節,紐約市將有大約30位志工,會在晚間巡視若干大樓。

fsj 提到...

台灣原始觀音座蓮 南投現蹤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828515.shtml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縣報導】2010.09.04

民眾最近在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山區溪邊發現瀕臨絕種的植物─台灣原始觀音座蓮,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昨天踏勘,確認這是起源於古生代石碳紀距今約三億年前的植物,可說是蕨類的祖先,是台灣特有種,相當珍貴。

農委會林試所蓮華池研究站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家表示,此處是新發現的台灣原始觀音座蓮聚落,它生長在山谷溪流旁,喜歡潮濕環境,之前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與台北縣的烏來雲仙發現過它的蹤影,全國數量不到一千株,屬瀕臨滅絕植物。

臺灣原始觀音座蓮學名Archangiopteris somai Hayata;葉片長五十至八十公分,柄長廿至六十公分,具有關節,基部具鱗片,葉緣不平整,不具回脈,屬臺灣特有種。

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黃耀謀說,台灣原始觀音座蓮外觀不起眼,常被誤認為是一般的觀音座蓮,因此常被誤判,其實它是蕨類植物的祖先。

大雁村長謝棟漢說,日前接獲村民反映,指仙楂腳深山有座小型水庫的土壩外包水泥有裂縫,他和友人踏勘時,在一片香蕉園旁發現這種罕見的物種,並通報特生中心。

特生中心專家昨天到場鑑定,確認是台灣原始觀音座蓮的新聚落,約有廿多株,生長地點緊鄰山谷溪流,旁邊有蕉農除草痕跡,這些台灣原始觀音座蓮幸運未被砍除,高約一公尺,葉片寬如手掌,葉脈兩側孢子囊是最明顯特徵。



◆ 「活蝦生吃」殘忍 動保團:蝦子會痛!

TVBS/李汪勝、吳亭儀 2010/09/05

最近美國加州有一家日本料理店,推出所謂「跳舞蝦」,就是把活蝦冰進冰清酒,再用檸檬汁刺激活蝦跳動後,一口吞下,引起當地動保團體抨擊!動保團體提出相關研究表示,當蝦觸角碰到檸檬汁後,其實會受傷,而且相當疼痛;雖然東南亞和韓國也都有類似的跳舞蝦吃法,動保團體還是希望一般民眾能拒吃。台灣其實也有活蝦料理,最著名的就是花蓮鯉魚潭,幾乎每一家店家都在賣,作法是把蝦子給「醉暈」,倒是名廚阿基師也反對這種吃法,還要大家小心細菌跟著吃進肚子裡。

試吃跳舞蝦民眾:「加油!繼續!繼續!繼續!繼續!繼續!(蝦)跳!(蝦)跳!(蝦)跳!喔!啊!」

活蝦才到嘴裡,嚇得吐出來,連眼鏡都摔壞了,這掀開碗蓋,蝦子會不斷往外跳的,是東南亞「跳舞蝦」料理。

一般先用冰水冰活蝦,再以辛香料、檸檬汁,刺激活蝦「跳」,才一口吞下,美國如法炮製,日式「跳舞蝦」,把活蝦浸冰清酒,再滴檸檬汁,在美國被抨擊虐待動物。阿基師:「吃了美食以外,不要製造『口業』,茹毛飲血的畫面,又回到現在的生活環境中來了,那其實不好。」

「跳舞蝦」吃法太殘忍,阿基師也忍不住跳出來痛批,其實蝦被剝去蝦殼,雖然還會動,但有研究指出,滴下檸檬汁,蝦觸角遇酸,產生蝦足受傷反應,其實,會相當疼痛,而台灣花蓮鯉魚潭,早以「活跳蝦」聞名已久,沖洗過,直接放進有酒、醬油等調味料的碗裡,看蝦子跳著掙扎,店家習以為常。活跳蝦業者:「等牠醉,要放一點米酒,民國60幾年,就開始有在賣,這邊的特產。」

宣稱是傳統,標榜賣「活跳蝦」業者,不打算改變,但看在一般人眼裡,恐怕還是很「膽顫心驚」。



◆ 基改鮭魚食用安全 美評估上市

自由時報 2010.09.05

〔編譯魏國金/綜合華盛頓三日外電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三日指出,名為「AuqAdvantage」的基因改造大西洋鮭魚(見圖,取自網路)成長速度較一般鮭魚快、食用安全無虞,同時「高度不可能」對環境造成重大傷害,該單位正評估是否核准其上市,使之成為端上美國人餐桌的第一個基改肉品。

FDA聲明說,作為食物,該基改鮭魚「與傳統大西洋鮭魚一樣安全,在維他命、礦物質與脂肪酸等成分上沒有生物學相關的差異,因此可合理確定,攝食基改鮭魚食品無害」。

FDA將於九月十九日起舉行三天的公聽會,並在數週後做出最後決定。研發基改鮭魚的麻州AquaBounty技術公司表示,一旦取得核准,將以二至三年的時間將該產品送入美國的超市。

三十一名消費者、動物權益、環保與漁業團體上週宣布反對基改鮭魚的核准,他們尤其對基改鮭魚脫逃出養殖場,並在繁殖與食品用途上超越一般鮭魚而感憂心。

AquaBounty科技指出,基改鮭魚只需十六至十八個月,就可成長至市場規格,而一般養殖的大西洋鮭魚則需三十個月。這些魚僅內陸養殖,同時僅出售不具生育力的母魚,以限制其繁殖的任何可能性。FDA也贊同說,基改鮭魚逃脫或干擾生態的機率「非常渺小」。

這種基改大西洋鮭魚含有奇努克鮭魚的生長激素基因,研究人員利用另一種不同的魚─大洋鱈魚的基因常開狀態機制,讓該基因保持活躍,一般鮭魚僅在溫暖的天候下分泌生長激素,基改鮭魚因一年到頭都可分泌生長激素而長得較快。

AquaBounty表示,基改技術將提振美國的漁業,並降低濫捕造成的環境壓力。不過反對專家認為,基改技術恐導致更多工業化的養殖,進而增加基改動物逃脫的機會,同時因資料闕如,其食用的副作用也不得而知。

非營利組織食品安全中心的政策分析家漢森指出,該公司的測試「是我見過樣本最少的水產研究,比如,僅六條魚的樣本用來進行可能過敏反應的分析。」同時文件顯示恐有五%的基改鮭魚或許仍具生殖力。公聽會可能論及,基改鮭魚含有較高的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這是一種與生長激素有關的荷爾蒙。一些研究顯示,血管中較高的IGF-1與較高的罹癌風險有關,雖然目前不了解多少食物將造成血液中的IGF-1濃度升高。



◆ 中縣白冷圳遭污染變色 魚群翻肚

自由時報 2010.09.05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台中縣白冷圳三條灌溉溝渠三日傍晚被有刺鼻味的乳白色污水污染,超過三公里長的溝渠中,魚屍遍佈,一百多公頃的農田灌溉受影響。環保局四日往上游及周邊追查,疑是紡織廠排放未處理污水所致,已開出告發單處罰。

疑紡織廠排放水污染

白冷圳灌溉溝渠從東興村下游分成三條灌渠,流經復盛、中正、月湖等村,三日下午,村民發現溝水呈乳白色,還散發出嗆辣、刺鼻的化學藥水味,聞久了會不適想咳嗽,水中魚兒紛紛翻白肚死亡。

白冷圳促進會總幹事徐炳乾接獲村民通報到場勘查,發現三條灌渠中的鯉魚、石斑、蝦虎、泥鰍、大肚魚等魚類大量暴斃;月湖村詹姓村民池塘飼養的錦鯉,也因圳水流入池中,死了三尾。

十年復育心血全沒了

徐炳乾痛心地說︰「十年復育心血被毒死光光!」九二一地震後,村民每年以人工清圳護圳,刻意保留溝中部分泥土,讓水中生物得以存活,慢慢的溝渠裡面的魚蝦也多了起來。

今年五月當地曾發生一次白濁污水污染,但味道還沒有那麼臭;前天事發後,魚蝦死一堆,通報環保局前來採樣,隨後到水閘門放水,沖淡污染物,新社鄉清潔隊昨天也動員撈除溝裡死魚。

環保局水質保護科長范群彬指出,三日已經採樣送驗及保留證據,四日派員往上游污染源追查,三條溝渠上游匯集在軍營旁,一度進入軍營追查,最後查出污染源來自附近一家紡織廠,稽查員發現有兩條水管,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白色污水,比對顏色及味道,與遭污染的溝渠相同,依違反水污染防治法開出告發單,可處一至六十萬元罰鍰。

不過廠方反駁,將紗製成胚布產生的白色污水不會有臭味,而且無毒,怎麼可能毒死魚?且該廠污水均經污水設備處理,是不小心才有部分漏到兩條水管裡。

不過,今年五月時,該家紡織廠也曾因污水貯留設備未經申請,被環保局連續開出三萬、九萬元兩張罰單。

fsj 提到...

猛蛇擾民 4年來入侵中市倍增

【李宗祐、陳凱勛/綜合報導】2010-09-06 中國時報

猛蛇入侵不只是恐怖電影的驚悚情節,台灣都會區也上演這種寫實情境!台中市野鳥保育學會發現,二○○六年起連續四年接獲通報協助處理野生動物救傷案例,蛇類入侵事件每年呈倍數成長;累計捕獲一三五尾眼鏡蛇最多,出現範圍涵蓋台中市。

台中市野鳥保育學會分析各消防隊接獲民眾通報處理紀錄,與該學會參與處理的數量,二○○七年學會處理的蛇類數量占全部通報數六.七%、二 ○○八年占七.五%。據中市消防局統計,去年一到八月到民宅捕蛇案七九○件,今年六三六件,有減少趨勢。消防局只統計件數,未記錄蛇的種類。

學會評估,藏身台中市區的蛇類絕對大於此數,以一○%偵測率(被民眾發現並通報消防隊處理)估算,每年潛伏在台中市區的蛇類應有八千到一萬尾。該學會志工趙子敬指出,學會因缺乏完整處理紀錄,無法釐清蛇類入侵是否已成全台普遍現象。

趙子敬指出,主因是經濟開發帶動都市快速擴展,野生蛇類棲地不斷被破壞壓縮,開始與人類生活空間「近距離接觸」,威脅彼此安全。令人毛骨悚然的蛇類不只出現在窮鄉僻壤,在水泥叢林的都會區也開始現蹤,入侵民宅事件時有所聞。

台中市野鳥保育學會從二○○六年開始接受台中市政府委託,協助各消防分隊處理民眾通報蛇類入侵事件,發現每年處理數量不斷攀升,從二○○ 六年的三十四隻到二○○九年的八十四隻,增加速度近一.五倍。趙子敬說,多數野生動物不適合棲息都市,但蛇類在台中都會區出現頻率增加。

一般人認為,臭青公(俗稱臭青母)是最常入侵民宅的不速之客,該學會統計,所有通報案例中,劇毒的眼鏡蛇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四年累計捕獲一三五尾,出現範圍不只在鄰近郊外的社區,涵蓋整個台中市。其次是臭青公四十四尾與雨傘節四十一尾,顯示「猛蛇入侵」在中部都會區非偶發事件。

九月是蛇類在都會區出沒高峰期!趙子敬分析,市區蛇類大概在每年四月驚蟄前後開始活躍,九月天氣轉涼,是各地消防隊捕蛇數量最多月份,「可能與牠們須在冬眠前吃很多食物有關。」



◆ 高達三成是外來種 致命蛇吻 醫院缺解毒血清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0-09-06 中國時報

猛蛇入侵都會叢林,當心致命蛇吻!台中市野鳥保育學會指出,在國內都會區發現的眼鏡蛇高達三分之一是外來種。學會研究志工趙子敬說,外來毒蛇不但威脅本土原生種生態,若有民眾遭蛇吻,很可能因國內醫院缺乏蛇毒血清,危及生命安全。

台中市野鳥保育學會過去四年接獲通報處理入侵民宅的蛇類有體型龐大的球蟒和紅尾蚺,還有色彩鮮豔的奶蛇、類似雨傘節的加州王蛇。最讓保育志工擔憂的是印度眼鏡蛇、埃及眼鏡蛇及其雜交種的外來毒蛇。趙子敬研判,眼鏡蛇屬保育類,很可能是被當作寵物蛇飼養或進補食材,透過走私進口後,因故逃逸或被棄養。

趙子敬說,外來毒蛇血清在國內醫院並不常見,即使有些醫院有庫存,以備不時之須,但蛇毒血清有保存期限,若沒有固定來源,就無法維持安全存量。

如果有民眾被咬,會有生命危險,政府不應再忽視非法進口毒蛇造成的公共安全危機 。

趙子敬說,該學會已發現好幾尾東南亞的眼鏡蛇,是很危險的事情。除了外來毒蛇,蟒或蚺等沒有毒性的巨蛇也會危及民眾生命安全。有些民眾剛開始認為養這種巨蛇當寵物很酷,卻沒想到牠們食量驚人,而且體型很龐大。養到一半無力負擔飼養費用,或沒有足夠的飼養空間,就任意棄養。

趙子敬表示,台中縣外埔鄉有農民發現一條六公尺長的緬甸蟒;金門也曾傳出巨蟒偷吃農民飼養雞隻,甚至把整隻羊吞下肚(美國佛羅里州有人在緬甸蟒肚子裡發現一隻長約一.五公尺的美洲鱷)。蚺、蟒等巨蛇習慣守株待兔攻擊獵物,再用身體把獵物纏繞勒斃,任意棄養蚺、蟒很可能威脅民眾生命安全。

fsj 提到...

絕跡20年魚種 淡水河現蹤

中央社 2010/09/07

環保署今天公布淡水河系上游新店溪的魚類生態調查結果,共發現38種魚類,比去年增加11種,創近年新高。其中絕跡逾20年的日本禿頭鯊再度現蹤,顯示淡水河流域水質確大幅改善。

台北市環保局今年4月曾公布,淡水河因水質提升魚種攀升,民國96年僅48種,去年達89種。環保署表示,北市環保局檢測範圍較大,涵蓋基隆河、大漢溪等整個淡水河系,環保署這次的調查主要以新店溪為主。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長阮國棟在記者會表示,魚類常做為河川整治成功與否的指標,除日本禿頭鯊外,代表水質佳的洄游型眼斑厚唇鯊,以及消失多年的翹嘴紅(魚白),均現蹤淡水河中下游。

環檢所第5組科長楊喜男指出,生物物種調查是評估環境變化對生物衝擊的方法之一,過去國內外常以化學方法分析水質。近年來,歐美先進國家同時開發生物毒性檢測做為輔助,藉由生物存活把關,讓水中微量的污染物無所遁形。

楊喜男說,單一生物種類無法正確呈現水中有毒物質狀況,所以需用不同種類生物測試。自民國82年起,環檢所用鯉魚、羅漢魚、溪哥、米蝦、水蚤、小球藻等6種不同生物做毒性測試。

楊喜男說,測試時,只要把小小幾公分的生物放進水裡,最多觀察4天,就能知道工廠放流水到底對生物是否具有毒性,是相當有效且簡易的檢測方法。

環檢所說,環境水體除高濃度有毒物質污染物外,如持久性有機物、環境荷爾蒙、抗生素及衛生用藥等,也逐漸成為國人關切焦點,這類物質毒性屬於慢性危害,較難偵測。

對此,環檢所表示,目前正在開發水蚤等生物的慢毒性測試法,經由生物在水體長達28天的測試,進行是否會造成畸形或生長異常等的危害評估,這項試方法預訂民國100年公告。



◆ 奇景竟成悲劇 千尾烏仔魚翻白肚

【張謙俊/基隆報導】2010-09-07 中國時報

南修颱風遠颺,基隆市西定河出現上萬尾烏仔魚逆游而上壯觀景象,但昨傳出近千尾烏仔魚因水中溶氧度不足暴斃,環保人員憂心再不下雨,西定河上萬尾烏仔魚面臨死亡危機。

颱風過後,基隆港水位上升,港內烏仔魚一路往上游,西定河出現難得一見的烏仔魚洄游奇景。但隨著潮汐回復正常,西定河水位遽降,烏仔魚卻魚困淺灘。

仁愛區光華里長陳世豐說,前晚民眾發現西定河出現死魚,立即向環保局通報,環保人員撿拾一大車的死魚送到垃圾場,死魚散布從安樂市場到西定河和旭川河口,長達一公里。

環保局人員到場瞭解,研判西定河烏仔魚暴斃,可能因為這幾天天氣太熱,颱風過後西定河水位下降,水中溶氧量不足,再加上家庭廢水等因素造成,將持續派員在現場觀察,隨時處理大量死魚事件,以免影響環境衛生。

民間環保人員下河撿死魚,因天氣炎熱,魚屍已發出惡臭,無不掩鼻處理,直說「臭死了」,打撈上岸死魚近千尾。

水試所海洋漁業系副研究員吳全橙研判,這些烏仔魚可能來自養殖池,應該是農曆七月放生團體放生的烏仔魚。牠們隨著洋流進基隆港再游進西定河,因水質、溫度、鹽度等不適應因素死亡,他強調,若是天然的烏仔魚,一旦發覺環境不對勁就掉頭,不會自求死路。

西定河有上萬尾烏仔魚困淺灘,基隆今夏缺水,環保局人員擔心再不下雨,上萬尾烏仔魚可能面臨死亡危機,必要時與產發處研究打撈或驅趕它們重回基隆港。

fsj 提到...

羌塘保護區 人跡罕至最後淨土

TVBS/莊志偉 2010/09/09

大陸西藏北部的羌塘自然保護區,因為地形氣候嚴苛,被視為人類生命禁區,但也因此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更有人把它譽為「世界上最後的淨土」,經過長年保育,曾經一度瀕於絕種的藏羚羊等大陸國寶級動物,都在這裡延續生機,大陸一名作家花了10年光陰,用鏡頭紀錄下當地美麗的景致。

走在藏北的羌塘自然保護區,時間跟距離,這一切人類世界衡量事物的標準,彷彿都被吞沒在面積達到29.8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天地之間。大陸作家張雨芊:「藏北是一片非常遼闊,應該算是沒有開發的處女地,你也可以用荒原去形容它,在藏北你走10公里跟1公里,好像區別不大,而且藏北你基本上不知道,你每一個彎拐過之前,前面迎接你的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樣的驚喜。」

由於自然環境嚴苛,當地被稱為人類生命的禁區,結果就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大陸國寶級的藏羚羊、藏野驢跟藏毛牛,都在這裡不受威脅的生存,甚至於因此連人都不怕。張雨芊:「你能夠看到成片的野驢,在你眼前跑過,如果你高興,你甚至跟牠們可以跑上一段時間,有的時候你伸出手去,能摸到牠們的屁股。」

說起保護區裡的一切,如數家珍,因為大陸作家張雨芊用了10年光陰,紀錄西藏各地,數百小時的影像資料,以及數不清的照片,除了羌塘生態之外,被譽為高原神鳥的黑頸鶴,也是她鏡頭下的另一個主角。張雨芊:「有的時候你會感覺那個早上的時候,有一抹光剛好打在黑頸鶴的身上,或者牠的翅膀上的時候,真是非常的美,那種輪廓漂亮極了。」

由於黑頸鶴對棲息環境要求嚴格,所以牠們的出現與否,已經被當成每一處濕地環境保護好壞的指標,可喜的是,西藏黑頸鶴的數量,已經從18年前的500隻,增加到如今的7000隻,每年12月到隔年2月,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賞鳥季節,希望讓世人因為瞭解,而懂得保護這一處世界上最後的淨土。



◆ 全球18種企鵝 10種面臨減少危機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0/09/10

根據稍早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研討會指出,全球18種類企鵝,預計有10種將面臨數量減少的危機,其中原因大多受大自然氣候變遷,與人類超量捕魚造成食物來源減少,以及油汙破壞生存環境所致。

根據這場在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水族館舉辦的「國際企鵝會議」上,與會的專家學者針對氣候變遷造成企鵝數量減少感到憂心,其中全球18種企鵝中,有將近10種面臨數量減少的危機。

在秘魯海域附近的加拉帕戈斯企鵝與洪堡企鵝,由於食物來源減少,科學家預測加拉帕戈斯企鵝在本世紀前絕種的機率為3成,稀少的洪堡企鵝,則已先被祕魯政府列為瀕絕動物。

另外在南非海域常見的非洲企鵝由於棲息地減少,在國際上也被列為瀕絕動物,帝王企鵝則受到水面結冰面積減少,科學家也擔心在2100年時其數量也會減少,更早也曾傳出,南極洲的阿德利企鵝因2處冰山崩塌,結果影響當地企鵝棲息。

科學家也指出,海水中的磷蝦受海冰面積不斷縮小,蝦子數量也急速減少,直接影響企鵝食物來源,至於以沙丁魚為主的南大西洋的長冠企鵝與頷帶企鵝,則因為人類也大量捕捉沙丁魚,同樣面臨食物來源短缺的困擾。

不過有一個好消息是,南美洲政府因為已立法禁止民眾與企業隨意倒油汙染海水,靠近阿根廷海域的智利麥哲倫企鵝數量已經出現成長。

本次國際企鵝會議已召開第七次,今年透過會議,讓外界更清楚企鵝受到氣候變遷與人為保育對企鵝的影響。

fsj 提到...

貓熊愛吃南投金絲竹 精挑、保濕、宅配到園

【聯合報╱記者張家樂/南投縣報導】2010.09.12

貓熊團團、圓圓來木柵動物園後,園方為了牠倆的食物曾大傷腦筋,一度全台找透透,好不容易在南投縣竹山青竹生產合作社找到牠們最愛吃的金絲竹和泰山竹。

竹子太嫩不甜、太老的纖維太粗…工作人員得挑選二到三年的竹子,鋸成一百二十公分長度,最後用抹布把竹筒拭淨裝進保濕袋中,立刻以冷藏車送到動物園,一名工作人員說,「這簡直像在侍奉阿公一般」。

青竹合作社每個星期為貓熊宅配食物一至二次,每次一百公斤;以一公斤六十五元計,團團、圓圓一年要吃掉約七十萬元的竹子。

為了省去宅配麻煩,木柵動物園曾經挖了幾株金絲竹回去種,結果貓熊不吃。後來請專家進行成分透析,發現因兩地的濕度不同,台北的金絲竹不論甜度和香味,都不及青竹合作社的竹子。

合作社理事長劉燈村說,很多人看貓熊拿著竹子吃,都以為牠們吃竹葉,其實是啃食竹筒。動物園接到冷藏車宅配的金絲竹後,先把竹子斬成四十五公分長,再十字剖開,又切成小塊,方便貓熊食用。

劉燈村說,園區裡泰山竹的數量不多,起初貓熊吃了一百多根泰山竹後,園區栽種不及,目前大都供應金絲竹。



◆ 復育有成 八卦山驚見「黑翅蟬」

【聯合報╱記者何烱榮/田中報導】2010.09.12

每到夏天「嗄、嗄、嗄…」叫個不停的蟬聲,響徹八卦山脈,生態學者李志穎最近到八卦山脈觀察蟬蹤,意外發現罕見的黑翅蟬,趕緊拿起數位相機拍下牠的美麗身影,寄給好友分享。

李志穎表示,黑翅蟬是台灣原生種,體長約2公分,牠會棲息在枝葉茂密的披針葉饅頭果樹,或細葉饅頭果樹活動,台灣400、500公尺以下低海拔樹林間很常見,以前八卦山脈也很多,後因果園林立,農民使用農藥、除草劑,導致族群數量銳減,已經很久未曾發現黑翅蟬蹤跡。

「蟬的幼蟲都在土壤裡生活,變成成蟲後才冒出土壤,愈大隻的蟬,躲在土壤裡愈深,黑翅蟬的幼蟲是在淺層的土壤中吸食饅頭果樹根的汁液成長。」

李志穎指出,黑翅蟬幼蟲對農藥和除草劑很敏感,是很好的環境指標性生物,能夠在八卦山脈再度發現黑翅蟲身影,代表生態復育漸漸出現成果。

夏天到處聽得到蟬鳴是熊蟬的叫聲,牠的體型較大,長約5、6公分,翅膀白色透明,因幼蟲生活在較深的土壤裡,不易遭遇農藥或除草劑危害;反觀,黑翅蟬就曾遭遇浩劫而一度消失。

李志穎指出,台灣原生大戟科饅頭果屬的植物,常被視為雜木而砍除,其實,這類植物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並可復育多種稀有的原生動物,是山坡地、公園與校園,首選的生態原生樹種。



◆ 新化植物園 野放螢火蟲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新化報導】2010.09.12

台南縣新化國家植物園昨天首次舉辦野放螢火蟲活動,上千隻台南市動物防疫所繁殖的黃緣螢、窗螢的幼蟲,由100多人野放進植物園內的「浺瀜池」復育,新化國家植物園本月底將辦野放螢火蟲成果發表會,邀請野放民眾再來見證點點螢光飛舞。

台南市動物防疫所所長李朝全表示,新化國家植物園林相優美,更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適合螢火蟲成長的優良水質、生態環境,他多次勘查後,認為是復育螢火蟲的極佳地點,有信心幫助植物園成為兼具教育、娛樂的生態旅遊勝地。

植物園負責人林明賢說,李朝全10多年來常到植物園踏青,這裏的一草一木他瞭若指掌,3個月前他仔細研究浺瀜池周遭環境,發現池中有螢火蟲幼蟲棲息生長,在這裏復育螢火蟲再適合不過,一個月前他帶回許多幼蟲,養大後昨天野放,希望未來能繁衍出數萬隻螢火蟲,重現滿天螢光的畫面。

植物園昨天邀請新化口碑國小、台南市復育螢火蟲的巴克禮公園附近居民及植物園會員、大學師生參與野放,不少路過親子加入,大家沿著山徑走了10多分鐘到復育池,在歡呼聲中將幼蟲放進池內。

李朝全指出,新化植物園沒光害、水質優,螢火蟲幼蟲食物來源多,林區步道動線佳,讓民眾賞螢更方便,希望移植成功復育經驗,讓新化國家植物園成為螢火蟲繁殖的大本營。

台南市防疫所與崇明里合作,在中華東路巴克禮公園復育螢火蟲成功,新化植物園希望不久也能和巴克禮公園一樣,有螢火蟲飛舞。

fsj 提到...

保育團體:全球3成淡水龜瀕絕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9.13

根據國際動物保育團體的報告指出,受到濫捕與棲息地縮減,全球淡水龜數量約1/3正面臨絕種危機,其中亞洲人喜愛將烏龜製成藥物服用,亦是造成淡水龜數量急速減少的主因之一。

根據國際保育協會(CI)指出,全球已知280種淡水龜中,由於受到民眾飼養烏龜當寵物風潮帶動影響,加上部分地區喜吃龜肉,以致天然棲息地被破壞或減少,目前約1/3的淡水龜面臨絕種威脅,其中以全球僅剩4隻的斑鱉(Rafetus swinhoei)最為嚴重。

對於淡水烏龜數量減少的原因,國際保育協會國際烏龜保育計畫人員范戴克表示,「一般幼龜通常得耗費20年以上才能長大成熟進行交配,可是人為破壞造成烏龜來不及長大,對烏龜數量增加形成相當大殺傷力。」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也表示,烏龜或鱉在亞洲被視為藥物聖品,加上索價不菲,在中國地區,甚至有專門養殖烏龜的農場,提供給商家宰殺製成藥物販售牟利。

根據國際保育協會表示,在1/3的瀕危烏龜中,目前最需要保護的是僅存4隻的斑鱉(Rafetus swinhoei),中國過去曾嘗試以人工飼育繁殖,但是最後宣告失敗。

該協會也表示,目前已倚賴人工飼育方法來滿足人類對烏龜的需求,或許可以阻止烏龜數量一直下降,但仍需對野生烏龜的濫捕嚴加管制,以免功虧一簣。

fsj 提到...

公東生虐鳥短片 空氣槍爆頭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0.09.16

台東縣私立公東高工綽號「番石榴」學生,13日在網站上傳4段以空氣槍爆頭、虐殺疑似保育鳥類短片。教務主任蔡麗玲昨天說,無論是不是學生做的,內容都不恰當,她代學生向社會致歉。依法當事人最嚴重須面臨5年刑責併科100萬元罰金。

慘遭空氣槍爆頭虐殺的鳥類,1隻疑似是去年才列入保育的烏頭翁;另1隻是八哥。縣府農業處自然保育科表示,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當事人可能面臨6個月以上、5年以下刑責,併科20萬元以上、台幣100萬元以下罰金。

「番石榴」上傳網站的短片中,先以中距離打下佇立在樹上的烏頭翁,接著拍攝在草地上濺出的血,然後再以差不多的距離,再度開槍爆頭;虐殺八哥的短片中,也是先從樹上射下,再以近距離抵住牠的頭部爆頭射殺。

看過影片的民眾,都認為太殘忍,質疑「那麼可愛的小動物,為什麼要這樣對待牠們?」校方著手調查後,昨晚網站已經關閉。

公東高工教務主任蔡麗玲、教官等人看過短片及網站其他相片,表情嚴肅,馬上從相簿中找出仍在上課的「番石榴」詢問情況,接著進一步調查影片來源。據了解,「番石榴」堅決否認與虐殺事件有關。

蔡麗玲說,學校會進一步清查短片來源,也將對相關學生進行輔導,讓學生們了解嚴重性,不過為了保護學生,不會公布學生身分。



◆ 10萬赤腹鷹過境 外籍生觀奇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墾丁報導】2010.09.16

秋季過境南台灣墾丁的猛禽逾10萬隻,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特地派研究生來台觀摩監測技術,受墾管處委託的監測團隊,昨天偕馬國研究生到墾丁社頂公園凌霄亭,再記錄到近兩萬隻赤腹鷹過境,「鷹柱」、「鷹河」奇景讓研究生看傻眼。

墾丁每年秋季超過10萬隻的猛禽過境,數量不只是臺灣本島之最,更可名列全球前20名,不僅吸引國內外賞鳥人士前來觀賞,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研究人員專程來台觀摩並進行自動化數量計算研究。

馬國研究人員昨天上午在長榮大學教授賴信志和中央大學教授潘貞杰帶同下,首次見識到上萬隻赤腹鷹南飛的奇觀。

今年秋季過境猛禽調查自本月1日起,因持續受到颱風不良天候影響,一直沒有南遷出海的過境猛禽,直到11日才出現上萬隻赤腹鷹過境,揭開秋季猛禽過境序幕,也進入主要過境期。

昨天上午6點,陸續有鷹群南飛出海,共記錄到近兩萬隻,累計過境數量已有4萬4451隻。

墾管處長林青說,9月中旬至下旬是觀賞赤腹鷹過境的好時機,只要天候適宜,每天清晨在社頂公園可觀賞到成千上萬的赤腹鷹過境。墾管處網站設有「保育紀事/墾丁賞鷹季」專欄網頁。



◆ 蝸牛有返家本能 最遠爬3百呎

中央社 2010.09.16

一位業餘科學家發現,蝸牛具有返家本能。喜歡栽種植物的人,最好是將蝸牛帶到方圓300英尺以外的地方丟掉。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科學家先前認為,笨笨的蝸牛不太可能找到回家的路。

但現年69歲的老祖母布魯克斯(Ruth Brooks),因為花園內的蝸牛為患而大為惱怒,她開始進行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布魯克斯住在英國德翁郡(Devon)的托尼斯(Totnes)。

蝸牛大嚼她所栽種的萵苣、牽牛花及豆莢。布魯克斯稱自己為「忍無可忍的蝸牛殺手」,多年來,她以多種駭人方式處理掉庭院的大批蝸牛。

布魯克斯表示:「我真的不願意用蝸牛藥或鹽巴來殺死蝸牛,另外,我要找出人道對策來悍衛我的花園。」

布魯克斯著手進行實驗來確定蝸牛的返家里程,她收集花園內的蝸牛,並以特殊顏色的指甲油作上記號。她也請鄰居照著她的方式去做。

接著這些蝸牛被放至附近地點,布魯克斯則對蝸牛的行蹤做了詳細紀錄。她發現,蝸牛為了回家,可以爬行30英尺以上,最遠爬300英尺。

艾克斯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生態學高級講師霍奇遜(David Hodgson)協助這項實驗,他表示,這些發現「很驚人」。

霍奇遜表示:「傳統看法是蝸牛太笨,無法找到回家的路。」

他又說:「我過去認為,蝸牛不像鴿子擁有返家本能。結果竟非如此。」

霍奇遜計畫展開更進一步的研究,他表示:「蝸牛可能擁有某種聰明機制,幫助它們返家,另一種可能就是,牠們只是到處移動,當牠們碰巧回到來處時,就停了下來。」



◆ 混血種適應力 可能青出於藍

潘勛/紐約時報專題報導 2010-09-16 中時電子報

遺傳生物學界最近研究指出,動植物跨物種交配而繁殖出新品種,其實並非罕見,更不能以不道德相責;相形之下,雜交誕育的新品種還能適應父族母族無法生存的環境,在條件不同的時空存活。

有些生物學家估計,動物偶爾跨種雜交生下第三品種的機率為一○%,而植物則達二五%。

但重要的問題是,混血種有無生育能力,而且雜交能否促生與雙親迥異的第三品種?

拜去氧核醣核酸(DNA)分析之賜,生物學家現在更能細分物種歷史,察覺物種以往發生雜交而造出新基因及新能力的情形。

加拿大卑詩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一般向日葵與草原向日葵至少曾三度雜交,誕育出三種混血種,分別適應沙丘、沙漠及微鹹沼澤。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學者發現,藍莓果蠅及雪莓果蠅可以雜交,生下能寄生於忍冬植物的忍冬果蠅。

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的DNA有九九?八四%相同。人類學界一開始認定兩個人種沒有雜交,但最近尼安德塔人基因已定序逾六○%,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認定,歐洲人及亞洲人的DNA裡,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貢獻度為一到四%。

科學界發現雜交品種愈來愈多,並發現以往諸多雜交事件,現已開始重新思索「種」這項生物分類;或許物種間的藩籬沒那麼高不可攀,差距有時候可以跨越,產出令人稱奇的結果。

fsj 提到...

台灣狗醫生 窮到要休診

中央社 2010/09/22

成立10年的台灣狗醫生協會,曾在醫院、學校、安養機構為老弱婦孺送上溫暖的撫慰;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群毛絨絨、4 條腿、受過訓的「醫師」們,最快下個月就要「休診」。

台灣狗醫生協會的正式名稱是社團法人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創辦人陳秀宜最近專程從美國趕回來處理會務,看到赤字連連的帳目,心裡有數。她在受訪時說,最快10月,慢則今年底,協會就要解散。

狗醫師其實是動物治療的一種,狗兒經過見習、實習等不同階段的訓練,由志工或飼主帶著「出診」,讓病患、老人、兒童等對象,透過肌膚撫觸或眼神接觸,感受人狗陪伴的溫暖樂趣。

志工林佩蓉在狗醫生部落格寫到,「三丸」原是長庚大學的流浪狗,通過基礎班、中級班、高階班課程出師,牠穿著狗醫師白背心,暑假過著早出晚歸忙出診的日子,足跡到過長庚、三重、北投等地護理之家、喜憨兒養護中心、小學等。

讓三丸「判若兩狗」的課程是狗醫生協會義務提供,狗醫生出診也從不收費,長期義務服務的開銷,全由民間捐款贊助;然而,金融海嘯過後,捐款大幅縮水,迄今回流有限。陳秀宜直說,「我們沒有募款能力」,狗醫生協會為動物治療做了開頭,現在撐不下去,只能很遺憾說再見。

※ 相關報導:

* 夜市有狗睡料理台 日客吃驚po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5864036.shtml

日本觀光客日前逛中壢市新明觀光夜市,發現有狗睡在販售新鮮水果的料理台上,認為十分不衛生。中壢攤販協會表示,將勸導攤商注重衛生及形象,攤商也說「下不為例」。

* 「熱死我啦!」 寵物趣味散熱鏡頭大集合
http://www.nownews.com/2010/09/22/11507-2648057.htm



◆ 70多隻鯨魚在紐西蘭海灘擱淺

中廣 2010/09/22

70多隻鯨魚今天在紐西蘭海灘擱淺,保育人員正設法把這些鯨魚,送回大海。

這次鯨魚擱淺發生在紐西蘭北島,70隻鯨魚擱淺,其中至少25隻已經死亡,另外還有50隻鯨魚在外海漂流。

紐西蘭保育人士和義工,正設法把擱淺的鯨魚送回大海。保育人士說,這樣多鯨魚在紐西蘭海灘擱淺,這是前所未有的。



◆ 氣溫飆高 全球珊瑚礁恐大量熱死

自由時報 2010.09.22

〔國際新聞中心/紐約時報20日報導〕今年的酷熱使得全球珊瑚礁遭遇極大壓力,科學家擔心可能導致珊瑚礁群出現史上第2次大規模死亡,不僅危及海洋中豐富的生態系統,提供數百萬人食物的漁業也會受影響。

從泰國到德州,珊瑚礁受酷熱影響頻頻出現白化現象,目前已有多處礁群死亡,未來數個月內,預料還會有更多珊瑚礁死亡。電腦水溫預測顯示,加勒比海的珊瑚礁群,可能在未來數週出現大幅白化現象。

今年是史上第2次全球珊瑚礁群出現白化現象,科學家希望,1998年氣溫創紀錄時,全球約16%淺水珊瑚礁死亡的情況不會重演;不過從泰國等地的種種跡象看來,今年的情況將比1998年還嚴重。

科學家表示,珊瑚礁瀕臨滅絕,與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科學家多年來不斷警告,對酷熱高度敏感的珊瑚礁,將成為生態問題的早期指標。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資料,今年前8個月的平均氣溫為攝氏14.7度,追平1998年的史上1到8月最高溫紀錄,該年創下平均溫度攝氏14.52度的史上最高溫紀錄。

雖然珊瑚礁僅佔海洋生態的一小部分,但它們卻為4分之1的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因此珊瑚礁常被稱為海洋中的雨林。

史上第一次珊瑚礁大規模死亡,發生在1983年的東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當年是所謂的聖嬰年,而今年也是。而自1983年來,全球珊瑚礁群接連出現白化現象,很明顯地,氣溫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研究顯示,北加勒比海的珊瑚礁群,已有部分出現白化現象,目前全球珊瑚礁受害的狀況未明,但科學家追蹤發現,在東南亞與西太平洋等地,已有珊瑚礁大規模死亡的情況。在南半球,夏季才剛開始,但澳洲外海的水溫已經高於平均值,讓科學家為大堡礁的珊瑚憂心忡忡。

fsj 提到...

情緒障礙孩子 因狗醫師打開心窗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吳淑玲/連線報導】2010.09.23

「不要下課啦,香蕉你不要走…」新竹市晨曦發展中心每逢狗醫師「香蕉」出診,就會出現這樣的哀求畫面。希望香蕉留下的,是中心裡一群情緒障礙的孩子。兩年來,香蕉每周一次出診,成為孩子心靈醫師。

香蕉成功和孩子互動的經驗,讓牠名氣漸響,香蕉原本是流浪狗,四年前,被清大博士班學生張維庭收養,發現牠性情溫和,送往協會訓練成為狗醫師。現在香蕉已成為「主治醫師」,每周出診時,身邊都會有「見習狗」跟著,學習如何和病患互動。

張維庭說,其實香蕉也有情緒障礙,但只要一跟人群接觸,就變得開朗活潑,「香蕉和這些孩子們是相互治療。」孩子們和香蕉一起散步、奔跑,當香蕉鑽過呼拉圈、走過獨木橋、跳過繩索時,孩子也學著努力通過重重關卡。在台南縣玉井鄉德蘭啟智中心的狗醫師「米格」,是隻曾受傷癱瘓的流浪狗,經獸醫師搶救,不必靠著輪椅也能活蹦亂跳。

※ 相關報導:

* 狗醫生「執業」10年 入不敷出要休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5865338.shtml



◆ 家犬流浪犬 受訓就能執業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0.09.23

「如何才能成為狗醫生」?台灣狗醫生協會表示,狗兒要經過篩選、確認健康狀態後,經由「正增強」的訓練,才能讓狗兒成為「懂得服從又快樂」的狗醫生,無論什麼品種,家犬還是流浪犬都有機會當醫生。

台灣狗醫生協會理事長陳秀宜說,部分訓犬學校採用的是「負增強」,就是用懲罰、甚至打罵的方式教養狗兒,讓它們學會服從。

要當狗醫生,不僅要懂得服從,「還要很快樂」,且服務對象是病人、老人及兒童,還必須穩定度高,因此參加台灣狗醫生的訓練課程前,必須確認已晶片植入、健檢,飼主、狗兒得全程上課、彼此信任,才可參加「狗醫生篩選測驗」。

通過篩選者,飼主還得接受八小時的動物輔助治療基礎課程及實習,成為狗醫生的團隊,在服務累計滿四十個服務時數,還可以拿回初、中、高級班的一萬三千元學費。



◆ 537公里愛心接力 網友救受虐犬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縣報導】2010.09.24

「大黃」是隻黃金獵犬,疑長期遭虐,屏東縣愛狗人士發現,想要送北縣林口中途之家,卻沒人有時間帶大黃北上,在網路上號召志工幫忙,五名志工分四段接力,從屏東萬丹一路送到林口,全程五百卅七公里、十二小時的「愛之路」傳為佳話。

蘇姓志工表示,她在萬丹鄉發現大黃時,大黃情況很糟,全身多處受傷,腳趾、牙齒斷裂,連續照顧近一個月後,始終不見主人出面,確定遭棄養,才啟動救援計畫,透過梁姓志工上網求援。

「屏東沒有中途之家,只好送到林口安置」,梁姓志工表示,當時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上網求援,希望以接力方式載送,「想不到響應志工還不少,還要挑選」。志工們選擇十八日出發,因為諧音是「救伊吧」,並記錄大黃從不幸走向幸福的旅程。

首站從屏東萬丹送到台南明德交流道的網友陳小吉,本身是風災災民,她說「這是往愛的路上出發!」一路上不斷安慰騷動的大黃:「姊姊不會帶你去賣,你賣不到錢啦!我還要倒貼兩顆饅頭」。

從台南接手的Alisa,一路護送大黃到台中縣清水休息區。Alisa說,這是她第一次載狗。離開時,大黃一直往後看,似乎在揮別過去。大黃很容易受驚嚇,聽見較大聲音,就馬上跳起來,「我邊開車邊和牠說話,讓牠情緒逐漸平靜」。

接手的EMT說,他負責清水到關西休息站這段,他是消防志工,也是民間救護車駕駛,本來隨時要待命出勤,為了大黃,當天他向公司請假待命接力,少賺一天工資,但他認為「值得!」

他說,狗很敏感,他先餵水和零食,讓大黃熟悉他的氣味,透過肢體撫摸,慢慢和大黃建立交情,才把牠送上車準備出發,「結果Alisa 一叫牠,大黃竟然馬上跳下我的車,只顧著向美女撒嬌,真不講義氣」。

最後一站由洛克米、魯曉曉夫婦接送,一路帶大黃到林口,一路上行車加上休息共費時十二小時。洛克米說,大黃沒有暈車,路上也都很安靜,很容易親近,甚至還會和貓撒嬌玩耍。

他說,其實所有人在網路上可能見過,但是卻都不認識,因為大黃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真是奇妙。

※ 相關報導:

* 狗園淹水為救400隻狗 主人吃狗糧撐2天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865316.shtml

高雄縣岡山狗園在凡那比颱風一度水淹四公尺,負責人陳學仁在水災當晚,獨自一人將園內四百多隻狗遷至高處。陳學仁受困兩日,靠著狗糧與喝剩的半瓶礦泉水撐到救援小組前來,他除了泡水過久導致浮腫,全身還有多處割傷、淤青。

fsj 提到...

候鳥飛舞 花蓮溪口有53種鳥

自由時報 2010.09.25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颱風過後鳥類數量不減反增!花蓮溪出海口被鳥友記錄出現了逾50種候鳥及留鳥,數量和種類超出想像,研判應與候鳥季到來有關。

有鳥友在颱風過後,特別到賞鳥指標地區的花蓮溪出海口觀察及記錄,雖然沙洲地形受到影響改變,但1天內仍觀察到53種鳥類,包括燕鷗、磯鷸、金斑鴴、小環頸鴴、小杓鷸、紅尾伯勞、珠頸斑鳩、黃鶺鴒等鳥類。

候鳥部份,光鷸科就記錄到包括赤足鷸、大濱鷸、磯鷸、黃足鷸、反嘴鷸、三趾鷸、鷹斑鷸、翻石鷸等。

夏候和冬候鳥群聚

鴴科則有高蹺鴴、東方環頸鴴、環頸鴴、小環頸鴴、燕鴴及蒙古鴴等。

鷗科聚集在國姓廟前的沙灘上,距離雖然遠,但透過望遠鏡不難發現牠們的蹤跡,且呈現夏候和冬候鳥群聚的現象,夏候鳥有小燕鷗、燕鷗、黑腹燕鷗、鳳頭燕鷗;冬候鳥則有紅嘴鷗、黑尾鷗等。

鳥友杜懿宗說,除了花蓮溪出海口外,還有鳥友發現騎自行車經過濱海自行車道漁港至垃圾場路段時,不少小環頸鴴、高蹺鴴及鷸科就聚在小水池邊覓食。

※ 相關報導:

* 好神!36公分櫛瓜 打退90公斤黑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5/today-int3.htm



◆ 亞洲賞鳥大展閉幕 明年台南見

中央社 2010.09.25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全團8人來菲參加第1屆亞洲賞鳥大展,把台灣17種特有珍奇鳥類介紹給亞洲愛鳥人士,同時自今年地主國菲律賓手中,接下明年主辦權。

第1屆亞洲賞鳥大展暨菲律賓第6屆賞鳥節是於昨天與今天在民答那峨島大城納卯市(Davao City)舉行,主題為「大自然,救救我們的未來」,希望能透過賞鳥活動來豐富生態旅遊,促進主辦城市的自然及文化內涵,最重要的是提升民眾保護野生鳥類的意識。

今年參展的國際團體有來自台灣的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以及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尼泊爾及菲律賓的近10個賞鳥組織或團體。主要活動包括野地及森林賞鳥、座談會以及親子遊樂等,兩天下來,估計吸引近5000人次的國內外愛鳥人士參加。

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石瑞德說,他們向菲律賓介紹了17種台灣特有的珍奇鳥類,如台灣山鷓鴣、藍腹鷴、帝雉、烏頭翁、栗背林鴝、台灣紫嘯鶇、台灣噪眉、台灣藍鵲等,同時也邀請國際友人於11月到台北參觀第12屆國際賞鳥博覽會以及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監事歐玉芳介紹,亞洲賞鳥大展其實是源起於關渡自然公園一年一度的賞鳥活動。

歐玉芳說,台北市野鳥學會10多年前開始,每年都在關渡自然公園舉辦賞鳥博覽會,在外交部支持下,吸引不少國際鳥友前來參加,多年下來,由亞洲多國賞鳥組織組成亞洲賞鳥聯盟決定舉辦亞洲賞鳥大展,並由特種鳥類全球排名第3多的菲律賓,擔任第1屆地主國。

在今晚的閉幕晚會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程建中自菲律賓野鳥學會代表手中,接下第2屆亞洲賞鳥大展的主辦權,中華民國駐菲代表李傳通、僑務委員丁金煌等人在場觀禮。

程建中說,第2屆亞洲賞鳥大展將在台南市舉辦,屆時國際愛鳥人士將可近距離欣賞台灣17種特種鳥類的豐姿,並且見證台灣在鳥類保育工作上所做的努力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