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4

孫維新:在爛泥溝渠中仰望星空

◆ 孫維新:在爛泥溝渠中仰望星空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627816.shtml

【聯合報╱孫維新】2011.10.03

沒到過青藏高原,不知道「山可以這麼高,天可以這麼近,水可以這麼藍,星可以這麼亮。」五千米的高原上,空氣清朗澄澈,無汙染、無光害,是祈求美麗星空的光學天文觀測者的天堂,但高原上的寒風和缺氧也同時是考驗人體極限的地獄。

觀測環境的良窳和交通食宿的難易,一直是天文觀測者的兩難,為了追尋璀璨亮麗的星空,觀測者常需要間關萬里、跋山涉水,去到人煙罕至的崇山峻嶺處,也因此近年來拜網際網路發達之賜,「遠距天文觀測」應運而生。

現代化的天文圓頂中沒有觀測者的位置,因為夜間觀測時圓頂內應該漆黑一片,只有來自夜空的星光穿過圓頂的觀測窗落入望遠鏡中。若有人在場,一打亮手電筒就會造成光害;人本身也是熱源,發出的熱量大約等於一個一百瓦的電燈泡;這些「擾動」都會影響觀測結果。所以觀測者在確定望遠鏡運作正常之後,就會熄燈關門,離開圓頂到旁邊的控制室中,經由網際網路控制望遠鏡和照相機進行觀測。但如果經由網際網路就可以操控望遠鏡,那觀測者是在圓頂旁邊夜間的控制室中,或是在萬里以外地球另一側白天的實驗室中,會有任何差別嗎?不會!所以「遠距天文觀測」可以成功地跨越晝夜的輪替、天氣的影響和緯度的限制。

這些尖端科技的迅速進展,驅使天文學家一步一步走向世界的最高處。二○○七年底,我們在國內優質企業的贊助下,在青藏高原的觀測站上興建了一座衛星天線,希望建立台北和藏北高原的網路視訊連線。二○○八年一月寒假,在青藏高原缺氧最嚴重的月份,我們一行八人,搭乘兩輛越野吉普車,前往當地進行連線測試。

從拉薩出發,要在五千米的高原走上三天,才會到達觀測站,高原上沒有道路,盡是黃土爛泥碎石,這樣的路況,藏人司機仍然能開到時速一百公里!不開快不行,因為每天要趕八百到一千公里的路。三天高速又顛簸的越野車強迫體驗,換來的卻是一幅令人心碎的畫面,原先當地傳來的照片中兀然挺立的天線,卻已經不堪高原強風摧折,攔腰斷成兩截。測試不成只好下山,但是這次旅程的厄運才剛開始,先是傍晚爆胎,再來是夜間車輛陷入冰溝,最終是清晨在寒風刺骨的冰原上翻車…。

當深夜車輛陷入冰溝,百般推拉都無法脫困,我頹然坐在爛泥溝旁,沮喪之餘,仰天長嘆,一抬頭卻看到有生以來所看過最美麗的星空…不禁想起王爾德在「溫夫人的扇子」一劇中,藉著達林頓勛爵的口說出的那句話:「我們都身陷在爛泥溝渠之中,但還是有些人會抬頭仰望星空。」這句話描述的是悲慘社會困頓人心中的一絲希望,但此時此地,這句話卻是我們在青藏高原艱苦奮鬥的最佳寫照。

在國內優質企業的多方贊助下,今年年初我們在高原的觀測點終於有了自己的太陽能獨立電站,新建設的衛星天線也已經測試成功。八月下旬,我們從台灣遙控高原上的望遠鏡,拍攝到了第一幅遠距獲得的天體圖像,從此台灣和青藏高原之間,在科學研究和星空分享上沒有了距離!

在前往青藏高原的旅途中,我們常坐在牧民的帳篷外,捧著剛擠出來的羊奶,遠眺高原。我逐漸發覺,璀璨亮麗的星空和優良的科研環境其實已不是當地唯一的吸引,大山大水的高原景觀、原野上成群奔跑的野驢子和黃羊、雅魯藏布江上振翅起飛的黃水鴨,和傲然站立在遠方的藏羚羊,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全人教育。我們也才知道,人們不是萬物之靈,只是萬物之一,和芸芸眾生共同分享這個地球!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大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 相關報導:

NASA資助30項新太空計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