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7

保持飢餓感 健康加分

◆ 吃飯少3口 活到99/保持飢餓感 健康加分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346173

【文/常春月刊】2011/10/06

保持適度的飢餓感,「餓」不但有好報,還能使健康加分。如果想藉由控制飲食的量,來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必須先懂得食物的熱量來源,以及如何維持均衡飲食,才不致減少了份量之後,熱量卻無法滿足日常所需,甚至連基本營養也失衡,那就無法達成健康長壽的願望了。

飲食的目的是為了讓身體補充熱量,熱量的需要量指的是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及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如果低於這個數量,將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年,更需要注意熱量的補充,甚至需要攝取足夠的熱量,而熱量需要依性別、身高、體重及個別活動量而不同,男孩約需2150~2650卡,女孩約需2100~2200卡。至於成人熱量則建議維持在1800卡,最低不宜少於1000卡。

因為人體每天熱量消耗的途徑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代謝率,約占了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70%;第二部分是身體活動,約占總熱量消耗的15~30%;第三部分是食物的熱效應,占的比例最少約10%。換句話說,如果要維持身體正常機能運作,就必須維持一定的熱量,否則一旦熱量消耗掉而來不及補充,健康就會發出警訊。

高熱量、高脂肪,身體發警訊

相對的,食物攝取量過多會造成的熱量過剩,超過基本需求時,會導致脂肪細胞的堆積,長期即導致肥胖;至於攝取不均衡,將使身體內分泌系統失調,可能使某些依賴內分泌的癌症發展或被強化。根據研究顯示,高熱量、高脂肪的攝取量與癌症的發生率成正比。尤其年紀愈大的人,或有血糖、血脂、膽固醇高及腎病患者,都應注意飲食避免過量。老人因味覺、咀嚼能力及腸胃道功能都比較差,所以吃太多,都是對身體的一大負擔。

因此,吃7分飽大約平均扣除3成的熱量,其實並不會違反滿足熱量需求的原則。舉例來說,成年人如果每天減少3成熱量,大致從基本1800卡熱量需求減至1300卡,減少幅度有限,而且減少3成的熱量,應該平均分配到每天3餐當中,相對的,每一餐減少有限,且在合理安全範圍之內,可以輕鬆達成。

7分飽外,營養要均衡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進崑表示,雖然是7分飽的份量,但是仍然要注意食物營養成分的組成,就是要盡量同時具備日常飲食的五大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因為五大營養素的攝取量必須平衡,否則就會引起身體不適,出現過重或肥胖、營養不良,或各種因為缺乏某種特定礦物質或維生素而產生的疾病,直接影響健康與長壽。

此外,7分飽的重點原則,還包括注意食物烹調的方式,以免影響健康。因此,油炸、燒烤與醃漬等食物不宜,因為油炸食物吃了不僅容易胖,而且內含的氧化物會加速肌膚的老化,所以應盡量少食。至於燒烤食物大多為海鮮、動物內臟以及肉類,同屬高普林(Purine,或稱嘌呤)食物,而嘌呤代謝異常是誘發痛風的重要因素。此外,在燒烤過程中,肉類中的核酸經過加熱分解會產生基因突變,產生致癌物,也應該避免。還有榨菜、酸菜、梅乾菜、泡菜、鹹菜、臭豆腐、豆腐乳等醃漬食物,因含有過量的亞硝胺類化合物,是誘發食道癌的因子,吃多了對健康有危害。

認識熱量攝取、均衡飲食、食物烹調與健康息息相關之後,再來關心咀嚼食物的次數與健康的關係。日前大陸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顯示,進食時增加咀嚼次數,當每口食物的咀嚼次數從15次增加到40次後,可有效降低從食物中攝入的熱量,從而有望減少肥胖風險,當然也能遠離肥胖帶來的健康威脅。

保持愉快心情,享用每一餐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表示,胖人要少吃,因為肥胖之軀不會一成不變,只會每況愈下;病人要少吃,因為病人疾病處於「高峰」之時,飲食最好處於低谷,否則飲食就會成為病情惡化的催化劑;老人要少吃,因為成年人體內有充足的「熱量」,因此需要充足的食物,否則會消瘦,而老人之軀需「熱量」少,猶如爐火只需少許「燃料」,燃料過多反而會使其熄滅。其實,並非只有肥胖的人、病人、老人才需要少吃,不論大人與小孩,都該少吃一些。

除了學會要吃得少、吃得巧,還要注意用「心」吃飯,身體更好!首先吃飯一定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一旦放鬆心情與放慢飲食,能讓副交感神經系統發揮作用,保持最佳的消化和吸收狀態。所以,不妨在進餐時放點柔和的音樂,可以隨著音樂的節奏慢慢地吃,抱著享受生活的心態來進餐,無形中也達到了控制食量與進餐的速度。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43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 運動活化大腦 3Q大躍進

台灣新生報 2011/10/06

運動等於健康,但知易行難,持續更難,使運動習慣難養成;專家認為每天走路三十分鐘、三千六百步、心跳一百三十可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後腦中分泌的多巴胺有助治療注意力缺失症與自閉症。

今天起連三天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二○一一年運動與3Q國際研討會」的特殊性是,全球首次將運動與智力商數(IQ)、情緒管理商數(EQ)、心智能商數(HQ)的概念結合,並發表活化大腦的研究成果。

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秘書長張東洋表示,運動可促進健康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基於「先天不足(風多、雨多、太陽大)與後天失調(升學主義、打拚賺錢養家)」的藉口成為不運動的口頭禪。

張東洋表示,閱讀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John J. Ratey)的「運動改造大腦:EQ與IQ大進步的關鍵」後,讓他覺得推行運動不應該只是喊出口號,而是要落實做。

他將書中的理論推廣到政府單位及大專院校,並希望能減少照護餘命的時間,芬蘭平均照護餘命是十四天,但台灣卻是七年多,且台灣人多數處於亞健康(即不健康)狀態,這大大的增加社會成本及健保成本。

張東洋指出,現今美國正在推行「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他將運動三三三重新解釋「走路三十分鐘、三千六百步、心跳一百三十下」,不要只是成為「沙發上的馬鈴薯」,在通勤、工作、運動時都可三三三。

第一場主講者瑞提表示,透過研究報告結果「運動能提升智商並改善情緒」,透過多個科學性實驗對照,證實運動不僅能塑身、健美、也能改造大腦,並重新心理再建設。

※ 相關報導:

練習死亡 惠敏法師幸福祕方
「笑長」帶領起笑 俱樂部今成立
要睡午覺嗎?看生理需求
開脾天然療法 就是多運動、要忌口
彩虹蔬果婚禮 花椰菜當捧花
改變生活方式 有益身心健康
養生飲食原則:配合節氣與體質 選擇當季食物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呼吸方式不對 肩頸肌肉易疲勞痠痛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1/10/06

呼吸姿勢不對,小心引起肩頸痠痛!中醫師賴佳君指出,很多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筆記型電腦,久而久之,就會不由自主聳肩、臉貼向螢幕,呼吸時肺部只用到上面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很容易影響肺部空氣交換、流通,原本只是輔助呼吸的肌肉群「反客為主」,活動量大增,結果便造成肩膀痠痛、胸部肌肉僵硬,各種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也一一浮現。

賴佳君醫師解釋,正常呼吸是運用胸腔負壓原理,由橫隔膜帶動整體呼吸動作,正確姿勢應該是肩膀自然下垂,下巴微收,眼睛視線低於平面十到十五度,就是古人所謂「眼觀鼻、鼻觀心」,一分鐘呼吸頻率約十二到二十次,如果一分鐘呼吸次數超過二十次,呼吸就會顯得急促、短淺,身體吸入氧氣不夠,就可能發生缺氧,像斜角肌、胸鎖乳突肌原本是輔助呼吸動作,當呼吸方式不對,這些肌肉很容易疲勞、痠痛。

想知道自己的姿勢正不正確,可摸一摸脊椎線條,平常脊椎應該呈S狀,頸椎稍微向前,胸椎向後,摸起來應該有條弧線,一旦脊椎被拉直,就可能胸悶、呼吸不順,肋骨間肌肉也會比較僵硬、不舒服。

當肌肉、骨骼位移、受到損害,該如何治療?賴佳君醫師表示,醫師多半會運用推拿、針灸等方式讓肌肉、骨骼各歸其位,氣血就會比較通暢,肌肉疼痛、腫脹、肩頸痠痛等現象也會逐漸獲得改善。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解決之道還是在維持自然呼吸方式,平常姿勢也要正確,否則失眠、疲倦、胸悶等症狀還是可能一再復發,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

※ 相關報導:

* 胸痛勿輕忽 恐是心肌梗塞前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6/today-health3.htm

很多胸痛並非心肌梗塞造成,但還是可能隱藏致命的危機。例如肺栓塞、主動脈剝離、氣胸等。病人若是第一次胸痛,或是10分鐘以上的胸痛,或是不斷胸痛,甚至痛的時候症狀相當嚴重,包含虛弱、喘、冒汗等,就應立刻到醫院掛急診,即使症狀已緩解,仍然要急診求診,千萬不要自行判斷是否為心臟病發作的前兆。



◆ 旅遊醫學門診 醫師推廣隨身急救觀念

【台灣醒報╱記者陳雨潔╱台北報導】2011.10.06

國慶日連續假期即將到來,家醫科的旅遊門診出現不少安排外出旅遊的民眾,向醫師諮詢各式的相關問題,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的旅遊醫學門診主治醫師徐慶玶提醒,不論安排何處旅遊,行前都應該先準備好個人藥物、對當地疫情的掌握,特別是部分地區入境,還需取得疫苗注射證明黃皮書才可以順利過關。

徐慶玶表示,隨著國人旅遊機會增加,帶動國內旅遊產業的活絡,但旅途中最怕碰到醫療問題;徐慶玶表示,門診中就有一名家長全家人一起出國旅遊,但卻因為一場意外事件,差點打亂行程。

原來是旅途中,小女兒在搭船時,腳踝不慎被生鏽的鐵釘刺傷,慌亂中卻找不到可以止血的紗布、用來消毒的優碘藥膏,以及包紮傷口的OK繃及膠布,只能看著小女兒腳踝上的鮮血直流。

旅遊門診中,醫師會在旅遊地的疫情及注意事項說明後,提醒旅遊者行前應將一些急救藥品集中放置在一個「旅遊護理包」,以方便突發狀況時,可以快速取得所需的物品。

一般而言,護理包的常備物品包括:外傷處理所需的繃帶、膠帶、棉花棒、優碘藥膏、小剪刀、安全別針、手套、口罩、生理食鹽水(小瓶裝)、溫度計。還有防蚊液、防曬油等,以及常備藥物如(止痛退燒、止瀉藥、胃藥、抗過敏藥物)。

另外是醫師依個人行程安排所建議的特別藥物(例如瘧疾用藥、氣喘噴劑、高血壓藥物、糖尿病藥物、胰島素等)。此外,意外事故發生時所需的緊急聯絡電話、投保保險公司的電話都應該放在這個隨身醫療包中。

徐慶玶醫師提醒,為了有平安愉快的旅程,旅遊用隨身護理包是旅途中必備的護身符,才能在緊急事件發生時,找到適用的救急法寶,減輕意外傷害造成的嚴重後果。

※ 相關報導:

* 全人醫療照護 讓老人樂活
http://www.udn.com/2011/10/6/NEWS/HEALTH/HEA2/6634531.shtml

fsj 提到...

氧化使細胞老化快 人易老病叢生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10/07

抗氧化對於養生很重要。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氧化是指氧被吸入物質內,使此物質失去原來的特性而分解。氧化愈快,細胞老化愈快,人易老。氧化愈多,細胞損傷愈多,誘發百病叢生。應加強抗氧化功能,促進身體的防禦能力。

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抗氧化基酉每(SOD)可以幫助達到中和活性氧功能,當腦細胞愈年輕,愈能製造SOD;腦部停止發育後,製造SOD的能力也減退。抗氧化防護體系,可從多補充營養成分如錳、銅鋅、維生素C,以及β葫蘿蔔素改善。抗氧化系統可保護免疫系統及細胞不被氧化、損傷、癌化;同時增加免疫系統,保護細胞不被致癌物、病毒、細菌等侵入並消滅入侵者。

陳醫師表示,此外,體外進入體內的毒氣自由基,會比體內產生更多,也是百病之源,造成無法長壽。像是吸煙,農藥、化學品,含硝酸鹽的醃製品,環境輻射線等,都是可能的影響來源。

陳逸光表示,老化是由於錯誤的細胞修復所累積的結果;60歲過後邁入老年階段,身體機能逐漸減退。當體內氧代謝異常,或壓力過大,都容易加速老化症候。

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活性氧是指體內氧代謝,或與自然界產生的一種活性氧,當體內氧代謝機能差,製造老化物質,也可能傷害遺傳基因,也常是疾病和老化最大原因。

此外,壓力也會產生自由基,易傷害細胞本身,易讓細胞氧化、老化。在中醫認為,屬於情志、鬱症範疇,也易影響形成「肝鬱」症候。「百病從心起」,身體也可能出現失眠、耳鳴、心悸、盜汗,高血壓糖尿病,及免疫力降低。

醫師表示,當壓力過大時,會有造成腎上腺素分泌,影響血管收縮,造成組織血液不足或血壓增高;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脂質,及傷害DNA,也是有害於身體,加速老化,或發生成人病的機會增加。

陳逸光表示,抗氧化中藥如靈芝、黃耆、人參、紅景天、肉從蓉等,對於抗氧化養生有幫助,可增強免疫力。免疫與抗氧化系統的退化,通常在30歲以後,免疫系統機能差,免疫力下降,自由基過多,都是開啟百病的來源。自由基的產生,包括如煎、烤、炸烹調飲食,油煙含脂質過氧化物會傷害肺部,也易誘發癌症。還有,糖尿病患,血中過氧化物會使血濁,若破壞血管,還可能需要洗腎。

陳醫師表示,靈芝可益五臟之氣,有抗氧化作用,調節免疫系統,促進不老、延壽作用。其他中藥包括如:黃耆、人參、絞股藍、紅景天、刺五加、肉從蓉、參三七、五味子也都有助抗氧化。此外,食材大蒜,對於抗癌作用、抗衰老也有助益,可改善免疫功能,抗動脈硬化,降血糖、降血壓改善。



◆ 焦慮症 易發生血管阻塞

文/黃偉俐 2011.10.07 自由

「擔心死了!」是常聽到的一句話,當然一時的擔心不太可能致死,除非這個人有冠狀動脈阻塞,剛好又遇到很大的壓力。

但一個人要是得了廣泛性焦慮症,主要症狀就是過度擔心,容易緊張,長期下來會不會比較早死呢?最近美國的一個研究報告,就證實了這個懷疑,一天到晚老是擔心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血管阻塞。

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若同時有廣泛性焦慮症,未來發生血管阻塞(包括心臟、腦部病變)的機會比沒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高上74%;也有研究發現,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使用高血壓治療藥物的機率是沒有這個疾病的3.1倍,抽菸的機率高上2.28倍。不管是吸菸或高血壓,兩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

門診中也發現,患者的血壓容易偏高、心跳常比較快。廣泛性焦慮症患者也常會有頭痛、肩頸緊繃,很容易長期服用止痛藥。止痛藥可能會傷肝或傷腎外,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在長期使用下,也會增加心血管阻塞的風險。

廣泛性焦慮症之所以會增加心血管風險,除了因腦部焦慮中樞過度運作,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之外,另一個因素則是「擔心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壓力」,更進一步造成血管壁的傷害。

認識與治療這個疾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以下是廣泛性焦慮症常見的症狀,若發現自己常出現以下情形,應儘早就醫診治,以免影響身心健康。

●過度擔心:擔心很多事情,明知沒有必要卻無法控制,造成焦慮。

●情緒問題:緊張兮兮、煩躁易怒。

●行為問題:坐立不安、趕來趕去、急性子、沒耐心、容易疲倦。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得很淺易中斷、多夢。

●自律神經失調︰心悸、口乾、冒汗、手抖、胃脹、頻尿。

●肌肉緊繃:脖子、肩膀、頭部後下方常緊繃。

●影響認知功能:覺得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

(作者為台北黃偉俐診所主治醫師)



◆ 舒活24節氣 寒露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2011.10.08

今天(8日)是寒露,寒露是秋季倒數第2個節氣,也是一整年當中,第一個出現「寒」字的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95度,就是寒露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此時氣溫比「白露」更低,露水更多,使原本地面上的露水凝結成霜,因此稱為「寒露」。

寒露過後,雖天氣還不像冬天寒冷,白天氣溫舒適,但夜晚氣溫開始明顯降低。古諺:「寒露腳不露」,提醒人們寒露過後,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建議睡前可用熱水泡腳,消除疲勞,促進血液循環。

秋季萬物肅殺、氣候乾燥,陽氣從表皮往內收,人體汗毛也逐漸閉合。中醫認為,秋天是保護肺臟的重要時節,「肺主升降」,秋季氣溫多變,容易影響肺部功能。寒露過後,天氣漸涼,有時氣溫突降,民眾除了小心傷風感冒、氣喘、肺炎,更要留意心血管疾病。

古諺說:「寒露,菊始黃華」,此時菊花普遍盛開,秋季是土德當令,土為黃色,此節令的花主要就是指黃色菊花。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拿來作為中藥材,具明目、清熱解毒等功效。近代研究也證實,菊花具抑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菊花可分黃菊與白菊,黃菊偏苦,可清頭目風熱,緩解眼脹頭痛等所帶來的不適,同時也可補脾胃;白菊偏涼,可潤肺、清肺,秋天容易口乾舌燥、眼睛乾燥易生眼屎者,白菊入藥可達緩解效果。

但張家蓓提醒,不論白菊或黃菊,對於容易口乾舌燥的燥熱體質者,多喝可解熱,但整體藥性偏寒,腸胃功能不佳者,服用過多易拉肚子,體質虛寒者也不宜使用,最好搭配如枸杞、甘草等中藥材,以調節菊花的寒性。

經歷酷熱夏季,不少人喜歡秋冬進補。但夏天不當飲食,很多人脾胃功能減弱,若大量進補,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消化不良、腹瀉等。

秋季進補前,應使脾胃調整適應,可先補充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蛋、山藥、紅棗、蓮藕與蓮子等。此外,乳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多吃。

秋季進食仍應以潤燥為前提,滋陰潤燥的食物很多,像百合、梨子、木耳、蜂蜜、甘蔗等。秋季水果中,水梨最佳,其性甘涼,可潤肺、止渴、養陰、滋燥與通便,但身體偏寒者,過度食用反而讓腸胃道負擔增加,可能腹瀉。

fsj 提到...

成大骨鬆新藥 登「科學」、「自然」期刊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10.07

停經後的婦女,每5人就有1人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中老年人更是常見,但目前治療藥物皆有副作用,需新藥開發,成功大學經過多年的研究,成功發現「介白素-20 」是骨質分化的重要因子,透過「介白素-20」抗體可有效抑制小鼠骨質疏鬆的發生,只要通過臨床實驗,新藥最快6到10 年就可以上市。

「介白素-20」是人體免疫系統分泌的蛋白質,過量分泌會破壞組織,導致慢性發炎性疾病,但過去從未有人嘗試證明,「介白素-20」與骨質疏鬆是否有關連性。

成大生化所教授張明熙多年研究證實,只要病患血清中的「介白素-20」濃度高,就會造成骨質流失,經由小鼠的實驗更發現,剔除「介白素-20」基因的小鼠,比一般的野生鼠擁有更高的骨質密度,更確認只要投注「介白素-20 」抗體就可以有效防止骨質疏鬆發生。

張明熙表示,「介白素-20」抗體不僅可以抑制骨質疏鬆的發生,還能調控骨細胞的代謝平衡,從小鼠的實驗中,未發現不正常的病態,初步評估應用在人體上應該安全無虞,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申請多國專利,更獲得五項美國專利。

研究成果一發表後,也受到國際重視,分別在今年9月登上「科學」與「自然」兩大學術權威期刊。成大估計,骨質疏鬆藥物在全球約有160億美金的市場,只要通過臨床實驗,最快6到10年就可以上市,徹底改善人類骨質疏鬆的毛病。

※ 相關報導:

* 成大研發骨鬆新藥 5年後可望上市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8/today-health2.htm

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看,此研究的意義是把阻斷介白素-20的單株抗體,運用在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上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新藥,此抗體不僅可以抑制介白素-20,也同時抑制RANKL(破骨細胞分化因子)的功能,具有一箭雙鵰的效果



◆ 男性也會骨鬆 不可輕忽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2011.10.07

男人也會骨質疏鬆症,也需注意防治!

台南成大醫院團隊去年以高雄市田寮區1033名老年男性為研究抽樣對象,探討骨鬆盛行率及照護現況,發現高達73%的老年男性可能已罹患骨質疏鬆症。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吳至行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可以治療與預防的疾病,但據健保資料庫分析顯示,台灣髖骨骨鬆性骨折發生率,每年仍然增加30%,可見骨鬆防治仍不足,尤其男性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大約是女性的兩倍,且在骨折後恢復自主生活能力比女性還差,骨質疏鬆症不僅是老年女性重要問題,更是老年男性的健康殺手之一。

成大醫院團隊去年以高雄市田寮區1000多位老年男性為研究抽樣對象,探討骨鬆盛行率及照護現況,盛行率達18%,若是結合非創傷性骨折病史、脊椎X光篩檢壓迫性骨折,發現高達7成以上老年男性可能已罹患骨質疏鬆症,顯現嚴重輕忽骨質疏鬆防治。

吳至行建議,民眾可主動到醫院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骨密度,並且選擇通過認證的醫師、技術師或醫院,可查詢骨鬆學會網站,如此會更有保障。



◆ 癌醫看診到人生終點 衛署推安寧註記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0.07

誰說「臨終」就一定只能無力的離去?一位醫學中心主任罹癌後,住進安寧病房,但堅持「老將要戰死沙場」,常搭救護車回醫院幫病人看診,直到人生最後終點。

衛生署、台灣安寧照顧協會上午舉辦「不做無效醫療的犧牲者,選擇安寧註記」記者會,推動安寧註記。據統計,去年國內有8萬5537名病患符合安寧緩和照護資格,但實際接受安寧照護僅1萬3273人,大部分病患來不及表達意見,造成終身遺憾。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陳虹汶指出,病患進到了安寧病房,就會瞭解生命不是理所當然,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例如他認識一位醫學中心主任,罹癌之後,選擇住進安寧病房。但放不下多年治療的老病人,且自認應該要奮戰至人生最後一刻,因此在醫院同意下,回診間繼續看診,因為這是他的戰場,即使要死,也應光榮地死於沙場。

陳虹汶說,死亡前幾個月,這位主任更常搭乘救護車,從安寧病房至醫院,提早進診間,在妻子協助下打理儀容,忍著疼痛,幫病人看病,一看就是五六個小時。為了壓抑疼痛感,他更準備自控式止痛機,擔心麻醉效果影響到他的思考判斷,因此使用最低劑量,看診過程承受著巨大的生理折磨。

但能活得精彩,勇敢擁抱死亡的人並不多。陳虹汶說,大部分人都只求善終,沒有痛苦且有尊嚴地離開人世,更誤以為簽署安寧同意書,就是代表是等死或放棄治療。

醫事處長石崇良指出,台灣首創在健保IC卡註記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能夠有效保護病患免於遭受無效醫療折磨。截至上個月,全國已有8萬5000人完成安寧緩和醫療註記,提醒年滿20歲以上民眾為確保自己的醫療權利,應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

※ 相關報導:

* 選擇安寧註記 人生最後一程好走
http://www.udn.com/2011/10/7/NEWS/HEALTH/HEA1/6638152.shtml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陳虹汶呼籲大家可選擇安寧註記,拒絕痛苦醫療,不做無效醫療的犧牲者。

fsj 提到...

國際藥聞-改良搖頭丸治血癌不傷腦

王嘉源 2011-10-09 中國時報

夜店流行的毒品「搖頭丸」已被證實可殺死某些癌細胞,而英國科學家最近進行試驗,將搖頭丸改良,使其破壞癌細胞的威力增強一百倍,用於對抗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等類血癌,結果顯示在某些個案中可以百分之百殺死癌細胞。

英格蘭中部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科學家在2006年就做過實驗,顯示搖頭丸及百憂解之類的抗抑鬱劑,有抑制癌細胞擴散的潛力,但問題是必須使用高劑量,而搖頭丸的主要成分MDMA具有強烈中樞神經興奮和致幻作用,高劑量會嚴重危害人體,甚至致命。

如今該大學研究人員以化學方式改良搖頭丸,拿掉其某些原子,代之以新的原子,使搖頭丸對抗癌細胞的藥效增強100倍,也就是說,原本未經改良的搖頭丸需100公克才能達到的藥效,改良後的搖頭丸只需1公克就可獲致同樣效果,但對人腦的毒性作用則降低。

據信搖頭丸的藥效成分會受到癌細胞膜上的脂肪吸引,進而分解細胞膜,殺死癌細胞。

最新這項研究仍屬試管實驗,搖頭丸若要實際用於治療血癌,預料還得要10年。該研究刊載於《試驗中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雙月刊。



◆ 樂觀的秘密被發現了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1-10-10

樂觀的人即使在面對令人沮喪的消息時,也可以維持正面思考,原因就是他們更善於忽略負面消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樂觀確實對健康有益,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人的大腦其實是非常善於處理好的消息,雖然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稱得上樂觀,但是刊登在自然神經學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八成的人都是樂觀的。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要求14位受測對象,評估他們的人生中,碰到80種壞事情,包括離婚、罹癌等的可能性,然後再告訴他們,依據各種風險評估,這些惡運真的發生的可能性,然後透過掃描比對他們的大腦,在接收假設性以及真實數據兩種訊息時,大腦變化的差異,來判斷他們樂觀的程度。

比方說,受測對象身體健康,生活習慣良好,滿心以為自己不太可能罹患癌症,可是科學分析顯示,他罹癌的風險比他自以為得高很多。

掃描顯示,對於正面的訊息,樂觀以及悲觀的人,大腦反應沒有差別,但是面對負面消息的時候,差異就會顯現出來,樂觀的人會比較容易看到壞消息當中的光明面,悲觀的人則剛好相反。

一項以十萬名婦女為對向的研究證明,樂觀有益健康,樂觀的人罹患心臟病以及早死的風險,都比悲觀的人低。



◆ 美女專挑胖金男?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10.11

一項新研究發現,性感美女不介意超重男子,只要他們家財萬貫。想想製片家韋恩斯坦和艷麗的喬治娜查普曼,或地產大亨川普和他的妻子米蘭妮亞,便知所言非虛。

美女也許不喜歡嫁給腰圍粗大的男性,但如果這位男士腰纏萬貫則另當別論,至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查波利所做的研究如此推論。查波利並定出體重和收入的權衡公式:身體質量指數 (BM)增加10%,必須增加3%收入,就能抵銷肥胖所減低的吸引力。

查波利的研究結果顯示,單身男女擇偶的兩大決定因素是外形和社會經濟能力,幽默感或好心腸等因素只占很小部分。

根據「收入動態長期追蹤研究」收集的667對白人夫婦的資料,不論男女都喜歡身材高挑苗條、口袋多金的伴侶,沒錢和肥胖是擇偶不利的組合。

但體重超重的不利因素並非絕對,胖哥胖妹不一定要屈就不符合理想的對象。根據查波利的公式,男性可用高收入、女性可用高學歷來彌補。

男性BMI(身高與體重的比例)每增10%,年薪需要增加2%來補償。例如身高6呎 (約183公分)、體重180磅 (約82公斤)的男士擁有標準BMI、年薪10萬美元;如果體重增加20磅(9 公斤),但不想降低擇偶標準的話,必須增加2000美元收入。

假設有兩名女大學畢業生,都是5呎5吋 (167公分)、135磅(61公斤),所結識的男性背景也類似,其中一名女性可能會嫁給外形較差的男性,但結婚對象會比較有錢。



◆ 沉迷智慧手機 當心「簡訊頸」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1.10.09

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已成為通勤族打發時間的必備器材。醫師提醒使用者,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拇指痠痛,若有這些症狀應適時休息,嚴重者應就醫。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沉迷智慧手機會造成「簡訊指」(texter's thumb)和「簡訊頸」(text neck)。背頸專家指出,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者長時間弓著身體,易造成肩頸痠痛、頭痛、手腕不適,甚至關節炎。

脊椎手療師芮秋.藍卡斯特說,這好比側坐在腳踝上10分鐘後,回到正常姿勢腳踝會感到僵硬痠痛。若未接受治療,簡訊頸會演變成無法回復的關節退化,因此感覺疼痛就該檢查。

物理治療師杭特說,有些人隨時隨地都弓著身體盯著螢幕,長期下來身體會逐漸適應這種壓力,非常不健康。

英國按摩協會賀奇佛說,過度使用手機導致肩頸痠痛的患者越來越多。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會讓肌肉緊繃、抽筋,好發於脖子細長的高個子年輕女性和習於久坐的人。

藍卡斯特建議傳簡訊時打直身體,每隔一段時間直視前方幾分鐘,把下巴往內縮、動動肩膀,或把手機拿高,都可獲得改善。

※ 相關報導:

* 旅遊護理包 隨身攜帶好應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9/today-health5.htm

從顧先生的分享中可以發現,準備「旅遊護理包」很重要。 護理包內的常備物品,需包括以下物品...



◆ 大腸激躁症 中醫疏肝健脾有療效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2011.10.09 自由

高雄市一名20多歲男子罹患大腸激躁症,國中時期就常便秘、腹瀉或交替發生,近10年來深受困擾,日前因腸子痙攣,痛得受不了,求助中醫。中醫師表示,大腸激躁症因肝氣鬱結、損及脾胃所致,給予疏肝健脾的中藥治療3個月後,便秘、肚子疼痛等問題終獲改善。

這名患者大學剛畢業,從唸國中就經常便秘或腹瀉,有時一連4到5天排不出便,有時則腹瀉持續跑廁所,曾求助西醫,診斷出罹患大腸激躁症,服用西藥治療,但症狀則時好時壞。

高雄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升騰表示,很多大腸激躁症患者是工作、課業壓力、生活緊張所致,另外部分患者則有愛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等人格特質,患者四處求醫、接受各種檢查,卻經常找不出病因。

黃升騰說,這名年輕患者日前因多日沒有排便、肚子痛得無法忍受,而求助中醫,經他診斷,患者因肝氣鬱結而損及脾胃,肝鬱脾虛,也就是中醫所謂的「肝木克土」。

黃升騰給予患者服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及芍藥等疏肝解鬱的中藥,服藥約3個月後,便秘、腹瀉及肚子疼痛等症狀才獲改善。

中醫師也建議罹患大腸激躁症患者,平時要放輕鬆心情,生活不要太緊張,少吃油炸、冰品,另外適度運動,配合中醫給予中藥調理,便秘、腹瀉或肚子疼痛等症狀應可改善。

※ 相關報導:

* 測量體脂 宜固定在起床排尿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9/today-health2.htm

最好就是早上一起床,如廁排尿後,身體水分最少,光腳站上體脂計測量



◆ 登革熱疫情增溫 北市長居住里淪陷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1.10.10

今年北市登革熱疫情不斷增溫,且大多集中於士林區,繼士林區永福里、福德里與福佳里日前爆發多名病例後,昨天台北市長郝龍斌所居住的福志里也「淪陷」,新增一名個案。

台北市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黃秋玉表示,新增個案為一名60多歲的女性居民,昨天衛生署疾管局研判確診為登革熱。目前還在了解感染原因。

福志里位於陽明山山腳下,附近主要道路有中山北路五段與中正路。里內有士林官邸、外雙溪河濱公園等景點,台北市長郝龍斌也居住於此里。

昨天衛生局接獲通知後,以個案住家為圓心,蚊子飛行距離100公尺為半徑,劃好防疫地區,將進行消毒。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黃秋玉說,士林官邸與市長的家,皆不在防疫範圍內。預定10月11日將進行消毒。

衛生局表示,昨天晚上已針對個案家人及社區居民進行擴大抽血。呼籲八月份後曾前往附近的遊客若出現紅疹、關節痛、發燒等症狀,盡速就醫並前往12區健康服務中心抽血檢驗。

今年9月中旬北市士林區爆發出北市首例本土性登革熱病案後,登革熱個案多集中於士林區。根據衛生局統計,台北市至10月9日止,本土性個案共有16例,其中士林區就有12例。

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處長顏慕庸表示,北市登革熱個案集中在士林區,與環境有關。陽明山上多山林與天然孳生源如樹木枯洞等,蚊子易孳生與藏匿,導致位於陽明山山腰的永福里爆出七名個案,也造成疫情散播到士林區其它里。

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撥打疾病管制局疫情通報諮詢專線1922或衛生局防疫專線23753782詢問。

fsj 提到...

100%複製臉 讓人「有面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11/today-int9.htm

自由 2011.10.11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易容術」,在現實中也能辦得到!日本一家開發3D複製技術的公司突發奇想,最近推出人臉面具「The real face」(見上圖,取自網路),用樹脂做成的面具不但栩栩如生,連眼珠裡的血絲都清晰可見,真實到令人覺得噁心恐怖的程度。

開發3D人臉面具的是位於滋賀縣大津市的「REAL-f」公司,社長北川修曾任職於日本半導體大廠迪恩士公司(DAINIPPON SCREEN MFG),參與過「人間拷貝機」的開發工作,人間拷貝機就是一部可以直接複印真人全身像的影印機,曾在2002年引發話題。北川修在2009年離職後,為重溫舊夢,和妻子創辦了3D複製技術開發公司,不斷地研究真人的立體複印機,最近終於研發出3D人臉面具的製法。做法為先拍攝真人臉部正面及側面的照片,然後以電腦合成3D圖像,再複印於柔軟的樹脂上,相較於傳統以真人石膏取模的做法便利許多。

而做出來的人臉面具,由於材質彈性極佳,色澤也富有變化,連眼珠子的光澤、血管,還有皮膚毛細孔都真實呈現,乍看之下就像另一張臉。

北川修也複製了自己的人臉面具,他說朋友一看到直呼噁心、恐怖,不過大家都忍不住好奇地圍觀。目前複製一張臉要價30萬日圓(約新台幣11.8萬元),第二張臉起每張6萬日圓,至於用途,北川說可以當做「立體寫真」送給親朋好友當紀念。

※ 相關網站:

* Alarmingly Realistic Face Masks by REAL-f
http://laughingsquid.com/alarmingly-realistic-face-masks-by-real-f/



◆ 研究:一歲大兒童 就懂公平觀念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10.11

美國一項針對幼兒進行的實驗發現,嬰兒一歲大就能從人際互動中,體察到誰被不公平對待,而能體察這種現象的兒童,也較願意與他人分享。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邀請47位15個月大的嬰兒參與實驗,首先讓他們觀看2段影片,第一支影片中,一位大人並未平均分配食物給2個人,第二支影片的人則平均得到食物,在實驗中,當兒童發現其中有一人得到較多食物時,許多兒童都會瞪大眼睛驚訝地看著。

研究人員蘇默梅爾表示,「這些兒童一開始以為每個人會得到一樣分量的餅乾與牛奶,但當看到其中一個人得到較多時,都感到相當吃驚。」

第二次實驗中,每位兒童都有2個玩具,研究人員發現,在第一次實驗中,特別關注「不公平」現象的兒童,有92%的人都願意與他人分享玩具,研究人員因此認為「公平」的觀念與「利他主義」,在兒童早期就已形成,而且2者關係相當緊密。

蘇默梅爾補充說,「從科學的角度可發現,人們心中保有的公平觀念和對自身有利的行為之間,其實有關聯。」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PLoS ONE》期刊。



◆ 自體免疫疾病 找到致病關鍵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0.12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T細胞敵我不分,讓病人苦不堪言,但現行治療藥物療效有限。國衛院、台中榮總攜手找到致病機轉,原來是T細胞中的酵素蛋白激惹的禍,提供未來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若成功研發出藥物,就能有效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甚至血癌、淋巴系統癌症。

這項由國衛院特聘研究員譚澤華率領的免疫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醫學界肯定,已刊登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免疫學期刊」(Nature Immunology),已獲得美國暫時性專利,並申請台灣及美國正式專利,未來將與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合作,開發治療用的標靶藥物。

譚澤華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人體內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細胞的疾病,常見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原本槍口對外、抵禦外敵的T 細胞,突然轉攻健康組織及器官,造成發炎性多重系統疾病,相當難治療。

國衛院研究團隊與台中榮總合作,分析100多名正接受治療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患,超過八成患者仍受病痛所苦,現有藥物治療效果差強人意。

研究人員抽取發病中的病患血液進行檢驗,發現如果病患T細胞大量分泌酵素蛋白激MAP4K3/GLK,症狀就會相當嚴重。反之症狀則相對較輕。可見酵素蛋白激MAP4K3/GLK在自體免疫疾病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動物實驗則發現,剔除酵素蛋白激MAP4K3/GLK的小鼠,T淋巴細胞免疫反應產生的專一性抗體及細胞激素皆顯著地下降。譚澤華指出,只要能夠抑制酵素蛋白激MAP4K3/GLK 的分泌,就可阻斷疾病傳遞路徑。如研發出藥物,就能有效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甚至血癌及淋巴系統癌症。



◆ 舒壓方式不對 傷身啊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2011/10/11

舒壓方法百百種,不見得每種紓壓方法都對身心有益。有些人會採用喝酒、抽菸舒解壓力,但這些方法真能舒壓嗎?以抽菸來說,近日有一項英國研究發現,抽菸無法減輕壓力,抽菸抽越兇,心理壓力反會日漸增加。

英國東倫敦大學心理學家指出,有人感覺抽菸可以紓解壓力,這是一項錯誤迷思。抽菸者心情不但無法放鬆,香菸中的尼古丁還會加重焦慮、緊張情緒。

研究人員表示,抽菸會造成心理成癮,抽菸的人往往將解癮誤以為是放鬆,所以產生錯誤觀念,認為抽菸可以舒壓。

研究指出,政府進行反菸害宣導時,應努力打破迷思,告訴民眾抽菸無法舒解壓力,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身心壓力與疼痛、癌症息息相關,若常感覺壓力重重,建議可用一些放鬆技巧,以紓解各種壓力症狀、改善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

放鬆技巧可幫助緩和心悸症狀,讓心跳趨於穩定,不會那麼急促,也能使血壓下降、呼吸放慢、增加主要肌肉血流,並減輕肌肉緊張、慢性疼痛,身心一放鬆,注意力會比較集中,心情不再那麼憤怒、沮喪,面對棘手難關,也會較有自信心。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的放鬆技巧包括自主放鬆訓練、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與視覺化放鬆訓練等。其他舒壓方式還有催眠、按摩、冥想、太極拳、瑜伽等。

醫師提醒,有些人會以喝咖啡、吃甜食、暴飲暴食紓解壓力,但這些方法都無法真正解決壓力問題,反容易傷害身體、影響生活品質,想減輕壓力重擔,日常生活要有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睡眠也要充足,才能將壓力傷害降到最低。



◆ 不再是老人專利 30歲就得牙周病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10.12

別以為牙周病只是老年人的專利,署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發現,近來有越來越多30歲左右的年輕人飽受牙周病困擾,若不及早接受治療,整排牙齒恐怕不保。

32歲的劉先生就是典型例子,他平常並不太注意自己的口腔狀況,直到最近刷牙時發現牙刷上沾滿血跡,驚覺不對勁趕緊就醫。經全口牙周囊袋探測發現,多處牙周囊袋超過5毫米深,當下確診罹患牙周病。

雙和醫院牙科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高珮琪指出,牙周囊袋是指牙齒和牙齦間的縫隙,正常應在1至3毫米;超過5 毫米就表示已出現牙周病,食物殘渣孳生的細菌及牙菌班容易在裡面堆積。牙菌斑毒素只要累積超過24小時,就會開始傷害牙齦組織,就算每半年洗牙一次,也無濟於事。

早期的牙周病並無明顯症狀,若未加注意防範,就會陸續出現刷牙時牙齦流血、牙齦紅腫或觸痛等症狀。接下來會出現牙齦萎縮、牙齒與牙齦間流膿、牙齒鬆動、牙齒逐漸分開及對咬異位,嚴重者牙齒會掉落。

黃茂栓指出,預防牙周病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天確實做好口腔清潔,不讓細菌及牙菌斑在口腔中孳長造成危害。 健保局已將牙周病的基本治療列為健保專案給付範圍,到牙科就診時不妨主動要求做牙周例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保有一口健康牙齒。

fsj 提到...

嬰兒奶粉可能引發血糖飆升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10/11

美國西奈山醫學院研究人員研究發現,許多嬰兒體內帶有高濃度的「最終糖化蛋白」(AGEs),這種物質透過母體血液傳播、嬰兒奶粉進入嬰兒體內,可能讓小孩在小小年紀就得糖尿病。

油炸、燒烤食物與加工食品也都有大量的「最終糖化蛋白」,另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成人糖尿病患者如能少吃一點加工食品與油炸類、燒烤類食物,可幫助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讓胰島素作用更敏感。

「最終糖化蛋白」是一種葡萄糖副產品,吃太多會傷害健康,讓血糖飆升,多數熟食都有「最終糖化蛋白」,尤其是市售嬰兒奶粉,更帶有大量「最終糖化蛋白」。

第一份研究報告發表於去年的「糖尿病照護」期刊,研究人員測量六十對母親、新生兒體內的「最終糖化蛋白」濃度,結果發現,許多新生兒體內有高濃度的「最終糖化蛋白」,濃度幾乎與他們的母親不相上下。

小孩出生一年內,食物從母乳逐漸變成市售配方奶,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嬰兒食用配方奶後,體內的「最終糖化蛋白」增加一倍之多,在成人糖尿病患者身上,也可看到「最終糖化蛋白」濃度偏高。嬰兒配方奶往往需要經過高溫加熱,因此所含「最終糖化蛋白」比母乳多了一百倍,嬰兒喝了這類配方奶,體內自然出現高濃度「最終糖化蛋白」,嬰兒健康很容易受損害。

第二項研究發表於今年的「糖尿病照護」期刊,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盡量少吃燒烤、油炸、烘焙食物,有助減緩胰島素抗阻性問題,這些食物都有很多的「最終糖化蛋白」,研究指出,患者若能減少油炸食物、燒烤食物、加工食物攝取量,不但可讓胰島素功能逐漸恢復正常,也有助改善整體健康。



◆ 高齡婦女吃維他命 恐會提高死亡率

【台灣醒報╱記者邱靖雲╱台北報導】2011.10.11

吃太多維他命不但沒好處,反會增加高齡婦女死亡率。歐洲學者研究發現,食用含B6、葉酸、鐵質、鎂、鋅和銅的維他命或礦物質,會增加55至69歲婦女2.4%的死亡率,其中又以鐵質增加的死亡率最高,高達3.9%。研究者指出,服用營養品不能取代蔬菜和水果,反而可能會導致不健康。

一份刊載於《內科醫學檔案》的研究顯示,食用維他命會增加2.4%的死亡率,在歷時4年和10年的兩次短期研究中,都獲得相同結果。該研究取自愛荷華婦女健康調查資料,共有將近4 萬名55至69 歲婦女參與,追蹤她們的生活習慣後發現,服用營養補品的比率自1986年的63%躍升到2004年的85%。

「我們並不建議以服用維他命和礦物質來預防死亡。」研究作者尼斯大學教授布傑拉考維克(Goran Bjelakovic)和哥本哈根大學醫院教授格魯德(Cristian Gluud)共同指出,這些常被服用的營養品不但沒有益處,反對身體有害。

「沒有太多理由可支持我們需要大量服用營養補品。」明尼蘇達大學及東芬蘭大學營養學家瑪蘇(Jaakko Mursu)說,民眾最好限制攝取補品的用量。

另外,也有報導指出,健康補品並不像藥物一樣需通過嚴格的測試,才導致濫用補品的狀況發生。在美國,不包括知名連鎖超市沃爾瑪所販賣的維他命補品,單是藥局的補品銷售量在去年就高達330億美元。



◆ 肝不好 咖啡勿過量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10/11

肝不好,是否需要限制咖啡因?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從現在研究,咖啡具有蛋白質、脂肪、菸鹼酸、咖啡因、生物鹼、丹寧酸等成份。有抗自由基的功效。但副作用會導致鈣離子的流失,有骨鬆的問題,也會降低身體的含氧量。建議肝功能不好的人,不要過度去飲用過量的咖啡。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咖啡所含的熱量較低,具有抗氧化的作用、預防身體的衰老;亦可以減緩肝細胞纖維化的問題。中醫觀點認為,咖啡具有活血化瘀、除濕、健脾功效;有擴張血管的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喝咖啡對身體有好處也有壞處。好的生理反應在於它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尤其,它含有咖啡酸、綠原酸等成分,有抗自由基的功效。此外,有提神醒腦的作用,讓人精神振奮、愉快、解憂的效果。促進消化,幫助排便及利尿的作用。

陳醫師表示,副作用則是會導致鈣離子的流失,有骨鬆的問題。咖啡因會吸附血液中的鐵離子,降低身體的含氧量。肝功能不好的人,不要過度去飲用過量的咖啡。如一天超過2杯以上,造成精神過度地亢奮,便無法適當地讓肝臟休息。因此把咖啡當做開水這樣子喝,過度飲用,肯定對身體並不好,且會有成癮性。

醫師也提醒懷孕期的婦女,少喝咖啡。或者有胃腸方面的問題、潰瘍,及精神方面的疾病。有服用鎮定劑的人,也建議少服用咖啡。

藥膳茶飲方保健部分,醫師建議,可準備柴胡1.5錢、黃芩3錢、丹參3錢。用600C.C的水,煮沸後,放溫,即可飲用。可疏肝、幫助肝臟血液的循環,顧肝、降肝火的作用。



◆ 多喝綠茶防肺癌 外電引述台灣研究

【台灣醒報╱記者戴瑞瑤╱台北報導】2011.10.11

綠茶對人體是否真的有益?過去說法眾說紛紜,但一份最新英國研究證據顯示,綠茶中所含的兒茶素(EGCG)能有效抑制肺癌細胞的生長。《福斯新聞網》在報導該新聞時,還特別引用台灣中山醫學大學去年公布的研究,佐證兒茶素是很強的抗氧化劑,能成功抑制癌症生成。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兒茶素能提高肺癌細胞內名為MI-R210的細胞分子,MI-R210的分子數越高,越能減緩癌細胞成長的速度。但是,這項研究是在培養皿中發現的,還必須經過更多檢驗,以確定研究結果是否能同樣應驗在人體細胞內。

《福斯新聞網》報導表示,過去曾經有許多研究表明,綠茶可以預防癌症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如2010年台灣中山醫學大學曾針對500多位民眾作檢驗,結果發現,不抽菸、不喝綠茶的人罹患肺癌機率,比喝綠茶的民眾高5倍;不喝綠茶但抽菸的人罹患肺癌機率,也比習慣喝綠茶的民眾高出12倍。

對此,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也表示,有些國家,例如日本人常喝綠茶,癌症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此項最新研究發表於9月28日的英國國際腫瘤學術期刊《Carcinogenesis》內。

fsj 提到...

柯文哲自省:這麼爛的制度是我設計的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0.12

台大器官移植風暴迄今已經50多天,即將面對懲處的台大醫院教授柯文哲今天首度至到立法院,向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公布自己撰寫的檢討報告。他不改辛辣個性,直指「器官勸募不如拉攏樁腳醫院」、「部分醫療人員擺爛!」

柯文哲甚至揭露國內醫界器官移植的黑暗面。由於現行器官移植必須排序,依登錄中心指示。他說,曾看過某家醫院醫護人員得知院內器官捐贈者能移植的器官,被分配至其他醫院,不會用在自家醫院受贈者時,居然「擺爛」,連抗生素都不給用,令人氣憤。

「提倡器官勸募,也沒有用!」柯文哲一針見血地說,各家器官移植專責醫院都在拉攏「樁腳醫院」,只要樁腳醫院一多,爭取器官移植的效果就會更好。

柯文哲舉例,恩主公醫院就是許多專責醫院想拉攏的樁腳醫院。專責醫院不用多花力氣勸募,只要顧好底下「樁腳醫院」,就能順利拿到移植器官。

在柯文哲上台前,衛環委員會爭吵聲不斷,國民黨立委林鴻池認為,柯文哲上台違反立院程序。而民進黨立委黃淑英則大聲反駁說,「國民黨應該在怕什麼,所以才不讓柯文哲報告。」

在爭吵聲中,柯文哲站上立院備詢台,一開口就引來笑聲。他說,「今天大家不要緊張,我想署長也不要緊張,我做這個業務已經20多年,有些地方確實需要國家改正,我今天只是把它講出來。」

「這麼爛的制度是我設計的!」柯文哲坦言,制度失敗原因在於器官移植規模太小,扣除眼角膜移植,台灣一年頂多只有一百多例器官移植,卻有十家專責醫院,平均下來,每家器官移植專責醫院醫院可能一年做不到十例器官移植手術。

由於市場規模太小,每家器官移植專責醫院的協調師幾乎都是兼職,而非專職,當然就容易出問題。



◆ 英國醫院 年扔價值九百萬的餐點伙食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1-10-12

英國各健保醫院去年一共丟到九百三十萬份,病人碰都沒碰的伙食。浪費了要保人兩千兩百萬英鎊,大約十億台幣。

在英國,住健保醫院比坐牢還慘。根據調查,很多醫院醫護人員太忙根本沒空餵老、弱病人吃飯、喝水。很多醫院都是當著這些又飢又渴的老、弱病人的面把飯菜丟掉的。

這項調查也發現,有些醫院的病人甚至續十個小時連一口水都喝不到。

英國老人組織負責人米契爾說,吃飯時間,醫護人員最重要工作就是讓病人能吃到飯。他說,剛動過手術的年長病人通都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吃飯。

不過,醫院管理單位並沒有把病人進食當作重點管理,嚴重影響病人健康的恢復,也浪費要保人的金錢。



◆ 65歲不算老 人生75才開始

中央社 2011-10-12

昨天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活到75歲才算得上是老年人,而且75歲以上的族群,獨居或大喊寂寞的老人家大幅增加。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傳統上已屆退休之齡、即逾65歲的族群中,有許多人依舊過著類似中年人的生活。

這項由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協助信託機構City Bridge Trust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出:「現今的75歲代表過去的65歲。」此外,有愈來愈多證據也顯示,許多人愈來愈晚步入老年生活。

許多現代人儘管過了65歲仍繼續工作;官方退休年齡也不斷升高;居住環境、營養條件、醫療技術獲得改善、工作不若以往辛苦,以及抽菸等不良習慣減少,更使平均壽命每年不斷攀升。

報告指出,對通常屬於弱勢的老年人提供的協助應有所調整,亦即「針對風險最大老年人所實施的方案或福利措施,可從當前的逾65歲改為年逾75歲的族群」。

報告提到,75歲以上的老人有近1/5表示自己多數時候感到寂寞,65至74歲的人則僅有1/10。

65至74歲的族群,僅有1/4獨居;逾75歲的獨居一族,卻將近達50%。(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 失智症密碼 藏在睡眠腦波裡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10.12

「睡一覺」順便做失智症檢查,未來可能行得通。醫師研究發現,失智長者睡眠時的腦波變化,跟未罹病的長者明顯不同,未來或許可以做為失智症篩檢的方式之一。

「第二屆國際睡眠科技研討會」今明兩天舉行,大會主席、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江秉穎發表研究「失智症長者的睡眠腦波分析」。江秉穎表示,失智症患者有記憶力減退、喪失,而睡的不好也會導致記憶力變差。

因此研究中對7位輕中度、平均發病3年的失智症長者、19 位一般長者,偵測一晚睡眠時的腦波變化,並分析訊號發現,失智症長者的腦波能量序列,跟一般長者確實有明顯差異。江秉穎說,若擴大研究規模、增加收案對象,未來在家裡,藉由簡單的睡眠腦波檢測,就能預測長輩失智症的傾向。

江秉穎也說,國內約有兩成四的人有睡眠困擾,失眠人口已超過300萬人,包括失眠、嗜睡、睡眠呼吸中止等睡眠相關疾病接近90種,因此提升睡眠品質不僅是購買舒適的床枕,而應包括睡眠環境的建構、良好睡眠習慣的培養,讓跨領域的睡眠科技應運而生。

研討會場也展示多項睡眠科技產品,例如由台大智活中心老人福祉研究群等單位研發的「電子睡眠教練」,外型就像是使用者的睡眠教科「書」,這個電子裝置可以透過睡眠日誌,紀錄一周的睡眠情況、監測睡眠時的生理條件,讓醫師規劃治療方案,並建議調整入睡的臥室環境,以改善失眠症。



◆ 馬公爆登革熱疫情 澎湖本島恐淪疫區

自由 2011.10.12

〔記者劉禹慶、王昶閔/綜合報導〕澎湖縣登革熱防線宣告全面失守,疫情突破馬公治平路以南警戒區,重光、西衛傳出個案,馬公市近三分之一里淪陷,已有十個里、二十四個病例,昨日再度出動一百二十名兵力支援清理,但卻有國小校長公然在住屋前張貼禁止進入公告,拒絕防疫人員進屋宣導,成為防疫最壞示範。

根據衛生署疾管局統計,上週新增六十八例本土登革熱病例,以高雄市四十四例最多,澎湖縣十一例,北市六例、台南市三例、新北市兩例。今年累計入夏本土病例為三百三十一例,境外一百一十五例。

近三分之一里淪陷

而已經絕跡十年的澎湖的登革熱疫情,自今年九月十九日確診首位個案後,如洪水猛獸般迅速蔓延,最先重慶里五十公尺範圍區消毒警戒,旋即破功,拉長為馬公市治平路以南,但案例卻迅速擴張,防線全面失守,馬公三十三個里,扣掉離島桶盤、虎井里,近三分之一里淪陷,馬公防線若失守,澎湖本島恐將全數淪為疫區。

國小校長一度拒絕配合防疫

防疫視同作戰,馬公疫情嚴峻之際,卻有國小校長公然拒絕防疫人員進屋宣導,並在大門張貼禁止任何人進入,否則提告。由於澎科大、文光國中也傳出病例,校園宣告淪陷,縣府早已通令各級學校師長協助宣導,遭點名的 裡國小校長陳瑞麟表示,是衛生局人員溝通不良所致,由於新近學校在評鑑,妻小都在台灣,願意晚上配合防疫。

軍方支援120人清理

由於登革熱疫情持續加溫,昨日澎湖縣府衛生局再度協請軍方支援,總共約三百人,前往馬公市區、北辰市場,以清除積水容器為主,局長鄭鴻藝表示,現以清除病媒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幼蟲為主,全力防止第二波大規模感染。

疾管局派員進駐協助

疾管局發言人施文儀表示,澎湖爆發登革熱疫情後,疾管局立即派員進駐協助防疫,經連日宣導與縣政府配合動員,展開各項防疫措施,當地民眾對登革熱認知已大幅提高,未來疫情可望獲得控制。

施文儀表示,今年高雄病例數與往年差不多,台南、屏東防疫比往年好,反倒是台北比較令人擔心,不但病例數比往年較多,又出現在人口較密集的敏感區域,加上台北人對登革熱比較陌生,相關知識與防疫經驗也比較不足,台北市衛生局得多加把勁。

fsj 提到...

家犬十大死因 罹癌最多

【陳芃/台北報導】2011-10-12 中國時報

據台北市動物保護處統計,目前全市約有十六萬隻家犬。越來越多人把狗狗當成家人,進而重視牠的健康情況。為此,動保處和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合作,推出「家犬十大死因調查計畫」,設置網路通報系統,希望建構出家犬的疾病預防機制。

「家犬十大死因調查計畫」目前有四十四家動物醫院參與,累積病例達一二一例,並架設「台北市家犬十大死亡原因登記網」。台大獸醫專業學院依據現有資料,分析出今年北市家犬的死亡原因,第一名是癌症,二、三名則是心血管疾病和腎衰竭。癌症部分,常見的是肝、肺和皮膚癌等。

巧合的是,目前統計出的前三名家犬死因,和人類常見死因相似。動保處長嚴一峰表示,因累積病例數不足,無法推論家犬死因和人類生活環境間的關係。

嚴一峰進一步解釋,許多狗狗因患上難以治療的疾病而被丟棄,因此,調查計畫除建立寵物死因的追蹤機制,也能間接降低棄養率,甚至掌握部份「人畜共通」疾病的情況。



◆ 自體免疫疾病// 紅斑性狼瘡等病 找到致病蛋白

自由 2011.10.12

〔記者王昶閔、陳慧貞/台北報導〕備受病痛折磨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患者,出現治療曙光了!國家衛生研究院最近領先全球,發現前所未見的致病關鍵蛋白,並將研發能抑制此蛋白的標靶藥物,除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外,對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有治療潛力。

國衛院新發現

自體免疫疾病是人體免疫系統錯亂導致細胞自我反噬,不但症狀多元複雜、病程痛苦,現有治療藥物也效果有限。國衛院免疫研究中心主任譚澤華領導的純本土團隊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疾病源自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正常細胞,原本應扮演防禦角色的T淋巴細胞球,在轉錄因子過度活化刺激下,卻產生大量發炎相關細胞激素,進而攻擊自體健康器官與組織,形成發炎性的慢性疾病。

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醫師陳一銘表示,在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T淋巴細胞球中,大多能看到大量MAPAK3/GLK蛋白激酶的表現。現有十四種人體自體免疫疾病中有十三種有此現象,又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與成人型史迪威爾症等四種疾病最為顯著,粗估國內病患有十萬人。

國衛院與台中榮總合作兩年多以來,針對一百多名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人進行研究,其中尚有超過八成病人飽受病痛折磨,亟待醫藥界研發出更新、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藝人坣娜日前錄超視節目《命運好好玩》時,就曾公開她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治療過程。她表示,三年前發病時,整個臉和身體長滿紅斑,皮膚就像燙傷,連擦乳液都會痛,且掉髮情況嚴重,嘴裡不時會有血塊,她說:「最近三個月比較沒有聞到血的味道,不然這兩、三年來,每天都可聞到自己口腔裡面血的味道。」目前她盡量樂觀看待自己的人生,也以書寫遺作的精神致力書寫瑜伽新書,希望大家都能勇敢的面對所有的病痛。

蛋白激酶作祟

國衛院免疫中心博士莊懷佳表示,經抽血檢驗後發現,病人體內T淋巴細胞球的MAPAK3/GLK蛋白激酶表現量越多,病情症狀越嚴重;在健康人體內,此蛋白含量則微乎其微。此外,國衛院亦將小鼠剔除MAPAK3/GLK基因,使其體內不分泌此蛋白,便能預防自體免疫疾病發生。

譚澤華表示,此發現最令人興奮之處,就是該蛋白可以同時影響非常多種疾病,除了自體免疫疾病外,也與肺癌、食道癌等癌症,以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發炎性疾病有關,若能成功研發該蛋白的抑制劑,可望做為免疫疾病、癌症等多種疾病的標靶治療藥物。

譚澤華團隊的論文已發表在國際免疫學界第一名的「自然雜誌,免疫學期刊(Nature Immunology)」,是國內首度有論文發表在該權威期刊,並已向美國智慧財產專利局申請暫時性專利。



◆ 上班族久坐 易罹肌筋膜疼痛症

中央社 2011-10-12

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若常感到肩頸痠痛,有可能是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嘉義地區一名上班族,因長期肩頸痠痛,跑去推拿、做SPA,卻愈做愈痛,經專業醫師治療才緩解。

署立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楊景堯今天表示,這名女性上班族,在前往國術館推拿、做SPA都無效之後,才到復健科就診,經醫師透過X光、肌電圖、神經傳導等檢查之後,確定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楊景堯指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的年齡層,從20歲到80歲都有可能,人體肌肉若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會妨礙血液暢流,引起許多疼痛物質的堆積,導致持續性的肌痛點及牽引痛。

他說,如果患者長期姿勢不良、骨骼發育不平衡,用力不平均等,都可能加重或引起肌筋膜疼痛症。

楊景堯表示,這名女性上班族,由於辦公桌椅高度不合適,因此長期姿勢不良,才造成肩頸痠痛,經施以局部電療、超音波治療,同時教她做「牽引運動」,並建議她調整辦公桌椅之後,痠痛才漸漸消除。

楊景堯今天也在醫院大廳教導民眾「牽引運動」。他說,專業復健科醫師有許多治療方法,除了藥物治療、冰熱敷、電療、超音波治療之外,也會針對病患的姿勢進行矯正,患者若能配合伸展運動,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

fsj 提到...

當超商食物、藥物一起賣…

【聯合報╱李靖/醫藥研究員(台北市)】2011.10.13

衛生署的專家們審起新藥毫不手軟,往往一句「民眾用藥安全有待建立」,於是將該新藥列為處方用藥。

內行的都知道,某些在國外已列為藥局可販售的非處方藥物,卻在台灣的專業審查後,列為醫師才有能力把關的處方藥。衛生署真體貼,總說是為「民眾用藥安全把關」。

多年來,政策從未改變,但現在衛生署居然規劃允許沒有藥學專業把關的超商可以賣葫蘆藥了?如果不是衛生署對於醫師及藥師大小眼,那想必是衛生署認為民眾對於藥物的知識突然間大增,已不需要專業人員為民眾用藥安全把關了?

我看也真是應該開放,因為只有開放超市中食品及藥物擺在一塊兒賣,才能看出這個國家真正厲害的地方!

例如同樣是水,超市冰箱中的瓶裝水價格一瓶廿元,居然比健保局給付給醫院直接打在病人體內的點滴注射用水還要高。如果一般人都還看不出飲用水,和可以安全打到身體裡的無菌水,在製造過程中對於品管要求上的差異,那絕對值得我們全民大喊一聲:健保局萬歲,衛生署萬歲!

※ 相關報導:

* 超商什麼都賣 衛署研擬連藥都能賣
http://www.udn.com/2011/10/13/NEWS/NATIONAL/NATS2/6648688.shtml

夜半輕微腹瀉或頭疼怎麼辦?衛生署研擬在超商等一般通路販售指示用藥或甲類成藥,更方便民眾取得,唯藥界擔心,如此一來,民眾用藥安全更無保障。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說,國際趨勢是逐漸開放,但國內還沒有開放時間表。

* 藥師憂:超商飲料、藥物 混搭恐有害
http://www.udn.com/2011/10/13/NEWS/NATIONAL/NATS2/6648690.shtml

余萬能說,很多民眾以為頭痛、胃痛要買止痛藥,事實上並非如此,病痛原因千百種,需要經過藥師研判,但超商十幾歲工讀生不具專業醫療背景,此案一過,後果不堪設想。



◆ 新北查藥妝店 逾8成未見藥師

中央社 2011-10-13

有民眾到藥妝店買除痘液使用後嚴重過敏,憤而向消保官申訴,消保官展開清查,發現逾8成藥妝店都未見藥師在場,卻任意販賣指示用藥。市府表示,若複查不合格就開罰。

新北市政府法制局長邱惠美表示,藥妝店販售的食品、化妝品及藥品任意擺設,民眾可以輕易購買,有民眾檢舉買了某品牌除痘液,使用後發生嚴重過敏情形,消保官受理申訴並前往各地清查14家藥妝店,僅2家有藥師在場。

她表示,在未經藥師專業諮詢下,買到外用藥可能導致過敏反應,若誤購藥物服用,也有可能導致藥物中毒,甚至造成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上的威脅。

消保官前往一家藥妝店查看,結果四處可見指定用藥陳列販售,可是藥師卻休假未在場,消保官當場開出勸導單,要求立即改善。

邱惠美強調,為避免民眾在藥妝店內無藥師協助下誤購藥品服用或使用造成傷害,經消保官清查並要求改善,複查仍未改善者,可依新北市消費者保護自治條例處店家罰鍰,也可移送衛生局認定是否違反藥事法,若確定違法,也可依藥事法開罰。



◆ 研究黑死病菌 揪出瘟疫源頭

中央社 2011.10.13

科學家從英國倫敦1座公墓的中世紀人類遺骸上取得黑死病病菌,並在研究中揭露病菌為何造成許多人死亡,還引發之後好幾波疫情。

科學家已擬出黑死病病菌的完整基因圖譜。黑死病14世紀在歐洲奪走5000萬條人命,是歷史上疫情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科學家從倫敦「鼠疫坑」的黑死病死者遺骸中取出DNA,這是科學家首次能夠擬出古代病原體基因圖譜。

根據今天刊登在英國「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鼠疫桿菌(Yersiniapestis)的DNA顯示,14世紀的歐洲人對黑死病病菌沒有免疫力。

研究也揭露過去6個世紀來,黑死病的病原體在基因上沒有出現太大變化。

根據報告,值得注意的是,較現代黑死病病菌和原本的病菌幾乎沒有不同。

研究員表示:「根據重建後的基因圖譜,我們可以說中世紀黑死病病菌和所有現代人類瘟疫的菌株源頭相近。」

研究結果應能讓研究員追蹤黑死病演變及毒性的改變情況,並對現代傳染性疾病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 台灣惡視力 小一學童2成近視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10.14

台灣學童面臨「惡視力」威脅!調查發現,近廿五年來,小一學童近視率增加六倍,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近視。眼科醫師警告,年紀愈小就近視,惡化速度愈快,學齡前兒童最好避免近距離、長時間用眼,以防「眼鏡」提早上身。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民國七十五年小一學童近視率為百分之三,每一百位小學生,只有三人近視;去年已增至百分之廿一點五,等於每五人就有一人近視。

為何近視比率狂升?國健局調查兩千八百多位三至十一歲學童發現,三至六歲學齡前兒童,非假日每天平均看電視時間超過兩小時,假日更多,超過三小時;至於已進入校園的七至十一歲學齡兒童,每天平均「黏」在電視機前一小時半至三小時。


「愈小近視,惡化愈快!」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林純如指出,每人眼球發育速度略有不同,最晚十八歲才完成。在此之前,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眼球內睫狀肌一直處於收縮、緊繃狀態,長久會導致眼軸過長,只能看見近距離物體,即所謂近視。

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林隆光說,近年電腦普及,家長常因工作忙碌,讓電視、電腦成為孩子保母;還有家長讓孩子在小學前,提早「近距離」用眼學才藝,如學算數、珠算或心算等,都可能讓孩子身陷近視年齡提早、度數過深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蔡悅如更提醒,愈小近視,罹患「高度近視」機率愈高;一旦患有高度近視,日後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疾病風險也會增加。



◆ 負向情緒困擾你嗎?三指標評估

【聯合報╱李嘉修/培靈關西醫院臨床心理師】2011.10.13

人們往往不太喜歡自己有負向情緒,但遭遇不如意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受,如失戀後心情難過、被他人誤解時覺得生氣、與陌生人交談時感覺緊張,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除非負向情緒已對日常飲食、作息、人際關係或工作造成困擾,才要進一步尋求協助。

何謂負向情緒困擾?可從三個指標評估:

1.嚴重程度過強

多數人經歷壓力或負面事件時,經常會感受到一定程度的負向情緒。如受人指責時,感到生氣或難過。不過,若因此憤怒到情緒失控,影響其日常生活,甚至產生想要傷害自己或他人衝動時,程度已過於強烈。

2.頻率過於頻繁

人們可能因擔心或焦慮,試圖做些事情降低不舒服的感受,如擔心手髒、有細菌而去洗手,或擔心被投以異樣眼光,整理儀容才出門等。但受焦慮症所苦的個案,因為腦部過於頻繁釋出焦慮訊號,花費過多時間與心力洗手或反覆確認檢查儀容,已妨礙正常的生活機能。

3.持續時間過長

負面事件對身心狀態衝擊,與事件的客觀性質及個人主觀認知有關。

相較於日常瑣事,遭逢重大壓力事件時,像車禍、喪親等,引發負向情緒的時間,通常更持久。若目擊車禍,反覆出現害怕、心悸等反應,且不敢過馬路,時間長達一個月或更久,便對個人生活造成困擾。

負向情緒往往很主觀,如果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已造成過強、過於頻繁或持續過長的負向情緒,並困擾日常生活時,切記尋求紓壓管道或專業協助,避免進一步情緒困擾與身心問題。



◆ 跟麻煩事保持距離 快樂是自找的

中廣 2011年10月13日

德國一個「快樂」專家「舒伯特」說,想快樂就得把握住兩個重點,正向思考以及保持距離。

他說,早上起床照鏡子的時候,別問鏡子誰是最漂亮的人。而是看著鏡子想想今天可以期待、讓自己興奮的事。不要老想那些惱人的公事。

保持距離指的是跟麻煩事保持空間或時間距離。他說,碰上不好處理的事,可以站到椅子上。從高處看問題,就輕鬆許多了。要是怕上椅子會嚇到旁人,則用時間距離看頭疼的事。想一想這件事一個月以後也不過爾爾,壓力也就小了。

舒伯特也建議用稱讚別人的方法讓自己快樂。他說,稱讚人,被稱讚的人通常會報以微笑,或者回誇兩句。一句稱讚兩人受益,何樂而不為呢。

fsj 提到...

研究:女性運動多 提早更年期

路透社 – 2011年10月13日

(路透華盛頓12日電)日本研究指出,花很多時間運動,或是採取有益心臟飲食的女性,似乎會較早進入更年期。研究人員指這項研究結果攸關防癌。

岐阜大學(Gifu University)的永田(ChisatoNagata)領導這項研究。研究人員追蹤逾3100名尚未停經的女性10年,結果發現,花最多時間運動、每週約8小時至10小時的女性,和其他較不運動的女性相較,提早進入更年期的機率增加17%。

同樣的,攝取最多「多元不飽和脂肪」的女性,和攝取最少的女性相比,提早進入更年期的機率也增加15%。多元不飽和脂肪主要來源為魚類與植物油。

永田與研究團隊對35-56歲女性進行食物與活動量問卷調查,在這10年間有近1800人停經。研究顯示,活動量大的女性與攝取大量多元不飽和脂肪的女性,提早進入更年期的機會較高。

研究刊在「更年期」(Menopause)期刊。

北美更年期醫學會(North American MenopauseSociety)會長曼松(JoAnn Manson)說,更年期意味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較低。雌激素會刺激乳房腫瘤生長,這說明何以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乳癌風險較低。

但另一方面,曼松表示,更年期提早也會增加心臟疾病與骨質稀疏風險。

儘管如此,曼松表示:「我不希望女性因為擔心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症風險,就改變生活型態。」

她說:「多運動、有益心臟飲食的生活型態,還是利遠大於弊。」中央社(翻譯)



◆ 反式脂肪吃多 易生出巨嬰

路透社 – 2011年10月13日

(路透華盛頓13日電)美國研究今天指出,孕婦從甜食、速食以及較不健康的飲食中攝取反式脂肪,可能會生出體型較大的嬰兒。

這份研究的對象為近1400名孕婦,研究發現從懷孕第二期開始攝取反式脂肪的孕婦,攝取愈多、新生兒體型就愈大。研究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反式脂肪不僅會增加體內「壞」膽固醇(LDL),也會減少有益健康的好膽固醇(HDL)。

儘管研究並未證明是否光是反式脂肪就會造成胎兒過度成長,以及若真如此是否會對胎兒有害,但是研究領導者、哈佛大學公衛學院(Harvard School ofPublic Health)的柯恩(Juliana Cohen)說,孕育比正常尺寸還要大的胎兒本來就伴隨風險。

柯恩說,巨嬰通常需要經由剖腹產;許多研究也發現巨嬰日後罹患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風險也增加。

許多烘焙或炸過的包裝食品都含有人造反式脂肪,如洋芋片、薄餅乾、甜餅乾以及速食等。

柯恩說:「不管怎樣,飲食中限制反式脂肪攝取是謹慎的作法。」

但糟糕的是,這類食物通常都讓孕婦想吃到不行。中央社(翻譯)



◆ 研究:多吃生鮮蔬果 降低心臟病基因風險

新頭殼newtalk 2011.10.13洪聖斐/編譯報導

多吃蔬果不僅可以改善體質,甚至可能改變基因帶來的風險。美國學者Ron Do等人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 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顯示大量攝取生鮮蔬果可以改變人們罹患心臟病的基因風險。

研究人員從2個不同的研究中,將27,243位研究對象的基因分類,調查他們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的基因變異體(gene variant)。以往的研究顯示,9p21基因變異與罹患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相關。《美國醫學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al Association)在2010年便曾發表過相關研究成果。

儘管我們不能自己決定有沒有9p21基因變異,但還是可以藉由飲食來加以改變。

Ron Do等人的研究對象包含各種族群:南美洲裔、拉丁美洲裔、阿拉伯裔、中國裔和歐洲裔。研究人員詢問他們的飲食習慣,包含攝取生鮮蔬果的數量與頻率。在這些研究對象當中,帶有9p21基因變異而不太攝取生鮮蔬果的人,罹患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而大量攝取蔬果的人,則顯現出保護效果:他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與不帶9p21基因變異的人差不多。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昨日報導,這篇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Ron Do認為該研究顯示基因與飲食之間可能有極其重要的相互作用。他期待未來的研究能夠找出此一交互作用的機制。

fsj 提到...

規律運動 可以有效預防偏頭痛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10/14

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偏頭痛發作。瑞典最新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預防偏頭痛,效果與藥物、其他放鬆技巧不相上下。

研究首席作者哥德堡大學物理治療師艾瑪‧瓦爾基指出,研究結果顯示除運用放鬆技巧、使用偏頭痛藥物「妥泰」可預防偏頭痛發作,運動也能產生相同效果,特別是對那些不願意或沒辦法接受預防性用藥的患者,運動更提供了另一項選擇。

研究團隊讓患者分別接受不同療程,三分之一每周要做三次運動,每次運動時間為四十分鐘;三分之一接受放鬆技巧訓練;三分之一則服用藥物「妥泰」,預防偏頭痛發作。療程結束後三個月、六個月持續追蹤患者發作情形。

這項近日發表於「頭痛」期刊的研究發現,三組患者偏頭痛都有減少,代表運動也可以預防偏頭痛,預防效果與藥物、放鬆技巧一樣有效。



◆ 背部經常僵硬刺痛 淋巴癌蝕肋骨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10/14

腰痠背痛,竟是淋巴癌侵蝕肋骨所致。一名科技人每天工作逾12小時,背部時時感到僵硬、刺痛,日前尋求中醫治療,中醫師觸診摸到凸起物,建議X光檢查,最後至腫瘤科確診為淋巴癌。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傷科主任黃裕昌昨(13)日指出,患者至中醫門診時,經觸診發現肌肉呈條索狀,還有筋骨錯位的問題,看似是科技人常見的痠痛毛病,只是治療後雖有改善,症狀卻未全然消失,後觸診發現其右背肋骨處稍凸起,因而懷疑病情不單純;醫師因而開立X光檢查鑑別,影像顯示有一10.2x6.3cm腫瘤位於病患右縱膈腔處。

黃裕昌表示,經腫瘤科診斷,最後確診該病患罹患「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原來個案背部痠痛及局部突起,為腫瘤細胞侵噬骨骼所致,患者同時尋求中、西醫治療,在化療之餘,尋求中醫協助,目前已重返工作崗位。

醫師進一步指出,腰酸背痛看似只是小病痛,但需「以面對大病的態度了解病因」,尤其常規治療效果不明顯時,需提高警覺;內科疾病甚至腫瘤也可能造成腰背痠痛。臨床上也不乏長期腰椎疼痛的病人,最後確診患有骨癌。

大部分民眾都有背痛的經驗,黃裕昌指出,統計顯示約7、8成的人曾經有過急性下背痛,有8、9成的人曾發生慢性下背痛;針灸主要針對軟組織、筋膜造成的痠痛;骨關節錯位則需藉正規中醫傷科手法復位。

黃裕昌提醒,調整骨關節錯位時,不能隨意由人硬推、硬轉,建議由專業中醫師進行,尤其年長或骨關節發炎者,骨質強度不若一般人,更需謹慎評估治療手法,以免發生意外。

背痛,主要有3大型態。醫師指出,上背痛主要疼痛部位在後頸部往下到肩胛骨中央、左右擴及兩側肩膀,電腦族因為長時間坐姿不良、或生產線工作因為長時間重複相同動作,易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中背痛則是從肩胛骨中央一直下到兩側肋骨下緣,與胸髓神經有關。肋間神經痛是屬於此區域的神經痛。

下背痛又稱腰痛,指背部肋骨下緣以下,常因粗重工作引起,不斷彎腰、搬運重物、因外傷閃到腰、長時間處於坐姿的人,易導致下背軟組織急慢性傷害及椎間盤突出症。

若為軟組織、筋膜問題,以針灸治療,通暢氣血為主;若為骨關節錯位、脊椎輕度側彎、椎間盤突出,則以傷科手法給予整骨復位。勞損則以中藥依個人體質給方,搭配充分休息,並由病人透過強筋健骨的功法運動,才能讓患者徹底康復。



◆ 壓力大愛吃燒烤 乳癌風險增

中央社 2011.10.14

一項研究顯示,壓力大又常吃燒烤類易提高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有乳癌家族史、抽菸、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也是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醫師今天表示,運動與正常作息會降低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群王理、王儷蓉、黃瑞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姚忠謹、家庭醫學科醫師陳俊傑、顏啟華、核子醫學科醫師高潘福將在「建國百年國民健康回顧與前瞻研討會」上共同發表「乳癌及其相關危險因子與壓力之病例對照研究」。

研究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門診內148名乳癌患者與148名非癌症者為對象,平均年齡約54歲,以生活壓力、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是否有乳癌家族史為研究指標,研究時間約1年。

姚忠謹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壓力、暴露二手菸環境、抽菸、少運動、長期使用賀爾蒙、攝取較多的炸烤類及蛋白質類食品,都是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有乳癌家族病史罹患乳癌的機率更是沒有家族史的6.87倍。

他說,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婦女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並列於國人10大死因,死亡年齡低於60歲;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衛生署提供45到69歲婦女每2年免費做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但到10月初為止,符合年齡條件的婦女受檢率只有26.4%。

姚忠謹說,少抽菸、少喝酒、作息正常、多攝取蔬果類食物、紓解身心及適度運動,可以減少乳癌發生率,早期發現也可早期治療。



◆ 重度憂鬱壞情緒 易損臟腑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10/14

「重度憂鬱症」持續時間相當長,中醫師陳玫妃表示,患者常見情緒處於低落狀態,出現厭世、想自殺念頭。在傳統中醫認為,憂鬱症除了與心情相關,也會影響到臟腑機能。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重度憂鬱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有罪惡感、憂鬱的情緒、自殺的念頭、睡眠不好、食慾減退、妄想的症狀;常會感到無助而沒有生存的價值;行為容易退縮,導致精神渙散等問題。

中醫也強調,「大怒傷肝,憂悲傷肺,思慮傷脾,驚恐傷陳醫師表示,重度憂鬱中醫辨證調理上,針對「心血不足」者,常見患者易失眠,心神不寧、臉色蒼白、記憶力減退。可加強補養心血,藥方可用養心湯。還有「肝氣鬱結」者,可見易焦燥、煩燥、做惡夢、脅熱脹痛、食慾不好。可用疏肝解鬱、清肝瀉火藥方,如四逆散,加柴胡疏肝湯加減。

「心脾兩虛」者可見精神欠佳,臉色萎黃,食慾不好,排便溏,可用補養心脾的藥方,如歸脾湯。以及「肝鬱脾虛」者,可見心情煩悶、低落、憂鬱、少眠、易驚。宜用疏肝理氣、健脾安神的藥方,如加味消遙散。

醫師提醒,可配合適當的心理諮詢治療,幫助病患建立信心;透過交談,找出病患憂鬱的原因。加以輔導,讓患者可以回歸人群,與社會互動。也可選擇適當地活動來舒壓,學習放鬆。改善睡眠、環境品質。讓生活規律,飲食均衡,建立一個正當地生活模式,以適當地疏解壓力。都可預防重度憂鬱症傷害自我的作用。

fsj 提到...

洗手不擦乾 越洗越髒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10.15

肥皂洗手不擦乾,反讓手越洗越髒!為推廣全民正確洗手觀念,疾病管制局結合民間企業,在「世界洗手日」的今天,在全台啟動「肥皂洗手,擦乾後再走」宣導,提醒民眾養成正確洗手習慣。

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肥皂洗手一直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省錢的傳染病防治方式;不過調查發現,近6成國人沒有養成正確洗手習慣,尤其「洗手後不擦乾」,反而會讓潮濕的手沾染環境細菌,讓手上的細菌量不減反增。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盧英仁表示,洗手後不擦乾,除了易沾染外來細菌;也容易讓水中可能存在的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在手中孳生。他並強調,光用清水洗手,只能洗除皮膚表面暫存的細菌、髒汙,最好搭配肥皂或洗手乳清潔,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才能洗淨雙手,同時達到抗菌效果。

為讓洗手觀念在國內「遍地開花」,今日民眾到知名披薩店消費,只要正確說出「肥皂洗手,擦乾後再走」,就可獲飲料1杯;還有量販店將號召員工變身「洗手特派員」,在賣場宣導正確洗手習慣。

盧英仁提醒,正確洗手是預防細菌、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線;因應秋冬可能出現的流感、輪狀病毒等感染性疾病,提醒民眾最好在進食前、如廁後、擤鼻涕後與看病後,以肥皂或洗手乳加水,並搭配濕、搓、沖、捧、擦等步驟清洗,以防疾病入侵。



◆ 手機藏大腸桿菌 每6支就有1支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1-10-15 中國時報

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手機帶有大腸桿菌(E. coli)的比率高達一六%,換言之,每六支手機就有一支遭到污染,這些大腸桿菌很可能是從接觸糞便排泄物而來。由此可見,很多人衛生習慣不佳,如廁之後不洗手或洗得不夠乾淨。

這項研究由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和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合作完成,研究人員分別在英國十二個都市,從四百雙手和四百支手機進行採樣化驗,結果發現手機和手藏有大腸桿菌的比率均為一六%。

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Salmonella)及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一樣,均屬腸胃道常見的細菌。大多數大腸桿菌不會引起重大疾病,但它會出現在人手和手機上,最有可能的管道就是透過糞便排泄物,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如廁之後沒洗手或沒洗乾淨。

這項研究發現,十二個都市中手機含大腸桿菌比率最高的是伯明罕,高達四一%,人手含大腸桿菌比率最高的則是倫敦的二八%。但這個結果不見得表示這兩個城市的居民衛生習慣最差,因為每個城市取樣有限,可能造成統計上的誤差。

但研究主持人說,此一研究顯示英國南北的確存在差距,因為越往北部的城市,人手和手機遭污染的比率越高,原因可能是細菌在濕冷的地方容易存活,也可能是因為天氣冷,大家比較少洗手。



◆ 最後會洗腎嗎? 十大警訊告訴你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1.10.16

「醫師,我腎臟不好,會洗腎嗎?」這是許多腎臟科醫師常會遇到病患詢問的問題,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從腎病患者中研究,發現除了驗血與尿可以掌握腎功能惡化情況,還有10項警訊可作為參考。

10項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暈、喘、泡沫尿程度、血壓控制不良、呼吸吐氣有尿味、下肢水腫、失眠、心跳緩慢、多尿,每項各5分,分數愈高愈嚴重。

醫院統計總分超過18分的患者,最後洗腎的風險度是低分者的12.6倍,也就是症狀愈嚴重,腎功能惡化程度愈高。

郭綜合腎臟內科主任蔡明松表示,這10項警訊患者甚至可以在家自我評估。

他指出,想了解腎臟功能,主要是利用抽血檢驗肌酸酐值,配合性別、年紀等因素,可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方法,但仍有誤差,學者一直想找出更準確的方式,但至今還沒有找到。

蔡明松表示,不少腎病患者畏懼抽血,利用這項症狀檢驗,能更準確掌握腎臟衰退的程度,在偏遠地區也可以運用在社區篩檢,找出腎病的高危險族群。



◆ 菠菜含豐富葉酸、鐵質 最適合嬰兒孕婦

【聯合晚報╱彭宣雅】2011.10.15

卡通裡的大力水手卜派,吃了菠菜,馬上力氣大無窮,這個深植人心的畫面,常讓家長藉此讓孩子吃下菠菜。營養師表示,菠菜營養價值確實很高,含有維他命C、鐵質以及葉酸;最近天氣越來越涼,菠菜逐漸進入產季,物美價廉,民眾可多吃。

營養師謝宜芳表示,孕婦最適合吃菠菜,菠菜含有豐富葉酸與鐵質,媽媽懷孕初期吃菠菜,攝取適量的葉酸,可預防新生兒神經病變。此外,懷孕期間容易貧血,多吃含鐵質的菠菜,營養又健康。

謝宜芳說,由於菠菜含鐵量高,因此烹調時容易變色、變黑,建議烹煮菠菜可先汆燙,汆燙後的熱湯不要吃,這一步驟也可以先去除菠菜的大量草酸,讓身體有結石者也可以享受菠菜美味。

她也說,日本人喜歡把汆燙過後的菠菜放涼,再拌入高湯,或者加一點味醂、芝麻醬,就是一道非常可口且作法簡單的涼拌菜。

從事日本商品網拍、也擔任日文幼教老師的齊藤夏美,常在網路上分享嬰幼兒食譜,引起媽媽網友們的廣大迴響。她說,運用食物調理器把菠菜葉磨成菠菜泥,對嬰兒非常營養,菠菜纖維很細緻,磨泥後加上大骨湯或雞高湯,香氣四溢,寶寶接受度高。

她也說,等到小嬰兒越來越大時,可將細碎的菠菜葉加入麵食與米粥裡,菠菜菜葉烹煮後,軟爛好吞,且顏色翠綠,加上白色的麵或粥,色香味俱全,可以增進寶寶食慾。等到孩子一、兩歲時,可以把菠菜和雞肉一起捏成肉丸子,做義大利麵、烏龍麵都很合適。

齊藤夏美表示,一歲以下的小嬰兒吃菠菜,最好以菜葉為主,一歲以上的幼兒,才可以給比較軟爛,且切短的菠菜莖,不僅可增加幼兒纖維質攝取,也可以訓練咀嚼能力。建議媽媽們先把菠菜水煮後撈起,切小段利用,營養不流失,翠綠的蔬菜顏色也可保存。

齊藤夏美的嬰幼兒食譜:http://www.wretch.cc/blog/natsumi1981&category_id=13171972



◆ 〈吃對了 你也能瘦〉減重遠離澱粉? 熱量才是關鍵

記者/洪素卿 2011.10.16 自由

少吃澱粉、晚餐不吃澱粉……,不少減重族將「遠離澱粉」奉為圭臬。不過,刊載在肥胖期刊的一項最新研究,可能會讓許多人跌破眼鏡,研究人員發現,在控制總熱量的情況下,將澱粉類食物挪到晚餐吃,不但不會胖,似乎還瘦得比較多。

研究:控制熱量 晚餐吃不會胖

這項由以色列團隊進行的研究,讓BMI(以公斤計算的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超過30、平均體脂率高達38%的受試者分成兩組,每天攝取熱量控制在1300到1500大卡間,組成則是20%蛋白質、 30%-35% 脂肪以及45%-50%碳水化合物。只是其中一組將澱粉等碳水化合物均衡分配在三餐,實驗組則將澱粉幾乎都放在晚餐,早、午餐都是蛋白質超過澱粉。

經過半年後,將澱粉量幾乎都放在晚餐的實驗組不僅體重多瘦了兩公斤(11.6公斤比9.06公斤),體脂肪也降低比較多(降低6.98% 比 5.13%)。

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實驗組體內的「瘦素」濃度降幅沒有一般減重組那麼大,而瘦素是會傳遞「飽足感」的荷爾蒙。當然,這項理論需要更多試驗佐證。

過去主張晚餐不吃澱粉的人,主要是基於胰島素分泌理論。例如,法國知名抗老化專家蕭夏(Claude Chauchard)就認為,人體攝取澱粉、糖分等碳水化合物後,體內會分泌胰島素,讓細胞吸收血液中的糖分轉化成能量。胰島素分泌的高峰期是下午4時到6時,之後開始減少,若晚餐攝取大量澱粉,容易吸收不完全,而變成脂肪累積在體內。因此,蕭夏建議,澱粉類最好在早、午餐時食用。

醫師:減重期間 仍應均衡攝取

不過,雙和醫院祝年豐醫師指出,胰島素分泌有兩類,一種是前者說的,因為一天早晚生理因素,早上分泌最多、到晚上分泌較少;不過,現在醫學更在意的是,吃東西後的急性胰島素分泌,也就是說,若你在晚上6時到8時吃大量澱粉,則胰島素高峰可能在8時到10時出現,但高峰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飢餓感,一旦忍不住飢餓,由於晚上沒有太多食物種類可選擇,就可能吃下高熱量食物,造成多餘熱量堆積。

肥胖醫學會蕭敦仁醫師強調,總熱量控制才是減重的不二法門。很多人都因為先前盛行的高蛋白飲食減肥法,而對澱粉存有迷思。其實減重期間仍應均衡攝取。至於是否要將澱粉放在晚上吃?他認為可能還需要更多研究。

fsj 提到...

愛看電視 當心寶貝成暴力小子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0.15

你家小朋友是電視兒童嗎?小心看多了電視節目,成為暴力小子!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調查近2000名國中生的生活形態,發現國中生打人行為與觀看電視頻率成正比,看越多電視,打人行為越明顯。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陸玓玲,在台灣公衛學會研討會發表「國中學生看電視頻率與打人行為變化之關係」,結果可能會讓許多家長擔心。她建議:「不管是什麼電視節目,都應該少讓孩子觀賞!」

陸玓玲指出,青少年學習模仿是持續進行的,具有長期效應。研究發現,即使是看卡通、動物星球或是探索頻道,都可能受到潛在暴力的影響。

研究收集台北、新竹兩地1885名國一、國二學生,長期追蹤受訪者的生活形態,重點在打人行為以及觀看電視的頻率。研究以連續看電視兩個小時以上為測量標準,每周超過三次以上,就屬於高度看電視行為。

研究顯示,經常看電視的國中生與很少看電視的相較,打人行為可能性高出四成。原本有打人行為的學生,減少看電視後,打人行為也明顯減少。以看電視兩小時以上為一單位,每周超過三次的高度看電視族群,不曾打人的比率為52.86%,其餘約47%有過打人行為。

而少看電視的受試國中生,曾有打人行為比率則不到三成,沒有打人行為超過七成。陸玓玲強烈建議,家長應該控制青少年觀賞電視的頻率。



◆ 實境節目 助長少女不良行為

【Upaper╱中央社】2011.10.15

美國「女童軍研究中心」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實境電視節目會助長年輕女孩的不良行為,甚至出現霸凌現象。

過去10年來,美國電視界流行標榜沒有劇本、拍攝對象為一般民眾的實境電視節目(Reality TV)。近年受到年輕觀眾喜愛的MTV電視台實境節目「玩咖日記」(Jersey Shore),經常出現的畫面則是年輕男女酗酒狂歡、爛醉如泥的窘狀。

「女童軍研究中心」針對全美11歲至17歲1141名女童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86%受訪者認為實境節目經常挑釁女人間的不和,製造節目的刺激感。73%受訪者認為實境節目會讓觀眾以為「談戀愛時打架是正常的」,70%受訪者也認為實境節目會讓觀眾以為「對他人粗鄙無禮是沒關係的」。

不過,並非所有的實境節目都會有不良影響。包括「美國偶像歌唱大賽」、「決戰時裝伸展台」、「減肥達人」、「居家大改造」等,會對少女觀眾有啟發作用,讓她們相信只要努力不懈,就會有美夢成真的一天。



◆ 跟寶寶說話 少用疊音字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2011.10.15 自由

跟寶寶說話,少用疊音字,多用完整句!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語言治療師陳秋薇表示,對寶寶說話應用「喝牛奶」取代「喝ㄋㄟㄋㄟ」;用完整句子再加上擬聲詞對孩子說話,例如「你聽!小狗在汪汪!」就是引導學習說話很好的方式。

使用完整句 引導學習說話

「寶寶乖乖,喝完ㄋㄟㄋㄟ後,再換衣服跟鞋鞋,才會『漂漂』哦!」這是台灣父母與長輩習慣跟嬰幼兒說話的方式,認為嬰幼兒才剛開始學說話,應該用「簡單」一點的疊音字來「教」小朋友,覺得孩子這樣才會學得快,也才會聽得懂。

但語言治療師陳秋薇強調,從嬰兒剛出生開始,大人最好就用完整句子來跟寶寶說話,因為與其先教這是「ㄋㄟㄋㄟ」,以後又要把「ㄋㄟㄋㄟ」辭彙改成「牛奶」,不如從一開始就用「牛奶」就好;因此,用「鞋子」取代「鞋鞋」,「小狗」取代「狗狗」,透過很自然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說法。

不過,陳秋薇建議,教孩子說話時,除了用完整句子以外,可以再加上擬聲詞,透過擬聲詞的使用,例如「你聽!小狗在汪汪!」、「車子在叭叭」、「貓咪在喵喵」,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輔助效果。

多用擬聲詞 加強學習效果

陳秋薇強調,引導孩子學習說話,不只要製造情境,讓孩子有主動表達的機會,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親自跟孩子互動說話,因為只是透過看電視的話,就缺少互動的機會,如果發現孩子滿2歲連爸爸、媽媽都不會說,到了3足歲都還沒有「我要洗澡」等完整句子出現,就要尋求專業協助,不要受限於「大雞慢啼」的傳統觀念,錯失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



◆ 夫妻太重錢財 婚姻易生危機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4日電】2011.10.15

猶他州楊百翰大學研究人員說,太看重金錢和財物的夫妻,婚姻很可能出問題,反而是較不注重物質的夫婦婚姻比較幸福。

研究人員對1734對夫妻進行調查,探討夫妻對物質主義的價值差異,可能對婚姻造成的衝擊,並發現即使夫妻擁有同樣的價值觀,物質主義對婚姻品質都有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發現,一方或雙方都很重視物質的夫妻,通常感情較不成熟,比較缺乏有效的溝通途徑,傾向於用更負面方式解決衝突,對婚姻關係較不滿意,婚姻也較不穩定。

研究結果顯示,每五對夫妻,就有一對雙方都承認很愛錢,而他們的婚姻穩定狀況、對婚姻的滿意度、溝通技巧,以及有關健全婚姻的其他指標都很差。

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雙方都不太注重物質,而他們的婚姻品質和對婚姻的滿意度等各種指標,評分高出10%至15%。

有趣的是,不論實際財務狀況如何,夫妻對物質主義的態度與他們的婚姻狀況,都符合上述結論。

研究人員發現,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夫妻,婚姻通常比較圓滿,可是如果只有一方注重物質,不重視物質的一方似乎能夠成為維持婚姻的支柱,使他們比雙方都注重物質的夫妻,婚姻更滿意、溝通更好,也更穩定。

芝加哥西北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凱瑟若(Don Catherall)說,這未必顯示物質主義本身損害婚姻關係,物質本位的個性可能是其他因素所致,像是童年生活匱乏或受到忽視,也可能是太注重賺錢,沒有為婚姻投注時間心力。

丹佛臨床心理學家蘇珊‧海特洛(Susan Heitler)說,注重物質的人通常自戀,想贏得人家欣羨,容易產生心理焦慮和憂鬱,人際關係技巧較差,也缺乏自尊,而這些性格可能導致婚姻問題。



◆ 經濟不景氣 男人易外遇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1.10.16

美國研究發現,經濟不景氣時期擔心失業沒錢的男人,會更容易有外遇。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當經濟不景氣時,那些擔憂工作不保、下一餐沒有著落的男人,感覺生存受到威脅,他們會為了物種的存續,不自覺地啟動生存機制,和不同的異性交歡。

研究人員之一吉拉斯(Omri Gillath)說:「我們都有生物性的繁衍驅力,而生存環境會決定什麼是最好的繁殖方式。如果一個男人覺得自己快死了,就有強烈動機採取短期交配策略,確保自己有一堆後代,同時希望其中幾個能存活。不過女人沒法這樣做。」

研究團隊把受試男人分為兩組,要求其中一組想像自己死亡,這種感覺類似經濟長期低迷時,許多人會有的生存恐懼;另一組想像自己牙痛;然後讓他們觀看色情圖片。結果發現,想像自己死亡的男人觀賞色情圖片時,不但比另一組男人更為興奮,心跳也更快。

吉拉斯又說,當經濟無憂時,男人「更傾向把錢花在孩子身上,待在現任伴侶身邊,或與伴侶長期交往。」

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fsj 提到...

用腦太超過 當心過勞會退化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10.17

上班族拚經濟、學生拚課業,可能讓腦力「超載」。一項調查指出,近6成上班族平均每天上班10小時,近9成中學生平均每天上課近9小時,可能「腦過勞」。醫師表示,用腦過度會造成專注力、學習力下降,門診常有20到40歲的年輕族群,自覺反應變慢、忘東忘西,擔心得就醫。

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今天公布「全台上班族、中學生腦過勞大調查」,發現台灣上班族普遍工時過長,學生擔心考不上好學校,上課讀書時間也長。

研究針對25 至39歲白領上班族、家中有13至18歲中學生的媽媽進行問卷調查,有效樣本1068份。

結果發現,近六成上班族平均每周上班50小時,其中包括5%的上班族,每周工時高達61小時以上,超過勞工局規定的42 小時。

中學生部分,近九成中學生上學加補習,平均每周上課43小時,其中14%甚至上課51小時以上,不僅遠超過教育部規定的每周30小時,這還不包括回家後自習的時間,中學生腦子「過勞」的狀況相當嚴重。

從事平面設計、才32歲的黃小姐表示,自己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常忘記主管交辦的事項,畫圖時也常想不出創新的點子。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表示,腦部在長期密集的工作後,會累積許多需代謝的自由基,同時可用的能量不足,造成腦力衰退。在門診中,常出現20到40歲的年輕患者變得很健忘、學習速度變慢,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失智」。

胡朝榮表示,這次對幾名受試者,在密集三天工作前、後進行測試,發現有受試者的學習力、專注力下降20%、記憶力下降10%左右。上班族太常加班,很容易讓腦力負荷過重,學生反而會讓學習效率下降。



◆ 高度用腦群 睡飽吃好腦不老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10.17

醫師建議,學生、上班族等高度用腦族群,每天至少要睡足6小時,點心以蔬果、堅果類取代鹹酥雞、高熱量零食,多攝取魚肉、牛奶等優質蛋白質。

睡足6小時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表示,加班、熬夜讀書會壓縮睡眠時間,研究已發現,睡得少又睡得不好,很容易造成頭腦老化及失智症。

他建議工作、讀書時,最好能每小時適當休息幾分鐘,高度用腦族群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一天至少睡6至8小時,最好能培養游泳、爬山等運動習慣。

攝取優質蛋白質

另外,有些人一累,就喜歡吃高油、高熱量的鹹酥雞、蛋糕、麻辣火鍋等犒賞自己,但胡朝榮提醒,抗氧化的蔬果堅果類,以及牛奶、魚肉、豆漿等優質蛋白質,才是幫助頭腦抗老的營養成分。



◆ 運動睡眠足 有機會高人一等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1.10.17

許多家長期待讓孩子「長得像大樹一樣」,專家認為,身高受限先天遺傳,但後天營養、運動和睡眠,有助「拉拔」孩子長高;在小孩生長快速的黃金時期,也就是男童十歲、女童九歲前後多補充營養,就有機會高人一等。

台北馬偕醫院骨科主任劉士嘉指出,孩子身高與父母遺傳有密切關係,如果家長都是矮個子,下一代是中等身材就已不錯,不可能長得像竹竿。要如何大幅增加孩子的身高?目前全世界仍缺乏公認有效的作法,「連坊間推銷的轉骨方,也沒有科學根據」。不過劉士嘉補充,理論上,兒童如果能有充足睡眠、營養和運動,會有較多長高的機會。

要想長高,該做什麼運動?新竹教育大學體育系教授林貴福表示,人體長高主要來自於刺激長骨(包括脛骨和股骨)兩端增生,凡是有跑、跳動作的運動,如跳繩、籃球、跑步、棒球、羽球等,都有助身高發育。

台北市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則表示,孩子生長發育的三個關鍵時期,分別是三歲、青春前期(男童十歲、女童九歲)、青春發動期(男孩變聲兩年內、女孩初經兩年內),尤其是青春前期,是孩子生長快速的黃金時期,此階段多補充優良蛋白質,生長發育會比較好。

丁綺文建議,想要讓孩子長高一點,最好提早就寢,晚間十一時至深夜二時維持深睡狀態,最能讓生長激素發揮作用。



◆ 學者研究:每天跳繩30分鐘 孩子長高腦力好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1.10.17

台灣學者找到了學童長高的處方!陽明大學副教授劉影梅針對宜蘭縣四鄉鎮逾千位小四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只要每天跳繩三十分鐘,連續跳二十周,就能比對照組同齡生多長高一點五公分;這項研究將在本月底於香港舉行的全球健康與公眾健康教育國際研討會中發表。

劉影梅說,每天跳繩三十分鐘不只能長高,實驗採用陽明大學教授郭博昭研發的心率頻譜計進行前、後測,發現跳繩還能讓學童有較佳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控制能力,「不只長高,還可能變聰明、學習表現更好。」劉影梅說,體力加腦力就等於競爭力,如果全台都能推行跳繩,定能「強國強身」。

教育部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宜蘭縣小一學童的身高、體重都排名全台倒數第二,國小生的平均身高低於全國一公分,劉影梅因此針對宜蘭南澳、壯圍、五結、宜蘭市四鄉鎮共廿七校、一一七三名小四學童進行實驗,發現持續跳繩,就能比不跳繩的學童長得高。

劉影梅指導碩士生楊雅嵐在宜蘭縣公館、光復國小等校的實驗顯示,跳繩的四年級學童從去年九月的平均一三七點一公分,長到今年一月的一三九點九公分,比沒跳繩的對照組多長一點五公分,且女生的長高效果比男生更明顯。

她強調,只要是戶外的跳躍運動,如追趕跑跳,都有助於長高;選擇跳繩則因易於普及,最便宜的跳繩一條只要十元,且即使下雨,也可在室內跳。

但劉影梅也提醒學生及家長,最好進行中強度的跳躍,以跳繩為例,一分鐘跳六十至一百下即可;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如跳司令台,則可能破壞生長板,反而長不高。

劉影梅建議,每天跳繩三十分鐘,可分成十次循環,每個循環跳一分半鐘,休息一分半鐘,且不要急跳急停,要停時可慢跳、或改為步行。學童可利用在校的早自習、課間及課後,或回家後的時間,分次把十個循環跳完。



◆ 改變飲食作息就能改善胃食道逆流

文/ 陳世峰 2011.10.17 自由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常見的症狀有打嗝、噯氣、胃酸多、胃酸逆流、燒心感、胃痛。病理上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胃與食道的交接處有一個括約肌,叫做「賁門」,如果賁門無法緊閉,就會造成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常伴有胃痛、胃發炎的症狀。我們的胃酸組成含有鹽酸(HCl),pH值(酸鹼值)在2左右。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胃黏膜可以保護胃壁不被侵蝕。不過我們的食道不如胃的黏膜,當胃酸逆流就會灼傷食道,產生燒心感。

如果胃裡面有幽門螺旋桿菌,則胃黏膜就容易「破洞」,使胃酸侵蝕胃壁,容易造成胃炎,嚴重者會引起胃潰瘍,甚至胃出血、胃穿孔,也會提高胃癌的發生率。

現代人因生活步調緊湊,情緒緊張、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加上熬夜、喝咖啡,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的發生。還有刺激性的食物,烤炸類、辛辣食物、甜食也是胃食道逆流的幫兇,抽菸也是幫兇之一。喝酒則會傷害胃黏膜,容易併發胃潰瘍、胃出血,不可小覷。

中醫認為,情緒壓力造成肝氣鬱結,氣滯橫逆犯胃,常常伴有口乾、口苦、燒心感、胸悶、肋骨不適感,加上飲食不節制,使得脾胃受損,造成中焦氣機受阻,常伴有胃痛、胃不適、打嗝、噯氣、胃脹氣、舌苔厚膩的表現(如圖)。

中藥可用黨參、白朮、茯苓、麥芽、神麴、山楂各3錢,甘草一錢,兩碗水煮成一碗,飯後一小時溫服,可以健胃整腸、消食解膩,改善胃食道逆流;也可以泡玫瑰花茶,讓肝氣疏通,減少胃酸分泌,用玫瑰花、枸杞、黃耆、紅棗、菊花,熱水沖服。

食療則可多吃秋葵、山藥、高麗菜;平時烹飪少用大蒜調味,多用薑調味更好。

◎生活習慣及調整飲食作息也很重要:

●務必戒菸、戒酒、戒咖啡。

●心情保持愉快、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剛吃飽時,不要立刻躺下,可減少胃酸逆流。

●飲食方面避免吃刺激性食品,如烤炸、辣類食物,甜食與番茄也要少吃。

●盡量不要喝太多湯水,以及不要吃粥類,可降低胃內壓力,避免胃酸逆流。

●寒濕體質者(手腳容易冰冷者),冰品也要少吃。(作者為苗栗為恭醫院中醫部醫師)

fsj 提到...

腎功能不好 也會造成貧血

文/洪堯民 2011.10.19 自由

一名四十多歲的科技新貴,腎功能不好已有多年,最近常感覺頭暈,工作時力不從心、下肢無力。抽血檢驗血清肌酸酐濃度6.1毫克/100毫升(正常值小於1.2毫克/100毫升),血色素濃度每100毫升血中為10克(成年男性正常值大於13克/100毫升),血比容30%(正常值大於39%),經告知他有腎性貧血,患者驚訝詢問:「為什麼腎臟不好也會影響貧血?」

腎臟是身體主要的排泄器官,幫助排除毒素及水分,其實,腎臟也是內分泌器官,可以產生一些荷爾蒙 ,其中之一叫做「紅血球生成素」(英文簡稱EPO)。

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作用在骨髓,促進其產生成熟的紅血球,當腎臟功能(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到30ml/min時,EPO合成便逐漸減少而造成貧血。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貧血的定義是「成年男性的血色素濃度在每100毫升血中低於13克、成年女性低於12克」。腎性貧血通常是紅血球的數量減少,紅血球的大小正常(正球性貧血),血色素偏低、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正常。

貧血會導致全身倦怠、手腳無力、頭暈昏沉等症狀。更重要的是,長期貧血會導致心臟肥大,且因相對氧氣不足,會有腦部及周邊循環缺血的影響,因此,貧血應要治療。

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的慢性腎病治療指引,慢性腎臟病應定期檢驗血色素濃度,若是小於以上數值,需做檢查來排除其他貧血的原因,例如糞便潛血反應、血清鐵離子及鐵蛋白含量。

當腎功能不好時,如果以上檢查均屬正常,就是腎性貧血,應轉介到腎臟科,由專科醫師判斷是否必須施予EPO治療。

目前國內EPO有短效的,需要每週注射2至3次,也有中長效的EPO,可以每1至2週注射一次,甚至也可每月注射一次,惟必須注意當使用EPO治療的同時,必須有足夠的鐵離子攝取,才能增加血色素。

至於血色素是不是越高越好?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針對腎臟病患貧血的治療,目標約訂在血色素11-12克/100毫升,血比容33-36%,比正常人略低。

但是根據大型隨機分派研究結果,過量補充可能增加心臟血管疾病風險,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甚至發出警訊,建議如果治療後血色素超過11克/100毫升,應該考慮減少劑量。

(作者為腎臟科專科醫師)



◆ 腸病毒71型 防範大流行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10.19

根據疾管局觀察,最近一個月來,腸病毒整體疫情雖下滑,但腸病毒71型輕症患者有增加趨勢。由於腸病毒71型已3年未出現大規模流行,幼童抗體不足,疾管局擔心民國88年大流行疫情重演,最快在1個月內,將召集相關專家討論。

腸病毒上周新增一起重症確定病例,患者是台中市2歲女童,因高燒、嘔吐與疹性咽峽炎就醫,被診斷為腸病毒;2天後症狀未改善,還出現肌抽躍等重症前兆,一度住進小兒加護病房觀察,現已康復出院。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今年腸病毒疫情雖呈現「低度流行」,但腸病毒71型輕症患者的病例數,在春夏流行期間,每周僅1、2例,最近一個月,每周卻有8至12例,且患者從雲嘉一帶,近半個月有北移台中的現象,值得注意。

腸病毒71型輕症者增加,加上腸病毒71型病毒已3年未大規模流行,擔憂國內近50萬名3歲以下幼童抗體不足,施文儀表示,除密切監控疫情發展;最快一個月內,將邀集小兒專科醫師與病毒專家,召開專家諮詢會議討論疫情走向。

施文儀說,每年腸病毒在3至7月,會先掀起一波流行期,9月開學後,再有第二波小流行。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家瑋建議家長,回家抱孩子前,先把手洗乾淨,平時要培養孩子與自己勤洗手的習慣。

施文儀提醒,一旦遭感染,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也要落實「生病不上學」原則。他並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抽躍等重症前兆,一定要快送大醫院治療,以防出現心肌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

登革熱疫情方面,上周新增49例本土病例,以高雄市33例最多,其次是澎湖縣8例。施文儀表示,近3周高市苓雅區疫情雖已趨緩,目前病例多集中在苓雅區、三民區交界處,且有往三民區擴散趨勢;北市士林區上周又新增2病例,疫調顯示仍以永福里與華榮市場為主,已請市府加強消毒與衛教。



◆ 登革熱噴藥問題多 北市民眾陳情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1.10.19

北市登革熱疫情不斷增溫,昨天又新增2名本土性個案。衛生局陸續前往傳出疫情的各地噴藥,不過有民眾疑慮藥物會導致過敏紅腫;有人則質疑通知時間太快,沒有給民眾時間準備等,陳情信件湧入市長信箱。

衛生局表示,新增個案分別為中山區永安里一名50多歲男性與士林區德華里一名60多歲的男性居民。

德華里里內主要建築物包括歐洲學校文林分校、文昌國小、捷運芝山站等。永安里以大直橋與劍潭里為界,里內主要道路為樂群一路、明水路等,明水路豪宅區也在其中,這是中山區首例個案。

調查發現,2人平常習慣到外雙溪河濱公園與至善公園晨間運動,10月上旬陸續出現發燒與紅疹症狀就醫。

近日衛生局前往傳出疫情的地區噴藥,但有民眾陳情噴藥後家人出現紅腫過敏的現象,也有民眾擔心噴藥會對懷孕中的妻子造成傷害。還有民眾質疑,住家有兩層樓,衛生單位卻只噴一層樓,效果可能不夠。

衛生局疾病管制處副處林國甯表示,部分民眾的確可能會對除蟲菊精過敏,請民眾盡快就醫。若有民眾擔心對胎兒造成影響,可先暫離開住家一陣子,等到氣體散了再回去。另外,也可申請煙霧罐裝的噴藥再自行噴消,機動性較高。

林國甯說,白線斑蚊叮咬到個案後,最快8天內就具有傳染能力,噴藥消毒是「搶時間」,越快越好。若造成民眾不便,也請民眾體諒配合。

fsj 提到...

手機可帶進校園 上課、午休禁用

教部授權各校自訂罰則

自由 2011.10.19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因應環保團體的要求,教育部訂定「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提醒中小學學生、老師等人,可以帶手機到學校,但原則禁止在上課時間使用,為避免電磁波輻射影響,建議使用手機時可儘量戴免持聽筒的耳機,如果學生違反規定,教育部授權各校自訂罰則,但鼓勵學校以勸導代替記警告或記過。

台北市景興國中校長池石吉表示,學生上課用手機,學校會先代為保管,連續違規三次才會記警告,一個月未再犯就予以銷過。

對於外傳教師團體不滿校園手機禁令,教育部環保小組表示,並未禁止師生攜帶手機到校,只是希望學校邀集教師、家長及學生代表共同討論訂定相關規範。教育部也希望教師能把手機使用禮節教育融入生活領域及綜合課程。

根據教育部訂的原則,規範對象包括學生、教職員工及校外訪客,為免影響學習品質,師生在上課、早自習、課後輔導、外堂課、定期評量、午休、集會時間,應儘量關機。

在下課時間、早自習前後及放學後,如需使用手機,則應選擇空曠處或室內角落講電話,並壓低音量。家長及訪客進入校園,使用手機也應以不干擾學生上課及作息為原則。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表示,教師多已養成上課關機或不帶手機的習慣;全教會副理事長李雅菁則表示,有些學生的手機比老師的還貴,學校無上鎖置物櫃,要老師帶著保管手機不合理,教育部因此已刪除了要求老師代為保管的規定。

國小學生家長許媽媽表示,有的學童在上課時間傳簡訊或玩遊戲、聽音樂甚至上臉書,而少數老師用手機看股票,上課禁用手機是對的;李姓家長則表示,兒子讀國三時手機月費上萬元,和戀愛中的同班女生互相狂發簡訊,晚上又情話綿綿,他因此沒收兒子手機一個月;但台北市介壽國中王同學表示,講手機要花錢,學生也會節制,教育部和學校其實不用管太多。



◆ 美國學童午餐 掀起「馬鈴薯論戰」

【Upaper╱中央社】2011.10.19

不起眼的馬鈴薯竟捲入了政治食物風暴,華府正為了學校食堂是否能給美國小朋友吃馬鈴薯而掀起論戰。

為了另闢對抗肥胖的新前線,美國農業部擬根據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午餐計畫,規定小朋友1星期不可以吃超過2次「富含澱粉的蔬菜」。

華府過去從未對學校可以餵食學童多少馬鈴薯設限。不意外的是,這項提議也惹得馬鈴薯農怒不可遏,當然還有國會的馬鈴薯農代表跳腳。

馬鈴薯產區緬因州參議員史諾表示:「雖然我強力支持增加學校蔬果種類,但我認為這項提議簡直太超過了。」本案17日進入參議院,史諾和科羅拉多州、愛達荷州、內布拉斯加州和俄勒岡州參議員矢言封殺。

典型的美國人1個月能吃掉超過10磅重的馬鈴薯。但是今年稍早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份為期超過20年研究指出,馬鈴薯是與體重上升關聯最大的食物之一。

美國農業部次長康坎農透過電子郵件表示:「我們相信此案提出的標準對孩子比較好。」「但是這些標準並不是最終版本,我們會認真看待大家的意見,也知道還有工作要做。」



◆ 狼吞虎嚥!大腦不滿足「味盲」 易變胖

TVBS 2011年10月18日

習慣狼吞虎嚥、吃飯不專心的民眾注意了,醫師發現吃東西速度快,口中味蕾得不到滿足,大腦永遠感受不到「吃飽的滋味」,就是所謂的「味盲」,越吃越多,身材就容易發胖;醫師就提醒,細嚼慢嚥、放慢吃飯速度,就能跟肥胖說再見。

大口吞食、飆速吃東西,看似吃得過癮,想減肥,可別模仿,因為狼吞虎嚥,就會容易變胖。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如果你吃得很快,(食物)在胃裡面存留的時間太短,你就不會有飽足感飽脹感,所以你可以看,很多人吞吞吞,狼吞虎嚥趕快吞完,吃完就算。」

關鍵就出在「胖子頭腦」,肥胖者經常用「戰鬥吃法」,味蕾得不到滿足,無法將「吃飽的訊息」傳遞到大腦,就是所謂的「味盲」,永遠沒有吃飽的感覺。

醫師就發現,一碗稀飯,體重標準的人咀嚼150多次,肥胖者只要一半次數,難咬的蒟蒻乾,肥胖者咬的次數,只有一般人的1/3,也就是說,如果吃得慢,變胖機率變低,不過還有但書。祝年豐:「萬一你在吃的時候,你還是吃高熱量的食物,並不管你嚼10下、20下、30下,還可能是會胖的。」

醫生強調,飲食速度還是減重關鍵之一,細嚼慢嚥,提醒大腦「早就吃飽」,再加上專心吃飯,食量自然變小,肥胖就能遠離。



◆ 陸:抗生素毀掉中國一代人

中央社 2011-10-19

中國大陸濫用抗生素等抗菌藥物情況已成醫療業重症。對此,大陸衛生部藥政司副司長姚建紅日前表示,「抗生素毀掉中國一代人」。

新華社報導,大陸衛生部繼14日出台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抗菌藥物臨床管理辦法後,將開始對全大陸抗菌藥物臨床應用進行一番大整治。

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表示,衛生部今年除對住院病患抗生素使用率、各級醫院抗菌藥物品種數量管等制定嚴格標準,今年底前,衛生部將對大陸三級甲等醫院進行「地毯式」驗收檢查。

報導引述此前衛生學者研究顯示,大陸每年生產抗生素約21萬噸,其中國內使用18萬噸(含醫療及農業使用),人均消費量138克左右,相當於美國人的10倍。

另據衛生部報告表示,在大陸住院病患中,抗生素使用率達到70%,是歐美國家的2倍。其中外科患者幾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達97%。但其中超過8成病人實際上根本不須用到抗生素。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朱正綱表示,抗生素等抗菌藥物更常被漁牧業當作飼料添加劑,用來降低養殖動物的發病率。這些後果可能導致細菌耐藥性快速成長,到最後出現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朱正綱進一步指出,這都是因為有些臨床醫生缺乏較完整的抗菌醫療知識,不重視隊病原菌的病原學檢查等,隨意制定用藥方法。還有醫生為「保險」起見,擴大預防性用藥的範圍及時間。

此外,衛生部相關人士指出,大陸有6000多家藥廠,生產各類抗菌藥物1000多個品種、數萬個產品。單由衛生行政部門管理抗菌藥物困難重重。光今年藥監局的藥物審批結果顯示,最新審批藥物當中,抗菌素依然達到6成。

吉林敖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許東林則表示,抗生素濫用在大陸是個很嚴重的事實,實際上很多醫生都心知肚明,但是在利益驅使下,這已成行業潛規則。



◆ 臉書朋友多少?看你腦就知道

法新社 2011年10月20日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科學家發現,跟在臉書(Facebook)沒多少朋友的受試者比起來,擁有很多臉書朋友的人,腦部共3個區域不但較大,結構也較緊密,且此3區都和社交能力相關。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的金井(Ryota Kanai)指出這3區當中,上顳溝和顳中迴「與社交感知相關,例如觀察他人眼神,或從臉部表情察覺社交cue點」;內嗅皮質則「可能與人臉和人名的記憶有關」。

不過,率領研究的UCL神經科學教授芮斯(GeraintRees)表示,大不見得就是好。「有些例子剛好相反,指出灰質越多,和比較容易分心、嘗試更專心應付某件任務有關。」

芮斯表示,這項新研究開啟了許多關鍵問題,包括腦部社交區域較大,是否就能擁有較多朋友?這些區域是否會受到線上社群網站影響而改變?這些都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解答。

「我們還不清楚真正的關聯。(處理線上網路的灰質)比較多到底好不好?」

研究今天刊登於英國期刊—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芮斯團隊共觀察了125名大學生的腦部。他們平均年齡為23歲,其中46人為男性,且平均擁有大約300名臉書朋友。(譯者:中央社楊盈)1

fsj 提到...

瘧疾疫苗大突破 降低幼童5成感染率

醫界大受鼓舞 最快4年後上市

自由 2011.10.2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研發全球第一種瘧疾疫苗的實驗獲致重大突破!科學家在非洲進行的一項大規模臨床實驗顯示,這種進入最後實驗階段的疫苗,能使幼童罹患瘧疾的風險減少五成。雖然該疫苗並無法根治瘧疾,且最快也要二○一五年才會上市,但這項研究成果讓醫界大受鼓舞,希望這種突破性疫苗可以拯救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名為「RTS,S」或「Mosquirix」的瘧疾疫苗是英國製藥大廠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及妻子梅琳達創建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所資助的非營利機構「PATH瘧疾疫苗倡議」(PATH MVI)共同研發,並在比利時的實驗室製造,是第一種嘗試阻斷瘧原蟲傳播的瘧疾疫苗,蓋茲稱此為對抗瘧疾的「重大里程碑」。

比爾蓋茲資助 英製藥大廠研發

這項仍在進行中的研究於二○○九年展開,以布吉納法索、加彭、迦納、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及坦尚尼亞等七個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共一萬五千多名兒童為實驗對象,是迄今最大規模的瘧疾疫苗實驗。初步成果十八日發表於「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在美國西雅圖舉辦的「瘧疾論壇」(Malaria Forum),同日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網路版。

儘管實驗仍在進行中,但研究人員分析第一批約六千名施打三劑疫苗的五到十七個月大幼童後發現,經過十二個月追蹤期,幼童感染瘧疾風險相較於對照組減少五十六%,感染惡性瘧疾風險減少四十七%。不過,疫苗效果可持續多久以及價格等問題,目前都仍待進一步商榷。相較於小兒麻痺症和麻疹等一般傳染病的疫苗,瘧疾疫苗的預防率也屬偏低。葛蘭素史克表示,該公司投入三億美元,加上蓋茲基金會捐助的兩億美元,一共花了五億美元研發瘧疾疫苗,希望能在二○一五年前將疫苗送到非洲兒童手中,但葛蘭素史克執行長威蒂不願回應疫苗價格是否會訂在十美元以下,僅表示將盡可能壓低價格。世衛組織說,如果該疫苗獲准上市,將可望成為第一種能對抗寄生蟲疾病的人類疫苗。

瘧原蟲有五種分類,瘧疾疫苗針對的是常見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最致命「惡性瘧原蟲」。



◆ 兩歲以下 看電視會影響發育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紐約18日電】2011.10.20

美國小兒科學會18日公布最新的育兒指南說,兩歲以下的幼兒不應看電視或影片,否則會影響他們的發育。

指南建議,家長應該和幼兒多交流,盡量讓他們獨立玩耍。該學會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看電視的習慣可能延後兒童表達能力的發展。

該學會指出,即使是教育類的電視也對兩歲以下幼兒無益,因為他們太小,不能理解畫面內容。

小兒科學會是全國最大的兒科組織,1999年也曾公布過育兒指南。新的指南說:「更新的資料顯示,無論電視機在身前還是身後,媒體對兩歲以下幼兒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沒有出現已知的正面影響。因此學會重申,我們不鼓勵這一年齡層的兒童看電視。」

新的指南是針對兒童在手機、電腦和電視等屏幕上被動看的節目,但沒提及他們玩的互動遊戲,如智慧手機等電器上的電玩遊戲。

學會會員、奧斯汀小兒科醫生艾蕊.布朗說,不滿兩歲的嬰幼兒看的影片太多,90%的家長也承認,他們的年幼子女看過電子媒體。

學會呼籲小兒科醫生,要與初為人父母者討論看電視的影響,成人應當知道,打開電視機會使嬰幼兒分心。布朗說:「這是二手電視。」

看電視期間,家長與子女的互動減少,玩耍中的嬰幼兒也會受到干擾,一分鐘會看三次屏幕,即使電視機在身後也會看。

布朗說:「家長看電視時的減少談話,部分科學證據表明,如果兒童說話的時間少,語言發育便差。」



◆ 英研究:青少年智力仍會繼續增長

【中廣新聞/葉柏毅】2011-10-20

如果青少年在課業上表現不如預期,也不要太早放棄。英國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智力還是會發生變化,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步提高,並不像人們以往認為的那樣,會一直一成不變。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研究人員選擇三十二名平均年齡十四歲的青少年,對他們大腦進行掃描,並且測量了他們的智商,同時進行四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四年之後,五分之一的人,智商顯著提高。

研究小組認為,這代表就算早期學業表現不好的孩子,也不應該太早被放棄,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智商與學習能力也會提高。



◆ 「長」智慧 55歲後用腦更有效率

自由 2011.10.20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父母教訓小孩時,常會拿「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聽我的準沒錯。」來反駁孩子。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智慧會隨年齡增長,但科學家最近提出研究成果,證明這句老話確實有理:五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做決定時,大腦運作的確比年輕人有效率得多。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科學家募集一組年輕人與一組年長者展開研究,其中二十四名年輕人年齡介於十八歲到三十五歲,十名年長者年紀在五十五歲到七十五歲之間。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完成一系列難度漸進增加的習題,包括字詞配對等,同時以神經造影掃描觀察受試者的大腦活動。

當受試者被告知配對錯誤時,年輕人與年長者的大腦反應非常不同。年輕人聽到出錯之後,大腦多個區塊隨即啟動,幫他們決定接下來該怎麼做;年長者卻是不當一回事,大腦相關區塊呈休眠狀態,直到下一題才會恢復活動。整體而言,年長者雖花較多時間完成習題,但表現與年輕組差不多。

研究人員表示,給人反應快印象的年輕人,只是比較快講出答案,不過這不是智慧,而是缺乏經驗;而年長者直到下個習題才出動大腦思考,顯示隨年紀增長,我們決定只在絕對必要時做出調整。

作者蒙奇博士表示,這項實驗證明智慧確實伴隨年齡而來,「當提到某些工作時,年長者的大腦可以表現得幾乎與年輕人一樣」,就像龜兔賽跑的故事,勝利者會是跑得慢但謹慎的人,「較老的腦有經驗,知道操之過急無濟於事」。



◆ 宅男宅女注意 小心輸尿管結石

自由 2011.10.20

〔記者林孟婷/永康報導〕不愛喝水又缺乏運動,年輕世代也容易發生泌尿道結石!永康榮民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吳劭文提醒民眾,忽視泌尿道結石,一旦輸尿管遭結石阻塞超過六個星期以上,就可能導致腎臟損害。

不愛喝水少運動 塞6週以上傷腎

永康榮民醫院成立「體外震波碎石中心」,耗資千萬元引進體外震波碎石機,採用X光及超音波雙定位,幾乎在無須麻醉的情況下,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也不會感覺到疼痛。

吳劭文指出,泌尿道結石好發於四十至六十歲族群,很多病患都是痛到受不了才到醫院就診;根據病人的描述,結石所造成的疼痛一點都不輸給「生小孩」。

他表示,近幾年臨床也發現有年輕病患因泌尿道結石到醫院求診,大都是不愛喝水、缺乏運動,在電腦或是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具有「宅男宅女」特質的人,也是泌尿道結石高危險群之一。

他說,不會痛的結石比會痛的來得可怕,因為沒有劇烈疼痛感、解尿也沒有特別異常,即使腹部偶有酸、漲感覺病患也不會太過在意,若輸尿管遭結石完全塞住超過六個星期,腎臟可能就會有嚴重傷害。

他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應該多喝水多運動、少油少肉,夏天一天至少要喝水二千五百至三千CC,冬天季節喝水量也不能過少。



◆ 未成年值夜班 多發性硬化症風險高

【Upaper╱中央社】2011.10.20

18日發表的瑞典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值夜班不僅容易疲累,往後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S)的風險也顯著增高。

領導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研究團隊的海德斯特洛姆發表聲明說:「我們的研究分析披露,在年輕時值夜班與罹患多發性硬化症之間有明顯關連。」

研究報告刊登在「神經學年報」。研究人員仔細調查兩項瑞典研究的資料,其中1項的研究對象包括自2004年起新診斷出罹患MS 的1343人以及無此疾病的控制組2900人;另一項研究的對象為先前已確診罹患MS的5129人以及控制組的4509人。

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都介於16歲至70歲,且詢問他們有關工作生涯以及是否曾於不正常時段工作。

研究團隊比較不同年齡值夜班(定義為晚間9時至清晨7時的任何時段)研究對象與未值夜班者的MS罹患率。結果令人大感驚訝:研究人員發現,20歲前曾值夜班越長期間者,罹患MS的風險是從未值夜班者的2倍。

研究人員指出,擾亂人體的畫夜節奏,加上喪失睡眠,可能與罹患MS有關。

海德斯特洛姆告訴法新社:「擔任輪班工作,人體的生理時鐘會紊亂,且睡眠品質較差,這些都已證明會影響免疫系統。」

fsj 提到...

慈祥婆婆變壞了… 失智症前兆

【聯合報╱記者林宛諭/秀水報導】2011.10.21

彰化縣一名82歲老太太近來老是亂罵人,還吵著要回家,家人說老太太一直都很慈祥,突然轉性變成壞婆婆,家人都難以置信。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彥良說,老太太是罹患失智症,常見「短期失憶」例如忘了已吃飯,覺得被人虐待,需要藥物治療。

劉彥良表示,老太太是典型失智患者,一年前開始記憶退化,二個月前愈來「愈番顛」,經常疑神疑鬼,說兒孫不給她吃飯,並開始亂罵人,家人不堪其擾帶她就診。

他說,失智症早期症狀就是「短期記憶喪失」,例如忘了才剛吃過飯、忘了吃過什麼,但幾十年前的陳年舊事卻記得清楚,嚴重點的甚至幻想被迫害,例如有人偷他洗澡、或要害他等。

患者後來會連簡單的穿衣、吃飯、上廁所等事都不會做,表達能力也變得有限,甚至只在家附近巷子,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失智症最常見的病因約有六成以上與「阿茲海默氏症」有關,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第二大病因則是「血管性失智症」,通常患者有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病人常會步態不穩、情緒控制困難,易大哭或大笑等。

劉彥良說,要避免失智,需要有足夠營養,不要讓腦細胞挨餓,也要多動腦,讓腦細胞動起來,老人家下棋、打牌、打麻將都是動腦好方法,可避免失智。



◆ 女性更年期後 三高風險大於男

中央社 2011.10.21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女性更年期後三高與肥胖會提高心臟病、腎臟病與中風風險。衛生署呼籲更年期後女性需更重視心血管疾病防治,應定期測量三高。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年委託進行的「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顯示,50歲以下女性發生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較同年齡男性低,但在更年期過後,三高發生率卻大於男性。

研究顯示,50至59歲女性高血壓發生率是41%、男性46%;60至69歲女性倍增到80%,明顯高於男性的64%。

女性高血脂發生率提前在40至49歲就會追平男性,然後一直持續倍增到60至69歲達到高峰,發生率近60%,高於同年齡男性的40%;女性高血糖發生率在50歲以後就會追過男性。

另外,更年期女性也容易腹部肥胖,據統計,20歲以上成人男女的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比率是41%。依年齡層分析,20至49歲男性腹部肥胖率高於女性,但50歲以後,女性腹部肥胖比率就高於男性。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教授黃國晉表示,女性更年期停經後,體內荷爾蒙改變,若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提高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

衛生署長邱文達呼籲更年期後女性需更重視心血管疾病防治,應定期測量三高,可利用國健局免費提供的成人健檢,或參加縣市衛生局篩檢服務,或到住家附近血壓站接受檢查服務。

黃國晉表示,了解自己、控制體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樂活下半輩子,運動選擇走路、跑步、騎自行車,游泳,尤其是水中有氧。



◆ 美國專家 子宮頸抹片可3年做1次

【Upaper╱中央社】2011.10.21

子宮頸抹片檢查雖為預防子宮頸癌的最佳方法,不過美國政府背書的專家小組及主要癌症團體19日表示,3年做1次即可。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表示,21歲至65歲有性經驗、尚未切除子宮頸的婦女,3年做1次是合理時間。

USPSTF發現,65歲以上曾做過抹片的婦女,檢查「幾乎沒有益處」,至於21歲以下女性,好處的證據不夠充分。

最近USPSTF也不建議健康男性做例行攝護腺癌篩檢,與美國癌症學會意見相左。USPSTF提議修正這項自2003年以來、每年檢查1次的建議,雖招致癌患支持團體反對,但包括美國癌症學會在內的團體卻難得支持這項建議,並首度自行提議草擬新篩檢指南,直言反對目前普遍施行的年度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檢驗從子宮頸抹下的細胞,以檢查是否有癌症或癌前病變;同時這些細胞可進行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檢驗 。

美國臨床病理檢查學會的卡瑟爾說:「每年做檢查會發現,很多良性感染會自行消失…但最後反而造成實際上沒有罹患子宮頸癌風險的婦女,過度篩檢、處理與治療。」



◆ 骨鬆骨折致死率 同晚期乳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10.21

骨鬆引起髖骨骨折致死率,竟與晚期乳癌死亡率一樣高!衛生署統計,台灣約135萬名50 歲以上停經婦女骨質疏鬆,一旦造成髖骨骨折,致死率高達兩成。醫師提醒,除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女性應多補充鈣質,如骨質太差,應積極接受骨鬆治療。

「停經婦女為骨鬆高危險群!」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台灣女性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骨質疏鬆,50歲以上停經婦女更是骨鬆高危險群,脊椎及髖骨骨折風險相當高。

黃兆山指出,骨鬆嚴重者只要稍有外力撞擊,就有可能隨時骨折。有時連打噴嚏,也可能骨折。臨床顯示,一但發生過骨折,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他未曾骨折過的人高出四至五倍。

令人遺憾的是,許多骨鬆患者都是骨折後才知自己有骨鬆問題。如骨折部位發生在腰椎、髖關節,半數以上患者長期依賴家人照顧,醫療費用沈重,骨折引起的致死率更高達20%,跟晚期乳癌相當。

儘管治療骨鬆藥物繁多,但因藥物副作用或是耐受性疑慮,眾多患者中斷治療,但目前已有新的選擇。

骨質疏鬆起因於人體蝕骨細胞的作用大於成骨細胞,90年代中期,研究發現人體天然蛋白質「保骨素」是蝕骨細胞作用的一個重要調節因子,可以調節蝕骨細胞的形成、作用與存活。

50歲以上婦女因雌激素下降,保骨素作用不足,骨質開始流失,骨質疏鬆的危險激增。過去骨鬆的治療無法改善保骨素作用不足的問題,但可以考慮針對保骨素的作用方式,有效治療骨質疏鬆,降低骨鬆骨折的風險。

黃兆山提醒,女性一定要定期到醫院做骨密度檢測,除了日常營養多補充鈣質、喝牛奶外,一定積極接受骨鬆治療,才能避免骨折的發生,保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 吃香蕉不傷筋骨 醫師掛保證

記者江志雄/羅東報導 2011.10.21 自由

民間傳統觀念中,筋骨不好的人不宜吃香蕉,心臟內科醫師雷孟桓說,這是以訛傳訛的偏見,因為香蕉是高鉀、低鈉的食物,不會影響筋骨,高血壓病患適度食用,還可減少降血壓藥物的需求量。

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門診病患看診時常問醫師,明明筋骨不好,為何要他們吃香蕉?雷孟桓告訴他們:「吃香蕉不會傷筋骨,安啦!」

根據統計,40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罹患率約20%,患者必須慎選食物,不過,香蕉富含鉀,可以維持細胞內液體和電解質平衡,幫助調節血壓,降低中風機率。

每百公克的香蕉有91大卡熱量、290毫克的鉀,僅5毫克的鈉,研究指出,食用含鉀食物,降血壓藥需求量會變少,不過,慢性腎病或腎衰竭病患應少吃香蕉,避免體內鉀離子太高而造成抽搐。

雷孟桓說,人體對鉀的理想攝取量,每天1600到2000毫克,1根中等香蕉有450毫克的鉀,一般人1天吃1到2根,再搭配其他食物,即可補足所需,另外,香蕉的豐富果膠、水溶性纖維也有潤腸作用,有助消化和排便,同屬於軟質水果的奇異果,與香蕉營養成分相輔相成,同樣是高鉀、低鈉,適合年長的高血壓病患食用。

除了吃香蕉,雷孟桓還建議大家,每天吃25公克的綜合堅果,從中攝取1.3公克的植物固醇,可降低10%的壞膽固醇。此外,花椰菜、花生、大豆、紅蘿蔔,都富含植物固醇。

fsj 提到...

菱角蒸的炒的都好 膳食纖維豐富
http://www.udn.com/2011/10/22/NEWS/HEALTH/HEA1/6668176.shtml

【聯合晚報╱彭宣雅】2011.10.22

「我們倆划著船兒採紅菱呀、採紅菱…」,老歌「採紅菱」鮮活的描述了菱角採收的狀況。每年9月下旬到11月中旬,就是菱角盛產季節,台南官田鄉幾乎家家戶戶都處於農忙狀態;官田菱角種植面積約360公頃,年產量約4500公噸,占全台菱角產量八成以上,現在品嚐正是時候。

楊從貴與其他6位農夫正在官田耕作有機菱角,他們的菱角田不用農藥與化學肥料,還請「水雉」當義工,專門在田裡吃菱角害蟲,一邊保育水雉,一邊栽培有機菱角,創造生態與農作雙贏。

楊從貴表示,買菱角不要太重視外觀漂亮,菱角非常容易氧化,因此外表會呈現豐富多樣的顏色,深深淺淺非常美麗,有黑的、紅的,甚至有的會反白,這都是菱角的正常外觀。但市面上不少商人賣的菱角,常常都呈現清一色的黑,其實都已經過特殊「處理」,建議民眾不要挑選。

楊從貴說,菱角買回家可以放10天,若吃不完冷凍保存可放一年。他建議消費者,剝好的菱角仁放冷凍存放,要吃的時候無須解凍,直接下鍋烹煮即可,若事先解凍菱角仁才煮,吃起來會軟軟爛爛的,失去應有口感。

楊從貴說,台南官田的菱角,口感吃起來緊實Q鬆,烹調時,用蒸煮方式吃原味最好,水滾熟透後,趕緊撈起菱角過冷水,最能吃出好菱角的滋味與口感,他提醒民眾,煮菱角時,千萬別把菱角一直泡在水裡,「味道會流失」。

他說,菱角烹煮非常簡單,水煮、蒸、炒、煮湯都很合適,最簡單的菱角排骨湯,只需把菱角仁與排骨下鍋熬煮即可,這道湯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且很營養,簡單調味就很美味,大人小孩都很適合,入秋天氣微涼,喝一碗熱湯通體舒暢。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菱角的主要成分是澱粉,也含有膳食纖維與蛋白;吃14個菱角就等於吃了半碗白飯,而100公克菱角含有3公克的膳食纖維,與蕃薯、芋頭一樣多。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若吃了菱角,白飯的攝取量就要減少;且菱角含磷量比較高,需要限磷的腎臟病人,也應在營養師與醫師的指示下適量攝取,以免危害身體健康。

貼心小叮嚀

1.糖尿病人吃菱角,白飯攝取量要減少。

2.菱角磷含量高,限磷腎臟病人要少吃。

3.菱角澱粉含量較高,減重者應適量攝取。

4.市售菱角外殼若清一色的黑,可能已特殊 「處理」,挑選時應小心。

5.生菱角冷凍保存可放一年,食用前不要解 凍,直接下鍋即可。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 官田鄉有機農戶楊從貴/提供 記者彭宣雅/製表

※ 菱角食譜詳見原站。



◆ 〈吃對了 你也能瘦〉 冬季鍋物致胖 薑母鴨第一名

記者/洪素卿 2011.10.23 自由

天氣冷了,每一間鍋物店都是人潮。除了涮涮鍋、麻辣火鍋之外,薑母鴨、羊肉爐等冬令補品,更是大排長龍。不過,在專家眼中,這些冬令補品,熱量可能比麻辣鍋還要高。如果沒有掌握飲食管理訣竅,一週吃一次、一個月胖一公斤,可是一點都不稀奇!

過去大家總認為一人份的薑母鴨、羊肉爐,熱量大概在800到900大卡之間。比起一份動輒1200大卡以上的麻辣鍋,前者的熱量似乎是小巫見大巫。

習慣喝湯 熱量高過麻辣鍋

不過,臨床執行減重門診多年的中醫師陳潮宗卻有不同見解。他說,一般人吃麻辣鍋不喝湯;但是吃薑母鴨、羊肉爐卻一定都會喝湯,其實薑母鴨裡添加的麻油熱量不低。所以,若要說,冬季鍋物致胖第一名絕對是「薑母鴨」。

更何況,近年隨著薑母鴨及羊肉爐的「火鍋化」,薑母鴨裡不再只有鴨肉與薑,還有滿滿的鴨肉丸,以及鴨心、鴨胗等內臟,還有鴨血糕、炸豆皮等類似火鍋料,另外再加上燉煮到軟爛的葉菜、吸附滿滿的麻油、鴨油,暖暖的湯汁兩三碗下肚,「肆無忌憚吃到飽,一餐吃個3000大卡也有可能」。

不過,陳潮宗強調:「這不是要大家別吃薑母鴨,我也很喜歡帶外國友人去吃。重點在於吃的總量和吃的方法。」

陳潮宗說,要吃鍋物而不胖,重點就是掌握總熱量和總食物量,「不但不能當成三餐之外的另一餐,一定要當成正餐之外,也要謹記吃一頓大餐之後,一定要有幾頓小餐。也就是說,特別的節日可以吃點特別的食物;但是平日就要吃得更節制。」如此一來,可以享受鍋物的美味,也不會爆量。

彰化基督教醫院體重管理及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謝明家建議,不喝湯就可以少攝取多熱量。一碗薑母鴨湯可能就有200大卡熱量。

鴨肉去皮 能減少兩成熱量

另外,醬料也是一個大學問。薑母鴨、羊肉爐雖然不用沙茶醬,而是使用豆瓣醬,熱量沒有那麼高,卻因為非常鹹、含鈉量非常高,吃多一樣會水腫。所以,要盡量少用或是稀釋醬料。

此外,將鴨肉去皮,也能減少兩成熱量。

天冷吃補鍋除了注意熱量控制之外,也要選擇合適體質的鍋物。陳潮宗說,如果已經長了滿臉青春痘或是有雄性禿,建議還是離薑母鴨遠一些。畢竟麻油加上老薑,其燥熱度可是會有加成作用。此外,一般認為,羊肉補形,減重期間,已經是虎背熊腰的人,則不建議選擇羊肉爐。



◆ 舒活24節氣/霜降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 】2011.10.22

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轉入冬季的關鍵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就是霜降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籍《廿四節氣解》:「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之後,天氣轉冷,露水開始凝結成霜,是秋天最寒涼的節氣。

夏日暑氣慢慢消退,傳統農家發現,夜晚與清晨,地面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露珠,再冷一些,就會結霜。不過,受溫室效應與地表高度影響,台灣平地想在霜降時節看到「結霜」,機率不太高。

隨著日照時間逐漸縮短,霜降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整體氣溫也逐步下滑。當天氣慢慢變冷,若身體局部保暖不夠,就容易引起不適。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霜降時節前後,診間過敏患者增多,老年人膝關節因季節交替而痠麻疼痛,俗稱「老寒腿」的病號也變多了。

張家蓓指出,年齡變大,身體關節機能退化,加上霜降時節氣溫轉為寒涼,種種因素都導致肌肉、關節處緊繃,老人家膝關節多退化病,若腿部保暖不足,容易因溫差變化,覺得痠痛加重。

若避免膝關節痠痛,秋冬季節宜保持腿部溫暖,避免太冷導致血管收縮,讓肌肉、關節變緊繃。有肥胖問題的長者,應適度減重,以減輕膝關節負擔;體質虛寒者,可多吃芥蘭菜、菠菜等深綠色蔬菜,還可嘗試加入薑與麻油拌炒,以溫補方式調整體質。

對於長者來說,可別因老寒腿引起膝關節不適,就不敢運動。張家蓓建議,平時可透過如太極拳、體操等活動,訓練腿部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縮,只要達到身體微微出汗就可停止,適度運動有助舒緩肌肉、關節因緊繃帶來的痠痛不適。

霜降時節氣溫多變,也容易因寒冷刺激,打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此時也是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發作高峰期,應避免多吃辣與冰冷等刺激性食物,對呼吸道敏感的患者來說,也需重視防寒保暖,以防寒氣入侵口鼻,提高哮喘發作機率。

霜降時節也須重視養肺潤燥,中醫師建議,可多吃百合、梨子、木耳等,降低口乾咽燥、眼澀與咳嗽少痰等不適,也可多喝溫開水潤喉,緩解冷空氣對呼吸道帶來的衝擊。


養生藥膳/ 芡實粉粥

材料:芡實粉約30至50克、粳米50至100克、山藥粉50克、蓮子粉50克。

做法:

1.將芡實粉與粳米加入煮成稀粥。

2.可適時倒入山藥粉與蓮子粉同煮,待滾煮熟後即可食用。

效用:芡實味甘性平,具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補脾止瀉功能。

禁忌:芡實有較強的收澀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婦女產後皆不宜食用。

fsj 提到...

肺結核群聚感染 北市擴大篩檢

中央社 – 2011年10月22日

(中央社記者許雅筑、林思宇台北22日電)世新大學出現肺結核群聚感染,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天說,去年底至今共8人確診,先前兩度篩檢密切接觸病患者,24、25日將再對300人進行胸部X光及結核菌皮膚試驗檢查。

世新大學學務長許人杰今天表示,已經以簡訊方式通知300名學生,下週一、二作篩檢。

衛生局表示,世新大學群聚感染由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教育部及北市衛生局共同處理,疫情已在掌控中。目前已有1人完成治療,其他個案預計服藥6至9個月後,再由醫師評估是否完成治療。

衛生局在去年12月接獲外縣市衛生局通報,要求協助針對1名結核病個案進行接觸者檢查,共進行50人的胸部X光檢查,皆未檢出感染。

衛生局在今年6月再接獲通報出現結核病個案,之後陸續接獲通報,於是展開第二波疫情調查,陸續對224名密切接觸者進行胸部X光檢查及衛教宣導。

結核病最主要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傳染性的肺結核患者經由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等,細菌排在空氣中,若周遭的人吸入就會傳染。

接觸者可以自我檢測,凡出現咳嗽二週(2分)、咳嗽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等症狀,分數累計達5分以上者須儘速就醫。民眾咳嗽時,須以衛生紙或手帕遮口鼻,若出現呼吸道症狀,則應戴口罩、勤洗手。

衛生局表示,只要遵照醫囑,持續接受6至9個月正確有效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



◆ 心理健康預算太少 每人只分到17元

自由 2011.10.23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分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二、五及第七位,這四種慢性病都和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關連性,但政府編列的國人心理健康預算嚴重偏低,平均每人只分到十七元。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表示,研究指出,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憂鬱症的盛行率估計有四十%到六十五%,自心臟病發中生存下來卻有憂鬱症狀的病患在六個月內的死亡風險較沒有憂鬱症的患者多三至四倍,而糖尿病患者較其他人口有近三倍的焦慮症,發生憂鬱症的機率則是三到四倍。

醫團批幾無預防預算

但是台灣歷年來心理健康預算嚴重偏低,滕西華指出,以衛生署一○一年預算為例,心理健康預算僅佔衛生署預算不到一%,只有六億三千萬元,若扣除近二億元的強制治療費用,更僅剩○.六%左右。這筆錢幾乎全數用來服務已經罹患精神疾病的國人,遑論預防?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國家的心理健康預算,不只有編列在衛生署,勞委會的職場心理輔導也算是心理健康預算,只是散落在各部會各司其職執行,未來,衛生署將升格為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主管單位將由一個科升為一個司,將有助於資源整合與投入。



◆ 大陸學者:全民染上焦慮社會病

【陳筑君/綜合報導】2011-10-22 中國時報

中國進入全民焦慮時代!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昨報導指出,經過卅年高速發展,「焦慮」正蔓延到大陸各階層,尤其民生保障不健全、社會不公,更加劇中低階層民眾的焦慮感。

《人民日報》曾分析認為,「官二代」、「富二代」闖禍,龐大輿論造成「爸爸受過」現象,這背後折射出公眾的社會焦慮,民眾面對恃權發威,富而驕狂的權貴子弟得以突破法制約束,踩過社會公平底線時,不滿「社會不公」的憤怒與焦慮情緒,自然就蔓延開來。

一條市井小民的微博,即透露說:「股票賠得底掉,房貸差九十萬人民幣,老闆還常扣工資,家具用達芬奇,醋買勾兌的,奶粉有添加劑,買車要搖號,加薪老闆不同意,路上碰到李雙江兒子就算了,就怕碰到『李剛』他崽。」

這種全民染上焦慮社會病的嚴重現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雅彬認為,政府制定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對社會影響,減少民眾對未來不確定感,及對個體造成的刺激和重大挑戰。



◆ 數位產品上癮 人際關係受傷

中央社 2011-10-23

你是否一天到晚盯著智慧手機、iPad等數位產品,不停傳簡訊、看電郵或玩臉書?專家提醒,小心人際關係因為疏離而受損,甚至影響婚姻或親子互動。

科技發達讓忙碌的現代人變得更加馬不停蹄,上班時間完全超越朝九晚五的時間框架,各種新興數位產品可以讓人每週7天、每天24小時都離不開工作。

過度沉迷於這些數位產品,例如一邊開車還一邊傳簡訊,從近幾年發生實例可以看出,容易導致交通意外。美國汽車協會(AAA)甚至警告,駕駛人邊開車邊傳簡訊,疏忽分心結果幾乎與酒駕同樣危險。

除了影響人身安全,過度沉迷數位產品,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曾出版暢銷書「如何幫助你所愛的人」(How to Help the One You Love),專研各種成癮症問題的專家藍姆(Brad Lamm)指出,人與人之間直接面對面的溝通互動,如果其中一方突然拿起手機來查看,雙方之間原本進行中的溝通就被打斷了,久而久之兩人之間的關係就會疏離。

他指出,智慧手機等數位產品的普遍,讓越來越多民眾吃飯、睡覺及看電影都受到打斷,他所輔導案例中還出現過夫妻或情侶的性生活因為接聽手機而受影響。

如果跟酗酒、嗑藥等成癮症相比,數位產品上癮症的嚴重程度究竟有多高?

藍姆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說,數位產品成癮的問題,如今比酗酒或嗑藥其實更加普遍,例如駕駛人邊開車邊傳簡訊導致車禍,就是最極端的例子。

他分析,沉迷數位產品會讓人從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中抽離,就好像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有個長年酗酒的父親,是得不到爸爸應有的注意與關心的,「這對家庭與親子關係都會產生影響。」

如何避免自己發生脫離不開手機等數位產品的問題?

藍姆表示,如今很多現代人已經把自己訓練成就算離開辦公室,心中也一直想著公事,因此凌晨2時還會回覆電子郵件,這將造成惡性循環。

他說,「這讓別人認為你就是會不眠不休地工作,也期待你就是會24小時回信。因此,要學會如何在工作與私人生活之間做出明確劃分。」

「訂定規則,毫不妥協」是藍姆建議的解決之道,例如吃飯、就寢或看電影的時間,一律把手機關掉並且收起來,不替自己找任何藉口,「徹底把時間留給家人」。

他進一步指出,關掉手機後,如果仍有衝動想一直查看簡訊、看臉書(Facebook)的最新動態,深怕自己漏掉任何最新訊息,就把自己這種衝動的反應記錄下來,「如此將可以幫助自己正視數位產品成癮的問題。」



◆ 平均壽命創新高 台北人最長壽

中央社 2011.10.22

內政部今天公布99年國人生命表,顯示國人平均壽命較前一年提高0.18歲,達到79.18歲,創下新高;其中台北市奪下兩性「長壽榜」冠軍,平均壽命最低的縣市仍是台東縣。

此外,資料顯示,99年國人平均壽命,較美國高1歲,比歐洲先進國家約低1至2歲;就亞洲鄰近國家觀察,則高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菲律賓,惟低於日本、南韓、新加坡。

內政部指出,99年國人平均壽命較10年前延長2.72歲,與其他國家相較,10年來日本兩性平均壽命延長2歲、美國延長1歲、德國延長3歲,顯示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水準頗高,已與許多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內政部每年依據年齡別死亡人數、年中人口數及月齡別出生人數等資料,按兩性、男性及女性編算簡易生命表。內政部表示,99年國人兩性平均壽命(預期壽命)為79.18歲,男性為76.13歲,女性為82.55歲,女性較男性高6.42歲。

相較於98年統計,內政部表示,因99年年齡別死亡率降低,兩性平均壽命增加0.18歲,國人平均壽命續創新高。

統計結果顯示,在各縣市中,平均壽命以台北市的82.42歲最高、新北市則以80.30歲居次,平均壽命最低縣市與去年相同,落在台東縣,兩性平均壽命74.24歲,花蓮縣則以平均壽命74.96歲為次低。

內政部表示,由於醫療衛生科技進步,加上民眾對於健康日益重視,生存率上升,死亡機率下降,平均壽命也延長。

※ 相關報導:

* 遵守7小撇步 長命百歲不是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669293.shtml

加拿大心臟病專家楊西(Clyde Yancy)教授表示,改變生活方式,例如維持健康體重、不抽菸及控制膽固醇量,都是讓你壽命增加10年或更久的簡單方法。楊西表示,90%聽從他建議的人可以活到90歲,甚至100歲。其他步驟則是監控血壓、控制糖尿病、健康飲食及多做運動。

fsj 提到...

世新肺結核篩檢 3天後知結果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10.24

受檢人數超過300人

世新大學爆發肺結核群聚感染,台北市衛生局今明兩天前往校園篩檢,針對與8名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的師生,進行胸部X光及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估計受檢人數超過300人。

台北市衛生局疾管處副處長林國甯表示,世新大學篩檢出的8名染病患者,已經有1人痊癒,其餘7人目前服藥治療中,每日由衛生局人員派員關懷服藥,狀況穩定。

林國甯也強調,根據研究,肺結核患者若規律服藥兩周,體內細菌數量會降很低,這8名肺結核患者已服藥一段時間沒有傳染疑慮,1人更已痊癒,其餘患者須規律接受治療6至9個月,即可痊癒。

衛生局至少要追蹤1年

今明兩天北市衛生局人員進入校園篩檢,也已請學校聯繫過去與患者有接觸紀錄的師生,做胸部X光檢查及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估計與患者同時修課、用餐、活動者超過300人;林國甯說,檢測結果三天後出爐,事後也將接受衛生局追蹤至少一年。

說話、唱歌 都是傳染方式

林國甯表示,校園發生肺結核群聚感染,其實非常常見,肺結核經由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等方式傳染,任何人都可能得到肺結核,若抵抗力較差時,就容易發病。

北市衛生局也與學校健康中心合作,提供肺結核相關資訊,也會定期監控校園師生健康狀況。



◆ 世新結核群聚 冰山一角

【聯合報╱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台中市)】2011.10.24

台灣以前滿地都是結核病,加上國人又喜歡隨地亂吐痰,因此新生兒在呱呱落地之後不久,就會因為家庭的接觸被感染結核病。經過了自然抉擇,有人發病死掉,有人治好或自己好,活下來的人都得過結核而且都有免疫力。因此校園與職場不需要任何防護,是不會發生結核病聚集的。直到老年,人的免疫消退後才有人再發生結核病,因此台灣的病例以老年人居多。

但隨著環境衛生及個人公德心的提升,空氣中存在結核菌的機會越來越低。因此八○後的年輕人大半都沒感染過結核菌,成為結核病的易感宿主。這批人目前大量存在於校園及職場中,非常容易感染結核菌。類似世新大學結核病聚集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世新的案子不過是一年內出現八名個案,不該造成恐慌。但糟就糟在有三百名健康接觸者要做檢查,可能有些人還要接受九個月的預防性投藥,當然引起反彈。這是標準以醫院感染觀點來看社區感染所犯的錯誤,醫院內的接觸者絕對是小眾,非常好處理;社區內由於人們的互動頻繁,接觸者絕對是大眾,必須要思考以其他方法處理,才能避免恐慌。

校園之所以會一下子出現三百名接觸者,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下過基本功,去了解這些學生到底是不是易感宿主。為今之計,應積極執行校園入學生及職場新鮮人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普查。對於普查陽性個案再執行一次胸部X光篩檢,陰性個案則每年追蹤一次皮膚試驗,一俟陽轉即執行預防性投藥。由於衛生機關對於校園的掌握落實,出現個案後要一下子變出三百個接觸者的機會就微乎其微。



◆ 多是悶葫蘆 男性自殺率偏高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10.24

男性自殺死亡人數遠多於女性,但情緒低落時會主動到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求助的男性,卻不及女性的一半!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長劉越萍今天表示,去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中,7成為男性,3成為女性;而台北市的男性自殺死亡率也比女性高,去年自殺死亡人數中,6成4是男性,3成6是女性,男性自殺死亡率是女性的1.8倍。

進一步以年齡層分析,去年台北市男性自殺死亡率以65 歲以上老人最高,其次是45至64歲的中年人。自殺死亡人數則以45至64歲的中年男性最多,占所有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的34%。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去年接獲2000多人次自殺企圖者中,可看出不同年齡層男性有不同的自殺壓力源。其中14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以家人間感情因素為主,15至24歲年輕人以感情因素居多,25至64歲族群以家庭因素與失業經濟因素最多,至於65歲以上老人,則以久病不癒因素佔比最高。

台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的資料更顯示,前往接受諮商服務的男性只占31.5%,遠遠低於女性的68.5%,可見大多數男性就算情緒低落,人也累了,還是不願意主動說出心事。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鼓勵這些男性一定要勇敢走出來,也提醒家人可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們:一、隨時留意他們生活事件與變化;二、當他們拒絕別人的關心時,試著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表達關懷與擔憂,主動且持續傳遞關懷訊息;三、尋求專業人員諮詢與協助,。住家附近的健康服務中心或衛生所,都可提供行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服務。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為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

聯合晚報關心您。■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