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45715217.html
November 12, 2008
研究者首度證明,一種常用的麻醉劑,在活體動物的腦中能產生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變化,證實了先前的實驗室研究。在他們的 Annals of Neurology 報告中(目前是早期線上版),麻州總醫院(MGH)的一個研究團隊證明氣體 isoflurane(異氟烷、異氟醚)的施用如何導致有毒的類澱粉β(amyloid-beta,A-beta)蛋白在老鼠腦中形成。
"這是第一個活體結果,指出 isoflurane 能開始一種與時間相依的一連串反應,包括細胞自毀(apoptosis)還有與阿茲海默症相關之 BACE 與類澱粉β蛋白的濃度增加," MGH-MIND 與 MGH 麻醉與急救部的 Zhongcong Xie,MD,PhD 說,這項研究的領導者,同時也是通訊作者。"這項研究需要在人類的研究中證實,不過 isoflurane 看起來不太像類澱粉β濃度已較高之病患的最佳麻醉劑,例如老人或阿茲海默症患者。"
阿茲海默症具有類澱粉β斑塊(plaques)沈澱在腦中的特徵。當更大的類澱粉前驅蛋白(APP)被二種酵素 -- β分泌酶(beta-secretase,BACE)以及γ分泌酶(gamma-secretase)剪裁後,類澱粉β蛋白就會形成,以釋出類澱粉β碎片。在正常情況下,APP,是由一種稱為α分泌酶(alpha-secretase)的酵素所處理,產生另一種無毒的蛋白。
數項研究已指出,外科與一般麻醉也許會增加發展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而且為人所知的是,有少數但顯著的一群手術患者,在術後期間會經歷某種短暫的痴呆型態。
去年,MGH 團隊證明,將 isoflurane 用於經培養的神經細胞中能增加細胞死亡蛋白 caspase 的活性,並提升 BACE 與 γ分泌酶的濃度,成為某種能導致類澱粉β蛋白路徑的一部份。當前這項研究被設計成要來看看,同樣的過程是否會發生在老鼠身上。
在神經學上正常的老鼠接受 isoflurane 達 2 小時,其劑量可與用在人類病患身上的劑量相較。在牠們接受麻醉的 2、6、12 與 24 小時後,其腦部接受檢查,並將牠們的腦部與對照組相較。 6 小時的結果證明 caspase 濃度上升,而 BACE 則在接受 isoflurane 的老鼠體內適度增加。在第 12 小時,中等的 caspase 濃度持續,而 BACE 的濃度甚至比治療過的老鼠還要高;而到了第 24 小時,BACE 濃度比對照組高 4 倍以上,而且類澱粉β的濃度也跟著上升,同時 caspase 的活性已經下降。
另一組老鼠在 2 小時的 isoflurane 給予之前,已利用 clioquinol 這種藥物治療 7 天。實驗室研究已發現,clioquinol 能抑制類澱粉β聚集成毒害神經的沈澱,而某種 clioquinol 的衍生物目前正進行臨床試驗,成為阿茲海默症的治療藥物。在牠們接受 isoflurane 6 小時後,caspase 在這組當中的濃度顯著少於其他已接受麻醉藥的老鼠,指出類澱粉β聚集促成了細胞更進一步死亡的惡性循環 -- 這回應該團隊在 2007 年的研究 -- 而如同 clioquinol 這樣的藥物也許能組斷 isoflurane 的神經毒性效應。(後略譯)
※ 相關報導:
* The common inhalation anesthetic isoflurane induces caspase activation and increases amyloidβ-protein level in vivo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1511597/abstract
Zhongcong Xie, MD, PhD, Deborah J. Culley, M.D.,* 離子載體數日內逆轉模型中的阿茲海默症
Yuanlin Dong, M.D., Guohua Zhang, M.D., Ph.D., Bin Zhang, M.D.
, Robert D. Moir, Ph.D., Matthew P. Frosch, M.D., Ph.D.,
Gregory Crosby, MD, Rudolph E. Tanzi, PhD
Annals of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11 Nov 2008
doi: 10.1002/ana.21548
* 新免疫療法使阿茲海默症獲得迅速改善
* 常見伊比力斯藥物可避免、治療阿茲海默症
* 阿茲海默症患者子女顯示早期的腦部變化
* 日本研究者自幹細胞造出腦組織
* 科學家首度矯正與年老相關的器官衰退
* 研究:酒精如何對腦細胞產生影響
* 研究者開發世界第一套自動麻醉系統
* 班鳩琴大師 邊開腦邊彈奏
1 則留言:
失智症新發現 唇皰疹病毒作怪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08-12-07 中國時報
隨著社會邁入高齡化,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日益受到關注,但醫療研究一直進展有限,然英國科學家獲致了突破性發現,唇皰疹病毒(HSV1)很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元兇之一,坊間治療唇皰疹的便宜藥品,或許是用來對付這種最常見癡呆疾病的有效利器。
《泰晤士報》六日獨家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發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有多達六○%體內有唇皰疹病毒。儘管這只是初步研究,卻可能改變科學界對這種腦部疾病的認識,從而開啟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途徑。目前光是英國,便有超過四十萬阿茲海默症患者。
阿茲海默症病患 六成驗出病毒
領導這項研究的露絲.伊茲哈基教授說,令人感到振奮的是,用來對付唇皰疹病毒的藥物已問世一段時日,這類藥品既便宜,一般人服用也不會有副作用。如果唇皰疹病毒確實會引發阿茲海默症,未來相關研究的進展將會非常快速。
醫學界認為,腦細胞中的「貝它糊蛋白」(beta amyloid protein)斑塊堆積,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而唇皰疹病毒可能在這種斑塊形成時扮演重要角色。
伊茲哈基教授的團隊研究貝它糊蛋白斑塊的形成已有數年。去年他們發表報告指出,在實驗室進行細胞培養時,唇皰疹病毒能助長貝它糊蛋白斑塊的形成。
這次他們在《病理學期刊》發表的新研究報告更邁前一大步,內容宣稱他們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細胞的蛋白斑塊中,發現唇皰疹病毒感染的堅定證據。
研究人員利用「原位聚合酶連鎖反應」(IS-PCR)的精密基因分析技術,在蛋白斑塊中偵測到唇皰疹病毒的DNA,顯示這種病毒有可能導致蛋白斑塊形成。
兩者關連與療效 五年後見真章
伊茲哈基教授希望籌措到資金,展開動物實驗,希望能以一年左右的時間確認唇皰疹病毒真的與阿茲海默症有關。接下來,他們將在臨床實驗中,測試抗病毒藥對阿茲海默症初期病患的療效,這大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
感染唇皰疹病毒的情況相當普遍,大部分成年人感染過這種病毒,其中二○至四○%會長出唇皰疹。上述研究並不意味感染唇皰疹病毒每個人或大多數人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就算證實這種病毒與阿茲海默症有關,它也並非唯一成因,其它還包括某些遺傳因素。
※ 相關報導:
*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DNA is located within Alzheimer's disease amyloid plaques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1411445/abstract
MA Wozniak, AP Mee, RF Itzhaki
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Volume 217 Issue 1, Pages 131 - 138
Published Online: 18 Sep 2008
doi: 10.1002/path.2449
* Discovery explains how cold sore virus hides during inactive phase
http://www.physorg.com/news134223105.html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