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4

基因療法治療有效對抗牙周病

Gene therapy effective treatment against gum disease
http://www.physorg.com/news148227890.html

December 11, 2008

密西根大學(U-M)的科學家證明了基因療法能用來成功的阻止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成人失去牙齒的主因)的發展。這項發現將發表於 12/11 的 Gene Therapy 線上版。

在 U-M 牙醫學系的教授 William Giannobile 表示,利用基因轉移(gene transfer)來治療威脅生命的疾病並不新奇,但 U-M 小組已知是第一個利用基因傳遞方法,證明其在治療慢性病(例如牙周病)上的潛力。他也是本研究的資深研究者。

"基因療法尚未用於非致命疾病。(牙周病)則使人失能多於致命," Giannobile 說,他亦指導密西根口腔健康研究中心,同時也任職於工程學院。"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改善醫學治療方法的下一波將超越拯救生命,並朝著改善生活品質前進。"

臨床研究是與位於西雅圖的生技公司 Targeted Genetics 合作。在七月,Targeted Genetics 發表人體試驗結果,那證明用來阻止牙周病的相同基因療法,對於具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他慢性的、非致命的、使人失能疾病的人類患者有正面影響。這家公司測試了 127 位人類實驗對象,證明利用基因治療在疼痛緩解、功能獲得與其他增強上有了 30% 的改善。

具有類風溼性關節炎者,可能受到牙周病(periodontitis)影響的機會高出四倍。牙周病也與系統性疾病(systemic conditions)有關,例如心臟病、細菌性肺炎以及中風,很可能是因為來自於口腔的細菌擴散侵入至身體其他部位。

利於基因療法,Giannobile 的小組發現一種方法,利用去活性病毒來幫助某些細胞製造更多天然產生的分子 -- soluble TNF receptor(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這種因子在罹患牙周病的人身上生產不足。這種由基因療法所遞送的分子作用如同海綿,能吸乾濃度過量的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腫瘤壞死因子能使受類風濕性關節炎影響之病患身上的發炎性骨質破壞(inflammatory bone destruction)更加惡化。

此基因亦為此傳遞(buck)傳送了一些遺傳爆炸(genetic bang)。在基因療法的使用下,不受傷害的牙周組織超過 60% - 80%。

"如果你將基因送入目標基因一次,它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有可能是病患的一生,會在細胞中保持生產," Giannobile 說。"此療法基本上是單一施用,但它可能在病人身上有終其一生的治療效果。"

他說下一步要對牙周病患者進行額外的安全性測試。

※ 病從口入。相關報導:

* AAV2/1-TNFR:Fc gene delivery prevents periodontal disease progression
http://www.nature.com/gt/journal/vaop/ncurrent/abs/gt2008174a.html

J A Cirelli, C H Park, K MacKool, M Taba Jr, K H Lustig,
H Burstein and W V Giannobile
Gene Therap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1 December 2008;
doi: 10.1038/gt.2008.174
一口爛牙 全身遭殃
口腔癌能提早被診斷出來
牙齒幹細胞 勝過骨髓、臍帶血

新研究證明:疼痛能導致關節炎
吃止痛藥嚴重過敏 禍首是...
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新突破
白血病患移植骨髓 治好愛滋

基因治療改善先天性視網膜病變者的視力
華裔研究者發現沈默基因的新技術
磁性奈米標記超敏感 血清多工測癌症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牙線「拉胡琴」鋸啊鋸 貝齒變蛀牙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2008.12.15

台南市一名有輕微牙周病的婦人,醫師建議她以牙線護齒,她偷懶改用牙線棒,因為使用不當,不但把牙齒「鋸」出凹槽,且半年間多了十多顆蛀牙;醫師告訴她「牙線棒不是這樣用的」,她表示「早知這樣,根本不敢用。」

署立台南醫院牙醫科主任黃泰元指出,市售口腔清潔用品多,但宣導不夠,消費者大多錯誤使用,反而傷害牙齒,增加蛀牙及牙周病風險;例如牙間刷使用不當,易造成牙縫愈來愈大;有人把假牙浸泡清潔劑中整夜,可能增加口腔病變。

「我禁止病人使用牙線棒及牙間刷」,黃泰元說,使用不當比不用還糟。他表示,這名婦人有輕微牙周病,刷牙時出血,建議用牙線清潔牙縫。日前婦人回診,十多顆牙齒都蛀了,他一問,才知婦人用牙線棒不當造成。

這名婦人嫌牙線麻煩改用牙線棒,「像拉胡琴」不斷在牙齒上來回用力,牙根都被磨出凹槽,反而增加食物殘留機會。婦人直說「以後不敢再用牙線棒了」。

黃泰元表示,市售的口腔清潔產品眾多,除了牙刷與牙線,其他產品沒有完整的使用說明,任由消費者使用,容易出問題。牙線棒的拉力不夠,無法像牙線有效消除牙齒上的牙菌斑,反而因不當使用,造成牙齒鋸齒狀磨損及蛀牙,但知道後果嚴重的人不多。

成大醫院牙醫部主治醫師袁國表示,牙間刷不能硬塞進牙縫裡,猛刷的結果可能造成牙齦受傷、萎縮,應挑選適當的牙間刷。郭綜合醫院牙科部主任黃似旻說,健康的牙齒最好不要用牙間刷。

至於假牙清潔劑,很多人把假牙泡在清潔劑裡,隔夜再取出使用。黃泰元表示,衛生署曾發布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訊,其中「過硫酸鹽」會刺激口腔產生敏感反應,牙醫聯合會曾對會員發出通告,提醒患者假牙一定要清洗乾淨,盡量不要浸泡隔夜。

成大醫院一般牙科主任謝達斌表示,沒有研究證實清潔劑會造成口腔癌,但其中成分確實可能刺激口腔壁產生病變,新的研究顯示,軟式假牙材質因毛細孔大,吸附的清潔劑會增多,建議最好浸泡後刷洗乾淨,再泡清水較安全。

fsj 提到...

我兒童蛀牙率 數一數二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9.02.18

衛生署數據顯示,十二歲兒童平均缺牙、蛀牙率為二點五八顆,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說,齲齒情況落後世界衛生組織七成的國家,就算在亞洲,也是倒數一、二名。

衛生署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昨天表示,兒童齲齒率近年雖有改進,但還有很大改進空間。他說,由於國內對自來水加氟有不同意見,現階段除了推動含氟漱口水、飯後潔牙以及使用牙線外,未來將進一步推動使用含氟牙膏。

張進順說,以世衛組織二○一○年目標、五歲以下幼童應九成沒有蛀牙,十二歲學童蛀牙率降到兩顆以下,目前我們多了零點五八顆。他說: 「別小看這零點五八顆,起碼要花六年時間才能降到兩顆。」

他說,很多國家已實施自來水或食鹽加氟,在台灣,顧慮氟對環境不友善,難以實施。國外三歲以下幼童開始牙齒塗氟,有些幼兒六個月大,開始長牙時就塗氟,這些措施很重要。

口腔清潔,張進順也認為有待改進。他說,除了使用含氟牙膏,加強防蛀,七歲以下幼童由於手部功能還沒發展完全,應在家長指導下刷牙,或是由家長協助做好口腔清潔。

另外,他還建議,很多國家國小、國中及高中都有牙醫師駐診,負責衛教、牙齒檢查及治療,反觀台灣,教育部及衛生署分工不清,牙醫在校園也只是打零工。

※ 一口爛牙全身是病。

fsj 提到...

乳牙蛀牙沒關係? 口愛特攻隊捍衛口腔健康

◆ 含氟牙膏 幼童早用早好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9.02.26

台灣兒童齲齒比率過高,馬總統指示加強改善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擬推動六歲以下幼童用含氟牙膏刷牙,建議愈早刷牙愈好,不需等牙齒長齊才刷。

適量的氟可使牙齒再鈣化,增加牙齒堅硬度,使用含氟牙膏及牙齒塗氟是常用的齲齒防治手法。歐盟於今年一月十九日規定,含氟牙膏需註明六歲以下兒童使用量,大約是一顆豌豆大小(零點二五到零點五公克),國健局也將比照辦理。

目前經濟部標檢局規定,標榜含氟的牙膏,總氟含量須在八百到一千五百ppm間,但並未針對不同年齡層規範牙膏含氟量。標檢局也已邀請產官學界,討論是否針對兒童牙膏訂定含氟量或加強標示。

國內幼兒使用含氟牙膏比率極低,主要是含氟劑量若太高,可能讓六歲以下幼兒產生氟斑症,以致牙齒黃化、長齒斑等,加上六歲以下幼兒手部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有些家長擔心刷牙刷不乾淨,孩子又不會控制牙膏使用量,可能吞進過量的氟,乾脆就讓孩子用清水刷牙。

但國健局認為,適量使用含氟牙膏,有助於幼兒防治蛀牙,並希望家長每天幫小孩刷牙。

根據國健局最近一次針對六歲以上兒童口腔調查,三歲前後是大量蛀牙發生的關鍵,齲齒率從四成驟增為五成八,五歲時,齲齒率更上升到七成三,平均四位幼童,近三人有蛀牙。

不少家長以為乳牙蛀牙沒關係,殊不知乳牙蛀牙會「禍延」恆牙牙胚。除了清水刷牙,有些家長刻意挑選不含氟牙膏,或標榜可吞食的兒童牙膏,前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蔡宗平說,不建議使用可吞食牙膏,不含氟或氟濃度太低的牙膏,則無助防蛀牙。

另外,國健局也擬幫低收入戶及山地離島六到八歲小朋友做大臼齒溝隙封填,即以樹脂材料將大臼齒咬合面上的細小溝隙封填起來,以免牙刷刷毛刷不到,細菌侵蝕牙齒。

※ 貝氏刷牙法的口訣很簡單:右邊開始右邊結束(由右到左,由左至右)、外面刷完刷裡面、上面刷完刷下面、每次兩顆刷十次。



◆ 「口愛特攻隊」捍衛你的口腔健康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966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09-02-26

臺北市牙醫師公會指出,根據歷年文獻統計,80%以上的國人罹患牙周病;此外,高達三成以上的國人有敏感性牙齒的困擾,其中尤以25-45歲的人口為甚。然而,民眾卻常忽略口腔疾病發生的警訊,經常是等到牙痛了才就診,因而錯失口腔治療的黃金時機,導致齲齒、牙周病、敏感性牙齒甚至口腔癌等口腔疾病的惡化。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96年臺北市男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排名第7位,而死亡人數達117人,每十萬人中就有9.14個死於口腔癌,90﹪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聯合醫院牙科主任陳立愷指出嚼檳榔的後遺症包括牙齦腫大、牙齒動搖、白斑、紅斑、黏膜潰瘍、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及口腔癌。有嚼食檳榔及抽菸、喝酒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

為展現服務臺北市市民之決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市立聯合醫院、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特與臺北市牙醫師公會合辦「口愛特攻隊-掃除疾病全面到位」的社區巡迴口腔健檢活動,號召公會的專業牙醫師們化被動為主動,於2月至5月間,在臺北市各行政區舉辦8場(如附表)免費的口腔健檢服務,期能直接深入社區,積極為民眾口腔健康把關。

衛生局邱局長表示,口腔保健是市府衛生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次活動設定為深入社區進行主動篩檢,就是希望能儘早為民眾發現牙周病、敏感性牙齒甚至口腔癌的罹患可能,達到預防醫學的功效。首場活動從市府開跑,先針對市府員工進行包含口腔健檢的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不但是體恤市府員工的健康,更希望由市府員工們起帶頭作用,為市民做最好的示範。

此外,在活動現場還安排有牙醫學系學生組成的口衛隊志工教導民眾正確的潔牙方法、精彩的口腔保健宣導互動劇、和多項精美的贈品,希望能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提升民眾對口腔保健的重視,進而增進臺北市民的口腔健康,帶領大家都成為笑口常開的「口愛一族」!

fsj 提到...

植牙新技術 免用骨粉效果好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09.03.14

植牙正夯,但病患若需做上顎竇補骨術,只有7成的成功率,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發現,不用骨粉也可自行長出齒槽骨,為國內創新發現。

台北榮總牙科部主任高壽延指出,傳統植牙時,當上顎後牙區缺牙,最常遇到齒槽骨高度不足的問題,原因可能和之前牙周病發炎造成骨頭壞損,拔牙後骨頭吸收,再加以上顎竇較大所造成,因此治療會在上顎竇底部作補骨手術,待半年至一年,新骨長出才能做植牙。

但補骨手術,有3成出現齒槽骨無法墊高。原因包括補骨材料取得不易,如果患者手術前有鼻竇炎或術後有汙染或傷口癒合不佳時,新骨頭大多不易長出來。

前高雄榮總植牙中心主任陳大為表示,從自己身體取骨移植,因含有骨細胞、生長激素及蛋白質等刺激骨頭生長成分,新骨生長效果最好,但缺點是需另外手術多開一個傷口;因此,常以牛骨或人工骨替代,但因已去除生長激素和蛋白質,新骨不易長出。

六年前起,北榮進行新手術方法,將上顎竇粘膜小心剝離並往上移位,因此有適當空間,將人工牙根依預定位置放入,且人工牙根像帳蓬支柱般,頂住上顎竇粘膜來維持空間,半年後,骨頭會自行長入這個空間,並將露出的人工牙根包圍起來,在確定人工牙根穩定長成後,就可製作假牙。

北榮追蹤33位接受這項新技術、共種47根植牙的病患,他們在裝配假牙使用兩年後,人工牙根都維持良好功能,成功率百分之百,且未發生感染,由於效果比傳統補骨手術好,這項植牙新技術報告,日前已刊登在美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期刊。

過去傳統補骨術,患者需在六萬元至八萬元的植牙費外,再額外加三萬元至五萬元的費用;新技術只需額外加兩萬元至四萬元,費用較傳統便宜。

fsj 提到...

植牙 「入骨」的三角戀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84630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2009/03/16

植牙那麼流行,我到底要做傳統的固定假牙或選擇植牙?要注意什麼?哪一家牙科比較安全可靠?萬一做壞了怎麼辦?本期元氣把植牙技術攤開在讀者面前,先看完再做選擇。

▊植牙發明50年
鈦金屬與骨頭=鋼筋與水泥

牙齒是吸收營養的第一道關卡,也是門面,無「齒」不僅影響咀嚼、發音,也不美觀,當恆牙因蛀牙、牙周病或外傷被拔除之後,不再長出新牙齒,就需要重建牙齒,過去只能做活動或固定式假牙,「人工植牙」技術日漸成熟,成為最夯的重建選擇。

人工植牙歷史可追溯到1950年代,瑞典骨科醫師Per-Ingvar Branemark發現鈦金屬可與哺乳類骨頭相合,利用鈦金屬深入缺牙的齒槽骨,可與骨頭癒合。開業牙科醫師李德孚比喻,就像蓋房子打地基,鋼筋與水泥的「親密」關係,鈦金屬人工牙根可支撐假牙,讓後來套上去的假牙,能夠穩固、咀嚼,發揮功能。

▊植牙要花多久時間?看地基怎麼打

台北長庚醫院牙周病科主任潘惠玲說,人工植牙手術通常可在門診進行,只需局部麻醉。

植牙前,醫師必須為患者進行完整的檢查、評估以及說明;人工牙根「種下去」後,通常下顎骨植牙需3到4個月的癒合時間,上顎骨植牙可能要6個月以上。主要視患者骨質,如「地基」較鬆軟者,結合時間須長一點,讓植牙可承受負荷、增加穩定性。

李德孚解釋,拔完牙2、3個月後,待傷口完全密合再植牙,稱為「延遲型植牙」,一般來說,若骨質不錯,通常拔牙後6到8周便可植牙。

即拔即種稱為「立即植牙」,是指拔牙後,立即將植體植入牙齒拔除後的窩洞內,由於技術性頗高,還須克服原有牙根的牙周或牙髓感染等問題,以往不太容易成功。現在隨著研究進展及顯微鏡使用,在患者骨質、牙周狀況良好情況下,成功機率大增。

不過,即使骨質、牙周狀況良好,植牙前還有一些問題待克服,如有人上顎需植牙,但牙床較淺薄,即口腔與鼻腔間的「夾板」不夠深厚,難以「打地基」,必須進行「鼻竇增高術」,須待2至6個月的恢復期後,再進行植牙。

也有人齒槽骨高度與寬度不夠,潘惠玲說,可實施齒槽骨再生手術,增加骨質條件再植牙。如果需較多的牙床骨當地基,把人工牙根完全包覆住,傳統上會使用骨粉,誘導再生、長出自體骨,以期有更完美的骨整合。

▊植體分純鈦及鈦合金兩大類

台北長庚醫院牙周病科主任潘惠玲說,目前人工植牙使用的植體主要為純鈦及鈦合金兩大類,後者硬度較佳;常見的外型以圓柱型、牙根型或兩種合併螺旋型為主。

有關螺旋型人工牙根的設計,不同廠商有不同螺距與螺紋深度,目的都是為了增加初期牙根的穩定度,就像平常使用的螺絲釘一樣,螺紋設計可以把人工牙根緊緊地鎖在骨頭上。

因為人工牙根植入牙床骨骼後,就會產生「骨整合」,就像自然牙齒一樣,造骨細胞會附在人工牙根上,長出新骨,由於造骨細胞喜歡附著在粗糙的表面上,為了能讓人工牙根與齒槽骨完美結和,會先以酸蝕、噴沙等方式處理。

要能達成完美的骨整合,植牙才算成功,植體如果萎縮或是粗糙面露在外,容易沾附牙菌斑,造成牙周病等問題,因此定期維護、追蹤檢查,不可或缺。

另外,不論純鈦或鈦合金,皆是金屬,因此與骨整合後,牙齦的接縫處仍會有暗沉的顏色。

為了追求更自然的顏色,近年開始將軍事科技常用的「二氧化鋯」陶瓷作成人工牙根,以期能接近真牙的質感。但由於上市時間不久,效果有待觀察。

▊植一顆8至10萬
勤保養和追蹤 長長久久

想植牙的人都會好奇,我植牙後,到底可以用多久?也多少聽說過,某某人植牙後沒多久,所植之牙竟鬆脫了... 醫師提醒,植牙就像自己天生牙齒一樣,要勤於保養、要定期追蹤,應可長長久久。

植牙在臨床上運用已有數十年,以文獻追蹤來看,植牙手術正確者使用超過10年以上者,逾九成五。

植一顆牙要多少錢?市場的植牙價格不一,醫師表示太便宜的植牙,應小心植體來源,教學醫院或專科醫師的平均價格約8到12萬元之間,但也視患者骨頭條件而有差異,若有些人需要重建骨頭或增高鼻竇等,費用自然更高。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成人牙周病 國人罹患率99.6%

* 成人牙周病 國人罹患率99.6%
* 對抗牙周病 把牙刷乾淨最有效

◆ 成人牙周病 國人罹患率99.6%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09.03.29 自由時報

國人牙齒健康狀況有多糟?根據一項調查顯示,18歲以上成人牙周病罹患率高達99.6%,牙齒與牙肉間的「牙周囊袋」大於4至5公釐者也有46%,也有接近一半的人出現「牙周附連喪失」;定期保養牙齒者不到兩成。

醫師提醒,多刷牙、定期檢查牙齒,才能避免牙周病困擾。

簡單來說,牙周病就是牙齒「地基」出了問題,從輕微的牙齦炎,到嚴重的牙周炎。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台灣篩檢學會調查北、中、南、東、離島(各挑選基隆市、台北縣、彰化縣、台南縣、台東縣、連江縣)共1746人,並由13名牙醫師檢查民眾的牙齒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有8.5%的人牙齦會流血,41.8%有牙結石,34.6%牙周囊袋在4至5公釐、14.7%大於或等於6公釐者,牙周囊袋罹患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且男性比女性嚴重。

以縣市別而言,除台南縣較低外,其他縣市的罹患率在5成4到7成5之間。如以牙肉與牙齒的附連組織來看,「牙周附連喪失」4至5公釐也有48.7%。

研究也進行問卷調查,有6成8受訪者每天刷牙兩次,近6成使用過牙線,其中又以牙線棒為主,5成2的人過去一年看過牙醫,但看牙的原因主要是填補蛀牙(28.5%)、止痛(27.9%),定期保養者只有兩成。

患者心肌梗塞中風機率高3倍

國泰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楊岳炤說,每天刷牙至少兩次,並使用牙線徹底清潔,同時半年檢查一次牙齒,就能避免牙周病。但國人看牙醫的習慣,仍停留在「會痛才看病」。因此很多牙周病患者就醫時,已相當嚴重,半數以上已是骨頭遭到破壞的末期牙周病,牙齒鬆脫、移位,治療困難。

楊岳炤解釋,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牙齦紅腫或觸痛就是牙周病警訊,最好儘早就醫。如果不治療會形成牙周囊袋,若囊袋超過3公釐,刷牙就刷不到,裡面會滋生無數細菌,細菌除了破壞牙周外,甚至也會透過血管跑到身體其他部位,進一步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

根據統計,罹患牙周病的患者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



◆ 對抗牙周病 把牙刷乾淨最有效

【聯合報╱李德孚/北市李德孚牙醫診所院長】 2009.03.28

小張(化名)年過30就覺得牙齒漸漸不對勁,不像蛀牙,也不痛,但一刷牙就牙齦出血,熬夜後牙床容易浮腫、起牙胞。硬一點的食物嚼不動,碰到太冷的水更是痠得不得了。照了X光片,牙醫師說是牙周病。

小張疑惑,每天有刷牙,也定期找牙醫洗牙,怎麼還會得到牙周病呢?根據世衛組織統計,90至95%成年人都有牙周病,這也是大部分牙齒喪失的最主要原因。何以致之?牙周病是細菌感染造成,有人嚴重到掉牙,卻也有人相安無事,這和基因有關。

基因組合決定了免疫力強弱,同樣牙周病菌入侵,抵抗力不足的人,牙周組織就較易受到攻擊,被破壞的程度也較大。細菌存在了幾千萬年,無法一舉消滅,人類基因又不可能動手腳,如何防治?牙醫強調,後天保養才是關鍵!藉由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阻絕病菌侵入、停留於牙齒及引發傷害的機會,讓它們沒有足夠的破壞時間,自然減少致病的可能。

如何防治病菌?漱口水?口香糖?沖牙機?還是有疫苗、特效藥?皆非矣!時至今日,牙周病的專治藥物尚未研發出來,加上口內菌種極為複雜,牙周病菌無法如同一般腸胃道細菌感染,單靠抗生素即可治癒。

牙周細菌剛開始是藉由「牙菌斑」這種生物薄膜黏附在牙根上,由於化學鍵結的作用,光靠嚼口香糖、含漱口水或使用沖牙機,根本無法溶解或沖洗得掉。

研究顯示,最有效的除菌法就是刷牙、使用牙線及牙縫(間)刷,運用足夠的刷刮力道,才能讓牙菌斑黏膜脫離牙齒表面。好比清潔地板一定要用拖把,光是沖沖洗潔劑或清水,黏垢還是無法清乾淨一樣!

時日一久,牙菌斑進一步鈣化成「牙結石」,硬梆梆如同化石般牢牢地卡在牙根上,此時無法只靠牙刷、牙線及一般簡單的表淺層洗牙可清除。這些結石位在牙周囊袋內深部,單靠肉眼目視根本看不見,必得以特殊的牙周治療器械,深入其中徹底刮除,才能完成清創。

積累在深部牙根的帶菌異物,是引發牙周破壞,造成牙周囊袋的元兇,若不徹底清除,最終將導致牙周侵蝕殆盡,牙齒鬆動脫落。已往採用開刀,因為不切開牙床表面的牙肉,就無法看到深層的牙根結石。

現在利用顯微鏡放大視覺,不用開刀,只要透過牙周囊袋開口,顯微鏡下可直接觀看牙根及所附著的結石,這樣既少了開刀出血的干擾,可讓視野更清晰,清創處理更徹底,患者免受手術痛苦,術後癒合效果輕鬆。

接受過牙周治療後,應該每半年回診,讓牙醫以「石英震波」或「超音波」,針對一些不易清除的牙縫死角或尚未癒合長密的牙周囊袋,維護處理。現代機械設計可刮除結石,並無切削齒質結構的力道,所以不會傷害琺瑯質。

結石清除後常相伴隨牙齦退縮、牙根增長及牙縫變大等現象,其實並非牙肉被破壞掉的副作用,而是細菌清除光了,原本發炎腫脹的牙肉組織好轉後,自然消腫。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喝柳橙汁 琺瑯質易流失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09.07.03

酸酸甜甜的柳橙汁、果汁是許多小孩的最愛,不過美國牙醫師警告,有些果汁太酸了,可能大量沖毀牙齒表面的琺瑯質,果汁飲料損害牙齒琺瑯質硬度達84%,小孩子更容易發生蛀牙,柳橙汁等果汁對牙齒的傷害遠超過想像。

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醫學中心伊斯曼口腔健康研究所任嚴方(Yan-Fang Ren,音譯)醫師表示,柳橙汁實在非常酸,這麼強烈的酸性很容易把牙齒琺瑯質「沖洗殆盡」。任醫師和研究團隊研究市售牙齒美白產品的效果。結果發現和柳橙汁的效果相比,牙齒美白產品中若含6%的過氧化氫,牙齒美白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比不上柳橙汁。不過研究也發現,柳橙汁明顯損害牙齒硬度,讓牙齒琺瑯質變得粗糙而脆弱。

研究人員第一次以垂直掃描顯微鏡觀察牙齒表面,過去研究已經知道果汁、碳酸飲料含強烈酸性物質,會削減琺瑯質保護力。過去研究人員建議飲用果汁、碳酸飲料的時候最好使用吸管,或搭配食物一起吃,這樣比較不傷牙齒。但現在這份研究顯示,果汁、碳酸飲料等對牙齒的傷害比過去所認為還要嚴重。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牙科期刊」(Journal of Dentistry)。

琺瑯質一旦遭到損毀,變得脆弱,牙齒更容易受磨損,也更容易損壞。研究人員指出,如果每天喝上一杯果汁或蘇打飲料,牙齒非常可能面臨嚴重危機。目前還並無有效方法可扭轉這些酸性物質所帶來的傷害,即使高濃度氟化物也只能減緩惡化情況。牙齒接觸酸性飲料時間越長,對牙齒的損害越大。慢慢啜飲果汁、碳酸飲料20分鐘以上,更可能產生蛀牙,因此喝果汁、碳酸飲料時一飲而盡較能減低對牙齒的傷害。

最近也有一項研究顯示,果汁會大幅降低抗癌藥物、心臟疾病藥物與高血壓藥物療效,柳橙汁、蘋果汁、葡萄汁等也會削弱某些抗生素效用。所以吃藥時還是配白開水最好。

※ 相關報導:

* OJ worse for teeth than whitening, researchers say
http://www.physorg.com/news165577618.html

fsj 提到...

牙周病菌 一堆疾病禍首

【聯合報╱官生華/竹南慈祐醫院神經科主任】2009.08.05

常刷牙可以預防牙周病,也可以預防很多疾病。

牙齒跟牙齦間常有細菌附著增生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中有數百種細菌,其中有幾種會造成牙周發炎的細菌稱為牙周病菌,會釋放毒素和酵素,造成牙齦發炎。牙齦發炎厲害時,會在牙齒和牙齦間形成囊袋,牙菌斑就更易增生蓄積,如此惡性循環,牙齦囊袋愈來愈深,終致牙根裸露,齒槽骨侵蝕而牙齒掉落。這就是牙周病。

牙周病不只會造成牙齒掉落,還會引起種種全身性的疾病。牙周病菌會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循環,刺激免疫細胞生成一些免疫活性因子抵抗牙周病菌。免疫活性因子會干擾胰島素的作用,導致血糖無法正常代謝,最後造成糖尿病。免疫活性因子也會促進子宮收縮,厲害時可能引發陣痛導致早產。

進入血液中的牙周病菌也會穿過動脈血管內膜而附著在血管壁內,造成血管壁發炎,使膽固醇、血脂肪容易在動脈血管壁內的沈積,最後造成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則會造成腦中風和心肌梗塞等疾病。

牙周病菌還會經由咽喉、氣管進入肺中,引起肺炎。老年人或中風過的人因吞嚥反射不良易將口水或食物誤吞入氣管,有時因而導致肺炎,稱為吸入性肺炎。牙周病菌毒性很強,隨口水誤吞入氣管內更容易導致嚴重的吸入性肺炎。

另外,正常的呼吸道黏膜上有保護蛋白質可以防止病毒入侵,牙周病菌會分泌酵素分解掉保護蛋白質,使流行性感冒病毒容易入侵呼吸道黏膜而致病。

預防牙周病不只可以防止落牙,也可以防範很多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好清潔口腔的工作。

一、確實刷牙,把食物殘渣清乾淨。食物殘渣滯留是造成牙周病菌增生的原因。最好每餐後都要刷牙。

二、儘量不要吃零食、不喝含糖份的飲料。

三、禁菸。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等成份,都會刺激牙齦黏膜增生浮腫,使牙周病菌更容易滋生。

四、定期清除牙結石。常刷牙也不能完全防止牙結石。一旦牙結石形成,牙周病菌也更容易滋生。最好每隔半年就要清除一次。



◆ 牙齒再生 露「生」機

自由時報 2009.08.05

將幼鼠牙胚植入成鼠牙齦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東京理科大學等院校組成的研究團隊首創全球先例,將幼鼠「牙胚」植入成鼠原本長有牙齒的牙齦中,成功讓成鼠長出具備硬度、感覺的正常新牙。一旦相關技術成熟,不僅能讓人類擺脫假牙或植牙等傳統治療技術,還能應用於人類「再生器官」的移植。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4日發行的電子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由日本東京理科大學、東北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首先從老鼠胎兒身上取出約4至5萬個能長成牙齒的「上皮細胞」及「間葉細胞」,然後和膠質培養基一起培養出直徑約0.5毫米的「再生牙胚」。內含製造牙齒所需細胞與指令的「再生牙胚」,隨後被植入另一隻成鼠拔除臼齒後的牙齦凹槽中。

37天後便長出新牙

成鼠的牙齦凹槽在37天後便長出新牙,50天後新牙長到與鄰近牙齒大約相同高度,新牙核心也順利長出血管與神經,並具備一般牙齒的硬度。經研究人員確認,一旦對牙齒施加刺激,老鼠腦內也會出現代表疼痛感受的蛋白質物質,顯示再生新牙的功能與一般牙齒無異。

再生器官移植 從牙開始

研究人員日後將針對如何解決人體排斥問題展開進一步研究,以便早日將新牙再生技術運用於人體醫療。對於這項研究成果,該團隊表示,「探索再生器官移植的方法,從牙齒開始」。除改良現有新牙再生技術外,研究人員下一步將致力於毛髮再生研究,期能有助於臟器再生醫療技術發展。

fsj 提到...

天天一杯檸檬汁 一年後牙蛀光

文/林子欽 2009.08.30 自由時報

「病從口入」是一句你我熟知的成語,過去是用來宣導「飯前便後要洗手,以免把不潔的細菌吃到嘴裡」。然而,現今有越來越多攸關性命的案例賦予這句成語另一層意義。

像是20多歲的妙齡女子,為了減肥,吃了來路不明的減肥藥,因而暴斃身亡;40多歲的壯年男子,聽信地下電台的廣告,吃了成分不明的健康食品,結果變成終身洗腎。

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曾發生販賣菜脯的大盤商,為了延長保存期限,10多年來,都把菜脯浸泡在致癌的福馬林;金針、魩仔魚也為了保鮮,浸泡在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硫、漂白水中;前些時候,消保官抽查發現,市面上知名速食店的炸油含砷,且酸化值偏高等事件。

原來,很多疾病根本都是我們自己從嘴巴吃進肚子裡的;蛀牙也有很多「病從口入」的案例。

要避免蛀牙就要避免酸與甜,因為酸會破壞保護牙齒的琺瑯質,讓細菌有可乘之機;而甜食則是蛀牙細菌的養分。喜歡吃酸、吃甜的病人,蛀牙比例都顯著偏高。

臨床上,就有一位老先生為了養生,每天早上喝完500cc檸檬汁再吃早餐,一年下來,牙齒如山崩地裂般蛀光;一名大學生出國留學前,牙齒檢查完好無缺,回國後,卻發現多顆蛀牙,原來,在國外的習慣都是把可樂當水喝,而可樂正是偏酸的飲料;也有患者因為覺得喉嚨乾乾的,每天習慣含顆喉糖在右邊頰側,3個月下來,導致右邊上下的臼齒牙縫發生蛀牙。

小朋友的蛀牙更是跟吃的習慣很有關係。常吃零食的小朋友,蛀牙的罹患率和嚴重性,明顯比不吃零食的小朋友高;奶瓶性蛀牙的小朋友,則是睡前含著牛奶睡覺,導致上排乳牙嚴重蛀牙,曾有病例嚴重到才兩歲,就須住院拔除上排4顆門牙,再做假牙。

因此,當我們在把東西放進嘴巴之前,應該仔細問清楚、想清楚,該不該吃?可不可以吃?為了您的健康,應相信專業的醫師意見。

21世紀的今天,或許我們應該吃少一點,這樣健康才會多一點。

(作者為台北市富群牙科牙醫師暨陽明大學牙醫系兼任講師)



◆ 陸兒童愛垃圾食物 鉛中毒嚴重

【記者陳景婷/綜合報導】2009-08-29 旺報

近日,大陸鉛中毒的兒童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根據大陸官方統計,目前大陸城市兒童,患高血鉛症的比率達到51.6%。雲南省少兒鉛防治辦公室主任劉大昆對此表示,造成兒童血鉛超標的主要原因,為空氣所造成的鉛污染;以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另外,長期接觸含鉛的學習用品和玩具,都有可能造成血鉛超標甚至鉛中毒。

雲南為大陸的金屬王國,豐富的礦產資源使雲南經濟快速成長,但也讓雲南成為鉛中毒的重災區。除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外,雲南的鉛中毒一直排在全大陸的前幾名。

雲南省少兒鉛防治辦公室公布去年,全省1萬多名14歲以下的兒童的檢查報告,透露有30%的孩子存在鉛中毒。而在個舊、蘭坪、東川等地區的結果讓人吃驚,鉛中毒孩子的比例高達50%至60%。

另外,昆明市東川區銅都鎮營盤村和大寨村的一些村民近日也反映,有200多名兒童體檢時被檢查出血鉛含量超標。

聽說這個消息後,附近幾百戶村民趕緊帶著孩子到區婦幼保健中心做檢查。其中年齡最大的為15歲,最小的還是繈褓中的嬰兒。

劉大昆表示,「引起鉛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汽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經過加工製造的垃圾食品、易開罐飲料,及油炸食品中的色素等。」

「幾乎所有小學附近都會有賣油炸食品的小攤和小商店,他們出售的東西大部分都含有色素,使小學生出現鉛中毒的可能性也跟著加多。」經常咬指甲、衣角、被角甚至飯前不洗手的孩子,都有可能造成血鉛超標甚至鉛中毒。

「如果孩子經常在公路上玩耍,會因吸入過多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而導致鉛中毒。」

東川區婦幼保健中心院長吳玲表示,「透過藥物和改善生活飲食習慣,血鉛含量是可以降低的。」

fsj 提到...

口腔慢性病/放任牙周病 當心牙齒土石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15502

【聯合報/記者孟祥傑/報導】 2009/10/05

牙周病是現代人常罹患的牙齒疾病,台北縣立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朱觀宇表示,牙周病肇因於細菌感染,造成牙齦、牙周韌帶、齒槽骨及牙根表面牙骨質的破壞,是成年人喪失牙齒的主要原因。

根據統計,45歲以上成人超過半數會有某種程度的牙周病,且牙周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胸腔疾病、骨質疏鬆與早產的現象,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牙周病元凶
每毫克牙菌斑 含2億個細菌

蛀牙、牙結石、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常與牙菌斑有關。朱觀宇說,牙菌斑是細菌累積在牙齒表面的一層無色黏膜,平均每1毫克的牙菌斑,有將近2億個細菌,長期累積就可能造成蛀牙、牙結石、牙齦炎、牙周病等問題。一般來說,牙菌斑並不容易察覺、更不易清除,透過牙菌斑檢測劑,可以清楚偵測出牙齒哪裡有牙菌斑。

牙結石形成
軟時可刷掉 鈣化後難清除

至於牙結石,通常存在唾液腺開口處的牙齒表面,例如下顎前牙的舌側表面、上顎後牙的頰側表面,以及牙齒的頸部和口腔黏膜運動不到的牙齒表面等處。牙結石開始形成時是軟軟的,會因逐漸的鈣化而變硬。

牙結石形成速度、形態和硬度因人而異,一般新生的牙結石需要12至15小時;快速形成的牙結石要比緩慢形成的牙結石要軟且碎。因此在牙結石形成之初,使用口腔清潔法或刷牙法,都很容易清除牙結石,等到鈣化之後就不易清除了。

牙周病進程
牙齦牙齒分離 齒槽骨病變

朱觀宇說,長期的牙齦炎容易轉變為牙周炎,產生的牙結石會不斷刺激牙周組織,並壓迫牙齦影響血液循環,此時牙齦與牙齒分離,形成堆積牙菌斑的牙周囊袋,更容易使食物殘渣、牙菌斑和牙結石等堆積,進而破壞更深的牙周膜,不斷的惡性循環,最後導致牙周附連組織喪失,齒槽骨也開始產生病變,使牙齒開始動搖,甚至必須拔除。

牙周病徵兆
流血牙齦腫 千萬不要拖

朱觀宇形容,如果把牙齒比喻為一棵樹,牙周組織就好比穩固樹木的土壤,牙周病會造成土石不斷流失,最後導致樹木傾倒。

牙周病具有慢性病的特徵,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一般來說,一旦發現口臭、牙齦紅腫、流血、牙齦萎縮、長膿包、咬合無力、牙齒鬆動等,都可能是牙周病的徵兆,應儘速治療,即使治療告一段落,也必須隨時維護口腔衛生,定期追蹤治療成果。

牙周病治療
輕度者洗牙 中重度要手術

朱觀宇說,輕度牙周炎以清除牙結石(俗稱洗牙)與牙根整平術為主;中重度牙周炎則需要更複雜的治療,例如牙周再生手術,才可能保住牙齒。

朱觀宇表示,近來高階分子顯微鏡的發展,更清楚證實牙周病是由牙菌斑裡特定類型的細菌,形成細菌薄膜所造成,為典型的生物膜疾病,以牙結石清除與牙根整平術,輔以具有溶解生物膜基質作用的含氧化劑的非標靶性抗生物膜製劑,則為未來的牙周病治療提供新的方向。

■特殊類型 青少年急性牙周炎

牙周病依進程快慢可分為急性與慢性,一般來說,成人常見的是慢性牙周炎。朱觀宇說,青少年牙周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牙周炎,與母系遺傳有關,由於發病於青春期,很容易被忽視,且病程發展快速,就醫時往往已非常嚴重,依嚴重程度可分為牙齦炎與牙周炎兩類,牙齦炎會造成牙肉紅腫流血,可透過加強清潔與增強免疫力而恢復。

※ 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fsj 提到...

腹瀉3月 牙周病惹禍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09.11.26

牙周病竟會引起腹瀉?牙醫師林志聲表示,臨床上曾經有一位病患,連續腹瀉3個月,本以為是大腸癌,經檢查發現腸胃並無異樣,轉診到牙科,才知道嚴重牙周病導致牙齒大量脫落,無法好好咀嚼食物,長時間下來腸胃負擔加重,致腹瀉不止。

牙周病影響範圍包括牙肉、牙周韌帶及牙齒周圍的齒槽骨。林志聲醫師解釋,當細菌在牙齒與牙齦接縫處漸漸堆積形成牙菌斑,產生的毒素會刺激牙齦,造成牙齦發炎、浮腫、易出血,嚴重時甚至會大量掉牙,導致咀嚼困難影響進食,加重腸胃負擔。

林志聲醫師進一步解釋,不只連續腹瀉,牙周病患者口腔內的病菌,經由血液流竄到,引發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使患者出現頭痛、喉嚨痛等類似流感症狀,若病菌伴隨血液循環到心臟附近,很容易引發心肌炎,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醫師提醒,一旦出現以下六大潛藏病兆,就要小心可能罹患牙周病:第一、牙齦出血、發炎膿種。第二、牙齒鬆動、缺牙掉牙。第三、咀嚼無力、進食困難。第四、連續腹瀉。第五、口臭。第六、不明頭痛、喉嚨痛。

林志聲醫師強調,如果口腔出現異狀,如莫名口臭、牙齦出血或怪異味覺時,要盡速找醫師協助,勿拖延,以免造成重症,不可收拾。



◆ 長期打嗝 恐罹多發性硬化症

自由時報 2009.11.26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打嗝」有時並不單純只是腸胃毛病!台灣醫師研究發現,「打嗝」竟是「多發性硬化症」的臨床症狀表現。

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蔡清標及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凱震,日前在香港舉行的亞洲多發性硬化症國際大會上發表此研究結果,引起各國相關領域醫師高度討論與重視,擬將「打嗝」列入臨床症狀診斷之一。

蔡清標表示,國內有十多名「多發性硬化症」女病患,發病初期都會打嗝,其中一人連續打嗝長達三個月,一直求助腸胃科,後來打嗝症狀逐漸好轉,未料兩年後,女子又因視神經炎、視力減退就醫,才被診斷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事實上,她在兩年前開始連續打嗝時即已發病。

硬化疤痕組織無法修復

蔡清標指出,「多發性硬化症」主要是因為身體免疫系統產生某種特殊抗體,來攻擊自己的神經組織,神經髓鞘是神經外面覆蓋的多層細胞膜,如同電線外包覆的絕緣體一樣,髓鞘一旦受損,就像是電線外皮破損漏電,神經髓鞘在受損後,會自行修補,反覆修補後,留下白色的硬化疤痕組織,之後便無法再修復。這些硬化疤痕組織往往有多處,所以稱為「多發性硬化症」。

好發於年輕女性

此病好發於年輕女性,如果硬化疤痕組織發生在脊髓,病患就會手腳無力、麻木;若發生在小腦,就會失去平衡;如果在視神經,就會視力模糊。亞洲人最常出現的症狀以視神經炎視力減退合併脊髓病變,產生手腳麻痺無力為主要症狀。

可經磁振造影掃描確診

蔡清標指出,「多發性硬化症」可經由磁振造影對腦部進行掃描確診,在硬化疤痕組織發生於脊髓的病患當中,有四十%疤痕組織是在延髓上,而延髓主要控制打嗝中樞、呼吸及吞嚥,這類病患九十%都有連續打嗝的症狀。

蔡清標表示,台灣有近千名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每年新增一百五十名病患。其中已發現有十五、六名「多發性硬化症」女性病患在發病初期都有連續打嗝的症狀,短則連續打一個星期,長則連續打一個月,甚至長達三個月。睡覺時,由於反射變弱,打嗝的症狀會減緩,不少病患都求助腸胃科,由於受損的神經短時間內會修復,所以打嗝症狀好了後,病患多未再理會或是找出病因。

蔡清標提醒,早發現「多發性硬化症」,可大幅減少神經的傷害,若連續打嗝一星期以上找不出原因,又是年輕女性,就要特別注意。

fsj 提到...

健保牙周病照護計畫 6萬名患者明年受惠

中央社 2009.12.15

中央健保局明年元月起將實施「牙周病統合性照護計畫」,將全口牙齒在16顆以上,且6顆以上牙齒牙周囊袋深度大於或等於5公釐的病患者納入計畫,全年以照護約6萬名患者為目標。

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經理蔡淑鈴今天下午在記者會表示,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40歲以上民眾,有90%的人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炎。依據健保近10年統計,牙周病就醫人數占全國比率,自民國88年的17% 上升到97年的25%,10年間就醫人數成長52%,顯示國人牙周疾病治療需求上升。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陳彥廷表示,現有健保雖有給付牙結石清除、齒齦下刮除、牙周骨膜翻開術、牙齦切除等,但不夠完整。例如,沒有做好口腔衛教、或是哪裡有問題,就處理哪個部分,牙周病患者無法獲得較好的照顧。

蔡淑鈴表示,健保局明年元月起推行的牙周病統合性照護計畫,只要全口仍有16顆以上牙齒,且有6顆以上牙齒的牙周囊袋深度大於或等於5mm,納入照護計畫,全年以照護6萬3200人為目標。

參與這項計畫的患者,完成治療約需180天。蔡淑鈴表示,治療計畫將分3階段進行,第1、2階段為治療前完整的牙周病檢查紀錄及X光檢查。例如,針對患者牙齒動搖度、探測出血、牙齦退縮等情況,進行詳細檢查,這部分民眾通常自費就要花上新台幣1萬多元。

另外,牙醫師還會進行牙菌斑去除指導,提供牙周病統合照護手術,強化民眾口腔衛生自我保護知識,並進行完整的牙根整平術。

第3階段是追蹤服務,牙醫師會在治療後4-6週內追蹤檢查治療情形,評估牙周病治療成效,整個療程約需6次,依個人情況而定。

蔡淑鈴說,每名患者完成第1、2階段,健保局會給付給醫院診所5500元,完成第3階段才給付最後的4500元,確保民眾牙周狀況獲得改善。

蔡淑鈴表示,早期介入照護民眾牙周病,可以免去掉牙,或牙周病更嚴重時,花費更多手術治療費用。她表示,這項計畫明年將編列3.84億元,視實施成效而定,預計先實施5年,估計可照顧30萬名多患者。

fsj 提到...

植牙新選擇 台製人工牙根將上市

中央社 2009.12.19

在台灣,植牙價格高昂,重要零件人工牙根又幾乎是國外進口,未必適合國人。高雄的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研發2年多,已成功製造出更適合亞洲人的人工牙根,最快明年上市。

與假牙相比,植牙不用擔心脫落,細菌感染的風險較低,可使用到久久。只是,植一顆牙動輒新台幣4萬到10萬元的價錢,對許多人來說屬於奢侈品。

植牙的重要零件鈦合金人工牙根也所費不貲。金屬中心醫療器材及光電設備處醫療器材組產品開發工程師潘柏瑋說,目前台灣使用的人工牙根幾乎都進口自南韓、瑞典、瑞士、德國及美國,其中南韓產人工牙根由於價格較低,市占率達50%以上。

韓製人工牙根,一組價錢約在5000元到1萬元,歐美產品則在1萬元到1萬5000元間。

潘柏瑋表示,由於全球人工牙根市場以歐美為主,南韓製的人工牙根,尺寸也是「參考」歐美產品。

他說,台灣人的骨質及骨量不同於歐美人,這些人工牙根,其實不完全適用於亞洲人。為解決這個問題,牙醫師常需先在骨上動刀、填骨粉,再植牙,患者不僅挨刀,又多一筆花費。

有鑑於此,金屬中心自2007年起研發人工牙根,已成功做出產品,預計明年1月發表。

金屬中心醫材組專案經理張嘉仁估計,這幾年,台灣牙醫師每年都要植入20萬顆牙,需求可觀。

根據張嘉仁提供的資料,2008年全球人工牙根市場約達31億美元,其中,亞洲市場規模雖僅4億美元,但成長率驚人,約在25%到30%間,若加上人口老化趨勢,人工牙根值得研發。



◆ 牙醫:治療骨鬆藥物 增加顎骨壞死風險

中央社 2009.12.19

長期服用含雙磷酸鹽成份治療骨質疏鬆藥物會造成顎骨壞死?台大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李正喆今天表示,確實有因果關係,他收治81名顎骨壞死患者中,就有65名口服骨鬆藥物。

民進黨籍立委黃淑英上午與李正(吉吉)召開記者會,共同呼籲國人正視治療骨鬆;含雙磷酸鹽類的藥物,恐造成顎骨壞死的隱憂。

黃淑英指出,雙磷酸鹽類藥物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而55歲停經後婦女常是骨鬆大宗族群,建議正在服用骨鬆藥物的婦女需格外小心。因為「不吃,會骨質疏鬆;吃了,可能會顎骨壞死。」

李正(吉吉)表示,臨床上,常以口服含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或以靜脈注射方式治療癌細胞骨轉移患者。

李正(吉吉)說,由於雙磷酸鹽類藥物會抑制骨吸收,長期服用的民眾拔牙、植牙後,傷口不容易癒合,甚至化膿潰爛,最嚴重會齒骨外露,顎骨壞死。患者常痛到「生不如死」,生活品質極糟。

李正(吉吉)指出,近3年來,他收治81名顎骨壞死患者中,65名是口服骨鬆藥物。

李正(吉吉)建議,國人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前,先到牙科檢查口腔,完成拔牙、植牙等侵入性治療。如果已在服用治療骨鬆藥物,服用 3年以下可照常進行口腔手術;服用3年以上,先停藥3個月再進行口腔手術。

與會的衛生署藥政處科長王兆儀表示,衛生署將與牙科醫師合作,蒐集顎骨壞死病例,並加強衛教宣導。醫師需向民眾講解骨鬆藥物可能是導致顎骨壞死的危險因子。

fsj 提到...

牙齒美白的認知與正確做法

【台灣新生報╱文/楊沛青醫師(作者為北醫大牙醫系臨床教授)】

2010.01.25

走在街上常常可以看到牙科診所外,張貼著牙齒美白的大幅廣告,燦爛的笑容配上潔白的牙齒,加上一些患者牙齒美白治療前、後的鮮明對比,吸引不少路過的女性駐足觀望。究竟什麼顏色才算牙齒白?又牙齒美白是什麼?

事實上,牙齒白不白純粹是審美觀的問題。正常人健康的牙齒為象牙白偏黃色,這是外層透明的牙釉質(琺瑯質)呈現出牙本質(象牙質)的顏色,有些人天生牙釉質厚較不透明,牙齒就會比較白。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統計,台灣做雷射牙齒美白者以25~35歲的年輕女性最多。

牙齒顏色會變黃或變黑,其原因可以分外在牙齒染色因素及內在牙齒本質改變而變色因素。外在染色因素多是後天飲食生活習慣造成,如長期抽菸、喝酒、喝咖啡濃茶等,造成色素在牙齒表面上滲透沉積,尤其是在牙齒舌側表面上形成黃黑色;內在本質改變變色原因則多因幼年常發燒或生病服用藥物,使牙齒砝瑯質生成不完全,造成牙齒顏色會變黃等居多。

例如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抗細菌藥「四環黴素」,會造成牙本質變色,輕者牙齒變黃,重則牙齒呈現灰黑,有些患者牙齒表面上也可能出現一些凹陷的溝紋,這種情形的患者單純接受牙齒美白治療效果並不好,必須另外做其它牙科治療如牙齒貼面美容治療。

另外牙齒常常因為外傷而牙髓壞死,也會造成牙齒變色,此種狀況就必需先做根管治療再牙齒美白治療。有些牙齒的填補材料也會造成牙齒變色,例如牙齒蛀牙用銀粉材料充填,銀粉成分中的汞就很容易滲透牙齒表面造成牙齒變灰黑,改善的方法主要是請牙醫師幫患者將牙齒重新填補,將銀粉除去換成光纖樹酯即可,不需做牙齒美白治療。

傳統牙齒美白多為含有高濃度過氧化物的藥劑於診所由牙醫師治療,至於居家美白則由牙醫師依照患者的牙型,塑造一個牙托,將較低量藥劑放進牙托裡面,患者每天戴6~8小時,持續4~6周,使牙釉質還原成比較偏白的顏色。

近年台灣更引進以光能加速美白過程的雷射美白、冷光美白療程,由牙醫師在診間為病人的牙齒塗上藥劑,並保護其口腔軟組織,再以雷射光源照射牙齒即可完成。

不管哪一種情形患者需做牙齒美白治療,或是做哪一種牙齒美白方式較適合,請牙醫師先做徹底的口腔檢查才是正確的第一步。但孕婦、授乳期婦女、糖尿病、心臟病、齒頸部蛀牙、或牙周病造成牙根暴露、牙齦萎縮等都不適合做。

fsj 提到...

多數人刷牙不到3分鐘 臨老缺牙多

中央社 2010.02.25

好牙愈多,壽命愈長,衛生署調查,中老年殘存牙齒僅18到25顆,口腔衛生不佳是主因。台北市牙醫公會巡迴篩檢發現,超過半數的篩檢民眾自認潔牙習慣好,但每次刷牙不到3分鐘。

北市牙醫師公會和衛生局去年舉辦8場口腔健康巡迴調查,對2500名篩檢民眾檢查牙齒及問卷調查,結果不分男女老少,大多數人只在早上刷牙,其次是睡前再刷1次。會在用餐後刷牙的篩檢民眾,不到2成。

牙醫師建議的刷牙時間為3分鐘,但在這次篩檢調查中,僅有4成的人每次刷牙時間滿3分鐘;逾半數人平日的刷牙時間短到不足以把牙齒刷乾淨,等到牙齒開始痠痛、敏感時,才會去找牙醫師解決。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蔡珍重今天指出,不少人以為過了兒少期,填補蛀牙,做根管治療,架牙橋補缺牙,只要不意外撞斷牙,就沒事了,卻忽略牙菌藏在牙結石裡,侵犯牙周。當口腔衛生不良時,就造成牙肉及齒骨萎縮、齒齦炎等各種牙周疾病,使牙齒一顆顆掉光光。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年報指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牙周健康的調查結果發現,高達99.17%的民眾患有輕重不一的牙周疾病;成年人應有32顆牙,國健局統計顯示,45歲以上國人,平均僅存24.6到18.1顆,而且愈老,缺牙愈多。

蔡珍重彙整美國牙周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牙周病患發生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常人的3倍;糖尿病患者若同時伴有嚴重牙周病,血糖可能更難控制;孕婦若有嚴重牙周病,流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是口腔健康良好者的7至10倍。

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林世榮說,會員醫師觀察到,牙周病病患就診率開始有年輕化現象,通常是家族特別對某1種牙菌株沒有抗體,若加上齒列前後參差不齊,大幅提升罹患機率。唯有好好潔牙、定期檢查及清除牙結石,才能留住一口好牙,到老都有口福。



◆ 大台北400萬人有牙周病 全台成人9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43923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2.25

才40歲就因為牙周病齒牙動搖,滿口爛牙!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去年大規模的口腔健康調查,推估大台北居民近八成、約400萬人罹患牙周病;國健局調查更顯示台灣成人9成人有牙周病。少數人因屬家族性遺傳,年紀輕輕但進食時竟牙齒脫落,或是面臨全口拔牙的慘況。

7成人自認口腔健康沒問題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與台北市衛生局去年對大台北地區約2500 位民眾,進行口腔免費檢查,發現7成民眾自認口腔健康沒問題,但牙醫師實際口腔「快篩」後,卻發現7成需要進一步接受診療。

根據調查,3成4民眾有牙結石,顯示民眾潔牙成效不佳,有牙周疾病更高達八成。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林世榮表示,不少人都以為沒有蛀牙就是一口好牙,只要牙齒不會痛,對看牙科敬而遠之,即使就醫也常不定期回診,更沒有洗牙習慣,以致於牙周病盛行率居高不下。

家族性遺傳 破壞速度是一般人的3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每100個人中約有1到3個人,因家族性遺傳,患有年輕型牙周病,破壞速度是一般牙周病的3倍。林世榮說,門診中就有40多歲的男子,拖了好幾年,就醫時牙齒壞的壞、掉的掉,只能進食流質食物,連牙醫助理都被他的一口爛牙嚇到,治療後能留下來的牙齒也不多。

林世榮說,這類年輕型牙周病常是「一門忠烈」,細問之下,父母也因為缺牙,都已配戴活動假牙,有些人甚至進食時,邊吃東西牙齒就跟著脫落。

刷牙牙齦流血 就應找醫生

林世榮說,國人常把牙周病當成「火氣大」,建議若刷牙有牙齦流血的問題,就應該就醫,否則拖到缺牙、掉牙,就需要花大筆錢植牙。以現今每顆植牙費6萬元計算,嚴重的牙周病病患可能必須植入8到12顆牙齒,對一般家庭而言將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今年牙工醫公會更將擴大免費口腔篩檢服務,3月7日起在國父紀念館、淡水捷運站、天母棒球場等地,每場次由牙醫師團隊提供檢查,並教導民眾正確的潔牙方式。參加活動的受檢民眾,只要持活動存根聯,到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的愛心特約診所複檢或看診,可免掛號費一次。



◆ 1名牙周病專科醫師 要照護1萬人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2.25

台灣地區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9成以上,除了嬰幼兒以外,很難找到沒有牙周問題的人。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呂炫堃認為,除了國人缺乏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外,牙周病專科醫師嚴重不足,加上就醫不易也是主因。

呂炫堃表示,口腔專科領域中,衛生署已採認大多數的專科醫師資格,唯獨牙周病、根管治療及兒童牙科這三個次專科尚未獲得認證,民眾大都不知道去哪裡找專科醫師就診,進而影響其就醫權利。

迫不得已,牙周病醫學會只好自行考核並頒給牙周病專科醫師證書,但這些年來,也只不過訓練出近300名專科醫師而已。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教授傅鍔算了一下,目前國內年逾65 歲且有中重度牙周病的老人,至少有300萬人,平均每萬人才得到1名牙周病專科醫師的照護,當然不夠。

要在短期間內解決專科醫師不足的問題,顯然不易,呂炫堃只好籲請民眾從做好個人口腔衛生習慣著手,降低牙周症帶來的問題。不過,他觀察發現,大多數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正確,往往才早上10時前,就滿嘴口臭,長期下來牙周病當然越來越嚴重。

國人最常見的錯誤習慣,就是早上起床後先刷牙,接著吃早餐,餐後又趕著出門上班上學,留存在牙縫間的細菌快速孳生,當然會產生不好的味道。他建議應把整個流程翻轉過來,早上起床後先嗽口,接著吃早餐,餐後再仔細刷牙,不讓細菌作怪。

刷牙時,一定要雙手交互進行,右手刷完後,換左手再刷一次,如此才能徹底清潔口腔。此外,更應建立牙縫衛生觀念,天天使用牙線及牙間刷,把塞在牙縫的髒東西刷乾淨。更重要的是,每天至少要花10到15分鐘清潔口腔,睡前更應徹底把牙齒刷乾淨。

傅鍔表示,牙周病是全球共通的疾病,各國的盛行率都高,中國大陸甚至把牙周病當成「常見病」,只要活得夠久,就一定會罹患。但若能透過正確且徹底的口腔衛生習慣,還是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fsj 提到...

抗敏感牙膏 不是用了就有效!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237481

常春月刊 2010/03/11 文/梁惠雯

您有敏感性牙齒嗎?根據牙科門診推估,至少3成以上的國人有敏感性牙齒的問題,也難怪各牙膏廠商搶攻市場大餅,推出琳瑯滿目的抗敏感牙膏商品,甚至還請來牙醫師拍廣告推廣。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鄭信忠說,牙膏只是口腔清潔的輔助品,有敏感性牙齒的病患,還是需要就醫尋求正確診斷,並採行正確的刷牙方式,才能根絕牙齒不耐冷熱,而出現的痠軟、疼痛問題。

有句熱水器廣告的台詞說:「忽冷、忽熱受不了」,敏感性牙齒也是一樣,對冷、熱、酸、甜等刺激,甚至是呼吸到冷空氣,牙齒就會出現一陣痠軟的「過敏感症狀」,嚴重時還會感到疼痛,這便屬於敏感性牙齒。

牙齒表面腐蝕,牙本質暴露

敏感性牙齒的形成原因主要與牙齒琺瑯質耗損、牙本質的外露有關,包括:刷牙方式不當、牙肉萎縮、蛀牙、常吃高酸性食物、牙齒斷裂,或是不正常咬合…等,都可能造成琺瑯質的破壞,使牙本質外露,而對外界刺激出現敏感。此外,有些人夜間磨牙、咀嚼檳榔,甚至是使用某些漱口水、牙齒美白產品,都可能導致牙齒表面腐蝕,牙本質暴露。

鄭信忠進一步解釋,牙齒的構造由外而內分別為琺瑯質、牙本質與牙髓腔,最外層的琺瑯質具有保護功能,質地堅硬但無知覺;中間一層為牙本質,是由許多小管構成,管內有成齒質細胞突及牙神經末稍分布,另有神經接受器及一些液體,是活的組織,對生理和病理的刺激有反應,尤對外界的刺激會有疼痛反應;最內層則是牙髓腔,充滿血管、神經與結締組織,負責供給牙齒活性。

當琺瑯質表面被磨耗掉,而裸露出牙本質時,牙本質小管內存在的液體,便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牽引流動、改變壓力,影響牙髓腔內的末稍神經感受器,使人產生痠痛感。患者一吃到冷、熱、酸、甜等食物,不適症狀會特別明顯,那種痠軟程度「極難忍受」,尤其吃到冰的酸梅汁、檸檬汁等,更是「雪上加霜」!

5種方法舒緩牙齒敏感

該如何預防或舒緩牙齒敏感?醫師建議以下方式:

■1.使用軟毛牙刷:刷毛太硬恐造成牙齦萎縮。

■2.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養成飯後睡前刷牙及用牙線習慣。

■3.正確刷牙方式:拿著牙刷,將牙刷和牙齒呈45度角,輕輕地以來回的方式,一次刷2~3顆牙,每次至少刷3分鐘以上,力道不要過大,最重要的是,牙齒跟牙齦間的接縫一定要刷乾淨。

■4.避免長期食用酸性食物和飲料:如汽水和柑橘食品等。

■5.選用抗敏感牙膏:降低牙齒對食物的敏感度,刷牙後2、3小時效果較明顯。

醫師強調,造成敏感性牙齒的原因很多,必須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根除,並非單一使用抗敏感牙膏就能改善。有敏感性牙齒的民眾,最好先經牙醫師檢查,找出痠痛根源,才是治本之道。

抗敏感 3~4個月才見效

對於坊間多種抗敏感牙膏,鄭信忠用了很貼切的比喻來形容:「就像洗碗時,如果只用清潔劑而不用刷子,怎麼可能洗得乾淨?」他說,牙膏是牙齒的「清潔劑」,如果不能改變生活習慣或刷牙方式,還是沒有幫助。而抗敏感牙膏多含硝酸鉀等成分,主要原理是以覆蓋牙本質小管開口,阻絕刺激傳導的方式,來達到去敏感的效果,雖然經濟、方便,但恐需使用長達3到4個月才可見效。

即便是有廠商宣稱,研發出一種新的抗敏感牙膏,直接塗抹在敏感性牙齒上,30分鐘後,再吃東西就能感覺敏感痠痛不那麼明顯;還有的添加奈米磷酸鈣成分,信誓旦旦說:「使用兩星期,如敏感無改善,8成以上不用錢」。醫師認為,這些產品都是利用特殊化合物來填補牙本質小管,阻隔外界刺激對牙神經引起的痠痛,原理大同小異,會有效果,但成效因人而異,有蠻大的差異性。

值得注意的是,國人通常習慣大人、小孩使用同一條牙膏,但其實敏感性牙齒多來自於成人,幼兒牙齒敏感則以蛀牙居多,使用抗敏感牙膏前須先了解其成分,因每種商品作用機制不同,有的不適合12歲以下兒童使用。此外,有些以氟化物為主要成分的牙膏,是可以提高牙齒抗腐蝕能力,緩解敏感痠痛和預防蛀牙,但如果不當或過量使用,也可能會造成氟中毒或產生「氟斑齒」,兒童使用抗敏感牙膏前,應經醫師指示,確認成分及含氟濃度後再使用,才比較安心。

吃東西牙痠軟 一定要就醫

醫師提醒,「吃東西會感到痠軟,就是有牙病的警訊,一定要看牙醫!」,尤其是罹患初期牙周病者,牙肉輕微發炎萎縮,刷牙時會出血,此時應盡速就醫,牙齦還可能長回,倘若置之不理,牙肉將持續發炎萎縮,牙根露出,牙根表面的象牙質在長期暴露下,對於溫度變化及各種刺激也就會愈敏感。

目前臨床上已有許多好的治療方式,將有破洞或磨損的琺瑯質做填補,以隔絕牙齒對外界刺激的敏感。例如:利用一些可溶性鹽類,如氟化物、草酸鹽類、鈣等化學物質,塗在牙本質表面,使之與牙齒內的離子作用,形成不溶性結晶,以阻塞牙本質小管開口;或用鹵素光照射藥劑,封填牙本質小管。

而當牙齒結構嚴重缺損、對一般去敏感方式無效時,可採用復形物填補,即使用複合樹脂或玻璃離子黏著劑來復形;再嚴重的話,甚至可以做金屬或瓷牙冠。此外,也可用雷射治療方式,效果也不錯。

fsj 提到...

牙齦酸痛非牙病 可能是心病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03.22

一位商務主管常搭乘飛機往來各國,突然有一陣子,他只要下飛機,就會感覺牙齦酸痛,從機艙門走到機場免稅商店短短幾步路,牙齦卻酸痛到令人無法忍受,他每次都痛到需要躲到洗手間好好休息一下,稍事休息後,酸痛症狀便減輕不少,他才能繼續完成出關手續。

這位患者並沒有牙周病或其他牙病病史紀錄,後來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竟然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缺氧、損傷,所幸及時找出病因,避免疾病惡化。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黃端仁21日在台安醫院舉行的「2010預防醫學國際研討會」表示,牙齦酸痛是冠狀動脈疾病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冒冷汗等。冠狀動脈疾病是指冠狀動脈產生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氧,甚至傷及心肌組織。

冠狀動脈疾病臨床症狀包括穩定心絞痛、急性冠心症和心因性猝死,上述患者就是非典型穩定心絞痛症狀,穩定心絞痛患者常在爬樓梯、運動時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休息過後,症狀就會緩解,因為症狀規律出現,所以患者比較有警覺性。

黃端仁教授強調,冠洞動脈疾病最可怕的地方在於「臨床症狀和嚴重程度不成比例」。有大約50%的患者在心肌梗塞、致命心律不整急救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心臟、冠狀動脈有問題,等發現時常措手不及。

黃端仁教授提醒,家族有心血管病史、45歲以上男性、55歲或停經後女性,以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的民眾都要特別注意心血管健康。

fsj 提到...

牙骨再生「粉」神奇 感染風險大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0.04.10

病人需植牙、牙周再生手術時,心裡常有疑問,到底要不要自費加購動輒一兩萬元的骨粉、再生膜等生物醫材?國外專家認為,骨粉、再生膜,並無法證實有效性,且來自人體、動物的醫材,可能增加疾病感染的風險。

台北市口腔重建醫學會理事長段茂琦表示,國內植牙等手術很習慣使用骨粉與再生膜,但是今明來台參加醫學會的「牙周病學之父」—瑞典籍專家林達(J.Lindhe)等不少外國專家,都不支持使用骨粉、再生膜幫助缺損牙周骨再生,而且相關研究、臨床上也無法證實,骨粉、再生膜可有效再生組織。

段茂琦指出,在狂牛症疑慮下,多數人都不願用牛骨粉;即使來自死者捐贈的骨粉也非絕對安全,因使用者不知來源,可能夾帶病毒。

美國賓州大學牙周及植牙專科醫師李德孚也反對使用骨粉及再生膜。他質疑,連骨科醫師修補骨骼、骨缺損都不用骨粉,牙科醫師使用不到一毫克的骨粉,真能誘導自體骨再生?且在臨床上常見,在原先補骨粉處,僅出現類似海砂屋的「砂質」結構,可見並沒有因此就長出新骨頭來。

李德孚說,植牙前,最重要的便是清除病源,臨床上也證實清乾淨後,人體凝血塊即有助自體骨自行生成,比使用骨粉更實用、耐用。

【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有些牙醫師說,用骨粉、再生膜幫助缺損牙周骨再生是「多此一舉」,沒啥效用也不經濟,但也有牙醫師認為,應視患者狀況決定,仍有使用價值。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周病科醫師李長佑說,骨粉等生物醫材都經過衛生署認證,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使用,如牙周骨缺損處旁還有骨頭的「凹洞型」,效用就很高;也有研究指出,骨粉、再生膜一起使用的效果更佳。

三軍總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李曉屏說,他的患者多數以自體骨移植來填補骨缺損,但骨粉、再生膜也有使用價值,因移植自體骨,需另開一傷口取得,還要麻醉,多少有風險。

fsj 提到...

缺牙多 易死於心血管病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法新社斯德哥爾摩12日電】2010.04.14

瑞典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的真牙數量和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齒牙動搖」的人比起有一口好牙的人,因發炎造成感染機率較高,因此較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作者賀姆蘭(Anders Holmlund)說:「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與(剩下的)牙齒數目非常有關。」他表示,真牙剩下不到10顆的人,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是同年齡、同性別、有超過25顆牙的人的7倍。

這項賀姆蘭與霍姆(Gunnar Holm)、林德(Lars Lind)共同的研究,調查7674名男女,多數人患有牙周病,平均患病時間12年,他們並調查這段期間死亡的629人的死因,其中29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賀姆蘭解釋,缺牙後口腔與牙周的感染可散布到心血管系統,造成低程度的慢性發炎,而發炎是目前已知會導致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危險因素。一個人保有自然牙數量,「可反映一個人一生中的慢性發炎程度」。

雖然許多過去15年發表的研究,已顯示口腔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賀姆蘭的這項研究更指出,口中牙齒數量與心臟病有直接關聯。

不過這研究有兩項受限處,一是不可能根據社經因素來調整結果;二是無法根據其他心血管危險因子,來完整修正研究結果。研究將刊登在「牙周病學期刊」(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fsj 提到...

半年洗牙 牙周病還是找上門

【聯合報╱李德孚/台北市李德孚牙醫診所院長】2010.05.25

台灣成年人牙周病的罹患率逾9成,很多患者卻不解:

1.牙周防治最重要就是「清牙結石」,但每半年都有洗牙,牙周病為何還是找上門呢?

2.「牙周再生手術」的骨粉及再生膜,會因廠牌、類別或是人骨、牛骨的不同而影響療效嗎?

3.若換成植牙,是否就再也不會有牙周病了呢?

4.植牙若失敗會傷及骨本?還能夠重做嗎?

囊袋內結石 清除不易

沒錯,牙周病源是牙周細菌,細菌死後堆積鈣化成牙結石,結石又成為細菌共生結構的基底,所以清掉了結石,方能根除病源。但一般洗牙均著重在牙冠,真正病灶是長在囊袋內的結石,被牙肉蓋住,看不到也不易清得掉。而且討厭的是,牙周病又不像蛀牙會痛,等堆積多、破壞深了,牙齒嚴重動搖時,牙周往往已破壞殆盡,搶救不及了。

所以每半年潔牙時,除了看蛀牙外,還要作牙周檢查,這包含了牙結石探測、測量囊袋深度甚或X光,儘早發現及時處理。現在流行的3D斷層掃瞄是為探勘植牙顎骨設計的,牙周這麼細微的結構非得靠牙科標準X光方能判讀。

清創是重點 其餘是輔助

1.清除囊袋內結石,傳統的療法分段處理:先是非手術刮除,但若療效不足,便要開刀打開牙肉,直接目視到病灶深處的殘留結石,進一步清除。這樣存餘的牙周細胞,便可重行修復這個原本便屬於它們,卻曾被細菌強占的空間。整個治療強調的重點是徹底清創!骨粉、再生膜只是輔助而已,並不是非用不可。且再生手術原意,是要骨粉釋出誘導,啟動本體骨細胞造骨,近來研究卻常發現,人骨或牛骨粉無法化解,反而卡住空間阻擋自體活骨細胞生長進來,到最後組織內只是塞滿了一堆死骨!

2.手術本身也非萬靈丹!筆者數月前於日本東京的AMED顯微牙醫學會應邀演講「牙周/植牙顯微微創治療」,介紹以顯微醫術結合新式精細超音波,跳脫傳統開刀直接在牙周囊袋內進行顯微微創治療。演講中提到這些年的觀察,有些細微牙根部位的溝縫及分叉死角,細菌進得去,但精密器械卻搆也搆不著,根本清理不到,手術打開照樣無解。碰到這種結構上的限制,為免細菌殘留破壞牙骨,反而應儘早拔除,至少留不住牙齒還可保得住骨本,以利植牙。

雷射有效嗎?雷射光線是可穿透這些細小障礙,但迄今雷射只對牙肉組織殺菌有效,仍無法有效移除牙根病菌與結石,最後還是被細菌破壞光而需拔除。

植了牙 更要顧好牙周

牙周病缺牙,現在流行植牙。那麼鈦金屬人工牙根與人類牙齒物性迥異,可否藉此阻絕牙周病的侵擾復發呢?幾年前,我們都以為植牙可以終結牙周病,最新研究卻證實,牙周病菌的存在取決於口腔的環境特性,這是由基因決定的。植了牙,琺瑯質換成鈦金屬,但長期潛伏在口腔黏膜、舌底及上顎的牙周病菌卻從未曾消失,總在等待機會反撲。尤其植牙是人工置入物最怕被細菌感染到,所以植了牙,更要作好抗菌、顧牙周。刷好牙、用牙線,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定期接受牙醫專業的維護,以杜絕植牙被感染。

顯微鏡下 可現拔現種

植牙失敗多少會造成牙骨吸收,但以今日的奈米科技,其實也不太需要很多牙床就可植成牙了。甚至在顯微鏡下可如同立即植牙般,移除失敗植體時,即植入新植體,現拔現種省時效又少痛苦。強化的顯微視野就如同在牙床內使用內視鏡般,不必開刀就可直接觀看並治療到囊袋及牙骨深處。這種術式的提出在此次東京會議中,引起美日牙醫會中熱烈的討論,大會主席美籍醫師Dr. Lannan特邀筆者今秋赴美,於全美顯微牙醫學會再就此議題更深入討論,可見顯微微創應是未來牙周與植牙發展的主流。

(作者亦為美國賓州大學牙周植牙研究所專科醫師)

fsj 提到...

牙周病 健康殺手 釋放毒素循環全身 可能引發多種疾病

文/謝秉諺 2010.11.06 自由時報

牙周病的症狀大多發生在口腔裡,國內、外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牙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所引起的發炎反應與釋放的發炎物質、毒素,若隨著血液循環到其他器官,有可能會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吸入性肺炎等疾病,因此不可輕忽牙周病的防範。

40歲成年人幾乎都有

牙周病一直是全球罹患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根據2009年底,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資料顯示,台灣人民罹患牙周疾病的比率正快速增加且年輕化,其中,40歲成年人中,高達9成有輕重不一的牙周發炎症狀,但渾然不知自己有牙周疾病,甚至從來沒有接受過治療。

美國牙周病醫學會從1997年開始,教育一般民眾及醫療專業人士,需注意牙周病與身體健康間的影響,例如2007年時,即發表文章指出,牙周病孕婦若未進行牙周病治療,生下早產且體重過輕嬰兒的機會是無牙周病者的10倍;2009年時,有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此外,在 2010年紐約大學的報告中,也提到,牙周病患者罹患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的機率是常人的9倍之多。

「牙周病」顧名思義就是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發生病變,包含牙齦、齒槽骨、牙周韌帶等。造成牙周病的最大元凶是牙菌斑,如果牙菌斑附著在牙齒的表面後不能適時地去除,會刺激牙齦引起發炎,長時間累積與破壞會形成牙周病。嚴重時,牙周組織無法再繼續支持及穩固牙齒,就會出現牙齒鬆動、甚至脫落的現象;因此需定期洗牙。

此外,牙周病與其他慢性病一樣,並無法根治,在經過治療後,患者不僅要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還要持之以恆地定期回診、追蹤病況,才能「控制」住牙周病。

勤刷牙 定期回診追蹤

日本皇室的家庭牙醫師日野原重明醫師就提出「牙周病其實是一種生活習慣病」的觀念,強調如果不改變錯誤的壞習慣,即使當下控制住病情,牙周病還是會再復發的。

因此,有牙周健康疑慮的患者應儘速就醫,千萬不要輕忽牙周病所帶來的破壞,以免牙周病成為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維護牙周的健康不僅是為了保留牙齒,更可為您的身心健康把關,也惟有確實做好口腔清潔的工作,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牙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