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8

研究者發現輪狀病毒治療方法的漏洞

Researchers find chink in the armor of viral 'tummy bug'
http://www.physorg.com/news149248092.html

December 23rd, 2008

(澳洲)Griffith 大學的糖體學(Glycomics)研究所以及 Melbourne 大學的同僚在確認可怕「病毒性胃病(viral tummy bug)」即輪狀病毒(rotavirus)的廣效性療法上,又更靠近一步。

這些高傳染性病毒是導致年幼小孩嚴重腹瀉的主因,每年在已開發國家造成數千起住院治療病例,並使開發中國家有成千上萬人死亡。

研究所執行主管 Mark von Itzstein 教授表示已發表在本週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上的研究發現,要求大家澈底重新思考這些病毒如何作用。

"輪狀病毒被認為藉由緊黏位於我們胃細胞表面,稱為唾液酸(sialic acids,唾酸、涎酸)的糖上而感染人體。它們接著進入細胞並迅速複製,導致身體不適," 他說。

"輪狀病毒疫苗仍在早期階段,當第一種疫苗在多年前進行試驗時問題隨之浮現。雖然其他疫苗現已在臨床上使用,但在有潛力藥物的發展上仍需要新方向,以預防或治療這種致命性病毒。"

他表示為了對碳水化合物(醣)如何涉入輪狀病毒的傳染有更好的理解,研究者聚焦在使用一種稱為唾液酸酶(sialidase)的蛋白來治療哺乳類動物的細胞,那會切斷這些位於表面的糖,故這些病毒無法附著。

在他小組的研究之前,絕大多數的科學家相信在眾多品種的輪狀病毒傳染中,只有某些能以唾液酸酶療法來避免,而其他顯然對其效應免疫。

這導致這種結論:某些病毒依靠唾液酸來感染身體,而其他則不需要唾液酸就能導致感染。

"企圖以這種療法減少輪狀病毒感染的挫敗,導致科學家將輪狀病毒分為兩組:唾液酸酶敏感(sialidase-sensitive)與唾液酸酶不敏感(sialidase-insensitive)兩種," 他說。

該團隊使用核磁共振圖譜、3D 塑模以及基於細胞的化驗來觀察病毒與宿主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

"我們發現,一種先前被認為對於唾液酸酶不敏感的人類品種事實上能夠識別並與唾液酸結合,但那是一種不會受到唾液酸酶療法影響的唾液酸," von Itzstein 教授說。

"這揭露,在這些輪狀病毒防護中有一種常見的漏洞。"

"這項發現是設計一種廣效型藥物的第一步,那能利用夠這種弱點來對抗許多類型的人類與動物輪狀病毒。"

※ 相關報導:

* Sialic acid dependence in rotavirus host cell invasion
http://www.nature.com/nchembio/journal/vaop/ncurrent/abs/nchembio.134.html
http://dx.doi.org/10.1038/nchembio.134
Thomas Haselhorst, Fiona E Fleming, Jeffrey C Dyason,
Regan D Hartnell, Xing Yu, Gavan Holloway, Kim Santegoets,
Milton J Kiefel, Helen Blanchard, Barbara S Coulson &
Mark von Itzstein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Published online: 21 December 2008
doi: 10.1038/nchembio.134
* 漫漫30年 輪狀病毒疫苗終有成 - 科學人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849&CL=18

逾四分之一家長缺乏腸病毒警覺

糖連鎖可導致更好的自體免疫疾病療法
吃紅肉替致病細菌設定目標

科學家確認讓病毒變致命的血液成份
來自豬胃潰瘍的新病源體
研究者找到大腸桿菌的治療方法

南非確認新殺手病毒
世界愛滋病日 專家呼籲醫療全球化
熱飲能幫助對抗感冒與流感
以毒攻毒 科學家發現毒菌可殺死胰臟癌細胞
無糖基化治療性抗體
老胃腸藥 clioquinol 能減緩老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