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62464032.html
May 25th, 2009
根據一項族群遺傳學研究,那將出現在 6/8 的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上(線上為 5/25),感謝寄生生物將我們某些免疫蛋白塑造成今日的發炎防禦者。這項研究,由一個義大利研究團隊所進行,也指出你也許能指責這些寄生生物,使這些基因當中的某些成為腸疾病的風險因子。
寄生生物所驅使的天擇,在我們的 DNA 上以突變的形態留下一種足跡,那即是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確保遺傳變異(以多重 SNPs 的形態),隨著時間過去都維持在某些免疫基因上,協助確保宿主能在不同環境中避開不同感染。
在這項新研究中,Matteo Fumagalli 等人從全世界大約 1000 人的免疫蛋白(稱為介白素 (interleukins,IL))基因中篩選出 1,052 種 SNPs。在 91 種被評估的基因中,44 種帶有演化天擇的特徵,意味著遺傳變異既非起因偶然,也不是隨著時間過去的族群遷移。而且某些變異與寄生生物(那與人類共同生活)的多樣性相關。這項資料指出,有許多不同的寄生生物圍繞,形塑我們介白素基因的演化。
一般來說,寄生蟲對於某些介白素基因的影響顯然比那些更小的微生物,例如病毒、細菌與真菌來得更加強大。那並不令人驚訝,資深作者 Manuela Sironi 表示,因為蟲通常比細菌或病毒演化更慢,給予它們的宿主時間適應以便回應。某些由蟲兒多樣性所塑造的基因非常有意義,因為它們所編碼的基因幫助產生擺脫這些寄生蟲的精確免疫回應。
然而,其他基因,受病毒、細菌與真菌之多樣性的影響似乎比蟲兒更多。在這些基因當中的 SNPs 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例如 Crohn's 症與腹腔疾病)的已知風險對偶基因(alleles)。這些「危險的」對偶基因在演化期間或許被保持下來,因為它們促進那些驅逐病毒與細菌所需的免疫反應。但這類免疫反應也促成了 IBD。
※ 相關報導:
* Parasites represent a major selective force for interleukin genes and shape the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autoimmune conditions
http://jem.rupress.org/cgi/content/abstract/jem.20082779v1
Matteo Fumagalli, Uberto Pozzoli, Rachele Cagliani,* 第二代人類遺傳變異單體型圖出爐
Giacomo P. Comi, Stefania Riva, Mario Clerici,
Nereo Bresolin, and Manuela Sironi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May 25, 2009
doi: 10.1084/jem.20082779
* 物種因垃圾 DNA 而倖存
* 寄生蟲會破壞它自己的 DNA 以避免偵測
* 研究:白血球如千足蟲般移動
* 慢性感染顯與免疫系統蛋白 介白素-21 有關
* Omega 脂肪酸可改變免疫與基因表現
2 則留言:
寄生蟲可降低人體過敏反應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09.09.28
科學家發現,在越南等腸道寄生蟲病盛行的地區,氣喘與其他過敏疾病的比例也較低,似乎這些寄生蟲可以降低人體免疫反應。科學家希望研究這些寄生蟲能有助研發治療氣喘等過敏病症的新療方。
學界相信,經過數百萬年的共同進化,腸道寄生蟲已找到途徑,降低人體的免疫反應,以便在宿主體內存活得更久。
而因人體與寄生蟲的關係如此密不可分,少了腸道或其他寄生蟲,人體的免疫系統即會失衡,引發氣喘與其他過敏疾病。
英國與越南科學家在越南中部鄉村進行研究發現,該區每3個小孩即有2人有鉤蟲或其他寄生蟲感染,而過敏則相當罕見。研究對象為1500名年齡6-17歲的學生。
科學家讓學生服用除蟲錠,結果顯示,這項治療並無法看出它對學生罹患氣喘與濕疹比率的影響,但這些服藥的兒童出現塵蟎過敏的比率大幅提高。而有氣喘的學生,80%以上同時也對塵蟎過敏。
細菌可毀癌細胞 牝牛分枝桿菌有療效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2/09
細菌不見得都會害人,英國研究發現,土壤中的「牝牛分枝桿菌」可以摧毀攝護腺癌細胞,也可以讓患者精神變得比較振奮。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細菌刺激大腦某一區域,英國促使大腦分泌血清素,當血清素增加,會讓人感覺很好、很振奮。英國皇家自由大學倫敦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學教授葛拉漢‧路克(Graham Rook)表示,這很奇怪通常人體受感染,多會出現發炎反應,而患者情緒也會變差。
葛拉漢‧路克進一步指出,「我們認為,牝牛分枝桿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輕發炎反應,讓血清素充份發揮效果。」未來,這種細菌或可幫助研發新型抗憂鬱劑。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娜歐蜜‧艾森柏格(Naomi Eisenberger)博士曾進行一項小型研究,她讓39人接觸大腸桿菌毒素,然肉再讓他們填寫問卷,結果發現,受試者對金錢回饋變得興趣缺缺,也不太喜歡與人互動。
艾森柏格博士表示,身體一有感染反應,就會使盡全力對抗感染問題,感染症患者此時的行為和部分憂鬱症病患非常相似。
過去也有研究顯示,貓糞裡的弓形蟲竟會改變飼主人格,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研究顯示,少部分比較敏感的人感染到弓形蟲,個性、行為會出現變化,且男女感染症狀不太一樣。男性患者的智商會下降、注意力會變差,會變得比較不按牌理出牌。而女性患者則會變得比較外向、友善,性關係也會較為複雜。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