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素惠/雲林報導】2009-12-11 中國時報
豬也有專用廁所!雲林縣養豬協會開發「綠能養豬」新技術,在豬舍建置廁所、集糞走道,再以真空吸進糞車回收製成有機肥。環保豬舍無臭味、無汙染,不需沖水,大幅降低飼養成本,也減少仔豬在沖洗豬舍時感冒引發肺炎的機率,育成率提高十到十五%。
雲林縣養豬協會理事長康富戶指出,十年來台灣養豬頭數由每年一千四百萬頭減至六百萬頭,主因是環保問題與飼養成本居高不下,其中豬糞尿處理就是養豬戶最大難題,即使整天沖水不斷,仍難免臭味,擔心遭環保人員稽查開罰。
該協會委託研發的環工技師廖健良表示,一公斤豬尿糞需要廿公升水清洗。綠能養豬技術最大的好處是不用水,也就不產生汙染,豬糞尿也不再是廢棄物,而是可當作資源再回收利用的「黃金」 設置廁所 集中大小便
協會在縣內選定二崙鄉和口湖鄉兩示範場,在豬舍內設置廁所,引導豬隻在固定地點集中大小便,並在糞尿發酵產生臭味前,以真空吸糞車吸走糞尿。
廖健良說,在豬舍設置豬廁所,可收集到九五%豬糞尿,收集後再由昆蟲牧場處理成有機肥;或利用厭氣發酵槽處理為沼氣及有機肥再利用。
不用水洗 小豬不感冒
綠能養豬二崙示範場主廖世為分享心得,新技術不僅解決養豬場臭味問題,更因豬舍不需用水沖洗,仔豬不會因水淋感冒引發肺炎,可提高仔豬育成率十到十五%。
口湖示範場主呂秀男說,以丹麥為例,一頭母豬一胎平均養活廿三頭仔豬,台灣只有十二、十三頭,主因就是仔豬感染肺炎死亡比率較高。有了新技術,豬舍沒有臭味,鄰居不再抱怨,更不怕環保稽查,養豬不再是汙染產業。
沼氣發電 年收益30億
廖健良分析綠能養豬技術效益指出,全國一年至少抽取一億四千多萬公噸地下水,造成地盤嚴重下陷,綠能養豬術大大減少地下水取用,減緩地層下陷。又節省汙水操作費用,避免河川汙染。回收的豬糞尿可進行沼氣發電,一年收益超過卅億元,有助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有機糞泥製成有機肥可減低農田土壤酸化。
美中不足的是,台灣未嚴格管制養豬飼料,飼料中經常加入銅、鋅等重金屬甚至抗生素,讓有機肥因含有重金屬或抗生素,不得運用在可食用的農作物上,只能用在花卉等非食用農作,限制未來發展。
◆ 畜牧業發達 巴西溫室效應罪魁禍首
中央社 2009.12.11
巴西一項調查指出,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約佔巴西全國總排放量的50%,其中主要是因為砍伐亞馬遜森林擴大牧草地面積,平均達總數的75%。
巴西太空研究所(Inpe)、農業研究所(Embrapa)和巴西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asilia)等五家公私立機構的研究員,在2003至2008年間完成的「巴西畜牧業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預測研究」,提出上述最具衝擊力的內容。
研究主要引用三項資料來源,包括砍伐森林開闢牧草地和焚燒砍下的植物、焚燒牧草地及牛隻體內食物發酵釋放出來的臭氣。
研究員指出,這些數據應該是最保守的估計,因為他們還未研究巴西其他地區污染氣體的排放源,如栽種動物飼料植物遭破壞的土壤,以及載運牲畜、肉類加工品所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當然也不包括亞馬遜以外,巴西其他森林遭砍伐變成牧草地的生物圈。
巴西擁有全球最多供商業用途的牛隻,2006年已超過1億9000萬頭。巴西的肉類產量也在過去10年迅速增加,外銷佔2006年總產量的24%。
調查指出,巴西牛隻數量穩定成長,但各地情況不一。南部、東南部和東北部成長幾乎停止,而北部亞馬遜和中西部平原地區則成長迅速,但也正是這些地區的森林砍伐和溫室效應氣體污染問題最嚴重。
※ 相關報導:
* 今日的垃圾明日的乙醇:生物燃料的創新製程
* 燃料電池的新觀點:利用細菌產生電力
3 則留言:
養豬場擬設豬廁所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09.12.13
豬糞尿常造成水污染,環保署預計明年開徵水污染防治費,可能增加養豬業成本;為降低對農民衝擊,環保署計畫推廣在養豬場廣設「豬廁所」,分解處理豬糞尿,不但可以節省養豬成本,還有助於節能減碳。環保署也將協調農委會,補助養農戶設置豬廁所。
所謂豬廁所,就是架高豬舍的一塊區域,舖上有縫隙的鐵板,訓練豬隻在鐵板上排泄,豬糞會留在鐵板上,再定期用真空吸塵器吸走;豬尿由縫隙流入下方收集器另做處理,讓豬糞尿不會污染河川。
環保署水保處統計,台灣水污染案件中,18%檢自畜牧場排放廢水,總量約140噸,平均每天要用約50公升水洗淨一頭豬的糞便,浪費水資源且造成污染。
但有養豬業者認為豬廁所無益環保,反而會增加豬場的設施成本。但環保署長沈世宏仍決定一試,將協調農委會協助,以獎勵方式,鼓勵各養豬場廣設豬廁所。
環保署表示,除了推廣豬廁所,另委託中央研究院的楊維邦博士,開發研究豬糞尿的「有機資源再利用製程」,把豬糞用做肥料,豬尿發酵製程產生的廢棄物可用來養藻;製程產生廢氣的微量氫氣,可用來做照明發電。
盆栽種在魚缸上 環保又省事
自由時報 2010.03.04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許多上班族喜歡在辦公室養魚、種盆栽,台北市環保局辦公室最近流行一種新佈置,發想的四科副工程司涂建基利用回收瓶罐,把盆栽「種在」魚缸上,盆栽魚缸二合一,不僅節省辦公室空間,還可減少澆水、換水的頻率。
涂建基原本在焚化廠負責廚餘堆肥,為了實驗堆肥夠不夠「肥」,他在辦公室種了6、7盆盆栽,眼看辦公室有盆栽、魚缸,為了不影響辦公空間,他突發奇想把兩者結合,吸引不少同事觀摩。
涂建基表示,將餅乾罐挖洞躺平,把盆栽卡在挖好的圓洞上,罐子裝水後養小型魚,前後上方打洞即完成。他解釋,可先將植栽的根拉出盆底,盆栽擺到罐子後,根會碰觸到罐子的水,常保水氣,澆水次數可由原本一天兩次減少為一天一次,冬天甚至兩天澆一次水即可。
涂建基建議,盆栽可至花市購買好種的植物,例如山蘇、竹焦,一盆只要25元,其他如佛手蓮盆栽,價錢也不貴;充當魚缸的罐子是利用家中的餅乾罐,小魚則可選購好養的魚,例如孔雀魚、小金魚、紅燈魚,也可向同事索取剛出生的小魚。
◆ 東勢梨樹遭病襲 大甲芋有癌害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陳秋雲/中縣報導】2010.03.04
台中縣東勢鎮高接梨近日驚傳遭梨赤星病侵襲,在中科、石角一帶已有4、500公頃梨樹染病,葉片發黑,部分枯死,東勢鎮農會緊急找來農政單位實勘,研判須斥資千萬以上噴藥防治,免得今年收成受影響。
此外,大甲農民王邵永秋最近也在自己的芋頭田發現被視為「芋頭之癌」的長角象鼻蟲,呼籲農民一起滅蟲,才不會擴大損失。
「以往梨樹也曾得過梨赤星病,但今年特別嚴重!」東勢鎮農會推廣股長江國湖說,最主要是今年春節期間雨勢不斷,隨後氣溫回暖到 25~30度高溫,正是適合梨赤星病孢子生長環境,繁殖特別快。
農政專家昨視察染病梨樹,多數梨葉才剛冒出嫩芽,卻已出現紅色小點,有些逐漸變紅褐色,甚至轉黑、枯黃落葉。
吳姓農民說:「真的很淒慘!梨赤星病一旦侵襲,先從葉片開始枯死掉落,再侵蝕母株,沒了葉子沒法行光合作用,那還結得出果子?連梨樹都會受影響衰弱!」劉姓果農也表示,再不想辦法,恐怕今年的梨子產量大減,即使種出來,果形也不完整漂亮。
農會推廣股指出,經研究多數染病的果園,附近都種有榕柏,這些梨赤星病的病源冬天寄生在榕柏葉片裡,等氣候變暖,再伺機侵蝕附近的梨樹葉片,今年情況特別嚴重。
農政單位研判噴藥防治至少要1500萬元;農會總幹事田士欣表示,病源潛藏在榕柏中,早期噴藥防止生長只要500萬元,現成本高漲,十分不划算,他建議農政單位應及早作為,甚至採用廢棄稻草綑在樹上,成為病源生長溫床後,再焚燒掉稻草,又省錢又廢物利用。
◆ 柑橘果皮滿疙瘩 像釋迦
自由時報 2010.03.04
〔記者楊宜敏/冬山報導〕冬山鄉大進村果農蔡松茂最近採收到兩顆長相怪異的柑橘類果實,果皮就像釋迦般,長滿1顆顆的疙瘩,讓種果樹快40年的他都大呼奇怪,花蓮農改場蘭陽分場副研究員李國明說,應該是變異。
蔡松茂說,在3年前採購金桔樹苗,栽種在果園裡,一直沒有發現當中是否有異狀;今年元宵節前1天,他到果園裡想採摘些柑橘敬拜神明,意外發現有1棵只長了兩顆果實,不僅外觀長相奇怪,個頭也比一般柑橘類大2到3倍。
他種各式柑橘類果樹快40 年了,還是頭一遭碰到這種長相奇怪的柑橘,他拿到廟裡敬神,其他村民看了也都嘖嘖稱奇。
經請教花蓮農改場蘭陽分場副研究員李國明說,應該是「變異」,在他的溫室中也曾發生變異情況,一般種苗種植的果樹,比較不容易產生變異,稼接、無性生植的果樹才會出現;產生變異的果實,通常果肉都不會好吃。
蔡松茂說,他不想把「變異」的柑橘剝開來吃,先留下來放在家裡展示,根據他的經驗,這兩顆變異的柑橘外皮摸起來,果皮應該很厚,果肉可能會比較乾癟、沒水分,他好奇的是,同棵柑橘還會不會再長出變異的果實。
◆ 全球基改作物夯 陸現未種植
【本報訊】2010-03-04 旺報
乾旱、豪雨、暴雪,近年來,大陸極端氣候增加農產的不確定性,加上13億人口,糧食短缺成為一大隱憂,為此,大陸農業部相關人士認為,大陸需要推進基因改造農作物技術的研究與發展,以保障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同時澄清大陸境內尚無種植基改作物。
新華社報導,截至目前,大陸已先後批准了基因改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但是,用途僅限於加工原料,大陸農業部至今沒有批准任何一種基因改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大陸境內種植,也沒有種植基因改造糧食作物。
大陸農業科學院院長表示,大陸必須具備約6億噸的糧食生產能力方能滿足2030年前後15億人口的需要,去年,大陸的糧食產量為 5.308億噸。2009年底,部分品種的基因改造玉米和基因改造水稻,獲得大陸農業部的食用安全審批,此舉引發大陸各界對基因改造作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ps)安全性的擔憂。
該負責人指出,運用基因改造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夠降低農藥、肥料投入,有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拓展農業等功能,目前,基因改造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2009年8月17日大陸批准發放了轉植酸酉每基改玉米「BVLA430101」、基因改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 63」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該名負責人強調,發放基因改造生物安全證書並不等於允許商業化生產,同時,基因改造糧油等主要作物的品種審定,也不同於普通作物品種審定,有關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都必須在嚴格可控的條件下進行。
※ 仍有疑慮當然不肯開放。
台南農改場研發 廢棄油脂變堆肥
中央社 2010-05-2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利用餐飲業廢棄油脂,製成堆肥及土壤改良劑,有助促進作物生長,推廣應用後可協助業者妥善處理廢棄油脂,減少環境污染。
台南農改場副研究員林晉卿表示,餐飲業廢棄物主要分廚餘、廢食用油及隨廢水流入排水管的廢棄油脂3項;前2 項由政府回收處理,廢棄油脂屬一般廢棄物,生物難以分解,氧化後成為硬塊,容易損害機械設備,堆肥場處理意願較低,主要採掩埋或焚化處理,國內每年產生量約20萬至25萬噸。
林晉卿表示,廢棄油脂結成硬塊後不易分解,占用掩埋場空間大;加上仍含有80% 水分,送進焚化爐後不易完全燃燒,處理起來相當麻煩。
林晉卿指出,有生技業者與中興大學進行產學合作研發油脂分解菌,有助於清理、蒐集餐飲業產出的廢棄油脂。台南農改場利用堆肥化技術,在取出的廢棄油脂內添加適當的配方及資材,經過約2 年研發時間,成功將廢棄油脂硬塊轉化為堆肥、液態肥及土壤改良劑等產品。
她說,肥料實際應用於田間後,促進農作物生長效果良好;應用在曾受工廠重油污染的文旦園,也成功幫助農民改善土壤,果樹欣欣向榮。
林晉卿表示,此技術可避免廢棄油脂的惡意棄置,並減少垃圾處理成本,目前已與業者洽談技術移轉,對環境保護將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