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料理食材「破布子」中發現有益腸胃的新乳酸菌!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陳奕伸花費5年時間,進行破布子的乳酸菌研究,終於鑑定出新菌種,並以破布子的台語發音「pobuzihi」命名,研究成果更登上國際權威性微生物期刊。
陳奕伸說,自己會開始對破布子有興趣,是因為破布子是中南部家庭中很常見的料理食材,他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喜歡吃,但他卻發現很少有人對破布子進行研究,因此他在日本留學時,便開始與日本梨山大學及日本技術評價研究所生物資源中心(NBRC)合作探究破布子乳酸菌,去年終於投稿《國際系統與進化學期刊》(IJSEM)獲得通過。
在研究期間,陳奕伸到傳統市場、超級市場和工廠,去採集塊狀及粒狀的破布子樣本,進而發現破布子內含多樣性的乳酸菌,成為確立新菌種的基礎。
陳奕伸指出,台灣的食物普遍偏鹹,但研究結果顯示,新菌種的耐鹽性較其他乳酸菌來得好,未來透過食品加工方式,也可將破布子乳酸菌添加到食物之中,增加營養成份。
陳奕伸說,由於破布子乳酸菌屬於植物性乳酸菌,一般而言對消化液有較佳的耐受性,腸道的通過率不會太差,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數據支持,但他指出,破布子乳酸菌未來很有發展,例如將破布子乳酸菌製成腸胃保健膠囊就是應用之一。
傳統料理中多半將破布子煮熟作為配菜,但陳奕伸說,發酵食品一旦加熱後,所含的乳酸菌量就會減少,只有生吃才能吸收到對腸胃保健效果較好的活菌。他說,吃稀飯時就可以搭配生的破布子,除了更健康,也有不錯的風味。
◆ 破布子 含新種乳酸菌
自由時報 2010.03.04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台灣人食用的「破布子」裡頭竟有有益健康的乳酸菌?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陳奕伸經過五年研究,在「破布子」中發現新菌種,並命名為「pobuzihi」(破布子的中文羅馬拼音),研究還登上國際微生物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讓台灣美食也意外揚名國際。
陳奕伸從小吃稀飯時,母親都會端上破布子配飯,過去曾從豆豉、酸菜等傳統小菜中找到乳酸菌的他,和學生也靈機一動,開始到傳統市場或食品工廠尋找不同種類破布子,還與日本國立山梨大學及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合作,確認破布子中含有全新品種的乳酸菌,也獲得命名權。
為確認破布子中含有沒人發現過的新菌種,陳奕伸的研究團隊整整花了五年比對、研究,「確實沒人發現過,當時真的非常開心!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他也表示,將新菌種取名為「pobuzihi」(破布子),還在研究中說明破布子是台灣美食,就是希望外國人會因此好奇、想嘗試看看這款美食。
他更發現,未加熱時的破布子,每公克平均乳酸菌數目,也有十萬到八百二十萬的差異,一般民眾在超市可買到的粒狀破布子,多半乳酸菌較少,若想透過破布子攝取較多乳酸菌,基於乳酸菌加熱後就變死菌,建議民眾直接食用傳統市場中販售的塊狀破布子,避免煎、鹵、炸、煮,死菌雖仍有保健效果,但效果不如活菌。
從破布子中找到新菌種,也讓陳奕伸的研究團隊士氣大振,現在還要針對宜蘭特有的「醬冬瓜」、台南的「西瓜綿」等繼續研究,「學生來自台灣各地,都會提供很有趣的想法,希望可從各種台灣美食中找到乳酸菌,未來也可應用在保健食品上,增加保健食品風味!」
※ 相關報導:
* Lactobacillus pobuzihi sp. nov., isolated from pobuzih (fermented cummingcordia) in Taiwan
http://ijs.sgmjournals.org/cgi/content/abstract/ijs.0.016873-0v1
Yi-sheng Chen, Mika Miyashita, Ken-ichiro Suzuki,* 新研究證明益生菌的好處能擴展到全身
Hajime Sato, Jar-sheng Hsu and Fujitoshi Yanagida
IJSEM,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on 25 September 2009
doi: 10.1099/ijs.0.016873-0
* 再見了~針頭,以「果昔」傳遞疫苗
* 臨床試驗以特殊優格對付胃潰瘍細菌
* 交大細菌裁判美國大賽奪銀
1 則留言:
嗜脂益生菌能減肥? 專家斥誤導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0.03.15 自由時報
靠生吞細菌可以減肥?近年有食品業者推出含「噬脂益生菌」的食品,違規宣稱減重療效,但學者表示,世上並無「噬脂益生菌」這種菌,益生菌並不會吃脂肪;真正能吃脂肪的都是會分泌毒素的壞菌。
事實上,以「噬脂益生菌」為名的食品已推出多年,因違規宣稱減重療效,是衛生單位違規食品廣告排行榜的常客,台北市這個月初公布的食品、藥物違規廣告排行榜中,「噬脂益生菌」就排名第三。
台灣乳酸菌協會前理事長、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系教授蔡英傑表示,業者宣稱的噬脂益生菌會吃脂肪所以能減重,是錯誤的概念。
蔡英傑表示,腸道中確實有一些菌會吃脂肪,屬「格蘭氏陰性菌」,但這卻是一種壞菌。當人們攝取太多脂肪後,小腸無法完全消化,殘餘脂肪跑到大腸後,這些壞菌就會開始吃脂肪,接著大量繁殖。
然而,蔡英傑說,當這種壞菌大量繁殖,細菌表面分泌的一種「內毒素」,也會大量進入血液中,引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稱為「內毒素血症」。而這種發炎反應,正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源頭。
肥胖為何與發炎有關?蔡英傑表示,肥胖是脂肪囤積,但同時也是發炎反應所造成,機轉相當複雜。簡單來說,體內發炎會使胰島素的阻抗性增加,導致能量代謝異常,此時,脂肪細胞會去血液中「抓很多脂肪進來」,導致一般人口中的肥胖。
蔡英傑表示,所謂的「益生菌」是指對身體有益的細菌,絕大多數是「乳酸菌」,具有減輕發炎、改善腸道菌相的功效,間接有助於改善肥胖等慢性病。
蔡英傑表示,一般食物中比較少含有乳酸菌,不過,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可以使腸道中原有的乳酸菌數量增加,具有「養菌」的效果。如果真的要額外補充,則建議選擇持有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的乳酸菌飲料,一天不要超過一瓶,因這類飲料熱量也高,喝太多會發胖。
至於膠囊或錠劑的食品,蔡英傑表示,品質比較良莠不齊,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建議選擇有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的產品,若業者做了誇大不實的廣告,產品的可信度往往更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