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6

科學家解釋電腦為何會崩潰但我們不會

Scientists Explain Why Computers Crash But We Don't
http://www.physorg.com/news192128818.html

May 3, 2010

(PhysOrg.com) -- 大自然與軟體工程在創造控制系統時面臨類似的設計挑戰。一項耶魯研究發現,其所採用的不同解決方法幫忙解釋為何活生物體的「故障」比電腦少。

此耶魯團隊透過分析大腸桿菌與 Linux 作業系統當中的控制網路,藉此比較生物體與電腦作業系統的「演進」。

他們在 5/3 的 PNAS 線上版報告他們的發現。

"「基因組為活生物體的作業系統」是一種普通譬喻。我們想要看看,類比是否實際上能承受住," Mark Gerstein 說,Albert L. Williams 生醫資訊教授;分子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暨電腦科學教授;本論文的資深作者。

大腸桿菌與 Linux 網路都以階層(hierarchies)方式安排,不過「在如何達成運作效益」上,他們卻有一些顯著差異。細菌中的分子網路被安排成金字塔形,僅有有限數量的主控基因(master regulatory genes)在頂層, 控制著廣泛的特化功能(specialized functions)基礎。這些特化功能獨立作用。

對照之下,Linux 作業系統被組織的更像是一個倒金字塔形,有許多不同頂層常式(routines)控制少數幾個位於網路底層的一般功能(generic functions,譯註:不是泛型函數)。Gerstein 表示,這種組織之所以出現是因為軟體工程師為了節省金錢與時間,傾向從現有常式建構而非從頭開始。

"不過那也意味著作業系統更易受「故障」傷害,因為甚至對一般常式的簡單更新都非常具有破壞性," Gerstein 說。為了補償,這些一般性元件得要被設計者不斷微調。

"作業系統猶如城市街道 -- 工程師傾向聚焦在流量很大的區域," Gerstein 表示。"我們辦到這個,是因為我們能聰明地設計這些改變。"

然而,他提到,若類比被擴展到一個像大腸桿菌那樣的生物體,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沒有微調的情況下,透過隨機突變,對於如此重要之分子道路的擾亂將會是致命的。那就是為何大腸桿菌負擔不起一般性元件,並保留一種具高度特化模組的組織之故,Gerstein 表示,並補充在經過數十億黏的演化後,這樣一種組織經證明十分強健,使生物體免受隨機的有害突變傷害。

※ 相關報導:

* Comparing genomes to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s in terms of the top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ir regulatory control networks
http://www.pnas.org/content/107/20/9186.abstract
Koon-Kiu Yana, Gang Fanga, Nitin Bhardwaja,
Roger P. Alexandera, and Mark Gersteinb
PNAS May 18, 2010 vol. 107 no. 20 9186-9191
doi: 10.1073/pnas.0914771107
理解行為模式:為何鳥群會行動一致
靈感來自生物的電腦網路會自我組織與學習
貓腦:朝電子等同物邁進
組織化的渾沌讓機器人繼續發展
運算「機率」的電腦晶片
細胞內的蛋白質運送由簡單規則所主宰

1 則留言:

fsj 提到...

科學家打造人腦 十年可成

中央社 2011.05.18

歐洲9位最優秀科學家準備在10年內打造電腦模式的人腦。他們聲稱,若計畫成功,可能有助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也有助於製造智慧型機器人和超級電腦,讓目前既有的同類產品相形見絀。

參與這項「人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的研究團隊正在向歐洲聯盟(EU)爭取10億英鎊的補助金。這支小組是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colePolytech Federale in Lausanne)的神經科學家馬克蘭(Henry Markram)號召成立,正聚集在瑞士和德國進行研究。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支研究團隊可能無可避免會被媒體冠上「科學怪人小組」(Team Frankenstein)的綽號。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中,瘋狂科學家佛蘭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以人工方式賦予屍體生命,造出所謂的科學怪人。

馬克蘭接受德國新聞週刊「明鏡」(Spiegel)訪問時說:「這是人類的3大挑戰之一。我們必須了解地球、太空與大腦。我們需要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這支團隊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相信,若能取得資金,他們將可在12年內仿製出大腦這個人體最重要器官。

不過馬克蘭說:「打造人腦並非不可能。只要10年,我們就能辦到。」「這項研究一旦成功,每年將幫助20億大腦出現某種受損的人。」

這項計畫如果成功,應用範圍極為龐大,例如製藥公司可在電腦模型上測試新藥,直接略過人體測試,大幅縮短測試階段。

德國科隆(Cologne)附近的尤利希研究中心(Julich Research Center)內的超級電腦,會在這項研究中扮演重大角色。馬克蘭說,這項研究涉及「如海嘯般龐大的資料」。

另外,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和土耳其數個研究機構合作,找到負責人類大腦獨特發展的單一基因LAGMC3。

人類的記憶和複雜思考能力,都是透過大腦皮質的縐褶波紋輔助,而大腦皮質特性的發展,就是由LAGMC3控制。只有腦容量較大哺乳動物的大腦有縐褶,人類最為顯著。

研究人員發現1位土耳其患者的大腦缺乏人類特有的盤繞縐褶現象,結果發現是該病患的LAGMC3基因出現極小變異,因而出現缺乏縐褶現象的突變。

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這個基因在人類大腦發展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讓科學家可以進一步揭開大腦皮質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