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5

全國132個地區 無小兒專科醫師

◆ 全國132個地區 無小兒專科醫師
http://www.udn.com/2011/4/2/NEWS/HEALTH/HEA1/625043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4.02

生育率節節下滑,在少子化的今天,每個孩子都是寶,但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國內竟還有多達132個鄉鎮市地區 ,沒有小兒科專科醫師服務,一旦這些地區的兒童出現急重症,恐無法立即獲得適當的醫療,危及健康及生命。

兒童節前夕,台灣兒科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今天號召兒童醫療團體及福利社團,舉辦「民國百年兒童及少年醫療保健論壇」,發表「台灣兒童健康宣言」,為國內兒童健康權益發聲。

宣言強調,在嚴重少子化的今天,要鼓勵生育,加強兒童的保護與安全;要給兒童最適當的成長環境。宣言中也呼籲政府及社會重視兒童,優先提供醫療資源及福利給兒童。

兒童保健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呂鴻基表示,去年15至49歲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首度降到0.91人,新增16萬6000多名新生兒,創下歷史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卻沒有下降,少子化已成為國家危機,但國家政策與預算 ,並未因少子化而增加對兒童的照顧與投資。

他強調,兒童醫療人力不足與缺乏完整醫療網,是目前相當重要的議題。根據健保局公告全國兒科專科醫師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有132個鄉鎮市地區沒有小兒科專科醫師,占全國鄉鎮市區的三分之一以上。

平均1醫師 照護1861個兒童
為美國4倍、德國6倍

根據兒福聯盟2008調查,台灣每位兒科專科醫師平均照護1861個孩子,其他專科醫師平均照護1368人相比,兒科醫師照護的孩子人數多36%,是美國的4倍、德國6倍。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張美惠強調,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每個兒童的成長過程,除了疾病治療,還得加上預防保健,就醫需求並不比成人少,但小兒科專科醫師要照護的兒童人數卻相對偏高,很難確保每個兒童都能得到專業的兒科醫療服務。

兒童醫療團體則認為,台灣19歲以下人口占全國人口26.73%,但兒童族群每年健保總支出卻只占全部健保醫療支出的12.56%,政府應正視這個健保醫療資源分配明顯不均現象。



◆ 高市愛滋列管 逾600人失聯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2/112011040100095.html

【李義/高雄報導】2011-04-01 中國時報

市衛生局統計,全市愛滋列管人口逾二千八百人,近一千七百人持續就醫治療中,另有五百餘人未就醫但可聯繫上,但逾六百人失聯不知去向,已透過警方協尋中。

衛生局疾管處長表示,過去曾有毒品案嫌犯持針筒當武器拒捕,或自稱有愛滋病拒捕咬傷警員案例,但不曾聽說有人持針筒隨機傷人案例。

就有一名曾因緝毒遭自稱愛滋患者歹徒咬傷的警員回憶,那段時間的人生,真的是由彩色變成黑白,驗出沒有被感染,心情仍未輕鬆,還擔心有空窗期,要一、二年才放心。

疾管處說,所有愛滋患者都會進行列管追蹤,只要發病就會發給醫療卡,協助他們前往指定醫院就醫。衛生所也會定期派員按址前往拜訪追蹤,若發現有行蹤不明情形,就會立即通報警局協尋。

為防堵因共同針筒而導致愛滋擴散,衛生局在指定藥局、衛生所等四十多個點,提供投幣式針筒販賣機或是舊針筒換新針筒服務。實施三年來,成效不錯。

衛生局統計,愛滋危險因子分類裡,同性戀占廿八.二八%、異性戀廿二%、雙性戀六.五%;毒品靜脈注射占卅九.一%。另外,輸血感染○.○四%,母子垂直傳染○.○八%。



◆ 「陰滋病」蔓延 數千人染病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6252910.shtml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4日電】2011.04.04

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近期出現一種「神祕病毒」,這種被稱為「陰性愛滋病」(簡稱「陰滋病」,也有稱「恐愛症」)的神秘病毒,感染途徑與愛滋病相似。患者會出現暴瘦、盜汗、手腳麻痹、淋巴腫脹、皮下出血、舌苔生絨毛等症狀,更可怕的是無法根治,而且連傳染病專家亦對該病毒毫無頭緒,但病毒卻不斷擴散,目前至少有六個省市發現該病毒,患者多達數千人,最近更有港台人士懷疑感染上「陰滋病」引起民眾恐慌。

血液樣本送美檢測

據悉,衛生部日前已選定患者較多的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蘇與廣東6省市,開始進行流行病調查研究,分析具體病因。而疾控中心也已在多個地方採集的59個患者血液,並送往美國的化驗室進行檢測。

香港東方日報記者日前赴廣州,採訪了九名懷疑感染「陰滋病」的男性患者。他們除了廣東本地人外,也有來自浙江等其他省份的,病發時間由七個月至八年不等。有部分懷疑感染「陰滋病」的患者表示,他們是在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之後發病的,但有的則懷疑是透過血液、唾液的接觸而被感染。為了引起外界的關注,患者最近透過網上發起呼籲,要求當局正視這神秘病毒。

醫生看診也被傳染

根據非正式統計,最少六個省共數千人被感染,據悉近期亦有港台人士及新加坡人聲稱感染了該神秘病毒。除感染人數不斷增加外,「陰滋病」的傳染能力亦令人擔憂。有曾接觸過患者的大陸傳染病醫生指出,去年底他接觸了數名病人,一周後他便病發,其後其家人和助手也出現同樣症狀。

懷疑感染「陰滋病」的港人汪先生(化名)日前受訪時表示,去年11月,他開始出現全身乏力、淋巴腫大、舌苔長出絨毛、肌肉跳動及關節離奇作響等症狀,抵抗力不斷變差,體重更急跌七、八磅,多次求醫,但都找不出病因。他憶起2009年曾與認識半年的女網民發生性行為,但就醫檢查結果均證明沒有感染愛滋病或性病。

30多歲的汪先生健康每下愈況,最終更因體力不支而無法工作。最近他更懷疑將病毒傳染給妻子。求助無援的汪擔憂地說:「我最怕把神祕病毒傳染給兒子!」無助的汪先生最近在網上發現有人出現類似症狀,始懷疑自己患上「陰滋病」。

患者怕傳染給妻兒

據悉近期亦有港台及新加坡人士聲稱感染了該神秘病毒,專家初步排除「陰滋病」是愛滋病毒的變異,但究竟是何種病毒依然是個謎。因患者均證實沒有感染愛滋病毒,故專家暫將該病稱為「陰性愛滋病」。

※ 全世界的公共衛生都一樣糟糕。

世衛:全球健康不公平程度更甚30年前
海地爆霍亂疫情 傳上百人不治
全球研究發現人類情緒主宰身體健康
模擬流感散佈我創新研發快千倍
最新台灣肥胖地圖出爐
白色巨塔中的黑錢糾葛
無論貧富,不平等的社會對大家都不利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國衛院「抗生素 對7成門診病患沒用」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08

國內抗生素濫用情況嚴重,除了加護病房,就連門診患者也淪陷了!國家衛生研究所與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在培養門診患者尿液菌珠,結果發現,患者對於多種用來治療大腸桿菌的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其中Ampicillin抗藥性高達七成一。

半數以上門診患者,用第二線抗生素,病情也難控制。

至於第二線抗生素「撲菌特」(Baktar),國內門診患者的抗藥性也高達了54.7%。換句話說,超過一半以上門診患者即使用到了第二線抗生素,病情也無法獲得控制。

如果第一線、二線抗生素都無效,接著就得使用第三線抗生素「速博新」(Ciprofloxacin),然而這項研究也發現,16%門診患者對於三線抗生素也有了抗藥性。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及台北馬偕等單位機構上午聯合舉辦「多重抗藥性細菌之策略與作為」公共衛生論壇,邀請各領域專業人士一起討論抗藥性議題,共謀對策。

醫護大量使用抗生素,加護病房感染情況最嚴重。

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李聰明指出,台灣每年約有五千名患者死於醫院院內感染,其中大部分感染事件都是發生加護病房,主要原因在於醫護人員大量且廣泛地使用抗生素。

國衛院調查,念珠菌、鮑氏不動桿菌(革蘭氏陰性菌一種)是造成台灣院內感染的主要病菌,這也是造成敗血症的主因。分析2003至2010年,不管是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的加護病房病人血液及尿液中都可以驗出兩種病菌。

就連門診病患的抗藥性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國衛院與國內多家醫學中心調查發現,門診患者對於治療大腸桿菌的抗生素抗藥性越來越高,且比美國更嚴重。

連第三線的「速博新」,16%門診患者產生抗藥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陳宜君指出,國衛院研究結果顯示,七成一門診患者體內大腸桿菌對於第一線抗生素「安比西林」(Ampicillin)產生抗藥性,而美國則為39.3%。

至於第三線抗生素「速博新」(Ciprofloxacin),國內16%門診患者產生抗藥性,而美國門診患者則僅有6.8%。陳宜君指出,這三種抗生素都有口服劑型,推論抗藥性應該給藥方式,且民眾容易取得有關。



◆ 口服抗生素取得太容易 小心沒藥救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08

大部分民眾如果有泌尿道感染問題,通常只要至基層醫院就診,服用口服抗生素,就可以痊癒。一旦對於第一線「安比西林」、第二線「撲菌特」等口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就可能換成針劑,甚至住院治療,影響相當大。

「安比西林」(Ampicillin)屬於第一線抗生素,為國內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如果出現抗藥性問題,病患就必須使用第二、三線抗生素,除了容易產生副作用,也可能面臨日後無藥可用的困境。

醫界推測,之所以產生抗藥性,除了醫院濫用、民眾自行在社區藥局購買抗生素之外,還可能與國內部分畜產業可能大量使用動物用抗生素有關。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宜君進一步解釋,由於口服抗生素取得容易,許多尿道系統感染的患者可能在西藥房或是小醫院就可拿到口服抗生素,這應是造成抗藥性越來越嚴重的主因。

陳宜君建議,民眾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接受醫師的評估診斷,如果醫師認為不需要,就不要服用。一旦私下服用抗生素,就可能增加抗藥性機率,受害的還是自己。



◆ 抗藥性增 未來生病恐沒藥醫

中央社 2011-04-07

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辦事處今天警告,再不採取行動因應抗藥性問題,否則生病沒藥醫的日子可能降臨。

總部設在馬尼拉的WHO西太平洋辦事處今天發佈聲明說,抗藥性已成為全球性複雜問題,不但足以致命,還提高醫療成本並危及病患的照顧。

聲明指出,如肺結核、瘧疾等疾病應該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獲得控制;再以多重抗藥性結核病為例,每年全球估計就新增44萬宗,其中還有58個國家出現廣泛抗藥性結核病病例。

此外,如瘧疾、淋病都已經受到病原體抗藥性所阻礙,從醫院內獲得的超級病菌,出現頻率也逐日增加。

WHO西太平洋辦事處主任申榮洙表示,雖然WHO早於2001年就推出「抑制抗微生物藥品抗藥性全球戰略」,但未獲廣泛落實。

WHO在世界衛生日的今天,推出6點政策配套,包括投入廣泛的全國方案;加強監控及實驗能力;確保優質藥品正常供應;管控及宣導藥品合理使用及妥當病患照顧;強化傳染病防治及護理設定控制;促進創新、研究及發展。

申榮洙說,6點政策配套對象為衛生官員、決策者、民眾、病患及藥廠等,希望能喚起各界對抗藥性問題的關注意識,也盼望193個會員國能以實際行動阻止情況繼續惡化。

fsj 提到...

產科沒生意 1年熄燈逾30家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09

醫院產科漸漸吹起熄燈號。國內婦科權威、前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無奈地說,全台灣每年約30至50家醫療院所關閉產科,醫院不做產科絕非「個案」,而是「通案」,甚至高達七八成婦科診所已不幫人接生了。

健保局統計,民國100年2月國內有428家婦科診所,與90年的550家相較,10年減少122家。李茂盛指出,428家診所看來似乎還不少,但實際幫人接生的診所可能不到兩成。

每月只接生3、4個新生兒 卻至少要3個主治醫師值班

為何越來越多醫療院所關閉產科部門?李茂盛解釋,少子化已成趨勢,部分醫院每個月只接生三四個新生兒,但想成立產科,卻至少得有三個主治醫師值班,根本不符成本,站在醫院營運角度來看,產科與「賠錢」兩字等於劃上等號。

接生給付不如割盲腸 連主任級婦科醫生都轉科

李茂盛指出,醫院產科陸續關門,罪魁禍首是健保給付制度的不公平,就算醫師凌晨趕至醫院幫人接生,給付還是偏低,還不如幫人割盲腸。最近一位醫學中心產科主任突然離開現職,轉而投入皮膚醫學美容領域。李茂盛感慨地說,如果連經歷豐富的主任級醫師都不想留在婦產科,新生代醫師又怎麼會想進入產科?

事實上,婦產科人力問題已浮出檯面。以台大醫院為例,今年預定招收六名產科住院醫師人,但卻只來了一人。中山醫學大學及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兩家大型醫院等了好久,仍舊沒有半個人報到。

李茂盛指出,「現在年輕醫師大都缺乏使命感!」他說,未來孕婦想要生產,說不定得跑至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地。

賠錢生意沒人要做 偏遠區產婦「自求多福」

對於國內產科的現況與未來,李茂盛認為,台灣新生兒越來越少,健保給付偏低,產科一定是賠錢部門,中小型醫院關閉產科已成趨勢,偏遠地區孕婦只能自求多福。



◆ 冷眼集/救生育率 先救救產房吧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特稿】2011.04.09

又有一家中小型醫院,決定關掉產房!據統計,全國365鄉鎮可能超過三分之二地區沒有婦產科醫師,偏遠地區孕婦想產檢、生產,需長途跋涉。但都會區的大醫院產科環境一家比一家豪華,講求精緻。同樣是生產,卻彷彿兩個世界。

前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指出,中部地區的婦產科診所及設有產科的醫所共有250多家,但實際上從事接生的醫療院所卻不到30家。出生於雲林北港的李茂盛以自己家鄉為例說,目前北港只有一家醫院有產科,幫人接生。鄰近北港的五個鄉鎮的孕婦就只能依賴這家醫院。至於南投、屏東、台東等偏遠鄉鎮更是如此。

其實連台北市也是如此,許多掛著婦產科招牌的診所,也不幫人接生。幸而都會區孕婦幸福許多,只要經濟能力負擔得起,仍能找到經驗豐富的產科醫師接生,產後住進超五星級的豪華套房式病房以及坐月子中心。偏遠地區的孕婦生小孩大不易,非常辛苦。

誠如醫界所批評的,政府空口白話說要將少子化升級至國安問題,但健保局卻無視於婦產科面臨的困境,還是墨守成規,以拖待變,並不想真正解決問題。

例如,切除盲腸手術給付居然跟婦女生產給付差不多,闌尾切除可獲得3萬3824點,但不管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醫院卻只能只拿到3萬2787點,比割盲腸還要少。這問題已經吵了許多年,健保局卻始終沒有動作,婦產科醫師早就灰心,不指望健保局有心改善。

健保帶來令世界稱羨的美而廉醫療,但似乎無意或無能解決醫療資源集中等後遺症,甚至使少子化等問題更雪上加霜。政府要救生育率,恐怕要從救產房開始。



◆ 中共澄清沒陰滋病 民眾不相信…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2011.04.08

在大陸網路已造成恐慌的「陰滋病」,京華時報和新京報昨天報導中共衛生部的話澄清,指已做過兩次調查,沒有臨床、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證據支持該人群患有新的傳染性疾病。

但網路上流傳病人自己的話說,不認同官方說法,堅持自己是會傳染的。

中共衛生部發言人鄧海華表示,從○九年底開始,有一群懷疑自己感染了某種「未知病毒」的人,他們往往有高危險性行為,起初懷疑感染愛滋病病毒,多次HIV檢測均為陰性,但身體出現了白毛舌、關節響、皮下淋巴腫大等症狀。

鄧海華說,○九年九月至一○年一月,中共疾控中心專家招募了五十九名自願接受調查的「自述疑似愛滋病感染者」進行第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群人愛滋病抗體檢測均為陰性,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並且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體感染的證據。

鄧海華說,檢測結果和初步結論沒有得到這群人認可。之後,中疾控又將血液標本送美國相關實驗室檢測。目前美方回饋的訊息顯示,已經檢測的樣本愛滋病抗體均為陰性,尚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

但「感染者」認為,他們的汗液、唾液,也具有傳染性,甚至發現自己的同事、親友也有了相似症狀。

鄧海華表示,綜合兩次調查結果,中共衛生部專家認為,目前可排除這群人感染愛滋病病毒。



◆ 超級細菌 印度新德里到處可見

【Upaper╱中央社】2011.04.08

7日出版的「刺胳針傳染病期刊」指出,被稱為超級細菌的NDM-1基因普遍存在印度新德里的環境中,包括飲用水和不流動的污水裡都有。

這本期刊去年8月首度發表NDM-1基因時認為,超級細菌基因存在於醫院內。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NDM-1基因廣泛存在新德里公共供水系統。

共同作者英國卡地夫大學教授陶爾曼說,「我們發現NDM-1不存在醫院加護病房,而是在新德里的環境中任意散佈,飲用水和不流動的污水裡都有」。印度的霍亂和痢疾細菌也已帶有NDM-1基因;尤其兒童一旦染病,現有抗生素幾乎罔效,最令人憂心。

研究還發現,NDM-1基因在攝氏30度時最容易在不同細菌間傳播,這是新德里4至10月的普遍氣溫。陶爾曼表示,這使NDM-1基因得以快速散播;雨季積水和下水道溢流,也存在散播超級細菌風險。

令人憂心的是,過去未發現超級細菌的11個菌種,現在也含有NDM-1;其中包括可引起霍亂和痢疾的霍亂弧菌和鮑氏志賀菌。

fsj 提到...

基因研究專利 中研院高醫大分爆爭議

自由 2011.04.10

〔記者王昶閔、湯佳玲、楊菁菁/綜合報導〕我的基因,變成你的專利?國內近來發生兩起基因研究倫理爭議,均涉及研究者在未告知受試者情況下,將基因研究成果申請專利或加以商品化。人權團體表示,此類作法違反國際潮流,恐侵害受試者人權,呼籲研究者進行補救。

台灣人權促進會日前接獲索羅門群島原住民(NIPS)通知,指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葛應欽領導的研究團隊,對當地原住民抽血做基因研究,卻在未經同意下,向美國申請痛風與高尿酸危險因子檢測專利權,引發當地原民社團與國際人權組織強烈抗議。

此外,中研院與長庚醫院皮膚科合作,九十二年時發現藥物過敏基因HLA-B*1502與HLA-B*5801,同年中研院將此成果申請專利,再技術權轉移生技公司,推出HLA-B*1502藥害基因篩檢套組商品,去年獲健保給付。長庚醫院去年發函中研院抗議,主張這是雙方研究成果,中研院不應獨佔。

長庚皮膚科醫師鐘文宏說,當初他抽取藥物過敏受害者血液時,研究目的是尋找藥物過敏基因,研究成果是病患血淚換來,應開放各界無償使用。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蔡季勳表示,基因研究的專利化與商品化,若與當初研究目的不符,研究者應重新取得受試者、檢體所有人的同意。

中研院生技育成中心執行長梁啟銘說,不是光有基因就能發展出商品,中間需要投注非常大的精力,他認為以是否增進人類福利來看待比較好。

梁啟銘說,鐘文宏當初是到中研院學習,拿中研院的設備、經費做研究,因此主動認為是中研院的智財權,也經鐘醫師簽名後才去申請專利。但梁啟銘也承認:「一開始沒想到長庚其實也有份。」

高醫大副校長葛應欽則不願回應。葛長期研究原住民痛風基因以及熱帶醫學,針對人權團體的抨擊,多次氣憤又心灰意冷地向校友表示,退休後也要來組醫療人權組織,讓外界瞭解研究者對於人權的關懷與重視。

高醫大支持葛應欽,表示葛申請專利後,還到法院公證,強調所有利益回饋原住民,就是擔心少數族群市場太小,沒有藥商願意投入成本製藥。事情曝光後,去年已撤銷專利申請,並決定歸還所有索羅門島民血液樣本,且不願意再探究相關議題。



◆ 18種阿斯匹林 警語不完備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4.11

消基會調查十八種阿斯匹林膠囊藥品仿單,發現內容參差不齊,半數未標示酒精警語,對懷孕、分娩及授乳等注意事項刊載不全。消基會呼籲衛生署應參考藥事法規定,要求業者以明顯或較大字級、顏色標示重要訊息。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仿單未刊載重要訊息,依法最高可罰十五萬元,將要求廠商限期內補貼標籤。

食藥局藥品組組長鄒玫君指出,衛生署從民國七十五年起,規定乙醯水楊酸(別名阿斯匹林)指示藥品,應於仿單加註「可能導致雷氏症候群,及不可與酒精併用」等警語,及蠶豆症、懷孕、分娩、授乳婦女使用藥品注意事項。已請地方衛生局查核,要求廠商於限期內補貼標籤。

食藥局局長康照洲表示,近期將擴大檢視所有藥品仿單,要求應標示重要副作用、警語,最快一周內開諮議委員會討論統一警語。



◆ 真狠 甘肅平涼牛奶證實遭下毒

中央社 2011-04-10

大陸甘肅省平涼市7日多人飲用散裝牛奶後中毒送醫,3名嬰幼兒死亡,另有36人住院。官方今晚透露,這是1起人為下毒案件,嫌犯已經就逮。

中新社報導,經過警方數日來對現場反覆勘驗,調查取證,得出上述結論。

平涼市官員告訴中新社,偵訊嫌犯工作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調查取證工作正進一步進行中。

4月7日,平涼市崆峒區發生牛奶中毒事件,多名嬰幼兒出現危急情況,共有39名中毒患者被送往當地2家醫院救治,其中3名嬰幼兒慘遭不幸,均不到2歲,最小的甚至不滿2個月。

經過治療,截至10日傍晚,累計治癒出院患者已達19人,其餘患者病情尚稱穩定,將繼續留院觀察治療。

fsj 提到...

急診室暴力 9成醫師受威脅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4.11

暴力陰影籠罩急診室,有醫院加強醫護人員學防身術,急診醫師座位也不敢背對門口。陳維恭苦笑說,半夜裡打打殺殺的患者還不少。有時候兩群人馬火拼,傷者都送往同一家醫院「狹路相逢」。

加上近來醫病關係對立,一般民眾到急診久候,家屬火氣一上來就開罵,或對治療不滿意就揚言「給你好看」。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最近在臉書上發起,急診室免霸凌、反暴力的連署,張志華說,急診室應比照現行對加護病房的門禁管制,急診室應是半封閉式,任何人不得「長驅直入」。

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陳日昌也說,學會希望檢討急診室門禁的分流管制,限制陪病家屬最多僅能兩人進入,給醫護人員安全的工作環境。

暴力陰影籠罩急診室,有醫院加強醫護人員學防身術,急診醫師座位也不敢背對門口。陳維恭苦笑說,半夜裡打打殺殺的患者還不少。有時候兩群人馬火拼,傷者都送往同一家醫院「狹路相逢」。

加上近來醫病關係對立,一般民眾到急診久候,家屬火氣一上來就開罵,或對治療不滿意就揚言「給你好看」。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最近在臉書上發起,急診室免霸凌、反暴力的連署,張志華說,急診室應比照現行對加護病房的門禁管制,急診室應是半封閉式,任何人不得「長驅直入」。

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陳日昌也說,學會希望檢討急診室門禁的分流管制,限制陪病家屬最多僅能兩人進入,給醫護人員安全的工作環境。



◆ 健保未納保 兒少占多數

中央社 2011.04.11

健保局今天表示,未納保的1%人口中,18歲以下兒少占很高比率,且多數來自結構特殊家庭。健保局呼籲民眾,若發現類似沒健保的兒少請向健保局通報,也歡迎捐款幫助弱勢。

行政院中央健康保險局中區業務組科長唐淑芬受訪表示,目前健保納保率已高達99%,但未納保的1%人口中,18歲以下兒少占有很高的比率。

她說,去年開始實施「弱勢民眾安心就醫方案」,18歲以下兒少全面不控卡,不會有欠費不能持卡就醫的問題,但上述自始不在保或長期斷保的兒少,卻因未加保無法製發健保卡,成為健保保護傘外最無助的族群。

這些未成年、無經濟能力的兒少大都來自結構特殊或複雜家庭,唐淑芬說,有的是父母行蹤不明、入監服刑,有的是遭父母棄養、隔代教養,任憑小孩沒有健保,成為輔導上的難題。

唐淑芬說,健保局中區業務組最近處理1名就讀國小四年級的小妹妹案例,小妹妹一直沒有健保,且為外籍生母所生,目前生母不知去向,雖生父接續扶養,但因經濟狀況不佳,始終未納保。

健保局發現後,立即協助小妹妹獨立加保並製發健保卡,也以愛心捐款協助繳納追溯加保的新台幣3萬多元健保費。

唐淑芬說,日前收到小妹妹感謝函寫道,「以前生病,爸爸總是買成藥給我吃,現在我有健保卡了,終於跟大家一樣正常到醫院看病,也能定期檢查眼睛跟牙齒」。

她表示,這名小妹妹因為有學校老師的關心和通報,能夠得到幫助,但社會上還有許多類似處境的孩童,需要大家協助尋找。

唐淑芬也呼籲民眾踴躍捐款,她表示,最近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的「好膽愛心包」所引發的效應仍持續中,為未納保者捐款提供協助的人非常踴躍,最近1、2個月就累計超過30萬元的捐款,有人一口氣捐6萬元,也有人表示要每個月自動扣款捐獻。

fsj 提到...

百日咳疫苗 爸媽保母都該打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4.11

台北市出現今年第一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勢將帶給家長一些壓力,國內婦產科及小兒科醫學界建議和嬰幼兒密切接觸的成人,例如父母或保母等,最好也去施打百日咳疫苗,免得將百日咳桿菌傳染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秘書長、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邱南昌表示,百日咳是以幼童為侵襲對象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經飛沫傳染,臨床症狀至少兩周以上的咳嗽,而且還常伴隨陣發性咳嗽、吸入性哮聲或咳嗽後嘔吐等。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有些遭感染的小病號會咳到呼吸暫停,導致臉色發紫的發紺現象,有些甚至還咳到腦出血,不僅對這些小小病號是個威脅,也造成家長不小壓力。

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徐振傑認為,接種五合一疫苗是確保嬰幼兒不受百日咳侵襲的最好方法,但自從一年多前爆發H1N1新型流感疫苗緩打潮後,把國人對疫苗的觀感打壞了,部分國人出現錯誤認知,不再信任疫苗,也不帶孩子去接種疫苗。

邱南昌就相當擔心,早年的孩子可從母體得到抗體,但近年來因媽媽小時候打過疫苗,未曾遭到百日咳桿菌的感染,體內沒有抗體,當然也很難再將抗體傳給孩子,一旦小寶寶未接受疫苗接種,即可能遭到感染。

為此,邱南昌及徐振傑一再籲請家長一定要帶年幼子女去接種五合一疫苗。此外,他們也建議和這些嬰幼兒有密切接觸的成人,最好去打一劑疫苗,避免自己成了中繼站,把百日咳桿菌傳染給孩子,尤其是幼兒的媽媽,不妨選在懷孕前就去施打一劑疫苗;如果時間來不及,也應趕在生產後、出院回家前打一劑,如此才能呵護心肝寶貝的健康。

fsj 提到...

捍衛就醫隱私/教學門診 你有權利說不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4.12

就醫時,遇到醫療隱私可能受侵犯,患者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常進行內診的婦產科醫師表示,醫院與醫師都有主動告知的義務,患者遇到非相關治療者在旁,覺得隱私權受到侵犯時,應勇於主動反映,通常醫師都會將診間清空,還給患者一個隱密的就醫環境。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只要是教學醫院,一定需負擔起「教學」責任,因此不論問診或者各式檢查過程中,教學門診除了主治醫師及跟診護士,都會有其他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甚至總醫師也在旁跟診學習。

黃閔照說,為了教出更多更好的醫師,一定需要實務經驗與講解,這一點實在非不得已,為了醫學的進步,有時也請患者多體諒。但即便如此,病人的隱私權仍要受到保護。

黃閔照強調,不論是診間內外都會貼出告示牌或字條,說明這是「教學門診」,若患者覺得不舒服或不願意,也不希望其他人聽到醫師與患者間的問診內容,病患都可以當下立即跟醫師反映,所有的問診與檢查,都應該在病患的同意下進行,只要病患覺得被侵犯,都可以立即喊停,才可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為避免爭議,婦產科做內診時,即便是簡單的腹部超音波檢查、需翻起患者衣物時,都應有第三人在場,通常這個角色都是護士。

黃閔照表示,雖然法令上沒有硬性規定,但是基於醫學倫理與尊重患者的立場,內診時,有第三人在場可避免醫病之間出現糾紛時各說各話,讓患者與醫師間不再這麼尷尬,也可讓患者對醫師更為放心。

醫師強調,不只是常需要內診的婦科、產科、泌尿科應如此,就連其他科別也適用,且即便主治醫師是女性,內診時也應該有第三位護士在場,才能保障醫師與患者的權益。



◆ 馬總統催生國際醫療專區

【聯合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2011.04.13

政府正積極籌設國際醫療專區並鎖定桃園青埔站附近一塊二十二公頃土地,馬英九總統昨主動宣示,台灣醫療法令必須鬆綁,才有機會參與國際競爭,「這塊我們綁得太多了,希望盡快鬆綁法令」。

除鬆綁醫療法令,馬總統昨也提到,陸客自由行預定今年年中實施,將使觀光旅遊業務量大增。

總統表示,南部觀光業者抱怨沒飛機飛小港,大陸觀光客都採「北進北出」,政府已著手研究,如何讓大陸觀光客「北進南出」、「南進北出」。

馬總統主持三月底財經月報曾聽取政務委員朱敬一報告國際醫療專區方案,據轉述,國際醫療專區初步設在高鐵桃園青埔站附近,配合大陸「十二五」計畫,積極爭取國際醫療商機。

朱敬一預估,若一切順利,至少需要半年完成立法,「立法完成後才可設置國際醫療專區、興建醫院,但醫院一開門,病患也不會馬上湧入,算一算要兩年半後才能初具成效。」

馬總統昨接見台南市醫師公會幹部時也提到,大陸、印度、泰國、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積極發展國際醫療,「我們也在擔心大陸,他們沒辦法吸引我們的醫院去,但可能會挖我們的醫師過去。」

馬總統認為,台灣必須盡速發展國際醫療,才有機會參與國際競爭,「這塊我們綁得太多了,我們希望盡快鬆綁法令!」這是馬總統首度公開替國際醫療專區背書。

不過,推動國際醫療專區仍有不少障礙,據轉述,總統府財經月報討論時,除外國醫師來台行醫仍待法令解套,未來醫療專區若鎖定外國病患,甚至「專門服務大陸病患」,也引發兩極討論。

此外,桃園青埔站附近土地,交通部有意規畫成立國際商務中心,未來土地如何利用,仍待跨部會解決,這些都列為本次財經月報討論重點。

※ 相關報導:

* 國際醫療專區 盈餘回饋健保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6270101.shtml

預計今年秋天,台灣將在高鐵青埔站區成立首座國際醫療專區,衛生署規畫,初期將核發二至三張執照,全面發展國際醫療服務產業,國際醫療專區的盈餘將有固定比率回饋健保財務。



◆ 不明怪病襲擊 村民流血不止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4.13

福建省廈門翔安區出現一種怪病,感染患者經常無故流血不止,輕則鼻子牙齦出血,嚴重者則會因內臟大量出血而死亡,由於患者都是同村的鄰居,平時除自來水外,也會取井水使用,不排除井水受到汙染或被投毒的可能。不過至今醫師與政府衛生單位都束手無策,只能建議村民遷離,此舉使當地人心惶惶,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痛批政府辦事不力。

根據台海網報導,自去年開始,廈門翔安區同村相鄰的五六戶人家,共十多人先後出現不明出血的症狀,醫師一度懷疑是血友病或是中毒症狀,經過診治雖一度有所好轉,但始終未能根治,病情反反覆覆,因此村民必須在工作之餘持續打點滴治療,否則病情將會一次比一次嚴重。

由於該村周圍無任何工廠,食用的蔬菜也是自己種的,基本上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的跡象。不過村民除了飲用自來水之外,有時也會取井水洗菜、碗碟及拖地,因此懷疑可能是井水受到汙染或投毒,但卻始終未得到證實,政府單位也只好呼籲村民先暫時搬家以避開病源。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福州13日電】福建省廈門市爆發神秘怪病無法醫,衛生部被轟無能!台海網報導,廈門市翔安區有村莊村民去年起集體染上流血怪病,村民輕則鼻血流不止,重則內臟出血,衛生當局束手無策,呼籲村民遷居避病,引發全村恐慌。網民一致砲轟衛生當局對神秘病症持鴕鳥政策,村落隨時變死城。

「兒子滿嘴都是血!」翔安區內厝鎮後房村一名姓陳女士,上月15日從幼兒園接兒子回家後,發現孩子突然滿嘴是血,登時嚇了一跳。陳立即將兒子送院求醫,至當晚其子的牙齦仍流血不止,且晚上出血量更多,枕頭被染紅一大片,還出現膝蓋痠痛病徵,恐怖情景嚇倒陳婦。

據報導,經輾轉診斷之後,當地醫生一度稱陳某兒子疑患血友病,陳某大為緊張,召集一家四口包括在外打工的丈夫到醫院檢查。結果,除丈夫之外,陳某及兩名子女均須入院治理。不過,院方一直無法證實病因,三人出院後病情反覆。院方懷疑居住地區受污染,醫生甚至勸患者搬出村莊,離開可疑污染源。

初步估計,迄今已有五、六戶住戶,15人身中怪病。村民一時人心惶惶,「讓人害怕的是,還有鄰居陸續出現同樣的症狀!」有村民披露,從去年起,不斷有人患病,嚴重程度不一。輕則傷口血流不止,重則內臟出血。所有患者須接受輸液治療,倘中斷兩三天又再流血,曾有村民腎臟出血,病情一度危殆。由於擔心惹上怪病,村民紛紛暫時遷出投親。

會不會是工業污染?報導說,這個猜測最先被否定,村民都說,周邊基本沒有工廠,全是農作物。

那會不會是有人投毒?因為,醫院方面也有懷疑過是中毒。但大家同樣覺得不可能。

據報導,陳女士表示,家裡吃喝用的都是水廠的自來水,菜又是自己種的,只是洗菜、洗碗、洗地板等用自家打的井水。

目前,已經有人取井水去化驗了。「我媽那時很嚴重,腎臟都出血了,當時我們就拿去驗了。」一位許先生說,從井水到自己種的土豆、地瓜、紅蘿蔔等,都拿去有關部門化驗了,結果都沒有問題。

當局自去年開始調查病源,外傳事件涉及工業污染或有人投毒,但仍然無法找到箇中原因。事件引發輿論熱議,有網民砲轟,衛生部門辦事不力,對神秘病症一直無能為力,促請當局徹查事件,將瀆職官員撤職。

※ 有可能是滅鼠類的農藥污染飲水。

fsj 提到...

楊志良掀開你不知道的醫界黑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6272506.shtml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4.14

選在衛生署署醫體檢小組委員昨天首次共識會議,前署長楊志良接受中廣專訪。他不只揭開署立醫院黑幕,更赤裸點出白色巨塔裡,醫師、廠商的利益糾葛。

署立醫院前身為省立醫院,直到民國八十八年廢省,更名改納衛生署體系。楊志良說,當年,省立醫院院長及醫師都是公務人員,領固定薪水,收入低,因個人修養及制度設計,逼他們賺外快,自行在外開業,「好賺自己賺」,或在院內上下其手。

去過兩次飯局 嚇得不敢再去

楊志良過去參加聚會,在席間,就聽聞出任省立醫院院長、副院長「都有價碼」。他去了兩次飯局當陪客,「就嚇得不敢再去了」。

醫院採購涉及龐大利益,廠商為「打點」醫師及承辦人員,楊志良說,醫師娘出國會派專人接送,協助辦理戶籍謄本,小兒科醫師出國,嬰兒奶粉廠商還會招待、出機票錢,「就連醫院忘年會也叫廠商埋單,業者一手包辦所有大小事」。

薪水四、五十萬 貪汙不可原諒

「醫院獲得公務預算補助,但預算分配根本與當地醫療資源、居民需求完全無關。」楊志良指出,省立醫院院長以公務預算蓋病房,採購醫療器材、藥品,「以拿回扣、收賄等方式,把錢洗到自己口袋」。

楊志良認為,過去好醫師少,加上制度與少數人問題,當年雖有不合法情事,情理上可以理解。後來,醫院實施一連串績薪制度,及醫師獎勵金回饋等改革措施,署醫院長每月薪水高達四、五十萬元,相當於許多家庭年收入,甚至署長每月待遇也只有署醫院長的三分之一,他說,署醫院長為公務員,有退休金保障,「如果還貪汙,就不可原諒。」

核心醫療外包 不當醫療一定過度

談到署醫核心醫療外包,「就像百貨公司專櫃,廠商只為個人利益,不會為醫院著想。」楊志良強調,署醫將化療、洗腎、震波碎石等核心醫療外包,醫師及設備都由廠商提供,「用膝蓋想就知道,不當醫療一定會OVER(過度)。」

除了不當醫療,楊志良直言,有署醫院長下台前,與廠商簽八至十年合約,甚至有署醫把公家土地交給民間器材公司,蓋癌症中心。他覺得當中有問題,但「我們又不能竊聽、跟蹤」,只好蒐集相關資料,交由檢調處理。



◆ 安寧共照試辦 照顧重症末期

中央社 2011-04-14

安寧病房有限,造成有需要的病人無法入住安寧病房,也無法獲得健保給付。健保局今天表示,正式實施安寧共同照護試辦方案,安寧療護需求者能在急性病床,獲得安寧共照服務。

行政院中央健康保險局醫務管理組視察林淑範受訪表示,因現行特約醫院設置安寧病房有限,造成很多有意願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無法入住安寧病床。

根據統計,健保安寧住院療護目前有43家,總床數共計629 床,民國99年接受照護人數有8797人,但床數仍不足。

為了讓病患獲得更好照護,健保局公告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安寧共同照護試辦方案」。林淑範表示,若病患住在急性病床,但醫師治療後仍判斷已經是重症末期,需要安寧照護,可以住在一般急性病床,由醫院相關人員提供安寧照護。

林淑範說,服務範圍包括醫院的安寧療護照顧團隊可提供重症末期病人及其家屬基本的症狀控制及心理支持,另外,安寧照護醫師帶領的相關照護團隊,訪視病患服務,每週至少提供1 次,且區域級以上醫院須獨立聘有專任安寧護理人員。

為評估此方案執行成效,健保局將定期針對提供服務的醫院分析重症末期病人轉入加護病房比率、安寧共照介入天數大於30天的比率等,以提高安寧共照服務的效益。

fsj 提到...

全球每天7千名死胎

【Upaper╱中央社】2011.04.15

英國「刺胳針」(Lancet)醫學期刊13日指出,全球每年大約有260萬件死產案例,而這些悲劇往往可透過良好醫療照護避免。

一系列研究報告指出,每天有7000起死產案例,且98%發生在開發中國家。這些研究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死產定義,也就是妊娠28周以後的胎兒死亡,與流產不同。

然而刺胳針指出,大部分富有國家的定義為懷孕22周以後的胎兒死亡;因此若以這項標準定義,死產數可能還高出45%。

芬蘭擁有全球最低的死產率,每1000妊娠個案只有2名死產胎兒;然而在奈及利亞與巴基斯坦,每1000人分娩就有40個死胎,比例居全球之冠。大致上一半的死產原因為妊娠併發症,但這個風險在高所得國家中幾乎完全沒有。



◆ 健保資源失衡 監委:重視分配正義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4.15

監委黃煌雄日前完成全民健保總體檢報告,他昨天指出,要解決內、外、婦、兒科及社區醫院萎縮的問題,應由政院仿照醫療重建基金,提撥5年500億提供額外補助。洗腎及呼吸器依賴僅占人口0.3%,卻耗用健保支出11.7%,應仿英國針對無效醫療進行評估並考慮縮減給付。

監委黃煌雄半年走訪全國200多家醫療院所,訪談3千多位醫護人員及專家學者,發現台灣當前健保面臨醫療資源錯置的問題。本周六他將與台大公衛學院院長江東亮舉辦「健保第三波改革研討會」,呼籲繼二代健保改革後,應以醫療資源分配正義作為未來改革核心,健保才能永續經營。

黃煌雄表示,健保必須徹底改革,近年國內醫療體系嚴重失衡,地區醫院和傳統內、外、婦、兒科逐漸萎縮,而且民眾醫療浪費,形成「看病多、拿藥多、檢查多」問題,以藥品為例,估計每年民眾拿藥卻不吃的浪費高達300億元。

江東亮則說,國內健保醫療有集中化趨勢,重大傷病患者僅占全台人口3%,卻使用健保經費達26%,洗腎病患與呼吸器依賴病人不到7萬人,每年使用健保費用近12%。他說,國內存在許多無效醫療,政府應進行實證研究,針對疾病、用藥給付訂出順序,否則拖垮健保。

fsj 提到...

全責護理/住院日付100元 免請全天看護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16

生病住院聘請全天看護,平均一天得花2300元,對病家負擔沈重。前恩主公醫院院長陳榮基今天向衛生署提出「全責護理」概念,希望健保局、勞工局給付部分費用,讓病患家屬未來只要日付百元,就能獲得貼心照料。

全台多家醫院陸續推動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處長鄧素文指出,除恩主公醫院外,台大雲林分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以及署立花蓮醫院等八家署醫都已陸續推動「全責護理」,減輕患者家屬負擔。因各地薪資結構、合聘人數不一,每天分擔費用約500元至700元,如共聘的患者較多,只需日付300元至400元。

衛生署樂見 不排除補貼

鄧素文樂見全責護理制度推行,但被問到是否由政府來支付部分費用,態度就顯得保守,表示涉及健保經費支用,程序相當繁複,還需要進一步討論。但未來如有足夠預算,不排除給予適當補貼。

陳榮基今天領取「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時指出,恩主公醫院是全國第一家實施「全責護理」制度的醫療院所,由醫院聘請受過專業訓練的病患助理員,每人照護四至五個住院病人,減輕家屬負擔。目前看護行情,白天日薪約1000至1200元,全天候照護約2000至2300元;如果住院超過一個月,病患家屬可能得付上五、六萬元。

陳榮基指出,他以前在台大醫院服務時,看過許多令人鼻酸的案例。為了照顧住院病患,家人借錢聘看護,等病人出院,家屬也欠了一堆錢,經濟壓力非常沈重。因此他想出「全責護理」概念,由醫院聘請護士及病患助理員,每個住院患者平均一天只需支付400元,大大減輕家屬的壓力。

陳榮基盼納健保給付

多年來,恩主公醫院「全責護理」贏得許多病患及家屬肯定。陳榮基希望,健保局、勞工局能支持「全責護理」計畫,由健保局給付200元、勞工局分擔100元,家屬就只要支付100元。

周大觀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感同身受,將支持努力催生。他指出,周大觀生前住院一年半,光是看護費用就是一筆龐大負擔,如每家醫院都能推動全責護理,衛生署分擔部分費用,將是全民之福。

鄧素文指出,一個病患聘用一個看護費用當然驚人,「全責護理」採取「共同聘用」精神,多人合聘一名照顧服務員,平分費用。



◆ 葉克膜救命? 柯文哲:多是無效醫療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4.17

國內使用「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搶救生命成功的個案愈來愈多,名氣愈來愈大,讓許多瀕死傷病患家屬都指定「葉先生」救治;不過,台大醫院統計一百多名緊急心肺復甦患者發現,使用葉克膜救活病患成功率僅百分之廿六,每人花費四百七十五萬元,平均只能延長卅天生命。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指出,這類救護很多都是「無效醫療」,患者多活一個月,卻不見得能善終。

監察委員黃煌雄昨與台大公衛學院舉辦「第三波健保改革研討會─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的探討」。柯文哲應邀談論國內「無效醫療」現況。他說,台大每年光是葉克膜的耗材費就要一億元,這還未包括藥材等其他費用,人工延長患者生命,卻不一定是有意義的生命。研究發現,急診患者死亡當天,逾半數還在抽血、照X光、洗腎、強心針等一連串醫療處置,統計死者生前一個月的醫療花費高達廿八萬元。他說,急診常見患者全身腫脹、四肢發黑,心臟還在跳,這時候急救也不見得會活。

「你怎麼知道不會活?」柯文哲指出,患者即使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擔心醫師與家屬溝通不良,醫療不確定性,及日後衍生醫療糾紛等問題,通常醫師都會幫病患急救,或應家屬要求裝置葉克膜。柯文哲就曾看到,有醫院患者已簽署DNR(放棄急救書),醫院還是使用強心針急救,他問護士為什麼?結果對方回他,「給下一班護士收拾。」

柯文哲說,民眾從小到大,課堂上從未上過生死教育課程,醫護人員即使心知肚明,知道病患救了,也不見得會活、難善終,不想承擔醫療不確定風險,不知道如何向家屬開口,加上昂貴醫療處置可獲得不錯健保給付,所以就繼續不必要的無效醫療處置。

「溝通是第一步。」柯文哲說,國人缺乏醫療生死學教育,面對無效醫療,醫師只會跟病患說「讓我們再拚拚看」這種話。患者每天要燒掉三萬元,這種醫療處置是否必要?值得民眾深思。



◆ 到院前已死亡 還是救給家屬看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04.17

「醫師,你一定要救他!花多少錢、用什麼特效藥,盡量用,只要能救活他!」這不是連續劇場景,而是每天急診室上演的人性與理性的拔河。

「獨子猝逝,家屬最難接受!」台北馬偕急診醫學科主任張文瀚曾收治過一名廿歲的男大生,因腦中風緊急送醫,到院前已死亡。生前沒中風病史,家住中部的父母接到電話通知簡直嚇壞,無法接受獨子死亡的事實,在電話那端不停哀求醫護人員要繼續救。

張文瀚說,這類到院前死亡的傷病患,醫師還是會盡力的救治半小時。但是,為了讓哀傷的母親見兒子最後一面,三、四名醫師硬著頭皮不停地為這已無生命徵象的大男生繼續心臟按摩,「整整救了一個半小時,直到家屬趕到見最後一面,才接受事實。」

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陳建生,收治過一名五十歲男病患,工作時昏倒,到院前已無心跳呼吸。老母親要求強心針、心臟按摩,「肋骨都按壓到骨折、斷裂才放棄。」

張文瀚指出,患者若在廿至卅分鐘內急救無效,「就算救回,近半數也會變成植物人。」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觀察,家屬眼見親人瀕死當下,常會驚慌、不知所措,但若有完整參與急救過程,理解醫師已經盡力,多半會「放手」;少部分家屬則會要求繼續救,還會「罵救護車太慢、怪醫師不積極」,糾紛因此產生。

陳建生認為,醫師進行無效急救,撇除強心針、氧氣、電擊等機器資源耗損,「人力才是最大的消耗」。

張文瀚指出,若患者已死亡,卻應家屬要求「救下去」,對其他待救治患者不公平。

蔡維謀則表示,談「資源浪費」對患者家屬太沉重,建議給家屬一點時間,平撫親人辭世的衝擊,充分告知急救內容與結果,降低無效醫療,讓病人「好死」,協助患者家屬心裡「好過」,「婉轉說事實,給家屬時間」,才能有效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 以後機器人接生?婦產科爆出走潮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4.17

大陸頻頻向台灣招手,國內婦產科醫師恐爆發出走潮。日前已有一批資深婦產科醫師遠赴對岸考察,婦產科醫師萎縮問題恐怕雪上加霜。

國內婦產科醫師水準高、技術好,對待患者親切,相當搶手。大陸看好台灣醫師,海南、福建等地開放台資百分之百獨資,已有資深婦產科醫師相約到大陸考察。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謝卿宏昨天在「第三波健保改革研討會」上表示,內、外、婦、兒四科日益萎縮,尤其是婦產科更是四科之最。少子化、工時長、醫療風險高、健保給付低,年輕醫師覺得沒前途,造成醫師斷層。

據統計,婦產科醫師平均年齡約五十三歲,遠高出其他科別四十多歲。近七年來,婦產科醫師人數的下降比率,更超過新生兒數的兩倍以上。

謝卿宏擔心,一旦資深醫師出走、診所歇業,恐造成工作機會減少,未來不無可能出現「機器人幫忙生產」困境。



◆ 廈門出血怪病 查因農藥中毒

【世界日報╱北京16日電】2011.04.16

據廈門市衛生局新聞發言人15日晚通報,有媒體報導翔安區內厝鎮后房自然村少數村民發生的牙齦出血、血尿、皮下瘀血、關節痠痛和輕度血便等相同症狀的病因已經查明:屬於農藥(抗凝血類大隆)中毒。新華網報導,目前四位患者經治療後病情基本穩定,均在家中休息。

今年3、4月間,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后房自然村有兩個家庭的四位村民發生具有明顯家庭聚集性特徵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牙齦出血、血尿、皮膚瘀斑和血便等出血症狀。初步實驗室檢測發現,病人出凝血功能異常,血小板未見明顯異常。

據報導,廈門市衛生部門組織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和臨床醫學專家分五組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相關檢驗檢測工作。結合實驗室檢測、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表現,排除流行病和傳染病可能。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和廈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採集的患病村民血液檢測樣本進行平行對比檢測,認定為農藥(抗凝血類大隆)中毒。

報導稱,該村及個別相鄰的村去年初也曾發生過少數村民相同症狀家庭聚集性類似發病的情況。廈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四份患者血樣中檢出大隆鼠藥成分。廈門市公安、農業、環保、衛生等相關部門分別進行了一系列調查,排除了人為投毒、工業污染和傳染病等可能,認定為農藥使用不當所致,有關部門為此編印了3萬份安全使用農藥和鼠藥的宣傳摺頁發放給當地居民。

※ 果然是農藥。

fsj 提到...

保患者權益 台灣首次實習醫師模擬考!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19

國內醫學教育史上第一次「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23日起登場,連續兩個周休假日,將有1440 名實習醫師參加考試。儘管屬於試辦性質,但大部分醫學院相當謹慎,台大醫學院就決定,沒考過就得補考,以提升未來醫師品質,保障民眾就診權益 。

負責撰寫「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從基礎建立至執行與品質監測」一書的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李石增強調,明年起,就將正式考試,成為實習醫師否能拿到醫師執照的關鍵門檻。

所謂「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考的是實習醫師與標準化病人(假病人)的互動,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假病人,精確演出各種疾病及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考驗實習醫師如何應對。

李石增指出,每個考生必須在三小時內連續面對12名假病人,每名病人10分鐘。考試採一對一評比考核方式,監考教授在一旁評分,觀察準醫師與病人互動,判斷實習醫師是否具備獨當一面,直接面對病人的溝通能力。考試過程中,校方必須全程錄影錄音。

台大醫學院也決定實習醫師沒考過,就必須補考。台大醫院副院長張上淳指出,學生沒通過測驗,便表示還不是個好醫師,當然要重考。好醫師除了具備專業學能與技能,與病人的應對更重要。台大醫學系多年前已執行標準化病人訓練,但張上淳也擔心,未來可能會有專門傳授與假病人互動的補習班出現。

例如,在婦產科實習醫師面對可能流產或是懷著畸胎的孕婦時,應該如何開口、應對;小兒科實習醫師面對心急如焚的家長,要如何耐著性子解釋病情及可能發展。評分標準包括確認病患身分、詢問家族史、平常用藥狀況等,且不能隨便打斷病人談話、與病患溝通時避免使用對方聽不懂的專有名詞等,項目多達20、30項。

※ 相關報導:

* 《90%的病自己會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4/112011041800792.html

◎ 選醫生的重點是合得來,而不是名氣響亮
◎ 別找層級太高的醫生。醫生也是人,他的地位愈高,身邊愈沒人敢跟他說真話。
◎ 醫生開藥超過四顆,就要小心!
◎ 吃了不該吃的藥,會得「醫源病」:原本健康的身體,因為吃藥反而搞壞,醫療反而成為生病的原因。
◎ 認真養生的人,最容易生病
◎ 不要太相信媒體資訊。媒體的情報都是照著劇本走,情節符合他們的需求才會報導。
◎ 從是否關心病患飲食,就能判斷是不是好醫生
◎ 問問其他醫生的看法。如果你找的是內科,第二意見可以找外科或掃描科。

fsj 提到...

健保高薪低報 雇主嗆:大醫院都如此!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2011.04.19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接獲新北市土城大和診所物理治療師陳小姐陳情,指控雇主試用期未保勞健保、積欠13萬元加班費、勞健保高薪低報、拒給薪資明細、扣勞退金等違法事項,並誤導她適用勞基法84條之1,雙方調解時,雇主竟回嗆她:「長庚、西園等大醫院也都如此!」

九五聯盟指出,過去一年接獲多起醫護從業人員投訴,諮詢電話達上百通,包括勞健保低保、無加班費、不能排休、違約金條款等,顯示類似違法情節已成通案,要求勞委會應針對中小型診所進行勞動檢查。

陳小姐上午出席記者會,她說,她在大和診所任職一年多,雇主以試用期為名未幫她投保,後來幫她投保,但都拒給薪資明細,她離職後才從勞保資料中發現,她月薪3萬 3000元,診所卻以最低工資1萬7880元申報勞健保,勞退金也以此提撥,更離譜的是,她額外每月扣1千多元自提勞退金,雇主卻挪為固定提撥,等於雇主完全未幫她提撥勞退金。

陳小姐說,診所只有兩名護士輪流排班,一年多來都超時加班,每月工時長達240小時以上,但雇主不給加班費,假日加班也不給兩倍薪資,雇主答應的排休假,事後全變成「事假」,總計一年多來排休後另外加班工作超過400小時,積欠加班費達13萬元以上。

陳小姐說,雇主為了節省加班成本,誤導她適用勞基法84 條之1,上班3個月後,要求她簽「時數不足,休假日上班」條款,如果醫生休假休診,當天8個小時工時必須補上二天班,「明明是醫生要休假,為何要我們多上兩天班?」

陳小姐表示,因為不堪無法排班休假,因此依勞基法第14 條之1提出終止勞動契約,雙方在新北市勞工局進行調解時,雇主在調解會上回嗆,投保最低基本工資屬於常態,「長庚、西園等大醫院都如此」。

九五聯盟執委胡孟瑀表示,過去一年接獲包括陳小姐在內的四起護理人員申訴,北市西園醫院就有二起,都是超時工作沒有加班費、勞保低保,要求離職違約金6萬-9萬元不等;另外一起為新北市正陽骨科診所,也是勞保低保、離職違約金3萬元。

雇主:不知道這樣違法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土城大和診所前員工陳小姐今天出面指控雇主違反勞基法,雇主梁小姐回應表示,因為陳小姐當初沒有相關經驗,因此先以基本工資投保,她強調她問過其他診所,「大家都這麼做」,她不知道這樣違法。

梁小姐說,當初就已說明每月3萬3千元薪資包括勞健保、勞退金、員工可能遲到早退、全勤獎金及各種學費等費用,這些都已事先約定,否則以一個大學生剛畢業只有2萬多元,她不會給3萬多元。至於未給薪資明細,梁小姐表示,因為診所人員不多,沒有會計人員,因此無法給。

對於陳小姐指控積欠加班費,梁小姐表示,工資、工時等條件都是雙方當初事先約定,其中包括每個月排班200小時,超過的部分才給時薪170元加班費,一切都為事先約定,不知為什麼現在會發生問題?



◆ 全台逾60 萬人次投保異常

【聯合╱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4.19

一名診所物理治療師指控診所替員工高薪低報健保費,健保局表示,為防止類似情況,每年都有例行稽查,發現有超過60萬人次,可能有高薪低報健保費問題,需請雇主說明。

健保局承保組專門委員洪清榮表示,每年都會將國稅局各單位的薪資所得資料,跟民眾的投保金額核對,發現有超過60萬人次有異常,需要通知雇主說明,若有低報就要更正、追繳,但健保局並無統計,高薪低報是否有集中在醫師等特定行業。

不過現行健保費是以經常性薪資計算保費,若雇主發薪時,以獎金、加班費等其他名義發給員工,確實可以合法規避部分的保費。

但洪清榮也說,明年將上路的二代健保,受雇者全年累計超過四個月以上的獎金,需加計費率2%的補充保險費。對雇主部分,總人事成本扣掉薪資成本,也需加計補充保險費,例如1000萬的人事成本,發出800萬元的薪資,其餘是獎金等項目,200萬的差額也要收補充保險費,可改善雇主高薪低報的問題。



◆ 彰縣救護車SOS:城鄉分配不均

【聯合報╱記者何烱榮/彰化報導】2011.04.19

彰化縣消防局目前有50輛救護車,其中有34輛是民間捐贈。雖然數字上看來彰化縣不缺救護車,但因為私人或企業捐贈救護車都會指定使用地點,造成全縣救護車出現城鄉落差,有分配不均的窘境。

彰化市東區消防分隊義消施東雄,生前熱心救護,3年前協勤救人後,遭遇車禍身亡,家人將奠儀捐給消防局購置救護車,並同意撥給南彰化埤頭消防分隊使用,是彰化縣唯一「愛心跨區」的捐贈救護車。

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周雍華說,最近埤頭鄉有一家企業的老闆要回饋鄉里,將捐贈1輛救護車給埤頭消防分隊,屆時,施東雄先生紀念號救護車支援二林消防分隊,汰換1輛將屆齡的救護車。救護車是按人口數配置,彰化縣只要有37輛救護車就達到標準,消防局目前有50輛車,還有3輛備用救護車。其中34輛是民間捐贈,比編預算購買的還多,顯示彰化人很有愛心。

不過,彰化縣醫療資源集中在北彰化,南彰化鄉鎮更需要救護車,但民間捐贈救護車的情況,遠不如北彰化。原因是捐贈者常指定捐給特定消防分隊,以致南彰化部分鄉鎮雖然缺救護車,卻偏偏沒有新車可以替換。

消防局統計,消防局救護車每天出勤高達123輛次,基於安全考量,6年就需汰換。目前二林、田中、溪湖和花壇,都有「屆齡」的救護車,而全縣使用超過5年的救護車,還有6輛,明年也需汰換。

周雍華說,消防局每年都會編列預算添購救護車,但救護任務逐年增加,加上要定期汰換,仍需善心人士和企業捐贈,如果能像施東雄家人一樣,讓消防局統籌調度,把救護車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愛心更能無限延伸。



◆ 修正案三讀 合法吃藥 出問題都可救濟

【聯合晚報╱記者舒子榕/台北報導】2011.04.19

立法院院會今天三讀通過藥害救濟法修正案,未來經過藥害救濟委員會審議,認定醫生合法開藥,病人也是合法吃藥的情況下,若病人吃藥出現問題、藥害,都可以申請救濟。

現行藥害救濟法第13條訂定藥害救濟排除條款,規定沒有依照藥物說明書使用藥物的民眾,不能申請藥害救濟。醫生若未依照藥物說明書開立藥物,儘管民眾依照醫生囑咐吃藥,出了問題也不能申請救濟。

為了避免民眾依照醫師處方吃藥,發生問題卻救濟無門的情況,立法院今天通過藥害救濟法第13條第8項修正案,新增但書規定,民眾沒有依藥物許可證所載的適應症或效能使用藥物,但只要符合當時醫學原理及用藥適當,還是可以申請救濟。

提案立委黃淑英表示,我國沒有限制醫生一定要依照藥物說明書開立處方。她舉例,阿斯匹靈本來是治療頭痛,後來發現微量阿斯匹靈可以治療男性心血管疾病,雖然藥廠沒有申請新藥證,但因行之有年,醫生都知道此藥效,醫生就會建議男病人服用微量阿斯匹靈。但是病人若吃出問題,藥害基金卻不給付,很不合理。

她說,醫師在合法情況下開立處方簽,病人也是合法吃藥,但病人吃了有問題,卻無法申請救濟,說不過去。藥害救濟基金來自藥廠,病人在合法、合理情況下吃出問題,藥廠應該給付。

黃淑英說,由於政府也擔心醫生亂開處方簽,如果發現醫生未依藥物說明書開立藥物的情況不當時,應將醫生送主管機關懲處。藥廠行銷藥物時,若藥效沒有載明在藥物說明書內是非法的行為,主管機關應該加強管制、監督。

※ 相關報導:

* 問題在哪/一藥多用 藥廠不肯換許可證
http://www.udn.com/2011/4/19/NEWS/LIFE/LIF1/6282691.shtml

降血糖藥物拿來治療不孕、抗憂鬱劑變成改善早洩的壯陽藥物,醫界用在藥標以外使用(off-label use)的藥物越來越多,新光醫院藥劑室主任王春玉指出,明明臨床效果不錯,但藥廠就不太願意花錢申請新適應症的許可證。

fsj 提到...

大醫院賺錢 護士忙成戰鬥陀螺

中央社 2011-04-20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天指出,健保總額每年成長3%,各財團法人醫學中心業務及獲利提升,但人事成本不升反降,結果是大醫院賺錢,但其護士、藥師等成為過勞的「白袍勞工」。

醫改會今天公布血汗醫院評鑑結果,點名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醫院因為醫療人員不足,導致白袍勞工被壓榨,長庚護士忙到像戰鬥陀螺,榮總藥師淪為發藥機械人。

醫改會引用健保資料及醫院財報指出,健保總額平均每年有3%的成長,各家醫學中心平均醫務獲利率,更從民國94年的負0.4%,攀升至97、98年的3%到4%,97到98年的健保申報點數也分別成長3.7%、2.47%。

儘管獲利、業務量提升,但這些醫學中心人事費用成本支出比例卻不升反降,醫改會調查顯示,相關醫院人事成本人從94年的49.3%逐年降至98年的48.2%。

從各白袍醫療專業領域來看,人力最短缺吃緊的是護理人力,尤其是夜班護士、加護病房的護士,其他還包括藥師、營養、呼吸治療師等,唯一不缺的是醫師。

醫改會副董事長、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說,多家醫學中心的護理評鑑項目成績都不理想,高達11家的加護病房只拿到C或不及格,問題十分嚴重

醫改會更點名長庚醫院,民國97、98年長庚醫院的醫務獲利率達9.4%與7.2%,稅後純益率更高達44.9%與12.1%,林口分院每月湧入20多萬看門診、上萬人次住院,領到的健保給付占醫院總額大餅近5%。然而,這卻是壓榨無數護理人員血汗健康所換來的結果。

劉梅君指出,國外研究顯示,每名護士多增加照護一床病人,病人30天內的死亡風險就可能增加7%,護士負荷過重,同時間內得疲於奔命照顧過多病患,恐怕犧牲醫療品質。



◆ 醫改會:血汗醫院 北榮與林口長庚

【中廣新聞/陳奕華】2011-04-20

工作量大,醫師過勞事件時有所聞,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分析醫院評鑑中的醫事人力資料,點名台北榮總與林口長庚是兩大血汗醫學中心,指出長庚護理人員超量照顧病患,北榮藥師調劑量一天就破百張,呼籲政府與經營者還給醫護人員合理工作量,否則影響病患權益,也賠上醫療人員健康。

醫師過勞問題浮上檯面,救人的醫院竟然成為血汗工廠。根據勞委會統計,32%醫院勞動檢查不及格,超時工作違規率達8%。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公布「血汗醫院評鑑結果」,林口長庚與台北榮總分別因為護理人力跟藥師工作過量等因素,分居血汗醫院前兩名,醫改會呼籲應該公布被列為機密的醫師工作量調查報告。

醫改會董事長張笠雲說:「我們醫師看病的時候,常常看的頭都抬不起來,在這種動輒五十、六十、七十,甚至到一百,每個診次甚至到一百,早上九點半看到下午四點,到底我們每位醫師要照顧多少病人,或者每位醫師要看多少門診,這部分資料他們稱之為最高機密。」

醫改會指出,衛生署評鑑標準太低,才讓醫護人員出現工作超時現象,從勞委會連續四年的調查中,每家醫院至少有一件以上的違規事項,即使是評鑑特優的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卻是被壓榨過勞的白袍勞工,醫改會呼籲政府與醫院經營者保障醫護人員工作權益,還給他們合理的工作量。



◆ 負荷重轉行去 護士鬧出走潮

中央社 2011-04-20

醫改會今天公布血汗醫院評鑑結果顯示,護士被壓榨,許多護士寧可改行當空姐或出國工作,各醫院常招不到護士。衛生署表示,修正醫院評鑑基準,醫院護理人力不足將被評鑑失格。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天指出,健保總額每年成長3%,各財團法人醫學中心獲利提升,但是亮眼的業績卻建立在剝削白袍勞工的血汗上,護理人士尤為吃緊,工作繁重又過勞。

衛生署醫事處指出,已在今年1月19日公告修正「醫院評鑑基準」,其中修正護理人力配置及護士病人比例,地區醫院每4床應配置至少1名專任護產人員,區域醫院每2.5床應配置1名,醫學中心每2床應配置1名,至於精神科、嬰兒病房、加護病房等單位的護理人力配置還要更高。

衛生署指出,現階段大型醫院護士工作量是評鑑新基準的2倍以上,醫院在下次評鑑之前,應該增加護理人力,如果這個項目成績不合格,醫院評鑑成績將「死當」。

根據衛生署統計,領有證照的22萬4892名護理人員,只有13萬3069人執業,民國96、97到98年,各醫療機構的護理人員空缺率是3.9%、5.6%、4.3%,同期間的離職率約18%。98年底調查513家醫院,結果14.3%受訪醫院表示招募護士「非常困難」、50.6%受訪醫院表示「有困難」。

護理人士流失到哪裡去?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指出,新加坡高薪延攬台灣護理人員,也有護理人士流向服務業,有的航空公司招募空服員,就有指定名額給護理背景的人,吸引不少護士改行當空姐。



◆ 護理公會:9成醫院護士不足

中央社 2011-04-20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公布血汗醫院評鑑,護理人員尤其很辛酸。護理師護士公會今表示,最近調查發現,有近9成的醫院護士招募不足額,問題比想像嚴重,甚至有醫院必須關病房因應。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天發表「血汗醫院評鑑結果」,護理人力吃緊,甚至直接點名林口長庚醫院護理人員工作量大,一般病房、加護病房人力不足,護理人員辛酸血汗指數位居全國醫學中心首位。

醫院護理人力吃緊問題一直受到質疑,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呂月榮受訪表示,這個狀況已經愈來愈嚴重,她說,護理人員缺額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是今年,因此,過去1週曾以問卷方式詢問醫院主管,目前回收近100份,分析結果顯示,有近90%的醫院表示護理人員招募困難,醫院護理人員缺額10%。

呂月榮說,護理人員配置本來就不足,現在則是負擔愈來愈重。她說,有人性一點的醫院,就是以「關病房」因應,但有些醫院為了營收,不肯關病房,讓護理人員在非常不合理的狀況下運作。

她說,工作量太大,原本就容易出問題,表面上醫院會歸咎為護理人員睡眠不足等原因,但實際上事情太多,照顧就很容易出錯。

她說,醫院為了符合白班的醫院評鑑,護理人員1個人要照顧8到11人個病人,但夜班、小夜班就很慘,有些醫院護理人員甚至要照顧20到30人,但歐美是三班平均,1個護理人員只要照護4到5人,日本也只要照顧7人,台灣的夜班照顧人數幾乎是歐美國家的5倍以上。

至於護理人員為何缺額嚴重,呂月榮說,2010年8月到9月間在網路上進行1000多份護理人員調查,結果發現,護理人員離職原因主要是薪資福利與付出不成正比、工作量大、壓力大。

值得注意的是,當問及護理人員3年內有無留任可能時,只有17%的人願意留任,這也凸顯未來護理人員人力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fsj 提到...

長照服務網 全國畫設368區

自由 2011.04.21

〔記者施曉光/台北報導〕為發展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衛生署長邱文達昨在立法院指出,未來長照服務網全國將劃設為三百六十八個小區,今年底前會規劃出各區人力服務網配置;如果以民國一百零四年要達成的目標為例,總計還要再培育二萬至三萬名長照服務人力。

「長照服務發展基金」規劃本金設定十億元,日後每年政府還會撥入二.五億至三億元挹注充實基金規模;但長遠財務規劃,還是要由長照保險處理。

邱文達指出,未來基金主要來源還是菸捐。國民黨立委侯彩鳳質疑,菸捐彷彿提款機,究竟要被剝幾次皮?衛生署應該適可而止,不能沒錢就只有想到菸捐收入。邱文達回應表示,可以再做一些調整,由衛生署公務預算調整支應。

邱文達說,長照服務網將在現有長照十年計畫的全國二十二個大區下,再劃分為五十二個中區,並進一步細分成為三百六十八個小區,各區的人力服務網配置在今年底會規劃出來。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長鄧素文指出,長照人員區分為共同照顧者、長照人員等兩大類,其中長照人員包括照顧服務人員、醫事人員與社工人員等三類,這三類人員都要具備專業執照,照顧服務人員還必須有九十個小時的入門訓練資格,衛生署並規劃未來長照人員除原專業證照外,還要採取訓練資格認證。

立委關切十八萬外勞所扮演的角色,鄧素文說,外籍看護工在長照法中,被定位為共同照顧者中的個人看護者,未來必須接受職前訓練,將採取一致的評估標準,如果外籍看護工可以通過國內職前訓練認證,就能成為長照服務人員;但外籍看護工的資格認證不一樣,不能以國內照顧服務人員聘用。



◆ 被點名血汗醫院 長庚北榮指舊資料

醫改會批醫療勞動環境惡化

自由時報 2011.04.21

〔記者王昶閔、鍾麗華、魏怡嘉/台北報導〕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昨天痛批醫療勞動環境惡化,並點名林口長庚、台北榮總是「血汗醫院」,長庚、榮總等院則均反駁說,人力配置都依衛署評鑑標準,醫改會用的是四年前的舊資料。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甚至表示,擬將提出名譽受損等民事訴訟。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表示,醫改會用數據說話,盼醫院管理者不要急著生氣,多傾聽第一線醫護人員心聲,共同面對問題。

醫改會昨公布「台灣血汗醫院評鑑」,分析衛署醫院評鑑、勞委會勞檢資料,直指現行與新制醫院評鑑制度漏洞百出,必要人力評鑑項目不足,是醫療人員過勞的幫凶。報告並點名前十名血汗醫院分別是林口長庚、台北榮總、高雄榮總、萬芳醫院、台大公館院區、高雄長庚、台中榮總、台大醫院、中國醫大附醫、新光醫院。

林口長庚醫院護士並獲醫改會頒發「戰鬥陀螺獎」,因護理人力評鑑三項中有兩項不及格,一般病房、加護病房人力不足;台北榮總藥師則獲頒「機械手臂獎」,醫改會指出,北榮藥師每天調劑量破百張,從撕藥袋、核對、包藥到發藥只有四.八分鐘,速度是日本的兩倍半,藥師淪為發藥機器人。

醫改會副董事長、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指出,醫護過勞頻傳,有住院醫師過勞而心臟病發、主治醫師過勞猝死、急重症醫護人員累成病號而紛紛離職。勞委會亦公布高達三十二%醫院勞動檢查不及格,超時工作違規率由去年五.六%升到今年八%,讓救人的醫院淪為血汗工廠。

長庚聲明,依衛署標準,護理人力配置為一般病房每床○.五人,加護病房二.五人,該院都符規定,醫改會引用資料是九十六年十二月單一時間點,本就是就業市場浮動的高峰期,且護理人員排班都符勞基法,休假超過九成八都可休完,未休完則以加班費折發代金,未損其權益。北榮指出,現行平均調劑一張處方時間約十分鐘,不是四.八分鐘,目前人力配置符合最新一百年醫院評鑑規定。

台灣醫院協會則指出,醫改會的評鑑涉及誤導、醜化醫院,令人遺憾。現行醫院人力配置都遵「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一切依法行政,經查核,現行全國醫學中心護理及藥事人員配置合格率為一百%。

fsj 提到...

考照大變革 病人考醫師

中央社 2011.04.23

實習醫師的「術科考試」今天登場試辦,由「標準化病人」演出病症,考驗實習醫師問診態度與技巧。這項考試可望明年列為醫師國考資格,吸引日本醫學界前來觀摩。

這項考試正式名稱是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4月23、24、30日及5月1日在全台14個考場舉辦,1056名考生自願免費原校報考,考試第1部分是面對標準化病人,執行情境判斷問診;第2部分是技能操作題,考生需在人體模型上展示操作技術。

這是醫學教育及考試體系的重大變革,事先籌備多年,今天首次全台試辦,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考試院、台灣醫學教育學會今天在台大醫學院召開記者說明會,兩名日本醫學教育學者到場觀摩,記者會場與考場連線,了解試務進行實況。

考試院秘書長黃雅榜指出,這是台灣的第一步,亞洲都在看,這項考試有3個特色,首先是動態多元互動,達到教考用合一目標;其次是比照國考規格;第3是,視這次實施結果,原則希望2011年列為醫師國考的應考資格。

考試及格標準由各醫學院校協商訂定,今年不及格的實習醫師,還是可以參考醫師國考,只是各校有補考規定,或是列為必修學分、畢業前必修項目。

考試委員高明見說,台灣舉辦這項考試,是與國際趨勢接軌,考試目的在於檢視實習醫師面對病人的態度,能否展現關懷及同理心。

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召集人賴其萬指出,醫學教育講究實作,筆試不足以得知醫師是否有照顧病人能力;為此,加拿大(1992年)、美國(2004年)、南韓(2009年)已將OSCE列為醫師國家考試項目。

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指出,有的實習醫師能問診應對得宜,有的卻不敢直視病人,實習醫師應從標準化病人中學習看診,這樣訓練出來的醫師才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



◆ 臨床測驗/專職病人:揣摩有難度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4.23

「我們不是演員,我們是協助醫學生走上行醫之路的專業人員。」2011年全國醫學校院聯合試辦臨床技能測驗今天登場,280名扮演各式各樣病人的「標準化病人」也走進考場,他們在醫學院學生的臨床模擬考試中,盡可能逼真詮釋疾病症狀。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曾慶煌強調,他們和電視劇裡的演員不一樣,千萬別混為一談。

曾慶煌表示,標準化病人協會去年7月底才成立,目前有101名 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大多數是年過半百的退休人員,女性比男性多,因為這項工作的收入低且不穩定,很難靠這個工作來養家活口,因此男性才佔少數,多數是女性兼職 。

曾慶煌透露,每次平均3、4小時的演出,酬勞約五、六百元至千元之間,並不算高。若以每人每年演出十幾場來算,收入也只不過萬把塊而已,若不是大家都有崇高的理想,很難撐得下去。

標準化病人之一的曾美雲,剛過60歲生日,從金融機構退休後,因為好奇,她加入標準化病人這個相當特殊的職業,樂在其中。她說,由於自己很少生病,頂多只是看看牙科,因此她很認真參加各種演出訓練,努力揣摩各式症狀的臨床表徵和病人的情緒。

她強調,擔任標準化病人時,不會擅改劇情,而且要很忠實地把症狀表達出來,絕不能摻雜個人的情緒,當然也不會出現連續劇裡那種歇斯底里的病痛表演方式。

曾慶煌表示,標準化病人沒有挑選角色的權利,拿到劇本,角色是什麼,就演什麼,「沒有什麼不能演的!」這些年來,他認為癌症症患最難演,因為面對這種難治之症時,心理難免怪怪的,有點障礙。



◆ 護士荒/醫院搶護士 隨招隨考隨放榜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1.04.22

今年台北鬧護士荒,各醫院為了搶護士各出奇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月到三月共錄取九十多名護士,但只有四十多人報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已決定,原本每月一日、十五日的兩次統一招考,下周起改成「隨招隨考」。

所謂隨招隨考,就是只要護士有意願,院方當天馬上安排筆試,並由督導、主任等來口試,考生當天就可知道結果,通過者三天內可報到上班。比起過去要十天半個月才放榜,放榜後一個月才分發,「隨招隨考」當然是快多了。

聯醫護理部主任王祖琪直言,「這是非常時期,當然得使出非常方法」。隨招隨考可讓錄取的護士們早點知道結果、早點來上班,不會在等待成績出爐期間「先被台大、榮總等招走」。

目前聯醫缺少一百多名護士,王祖琪表示,聯醫現有護士兩千一百多名,只有在護士不休假的情形下,才符合一個護士照顧兩床半的比例;人手不足,只能一直讓現任護士加班。而在沒招到新進護理人員前,聯醫停止加床。

萬芳醫院今年也大規模進行招募,除祭出簽約獎勵金五千元,還首度舉行招募茶會;當天約有一百多名護理人員到現場,由萬芳醫院護理長親自解說。

全國一年有一萬三千多位應屆畢業生,但就業意願不到四成。北醫今年也有護士荒,過去通常六月畢業生進來後,約八月就會招滿人,但去年直到十二月底都還沒招滿。

王祖琪說,聯醫護士應屆畢業生薪水可達四萬二千元,算區域醫院中條件很好的,但還仍面臨醫學中心如萬芳、台大、三總等的競爭。另外,近年越來越多醫美診所崛起,待遇不錯,工時較穩定,工作內容又較輕鬆,因此許多護士動心而跳槽。

北市護理師公會理事長高靖秋表示,護士工作累、待遇沒特別高;輪夜班、大夜班更是讓許多護士「結婚生子等於辭職」。另一方面,護士出路廣,不論是醫美診所還是空姐、安親班老師、保險員等其他非醫療行業,都十分歡迎;護士們推銷起醫學保險更增一份說服力,「如果業績好一點,可以是原本護士月薪的兩至三倍」。



◆ 護士荒/這種戲碼 每年此時都演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4.22

全國護士荒,醫院上演搶人大戰。為招募新血、留住人才,私立醫院祭出銀彈攻勢;公立醫院則以「有機會轉正職」為號召,強調公務人員有保障、公家工作環境較安全。

「每年四至六月都是護士離職潮高峰,」新光醫院人事室主任張德生表示,護士約滿走人,數十年來上演同樣劇情。他說,三班輪班制、生活不正常是醫院護士人力短缺主因,很少人能忍受長期作息不正常,不少人因而轉換跑道,醫院只好年年上演招募新血戲碼。

為留住人才,醫院各出奇招,新光對加護病房、開刀房等人才培育不易的特殊單位,每年加月薪五百元,連續五年;另加開護理人員培訓班,表現優異者可轉換儀器技術員或跟診護士。新光還祭出「介紹賞」,院內護士同仁介紹應屆畢業生簽約上班,各可獲得獎勵金五千元。

林口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主任楊麗珠表示,護理人員至少有四點五個月年終獎金,每年固定調薪百分之一點六七至百分之二。此外,應屆畢業生可享專車接送考場應試、溫書假優待。對腫瘤等困難招募系別,護士若有缺額,只要自願任職者,每月給數千元「困難照護津貼」。急診護士,也提供每月數千元不等津貼補助。

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陳玉枝說,北榮過去是招募最沒困難的,但最近上網招考,也不若過去踴躍;新人雖是約聘僱,但院長林芳郁非常支持,「以後還有機會轉正職」,北榮最近即讓七十名護士轉正職,薪資與福利都還會加碼。

陳玉枝強調,北榮以「正向安全工作環境」自許,包括專業進修機會,合理升遷管道,醫護人員互相尊重,學姐噓寒問暖人情攻勢等,讓新人願意留下。醫院對新進適應不良的「小妹妹」,還會有護士座談,幫助新人解決難題與調適。

fsj 提到...

拒絕血汗醫院 衛署提高醫護人力標準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25

依照現行醫院機構設置標準,每個護士可能得同時照顧16個病人,引起外界批評。上周衛生署邀請國內各級醫院代表開會,決議調高醫護人力設置標準,從總人力的每人照顧四床,調為每人照顧三床。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天審查衛生署特別預算凍結案,不少立法委員關心國內醫院醫護人員人力不足問題,恐將造成醫護人員過勞,並損及病患就醫住院權益。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指出,依醫院機構設置標準規定,醫院總人力項目中,一名護士得照顧四床。以一百床來計算,就至少得聘請25名護士。但醫護工作採三班輪班制,加上輪休,換算下來,每名護士最多可能得同時照顧16個病患。

石崇良表示,如果每個護士得照顧十幾個病患,確實相當辛苦。為此,衛生署日前開會討論,邀請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等各級醫療院代表以及護理師公會等,與會人士超過百人。

會中達成共識,醫院機構設置標準中的護理人力,將從每人四床提高至三床。換算下來,每百床所需護理人力就從目前的25名護士變成34人,每個護士頂多照護10至12名病患。

除了修改醫院機構設置標準之外,醫事處也將實質照護人力納入醫院評鑑項目中,希望各級醫院都能正視醫療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進而聘請足夠的護理師來照顧病患。

石崇良指出,這項醫院護理總人力新標準即將於年底公告實施。據統計,國內職業登記於衛生署的醫護人員共有12萬多名,新制上路後,差不多得加聘3萬多名的醫護人員。

石崇良坦承,想讓醫院多花點錢在人力成本上,確實很不簡單,此案前後討論了六年多,才獲得共識。未來衛生署將著手提高健保點值,讓各醫院更願意多聘些足額的護理人員。



◆ 護理公會:3床配1名標準太低

中央社 2011-04-25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25日電)衛生署將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護理人力與病床配置將從4床配置1名護理人員,提為3床配置1名,但護理師護士公會今天表示,無法改善現況,且質疑為何平常只以低標來查核。

外界批評醫院護理人力吃緊問題,衛生署長邱文達、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今天上午在立法院表示,將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護理人力與病床配置比例,將從原本的4床配置1名護理人員,修訂為3床配置1名,希望能改善護理人力問題。

不過,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呂月榮受訪表示,衛生署修訂的標準,無法改善現況,3床配置1名護理的比例,比醫院評鑑的標準還低。

呂月榮解釋,醫療機構設置標準是用來作為新開醫院的設置標準,並作為衛生局平常督察醫院的標準。但她說,現行的醫院評鑑早就規定醫學中心必須符合2床配置1名護理人員的比例,區域醫院為2.5床,根據調查,擁有50床以上的醫院,有76%都符合3床1名護理人員的比例,衛生署現在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那只是低標。

另外,呂月榮說,在細分實際人力狀況,醫院評鑑規定白班護理人力1名護理人員照顧8到11人,但卻不敢訂出夜班標準,可能也是怕數字太難看。

呂月榮也質疑衛生署為何設置2套標準,較嚴格的醫院評鑑,只不過用來評鑑那2天,醫院在評鑑前找齊足夠人力即可,但另一方面衛生局平常督察的標準,卻又是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也就是較低標的標準,實際上發揮管理效果其實有限。



◆ 罕病醫療照護 政府擴大補助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1.04.25 自由

衛生署近日公告「罕見疾病醫療補助辦法」,大幅增加補助罕病患者的居家醫療照護器材租賃、檢驗、營養諮詢、藥物等費用,估計有數千個罕病家庭可受惠。

數千罕病家庭可受惠

罕見疾病基金會指出,希望政府加快腳步,儘速讓補助業務上路。衛生署國健局表示,已在加速辦理招標,等確定委託辦理業務的民間機構後,補助服務便可啟動上路,其中診斷檢驗費與器材租賃費補助,可回溯至今年元旦生效,提醒病患家屬先保留今年相關單據,以利申請補助。

去年11月「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3讀通過,國健局依法公告此補助辦法,將「經證實有效的藥物與必須特殊營養品」、「疑似罕疾確診檢驗」、「代謝性罕病營養諮詢」、「維持生命所需居家醫療照護器材」、「罕病治療或遺傳諮詢建議有重大影響的診斷」等費用納入補助。

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黃蔚綱表示,這次公告的幾項費用補助標準都一樣,是根據病患家庭的經濟狀況劃分,一般家庭可獲高達8成補助,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則可獲得全額補助;至於「維持生命所需的緊急醫療有關費用」,則不分收入高低,一律全額補助。

回溯至今年元旦生效

在居家醫療照護器材費部分,將先補助咳痰機、呼吸器、氧氣製造機與血氧濃度監測儀四種儀器,這些儀器的租賃費用,向來是家屬沉重的負擔。以呼吸器和咳痰機為例,每個月租賃費最高約1萬元上下,氧氣製造機與血氧檢測儀每月最多也得花上4千元左右。

其次,目前罕見疾病患者,在國外機構確認診斷所花費的檢驗費用,病人均得自費2成,其餘由罕病基金會與國健局各補助4成;而過去若疑似罕病患者的檢驗結果不是罕病,病人就得自付龐大檢驗費用。這些國外送檢費用,少則數千元,最多高達十幾萬元,均全面納入補助。

代謝性疾病患者得靠正確的飲食選擇,以延緩病情惡化,這有賴正確營養諮詢,過去卻常常是各醫院營養師充當義工,免費諮詢,未來政府補助「代謝性罕病營養諮詢費」後,病人將可獲得更完善專業的諮詢。

黃蔚綱表示,這次修法大幅擴大了政府對罕見疾病家庭補助範圍,未來也希望能逐步擴大居家照護輔具的補助範圍,將更多照護器材納入補助,例如咳嗽機等。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目前正加速依政府採購法,委託民間單位辦理補助業務,作為對外窗口,將優先辦理照護器材租賃與營養諮詢補助;至於疑似罕病診斷給付、國內檢驗費等部分,尚有待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委員會學者專家討論,以訂出合理的補助範圍、標準與細節。



◆ 洗腎/洗腎藥健保給付 5月1日調降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4.25

監察院多次點名洗腎耗費龐大健保資源,健保局最近檢討洗腎藥品價格,將從5月1日起,調降數十種腹膜透析藥水的健保給付價,以及洗腎患者幾乎都會用到的治療貧血藥物,有的降幅達一成以上。

這類「必要藥品」過去因健保局擔心市面上缺貨,會影響患者用藥權益,因此已經五、六年沒有調整;這次降幅不小,藥界更因而擔心,今年10月的第七次藥價調降,健保給付價會有更大幅度的「大地震」,會對藥廠、醫院和病患都造成影響

健保局最近正式公告,5月1日起,將有一波必要藥品的健保給付價調降,異動的一百多項藥品中,多數都是腹膜透析的洗腎藥水,不少品項的藥價下降一成;還有洗腎患者幾乎都會用到,治療貧血的紅血球生成素等藥品,有的一次藥價打了七折,還有一些腎臟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物也調降。

健保局表示,訪查後發現,這類藥品在有些醫院的實際交易價格,是健保給付價的一半,價差空間達50% ,幾乎是「買一送一」,因此才調降藥價。

國內目前有近6000名洗腎患者採用腹膜透析,約佔全部洗腎者的一成。腹膜透析病友會理事長游建勳表示,藥水像點滴液一樣,一包重2公斤,每名患者一天至少需用3到4包,一個月就要上百包,目前都是由藥廠直接配送到患者家裡,而非到醫院領藥。協會擔心健保給付藥價一調降,藥廠「在商言商」,若取消配送服務,將增加患者的不便。

不僅是洗腎藥品藥廠叫苦,藥廠人士也表示,這次健保局快刀斬藥價,「要砍就砍」,沒有事先跟藥界溝通,令他們「皮皮剉」。由於每兩年健保局都會進行例行的藥價調查,上一次在2009年,一口氣調整150億元,是歷年來最高。

最近健保局已再度展開藥價調查,請醫院申報藥價交易資料,預計今年10月再有一波調降,由於健保局對必要藥品「出手」,藥界風聲鶴唳,也擔心今年10月的「整頓」會更厲害。

fsj 提到...

護士公會:10億獎勵金 沒進護士口袋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5.04

護理人員過勞,健保局編列十億元專款,獎勵醫院增聘護士、改善住院照護品質。護士原以為能加薪或增人手,不料醫院拿到獎勵金,把錢拿來作護士服、慶生聚餐、添購推床等設備,根本沒進護士口袋。

健保局前年展開「提升住院護理照護品質方案」試辦計畫,金額從前兩年的八點三億元,提高到今年十億元,明年總金額預估超過廿億元。按健保局規定,醫院聘用護理人力,只要超過醫院評鑑標準,且排行全國前百分之七十,就能獲得獎勵金。

不過,因專款直接撥給醫院,健保局也未規範該如何用,部分醫院乾脆把錢放進自己口袋。護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呂月榮表示,前兩年調查發現,全國僅三分之一護理人員知道有這筆錢,錢卻用在補助護士節慶祝大會聚餐、生日慶生、製作護士服、鼓勵進修,或拿來買新的血壓機、推床等業務輔助工具,美其名是讓護士照顧病人更輕鬆。

呂月榮批評,護士薪水不但沒提高,醫院也沒招募生力軍,減輕工作負擔,當初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專款,卻被醫院拿走,讓她為之氣結。

護士薪水、人力沒增加,醫院也有說辭。「不是不聘護士,真的是招募困難。」台灣醫院協會秘書長林佩萩說,醫院也拚命找人,增聘更多護理人力,部分醫院甚至隨到隨招,陸續增加四、五十位護士。由於新護士難尋,醫院為留住人才,也祭出銀彈攻勢與溫情訴求,只要有經驗的護士願意留下來,薪水含津貼每月加碼數千至上萬元不等;學姐若輔導勸學妹留任,也能獲得三萬元。

與前兩年相比,健保局統計,全國護理人數已增兩千多人。呂月榮反批,大醫院拿專款來擴建、增加病床數,人力補足速度根本比不上擴床速度,怎麼可能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

健保局醫管組組長蔡淑鈴表示,健保局今年規定,拿到補助款的醫院,需在年底結束後三個月內,提出經費使用報告。健保局將不定期查察,一旦發現醫院申報不實,將追回專款。

【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百位護理人員勞動節走上街頭,拒絕工時過長、嚴重過勞。監察委員尹祚芊認為,不僅護理人員,醫師也超時工作,針對「血汗醫院」,監察院已立案調查,將追究勞委會與衛生署的責任。



◆ 醫師待遇 陸起點低 台風光不再

【記者簡立欣/專題報導】2011-05-04 旺報

「如果想賺錢,就不要來大陸當醫生;不要把台灣醫生的社經地位套用在大陸醫生身上!」提到大陸醫師待遇,幾乎所有醫事台生都會忙不迭地告訴後進「大陸醫生薪資很低」,「想清楚再來」。

一般而言,醫事台生很難進入大陸的公立醫院,因為公立醫院的醫師相當於「有職等的公務員」,僧多粥少,本地學生都不容易進去。

要進公立醫院須參加招聘考試,考取後通常試用1年,試用期月薪以基本工資加醫院補助計算,一般不會超過2000元人民幣;試用期過後採績效工資,除了底薪還有抽成,獎金則不一定有。

公立醫院好處是穩定、有公務員身分、可以升遷;但也有不少大陸醫學系學生抱怨公立醫院待遇低、工作累、會議多、醫療糾紛多、醫病關係緊張。

私立醫院或診所薪資較高,且工作也不難找,以沿海大城市為例,通常剛畢業可拿到底薪加抽成,約3000元人民幣起跳,換算成新台幣僅一、兩萬元;執業數年,有能力、有固定病患且院方肯培訓者,薪資可能近萬元人民幣。不過考慮到大陸急速高漲的物價,近萬薪水仍可能吃緊。

至於台灣,有大陸醫學系學生羨慕地說「台灣醫師薪水比大陸多個零」,但近年來醫生社經地位和薪水皆有每下愈況之勢。主要是醫學養成教育不易,讓許多學生打退堂鼓;社會價值觀逐漸多元,近2年不少學測滿級分學生不再「非醫不讀」,轉而改念其他科系;就業方面,台灣醫事人力飽和,大城市醫師生存競爭日益激烈,開業不如以往容易;最後,醫師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換算成單位薪資報酬率不見得比較輕鬆。

更重要的是,實施健保制度後醫生收入下滑,不再是傳統多金行業。一位醫學系教授表示,以往醫師收入穩站各行各業前10名,主治醫師月薪至少20萬元新台幣,30、50萬也大有人在;現在卻跟企業中高階人員差不多,平均月薪約10多萬,有資深醫師表示「年薪比過去(最好時期)少了60萬」。新進醫師更慘。以一名台大醫學院畢業、考上執照的新進醫師,每天工作15小時,月收入(底薪加津貼、獎金)也僅5、6萬元。

fsj 提到...

處方藥「大象針」 至少10人施打致死

【聯合報╱記者白錫鏗、李奕昕、洪敬浤、施靜茹/連線報導】2011.05.07

台中地檢署根據最近兩年驗屍發現,有不肖藥商把一種醫師處方藥,透過藥局行銷成為「自殺藥物」,至少十人施打這種藥物過量致死,其中一名是婦產科女醫師曾怡嫻。

台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蔡宗熙表示,台中地區查出至少十人疑施打這種藥物死亡,其他地檢署是否有此情況,尚待調查,推估全台可能近百名民眾死於「針害」。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蔡維禎說,這種針劑屬中樞神經抑制劑,俗稱「大象針」,使用後,會像大象一樣笨重、感覺遲緩,一旦過量,會抑制呼吸死亡。

檢方表示,這種針劑藥物具有強烈麻醉效果,由杏林新生製藥公司製造,是醫師處方的管制用藥;目前查出這種管制藥,是由一統公司行銷給中部十多家藥局。

檢方昨天傳訊一統副總莊永恆、業務員李維哲後,各以十萬元交保,將追查販賣的藥局是否告知客戶藥物的危險性,若造成民眾死亡,將追究業務過失致死刑責。

「大象針」被揭發,源自檢察官謝志明去年四月處理林姓女子死亡案,發現她的手臂插著針筒,床下、垃圾桶還有藥物殘渣及包裝袋,死者父親向謝志明痛斥業者「黑心」,哭訴「不能讓女兒白死」。

謝志明詢問同事,發現使用這種針劑致死的林女並非個案,兩年來,檢方陸續發現十人驗屍時,血液中有這種殘留藥劑。

十名死者中,女婦產科醫師曾怡嫻疑因感情不順遂,確認使用這種針劑自殺;另台中市民林清富疑因經濟問題,為妻子王文珍注射此種針劑後,朝妻子太陽穴開槍,再舉槍自戕,其餘八人因無遺書等物佐證,只能判斷過量使用,無法確認是自殺。

檢方指出,這種藥物成本每劑約二、三十元,一統涉嫌偽造多家診所名義填製訂貨單,向杏林新生以每劑一百四十元取貨後,高價轉售中部十一家藥局,由業者以每劑四百五十元至五百元賣給民眾。

據了解,這種針劑為靜脈麻醉及全身誘導麻醉劑,限醫師使用,不得販售給民眾,原屬藥事法管制的「劇藥」,今年元月改列為第四級管制藥品。



◆ 立院初審通過食品衛生3法/代言食品藥物不實 需連帶賠償

自由 2011.05.07

〔記者施曉光/台北報導〕為杜絕不實的食品、藥品廣告宣傳,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健康食品管理法」、「藥事法」等修正草案,增訂廣告代言人若明知或可得而知薦證有引人錯誤之虞,仍為薦證,應與委託刊播廣告者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

草案並加重業者刊播違規廣告罰鍰,以及授權主管機關得要求委託刊播者刊播更正廣告。

委員會並通過附帶決議,所謂「廣告」應包括廣告新聞化、名人代言節目、帶狀廣告節目、電視購物宣傳及各種平面或電子宣傳形式的型態,衛生署應積極協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如果相關節目違反規定,就應儘速要求下架。

罰責加重 最高可罰500萬

由於電視上經常可見健康食品宣稱神奇療效的廣告,導致信以為真的民眾逕行購買,行政院因此提案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等三法,加重罰責。凡是違反食品不得標示、宣傳或廣告醫療效能的規定,業者將被重處新台幣六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如果再度違反,甚至可以命令歇業及廢止公司、商業登記或工廠登記,廣告業者要按次處罰到停止刊播為止。

違規業者須登廣告道歉

為加重業者對刊播違規廣告的責任,業者還應於裁處書送達三十天內,於原刊播的同一篇幅、時段,刊播一定次數的更正廣告,且內容應載明表達歉意及排除錯誤訊息。

為科予廣告代言人責任,草案增訂,廣告薦證者若明知或可得而知自己從事的薦證有引人錯誤之虞,仍然從事薦證,應與委託刊播廣告者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草案並明定,所謂廣告薦證者指委託刊播廣告者外,在廣告中反映對產品意見、信賴、發現或親身體驗結果的人或機構。

衛生署食管局長康照洲表示,希望未來廣告代言者在自我了解產品後再代言,日後衛生單位處分代言責任時,會有一定標準,像宣稱美白產品三天可以除斑,就明顯有違一般認知,衛生單位不會在很小的灰色地帶做處罰,只會針對情況嚴重的個案,而且會與公平會等相關單位共同判斷。



◆ 全球第一例 女子輸「牛血」撿回一命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5.06

澳洲一名女子因車禍大量失血,卻因為宗教因素不能接受傳統輸血,醫師只好轉用以牛血漿所製成的人造血替代,創下牛血救人先例。

澳洲《Herald Sun》報導,33歲的柯克蕾(Tamara Coakley)去年十月因車禍重傷而嚴重失血,醫師要為她進行緊急輸血時,柯克蕾卻因為「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的教義,堅持不願意接受傳統輸血,因此醫師只好用牛隻血漿製作成的HBOC-201人造血來為她進行急救,成功將柯克蕾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輸入人造血後,柯克蕾一度出現發燒和肺炎的情形,但情況很快就穩定下來。她說:「當時,我身上大概只剩下一公升的血液,很感謝這些新發明的問世。」

據了解,目前醫界利用生物科技來製造血液已經成為趨勢。負責這次急救的醫師費茲傑羅(Mark Fitzgerald)表示,目前全世界血荒相當嚴重,但每三十個人當中卻只有一個人願意捐血,這次以人造血輸血成功的經驗,將有助於解決全球血液供應不足的問題。

fsj 提到...

醫護人力失衡問題的省思

【聯合報╱社論】2011.05.07

上周末的街頭大遊行隊伍中出現了一群白衣天使,相當引人注目;她們集體走上街頭,除了聲援組織工會外,主要訴求的是爭取合理工時,並要求將護理人員與病人的比例合理化。

各級醫院近年來幾乎都在緊縮護理人力;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統計,因為工作愈來愈繁重,已有七成以上醫院招募不到足額護士,不得不加重既有護士的工作負擔,形成惡性循環。目前,國內大夜班護士每人平均必須照顧十六至三十位病人,超出先進國家兩三倍,使護理人員疲於奔命,已嚴重影響到護理服務的品質。

醫院的護理人力不足,是個結構性問題。台灣的醫療產業自一九七○年代後開始商品化及市場化,九○年代後更變本加厲,急速擴張,需要的醫事人力也隨之快速增加;而為了節省成本,醫療團隊中平均薪資最低的護理人員自然成為需求量最大的對象;統計顯示,自一九七○至二○○九年,台灣的病床總數由兩萬多張躍升至十五萬多,同一期間,醫師人力增加了約八倍,護理人力則增加了近三十倍。

有學者認為,醫療院所為了因應市場競爭,大量雇用低薪資的護理人員,進而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及工作量,應是醫療院所基層護士大量流失的主因。此外,社會變遷使護理服務的風險越來越高,成就感卻越來越低,而輪班制度又不適於已有家庭及子女的護士,在在都使護士荒的問題更形惡化。

事實上,現階段國內醫療體系中諸多人力失衡的現象,包括內外婦兒四大科嚴重欠缺住院醫師的狀況,都是結構性問題。傳統四大科的訓練過程相當艱辛,訓練完成後未來可能獲得的待遇未必較高,而醫療風險卻明顯偏高,年輕醫學生紛紛「避重就輕」,這種現象並非台灣獨有,日本多年前即已出現;至於台灣的人口結構近年來快速變化,少子化現象對婦兒兩大科更是重大衝擊。

夜間急診人力短缺亦是同樣問題衍生出來的;四大科的住院醫師人手不足,怎麼抽得出空擔負急診需求呢?在許多先進國家,一般醫院將夜間急診服務外包給鄰近的大醫院,早已行之有年了。

不管護士問題或住院醫師的問題,結構性問題需要藉程序化的方法解決;在這方面,衛生署、醫界及健保局顯然都有值得檢討的地方。

譬如針對護士人力問題,衛生署已明確表示將修訂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設置護理人力將從每人照顧四床降為三床,預計今年底前可公告實施,即為一例。只不過,減輕工作負荷固然是誘引護理人力回流的方法之一,但在護理人力普遍不足的現況下,各級醫院要如何增加三分之一的護理人力,似乎是更嚴苛的挑戰。

至於傳統四大科住院醫師人力短缺的現象,衛生署考慮縮減住院醫師容額的做法,已遭到不少抨擊。四大科招不足住院醫師,其來有自;主管官署應該深入探討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譬如檢討並改善住院醫師的工作時間及負荷量,或者研議設立醫療失當保險制度等,藉以減少醫師診療的後顧之憂。限縮住院醫師容額只是頭痛醫頭,可能迫使更多訓練不足的年輕醫師提早開業。

面對接踵而來的結構性問題,醫界似乎應該慎重省思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台灣的大醫院是否太多了,我們真需要那麼多大型醫院與病床嗎?醫界如果能夠找到共識,透過整合與重新分配,落實分級轉診制度,或許醫療資源失衡的困擾即可迎刃而解,各種醫事人員的待遇,工作內容及工時等也可望獲得改善,或將更有益於整個社會。

目前,各級醫療院所與健保之間發生的種種衝突,真正關鍵在於醫療院所普遍走向商品化及市場化,健保卻以風險分擔及社會互助為基本精神,兩者在本質上就有許多相互矛盾處,因而導致今天醫界的許多奇特現象。這個問題,似更值得健保局與醫界嚴肅面對。



◆ 中國首例 川婦生下雙頭嬰

【世界日報╱北京7日電】2011.05.07

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西寧鄉農婦,5日晚剖腹產下一對連體女嬰,體重達4050克。與一般連體嬰兒不同的是,兩個獨立的胎頭共用一個軀體。專家稱,這通常被稱作「雙頭畸胎」,「雙頭人」中國還沒有先例,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專家並稱,雙頭畸胎通常生存下來的概率很低,對連體嬰兒的分離術,幾乎沒法進行。

華西都市報報導,25歲的包橋英預產期是5月11日。5月3日她到遂寧市婦幼保健院去作B超檢查。醫生很驚奇的告訴她:「胎兒有兩個頭、一個身子。」包橋英和丈夫馬上到遂寧市中心醫院打彩超。彩超結果顯示:連體雙胎,兩個胎頭一個身子。

4日下午,包橋英住進遂寧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希望打掉這胎兒,但是,腹內胎兒很快「活動」起來,包橋英出現臨產症狀。「此時打掉胎兒,可能危及產婦性命!」無奈之下,醫生在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選擇施行剖腹手術。

報導指出,5日晚上經過一個小時手術,包橋英剖腹產下「雙頭女嬰」,均為活胎,體重達4050克,體長51厘米。護士輕輕打開包裹,只見她們兩個獨立的頭共享著一個軀體,每個頭上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都十分健全。

但「雙頭嬰」的父母及其他親屬有些害怕,一時還不能接受,都拒絕監護新生兒。6日零點30分,「雙頭嬰」被轉新生兒科監護。

昨日上午,專家組第二次對「雙頭嬰」進行會診。彩超顯示,她們除有兩個頭外,還有兩個脊柱、兩根食管,心臟有一個半(左心系統各有一個,右心系統共用),其他器官都共用,「因此,這對連體嬰兒的分離術,幾乎沒法進行。幸運的話,她們能夠、且只能一起生活。」遂寧市中心醫院醫務科副科長張利彬表示。

據報導,張利彬說,專家組正在對今後的治療方案進行評估,「這對新生兒身體狀況目前還可以,哭聲也很正常。」

遂寧市中心醫院專家說,「雙頭嬰」其實是一種相當特殊的連體嬰,通常被稱做「雙頭畸胎」,這種現象可能由基因異常造成,也可能是在母親懷孕早期,雙胞胎姐妹沒能順利發育並完全分離出來。

fsj 提到...

楊志良轟3醫院 賺了錢沒提高待遇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5.11

醫界人力不足,超時工作,引起外界批評。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上午在接受廣播媒體專訪時,直接點名長庚、彰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賺到盈餘,卻沒用來提高待遇,而是用來軍備競賽,併購擴建,如同戰國時代搶地盤。

楊志良指出,現行醫療院所人力設置標準是在20、30年前訂定的,到現在已經不符合實際狀況。之前他每次至醫院視察,看到醫事人員疲於奔命,而醫院又積欠加班時數,就覺得心痛。

楊志良說,他在卸任之前,希望接任的邱文達署長做好兩件事,一件事是除弊,署立醫院隱藏不少弊端,必須改革。另外一件事就是要改善醫院的人力困境,提高醫事人員的待遇。

楊志良無奈地說,醫護人員非常辛苦,但國內財團醫院將盈餘所得用來軍備競賽,事實上,至少應該拿盈餘的三分之一來提高院內員工的待遇,間接提升醫療品質。

楊志良話鋒一轉,直接點名長庚、彰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三家財團醫院,賺了那麼多錢,都在大力收購,擴張勢力版圖,就像是戰國時代搶地盤一樣。

對於楊志良的批評,長庚、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中午之前,尚未做出回應。彰基體系發言人周志中則說,感謝楊前署長的指教,教會醫院有其使命感,以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來支援並提升偏遠地區的就醫品質,這並非擴張版圖。

在署立醫院弊端方面,檢調機關大動作偵辦署立醫院採購弊案,前後三波約談,已有四成署醫被牽連其中。楊志良說:「會不會還有第四波?我不知道,應該差不多了吧!」

署醫弊案不斷,讓兩名李明亮、楊志良等兩名前署長在媒體上互嗆,對此,楊志良坦言,事件發展,迄今對他產生困擾,陷入兩難。他相信沒有一個在衛生署服務過的人希望發生這種事情,但不處理,問題會越來越大。



◆ 中小學缺校護 還少802人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05.11

明天就是512國際護士節,今天校護站出來要求政府正視校護不足的問題,地方政府財政吃緊,不僅讓校護兼任行政工作,甚至考慮要外包給醫院,連經費最充裕的台北市,都只能讓60班以上的學校擁有兩名校護,偏鄉學校甚至發生連一名校護都沒有。

根據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調查,全台校護缺口至少有800人,讓校護疲於奔命,根本無法充分照顧每個學童健康,尤其是南投、屏東與澎湖等三縣,甚至出現學校內沒有校護的狀況,萬一學生發生意外,根本沒有專業護理人員協助急救。

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理事長柯貞妃指出,校護能協助學童健康把關,尤其是弱勢學童可能因為沒繳交健保費,而不敢去看醫生,這些都能先透過校護尋找資源協助,但是地方縣市政府財政吃緊,卻先減校護員額,等於是漠視學童健康。

對於校護的反彈,教育部體育司表示,今年1月統計,全台灣中小學共需要4620個校護,但目前仍不足802人,今年已放寬一般性補助款限制,讓各縣市得以行政員額增補校護,預計可以逐年改善校護不足的問題。

教育部體育司表示,校護人數也將列入每年地方政府教育統合視導項目,按照規定,校護不得兼任人事與主計的行政業務,並需以校護工作為優先,各縣市如果不遵守,都會扣分,一旦評分過低會影響縣市的補助款,雙管齊下希望能逐年補足校護缺額。



◆ 高燒41度… 過敏險「藥」命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2011.05.11

藥物過敏,差點害了一條命,47歲陳姓女子不知自己對藥物過敏,吃藥後出現紅疹、皮膚癢不以為意,直到發高燒、全身水腫才知吃藥吃出問題,經送加護病房隔離治療,2個月痊癒出院。

署立台中醫院藥劑科藥師侯芳敏說,這名女病患沒有遺傳疾病或慢性病,也不曾因為飲食或藥物過敏,醫師開藥服用7天後,手臂出現紅疹、搔癢,不以為意,直到第12天因高燒達攝氏41度、全身起皮疹及水泡、口腔黏膜潰瘍、全身水腫,到署立台中醫院急診求助。

署立台中醫院整型外科、感染科醫師聯合診治,研判患者疑似罹患由藥物引起導致皮膚廣泛性脫落、壞死及黏膜糜爛等不良反應的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在加護病房隔離治療。

侯芳敏說,院方協助家屬申請藥害救濟,獲得藥害救濟金後,家屬逐漸釋懷,2個月後患者痊癒出院,並由醫師在病人紙本病歷和電子醫令上註記過敏反應藥品,以防未來再發生意外。

她指出,有的痛風、癲癇、止痛消炎、消炎、抗生素等藥品常有副作用,病患或家屬拿到藥袋時,可詢問是否有副作用,吃藥後仔細觀察是否有皮膚疹、噁心、嘔吐、頭暈、拉肚子等不良反應,一有發現請立即停藥,並且回醫院處理。

要如何申請藥害救濟金,可上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官網查詢,http://www.tdrf.org.tw/ch/00_home/home.asp。

fsj 提到...

醫療費 李泰祥欠百萬 歌迷臉書募款

【江芷稜、江家華、汪宜儒、洪祥和/綜合報導】2011-05-12 中國時報

曾創作《橄欖樹》、《走在雨中》讓兩岸傳唱的音樂大師李泰祥,長年為帕金森氏症所苦,他四月廿七日在花蓮慈濟醫院開刀,花費百萬元,近日甲狀腺腫瘤復發,無異雪上加霜。關心他的歌迷在臉書張貼訊息,盼外界小額募款支援。十日剛出院的他身體虛弱,以微弱語氣道謝,「驚擾到大家,不好意思。」

為治療帕金森氏症,李泰祥民國八十九年進行手術,在腦視丘下核植入脈衝器,胸前則設有調節器連接刺激,減少發作次數,手術效期每次約五年,必須更換調節器電池。之後兩次手術費用,累積逾一百多萬元,都還沒付清。

他罹患帕金森氏症得坐輪椅,身體無法行動自如,一跌倒就危險,最近聘請外勞照料才改善狀況。儘管體力衰退快速,精神易疲倦,視力不清的他在病榻前仍苦思音樂,最近完成兩首歌。

李泰祥自嘲,「每次跟病魔搏鬥,我都是輸家,但不會屈服,繼續努力與病魔搏鬥,創作好音樂。」八日他在花蓮參加浴佛節觀禮,一早坐了兩個小時,當下感觸很深,祝福大家開心,想送八個字「得智離苦,平安健康」給歌迷。

除了帕金森氏症外,甲狀腺腫瘤最近再度復發,醫生正評估是否開刀,但手術費用昂貴,還需長期調養身體、補充營養,醫療費用是一大缺口,無奈版稅收入寥寥無幾。

他的兒子目前在英國攻讀學位,女兒雖常來探視,卻也無法支付龐大費用。新聞局出版處已致電關心,表示將發放一至二萬元不等的慰問金,對大師的醫療費仍是杯水車薪。

李泰祥好友、新象文教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表示,「他身體的恢復情況還不錯,但經濟上真的需要老朋友們一起幫幫忙!」

目前,許博允與高金素梅已聯絡上多位李泰祥友人,希望能盡速籌措到一筆費用,而許博允也和李泰祥約好,今年十月將在國父紀念館重製演出民國七十六年時由李泰祥作曲的歌舞劇《棋王》。

他不想動用社會資源,助理很訝異歌迷會公開帳號募款,外界關心湧入,目前該帳號有數筆捐款,但還不到萬元。有意捐助者,可匯至-戶名:李泰祥,郵局代碼700,帳號00019690456632。



◆ 物理學家霍金不自怨 比癱瘓前快樂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11.05.12

罹患罕見神經元疾病導致全身癱瘓的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霍金表示,現在的他比生病前更快樂。霍金說,他的病教會他「不要自怨自艾」。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霍金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他專攻的理論物理學是少數不因殘疾而受限制的領域,他覺得自己很幸運。

霍金樂觀看待自己的病,他說,生病是壞事,沒辦法講得很正面;但是罹病讓他懂得不要自怨自艾(not to pity myself),「別人的情況可能更糟,而且我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其實比發病前更快樂。他也呼籲病友「不要讓精神和肉體一樣殘缺」。

霍金於21歲時被診斷出罹患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當時霍金已取得牛津大學學位,並於劍橋攻讀宇宙學。

年紀輕輕就發病並沒有影響霍金的學術生涯,他取得博士學位,持續鑽研並發表各項天文物理理論。一般而言,ALS患者發病後,剩餘壽命不超過10年,現年69歲的霍金卻於發病後堅強活了近半世紀,而且兩度結婚,有3個成年子女。



◆ 白衣天使的溫柔 奪攝影展佳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331019.shtml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1.05.12

今天是國際護師節,市立聯合醫院首度舉行攝影比賽。中興院區護理長陳麗如與督導長蔡惠華各以一張「真情流露」與「寶貝乖乖」奪得佳作,照片中護理人員與小朋友互動良好,展現溫馨的一刻。

昨天聯合醫院舉行「慶祝100年度國際護師節活動暨績優人員表揚大會」,頒發各院區績優護理人員及病房助理共37人獎盃及獎金各10000元,以及攝影比賽20人獎盃及禮券。

其中台灣首座母乳庫的催生者、和平婦幼院區護理長葉淑芬,6年來在她與團隊的推廣下,母乳捐贈量從第1年的11萬西西,成長至去年的246萬西西。母乳庫去年還榮獲英國母乳庫認證,成為全亞洲第一個獲得國際認證的母乳庫。

攝影比賽得獎者蔡惠華的照片作品「真情流露」中,護理人員正在幫小朋友聽診,小朋友表情生動自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充分顯露。蔡惠華說,因小朋友與護理人員良好的互動,拍照時小朋友很自在,效果不錯。

陳麗如的作品「寶貝乖乖」中,護理人員正在幫剛喝完奶的小嬰兒擦嘴巴,護理人員專業、溫柔的照護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她說,照片看不出來,通常護理人員還會向小嬰兒說話,如「喝飽了,寶寶要好好睡喔」。雖然小嬰兒還聽不懂,但聲音可陪伴孩子們,有安撫的效果。

fsj 提到...

13家列榜500大 醫療集團化肥了誰?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耀懋】2011.05.12

你習慣赴超商購物,也得習慣看病的是連鎖醫療集團的分支機構。

這幾年國內醫院數驟減,但是,醫療機構間兼併、合併之慘烈,絲毫不亞於企業界。攤開二○一一年天下五百大服務業調查,就有十三家公私立醫院集團高列榜上,這還不包括中國醫藥大學與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

首位的長庚集團含林口、台北等院區,八、九千張病床,年醫療營收達四百多億,我們每繳十元健保費,就有一元歸長庚。同屬企業轉投資的國泰則在台北、汐止與新竹插旗,出過兩位衛生署長的台南奇美醫院也有分院。

教會系統中,馬偕在台北、淡水、台東與新竹都有分院,彰基則專走小而美路線,吃下經營不善或無意經營的小醫院,八家集團醫院聲勢浩大,其院史文物館即記載,「去年(應指二○○九),是彰基積極策略聯盟、開疆闢土、拓展市場的一年。」慈濟也有花蓮、大林及新店等院區。

學校系統更戰雲密佈,以台中為總部的中國醫藥大學這幾年在董事長蔡長海領軍下,醫療版圖從台中總院等已擴展至近廿家醫療院所。

私人體系更是以合併或聯盟為生存法門,桃園敏盛憑高超財務槓桿,已發展出數家分院的醫療體,其中以醫療事業控股為主的盛弘公司更完成上櫃。中台灣的彰化秀傳則憑藉著前立委黃明和的人脈,從彰化秀傳一路到高雄縣立岡山,另成一集團。

醫院集團化的最大惡果是托拉斯。學者即擔心,未來只要幾位集團老闆坐下來談一談,就可決定分配健保大餅;而高度機構化的結果,也壓制醫師自主專業空間。

但是,高度競爭下,似也成降低成本及汰弱留強的捷徑。台灣醫療集團化似已成主流,維持一定品牌品質上有一定貢獻;但是,如何再更進一步提升,就有賴主事者睿智。



◆ 拿盈餘「攻城掠地」 楊志良點名3血汗醫院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1.05.12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昨天接受中廣專訪談「血汗醫院」,直接點名長庚、彰化基督教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拿盈餘併購、擴建,就像「春秋戰國攻城掠地」,少用來提升醫護薪資、增加人力。

對醫界抱怨健保錢不夠,楊不客氣地說,有醫界人士只會「吵著要加錢」。就算金融海嘯期間,健保總額仍是正成長,健保保障醫界財務,現實問題在於分配不均,例如眼科、皮膚科等五官科「吸走」婦兒科資源;中醫以前雇用推拿師傅卻申請給付,占盡健保便宜。

國內大鬧護士荒,他認為,癥結不在薪水,而是工作條件不佳,醫院沒足額聘用護士,小夜班護士上班及交班要花八到十小時,「三更半夜才能下班,有哪個父母會放心?」

楊志良說,長庚醫院抱怨有錢也請不到護士,長庚每年盈餘數十億元,抽出三分之一盈餘,用來改善護士工作條件,「我不相信請不到護士」。

對楊的說法,長庚體系最高顧問吳德朗回批說,楊志良「黑白講」,如果楊還是衛生署長,「不排除提告」。長庚醫院昨天還發聲明,近年除了在嘉義縣太保市、雲林縣麥寮鄉擴建分院外,未再新設其他分院;近期向衛署申請投資四十五億元質子治療機,是為提升癌症病患放射治療品質。

楊志良認為,不管是健保資源或醫事人力問題,總是「環環相扣」,醫院及各界應一起關心,不能只期待行政手段,等著看衛生署怎麼做,「就像減少小偷,不能只期待警察」。

楊志良說,他卸任時曾表示,希望新任署長邱文達做好兩件事,一是除弊,改革署醫,另外就是改善醫院人力。楊志良說,國內現階段醫院人力設置標準是廿、卅年前訂定的,不符目前實際需求。他每次到醫院,看到醫事人員疲於奔命,積欠的加班時數,到年底就一筆勾消。因為人力不夠,護理人員既要管病歷,還得到開刀房、放射科幫忙;許多醫師中午只吃一口麵包,就要撐到三點。



◆ 36小時沒睡…住院醫師也被操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5.12

醫院不只護理人員過勞,住院醫師的「受苦儀式」,更是醫師生涯的必經過程;連續卅六小時沒闔眼已司空見慣,白天仍得強打起精神上班、開會,跟隨主治醫師巡房,病患出入院還要「送往迎來」,邊吃飯邊寫醫囑,壓力大到精神瀕臨崩潰。

「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的日子,根本數不清了。」醫學中心小兒科黃醫師,不敢想像當年如何熬過住院醫師一千多個日子。他說,醫學生畢業後,須歷經住院醫師「戰鬥營」,每天早上七時廿分開晨會,接下來跟著主治醫師巡房,所有病患狀況、新住院個案病史,都要一清二楚,以便主治醫師馬上掌握病情,「溫馴如鴿,靈巧如蛇」,更是最高指導原則,就像剛出道小弟幫黑道大哥點菸,知道何時該敏捷出手。

別以為巡完房就沒事,住院醫師還要寫診斷書、病歷摘要、醫囑等,協助病患辦出院手續。病房清空後,下午緊接著有新患者入院,詢問病史、了解病情,就連吃飯也不得閒,每天重複「送往迎來」工作。好不容易撐到下午五時,別以為能解脫下班,第一年住院醫師每月得輪十次值班,這才是考驗的開始。

因為護理人員不夠,黃醫師說,住院醫師動作太慢,被資深護理師認為「不上道」,這時候可就慘了,「動作這麼慢,才這麼幾個人就搞不定」、「什麼都要問,我們薪水乾脆倒過來算了」,手忙腳亂的菜鳥被這麼一罵,緊張到直冒冷汗。

「我很幸運,住院醫師五年來,只有兩、三次整夜沒睡。」黃醫師說,夜晚值班狀況多,以小兒科為例,急產接生、半夜坐救護車把危急的新生兒接回醫院治療,放置靜脈導管、尿管等,整夜幾乎無法睡,「已經不青春了,臉上還狂冒痘子」。還有女醫師生理期失調,肝指數飆升;撐不下去的,只好轉皮膚科,內、外、婦、兒科更加速萎縮。

「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工作。」新光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柯威旭以過來人經驗,值班睡覺也得隨時待命,與在家休息完全是兩回事;不必值班,就算天塌下來也不用管。他說,住院醫師非常辛苦,不少人在晨會前,就要先到醫院掌握全盤狀況,幾乎整天都在工作。

不過,柯威旭強調,醫療行為是一門藝術,藝術表現、養成全靠「心」,醫師若能融入興趣,血汗工作也能發現樂趣。

※ 相關報導:

* 護理師輪班搞亂作息 靠吃安眠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6331312.shtml

「要輪值三班,搞得日夜不分,生活作息亂糟糟,連生理周期也大亂,有的還要借助安眠藥才能入眠。」擔任護理工作20年的奇美醫院護理部督導陳素梅說,輪值夜班無法兼顧家庭,也是護理師流動率高主因。



◆ 校護不足 教部將扣補助款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2011/05/12

今天是國際護士節,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學校衛生護理學會昨天下午到教育部陳情,並提出校園健康政策建言白皮書,呼籲教育部正視中小學校護不足問題,落實校護任用機制。教育部表示,校護人數是否聘足,將納入地方教育統合視導,各縣市若不遵守,未來也將影響補助款。

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理事長柯貞妃表示,根據學校衛生法規定,國中小學校班級數未達40班,應置護理人員1人;40班以上至少2人,但實際上全台校護人數還短缺800多名。她指出,很多縣市由於經費不足,甚至還考慮將校護外包給醫院,屏東、南投與澎湖的偏鄉學校,甚至沒聘校護。

學校衛生護理學院理事長鄭麗貞指出,中小學不僅校護人數不足,連品質也良莠不齊,很多新進校護專業不足,急救教育不扎實,如何在緊急狀況下照顧學童。鄭麗貞表示,很多校園被霸凌的孩子,由傷口可看出端倪,但校護若不專業、不認真,無法即時發現、即時通報,反而錯失良機。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根據統計,全台中小學共需4620位校護,但目前尚不足802位,當中嘉義縣、花蓮縣、台東縣、新竹市4 縣市已補足,但彰化58校、南投52校與澎湖45校,目前校內完全沒校護。

王俊權指出,從今年起,在一般教育補助款中,將指定各縣市優先聘用校護,至於校護人數是否聘足,也將納入地方教育統合視導,各縣市若不遵守將被扣分,未來也將影響補助款。

fsj 提到...

無照中藥師擬就地合法 學者轟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2011.05.14

為解決國內中醫診所無照藥師趴趴走的亂象,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日前提出五年「落日條款」計畫,擬讓不合格藥師,在接受五十小時訓練後「就地合法」。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吳天賞昨痛批,此舉違反藥事法,將串連學界共商對策。

國內現有中醫診所逾三千兩百家,卻只有十家診所聘有證照的藥師調劑中藥,病患權益不受保障。為此,衛生署擬從明年起要求不合格的中藥調劑者,得接受五十小時專業訓練,才能協助中醫師調配中藥,五年內若沒取得藥師證照,就喪失中藥調劑資格。

針對五年「落日條款」,吳天賞直言「荒謬又違法!」他指出,藥事法第一百零三條明文規定,執行中醫師處方藥品的調劑藥師,須通過國家考試,「訓練五十小時就有調劑權,這不是違法嗎?」

吳天賞說,想取得中醫藥師報照的學生,得修滿一百六十四至一百六十八學分才能畢業。而落日條款訂的訓練時數,只有五十小時,「換算下來才三學分」,品質令人憂慮。

國內中醫藥師人力嚴重不足,吳天賞認為,健保給付太低是關鍵,他說,中醫調劑費只有廿元,西醫處方箋一張可拿六十六元,「誰想來中醫服務?」但也不能讓不合格藥師「就地合法」,因為對接受正統藥學教育出身的藥師不公平,對民眾用藥安全更沒保障,他將邀集國內七所設有藥學院系的大學研商對策,並呼籲衛生署從長計議。

吳天賞指出,目前全國已取得藥師資格者逾八成具中藥調劑資格。他建議,除了徹底落實「專業」,讓領有證照的藥師執行中醫藥調劑業務外,健保應提高中醫調劑費與中醫師處方費的給付,並落實中醫藥分業,才能給中藥師與民眾合理、安全的保障。

※ 應該要 500 小時比較好。

* 教考用培養人才 解決歷史共業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335959.shtml

衛生署提出五年「落日條款」,擬讓不合格中藥師「就地合法」,引發爭議,開業中醫師認為,國內未妥善栽培中醫藥師人才,已是歷史共業,建議從「教、考、用」



◆ 正妹護理師「關節護套」 創新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333620.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明樺/桃園報導】2011.05.13

天主教聖保祿醫院慶祝國際護師節,昨天頒發「護理創新獎」,外型亮麗的正妹護理師詹佩琪,將海綿、魔鬼氈、鞋帶縫製成關節護套,嘉惠長期臥床病患免受壓瘡之苦,首次參賽就獲得第一名。

聖保祿醫院表示,長期臥床的病患通常無法自理起居,護理師必須每2個小時就幫病患翻動身體,還要以枕頭、棉被置於四肢骨突處,避免摩擦導致皮膚紅腫處流血(壓瘡),嚴重者還會骨肉組織潰爛。

詹佩琪任職加護病房,長期照顧臥床病患,3個月前,她搭火車回彰化老家,車廂內塞滿乘客,2個多小時的車程沒離開過座位,「長時間坐著不動真的很難過。」詹佩琪想起臥床病患,突然有了靈感。

一組保護骨突處的醫療器材,市價超過1萬元,詹佩琪突發奇想將洗車泡棉塞進布裡縫好,以魔鬼氈固定在病患骨突處,運用鞋帶調整鬆緊度,不到3小時就完成「加護病房面面護到」,成本才200元。

詹佩琪的巧思讓病患家屬省下大筆荷包,她還想製作固定頭部的器材,讓病患睡覺不落枕。

獲得創新獎第二名的是「魔鬼氈翻身」,第三名為「呼吸照護病房管得住」,佳作分別是「應應美袋子」、「門診溜溜套」,聖保祿醫院鼓勵護理師發揮創意。



◆ 世衛建議 母乳最好喝到兩歲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5.14

台灣這幾年來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寶,但餵哺母乳的比率卻偏低,新生兒剛出院時七、八成,但出生6個月餵母乳比率就降到兩成左右。台灣母乳協會籲請國人,如果真要疼愛這些小寶貝,就讓他們天天喝母奶,頭好壯壯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林君怡強調,各種醫學研究都顯示,母奶是幼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新生兒除了可以從母奶中獲得足夠的養分,也可得到抗體保護,不受外來病菌的侵襲。哺餵母奶還可增進親子感情,好處多多。

然而,不少婆婆媽媽或家族長輩對母乳哺餵卻有錯誤認知,比如常當著新手媽媽的面說:「妳的奶不夠」、「妳的奶營養不足」。一旦發現小寶寶喝完母奶後仍哭鬧不停,就認為沒喝飽,非得要這些金孫、銀孫改喝配方奶粉不可。

林君怡說,新生兒容易哭鬧是出自於生物本能,出生不久通常都很淺眠,就算喝飽了還是會躁動不安、甚至哭鬧,其實不用大驚小怪。

為了強化國人對哺餵母乳的正確認知,台灣母乳協會今天下午舉辦園遊會,期望透過親子互動遊戲,讓國人清楚知道哺餵母乳的好處。林君怡表示,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應讓小寶寶一直喝到一歲以上,世界衛生組織(WHO)甚至建議應喝到兩歲。她建議國內產婦,至少讓讓孩子喝足6個月的母乳,情況允許可延長到一、兩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