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3

寫善化文史 意外發現荷蘭井

◆ 寫善化文史 意外發現荷蘭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691219.shtml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台南報導】2011.11.02

曾獲師鐸獎的台南市善化國中退休教師陳長鴻,廿多年來投入地方文史研究,發表「善化文史」,迄今已手寫發行了三百六十六期,都是免費贈送。他笑說,地方小刊物,回響有限,但一步一腳印,許多地方事日積月累,就會成了無價的文史。

廿二年前,陳長鴻發現善化慶安宮前有口井,疑似荷蘭時代開挖,覺得很有歷史價值,當時他母親陳林緊鼓勵他、寫信給當時的內政部長許水德,內政部不到一周以最速件回覆,還派員南下勘查,確定是「荷蘭井」,如今是地方重要文史資產。

後來他成立善化「日光灣」文史工作室及「善化文教協會」,並發行會刊。今年他高齡一百零五歲的母親以及妻子相繼離世,陳長鴻一度萬念俱灰而輟筆,但想到母親當年的鼓勵,最近再度執筆。

七十八歲的陳長鴻也考證,三百多年前荷蘭人在善化講學,使用的是新港語不是荷蘭語,這些看似小細節,陳長鴻一絲不苟追索,更希望有多人投入,一起來發掘地方文史真相。



◆ 南科考古文物吸睛 外商也爭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today-south17.htm

自由 2011.11.02

〔記者林孟婷/南科報導〕南科管理局網站首頁設有「文化藝術地圖」單元,民眾上網可看到南科文化藝術的發展與陳列,其中園區考古文物陳列室,連外商也慕名參觀。

網站文藝地圖 e覽無遺

南科管理局表示,近年來投入文化建設、園區文化藝術活動,為使各界更明瞭南科文化藝術推動內容,台南園區文化藝術的市定遺址包括南關里東遺址、右先方遺址、新市木柵遺址、道爺古墓遺址、道爺南糖 遺址、五間厝南遺址六大遺址。另有十四件公共藝術品、新港堂及南入口彩帶、晶圓水塔、東大門荷花水塔、西大門水塔等四個專章。

其中,隸屬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南科園區考古文化陳列室,對南科文化遺址的保存與推動具有莫大的幫助,內容涵蓋大坌坑、牛稠子、大湖、蔦松、西拉雅及漢人等六大文化。保存人、動物等遺骨、陶器、古代首飾等多件遺址文物,寒、暑假是參觀旺季,必須預約參觀才能安排專人解說導覽,不少南科園區廠商都會帶外國客戶來參觀。 陳列室工作人員說,不少外國友人看到台灣仍保存五千年前的珍貴文物,對比現今南科園區高科技發展現況,都稱讚台灣保護遺址的觀念與做法。

※ 相關報導:

找歷史檔案29資料庫一網打盡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陳芳明書寫12年50萬字台灣新文學史

刻骨銘心的生命書 堅持文學可以超越政治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1-11-03 中國時報

專研台灣文學與歷史的學者陳芳明,經過十二年書寫,累積了近五十萬字,正式出版《台灣新文學史》。他以年代為分緯,順敘了一九二○年至今的台灣文學發展,另以專章表述各年代的文學風格與突破性進程。這是繼一九八七年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一九九八年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後,最受人矚目的台灣文學史作。

「如果有一個書寫工程可以苦惱十年以上,可以使一位投入者從盛年走到黃昏歲月,而又終於沒有放棄,那一定是刻骨銘心的生命書。」現年六十四歲的陳芳明說,在寫的過程中,「我不知道這部書何時會完成,只知道因為每個人的角度與史觀不同,一定會引來爭論,我在心境上早已準備好──會被丟雞蛋。」

他說,《台灣新文學史》是一本文學史,不是台灣文學百科全書,也不是台灣文學辭典,「裡頭一定有我的主觀意見與品味看法,我也知道沒有一種史觀可以符合所有審美標準,有掌聲勢必也有拳聲。 」

陳芳明直言,他以後殖民的史觀為詮釋角度,但他更強調,不可能站在批判反對的立場,就可以完成後殖民的解釋。「台灣文學從殖民體制與戒嚴體制掙脫出來,確實負載累累傷痕,但流血與流淚並不等於文學。就如魯迅所說:恐嚇與辱罵不是戰鬥。」

他認為真正的後殖民文學,「在於消化歷史上所有的美與醜,把受害經驗轉化成受惠的遺產,以文字技巧與象徵手法提煉成藝術。」

陳芳明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積累有散文集《風中蘆葦》、《昨夜雪深幾許》,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詩評集《詩和現實》、文學評論《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等。陳芳明曾參與黨外運動,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也曾因政治現實流亡海外。

因為政治走過顛沛、飽嘗人情冷暖,陳芳明更覺得文學世界的開闊自由與文字力量的豐富深刻。「對比政治世界,文學世界裡所具備的差異性才是民主,文學絕對可以包括政治、干涉政治,但不可以被政治支配,這是文學家基本的藝術態度!」

整整寫了十二年,陳芳明說,進行這部書最大困難有二,一是台灣文學的豐富性,一是每個作家的定位。陳芳明為了決定誰納進來、誰不進來,一一看完每個作家的作品,使得書寫進度緩慢。「那些公認重要的作家絕不會在書中缺席,但我自己覺得可能有機會再經典化的作家也會列入。」

關於每個作家的定位,陳芳明不以出生或出道年份為分類,而是以作家受到肯定的時刻為定刻。他舉例,像是朱西甯,早於一九五○年代就寫作反共文學,卻是在一九七○年代後才被正視,又像是施叔青,雖然一九六○年代就開始寫,卻是在移居香港、一九八○年代以後在文壇受到肯定。

陳芳明在書中更闢有專章,爬梳台灣女詩人與散文家的現代轉折、女性文學的現代意義,以及同志文學、原住民文學等文類,意圖完備整部史作。

他也談到,身邊許多朋友對現在網路文學頗感憂心,認定這批作家不可能創造出傑出作品。但陳芳明說,自己這本書雖然沒能寫入網路文學,卻不贊同這種悲觀看法。「文學的技巧與形式,永遠隨著時代更新不斷發生變革。白話文運動曾經使傳統保守者痛心疾首,但是經過十餘年的文學革命之後,成熟作品便源源不絕問世。新世代作家不可能偏離網路時代,他們將在虛擬空間寫出具體的新感覺與新語言。」

fsj 提到...

同樂國小知識庫 地方文史一把抓

自由 2011.11.04

〔記者楊宜敏/員山報導〕員山鄉同樂國小建立學校與社區知識庫時間長逾五年,把社區文史資料、地名由來、地方景點等都收錄其中,校方今年爭取到教育數位教育中心經費補助,搭配社區居民與學生的攝影作品,完成三十張QR Code書籤,只要用智慧型手機或平版電腦上網讀取,就可獲悉相關資訊,創全縣學校風氣之先。

同樂國小校長游淑惠說,學校在網路上建置社區知識資料庫,不僅有文字資料,還搭配學校為社區居民與學生辦理攝影研習的作品,圖文並茂,這個知識庫不僅提供老師在教學時的參考,也跟社區發展協會一同典藏社區歷史文化。

學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獲知知識庫豐富內容,把大枕山地區的特色推銷出去。校方今年爭取到教育部數位學習中心的經費補助,將目前最夯的3C行動上網概念導入,由葉明政、陳宣霖老師負責,從知識庫中挑選選出三十個主題故事,每個故事網址產生一個QR Code,再搭配跟故事有關的攝影作品,製作成方便攜帶的迷你卡片書籤。

游淑惠說,這三十張書籤卡介紹的區域,含括整個大枕山地區同樂、頭份、永和、枕山等村,也就是同樂國小未試辦大學區前的學區範圍,他們把書籤送給來訪的貴賓與遊客。

葉明政說,如果持有書籤,用手機對著書籤上的QR Code拍照,就可連結到同樂國小的知識庫上網頁,讀取網站上的完整介紹,知識庫會做資料更新,讓使用者獲得最新的一手資料。

採維基架構 便於擴充內容

他也說,為了讓知識庫與QR Code的架構有擴充性,他們採用了維基架構方式,預留架構,以後鄉內、甚至縣內其他學校要加入,相對便利也省事。

校方還有意將與社區耆老訪談的內容,納入下一波QR Code書籤建置的方向,透過與耆老的訪談,影像與文字記錄,把寶貴的鄉土文史資料,以數位方式留存下來,也讓更多人可以讀取,進而瞭解。



◆ 北汕尾活字典 「鹿耳門志」出版

自由 2011.11.04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鹿耳門天后宮獲文建會補助,歷經一年的撰稿及多年的資料蒐集,終於完成「鹿耳門志」(見圖,記者蔡文居攝)地方志的出版,全書多達卅餘萬字,堪稱是介紹當地最完整的參考書籍。

「鹿耳門志」集地理歷史、人文自然、宗教信仰、庄頭變遷、生態環保與觀光旅遊於一身,由退休校長、民間學者黃文博總主筆;並邀吳建昇博士、陳桂蘭老師共同撰稿,全書卅餘萬字、上千張圖照,內容豐富。

鹿耳門天后宮主委林吉進、副主委蔡清男及民間學者黃文博昨天召開新書發表會。黃文博表示,該書一套兩冊,共有三大部分,包括鹿耳門地區的地理歷史變遷,鹿耳門的人文景觀及天后宮的建築、民俗儀典及居民生活,以及媽祖宮周遭村落、機關單位及自然環境生態、人口等,都有詳細的調查、介紹,是目前介紹北汕尾地區最完整的一套書。

林吉進表示,鹿耳門志論述的範圍橫跨古今,內容幾乎包山包海,希望讓大家對鹿耳門、北汕尾、媽祖宮庄的種種輪廓有更深入的認識;廟方共出版一千兩百套,將分贈各大學、縣市圖書館典藏及提供文史界參考。



◆ 同姓諶 有人讀ㄕㄣ‵ 有人讀ㄔㄣ′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1.11.05

新北市衛生局新任副局長諶立中、水利局主秘諶錫輝2人雖同姓,讀音卻不同;諶立中堅持念「ㄕㄣ‵」,諶錫輝主張念「ㄔㄣ′」,雖然各有解讀,但昨天相見歡都說對方是少有的「宗親」。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指「諶」字為姓,注音一式ㄔㄣˊ,如漢代有諶仲望;中國網站百度百科也指「諶」為姓,音作「ㄕㄣˋ」,不可作「ㄔㄣˊ」),姓氏有源于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封地,也有源于姬姓,出自周幽王後裔的封地。

中國網路互動百科指「諶」字作姓音「ㄕㄣˋ」,姓氏延續4500多年,讀音未變;不作姓氏讀「ㄔㄣˊ」,是古燕代東齊方言的讀音。

剛到任的諶立中昨天與媒體見面,自我介紹姓「ㄕㄣˋ」時,被媒體「糾正」讀音,指市府有位宗親「諶(ㄔㄣ′)錫輝」。

諶立中則堅持他的讀音沒錯,強調他祖籍中國湖南臨湘,父親返鄉探親還發現當地有「諶(ㄕㄣ‵)家莊」;考據族譜,諶姓源於河南洛陽,遷徙江西後,有一支又遷徙湖南、四川,另一支遷徙福建、台灣。

他說,「諶」的確有不同讀音,大陸的新華字典、台灣的辭典都讀「陳」,曾有宗親為此向國立編譯館抗議,他自己也因常被「叫錯」覺得非常困擾。

諶錫輝向諶立中自我介紹姓「諶(ㄔㄣ′)」時說,他是宜蘭人,宜蘭縣有不少諶氏人口都念ㄔㄣ′,台語發音則是「ㄒ一ㄣ′」,父親告訴他,台語的音應是漢語「甚」的讀音。諶錫輝說,在馬祖當兵時,就有位諶姓老士官長堅持自己姓「ㄕㄣ‵」。

fsj 提到...

編纂南投縣志 25鉅冊完成

【聯合報╱記者葉英豪/南投報導】2011.11.06

南投縣縣志與文學發展史歷經數十年編纂,昨天付梓面世,縣長李朝卿與所有編纂學者激動豎起大拇指直說讚。李朝卿說,這是不容易的文化工程,更是重要文化資產,將讓南投擁有「好山好水」之外還有「好文章」。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昨天宛如辦喜事般,包括國立台灣文學館李瑞騰館長、陳哲三教授、岩上老師等學者,共同為南投縣文學發展史、南投縣志、南投文學事件簿等作品揭開序幕,開啟南投文化記錄重要里程碑。

李瑞騰表示,南投是最早成立「南投文學資料館」縣市,南投縣文學發展史收錄許多南投縣重要文學作家及文章,內容豐富多元。擔任南投縣志總編纂的黃耀能及陳哲三教授也說,南投縣志從民國82年之前,所有在南投發生的人、事、物皆可找到,是本縣最重要史志。

文化局長游守中說,南投縣文學發展史花費3年蒐集資料、考證和撰寫,上下2卷,是南投文學發展歷程最重要史料。25鉅冊縣志,更歷經80多位撰稿人及編纂,由黃耀能及陳哲三教授總編纂,張永禎教授協纂,集眾人心血而成,是南投縣最重要史志。

發表會後還舉行「2011南投學研討會」,縣內學者專家以「南投學」為主題,就南投現代文學、民間文學、流通貨幣、布農族傳統家屋、客家信仰、祭拜、節慶等主題研討。

fsj 提到...

大里國小出手冊 細說淡蘭古道

自由 2011.11.08

〔記者胡健森/頭城報導〕草嶺古道是宜蘭縣重要的歷史遺跡及景點,為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每年總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探訪緬懷先人遺跡。

鄰近古道的大里國小今年與宜蘭縣文史專家徐惠隆合作,發動全體老師合力編纂「淡蘭古道~歷史與人文學習手冊」,詳細地敘述古道的歷史、人文,除了當做大里國小小朋友們專屬的歷史教材,也限量提供給有興趣的民眾或學校免費索取。

大里國小校長林善敦說,全縣最北端的大里國小就位於草嶺古道旁,古道就如同是大里國小的另一個學習教室,今年度,學校透過教育部校外教學資源整合專案的經費挹注,發動全體老師與文史專家徐惠隆歷經十個月合作編撰了淺顯易懂的「淡蘭古道~歷史與人文學習手冊」,希望能夠對東北角以及宜蘭開拓的歷史文化與教育有所貢獻。

圖文介紹宜蘭開墾史

這本手冊的內容以宜蘭的先民噶瑪蘭族與吳沙入蘭的故事為主,描述早期開墾宜蘭的先民從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為期三天的路程經過,透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讓不是歷史學者的遊客、老師、學生也能夠透過圖片及敘述,一路跟著先民的腳步輕鬆的進入縱貫古今的時空隧道。

這本手冊不僅成為大里國小小朋友們絕佳的歷史教材,也配合東北角芒花季期間,與大里國小的美術作品一同展出,同時提供三百本手冊給有興趣的民眾或學校免費索取,讓更多人也能瞭解草嶺古道精采的內涵。大里國小電話:03-9781440轉201 ,或至宜蘭縣大里國小官網查詢。

fsj 提到...

陸版中華民國史最後一句 台學者怒

【記者李怡芸/綜合報導】2011-11-12 旺報

歷經40年編撰、36卷、2100萬字,由大陸社科院主導出版的一部《中華民國史》,在大陸被視為史觀的顛覆性突破,卻未如預期受到台灣學者的認同,反而引來諸多不滿,參與編撰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吳景平表示,主要癥結源於這套書的最後一句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味著中華民國的結束。」

《時代周報》報導,趕在辛亥革命百周年前夕出版的《中華民國史》,在大陸引起學術界甚至大眾的強烈關注,包括承認國民黨在當時是合法政權、肯定其在抗戰正面戰場的作為、對於「軍統」打擊漢奸、收集情報的工作也給予正面評價,然而令學者們遺憾的是台灣並不買帳,學界連一篇討論文章也看不到。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任金以林認為,學者不願評論此書,正因為一旦進行討論,就意味著承認。而金以林也表示:「最後一句留了這麼一個尾巴,畢竟太官方了。」

《中華民國史》自1971年由周恩來親自指示列入大陸國家出版計畫,經歷了早期史學家李新等人定調為「闡述中國剝削制度社會最後一個朝代─中華民國的興亡」,到後期由各大學研究學者針對日益開放、完整的檔案如《蔣介石日記》等進行認識,學術界開始形成一種共識,將1949年以前的黨史視為民國史的一部分,金以林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最後階段投入參與民國史編撰的吳景平表示「最後這句話是誰加上去的,怎麼通過討論的,我們並不清楚。但台灣學者非常介意,基本都向我表示過不滿。」

fsj 提到...

中日韓共編歷史書 走進校園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8日電】2011.11.28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林伯承昨天透露,由中國、日本和南韓共同編撰出版的「東亞三國近、現代史」,已經在中、日、韓三國部分學校使用。

中新社報導,中、日、韓共同參與並每年輪流在三國舉辦的第十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昨天下午在北京閉幕,林伯承說,這項論壇舉辦十年來,已取得包括中、日、韓共同編輯出版「東亞三國近現代史」,並在三國部分學校試用等多項成果,為中、日、韓官方與民間的有識之士搭建了一個認知歷史、啟示未來、交流合作、增進友誼的重要平台。

林伯承希望,再用十年時間,把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建成話語影響亞洲、輻射世界的重要會議平台。



◆ 旅法漫畫家林莉菁 出版法文台灣史漫畫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巴黎報導 2011.11.28 自由

1973年生的旅法漫畫家林莉菁以法文出版了首本台灣史漫畫,林莉菁說,她在台灣唸的是歷史,到法國唸完安古蘭藝術學院漫畫組之後,因緣際會下醞釀出這本漫畫。漫畫裡用一個小女孩的眼光看戒嚴、解嚴、賄選以及台灣當時濃厚的保密防諜氣氛。那個當年的小女孩不知道那整個氣氛的塑造,都是在服務一個政權的一種意識型態。

法國評論家認為這本圖像小說的內容架構縝密又極具企圖心,林莉菁在書中作個人認同的探索同時,也一併透徹地解析島嶼的演變以及民眾遭政權強加意識形態的過程,及她如何在其中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批判眼光。故事人物沒有怨懟卻視野清明,只一路回述她政治意識形成的心路歷程。

林莉菁說,李筱峰教授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精英》不但是她台灣歷史的啟蒙書之一,她在繪製本書過程時也參考了這本書。李筱峰與原書名稱都被標註在法國出版社製作的宣傳品上。

林莉菁先以短篇方式在網路上發行,最後以240多頁的規格在法國出書。12月初她將在巴黎知名的「蒙特伊(Montreuil)青少年出版展」以及巴黎書店舉辦簽書會,法國國家廣播電台旗下的Mouv電台也將在12月2日對她進行採訪。台灣讀者有興趣的可以在台北信鴿書局買到。

fsj 提到...

最新研究:長老教會介入228暴動

【劉屏/華盛頓十一日電】 2011-12-12 中國時報

受民主基金會委託,撰寫最新完成「二二八研究報告」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指出,研究成果有五大突破性發現,而事件的背後,中共地下黨發揮強大號召力量,台灣的基督教長老會也與大流氓結合,會同台籍日本兵、中共地下黨等人一齊暴動。

此研究報告共有廿多位研究人員參與,尚未在台灣發表,朱浤源十日在華府漢學會(Washington DC Mandarin Association)先發表研究成果。他說,將在本月把報告交給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

朱浤源說,研究成果有五大突破性發現。第一,過去若干口述歷史,執筆者在文字中「上下其手,置入不該有的情緒」;第二,台灣光復以前,中共地下黨已經滲透到國民政府多個部門;第三,台灣的國軍可用之兵僅七百;第四,美國少數希望託管台灣人士介入很深;第五,長老教會廣泛參與攻擊行動。

朱浤源曾撰文批評「辛亥革命中的基督教性格」,他說,二二八事件也有很濃的基督教性格,「講得更白一點,就是基督教長老會參與二二八暴動」,且證據充分,而參與暴動者都是最優秀士紳,比較具有理想、浪漫而單純。

中共地下黨員雖僅約七十人,但可號召的武裝人員多達七千人,「之所以能夠發揮這種以一當百的效果,原因是地下黨的成員非常優秀」。他指出,地下黨的外圍組織「讀書會」,其成員之一是李登輝,李那時在台北士林的曾文惠(後來成為李登輝之妻)家裡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

朱浤源舉證說,民眾在嘉義攻擊機場時,「中共地下黨也來,長老會也來,流氓也來,台籍日本兵也來。」在彰化田中,外省人陳肇家的伯父、父親、母親、老家人「史良」被打、被殺、被搶,「赫然發現長老會基督徒率眾參與殺人、打人與搶劫工廠內的織布機等財產。」

報告說,二二八之後的十二天裡,「中共地下黨與長老會的力量更蓬勃發展」。當時「以中共為主,散播輿論攻擊政府,領導台北、台中、南投、嘉義四地學生的武裝鬥爭」;「以長老會為輔,局部掌握淡水、彰化、高雄、台南地方勢力。」

在攻擊淡水駐軍時,「淡水中學(今淡江中學)校長親自領導」,參加者包括淡水中學的數學老師、體育老師;朱浤源指出,事件的第一位死難者陳文溪是在前一天喪生,係淡水中學畢業。陳文溪的哥哥是大流氓,侄兒也是大流氓,「大流氓與教會就在二二七的晚上結合了」。

朱浤源表示,長老會究竟怎麼捲入二二八的,仍在調查研究,「問題是長老會不給我們看資料」,相關資料收藏在台南的長榮中學,他拜託了很多次,也去了三、四次,「一份都看不到」。



◆ 與時間賽跑 搶拍耆老紀錄片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1.12.12

冷戰時期,大批軍民及社會菁英從大陸遷台,以致台灣有特殊的歷史文化,但過了六十二年,這些人士都垂垂老矣,台北市文獻會正「與時間賽跑」,對老榮民及老政治人物進行口述歷史。

台北市議會日前舉辦「台北市議政資訊與民主記憶數位典藏計畫」,年紀最長的議員是高齡九十四歲的前議員李福長,當天與會的老議員年齡幾乎都超過七十歲,而且這些老議員民主發展及對黨外運動仍記憶猶新。

台北市文獻會執行秘秘翁志聰表示,會趕緊將耆老的回憶製作成紀錄片,文獻會今年編列九十萬預算,預計明年開始訪問拍攝,受訪者包括北市老議長、老議員、老市長。

不過日前,北市議員厲耿桂芳認為,文獻會的拍攝計畫太晚執行,除了老議長及老市長,台灣各地仍有許多冷戰時期老兵。她每年參加公祭後,都感嘆老兵不斷過世,若沒有留下口述歷史,這些歷史文獻將一同消失。

歷耿桂芳認為,各級政府過去雖推動眷村文化節等活動,也作過一些口述歷史,但現老榮民的生命故事需要系統性的整理,且加緊速度製作成文字及影音故事。

翁志聰說,北市文獻會已計畫明年會前往台北市四四南眷村、寶藏巖、北投中心新村辦理座談會,邀集老榮民訪談。而文獻會也預計後年再拍攝老榮民紀錄片。

※ 相關報導:

* 士林官邸紀錄片 老侍衛話老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775488.shtml

士林官邸已是重要觀光據點,台北市文獻會今年訪問故總統蔣中正時代的侍衛群郝柏村等人及英文翻譯官錢復,製成士林官邸紀錄片,明年一月底在士林官邸播放,珍貴畫面及故事即將曝光。



◆ 百人斬是真的 日記者紀錄屠殺

中央社 2011.12.12

「喂,我砍了105,你呢?」「我砍了106人。」「既然平局,那麼看誰先砍150人吧。」前述對話是74年前的日本記者在南京寫下的新聞稿,收錄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日本新聞報刊影印集」。

中新社報導,這本影印集分上、下冊,今天在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新書發表會。該書內容源自館內所藏、歷年來從日本收集的大量報刊資料,很多史料是首次展示。

報導稱,書中收錄的報導顯示日本戰地記者對侵華日軍的戰況進行「成篇累牘的炫耀和讚揚」。字裡行間,可窺見當年南京無辜平民被屠殺的慘烈場景。

例如,昭和12年12月12日「大阪每日新聞」,一篇題為「106對105 百人斬競賽的向井、野田兩名少尉染的利劍閃耀著入南京城」的特稿中,報導了「百人斬」殺人競賽的殘忍暴行,成為屠殺鐵證。

報導指,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各大新聞媒體聞風而動,其中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東京朝日新聞社、讀賣新聞社、同盟通訊社等報社派出大批新聞記者隨軍前往中國大陸前線。書中收錄「東京日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等日本媒體,自1937年7月至1938年5月的報導。

據統計,1937年11月12日,日軍進攻南京時,日本新聞界派出超過200人的媒體「別動隊」,成員包括文字記者、攝影師、聯絡員等,全程報導日軍侵略南京的戰況。



◆ 也有阿「机」師 內門罕姓多 乾隆賜?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高雄報導】2011.12.12

高雄市內門區永富等七個里位處偏遠,人口數不多,卻有機、机、來、宜、鬆、卯等廿多種罕見姓氏,是全台罕見姓氏密度最高地區,讓查戶口的員警直呼「大開眼界」。

內門區溝坪派出所所長鄭博文說,剛調到溝坪查戶口,發現有人姓「机」很好奇,心想怎有這麼特別的姓?後來才知道自己「少見多怪」,村落裡還有姓力、鬆、來、機、月、買等廿個以上罕見姓氏,共超過一百五十戶。

五十八歲力原在說,全台姓「力」的幾乎都是從內門發展出去,家族裡最有名的,是第一屆瓊斯盃女國手力英美,是他的堂姊,出色的球技讓她成為國家代表隊常客。

力原在打趣說,因為姓力,地方上的人戲稱他家都是「有力人士」,每到過年家裡非常熱鬧,因為有「力」人士聚在一起變成「力」大無窮;希望未來能辦一場「全台最有力人士」宗親會。

家住三平里的總鋪師机義雄,燒得一手好菜,當地人都稱他「阿机師」,他戲稱,和名廚「阿基師」同音不同字,常被誤會想出鋒頭「冒名」,其實他本姓机,「我是貨真價實的阿机師」。

机義雄說,他原本姓「機」,十幾年前參加大型嘉年華會,許多人他為何姓機感到好奇,勾起他尋根興趣,到戶政事務所詢問,戶政人員調出日治時檔案,才發現他原來姓「机」,猜想以前戶政所的人只認識「機」,不識「机」而弄錯。

祖籍福建省安溪縣的車順德說,自己是「車」姓到台灣的第五代,依據族譜,祖先從大陸遷居來台,一開始住在岡山石橋,後來輾轉遷徙到現在的永富里。

研究內門當地文化近廿年的文史工作者陳聰賢指出,當地比較罕見姓氏的居民,大部分都具有平埔族血統,少數則是祖先從大陸遷居來台。

平埔族在荷蘭統治時期都是使用羅馬拼音,沒有自己的姓。清乾隆卅三年,平埔族協助平定「黃教之亂」有功,乾隆賜他們這些姓氏,才變成今日在內門區永富、永興、永吉、溝坪、內興、木柵、三平等七個里,有廿幾個罕見姓氏。

fsj 提到...

解密牛頓 親筆手稿貼上網

中央社 2011.12.13

美國媒體報導,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已在網路上公布萬有引力之父牛頓(Sir Isaac Newton)的大量手稿。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本次公布上網的檔案包括牛頓大學時代的筆記本,以及某些他在1660年代寫下的數學、微積分、光學和萬有引力的重要手稿。

手稿與加註版的「數學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一同展出。牛頓在「數學原理」書中訂下運動與萬有引力的法則,被視為世界最重要科學著作之一。

目前檔案保管員已將逾4000頁的手稿數位化,他們每天拍下並上傳多達200頁的手稿。

圖書館數位化管理人楊恩(Grant Young)表示,此展出系列包含了「某些可能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章和文件」,也許可以讓觀賞者從中更深入了解牛頓的研究方法。

他說:「每個人不論在何地,只要點下滑鼠就可看到牛頓研究方式,以及發展理論和實驗的方法。」

部分手稿被水和火嚴重損壞,因此大多會先經過處理才放入檔案。



◆ 中研院研究員朱浤源 華府談228事件

中央社 2011.12.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今天在華府發表228事件研究成果指出,228事件受到中共地下黨、各地流氓活動等因素影響,而戰後美國駐台副領事葛超智也難辭其咎。

朱浤源應華府漢學會(Washington DC MandarinAssociation)邀請,發表228事件研究成果表示,過去台灣關於228事件的研究多著重於受難者的角度,夾雜情緒看待此一歷史事件,他和研究小組則企圖從國家的立場,以冷靜態度分析228事件的成因。

他指出,根據研究成果顯示,228事件雖非中共地下黨策動,但他們的確發揮最大作用,包括北部的學生軍起義、中部的二七部隊、嘉義圍攻彈藥庫等事件,都與當時潛伏在台的中共地下黨脫不了關係。

朱浤源表示,台灣被殖民統治50年期間飽嚐不平等待遇,使許多台灣民眾對日人十分不滿,戰後日人失去統治地位,社會上發生許多相關的報復行為,例如南部的東港事件。此外,許多不法之徒假冒軍、警、憲的身分四處招搖撞騙,形成許多社會問題,也加速228事件的擴散。

此外,朱浤源指出,戰後美國駐台第一位副領事、也是「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一書作者葛超智(George H. Kerr)在228事件期間與「台灣再解放同盟」、「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等台獨團體關係密切,甚至在當時鼓勵人民反抗政府,不僅是228事件的亂源,也影響日後「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發展。

他表示,228事件期間,台灣陷入一星期多的無政府狀態,警察系統完全失去作用,民間只能組織自保,造成各地流氓暴徒活動頻繁。現在許多研究常將當時所有的死傷、失蹤事件都算在國軍的鎮壓頭上,但其實也有一些是個人趁機解決私人恩怨,這一點可從相關資料窺出端倪。

朱浤源指出,228事件是秉持各種理念的不同人士發生衝突的結果。他希望透過此研究,跳脫出藍、綠、紅(中國大陸)的框架,站在國家制高點的角度,客觀面對歷史事實。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LuapByBy3Y

fsj 提到...

太原五百完人非史實 年年花公帑拜假烈士

自由 2011.12.28

〔記者黃忠榮/台北報導〕「太原五百完人故事」竟然是假的!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引據中國學者的調查報告,事後證明太原五百完人故事是假的,台北市政府竟然年年用公帑祭拜這些「假烈士」,抨擊官方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建築群逾一甲子 議員抨擊荒謬至極

位於台北市圓山的「太原五百完人歷史建築群」由政府出資建造,超過一甲子,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歷年來皆以「宗教祭祀」名目編列預算維護,明年度又編列八十七萬餘元整建。不過,這筆八十七萬預算在台北市議會民政委員會審查時遭刪除,議會二讀會時被暫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儀深表示,根據一九八八年中國山西文史資料記載,當時確有太原守軍四十六人自殺,國民黨卻將人數湊到五百人,其中有些是被中共解放軍處死,有些是死在其他地方,有些下落不明。

陳儀深認為,現在是還原歷史真相的好時機,有必要在「太原五百完人歷史建築群」處立牌說明這段歷史,並且不必再用「祭祀」的名義祭拜。

梁文傑表示,「太原五百完人」簡直是吳鳳故事的翻版,曾被國立編譯館放入小學國語課本長達數十年,現在小學課本已沒有這段課文。

「太原五百完人歷史建築群」民國九十八年被台北市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根據文化局的指定理由為:「雖『太原五百完人』不符史實,但為社會之實存。」文化局評鑑意見為:「由於真正自殺者可能僅四十餘人,題名『五百完人』與史實不符。」

梁文傑批評,文化局明知不符史實,卻還列為歷史建築,荒謬至極。

北市民政局︰不再以祭祀名目編預算

台北市民政局長黃呂錦茹表示,經市議員建議後,太原五百完人歷史建築群原要交給文化局負責,但文化局婉拒,經由議會朝野協商後決定,明年度八十七萬預算刪除,仍由民政局管理,未來將不再以祭祀名目編列預算,最多就是維護整修經費。

至於是否立牌說明這段史實?黃呂錦茹說,民政局會邀請專家學者就這段歷史進行考究,如確認議員資料為真,會考慮立牌說明。



◆ 林博文專欄-美國老兵私藏中國石佛

【林博文】2011-12-28 中國時報

兩年前的十二月,中國大陸派了一個海外國寶尋訪團到美東一帶藝術博物館追查流落海外的中國國寶,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追查外國從圓明園搶走的文物。由八個人組成的訪尋團以兩周時間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華府史密遜尼博物館拍照、查看檔案,最後是一無所獲。一些海內外文物收藏家及鑑賞家批評這個尋訪團只是到海外做秀,滿足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央電視台記者隨行拍攝訪團的活動。華府亞瑟.沙克勒藝術館及傅瑞爾藝術館中國文物部主任基斯.威爾遜說,尋訪團雖拍攝了百萬呎的錄影,卻未完成任何具體任務。

中國變成經濟強國之後,海外追尋國寶或利用拍賣會大量搜購文物,已成了一種時尚。一批暴發戶大買特買書畫文物,許多人把搜購目標集中在圓明園殘品。一些中國拍賣公司在美國華文報紙大登廣告徵集文物,頗有收獲,因一九四九年以來確有不少書畫文物隨著逃避「赤禍」而流落海外。實際上,除了華人之外,也有不少國寶隱藏在一般美國人家裡。

我有個朋友最近搬家,搬到紐約一棟古老的公寓裡。不久即認識一位八十多歲的白人鄰居,交談之下,才知道這位老者在中國抗戰時是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由飛虎隊改組擴大而成)隊員。過了一段時間,那位老者邀我的朋友到他的公寓小坐聊聊、喝杯咖啡。我的朋友一進門,簡直嚇呆了!老者的公寓竟放置了七至十尊(我的朋友沒有細數)石佛,有大有小,大部分是佛頭,也有全身(小一點)。我的朋友參觀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多倫多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沙克勒和傅瑞爾等中國文物蒐藏豐富的場所,但從未在一個私人家裡看到如此壯觀、如此珍貴的石佛。

我的朋友懷疑這批石佛是北魏時代的傑作,老者也不清楚。當年十四航空隊的駐地是在雲南昆明,我的朋友不好意思問他從哪裡找到這批石佛,更不好意思問他如何帶來美國。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老者把那批石佛運回紐約,也許利用十四航空隊的運輸機或是美國海軍運輸船。當年飛虎隊和十四航空隊隊員所穿的夾克背後都貼有一張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的中文通告:「來華助戰洋人」的老美,可能有不少人返美時順便帶走中國的文物(順手牽羊?),像那位老者一個人就帶走了七至十尊的石佛,似乎有點過分,也太貪了吧!

那位十四航空隊的老者只向我的朋友透露,他在這棟老公寓已住了數十年。我的朋友後來發現公寓中庭花園裡放置了一尊佛頭,每天受到風吹雨打,有時太陽暴曬,有時大雪覆蓋。我的朋友就問那老者,那尊佛頭是不是他的?老者說是他多年前放在花園裡供住戶欣賞,不料有些老美住戶不領情,不喜歡佛頭,認係破壞氣氛,還向大樓管理委員會抗議。剛好那位老者也是管理委員,委員會不理抗議者,那尊價值連城的佛頭一直孤獨地立在花園中,不分春夏秋冬。但暴露戶外太久的後果是,佛頭更老化了!

兩年前,一些文物專家知道北京要派國寶尋訪團來美國時,就表示不應該只追尋圓明園古物,也不應只找尋清朝以後的文物,中國歷史那麼久,為什麼只找清朝以後的東西。文物專家又說,大張旗幟地到海外追國寶不可能追到,真正的國寶都在台、港、大陸和歐美等地的私人手裡,他們不太願意拿出來,除非是要錢用或是下一代不懂文物。外國人掠奪中國文物最厲害也最多的是日本;中國古蹟文物被破壞最厲害也最多的時期,可說是日本侵華和文化大革命。有些專家則認為文革時代所毀壞的古蹟、文物、古籍、字畫等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包括抗戰。

直至現在,大陸破壞古蹟、盜挖古墓的惡行,仍時有所聞。北京大興土木、大建高樓的後果是一點古味都沒有了,胡同一條條消失,當年李鴻章每次進京所下榻的賢良寺也在數年前拆得片甲不留!兩年前隨國寶尋訪團出來的一位劉姓律師兼文物專家,在美東一帶博物館追寶後,大為感慨,亦猛然醒悟。私下對《紐約時報》表示,看到國外博物館那樣細心,認真保護中國國寶的情況,使他感觸良深。他說:「我看,還是讓它們留在現在的地方算了!」這位劉姓律師也是追討國寶運動的主力之一,但他表示北京的一些文物陳列館既沒有溫度調控設備,大批文物存放的地方就像軍隊營房一樣。

抗戰勝利後來華調停國共衝突的五星上將馬歇爾家裡有不少中國古董,都是國府大員送他的禮物。馬帥夫婦已死了五十多年,他們沒有後代,那些國寶呢?歷屆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也都有中國骨董,也許沒有人像十四航空隊老者那樣擁有那麼多的石佛!老者已八十多歲,那批石佛未來的歸宿呢?

fsj 提到...

民主浪潮起 歷史學家眼中的2011年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1-12-30

2011年到達尾聲,這一年必定會在歷史上留下顯著的軌跡,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邦)觀察從年頭到年尾,在全世界發生的群眾運動,他發現,這個時代,引領示威風潮的不再是工人,而是中產階級。

政治篇章以阿拉伯世界為重心的這一年即將結束,(霍布斯邦)說他非常欣喜的再一次見證到,街頭運動依然有能力扳倒國家機器。

(霍布斯邦)是英國少數幾個著作能夠登上暢銷排行榜的歷史學家,他是猶太人,生於埃及,兩歲的時候,一家人搬到歐洲,1948年他出版第一本書,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十多本著作。

這一生很長的一段時間,他都活在革命的幽暗和光亮中。他在1917年出生,出生後幾個月,就發生了俄羅斯革命,成年後,他大半的歲月,都是共產黨員,他同時也是一個有創見、深具影響力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研究革命,有時也鼓吹革命性的改變。雖然已經九十好幾,他對政治的熱情不減,這份狂熱,不只反應在他最新著作的書名上(如何改變世界),也反應在他對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的高度關注上。

最近,他在接受BBC專訪的時候說,今年發生在阿拉伯世界的民主運動,令他興奮也讓他欣慰。他說想要一場革命,這是最起碼該有的樣子,至少頭幾天,大家該走上街頭,為他們認為對的事,一起站出來,就算心裡明白這可能持續不了多久。

(霍布斯邦)把今年的阿拉伯之春和將近兩個世紀前的歐洲革命浪潮相互比擬,1848年,法國的人民起義,在義大利、德意志、奧地利以及其它地區,掀起風潮,從一個國家開始的革命,短短時間內,就蔓延到整個大陸。對於那些曾經聚集在開羅解放廣場,為埃及民主抗爭,現在卻擔心革命的成果可能化為烏有的群眾,(霍布斯邦)覺得他們不需要太悲觀,他說,1848年過後兩年,看起來,革命好像是白忙了一場,可是把時間拉長,大家就明白革命並沒有失敗,歐洲在自由與民主上,出現了長足的進展,透過長時間的累積,一點一滴的進步,形成了很大的改變,只是這個改變不是以革命的形式來實現。

對於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霍布斯邦)說,除了突尼西亞以外,其他阿拉伯國家應該不太可能落實自由民主或是發展出類似歐洲的代議式政府。他說,大家沒注意到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差異,它們或許都在發生革命,但是卻是不一樣的革命,它們的共通之處是對當權者的不滿以及動員起來的群眾類型,也就是一群現代化的中產階級,特別是年輕人,當然科技也在現在的群眾運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透過社群網站的連繫,群眾串連與動員,變得更加容易。這不只顯現在阿拉伯世界的民主示威中,也在佔領華爾街運動裡,獲得印證,佔領華爾街的群眾運動,也同樣吸引到(霍布斯邦)的注意,他帶著一點欽佩,觀察著這場社會革命,他認為,這項運動的起點可以追溯到歐巴馬的競選活動,他成功的動員了對政治原本冷感的年輕族群,在這當中,網路發揮了相當大的力量。

佔領華爾街運動儘管號稱代表社會上百分之99的人,它的某些訴求也確實引發公眾迴響。但是它的抗爭場面,多數都沒有達到大家認知的群眾運動規模。

從2011年的群眾運動中,(霍布斯邦)發現,這個時代最有效的群眾運動比較容易發生在以新的、接受過現代化科技洗禮的中產階級為根基,最好是擁有廣大年輕人和學生的社會。

(霍布斯邦)並不認為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會更進一步向全世界蔓延,或者是掀起更大範圍的革命風潮,比較可能的發展是類似於1980年代南韓漸進式的民主轉型。

不過,他比較擔心的是,革命到最後,產生出的集體意識型態,已然背離了革命的動機,這在透過伊斯蘭政治語言催生的第一場革命、也就是1979年伊朗大革命發生過,(霍布斯邦)雖然為阿拉伯世界這波民主浪潮欣喜,卻也不由得對它可能步上伊朗後塵,而感到憂慮。

fsj 提到...

BBC歷史雜誌:邱吉爾、拿破崙名過其實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1.07

最新一期英國廣播公司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選出「最名過其實」的歷史人物,上榜者包括英國前首相邱吉爾、15世紀的英國國王亨利五世、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與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

曾為BBC記者的歷史學家克里斯多夫.李(Christopher Lee)認為邱吉爾名不副實,主要是因為他從政早期表現很差。

克里斯多夫.李認為邱吉爾判斷力極差,又太愛使用武力,至少到1940年夏天之前都是如此。

克里斯多夫.李說:「若不是他後來領導英國贏得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很可能忘了他。」許多邱吉爾同時期的保守黨同志應該也頗有同感。

科學史專家法拉認為達爾文名過其實,因為他迴避了生命究竟如何開始的問題。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大衛則認為拿破崙沒那麼了不起。

英國廣播公司歷史雜誌副主編艾塔說:「沒有一個歷史人物能逃過質疑與批評,本刊邀集專家學者點評歷史長河中的英雄人物,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希望這個專題能引發熱烈討論。」

其餘人物包括起義反抗羅馬的奴隸將軍斯巴達克斯、蘇格蘭女王瑪麗、英國哲學家洛克、致力廢除蓄奴制度的18世紀英國議員威爾伯福斯等。

fsj 提到...

價值逾380萬台幣 貝多芬親筆信曝光 抱怨貧病交加

【楊明暐/綜合報導】2012-01-13 中國時報

西方古典音樂「樂聖」貝多芬一封寫給友人的親筆信最近在德國北部出土,他在信中顯露非常平實的一面,抱怨自己收入太少,而且疾病纏身。

貝多芬於一八二三年七月,也就是他去世之前四年,寫這封信給同為作曲家的友人史托克豪森(Franz Stockhausen),信長達六頁,主要是懇請對方協助他為其《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尋找贊助者,貝多芬認為這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不過信裡也提及若干生活細節,貝多芬稱耳聾使他生活拮据,他寫道:「我的低薪和病痛使我必須更努力才能讓日子好過些。」此外,貝多芬也提到自己的姪子,擔心他的學費太高,擔心他在自己死後失去依靠。

史托克豪森位在德國北部呂貝克的房產,包括貝多芬這封親筆信,後來被其曾孫女韋爾斯(Renate Wirth)繼承,韋爾斯於二○一一年去世,這些房產全捐給「呂貝克音樂學院」,本周稍早該學院「布拉姆斯研究所」接管了這份遺產,從而發現這封信。

這封年代久遠的信已經泛黃,字跡潦草且有多處塗改,但由於相當罕見,布拉姆斯研究所所長桑德伯格(Wolfgang Sandberger)估計,這封信價值超過十萬歐元(約新台幣三百八十萬元)。

fsj 提到...

蔣中正日記 分類抄本現精華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2012-01-19 旺報

國史館將《蔣中正總統五記》整理出版,提供近代史學界珍貴史料,昨日新書發布會中,蔣家故舊齊聚肯定蔣中正歷史定位。蔣中正日記現存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五記》本是摘錄日記的精華版,與原稿內容雖有出入,但兩相對照可窺見蔣中正最真實心路歷程,也是近代史學者研究的重要材料。

《五記》原稿是蔣中正祕書王宇高、王宇正仿類抄體例,就蔣氏日記以編年體方式分類摘抄而成,性質屬於蔣日記摘抄本。包括記述軍政大要處理心得的《困勉記》、自身人格修持的《省克記》、個人讀書學習心得的《學記》、人際網絡與社會關係的《愛記》、遊歷見聞的《游記》。就研究蔣的生命史而言,《五記》乃不可或缺的基礎史料之一。

國史館長呂芳上表示,《五記》的出版是民國史研究一大盛事,披露蔣性格、家庭生活、讀書遊歷、感情故事、交友應酬、社會觀感、國之大事等種種公私紀錄,提供的訊息足作蔣一生個人行止、近百年國家走向的重要參考資料;內容雖然重新打字整理,但全部原文重現,一字不漏,希望「還原歷史、認識民國」。

參考手稿可明始末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蔣介石研究群」召集人黃自進指出,《五記》以日記原稿為基礎,參考手稿往往能明白事件始末;例如1940年11月,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向重慶國民政府謀和,見諸蔣當月7日日記和《困勉記》第63卷比較,內容基本相同,但相異者,《五記》點出居中牽線的是銀行家錢永銘,脈絡也更清楚。這類變動或是蔣中正審閱時添加,或編者根據其他資料增補。

可與事略稿本對照

1940年3月,日本一手扶持的汪偽政府成立於南京,日方誘和,外相松岡推行「錢永銘工作」,即當中重要事例。《五記》的相關記述不僅反映蔣個人立場,也提供極具意義的細節。《五記》史料自比手稿本更勝一籌。

蔣中正日記有手稿本、仿抄本、引錄本和分類抄本等類型。國史館表示,該館陸續出版的《事略稿本》屬引錄本;而《蔣中正總統五記》則為分類抄本,是日記中的精華部分。《五記》與《事略稿本》相較,除起迄年分不同,《事略稿本》以政治、軍事為主,《五記》則廣納旅遊、讀書、反省、感情等記述,包融更多更廣。相對的,《五記》文字較為精簡,可與《事略稿本》相對照,互補研究蔣中正的行事風格、德行事業。

昨日郝柏村、錢復、楚崧秋及周聯華牧師、樓文淵等蔣家故舊均到場追述蔣公行誼。



◆ 國史館:出版蔣中正日記 準備好了

【王銘義/台北報導】2012-01-19 中國時報

蔣家媳婦蔣方智怡昨在國史館舉辦的《蔣中正總統五記》新書發表會上強調,蔣中正日記是研究近現代史重要參考史料,「兩蔣日記屬於國家資產,不是我們家的」,當初她與胡佛研究所商議,日記只是暫存該處,隨時都可取回;國史館長呂芳上則強調:「我們準備好了!日記送回來,保存絕對不輸胡佛!」

國史館昨發表《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游記》、《學記》、《省克記》與《愛記》,特邀蔣家代表故舊探討日記出版事宜。蔣家姻親、宋子安媳婦宋曹琍璇說,她曾看過蔣公所寫的每頁日記,感受蔣公有非常強烈的使命感,希望很快能看到日記完整出版,作為兩岸交流重要平台。

中研院院士、史學家張玉法說,《五記》的出版,史學界很振奮,但五記仍屬「二手材料」,只能說是蔣公日記的「引子」,他期待日記能早日出版,提供史學研究之用。

曾任蔣侍衛長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見圖,張鎧乙攝)說,老總統晚年將日記手稿交給經國先生,後來又交給蔣孝勇,但孝勇患不治之症,日記處理就交由蔣方智怡女士負責,近年,她受到很多誤解與委屈,希望日記能儘快出版。

曾出版《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的郝柏村說,蔣公日記是證明歷史真相的證據,以他身體狀況如能再活三年,他希望能把八年抗戰期間蔣公日記有關軍事部分再解讀出來。

從就讀軍校,到擔任蔣逝世前的侍衛長,郝柏村自喻「跑了四十年龍套」。早年他曾看過手稿都用牛皮紙封著,但當時一個字都沒看過。他說,大陸有些出版品,刻意拿些話醜化蔣,希望日記能早日出版,客觀呈現史實。

在蔣中正逝世前十年任侍從祕書的錢復說,近年他曾前往胡佛研究所查閱二二八事件、蔣公下野期間的日記手稿,看到很多歷史看不到的部分,也深刻理解日記反映了蔣公在重大事件過程的真實感受。

曾任總統府副祕書長的張祖詒說,日記披露很多史實並未記載的內容,也反映蔣公好惡,如五記《困勉記》和《愛記》,對胡適有諸多不滿情緒,甚至有不屑的言詞,或對胡作人格攻擊,極不平常,值得史家多作考證。

曾任士林官邸凱歌堂蔣家私人牧師的周聯華則說,蔣在《學記》披露看過的典籍令人驚嘆,恐怕大學中文系教授都沒他唸的多,幾乎每頁都有他閱讀聖經的記載,甚至連西安蒙難期間都還在閱讀聖經。

fsj 提到...

台史大師王世慶 傳記述傳奇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2.02.03

今年元月病逝的台灣歷史學界國寶級學者王世慶,雖僅專科學歷,卻獲中央研究院聘為兼任研究員。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昨天發表《台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口述歷史新書,記錄王世慶傳奇一生。

文化局長林倩綺說,1928年在板橋出生的王世慶,曾在台灣史通志館擔任採訪員,參與編纂「台北縣志」、「台灣省通志稿」,代表作是「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及「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

著書的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說,王世慶堪稱是努力自學、突破「時代限制」的典範。王接受日據殖民地教育,讀到台北師範學校,後因師範學校被降等,相當於專科學校,以致日後升遷、任教屢屢碰壁,若非後來獲中研院聘為兼任研究員,根本無法在大學任教。

另一個時代限制是語言。王從小學日語,但戰後政府要求使用國語(北京話),使他頓時有如文盲,幸好他有一位曾在廈門日本領事館服務的同鄉教他北京話。更困難的中文書寫則是寫完再請人修改,例如古蹟專家林衡道的弟弟林衡立雖不會北京話,卻因從小私塾就會寫中文,最常幫王世慶修稿,兩人則以日語交談。

周婉窈強調,王世慶沒受過正式中文教育,最後卻能讀懂文言文、用中文書寫研究,「痛苦的過程,不是從小生活在國語環境的晚輩能想像的」。

王世慶之子王孟亮教授昨天接受贈書時感動說:「感覺作者比我更了解我父親,一定要好好讀這本書。」

另文化局昨天同步發表北藝大教授阮昌銳所著《野柳神明淨港》口述歷史新書,文化局說,兩本新書即日起可到新北市立圖書館與各區分館、全國各大專院校圖書館借閱,或以平裝本300元、精裝本450元,向文化局29603456轉4579、五南書局、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購讀。

fsj 提到...

疑葬秦子嬰帝 始皇陵旁墓停挖

中央社 2012.02.26

秦朝最後一任皇帝子嬰葬在何處,至今無人知曉。大陸媒體報導,陜西秦始皇陵西側的中字型墓葬,由於曾被學者認為是子嬰之墓,大陸官方日前批示暫不挖掘,等先查清墓葬性質再重新呈報。

中新社報導,這座中字型墓葬發現於2003年,為南北向,長約109公尺,東西寬26公尺,深約15.5公尺。

報導引述大陸考古學家、前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一說法指出,這處中字型墓葬應該屬於君王級別。他並表示,先前他曾推測墓主為子嬰,但在挖掘以前,無法確定。

報導指出,大陸國家文物局認為,這座墓葬位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保護範圍內,與秦始皇陵有密切關係,因此暫不同意進行考古挖掘;考古單位須先結合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全面調查墓葬資料,弄清楚墓葬性質、陵園範圍和布局後再重新呈報。

報導說,根據先秦喪葬禮制,除墓室大小有別外,生前地位高低及墓道數目不同,都是體現墓室尊卑的元素。其中,天子墓一般是4個墓道的「亞」字型,比天子稍低一級者,則是2條墓道的「中」字型。

據史料記載,秦人的陵墓多位於國都附近。而從秦國將都城遷到咸陽後,秦國國君的陵墓多分布於陝西咸陽、芷陽及驪山北麓。

子嬰是秦朝第3任皇帝,身世一直成謎,歷史共有秦始皇之孫、之子、之弟等3種說法,在位僅46日後,向率先攻入秦都咸陽的劉邦投降,秦朝滅亡;之後被進入咸陽的項羽所殺,遺體不知去向。

fsj 提到...

228史料展 外國人報導 真相攤開來

自由 2012.03.05

當年中小學生要付5至10元「感恩費」給中國兵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與二二八事件研究協會正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展出最新二二八事件史料,其中一件英國海軍中校柏曼對台灣二二八事件所做的報告指出,中小學生要繳「感恩費」五到十元台幣給中國軍隊士兵娛樂、買飲料與點心;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也指出中國軍隊屠殺台灣人民。

這些史料是從學者的二二八學術研究中整理出事件發生時,美、英等國的媒體及政府單位的報導與報告。包括美國紐約時報當時在華特派員鐵曼德燈所做的報導,指「中國軍隊一到就進行恐怖性、不分皂白的射殺」、「中國兵殺人、搶劫,街上遍滿屍體」。

另有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英國海軍中校柏曼對其國家所做的二二八事件報告,指「士兵在街上槍殺任何所抓住的人」,又說「台灣從小學到大學生都慶祝一個感恩日、慶祝中國軍隊從最近的動亂中把台灣人民拯救出來,所有小學生得付五元台幣的感恩費,中學生付十元台幣,給英武的士兵提供娛樂、購買飲料、點心,因為他們打敗了無法無天的台灣份子,保衛了這些兒童」。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江榮森指出,馬政府雖把二二八檔案彙編成冊,但未主動公開展覽,該會翻找二二八歷史檔案及學者研究,把民眾所不知的二二八整理出來,舉行展覽,希望民眾看到真相,更清楚當年國民政府對台灣人民所做的事。

關鍵一九八七感念無名英雄

昨天,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也舉行「關鍵一九八七」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影像展開幕活動,二二八運動紀錄者宋隆泉用鏡頭寫下台灣人流血挖掘的歷史與民主,會中宋隆泉以「沒有真相就沒有原諒」,一語道出二二八家屬心中最大的盼望。

包括前行政院副院長葉菊蘭、嘉義市長黃敏惠、嘉義縣副縣長林美珠、主辦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廖繼斌等人都出席。

廖繼斌表示,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有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走上街頭,希望透過影像展,找到他們,並讓他們成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永久的榮譽之友。

音樂才女兼演員鄭宜農則在開幕式中用歌聲撫慰二二八的傷痛。葉菊蘭表示,新生代鄭宜農以歌聲向悲情說「莎喲娜啦」,她看到台灣的希望。

fsj 提到...

復旦:曹雪芹可能是曹操後裔

【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2012-03-31 旺報

考古學家2009年12月27日在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挖到出一座漢代古墓,為了證實是曹操的高陵墓,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0年初邀請曹姓男子捐血,透過DNA驗證古墓中的男性遺骨是不是曹操,卻意外發現清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可能是曹操的後裔,但復旦大學稱,目前沒有針對兩個家族間血緣關係的研究計畫。

《成都晚報》、《華商晨報》報導,復旦大學研究發現6支曹姓家族是曹操的後裔,其中東港曹家的代表人物曹祖義也是其中之一。自稱曹操第70代孫的曹祖義表示,先祖300年前來自當年的甯海州河南村的「乳山」,曹雪芹即是他的旁支祖先之一,換言之,復旦大學印證「曹雪芹是曹操後裔」的說法,而根據族譜和範字規則,曹雪芹應是曹操64代孫。



◆ 修繕古宅 發現地板藏千件財寶

自由 2012.04.01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俄羅斯一家公司三月三十日宣布,該公司的工人最近修繕聖彼得堡一棟名人宅邸時,意外發現地板暗格內藏有一千多件貴重財寶,其中許多物品外包有一九一七年年初的報紙,因此估計藏寶的年代可溯及近一百年前。

此項消息讓媒體為之瘋狂,但也引來誰該擁有財寶所有權的爭議。由於該公司才剛宣布發現此項財寶,財寶的總價值還有待專家鑑定。

這批財寶的背後,有著俄羅斯最著名且最浪漫的兩位名人的影子:十七世紀的沙皇彼得大帝,以及十九世紀的文學家普希金。因為此幢豪宅一八七五年被納雷什金公爵家族所買下,納雷什金公爵家曾出了沙皇亞歷西斯的第二任妻子娜塔莉,而她正是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之母;此外,此棟宅邸是將兩棟十八世紀建築連接而成,其中一棟建築曾為普希金的非洲裔祖父所有。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把私人財產國有化之後,此棟宅邸部分轉型為小食堂式的餐廳,賣些簡單餐食;蘇聯垮台之後,這棟建物改成私人公寓,之後被Intarsia公司買下,當作會議與文化中心使用。

財寶所有權歸屬 尚未有定論

Intarsia表示,等宅邸修繕完成,該公司願意在改為文化中心的宅邸內,公開展覽這批財寶。現在這批財寶由聖彼得堡市政府的歷史保存委員會暫時監管,不過未來財寶所有權歸屬於誰,目前還未有定論。一個區域性共產黨組織表示,由於共產黨國有化私人財產,這批財寶屬於共黨所有,而既然該組織是共產黨的繼承人,財寶當由他們繼承;但另一方面,有人認為財寶應屬納雷什金家族所有,不過該家族血緣最近的子孫現居法國,目前並不清楚此人是否想要尋求財寶所有權。

fsj 提到...

鐵達尼沈船百年 千人重走當年航程海悼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2.04.15

今年是「鐵達尼號」郵輪沉沒百年紀念,奪走1514條人命的海難餘波歷一世紀而不衰,從英國、愛爾蘭到美國、加拿大都有紀念活動,並有1300多位歷史迷和鐵達尼號死難者的後代登上郵輪「巴爾莫拉號」,重新走一遍鐵達尼號當年航線。

另一艘體積較小的「精鑽旅程號」則從紐約起航,兩艘船在鐵達尼號沉船地點加拿大紐芬蘭外海640公里處會合,共同舉行紀念儀式,並重現百年前的部分情況。

巴爾莫拉號船長在船上時間14日晚間11時40分宣布撞上冰山,並發出求救信號,到15日凌晨2時20分(台灣時間中午1時47分)鐵達尼號沉沒的時刻,牧師率領眾人祈禱,將花環投入海中。同時,樂隊則演奏鐵達尼號樂隊在沈船時不斷演奏的聖曲「願與我主相近」。

巴爾莫拉號乘客莫不淚眼迷蒙,他們4月8日由英國南漢普敦出發以來,沈浸在鐵達尼號的氣氛中,穿著百年前的服裝款式、聆聽鐵達尼號歷史典故,甚至品嘗鐵達尼號最後一餐的11道菜。

鐵達尼號沉沒在國際海域,管轄權不屬任何國家,但船體殘骸已納入2009年聯合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的管轄。今年的百年紀念也成跨國活動,在打造鐵達尼號的北愛爾蘭伯爾發斯特造船廠、鐵達尼號出發地點英格蘭南漢普敦、鐵達尼號最後補給港口愛爾蘭的哥赫步,以及接收遇難信號的紐芬蘭雷斯岬,都在舉行各項紀念活動。

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當年有百位鐵達尼號死難者安葬於此,當地「鐵達尼號百年協會」安排燭光遊行,參加民眾跟在一輛馬車後面,馬車上有一具象徵性棺木。午夜過後,當年接獲鐵達尼號最後一封電報的時刻,大家默哀一分鐘。

鐵達尼號100年前展開首航,由英格蘭駛往紐約,號稱「永不沉沒」的豪華郵輪是英王愛德華七世時期的奢華表徵,卻成永遠的悲劇象徵。

不過,鐵達尼號悲劇也造就「鐵達尼市場」,許多不相關的地點也舉辦活動,拉斯維加斯、聖地牙哥、新加坡等都有鐵達尼號展覽,5000多件鐵達尼號打撈文物日前拍賣,廠商推出香水、香檳等各式各樣紀念品、相關書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1997年經典名片「鐵達尼號」也推出3D版,預料將培養新一代鐵達尼號迷。



◆ 鐵達尼婦孺優先逃生 槍口逼的

中央社 2012.04.15

瑞典的新研究指出,鐵達尼號(Titanic)生還者泰半為女性,原因可能與傳說的「婦孺優先」俠義精神沒有太大關係,而且遇到船難時,英國男人可能最無紳士精神。

100年前的今天,號稱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遇難,上千人魂斷汪洋,據說當時船上的男人們秉持著紳士精神,讓婦孺優先搭救生艇逃生,高尚的英勇情操令人動容。

但如今研究卻指這些男人並不是出於自發禮讓,而是因為當時船長揚言射殺爭先自救的男人。

根據「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分析過去300年全球著名的18宗船難發現,廣受稱頌的「婦孺優先」海上道德規範僅是個迷思,因為在研究案例中男人的整體存活率是女人的2倍。

但鐵達尼的存活者中女人與小孩竟占了7成。在這18起船難中,男人與女人的存活率分別為34.5%和17.8%,且其中至少5起船難發生時都曾下達女性優先逃生令。

主持這項研究的埃林德爾(Mikael Elinder)說:「鐵達尼與其他的船難很不同,幾乎在所有其他例子中,女人與小孩死亡率都大大高出男人許多,所以優先搶救婦孺是個迷思。」

埃林德爾表示,有報導指出鐵達尼船長當時曾朝爭先爬上救生艇的男人開槍,這似乎才是鐵達尼事件生還者多為女性的原因。

學者在研究案例更發現,英國男人可能最無俠義精神,在遇難英國船舶的女性生還率為13.9%,低於平均的15.3%。



◆ 見證台灣航海史 百年古船 自由中國號歸鄉

【管婺媛/台北報導】2012-04-15 中國時報

近年來電影《鐵達尼號》席捲重來,掀起一波熱潮。其實,台灣也曾擁有一艘有著百年歷史的古帆船「自由中國號」,它即將在五月從美國返台。雖然它沒有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但它在美國流浪超過了半世紀,不僅載負著台灣航海史重要的記憶,更見證了當年六名英勇船員橫渡太平洋的探險歷史篇章。

「自由中國號」是中國航海史上唯一一艘現存僅靠風力、人力完成橫渡太平洋的中式木帆船,於一八九○年在福建馬尾建造,因在基隆下水出航,原名為「基隆號」,後在一九五五年為參加美國國際帆船比賽,經當時台灣省主席嚴家淦更名為「自由中國號」,船齡已超過百年。

一九五五年四月,五名台籍船員陳家琳、周傳鈞、种玉麟、胡露奇、徐家政,以及當時美國駐台副領事麥克文,駕駛著「自由中國號」,從台灣北端基隆港出發。由於船上無電子儀器,途中舵柄數度被暴風打斷,歷經一一四天辛苦航程,才終於在同年八月抵達美國三藩市(舊金山)。雖然自由中國號錯過了當時的國際帆船比賽,但它行經之處,都受到各地矚目與熱烈歡迎,連舊金山漁人港都特地為它立碑紀念。

時隔半世紀之久,自由中國號風采不復當年。它船身不僅因年久失修,又歷經三次轉手、改裝,目前船身已殘破不堪。

三年前,自由中國號被發現棄置在美國舊金山一家私人船場,當時船主無法負荷龐大的保管費用,打算銷毀、拆卸。但當年老船員對古帆船有著深厚情感,不捨老船就這樣被棄毀,因此先在舊金山當地發起搶救運動,隨後又寫信給馬英九總統,期盼中華民國政府出面協助保存古帆船。

在台美民間、官方溝通協調下,終於,今年二月自由中國號產權回歸中華民國政府,而由美國運回台灣的七百多萬元經費,在馬英九出面協助下也已籌妥。自由中國號預計今年四月底從美國奧克蘭港出發,最遲在五月廿四日抵達基隆港,並將進行修復、保存,未來將展示在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讓民眾一睹百年古帆船風采。

※ 相關報導:

* 越洋中式帆船 僅剩自由中國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936/112012041500089.html

「自由中國號」是第一艘橫越太平洋的中式帆船,也是現存唯一曾經橫越大洋的中式帆船。曾橫越大西洋的中式帆船「耆英號」,早在一八五三年在英國海灘被拆解;仿古重建的「太平公主號」,在完成橫越太平洋壯舉之後,也在二○○九年在蘇澳外海遭商船撞沉。

fsj 提到...

坤輿萬國全圖 依鄭和地圖繪?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4.17

鄭和比哥倫布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早繪製世界地圖?香港史家李兆良在新書「坤輿萬國全圖解密」中,比較六百多分古地圖,認為早在「鄭和下西洋」時代,中國人已測繪第一分世界地圖。

十年前,英國皇家海軍退伍軍官孟席斯發表「中國發現世界」演說並出書,震驚史界。孟席斯根據航海圖與出土文物,認為鄭和比哥倫布早七十二年發現美洲。而哥倫布、麥哲倫等西方探險家所攜帶的海圖,皆以中國艦隊所用海圖為藍本。這些中國海圖在一四二八年先傳到義大利威尼斯,再輾轉流入葡萄牙。

李兆良則以西方傳教士利瑪竇進獻給明神宗的「坤輿萬國全圖」,支持孟席斯的論點。

按圖上註釋與地名索隱,李兆良認為,「坤輿萬國全圖」的原繪製年代,應是一四二○到一四四○年之間,正是「鄭和下西洋」的時代。他因此推論,「坤輿萬國全圖」的藍本是鄭和地圖。鄭和七下西洋期間繪製的航海地圖,是世界上第一分世界地圖,散落於西方和中國民間。



◆ 畜試所40年老將 出書講百年歷史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新化報導】2012.04.17

「從事公職40年,只在同一機關服務。」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主祕鄭鑑鏘25歲考上公職,一直在該所服務,不只創下最年輕的祕書,還是歷任5位所長的「五朝元老」,將在7月屆齡退休,他在退休前完成「百年畜產風華」,為40年公職劃下圓滿句點。

在同一個地方上班40年,且多半擔任幕僚長,或技術服務組長,聽起來很無聊,但鄭鑑鏘卻做得有聲有色,60年高考及格進入畜產試驗所服務,66年拿國科會獎學金,到美國取得碩士學位。

72年又拿到國科會計畫,有機會前往夏威夷大學攻讀博士,但他選擇參加沙烏地阿拉伯農技服務團。鄭鑑鏘說,外派機會不一定常有,博士隨時可讀,返國後他取得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博士,是台灣首位水保博士。

鄭鑑鏘77年間也參與農委會發展肉牛產業,他搭小飛機穿梭澳洲小島70個牧場,引進適合台灣的布拉曼牛,但因國貿局隨即從國外進口牛肉,造成農民養一頭肉牛就賠一頭牛,計畫宣告失敗。「發展肉牛計畫失敗,是因跨部會政策沒有協調好!」鄭鑑鏘在編寫「百年畜牧風華」時,特別寫下這段歷史。

退休前,鄭鑑鏘花了一年半時間,率領同仁為台灣百年畜牧發展史留下完整紀錄,也為公職40年劃下圓滿休止符。

fsj 提到...

林博文專欄-水門事件案中案

【本報訊】2012-05-02 中國時報

水門事件四十載又掀波!

筆者在三月二十一日的專欄中提到今年是水門事件四十周年紀念。當年《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合作揭發尼克森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策畫於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深夜派人潛入華府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委員會進行不法活動,終而導致尼克森引咎辭職。

四十年來,水門事件一直陰魂不散,它始終籠罩在美國政界與媒體的上下左右。在紀念水門事件四十周年之際,卻傳出一項震撼性的內幕新聞,主角則是伍華德和他當年的上司,華郵總編輯班.布萊德利(Ben Bradlee)。伍華德因報導水門事件而名滿天下,成為全美最有名的調查記者,著述不輟,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他也成為千萬富翁。他的身邊有一、二位研究助理,幫他搜集和整理資料。他在一九九八年聘請二十三歲的助理傑夫.希莫曼(Jeff Himmelman),從一九九九年至二○○二年,希莫曼就住在伍華德家裡。二○○七年,伍氏又請希莫曼當助理,並搬到伍家住了幾個月。

《華盛頓郵報》因水門事件而光芒萬丈,成為足以與《紐約時報》抗衡的全國性大報。當時指揮採訪水門事件的老總布萊德利,亦一戰而紅。個性直爽、口鋒犀利、為人機智的布萊德利,曾於一九九五年出版回憶錄:《一個美好的人生》(A Good Life)。他當初和出版社簽約寫回憶錄時,合約上要他寫兩本,但他只寫一本。伍華德向布氏推薦希莫曼當他的助理。希莫曼前年和布氏談了一陣後,當時已八十九歲的布氏決定不寫第二本回憶錄,而改由希莫曼為他寫傳,並把他存放在華郵倉庫的一批個人檔案全部交給希莫曼處理。

希莫曼看到布萊德利於一九九○年接受女記者芭芭拉.范英曼(Barbara Feinman)訪問時的資料,有關水門事件的談話,不禁大吃一驚。布氏向范英曼懷疑伍華德所宣稱他和「深喉嚨」的聯絡方式。伍華德採訪水門事件時,有一不願透露身分的人常向他提供內幕消息,華郵編輯部為此人取了「深喉嚨」(Deep Throat)的代號。伍華德說他常在住家公寓陽台放置插有小國旗的花盆,以作為見面的暗號。他和「深喉嚨」選擇在一個地下停車場見面。但布萊德利則懷疑那是伍華德在出書時所添加的花招。他說,伍華德真的在搬動花盆嗎?他們在停車場見幾次面?一次?五十次?布氏的范英曼說:「在我的心裡一直殘存著一些疑慮,擔心(伍氏所說的「深喉嚨」)那些事並不可靠可信。」

希莫曼把這些二十年前的訪問紀錄交給布萊德利,布氏認為沒錯,他一直在懷疑伍華德所說的和「深喉嚨」的聯絡方式。《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於二○○五年首次披露了「深喉嚨」的真實身分,他就是當時擔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馬克.菲爾特(W.Mark Felt)。伍華德服役時當海軍聯絡官在白宮認識菲爾特,退伍後一直和他保持聯繫,沒想到在水門事件期間那段友誼竟派上用場。據說菲爾特是因聯調局老局長胡佛去世後,尼克森未拔擢他升任局長而懷恨在心,乃和伍華德合作。菲爾特於二○○八年十二月辭世,終年九十五歲。

希莫曼又把他找到的資料拿給伍華德看,伍氏看完臉色大變,並安排和布氏見面。伍、布會面時,希莫曼亦在場,伍氏當面要求希莫曼出書時不要引用布萊德利一九九○年向范英曼所說的那段話,希氏沒答應。希莫曼將於五月八日推出:《你的真實(Yours in Truth):班.布萊德利私人畫像》這本書。《紐約》雜誌已在周一提前把該書最具聳動性的章節摘要出版。伍華德已發表聲明指責希莫曼「不誠實」,而布萊德利夫婦亦公開為伍華德辯護,但未表示希莫曼所言為假。希莫曼把這段舊事攤出來的用意是,儘管伍華德和伯恩斯坦對水門事件所作的數百則報導,絕大部分證明都是正確的,但在報導過程中以及日後出書時說會製造一些戲劇性效果,布萊德利即是質疑這些「戲劇性的效果」。

伍華德所寫的一批政治內幕書籍即不乏無從查證的細節,對話和所謂「戲劇性的效果」。美國書評界早已對伍華德的報導方式,提出批評,而希莫曼竟找到了二十多年前布萊德利對伍氏所作的批評與質疑,布氏是伍華德的老上司,亦被伍華德當作是另一個父親。希莫曼的披露,大大傷到伍華德的自尊與職業道德。連伍華德的老上司都質疑他的採訪忠實度和書寫可靠性,難怪書評界有不少人一直對伍氏的寫作方式大有微詞。最可惜的是,「深喉嚨」晚年患了老年癡呆症,無法把他在水門事件期間如何與伍華德聯絡的往事公諸於世。

六十九歲伍華德這一陣到處否認希莫曼所透露的秘辛,但仍在努力寫書,他的可信度也許會被打折扣。他絕未想到他和水門事件的關係,竟會在水門事件四十周年之際成為可被質疑的焦點。

fsj 提到...

Gaga儀式罕見 學者現場紀錄

【王亭云/隨隊採訪】2012-05-05 中國時報

泰雅族人上一次等級最高的Gaga血祭儀式,約在七、八十年前,最近因新竹縣司馬庫斯有族人違反Gaga傳統規範,侵入到宜蘭砍伐神木,昨日舉行神聖又肅穆的Gaga「和解暨結盟儀式」,由於機會難得,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特地趕到現場全程紀錄。

儀式現場各部落的耆老穿著傳統服飾圍坐成一圈,用好歌喉吟唱出泰雅族古調,為儀式揭開序幕。當豬隻被扛到每個人的面前時,新竹縣尖石的鎮西堡部落長老達利翡互依,拿著獵刀抵著豬、口中邊唸著泰雅族語,不一會兒,豬的腹部就流出鮮血來。

各部落代表在「泰雅族傳統領域」海報上,手沾豬血畫上一條條「紅河」,宣示土地主權,儀式約在兩個小時後順利完成,司馬庫斯部落人帶來的豬肉,很快成為一鍋鍋水煮料理。

在觀看著儀式的眾多雙眼中,也有學術單位研究員,台中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林益仁就是其中之一,他帶著學生來全程紀錄。



◆ 殺豬血祭泯恩仇 泰雅族結盟

【王亭云/宜蘭報導】2012-05-05 中國時報

宜蘭南山部落千年檜木遭盜伐,查出有新竹縣司馬庫斯族人涉案,司馬庫斯族人昨以殺豬血祭表達和解誠意,五縣市、八流域的泰雅族人進一步結盟,約定共同保護山林。不同於電影《賽德克.巴萊》的賽德克族人,以「血祭」抵抗外敵,泰雅族人透過血祭傳達和解的聲音。

宜蘭神木群遭盜伐,其中新竹縣司馬庫斯協會理事長何明發涉案,領域遭到侵犯,引發部落間的不快。新竹縣尖石鎮西堡部落長老達利翡互依等人,昨日在烏雲霧雨中,帶著兩頭豬與小米酒,踏上八個多小時的路程,翻山越嶺來到台中、宜蘭交界、海拔近兩千公尺的思源埡口羅葉尾溪旁,舉行「和解暨結盟儀式」。

神木遭盜伐雖令人痛心,卻喚醒了分居各地泰雅族人的團結。來自桃園、竹縣、苗栗、台中、宜蘭等共五縣市,八流域的部落長老等六十餘人昨齊聚一堂回顧「五百年前,泰雅族三兄弟從南投瑞岩帶著族人來到思源埡口,決定分散定居,分開前訓示族人,要永遠相互扶持。」的諾言。

等級最高的Gaga(指應遵守的傳統規範)血祭儀式,就在思源埡口舉行,耆老們以手沾羅葉尾溪水點口,象徵「犧牲與潔淨」後,當場殺豬,以血祭告慰祖靈。

司馬庫斯部落議會總幹事優繞依將表示,此儀式是和解,不一定是道歉,願透過還原、了解真相,共同合作、跨領域攜手連心,建立更深友誼。

南山部落牧師陳和平指出,若以前有人越過傳統領域,有竊取的行為,絕對是出草!這次有司馬庫斯人嚴重破壞泰雅族Gaga,是祖靈所不允許的,所以舉辦傳統和解儀式,撫平彼此的不快。

宜蘭縣大同鄉長陳成功表示,少數族人為了經濟因素犯下錯誤,導致部落之間有些不快,希望能藉這次善意的和解化於無形;也佩服司馬庫斯族人的道德勇氣,部落間的情感今後能更加親密,一起守護原始林地。

近來原住民對於「傳統領域」觀念淡化,流著相同血液的泰雅族人們,這次重新宣示土地主權。各部落代表在儀式中,以手沾豬血,在「泰雅族傳統領域」海報上畫定自己的領域,宣示「攻守同盟」,高呼「這塊土地是我們的!」



◆ 報導二戰結束丟差記者 67年後獲道歉

【世界日報╱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2012.05.06

美國記者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Kennedy)當年違反軍方的新聞封鎖,搶先獨家報導二次大戰德國投降的消息,並因此遭到革職。事隔67年,美聯社終於在4日向他道歉。

甘迺迪於1963年因車禍喪生,不過他的女兒茱莉亞說,美聯社的道歉,「我認為這對他意義重大」。

甘迺迪在1945年5月7日不顧軍方新聞檢查,發出德國投降、歐洲停戰的消息。這可能是二次大戰最大的獨家新聞,卻導致甘迺迪遭到美聯社開除,美國軍方也將他逐出法國戰場。

美聯社總裁兼執行長柯利(Tom Curley)4日向他道歉,表示「那對美聯社是可怕的一天。那是最惡劣的處理方式」。

1945年5月7日清晨,德國部隊在法國蘭斯市舉行的儀式中簽字投降,甘迺迪是獲准在場觀禮的17名記者之一。這些記者都保證暫時不發新聞,等候俄國部隊在柏林舉行第二項儀式。

這些記者原來被告知,只需等幾個小時就可以發布歐洲停戰的消息,可是後來拖了36個小時,直到次日下午3時才解禁。

柯利表示,甘迺迪的做法很正確。他說:「一旦戰爭結束,你不能像那樣扣住新聞,必須讓全世界知道。」

甘迺迪曾出版回憶錄,表示他曾試圖促使軍方解除新聞封鎖,可是徒勞無功,因此他利用一支沒有受到新聞檢查監聽的軍方電話,向美聯社駐倫敦辦事處發出消息,幾分鐘內停戰新聞就傳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