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6

科學家新發明 「光能」人工視網膜

◆ 科學家新發明 「光能」人工視網膜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5296&f_ART_ID=389873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2.05.16

美國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發明新型人工視網膜,僅需光線驅動,不需外接電池,可望幫助因黃斑症等病變而失明的患者。目前雖然已有人工視網膜,但需用電線連接在植入耳後的電池,過於龐大複雜。

包括視網膜色素變性等退化性病變,雖然把光線轉換為電子脈衝的視網膜細胞失靈,但是傳導生物信號至腦部的神經仍然完整,只要讓大腦的視覺區域能收到信號,患者有機會重見光明。

目前已有人工視網膜,英國有兩位失明患者因此能夠看到光線和模糊的影像,但最大問題在於需要外置電源和線路連接。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光子學」期刊發表研究報告說,他們開發出新人工視網膜,可以把光電矽晶片直接植入視網膜之下,晶片的大小只有頭髮的三分之一。

另外,使用者必須戴上類似電玩遊戲所使用的眼鏡,眼鏡上有迷你攝影機,連結處理影像資料的小電腦,在液晶螢幕上顯示,然後用紅外線傳至人工視網膜,把視覺訊號至腦中。

研究人員帕蘭克說:「其運作方式類似屋頂上的太陽能光電板,把光線轉換為電流。只是電流不是流向發電機,而是視網膜。」

除了不需外接電源的好處,由於設備植入視網膜內,因此感應器可以配合眼球的轉動,就像一般人看東西的動作。假以時日,電極周圍的神經細胞也會長出來,使接觸面積增加,而能夠降低用來產生信號的電荷。



◆ 成大研發新藥 技轉4億創新高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205150095.aspx

中央社 2012.05.15

成功大學今天表示,生化所教授張明熙的研究團隊,去年研發阻斷介白素20的抗體新藥,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今年更以約新台幣4億元技轉給歐洲藥廠,創下全台大學技轉金紀錄。

成功大學與歐洲知名藥廠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今天舉行聯合記者會,教育部長蔣偉寧、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成大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張明熙、諾和諾德公司代表等人出席,會中也舉行技轉簽約儀式。

張明熙研究團隊去年研發阻斷介白素20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研究結果也發表在去年9月的國際期刊「實驗醫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Medicine)」。

黃煌煇表示,阻斷介白素20單株抗體是台灣難得的原創性發明,不只為醫療技術建立新的里程碑,更提高台灣的能見度,而研發的新藥將對骨質疏鬆病人提供更佳療效,

成大表示,目前世界上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的藥品,一年金額約80億美元,而研究團隊研發的新藥,未來若經人體試驗通過,將可大幅提高治療成效,減低副作用,有效阻斷骨質疏鬆惡化;這次新藥研究以1330萬美元(約新台幣4億元)技轉給諾和諾德,更創下全台大學技轉金最高紀錄。

蔣偉寧也表示,骨質疏鬆研究以4億元的天文數字技轉給廠商,是過去台灣的大學內從未有過的授權金,也顯示政府在高教方面的投資,已在成大開花結果;過去醫藥開發經費動輒破億,現在技術移轉將對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效益,也希望往後能有更多大學跟進。

諾和諾德公司也表示,目前新藥將進入第二期臨床實驗的後半段,兩三年後會進入第三期大型人體試驗,順利的話,最快預計五六年後,就有機會上市。

※ 相關報導:

翁啟惠:台灣創新爆發力 亞洲第一等

從眼到腦:在單個細胞的解析度下測繪視網膜神經元之功能性連結
視網膜如何運作:像接受域的多層拼圖
二套「視網膜影像顯示」裝置原型出爐

早衰症關鍵基因國衛院找到了
全素比丘尼的骨質密度如同非素食者
探索維他命D 與鈣的交互作用
骨骼代謝可治療糖尿病
膝關節退化有救了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工作時來點噪音 有助提升創造力

中央社 2012.05.17

廣播或酒吧中的背景噪音,其實是絕佳的工作環境。置身圖書館般的安靜中,也許很適合閱讀,但噪音卻能激發創造力。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指出,音樂或聊天等「適度的」背景噪音,比一片靜默更能在工作時激發創意。

不過音量得恰當,70分貝是理想值,相當於1輛汽車開過帶來的噪音。

商學教授梅塔(Ravi Mehta)說,這符合「金髮姑娘原則」(Goldilocks Principle)。梅塔研究人身處各種程度的背景噪音下,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

他說,如果噪音不夠,頭腦易缺乏刺激;但噪音太大的話,干擾會太嚴重。落在中間則剛剛好。

舉例來說,70分貝大概是1輛普通大小的汽車駛過造成的噪音;而一陣車流大約帶來85分貝的噪音。

梅塔教授說:「適度噪音不僅能提升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能力,在特定情況下還能讓人更容易採納創新產品。」

「結果顯示,70分貝左右是『甜蜜點』。超過的話就太大聲,噪音開始對創造力帶來負面影響。這好比金髮姑娘原則-中間恰恰好。」

「干擾程度增加能使人跳脫框架思考,就是我們說的抽象思考或抽象處理,也是創造力增加的特徵。」

「但若開始超出適中程度,干擾就會變得過大,並開始影響思考過程。」(譯者:中央社許宏裕)



◆ 大腦控機械臂 癱瘓者喝到咖啡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5.17

讓腦部嚴重受損者用心智有效控制機械手臂,研發已有重大進展。科學家首次公布的實際操作報告顯示,體內植入微小感應器的病人,能把心智神經訊號傳給電腦,控制機械臂的活動。

刊登於「自然」期刊的報告顯示,兩名自頸部以下癱瘓的病患(一名58歲女子及一名66歲男子),已學會用思想控制機械臂,讓它伸出去取東西。15年前中風癱瘓的女子用心智指揮「腦控機械臂」拿起一罐咖啡,讓她用吸管喝咖啡。這是她中風以來第一次自力做事情,無需別人幫助。

撰寫研究報告的退伍軍人事務部神經科專家荷奇伯說:「她臉上出現的笑容,讓我和研究小組畢生難忘。」

科學家多年前即預測,藉著頭腦與電腦連接裝置,有朝一日將能使腦部受損及脊椎受傷者更獨立生活。科學家早先已顯示,人可以藉思想移動電腦滑鼠游標、猴子也能藉此操縱機械臂。

專家表示,此種科技目前還不能在實驗室以外的環境使用,但他們說,新研究向實用邁進一大步,提供戲劇化證據,顯示腦控機械臂問世,指日可待。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蒙特婁大學神經科學家卡拉斯加向「紐約時報」表示:「從許多方面看,這是一項驚人的研究結果。可以合理推測,下一步將是研發及實際利用此種科技。這是有必要的研究,而且進一步證實,用這種科技讓癱瘓者獲得某種程度的獨立性,確實可行。」



◆ 胰島素噴劑 治阿茲海默症

【世界日報╱路透芝加哥15日電】2012.05.17

為了找出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mer`s disease)的方法,聯邦政府15日推出一項全國性的計畫,推動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研究,並資助一項對高風險病人的預防研究,測試一種胰島素鼻腔噴霧劑的效果。

這項「全國阿茲海默症計畫」(National Alzhemer`s Plan)的目標,是在2025年之前,找到預防或治療這種疾病,並改善已患病者症狀的方法。該計畫採取的第一項行動,就是向兩項研究分別提供1600萬元和790萬元資助。

衛生與福利部長凱瑟琳.西比列斯(Kathleen Sebelius)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國家衛生總署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峰會上對科學家們表示:「這就是我們的路線,它將幫助我們達到目標,在2025年預防和有效治療阿茲海默症。」

西比列斯還說:「新法律的目標使阿茲海默症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這項新法律就是歐巴馬總統去年簽署的「全國阿茲海默症計畫法案」。

專家預測,如果沒有更有效的藥物,美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在2025年將翻一番,每年相關的醫療費用將暴增超過一兆元。美國現在約510萬人罹患這種致命疾患,目前的治療方式只能改善症狀,不能預防或阻止這種疾病的發展。

該計畫資助的一項研究,是針對多國的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用一種抗體藥物攻擊澱粉狀蛋白(amyloid),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引起這種疾病的病因。

獲得政府資助的另一項研究,是用胰島素鼻腔噴霧劑,來恢復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憶力。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去年用胰島素噴霧劑進行的小規模研究發現,能改善輕度患者的記憶。



◆ 高糖飲食 傷身也傷腦

【Upaper╱中央社】2012/05/17

美國研究顯示,攝取太多糖分可能會耗損腦力。根據15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實驗室老鼠因為穩定攝取高果糖玉米糖漿,導致記憶衰退。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大衛蓋芬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葛梅茲皮尼亞說:「長期攝取高果糖飲食,會影響你大腦學習和記憶資訊的能力,但在飲食中補充omega-3脂肪酸,能中和掉一些傷害。」

UCLA研究人員以含有高果糖糖漿的溶液,作為2組老鼠的飲用水,為期6周。高果糖糖漿是加工食品常見的添加成份。1組老鼠補充以亞麻子油和DHA形式的omega-3脂肪酸,另組則無。Omega-3脂肪酸能提升腦力。

在糖水試驗展開前,2組老鼠先在複雜的迷宮中接受5天訓練,接著飲用6周糖水,之後再被放回迷宮看老鼠的反應。

葛梅茲皮尼亞說:「沒有補充DHA的老鼠行動較慢,牠們的大腦顯現突觸活動減少。」「牠們的腦細胞之間難以傳遞信號,這會妨礙老鼠清晰思考的能力,也不利牠們回想6周前學習到的路徑。」

fsj 提到...

興大發現 FAK是癌細胞轉移的關鍵基因

中廣新聞/寇世菁 2012-05-24

癌轉移是癌症治療最棘手的問題,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團隊,花費四年時間研究,發現FAK(一種酪胺酸磷酸化激苺)是調控癌細胞組織侵犯能力的關鍵基因。這項發現將有助於標靶藥物的研發,透過抑制癌細胞的組織侵犯,進一步就能抑制癌轉移。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陳鴻震表示,癌細胞要進行組織侵犯,必須形成一個特殊的細胞構造,稱之為足體(podosome)或(侵犯偽足)(invadopodia),足體如同鑽地機一般,十分堅硬,能將細胞外的膠原蛋白等基質打洞,癌細胞才能鑽入組織,形成癌轉移。特別在高度具組織侵犯性的的癌細胞中,如胰臟癌與肺癌末期,幾個足體可進一步自我組裝,形成更為巨大的環型結構,稱為足體環(podosome rosette),如同大炮一般,擁有強大的組織侵犯能力。陳鴻震指出,長久以來,癌細胞中負責啟動足體環組裝的關鍵因子,一直是個謎。興大研究團隊經過四年多研究,發現FAK(一種酪胺酸磷酸化激苺)是癌細胞形成組織侵犯構造的關鍵基因,當FAK的表現量越高,癌細胞形成足體環的比例越高,組織侵犯能力也就越高,相反地,FAK基因被剔除的細胞,則無法形成足體環。陳鴻震表示,了解癌細胞是如何具有組織侵犯能力,除了有助於了解癌轉移,也將有助於標靶藥物的研發,透過抑制癌細胞的組織侵犯,進一步抑制癌轉移。同時,足體環也是噬骨細胞侵蝕骨質所必須的結構,因此發展抑制FAK的藥物,將來也可應用在骨質疏鬆的治療。

這項研究是由陳鴻震所指導的生命科學系博士生潘羿汝及博士後研究員陳建霖等人共同完成。陳鴻震表示,發現FAK(一種酪胺酸磷酸化激苺)是調控癌細胞組織侵犯能力的關鍵基因,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細胞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LED導針帶路 骨折植鋼釘快又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24/today-health3.htm

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 2012.05.24 自由

長骨骨折的病患有福了!國科會與陽明大學團隊研發最新技術,將大幅提升骨髓內植入鋼釘的定位技術,不僅快速、零輻射,失敗率也幾近於零,不必再擔心醫師經驗不足、花費過多時間,或因定位失誤造成2次傷害。

該項經過12年研發成功的「可見光髓內釘螺孔定位裝置」,透過一根附有照明功能的髓腔導針,4分鐘就可幫病患完成螺絲鎖定,比過去平均21分鐘,足足省了17分鐘;最快明年產品就能上市,初期將採自費,費用估不超過一萬元。

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朱唯勤教授指出,國內因長骨骨折必須接受髓內鋼釘裝置的病患,每年達3萬人。目前最常使用的長骨骨折固定方式是在骨髓內腔植入交鎖式骨髓腔內鋼釘,幫骨頭自然癒合,然而這種鋼釘植入技術複雜度很高,須尋找髓內鋼釘的固定孔,以鎖定螺絲固定鋼釘,過去多借助X光定位,病患及醫師均大量暴露於輻射中。

最新的定位技術,則使用可見光LED燈置於細長的導針前端,將導針放入鋼釘內定位,利用導針前端的紅色可見光,醫師從病患腿部外側就能輕易找到鋼釘孔、鎖定螺絲。

該技術已進入臨床測試,除取得台灣及中國的專利,也已進行日、美及歐盟專利申請。



◆ 研發篩癌晶片 中正副教授獲獎

自由 2012.05.24

中正大學機械系副教授任春平致力於生醫檢測晶片研究,成功開發出「可達三維聚焦且同步分離非檢測粒子的微流體晶片」,獲頒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雄市分會優秀機械工程師獎。晶片可區隔死細胞與活細胞,運用細胞對電場不同的反應,吸附住死細胞後再進行活細胞聚焦。任春平說,晶片也可檢測正常細胞與癌細胞,對癌症檢測相當有幫助。

該技術已取得專利,因大幅降低晶片所需電壓,有利於個人型醫療檢測裝置的發展,最終希望能設計出手持式個人化癌症篩檢裝置。



◆ 皮膚細胞培養心臟肌肉 救心有望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2-05-24 中國時報

以色列科學家從心臟衰竭病患身上取下皮膚細胞,首度成功培養成健康而且能夠和現有心臟組織結合的心臟肌肉。他們希望有朝一日這項幹細胞療法,能用於治療心臟衰竭患者。

這項研究開啟了使用心臟衰竭患者自己的「人類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hiPSC),來修補受損心臟的可能性,由於移植的細胞來自病患本身,可以避免排斥反應。

以色列理工學院的蓋普斯坦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從兩位心臟衰竭的男性患者身上取下皮膚細胞,在實驗室將這些細胞與基因和化學物質混合,誘導產生多能性幹細胞,再培養成會跳動的心肌細胞,植入大鼠體內,這時新的細胞開始和周圍的心臟細胞結合。

蓋普斯坦表示,這項研究最令人振奮的是,病情嚴重的心臟衰竭老年病患身上取下的皮膚細胞,可培育出他自己的心臟細胞,而這些細胞年輕又健康,相當於患者剛出生階段。

初期的動物試驗結果證明此一技術大有可為,不過仍有許多障礙尚待克服,可能至少要經過五至十年,才能進行臨床試驗。相關論文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fsj 提到...

打針不用針 MIT新發明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5.27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明了高科技無針頭注射器,注射過程幾乎無痛,讓你再也不怕打針。

這個注射器用磁鐵和迷你活塞強力噴注藥物,讓藥物快速而精準地穿透皮膚,既無痛感,也不會留下可見的洞。主持這項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教授杭特說,用噴射注射器注射的感覺就像被蚊子叮,大多數人幾乎無感。

目前市面上多種噴射注射器都無法調整注射的劑量與深度,適用的藥品有限。新發明的注射器不但兩方面都能調整,還能注射藥粉,被認為是該領域的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注射器不僅可大幅減少醫護人員不小心被帶有病毒的針頭刺到的風險,對慢性病患者也是福音,讓他們不必長期忍受注射藥物的不適。

研究團隊24日將解說影片上傳到網路。研究成果發表在「醫學工程與物理學」期刊上。



◆ 《醫學研究》腸病毒疫苗、抗癌新藥物 2研發動物實驗有效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 2012.05.26 自由

清華大學化工系研發腸病毒重症71型類病毒顆粒疫苗已在動物實驗獲得成效;另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發的抗癌藥物「多靶點蛋白激酶抑制劑」,可做為胃癌、胰臟癌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腫瘤治療,經動物實驗發現,此藥物投藥兩週後,小鼠的腫瘤幾乎有9成以上縮小及不見。

4年前就與衛生署疾管局進行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的清大化工系教授胡育誠說,過去製造疫苗都是採「死的病毒」方式製作,但他的「類病毒顆粒」疫苗是病毒外殼蛋白質所組成的殼狀結構,不含病毒基因體,不會有傳染複製疑慮,且沒有副作用,目前已與生技中心及台大醫院小兒部進行開發。

胡育誠表示,腸病毒71型是重症案例中最毒的,目前各國都在努力研發疫苗,他希望利用類病毒顆粒的疫苗還能結合克沙奇A16病毒,進行二價疫苗的研發,目前在小鼠及台灣獼猴的實驗,都具成效,未來台灣絕對有能力自行設計及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具有防疫效果。

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也研發出新穎的多靶點蛋白激酶抑制劑,可用在胃癌、胰臟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腫瘤治療,研究員謝興邦說,5年來國衛院在動物實驗上已成功利用蛋白激酶抑制胰臟腫瘤的生長,甚至投藥兩週就能達到腫瘤完全消失及縮小9成的效果。

謝興邦說,國衛院今年3月已將此研發技術申請台灣、美國及全球專利,目前正進行毒理安全性、放大製程、預製劑開發和臨床前的試驗評估。



◆ 給面子!UCLA免費全臉移植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2.05.27

為幫助顏面重創、無法以美容手術修復的人重拾正常生活,美國加州大學(UCLA)宣布成立「全臉移植計畫」,著手建立相關資料庫,提供免費全臉移植的機會。

加州大學醫學院重建移植部主任扎艾澤利表示:「臉部是人體最顯著的部位,沒有臉孔的生活,痛苦可想而知。而且有些人因為臉傷,甚至連用吸管喝水都有困難。」

美國目前有6例全臉移植、全球有19例,但這種手術尚屬實驗階段,有一定風險,加大徵求願意加入的人,著手建立資料庫,目前開放給兩百多位臉部受傷的退役軍人,和因車禍、槍擊、燒燙傷而毀容的美國民眾登記。

合格者將列入等待名單,等待適合的捐贈者,比對條件包括血型、性別、年齡、種族、膚色、頭髮顏色等。

若相關條件都吻合,將把病患受創的臉部全部移除,把捐贈者的臉部縫合上去,手術時間約需8至20小時。除了皮膚、肌肉、脂肪、肌腱、韌帶等,並用螺釘固定骨骼;而最困難的部分是縫合小到肉眼看不見的血管和神經。

手術後,病患的面貌將是自己未受傷前和捐贈者的綜合體。艾澤利表示,病患原本無法微笑、說話,以及呼吸和飲食困難等問題都會改善。

估計手術、五年追蹤期的費用達60萬美元,由UCLA全臉移植計畫支付。UCLA並提供心理輔導,符合移植資格的人多過著離群索居的孤獨生活,手術後則必須對新面孔調適自我形象,均需專業心理醫師的協助。另外,移植後必須終身服用避免排斥的藥物。

艾澤利特別強調,全臉移植計畫對捐贈者的大體會尊重禮敬,按照捐贈者生前面貌製作面具,安置在捐賭者臉部,即使家屬要瞻仰遺容也不會覺得難過或恐怖。

fsj 提到...

蛇形機器人 手術大幫手

自由 2012.05.30

〔編譯魏國金/美聯社匹茲堡29日電〕想像一下一個小型的蛇形機器人在你的體內爬行,協助醫師診斷疾病或執行手術。這不是科幻故事,科學家與醫師已利用爬行的金屬機械,執行心臟、攝護腺癌與其他器官的手術。

蛇形機器人攜帶小型攝影機、剪刀、鉗子,甚至更為先進的感應器執行任務。目前機器蛇是由人們控制的繫鏈驅動,但成人心臟手術專家艾珍奇亞諾表示,不久就會出現不需繫鏈即可在體內運作的奈米機器人。

艾珍奇亞諾十幾年前曾參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首批機器人心臟手術臨床試驗。他說,現在機器蛇已成為賦予醫師全新視野的常用工具,「它讓醫師好像在患者體內有一雙小手,宛如醫師被縮小了,正在修補心臟瓣膜。」

研製機器蛇多年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專家丘塞特認為,機器蛇有助於使複雜手術更趨簡易、快速而降低醫療成本。他說,他的新設計比先前規格更小、更具彈性,頂部直徑比10美分硬幣還小。

丘塞特表示,這類規格的手術用機器人操作起來較不會傷害身體,而使病患復元較快。比如,開心手術時,無須打開整個胸腔,只要劃開一個小切口,讓機器蛇爬行進入適當的點進行手術即可。

康乃爾大學醫學中心的特瓦里醫師已利用機器人執行數千件攝護腺手術。他說,這些機器人工具的精準性,不僅對於切除癌細胞,也在完好保留神經上至關重要。

丘塞特也研發規格較大的機器蛇,做為搜尋、救援、探測之用,它們能爬上柱子、樹木,然後透過頂部的攝影機觀看四周,並滑行於人們無法到達的地區。他說,研究團隊最近將機器蛇送到紅海海岸外的洞穴,以追查埃及古船的遺跡。

fsj 提到...

手語譯成文字 失聰者福音

【諶悠文/綜合報導】2012-06-01 中國時報

蘇格蘭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把手語翻譯成文字的軟體技術,他們希望這項發明能使聽障朋友的溝通方式出現革命性改變,進而幫助年輕一代失聰人士增加就業機會。

亞伯丁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的「可攜式手語翻譯軟體」(Portable Sign Language Translator)借助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行動裝置配備的攝影鏡頭,透過鏡頭辨識手部動作,再透過應用程式,把這些手語翻譯成文字,協助不懂手語人了解對方用手語傳達的意思。

亞伯丁大學電腦科學系講師坎坦吉洛創辦了Technabling公司進行研發。他說,研發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可攜式技術,幫助使用手語溝通的人士克服溝通的種種挑戰,聽障者的手語可立刻翻譯成文字,讓對方閱讀,進而加強自身的能力。坎坦吉洛表示,依照手機的用語,就是開發一款應用程式,容易取得而且可以在不同的裝置上使用。手語使用者已經投入這項產品的開發和測試工作,新產品可能在二○一三年之前問世。



◆ 研究:老人易高估開車能力

中央社 2012.06.02

隨著社會年齡結構老化,美國銀髮族駕駛人越來越多,引發安全問題討論。阿拉巴馬大學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老年人經常高估自己的開車能力。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研究人員訪查350名年齡在65歲至91歲的駕駛人,讓受訪者以過去5年的駕駛紀錄,評估自己的開車能力好壞。

研究人員發現,就算銀髮族駕駛人曾經發生撞車等交通意外,卻仍然傾向於為自己的開車能力打上高分。相較下,如果銀髮族駕駛人曾被醫師或親友警告,勸戒應該減少開車上路,他們就較不會打上高分。

統計顯示,高達85%受訪者為自己打了「極佳」或「佳」的分數,但其中卻有25%同時坦承,過去5年內曾經車禍肇事至少1次。

主持這項研究的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心理學副教授羅斯(Lesley Ross)指出,有關駕駛安全的研究中,許多討論都集中在探討具有安全風險的駕駛人究竟是否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進而減少事故發生;統計顯示,個人駕駛紀錄好壞與開車能力評估分數,兩者間並沒有正相關,這個結果透露,這些受訪者對於自己的開車能力缺乏自覺。

羅斯表示,許多老年人都可以安全地繼續開車上路,然而,某些老年人卻面臨著發生車禍的極高風險。

羅斯指出,研究結果發現,別人開口勸阻、告誡必須減少開車或禁止開車,對提醒銀髮族駕駛人自我開車能力的實際認知,最有影響效果,因此家中若有銀髮族駕駛人,親人間必須保持良好溝通,也要與醫師好好溝通。



◆ 刺激脊髓 癱鼠重新走跳

自由 2012.06.02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歷經五年研究,瑞士的研究團隊已發現一種透過結合刺激脊髓與機器輔助的治療法,能夠刺激癱瘓的老鼠再度學會走路,恢復自主運動。

此一研究結果刊載於美國「科學」期刊。該治療法雖然只能適用於脊髓未完全被切斷、傷處仍留有部分神經接點可傳遞訊號的傷者,但由於約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癱瘓患者屬於此類,因此有朝一日或許能造福他們。

科學家對實驗鼠進行電子與化學三重刺激,一是用電子刺激腦部;二是用電子刺激脊髓傷處以下的部位;三是對傷處敷上有助促進成長的藥物,進行化學刺激。他們再以協助癱瘓老鼠站直的復健裝置把老鼠拉到可以穩住的站立姿勢,所以老鼠可以在不怕跌倒的情況下試著走路。接著研究人員在老鼠面前放巧克力獎勵引誘牠往前走,老鼠很快就成功走了幾步。

六個月內,隨著技術精進,老鼠們會主動爬樓梯、迴避障礙路徑,甚至沒看到獎勵品也能快速奔跑。本試驗總共使用超過一百隻老鼠,該研究主撰稿人、瑞士洛森聯邦理工學院的柯爾汀說,老鼠實驗的成功率很高,希望能在未來兩年內進行人體實驗。

柯爾汀說,當老鼠第一次能試著走路,連老鼠本身都嚇一跳,看起來就像是,「哇,我走路了!」此外,根據該研究,經過訓練,癱瘓老鼠的腦部與脊髓的連結大幅增強三倍。柯爾汀說,大腦運動皮質發展出新的通路,重新取得對受傷下方區域的控制;中央神經系統不僅在脊髓受傷部位重組,而且是透過大腦、大腦腦幹與脊髓的廣泛重組。

去年刺胳針期刊曾刊登對人類進行類似治療。一名癱瘓的美國男子桑莫斯在被植入脊髓電子刺激器後,已能在不靠外力協助下自行站立與在跑步機上踏步,為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經電子刺激治療後運動情況有所改善的全球首例;儘管桑莫斯仍無法步行,但研究人員認為,此技術已是一大突破。



◆ 症狀相似 但非狂牛 快速痴呆 台中兩例疑似庫賈氏症

【馮惠宜/台中報導】2012-06-02 中國時報

狂牛症現蹤?台中一名七十歲男子一個月前出現記憶衰退、視力模糊,隨後行為能力大為退化,就醫檢查發現腦海棉體空洞化研判是庫賈氏症,病人雖未有出國史,但偶有吃牛肉習慣,診斷出爐親友大為震驚。台中市衛生局疾管科技正蔡文哲強調,近月中市通報兩例疑似庫賈氏病例,初步已排除是狂牛症。

疾管局中區疫情指揮官王任賢說明,新型庫賈氏症也就是所謂的狂牛症和人類傳統庫賈氏症,其臨床症狀都是病患快速痴呆,唯狂牛症是吃了受感染的病牛造成體內普利昂蛋白變性所致,病患以青壯年為主。

傳統庫賈氏症則是體內普利昂蛋白因不明原因突變變性,好發於六十歲以上老年族群,是一種「老化」引發的疾病,加上台灣非狂牛症疫區、也未有病牛輸入,研判目前通報病例是傳統庫賈氏症和狂牛症無關,民眾勿須恐慌。

家住潭子區七十歲男子,一個月前先是出現視力混亂、記憶衰退,到鄰近醫學中心就醫,當時還能和醫師對談,第二周開始出現語言障礙,並伴隨肌躍動、全身擅抖症狀,住院後進行腦部核磁共振、腦波檢查,發現腦海棉體空洞化,病人行為能力也急速退化,研判是傳統庫賈氏症,由於該病仍無藥可治,院方告知家屬「珍惜他還有思考能力的相處時間」。

由於患者雖未出國、但有吃牛肉的習慣,其親友強烈懷疑就是「狂牛症」;對此,王任賢強調,傳統庫賈氏症跟吃牛肉無關,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在六十歲以上人口有一定的發生率,即使吃素都可能會得。

fsj 提到...

弱化癌細胞屏障 2種新藥現曙光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6.06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的科學家茱麗布拉摩日前公布一則新研究,指出兩種實驗中的新藥物能夠弱化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屏障,進而更有效的攻擊癌細胞。

布拉摩表示,這些實驗對象都經歷過不同的治療且效果有限,而在實驗過後,有些病患的腫瘤並未復發。醫界對此研究結果相當振奮,但也表示需要更多實驗數據來證明這些藥是否長期有效。

這兩種新藥分別能夠隔絕兩種名為PD-1,以及PD-L1的蛋白質;前者會依附在免疫系統的細胞上,而後者則會依附在癌細胞上。這兩種蛋白質只要結合就會在癌細胞上形成一道生化屏障,減少癌細胞被免疫系統攻擊的情形。布拉摩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只要隔絕其中一種蛋白質,就可以有效的削減腫瘤大小。

250名不同種類的癌症病患接受PD-1的新藥測試,76名非小細胞性肺腫瘤患者中,有14人腫瘤削減了50%以上,罹患致命皮膚癌的96人中有26人也有削減效果。但此藥對於前列腺癌以及結腸癌沒有效果。

200名癌症病患接受PD-L1的新藥測試,49名非小細胞肺癌腫瘤患者中,有5名腫瘤消減,52名皮膚癌患者,也有9名腫瘤消減。約9%的病患出現了嚴重的副作用,但實驗過程中沒有人死亡。

布拉摩在發表時表示,「這些都是早期的實驗結果,我們下一步的實驗,是要找出這些藥物比較適合哪些病患,以及跟其他種類的化療藥物一起使用,會有甚麼樣的突破性結果。」而美國華盛頓的癌症學家路易斯韋納表示:「這也許會改變肺癌的治療方針,雖然以前就有針對免疫系統的治療,但肺癌病患有如此正面的數據倒是第一次。」  

參與實驗發表的腫瘤學家表示,這些結果令人振奮,希望在更多的實驗數據出爐後,這些新藥能夠與其它的藥物合併使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fsj 提到...

母血液父唾液 可驗胎兒3500種遺傳病

自由 2012.06.07

〔編譯魏國金/綜合七日外電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基因科學家開發出非侵入式新技術,利用孕婦的血液及父親的唾液樣本,就能鑑定出胎兒幾乎所有的基因組,並篩檢出約三千五百種遺傳性疾病。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這項結果恐導致更多的墮胎,進而引發倫理上的爭議。

專家憂此技術恐導致更多墮胎

這篇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期刊的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利用快速的DNA排序新技術以及統計與運算程式,所找出的胎兒DNA序列準確率高達九十八%。目前做一次胎兒基因組排序要價兩萬至五萬美元,價格不菲。研究人員推估,隨基因定序價格快速下滑,這項技術約三至五年後就可望普及。

目前的胎兒DNA鑑定技術是透過羊膜穿刺或絨膜絨毛取樣,相關侵入式程序恐有造成流產之虞。然而上述技術使DNA的鑑定更容易,也較無風險。

研究人員主要從流入母體血液的胎兒游離DNA來排定胎兒的基因圖譜,進而找出胎兒自發性的基因突變,這些新發生的突變是基因缺陷的主要原因。



◆ 陽明馬偕研究發現// 抗憂鬱劑 能抑制腫瘤生長

小鼠試驗 存活期延長

自由 20120.06.07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約有四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有憂鬱症傾向,部分患者接受精神科治療後,不僅精神狀況恢復、連癌症控制情形也特別好。最新研究顯示,原因可能與抗憂鬱劑有關!由馬偕醫院與陽明大學進行的動物試驗發現,使用了抗憂鬱劑「Mirtazapine(樂活優)」的小鼠,因為特定免疫細胞被激發,癌腫瘤生長速度明顯減緩一半、存活期也大幅延長!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最早是在一個乳癌患者身上發現這個現象,該患者接受乳癌治療後、短短一年就復發,情緒低落,被轉介到精神科門診,開立Mirtazapine給她,卻出現意外轉機。

癌友服藥 症狀獲控制

Mirtazapine是一種「正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胺抗鬱劑」,一九九○年代就在歐美上市,在台灣臨床上已經使用超過十年。因為該藥有嗜睡、食慾增加等副作用,恰巧可以改善患者吃不下、睡不好的問題。持續追蹤發現,雖然這名患者的癌症病情在短期內復發,但後續症狀控制得超乎預期。後來幾名乳癌、結腸癌患者,服用該藥後也有類似情況。

這項觀察引起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黃正仲的興趣,與馬偕醫院合作進行研究,研究成果已被「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接受,即將刊登。

體外腫瘤細胞試驗顯示,該藥不能直接殺滅腫瘤,但進一步使用植入癌細胞的小鼠試驗則發現,服用Mirtazapine小鼠身上的腫瘤生長速度明顯趨緩,平均生長速度約是未服用Mirtazapine小鼠的一半,平均存活期也延長五十%以上。

免疫細胞 可能被激發

分析顯示,Mirtazapine這種用了十多年的抗憂鬱老藥,可能是透過細胞激素中的介白素十二以及干擾素,提升殺手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球功效,也就是透過提升生物體自身免疫力、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姚建安指出,近年來一些根據臨床觀察的報告,確實指出情緒與疾病、癌症有相關。部分動物實驗也認為,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可能跟疼痛、情緒、腫瘤、老化都相關。但目前學界對該領域了解仍有限,不建議隨意使用抗憂鬱劑,以免反而影響人體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民眾不妨試著以比較自然健康的方式、保持心情穩定,也能遠離疾病。

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指出,曾有研究顯示,有抗憂鬱劑可以透過影響鈣離子通道,讓癌腫瘤生長變慢、延長存活期,但都還需經過臨床試驗,她說:「我常告訴病人,高高興興接受治療,效果才會好。」

※ 相關報導:

* 抗鬱劑 能抑制腫瘤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4632

動物實驗發現,雖然樂活優沒辦法直接殺死癌細胞,但對罹患結腸癌的小鼠,每天持續給予固定劑量後,明顯發現罹癌小鼠的活力增加,因為提升免疫力,進而抑制大腸癌腫瘤生長。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黃正仲說,對其他癌症細胞應該也有相同效果。研究結果已被國際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接受,即將刊登。



◆ 研究:女性基因 較易引發偏頭痛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6.07

女性天生就較易患偏頭痛!研究學者發現,女性基因與偏頭痛有關連性。澳洲學者琳葛麗芙(Lyn Griffiths)指出,X染色體上的基因會影響偏頭痛,其中一個基因會影響腦部裡鐵的含量。葛麗芙以位於澳洲及紐西蘭中間的諾福克島的居民為研究對象。

女性有2個X染色體,而男性有一個X染色體及一個Y染色體。研究發現,X染色體上一個區位的基因與偏頭痛有關聯,為「易受影響性」基因的存在,提供新的證據。澳洲葛里菲斯大學研究學者葛麗芙指出, X染色體上有超過1個基因可能與偏頭痛有關,且認為一個調節腦部裡鐵含量的基因需要更多的研究。

葛麗芙教授的研究是以位於澳洲及紐西蘭中間,諾福克島上300名居民,為研究對象。葛麗芙教授指出,研究結果提供了更多X染色體與偏頭痛關聯的證據,且可以解釋為何有那麼多女性會有偏頭痛。此項研究是由澳洲國家健康暨醫藥研究委員會出資贊助。

研究人員指出,島嶼人口是好的研究對象,因為較小的基因池讓基因作圖更容易。葛麗芙說,以這島上的人口做研究,是因為他們的血統結構獨特,基因關係可經由家族資料追溯至他們的祖先,而且這個島上眾多的偏頭痛人口。因為可以減少的基因及環境因素的多樣性,這讓基因作圖的處理更方便。

調查顯示,12%的人口有偏頭痛。葛麗芙說,即使現在有一些非常不錯的治療方法,但不是對每一個方法都有效,且可能會有副作用。所以現在對於發展新療程,來治療偏頭痛有很大的需求。



◆ 舒緩神經疼痛 運動可減促進因子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2/06/07

神經受損患者常飽受神經疼痛之苦。台灣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運動可減少某些發炎促進因子,進而幫助舒緩神經疼痛。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麻醉研究醫學會(IARS)所出版的六月號「麻醉與鎮痛」醫學期刊。

研究首席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陳郁文博士。研究認為,運動可減少發炎促進物質「細胞激素」(Cytokines),未來或可用來治療神經性疼痛。

神經一旦受損,患者很容易出現神經性疼痛,很難醫治,創傷患者、糖尿病患者都可能承受神經疼痛之苦。截肢病患常出現幻肢痛,這也是一種神經痛。

陳博士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研究人員先讓老鼠坐骨神經受到損傷,然後讓一些受傷老鼠做漸進式運動,運動項目分成兩項,包括游泳或在跑步輪跑步。研究持續數周。研究人員再透過觀察老鼠疼痛行為,評估運動對神經痛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可以減輕體溫、血壓異常反應,神經痛老鼠只要有做運動,無論是游泳或跑步,神經痛都獲得明顯改善。運動雖然無法完全消除神經性疼痛,但老鼠在運動一段時間後,疼痛異常反應減少了三到五成。

研究另發現,運動也會減少坐骨神經組織中的「腫瘤壞死因子α」、「介白素1β」等細胞激素表現。這些細胞激素會促使發炎反應加劇,過去研究顯示,神經受損時,這些細胞激素可能是神經痛幕後黑手。

此外,運動還可增加「熱休克蛋白27」表現,這種蛋白質如果表現旺盛,很可能會讓細胞激素表現下降。

fsj 提到...

傷腎抗生素 竟可殺死超級細菌

【台灣醒報╱記者葉伶芳╱台北報導】2012.06.12

過去用來治療腸胃炎的克痢黴素(colistin)因為傷腎,一度被醫界棄用,如今醫界發現它在殺死頑固細菌上有關鍵效果,彭博社今天引述醫界人士的預測,指出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可望首次將克痢黴素列為關鍵重要的抗生素。

克痢黴素已經問世53年,也被用來添加於雞飼料,如今因能有效對抗那些讓醫生們束手無策的感染及發炎,範圍從秘尿道感染到肺炎。克痢黴素由於會傷害腎臟,副作用頗大,它重新獲得重視,顯示世界衛生當局在對抗超級病菌的戰役上,已經別無選擇。

由於越來越多的感染已經對抗生素的最後一道防線,即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產生抗藥性,世界衛生組織卻對此表示力不從心。

「假如情況持續下去,未來是可以預測的,那即是進入一個『後抗生素時代』,在新的替代抗生素方面,可說是空空如也。」彭博社引述世衛秘書長陳馮富珍說。

然而,對於那些感染症狀無法透過標準治療程序獲得改善的少部份病人而言,克痢黴素的殺菌效果卻被證明有效。

例如這些年發現於印度的超級細菌「NDM-1」,即「新德里金屬乙內酰胺酶一型(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1)」 ,絕大多數抗生素對它都無效,也幾乎被醫界宣佈不治。而隨著旅遊及區域交流的頻繁,世界衛生當局正擔憂這種超級病菌將很快散布到全球,所幸醫生們發現克痢黴素對抗這種超級病菌有顯著效果。

彭博新聞引述澳洲坎培拉醫院感染及微生物學主任柯理農(Peter Collignon)說,世衛今年更新關鍵重要的抗生素(critically important antimicrobials)名單時,克痢黴素將會首度列名。柯理農也是聯合國抗生素抗藥監測機構的顧問。

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指出,若分析國際間所發現的超級細菌病例,大部分都是以院內感染、或傷口傳染為主,推測可能是醫護人員照護感染的患者後,經由接觸傳染,不經意把病菌傳播給下一個患者。因此呼籲減少不必要的探病,進出醫院前也須徹底洗手;且幼兒抵抗力較差,也應避免帶兒童前往探病。



◆ 諾貝爾獎得主解密 一氧化氮是健康之鑰

李盛雯/台北報導 2012-06-12 中國時報

一氧化氮在人體效用多,從緩解心絞痛所使用的硝化甘油,到因意外發現的藍色小藥丸,許多臨床研究證明一氧化氮對人體有全身性的好處。

有「威而鋼之父」封號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博士日前應賀寶芙之邀訪台,他表示,一氧化氮在人體內扮演傳遞訊息和調節細胞的角色及抗氧化功能,不僅對於保護心血管非常重要,更是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重要元素。

健康的成人,體內會自動產生微量的一氧化氮以維持正常生理作用,一旦缺乏一氧化氮,對健康會造成很大的衝擊。目前針對一氧化氮的研究相當多元,以神經系統而言,通常一氧化氮的產生量下降時會導致記憶、情緒相關的疾病發生;在循環系統上,一氧化氮產生量不足可能導致高血壓等疾病;在腦部,研究顯示阿滋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患者的腦部,通常一氧化氮大幅減少。

路易斯.伊格納羅博士提出「一氧化氮養生法」,包括營養吃、多運動、正確補等三法。例如多食用含抗氧化劑食品像黑莓、藍莓、黑巧克力等深色食物,加上運動後體內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建議每次至少20分鐘,一周3次。

補充一氧化氮的保健品選擇上,由於精氨酸和瓜氨酸是合成一氧化氮的重要胺基酸,食物中包括杏仁、花生、鮭魚等精氨酸和瓜氨酸的含量高。若補充保健品,建議可在睡前攝取,在人體睡眠期間、一氧化氮生成較少時,持續保護心血管。

研究指出全球50%以上死亡和心臟病有關,歐洲更高達72%。除了少部分和遺傳與基因有關,大部分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都可避免。

雖然高齡71歲,路易斯.伊格納羅博士仍每周騎腳踏車運動並落實飲食節制。他從64歲才開始跑馬拉松,至今已經完成15次馬拉松,現在他的體力更好、身體更健康。

他強調,再多食補都比不上健康的生活型態,應捨棄高油高鹽的重口味食物,多攝取魚、瘦肉、豆類等富含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材,養成清淡的飲食原則並搭配一周3至4次運動,促使體內一氧化氮生成量提高。



◆ 研究證實 香瓜茄延緩糖尿病

【聯合報╱記者許玉娟╱澎湖報導】2012.06.12

香瓜茄是澎湖特有農作物,坊間相傳多吃對糖尿病與高血壓有幫助。澎湖縣政府衛生局科長馬金足與中山醫大營養學系教授徐成金,針對香瓜茄降血糖進行動物實驗,結果證實,它能有效延緩糖尿病病程,這項研究讓馬金足獲得澎湖縣政府自行研究報告獎,徐成金已申請食品研究專利。

馬金足說,研究團隊將香瓜茄冷凍乾燥後,添加到飼料中餵食小鼠,觀察牠們體內血糖、抗氧化系統及多元醇路徑變化情況。

這項動物實驗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將實驗小鼠餵食含有0.1%、0.5%、1.0%、2.0、10%比例的香瓜茄飼料4周,觀察正常小鼠餵食香瓜茄的影響。第二部分是將實驗小鼠誘發糖尿病後,再餵食4周含有10%及20%比例的香瓜茄飼料,觀察改善情形。

實驗結果顯示,正常小鼠餵食香瓜茄後,體重、血糖值、胰島素分泌及葡萄糖耐量測試,並無明顯差異。而餵食10%及20%比例香瓜茄的糖尿病小鼠,雖無法恢復胰島素分泌量,卻有效下降高血糖及高氧化壓力情形,延緩併發症病程。

馬金足表示,這份研究報告,除了有助推廣澎湖特產水果,增加經濟價值,也能提供農政單位,運用生物科技研發健康食品或化妝品,提升農產品經濟效益。

香瓜茄又稱楊梅,原產南美安地斯山脈一帶祕魯及智利等地,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狀有蛋形與橢圓形,成熟後果皮呈淡黃色,果肉清香味美、清甜多汁,因耐旱能力強,是近年來澎湖新興高經濟價值農作物,澎湖縣政府將列為重點輔導農產品,大面積栽種。

fsj 提到...

人死後 幹細胞還能活17天

自由 2012.06.14

開啟幹細胞取得新途徑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科學家十二日指出,他們在研究中發現,有些幹細胞在人死後,可以繼續在人體內以休眠狀態存活至少十七天之久,研究中觀察到的這些幹細胞,仍保有分裂成功能健全的骨骼肌細胞的能力。這項研究可能為幹細胞的取得和保存開啟新途徑。

骨骼肌幹細胞 仍保有細胞分裂能力

過去有研究推測,幹細胞或許能在人死後繼續存活至多兩天,不過,死亡人體缺氧、缺營養等細胞存活所需物質。巴斯德研究所的組織學家、神經病理學家克雷蒂昂和同僚進行這份研究發現,骨骼肌幹細胞對於這種極端且有害環境抵抗能力之大,「能在死亡人體內存活十七天,在老鼠屍體內能存活十六天,遠超過目前所認為的一到兩天」,而且研究中從遺體上分離出來的幹細胞,成功新生骨骼肌細胞。

這份十二日在「自然通信」期刊發表的報告指出,這些骨骼肌幹細胞為了在不利條件下生存,降低新陳代謝進入休眠,並減少耗能。

不排除能存活更久

研究用遺體被保存在攝氏四度以防腐敗。由於研究團隊僅能取得死亡十七天的人體用於研究,意味著十七天也許還不是幹細胞在人死後存活極限,克雷蒂昂說:「或許它們能撐更久。」

為了印證其他種類細胞是否也有此能力,研究人員針對負責造血的骨髓幹細胞進行研究,發現骨髓幹細胞能在實驗室老鼠死亡後存活四天,骨髓移植到其他老鼠身上,這些幹細胞仍能修復組織。

報告說:「這項發現形成了幹細胞新來源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保存的新方法,以利幹細胞用於治療一些疾病。」贊助這項研究的四個機構發表聲明說:「醫生可能可藉由在捐贈者同意下,從死亡捐贈者骨髓中取得幹細胞,某種程度解決組織和細胞缺乏的情況。」



◆ 治癌新發現 里奧病毒療法治癌有望

【中廣新聞/中廣新聞】2012-06-14

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常見的無害病毒,可以有效殺死癌症幹細胞,還會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達到對抗癌症的效果。這一發現被認為是癌症治療法的一大進步。

這種里奧病毒(reovirus),常會存在呼吸道跟腸道之中,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病毒在正常細胞中並不會複製,但是在癌細胞中卻會快速複製,造成細胞破裂並壞死,病毒並能蔓延道其他癌細胞。而這種病毒能黏著在紅血球上,躲過人體自然的免疫系統。

目前癌症化療可以殺死癌細胞,但是卻無法殺死癌症幹細胞,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癌症容易復發的原因。

研究人員認為,應該可以利用這一種病毒,把病毒注射到血液中,使病毒有治療多種癌症的潛力。

※ reovirus 翻成「呼腸孤病毒」,因為它屬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



◆ 人體是細菌樂園 至少有上萬種

【Upaper╱中央社】2012.06.15

根據網站examiner.com,這份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的研究計畫發現,人體每個細胞含有多達10種細菌細胞,萬種以上細菌遍布你的全身內外,活潑地滋生茁壯。說你的鼻子、皮膚、內臟是座細菌樂園一點也不誇張!

雖然其中少數菌種仍會引發疾病,不過多數人都可與這1萬種以上細菌和平共生。

研究領導人之一,華盛頓大學的塔爾博士表示:「這提供了人類生物學和疾病全新觀點,令人非常吃驚。這些細菌不是過客,他們可進行旺盛的代謝,像個群體一般的生活於人體,我們現在必須以森林或水體的生態系統來看待這些人體細菌。」

現在知道了人體包容萬種細菌是一種常態,不過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心裡還是會有些毛毛的。



◆ 製造細胞片 日研發全自動機器

黃菁菁/東京十三日電 2012-06-14 中國時報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發出製造細胞片(cell-sheet)的全自動機器。細胞片是用患者細胞組織再生培養製成,可用在心臟移植等手術上,助於修復組織。細胞片全自動製造機若能普及,大型醫院便可自行製造細胞片,可望有助於再生醫療的普及。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細胞片全自動製造機是由東京女子醫大與日立製作所、日本光電公司等合作開發的,十三日在日本再生醫療學會上發表這項成果。

過去製造細胞片須從患者口腔黏膜、腳部肌肉組織等採集細胞,經過分離、精製,再花兩周培養、增殖出所需細胞,將再生細胞重疊製成細胞片。若使用全自動製造機,這些過程就無需仰賴人工。這套全自動製造機價格未定,但已知可削減製造細胞片成本,計畫在一、二年之後即可臨床運用。



◆ 血管移植新突破 揮別排斥反應

中央社 2012.06.14

瑞典醫療團隊利用1名10歲女孩的幹細胞培養出第1條血管,並成功將血管移植到她體內,取代嚴重堵塞的血管。這項新技術使她免受自體移植血管痛苦,並大大改善她的生活品質。

「刺胳針」(Lancet)醫學期刊今天刊出這項研究,指出這項突破性技術為體內沒有健康血管的洗腎或心臟繞道手術病患帶來希望,也標誌著醫學界在培養身體組織方面取得長足進展。

醫療團隊表示現在正致力與某家公司合作,將移植過程商業化。

醫療團隊成員哥特堡大學(University ofGothenburg)移植生物學教授蘇米特蘭─霍格森(Suchitra Symitran-Holgersson)說:「我非常樂觀,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大規模移植動脈和血管。」

人造血管很容易有凝塊或堵塞,若將他人血管移植到體內,餘生都必須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以防發生排斥反應。

利用病患自己的細胞培養出移植用組織的優點是沒有排斥反應的風險,因此不需一輩子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

研究團隊指出,這名病患術後沒有發生任何併發症,且立即恢復正常血液流動。

報告指出,第1次移植手術1年後,病患再次接受移植手術,但健康狀況良好,漸漸能夠長途步行最多3公里,也能做輕鬆的運動。

研究作者聲明這項新移植方法導致「病患生活品質大大改善」。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伯查爾(Martin Birchall)和韓密爾頓(George Hamilton)在「刺胳針」評論中指出,瑞典醫療團隊使少女病患免去自體移植頸部深處或腿部血管的痛苦,也不用移植肝臟。

不過他們謹慎指出,這項移植技術需要高額費用和長時間事前準備,不太可能立即普遍實行,且需要經由臨床實驗測試,進入直接控管品質的生產過程。

蘇米特蘭─霍格森說,她的團隊已簡化生產過程,現在能從血液而非骨髓中採取移植用幹細胞。她預計今年稍晚透過動脈血管測試這項技術。

fsj 提到...

老年癡呆 攸關眼睛血管病變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6.19

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布一則研究調查指出,眼部視網膜血管方面的疾病或損害,與罹患早期老年癡呆的情況有關,且眼部血管出問題,可能會是腦部血管運作不良的重要依據。研究團隊也表示,雖然找出關聯,但將檢測結果實際用在腦部病變上,還需要更多實驗。

視網膜病變通常發生在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病患身上,而且是美國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及高血壓也被證明會造成記憶力喪失以及老年癡呆等症狀,為了證明視網膜病變跟記憶相關的腦部病變有關,研究團隊調查了500名老年婦女10年來的記憶以及思考能力,加上視力測驗和腦部斷層結果。

研究結果指出約7.6%的老婦有視網膜病變,雖然在視力上與沒有該疾病的人比起來不致於太差,但這些婦女在思考以及記憶測試的平均分數卻低得多,腦部斷層也顯示這些人的腦部血管有較多問題。

雖然研究團隊指出,根據調查結果可以推斷視網膜病變與腦部疾病有關,甚至可以藉由眼部血管的病變檢測腦部問題,但他們同時也表示,此研究需要更多的結果來證明早期發現的實際性。他們希望有朝一日這個數據所建議的關聯能夠被用來有效地診斷老人癡呆或腦部血管病變等疾病。



◆ 腸弧菌可「偷渡」 自動摧毀癌細胞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6.19

英國里茲大學以及癌症研究協會發佈一則研究報告指出,腸弧菌可以用來殺死癌細胞,而病菌會遭到免疫系統擊殺的問題已有所突破。腸弧菌可以「偷渡」的方式達到癌細胞的位置,附著在上面進行消滅動作而不損害正常細胞。專家則表示,以細菌對抗癌細胞的技術日新月異,這項研究為該領域又跨出了一大步。

腸弧菌一般來說是無害的,但有時候會引起腸胃不適,或是幼童的感冒問題,研究團隊也發現,該細菌有感染並殺死癌細胞的功能。然而,在老鼠身上的實驗則顯示該細菌無法在血液裡生存,會被免疫系統所消滅,在施打時可能必須服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或是直接施打在腫瘤上面。

研究團隊找來10名癌症病患,癌細胞皆由腸子轉移到肝臟。他們安排病人在預定手術前直接在血管中施打腸弧菌。結果在腫瘤上發現病菌的蹤跡,而在肝上沒有,說明了該菌會自動找尋癌症目標來摧毀。抽血檢驗後研究人員得知該病菌會依附在血細胞上,而非直接在血漿中流動,如此可以有效避免免疫系統的偵查以及消滅。

里茲大學的教授亞倫米契表示,該病菌「遠比想像中聰明」,以「偷渡」的方式接近癌症目標是很少見的情形,他也表示該病菌在未來一定會與化療一同被運用在對抗癌症上面。

而癌症研究協會的哈靈頓表示:「細菌療法在臨床驗中有很好的成果,在血管內直接注射即可有此效果,這項研究對細菌療法又有推波助瀾的功用。」

fsj 提到...

南非大學生發明 乾洗澡凝膠

中央社 2012.06.20

南非大學生馬瑞尚(Ludwick Marishane)受1名懶得洗澡的朋友啟發,經數月研究後,發明洗澡無需用水的產品,並獲全球認可。

南非新聞網站「新聞24」(news24)昨天報導,現年22歲的馬瑞尚是南非開普敦大學學生,發明了稱為「乾洗凝膠」(DryBath)產品,只要將它塗抹在皮膚上,就可達到和用水與肥皂一樣的清潔效果。

這項發明也讓馬瑞尚獲得「2011年全球學生企業家獎」(2011 Global Student Entrepreneur)的殊榮,而這項產品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在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基本衛生設施,成千上萬的人民常常無法享有乾淨用水。

這一產品和一般的抗菌洗手液不同,並無濃厚的酒精氣味。它製造出1層無味、可生物分解、以及含有滋潤效果的清潔膜。

馬瑞尚成長於1個貧困的鄉村地區,由於當地普遍缺乏熱水,讓冬天洗澡成為難事,馬瑞尚的朋友因此懶得洗澡,並常抱怨說:「為何沒有人發明一個產品,只要倒在身上就可讓身體洗乾淨?」

這個看似極為普通的抱怨卻讓馬瑞尚靈光乍現,使用手機上網搜尋相關資訊,試圖找出製作這項產品配方的化學公式。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發明成功,並為產品註冊專利。

產品目前已開始量產,主要的商業客戶為全球大型航空公司和各國政府,用於長途飛行以及軍隊士兵執勤。

儘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馬瑞尚相信這項產品的問世,將可有效幫助世界上貧困地區的居民,改善他們生活品質與衛生需求。



◆ 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 熟悉環境有利健康

【世界日報╱美聯社華盛頓18日電】2012.06.21

「內科年報」18日發表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的報告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如果住院,可能出現災難性後果,更可能會進入養老院,甚至在一年內病故。如果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情嚴重,不知自己是誰和其他人為何投來疑惑的眼光,住院期間出現極度困惑和激動的精神錯亂,將可能面臨更大的危險。

研究人員說,照料阿茲海默症病患的人應了解這種危險因素,如果可能,要盡量避免住院。

主要研究人員、哈佛大學貝絲.以色列醫院的塔瑪拉.方(Tamara Fong)說:「住院期間的壓力大。一些家人經常抱怨,說老人與以前判若兩人,迷茫困惑。」

心理醫生萊斯莉.法奇說,她母親的阿茲海默症多年來是逐步加重,但住醫院後加速惡化。她說,他們「須待在熟悉的環境,雖然新的記憶喪失,但過去的記憶還在,對他們的健康有利」。

全國約540萬人患阿茲海默症或癡呆症,隨著人口日益老化,患病人數將越來越多,阿茲海默症今年將導致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 約支出1400億元。

醫治阿茲海默症的多數費用不是治療癡呆症本身,而是因癡呆症而加重的其他病症。病患逐步喪失了控制糖尿病、高血壓和其他慢性病的能力,直至病情嚴重才會察覺。

研究人員觀察阿茲海默症患者住院的後果顯示,771名患者住院後,約半數出現頭暈、跌倒、肺炎和胸悶,四分之一出現精神錯亂。

全國沒有住院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中,每年約4%進入養老院,病故者占2%。但住院的阿茲海默症患者中,進養老院的占29%,其中43%出現精神錯亂。住院後次年病故的人占9%,其中15%的人是精神錯亂。

fsj 提到...

美東上千民眾突對肉過敏 疑遭變種小蟲叮咬所致

【中廣新聞/葉柏毅】2012-06-23

香港太陽報報導,美國東岸最近突然有上千個民眾,對肉類感到過敏。

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這些對肉過敏的民眾,應該是被一種變種的小蟲咬了之後,體內的「肉食蛋白抗體」飆升,因此在吃肉之後數小時內,身體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被迫吃素。

目前,研究人員還沒有研究出如何緩解這種過敏症的方法,有些被叮咬到的人們,對於不能吃肉感到絕望;但也有人樂觀地認為,如果改吃素,或許能夠更健康。

※ 相關報導:

* Tiny 'lone star tick' blamed for causing MEAT ALLERGY in hundreds of adults across the U.S.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162582/Tiny-lone-star-tick-blamed-causing-MEAT-ALLERGY-hundreds-adults-U-S.html?ito=feeds-newsxml

Imagine being a meat-eater all your life - and then in the space of a day you become allergic to it. That is the real issue facing hundreds of people in the U.S. who have mysteriously developed this allergy over the last few months, and this rash of meat allergies, currently sweeping the East Coast of America, appears to have been caused by one single, little species of tick.



◆ 禽流感新研究 可能飛沫人傳人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06.23

美國「科學」期刊21日刊登數篇研究與評論報告,顯示H5N1禽流感病毒可能突變成5種新型病毒,並詳述突變禽流感病毒如何在哺乳類間傳播。科學家不排除新病毒透過飛沫傳染的方式人傳人的可能性。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份報告詳載美國與荷蘭科學家如何培育出H5N1禽流感變種病毒,這些病毒能在雪貂間透過飛沫傳播。雪貂的感冒症狀及打噴嚏的方式和人類非常相似,是研究流感常用的「白老鼠」。

目前的H5N1禽流感病毒的傳染途徑是鳥傳鳥及近距離接觸的鳥傳人,尚無法人傳人,而鳥傳人的案例通常會致命。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無法預測其中3種在實驗室環境中製造出來的突變種,何時會出現在自然界中。劍橋大學傳染病學博士史密斯說:「我們只知道這三種突變病毒『可能』透過人類等哺乳類宿主演化。」史密斯是其中一篇研究的共同作者,他的研究分析15年的監控數據發現,其中兩種突變種曾出現在已知的幾次禽流感病毒中。

美國「全國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會」(NSABB)擔心研製方法一經披露,會被敵人用來製造生物武器發動恐怖攻擊,曾於去年12月要求「自然」和「科學」期刊不要發表這兩項研究的關鍵資料,但兩期刊以反對「科學審查」為由拒絕。



◆ 登革熱抗體找到 讓病毒斷氣

【聯合報╱編譯組/路透香港二十一日電】2012.06.22

科學家表示,他們在新加坡從一名已痊癒的登革熱病患體內取出一種強力抗體,這種抗體可扼殺病毒、使病毒窒息死亡。

研究人員預計很快就會在新加坡展開登革熱第一型亞型的人體試驗,希望控制這種致命疾病。

登革熱目前仍沒有治癒方法,醫師只能治療症狀。每年有兩萬人因登革熱喪生,許多為兒童。

這篇發表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的研究指出,這種強力抗體為從一百名康復患者身上取下的廿萬種抗體之一,似乎能殺死第一型亞型所有已知病毒株。

登革熱病毒會導致病患劇烈疼痛發燒,有四種不同血清亞型。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羅西美(Lok Shee-Mei,譯音)說:「這種抗體甚至在病毒還沒感染其他細胞前,就已先殺死病毒。」

研究人員在老鼠試驗中觀察到,抗體如何在病毒的表面蛋白質各處延伸,扼殺病毒、使病毒窒息。

羅西美說:「病毒要感染細胞時,需要呼吸和擴張,因此其表面蛋白會有些微改變,但這種抗體會束縛所有表面蛋白質,因此蛋白質無法有任何改變,進而使病毒無法感染細胞。」

研究人員預計很快就會在新加坡展開登革熱第一型亞型的人體試驗。



◆ 菠菜 可抵消致癌物傷害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2/06/22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菠菜可以減緩致癌物對細胞的傷害。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團隊觀察肉類食物經烹煮所產生的致癌物標,追蹤致癌物如何摧殘身體細胞組織,結果發現,致癌物會對細胞中的微RNA、癌症幹細胞產生複雜生物作用,進而促進癌細胞滋長。

研究指出,細胞DNA序列雖沒有改變,但透過超基因作用,致癌物質會影響基因表現與細胞行為,因而導致癌症發生。

研究人員也發現,攝取菠菜似乎可以抵銷致癌物傷害。根據動物實驗,菠菜可以減少近一半大的腸癌腫瘤發生率,在致癌物影響而沒吃菠菜的情況下,大腸癌發生率為58%,攝取足夠菠菜後,腫瘤發生率下降到32%。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分子營養學與食品研究」期刊。

研究人員表示,癌症發生過程非常複雜,且需要經過多重步驟,癌症會透過各種管道傷害正常細胞。這項研究顯示,像飲食致癌物、環境毒素、生活型態等也會影響基因表現,不只讓身體容易出現癌症,也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神經系統疾病。

fsj 提到...

用腦波替代雙手 遙控車、打字都OK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6.30

腦波訊號可以代替雙手,引導遙控車前進、還可以操作夾娃娃機、打字。中央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大腦人機界面」,利用腦波就可操控多種裝置,讓臥床、肢體受限的漸凍人、腦中風、脊髓損傷患者,可以透過腦波向外傳達心思意念。

榮總、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今天發表多項合作研究案,中央大學電機系教授李柏磊發表腦波遙控車、腦波夾娃娃機、打字機等裝置。

李柏磊說,包括漸凍人、腦中風等患者,因為疾病破壞神經肌肉傳導,不僅行動受限,也日漸喪失跟外界溝通的能力,許多研究團隊現正致力開發腦波技術。中央大學的研究團隊採取「視覺誘發腦波」,當眼睛看到畫面,只要0.1秒的速度,就會同時釋放腦波訊號。

由於腦波訊號非常微弱,很容易被外在的電源、手機電磁波等雜訊干擾,加上人的頭殼又是「不良導體」,研究團隊在使用者頭皮上放一個很小的電極,可以濾掉雜訊,並將訊號放大一萬倍以上,再利用類似網路基地台的設計,把腦波「發射」出去,可在100公尺內遙控各項裝置。

例如遙控車的螢幕界面上,以ABCDE編碼,代表車子左、右、前、後、按喇叭等功能,因此當使用者的視線看到相關字母,就可操作遙控車。研究團隊也在遙控車上裝置攝影機,可以回傳遙控車看到的畫面,讓行動不便的使用者,可以透過遙控車「看」到較遠處的情況。

另外,腦波也可以代替雙手,操作夾娃娃機;還可以連接打字機、滑鼠、鍵盤等,讓肢體不方便的患者可以「打字」、使用滑鼠。李柏磊說,這項腦波人機界面技術成熟,應用層面越來越廣泛,成本僅約4000元左右,可以幫助患者跟外界溝通。



◆ 美研發戒菸疫苗 封鎖吸菸愉悅感

自由 2012.06.29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新公布的研究顯示,科學家最近研發出一種「戒菸疫苗」,可讓身體充滿阻止尼古丁進入體內的抗體。由於尼古丁是讓吸菸者感到愉悅感的主要成分,如果尼古丁被阻絕無法進入大腦,抽菸不再帶來愉悅感,癮君子有朝一日或許就能對尼古丁免疫,老菸槍也因此能戒掉長年菸癮。

刊登在「科學轉譯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以老鼠研究發現,注射「戒菸疫苗」之後,老鼠大腦內的尼古丁降低了85%,目前不清楚同樣的效果,能否在人體複製,也不清楚疫苗降低的尼古丁量夠不夠幫人戒菸。雖然「戒菸疫苗」可能還需多年研究才能應用於人體,但主導這項研究的康乃爾大學醫學院教授克里斯多深信,戒菸疫苗還是會帶來益處。

過去醫界研發出多種戒菸疫苗,包括訓練免疫系統製造連結尼古丁的抗體等,不過那種方法可能無法製造足夠抗體,阻擋尼古丁進入大腦產生愉悅感,當然達不到戒菸效果。

而康乃爾團隊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基因療法疫苗。他們研發可指示身體製造尼古丁抗體的基因改造病毒,接著用病毒感染肝臟,將肝臟轉變成製造抗體的工廠。



◆ 胰島素轉盤 控制血糖更方便 鹿基設計造福病友 國際稱讚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 2012.06.30

糖尿病患想要控制血糖可是一件苦差事,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醫療團隊設計出「胰島素轉盤」,幫助需施打胰島素的病友控制血糖,轉盤簡單化、生活化、易攜帶,造福病友。

設計簡單化、生活化、易攜帶

胰島素轉盤清楚告訴糖尿病友,血糖值達到多少數據就需調整胰島素施打劑量,血糖飆高要加量,血糖降低要減量,精準控制胰島素施打劑量,避免血糖忽高忽低,導致視網膜、神經、血管、腎臟病變等併發症找上門。

鹿基醫院院長杜思德指出,根據醫學臨床報告,國內65歲以上民眾,糖尿病患占1/4,其中有28%病患需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72%病患口服降血糖藥物,通常病人對打胰島素抗拒大,往往憑感覺自我調整劑量,不僅無法把血糖控制在安全理想值內,更提高糖尿病併發症風險。

為了讓糖尿病友安心且準確施打胰島素,杜思德與鹿基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郭仁富、衛教組長李晏慈、社區健康部個案管理師林冠怡等人,設計出胰島素轉盤的輔助工具,讓病友可根據自己3天血糖平均值,把胰島素轉盤的中間轉盤上白色箭頭轉到自己血糖平均值範圍內,轉盤顯現出胰島素施打單位數、監測血糖次數,病友以此數據掌握胰島素施打劑量,不用擔心施打劑量出現「過」與「不及」的問題。

在美糖尿病協會年會發表

「胰島素轉盤」不僅獲得今年糖尿病衛教學會創意團體衛教競賽第1名,更在今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年會發表,引起關注。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這項設計造福需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友,他建議醫院申請專利,並廣為發送。鹿基院長杜思德說,醫院現階段對於轉盤發放對象以該院糖尿病友為主。

fsj 提到...

以人類基因改造 色盲有望治癒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2012.07.03

色盲有治癒的可能!美國研究發現,眼睛對顏色的認知即使經由先天遺傳,仍可透過後天影響而有所改變。顏色視覺專家奈茲表示,實驗的成,功意味著人們因老化而出現的視網膜黃斑變性出現治癒的機會,甚至還有望讓因年邁而失明的人重見光明,多達數百萬人將因此受益。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發現,當人們看著同樣一個物品,其實可能看到不同的顏色,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顏色應該是具一致性的,任誰看到草莓、血液和火星,都會感知到紅色;不過,根據專家研究,仍然有人會看成藍色,顯示眼睛對顏色的認知並非先天的,而是後天影響。

眼睛之所以能辨識顏色,是由於眼睛存在3種能辨色的椎狀細胞,能吸收不同波長範圍的光,分別是藍、綠、紅色;當椎狀細胞受到損傷或發育不全時,就可能造成色盲,多半由遺傳造成。

不過華盛頓大學顏色視覺專家奈茲,日前以天生感測不到紅色的松鼠猴作為實驗對象,他在松鼠猴的眼睛裡注射一種人類基因,4個月之後,天生色盲的松鼠猴已經可以分辨出所有的顏色。

此外,由於注射物是人類基因,因此該實驗應該可以類推至人體臨床測試。奈茲表示,此實驗的成功,意味著人們因老化而出現的視網膜黃斑變性有治癒的機會,甚至還可望讓因年邁而失明的人重見光明,多達數百萬人將因此受益。



◆ 生醫能量發功 政府快動起來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2012-07-02 工商時報

生醫業能量續發光,繼醣聯、智擎、台微體投入的癌症新藥持續授權後,太景治療社區性肺炎的奈諾沙星也以1,400萬美元授權浙江藥廠,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認為,我生醫業能量已出來了,2014年可望有新藥拿到藥證上市。

此際政府應制定更彈性的政策,整合資源,推動生醫產業打進國際競技場。

翁啟惠表示,日本由於決策太慢,在生技產業的布局上漸失優勢,新加坡是大量引進人才,但實際上內部產業的發展還未成氣候,韓國則是政府大力扶持,三星等大集團加入戰場,開發出新藥,而台灣生技業都是中小企業,小兵立大功模式,創造不錯彈性和能量。

翁啟惠指出,國內目前已有20個以上新藥進入美國FDA臨床,而太景、基亞生技的新藥也可望打進大陸,東洋集團的布局十分穩健,原料藥的神隆等公司國際競爭力強,杏輝與旗下的杏國低調投入新藥開發,也將陸續開花結果,另外像浩鼎、瑞華的新藥開發相當具利基,中天在保健食品和新藥開發也有優勢,快的話2014年台灣應有新藥可獲認證上市。

翁啟惠說,整體來看,台灣的生技產業是不用怕韓國,也不需要像電子業必須要聯日、美去抗韓,但政府應趁著生技產業能量要爆發時,應祭出更優惠的政策,讓生技產業能吸引更多專利、行銷、法律等人才,俾以進軍國際舞台。

翁啟惠認為,華人人口高占全球四分之一,其市場潛力值得兩岸生醫業界共同開發,在太景授權與浙江藥業策盟模式,是很好樣本,兩岸應在醫藥衛生協定下,以ICH和GHTF架構下合作,開啟雙贏機制。

基亞生技董事長張世忠表示,這次波士頓的北美生技大展,台灣參展已有顯著進步,但還不夠「吸睛」,主要是規模不夠聚焦,內容可更豐富,讓台灣生醫產業名號可更響亮。

張世忠認為,未來十年,台灣生技產業將面臨的態勢是:政府必須正視人才流失與喪失競爭力的事實、來自全球與亞洲鄰近國家的激烈產業競爭、台灣在全球生技產業價值鏈的定位更明確、亟需引進更多的上游案源以豐富研發產品線、國內研發成果將陸續對外授權產生經濟效益。

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認為,台灣生醫公司規模都很小,絕大部分都靠研發起家,也沒有財團支持,本身資金就十分欠缺下,為了吸引人才和回饋高階專業人員、顧問、獨立董監事和技術投資人,應修法讓他們也可以擁有認股權證。

另外,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師長曾惠瑾則建議,針對跨國業務經營活動的報酬重複課稅,也應消弭,才能吸引更多的策盟合作案。

fsj 提到...

3D顯微學新突破登Nature 可得知原子3D結構

中央廣播電台/李憶璇 2012年7月11日

電子顯微鏡要解析「原子」一般都是用2D投影概念,但卻不能了解原子真正的3D立體結構,現在有了方法。由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陳福榮與比利時安特惠普大學合作,用宇宙「大爆炸」理論發想出新方法,能夠算出3D原子位置,研究成果登上「自然」(Nature)期刊。

想要知道原子結構,都會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不過卻只能得到原子的2D平面影像,無法解析3D結構。在國科會奈米國家型計畫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陳福榮與比利時安特惠普大學教授合作,以宇宙「大爆炸」理論算出宇宙誕生時間的方式,發想出類似的計算方式,就能得知所有原子的排列位置。

陳福榮說,當電子波同單一方向射出後,遇到原子會產生一圈一圈的波紋,再利用波紋間的不同角度與位置算出原子實際距離,這比要從好幾個角度投影重建影像來得更方便、快速。他說:『(原音)傳統用電子顯微鏡拍的,它要變成立體的另外一種方法,必須大概是100多個角度、正負70度,每一度拍一張,所以總共大概140幾個角度,用我們的方法只有一個角度。』

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登上6月份的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對未來解析複雜的生物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相當有幫助,另外相關計算的軟體也開發完成,已經有電子顯微鏡廠商考慮結合予以商業化。



◆ 蛀牙再見 新化學物號稱可殺菌

中央社 2012.07.11

研究人員研製新的化學物,號稱能杜絕蛀牙,可望讓人永遠不必為這個口腔問題看牙醫。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線上版報導,這種分子稱為「Keep 32」,意思是希望保有人的32顆牙齒健康。

智利牙醫師研製的這種化學物,號稱能在短短60秒的測試中消滅會造成蛀牙的所有細菌。這種化學物可添加到任何現有的口腔保健產品,把牙膏、漱口水和口香糖變成「超級清潔隊」,擺脫蛀牙的根本成因。

這個化學物專門對付「轉糖鏈球菌」,這種細菌會把口腔中的糖轉換成乳酸,乳酸進而會侵蝕牙齒的琺瑯質。Keep 32先發制人消除這類細菌,杜絕牙齒受損。

使用含有這個化學物的產品,護牙效果可維持數小時。

研究人員實驗7年,目前準備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研究人員柯多巴(Jose Cordoba)和智利大學(University of Chile)的艾斯圖迪洛(Erich Astudillo)表示,相關產品可望在14個月至18個月內上市。

這種化學物甚至可添加到食品中,讓人在吃東西的同時阻止細菌損壞牙齒。

研究人員希望把專利授權給類似寶鹼公司(P&G)等化工業巨擘。他們表示:「我們目前正與5家對我們的研究項目或購買專利有興趣的業者洽談。」



◆ 奈米抗癌新藥 點滴注射助吸收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2012.07.11

一般癌症藥物體積大無法深入癌細胞,工研院生技與醫藥研究所研究員許源宏、張原嘉花6年時間研發出「高分子奈米微胞抗癌藥物」,經動物實驗證實有助達到標的給藥、降低抗藥性及副作用等功能,目前已與藥廠合作進行臨床及人體實驗。

36歲的許源宏是中興大學化工所博士、37歲的張原嘉則是清華大學化工所博士。歷經6年漫長歲月、無數次失敗實驗,兩人坦言過程中的確數度想放棄,自我懷疑「真的做得出來嗎?」但一想到新技術可以幫助許多癌症患者不再受苦,只能咬牙繼續努力,終獲甜美成果。

許源宏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抗癌藥物都有體積過大、副作用強缺點,不少癌症病人明明用藥劑量還不到療效,就因強烈副作用選擇放棄用藥,或即便苦撐著用藥也因藥品無法進入身體組織,從血液排放掉影響療效。

「SN38高分子奈米微胞抗癌藥物新劑型開發」,是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惡性腦癌的1種)及大腸直腸癌新劑型藥物,具隱藏特性的高分子奈米微胞材料及藥物包覆技術,可讓過去無法溶於水的藥物透過點滴方式注射,增加吸收。

此外,可避開腎組織過濾及身體免疫系統辨識,增加藥物在血液滯留時間,降低抗藥性及副作用等功能。

張原嘉指出,研發過程裡,不少醫師感慨說,過去很難說服癌症病人用藥,也心疼病患因用藥拉肚子、掉頭髮、嘔吐等,一旦研發成果上市,病人未來將可在較不痛苦情況下抗癌治療,相信將來可以幫助更多罹癌病人有勇氣用藥、堅強面對疾病。



◆ 口吃…大腦網絡受干擾 治療不易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2012.07.11

去年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王者之聲」,描述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的過程,他付出的努力,令人嘆服。

口吃治療不易,醫師指出,因為口吃牽涉閱讀、聽力與說話能力,與掌管視覺的大腦枕葉、掌管聽覺、語言的顳葉有關,口語表達則涉及「腦網(Brain Network)」功能的訊息傳遞與整合。

我們過去對大腦功能的了解,主要從腦受傷後,患者出現失語、無法行走、性情大變等行為,進一步了解腦分區功能。

大腦表面有布滿神經細胞的皮質,大腦皮質分為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基本上,額葉主掌學習、認知及記憶等;頂葉管觸覺、感官與運動;枕葉與視覺有關;顳葉管聽覺、語言及長期記憶。

隨著科學的進步,包括超高磁場3T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腦電波、腦磁圖(MEG,Magnetoencephalography)等精密儀器發展,檢查腦功能後,我們發現,大腦並非傳統理解的單兵作戰。

台北榮總放射線部主治醫師葉子成說,大腦功能作用牽涉各區合作,思考及行為是腦網功能整合,腦區協同活動的成果。

以口吃為例,葉子成說,當枕葉區域的眼球接收外界影像或圖片、文字,訊息會傳遞至顳葉,顳葉再下指令要語言區執行讀、說功能。

電影「王者之聲」中,國王無法發出正確聲音,可能是顳葉至語言區的傳遞路線出現了問題,或顳葉無法順利下指令,也可能語言區功能損傷。

基本上,講話辭不達意可能是顳葉區域有問題;亂說話或表達不流暢,類似中風表現、突然失語,恐怕是語言區功能異常。

葉子成說,看似簡單的講話動作,牽涉枕葉與顳葉的腦分區功能整合、相互運作。

口吃不只是顳葉有狀況,枕葉至顳葉的傳輸過程也可能不順暢,大腦受許多因素干擾,其中視丘扮演重要角色。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楊聰財說,「視丘像控制台」,視丘是大腦中樞的橋樑,電影中國王對父親的畏懼,及對兄長的自卑,皆會影響大腦邊緣系統,造成焦慮不安。

此外,額葉與邊緣系統訊息一起傳至視丘後,視丘會循兩條路徑,將指令分別傳給生理中樞、自律神經的「下視丘」,及掌管說話的「顳葉」。

當下視丘接收到負面或不安訊息,恐會造成自律神經不穩定,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身體緊繃等情形。

當下視丘的生理症狀回傳至視丘後,視丘會干擾顳葉對演說的靈活度,及舌頭緊繃感,使演講的整體表現愈來愈糟,形成惡性循環。

fsj 提到...

糖尿病足病變 可望不截肢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7/16

國內糖尿病患者約有150萬人,平均每年約有上千人因罹患足部病變,面臨截肢厄運。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老鼠接受細胞治療,打入低氧培育增殖的間葉幹細胞後,病鼠可不用截肢,且能恢復皮膚肌肉。

榮陽團隊正申請糖尿病足部截肢人體試驗,台北榮民總醫院教研部、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洪士杰表示,如果人體試驗也能獲得與動物試驗一樣的成功結果,將為廣大糖尿病患帶來免除截肢的希望。

洪士杰指出,幹細胞分為胚胎幹細胞、成體幹細胞兩種,一般以為前者分化能力強,可用來治療許多疾病,但胚胎幹細胞牽涉醫學倫理且來源不易,降低了研究的可行性。

最近幾年全球醫界紛紛投入成體幹細胞研究,榮陽團隊針對低氧氣濃度培養增殖的骨髓間葉幹細胞進行研究,針對缺血下肢修復、骨折愈合、關節修復等進行動物試驗。結果發現,原本必須截肢的糖尿病老鼠,接受間葉幹細胞注射後,局部組織出現血管新生,傷口癒合速度也增加,下肢缺血狀況大幅改善,逐漸恢復肌肉皮膚,免除截肢的慘劇。

洪士杰表示,糖尿病患的周邊血管通常較差,對外界刺激較不明顯,一旦足部出現病變沒有妥善照護,傷口就難以癒合,甚至面臨截肢命運,必須切除腳指頭,甚至腳踝、小腿。

榮陽團隊也利用兔子進行骨折癒合、關節修復等動物實驗,經過注射間葉幹細胞治療後,兔子的頭蓋骨、膝關節等受損組織都明顯獲得修復。

洪士杰指出,種種數據顯示,在低氧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間葉幹細胞,可以降低細胞老化速度,增加細胞分裂,進而提高幹細胞的效率及分化能力。研究也發現,低氧還能促進骨髓間葉幹細胞的「旁分泌」作用,增進包括血管生成因子等重要生長因子及激素分泌,可促進皮膚傷口癒合。



◆ 幹細胞大量培養 榮陽團隊突破

中央社 2012-07-16

榮陽團隊今天宣布,幹細胞培養技術突破,可大量培養優質的「間葉幹細胞」,為治療周邊動脈栓塞、自體免疫疾病、關節軟骨損傷、克隆氏症,取得良好的幹細胞來源。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教學研究部及骨科部主治醫師洪士杰今天指出,低氧壓力會導致成熟細胞損傷死亡,間葉幹細胞卻相反,在低氧環境中,生機勃發,長得快,又長得好。

洪士杰說,榮陽團隊技術突破點在於1%到2%的低氧濃度,並在每平方公分50到100個間葉幹細胞的低密度下,世代培養60天,所獲得的間葉幹細胞數量,是正常氧濃度、低密度的100到1000倍。

不僅如此,洪士杰說,子孫世代的間葉幹細胞的特性,有8到9成近似有「萬能幹細胞」之稱的胚胎幹細胞。因為胚胎幹細胞上的Oct4和Nanog基因表現特徵,也出現在這些間葉幹細胞上,間葉幹細胞並不是取自胚胎,來源較無爭議。

榮陽團隊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分子細胞(MolecularCell)」,已於7月12日在網路公開,第一作者是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蔡志謙。

洪士杰指出,今年5月加拿大核准全球第1個幹細胞治療藥物,就是使用間葉幹細胞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疾病」。這種疾病常發生骨髓移植病患身上,捐贈者骨髓排斥受贈病患,使病患器官衰竭,使用間葉幹細胞治療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他表示,相關研究顯示,間葉幹細胞將可以用於許多急性損傷、發炎、自體免疫疾病及退化等慢性病的治療。

fsj 提到...

移植台灣模式 宣明智登陸拚生技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2.07.17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跨足生技產業,他所主導的生命先鋒管理顧問公司與東莞市結盟,共同出資逾3.15億美元(約新台幣94億元)在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啟動「台灣生醫園區」計畫,將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模式移植到大陸。

宣明智的兒子、生命先鋒董事長宣昶有昨(16)日表示,這項計畫已爭取10餘家台灣生技表態進駐,要結合台灣的生醫資源與大陸市場,共同進軍全球生醫市場。

宣明智率台灣科技、生技考察團約60餘人,在上個月與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所率領的30幾位官員會面,連同美國矽谷創業家,3方共同召開「廣台創新產業高峰會議」。其中,生醫園區為宣明智所提出重點項目。

生命先鋒由宣明智投資、宣昶有負責營運,已投資台灣的萊特生醫集團,同時要在松山湖高新區打造生醫平台,其營運模式與台灣政府要發展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相當接近,包括培育生醫園區、引進投資基金等。

宣昶有不諱言,「我們要跑在政府前面」。

由於宣明智認為,新藥開發的兩大引擎為動物試驗、人體臨床試驗,這個生醫平台結合了動物試驗、委託臨床(CRO)及委託代工(CMO)等服務項目。CRO部分將由台灣的佳生公司負責;CMO部分也找到永昕生技來規畫,永昕將打造年500公升到1,000公升的蛋白質藥物先導工廠。

宣昶有表示,除了建立生醫平台之外,生命先鋒已募集約1,000萬到1,5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到4.5億元)的天使基金(Angel Fund),由廣東省官方出資3分之1、先鋒出資3分之2,下半年將啟動另一檔「富2代」天使基金募集計畫,主要用來投資早期生醫研發。

生命先鋒更要在2年內募集3億美元的「加碼基金」,一半由廣東省官方負責籌資,另一半由宣明智募集,包括新光、富鑫、富厚創投都將是策略投資人,將用來投資後期的生技發展項目。



◆ 政院「生技鑽石方案」 9月重新上菜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2.07.17

行政院「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受到各界「跛腳」的質疑,行政院政務委員暨科技會報副召集人張善政表示,要在9月底前端出好菜,把「鑽石方案」重新翻修一遍。

「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推出多時,共有四大支柱,包括生技創投基金、超級育成中心、食品藥物管理局及轉譯中心。

其中的生技創投基金(TMF)已在6月下旬宣告破局,超級育成中心也傳出今年11月前可能結束。

但國科會表示,102年度科技預算細項中,超級育成中心仍編列近2億元預算。這似乎顯示政府仍然力挺超級育成中心的態度;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經運作中;轉譯中心目前還在規劃階段。

由於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日前舉辦一系列「生技政策總體檢論壇」,從法規、資源、體制、環境4大面向,探討台灣生技產業癥結,而生策會創辦人立法院長王金平也不只一次提及「鑽石方案」窒礙問題。

張善政表示,會用2到3個月的時間,用心「Cooking」(烹煮)出最好的全新鑽石方案,針對原有的「鑽石方案」加以調整,其中他可能延攬原TMF操盤手張有德,負責尋找適合台灣發展的新藥。

張善政指出,即使超級育成中心破局,在「新版」的鑽石方案中,仍會維持當初成立時的精神,即選擇新藥和育成兩大機制,未來的超級育成中心也有可能由民間公司轉為財團法人架構,但張善政強調,這要看權責單位國科會的規劃。

fsj 提到...

興大研究:山胡椒有助調節中樞神經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即時報導】2012/07/19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副教授曾彥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本月在木材科學期刊(Journal of Wood Science)最新上線的研究報告中證實,山胡椒果實的揮發性成分具有安眠、止痛及鎮痛等調節動物中樞神經的活性。

山胡椒為台灣原生植物,屬樟科小喬木,全株包含果實及樹葉皆具有芳香氣味,味道類似胡椒與薑的綜合,果實常用來入菜,是原住民風味餐重要的調味料。賽夏族與泰雅族也常將其用於消除宿醉所引起的頭疼、身體痠痛等症狀。

研究團隊經歷2年研究,利用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山胡椒果實的揮發成分,確定其主要成分為香葉醛(Geranial)、橙花醛(Neral)和檸檬烯(d-Lemonene),利用小鼠實驗來評估山胡椒果實精油對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與影響。

實驗結果發現,山胡椒果實精油可明顯地延長小鼠的睡眠時間,同時減少強迫游泳試驗所產生的不動時間,也就是具抗憂鬱的作用。

王升陽指出,隨著科學與文明的進步加上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壓力增加,進而產生許多身心疾病,包括失眠、頭痛、焦慮、憂鬱、腰酸背痛、慢性疲勞等等。在一般日常生活如能使用一些山胡椒精油,對於中樞神經有問題或調節不好的人,會有很顯著的幫助。



◆ 台灣團隊研發人性尿導管 CNN按讚

【聯合報╱記者王慶偉/史丹福報導】 2012/07/19

來自台大醫院、參加史丹福台灣生醫計畫醫師洪偉禎與史大研發團隊,日前因為改進更具人性的尿導管,獲美國CNN Money網站譽為「嘗試改變世界的三大發明之一」。

「我們要的是人性還是科技?」洪偉禎表示,當醫療用品給病人帶來不便,科技就更應該以人性的觀點設計更實用的產品。「你每天上幾次廁所?」洪偉禎指出,一般人平均六次;多數人不會去注意算幾次。

「但是排尿有問題,需要尿導管的病患,就要計算排尿多少次」。洪偉禎指出,因為病患攜帶尿導管,並計算自己幾時該去廁所用尿導管排尿了。

「問題在傳統醫療器使用的尿導管很大,攜帶不便,使用不當還會造成感染。」洪偉禎參與的史丹福生醫研發團隊,為病患設計更為人性化的尿導管。

團隊改進一九四○年使用至今的尿導管,使其更為短小,能夠捲起放在小包裝內,不但衛生、隱秘,也方便攜帶。「更重要的是人性化,維持了病患的尊嚴。」

新的尿導管還附上衛生套管,防止尿道感染;使用之後,可以捲回包裝中,再投入垃圾桶。「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改變,給病患帶來非常大的方便,減少病情惡化」。

洪偉禎指出,醫學界的調查,有百分之五十的泌尿病患沒有達到應有的排尿次數,「病患不排尿,導致腎臟功能失調,最後還會有腎臟需要移植的問題。」有了方便的尿導管,解決許多病患的問題。

洪偉禎指出,醫師的職責是使病患的生活更好。CNN Money報導及CompactCath詳情請見:http://www.compactcath.com 。



◆ 化療更溫和 國內發現新抑制劑

中央社 2012.07.19

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張智芬今天說,研究團隊找到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且不會影響正常細胞的小分子抑制劑(TMPK),並發表在國際期刊「癌細胞(CancerCell)」。

研究團隊第一作者胡春美博士表示,治療癌症常見方式之一是化學療法,目前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癌症的抗癌藥「小紅莓(Doxorubicin)」,小紅莓主要作用機制是讓DNA損傷,進而毒殺細胞,不過這樣的化療是無法區別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

她說,治療腫瘤的功效常受限於化療藥劑的高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嘔吐、噁心、黏膜組織發炎和脫髮,此外,小紅莓也容易對心臟產生累積性的傷害且有致命的可能。

張智芬研究團隊透過冷光快速篩選系統,從2萬1120個化合物中,發現第一個可以穿透細胞的酵素「人類胸腺嘧啶核酸激(酉每)(hTMPK)」小分子抑制劑,已取名為「YMU1」。

胡春美表示,研究發現,以低劑量小紅莓合併YMU1後,並不會對正常細胞或組織造成影響,且能有效抑制多種癌細胞生長,達到「溫和性的化學治療」。

胡春美說,目前研究在小鼠身上實驗發現可顯著減緩腫瘤形成,未來仍需進行動物試驗,再進行臨床試驗,關於這一初步的研究新發現,7月10日發表並刊載在最新一期的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癌細胞(CancerCell)。



◆ 〈醫學研究〉吹口氣~ 立測血糖高低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2012.07.19 自由

在未來,或許吹一口氣,就可以檢驗出糖尿病患的血糖高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林震煌研究團隊改變傳統以化學方法檢測氣體的方式,發明出「吹哨子」就能用物理方式以頻率獲得氣體定量,未來希望能應用在老人居家照護上。

喜歡吹長笛的林震煌在大學時期曾經參加過五燈獎,還與擂台主4個燈同燈同分。他將興趣與研究結合,在國科會自然處經費支持下,發明「氣哨音波感測泛用型技術」,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的Analytical Chemistry國際性期刊,並申請美國及台灣發明專利。

林震煌舉糖尿病與丙酮氣體高度相關為例,患者吹一口氣後,經過氣相層析儀分離出丙酮,經由迷你哨子發出聲音、麥克風擷取,再利用電腦程式進行聲波頻譜轉換,能夠觀測到單一譜峰,進而得出丙酮氣體是多少,就可知道血糖狀態。

他說,未來希望能夠開發出掌上型或桌上型吹氣健康檢查機,大小猶如iPad,成為快速簡易醫護診斷系統,也能成為居家照護使用。

fsj 提到...

美研究﹕深夜看電視用電腦 當心憂鬱上身

自由 2012.07.25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喜歡在夜裡看電視、玩電腦的夜貓子,應該好好想一想這種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危害。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直到深夜,或是在睡著後還開螢幕,罹憂鬱症的機率可能增加。

夜間人工光源 導致憂鬱

研究人員讓倉鼠每晚暴露在微弱燈光下連續4週,發現倉鼠行為和大腦變化,與憂鬱症患者有驚人相似處。研究人員說,過去50年來,人類暴露在夜間人工光線的時間增加,與憂鬱症罹患率升高相符,尤其是女性,患病風險是男性的2倍。

此前已知暴露在夜間燈光下與乳癌和肥胖風險提高有關,但與情緒失調的關係所知甚少。這份由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神經醫學家團隊進行、國防部贊助部分經費的研究,發表於「分子精神醫學」期刊。

在這項為期8週的研究中,對實驗組倉鼠照射的燈光照度為5勒克斯(Lux),相當於在暗室所見電視螢幕亮度,4週後再讓牠們恢復正常日夜循環,即16小時正常照度150勒克斯和8小時全暗,持續1、2或4週,然後進行行為測試,並與8週每天日夜作息正常的對照組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實驗組老鼠活動力較低,對喝糖水的興致低於正常值,這兩種情況都與人類的憂鬱症患者相當;實驗組倉鼠大腦海馬體的改變,也與憂鬱症患者一致。此外,這些倉鼠也分泌較多的「腫瘤壞死因子」(TNF),這是一種化學訊息傳導物質,在身體受傷、感染導致發炎時啟動修復傷害。

恢復正常作息 病情可逆轉

不過,這些症狀是可逆轉的,這些倉鼠恢復正常日夜循環約2週後,TNF、樹突小刺密度都回到正常值。研究計畫主持人貝卓席安說,「好消息是,在電視機、電腦前待到深夜的人,只要回到正常規律日夜作息,並將夜裡接觸的人工光線量減到最低,就能消除部分有害效應。」



◆ 3合1新藥 2週殺99%結核菌

自由 2012.07.25

〔編譯魏國金/綜合華盛頓23日外電報導〕研究發現,一項結合3種藥物的結核病新藥,可在2週內殺死患者體內99%的結核菌。針對多種抗藥性日強的結核病菌株,這款藥物可能成為對治新武器。

並不代表病患2週就可治癒

該研究首席研究員、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戴康博士強調,這不是意味病患將可在兩週內治癒,消滅潛伏在肺部深處的病菌需要較長的時間,這也是肺結核治療須耗費數月的原因,而為期兩週的測試是藥物發展的標準第一步驟。

這項期中研究23日於華府舉行的國際愛滋研討會中發表,雖然還須經規模更大、為期更長的研究才能確證該研究結果,不過科學家說,該雞尾酒藥物或可加速治療成效,降低抗藥性結核病的出現。

全球結核病藥物研發聯盟主席史畢格曼指出︰「結核病是愛滋病患的頭號殺手,為了控制愛滋病的流行,我們也必須更大程度地控制結核病。」該非營利性研究團體進行該研究。

這款混合藥包括一種現行結核病用藥「吡嗪醯胺」(pyrazinamide)、拜耳集團轉用為治療抗藥性結核病患者的廣效性抗生素「moxifloxcin」,以及由該聯盟研發的新藥「PA-824」。

這款混合藥沒有利福黴素(rifamycins)成分,該成分將對同時接受愛滋病治療的病患產生嚴重副作用。史畢格曼說︰「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新款結核病混合藥比現行任何的治療混合藥物更具成效。」

他說,這款新藥尤其被看好的原因在於它可用來治療藥物敏感以及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患者。結核病的標準治療包括混合4種藥物,投藥時間達半年,多重抗藥患者則治療期間達18至24個月。病患往往沒有完成療程就擅自停藥而導致抗藥性,並使結核病更危險、更難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全球一些地區,每4名結核病患者中就有一人已無法用標準的雞尾酒療法治療。每年全球有140萬人因結核病喪命,約900萬人為新感染者。

fsj 提到...

全球首款登革熱疫苗 人體試驗成功

4病毒株 能對抗3種

〔國際新聞中心/路透巴黎—倫敦25日電〕法國藥廠賽諾菲安萬特(Sanofi SA)研發的全球第一支登革熱疫苗,在泰國進行,證實可有效對抗登革熱4種病毒株中的3種,且對人體安全無虞。此項成果堪稱研發登革熱疫苗70年來最重要的里程碑,賽諾菲正在其他國家進行第3期測試,希望了解疫苗無法對抗第4種病毒株,是否與泰國某些特殊環境因素有關。

登革熱是一種蚊子造成的疾病,威脅近30億人口,有4種不同的病毒株,許多藥廠多年來致力研發登革熱疫苗,但賽諾菲的進度領先其他藥廠數年,並耗資3億5000萬歐元(約128億台幣)在法國新廠房生產測試中的3劑式疫苗,據估計新疫苗上市後,每年可創造超過10億歐元(約366億台幣)的業績。

賽諾菲第2期B階段的研究,以泰國4002名年齡4到11歲的兒童為對象,並在登革熱流行期進行測試。研究發現該疫苗對4種病毒株都會產生抗體,只對其中3種有抵抗作用。

賽諾菲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第3期研究,以亞洲與拉丁美洲10國的3萬1000人為研究對象,希望了解疫苗無法對抗第4種病毒株的原因。賽諾菲發言人巴洛利爾表示,將等待第3期測試結果,觀察是否與泰國某些特殊環境有關。

賽諾菲盼9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這項研究成果,並在11月呈交報告給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協會」 (American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克拉克說,由於這種疫苗無法對抗第4種病毒株,可能得等到2015年該公司取得第3期研究資料後才會上市。



◆ 國人自行研發抗生素 將上市

自由 2012.07.27

〔記者陳永吉、魏怡嘉/綜合報導〕由台灣人自行研發的最新型抗生素—鼎腹欣(DIFICID),本週獲衛生署通過,即將在台灣上市,這是全球第一個對付困難梭菌腸炎(也常稱為偽膜性腸炎)的抗生素,效用凌駕萬古黴素之上。

由華人主導並取得許可上市

台灣浩鼎生技表示,此藥是第一個完全由華人主導並取得新藥許可上市的成功案例。DIFICID在美、加一百多家醫院及歐盟等多國進行的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都顯示,它的有效率高達九十%,是目前唯一勝過「銀色子彈」萬古黴素的抗生素,且無明顯副作用,治療個案復發率也不到萬古黴素一半。

困難梭菌腸炎主要發生於結腸的急性黏膜壞死性炎症,病患多在接受廣效性抗生素治療後,因腸道菌叢招致破壞,一般廣效性抗生素如萬古黴素難以殺死的困難梭菌,便藉機大量繁殖,並進一步分泌毒素,會造成腸道出血性壞死,引發發燒、脫水、嚴重腹瀉、敗血症、休克等症狀,有時須手術切除腸道搶救,嚴重者甚至致死。

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七十萬人次確診感染困難梭菌腸炎,患者會引起嚴重腹瀉、大腸發炎,甚至死亡,不過在台灣困難梭菌尚未發現大規模流行。

基隆長庚肝膽腸胃科主任簡榮南則表示,目前國內偽膜性腸炎的病例並不多,依臨床的使用經驗來看,使用萬古黴素治療,九成以上都有效,且效果不錯,僅極少數出現抗藥性。

fsj 提到...

哈佛科學家開發人體器官晶片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75194

文/陳曉莉 (編譯) 2012-07-27 iThome online

哈佛大學的Wyss生物工程研究院與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局簽署一價值3700萬美元的合作協議,以開發一個含有10種人類器官晶片(organ or chip)的自動化儀器,加速藥物的開發流程。

哈佛大學的Wyss生物工程研究院(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本周宣布已與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簽署一價值3700萬美元的合作協議,以開發一個含有10種人類器官晶片(organ or chip)的自動化儀器,便於人體外研究人類的身體,並加速藥物的開發流程。

Wyss的研究人員過去已研發出可模擬人體器官架構與功能的微晶片,包括肺臟、心臟與腸子等,大概是隨身碟大小的器官晶片外觀為半透明的聚合物,以及以人類細胞作為內襯的微流體(microfluidic)通道,以用來觀察人類器官的運作。

在DARPA的經費贊助下,Wyss與其他科學家將一起打造10種不同器官的晶片,使其相互連結,以更能模擬整個人體的運作,並開發一個自動化儀器來控制液體的流動與細胞的存活,同時進行複雜生化功能的即時分析。

Wyss生物工程研究院認為,傳統以動物進行實驗來觀察對醫藥的反應經常無法沿用到人類身上,但透過此一人類晶片將可快速評估新藥的效果與副作用,更快辨識出藥物的安全與否,加速新藥的上市,最終改善病人福址。

美國食物暨藥品管理局科學長Jesse Goodman表示,人類晶片儀器有潛力成為判斷人體對醫藥負面反應的更佳模式,期望能與Wyss研究院合作進行該模式的開發,未來可望被應用在治療發展上。(編譯/陳曉莉)



◆ 癌症治療-乳房重建有新法 抗癌不再少奶奶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2-07-27 中國時報

乳癌為女性的頭號健康殺手,抗癌之餘,開刀後可能成為「少奶奶」,即使重建,乳房外觀也可能不盡理想,對女性打擊不小。乳房重建現有新方法,醫界採用乳房腫瘤整形手術,切掉腫瘤同時重建,保存乳房、乳頭,讓抗癌不再「少奶奶」。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表示,傳統外科乳房手術以乳房全切除為主,乳癌近年來5年存活率近9成,保住乳房的保留性手術遂逐漸取代全切除術。

但傳統重建手術無法保留乳頭,或乳頭位移、乳房形狀變形、凹陷,都會影響婦女重建後的自信。

葉名焮說,乳房腫瘤整形手術透過開刀時改變下刀位置,保留乳頭和乳頭及其他乳房部分組織,如「板塊移動」將皮膚、乳房組織、脂肪作整體位移,避免傳統重建手術乳房形狀不完整、變形或凹陷等問題。

因乳房腫瘤整形手術需保留安全距離,徹底清除腫瘤,雖傷口會比一般手術略大,但透過輔助放射治療,傷口不會太明顯。

截至目前,葉名焮已完成數十例「乳房腫瘤整形手術」,平均年齡30至40歲,年紀最長者超過60歲。

葉名焮強調,乳房腫瘤整形手術是僅適用在單一病灶及使用放射治療病患身上,若腫瘤超過5公分以上,建議可先接受術前輔助性化療,將腫瘤縮小,再進行乳房腫瘤整形手術。